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农氏尝百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是,许多人并不曾想到,这草地上的鲜花却是毒草。草地开花使牧民心急如焚,因为草地开花是牧场退化的重要表现。
从神农尝百草说起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植物,植物给人类提供了粮食、蔬菜和水果;人类所吃的牛羊肉乳,是牛羊吃草所产生的能量转化而来。因此,人类的食物来源于植物,完全是实事求是,一点也不夸张。
古人将植物称做百草,至今北方有些农村仍将植物称做草籽,即沿用了古说。天然的植物,有些无毒可以食用,有些具有毒性,不可以食用。古人认识、辨别哪些植物有毒,哪些无毒,曾经历了很长的过程。中国古代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记载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它说明神农氏尝遍百草之后,才明白了哪些有毒哪些无毒。从“一日而遇七十毒”,可知神农氏甘冒中毒的危险,而找到了可以食用的百草,将可以食用的植物移植、繁衍,从而培育了农作物。
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神农氏本姓姜,生长在姜水之滨,人身牛首,崇尚火德,故被称做炎帝,其生活的时代要早于黄帝轩辕氏。班固说:“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炎帝尝百草,创立农业耕种,解决了上古吃饭的大问题,故而后人缅怀炎帝的伟大贡献,称他神农氏。神农氏生活在距今约5000年以前的传说时代,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见于记载的中华民族最早的始祖,故今日中华民族都是炎黄的子孙。
毒草的危害性
神农尝百草是说他品尝了很多植物的味道,百草用以表示多的意思,从神农氏“日遇七十毒”,也可以证明这一点。不过上古时期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有限,所能接触到的植物种类也不多;今日地球陆地上的各种植物,约有30万种,如果将海洋中的植物(有相当多的尚未被发现)也计算在内,其种类更多些,不下于30万种。
就这30万种而言,其中大部分无毒,可以直接为人类所利用;还有一小部分具有毒性,不经过加工处理,人类不能接触或食用。在中国陆地上,已发现的有毒植物,据1987年出版的《中国有毒植物》一书统计,就有101科913种。其中新疆有毒植物最多,为45科,167属,257种;四川有42科,106种;山西有34科,103种:湖南有16科,33种:甘肃有14科,22属,35种。此外,在宁夏、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也有许多毒草。
有毒植物所含的毒性物质,主要是含生物碱、含糖体、含挥发油、含有机酸4大类,这4类毒草都可以使人、畜中毒生病或死亡。在我国草地上的有害植物,共有49种,152属,731种。其中常见的有小花棘豆、小黄花菜、曼陀罗、洋金花、毒芹、野罂粟、乌头、铁棒槌、露蕊乌头、白屈菜、龙胆等数十种。
内蒙古草原上的小花棘豆,已成草原三害之一,这草原三害是风沙、盐碱、毒草。阿拉善盟每年的牲畜因为误食毒草瘫痪和死亡达3万余头(只);青海省1975~1995的20年中,由于误食毒草有4445l匹马死亡:1977~1979年,拉萨市9县因毒草引起11455头牲畜死亡,1979年有13县因食草中毒死亡的牲畜39029头。这些都给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有毒的植物,对人体健康也构成了威胁。古书记载,西南山区有瘴气,外地人至此即受瘴气的影响而生病,尤以秋天为甚。故有人做诗说;“秋瘴宁毒我,夏水胡不夷。”瘴气的产生,与山林中植被释放的毒气有关。近年,有些城市中时兴吃山野菜,因吃山野菜中毒者频频发生,特别是一些野蘑菇有剧毒,误吃会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
毒草花开最鲜艳
北方草地上的有毒之草,与一般的牧草不吲,在夏季会开花,而且花朵清秀鲜艳。毒草未开花之前,隐藏在一般的牧草之中,很难被发现,只有开花以后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牧民看见毒草开花,赶紧设法铲除。有的牲畜误吃毒草以后,如果毒性不强的话,牲畜也会有不适的口感,事后尽量避而远之;如果毒性太强,牲畜会瘫痪、死亡。当年出生的牲畜,由于缺乏对毒草的识别能力,最容易吃食中毒死亡。
毒草花开为什么特别鲜艳?这与植物的有性繁殖有关。高等植物多是雄雌异株,例如高大的银杏树即雄雌异株,结果实者为雌性,不结果实者为雄性。雄雌异株,其花粉的传递有两种方式,一是靠风力传递花粉,二是靠昆虫传递花粉。有些昆虫如蜜蜂、蝴蝶是天生的“好色虫”,它们经常在鲜艳的花丛中飞来飞去觅食,这样就把雄株的花粉带到了雌株,无意中完成了异株授粉的使命。民间有“花为媒”的说法,就是据此而言,如今男女以鲜花示爱,也是来源于此。
通过昆虫传播花粉的植物,花朵必须特别鲜艳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在植物发展演变过程当中,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不过毒草开花一方面吸引了昆虫的光临,另一方面由于暴露过分,过于张扬,很容易被牧民发现,引来了杀身之祸,牧民聚而歼之,加以铲除。
草地开花与草场恶化
草地开花不是好现象,在鲜花的背后隐藏着草场的恶化,对畜牧业有巨大的威胁。
开花的野草是牲畜不能食用的毒草,毒草越多,牲畜能够食用的好草就越少,这样一来必然要引起草场的恶化。衡量草场的好坏,常用的标准叫载畜量,优质草载畜量高,劣质草载畜量低。有了毒草的草场,其载畜量会明显降低,难以满足牲畜的需要,饥饿的牲畜难以育肥出栏,会影响牧业生产。饥饿的牲畜会拼命觅食,甚至将草根也吃掉,从而影响牧草的繁殖,导致草场退化、恶化。
耕地是农民的经济基础,草地是牧民的经济基础。只有优良的牧草才能养育出优良的牲畜。通常马赫绵羊对草的优劣有很强的选择性,只能吃好草。牛和山羊对草的优劣选择性要差一些,劣质草也可以食用。骆驼对牧草的选择性最差,带刺的、粗糙的灌木也可以食用,有一种名叫骆驼刺的灌木,即以骆驼喜吃而得名。草场的恶化,会严重影响畜牧业。
草地开花很难处理。如果草地开花范围不大,可以组织人工拔除,不过人工拔除会破坏土壤层,使地表土层支离破碎,引起风蚀沙漠化。采用化学除莠剂,只能使毒草枝叶枯萎,而地下的根部仍会完好无伤,仍然可以萌发枝叶。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预防毒草的产生。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
其实关于“神农得茶解毒”的争论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展开,有关学者做了较深入的考证。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周树斌于1991年在《农业考古》第2期发表《“神农得茶解毒”考评》一文,认为于光绪年间出版的孙壁文的《新义录》中所写“《本草》则日: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这句话是“孙壁文私下穿凿附会的添增”。随后,1994年第4期的《农业考古》发表了安徽农业大学陈橼的《读后反思》一文和赵天相的《“神农得茶解毒”考补》一文。陈橼列举了六种经文《本草》辑本,并认为辑本都有类似“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至于是“七十二毒”还是“七十毒”,他认为“数字不同是口传失误,抑是抄袭遗漏都有可能,二者必有其一。”赵天相考证后补充完善了周树斌的观点,他发现出版于康熙年间的一本叫做《格致镜源》的类书中,在饮食类“茶”这个条目中有:“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接下去还有一句编撰者的按语“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
陈文华在2009年第2期的《农业考古》中发表《试论神农与茶》一文,更为系统地探讨了神农与茶的关系,他特意强调,“仍保存在唐宋的一些本草书中,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和宋代的《证类本草》等书,但是至今并未发现有神农得茶解毒的相关词句。不仅如此。有学者查阅了《格致镜源》、《新义录》以前的所有《本草》著作,也都不见有神农得茶解毒的记载。”运用历史研究法则,他认为:“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传说,在历史上找不到文献根据,很可能是陈元龙在《淮南子》‘一日而遇七十毒’基础上增添上去的。”
至于陈橼所说的六种经文《本草》辑本中均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一说,至今天尚未得到确证。笔者查阅了(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的《神农本草经》(学苑出版社,2007年)和(魏)吴普等述,(清)孙星衍、孙冯翼辑,鲁兆麟等校的《神农本草经》(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以及《神农本草经校点》(尚志钧校点)等一系列相关书籍,均未能发现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
神农尝百草之说在众多史料文献中有所论及,与广泛流传的各类传说相符合。那么在尝百草过程中,神农到底用到了茶没有,又是怎样确切地表述,学术界尚未证实。但一些学者也从另外的角度进行了探讨,1993年,福建省福安市茶业局的吴家阔总结了关于“神农发现茶叶解毒治病的民间传说”,发表于《农业考古》1993年第2期。无论是“用他特异功能的肚子鉴别茶叶”、“用猪鞭鉴别百草而得茶叶”,还是“茶水救神农”,都表明了在中国文化中神农与茶之间的不可割舍的联系。
明朝陈嘉谟所撰《本划蒙筌》序《撮要本草蒙筌序》中写道:“世传《神农本草》,其书仅仅一卷耳!陶弘景而后,更《唐本》、《蜀本》,至于慎微,品类图释,十倍其初,不啻详矣。”这里写道“世传”,其年代应在可考之前,至少在唐朝以前。陈嘉谟引用了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刘安(公元前179年~122年)的观点:“盖上世未著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所以,刘安之语表明《神农本草经》并非完全由神农所作。宋朝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写道:“旧说《本草经》神农所作,而不经见,《汉书・艺文志》亦无录焉。”可见,《神农本草经》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由多人积累起来的,这与现在所形成的结论也是吻合的。
陈元龙与孙壁文的“引用”,使“《本草》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表述法对清朝及以后各时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处的《本草》是否为《神农本草经》呢?由西汉刘向的文字记载来看,《本草》应为《神农本草经》的早期名称。元朝王好古的《汤液本草》序言二中有:“观洁古之说,则知仲景之言,观仲景之言,则知伊芳尹之意,皆不出于神农矣。所以先《本草》,次《汤液》,次《伤寒论》,次《保命书》,缺一不可矣。”以此论述,在医药类著述中,《本草》即为始于神农的《神农本草经》。一些学者认为,汉代托古之风盛行,崇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神圣感,便借用了神农之名,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历代本草类医药书籍命名有一定规律,一般会在“本草”二字前加上限定语,如《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苏敬等编著);《蜀本草》(原名《重广英公本草》,五代后蜀・韩保异等编著);《汤液本草》(元・王好古)等等。据此规律,这也可以佐证陈元龙和孙壁文所引用之“本草”应为《神农本草经》。
《本草》是不同时代医学经验积累的结果,按编写规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容是不断扩充的。所以从一卷本(明朝陈嘉谟所撰《本划蒙筌》序中提到)发展到多卷本,如《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为四卷,《旧唐书・经籍志》中记载为三卷,宋《通志・艺文略》中记载为八卷。《清史稿・艺文志》中记载为三卷,《国史经籍志》中记载为三卷,虽然卷数不一样,但均是在前人基础上所辑而成的,因此内容是在不断扩充中的。
据此,可认定如果没有明显且充分的证据,上代版本中的内容不会被轻易删减或改动,尤其在中国传统医药类书籍中,解释说明类文字更为重要。由于传统社会中出版发行问题,书籍流通仍十分有限,加之实践积累的差异,不同的^所辑《本草》会在内容上存在着不同,这是正常现象,但不会对原有版本的重要内容进行删减。
现存版本中有清朝时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年)和清朝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年),在其中均未发现关于神农与茶间关系的表述。
陈元龙(1652年-1736年),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历官文渊阁大学士,于归养故里时纂《格致镜原》,校刊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孙壁文,清代光绪年间人。《新义录》成书于1882年。这样看来,孙星衍、孙冯翼以及顾观光是在陈元龙成书之后完成对《神农本草经》新的集辑工作的;而孙壁文所撰《新义录》则是在《格致镜原》之后,也在孙星衍、孙冯翼以及顾观光所辑《神农本草经》之后。从时间关系来看,关于神农与茶之间关系的论述在《神农本草经》中未见出现与传承,却出现在其它史料文献中并得以传承,而这些史料却注明引自《神农本草经》。这显然矛盾。
笔者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的《资治通鉴外纪》第一卷之上,“神农氏”中发现了这样的记叙:“又尝百草酸酰之味,察水泉之甘苦。合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天下号日神农。”在此,刘恕(宋)运用了大量前人关于“神而化
之”的观点。“此白虎通德论文天下号日神农”,这里的《白虎通德论》是东汉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经史类会议的成果汇编,各类经史官员陈述见解,内容由汉章帝亲自裁决,意图做一个古文经学的标准版本。《淮南子・原道训》以及《路使后纪三》等等中均有相关引述,“神而化之”既是神农氏名称的来历也是他“一日而遇七十毒”而安然无恙的原因。由此可见,这与茶也就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查神农遇毒以茶解之的说法。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侯仙明在《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7月10日第004@的《“神农一日遇七十毒”可信》一文中指出,依据《黄帝内经》中对“毒”字的理解以及明朝张介宾观点:“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可理解为神农在品尝草木之滋味时,一日内发现了70种草药(70可作为泛数理解)。如果按此理解,那么,以茶解毒之说便无从谈起。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
第一,陈元龙和孙壁文所引用之《本草》就是《神农本草经》,二者为同一所指。
第二,现有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尚未发现明确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的表述。
第三,据清代文献所引用的内容,在某一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可能存在这样的表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如果有的话,有待于进一步进行考证。
第四,根据“茶”字的使用情况分析,可推测“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的表述如确有记载的话,应出自唐以后版本的《本草》。竺济法认为,“是宋、元、明时代刊印的笔记类稀缺版本,很可能是明代版本,因印刷甚少而散佚了,或尚有存世而未被发现。”
第五,通过更为深入的分析,各类版本的《神农本草经》中明确记载神农与茶关系的文字不但尚未发现,且发现的可能性也不大。
第六,神农以茶解毒之说在一些史料文献中流行的同时,也有其它文献用了另一种表述,即“神而化之”,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二者共同暗示了神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之大,因此不论哪种表述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断肠草是什么?
实际上,在民间口口相传的“断肠草”并不是一种植物的学名,而是一组植物的通称。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断肠草――那些具有剧毒,能引起呕吐等消化道反应,并且可以让人毙命的植物似乎都被扣上了“断肠草”的大名。比如,瑞香科的狼毒,毛茛科的乌头以及卫矛科的雷公藤都是“断肠草家族”的成员。在这些毒物之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马钱科钩吻属的钩吻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本次投毒事件中,嫌疑人投放的就是钩吻――听名字,就不是好惹的家伙。
钩吻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高,所以在我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都有分布,也因此有了很多小名,诸如大茶药、野葛、葫蔓藤等。当然,各地民众在生活实践中都认识了钩吻的剧毒属性,于是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将其记载为断肠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将其称为烂肠草,足见其毒性之强。
断肠草真能断肠吗?
好了,我们知道了断肠草的真面目,再来看看它能不能让服用者断肠而亡。
有一种说法,断肠草的名字还是来源于那位尝遍百草的神农氏。据说,神农氏之所以能尝百草,是因为他随身携带着一种万能解药。在吃下毒草时立即服用,就能化险为夷。有一天(也不知是哪天,故事都是这样子,唉),神农氏吃下了一根藤条上的叶子之后,顿感腹中翻江倒海,火烧火燎,于是立马服下万能解药,但也无济于事,因为他的肠子已经断成数节了,在没有外科技术的情况下,神农氏就这样英勇牺牲了。他吃下的最后一片叶子,就是断肠草了。这种“叶片断肠”的传说有些过于戏剧化,如果不是吃下锋利刀片或者强酸强碱,我们的肠道是不至于在瞬间断成数节的。所以,在一般的改良版的民间传说中,断肠草的属性被改成了“吃下后肠子会变黑黏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
实际上,断肠草引起的肠胃症状并不是因为其中的毒素会破坏肠道,我们的中枢神经才是它们瞄准的目标。断肠草中所含的生物碱――钩吻素是一类效力极强的神经抑制剂,它们会抑制呼吸中枢和运动神经的工作,甚至会直接让心肌停止收缩。中毒后,心跳和呼吸会逐渐放缓,四肢肌肉也失去控制,最终因为呼吸系统麻痹死亡。
至于在中毒初期表现出的口咽灼烧、呕吐,感觉像是肠子被斩断了一样(不知道有谁想体验一下这种感觉),不过是神经系统受到干扰的外在表现罢了。实际上,有些心脏病患者也会有类似的症状。
说白了,断肠草的厉害之处不在于把人的肠子搞断,而是把人活活憋死。
小心,断肠草混进火锅!
虽然本次中毒事件源于故意投毒,但是断肠草确实存在混进火锅的风险。因为它们跟一些食用植物确实有些相像,每年因为误食造成的中毒事件并不少见。2005年,云南德宏曾经发生过一起集体中毒事件,就是8名工人将断肠草当做野菜采集食用造成的。
实际上,钩吻素之类的生物碱有明显的苦味,它们还是能引发人们的警觉――通常来说,苦味都意味着有害的东西。据福建省云霄县医院的报道,在该院1986年到1996年间收治的257位患者中,因为误食引起的只有2人,而有255人都是想自杀才吞下了断肠草(没想到,断肠草还是自杀药,只是过程着实痛苦)。傻到乐呵呵吞苦叶子的人还真不多。
只不过,如今“苦味食品祛火”的观点甚嚣尘上,让大家都觉得时不时吃点“苦”是好的。就这样,钩吻之类的毒药能乘虚而入。2001年,广东一名患者将断肠草误认为“凉茶”,吃下了大约20克叶片,还好因为抢救及时,脱离了危险。
如果中毒了也不用慌乱,要立即求救,并前往医院就诊。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通过洗胃尽可能地将胃中的毒素排出体外,同时使用阿托品等抗钩吻毒素药物,在症状严重时需要进行胸外按压和呼吸机辅助呼吸,从而维持中毒者的心跳和呼吸。至于民间流传的“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并不能真正解断肠草之毒。
一般来说,断肠草的苦味会影响人们的进食情绪,吃下的剂量往往是有限的,远远不到立马取人性命的剂量,所以及时就医,转危为安的希望很大。
毒物新用,断肠草解情花毒?
虽然断肠草是毒物,但它确实有当一味良药的潜质。实验显示,钩吻的提取物“钩吻素子”对于治疗银屑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另外,在试验中,钩吻素也显示出了良好的散瞳作用,并且在用药6小时后可以完全恢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饮食与药从来关系密切。说起中国传统医药的来历,中医先生说“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神农氏,虚拟人物,代表古代的先民吧,神农氏在“尝百草”(研究有什么东西可以吃)的同时,遇到了许多“毒”,这里的毒字,应作药来解释。可见药是与可以吃的东西同时进入人的生活中的,所以中医先生说“药食同源”,这话是不错的。在西方国家早期虽然也用些草药治病,但应该说他们的“药”,发端于化学品,跟饮食似乎多些距离,但两者同样关乎民生,又多经口而入(虽然有些药物要注射),所以许多国家都有个叫做FDA的机构,统一管理食品与药品的审批,也算是两者有关的证明吧。
不过在中国,这两者之间常常有着许多的混乱,最典型的例子是不久前有个叫张悟本的人写了一本书,名字就叫《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据说大获成功,销量在百万册以上。怎么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呢?这位张先生教人吃绿豆、吃生茄子(只限于长条形的那种)。结果弄得绿豆价格飞涨,茄子也洛阳纸贵了。绿豆、茄子寻常食品而已,何以有了这么多的“粉丝”?便是因为人们相信食物能治病。其实,药食虽说同源,但终究早已分道扬镳。食物能果腹,没听说药能吃饱肚子的;药物能治病,食物充其量起点辅助作用罢了,并不能治病。不然怎么解释“是药三分毒”呢?药,神农氏把它们从百草中分出来,便是因为它们有毒,只能在生病的时候酌情使用。长江与黄河同源于巴颜克拉山,但一个滔滔江水奔流而下,两岸尽收农耕、航运之利,一个则几近断流,几乎除水患之外别无其他。
张悟本的例子固不多见,但国人一旦患病,对于“吃”的问题便马上警觉起来,倒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几乎不论什么病,病人都会问医生什么东西能吃、什么不能吃的话题,这在全世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考其出处,大约是源于中医有“忌口”一说。不过中医讲求的是辨证论治,用药还需辨证,岂有得了什么病就一定不能吃什么东西的事。“忌口”之事更多的是源于民间的流传,多无事实的根据。
然而,不仅中医,“西医”对一些代谢性疾病也十分关注饮食之事。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措施,举世皆同。肥胖症要减肥必须控制饮食,天经地义。脂代谢紊乱(旧称高血脂)的要控制脂肪的摄入,痛风的病人应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要控制含碘量高的食物等等,也都是有据可查、必不可少的。甚至一些非代谢性疾病也有饮食控制的问题,如高血压者必须控制盐的摄入、酒精性肝病者必须戒酒……不过,关于饮食控制之事在我国却常不十分准确,一方面是不十分重视,如高血压患者甚至多不知要控盐,而诊治高血压的医师也多只忙于给病人开药方。另一方面是失之绝对,把控制理解为“不能吃”,酒精性肝病者确是不能喝酒了,胖子却不能不吃饭,即使脂代谢紊乱也并非绝对不能吃点脂肪。
对饮食控制失之绝对的一个潜在原因是国人对药品毒性作用的畏惧。“是药三分毒”,药品有一定的毒性,无论中西药物皆是如此。正因为如此,所以用药应由医生处方,而医生要学会处方,则要精通药理、病理,权衡利弊,非不得以并不用药。不过就算“是药三分毒”,也有七分是疗效,疗效是对疾病而言的,而疾病是损人健康、坏人性命的,不能因噎废食,这是人们都明白的道理。当然如果必须用药,医师也应精选品种、斟酌用量,以求疗效之最大化而毒性之最小化。
综观我国民众对于药品的毒性似乎只关注西药的,认为西药有毒性,而中药无。我国的医师,即便是“西医”,也入境随俗了,尤其在一些代谢性疾病的处理中,比较多的强调了不能吃什么,而在药物治疗上却偏于保守。最近读美国人沈群先生的一本畅销书《美国也荒唐》,言其在中美两国治痛风病的经历,中国医生强调不能吃海鲜、不能喝啤酒,治疗的药用别嘌醇每日100毫克,并强调此药有毒性,不能多吃,结果是尽失口福而痛风年年发作。后来到了美国,美国医生不强调什么不能吃的事,但是让他每天吃400毫克别嘌醇,果然既饱口福又不发痛风。沈先生的意思是美国人的许多事情貌似荒唐、实不荒唐。确实,痛风之病因血液尿酸过高引起,而人体的尿酸80%是内生的,或产生过多或排泄不畅,是人体嘌呤(尿酸为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代谢的一种病态。真正由吃进去的食物而演化为尿酸的,充其量只占20%而已。其实,人体中的胆固醇,80%也是在肝脏中自己制造的,通过食物吃进去的也只占20%。所以再怎么忌口,于病,也没多大作用。别嘌醇可以减少尿酸的形成,在我国初始用量确为每日100毫克,视疗效与肾功能情况而定,两周后可加至每日200毫克,再两周可加至每日300毫克,至病情缓解后每日服100~200毫克维持治疗。如果一直让病人一日服100毫克,确实可能用量不足,以致未能发挥疗效。
——题记
你好,老顶。我又来了。
在长治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大山,这就是百谷山,俗称老顶山。
老顶山闻名遐迩,是因为该山与炎帝息息相关。相传中华民族的先祖炎帝曾在老顶山“尝百草,制耒耜,教民耕种,始兴稼穑”,并由此实现了人类从游牧到定居,由渔猎到农业的重大转折。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便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
暑假的时候,我带着对炎帝的无限崇敬之心,踏上了游览老顶山的旅途。
可惜天公不作美,刚到山脚,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还好我有先见之明,在出门前专门带了把伞。抬头远望,一尊铜像呈现在眼前,不错,这正是由中国著名雕塑家钱邵武先生设计的炎帝铜像。神农氏双手捧着一捆谷穗,眼神凝重,披着长发,仍旧以他那挺拔的身姿和辛勤的劳作,泽被着一代又一代的子孙。面向着长治市区的方向,我看到中国的祖先炎帝仍在关切地注视着他的子孙后代。淅淅沥沥的小雨砸在金黄色的铜像身上,就好似是神农氏耕作时流下的汗,顺着铜像流了下来,真是霸气十足。
眼看着,天空就放晴了。乌云遮蔽的铜墙铁壁抵挡不住焕然一新的阳光,太阳挥舞着利剑直插大地。
当然,来到这里,我最想领略的还是老顶山自然景观,想要品味其空灵奇秀。我朝着始祖百草堂走去。一条条蜿蜒小路把我带进一片丛林。在丛林深处有一座“千古龟碑”,上面还刻着“始祖百草堂”五个大字,很多游人都在这里合影留念。
步入园中,雨后的草腥味儿扑鼻而来,映入眼帘的“平衡”两个大字,分外抢眼。其实现在我都还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要镌刻那两个字。园中还雕有一头牛,这个大概是象征着炎帝开始使用牛耕技术来指导人们兴农业吧。接着我就向上面走去,看到了战旗,虽然已很破旧,可仍有一种豪气;我看到了八卦图,一种神仙般的感觉油然而生,顿觉欣欣然,飘飘乎。
徒步于此,凉亭美酒,岂不乐哉?走近一看,一座茶馆独坐园中,石桌石凳,此情此景,如不品一壶,岂不白来一回?醉了,真的有人醉了,不过这是茶,所以不是人醉,是心醉。
走过葡萄架下的小石径。竟有五柳先生忽逢桃花林一般的心境。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的角度,来远望高高耸立的“天神亭”。仰望着它,很享受。待我踏上天神亭,在缅怀先祖业绩、回味人类历史的同时,又可放眼远方,领略现代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广袤无垠的田野风光,但见四面绿盖群山,峰峦叠嶂。
其实我不介意爬得有多高,就是喜欢登高望远的感觉。登临顶上,想到古人在异国思乡时,就会登高望远,望着故乡的方向,好像一只被丢弃在异地的孤鸿,寄寓自己的哀思;还有就是在送别的时候也会登高,喜欢古文的我当然也会留意一下了。这时我不禁也想起武元衡老前辈发出“登高望远自伤情,柳发花开映古城。全盛已随流水去,黄鹂空啭旧春声”的感慨。
沁阳北依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土地肥沃,风调雨顺,传说早在神农氏的时代就有人类居住。这里,我喜欢的地方有很多,然而最让我心仪的,还是神农山。
传说在上古的时候,神农氏就在这里尝百草、辨五谷,发展了祖国的农业和医术。如今,当你来到闻名遐迩的太行名山的腹地,来到著名的神农山风景区,当你步入山门,来到一柱山下、伏羲殿前,绕过最古老的“洞房”,沿着古老的步道拾级而上,穿过中天门、南天门,来到五山环抱的紫金顶,你就来到了被文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祭天坛”的炎帝祭天的圣坛。传说,北京的天坛,就是仿照它修建而成。
站在这古老的天坛之上,环顾四周,群山环抱,一览众山小。群山好像也随着炎帝,在这里向上天顶礼膜拜,祈求上苍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平安。向北展望,白松岭酷似一条巨龙从天而降,蜿蜒数里,消失在茫茫雾霭之中。满山满岭的白皮松,好像向人诉说着这条巨龙的沧桑。山风吹来,松涛阵阵,似巨龙在长啸,向世人展示着他的威风和神奇。放眼向南眺望,一条玉带嵌在大地上,微微抖动,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滋润着华夏大地。哺育着古老的民族。
四大怀药是指古怀庆府所盛产的四种药材――怀山药、怀地黄、怀、怀牛膝。这里独有的土壤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大怀药独特的药性和极高的保健价值,历史上不仅有贡品之荣,而且被历代中药典籍所称道。
古怀川传奇
古怀庆府大概在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境内,包括今河南省的博爱、武陟、温县和沁阳等地。这里北依巍巍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平川,世称“三百里怀川”。而“怀”贯地名之始终,或许取的就是太行与黄河的怀抱之意。
“三百里怀川”汇聚了黄河上游各个地区不同地质条件的土壤营养,又吸纳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渗透下来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护,集山之阳与水之阴于一体,土地疏松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具备“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的气候环境,最适宜山药、地黄、牛膝等蓄根类药材的生长;虽以花瓣入药,但其生长环境也与怀川的气候与地理环境相吻合。
相传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身患重病,为医治疾病,他带领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广走民间。在一个秋高气爽、晨气沁脾的季节,神农氏一行来到怀川时,看到绿叶如盖、花团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丽奇绝的灵山(今之神农山)风光,大发感叹:“真乃神仙福地,药山矣!”遂在此辨五谷尝百草,登坛祭天,终得四样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愈。又令山、地、牛、菊四官护值,因人而得名“山药、地黄、牛膝、”。这也就是后人所传四大怀药的最早起源。传说是美丽的,在焦作境内沁阳神农坛风景区的老君洼一带,至今还保留有“山药沟”、“地黄坡”、“牛膝川”、“坡”等古地名……
一方水土,造就四味妙药
自古以来,中医药界就有“非地道药材,就没有中医”之说,孙思邈《千金药方》云:“用药必依本土。”而怀庆府所产的怀药以其独具的确切疗效为历代医家所看重。《神农本草经》载有:“山药以河南怀庆者良。”宋《图经本草》载:“牛膝生河内山谷……今江淮、闽粤、关中亦有之,然不及怀州者真。”宋代医学家苏颂曰:“处处有之,以覃地为佳。”《本草纲目》记载:“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 《本草从新》曰:“地黄以怀庆肥大而短、糯体细皮、心者佳。”
有史料表明,自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以怀山药为贡品进献周王室起,一直到清代,“怀药”都被列为皇封贡品,岁岁征收。历代统治者征收怀药贡品时,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驾庄和大道寺地黄、大郎寨山药、皇甫村和小庙后牛膝不可。清时乾隆五十四年,怀府河内县令范照黎曾写诗赞誉:“乡民种药是生涯,药圃都将道地夸。薯蓣蓠高牛膝茂,隔岸地黄映”,最为真实地描绘了古怀庆府人民种植四大怀药的丰收画面。
神农架最初只是指一座山峰,即今天的大小神农架,到现在则指整个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开始有原始人类在此活动,相传炎帝神农氏曾率众在此搭架采药,教人们耕种,故将这里称做神农架。神农架也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20世纪80年代,在神农架发现了一部民间唱本《黑暗传》,以解释宇宙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叙说中国古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其特征近似神话史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也填补了华中地区没有发现过长篇神话史诗的空白。
大家都知道神农架是一片原始森林,其中有种类繁多的鸟兽虫鱼,很多濒临灭绝,在别的地方见不到的物种在神农架却可以见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神农架凭借其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在第三、第四纪冰川时期充当了生物界的避难所,至今尚较好的保存着原始森林的特有风貌,其中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等极为珍稀的动物。因此,神农架于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接纳为成员。
神农架也是一座规模很大的天然药材库,有中草药两千多种,包括麝香、熊胆、金钗等名贵药物和头顶一颗珠、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等珍惜草药。其中有60多种具有防癌抗癌的功效。
现在神农架凭借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及旅游资源,在作为观光度假旅游区的基础上,还开展了森林浴行和自行车、攀岩、漂流、淡水垂钓等颇受旅游者喜爱的旅游活动。
好,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的旅游车呢已经进入了神农坛景区,请大家稍作准备,我们马上就要下车去游览。
现在我们所在的神农坛风景区位于神农架旅游区的南部,是神农架旅游的南大门。虽然面积很小,只有0.7平方公里,但整个景区层次分明,自然风光十分优美。
神农架是神农坛风景区的核心部分,是专供炎黄子孙在此缅怀先祖,祭祀神灵的场所,祭坛内神农塑像高达21米,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它以大地为身躯,立于群山之中,向上望去,炎帝双目微启,似在洞察世间万物。头上两只牛角是根据传说中的牛首人身设计的,中间的草坪和两边的台阶也是根据过去皇宫的格局所布置,中间为天子所走,左右则是大臣的通道。因为9在古时候被人们认为是最大的数字,故两边的台阶全是9的倍数。台阶下即是祭坛,置有九鼎八簋、香炉、编钟、大鼓等器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可以在此祭拜先祖。
炎帝神农氏首创牛耕,采药救民,光照千秋,不仅因遍尝百草,搭架采药而使神农架得此名称,更为子孙后代繁荣昌盛、继续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离开神农坛,我们现在就要去神农架的至高点神农顶风景区。神农顶风景区位于神农架的西部,我们今天主要是要去游览风景垭和板壁岩。请各位游客朋友往车窗左边看(讲解时伴有手势,因面对游客,故出右手指自己身体右方),这就是被称作华中屋脊的华中第一高峰神农顶,海拔达3105.4米。
走过了神农顶,现在我们就到达了风景垭,风景垭原名巴东垭,号称神农第一绝,海拔2800米,风景垭下的板桥河谷深万丈,满底琅岈,风姿各异,四周岩壁如切似削。遍布冷杉如裘(qiu)似衾(qin),更加上气象瞬变,神韵竞奇,将这风景垭的风光齐聚一体。
从风景垭出发,大约二十分钟的车程,我们就到达了板壁岩,这里因为有野人出没和奇妙的石林而倍受游人注目。
十九罗汉的传说
关于罗汉果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时天降虫灾,神农尝百草以寻良方,随即,他的上级如来佛祖怜悯神农之苦,特派了十九个同事下凡帮助神农,以解神农氏之难,即十九罗汉。在这十九人里,有一罗汉最敬业,他发誓要灭尽人间虫灾,方回天界。发愿完毕,随化身为果,蕴意罗汉所修之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罗汉果”。
最需要罗汉果的人群
如果你是下列人群中的一种,罗汉果就一定能帮到你。
1 经常吸烟,夏日饮酒过多,需要洗肺、护肝、养胃和洗肠清宿便者
2 教师、广播员、营业员等平时用嗓较多的人群
3 经常熬夜加班的办公族
4 易上火、排毒能力减低者
5 久坐办公室空调房,呼吸不到室外新鲜空气的人群
6 运动量较大,体内水分容易流失者
挑一枚好果
产地选桂林|桂林是罗汉果的原产地,全球80%以上的罗汉果出自于此。
表面有细毛|如果罗汉果贮存条件不好,时间稍长,或是被二次加工过,表面都不会有细毛。
泡水无焦味|一些不良商家(如罗汉果冲剂加工厂)将罗汉果煮水后,经过二次烘烤后流入市场,这样的次品泡出来的水会有焦味,味道不如优质果那么甜,当然茶色也没那么纯正。
适合夏天的吃法|泡茶、煲汤
罗汉果最常见的吃法是泡茶饮用,罗汉果一般可冲泡四五次,如能挑选到圆形色褐、个大质坚、摇之不响的优质果,冲泡次数还可增加。日常烹饪的话,罗汉果适合用于煲汤。
01
泡茶
可以整个果子入水冲泡,在果两头,各钻一小洞放入茶杯中,冲入开水,不久果内各种营养成分和水溶解。也可以将罗汉果掰开,将内里掰成小块入开水冲泡。
02
煲汤
罗汉果可作清补汤料的调味品,煲汤时放个罗汉果,会令整锅汤清润甘甜。最常见的烹饪方法是,在肉汤里放半个作调味,一起煲煮。
03
煮粥
将罗汉果压碎,加适量清水煎煮,共煎3次,用纱布滤去渣备用。大米淘净后放入罗汉果汤汁中煮粥即可。
家常入药用法|煎汤、捣烂
罗汉果全身都是宝,其果实、叶、根都能入药。我们最常接触到的是果实,它能用于治疗肺热痰火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胃炎、便秘。罗汉果的叶能用于治疗顽癣和慢性咽炎。根主要用于治疗腹泻。
喉痛失音|罗汉果1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
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罗汉果半爪、陈皮6克、瘦猪肉100克。先将陈皮浸洗,刮去白,然后与罗汉果、瘦肉一起煮汤,熟后去罗汉果、陈皮,饮汤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