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表示心情的词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表示心情的词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表示心情的词语

第1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师:第一遍读课文,我想看看你们词语掌握得怎么样了?(呈现词语)这些都是表示心情的词,谁能读好?(指名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拿出铅笔来,找一找表示心情的词语,画下来。(师范读全文)

师:你是从哪部分内容找到这些词的?

生:第2自然段。

师:这是写我们在干什么?

生:写我们在做风筝。

师:这个词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在第3自然段。“风筝越飞越高……”这是从放风筝的过程中找到的。

师:你真会学习。作者就是按这样的顺序写的: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同学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心情呢?(指名读屏显)

师:“我们精心做着,心里充满了憧憬”。什么是“憧憬”呢?

生:我查字典了,是向往的意思。

师:(出示)这是小篆体中的“憧憬”,这图案像什么啊?

生:像人的心脏。

师:从心里感受到的,你体会得真好,是发自内心的向往。

师:从哪儿能看出这是心里的向往呢?

生:心里依然是美滋滋的。

师:做风筝美滋滋的,那放风筝呢?

生:放风筝也是快活的。

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放风筝也是快活的?拿出笔画出风筝飞得高,飞得美的词。

生:翩翩飞舞。

师:风筝怎么样凌空飞舞? 我们一起读,分工读,绿色、黑色,谁愿意来读?(师生配合读)

师:这“一托、一牵、一放”,放得真美。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呢?

生:往下一拉,能飞得高,不会掉下来。

师:这个“翩”字真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出示字源)还认识这首古诗吗?大家一起来读读。(生齐读古诗《村居》)

师:一个个小诗人真有味道啊!我们是怎么让风筝越飞越高的?

生:从早晨飞到下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师随即出示“奔”的字源,讲解。练习写一写“奔跑”,师在田字格上指导,让生练习)

师:放风筝是那样的快活,心里美不美啊?我们把这一段积累下来吧,老师给你配上音乐和画面。(生读)

师:我们快活地放,我们快活地飞,它飞得越高,我们越开心。突然,飞来一阵风——(生接读)

师:四处去找,找到了吗?我们忽然看到了这是什么呀?(出示水车图)

生:水车。

师:我先读。你们来读红色的字。

师:日复一日,这个巨大的木轮,在和孩子们说着只要坚持就有希望。这一省略号饱含了太多太多的情。能用课文中的词说吗?

生:快活、翩翩飞舞、大惊失色。(师补充:“憧憬、希望”)

【点评】这是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宋老师紧扣散文中“我”的心情,将关键词语“揉进”教学,识字、解词与文本的解读有机融通在一起,立体地推进教学进程,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新奇的学习状态中,体验文中“我”的心情以及作者是怎样表达“我”的心情的。片段最大的亮点是识字与解词,尤其是对“憧憬”“翩然”和“奔”的教学。

“憧憬”是内心的向往。宋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词典的解释上,而是富有底蕴地出示小篆体中的“憧憬”,篆体特有的方中带圆、圆中带方的奇趣首先吸引了学生,再加上象形的竖心旁,学生一下子就将部首与“人的心脏”联系起来,“发自内心的向往”这一点拨使这个词的形与义有了巧妙的统一。“憧憬”一词,由原先单一的陌生的符号化语词,变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景性语词。

“翩”字是飘飞的舞姿。宋老师将这一难点的突破锁定在对“翩”字的理解上,“这个‘翩’字够美,长长的羽毛,飘飘摇摇的,美不美啊?”“翩”字字源的呈现,如同一幅翩跹的画,将学生视觉与想象完美融合,“快活”之感都融进了朗读中,这样就做到了语感和语理的统一。

“奔”字是急跑的姿态。风筝“翩翩飞舞”的姿态是缘于“一托”“一牵”“一放”,缘于“一紧一松”,更缘于“我们”在“田野里拼命奔跑”。学生对“奔跑”一词并不陌生,“奔”的字源中,上半部分表现为一个人甩开手臂大步跨跃的样子,学生似乎能看到文中的“我们”也同样欢畅地急跑的姿态,这份“快活”之心情亦趋深刻。

除了这一亮点外,这一片段还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发:

1. 学生是他主,还是自主?新旧课堂的分水岭,就是看是否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学习。在这节课上,宋老师关注学习起点,学生自学课文,在朗读好表示心情的词语之后,学生找一找这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并画下来体验,这是贯穿整个教学的设计主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倾听并思索。如果站在学生的立场,课堂再开放一些,通过主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阅读、去探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更好的锻炼。

2. 阅读课是教课文,还是教阅读?教课文的重心是放在课文的内容理解上,教阅读的重心是放在阅读经验、阅读策略的建构上。《风筝》一课,如果是教课文,则可以按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学习,最后体会坚持不懈地寻求幸福这一主题,但这仅仅做到了“了解事件梗概”,是无法使学生描述感受的。宋老师的教学则是在教阅读,着眼点放在教阅读策略上,让学生抓住心情这一主线,联系语言环境,生活经验,体会到憧憬、快活、垂头丧气等心情,做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3. 语文课程是研究语言,还是学用语言?新课程将语文定位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上,宋老师注重积累、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她不是就词解词,而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语用经验。如在学习风筝凌空飞舞时,体会放飞的动作,“一托、一牵、一放”,这三个动作很直观,是学生都已经知道的,但对于“一紧一松”,如果没有放风筝的经验,则比较难于理解,宋老师只是轻轻一问“这“一紧一松”是为了什么啊”,有放风筝经验的学生自然就回答“往下一拉,能飞得更高”,这一连串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已经在运用中得到了积累。

第2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二、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第3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选学课文《可爱的草塘》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全文是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形成思路的:先交代了要去草塘的原因(呆腻),接着写了草塘的美丽景色(惊喜),然后写了草塘春、冬两季丰富的物产(赞叹),最后通过描写“我”在水泡子里逮鱼和看到河水倒映出草塘的美景,而深深地爱上了草塘(爱恋)。

教学目标:

(1)了解“北大荒”草塘的可爱之处,感受那里的田园风光;

(2)感受作者在表达草塘的可爱时,语言的形象与有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北大荒”草塘的可爱之处。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语言表达的形象与有序。

教学时间:1教时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能朗读课文并感受阅读的兴趣,并采取多种手段,使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能主动地读书,进而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教学预设: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在《乡下人间》,我们闻到了瓜果的芬芳;在《牧场之国》,我们看到了成群的牛羊;在《乡村四月》,我们听到了杜鹃声声。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这样的田园风光,让我们流连忘返。今天,让我们走进“北大荒”的一处草塘,去感受那里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的读书体验,激发阅读的渴望,为学新课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要求

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通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表示“我”的心情的词语,然后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交流

(1)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板书:腻)

(2)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呢?(板书:没意思、不禁赞美、不禁惊叫、恋恋不舍)

(3)课件出示:当( )时,“我”( )

用这个句式,把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连起来,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找出表示“我”的心情的词,等于抓住了文章的情感主线,用句式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表达更有条理性。)

三、重点研读

1.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你觉得“北大荒”的草塘怎样呢?边读边把感受写在准备的白纸上。

2.交流

相机出示有关语句,主要抓以下几处:

课件出示:“这么大……远方。”

(1)大海让你想起了什么词?浪花吗?“浪花翠绿翠绿,绿得发光,绿得发亮”,读到这儿,让你想起了曾经学过或平时积累的哪些句子?

(2)比较:欢笑着、翻滚着

草儿会欢笑、翻滚吗?从欢笑中你觉得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把你的喜悦之情带入句子中读一读。

课件出示:“仔细瞧那浪花……跟蓝天相接。”

课件出示:“冬天?……让人逮。”

(1)你感觉怎样?

(2)小结:有趣,捉野鸡那么容易,草塘物产丰富。

3.读了课文,“北大荒”的草塘真是那么的 ,让我们感到 ,也就是作者眼中的“可爱”。

(设计意图:畅谈读文感受,品味作者情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以情促读,加强理解性;以读启智,坚持启发性。学生在琅琅的书声中益智、怡情,发展语言能力。)

四、拓展练笔

1.这样的草塘你想去吗?最近国家正在搞一个“北大荒,走向世界”的活动,其中要制作一部宣传片,正在征求解说词。老师选取了两个镜头(出示图片),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镜头写一写解说词,既要结合课文的词句,又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表达有创意。

2.交流。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读、写结合,训练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敢于发表与众不同之见解的能力,以及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走进“北大荒”,欣赏了( )的草塘。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北大荒”现在被人们称为什么吗?“北大仓”。从“北大荒”到“北大仓”,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为什么?)让我们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课外去收集有关的资料,解决自己心中的疑问,好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课内走向课外。)

板书设计:

可爱的草塘

景色优美 物产丰富

大 棒打狍子瓢舀鱼

第4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一、“异”中之“同”

1.“情”引路,促思考。任何一节课都是从导入开始的。恰当的导入既可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开展教学作好准备。两位老师的导入都能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思考,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然后顺势过渡到第一段文字,用一个词来概括学成武艺的沉香的心情。学生读后很快就能找出“救母心切”一词,随即板书该词,“救母心切”一词是贯穿课文的情感线索。沉香在救母之前勤学苦练整整7年,在奔向华山救母途中更是吃尽了千辛万苦,但“救母心切”这一情感始终是他前进的最大动力。从“切”字入手,引导学生明白“救母心切”就是指救母亲的心情非常急切。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段文字,体会沉香现在一心只想着救母亲的急切心情。两位老师的导入针对学生的情况灵活设计,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堂导入设计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教师合理地设置导入方式,将启发性教学的理念与常规教学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话”铺路,增体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进行合理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情景,进而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学第四段沉香劈山救母环节,两位老师都用语言渲染出:一路上沉香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最后在仙人的帮助下,终于来到了华山脚下。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句话,说说此时此刻沉香的心情怎样。待学生找出“无比激动”一词,便追问他为什么会无比激动。再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日思夜想”的含义,让学生知道沉香15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妈妈。读出他激动的心情。此时学生似乎也跟随着沉香来到了华山脚下,个个激动不已,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随后,让学生仔细朗读下面三句话,快速找出描写沉香劈山救母的句子,以及劈山动作的词,并引导学生从词语“奋力”中充分感受沉香用尽浑身的力量去劈华山,再指导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好句子,感情朗读效果很好。

两位老师又设计了“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沉香,见到了15年来从未见过的妈妈,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的说话训练,孩子们个个高举小手,争抢着表达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接着,朱老师趁热打铁问道:“妈妈又会对沉香说什么呢?”同学们表达的欲望依然强烈,能根据书本沉香扑进妈妈的怀抱图进行合理的想象说话,进而丰富孩子们的真情体验,升华其自主情感。

二、 “同”中之“异”

1. 品字词,助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了沉香去解救妈妈的路上历经艰辛。教学中,朱老师紧扣文眼“救母心切”,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第二段的三句话,使学生自主感知去华山路途遥远,一路上沉香赶路艰辛,生活艰难,伤痕累累,但他救母心切,一点儿也不在乎。

首先,朱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翻过高山、跨过深涧,再通过学生看图和教师描述感受高山的险峻和深涧的危险,初步感受行路之难。接着,通过“不知……多少座……也不知……多少道……”来感受沉香翻过了无数座这样的高山和越过无数道这样的深涧,进一步体会行路的千辛万苦,以此感受沉香的勇敢坚强。之后,让学生积累词语“跋山涉水”。最后,进行感情朗读和句式训练。第二句通过“几只”“几口”来感受沉香在路途中吃的苦,之后让学生积累词语“餐风饮露”,最后进行感情朗读和句式训练。第三句抓住“一个个”“一道道”来感受沉香受了很多伤,再进行朗读提升理解。

2. 抓语句,理思路。周老师对这三句话主要抓三个方面来处理:行路难,吃得苦,身受伤;并结合本段句式整齐,反复使用的量词的特点,理解文本核心价值。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通过简单的语句对比,让学生自主找出文字的差别,再反复对照着品读语言文字,往往能收获更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透过去华山路途的遥远,深层次地体会到沉香去华山千里迢迢的艰辛。此时,学生定能感情充沛地读好这句话。

3. 练说话,读出味。去华山的路上,沉香除了要跋山涉水,还吃了很多苦。朱老师结合学生的发散思维,归纳总结成两个具体的点,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累了 ,困了 。此时的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说道:“累了就在草丛中歇一会儿,困了就在山坡上躺一会儿。”“累了就在岩石上坐一会儿,困了就在山脚下睡一会儿。”作为引导学生情感体验的老师,则从旁指导他们把话说完整、贴切,累了要歇歇、坐坐,困了要躺躺、睡睡,适时对学生进行用词准确性的教育。

伴随着说话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沉香去华山解救母亲的路上常常是餐风饮露,饥渴难忍,十分艰难,但他救母心切,一点儿也不在乎。这里的说话练习,适时合理地填补了书上的空白,让孩子们进行创造性思维,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使他们对文本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5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义性歧义性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80017

在某些诗文乃至生活中,作者为了形成丰富的内涵,展现词语的多重内容,有意创造语言多义性的句子随时可见。古今诗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语言多义性的现象,如不加重视,会对多音字的读音做出单一的处理,对词句的含义做出简单、肤浅和片面的理解。

一、语言多义性的内涵

同一词语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具有的不同意义,形成一词双用,表达一词多义,可以一词双解。词语(句子)同时表达两种不同或者有浅有深的语义,符合作者表意目的,切合语境意义。这种现象就是语言的多义性。如爱车后的标志语“别吻我,我怕羞!”,不仅有“用嘴唇接触”的基本义,更有“碰”的启示义。

二、语言歧义性的内涵

语言多义性不同于歧义性。在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于汉字多音、词语多义、指代不明、短语结构层次不同、短语结构关系不同、语义关系不同等原因,造成了两种或多种解释,这样理解符合作者的本意,那样理解违背了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说,语言文字表意不明、模棱两可,不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本意,造成交流模糊,理解偏移,这就是语言的歧义现象。

语言的歧义现象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只能是一种理解,一种意义。

三、语言多义性的表现形式

1.引进不同对象形成语言的多义性。我校王化斌老师在《一词双解――“于”在同一语境中的不同意义》中(《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5期)对人教版七下《伤仲永》“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一句中的“于”字的多义性做了阐述。《教学参考书》将“于”字解释为“被”,实际上“于”字还可解释为“从”。如果动词“受”释为“接受”,“于”字就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人”),就有“从”的意思;如果动词“受”释为通假字(本字为“授”,意为“传授”),“于”字就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人”),就有“被”的意思。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于”有“被”和“从”,“受”有“传授”和“接受”两种语义。

2.汉字不同读音形成语言的多义性。人教版八上《归园田居(其三)》“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一句中“长”字读“cháng”还是“zhǎn馈保科鸪酰教材没有对“长”字注音。后来,编者将“长”字注音为“zhǎng”,将“草木长”释义为“草木丛生”,引来了教师的争论。笔者认为“长”字既可读“cháng”又可读“zhǎng”,词义既为“草木茂盛”又为“草木丛生”。《说文解字》注“(L)久h也。久者、不阂病_h者、不近也。引伸之滋L、L幼之L。今音知丈切。”《康熙字典》有以下两个义项:“又h也。《・》彼L道,屈此th。《{》L,h也。《古》道路阻且L。”“又生L也。《孟子》苟得其B,o物不L。”由此可知,“长”可读“cháng”,有义项“空间、距离大。与‘短’相对”;可读“zhǎn馈保有义项“生长、发育”。所以,“长”读“cháng”时,语义为“草木茂盛”;读“zhǎng”时,语义为“草木丛生”。两种语义,实为同义。

3.象征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七下《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抒发了对开元盛世的深情怀念,对安史之乱和人生漂泊的感慨。“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时节”有何意?首先,“落花时节”是实写,有“暮春时节百花凋零”之意。其次,“落花时节”具有象征义,象征着国家的“由盛而衰”、个人的“漂泊无依”。

4.深层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高三语文《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耐人寻味。明明眼前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处就是丞相祠堂,还要发出“何处寻”疑问?显然,“何处寻”是无疑而问。“何处寻”的表层义是表达诗人对诸葛亮凭吊瞻仰的急切心情、倾心仰慕之情;深层义是表达世人对诸葛亮的遗忘事实,以致难以寻找,令人失望与不满。所以,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表层义是诗人怀着急切、仰慕的心情来到武侯祠,自然感受到武侯祠碧草掩映街庭、黄鹂婉转树丛的盎然春意;深右迨钦攵允廊硕灾罡鹆烈磐事实,自然感受到武侯祠人迹罕至、荒凉冷落的景色。两种心情,两种景色,自然统一。

5.不同抒情主体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人教版八上《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抒情主体是花鸟,语义是:春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下眼泪,鸟儿也因离别而心惊胆战。抒情主体是诗人,语义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惊心。两种语义,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6.双关义、言外义形成语言的多义性。

第6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关键词】日语禁忌语委婉表达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52-02

一 禁忌语委婉表达的必要性

禁忌语最初是从“塔布”(taboo或tabu)产生的。“塔布”原是南太平洋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其基本含义是表示“神圣的”和“不可接触”的意义,是人类还不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而产生的。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因此所谓禁忌语,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简而言之,禁忌语是指那些神圣的、忌讳的、说不出口的或不洁的词语和概念。

禁忌语在日常交际中更避免提及,以免触犯对方,使谈话无法顺利进行。人们在言语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禁忌语所指的事物,这时就需要借助委婉语来表达,以达到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日本是一个以“和”为贵的民族,人与人相处尽量避免发生冲突,总是把对方的心情、想法放在第一位,平时说话多用委婉、含蓄的表达。说到禁忌语时,也不得不将其转换为其他方式进行表达。

二 与禁忌语相对应的委婉表达

日语的禁忌语产生于平安时代的“女房词”,发展至今有的已经解禁,有的尚未完全解禁,有的已经成为历史词汇不再使用。从功能上看,日语禁忌语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避凶求吉类;二是避俗求雅类;三是避短扬长类。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考察其相应的委婉语。

1.避凶求吉的委婉表达

人们为了避免使用具有凶险、厄运、不祥意义的词语带来的恐惧、憎恶,就使用其他词语来淡化原词的“凶”义,甚至以一种“吉”义来表达。

第一,与“死”有关的委婉语。对人们来说,死亡是最可怕的凶祸灾难。谈到死亡,人们宁可改变话题,这是因为感情上的抵触,还有心理上的回避。日语里关于“死”的委婉表达多达60多个,如:卒去、去世、物故、物化、致命、落命、失命、命、息、逝俎、眠、永眠、眠目、永逝、逝、不、辞世、没する、卒する、瞑する、ゆく、果てる、消える、わる、引き取る、きえはてる、たえいる、しにいる、こときれる、めをおとす、めをとじる、おちいる、みまかる、みうす、しにす、琴のゆ、死に入る、不の客、死出の旅、らぬ旅、限りの旅、なくなる、れる、最後を遂げる、あの世に行く、逝去、他界、らぬ人、早世、往生、成、天国に行った、らぬ人、天命、天寿、天命、在世中、おれ、去る、寝る、おれになる等。

第二,与“疾病”有关的委婉语。生病不可避免,但人们向往美好、向往健康,尽可能地避免直接说出令人感到痛苦的病名,喜欢用能使痛苦淡化的词语替代或用模糊词语委婉表达。如“ライ病”(麻风病),现在一般用“ハンセン病”来代替,再如用“心血管の故障”、“出血”来代指“脑溢血”。

第三,与“年老”有关的委婉语。在一些场合提到“年老”二字会让人联想到身心衰弱的形象,所以人们在交际中尽量用委婉语来表达,以消除这种负面的印象。表达年老的禁忌语主要有如下几个:老いる年を取る、年を重ねる、年で体の言う事がかない、白がえる;老人の~シルバ、例:シルバシト、シルバ商品、シルバ、シルバ人材センタ、シルバボランテイア;老人(お)年寄り、高者、年配(者)、年;老院老人ホム。

以上箭头右边的委婉语间接地表达了左边各项的意思。显得语言柔和,给人一种亲近感。

2.避俗求雅的委婉表达

在交际中若提及“性”“月经”“妊娠”“排泄物”等时,一般认为是猥亵、粗俗或者肮脏的,直接说出口实在不雅,往往用含蓄的、委婉的词语所代替。下表列出了这些方面的禁忌语及其对应的委婉表达。

禁忌语 委婉表达

性、 肉体的な、性的接触、(肉体的)(がある、を持つ)、し合う、

春 援助交、俗、性俗、俗

春、 俗、妓楼

女屋、妓楼 俗店

同居 同、~と一に生活する

情夫/情 人、不相手

便所 お手洗い、トイレ、化室

大便 用を足す、うんち、ちょっと行ってくる

小便 うんこ、おしっこ

月 月水、水、行、月事、月、天癸、月役、赤不、めぐり、さわり

妊娠 受胎、妊、胎、妊孕、胎孕、身重、身持ち、そこだめ、はらごもり、みごもる、やどる、やどす、お腹が大きくなった、おめでた、子供ができた、もなくお母さんになる、あれがない

3.避短扬长的委婉表达

表示身体缺陷和其他缺点、弱点或带有歧视性质的词语也受到人们的避讳。日语通常把生理有缺陷的人说成:~が不自由な人(……不自由的人)。おし(哑巴) 口の不自由な人;いざり(跛子) 足の不自由な人;还有把“残疾人”说成“身体障害者”,把“疯子”“神经病”说成是“精神障害者”。这些表达都顾忌到对方的心情,也使交际双方关系融洽。

职业无贵贱之分,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对有些职业的称呼带有某种歧视,在交际中提及时多用模糊的词语委婉表达。如说“屠人(屠夫)”为“食肉市”、“畜”;“婆”(产婆)委婉表达为“助床屋”;把“ごみや、汲み取りや”(清洁工)委婉表达为“清”等等。

三 从禁忌语到委婉语的词汇策略

以上可以看出,从禁忌语到委婉语基本上都是词语的替换或者词语的说法的替换,采取了一些词汇策略。

1.扩大词义的外延,使用模糊语

从语义学来看,所指外延越大则越笼统,所指外延越小则意义越明确。委婉表达利用外延大、抽象、笼统的词语代替外延小、语义明确的词语,从而使词语的所指功能淡化,达到委婉表意的目的。如与“死”有关的委婉表达,从禁忌语到委婉语的转换,并不都是词与词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更多的是用一个词组来表达禁忌语。表示与身体缺陷有关的委婉语大多用词组替换。如つんぼ(聋子)相对应的委婉语“耳の不自由な人”。这样可使原意变得笼统、含糊,在交际交往中避免了提及使对方心情不愉快的事。

2.反话正说,使用反义词

一些特定的场合,忌讳说一些让人联想到不吉利、恐惧的词语,这时多使用与之相对的反义词,或者避免不说等方式来达到委婉表达的目的。如:在婚礼上司仪说婚礼结束时,不能直接用“わる”,而要用“おきにする”(开始),表示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开始的意思。同时,在婚礼上忌讳使用“れる”“れる”等表示离别的词语。

3.消除歧视,使用新词、外来语

词义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有着深深的时代印记。过去某些词使人感觉具有歧视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某个职业或人的歧视淡化或消失,相应地要使用新词来表达,同时达到求雅避俗的效果。这主要体现在对职业的称呼和与女性有关的词语上。如:“仕”现在多用“接客り”;“床屋”现在多用“理容”。

日本于1986年公布了“男女雇佣均等法”,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地位得到了提高,在有关女性词语的使用上,也有所改变。如以前说“女工”,现在多用“女子工”或“女子者”。

禁忌语的委婉表达在词汇策略上还借用外来语,如说“厕所”,就借用了英语的“トイレ”代替“便所”。上面提到的“老人”也借用“シルバ”来替换。

禁忌语的委婉表达可以避免提及那些敏感的话题,说话人对一些说不出口的东西也能坦然地进行表达。在语言交际应用中,通过委婉表达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这正是要避开禁忌语的目的。通过上面对禁忌语的委婉表达说明及对词汇替换的策略分析,希望有利于日语学习者掌握禁忌语的委婉表达,在交际中避免使用禁忌语,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陈小明.试论日语委婉表达的策略[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6(4)

[2]梁丽娟.日语中的委婉表现及其语用功能[J].广西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邝永辉.禁忌语、委婉语性质新探[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5)

第7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一、通过朗读理解词语

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升华,促进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5自然段文中的几个动词“掠、搬、毁、烧”,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用来刻画侵略者时,充满强烈的感彩。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初步感受到对英法联军的痛恨,接着指名读。教师板书:掠、搬、毁、烧。最后,引导品读侵略者的可恨:可恨价值连城的国宝被掠走,可恨拿不动的就用牲口搬,可恨实在运不走的任意破坏,最可恨企图放火烧毁罪证。学生在四个“可恨”下表情严肃地读第5自然段,读中感悟侵略者的罪恶,增强对侵略者的仇恨,深刻理解词语意思,领悟词语的感彩。

二、通过观察理解词语

课文中有许多插图直观地表示着课文中词的意思,可以指导学生观看这些插图理解词义。《燕子》这篇课文中,有“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线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这样的句子。为了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用“根”、“条”等表示线的量词,而用“几痕”,教师可启发学生观察画面,画上有几根电线,看上去有什么感觉?大家认真地观察画面后,会发现:“看上去模模糊糊的,粗细看不清,细看才看见”、“隐隐约约,不大引人注意……”通过讨论,理解“几痕细线”指的是远看电线模糊不清,只看到电线的一些痕迹,体会到“痕”比“根”更准确地反映画面上的景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从真实具体的感受中领会了词义。

三、通过表演理解词语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地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教学《巨人的花园》理解词语“逃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表演逃窜的样子。“逃”比较好理解,而“窜”要领悟到“仓皇猥琐地逃跑”就要开动脑筋,揣摩“窜”的含义,表演好“窜”的动作,将“窜”的形象呈现出来。学生表演之后,教师让表演的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对“逃窜”一词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总结、提炼,从而让学生对“逃窜”一词有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思维得到励练,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

四、通过游戏理解词语

词语教学中,恰当运用游戏,能激发孩子们的识字学词的兴趣,增强识字学词的效果,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一年级识字《操场上》教学中,在教学完六个新词后可以设计“词语归类游戏”。这六个词语分别是“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在游戏前准备好这六个词语的卡片,同桌两人一份。第一步,把词语读正确。第二步,同桌合作把词语中同类的摆在一起,然后说说为什么这样摆。一般的摆法有按与手有关和与脚有关分类;按词语构成的字数分类,两个字词和三字词;按球类运动和非球类运动等。这一“游戏”环节不但复习巩固了六个新词,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正确给词语归类,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五、通过换词理解词语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言的独到功夫。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将“飞舞”换成“飘落”进行比较,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会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六、运用动作理解词语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通过动作,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七、通过想像理解词语

第8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一、积累必要的鉴赏知识

1.分清诗歌类别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依据题材的不同,可以把诗歌分为不同的类别,有山水田园诗、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和赠友送别诗等。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方面各有特点,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特征,有利于正确理解诗歌内容。

2.积累相关知识

诗歌往往蕴含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诗歌的意外之象更需要仔细品味,这就需要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基础的鉴赏知识,包括对内容的理解、分析,对主旨情感的鉴别、评价;诗歌的常识很多,包括作家生平、时代背景、修辞写法、意向典故,这些都会影响鉴赏的准确性。如边塞壮美风光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恬静的自然景物表现甘于淡泊的心境,如“折柳”表惜别,“大雁”寓意思乡怀人,等等。

3.鉴赏术语

鉴赏术语具有概括性,语言凝练,恰当运用鉴赏术语,可以使表述更为精确,更切近诗歌的语体。鉴赏术语包括多个方面:

(1)表达技巧。在评析中常用的术语有:虚实结合、衬托或反衬、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概述、渲染、象征、联想和想象、前后照应、对比、卒章显志等。

(2)创作风格。创作风格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结合创作的实际经验和时代背景,各诗家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例如王昌龄的雄健高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宋词又有婉约(柳永、李清照)和豪放(苏轼、辛弃疾)两种流派的灿烂存在、呈现万木争荣的气象。

(3)感情基调。诗人在写作时候心中的所触所感,即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常用的感情基调有:忧愁、伤感、孤独、激愤、恬淡、热爱等,从高考选用的古典诗歌倾向上看,以思想感情乐观、积极向上的基调占大多数。

(4)意境,指作品或景象中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常用的术语有:活泼、明丽、幽远、雄浑、开阔、安逸、寂静、清幽、萧条、凄凉等。

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程序和做法

1.通读全诗(至少两遍),做到:

(1)分清类别。初步确认诗歌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或是哲理诗。

(2)了解诗的大体内容,语言特点及表达技巧。初步感受诗歌语言是清新明丽,还是华美工整,是朴素自然,还是委婉含蓄。

(3)理解诗作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要善于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提炼、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

2.“问点”作答

高考的命题,往往要求明确,绝不笼统。命题者一般会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来设题考查。例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这些词语来体会作者的心情。

3.确定答案

先把答案写在草稿纸上,然后检查回读。一是看是否说清楚;二是看有没有词不达意的地方;三是看语言表述是否完美。这样一来,既能使卷面整洁美观,又使答案尽善尽美。

三、熟悉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见命题角度

从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命题情况看,主要从这样一些角度进行考查

1.对诗歌词语的理解着手,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正确理解词语在诗文中的特定含义,是诗歌鉴赏的基础,甚至是关键。俗话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我们说某一个词语精彩,是指它在一个特定的诗歌语言环境中,起到了非常好的表达作用。因此,我们在鉴赏这些词语时,一定要紧密结合语境,尤其是要结合它们修饰、描写的对象,去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准确、生动、形象等表达特点和效果。

2.从诗歌的表现方法入手,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诗歌的表现方法非常丰富,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问题。考题经常涉及的有:渲染、烘托、衬托、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等,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从思想内容入手,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这是难度较高的一类题,做这一类题,必须要吃透全诗,尤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熟悉一些古人习用的感情载体,如杨柳往往与送别相关,竹往往寄寓节操,大雁表示相思,长亭表示离别等;二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三是抓住诗中那些对表达或暗示主题起关键作用的词语句字。

4.从意境入手,考查对诗歌的鉴赏

意境是意与境的交融,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因此,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而不能将一个个意象割裂开来,彼此孤立地加以理解。

第9篇:表示心情的词语范文

一、从“们”字中体会伙伴多

比较一:小伙伴来看望他。

小伙伴们来看望他。

师:小朋友们,读读上面两句,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二句多了一个“们”字。

师:多了一个字,这说明――

生:小熊的朋友很多。

生:很多小动物都喜欢小熊。

师:加了一个“们”就变成了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有“们”的词语吗?

生:我们。

生:他们。

生:你们。

生:先生们,女士们。

……

先让学生通过朗读,发现两句的不同,由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们”字,复习学过的“我们”“你们”“他们”,学生进一步说出“先生们”、“女士们”。比较中,学生明白了小熊的朋友真多。

二、在“都”字中体验情感真

比较二:小伙伴们来看望他。

小伙伴们都来看望他。

师: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了一个――

生:“都”字。

师:从这个“都”字上看出了什么?

生:小熊和其他动物们关系特别棒。

生:小熊对朋友都很关心。

生:小伙伴们已经把小熊当成了真朋友。

师:我们怎么才能读出小熊的朋友特别多呢?

生:应该把“都”字读得重一点。

引导学生比较时,先启发学生想象小熊平时和小伙伴们关系怎样?如果小伙伴们都喜欢他,他生病了,小伙伴们会怎么做?哪一句更能表现小伙伴们对小熊的关心?学生不但选择了第二句,还知道了把“都”字读重些能体现感情真。

三、于“赶”字中体察心情急

比较三:小猴子走来了。

小猴子赶来了。

师:同学们看看,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呀?

生:第一句用的是“走”,第二句用的是“赶”。

师:想想“赶”与“走”有什么区别呀?

生:“赶”比“走”速度快一点。

生:“赶”说的是急急忙忙的样子。

师:你们知道关于“赶”字的词语吗?

生:赶快、赶忙。

生:赶紧。

师:如果你的好伙伴生病了,你心里会怎么想呀?

生:着急。

生:想快点看到他。

师:我们就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吧。

让学生比较,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赶”的意思。再让学生口头造句,学生用上了赶紧、赶快、赶忙。学生明白了“赶”表示加快速度。再让学生想想,如果你的好伙伴生病了,你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这样,既学习了语言,又寓教其中。

四、从“连声”中体悟感谢深

比较四:小熊很感动,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小熊很感动,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师:“连声”是什么意思呀?

生:一声接一声地说。

生:是不停地说。

师:在这儿,为什么用上这个词?

生:说明小熊十分感动。

生:说明小熊见了这么多好伙伴来看他,他太激动了。

生:写出了对好伙伴们来看望他时高兴的心情。

师:我们就带着这种感激之情,读好这段话。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