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目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害人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有导向作用、调节作用、评价的作用。目标对学生有激励作用,对教师则有管理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是目标明确、妥当、主次分明的课,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能够善于确定有效目标,也能有效完成目标,并且善于用目标来激励学生,用目标引导教学展开的教师。而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也必定具有目标意识,并具有不达目标决不放弃努力的决心与意志。
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目标导向×教学效率=教育效果。该公式表明:目标导向如果是正确的,刚取得正向教学效果;如果目标导向是错误的,取得负向教学效果。在前者情况下,教学效率越高,则教学效果越好;在后者情况下,教育效率越高,则越是帮倒忙。这表面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得选对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必须坚持教育方针,必须坚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具体表现,从根本上说,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务必做到以人为本,以满足学生正当学习需求为前提。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长远目标与眼前目标的关系。如果不顾整体盲目选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同样也是不正确的。从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上。应试教育是偏离教育方针、课程标准要求,以追求升学率为最终目标,以提高应试技能为教学目标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以知识、情感、觉悟三位一体为教学目标的教育。因此,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并不是目标不明确的教学,而是偏离正确目标的教学,其负面效果就是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发展。
目标不仅有导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它起着激励的作用。目标的实现就是需求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多层次的,知识的增长、技能的习得、情感的满足、观念的形成、个性的发展都是学生的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实时,要兼顾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有差异的,有的人偏爱知识的积累,有的人喜欢技能的提高,而有的人希望有探究的过程,还有的人则想常有表现的机会。因此,对等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的测重点是不同的,既要满足学生偏爱的目标需求,又要引导学生需求、激发学生的需求,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用目标的全面性来激发学生,目标越明确越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目标具有方向性,但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考虑完成目标的操作性。一般来说,问题的解决、习题的训练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而讲解、对话、讨论则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的方法。把目标细化成问题、练习,使学生有了具体的操作方式,攻破一个问题、做对一道练习,就进行表扬、鼓励,就能实现目标的激励功能。
目标的导向是优化教学的前提,目标的激励使优化教学不断生成,而对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进行评价,通过反思、调整、完善,才能真正使优化教学得到实现。长期以来,教师只是努力地去完成教学目标,因为这是自己的任务、自己的责任。但很少教师能对自己的课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优化教学的实现只能在动态中实现。这个动态不仅仅指在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而是指教师的课一堂比一堂课更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适用于教学。没有努力是不可能更好的,认真地备课,有激情地上课是一中努力,但要使自己的课不断增值,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每一堂课,反思每一堂课,才能明确下一堂课应改进的地方,也能使自自己做得更好。这个评价、反思的过程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实现得怎么样?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原因在哪里?这个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是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前提。也是使优化教学在动态中实现的必要环节。
【关键词】教学目标目标叙写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89-03
一 问题的提出
笔者利用杭州市化学教研网提供的25个优秀教案,对教案中的行为动词使用与目标制定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5个市级优秀教学案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存在较大的问题,集中表现为:(1)行为动词选择错误,或继续使用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非行为动词,如“培养”等。(2)教学目标的叙写普遍缺少行为条件,即不能明确地显示学生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完成学习任务的。(3)教学目标空洞,成为摆设。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4)三维目标概念混乱或缺失,许多案例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混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空泛。
二 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的意义
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与陈述技术是为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提供保证和服务的,因而是化学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对此却缺乏基本的认识。笔者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的一线教师不知道什么是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更不知道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策略,也不明白优化目标叙写对课堂教学能起到什么作用。
1.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课程的需要
事实上,课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运作并产生效果的。从课程的运作系统来看,课程的层级可以包括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教师理解课程、师生运作课程和学生体验课程等①。《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所列出的目标并不是课堂教学所需的教学目标,它相当于表中的“正式的课程”,它具有全国统一要求的特点。《浙江省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不是课堂教学目标,它相当于“教师理解的课程”,而且只是部分教师“理解的课程”,它具有全省统一要求的特点。而本文所叙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指向“师―生互动运作的课程”,它具有“一个班级统一要求”的特点。作为教师,必须明确从《课标》目标到《指导意见》目标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转化是课程的需要,是教学行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2.课堂教学目标叙写是教学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从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其中存在较多的变量,而这些变量有些是可以控制的,有些则是无法控制的。如教师、学生这两个变量,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不可能让全省的教师一个样,更不可能让全省的学生一个样。
那么,如何在同一个标准下实现不同的课堂价值追求呢?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其中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一个区域内必然同时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对课堂的价值追求是不同的(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或者说学习结果是不同的。为此,作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价值追求的多样性。明白地说,“我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为此,不同层次的学校间、不同层次的班级间,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 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叙写策略
我们看到了问题,也明确了需求,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呢?这需要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技巧与策略。
1.使用目标陈述技术,规范目标的叙写
面对一个教学知识点,要实现多样化的教学目标,必须应用目标陈述技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结果,是一种行为性的目标,而行为性的目标叙写通常采用以下结构化的文字要求:即A(Audience:行为主体)+B(Behavior:行为动词)+C(Condition:行为条件)+D(Degree:行为结果)。
第一,行为主体为学生,从对象上看,这是所有课堂均相同的,但它却是最根本性的差异。不同性质的学校,相同学校的不同班级,相同班级的不同学生,他们都是不同性质的主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当然,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认为他们是完全异质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可能是同质的,其中可以按同质处理。如一个班内的学生,或两个平行班间。
第二,行为条件则是教学目标多样化的核心环节,会出现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行为条件的差异主要由教师来控制与实现。如对于某一种物质化学性质的学习,不同学校、不同教师可能有以下不同的设计:(1)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完成信息的获取,然后对信息进行辨认再作出判断或解释。(2)设计为学生验证性实验;学生需要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然后对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3)设计为学生分组探究性实验。(4)设计为观看实验视频。(5)设计为无实验(口头实验)。从(1)(2)两个设计中不难看出,不同的行为条件必然产生不同的学习过程,并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不同的行为条件下,学习行为(行为动词)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样,学习结果(行为结果)也必然不同。
第三,行为动词是学生完成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描述。从《课标》的角度看,其规定是唯一的。但《课标》是一种较为模糊的陈述,外化的行为过程并不明显,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要更为明确、更为外显。如《课标》中“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仅是一种心理描述,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则必须要清楚地表达“学生做到什么程度才叫了解”。
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可能会采用多样化的陈述,以达成各自的价值追求。(1)认识电子层及每层的电子容纳数量;(2)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1~18号元素的电子排布情况;(3)辨认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4)区分原子和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5)比较氮与磷、氧与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6)画出指定原子或离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不难看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里并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异,因为这些行为动词都是为了达到“了解”。同样,对于“理解”,我们也可以用“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等行为来外化。
第四,行为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一种外化的、可测量评估的行为。这是实现课堂教学价值追求最为直接的证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应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尽管我们不能以学生个体的形式描述行为结果,但仍然可以用半定量的数据来表明达成的结果。如大部分学生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说明氯原子与钠原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是一个失电子和得电子的过程。部分学生能判断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离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本质。部分学生能归纳出稳定结构的基本特点。
通过以上实例,可以清晰地肯定,通过ABCD四个维度的差异性陈述,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多样化。
2.明确目标叙写步骤,科学构建课堂教学目标
当准备叙写某一课时的教案时,我们必须先对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逐一进行分解。具体步骤如下:(1)列出《课标》及《指导意见》中对该知识点的叙述。(2)画出该知识点的概念图(有哪些点)。(3)设计出每个环节的学习条件(行为条件)。(4)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行为(行为动词)。(5)设计出每个点的学习结果(行为结果)。(6)叙写出完整的教学目标。
完整的教学目标叙写结果要让阅读者只要通过目标的阅读就能清楚本节课学生学什么(知识点)、怎么学(行为条件)、学会什么(行为动词)、学得如何(学习结果)等要素。
[案例]“硝酸的性质”教学目标
设计步骤如下:
第一,列出《课标》与《指导意见》中的相关陈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描述非常模糊,不具有操作性。《高中化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了解硝酸的性质和用途,知道含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指导意见》虽然比《课标》更详细,但仍然不是一节课的目标,也不具有直接的操作性或直接应用为教学目标。
第二,画出硝酸性质概念图。硝酸的性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硝酸是挥发性酸,浓硝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挥发时的现象。(2)硝酸的不稳定性,浓硝酸易分解,分解条件、现象及化学方程式。(3)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能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还原产物与浓度的关系,反应时相关现象及有关方程式书写。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一节课能把硝酸的性质讲完也不容易,对于“知悉氮化合物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显然不能在同一节课内完成。
第三,设计学习条件(行为条件)。(1)硝酸的挥发性和不稳定性可以通过观看新闻类视频(硝酸泄露事件视频)。(2)硝酸的强氧化性可以通过实验(考虑污染可安排教师实验)。
第四,设计学习行为。(1)对于现象可以用“说出”;(2)对于方程式可以用“写出”;(3)对于还原产物可以用“归纳”或“概括”。
第五,设计出学习结果,对于本节内容,硝酸是高中化学中重要的酸和强氧化剂,可以用“熟练书写”“全体知道”“准确描述”等。
第六,完整书写出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材料,知道浓硝酸是挥发性的酸,能准确地描述浓硝酸挥发时的现象。(2)通过观看视频材料,说明硝酸是不稳定性物质,能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硝酸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硝酸的保存与运输方法。(3)通过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能说出硝酸(浓、稀)与铜反应时的现象,并能根据现象判断生成物的特点,且熟练地用方程式表示反应,能根据以上结论,预设硝酸与其他金属单质的反应并用方程式表示反应。
四 案例展示
以下几个案例由本校青年教师提供,笔者有些许修改。
[案例一]
教学内容:高一《化学1》(苏教版)专题4“硫、氮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硫酸的制备和性质。
课程标准: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知道工业生产硫酸的基本原理,认识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应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课堂实验,结合产物的判断,能描述硫酸与铜反应时的实验现象,并会用方程式表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2)通过观察课堂演示实验,会准确地描述实验现象,并解释硫酸的性质与实验现象的关系。(3)会根据具体的实验情境,判断浓硫酸体现的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酸性)。
过程与方法:(1)模仿铜和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会书写锌与浓硫酸的反应方程式。(2)通过对实验装置图的讨论,灵活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学会从实验现象得出物质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对尾气进行处理,使学生感受到环保就在身边。(2)通过浓硫酸的学习,体会浓硫酸的危险性,形成自我保护,珍惜生命的态度。
[案例二]
高一化学(苏教版)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课本并小组讨论后,说出从海水中获得氯气的方法,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海水中制取氯气的原理。能用图示法表示生产过程。(2)通过观察实验,能描述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操作步骤,能说明两极产物的检测原理。(3)阅读课本,了解阳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食盐水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正确使用化学用语描述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为主线,运用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并从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体验化学实验是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重要途径。(2)以多种素材认识到海水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形成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3)通过认识氯气的工业生产原理及产品的利用,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4)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树立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叙写能更好地理解和实现化学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
注 释
①崔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R].2007
师:下面是徐老师的购物记录表
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用加减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吗?每人至少提出5个,请写在自己草稿本上。(学生埋头书写,几分钟后,教师喊停)
师:请大家来汇报一下。
生:1.徐老师星期一买的西瓜和苹果一共花了几元钱?
2.星期二买的西瓜和苹果一共花了几元钱?
3.星期一和星期二买了多少元钱的西瓜?
4.星期一和星期二一共买了多少元钱的苹果?
师:还有吗?(教师追问)
(学生停顿了一下,继续)
生:5.星期一买西瓜和星期二买苹果一共花了多少元钱?
师:还有吗?(教师追问)
生:6.星期一买的苹果和星期二买的西瓜一共多少元?
师:还有吗?
生:没有了。
生:还有……
把握教学目标
分数内容是从三年级开始接触,苏教版安排在不同的册别,遵循着线性知识螺旋上升、逐渐积累发展的原则。前面提到的例6是苏教版小学阶段有关百分数问题的最后一个例题。“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这一目标的落实绝不是这一课时完成的,是在前面三年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如“分数的意义”“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的含义”“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等。
要落实好“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这一目标,必须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部分老师认为,画“线段图”是在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因而省略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这样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失去了支撑,受到了限制。殊不知,画线段图正是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首先要准确把握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经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还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围绕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方法和经验,感悟数学思想的支撑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每一种数学思想的理解、掌握,都能成为今后的学习新知的方法和手段。在分数、百分数这一知识系统中有两个重要的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有“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的精辟论述,这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在学生掌握相关数学知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分数、百分数这一知识链里的“形”主要是指线段图,线段图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载体和方法。苏教版在小学中年级就专门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的章节。线段图作为小学阶段数形结合、分析数量关系的工具,历来成为数学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会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和工具性,促使学生乐于使用线段图。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将会为解决复杂分数问题提供学习方法,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平台,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水平。
建模思想 “方程是现实运算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借助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学生习惯顺向思维,那么在遇到逆向思维问题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手段转化成顺向思维的问题。借助线段图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利用方程“把单位‘1’看作x”,这样就顺利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了未知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可以悟到用“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道理。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解决未知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充分认识方程这一重要的数学模型在学习中的作用。如果用算术方法学生很难找到理解数量关系的问题情境,那只能死记“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的套路来解决问题。没有思维的条理性训练,只是被动接受和机械模仿。可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
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这一单元时,可以发现有许多百分数的实际问题与分数的实际问题本质是相同的。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准单位“1”,画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例如:①小红身高135厘米,小娟身高150厘米。小娟的身高是小红高百分之几?②小红身高135厘米,小娟身高150厘米。小娟的身高比小红高百分之几?③小红身高135厘米,小娟身高150厘米。小红的身高比小娟矮百分之几?
[关键词]教学目标;制定;落实;达成;评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2601
评课方法多样,没有一种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套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教研的加强,校际交流的增多,听课、评课的次数越来越多。现综合多年的评课经验,我认为围绕教学目标来评课,不失为一种简单、易学、有效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围绕其教学目标来展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只要看授课者围绕教学目标所做的“文章”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一、看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所授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学情制定的,应科学准确、三维融合、突出重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就要看授课者提出的学习目标是否符合本学段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是否符合本节课教学应达到的目标;是否符合本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面向全体学生。这样制定教学目标,既让大多数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又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语文下册《妈妈的账单》时,导入新课后提出两点自学要求:一是默读课文,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没有提出字词学习方面的要求,也没有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而这两点恰恰是三年级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都被教师忽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了学生不足十分钟的自读时间后,就让学生概括长达三页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要求只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对于大多数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无疑是提高了目标,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看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思路的设计、课堂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有效措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之中。同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切实进行字词句、朗读与默读、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表达方法等方面的训练,并有所侧重。因此,在评课环节,教师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否紧紧围绕目标,是否针对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训练;要关注各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要关注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科学有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方式的选择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察当下的许多公开课,发现很多成了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展示课。多媒体的滥用、华而不实,既浪费教师的准备时间,又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取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教学过程中,若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追求整节课的热热闹闹,忽视了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还以《妈妈的账单》教学为例,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时,既没有让学生认读生字词,又没有在后续的教学中提及――学习本课生字词这一目标,导致教学目标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课中比较两份账单的不同,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的发现只是表面上的。其实,没有合作讨论,大多学生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但实质性的不同――妈妈对小比得所做的一切不要任何报酬,反映出母爱的无私,这一点学生却未能看出。这才是需要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而教师却没有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导致学习目标落空。
三、看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节课教学的优劣最终体现在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上。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关注课堂容量、教学效率、师生的活动时间比、学生的参与度等方面,特别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基本知识是否牢固掌握,基本技能是否得到有效训练,学习过程是否全程积极参与等。教学过程中,一问齐答现象的多次出现,不是教师提问的肤浅,就是教学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少数几个学生唱主角,不是教师追求所谓的“完美”,就是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的漠视。因此,教学扎实、课堂真实、全员参与、学有所得,也就成了我们课堂教学追求的基本目标。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堂教学
我们以课例作为载体,一起交流、研讨,反思、总结,实现团队教学行为的整体转变:课例研讨、主题突破、理念提升、整体推进。
教学目标一:
(1)理清全文的结构,了解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2)掌握《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写法。
(3)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目标二:
(1)理解散文情与景的关系,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诵读的能力,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本优美的语言。勾画自己喜欢的词句或语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
这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在网上搜索到的“教学目标”,表述中不乏“理解”“提高”“掌握”这类词语,这种目标宽泛、抽象、空洞,而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学习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达到的成绩标准或结果。它的内涵包含以下两方面:
(1)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讲的,它指学生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情,不要出现“使学生”“培养学生”“指导学生”等这样的陈述。
(2)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认真研究课标,明确课标中的“了解、知道、概述、理解评价、探究”等字眼对应的三维目标层次,并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明确学生的行为动作。
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三维目标是一个事物的三个维度,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三个目标,而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制定教学目标的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老师“导”的就是思维方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实行者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2)教学目标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要以过程与方法来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
(3)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目标要简洁,少而精,不要面面俱到,太过冗长。另外,教学目标应该小而具体,指学生能较容易达标并能当堂落实检测。如记住文中写景的美句好段,说出秦国的兴亡过程等。
(4)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上应准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把概括性的、笼统模糊的陈述细化为行为动词的陈述。如下列部分动词的细化:
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关键词:用什么具体方法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也可概括为“行为+内容”的形式。但这个“行为”既包括具体的行为动词,又包括行为条件,还包括行为的程度。如:通过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绪的语句,简明说说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内容,“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绪的语句”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即行为条件,“说说 ”是行为动作,“简明”表示学到什么程度即行为程度,这样制定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简洁,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老师心里有底,杜绝盲目随意,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清晰明确,实用高效。
现在以《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为例,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①小组讨论:划出长句的停顿,找出重读的词语,多形式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划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或方位的词语、句子,给每幅画拟写一个优美的小标题;③找出流露作者心情的语句,概括作者情感变化历程,理清课文情感脉络。这里设置出来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三维”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即学什么内容:熟悉课文、课文内容、作者情感。
用什么具体方法来学:划出长句的停顿,找出重读的词语,划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或方位的词语、句子,找出流露作者心情的语句。
学到什么程度:多形式、有感情,优美,理清。其中不再用“理解”“提高”“掌握”这类目宽泛、抽象、空洞的词语,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划出、找出、 拟写 、概括”之类的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让学生在这些行动中学到知识,获得能力,悟出方法。这样的课堂才会活跃而高效。
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结合的更紧密了,充分体现了语文课以学习语言为中心这一特点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代表理事会指出:语文教学的性质,坚守语文教学本真,体现“一个中心”,即“以语言教学为中心、加强语言的运用”,加强“两个重点”,即“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听、说、读、写等能力),一个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每位老师心中必须清楚,任何时候“模式”必须为内容服务,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变。
注重品词析句,抓字词重点句子的学习;积累形式多样,课堂效果扎实有效;读写结合,重视方法的迁移。
课堂要想活起来,学生必须动起来,只有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人们感知事物是通过多种感官进行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能有效提高记忆成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恰当地使用教具,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和脑等感觉器官,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吸引学生,增加学生信息获取量。这样,教师教也轻松,学生学也愉快。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的活动;表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堂课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笔者通过教师备课和课堂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还存在着种种问题:照搬教参,泛化空洞;注重教法,忽视过程;三维分家,语文缺失……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指向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学的活动表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整合的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标,提升教师确立和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而有效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养成和可持续发展服务。
一、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内在逻辑
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的内在逻辑,可以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课程依据。整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义务教育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中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和能力”就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目标,是显性的,短期的目标。“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没有“知识和能力”目标,语文课程就失去了特有的课程价值,“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也无法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和载体,是隐形、长期的目标。“过程和方法”起到链接“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桥梁作用,同时体现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之中。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第三条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就不能有效落实。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两维目标的升华,也有效促进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这两维目标的达成。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语文课程就回到了课程性质“工具说”时期,从而缺失了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二、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的表述体现学生学的活动,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行为主体就是学生,在一些语文教学目标表述中,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表述形式。“教会学生……”“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对……热爱”,这些表述方式都是老师教的活动,“教会”“提高”“培养”这些动词不是表示学生学的活动,表示的都是老师教的活动,违背了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规律。教学目标的表述不是对“教的活动”的结果的描述,不能表述为教师“教的行为”,以上几种表述方式可以调整为“能认出/背诵……”“参与/解释……”“对……作出评价/通过对……认识,领悟……”这样一改,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就是学生了,描述“学的活动”的结果,就是要具体描述所预期的学生在这堂课的学习过程中以及学习之后“将成为什么样子”。一般情况下,目标表述中主体默认为学生,在备课中可以不必体现出来。
行为动词就是学生具体的活动行为。不同的行为动词指向三维目标中不同的维度。指向知识和能力目标动词有:复述、回忆、默写、列举、概括、计算……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动词有:发现、分析、反思、归纳、类比、猜想……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行为动词有:领悟、体会、热爱、珍惜、尊重、克服……有些目标行为动词既指向知识和能力,也指向过程和方法,比如:列举、计算、归纳、类比……在表述目标时可以参考运用这样一些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就是学生的活动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或者说在评定学生的学习结果时,该在哪种情况下评定。如:1.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生词的意思。行为条件是使用技术手段:“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2.不看课文,正确流利地复述《陶校长的演讲》。行为条件是不使用资料:“不看课文”。3.在3分钟内,能默写出李白的《静夜思》,错误少于一处。行为条件是时间限制:“在3分钟内”。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诸葛亮是怎样将计就计惩治曹操和周瑜的?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行为条件是学的活动的行为情境:“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表现程度就是学的活动的结果将要达到的最低要求。上例1中的“理解”,例2中的“正确流利”,例3中的“错误少于一处”,例4中的“怎样、其他的方法”,都是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最低要求,表现程度用以评价学生学的活动的结果的达成度。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目标表述方式
1.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
结果目标方式是要表明学生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学习结果,用可以观察的或可以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课堂教学目标。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其中的三个教学目标: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理解词语:“终日奔波”“夜难安寝”“奋笔疾书”。3.能正确地认识数据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三个教学目标关注了学生学的活动的结果,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果指向性很明确,但并未要求学生的具体行为中是用文中的词概括,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一句话概括还是几句话概括。2.理解词语:“终日奔波”“夜难安寝”“奋笔疾书”,也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一个学习的结果,但是也没有具体说明学生理解的具体方式方法,是联系语言环境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学习的具体学习行为是不知道的。3.能正确地认识数据在课文中的作用,也是看不出学生认识哪些数据,如何认识,认识到一个什么程度,都不是十分清晰。结果性目标表述方式更适合解决的是确定性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教学,所以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可以采取目标性表述方式。
2.表现性目标表述方式
表现性目标模式指针对高级认知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提出的,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学到些什么。表现性目标一般侧重于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而言的,比如: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具有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意识。如: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组织的读书会活动,并乐于在小组会上发言交流读书心得;养成查阅资料、读书做笔记的习惯;拥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对主人公产生敬佩之情;明辨是非,具有正义感……这些都是表现性目标的表述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发表自己的体会,注重学生身心参与的过程,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主要判断的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态度和情感,而不精确追求学生习得了什么语文知识。比如《清明文化》的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对清明文化的研究,缅怀先贤,亲近自然,生发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结果性目标表述与表现性目标表述相结合方
结果性目标表述与表现性目标表述相结合的方式是指先用描述结果的术语陈述“学的活动”的结果,然后再用可观察的表现作为例子使这个结果具体化。
结果性目标表述与表现性目标表述相结合方式,关注的教学目标是“理解、记忆、创造、欣赏”等这些内部的心理变化的学的活动目标,而不是表现这些变化的行为表现,这些表现性目标只是表明结果目标中的许多行为中的表现活动,不要缘木求鱼,偏离了重点,从而使教学误入歧途。在“过程与方法”这维度目标的达成上,结果性目标表述与表现性目标表述相结合方式,值得积极深入地探讨运用。
“三维目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科学表述的课程依据,依据“学的活动”设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目标表述方式,必然会使教学目标的表述更明确具体和科学有效,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
[2]王荣生.从“三个维度”把握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2003,(11):69-70.
[3]李海林.关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几点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2003,(6):28-29.
[4]李儒大.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目标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7):108-109.
1.定义反思:教学目标是指特定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对于该定义,“特定”如何解释?“预期”如何理解?“结果”是什么?
首先,“特定”是指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分别对应课时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其次,“预期”重在强调不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结果,如学生已掌握的就不是初学目标,其目标层次应是巩固和运用。最后,“结果”就是学生行为的改变,无论是认知的、情感的还是技能的,最后均能表现在行为上,且这些行为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2.设计反思: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考虑这些因素的什么?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并不是单单根据教材的知识点而制定,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因素,总体来说有四个方面,即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及目标分类。课程标准是教材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主要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这正是教学目标所必须涉及的,在设计时不仅要体现课标,还需分析课标;教材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材料依据,蕴含了学生学习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因素,是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深刻挖掘的,如教材中的基本概念、事实、原理和方法等;学生作为教学对象,更作为学习的主体,其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是教师无论进行什么教学计划都必须考虑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更不能例外。
3.名称反思: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
有人认为教学目标既然要体现学生主体,那教学目标改名为学习目标不是更能体现学生主体吗?这里我们忽略了制定者,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是教师,学习目标的制定者则是学生。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的,所以不宜改为学习目标。但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有一个共同点:学生主体。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为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为自己制定的,都是为了学生,在表述的时候自然都是学生主体。但在命名的时候是根据其不同点――制定者而命名的,若根据相同点命名岂能区分?
4.表述反思:何谓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表述?
作为教师和学生各自检测自己成果的依据,从定性角度讲必须易懂,从定量角度看必须可测。纵观我们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大都易懂,但不可测。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就是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要清晰地指出学生在教学后能学会什么、会到什么程度,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教学。一般来说,一个规范、明确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该包含ABCD四个要素,分别是Audience(学生)、Behavior(行为)、Condition(条件)、Degree(程度)。
为什么要有这四个要素,从反面思考分析如下:
反A:把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这种陈述指出了教师计划做些什么事情,但它们实际上并不是在陈述教学的目标。鉴于教学的真正目标不在于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学生行为方式发生重大意义的变化,因此,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教学目标的任何陈述,都应该是陈述学生的变化。
反B:用课题、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的形式陈述的教学目标,确实指出了学生将要从事的内容领域,但它们也不是令人满意的目标,因为它们没有具体指明面对这些要素,希望学生做些什么。例如,在以概括形式陈述目标的情况下,是让学生了解、理解、记住还是运用?学生是否发生了所期望的变化则无从谈起。陈述教学目标的目的是要指明期望学生产生的各种变化,以便用一种很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方式来设计和制定各种教学活动;也就是说,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使学生产生这些变化。因此,很显然,根据内容标题或概括来陈述教学目标,不可能为指导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令人满意的基础。
反C: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方式,这种形式不能具体指明这种行为能运用的领域。例如,人们可能会看到这样陈述的目标: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广泛的兴趣。用这种形式陈述的目标,确实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的某些变化。然而,要达到如此高度概括化的目标是不科学的。我们必须更加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运用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仅仅论及发展批判性思维,不提及从事批判性思维所需要的内容或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这是不恰当的。因此,如果我们用此类目标作为教学指南的话,只是根据行为类型来阐述目标,不可能成为令人满意的陈述方式。
反D:如我组在设计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时,知识目标上有一条是“学生说出光合作用的实质”,同组同学便质疑“说出”是个什么概念?大概说还是准确说?要求的不明确,作为预期结果的教学目标就失去了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我们便改为“大概说出”,教学目标的程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最低标准,所以对学优生,在执行的时候可提高要求,要求其准确全面,因材施教和灵活性原则都在这里得到体现,可见,教学目标具体化的重要性。
一、理解编者的意图
1.“中小学衔接问题”成为当前热点问题
2001年9月,我市全面开设小学英语课程,统一使用PEP教材,我自己也是2001版PEP教材的实施者,是本版教材十年实际运用情况的见证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在修订新课标和编写新教材之前,总结了“英语课堂改革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其中一线教师感受最深的第一大问题是“中小学衔接问题”。
2.小学生英语学业发展很不平衡
有过五、六年级英语教学经历的教师感受会特别深:五、六年级学生两极分化非常明显,学业发展非常不平衡,弱势学生比例较大。如果小学教师不能非常深刻地体会小学英语学业水平的不均衡,就会导致小学与中学的学业衔接出现严重的问题。这与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与教材编者的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反思,需要对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进行深入地理解!
3.以“故事教学”为例谈编者意图的理解和落实
在PEP三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专家组对本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依据、教学目的、主要特点、教材概述、课时安排等作了详细说明,特别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建议作了详尽的阐述。以下是对《教师教学用书》中 “故事教学”的教学建议的解读。
(1)要突出“讲故事”,教学重点是“理解”
教师在定位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明白教学的目标是“了解‘Story time’部分的故事内容,能够听懂故事”,而非复述或背诵课文。
(2)要引导学生观察故事中的人、物、环境
小学生对读图比读字更感兴趣,读图的技能也比读字的技能掌握得更娴熟。教师应该让学生先自己看一看,而不是一开始就插手“教”,剥夺了学生初次感受故事的机会。教师只要把足够的精力花在关注学生的学,就会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比教师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忽视学生学习本质的教学活动的效果明显高出许多倍。
(3)词汇和语法不是故事教学的重点
教师很擅长“教”。看到故事,教师的眼中只有词汇、句型和语法。教师是否想过,翻开“Story time”这一页,学生的眼中是什么呢?是词汇,大部分认识,一两个陌生词汇不影响学生对全文的理解;有句型,大部分学生不会关注;有语法,那更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才需要关注的!教师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教学内容。
以下是我对“Follow me”教学流程的设计。
①引导学生自己看课本,观察故事中的人、物、环境。然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句型表达自己捕捉到的信息。这样就培养学生独立看书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②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原文的句子进行排序,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③教师粗略教学扩展性语言:rabbit和I have a carrot。这个故事中rabbit是生词,但是有插图,学生对词义的理解没有问题,所以只要强调这个单词的发音即可。学生对I have a carrot的词意理解也不存在问题,因此教师不用在这些新词、新句型上花太多的时间,而是略作教学和强调。
④播放画面生动、语音纯正的动画故事,让学生模仿语音、语调、扮演角色。
二、深入解读教材
1.明确三年级英语的教学目标
因为2012新修订整套教材还没有全部面世,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三年级上册,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三年级的教学目标。该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初步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基础,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初步具备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初步的学习策略;适当介绍中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明确每一个单元板块的分布及搭配
2012版新修订教材每一个单元大致包括这几个主要板块:A部分:Let’s talk,Let’s learn,Letters and sounds。B 部分:Let’s talk,Let’s learn,Start to read。C部分的Story time。其他的Let’s play,Let’s chant,Let’s do,Let’s check,Let’s sing都是为主要板块服务的。
每一个单元总课时为6课时,教学内容的搭配是灵活多样的。第一课时:A部分的Let’s talk,Let’s play,Let’s sing。第二课时:A部分的Let’s learn,Let’s chant。第三课时: A部分的Letters and sounds。第四课时:B部分的Let’s talk and Let’s play。第五课时:B 部分的Let’s learn,Let’s do and Let’s check。第六课时:B部分的Start to read 和C部分的Story time。最后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以“读”为线索,设计思路是这样的:Start to read包括认读字母、辨读单词,C部分是读故事,这两个板块是以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能力为线索串在一起的。《教师用书》建议教师灵活搭配各个板块。全国小学英语特级教师乐伟国说:“什么是阅读,认读字母也是阅读,认读单词也是阅读,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段的阅读。”因此字母认读和词形辩认作为阅读启蒙的两类活动,对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阅读的自信心非常有好处。
3.明确每一个板块的内容
以第四单元的Letters and sounds为例,我们把它叫做字母教学,我们来看执教教师在落实编者意图过程采用的设计思路:
(1)复习字母歌。复习已学字母A-I形和音的联系。
(2)导入新课。教学新学字母本身的发音和大小写形式,教学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
(3)做课本练习。听辅音及例词的发音,找出相应的字母,考查学生对字母音、形关系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并拼读新的单词。
(4)字母书写的落实。执教教师对学生作了非常细致的指导:①看屏幕上的动态书写。②看教师的板书示范。③学生书写。④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提供的字母笔顺、笔画一栏。⑤请学生描写、临摹。这样的安排达到了编者“严格训练学生,打好书写基础”的意图。
三、回归教材
我对“回归教材”的理解是不轻易增删教学内容,不轻易创设新情境。
2012版新修订教材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材的每一个画面都具有情境性,是编者为了方便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新学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而精心设计的。编者们让插图呈现语言知识的同时传递文化信息,学生根据画面感知语用环境,了解英美文化。因此,教师要忠于原文的图片,忠于原文创设的情境。
以下是第四单元的“Read and count”板块:
■
看到这个画面,有的教师首先会找elephant有几个、cat有几个。这是因为教师有没有深入地解读教学内容。首先是看图片读单词,如前面两行,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这些动物义形之间的关系。与前面两行不同的是,下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容器上标有这份食物的主人。让学生借助食物与主人的对应关系来感知同一个单词的不同体积和不同形状。这些单词有些大,有些小,有些是黑体,有些是斜体,让学生感受到英语书写的丰富性。在这里看到印刷体的“a”和“g”想到了以前,我教的学生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到六年级了,学生还是把书写体的a写成印刷体的a,把书写体的g写成印刷体的g。在接下来的十年中,这些学生应该不会有,一是字母书写提前了,还有就是整本书的文字印刷都变成了comic Sans MS体,更接近于书写体了。最后才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环节――找单词的数量,elephant有几个、cat有几个等。因此,如果教师能花精力深入解读教材,我们的课堂就不需要增删教学内容,也不需要创设新情境吗?
四、充分运用配套资源
2012新修订教材的配套资源非常丰富。除了以前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活动手册、教师卡片、录音磁带、教学挂图、学生卡片,还有教学参考多媒体资源和同步解析与测评。
就我个人而言,给我的教学生涯带来革命性进展的是教学参考多媒体资源的出现。教学参考多媒体资源包含两大模块:数字课堂和备课资源。数字课堂就是学生用书携带的光盘,教材中的对话内容均以情景动画的形式重新演绎呈现,并设置了跟读和角色扮演功能。对Let’s learn模块进行了图文对照的动画设计,方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歌曲和歌谣也以动画形式呈现,方便学生学唱。对 Let’s play模块进行了课件设计,方便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备课资源是教师用书附带的光盘,为各个单元提供了相应的动画、课件、图片等内容。
如何使配套资源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快速切换
我向周围几位教师了解了情况:一些教师不习惯用教师用书附带的光盘,因为切换不方便,而且课件里面插不进去。其实我们只要按一下键盘上的windows键就可以实现切换了。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做课件而烦恼,也不用为找素材而发愁了。
2.多用录音磁带
现在的磁带音质非常好,纯正地道的真人真声,而且还有伴奏。因此,作为回家的学习资源,我更推荐学生用磁带而不用光盘。一方面,光盘的反复播放对学生的视力有影响,而且家长不在旁边督促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对电脑游戏产生兴趣,而冷落了英语学习本身。
3.充分利用测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