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明节故事范文

清明节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明节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清明节故事

第1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1、在中国的典故中,清明节来历众多。 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介子推的传说。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

2、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1、剧情简介:

锦绣,河山原本两个不可能再相见的初恋情人,却因为张锦绣回乡探望病重母亲,再次交集了。张锦绣怕子欲养而亲不待,更被黄河山对家乡的责任所感动,果断做出了留乡创业的决定。家人的反对,视她为情敌的郝美丽暗中捣乱,村长妹夫的讨好利用,与黄河山的误会也层出不断。但张锦绣坚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随着张锦绣的清洁能源产业在村里不断壮大,两人却发现物质生活提高了的村民,却存在着赌博、物质攀比等陋习,这让他们看着扎心。于是两人冰释前嫌,在村里共同创办农家书屋,环湖比赛等。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自信。张锦绣的母亲也因为有了女儿的陪伴,原本还有两个月的生命,却延续了几年安详幸福地走了。丈夫倪洪涛也理解了张锦绣的付出,愿意定居在这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

2、《月是故乡明》是由沈行执导,王茜华、荆浩、王往、冯国庆、沈行领衔主演的当代农村剧。该剧于2020年9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2、《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第4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摘 要: 在对传统街区当代影像实录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有技术手段的参与应用,影像实录和研究的过程并没有既定的方法可循,从一定意义上带有某种实验特性,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研究机制,完善拍摄和考察方案,整理成功的拍摄成果和研究经验。对于项目拍摄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记录、整体、研究、解决,为其他同类传统历史文化项目的研究提供有效经验和帮助。

关键词: 明清古城 传统街区 影像 摄影 图片编辑

“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与研究”是基于当前时代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展开的影像记录与保护工程项目。该项目以中国明清古城的代表之一――荆州古城的传统街区为考察对象,展开了系统性的田野考察和摄影工作,通过具体的摄影拍摄技术和影像采集实践,实时实地地通过纪实摄影方式和方法记录和研究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在当前面前的发展与保护等各种现实问题。

对于项目工作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关系到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的考察方向和研究效果,有必要专门拿出来分析、研究,特拟此文在此一并探讨如下:

一、影像记录的拍摄时间节点选择

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是一个结合现实问题,以物言物的主题性应用型研究,这正与摄影的客观性、真实性完美契合。该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时间点的选择,所以选题中以当代影像实录的当代最关键,当代正好说明了摄影记录的当前性、即时性。当前和即时,在这里特别指当下时间的记录意义,对一个以历史文化为对象的研究项目来说是一个选择的难点所在。

明清古城的传统街区历史跨度非常大,即使不谈古代,仅在近代、现代的背景下,情况也会变得非常复杂。我们再把时间跨度缩小,就拿近十年的时间范围来看,传统历史街区的变化也是惊人的,很多传统街区在这十年的时间中经历了从存在到改变,再到消亡的过程。

此外,拍摄选择的季节月份是需要特别考虑的。从纪实摄影的拍摄角度来看,摄影是视觉性表现艺术,通过影像记录与叙述,气候环境的变化都会直观地表现出来。比如一年有十二个月,有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季节月份,有不同的冬夏冷暖,这些信息都会反映在影像中,反映在传统街区中生活着的居民身上,影响他们的着装、表情、动态、环境、气氛等非常具体的问题,影响居民们的喜乐与悲苦。这些承载具体环境信息的视觉影像或多或少地关联到传统街区影像记录内容。拍摄时间在季节月份的选择上应有一定的跨度,整体范围以一个年度为节点,这个范围时间内都需要采集到一些具体内容。再抓住个别关键的时间节点,以点带面地通过影像叙述表现传统街区的文化背景和人居环境。

二、拍摄的前期工作与影像资料的收集

“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与研究”是以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为记录与研究对象,这些传统街区都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与过程,与地方文化发展有重要的关联性。这个研究项目的导入,首要问题就是对传统街区所在明清古城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考察与了解,再弄清楚传统街区在古城中的位置与功能,对街区的缘起沿革、发展过程有清晰认识,能够明确街区的发展过程对街道规划与建筑格局的转变,需要细致地了解到传统街区里的富有代表性的具体建筑。

在项目工作前期需要在传统街区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文献与历史档案的收集与整体工作。具体可以联系地方档案管理部门及地方文化研究的学者,通过文字、录音记录关键信息,通过收集和翻拍重要的历史照片,建立传统街区的影像史,同时传统影像可以和当代影像实录中的纪实摄影影像相呼应,建立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多维度对比。这能够打破传统记录与研究中文字为主体的单一性,也是该项目理论研究和拍摄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点。

三、建立纪实摄影的拍摄提纲与结构

在传统街区影像实录的项目研究中,摄影作为工具方式存在,充当历史研究的重要责任。纪实摄影本身既以传统新闻摄影观念为主导,同时在拍摄和视觉表现中,又融会贯通了艺术语言与观念。这种学科交叉的多元性表示纪实摄影方法与表现的多样性,结合到拍摄研究中会产生侧重点的不同和差异。因此,为了建立标准化的研究方法,避免影像表达过于宽泛,必须建立一个拍摄与研究体系。不仅要树立一个新的概念和方法,还要建立一个基本的拍z体系和方法结构。

传统街区影像实录的拍摄提纲与结构是一份摄影拍摄指南,不仅能在此项目中作为框架存在,还能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规范。拍摄提纲需要提出拍摄的整体结构,提出具体的拍摄内容和要求,甚至数量。也可以列出具体的拍摄清单,提出拍摄的范围,涵盖传统街区的整体场景、街道格局、建筑样式、人居环境、家居陈设、生活场景、视觉肌理等。

作为“活的古城、活的街区”还需要对传统街区中的人做详细细致的拍摄提纲,也可以有针对性地以某个有代表性的传统街区院落为样本,对其中生活的家庭和个人进行摄影记录,记录可以以人像为主体或环境、人像两者兼顾。此外,不管摄影还是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拍摄过程中会产生偶然的巧合和突发的灵感,因此这份清单并不是必须照搬的规定和要求,也并非是不可变通的,而是为后面的拍摄提供参考和辅助,有助于拍摄者避免遗忘重要项目的明细表,引发拍摄者对题材产生新的思考。

四、摄影中与拍摄对象的接触与交流

作为“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与研究”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难点是传统街区中居民及人居生活的摄影记录。与居民人像的拍摄相比较,传统街区中的街区建筑等景观记录相对更容易一些,这些静止的物体场景从纪实摄影的技术性来看,场景对象在拍摄中更加直接和方便。但是历史人文的项目不可能只研究景观生态,而不考虑人居生态,人和人居的拍摄是“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与研究”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拍摄实践过程中,我们摸索出一套与传统街区中的居民交流沟通的方法。首先,要积极与当地居民接触,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街区建筑环境中,是传统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作为田野影像考察,是绕不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接触的。其次,注重与当地居民的有效沟通,当今社会中人们对被拍摄比较敏感,顾虑拍摄的肖像权问题及拍摄后不确定的照片用途。应当了解当地居民对被拍摄的普遍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解释和回馈信息,比如将照片洗印送给被拍摄者。再者,可以寻找了解传统街区的居民或学者为向导,不仅可以比较更快地全面了解传统街区的背景和文化,而且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进入传统街区的拍摄环境,更容易获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关于肖像权使用的协议,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在大部分情况下,居民应允拍摄后即默认同意肖像权的非商业用途。如果提出签署肖像权使用协议,就会使被拍摄者产生各种猜测,使拍摄目的复杂化,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最后,准备好拍摄文书和证明,比如单位开具的介绍信,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证、记者证等,可以在和当地居民深入沟通时出具使用,以证明拍摄者的工作身份,获取被拍摄者更深度的信任。另外,在部分拆迁或产权有纠纷的民居中拍摄时,能避免当地居民产生误解导致冲突。同时,这些证明文书可以在通过政府档案、文化部门查阅资料信息时提供一些方便。

五、拍摄方式与影像语言的适用

纪实摄影是基于器材、材料和技术的应用型媒介,影像拍摄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拍摄工具、材料,进而选择什么样的表现方法直接关系传统街区当代影像实录的实质。在拍摄工具和材料的选择方面,我们考虑的是以下几点:首先是拍摄器材的画幅选择,传统街区当代影像实录以纪实摄影为出发点,需要考虑到摄影记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具有一旦失去就永不再有的影像特点,因此在画幅的选择上是越大越好,大画幅能够给图像的后期应用以最大的应用空间,适应更多的应用需求。但同时大画幅的摄影器材,体积和重量都较大,同时还需要携带大型三脚架,作为传统街区的纪实摄影,拍摄对象多为狭窄的民居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居民生活,如果采用摆拍的创作方式,那么不符合该项目纪实摄影的客观性、记录性特点,因此大画幅相机的使用和操作并不完全适用此种环境。

采用中小型的数码照相机更具备操作性强、拍摄客观隐蔽等特点,同时随着数码照相机硬件和技术的不断提升,高画质、易操作的影像获取,更为图像后期灵活方便地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数码相机拍摄的成本极低,保证在纪实摄影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多拍,多记录现场的各种情况,确保图像记录时现场信息的完整性。

在影像色彩选择方面,既要考虑到纪实摄影的记录性特点,又要考虑到摄影的艺术表达特征,采用黑白、彩色摄影兼顾的拍摄和后期思路,根据纪实摄影的摄影创作规范,不对图像内容本身做任何的篡改,仅对图像的黑白层次、色彩效果等做适当调整和润色,在合理范围内增强图像的艺术感染力。

六、拍摄中的文字信息同步采集

作为纪实摄影的影像承载着记录被拍摄对象的视觉信息,但是影像的视觉信息从内容上看是比较有限的,被拍摄对象的背景信息很难依靠视觉来表达,这个时候文字在纪实摄影中的互补作用就显现出来了。纪实摄影需要文字来完善信息,除了影像中的拍摄时间、拍摄地点外,更需要了解人物姓名、身份等具体信息,在此项目中就涉及人物对象的家族历史、家庭成员、居住时间、个人情感等因素,这些信息都会影响传统街区内丰富人居生态的记录与研究。

影像的文字记载要全面详实,需要从拍摄考察的现场采集第一手的文字信息,这个过程需要和纪实摄影的拍摄同步完成。如果第一现场不能同步完成,很多关键信息就会随时间发展而变化,有时再难采访到当事人,或者导致图文不能够同步统一的情况。现场文字信息采集方式应该多样化,随着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变化,应该多采用录音设备、摄影设备对被拍摄者进行采访录音和对被拍摄者个人文本信息进行拍摄采集。在考察和拍摄结束后的第一时间内应该整理出文字信息,并将文字信息与影像信息一一对应起来。

现代技术提供了方便,同时会带来不便之处,比如数码相机的采用,为纪实摄影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拍摄过程,但是易于拍摄的同时也会带来拍摄数量巨大的超级图片库。对于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这个项目,必然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影像图片库。因此,建立一套合理的图片编辑流程,并最终整理出一套研究的影像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图片编辑的流程必须伴随整个研究和拍摄过程,前期需要拟定拍摄提纲,不能在现场进行盲目的或者无意义的拍摄,否则既会耽误不少宝贵的现场拍摄时间,又会造成更多的废片耽误后期图片编辑的时间。在每次拍摄之后,都需要对影像单独建档,进行初步的图片编辑和整理,将图像与文字等信息建立初步的关联,这样不仅能有效选出合适的影像,还能为之后的拍摄提供更好的拍摄和编辑经验。最后,在整体拍摄结束之后,进行系统的图片编辑和整理工作,选择影像信息承载大、摄影艺术语言表达理想的关键性影像。根据项目的研究提纲,整体影像的叙事流程,搭配适合的文字信息辅助。

作为数码影像数据,还需要在项目各个阶段都做好资料的备份工作,以免因为硬件损坏或者误操作造成无法挽回的情况。此外,数码图像在进行图片编辑的时候,应该进行影像的纸质化图片制作,通过纸质影像照片进行编辑,将更有助于我们全面地认识影像作品,并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像的后期输出及应用效果。

八、结语

“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与研究”是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项目研究,尝试使用纪实摄影的方式、使用当代摄影的记录语言、使用先进的摄影技术及硬件,对以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为代表的传统历史文化和人居生态现实进行记录和研究。

在对传统街区当代影像实录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同时有技术手段的参c应用,影像实录和研究的过程并没有既定的方法可循,从一定意义上带有某种实验特性,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套有效的研究机制,完善拍摄和考察方案,整理成功的拍摄成果和研究经验。对于在项目拍摄和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键问题进行记录、整体、研究、解决,为其他同类的传统历史文化项目的研究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帮助。

这是作为“中国明清古城传统街区的当代影像实录与研究”所进行的传统历史文化影像切片,也是其承载的影像文化研究的样本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刚.纪实摄影的本质内涵、本土特色和未来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68-372.

[2]柯杉.纪实摄影人文关怀的实用价值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314-317.

[3]李公明.庄学本田野考察工作对20世纪中国边地民族研究的影响和意义初探[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9):94-100.

第5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4月1日,我们以“拥抱春天,缅怀先烈”为主题召开了一次班会。本次班会让同学们了解到清明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知道了清明节的一些习俗及历史由来。部分年级还观看了一段电影《上甘岭》的视频,场面深深震撼了学生,缅怀先烈之情油然而生,同学们都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要懂得珍惜。

四年级的同学在小组评选的基础上,推荐优秀同学参加班里的“讲英雄故事,忆革命先烈”比赛活动。选手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喜欢的英雄故事,他们饱含激情的讲述,将一个个动人的革命英雄故事幻化成一座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深深地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有的班级表演了课本剧,他们模仿人物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征服了全场老师和同学,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艰苦的战斗岁月。大家在欣赏故事的同时缅怀了先辈、寄托了哀思,又充满了希望、振奋了斗志。

我们发动学生到社区、到图书室、在网上等多种渠道收集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创造性地编制各具特色的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这次活动各班共上交手抄报作品近150多张,每一张小报都体现了队员们对清明节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的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

春天正是绿化的好时机,我们在学生中间发起“爱绿护绿”的活动。倡导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联系物业人员在小区内栽一棵树,给路边的小树培一培土,给花坛里的小花浇一点水,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主动捡拾垃圾。践行校外文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第6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第7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节又叫踏清节,在4月5日。

清明节那天,我打开电脑,看到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乌鲁木齐的一个大超市(这个超市一共有20多层)着火了。有三名消防员在此次大火中牺牲了。后来乌鲁木齐的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哀悼他们。

我看到这一幕,十分感动。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们为了拯救别人的生命,却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崇高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虽然死了,可是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将永远的怀念他们。

舍己为人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应该发扬光大,而不可抛弃。如果人人都发扬,继承这种伟大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将充满阳光,永远的辉煌灿烂。舍己为人是公认的最可称赞的品质,舍己为人是永恒的美德。

第8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在这个活泼的生命季,“万物生长于此时,皆清洁而明亮”,天地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化生万物,万物急不可耐地成长,这份生命的喷张与释放却又宁静、纯净。

每年的4月5日前后,甩掉冬衣的人们,头戴柳枝,踏青赏春。秋千架上的佳丽衣袂飘飘,墙里佳人的笑声朗朗,广场上斗鸡的喊声喧天,表面上那搏斗的是公鸡,实际上却是浑身散发着荷尔蒙气息的男人们。“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欢呼蹴鞠场”(陆游《残春》)。蹴鞠是清明节的保留节目,健儿的身影是这个生机勃发的时节最好的写照。

清明更是孩子的节日,天空明净,地气升腾,趁东风把纸鸢放了,折下柳枝,将那青色的皮儿剥离,做成柳哨儿,吹着满街疯跑;兜里揣着熟鸡蛋,四处寻伙伴对碰……

清明又是思念逝去亲人的节日。坟上新添的黄土,新压的黄纸,坟前甘美的贡品,纸钱燃烧的火光,都是对逝者的思念,提醒着你什么是阴阳永隔,也在提醒人们珍惜生命。清明,又占据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中最好的时间。这份思念和感伤在暮春三月的明媚阳光里,郊外墓旁的青草香中,同时提醒着我们什么是生生不息,什么是万物轮回。于是让我们懂得:珍惜当下!

过节就像是一场“生命的礼拜”,零零碎碎的日子,由固定的节日串起,生命就有了整体感,有了意义。清明节就是这样一个日子,将逝者和生者串在相同的时间里。

丰子恺先生曾风趣地将清明踏青称作“借墓游春”。然而时至今日,没有了“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单纯浪漫,没有了秋千上的惊鸿之“舞”,没有了斗鸡,甚至没有了春饼和熟鸡蛋,只有扫墓的风俗坚定地传承了下来。

清明原本只是一个农事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出现于汉前,也许是因为清明正值暮春三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因此,至迟在唐代,清明就被作为一个节日来庆祝了。诗人的笔下关于清明的歌吟更是层出不穷,杜牧的名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传颂,成了清明节的招牌。

“寒食”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常常与清明合二为一。唐代诗人卢象《寒食》诗云:“之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为一人。”说的就是介之推焚死绵山的故事。传说晋文公下令每年于介之推焚死之日禁火,这一天只能吃凉食,故谓之寒食。

当然这只是后人编造的故事,其实,清明时节禁火,源于古代的仲春改火习俗。古人取火不易,因此要一直在灶中保存火种,永不熄灭,只是到了每年的仲春时节,才熄灭旧火,重燃新火。古人相信,火种就像生命一样,只有新陈代谢,才能薪火常传,久经不熄。因为改火,所以要暂时熄灭旧火,这就是寒食禁火风俗的来历。唐代有诗《寒食》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寒食改火之际,皇帝将火种(蜡烛)赐给亲近贵臣,以示恩宠。也是薪火相传最具体的呈现。

第9篇:清明节故事范文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1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2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20xx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4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