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考试成绩分析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Excel;成绩分析;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TP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8-187-1
每学期结束时,教师经常要对各门课程的成绩进行统计和分析,以综合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由于每学期每门课程都要重复做这项工作,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容易造成统计错误。EXCEL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完全可以胜任成绩统计工作,且其丰富的图表功能,还能使统计数据更加直观。借助EXCEL的模板功能,可以使设计好的成绩统计功能重复应用于每门课程,这不仅大大地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避免了错误统计数据的产生。
考试是教学评估中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考试成绩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直接体现。试卷内容和质量不仅影响考试的可靠度和准确度,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成绩分析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个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通过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只有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做出正确、合理的分析,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地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分析。本文使用Excel软件对我院13级电子专业80名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进行了数理统计量化分析,并据此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一、数据取样
我院13级电子专业80名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
二、数据分析
假设高等数学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一致,试卷质量良好。
(一)均值
实践表明,若70
(二)离散度
标准差S=是描述学生考试成绩离散程度的最常见、最重要的统计量。标准差越小,表明成绩越集中;标准差越大,表明成绩越分散。一般认为,标准差S=10较为适中。我们利用Excel软件中的统计函数VAR对上述数据进行计算,得S2=231.8783,则S=15.22755,可见成绩离散度偏高,这说明学生高等数学学习情况差异性较大。
(三)偏度
如果试卷内容设计合理,学生的成绩会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一般来说,当偏度系数g1=0时,学生成绩呈标准正态分布;当g10时,曲线向右偏,即呈正偏态分布,表明高分段人数较多,低分段人数较少。我们利用Excel软件中的统计函数SKEW对上述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偏度g1=-1.81536
(四)峰度
峰度系数(g2)可以定量描述正态分布的陡峭程度。当g2=0时,成绩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当g20时,曲线呈尖峰态,显得较陡峭,表明学生成绩分布较集中。我们利用Excel软件中的统计函数KURT对上述数据进行计算,可得峰度g2=4.57311,这表明学生成绩分布较为集中。
三、教学评价
从上述考试成绩分析不难看出:(1)学生的学习状况。我院电子专业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且成绩较为集中,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个别学生成绩过低。(2)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对个别落后生关心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拔高尖子生,提高落后生,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上述分析中,Excel软件处理各种数据所带来的方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高等数学成绩分析可以看出,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它是前期教学的事后反馈,我们需重视成绩分析对今后教学的指导作用。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研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调整,总结经验,使得自身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贾俊平.统计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岳粮跃.Excel在学生成绩统计分析中的综合应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S1):197-199.
[3]卢越萍,林企.微机自动选题及学生成绩分析系统[J].信息与控制,2008,(05).
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表12005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我院05、06、07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三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54、133和163人。为简便起见,笔者只对出每个专业班的上学期《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期末考试结果质量分析报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以期从中发现端倪。
简析:该次考试5人缺考。命题无超纲,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答卷情况良好,成绩为正态分布。从试题内容回答情况看,第三大题填空题成绩较差,分析发现该部分为概念、数值等需记忆的部分内容,教科书内容信息量大,学习、复习时间短,所以成绩不甚理想,这部分的内容可在见习期间,通过临床加深理解、记忆。
表22006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简析:该次考试3人缺考。本届“中西班”的学生整体素质比较好,《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考核,也在逐渐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改进。本次考试除极少数同学外,大多数的成绩都比较理想,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据了解,少数没考好的同学多为平时缺课者,今后除加强临床实践予以弥补外,也要依靠专业课老师平时与辅导员、班主任加强对听课情况的管理与沟通,“三管齐下”搞好本课程的教学。
表32007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班期末考试小题分析一览表
简析:该次考试7人缺考。考虑到该班学生人数众多,理论基础与专业水准参差不齐,故本次期终考试试卷在命题时就将着眼点放在对该课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测试上。从考试结果看,大部分同学成绩较好,少数人还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只有极个别学生由于基础太差,加上平时学习不认真、不用功,因此未能通过此次考试。从统计学结果分析,本次考试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原理,因而也是比较合理的、真实的。
2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思考
思考之一:考试成绩能够说明什么?
本文所分析的课程考试成绩具有“两同一不同”,即参加考试的学生专业相同、课程相同,而试卷内容不同。从试卷各小题的难度系数看是逐年加大,第一年的难度系数是0.73663,第二年是0.746615,第三年是0.753333,而学生平均成绩却逐年提高,三年的成绩分别为73.6633、74.66154和75.3333,反映了本课程教师在编写教材、准备教案、实际授课时,能够不断总结经验,着眼于学生实际和临床需求,吸取临床教学精华,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教学水平呈不断提升的趋势,从而增加了该门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有助于我院“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开设和可持续发展。
思考之二:课堂教学是否是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试成绩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对中西医结合教育如何进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如何开展,一直是高层管理者、教育理论界乃至社会各界探讨不止、争论不休的重要话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传统的中、西医人才培养形式的不同所致。西医通行的是学校教育,而中医则更崇尚的是“师带徒”形式。尽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也如西医人才的培养教育一样,成了中医教育的主要形式。对于中医人才培养形式这一“革命性的变化”的是非对错,当然只有留待实践历史去作进一步的检验[1]。既然将开设的专业命名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所学的课程又叫《中西医结合内科学》,那么课堂教学和闭卷考试就应该是该专业和该课程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也是检验“教”与“学”成果的重要方式。因此,既不能忽视必要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毕业后的“师带徒”方式上,否则恐怕会培养出不少“庸医”。
事实也是如此,从本文所述的三次考试试卷整体成绩来看,没有一个同学获得满分,也没有一个同学获得零分,绝大多数同学得分在60至90分之间,正所谓“两头无、中间大”。而从各个小题得分情况看,得零分的共有38人次,获得小题满分的也只有216人次!应该说这两种结果都不是教学方所愿意看到的,——道理很简单:俗话说“人命关天”,作为“救死扶伤”和“去疾除病”的医生,虽不能要求个个都能“妙手回春”,时时都能“药到病除”,但作为临床必修课程,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任何一个知识点的“零掌握”,无疑是对“生命之托”的儿戏和对“白衣天使”称号的亵渎。从患者的需求和更高的标准来看,对其知识点的掌握不能达到100%的准确,其实也包含着“误诊”甚至“错诊”的极大隐患。因此,作为中西医结合人才教育的尝试,应该而且必须将课堂教学作为提高《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形式,以此打牢学生的基础知识。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 《美容心理学》 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医学美容技术1班和2班进行研究,入学时班级平均成绩无太大差别,学习能力及智力水平无太大差别。1班情况:男3名,女28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08±1.23)岁;期中考试成绩最高98分,最低24分,平均(71.89±3.42)分。2班:男4名,女27名;年龄18-21岁,平均年龄(20.10±1.29)岁;期中考试成绩最高97分,最低25分,平均(71.78±3.67)分。两个班在性别、年龄、期中考试成绩等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1班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即以传统的教学思维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着教师的步伐和节奏学习。医学美容技术专业2班采用PBL教学法结合反转课堂教学:(1)PBL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其模式如下:一是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学习;二是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预习教材,自主查找资料;三是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四是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做出小结。(2)翻转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制作微视频,并于课前向学生提供课程资源视频、课件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前自学,在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自主讨论。
3.观察指标
比较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期末考试成绩采用百分之,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30%、70%,即总分各位30分、70分。平时成绩由出勤情况、课堂积极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构成。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学生对教学法的满意度,包括教学设计情况、课堂完成情况、课堂活跃度、知识掌握情况、资源共享、时间分配等10项,每项分值0-10分,调查表总分100分,0-59分表示不满意,60-89分表示满意,90-100分表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为满意度+非常满意度。
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个班期末考核成绩的比较
在平时分和考试成绩方面,同1班相比,2班平时分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考试成绩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个班对教学法满意度比较
在对教学法满意度方面,同1班相比,2班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药物应用护理;试卷分析;试卷质量;教学思考药物应用
护理是在药理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护理的综合性专业技能课,是护理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桥梁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类代表药物应用的基本知识、主要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具备药物应用护理的基本技能[1-3]。考试能检查和评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通过试卷分析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4-5]。本文通过对重庆市某卫生学校2015级护理专业《药物应用护理》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评价试卷质量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作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重庆市某卫生学校2015级护理专业1班—4班《药物应用护理》期末考试试卷共239份,以姚宏主编的《药物应用护理》(第2版)为教材,共72学时。考试时间为2016年6月。
1.2命题与考试
授课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共两套试卷,分别为A、B卷,考前由教务科随机抽取其中一套作为期末考试试卷,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90min,满分100分。考试题型分为主观题和客观题,共50题,具体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1.3方法试卷的评判依据考前制订的标准答案和评卷标准进行,由高年资授课教师以流水作业方式集体进行,阅卷后由专人复查、登分。阅卷完成后,用Excel2013和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分析,算出平均分、标准差、难度系数、区分度、信度等试卷质量指标。
2结果
2.1成绩分数分布
有效试卷共239份,最高分97.0分,最低分44.0分,全距53.0分,平均分71.1分,标准差12.46,成绩近似正态分布,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2.
2.2试卷质量评价
本套试卷总难度系数为0.71,总区分度为0.30,信度为0.79,各项试卷质量指标评价结果见表3~表4。
2.3考生失分情况分析
试卷根据《药物应用护理》教学大纲进行命题,此次考试学生失分情况中主观题高于客观题,具体由高到低为:分析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填空题、单选题和判断题,见表5
3讨论
3.1题型分布及成绩分析
本套试卷客观题与主观题所占分值比例为7:3,题量比约为5.3:1。客观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总结、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药物应用护理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多,涉及面广,作为对学生课程结束总结性考试,因而客观题量稍高。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分数主要集中在60.0~89.0,良好率24.27%,及格率83.68%,成绩近似正态分布,一方面有利于选拔优秀,甄别落后,另一方面也可借此激发学生积极性,提升其学习成就感。
3.2试卷质量分析
3.2.1难度难度分析通过难度系数(P)来评价,其由该题通过率来计算,P=X/W(X为该题的平均得分,W为该题的满分值),反映大部分学生对该考查知识点的掌握度。一般认为,P<0.6为难,0.6≤P<0.8为适中,P≥0.8为容易。平均难度是衡量试卷难度的重要指标,通常平均难度在0.7~0.8。良好试卷难度应合理分配,难、中、易的题目比2:6:2[6-8]。本试卷小题型中,难、适中、易小题各占12%、38%、50%,容易题过多,适中题偏少,特别是考查学生记忆为主、基础知识的单选、判断题容易题较多,一方面说明学生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另一方面在今后的出题中应该适当增加试题难度;各大题型难度系数P介于0.6~0.8,全卷难度0.71,总体难度适中,基本达到了本次考核目的。3.2.2区分度区分度(D)是指试题对学生实际水平的鉴别能力,是作为评价试卷质指标,筛选试题的主要依据,它是依据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对某题的难度系数,通过区分度计算公式计算出来的;D值越大区分度越好,一般认为,D≥0.3,区分度很好;0.20≤D≤0.29,试题适中;D≤0.19,试题差[9-12]。本试卷的良好题为10道,适中题为13道,差题为27道,分别占总体的20%,26%,54%;各大题型中,主观题区分度优于客观题的,特别是名词解释和分析题较好,判断题和填空题较差。说明学生在最基本的知识方面都能较好掌握,当主观灵活应用方面,相差区别比较明显。结合难度分析,提示成绩较低的学生需要加强学习、增强综合能力应用,与难度分析基本保持一致性。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0,属于区分度较好的试卷,但选择题、填空题的区分度较差,判断题有待改进。3.2.3信度信度是反映测试内部题目得分一致性的量度,用克伦巴赫Alpha(Cronbach'sα)系数来表示信度系数,可以采用SPSS计算。试卷信度系数α涉及其本身可靠性和评分可靠性,通常应大于0.6。本次考试试卷考查面广、方式丰富,评分标准客观、准确,统一阅卷,专人复核和统分,总体信度系数α为0.79,说明试卷信度较高,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状况、实际水平。
3.3教学思考
关键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7-02
通识教育课程是高校本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与意义在于为大学生提供广博的文理科课程,拓宽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兴趣,使大学生探索主修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提升其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学习态度,使其能够以崭新的视角独立分析的能力批判重审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一、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分析
考试制度是大学生有效开展课程学习的重要导向,也是保障与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瓶颈。然而,从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形式来看,并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未充分凸显出通识教育的价值,对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找出该类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改进。
(一)考试目的与功能异化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具有导向、反馈、评价与激励师生的发展。当前,高校课程考试所发挥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出的是评价功能与导向功能,其评价功能表现为教师能够获得学生学业结果与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信息反馈,学生据此能够知晓自身的学习结果;而导向功能的发挥,则体现为学生依据课程考试方式与范围来确定学习内容,即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功利性非常明显,例如,如果开课初始就告知学生,考试方式为论文考核,有些学生可能就会放弃此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另外,大多数高校都将学生各门课程考试成绩作为日后评优的重要依据,其直接结果就是遮蔽了考试所应发挥的促进教与学共同进步的功能与作用,导致学生寻求“分数至上”的课程学习结果,这就是考试功能的异化。
(二)考试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主要有两种类型:论文考核与开卷考试。多数通识选修课只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作为课程的最终评价方式。其中,论文考核已成为高校通识选修课常见的考试方式之一,其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学习研究能力,使学生初步践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独特的批判分析能力,缺失在于易忽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的分析评判以及教师如何客观评价学生论文的撰写质量。而开卷考试的题型则多以分析论述题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及是否能够辩证地分析看待问题的实质,一般以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为考察的核心,其不足在于如何确定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评分难度较大。可见,上述两种考试类型,在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各有利弊,只选择其中一种单一考试方式难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质量。
(三)考试机制僵化
一般而言,各所高校都有完备的课程考试机制与制度,对考试的类型、试卷题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采分点的分值等做出详细的规定,便于对各类课程考试进行划一管理。相对而言,教师在考试设计中的自与决策权较小,只能在限定的考试制度框架下对所任教课程的考试方式等进行再设计,例如,在开卷考试中,若学生的观点独特创新且有利于学科的未来发展建设,超出了教师的预期考试结果与评分标准,而学校考试制度亦限定最高采分点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客观公正地给予评分,对此,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变革僵化的考试制度与机制,给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考试决策权与评分权。
(四)考试结果反馈机制匮乏
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结果分析一般包括考试命题与成绩分析、教学总结等,即在课程考试结束后,由任课教师根据考试结果分析考试命题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考试成绩分布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考试结果反映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哪些问题与薄弱环节,对今后的考核有何设想等,缺少教研室对课程考试结果的集体研讨与分析,忽视了教师与学生对于课程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通常表现为教师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形式化的成绩分析,学生得到考试结果(分数)即止。
二、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透视
通过对上述当前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改变其不理想的考试状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方式进行综合改革。在这里,可以尝试借鉴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的考试机制与做法。
(一)考试目的:促进学生学习
作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之一,国外高校大多将考试作为通识选修课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是获得该课程分数的手段,强调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目的,通常在课程考试结束后,要求教师及时向学生反馈考试结果,并指出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
(二)考核方法多样
课程考试类型的选择,主要受考试目的、实用价值、学生的学习结果等因素影响。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也体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为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其考试类型主要包括:1.撰写论文或研究方案: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独特见解。但学术抄袭难以判定与杜绝,评分较难;2.作业:包括个人作业与小组作业两种形式,表现为调查报告、书评等,但小组作业形式要注意公正地判定每个人的贡献;3.口试:短时间考查学生知识掌握与理解情况,但考核范围有限;4.笔试:包括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与半开卷考试;其中,半开卷考试是指介于开卷与闭卷之间的一种考试方式,允许学生在考试时将课程内容抄到一页纸上带入考场,供考试时参考;5.学生自评或互评:学生依据评分标准来评价自身作业或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1]。6.小组考试或小组答辩:小组考试是指将班级分成三或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共同做一套题,先由每个成员独立做,组员为其评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交一份统一的答卷,这份答卷的成绩与每个成员的平均分就是本次考试的成绩;小组答辩是指以小组共同完成某项课题、论文或研究报告为核心,通过答辩的方式向全班同学介绍,以小组答辩和任务完成的质量作为依据,评定每个人的成绩,由组外的同学和教师给出结果。7.学生出题考试:要求学生按照课程内容编制出一套综合试题,再由教师从中选择部分或一套试题作为期末考试试题[2]。
(三)平时成绩比重较大
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成绩的构成一般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平时成绩大多占50%―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50%,可见,国外高校较为注重平时成绩的累积。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通常采取分次累积的方法,即由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几部分构成,按一定比例计算成绩或者通过数次考试来确定最终考试成绩,而学生的考勤情况并不计算在平时成绩中,且学生的到课率也不低。
(四)考试内容强调综合与实用
国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内容的设计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实用性与综合性,很少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且不限于教科书,除了基本的原理性知识外,与现实相联系的实际问题也是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是依据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指定论文题目或平时作业作为考试内容,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五)考试结果反馈及时
国外高校对于通识选修课考试结果的反馈都较为及时,通常在一周的时间内就反馈并公布考试结果与班级的平均分,并讨论考试内容与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指出学生在考试中表现优异的地方与存在的问题,就学生某方面学习的缺失给予个别辅导,这就有助于发挥考试的正面激励与导向功能。
三、完善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的策略
为进一步优化高校通识选修课考试方式,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笔者以“苏俄教育史”为例,在该门课程中渐近式变革考试方式,其具体思路如下。
(一)确立过程导向的考试观
要改变以往“唯分数之上”的功利考试观,明确以学习过程为核心的考试观, 将考试作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引导与考察,淡化考试结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诊断、导向、激励与反馈功能。
(二)注重多样化考试方式的运用
坚持多种考试方式的综合运用,尝试将半开卷、口试、小组答辩、小论文、学生出题考试等多种方式应用到“苏俄教育史”的考试中,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
在“苏俄教育史”成绩的构成中要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30%增至50%―60%,这将有助于激励学生更关注过程学习,尝试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口试、读书笔记等都计算在平时成绩中,不再以单纯的“出勤”来迫使学生被动学习,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四)建立考试结果反馈机制
在每一轮课程考试结束后,笔者都从教的角度与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剖析考试结果,并及时将考试结果告知学生,分析学生在考试中的优异表现与不足,作为进一步改进教学的依据,并编制相应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建设与考试方法的合理化建议,作为优化该门课程发展的现实依据,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幼斌.国外高等学校考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6).
[2]吴绍春.再谈美国大学如何进行课程考试――方法的多
关键词:考试;数据库;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4-0117-03
1引言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考试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教育界引发了一场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以及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的讨论。但正如朱开轩同志所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的制度。[1]”因此,改革和完善考试方法和考试内容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最近几年,高校广大教师对考试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探索。比如,高艳阳等在参考文献[2]中介绍了该校在考教分离、试题库建设等方面考试改革实践;孙宏健在参考文献[3]中提出高等学校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原则。尚晓玲在参考文献[4]中基于学生创业教育理念,提出高校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考试模式改革思路。显然,这些研究成果对高校课程考试改革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但由于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层次、不同的专业又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因此,各个学校在某个专业具体的课程考试中如何运用这些思想和原则,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考试改革方法,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实践和探索的问题,任传成等在参考文献[5]中就对“软件工程”课程的考试方法改革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本文在分析我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基础上,结合该课程特点和基本要求,总结介绍了我校近几年在该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出一种原理与应用兼顾、平时与期末结合、必答与选答组合的多样化、多层次考试模式。对高校同类课程的考试改革与创新有一定参考价值。
2改革的动因与原则
1) 改革的动因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课程,由于该专业招生人数较多,每个年级都保持10个行政班左右,通常采用3~4个行政班级形成的大班授课方式,为了考试组织和阅卷方便,一直以来都采用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作为学生课程结业成绩的考核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考试内容僵化
由于学生人数不断增多,教师在考虑出题、制定答案和阅卷方便等因素的基础上,设计试题的类型越来越简单僵化,考试类型中客观题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而出现简述、理解和应用题型逐渐减少的现象。在这种考试类型变化的误导下,学生们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方法呆板,考前习惯死记硬背,表现出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比较欠缺。
(2) 有原理无应用
“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特点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应用教学为辅。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是合理可行的。但闭卷笔试的单一形式却无法满足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特别不能实现对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库原理知识进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开发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3) 重结果轻过程
在传统的闭卷考试情况下,虽然通过期末成绩可以基本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并相应地调整授课方式。一次性期末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有失合理性、公平性和科学性。因为在一次性期末考试过程中,偶然性的因素和考试内容过于偏重书本知识使得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的掌握程度。
(4) 内容覆盖面窄
由于“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涉及E-R模型、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关系模式规范化理论、模式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和保持函数依赖性等许多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加之传统闭卷考试的每个题目都是必答题和考试时间的限制,每份考试卷中的题目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面相比,还是显得狭窄。
2) 改革的原则
正是基于传统考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我们制定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考改革的如下基本原则。
(1) 考试内容多样性原则,即考试除了通常的选择、填空、计算等客观试题以外,还要有判断、综合分析等客观试题。
(2) 原理与应用兼顾的原则,即考试成绩既要体现原理知识的考核,还要体现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
(3) 平时与期末结合的原则,即考试成绩要反映出学生平时学习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能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整个课程的学习结果。
(4) 必答题与选答题组合的原则,就是在考试卷中除了传统的必答试题以外,适当增加选择性考题,让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若干个题目进行回答,这不仅增加了考试的覆盖面,也增强学生对考试的适应性。
3考试改革的举措
根据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和考试改革的原则,我们结合“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特点,将考试的成绩分解为两个方面和三个层次,实现了原理与应用兼顾、平时与期末结合、必答与选答组合的多样化、多层次考试模式。
(1) 两个方面,就是将考试成绩分解为原理知识的考核成绩和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成绩。
为更好地体现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兼顾原理考核成绩与应用考核成绩的考核方法,其中原理考核成绩占80%,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核成绩占20%。在课程进度计划中,我们设计安排了9个SQL上机操作实验①,并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教师随机抽取3个实验报告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属于操作型开卷考核),促进学生注重平时自主学习和操作实践。
(2) 三个层次,就是将考试成绩分解成平时(35%)、半期考试(15%)和期末考试(50%)三个部分。
为了更好地体现考试成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防止学生考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及时了解学生平时掌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知识的情况和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我们修改了“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考试的评分标准,将平时考核的比例增加到35%,其中平时SQL上机操作实验占20%(前面所述随机抽取的3个实验报告),平时课堂随机小测验15%。我们在每学期随机安排4、5次10~15分钟的课堂小测验(开卷),测验题目一般需要计算和推理才能得出答案。这种测验既有出勤抽查的功效,又可检验学生最近课堂学习的情况的效果,还可能及时发现教师授课过程中值得改进的地方。
在半期和期末考试试卷中,我们采取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原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考试题型除了传统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计算题以外,还增加了是非题和综合题,以考察学生对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我们在简答题、计算题和综合题中还增加了选答题,比如,在简答题部分,我们规定1~3题为每个学生的必答题,它们涉及数据库原理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另外要求学生在4~7题中任意回答2个问题,这些题目是增加知识覆盖面的扩展性知识,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扩展能力,有增加了考试的灵活性,避免学生因一个题目不能回答就被扣分的僵化考试模式。
4总 结
本文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特点和传统考试存在的问题,将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操作型考试以及课堂随机小测验有机结合,在最近几年课程考试改革和实践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一种原理与应用兼顾、平时与期末结合、必答与选答组合的多样化、多层次考试模式。实践表明,这种考核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从单一的记忆型、模仿型学习向思考型、创新型学习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注:读者可以在:8181网站上下载实验要求和试题样卷。
参考文献
[1] 朱开轩.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J]. 中国教育报,1997年7月.
[2] 高艳阳,栗秀萍. 改革考试方法,加强素质教育[J].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增刊): 65-67.
[3] 孙宏健. 高等学校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6,(6):25-27.
[4] 尚晓玲. 高校考试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J]. 科技信息.
[5] 任传成,于瑞玲,唐忠莉. “软件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和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7,(1):20-22.
[6] 唐珉,李刚,宫京闽等. 创新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思路[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73-375.
[7] 刘颖. 改革考试方法,适应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141-142.
作者简介
本次月考的试卷试题特点:题型稳定,难度适中,学科重点突出,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核,试题同样注重思维深入和严密。
二、从试卷答题情况分析,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重要的知识点理解不清。例如分子的概念,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2、阅读能力和应用化学知识能力有待提高。例如第三大题,第四实验室中的第二题等,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全部答错。
三、从考试成绩分析:
本次考试总分为100分,参考人数139人,90分以上8人。60分以上64人。平均分为58分多, 考试成绩中学生两极分化及其严重。
四、下阶段措施:
从考试结果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在综合应用方面较欠缺。在后阶段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1、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初中化学内容多,时间短,适当加强记忆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对重要的考点,整理成一定题目,让不及格的同学反复练习,力求人人过关。
2、提高及格率,应重点关注学习困难学生。以模拟考试试卷为例,明确告诉他们现在的考题都不难,只要有信心和恒心,都是可以成功的。同时在复习《中考总复习》第一、二单元时,将书上的知识点再重新给他们进行梳理,按单元再次将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特别是将可以通过背诵记忆的简单知识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抄写、记忆,并进行小测或抽查。由于考试的计算题难度不高,在以后的复习计算题时,可以开展计算题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计算题不难,摸索到解题的基本方法,增强解答计算题的信心,提高计算的得分率,减少出现最后一道大题放空白的现象。
3、实验是薄弱环节,学生在综合性实验题中普遍失分,而且以后实验题在中考中占比将增加。在平时的教学中切实加强实验教学,将实验作为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突破口。
4.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应用能力较薄弱。根据课改和中考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打破学科的封闭体系,从身边谈起,多联系生活、生产、社会实际,不断地用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
5.学生信息迁移,举一反三的能力弱,思维定势强。在平时的训练体系上下工夫,精选习题,多层次设计问题,少一些低层次的重复操练。
五、努力达到的效果
实训是高职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实训成绩直接反应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对实训成绩的影响指标主要有这么几个,a:实训动手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参与情况,是否能按照实训要求去完成任务;b:实训报告编写质量,这是指学生在做完每一个实训之后要写实训报告,实训报告内容一般包含有实训的目的、实训步骤、实训总结等。实训报告编写质量直接反应一个学生对该次实训所需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是衡量学生实训成绩的重要指标;C:实训课程学习情况,主要考察学生对该实训内容掌握情况。
二、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是考核学生一个重要指标。平时成绩评定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a、课堂表现。指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认真听课,不开小差,不交头接耳,不大声喧哗,认真做课堂笔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通过课堂提问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是很多高校老师常用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多不足,比如说: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学生可能都想积极参与回答,人数多必然有先后,先回答者和后回答者如何评判?回答的质量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公正度取决于教师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去判定。b、出勤情况,指的是学生到课情况任课教师给学生评定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一般是通过课堂点名来获取缺课的学生。c、平时测验情况,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者期终前小规模测验等。d、作业完成情况,这也是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电子商务专业课很多课程老师都会安排一些作业让学生课中或者课后去完成。任课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给出一定的值。另外教师在批改作业过程中发现是抄袭或者不能独立完成的,该同学的平时成绩分值略低一些。e、思想品德,指的是学生平时的行为举止或跟同学和老师人际关系,如关心同学,礼貌待人,见到老师、同学常问好等。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评价指标因素。专门请有经验的教师专家通过因素分析法,对评价因素的重要程度作出判断,并给出每项因素的权重。
三、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
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即为:优、良、中、差。对应的评价集合u为:U=(u1,u2,u3,u4)=(优、良、中、差)。于前文所述对学生总成绩的评价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们组成的集合为V={v1,v2,v3}={考试成绩,实训成绩,平时成绩}。V中的子集个元素值可以根据它们隶属的函数确定,也可以通过专家评定方式产生。下面以某同学《网络营销》课程总成绩评定为例。1、考试成绩u1评定假设该门课程该同学考试成绩为:优。即为u1=(1,0,0,0)2、实训成绩u2评定该门课程共有实训课5次,老师每次课都做如下记录:根据统计该同学实训动手能力:4次优,1次良好,0次中,0次差。实训报告编写质量:2次优,1次良,1次中,1次差。实训课程学习情况:1次优,1次良,2次中,1次差。由以上因素组成的模糊矩阵为:A=决定实训成绩各因素的权重为:B=(实训动手能力,实训报告编写质量,实训课程学习情况)=(0.4,0.4,0.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该学生的实训成绩的评价为:U2=B*A=(0.4,0.4,0.2)==(0.52,0.2,0.16,0.12)3、平时成绩u3评定假设该门课程一个学期有10次课,老师每次课都做如下表记录。该同学平时表现的模糊矩阵如下所示:N=决定该学生平时成绩的各因素权重:M=(0.2,0.3,0.1,0.2,0.2)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该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价为:U3=M*N=(0.2,0.3,0.1,0.2,0.2)=(0.63,0.2,0.11,0.06)4、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该学生的综合成绩由u1,u2,u3构成,综合成绩组合为U,即U=(u1,u2,u3)学生综合成绩评定模糊矩阵为:R=(U1,U2,U3)=学生综合成绩各项指标权重为:H=(0.4,0.3,0.3)根据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对该学生综合成绩进行评价:W=H*R=(0.4,0.3,0.3)=(0.745,0.12,0.081,0.054)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学生的综合成绩为优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用具体分值进行评定,下面将评价等级转化为具体分值。对评价集赋予相应的值,设定X={X1,X2,X3,X4}={90,80,70,50}该生所得的综合分为:Y=W*X=(0.745,0.12,0.081,0.054)=85分该学生《网络营销》课程百分制的评价结果为85分,即为该学生的综合成绩分值。
四、结论
关键词:文本数据;数据有效性;冻结窗口;函数
中图分类号:TP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02-432-02
Flexible Use of Excel in Analyzing Student's Score
GONG Jing-min
(YingT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Nanjing 210046,China)
Abstract: After examination, by analyzing student's test scores, teachers can make a systematic summary for their teaching of the course and make a better plan for the next phase of teaching accordingly.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n how to use the Excel flexibly to analyze student's score , so as to make teaching more simple and efficient.
Key words: textual data; data validity; freeze window; function
每当考试结束后,教师都会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如总分、平均分、排名以及各分数段学生人数的统计等。通过对成绩的分析,可以对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系统的总结,更好的布置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
1 数据录入
1.1 “0”开头数字的录入
数据录入是统计成绩的基础。对于以“0”开头的学号数据(如“0851201”),若在Excel的单元格中直接输入“0851201”(不包括引号,下同),则会显示“851201”,前端的“0”被自动舍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单元格进行格式的设置,即将其设为文本格式。具体操作法是选中所有需要输入前端带“0”的单元格,然后单击右键,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设置单元格格式...”命令,在弹出的“单元格格式”对话框中单击“数字”选项卡,再在“分类”列表框中选择“文本”,最后点“确定”按钮即可。另一种方法是在单元格中先输入一个半角单引号('),然后再输入数据。例如:要输入学号0851201,方法是输入“'0851201”,输入完后单引号会自动消失,此时Excel会把带有单引号的数据自动转换为文本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文本数据不具备数值数据的特性,不可以进行运算等操作。
1.2 0~100之间数据的限定
学生的成绩一般只能在0~100分之间,Excel提供了一个“有效性”功能,可以防止由于录入错误而使成绩在0~100分以外。具体操作方法为:选中需要输入成绩的单元格,单击“数据”菜单中的“有效性”命令,在弹出的“数据有效性”对话框中对“设置”选项卡各选项进行设置,如图1所示,最后点击“确定”按钮即可。
进行以上设置后,如果在相应的单元格中输入了0~100以外的数据,则会出现提示信息,提醒数据录入者注意,从而保证了录入数据的准确性。
1.3 冻结窗口
学生成绩表通常数据量较大。随着数据的输入,行数的增加,成绩表标题栏很快就被移动到工作表可视区以外,不利于对工作表的编辑工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单击标题栏下面一行的行号,如“3”,以选定该行,再单击“窗口”菜单中的“冻结窗格”命令。此时第1、2两行已被冻结,不能被移动。这大大方便了对工作表的编辑工作。倘若要取消对标题栏的冻结, 则可单击“窗口”菜单中的“撤销窗口冻结”命令即可。
2 成绩分析
2.1 总分和平均分的统计
每次考试后,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总分和平均分进行统计计算,我们可以利用Excel提供的SUM函数和AVERAGE函数来实现,以“08512班学生成绩单”为例。
1)在F3单元格输入公式“=SUM(C3:E3)”,按回车键后即可计算出01号学生的总分。
2)同上述的方法,在G3单元格中计算01号学生的平均分,此时的公式为“=AVERAGE(C3:E3)”。
3)拖动鼠标选择F3、G3两个单元格,并将鼠标移至G3右下角的“填充柄”上,待鼠标指针变成“+”时,向下拖动鼠标,完成其他学生总分和平均分的计算,如图2所示。
2.2 根据总分排名
关于排名次的问题,有些老师的做法是先将总分按大到小进行排序,然而利用填充柄输入名次,再按学号的顺序排序后还原,这样做固然很烦琐。Excel中的RANK函数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H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RANK(F3,$F$3:$F$14)”,按回车键后即可计算出01号学生按总分在全班的排名情况。利用填充柄工具,向下拖动鼠标完成其他学生的排名计算。需要说明的是,在公式中出现一个“$”符号,是绝对地址的引用(当复制公式时,F3:F14的范围始终保持不变)。若不使用“$”符号,F3:F14的范围将会随着公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错误的排名。快速输入“$”符号的方法是:在输入“F3”后按一下F4功能键,即可变为“$F$3”。
2.3 成绩分布统计
在分析考试成绩的时候,经常要对
FREQUENCY函数的作用是计算数值在某个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然后返回一个垂直数组。由于函数 FREQUENCY 返回一个数组,所以它必须以数组公式的形式输入,即输入完公式后,按“Ctrl+Shift+Enter”组合键形成数组公式。该函数的语法为FREQUENCY(data_array,bins_array)。Data_array是一个数组或对一组数值的引用,要为它计算频率;Bins_array是一个区间数组或对区间的引用,该区间用于对 data_array 中的数值进行分组。Data_array中的元素个数比 Bins_array 中的元素个数多 1 个。多出来的元素表示最高区间之上的数值个数。对“08512班学生成绩单”文件的处理如下:
1)在B16:B20单元格中输入说明性文字“
2)在F16:F19单元格(可以是任意单元格输入)中输入学生成绩的分段点,分别为59、69、79和89。即统计
3)选中要进行分段统计的单元格区域C16:C20,输入公式“=FREQUENCY(C3:C14,F16:F19)”。
4)输入完上述内容后,按下“Ctrl+Shift+Enter”组合键以形成数组公式,此时在公式的两端会出现数组公式标志,即一对大括号“{}”。
5)在C16:C20单元格区域便得到所需的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3 结束语
本文根据个人经验介绍了利用Excel对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的一些方法与技巧。通过这些技巧的应用,可以简便和高效的完成学生成绩统计工作,从而使教学工作更加简单、高效。当然Excel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挖掘。
参考文献:
[1] 杜茂康.Excel与数据处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 汉龙.中文版Excel2003基础应用与提高[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 韩小良.Excel2003/2007公式与函数的使用艺术[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