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设计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专业论文

第1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一)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较敷衍1.学生人数超规模,指导吃力。本校学生由专科、本科、升本学生组成,学生众多,而教师的配额不足。并且大多数教师还兼任着教学、培训、科研等工作,每周需指导两次甚至多次,还需面对学生各种问题,掌控他们的设计情况,定期上交各种资料,使得指导教师分身乏术,应顾不暇。2.审题不认真、科学。部分教师审题不认真,课题不能与时俱进,无法与油田现场技术发展相配伍;而且有些课题研究内容制定过于浅显,甚至有相当部分教师申报的题目是文献综述,使得学生在综合能力运用方面得不到相应的锻炼;还有的申报课题难度过大,甚至难度都能比肩研究生课题,研究内容超出了本科学生的知识范畴。3.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经验不足。平时开展指导设计工作过程中,有部分教师的责任心不强,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设计的效果无法保证;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指导效果难以提升。部分年轻教师由于缺乏足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自身水平有限,指导出的毕业论文质量不高。而且每年指导学生众多,加上要求每年指导题目不能雷同,这样更使得年轻教师指导吃力。

(二)学校配套设施不足,多数学生只能从事理论研究学校教学配套设施还很薄弱,设备投入不足,实验室、机房配置还满足不了毕业设计要求。虽然目前本专业实验室为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但是实验室建设满足不了教学和科研的要求,无相应的实验设施和药品,限制了设计的施展范围,学生只能局限于理论研究,形成不了有科学意义和价值的实验数据和结果,无法验证很多理论。部分课题需要采用数值建模,而油藏数值模拟对计算机的要求很高,学院里的机房无法满足这一功能,所以很多学生的论文建模只能通过教师给予计算结果,无法亲自建模。

二、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措施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加大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力度1.加强各种基础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毕业设计过程中,反映出学生对很多基础应用型软件的使用能力有限。通常学生在大学期间都只接受一门程序语言,如VB或C++课程的学习,而没有很多应用该软件的讲授课程。因此开设一门基础软件应用的课程非常有必要,着重介绍比如Office、WPS、Auto-CAD、Internet、公式编辑器、电脑软硬件系统等的使用。即便学习了编程语言,能把VB或C++语言应用起来的学生寥寥无几。可见大多数学生没能真正掌握运用该软件,说明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针对学生的学习应用环节还需改进加强。2.加强授课过程中实践应用环节的培养。目前在开设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应着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平时可以增强某些技术、工艺的讲解,采取撰写论文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更多技能,如加强学生查阅资料能力的培养,增强查询国外文献的习惯,扩展他们的专业词汇,尽可能与国内外的新技术接轨,了解更多新工艺新技术。也可让学生熟悉一些石油行业的计算软件,让学生可以掌握这些软件的应用,也可结合他们所学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编制一些小的应用软件,解决一些工艺技术问题。目前本专业的课程设计环节比较敷衍,其科学性、实践性方面还有待改进。可设置那些更能体现应用能力的设计题目,这样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之前,能得到最初的锻炼。加强专业英语课程的应用力度。这方面的锻炼不能只局限于翻译专周,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培养模式,从而让学生更熟悉翻译文献的技能、方法;还可大大增强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了解国内外更多、更前沿的科学技术,从而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能与国际接轨。3.加强教学科研实验室的建设及应用。目前本专业的实验室还不具备科研的能力,平时毕业设计只有少数实验室可参与课题的研究,大大局限了课题的开展。故本专业需尽快完成开放实验室的建立,这样可提供更多机会给学生去熟悉实验过程,实现各种实验项目的研究与学习,使他们在开展毕业设计前就能掌握更多的实验技能及方法。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管理体系1.借鉴其他院校的毕业设计管理经验,形成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调研其他工科院校好的管理模式,经过引荐、推广与应用,再结合本校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形成适合本校学生和专业特点的管理体系,达到统一、规范、科学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完善校、院、系三级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管理机制。2.毕业设计实践系统时间节点更加严格,建立有效性的惩戒制度。本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系统对毕业设计的某些环节的把控比较到位,实施以来,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需改善及加强。比如毕业设计实践系统需更加严格把控各种资料提交的时间节点,从而约束教师和学生按时按量提交各种设计资料,防止学生、教师无故拖延;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必须建立合理的惩戒制度,并严格实施,要让教师和学生明确惩戒制度的有效性,而不是一纸空文。毕业设计期间的管理应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导师共同完成,不定期抽查、考勤。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指导教师的自身素质。所有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的教师必须要以高度的责任心,按照相关教学规范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分阶段明确任务和要求,积极检查督促其完成情况,对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把关,防止学生懈怠的现象出现,提升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禁以各种理由推延进度和降低水准,确保高质量的完成毕业论文。

第2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为了选出适合于培养目标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石油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避免以往的题目重复率高、内容偏多、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石油工程系首先组织指导教师学习学校和学院有关毕业设计的管理文件,领会文件的精神,结合石油工程系的实际,组织编写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指南,分指导教师版和学生版。指导教师版指南详细指出了每个老师可以申报的题目方向和数量,要求了内容和题目与往届的重复率;同时,对题目的内容和深度也做了明确的要求,最后详细图解了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申报课题的过程。学生版选题指南主要图解在系统中选题的过程,特别强调不能跨专业方向选题。在指导教师申报完题目后,系上审核环节主要关注题目的重复率、题目的广度、题目的深度以及题目适合的专业方向。对不符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虽来源于现场但题目偏难内容偏多的、内容与往届重复等情况的题目则退回指导老师重新申报题目,直到题目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选题前,举行了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动员会,学院主管领导从毕业设计的目的、意义等方面对全体毕业设计学生进行了动员;石油工程系采用实例详细介绍了选题过程和步骤,特别强调不能跨方向选题等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在网上选题后,指导老师在网上确认,系上进行二次审核,主要看是否有跨方向选题。石油工程2013届毕业设计采用上述选题过程进行选题,指导教师申报的题目合格率达到90%,学生错选率不到10%,未出现过难和过宽的题目。

二、规范开题答辩

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共有414位学生获准进入了毕业设计环节,按重庆科技学院实践教学规范及石油工程系石油工程专业2013届毕业设计工作计划,开题答辩放在第六周。在第四周,在广泛征求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石油工程系制定了开题答辩方案,并传达到所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和毕业设计学生,同时做好开题答辩准备。由于是首次搞开题答辩,因此随机抽取了毕业生总数的20%分油藏、钻井和采油三个组进行答辩。答辩分两个阶段:汇报和提问。在汇报阶段,毕业生从目的意义、国内外发展现状、主要内容、工作条件和工作计划等方面阐述自己的课题;在提问阶段,答辩老师着重从题目的适用性、国内外现状的阐述、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工作思路等方面就课题与答辩学生进行交流,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和意见。总共有82位毕业生参加了开题答辩,建议修改题目的有15名,建议修改研究内容的有20名。同时,未参加答辩的学生也按时完成了开题报告,做好了开题答辩的准备。通过开题答辩,使学生能及时与指导老师协商,完善题目和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保证了后续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中期检查

2013届毕业设计在中期检查时,发现了进度滞后、题目宽、内容多、难度大以及实验条件不满足等问题,分别采取强化指导、调整题目和内容、补贴实验课题经费的方法来解决,保证了毕业设计的按时完成。

四、严格评阅

2013届毕业设计论文评阅采取“双盲评阅、异人评审”模式。在开展评阅前,石油工程系制定了2013届石油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答辩方案,详细规定了毕业论文的评阅标准、时间节点等,并传达到所有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评阅的具体做法为:答辩前一周,学生提交隐去指导老师和毕业设计学生信息的论文,然后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系统中评审“双隐”的毕业论文,只有指导老师评阅成绩大于等于60分的论文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交叉评阅。在交叉评阅前,系上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学科方向,在系统中预先指定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同或相近的老师作为论文评阅老师,只要需要评阅的论文通过指导老师评阅,交叉评阅老师就会在毕业设计系统看到相关论文。交叉评阅根据学校实践教学规范的具体要求,从完成的工作与任务书的符合度、工作量、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格式的规范性等方面对看到“双隐”论文进行评阅,给出恰当的评语和成绩,只有评阅成绩为60分及以上的论文才能进入答辩前的预审阶段。这种评阅方式,避免了评阅时指导老师的干扰,保证了评阅结果的客观公正。交叉评阅结束后,2013届毕业设计学生有34位同学的论文未通过交叉评阅,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五、改革答辩

答辩是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往届答辩时,自己指导的学生在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多媒体和毕业论文上都有指导老师姓名,存在一定干扰因素。因此,2013届答辩总的原则为“匿名答辩、异组答辩”,匿名答辩要求学生答辩时所用的材料(毕业论文和汇报多媒体)必须隐去指导老师姓名;异组答辩是指学生只能在非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答辩。答辩分组时,采用按方向分组原则,不管指导老师的学科方向,只认毕业设计课题本身的学科方向,按课题学科方向分组,同时尽量避免分到指导老师所在的答辩组。在答辩前,系上组织人员进行二次形式复查,对照学校关于工科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对提交的“双隐”论文进行格式审查,格式规范的论文则直接进入答辩分组环节,格式严重不规范或未进行“双隐”的论文直接判定为不合格,进入补答辩。答辩时,答辩学生用多媒体从绪论、主要工作、结论等几方面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限时8分钟;然后答辩组就论文本身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提5~8个问题,答辩学生即时回答,答辩组根据回答情况并结合论文本身给出答辩成绩。在答辩过程中,答辩小组秘书对论文进行一致性检查,检查完成的内容与任务书内容的一致性,发现内容不符则立即停止答辩并视为不通过。同时,如果发现答辩材料未进行了匿名处理,则直接进入二次答辩。2013届石油工程毕业设计答辩前,有10位同学未通过石油工程系组织的形式审查,共有370位学生进入了答辩环节。经过两批次共计4天时间的答辩,油藏有4人、采油5人、钻井14人共有23位学生未通过首次毕业设计答辩,其中包括3位未对答辩材料进行匿名处理的毕业生。随后组织了两次补答辩,最终有8位同学未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未按时取得毕业资格。

六、结束语

第3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没有紧密地联系起来部分专业生绘画毕业设计稿时容易忽略服装结构的问题,一味的表现艺术效果,效果图上甚至没有结构线,而在结构制图时却又没有联想到设计最终要表现效果。服装款式是由服装成品的外形轮廓、内部分割结构及相关配饰的形状与安置部位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服装衣片是由不同的直线与曲线连接而成,这些线可能结构分割线中的省、开剪线、折裥、开叉线等,也可能是衣身装饰线。对于衣身分割线,我们要分清是实用性分割线还是装饰性分割线,因为实用性分割线的设计往往会为了服装更合体,例如在破缝时可考虑省量的减去或是设计挖袋等。而装饰性分割线往往是把衣片进行分割,再进行缝合,没有实际的结构价值仅仅是起到视觉装饰效果。所以在进行毕业设计辅导时要提醒学生,将服装结构设计带入到服装设计中去,表现能够制作出实物的服装设计效果图。四、忽略服装结构设计中男女人体的差异服装结构设计是人体的立体形态在平面制图中的反映,以人体工程学为前题,体现人体形态与运动机能为目的,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从普遍的设计心理角度分析:本校学习服装设计的多为女生,她们在设计服装时又多以自身为原型,男装设计较少,制作更是除教师要求款外涉足很少。欠缺设计与制作男装的经验,导致男装结构制版女性化,与设计初衷不符。例如,肩宽偏窄、袖长过短、衣长显短和上裆长不够,这是制版时出问题较多的部位。女性盆骨较宽,显得腰部以下较发达,而男子肩部、胸部骨骼肌肉较大,显得腰部以上较发达;男子腰界线虽然较女子腰界线偏低,但裆部不宜太合体。所以指导学生时要特别注意男女肩宽、胸围、裤上裆等数据的设定。

二、结构设计时欠缺省道

转移的运用省道转移是女装制版中至关重要的技术点,通过省道的转移可以实现女装款式省道的处理,将装饰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省道的转移方法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剪切转移法;另一种是几何转移法。其目的都是通过省道转移的方法使服装结构更合理,视觉效果更美观。培养计划的一年二期女装结构设计和二年二期的立体裁剪课程里都会讲到并实践。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好像完全理解,表现也不错,但到毕业设计制作时,部分人就会把一些省道转移的概念忘掉,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较差。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老师就要多引导学生去尝试用省道转移的方式,将省道消化到一些分割里,即可以达到实用分割线与装饰分割线的融合,又可以加强服装的服帖感与美感。例如:礼服的结构设计中,专业生往往用了很多分割,其中也有公主线,可腋下依然还有一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耐心的指导。

三、总结

第4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1.调研的主题

第一,平面设计行业的发展状况;第二,行业人才结构及需求;第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第四,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2.调研方案

第一,人力资源部门、人才网调研;第二,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调研(苏州时代广告公司、江苏友邦广告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典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宿迁中等专业学校、泗洪中等专业学校、太仓中等专业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分院等)。

3.调研对象

第一,行政事务部工作人员;第二,技术人员和工人;第三,生产部门管理人员;第四,学校专业教师;第五,部分毕业生。

4.调研方法和时间

调研方法包括:资料查询、实地考察、现场交流、电话调研,调研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4年7月。

二、调研内容与分析

近年来,平面设计专业的应用领域逐步扩展,对新型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人才需求从原来的出版物设计、广告设计等传统类型,转变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多种类型的平面设计类型,人才需求的内涵、类型、数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1.行业人才结构现状及需求

根据江苏省各市人才市场以及智联招聘网等专业招聘机构的数据调查,笔者分析出人才的需求情况。数据分析显示,平面设计岗位在媒体、出版、影视、文化、艺术等行业中数量排名靠前,江苏省2014年平面设计及相关创意人才需求共计约3.28万人,其中硕士0.08万人,本科0.7万人,高职2.1万人,中职0.4万人。目前,江苏省职业学校(高职、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年招生规模还不到4000人,人才需求的缺口比较大。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情况

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方面。通过调研得知,职业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能力等方面得到了企业的基本认可,但是对专业制作流程的熟悉程度较低,导致不少学生刚进企业时不太适应,难以较流畅地与不同生产环节的人员进行工作衔接;毕业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较为欠缺,这也导致学生的发展后劲不足。此外,毕业生的职业忠诚度较低,跳槽率比较高。

3.毕业生对学校的意见反馈

毕业生反馈信息表明,其在工作中的软件使用方面比较熟练,但是设计理念比较陈旧,需要在企业里接受短期培训;毕业生希望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结合,特别是实训内容最好做真实案例,让其在学校就能提前接受专业的技能培训;毕业生对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沟通能力比较满意,但认为设计理念、专业设计能力方面需要提升。

三、结论

通过调研与分析,总体上可以看出江苏省平面设计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中、低端人才,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毕业生基本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平面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基于专业建设,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平面设计专业属性

在系部领导、专业负责人的任命上,必须考虑相关人员的企业从业经历、职业能力;在招生上,严格把关,宁缺毋滥,选拔有志于从事设计专业的学生;重视平面设计专业建设,赋予专业办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无论在师资配备还是设备采购上,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中心开展工作。

2.基于职业岗位,调整课程体系

一些职业学校开设平面设计专业较为随意,前期缺乏对行业的调研,对平面设计行业不够了解,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为盲目,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职业学校应该转变观念,基于职业岗位调研,结合人的认知规律和职业生产流程开发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内容灵活嵌入课程教学内容,强化校内实训课程与企业项目的结合。

3.专业课与文化基础课互通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结合专业职业岗位需求开发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和要求选择文化课的教学方法,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组织文化课的教学模式,构建文化课与专业课相互渗透的课程模式。如平面设计专业课程广告策划可以和语文课进行结合,语文课嵌入广告语、策划文案撰写等内容,这使得语文教学具有针对性,能够服务于专业学习,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学有所用。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专业改革

调研数据表明,目前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是不争的事实。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搭建实训、项目制作平台,共建、共享资源,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体验企业文化、完成课程实训的需要;企业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引进项目,让教师参与项目制作,提高其实践能力,也可以利用此平台培训员工;师生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实训平台,完成横向的课题研发、实习、创业以及技能比赛等活动。校企合作开发教材,将企业的实践性工作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实用型人才。

四、结语

第5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1.1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1.1.1管理文件齐全,但执行过程存在问题。我校重视毕业设计有关教学文件的制定和管理,对毕业设计制定了较全面的管理办法,从组织领导,指导教师,选题原则,过程管理及检查指导,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都有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在《榆林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指导手册》中提供了设计说明书的写作规范及具体格式要求,但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校负责检查毕业设计的教师不全是专业教师,他们往往不能发现专业上的问题,而主要检查设计说明书的格式问题,这使得指导教师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格式审查上,对设计内容的指导时间相对减少。

1.1.2防抄袭软件的引入,并不适用于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学校为了杜绝毕业设计(论文)的抄袭现象,特引入了防抄袭软件。但对于给排水工程专业专业的毕业设计,主要成果是图纸,防抄袭软件不能检测,所以只能检测设计说明书。而设计说明书中的计算方法、设计步骤大都来源于课本和规范,重合度很高。为了顺利通过学校的重合率检测,在毕业设计后期,学生们不是忙于修改图纸,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降低设计说明书的重合率上,有的甚至随意修改设计说明书,这已违背了引入防抄袭软件的初衷。

1.2指导教师存在的问题

1.2.1部分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我校给排水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教师毕业后直接任教,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没有进行过真正的工程设计。对现行规范研究不够深入,近几年规范变动较大,哪里作了哪些修改,并没有作调查研究。这使得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1.2.2部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由于学校的教学工作任务比较繁重,大部分专业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同时,还承担其它教学任务,无法在毕业设计中时刻监督学生,只能做不定期的检查与指导,一些问题可能得不到及时解决。并且每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较多,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很难做到全面兼顾,难以确保整个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

1.2.3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由于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所以无论读研,还是工作,都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有较高的要求。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也因此而相对放宽,近几届毕业生中也从未出现因毕业设计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按时毕业的情况,以至于使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相对降低。

1.3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3.1时间投入不足。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进行,而这个时期恰好是学生找工作的重要时期,学生的择业与毕业设计在时间上发生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忙于应聘不按时回校,不能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毕业设计上,这已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1.3.2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们知道,一般情况下毕业设计成绩都在及格以上,所以部分同学只是简单套用课本和规范中的计算步骤,以完成设计为目的。并不深究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设计成果是否能够应用,使得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严重脱离。

1.3.3前期基础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前期专业课程学习不够认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课程设计敷衍了事,以完成为目的,并不深究设计内容;毕业实习只是简单“走过场”,并未意识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这些都使后继的毕业设计不能顺利进行。

2提高给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措施

2.1注重过程管理,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继续加强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督促,并适当辅以学校的检查,高效地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防抄袭软件的引入,不适用于给排水等以图纸为主要设计成果的专业。给排水专业的图纸是否为学生独立完成,只能靠专业教师评定。而其设计说明书中引用课本和规范部分不能随意更改,学校在进行重复率检测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2.2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

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积极邀请设计院的工程师来我校开办讲座,并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设计水平。同时,鼓励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企业,学习工程实践经验,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指导水平。

2.3提前安排毕业设计,加强学生的重视程度

为了在大四最后一个学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我们在第七学期提前就把毕业设计的任务下达,让学生可以提前到实际工程中去考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严格把握毕业设计的进度,一旦进度滞后,通知该生的毕业设计成绩相应降低一个等级,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紧迫感。消灭学生毕业设计100%及格率的思想,加强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2.4精心准备毕业实习,使毕业设计事半功倍

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息息相关,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继的毕业设计质量。我们应对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充分了解自己的设计内容,使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毕业实习的作用。

2.5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施开放型毕业设计

鼓励学生到设计部门或相关企业做毕业设计。让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生产第一线,真正实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真题真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并且一些单位可能就是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这种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择业与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冲突问题,还提高了专业就业率。

3结语

第6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通识教育最早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近代以后盛行于欧美等国,并最终在美国获得较为完备的发展。19世纪随着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的兴起,这些学科在美国的大学中日益受到青睐,并出现了教育向实用性一边倒的倾向。为了修正这种学科偏向的趋势,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先后确立了以通识理念来改变当时教育倾向于实利性的现象,提出无论是文科、工科还是商科,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前两年必须修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以及科学五个方面的课程,且这些课程总量不得少于本科期间总学时量的1/4,三年级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种通识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并成为美国四年制大学的基本教育模式。美国通识教育模式取得的成功,为欧洲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效仿的范本。欧洲的很多高校在参照美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形成了三种模式:1.与美国大学相同,各专业的学生均须学习本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课程,并且学时必须达到一定数量;2.分布必修式,学生须在规定的不同学科领域(一般为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至少各修习一定门数或学分的课程;3.自由选修式,学校对通识教育要求学习的课程不做具体规定,由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欧美国家通识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培养了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师级行业领军人物。

二、我国目前通识教育的现状

通识教育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国内一些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受国外通识教育的影响纷纷开始引入通识理念。从当前国内各高校通识教育的建设情况看,我国通识教育基本上是美国或欧洲模式的翻版,虽然也取得了颇多成效,但依然饱受诟病,其原因在于,一是远离我国的教育现实,过度借用他国经验。诚如当代知名学者杜维明所说,“可惜,大部分中国人不了解美国通识教育的精髓。”这也是一些学者批评“目前国内高校的通识教育很多都是有名无实”的原因所在。二是通识教育脱离实际国情,目标空泛。由于国内通识教育采用的是美国文理学院的模式,学院不设具体专业,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什么都不精,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当前国内的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教育。

三、设计专业通识教育的现实意义

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指通识结合专业的一种教育模式,它借助通识与专业的互丰互补,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构建一个宽广、合理的知识体系,以便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培养通识型设计人才的有效途径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亟需适应不同岗位的“一专多能”型复合人才,而大学致力于培养“专才”的模式已经无法跟上社会的变化。据统计,在过去的12年间,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有60%的人从事了“对口专业”,还有20%的毕业生在从事本专业几年后即转入另一行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很难预知明天的工作是什么,这意味着教育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难度就越大。所以,对于设计教育而言,培育具有一专多能的通识型人才比培养单一知识的人才更重要。

(二)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提升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

2013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连续两年突破700万人,在这700万人中,有接近100万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与其他专业一样,他们也面临着就业压力。通过对目前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研究显示,这100万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瓶颈不只是人数问题,还有职业适应性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设计教育是一种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细分阻碍了学生对其他领域知识的涉猎,所以一旦离开本专业很难适应其他职业。也就是说,专业隔阂是造成当前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转变当前的教育理念,把通识理念引入到设计教育之中,利用通识教育的优势,为学生编织一套宽广合理的知识构架,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三)设计专业通识教育是弥补专业教育弊端的主要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亟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与专业教育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单一的专业型人才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专业教育虽有利于人才走向“高精尖”,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设计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与设计教育的融合,所倡导的综合教育理念,对于弥补专业化设计教育带来的弊端、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具有积极意义。

四、结语

第7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一般从重点专业推进校企合作,因为这些专业与地方产业结合较紧,有较好的校企对接基础,具备开展工学结合的条件。但由于是试点改革,学校各个教学部门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互方面,往往采用“特事特办”的方法,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特设”的试点方式创建了校企合作的条件。如广东的部分国家示范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建立起毕业设计展览、毕业设计答辩和用人单位现场招聘“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但这成功模式并不能被其它众多的高职院校移植、复制和推广,其实践的模式显然缺乏共性的土壤。在没有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外在因素的支撑下,我们更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是:更多非国家示范院校的毕业设计怎么做?更多非重点建设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过程怎么控制提高?这也是本文的切入点,探讨的是在现有基础及可行条件下,不同办学条件的院校专业如何有效推进“校企合作”模式下毕业设计的质量。这种可行性方法,显然适用于更多的高职院校、更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

二、基于“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基本对策

本人所在的高职院校,作为一所普通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国内其它一般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毕业设计选题与社会企业设计项目匹配度低;具有实际工程经验、企业经历的指导教师偏少;教学条件滞后;过程管理难度增大,质量控制亟待加强等。在缺乏“特事特办”的国家示范院校专项建设资金的支持下,在缺乏“优势专业”、“示范专业”诸多“政策”“、人力”、“财力”优势点的支撑下,借助“校企合作”这种外力是一种可行的推广模式。“工作室”教学模式已经在本人所在院校专业群实施多年,在连续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已引进了多家优秀毕业生自己创业的公司入驻分院,学校给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免去了他们在社会上的店面房租费用等,作为回报的是:这些企业的老总,要参与设计专业群的专业建设。在平时的专业实践课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企业的老总也是设计各专业的“兼职教师”,学校也给予他们一定的课时津贴补助。另外,分院的部分设施也与入驻企业共享,如广告制作与输出设备、会议室、图书资料室等。学校与企业在“双赢”的前提下,达成了利益上的一致。在装潢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等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期半年的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很多。我们紧紧抓住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用人单位对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需求出发,在优化毕业设计流程,精心建设毕业设计项目库,引进设计单位一线评价标准,重新量化毕业设计答辩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现阶段适用一般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可行”“、有效”“、规范”的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的运行模式。

(一)毕业设计流程的优化与监控。

就是强化整个毕业设计各个过程环节的控制,构建由分院、系(教研室)、合作设计企业组成的过程控制体系。对毕业设计的重要环节,如选题、实践指导、成绩答辩等严格把关。一般而言,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前期阶段包括毕业设计动员、选题申报、审核、公布设计课题库、学生选题、下发毕业设计任务书、完成开通报告等。中期阶段包括学生按计划进行毕业设计各环节的设计任务,包括设计进度及文本表格进度的控制。后期阶段包括学生完成课题任务,二级分院做好毕业教学环节的答辩资格审查、答辩和成绩评定、总结评优及资料归档等工作。无论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还是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专业,整个项目的过程可以概括为策划、设计、制作、展示四个基本环节,直接入驻分院的设计公司,是全天候开放式的平台,方便学生预约校外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特别是在草图方案绘制、确定最后方案等重要的阶段节点,当然这需要学校对兼职指导教师进行毕业设计辅导的管理进行弹性的调控,而不是简单的“一周主动约见校外指导教师一次”的考核。而校内的专职指导教师,更多的是整个设计过程时间节点的控制;后期展板制作与答辩准备;表格文本的规范性书写表达等方面的推进。整个毕业设计实施耗时长,加上学生在外实习,管理难度大,因此其良好运转,离不开合理的系统化流程设置。作为毕业设计整个系统实施的基层部门,包括二级分院、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校内及企业指导教师,除了学校层面制度的制定与考核,更需要“校企合作”模式下有分工、尽职责的投入,由此构建扎实的毕业设计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改变目前毕业设计大多面临放羊式的松懈应付。

(二)毕业设计质量控制点的落实。

具体包括:选题要求,如何设置有效、可行的毕业设计命题,筛选出与学生职业岗位的内容、深度、强度贴近的项目;如何加强企业力量的导向,形成共识性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在明确评分指标的前提下,以定量的方式规范评审标准,消除评分过程中自由度过大的问题等。

1.毕业设计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首要环节。笔者之前在浙江省湖州、宁波、温州等职业院校进行的调研显示,常见的选题方式有:专业教师给出设计项目。这些项目均来自教师承接的真实社会项目,指导教师结合毕业设计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一定数量的命题;二是学生结合自己的实习单位进行的选题;三是合作企业提供设计项目为载体的命题。毕业设计具体的选题方式,与各自院校二级分院开展的“校企合作”情况有直接的影响。整个分院营造的设计产业环境真实、运行良好,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推进毕业设计质量控制更为有效。就笔者所在的地方高职院校,十一届毕业生的社会积累,尤其是毕业生成功创业者越来越多,。在长期稳定合作的机制下,专业教师与入驻企业及时进行互动,以毕业设计课题内容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贴近度为评价标准,共同建设毕业设计课题库,选题保持一个基本的更新率,每年对其中的项目进行及时的更新,尽量控制与往届重复的课题数量。教师在阶段指导过程中,严禁将往届毕业设计的成果作品借给学生参考,避免出现抄袭的现象。另外,用“信息化”方式建立符合用人单位实际质量需求的毕业设计项目选题系统。在建设、更新毕业设计项目库的基础上,方便学生和教师在网上系统进行前期的课题预报与互选。

2.毕业设计质量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基本形式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负责过程考核、毕业设计答辩小组负责答辩考核,答辩完成后进行校内毕业设计作品汇报展。笔者在浙江省三地市高职院校的调研中发现,目前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有三:一是以校内专业教师的评价为主,设计企业设计师参与的社会评价少,系统的开放性不够;二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特有的,有别于传统文科或理科的毕业实践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与运行。浙江省所有的高职高专专业毕业实践评价标准参照的是省级教育行政单位制定的《高职高专毕业综合实践评价标准》,这个文理科并用的任务评价、成果评价模式,很难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以社会真实设计项目为表现形式的命题实践。三是考核和评价形式大于内容。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应付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表格填写,文本规范性盖过设计内容。除了前期书面文本的逐一沟通修改外,后期所有毕业设计文档要上传到毕业设计网上系统,教师需要在一定时间节点内做出学生毕业设计网上各项内容的评价和考核输入。在“校企合作”长期稳定的机制下,在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驱动下,对传统毕业设计的运作策略、教学组织、评估方式等要素进行变革和创新。在开放性的原则下,引进设计企业的评价力量。二级分院的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协同设计公司的一线设计师,共同制定并执行校企共识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评判标准,以“定量法”制定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评判标准。将设计企业的用人需求融入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从而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调控。

三、结语

第8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1.改善人文素质

讨论是改善人文素质的有效方法。有效讨论的前提是小组成员善良,克服自我中心,不单打独斗,不记仇,不包庇,有共同学习和进步的愿望。否则,很难进行讨论。讨论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可以让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在组成小组讨论时,不要示强相互征服,而要示弱学习别人的长处,了解自己的不足,开阔自己的眼界,弥补每个人的不足。讨论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提高团队意识,增进团结。讨论可以使人变得虚心,让人变得外向开朗,愿意与人交流沟通,增强自信。

2.建立自主认知环境

讨论促进认知过程(思维、交流、表达、理解、合作、发现和探索、选择和决断)的发展,各人的认知方式不同,发挥各种认知方式是培养宽口径多种人才的重要方式。满堂灌只讲授了老师自己的一种认知方式,压抑了多数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受课本上思维的限制,不用考虑老师想法,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把认知机会提供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主认知,并且通过问题提醒学生自主认知。

3.建立合作环境

讨论可以弥补个人的不足,一个人的经验、能力、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往往不如集体合作。讨论可以让我们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考虑更周到,可以呈指数提高工作效率。讨论能验证一个想法的正确性与真实性,从多角度得到评论,讨论合作能够提高每个人的水准。通过讨论学会合作,相互沟通情况,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相互协调,能够共同做出决定。自己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在讨论中可以征求别人的意见,也可以调查别人的想法。通过讨论制定行动方案,从讨论中获得可行的建议,完善不成熟的想法,最终取得一致的行动方案。通过讨论使成员明确工作方向、自己的职责以及上下级对自己的要求,还能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和项目的进度安排,提高团队的合作效率。

4.激发创新思维

讨论不必得出结论,而是发现新问题,启发新思想,探索未知方向。讨论不是为了统一观点,不是为了争论答案对错,而是交换观点和思想,发展自己的思想,优化观点。讨论中,听到不一样的观点本身就是收获。通过讨论,能够相互启发和提醒,积极主动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索新方法的重要途径。

5.全面激发能力

讨论能充分锻炼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应急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我们的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更加体会到讨论获得的能力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讨论,必须能清晰地理解别人,准确回答问题,迅速抓住别人的见解,转化成为改进措施。高效沟通交流是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之一。小组讨论通过不断地提问、思考、回答,再激发新的想法,再思考,这样不断的迭代过程,是大家对于一个问题认识的逐渐升华。

二、如何开展讨论式教学

1.师生观念和角色的转变

讨论式教学属于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法,在我国一直受到推崇,但实际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式教学的主要阻力并不在学生,而在教师。在传统观念中,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讨论式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往往认为在讨论中“我要解答学生问题”,这仍然是明显的灌输式教学,容易形成教师即权威的学生盲从教师的关系。教师最担心难以控制局面,被学生问住丢面子,有损于自己高高在上的形象。事实上,教师本来就不可能回答学生的全部问题。讨论中,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切忌“猜答案”,糊弄学生。老师要转变观念,面对未知探索性问题,不存在权威。老师无法回答学生问题,正说明老师教育方法的高水平,能够激发学生自己发现新的问题,这对未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讨论式教学的主导思想是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只教教师会的东西,是为了给教师自己找饭碗。“以学生为本”是要以学生的人文素质为第一位,考虑学生未来生存需要,考虑学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要。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面向未来的人文思想、全局眼光、全面的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首先,教师自身要转变观念,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跳出自身能力和知识的局限,跳出自我中心,完成从讲授者、评价者到引导者、启发者、组织者的角色转换,和学生共同探索。讨论中不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是让学生彼此讨论。把单向知识传递变为多向交流,把只讲授老师单一的思维方式变成体现学生认知过程中各种思维方式,教学过程摆脱课本的陈述性知识,将原来传统讲授式教学中大量讲授的内容变成问题让学生调查、讨论,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补充相关知识。其次,人文人格教育重于知识传授。教师在讨论中要重点观察学生人文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表现。我们想通过讨论把学生的群体创新思维激发出来,没想到首先把自我中心、个体性、封闭性思维激发出来了,出现了挑刺好斗等问题。这正是人文教育的机遇,也是PHA教育模式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要重点纠正这些问题。再次,能力重于知识。讨论式教学是全面激发能力的过程。能力包括:行动能力,能够确立目的和计划,并能具体实施和评价结果;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注意、思维、理解、表达、交流、语言、记忆、推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选择与决断等过程。过去讲授式教学只锻炼了理解和记忆能力,而其他能力都忽视了。激发能力的基本途径是:“不给奶瓶,给你自由,逼你自主,分数监督。”研究型教学中把“考试驱动”转变为“问题驱动”“项目驱动”“责任驱动”。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讨论提出解决思路,进而发展出可进一步探索的项目、课题。教师不评价学生的观点、方案、作品,不给出自己的经验判断,而是传授讨论方法。例如,评价学生的问题是否符合本题,引导合作交流,评价学生的表达、交流、理解能力,给学生提出建议,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并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建立评价标准。讨论式教学中信息量很大,老师的收获远多于学生,因此这也是促使老师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讨论式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课程中开展讨论式教学,但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大多数缺乏学习动机,习惯于被动学习。但是面对新的未知问题,书本和权威都不能给我们答案,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是靠探索性思维———尝试、讨论、调查和实践。在讨论中学生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有两点:第一,不知道如何提问题、提什么问题、讨论什么、如何讨论,这些都属于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激发学习动机最主要的方式是讨论、合作与实践,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从“听课读书”转变为“思考问题”。讨论式教学中,学生的角色要从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探索者、思考者,要求学生必须主动。第二,自我中心、挑刺好斗、懒惰、内向等人文素质缺陷导致学生出现交流理解障碍,认为理解对方困难,容易各执己见、思维定式,效率低下,容易跑题等。讨论式教学中,以学生人文素质的转变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之一,改变了“刻板说教”“纸上谈兵”和“言行不一”。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讨论:

(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

发现问题就是收获。发现问题首先是一种思维习惯,要通过项目驱动,讨论、调查训练这种能力。

(2)听到不同观点、了解别人就是收获。

遇到不同观点时,并不要求统一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开阔自己的思维,互相激发新思想。因此,了解到别人想的和自己不一样,就是收获。

(3)要提建议,不要提意见。

提建议远比提意见困难得多。提建议,要理解对方,就必须彼此尊重,彼此宽容,讨论要态度温和,仔细倾听。

(4)讨论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每个人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从别人那里获取的同时要回馈。

2.哪些内容适合开展讨论式教学

(1)人文思想。

西方现代价值体系导致的大量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社会学课程中讨论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道德、什么是责任等等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进而思考、反省,世界观、人生观产生重大转变。

(2)陈述性知识。

如何理解概念、原理、公式等,例如:力是什么含义?微分是什么含义?虽然老师讲过了,但学生缺乏自主认知过程,并没有懂。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如何下定义。

(3)大量过程性内容。

包括行动过程(建立目的过程、计划过程、实施过程和评价过程)、认知过程(观察过程、理解过程、思维过程、表达过程、交流过程、选择过程、决策过程、推理过程等)、设计过程、操作过程、制造过程等。学生普遍性的问题有: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实习?如何调查?这些实践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而且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对象不同,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教师无法解答全部问题,只有通过讨论才能解决每个学生的问题。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高、低年级同学一对一座谈,小组讨论。

(4)全局性、研究性内容。

主要的问题有如何选题?水准如何?我们的大学中,不仅是学生,甚至很多教授都没有经历过自主选题的训练。选题是科研活动中最难的环节,选题过程是不断尝试、探索、发现问题的过程。讨论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只有学会探索位置问题才能摆脱跟随式思维,才能成为开拓者、创业者、规划者、思考者。

(5)项目驱动的内容。

我们的若干课程是项目驱动,要求学生完成大作业,以取代闭卷考试。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

(6)设计评价及改进。

设计就是搞创新,创新没法教没法学,靠灌输式的模仿无法创新。讨论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讨论理解各人的审美观念、设计思想,提出问题,相互提出改进方案。企业中主要通过讨论分析和改进产品。

三、讨论式教学形式

第9篇:设计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毕业设计;经管专业;顶峰体验;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12-03

毕业设计(论文)模式最初由前苏联引进。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学习前苏联模式的高等教育改革,其中前苏联关于高等教育的环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1]

目前,国内高校从高职高专、独立学院(民办学院)到普通本科学校在大学生最后阶段基本都开展毕业设计(论文)课程。2004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中指出了高等学校开展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及学风建设等意见。[2]但是早在2001年就有复旦大学的一项关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应该取消”的调查,结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取消。而关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废之争的激烈论辩,主要集中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3]这两次论辩都是由某个特定事件引起的,网上辩论双方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和缺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关于其存或弃仍然是众说纷纭。[4]虽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果质量堪忧,但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存在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导致其质量下滑的重要原因。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早在1983年,王广生等就认为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课堂教学,其所学的内容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是需要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创造性思维去探索和发现的。[5]刘继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大学期间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手段,并且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做准备[6];刘秀红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培养了学生运用各方面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自学的能力[7];肖翔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次重要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实践和创新技能。[8]

笔者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系统,其包含系统内部及外部环境:系统内部是利益相关者(高校、教师、学生)之间的组合及连接,外部环境是系统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及不足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探讨。本文分别从外部环境角度、高校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等四个视角分析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意义及不足之处,并将其总结如表1所示。

鉴于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王宇提出“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毕业设计这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模仿前苏联的办学方式是否会有所变化,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14]美国作为众所周知的全球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长期教育实践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困境和反思,其与毕业设计(论文)类似的顶峰体验课程的开设和历次改革对我国的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二、 借鉴美国顶峰体验经验构建毕业设计(论文)新模式

“capstone”(顶峰体验)一词最初是指建筑物上的“拱顶石”或者“压顶石”。当建筑物上放置“capstone”时,预示着工程的完结。因此,“capstone”引申为事业、工作等达到圆满时的顶点。在教育行业中,顶峰体验课程被认为是通往一段学业、研究行将结束时所提供的课程[15],它主要是针对大学准毕业生在大学阶段能够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应用的课程或者经历[16],其含义与“大四研讨会”无二。顶峰体验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是一段实习经历、制作关于专业发展的报告、在校外发表的会议论文,等等。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顶峰体验课程的内容不是通用的,顶峰体验课程应该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化学科知识技能的实践活动,以使得他们在将来能够把知识应用于真实的环境。

自从我国开展广泛的教学改革以来,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而且有些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教学改革源于在教学过程中的总结和反思。顶峰体验课程在美国作为一种教学体系的设置,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借鉴研究。顶峰体验课程在我国很多高校的文科类、工程类专业中有不少的研究借鉴,它还应用于实践教学、教学体系设置及毕业设计改革等方面。

由当前毕业设计(论文)的缺点和不足可以看出,毕业设计(论文)总体上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课程目标和评价标准不一致以及忽视毕业设计(论文)后的跟踪反馈情况等问题。国内学者在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管理方面也有不少的研究。桑玉军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提出构建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7]施小平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出发,结合具体实践,探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策略。[18]本文在借鉴顶峰体验课程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如图1所示的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管理模式就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高校投入必要的资源(教师、财物、时间等),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和管理。毕业设计(论文)开始之前召开动员会,确定整个毕业设计(论文)流程,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根据学生主观能动性、个人兴趣爱好、将来职业发展方向等优化选题方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及写作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在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中,学校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通过中期检查等手段获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师生信息沟通等方面的信息,有效调控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资源等方面的投入。在毕业设计(论文)最后的检验和评价阶段,毕业设计(论文)主管部门应通过与目标和标准的对比,科学合理的评分,及时总结经验,将整个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反馈到下个年度的毕业设计(论文)实践过程中。

[ 参 考 文 献 ]

[1] 佟君.关于毕业设计与顶峰体验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 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R].2004.

[3] 江胜清.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J].宿州学院学报,2012(4):93-96.

[4] 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5] 王广生,张立群,王如泉. 应当重视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J].高等教育研究,1983(4):15-18.

[6] 刘继红.谈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及其提高的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3):83-84.

[7] 刘秀玲.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0(9):35-36.

[8] 肖翔,马忠,屈波.研究型大学管理类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6(3):27-29.

[9] 杨天怡,霍丹群,何敏.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11):72-73.

[10]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11] 刘波粒,刘泽军.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12] 陈艳娇.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 江苏高教,2011(5):93-94.

[13] 张宝春.重视与加强对高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J].中国高教研究,2002(5):65.

[14] 王宇.清华大学毕业设计的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5(2):43-49.

[15] Smith L D. CAPSTONE COURSES C AN OVERVIEW[R].Stellenbosch University,2011.

[16] Holdsworth A,Watty K,Davies M. Developing capstone experiences[R].IEEE,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