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助理会计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很多人不清楚工程类职称有哪些,虽然知道要发表相关的职称论文,但是由于工作时间较长,精力有限,往往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写,又不知道工程建筑类职称论文哪里找?这里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工程类职称都有哪些?
工程技术人员...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助理工程师 技术员
地、测、野外... 地、测、野外高级工程师 地、测、野外工程师 地、测、野外助理工程师 地、测、野外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设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工程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高级审计师为高级职务;经济师、工程师、会计师、统计师、审计师为中级职务;助理经济师、助理工程师、助理会计师、助理统计师、助理审计师及经济员、技术员、会计员、统计员、审计员为初级职务、工程技术职务和会计。
建筑工程列职称论文机构哪里找呢?这里小编推荐,为什么呢,原因如下: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一:全天候的在线服务
公司推行的是24小时的在线服务,企业客服9:00-21:00 QQ在线,手机24小时开机,无节假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二:丰富的数据资源
公司拥有自己的数据库资源,不仅有大量免费的文章可供参考,也有丰富的期刊资源可供选择,不论您是否有相关资料的提供,我们都会用最专业的声音,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三:专业的写作人才
公司对录用的都是经过严格审察,对其学历背景(硕士以上),所写作的文章进行评估,合作老师都是长时间从事写作工作的,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专业知识都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的。另外,我们对于出品的文章也要进行审核,检测,质量把关后再交给客户手中。
工程类职称论文找草根,原因四:跟进式的售后服务
【关键词】 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 会计专业 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不同于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本位”或“知识本位”,它突出“职业能力本位”,强调职业岗位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会计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注重在会计职业教学中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培养,更能够为就业作好准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为此,在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专业素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大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来实施操作,以“考证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来组织教学。
1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
1.1 使学生熟悉会计工作岗位及其相应的职责。在以住教学中,通常是让学生掌握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整个流程的操作,从而忽略了学生对每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的认识。这样一来,学完了几年的专业课程后,学生并不清楚自己将来到企业的某一会计工作岗位上要做哪些工作,一旦真正参加工作后, 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差。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在高职会计学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专业课程的教学,尽量减少课程的重复。
1.2 根据会计类岗位及要求来设置课程。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中小型企业及会计中介机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企业会计核算、出纳、成本核算、纳税申报、企业财务与分析及审计监督等。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应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内容的优化,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围绕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首先满足社会对会计类岗位的需要,即所设置的课程应与这些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相适应(如表1)。
表1 会计类岗位及要求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按照会计岗位要求设置课程应充分考虑不同会计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和工作特点,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并结合实际开展教学与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会计岗位能力培养的效率与效果,以实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 按照会计类职业证书所需的能力设置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财会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前应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 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学生的后续发展来看,会计人员必须通过全国助理会计师、会计师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方能晋升职称。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大都实行“双证书”或是“三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取学历证书外,还要求学生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甚至要获得全国会计初级资格证书。目前,适合高职会计专业在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等。同时,为了使学生毕业后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兼顾就业岗位要求,也可将中级会计资格证纳入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资格证书范围。为了保证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顺利获取资格证书,课程设定顺序也应有严格要求。即要求学生在第一学年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第二学年获取初级会计资格证,第三年课程安排为学生毕业后参加中级会计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如表2)。
表2 会计类职业证书与课程设置的对应关系
这样,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任职资格考试联系起来,设置一些相应的课程,使学生能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并为取得会计师技术资格证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以上考试的内容,但从难度上讲,远远达不到上述考试的要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要以上述考试的难度为教学目标,将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在学生熟练掌握、融会贯通之后,还要在课下布置大量的实践操作或专业书籍阅读的作业,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重视实践性教学,突出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应以服务社会为目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积极整合、优化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积极探索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实践性教学应紧密联系财会工作实际,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法来开展实践教学。
校内实践可以充分利用会计模拟实验室,比如配合会计基础课程 《基础会计》的教学,可以开设“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错账更正”、“会计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报表编制”等几个主要实验项目。让学生接触、见识真正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账簿,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使其掌握复式记账、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基本技能,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内容。通过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开展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还应与一些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开展校外实践。按照“产学研结合”模式安排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毕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的组织和安排,与校外合作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只有通过校外实践,才能切实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具体工作问题的应变能力。[本论文是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G2012020787)的后续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孟凡芳.基于能力本位重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J].会计之
友,2011(1)
2 孙景翠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J].现代
教育教学导刊,2012(12)
[关键词]会计专业 高职学生 就业率
会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在经济全球化、国际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加重要。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存在经济活动,就需要会计工作。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就业对象十分广泛,不仅可在这些单位从事财会工作,还可从事审计实务工作、咨询服务工作。若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优势更是明显:薪水高,地位高,注册会计师在企业改制,资本运营、财务管理等不同领域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我们高职学校的毕业生缺乏工作时间锻炼,毕业生技术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需要进行岗前专业技术培训。因此,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就形成了一个怪圈:“毕业生因没有工作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全国高等院校会计类专业设置较多,社会上各种会计培训班的开办使毕业生人数超过社会需求;致使我们高职专业的学生更是就业压力巨大,难以找到好的工作,往往是先找一个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来先解决一下温饱问题,再另找机会找合适的工作。另外招聘单位对会计类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迫于现在的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已经把对会计的研究推向精尖化,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领跑会计职业市场的证书。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8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来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就业更加困难的表现
1.各地需求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毕业生就业的地域范围,呈现出沿海发达城市多,内陆省份少的的特点。
2.会计类毕业生多。近几年来一些文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纷纷上马会计类专业,还有很多地区开设了会计培训班及会计技校,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日益增多。
3.薪酬逐年降低。市场只给1000元,关于会计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会计类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月薪在1500以上,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的显示水准,连我们高职学生希望自己的月薪也在1200以上。
4.社会要求逐年提高。目前会计类毕业生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文凭要求越来越硬,致使我们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做的事情也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来做。
5.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毕业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会计类专业是大学生热门专业之一,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会计专业在我院设置以来,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几年来,在师资培养、经费投入、专业软硬件建设方面为本专业教育教学环境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也使我系学生的会计专业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目前,本专业已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就业率100%,就业方向集中在本省及沿海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
二、提高会计专业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笔者从自己学校的实际出发,做了认真的系统分析,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要合理定位和促进会计专业的发展,分析行业现状与人才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在详尽分析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出课程设置计划,为专业建设指出方向。
2.在师资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本专业未来发展对师资的需求,要采取“急需紧缺型师资调入,鼓励在岗教师进修提高,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等措施。
3.要进行准确的岗位定位
要教育学生眼光不能太高,要切合实际情况重点放在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满足出纳、会计核算、会计软件应用、审计等岗位的上岗需求。具体要求如下。
(1)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操作,迅速成为各企业单位的出纳、统计及基础财经文秘管理人员。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主要是财经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技能。
(2)毕业生能适应多种岗位需求。从专项会计、总帐会计、纳税会计、涉外会计、成本会计等能满足用工单位需要。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会计技能,并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取得助理会计师资格。
(3)毕业生具有领导、管理的能力。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软件应用技术等专业课程,在专业水平上大幅提高,逐步会计师职业资格技术职称,成为各类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4)毕业生具有查帐、调帐、审计能力。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基础同时,认真钻研会计理论与实务知识,通过自我学习、实践以及向资深会计请教学习。
4.产、学、研结合办学是生产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模式
坚持与企业紧密联系,将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培养企业认可的会计人才。我院自会计专业创建以来,已与多家企业签署了实习基地协作或合作协议,有紧密合作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就有六家。本专业还聘请了企业、政府机构及高校中具有高级工程师、教授资历的专业人士组成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5.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完善毕业生跟踪反馈体系
要创建严格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组。为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企业对本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要经常通过向企业、学生及家长电话采访,派出教师去用人单位实地走访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就业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同时也会促进学校的招生工作,有进有出,流向顺畅,这样才能减少社会的压力,搞高学生的就业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共同创建好自己的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会计; 教学;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27-001
按照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方案,要从合作教育的参与者、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以及用人单位角度来全面综合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育教学的评价系统,要从高职院校、合作教育的企业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来构建,建立一套人才培养方案评价、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三个系统。通过调研和汲取一些高职院校的合作教育实践经验,这里给出一个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评价系统建立的基本框架。
一、人才培养方案评价系统
由行业和企业专家领导、技术骨干、学校专业负责人等人员组成的各专业指导委员会实施评价,主要从专业定位是否准确、培养目标及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教学内容是否“必需、适用”,满足培养目标、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新知识、新技术是否体现;课程设计和教材是否科学合理,体现教学大纲要求等方面对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计等内容进行全面论证。
二、教学过程评价系统
教学过程总体上可分为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和校外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者不同,因此,要分别进行评价。
1.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
主要是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学生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由学院主管或分管领导、教务处、督导室、系部等相关人员组成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工作组,每学期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一次评价,主要通过听课、日常的教学工作检查、学生的教学反馈信息等途经实施,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学期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挂钩,起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由教务处、各系部教学单位按教学计划进行学期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生产实习教学评价
主要是对企业兼职实习指导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在生产岗位实习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和此间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对企业兼职教师实习教学的评价,可由学校教学督导室和校企成立的联合教研室,采取听课及学生教学反馈途经实施。其结果与教师教学课酬和聘任挂钩,教学效果不好的解聘,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学生生产实习考核由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实施,从学生劳动纪律、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实习计划明确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应组织生产实习企业会计师参与的答辩委员会负责实施,主要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产生多大价值、题目难易程度等方面做出评价。
最后,将校内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和生产实习教学两个环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汇总,给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为优秀学生评比提供重要依据。
3.社会评价系统
高职会计毕业生质量到底如何?社会和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因此,建立社会评价系统极其重要,是高职院校反映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重要渠道。社会评价的参与主体是行业及社会考证机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从三个方面开展社会评价:
3.1考证机构能力检验。按照“双证书”的要求,组织学生参加行业规定的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考试,检验学生的技术水平是否达到职业必需的能力要求。并通过考核检查该专业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标准存在的不足。
3.2聘用单位实际评价。即由学校专门组织连续多年(5到10年,甚至更长)定期走访用人单位,跟踪毕业生工作情况,对聘用的毕业生进行工作实践的考察。企业安排毕业生所在岗位的有关领导,根据实际工作表现,从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素养、身心健康四个方面对其做出全面的评价。学校根据这类专业的毕业生评价数据,可正确地分析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制定措施,加以纠正。
3.3毕业生自我评价。毕业生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最清楚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哪些适用,哪些无用,还存在哪些缺陷等。学校要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由毕业生对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工作实际需要进行对比评价,并对学校的教学内容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这种评价结果,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
此外,要充分发挥出社会评价系统的真正效果,学校一定要怀着一种诚恳、谦虚的姿态与社会评价单位和毕业生个体建立良好的关系,使这―评价系统运行正常,获得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这种由产学合作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及考证机构、毕业生和学校的教学督导部门多方共同参与,构建的内外统一相互促进和约束的教学评介机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能吸引社会各行各业都来关心、支持、参与高职教育,拓展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途径和范围。
参考文献:
【摘要】鉴于当前就业形势之严峻,笔者特针对山西省会计人才需求状况做了调查研究,希望了解当今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员提出了哪些更高的要求,从而找到独立学院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以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人才需求;调查分析;会计教育
一、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类人才的供求矛盾日渐突显。主要表现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转型,同时也使得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也普遍提高,会计人才也不例外。而高等教育的发展速度远不及社会的发展迅速。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会计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发现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会计教育的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会计人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课题组主要针对山西省大、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人员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问卷105份。
(一)调查对象
在被调查企业中,制造业占16.83%,建筑、运输和仓储业占11.88%,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占17.82%,批发零售业占19.80%,金融业占4.95%,其它行业占28.72%。
国有企业占40.43%,私营企业占57.45%,外商投资企业占2.12%。
国有独资企业占14.14%,有限责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业占7.07%。
特大型企业占3.77%,大型企业占16.04%,中型企业占40.57%,小型企业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12.63%的企业使用其他系统软件,23.16%的企业没有使用任何软件。
(二)对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要求
在本次调查中,对被调查单位各岗位财务人员的要求做了调查,包括财务总监、财务主管、主管会计、会计和出纳等岗位,各岗位又分别针对其学历、学位、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等五个方面做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67.14%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会计职称和企业管理专业知识;32.86%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师职称、会计学或财务管理专业知识。100%的企业认为财务总监应具备一定的相关工作经历。且大多数企业均将学历、职称、专业和工作经历排在靠前的位置。
2.83.33%的企业认为,财务主管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会计师职称和会计学专业知识,且认为这几项都很重要;100%的企业认为,财务主管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历。
3.71.43%的企业认为,主管会计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会计师职称;85.71%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学专业知识;100%的企业认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且在五项中工作经历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4.83.33%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66.67%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备助理会计师职称,16.67%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师职称;89.36%的企业认为会计人员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学历、职称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5.71.42%的企业认为出纳人员应具备本科学历、学士学位和助理会计师职称;86.17%的企业认为应具备会计学专业知识;73.58%的企业认为应具有相关工作经历。其中,学历、职称和专业要求排名靠前。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首先定位于出纳和会计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可以晋升为主管。
(三)对各岗位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针对上述定位,主要对主管会计、会计和出纳人员的综合素质做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在调查表中,共设置了19项素质要求,根据打分情况,做了如下排序:
1.主管会计:排在素质要求前三位的分别是:第一位,职业道德水平;第二位,业务能力、领导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第三位,敬业精神、专业知识水平、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和社会责任。
2.会计人员:排在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第二位的是,职业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业务能力、竞争能力、社会责任、专业知识水平和沟通协调能力。
3.出纳人员:排在第一位的是,敬业精神;第二位的是,职业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业务能力、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
所有素质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水平,这也代表了我省经济的现状:开放程度较低,大型、特大型企业相对较少、对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资企业较少,内资企业的对外业务较少,对财务人员的外语水平要求较低。
(四)对各岗位人员知识范围的要求
调查表中设置的知识种类共十种,被调查单位认为各岗位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主管会计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战略管理知识和统计学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审计学知识、经济学知识、公司理财知识和公司治理知识。
2.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税法知识、经济法知识和审计学知识;排在第三位的是,统计学知识、公司理财知识和战略管理知识。
3.出纳人员应具备的知识排在第一位的是,会计知识;排在第二位的是,税法知识;第三位的是,统计学和审计学知识。
三、会计人才供求矛盾
(一)会计人才需求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持证会计人员已达到1300多万,其中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41.25%,具备初级会计职称的占38.22%,具备中级会计职称的占10.67%,具备高级会计职称的占0.49%。从总体素质上看,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多、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高级会计人员较为缺乏。具体现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招聘单位的增加主要在私营企业。根据全国2007年第四季度部分人才市场供求状况,招聘单位中44.2%为私营企业,16.2%为国有企业,15.1%为外商投资企业,12.4%为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招聘和求职者的专业方向统计,财会专业均排在第六位,对财会专业毕业生学历要求在大专及以下的占50%,本科的占42%,研究生的占8%。综上可见,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应主要考虑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而大多数毕业生将自身定位在了国有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这就必然形成了一对矛盾。
2.第三产业需求旺盛。相对而言,招聘职位的增加主要在第三产业,尤其是近几年,第一、二产业人员需求下降,而第三产业需求量逐步增加,如餐饮、住宿、运输、居民服务等行业。
3.电算化人才需求加大。电脑技术的普及使得绝大多数企业开始使用电算化系统。在本次调查中,有76.84%的企业使用了电算化系统或其他系统。而低层次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因此,企业需要补充能熟练使用软件的高素质财务人员。
4.工作经历日趋重要。“会计人员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几乎所有企业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工作经验,一般普通财务岗位要求工作1~2年,中、高级岗位要求工作3~5年。这一现状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从而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二)会计人才供求矛盾
通过对社会需求的调查发现,现在会计人才的供求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印象中,“理论知识较扎实、全面,而实践能力较弱”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说明高校会计教育,尤其是本科院校重理论、轻能力的现象并无太大改观,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是掌握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没有实际工作能力,上岗后适应工作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很多单位不愿意接收缺乏实践能力的应届毕业生。
2.工作经历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在被调查的单位中,凡是招聘普通会计和出纳人员的,几乎都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招聘会计主管或更高层次人员的,都要求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还有的甚至要求五年以上大中型企业管理工作经验。这些要求对于用人单位而言也许并不过分,但却在无形中将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拒之门外。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上岗工作,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能够马上投入工作,创造价值的员工,并不是一张白纸的大学生。社会不能为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而又要求应聘者具备工作经验,这就必然形成了一对暂时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不仅仅体现在会计这一行业,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3.对会计毕业生的定位不能对接。由于会计职业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必须掌握较为熟练的工作技能,包括会计人员的做账技能、电算化操作技能、珠算技能以及与银行、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的技能等等。而这些技能恰恰是应届毕业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弱势,加之社会对会计人员“越老越吃香”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用人单位看来,应届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并不能符合他们的用人要求。而作为大学生而言,同样受到“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始终把自我定位于“高级人才”的层次。大多数的学生愿意从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大中型企业的工作,而对于人员需求量较大的私营企业却往往看不上眼。这就造成了“单位用不到人、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
四、对独立学院会计教育的启示
从上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独立学院要想在社会中站稳脚跟,必须针对社会需求培养人才,从学校的角度解决会计人才中的供求矛盾,进而解决这些矛盾,具体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明确办学定位
独立学院定位在本科教育层次,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初入职场应定位在会计或出纳人员,其发展前途为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
(二)完善课程体系
几乎所有高校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都是一致的,而独立学院的发展应更注重自身的特色,如在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调查中,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这就要求学院增加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课程设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始终。
(三)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没有工作经历是应届毕业生的致命弱点,而现阶段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定岗实习也因专业的特殊性而普遍遭到拒绝,现有的实训基地基本上是形同虚设。因此,会计教育应更加注重校内模拟实训的实践教学,通过尽可能仿真的模拟实训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以缩短学生上岗工作的时间,从而实现学校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
(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9-0132-03
1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现状
1.1 当前会计从业人员比例、结构失衡
我国会计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200万,人员众多,但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人员结构不尽合理,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来讲,高层次会计从业人才较为匮乏,与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实施人员要求相差甚远。单从学历角度来看,相当大的比率会计人员无学历或低学历,有些根本就没接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而受过大专会计教育或以上的从业人员占比居然不足15 %;从职称角度来看,1.16 %的人员为高级会计师;8.51 %为会计师;11.4 %的为助理会计师和其他高级资格;其中,72 %的从业人员根本没有从业资格证书。人们常说,经验很重要,但仅仅依靠会计人员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显然是无法满足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
1.2 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
会计职业道德往往能够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能够体现出会计职业特征,有怎样的会计职业道德将决定有怎样的会计行为。在就目前而言,一方面会计职业道德无法得到加强,原因在于从业人员通过会计资格考试后,会计从业人员再教育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中断,没有一定的考核机制,从业人员主动学习的意识比较淡薄,不会主动去自学一些与会计相关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我国很多企业内部牵制制度不健全,对会计人员的管理监督较为松懈,没有建立一个能够保证会计从业人员具备优良品质的机制,导致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不高,法律意识淡薄,不清楚职业道德规范和政策法规,更有甚者,缺乏理想信念和敬业精神,或是没有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
1.3 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决定了会计工作质量。会计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整体上看综合素质,但关键还是看业务素质。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会计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等五个方面,其中,会计业务素质包括编制财务计划、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指一个会计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熟练的记账、算账以及会计电算化技术等操作技能的能力素质。现实中寻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况:有的会计人员对政策法规的运用和业务处理不够准确,职业判断能力不强,给经济管理决策者带来了失误;有的会计人员虽然经过正规的学习,但由于满足于现状,缺乏体制机制的激励与促进,自身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导致专业技术水平低、业务知识贫乏老化;有的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更新较慢,不认真学习新知识,不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判断偏差较大,会计信息失真。
2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特点
2.1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有科学性
新会计准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主要体现在: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会计理念上比以往更加注重企业资产的质量;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强调企业的赢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
2.2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可持续发展
新会计准则在结构方面更具有中国特色,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新会计准则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定义科学,表述清楚,体例合理。新会计准则的整个准则体系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有利于促进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国情,而不是一味模仿国际会计准则,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2.3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全面性
整体上来看,新会计准则体系更加全面,涵盖了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同时具备38个具体会计准则和两个应用指南,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有了这套新会计准则系统可以对新的会计业务进行判断和处理。
2.4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可操作性
一直以来,我国颁布的具体会计准则繁多,企业会计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列变更,经历了一系列的行业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和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同时还了一些补充规定。如此众多的规章制度,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由于繁杂,给会计教学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都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不具有可操作性。一旦遇到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会计政策变化,比如要调账、调表等问题,往往会增加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指南和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
3 新会计准则下会计继续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如何开展好会计继续教育是新会计准则下一项重要课题。衡量会计继续教育的效果应以是否完全达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中所确定的任务、原则和要求为标准,注重提高会计人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使其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目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简单列举如下:
一是培训教材、内容问题。目前,每年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存在教材和培训对象的通用性和单一性,与本职工作需求严重脱节。而学员往往会对培训内容失去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培训质量。二是培训方式、方法上的问题。目前,会计继续教育采取连续集中培训、单一教与学单向传递的方式,培训的体系不健全,培训的节奏不明朗,导致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大部分会计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超大量的培训内容,从而直接影响培训效果与质量。三是在培训后的评价机制上和考核上不够严肃,有些甚至没有制度,或者形同虚设。很多继续教育之后根本不设置考试、考核或考评,很多时候也仅仅是交作业似的应付了事,导致后续评价机制不完善,起不到继续教育的效果。
4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在新会计准则下的路径选择4.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从新会计准则的理解上入手,全面系统开展培训工作会计人员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都习惯于执行会计制度,对会计准则缺乏较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因此,在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作出新的路径选择是要着重强调在培训过程中加深学习者对新会计准则颁布的背景和意义理解,让他们首先明白会计准则制定的目的和出发点,明确新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次的理念,全面系统地进行新会计准则的培训,提高较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2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突出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其会计环境和经济活动正日益变得复杂,为了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其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这就要求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提高,尤其是当不确定性经济事项日益增多给职业判断增加了难度时,会计人员要谨慎,要依据现有会计法律规范和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详细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并且对会计政策和方法作出选择。
4.3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跟以前的会计准则规定相比较,新会计准则下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操作时,在许多业务的处理方面,可自由选择的空间在加大,很多东西不再那么具体和清晰,这样的场景,会给做假账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更可怕的是形成作假账的氛围,将给企业、会计人员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观念尤为重要。
4.4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要强化自主学习相关的学科知识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会计人员面临的市场环境更加复杂,要处理各方面的突发事件,对其处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会计人员要精通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同时要熟知财务管理、金融、审计、人力资源、证券等相关学科知识,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全面的能力,才能从较高的视角上把握财会工作运行规律,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和路径选择。
5 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5.1 在培训中全面实行层次划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加强会计继续教育,解决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要在培训中全面实行层次划分,这里的层次划分,要考虑具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后的考评机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会计人员实施从不同层面培训。
一是对培训人员进行层次划分是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前提。按照会计人员职务:企业领导层应重点关注准则新变化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中层会计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景和特点,实现对企业内部经济业务会计处理方法的合理选择;基层会计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新会计准则应用方面的相关内容,认真学习与会计实务紧密联系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将其切实贯彻到今后的实务操作中去。按照所在行业或系统的层次进行划分:会计专业职务是区分会计人员从事业务工作的技术等级,应区别对待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
二是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在培训人员分层次划分的基础上,横向结合每一层次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分别使用三个层次的培训教材根据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初级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对会计从业人员应进行相关内容的全面系统培训。这样的内容划分,要有重点,有针对性,区别对待每一个阶段,要把新制度的全部内容讲透彻,还要有重点的深入分析新制度出台的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结合实际讲授的内容引导至实务处理当中。
三是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上要有层次划分。要建立各阶段不同层次的考核评价,针对不同人员不同阶段的实际,运用不同内容,形式多样地进行考核评价,可设理论概念性试题,以及适量的理论联系实际思考题进行考核,对他们的学习提出要求,让他们树立生学习的观念。首先,在会计继续教育的考核上给以鼓励,引导会计从业人员继续参加更深入的入学或职称考试,例如参加会计职称考试、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其次,鼓励会计人员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跟会计相关的学术论文,并且做出量上的规定要求,要求每年两篇以上或本人写作字数达一万字以上,最后在培训内容结束后,定期进行一定的考评和测评,建议应间隔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消化和总结后再考试,以便于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和巩固。
5.2 大力推进远程教育,让会计继续教育接收方式更简便快捷由财政管理部门制定规范的远程教育会计人员培训、认证管理机制,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信息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网上考试和管理办法,实现大范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和统一的培训认证制度。现代远程教育是大规模开展会计继续教育的新途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开设“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以网络为主要依托,会计人员可以灵活的安排时间学习,使得会计继续教育更加普及。原因在于便捷性,因为网络在学员遇到难题时可以在网上提问,而学校培训机构可以集中几天时间,聘请专业人士面对面地解答问题。
5.3 拓展教学方式、细化培训内容
在教学方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过去单一的面授方式,但传统的面授、函授、研讨会、讲座、参观访问等方法方式不能丢,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不同业务、不同的层次组织教学,增强教学的适用性、针对性、时效性。注重运用信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拓展继续教育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开放性。要改变在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合理安排答疑时间。更要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内容多样化,从实际需要出发,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解决边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大范围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面帮助广大会计人员继续学习,加快人才的培养和知识更新。
因财会实务工作者的学历水平、业务素质和职称等级参差不齐,不适合混合编班的培训,应当分层次教学,按工作职责或职称分班授课,将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重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观念转化、知识更新、知识结构调整等方面,因人施教、因地制宜。其中,应在较高的层面开展高级班的继续教育进行专题性培训,如企业经营决策的理论与实践,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与经验,跨国公司的经营理论与实务等,总之应以拓宽知识面为主,对普遍性的难题进行探索性研讨;应准则和制度的热点、难点上,中级班教学开展教育,主要而不是一般化的讲解,要有较多的时间开展交流和研讨,最后由老师做出参考性、指导性的概括和总结,以启发学员将自学引向深入;应在讲解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上开展初级班重点教学,兼顾到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难点进行讲授,并保证一定的时间交流讨论。
6 结 论
中国的会计体系已经充分与国际惯例接轨,中国的会计队伍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要了解和参与中国的会计改革,以适应“入世”后新形势的需要。顺应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新会计准则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也是顺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员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知识的储备量,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理念、体系结构及具体内容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综合能力提高有了更强的指导意义,为保证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必须从改变会计人员思想认识出发,采用实行多样的教学方式,从加强新会计准则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出发,继续扩大继续教育量大面广。充分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这个培训基地,努力锻造一支德才兼备、具有创新与开拓精神的跨世纪会计队伍。
参考文献:
[1]邓蓉.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07(4).
[2]周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师,2011(3).
[3]潘桂芬,狄彩萍.关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2(48):6.
[4]涂荟喙.关于实施新会计准则的[J].商场现代化,2006(4).
[5]王国庆.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再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5(7).
[6]陈锦利.提高企业中高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的探索[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8(11).
[7]颜蓉花.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8).
摘 要 从课程改革背景分析入手,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课程开发技术,研究和实践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旨在推动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 工作任务分析 会计电算化 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
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旋律,课程改革是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使中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这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根据市场和企业需要设置专业,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则是当前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一项迫切任务和核心工作。
我国目前的会计行业已经初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法规制度体系,会计核算手段由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会计电算化,已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初步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会计监督体系(内部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会计的职能在不断拓展等。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形成,经济成分趋于多元化,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如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跨国融资和投资、企业资产重组、资产置换、股权转换等。
我校会计专业多年来沿用学科式的课程模式,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相互脱节,教学方式呆板。在这种课程模式下,难以激发出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从调查会计岗位对职业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的意见中可知,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远达不到企业岗位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要以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原有的课程模式,按工作岗位设置课程,以企业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来确定学习项目,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概述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小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教理念,以教育科研为手段,促进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市场结合,搭建以职业教育研究所、教务处、专业系、合作企业、会计行业协会、教学技能研究会参与的六维科研工作体系。
基于工作任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过程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职教思想的建立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我系教师先后聆听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赵志群、徐国庆等讲座,用面对面的方式与专家交流,请他们为我们的解答疑难,打开思路。组织教学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走出学校,学习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学习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理论、项目课程设计技术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精髓,促进教师转变观念,营造人人参与的改革氛围。
(二)着力改革,科学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1.市场调研,从职业的源头开发课程。我们走访了珠三角100多家企业,对40多位企业专家进行访谈等社会调研。摸清了现代用人单位的岗位分布和用人要求,为课程改革收集第一手资料。
2.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项目化课程构建提供依据。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先后组织了行业专家、课程开发专家、课程开发顾问开展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工作行为三条主线,细化了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和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合理定位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为构建会计电算化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和制定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
3.分析课程结构,把职业的工作体系转换为学习体系。按照课程结构分析技术要求,我们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最终目的,设计课程结构,确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习领域、学习项目和学习任务,理顺了相互间关系。
4.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课程体系,制定会计电算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形成指导教学工作的系列化文件。
5.开发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活动导向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项目体系编写职业活动导向型系列化教材。
(三)改革教学模式
建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采用“五结合”模式(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结合---突出直观性;单项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体现连贯性;手工模拟实训与电算化模拟实训相结合---增强适应性;专业学习与企业考察相结合---加强教学的职业性;课堂学习与兴趣小组活动相结合---强化能力),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四)改革教学方法
大胆创新教法,积极推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法。如:采用“现场教学法”,将课堂搬到企业、搬到银行、搬到税务局,提高教学直观性;“一体化教学”,让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综合发展等。
(五)改革教学手段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校园网和互联网、金蝶K/3 ERP财务软件应用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网页课件、Flash实操示范、视频、教学过程录像、电子教案、问题在线解答、在线题库等。在教学过程采用了上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手、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六)推行“一专多能”的考证体系
“学历、职称、技能、经验”是学生就业的四块“敲门砖”,我们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计划实施“一专多能”考证体系,推行多证书制度,职业资格(从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证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提高就业竞争优势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证明这种学生动手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七)建立职业导向型考核评价体系
我们根据企业会计岗位用人的需要,围绕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来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和学习项目,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教学评价逐步实现“九化”,即评价标准职业化、评价核心能力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形式项目化(岗位化)、评价安排全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成绩认定科学化、评价反馈导向化。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效果与评价
(一)企业专家对课程的评价
2008年12月至2010年8月,为考察专业改革是否符合会计岗位的工作要求,课题组向企业发出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邀请企业专家来校座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进行评审,企业专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广州勤建置业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宋文武女士说:《会计电算化专业》专业教学培养方案,贯彻了“实际、实用、实践、实效”原则,体现了职业教育科学先进的人才观和教学观。广州市安正达会计师事务所副所长卢道宏先生评价:职业活动导向型财会系列教材,围绕了现行会计工作岗位任职人员所需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行构思和编写等,说明会计电算化专业改革的最终目标达到了企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教师、学生的满意度提高
教师普遍反映改革后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专业开发、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的反馈意见,满意度达95%。
(三)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学改革,强化了实践教学,理论为技能服务,特别是项目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培养与锻炼教师理论与实践一肩挑的一体化能力,他们既懂传统操作又会利现代的教学设备开展教学工作。另方面,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高了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快速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和个体的业务素质,造就了一批教育科研的骨干队伍。
(四)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实现了就业顺畅、生源火暴
通过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欢迎。特别是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综合应用素质和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根据跟踪资料统计,06-08级会计电算化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100%,专业对口率91%,平均薪资每月1800元以上。就业顺畅,带来了生源火暴,在校生人数逐年直线攀升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改革等研究成果,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必将对今后的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评价改革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围辐射、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莜玮.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2]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职教论坛.
论文摘要: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到要重点支持中等职业教育,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扩招,目前已实现中职招生800万人的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点专业之一的会计专业,如何突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改善教学效果,培养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是中职会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公共基础课过多,专业选修课偏少。
目前,中职会计专业各课程教学实际安排中,一般有35%左右的课时安排的是公共基础课,如数学、语文、英语、政治经济、“两课”等;其他65%安排的是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比例基本是1:1;基本上没有设置专业选修课。因此,所有毕业生所学的知识一模一样,没有个体差异,使得就业过程中,竞争加剧。
(2)课程设置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创新。
近几年来,会计新业务不断涌现,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所用的教材不能及时与之配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学校教学与会计工作岗位实务严重脱节。同时,现有专业主干课程在内容上还存在着相互割据、又过多重复等问题。因此,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创新,以培养符合社会用人市场要求的综合性会计人才。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各课程的考核形式往往是笔试,没有其他一些灵活的考核方式。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中考的落榜生,这类学生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也缺乏自信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继续沿用一成不变的笔试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要进行深入有效的课程改革,必须依赖于正确的指导思想。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首先明确培养目标,进而调整课程体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中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会计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现阶段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确定为: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身心健康、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基层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和进入高等职业学校会计相关专业学习的预备人才。综合现阶段的培养目标,相应重组课程体系,是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准绳。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
(1)重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①公共基础课以“够用”为度,坚持“少而精,忌多而滥”。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源于普通高中入学考试的落选者,文化基础较差,认知水平较低。对数学、语文、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应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降低教学要求,以学生“够用”为度,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网络教学、学生自学等模式,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使其逐步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人格及能力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②专业课以“实用、实际、实效”为原则,适当增设专业选修课。
为提高专业教学的效益性和经济性,体现培养人才的实用性,建议各课程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杜绝各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现象。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使学生学会必要用的知识,同时,又有时间和精力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选修课,提高自己就业的筹码,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③开展“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
在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采用“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是指在课程设置时将会计职业相关证书考试课程嵌入到该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既进行学历教育又进行认证教育,在学生毕业时既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又可以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等。从而保证了学生在毕业时、甚至最后一学期参加社会实践时就有了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
④增加课程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往往采取卷面笔试的方式,这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因此,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采取卷面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并应允许学生以会计相关资格证书作为相应科目的考评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毕业时获得“双证”。
⑤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在中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几乎都安排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或纯粹为了学生考证而进行该课程的教育。没能很好的重视加强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切实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儒家伦理不断提高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
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企业对会计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率不断升高,在发达城市达到了70%以上,大中型企业更是高达90%以上。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要加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安排,不光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还要争取提高学生计算机普通的维护能力。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扩大课堂容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逼真的会计实物,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
(3)组织实施会计案例教学,搭建实践仿真平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对会计人员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是当前会计人员中层次较低的行列,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必须有较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接触的理论知识由书面的转为当前企业实际,由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实施课程体系中的实践教学时,应尽量为学生搭建起仿真程度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进入实践环节就有一种步入工作岗位的感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能考虑到该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寻找课程中的纯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杨汉东.中等会计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构想[J].职教论坛,2004,(7):40-41.
[2]戴波.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5):187-188.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1
高校会计制度是根据公共财政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发展的,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法规。原会计制度对规范高校会计行为和加强财务管理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改革,它已渐渐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了,更加无法完整地反映高校会计的核算状况。因此财政部在2009年对原会计制度进行改革,拟定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
新高校会计制度的根本理念是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适当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等信息需求。主要发生了六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第二,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管理;第三,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管理;第四,调整了收支类会计科目,更好地反映了高等院校现实的收支情况;第五,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既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也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第六,完善了报表体系,改进了报表格式,重新设计了表中项目构成,取消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收入和支出项目,对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和报表进行了附注[1]。新会计制度度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新会计制度有效的开拓了资金来源
从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来讲主要存在着资金渠道十分单一以及财务风险正不断的在增加。随着国家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步伐正在加快。由此学校筹款的渠道以及管理方法也就越来越多样化了。在国外,高等院校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通过税收、学费、学校服务收入、教育捐赠、发行教育彩票等。国家和社会的投入比例分别为33.9%和66.1%。而同一时期我国在这两部分的比例则分别为61.7% 和38.3%[2]。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不断的趋近完善,而由此带来筹款渠道的增加。使得高校逐渐地摆脱了过去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财务管理方式。为了适应这些新变化,都要求我们迫切的需要改革当前的高校会计制度。同时,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现状下,高等教育也在飞快的发展,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为现在的大众教育。为了适应这个变化扩大办学规模比如新校区的建设等,我国各级各类的高校都在不断的加大办学经费的投入。虽然,这些年来国家也来大力支持办学,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高校的扩建需求。为此,很多高校都通过举借外债来筹集资金。对于欠款在上亿的高校,更是比比皆是。这对于高校的财务管理来讲也存在在巨大的风险。
新会计制度的施行极大的改进了这些方面。首先,设置了收入、费用及结余类科目。其次,分别对财政资金结余、预算外资金结余、预算外资金结余以及其他资金结余进行分开设立明细账,更加全面的规范高校收、支、存情况。再者,实行权责发生制等规定更有利于高校牢固树立收支存观念。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有效的帮助高校管理者明确自身的财务风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过度举债现象的发生。
二、新会计制度能够准确计算高校学生的培养成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必须建立在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基础上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由于高校专业如文科与理工科,高校级别如本科院校与职高专类别的不同,使得各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本必然不同。而几乎所有高校的会计核算实行的都是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反映高校预算资金的使用去向,便于国家预算监控,却没有考虑到各高校财务加强内部管理的要求。
新会计制度能够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首先,它将高校教学经费和科研经费的收入与费用分开核算。接着,在把基建会计纳入“会计大账”的同时,实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制度,这就为我们较为明确地计算出学生的培养成本提供了条件。这样使得学生的培养成本能够较准确的被计算出来。
另外,新会计制度还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中所计算的各项财务指标引入到高校财务管理中成为可能,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质量。一般来说,同类高校培养学生的成本是大致相差不多的,实行新的会计制度以后,各个高校所算出来的成本就可以进行相互间比较。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加强对的高校管理,有效的降低的学生的培养成本,而同时又可以促进高校加强管理使教育质量得到保证。
三、新高校会计制度能够真实的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
在过去的几十里,固定资产在我国高校的资产结构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但是在原有的会计制度下只要求按照事业和经营收入提取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这样做的存在这缺点是,首先,在高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下,提取维修购置基金的方法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由于固定资产没有及时折旧使得一些报废的资产也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因为这些原因使高校的实际固定资产与账面资产存在偏差。无法真实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
新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方面有了新的规定,它要求高校应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这样在财务管理方面就克服了原制度下的一些弊端,使固定资产的状况得到真实反映。首先,折旧是在固定资产原价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使得固定资产在使用方面打破了按会计期间使用的界限问题。同时,在固定资产的计量方面也更为真实准确,对于已经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其净值记录将为零,那些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所记录的也是能够大致反映其公允价值的净值,大大提高固定资产计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高校会计制度是我国高校会计制度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它进一步阐述了新制度创新的重要依据、创新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深入研究新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依法治校、会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高校会计制度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利民.浅析高等学校会计制度[J].经济师,2010.
[2]张向东.我国高校财务问题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09.
[3]彭华.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的创新及意义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