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神农氏尝百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农氏尝百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可是,许多人并不曾想到,这草地上的鲜花却是毒草。草地开花使牧民心急如焚,因为草地开花是牧场退化的重要表现。

从神农尝百草说起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给人类提供了粮食、蔬菜和水果;人类所吃的牛羊肉乳,是牛羊吃草所产生的能量转化而来。因此,人类的食物来源于植物,完全是实事求是,一点也不夸张。

古人将植物称做百草,至今北方有些农村仍将植物称做草籽,即沿用了古说。天然的植物,有些无毒可以食用,有些具有毒性,不可以食用。古人认识、辨别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无毒,曾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记载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它说明神农氏尝遍百草之后,才明白了哪些有毒哪些无毒。从“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知神农氏甘冒中毒的危险,而找到了可以食用的百草,将可以食用的植物移植、繁衍,从而培育了农作物。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本姓姜,生长在姜水之滨,人身牛首,崇尚火德,故被称做炎帝,其生活的时代要早于黄帝轩辕氏。班固说:“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炎帝尝百草,创立农业耕种,解决了上古吃饭的大问题,故而后人缅怀炎帝的伟大贡献,称他神农氏。神农氏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的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见于记载的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故今日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

毒草的危害性

神农尝百草是说他品尝了很多植物的味道,百草用以表示多的意思,从神农氏“日遇七十毒”,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不过上古时期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有限,所能接触到的植物种类也不多;今日地球陆地上的各种植物,约有30万种,如果将海洋中的植物(有相当多的尚未被发现)也计算在内,其种类更多些,不下于30万种。

就这30万种而言,其中大部分无毒,可以直接为人类所利用;还有一小部分具有毒性,不经过加工处理,人类不能接触或食用。在中国陆地上,已发现的有毒植物,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有毒植物》一书统计,就有101科913种。其中新疆有毒植物最多,为45科,167属,257种;四川有42科,106种;山西有34科,103种:湖南有16科,33种:甘肃有14科,22属,35种。此外,在宁夏、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也有许多毒草。

有毒植物所含的毒性物质,主要是含生物碱、含糖体、含挥发油、含有机酸4大类,这4类毒草都可以使人、畜中毒生病或死亡。在我国草地上的有害植物,共有49种,152属,731种。其中常见的有小花棘豆、小黄花菜、曼陀罗、洋金花、毒芹、野罂粟、乌头、铁棒槌、露蕊乌头、白屈菜、龙胆等数十种。

内蒙古草原上的小花棘豆,已成草原三害之一,这草原三害是风沙、盐碱、毒草。阿拉善盟每年的牲畜因为误食毒草瘫痪和死亡达3万余头(只);青海省1975~1995的20年中,由于误食毒草有4445l匹马死亡:1977~1979年,拉萨市9县因毒草引起11455头牲畜死亡,1979年有13县因食草中毒死亡的牲畜39029头。这些都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有毒的植物,对人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古书记载,西南山区有瘴气,外地人至此即受瘴气的影响而生病,尤以秋天为甚。故有人做诗说;“秋瘴宁毒我,夏水胡不夷。”瘴气的产生,与山林中植被释放的毒气有关。近年,有些城市中时兴吃山野菜,因吃山野菜中毒者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野蘑菇有剧毒,误吃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毒草花开最鲜艳

北方草地上的有毒之草,与一般的牧草不吲,在夏季会开花,而且花朵清秀鲜艳。毒草未开花之前,隐藏在一般的牧草之中,很难被发现,只有开花以后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牧民看见毒草开花,赶紧设法铲除。有的牲畜误吃毒草以后,如果毒性不强的话,牲畜也会有不适的口感,事后尽量避而远之;如果毒性太强,牲畜会瘫痪、死亡。当年出生的牲畜,由于缺乏对毒草的识别能力,最容易吃食中毒死亡。

毒草花开为什么特别鲜艳?这与植物的有性繁殖有关。高等植物多是雄雌异株,例如高大的银杏树即雄雌异株,结果实者为雌性,不结果实者为雄性。雄雌异株,其花粉的传递有两种方式,一是靠风力传递花粉,二是靠昆虫传递花粉。有些昆虫如蜜蜂、蝴蝶是天生的“好色虫”,它们经常在鲜艳的花丛中飞来飞去觅食,这样就把雄株的花粉带到了雌株,无意中完成了异株授粉的使命。民间有“花为媒”的说法,就是据此而言,如今男女以鲜花示爱,也是来源于此。

通过昆虫传播花粉的植物,花朵必须特别鲜艳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在植物发展演变过程当中,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不过毒草开花一方面吸引了昆虫的光临,另一方面由于暴露过分,过于张扬,很容易被牧民发现,引来了杀身之祸,牧民聚而歼之,加以铲除。

草地开花与草场恶化

草地开花不是好现象,在鲜花的背后隐藏着草场的恶化,对畜牧业有巨大的威胁。

开花的野草是牲畜不能食用的毒草,毒草越多,牲畜能够食用的好草就越少,这样一来必然要引起草场的恶化。衡量草场的好坏,常用的标准叫载畜量,优质草载畜量高,劣质草载畜量低。有了毒草的草场,其载畜量会明显降低,难以满足牲畜的需要,饥饿的牲畜难以育肥出栏,会影响牧业生产。饥饿的牲畜会拼命觅食,甚至将草根也吃掉,从而影响牧草的繁殖,导致草场退化、恶化。

耕地是农民的经济基础,草地是牧民的经济基础。只有优良的牧草才能养育出优良的牲畜。通常马赫绵羊对草的优劣有很强的选择性,只能吃好草。牛和山羊对草的优劣选择性要差一些,劣质草也可以食用。骆驼对牧草的选择性最差,带刺的、粗糙的灌木也可以食用,有一种名叫骆驼刺的灌木,即以骆驼喜吃而得名。草场的恶化,会严重影响畜牧业。

草地开花很难处理。如果草地开花范围不大,可以组织人工拔除,不过人工拔除会破坏土壤层,使地表土层支离破碎,引起风蚀沙漠化。采用化学除莠剂,只能使毒草枝叶枯萎,而地下的根部仍会完好无伤,仍然可以萌发枝叶。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毒草的产生。

第2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

其实关于“神农得茶解毒”的争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展开,有关学者做了较深入的考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周树斌于1991年在《农业考古》第2期发表《“神农得茶解毒”考评》一文,认为于光绪年间出版的孙壁文的《新义录》中所写“《本草》则日: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这句话是“孙壁文私下穿凿附会的添增”。随后,1994年第4期的《农业考古》发表了安徽农业大学陈橼的《读后反思》一文和赵天相的《“神农得茶解毒”考补》一文。陈橼列举了六种经文《本草》辑本,并认为辑本都有类似“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至于是“七十二毒”还是“七十毒”,他认为“数字不同是口传失误,抑是抄袭遗漏都有可能,二者必有其一。”赵天相考证后补充完善了周树斌的观点,他发现出版于康熙年间的一本叫做《格致镜源》的类书中,在饮食类“茶”这个条目中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接下去还有一句编撰者的按语“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陈文华在2009年第2期的《农业考古》中发表《试论神农与茶》一文,更为系统地探讨了神农与茶的关系,他特意强调,“仍保存在唐宋的一些本草书中,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和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但是至今并未发现有神农得茶解毒的相关词句。不仅如此。有学者查阅了《格致镜源》、《新义录》以前的所有《本草》著作,也都不见有神农得茶解毒的记载。”运用历史研究法则,他认为:“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传说,在历史上找不到文献根据,很可能是陈元龙在《淮南子》‘一日而遇七十毒’基础上增添上去的。”

至于陈橼所说的六种经文《本草》辑本中均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一说,至今天尚未得到确证。笔者查阅了(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的《神农本草经》(学苑出版社,2007年)和(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鲁兆麟等校的《神农本草经》(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以及《神农本草经校点》(尚志钧校点)等一系列相关书籍,均未能发现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说在众多史料文献中有所论及,与广泛流传的各类传说相符合。那么在尝百草过程中,神农到底用到了茶没有,又是怎样确切地表述,学术界尚未证实。但一些学者也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1993年,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的吴家阔总结了关于“神农发现茶叶解毒治病的民间传说”,发表于《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无论是“用他特异功能的肚子鉴别茶叶”、“用猪鞭鉴别百草而得茶叶”,还是“茶水救神农”,都表明了在中国文化中神农与茶之间的不可割舍的联系。

明朝陈嘉谟所撰《本划蒙筌》序《撮要本草蒙筌序》中写道:“世传《神农本草》,其书仅仅一卷耳!陶弘景而后,更《唐本》、《蜀本》,至于慎微,品类图释,十倍其初,不啻详矣。”这里写道“世传”,其年代应在可考之前,至少在唐朝以前。陈嘉谟引用了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公元前179年~122年)的观点:“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所以,刘安之语表明《神农本草经》并非完全由神农所作。宋朝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写道:“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可见,《神农本草经》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由多人积累起来的,这与现在所形成的结论也是吻合的。

陈元龙与孙壁文的“引用”,使“《本草》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表述法对清朝及以后各时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处的《本草》是否为《神农本草经》呢?由西汉刘向的文字记载来看,《本草》应为《神农本草经》的早期名称。元朝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序言二中有:“观洁古之说,则知仲景之言,观仲景之言,则知伊芳尹之意,皆不出于神农矣。所以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次《保命书》,缺一不可矣。”以此论述,在医药类著述中,《本草》即为始于神农的《神农本草经》。一些学者认为,汉代托古之风盛行,崇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神圣感,便借用了神农之名,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类医药书籍命名有一定规律,一般会在“本草”二字前加上限定语,如《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苏敬等编著);《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五代后蜀・韩保异等编著);《汤液本草》(元・王好古)等等。据此规律,这也可以佐证陈元龙和孙壁文所引用之“本草”应为《神农本草经》。

《本草》是不同时代医学经验积累的结果,按编写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是不断扩充的。所以从一卷本(明朝陈嘉谟所撰《本划蒙筌》序中提到)发展到多卷本,如《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为四卷,《旧唐书・经籍志》中记载为三卷,宋《通志・艺文略》中记载为八卷。《清史稿・艺文志》中记载为三卷,《国史经籍志》中记载为三卷,虽然卷数不一样,但均是在前人基础上所辑而成的,因此内容是在不断扩充中的。

据此,可认定如果没有明显且充分的证据,上代版本中的内容不会被轻易删减或改动,尤其在中国传统医药类书籍中,解释说明类文字更为重要。由于传统社会中出版发行问题,书籍流通仍十分有限,加之实践积累的差异,不同的^所辑《本草》会在内容上存在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不会对原有版本的重要内容进行删减。

现存版本中有清朝时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年)和清朝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年),在其中均未发现关于神农与茶间关系的表述。

陈元龙(1652年-1736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历官文渊阁大学士,于归养故里时纂《格致镜原》,校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孙壁文,清代光绪年间人。《新义录》成书于1882年。这样看来,孙星衍、孙冯翼以及顾观光是在陈元龙成书之后完成对《神农本草经》新的集辑工作的;而孙壁文所撰《新义录》则是在《格致镜原》之后,也在孙星衍、孙冯翼以及顾观光所辑《神农本草经》之后。从时间关系来看,关于神农与茶之间关系的论述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见出现与传承,却出现在其它史料文献中并得以传承,而这些史料却注明引自《神农本草经》。这显然矛盾。

笔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的《资治通鉴外纪》第一卷之上,“神农氏”中发现了这样的记叙:“又尝百草酸酰之味,察水泉之甘苦。合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号日神农。”在此,刘恕(宋)运用了大量前人关于“神而化

之”的观点。“此白虎通德论文天下号日神农”,这里的《白虎通德论》是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经史类会议的成果汇编,各类经史官员陈述见解,内容由汉章帝亲自裁决,意图做一个古文经学的标准版本。《淮南子・原道训》以及《路使后纪三》等等中均有相关引述,“神而化之”既是神农氏名称的来历也是他“一日而遇七十毒”而安然无恙的原因。由此可见,这与茶也就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查神农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侯仙明在《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7月10日第004@的《“神农一日遇七十毒”可信》一文中指出,依据《黄帝内经》中对“毒”字的理解以及明朝张介宾观点:“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可理解为神农在品尝草木之滋味时,一日内发现了70种草药(70可作为泛数理解)。如果按此理解,那么,以茶解毒之说便无从谈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

第一,陈元龙和孙壁文所引用之《本草》就是《神农本草经》,二者为同一所指。

第二,现有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尚未发现明确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表述。

第三,据清代文献所引用的内容,在某一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可能存在这样的表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如果有的话,有待于进一步进行考证。

第四,根据“茶”字的使用情况分析,可推测“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表述如确有记载的话,应出自唐以后版本的《本草》。竺济法认为,“是宋、元、明时代刊印的笔记类稀缺版本,很可能是明代版本,因印刷甚少而散佚了,或尚有存世而未被发现。”

第五,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各类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神农与茶关系的文字不但尚未发现,且发现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六,神农以茶解毒之说在一些史料文献中流行的同时,也有其它文献用了另一种表述,即“神而化之”,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二者共同暗示了神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之大,因此不论哪种表述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第3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断肠草是什么?

实际上,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投毒事件中,嫌疑人投放的就是钩吻――听名字,就不是好惹的家伙。

钩吻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也因此有了很多小名,诸如大茶药、野葛、葫蔓藤等。当然,各地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都认识了钩吻的剧毒属性,于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将其记载为断肠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将其称为烂肠草,足见其毒性之强。

断肠草真能断肠吗?

好了,我们知道了断肠草的真面目,再来看看它能不能让服用者断肠而亡。

有一种说法,断肠草的名字还是来源于那位尝遍百草的神农氏。据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尝百草,是因为他随身携带着一种万能解药。在吃下毒草时立即服用,就能化险为夷。有一天(也不知是哪天,故事都是这样子,唉),神农氏吃下了一根藤条上的叶子之后,顿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烧火燎,于是立马服下万能解药,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肠子已经断成数节了,在没有外科技术的情况下,神农氏就这样英勇牺牲了。他吃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断肠草了。这种“叶片断肠”的传说有些过于戏剧化,如果不是吃下锋利刀片或者强酸强碱,我们的肠道是不至于在瞬间断成数节的。所以,在一般的改良版的民间传说中,断肠草的属性被改成了“吃下后肠子会变黑黏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实际上,断肠草引起的肠胃症状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毒素会破坏肠道,我们的中枢神经才是它们瞄准的目标。断肠草中所含的生物碱――钩吻素是一类效力极强的神经抑制剂,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和运动神经的工作,甚至会直接让心肌停止收缩。中毒后,心跳和呼吸会逐渐放缓,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终因为呼吸系统麻痹死亡。

至于在中毒初期表现出的口咽灼烧、呕吐,感觉像是肠子被斩断了一样(不知道有谁想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不过是神经系统受到干扰的外在表现罢了。实际上,有些心脏病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说白了,断肠草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把人的肠子搞断,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小心,断肠草混进火锅!

虽然本次中毒事件源于故意投毒,但是断肠草确实存在混进火锅的风险。因为它们跟一些食用植物确实有些相像,每年因为误食造成的中毒事件并不少见。2005年,云南德宏曾经发生过一起集体中毒事件,就是8名工人将断肠草当做野菜采集食用造成的。

实际上,钩吻素之类的生物碱有明显的苦味,它们还是能引发人们的警觉――通常来说,苦味都意味着有害的东西。据福建省云霄县医院的报道,在该院1986年到1996年间收治的257位患者中,因为误食引起的只有2人,而有255人都是想自杀才吞下了断肠草(没想到,断肠草还是自杀药,只是过程着实痛苦)。傻到乐呵呵吞苦叶子的人还真不多。

只不过,如今“苦味食品祛火”的观点甚嚣尘上,让大家都觉得时不时吃点“苦”是好的。就这样,钩吻之类的毒药能乘虚而入。2001年,广东一名患者将断肠草误认为“凉茶”,吃下了大约20克叶片,还好因为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

如果中毒了也不用慌乱,要立即求救,并前往医院就诊。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通过洗胃尽可能地将胃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同时使用阿托品等抗钩吻毒素药物,在症状严重时需要进行胸外按压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维持中毒者的心跳和呼吸。至于民间流传的“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并不能真正解断肠草之毒。

一般来说,断肠草的苦味会影响人们的进食情绪,吃下的剂量往往是有限的,远远不到立马取人性命的剂量,所以及时就医,转危为安的希望很大。

毒物新用,断肠草解情花毒?

虽然断肠草是毒物,但它确实有当一味良药的潜质。实验显示,钩吻的提取物“钩吻素子”对于治疗银屑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另外,在试验中,钩吻素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散瞳作用,并且在用药6小时后可以完全恢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第4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饮食与药从来关系密切。说起中国传统医药的来历,中医先生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神农氏,虚拟人物,代表古代的先民吧,神农氏在“尝百草”(研究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同时,遇到了许多“毒”,这里的毒字,应作药来解释。可见药是与可以吃的东西同时进入人的生活中的,所以中医先生说“药食同源”,这话是不错的。在西方国家早期虽然也用些草药治病,但应该说他们的“药”,发端于化学品,跟饮食似乎多些距离,但两者同样关乎民生,又多经口而入(虽然有些药物要注射),所以许多国家都有个叫做FDA的机构,统一管理食品与药品的审批,也算是两者有关的证明吧。

不过在中国,这两者之间常常有着许多的混乱,最典型的例子是不久前有个叫张悟本的人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据说大获成功,销量在百万册以上。怎么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呢?这位张先生教人吃绿豆、吃生茄子(只限于长条形的那种)。结果弄得绿豆价格飞涨,茄子也洛阳纸贵了。绿豆、茄子寻常食品而已,何以有了这么多的“粉丝”?便是因为人们相信食物能治病。其实,药食虽说同源,但终究早已分道扬镳。食物能果腹,没听说药能吃饱肚子的;药物能治病,食物充其量起点辅助作用罢了,并不能治病。不然怎么解释“是药三分毒”呢?药,神农氏把它们从百草中分出来,便是因为它们有毒,只能在生病的时候酌情使用。长江与黄河同源于巴颜克拉山,但一个滔滔江水奔流而下,两岸尽收农耕、航运之利,一个则几近断流,几乎除水患之外别无其他。

张悟本的例子固不多见,但国人一旦患病,对于“吃”的问题便马上警觉起来,倒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几乎不论什么病,病人都会问医生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的话题,这在全世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考其出处,大约是源于中医有“忌口”一说。不过中医讲求的是辨证论治,用药还需辨证,岂有得了什么病就一定不能吃什么东西的事。“忌口”之事更多的是源于民间的流传,多无事实的根据。

然而,不仅中医,“西医”对一些代谢性疾病也十分关注饮食之事。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措施,举世皆同。肥胖症要减肥必须控制饮食,天经地义。脂代谢紊乱(旧称高血脂)的要控制脂肪的摄入,痛风的病人应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要控制含碘量高的食物等等,也都是有据可查、必不可少的。甚至一些非代谢性疾病也有饮食控制的问题,如高血压者必须控制盐的摄入、酒精性肝病者必须戒酒……不过,关于饮食控制之事在我国却常不十分准确,一方面是不十分重视,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多不知要控盐,而诊治高血压的医师也多只忙于给病人开药方。另一方面是失之绝对,把控制理解为“不能吃”,酒精性肝病者确是不能喝酒了,胖子却不能不吃饭,即使脂代谢紊乱也并非绝对不能吃点脂肪。

对饮食控制失之绝对的一个潜在原因是国人对药品毒性作用的畏惧。“是药三分毒”,药品有一定的毒性,无论中西药物皆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所以用药应由医生处方,而医生要学会处方,则要精通药理、病理,权衡利弊,非不得以并不用药。不过就算“是药三分毒”,也有七分是疗效,疗效是对疾病而言的,而疾病是损人健康、坏人性命的,不能因噎废食,这是人们都明白的道理。当然如果必须用药,医师也应精选品种、斟酌用量,以求疗效之最大化而毒性之最小化。

综观我国民众对于药品的毒性似乎只关注西药的,认为西药有毒性,而中药无。我国的医师,即便是“西医”,也入境随俗了,尤其在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处理中,比较多的强调了不能吃什么,而在药物治疗上却偏于保守。最近读美国人沈群先生的一本畅销书《美国也荒唐》,言其在中美两国治痛风病的经历,中国医生强调不能吃海鲜、不能喝啤酒,治疗的药用别嘌醇每日100毫克,并强调此药有毒性,不能多吃,结果是尽失口福而痛风年年发作。后来到了美国,美国医生不强调什么不能吃的事,但是让他每天吃400毫克别嘌醇,果然既饱口福又不发痛风。沈先生的意思是美国人的许多事情貌似荒唐、实不荒唐。确实,痛风之病因血液尿酸过高引起,而人体的尿酸80%是内生的,或产生过多或排泄不畅,是人体嘌呤(尿酸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代谢的一种病态。真正由吃进去的食物而演化为尿酸的,充其量只占20%而已。其实,人体中的胆固醇,80%也是在肝脏中自己制造的,通过食物吃进去的也只占20%。所以再怎么忌口,于病,也没多大作用。别嘌醇可以减少尿酸的形成,在我国初始用量确为每日100毫克,视疗效与肾功能情况而定,两周后可加至每日200毫克,再两周可加至每日300毫克,至病情缓解后每日服100~200毫克维持治疗。如果一直让病人一日服100毫克,确实可能用量不足,以致未能发挥疗效。

第5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题记

你好,老顶。我又来了。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

老顶山闻名遐迩,是因为该山与炎帝息息相关。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曾在老顶山“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始兴稼穑”,并由此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业的重大转折。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便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暑假的时候,我带着对炎帝的无限崇敬之心,踏上了游览老顶山的旅途。

可惜天公不作美,刚到山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还好我有先见之明,在出门前专门带了把伞。抬头远望,一尊铜像呈现在眼前,不错,这正是由中国著名雕塑家钱邵武先生设计的炎帝铜像。神农氏双手捧着一捆谷穗,眼神凝重,披着长发,仍旧以他那挺拔的身姿和辛勤的劳作,泽被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面向着长治市区的方向,我看到中国的祖先炎帝仍在关切地注视着他的子孙后代。淅淅沥沥的小雨砸在金黄色的铜像身上,就好似是神农氏耕作时流下的汗,顺着铜像流了下来,真是霸气十足。

眼看着,天空就放晴了。乌云遮蔽的铜墙铁壁抵挡不住焕然一新的阳光,太阳挥舞着利剑直插大地。

当然,来到这里,我最想领略的还是老顶山自然景观,想要品味其空灵奇秀。我朝着始祖百草堂走去。一条条蜿蜒小路把我带进一片丛林。在丛林深处有一座“千古龟碑”,上面还刻着“始祖百草堂”五个大字,很多游人都在这里合影留念。

步入园中,雨后的草腥味儿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平衡”两个大字,分外抢眼。其实现在我都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镌刻那两个字。园中还雕有一头牛,这个大概是象征着炎帝开始使用牛耕技术来指导人们兴农业吧。接着我就向上面走去,看到了战旗,虽然已很破旧,可仍有一种豪气;我看到了八卦图,一种神仙般的感觉油然而生,顿觉欣欣然,飘飘乎。

徒步于此,凉亭美酒,岂不乐哉?走近一看,一座茶馆独坐园中,石桌石凳,此情此景,如不品一壶,岂不白来一回?醉了,真的有人醉了,不过这是茶,所以不是人醉,是心醉。

走过葡萄架下的小石径。竟有五柳先生忽逢桃花林一般的心境。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的角度,来远望高高耸立的“天神亭”。仰望着它,很享受。待我踏上天神亭,在缅怀先祖业绩、回味人类历史的同时,又可放眼远方,领略现代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广袤无垠的田野风光,但见四面绿盖群山,峰峦叠嶂。

其实我不介意爬得有多高,就是喜欢登高望远的感觉。登临顶上,想到古人在异国思乡时,就会登高望远,望着故乡的方向,好像一只被丢弃在异地的孤鸿,寄寓自己的哀思;还有就是在送别的时候也会登高,喜欢古文的我当然也会留意一下了。这时我不禁也想起武元衡老前辈发出“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的感慨。

第6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沁阳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传说早在神农氏的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这里,我喜欢的地方有很多,然而最让我心仪的,还是神农山。

传说在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就在这里尝百草、辨五谷,发展了祖国的农业和医术。如今,当你来到闻名遐迩的太行名山的腹地,来到著名的神农山风景区,当你步入山门,来到一柱山下、伏羲殿前,绕过最古老的“洞房”,沿着古老的步道拾级而上,穿过中天门、南天门,来到五山环抱的紫金顶,你就来到了被文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祭天坛”的炎帝祭天的圣坛。传说,北京的天坛,就是仿照它修建而成。

站在这古老的天坛之上,环顾四周,群山环抱,一览众山小。群山好像也随着炎帝,在这里向上天顶礼膜拜,祈求上苍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平安。向北展望,白松岭酷似一条巨龙从天而降,蜿蜒数里,消失在茫茫雾霭之中。满山满岭的白皮松,好像向人诉说着这条巨龙的沧桑。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似巨龙在长啸,向世人展示着他的威风和神奇。放眼向南眺望,一条玉带嵌在大地上,微微抖动,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滋润着华夏大地。哺育着古老的民族。

第7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所盛产的四种药材――怀山药、怀地黄、怀、怀牛膝。这里独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

古怀川传奇

古怀庆府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境内,包括今河南省的博爱、武陟、温县和沁阳等地。这里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三百里怀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

“三百里怀川”汇聚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土壤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阴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具备“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

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疾病,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到怀川时,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在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坡”等古地名……

一方水土,造就四味妙药

自古以来,中医药界就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而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心者佳。”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历代统治者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和小庙后牛膝不可。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第8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神农架最初只是指一座山峰,即今天的大小神农架,到现在则指整个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率众在此搭架采药,教人们耕种,故将这里称做神农架。神农架也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了一部民间唱本《黑暗传》,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叙说中国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征近似神话史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填补了华中地区没有发现过长篇神话史诗的空白。

大家都知道神农架是一片原始森林,其中有种类繁多的鸟兽虫鱼,很多濒临灭绝,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物种在神农架却可以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神农架凭借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在第三、第四纪冰川时期充当了生物界的避难所,至今尚较好的保存着原始森林的特有风貌,其中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等极为珍稀的动物。因此,神农架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成员。

神农架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天然药材库,有中草药两千多种,包括麝香、熊胆、金钗等名贵药物和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等珍惜草药。其中有60多种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现在神农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在作为观光度假旅游区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森林浴行和自行车、攀岩、漂流、淡水垂钓等颇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活动。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呢已经进入了神农坛景区,请大家稍作准备,我们马上就要下车去游览。

现在我们所在的神农坛风景区位于神农架旅游区的南部,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虽然面积很小,只有0.7平方公里,但整个景区层次分明,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神农架是神农坛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是专供炎黄子孙在此缅怀先祖,祭祀神灵的场所,祭坛内神农塑像高达21米,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它以大地为身躯,立于群山之中,向上望去,炎帝双目微启,似在洞察世间万物。头上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的牛首人身设计的,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台阶也是根据过去皇宫的格局所布置,中间为天子所走,左右则是大臣的通道。因为9在古时候被人们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故两边的台阶全是9的倍数。台阶下即是祭坛,置有九鼎八簋、香炉、编钟、大鼓等器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在此祭拜先祖。

炎帝神农氏首创牛耕,采药救民,光照千秋,不仅因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此名称,更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继续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离开神农坛,我们现在就要去神农架的至高点神农顶风景区。神农顶风景区位于神农架的西部,我们今天主要是要去游览风景垭和板壁岩。请各位游客朋友往车窗左边看(讲解时伴有手势,因面对游客,故出右手指自己身体右方),这就是被称作华中屋脊的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4米。

走过了神农顶,现在我们就到达了风景垭,风景垭原名巴东垭,号称神农第一绝,海拔2800米,风景垭下的板桥河谷深万丈,满底琅岈,风姿各异,四周岩壁如切似削。遍布冷杉如裘(qiu)似衾(qin),更加上气象瞬变,神韵竞奇,将这风景垭的风光齐聚一体。

从风景垭出发,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板壁岩,这里因为有野人出没和奇妙的石林而倍受游人注目。

第9篇:神农氏尝百草范文

十九罗汉的传说

关于罗汉果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天降虫灾,神农尝百草以寻良方,随即,他的上级如来佛祖怜悯神农之苦,特派了十九个同事下凡帮助神农,以解神农氏之难,即十九罗汉。在这十九人里,有一罗汉最敬业,他发誓要灭尽人间虫灾,方回天界。发愿完毕,随化身为果,蕴意罗汉所修之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罗汉果”。

最需要罗汉果的人群

如果你是下列人群中的一种,罗汉果就一定能帮到你。

1 经常吸烟,夏日饮酒过多,需要洗肺、护肝、养胃和洗肠清宿便者

2 教师、广播员、营业员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群

3 经常熬夜加班的办公族

4 易上火、排毒能力减低者

5 久坐办公室空调房,呼吸不到室外新鲜空气的人群

6 运动量较大,体内水分容易流失者

挑一枚好果

产地选桂林|桂林是罗汉果的原产地,全球80%以上的罗汉果出自于此。

表面有细毛|如果罗汉果贮存条件不好,时间稍长,或是被二次加工过,表面都不会有细毛。

泡水无焦味|一些不良商家(如罗汉果冲剂加工厂)将罗汉果煮水后,经过二次烘烤后流入市场,这样的次品泡出来的水会有焦味,味道不如优质果那么甜,当然茶色也没那么纯正。

适合夏天的吃法|泡茶、煲汤

罗汉果最常见的吃法是泡茶饮用,罗汉果一般可冲泡四五次,如能挑选到圆形色褐、个大质坚、摇之不响的优质果,冲泡次数还可增加。日常烹饪的话,罗汉果适合用于煲汤。

01

泡茶

可以整个果子入水冲泡,在果两头,各钻一小洞放入茶杯中,冲入开水,不久果内各种营养成分和水溶解。也可以将罗汉果掰开,将内里掰成小块入开水冲泡。

02

煲汤

罗汉果可作清补汤料的调味品,煲汤时放个罗汉果,会令整锅汤清润甘甜。最常见的烹饪方法是,在肉汤里放半个作调味,一起煲煮。

03

煮粥

将罗汉果压碎,加适量清水煎煮,共煎3次,用纱布滤去渣备用。大米淘净后放入罗汉果汤汁中煮粥即可。

家常入药用法|煎汤、捣烂

罗汉果全身都是宝,其果实、叶、根都能入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是果实,它能用于治疗肺热痰火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胃炎、便秘。罗汉果的叶能用于治疗顽癣和慢性咽炎。根主要用于治疗腹泻。

喉痛失音|罗汉果1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

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罗汉果半爪、陈皮6克、瘦猪肉100克。先将陈皮浸洗,刮去白,然后与罗汉果、瘦肉一起煮汤,熟后去罗汉果、陈皮,饮汤食肉。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