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课堂讨论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 互动 话语 沟通
互动式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师生互动中的指向和形式对教学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语言沟通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实现形式,良好的语言沟通效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从课堂提问,创设情境,课堂讨论等方面着手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实现从“单方面的语言讲解”到“师生语言交流“的转变。
一、通过课堂提问加强话语沟通
课堂提问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合理、有针对性的提问,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生个体差异性,通过有效的提问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对话交流、思想碰撞、学习新知的作用,让学生在提问中启发思维、活跃思想,推动学生在思考中提出新奇的设想,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
如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文章时,开头引入环节,采用“记忆性问题”的提问: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那你们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这些植物的妈妈是谁吗?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解教材的内容时,采用“概括性问题”的提问,让学生回忆并列举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适时的引导,并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做总结。在教材内容的学习完成之后,采用“迁移性问题”的提问:咱们大家已经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的妈妈怎样帮助他们的孩子旅行,那你们知道其他植物的妈妈是怎样完成这个任务的吗。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思维动向,遇到不会回答的学生,教师要用亲切的话语和激励的眼神引导他们回答问题的答案,如学生列举了大树,可能一时想不出怎么完成“旅行”的,教师就可以逐步引导:“大树的叶子到了秋天是不是会飘落”“大树为什么飘落呢”,带领学生得出答案,即:大树通过风的传播,把树叶吹向了远方。同时要对学生们的回答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
二、创设情境,实现互动中的语言沟通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对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场景。通过学生乐于直观、生动的实物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概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场景模拟,是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直观、清晰的认识,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曹冲称象的原理和步骤理解起来会相当吃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曹冲称象的具体步骤,空船的吃水线和负重石头船的吃水线以及吃水线的变化都能在屏幕上清晰的显现出来。同时教师也可根据曹冲称象和具体步骤,让学生利用水盆、玩具象、石子和称模拟曹冲称象的全过程,理解称象的原理。在完全理解原理之后,鼓励学生想出新的解决办法,并设计实验方案。在学习《秋天的图画》这篇文章时,正好是秋天的时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进行一场别具特色的秋日野游,让学生实地观察秋天的自然美景。这样的形式,学生既乐于接受,收到的教学效果也很显著。
三、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师生互动的语言沟通
课堂讨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就某一问题展开沟通交流,教学氛围相对轻松,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讨论可以是教师和学生的谈论,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谈论。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针对教材内容、小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实际意义设计问题,选择正确有效的讨论方式。在谈论过程中要注意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讨论。
例如《我选我》这篇课文,文中在选举劳动委员的时候,王宁毛遂自荐,选举自己当劳动委员。中国人历来倡导“中庸”的思想,主张做人要不偏不倚,不能太过外漏。王宁的这种做法似乎和“中庸”的思想不相吻合。教师应结合学生选举班干部的实际,组织谈论王宁的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如果对了,它的意义在哪里,如果不对,应该怎样改进。这样的谈论对学生做人做事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在谈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维持现场秩序,对一些过激的言行要做出正确的指导。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争论能力
争论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可以说是反映了一种整体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堂上的争论,有其特殊的意义,即争论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过程,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因此,教师在争论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争论能力,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文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
为什么课堂教学需要争论?语文课堂教学更需要争论呢?因为课堂争论作为教学的手段之一,是符合学生的认识和求知规律的,中学生喜思善辩,思想活跃,课堂争论这样的形式很切合他们的学习心理。我们都知道学习就是不断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并由此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就这个意义来说,语文学习更需要争论。置身于课堂争论,学生就会自主地投入到见疑而疑,进而再疑直至解疑的积极思维中去,就会自觉的开发思路,从无疑的情况里去发现疑问,并从中获得深层的启发和认识。另一方面,课堂争论又是信息多方位,多层次,高频率交流的最佳时机,各种思路的汇合,不同观点的撞击,或在争鸣中各抒己见,或在辩论中针锋相对,这不仅能使学生的多种思维和表达方式都有机会得到锻炼与提高,而且有利于改变教师直接灌入,教的吃力,学生只顾学,没时间思考的被动局面。
语文教学(课堂教学)中解疑析难,活跃思维的手段很多,如教师提问,引发讨论,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在以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引发学生讨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多向思维,活跃学习气氛,开发学生智力等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特别是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紧扣教学要求的课堂讨论,在提高教学效益方面往往能产生关键作用。但是,一般来说,提问的设计和讨论的引发,其构想、组织的主导者依然是教师,其目的无非是引导学生顺着教师既定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师所预想的教学情境。而课堂讨论则使学生在跳出教师所限定的“框框”方面有更多的“言论自由”,至于学习思路的开拓和延伸方面则有更宽广的回旋余地。例如:我们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让学生对本文的中心展开讨论。预习提示告诉我们:“本文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级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学习此文后,有几个同学对此提出异议:“这篇课文的中心课本上总结的不全面,文中不只是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也讽刺了老百姓。”有的学生立即反问:“何以见得?难道课本上总结的还会不全面?”对此问题全班同学积极展开了讨论,各说各的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了。通过争论,归纳总结,最后意见达到一致:《皇帝的新装》不仅讽刺了皇帝及其大臣的愚蠢,也讽刺了老百姓,这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有着教育意义,我们今天的人有很多像“老百姓”那样不能正视现实,办了蠢事。这篇童话不仅是过去时代的人们的一面镜子,而且也可以作为今天的人们的一面镜子,它对任何时代的人都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通过争论,使学生对这篇童话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学生的思路也更宽广了。因此,让学生在约束更少的气氛中自由争论,畅所欲言,较之一般的对题作答,奉命讨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可以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也有了更为充分的显露机会。其次,课堂争论较之一般的课堂提问,还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及相关问题的理解的加深(上述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再次,课堂争论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强化,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分析,判断,理解,记忆,综合,反应,表达,应变,交际等多种能力的全面提高。有位同学交际能力很强,他在获区讲演比赛一等奖后说:我这方面的能力,是在课堂争论中锻炼出来的。
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不能没有争论。我们如果能将课堂争论自觉地而不是被动的,有目的要求而不是随心所欲的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突破现存的模式而步入到新的领域并使之增添更多的活力,还能使中学的语文教学向着讲实用、实惠、实效的方面迈出极其重要的一步。
课堂争论教学手段的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且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益的。因为在展开课堂争论时确实会产生种种不少教师按常规备课而未能料及的情况与问题,这就促使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停留在教材,满足于讲清一般的语言文字因素。更要注意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其他内在的教学因素,并将其融会贯通。唯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对课堂争论随时可能出现的错综复杂的局面处变不惊,应付自如。因此,运用课堂争论这一教学手段在客观上迫使教师锻炼课堂应变能力,积极疏导方法,这就引起了广大的语文教师对教学艺术的重视,鼓励教师的备课由熟悉型向研究型转化,教师的教育目的由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 小学语文 讨论范围 讨论时机 讨论形式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法是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尊重小学生的意愿,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营造自由的讨论氛围
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是不同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也是不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较为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小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充分发表自身的意见和想法,并阐述观点。营造教学氛围,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没有氛围做支持的教学活动是无法成功的。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课堂讨论思想,让学生在讨论中增进彼此间的感情,并收获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关系,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意愿结成小组,以小组的形式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需要提倡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的形式得出最终的意见,反馈给教师,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需要利用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教材中归纳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寻找答案。例如,在教学《王二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评价王二小,并提问学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会怎么做?”教师设计问题可以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兴趣,既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能加深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还需要表扬发言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赞扬和肯定,增强小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并在共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通过讨论达到思想上的统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无法把握讨论时机,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恰当的讨论时机,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指导学生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总结归纳具体的提问方式和讨论方式,通过设立疑点注意提问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方式诱发学生讨论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并积极发表自身意见。当学生思维处在活跃期,表达意愿比较浓厚时,教师就应该抓住该时机组织小组讨论,调动小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地球爷爷的手》时,关于地球的未解之谜,学生既会感到困惑又会充满好奇心,这是引发讨论的好时机。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测。虽然地球未解之谜无法在短短的45分钟内解决,但是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自主投身到讨论中。
提问是双向的,学生可以主动发问,让教师解答。在此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再一次加深对课文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
小学生会因为教学方式和讨论形式的单一而降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多样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讨论形式,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为了节约教学时间,方便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同位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较为直接的方式得到答案或问题的结论。当然,从提升学生讨论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提供小组讨论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小组,组织讨论,并由小组长主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提供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锻炼小学生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让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收获知识。为了增强与学生的感情,教师可以主动参与到讨论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学生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讨论和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生在讨论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自由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讨论对象,这样更容易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有利于言语的表达。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角度出发,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的基础上渗透课堂讨论教学法,以此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徐丽.讨论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教师),2011(09).
[2]高建宏.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飞(素质教育版),2013(12):23-24.
[3]张少峰.小组教学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2013(04).
[4]邹艳丽.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时代文学,2014(24).
[5]何青华.多媒体辅助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关键词:课堂讨论;创新思维;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4-01
所谓“课堂讨论”,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教学目标。既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还课堂给学生,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又能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信息多向传递,形式多元互动,用智慧启迪智慧,集思广益,共同发展。
如今在语文课堂中,许多老师都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求知识,特别是在公开课活动中,课堂讨论很热烈,同学们你争我辩,热闹非凡……事实上这种形式化的为做课而讨论,为课改而讨论的现象存在诸多问题。①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许多没有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为了完成老师的要求,不得不讨论。②讨论时间不合理。要么讨论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要么讨论时间过长,学生无事可以做,课堂松散,讨论时间演变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③讨论形式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起叽叽喳喳个不停。讨论无组织、无纪律。小组是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是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时间长了,学生情绪厌倦,降低了讨论兴趣与参与热情。
一味的讨论,学生完全没有静心读书、独自体验感悟的机会,效果会好吗?一味的讨论,若不加以引导,势必会本末倒置。我认为课堂讨论既要体现探究、合作的理念,又要真正成为渴求知识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安排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讨论”的度
1.1 讨论的问题“难易”要有度。讨论要对所提出的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问题的优劣,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特别要考虑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过于容易,激不起学生的思维火花,会使讨论流于形式;问题过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畏惧心理。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研究问题。悉心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学识经验等,要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后,跳一跳能摘到。如在学习《羚羊木雕》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合作讨论:a、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b、礼物该不该送?c、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d、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通过讨论,能让学生领悟文章主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对于文章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属于无礼?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大家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而且还在无形中学习了为人处事的方法,收到了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
1.2 讨论的“时间”要有度。在安排学生讨论时,大多是讨论时间过短,三、四个问题,学生刚刚转过身去,问题还没有展开,老师就宣布讨论结束了;有的教师还常用时间来限制:“下面大家讨论一分钟。”一分钟学生能讨论出什么呢?也有不少教师,讨论时间又过长,一节课解决不了几个问题。讨论时间的长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处理。问题没有讨论深刻,学生们正在兴头上,就不要轻易用时间打断;有些问题经过讨论已经没有什么进展了,就不要再讨论了,可以换个角度试试。
2.要正确使用课堂教学中的讨论法
在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课堂上的热热闹闹,就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以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光鲜的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我认为:讨论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如文学常识、汉语知识,我认为就没有过多讨论的必要,甚至不需要讨论;讨论的时间要合理。时间的长短要以实际情况而定,长了是一种浪费,会“喧宾夺主”,因为讨论只是课堂教学诸多形式中的一种。短了则起不到讨论应有的作用;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适时进行总结和评价,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评价,使大家基本形成共识;讨论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一议,论一论,广泛听听大家的意见,防止少数学生主宰讨论、垄断讨论的不良现象。
3.“课堂讨论”要鼓励学生质疑
【关键词】内涵;预设;引导;总结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课堂讨论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一改往日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讨论激发兴趣,启发思考,达成共识,由老师的“一言堂”转变成老师与学生的“多言堂”,极大地调动和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不再是死水一潭。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真正有效的讨论却很少,课堂讨论出现了“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讨论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领会内涵,提供机会
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式多样的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神思飞跃,灵光闪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学生的思维与文本相沟通,对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还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刻领会讨论式教学的真正内涵,为学生多多提供讨论的机会,让学生能说、敢说,在交流、辩论中使学生感悟理解,提高认识,形成能力。
二、预设问题,有的放矢
讨论是由问题引发的。讨论就是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展开的不同侧面或者不同观点的碰撞。为了使讨论目标明确,有的放矢,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之初,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综合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巧妙地预设讨论的问题。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结尾处,父亲的朋友已经表示了惭愧,下车来拉他,可“元方入门不顾”。这一情节生动地展示了人物形象,而陈元方的这个做法“是否属于无礼”应是教学难点之一,教师就应设计讨论题,通过讨论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由于此文写的是少儿生活故事,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设计问题,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而且还能在无形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法,收到课文学习以外的效果。围绕重难点讨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搜集资料,进而形成自己观点的过程。讨论时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因此针对课文的重难点预设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能激发学生旁征博引、探究主题的兴趣和能力,能高效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
三、正确引导,去伪存真
课堂讨论是同学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差别,对问题的认识有深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一定会出现一些不如人所愿之处,老师就要善于引导、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当讨论离题时,老师应及时加以提醒和纠正,示意他们围绕论题,展开讨论。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笔者让学生谈论“愚公移山,愚也,智也?”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认为愚公意志坚定,目光长远,不畏艰难,精神可贵,领会到了文章的内涵,但也有人认为愚公是自讨苦吃,有人认为愚公应该搬家。面对这些观点,笔者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根据文中“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想象愚公一家绕山出行的情景,体会他们内心的痛苦与无奈,然后播放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根据歌词“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来理解愚公“迎难而上、造福子孙”的宏图大志。最后笔者说:“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抛洒热血,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难道他们也傻吗?”通过及时引导,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对愚公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限时讨论,保证高效
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时间作保证都将流于形式,讨论也是如此。有时我们看到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但海阔天空,漫无边际,最终还达不成共识,更谈不上对问题有深入的看法。一堂课只有45分钟,讨论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没有时间的限制。教师必须在出示了讨论的问题后明确告诉学生讨论时间,提醒学生尽快围绕问题发表看法,否则松松垮垮,就成了“低效”的讨论,只会浪费时间,耽误教学。
五、总结评价,巩固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注重营造课堂讨论的热烈气氛,注重现场的效应,却忽视了讨论后的总结评价这一关键的环节。因此有些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过后,收效甚微,达不到学习的目的。由于初中生对知识的提炼能力和总结能力不很强,需要老师对激烈的课堂讨论进行总结评价。没有讨论的总结是空洞的,没有总结的讨论是无效的,所以会出现“热热闹闹开始,冷冷清清收场”这一奇怪现象。其实,讨论后,教师及时、明确的总结评价是对课堂讨论效果的升华和延伸。例如学完《范进中举》后,学生认识到了科举制度对范进的毒害。笔者告诉学生: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范进一人,还有无数的读书人。孔乙己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如果他们两个碰到一起,会发生什么呢?许多学生根据对人物的理解想象到范进将冷酷无情,落井下石,孔乙己的下场会更悲惨。这样一来,科举制度毒害了读书人灵魂的主题就非常明显了。学生拓展了知识,也深刻理解了主题。
1回顾反思
在讲授《我愿意是急流》一课时,我将这堂课分为四步: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和美美地说。第三步是我在这堂课着力用心处理的地方。我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意蕴”的美。所以提出了让学生思考的问题:“这首诗好在哪里?有什么样的美点?有什么样的妙点?”为了避免鉴赏时学生无从下手,我紧跟着又给了提示和引导:“你认为它的某一词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某一组意象用得好,你认为它的整体结构比较好,你认为它的情感比较好,愿意说什么就说什么。”这些都表明了对学生讨论活动的要求是鉴赏。但是学生似乎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有许多人说着说着就说到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上去了,有的学生甚至又准备与其他同学展开争论。在这种情况下,我并没有把这种讨论带到“对诗歌内容的不同理解”上去,相反,我在微微纠正个别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明显“偏差”的同时,有意地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结构之美”“意象递进之美”“意象群的排列之美”。在学生们讨论交流告一段落后,我总结到:“下面我就把同学们说的回顾一下。这首诗有三美:意象丰美,意境优美,意蕴淳美。”
其实我回头看学生的发言中他们未必说到了这“三美”,但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对诗歌“三美”的鉴赏上来了。随后我又让学生借此再来鉴赏舒婷的《致橡树》一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意蕴,始终把组织学生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而进行,如果讨论中任凭学生去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那下一步的教学环节就没有了基础,无法展开,更无法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了。
2反思总结
有效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讨论中,教师的适时参与和引导对于达成高质量的活动成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随意地让学生自由讨论,那么学生的讨论最终只会流于形式,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教师的指导要充分体现在整个课堂讨论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考与交流,要有意识地对讨论活动的各个阶段步骤进行安排引导,让学生的活动始终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推进。
我们常常自己在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能感觉到时间的宝贵,因而总是怕讨论的时间太长,随时想打断或终止讨论。因此不管是在自己上课还是在听别人课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教师们常说这样一句话:“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先暂时讨论到这。”说这话时教师的目的是不想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怕完成不了教学目标。可是,如果这话是在忽略或无视学生讨论的情况下说出来的,那这堂课上的讨论活动就可以说是无效的了。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也就不能完全显现出他们存在的问题,这堂课也就无法借此来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学目标谈何有效完成。因此,“等候时间”往往是至关重要的,它还是一种高度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讨论整个过程中,等候时间与活动的某些方面有很大联系,如更多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更多的学生的发言等等。因此,虽然在讨论设计时要考虑讨论时间问题,但这也要在课堂上灵活控制。教师一定要仔细观察生生讨论的情况,根据他们对问题讨论的完整性和参与性来控制讨论时间。
要提高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能力,使语文课堂讨论活跃而不纷乱,生动而有效。学生在台下思考讨论的时候,老师要在教室里走动聆听,随时指导帮助他们,特别要防止讨论离题。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有时难以控制自己,难以做到心神合一,讨论起劲的时候,他们会讨论到其他方面。所以,在学生思考问题、讨论交流的等待时间里,教师要注意走下讲台听取学生的讨论并随时提醒引导,而不要让讨论扯到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上。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讨论的缺陷
1、讨论的问题深度不够,讨论的价值不大
讨论的问题要有艺术性、科学性,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开展讨论,要有的放矢,要为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服务,但在平时的听课评课活动中,部分教师的课堂讨论成了求热闹的摆设。例如,第十一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教师在个别学生示范讨论后,随即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讨论,于是,学生甲问:“詹天佑你听说过吗?”学生乙回答“没有。”①原来这样简单的问题,看似热闹,其实意义不大。
2、讨论的时间不够,留于形式主义
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往往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在讨论中明辨是非,是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得到唤醒和发展,但有些教师只是把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点缀。学生讨论刚刚开始不久,有时甚至才发表了一个意见,其他同学还没来得及发言,教师就匆匆收场。这时,学生的思维尚未碰撞、激活,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而且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学生未完全弄懂,在学生“讨论”正浓时突然打断,往往使听课者和学生大惑不解。
3、讨论只涉及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并无来往
不知是什么原因,普遍的语文课上小组合作大多即使安排了,由于事先缺乏合理的分工,只有少数学生参与,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闲话,不参与问题的讨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种课堂讨论是不利于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只会形成“话语”、“霸权”。因此,在课堂讨论时应该有意识地、尽量多地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机会。
二、呼唤有效的课堂讨论
(一)讨论内容的精心组织
小学课堂讨论通常只是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几分钟而已,对讨论效果如何,不作探究,讨论内容的组织更是随心所欲地进行的,而不去探讨组织什么样的内容,进行讨论才有价值,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不管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展开讨论,这是值得教师们细细探究的。
1、精心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2、精心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
课堂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也迥然不同。组织的不好会出现冷场现象或偏离中心议题,变成拉瓜杂谈,貌似热闹,但无成效,讨论的议题必须富有知识结构和思维内涵,而且难度适中。讨论题的设计从以下各方面去展开
(1)从学生认知情感方面展开
要使课堂讨论能够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特别是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然而学生的认知过程还伴有情感因素,只有以情感为动力,以认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才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和谐发展,巧设的问题也能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使课堂讨论能在充满情趣而且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如:《跳水》中“孩子听到下边的叫声才醒悟过来。”有些学生问:“为什么孩子才醒悟过来?他悟到了什么?”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课堂气氛趋向。通过讨论学生们感受到了情况的危急。因为这一问题学生都有各自的见解。因此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给予了自由表达见解的机会,并且从中给予了表扬或中肯的建议,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而产生成功的喜悦感,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讨论中。
(2)从议题的难易度方面展开
把握好议题的难易度应从学生知识的基础和认识水平为主要依据,提出问题的难易度应略高于全班的中等平均水平,因为太高和太低会导致多数学生坐冷板凳、兴味索然或对答如流,无法做深层次的展开而进行讨论,就不能达到教师的预定目标,不同的难易度所采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
(二)讨论时机的把握
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关键是要我们抓住机遇。时机把握的好坏产生的作用也不同。
1、当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时
由于这种心理状态的作用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恰如其分地组织讨论,效果往往非常良好,这种心态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课堂的回答和情绪反馈中察觉到。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应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他们的能动性调动起来并且通过讨论,让学生不仅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磨练。
2、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状态时
一、精心备课,准确把握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老师备好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明确教学目标,掌握课文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取其精华,安排教学。明确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备课时,还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深入地想一想,这篇课文学生哪里能够读懂,哪里难以读懂,哪些内容学生学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课上怎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来钻研教材,然后精心设计教案,生动地、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突破学习的疑难之处。备课不必面面俱到,要抓住关键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对语文课本中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老师认真备课,深钻教材,备好学生,才能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并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因势利导,培养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学生是否有学习语文的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心理学家詹姆士曾用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强三到四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激情要适当,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充满激情的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幽默的语言、激情的导入、有感情的诵读、饱含真情的评价、抑扬顿挫的总结,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以良好的情绪感染学生,并在无形中调动学生的情绪,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
三、巧用媒体,直观形象
计算机将来自不同途径的信息像人的大脑一样进行了综合处理,将经过处理的信息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各种信息不再只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建立了一种有机的、逻辑的连接,不仅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一起调动起来,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发挥主体,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活动,只有教师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灌,那么这节课你可能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甚至是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多注意后进生的表现,发现其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帮助他们、了解他们,使他们能充分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教学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注重营造互学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勇于表达。教师为学生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为合作探究教学提供环境,这样才更有利于课堂中师生合作,实现目标。合作探究是一种参与,一种交流,一种激励,一种创新。合作探究过程中的争论和共鸣,能让上、中、下生相结合,使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激动人心的充满智慧与感情价值的讨论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练习强化,因人而异
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伸,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能听、能说、能读、能写。因此必须合理安排好学生读、写、议、练的内容和步骤,做到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多维练习,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保证课堂的高效教学,让每个同学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可否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布置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以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宜的作业达到总结学习、锻炼提高的目的,更好地进行语文学习。课堂上布置由易到难的多个层次练习,可以使学优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使学困生有进步有收获。比如,有的学生作文水平不高,我们不妨让他多读读课外书籍,多背诵一些优美的文章;有的学生喜欢表现,我们可以安排他组织同学进行课本剧排演或者举行一些小辩论会,等等。总之,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尽可能地因人而异,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去练习,这才能让学生既巩固知识,又拓展能力。
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只有我们改变旧的教学方法,更新观念,精心备课,热情鼓励和精心诱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他们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只要每一位教师都多注意教学中的点滴收获,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反思,不断探索,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求高效教学的思路,减负增效就会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婉英.巧用多媒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经过反思,笔者总结出以下症结:(1)学生的总体学习水平较差,遇到问题找不出解决方法;(2)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很多学生没有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他们很多都是被动地学习,教师要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难度较大;(3)教师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往往会知难而退。那如何才能让农村的孩子动起来参与课堂讨论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只有养成课堂讨论的习惯,才能真正使这种学习方式成为学生个体学习的内在作用力。
1.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树立信心
由于农村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在刚开始时,教师可以分散难点,化难为易,设置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进行同桌讨论或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回答要有积极及时的评价,逐渐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习惯,但也要注意设计的问题简单但不能没有可讨论性,总之要把握好度。如,在小说的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人物性格,说明文教学中让同桌之间讨论说明方法等。
2.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小组讨论,提高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发掘语文教材中的趣味性或争议性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去讨论。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讨论:(1)木兰辞官只是因为她不慕荣利吗?(2)木兰诗体现爱国精神了吗?
二、优化评价奖励机制,巩固习惯
1.设置评分标准,鼓励学生竞争
没有竞争就没有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可以让组内成员更好地合作,所以教师应制定课堂小组发言评分标准和分数公布栏,根据小组回答问题的量和质给各组累计得分,评优选能,在竞争中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
2.适当奖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向学校申请专项的奖励费用,由学生自己管理,定期对课堂讨论中表现优异的组或个人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语言表扬,特别是后进生的奖励要尤为重视,从而强化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习惯。
三、优化讨论组结构,以优带差
组内结构要精心安排,各组学生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每个学习小组都要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并且要开展以优带差活动,让学习好的学生帮扶后进生,教师也要多关注后进生的表现。
四、教师适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