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教材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材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材调查报告

第1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教材 专题史 通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54-01

一、研究背景

2003年我国教育部制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极大地推了基础历史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而作为“教师教本”、“学生学本”的历史教材成为了本次改革的重点关注对象。正如《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所言:“教材是决定高中课程改革成败的第一道门槛。”这些各具风格的教科书在“内容立意、选材标准、理论运用、辅助设计等方面均有某些差异”,但在编写体例上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建立了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等模块为架构、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的学科知识体系”。新教材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以“人教版”为例,必修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动因

创新的教材编写体例,尤其是“模块+专题”的模式一改沿用了近百年的章节通史面貌,在为高中历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学生不知道怎么学”等诸多问题。学者专家、一线教师纷纷参与质疑与研讨,畅所欲言,建议献策。

新课标历史教材推行十余年来,相配套的新型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讨论,而随着高中历史教师专题史教学经验的不断丰富,作为核心受众的高中学生对新教材的评价和满意程度的变化与现状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跟进与关注,这也是本次调研的出发点。

三、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次调研以陕西宝鸡某中学为对象,考虑到对高中历史教材整体的了解程度,本次调查将目标锁定该校文科高三学生,进而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该校高三年级随机划分的四个文科班(各班差异小,班内差异大)中抽取一个班同学进行调查。发放本人自行设计的《新课标高中专题史历史教材的学生满意》纸板调查问卷,总计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达96.2%。由于班级内部学生历史成绩参差多样,使得问卷的结果更具丰富性,进而使用Excel、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软件录入和处理原始数据。

四、研究数据与分析

据了解,该校历史教学统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为防止被调查者的混淆,我们在问卷的开头就核心概念以通俗的语言进行了说明:专题史教材:即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模式,按主题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专题模块。通史教材:即现行初中历史教材模式,按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等。

1.描述性评价

在“你如何评价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和“你如何评价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两个问题中,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就每个模式历史教材设置了描述其优点或者不足选项各三个,并列有“其他”选项作为开放性填空栏。要求被调查者按照个人认为的重要程度排出前三位,排名第一的选项计三分,第二计两分,第三计一分。进而按照“(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计算每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情况以反映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获得被调查者的认可程度越高。

统计显示,同学们对“专题史”模式历史教材的评价较为多元,褒贬不一。一方面,专题史教材“以专题为视角,有利于知识深化和拓展”和“以专题为线索,有利于知识系统的构建”两个选项综合得分名列第一(1.52分)、第二(1.26),“较好解决了中学课程设计相对稳定与当代历史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也获得了0.54的综合得分,可见同学们对专题教材在构建知识系统、深化拓展知识等方面的优点颇为认可,这也与新课标从变革为“模块-专题”模式的初衷相符合。另一方面,专题史教材的弊端也给同学们带来的困扰,“课程结构跳跃性大,难以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与“难以综合多方面时代背景,准确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两个选项分别获得了1.06和1.1的综合得分,分值上与专题史教材优点的选项极为相近。而“和初中阶段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背离,学习困难增加”这一选项仅获得了0.34的得分,可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很好地完成和适应初、高中不同模式的历史教材之间的转换。

而在对“通史”模式历史教材的评价方面,呈现了清晰的“一边倒”趋势。描述通史教材优点的三个选项获得了绝对优势的综合得分:“以时间为脉络,内容上下贯通,能快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选项得分最高(2.32),“将经济政治文化融为一体,有利于知识迁移和理解”排名第二(1.34分),“内容广泛,涵盖面广”排名第三(0.94)。而相比之下,描述通史模式教材的缺点的三个选项都只获得了较低的认可程度:“仅仅是枯燥浅显的时间顺序,难以深入分析和把握事件本质”(0.46)、“内容混杂,难以深入剖析历史事件”(0.42)和“不利于对相似内容或主题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0.54)。

2.综合评价与相关因素

“总的来看,你更喜欢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还是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一问旨在测量总体上被调查者对不同模式历史教材的亲睐趋向,有72%的人都表示更喜欢通史模式的历史教材,仅有28%的人更为喜欢专题史模式的历史教材。这反映出相较专题史的优点,其弊端对同学们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同学们的喜爱程度,这也与前文描述性评价的统计结果遥相呼应。

“从总体上看,你是否满意现行专题史模式的高中历史课本?”一问则直接测量高中生对现行专题模式历史教材的满意度。有30%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满意,亟需改革”,另有38%的同学的认为“一般,可以更完善”,选择“满意,已经很好了”选项的同学占到了三分之一(32%)。

进而考察该评价是否因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水平而不同。问卷最后一个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如实填写“上次月考的历史分数”,考虑到该班同学的历史任课教师与考试卷相同,故使用“上次月考历史分数”测量与评估被调查者的历史知识水平具有可靠性。通过SPSSStatistics22定量分析软件处理问卷数据,将上次月考历史成绩得分在80分以上的同学归入成绩“高”等;“60-80分”的编码为成绩“中”等;60分以下的归位成绩“低”等。

运用卡方检验考察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Pearson Chi-Square=0.596,Sig.=0.964 >0.05,所以,不同历史知识水平的受访者对现行专题模式高中历史教材的总体评价无明显显著性差异。

3.补充阅读情况

考虑到课内的历史教材并非在校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课外阅读可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我就进一步调查了该校同学历史类课外书籍的阅读情况。

调查显示,有60%的同学读过1-2本的通史类课外书籍,如《上下五千年》、《全球通史》等,有14%的人读过三本以上,仅26%的同学没有读过任何通史类课外书籍。而《中国经济史》、《中国官僚政治制度》、《中华文明之光》等专题史类的课外历史书籍的阅读情况则不容乐观,有76%的同学表示没有读过,而仅20%的同学读过1-2本,仅2位同学表示读过3本以上。分析认为,专题史类的课外书籍的内容难度通常较通史类大,可能影响同学们的阅读选择。而绝大多数同学历史课外阅读以“通史类”书籍为主,较好地辅助了“模块-专题”模式的课内历史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弥补专题史教材时间脉络不清晰,政治、经济、文化各模块分离不利于高中生整全知识体系的构建等不足。

第2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知识与技能: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含义、内容。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明确讲述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涵义、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加深对以上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因为本框集中介绍的是社会、学校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使学生明确相关的法律内容,以达到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和依法约束自己行为的目的,因此将“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确定为本框的教学重点。

教法建议

本框着重阐述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社会保护:

在讲“社会保护的重要意义”时,教师可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列举法进行讲授。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列举一些他们的所见所闻或亲身感受,并要求学生加以讨论、评价,老师再概括归纳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

司法保护:

教材对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进行了阐述。对前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利用教材或者自己收集的资料稍作讲解即可,因为它主要是对有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而言,其他的广大未成年学生只要一般了解就行了。对于第四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讲解,因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将教材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今天我们继续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相关内容。

三、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板书)

1、在介绍完社会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社会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社会保护的作用、内容。

附:案例——“姐弟携款三万出走网吧”(详见扩展资料种文字资料)

2、在介绍完司法保护的涵义以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个典型案例(见扩展资料),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归纳出司法保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讲清楚司法保护的作用、内容。

下课之前,利用一点时间布置探究活动:

题目:调查学校周围(或学生居住的社区周围)游戏厅、网吧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况。

注:案例-----最好用教师自己搜集到的在本地区有影响的典型案例

教学手段:

1、教学时间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小栏目、文字资料及教师自己、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案例,解决本框教学的重点、难点。

2、可以利用投影片、实物投影、电视录像及影视作品或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各知识点。

3、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

探究活动

题目:调查学校周围(或学生居住的社区周围)游戏厅、网吧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的情况。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的能力。

2、通过此活动,对法律的强制性与普遍约束力的特点及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1、学生分组进行调查。

2、各组写出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汇报,要求调查报告要具体,要有分析、有自己的观点、见解,还要自己的感受。

3、进行汇报以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合作小组、优秀调查报告等奖项。

(三)对教师的建议

1、强调学生要注意安全。

2、对调查报告的格式、内容加以解释。

(四)评价重点

第3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正如课程的名称一样,其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基于高职学生在录取时分数普遍较低,生源质量较差且构成复杂,入学后学习热情不高等特点,在教学中对以上两部分的侧重有所不同。市场预测在讲解时主要涉及公式的介绍和展开,以及计算方法和数据计算等。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运用效果都不太好,并且在步入工作岗位后,专科毕业生在该领域主要从事调研活动,预测涉猎很少,因此,在教学时注重因材施教,调查部分和预测部分的课时比例设置为3∶1,预测内容可以弱化。

基于以上观点,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调查技能为中心展开,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活动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具体工作岗位为背景,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安排课程体系。在教学中,结合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调查方法的选取与运用、抽样调查的应用、调查问卷设计等内容的教学。把教学任务与具体项目结合起来,把每一个工作项目的具体任务都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展开。这不仅可以使所学内容连贯一体,还可以使其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在增加自身经验的同时还能提升综合能力。

二、教学实施

1.小组合作学习在开学初,任课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本门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等。除了进行前瞻之外,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如何实施教学。由于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进行分小组学习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班级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结合,每组大约6~8人,并由小组成员推选出一位组长。

2.以工作项目为依托组织教学通过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设计三个工作项目,如表1所示。以上项目和任务的设置,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与实际教学顺序吻合,又有逻辑性,在符合学习规律的同时,还显现真实的工作流程。

教学中,受到课时等条件的限制,学生到企业寻找真实项目并组织调查和预测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通常采用的是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模拟,而真实项目的开展则放在大三年级的实训部分。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实行以课堂、学校为中心的调查活动。以上面进行的分组为调查单位,按照三个工作项目展开。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是调查准备阶段。不同小组考虑本组成员的兴趣与特点,选择并最终确定调查题目(题目初选结束后,任课教师加入进来,对所选题目的涉及范围、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做深入探讨,并保证组与组之间不重复);然后确定调查样本(必须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样本的选取方式、方法和样本大小);再结合调查题目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调查方法(任课教师提出参考意见);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任课教师进行修改后定稿)。以上步骤之后,再制定调查计划与部署调查日程。例如,选择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购房作为调查题目;然后明确调查主体———以本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并采取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和不重复抽样的方法选择调查样本,样本人数为30人;接下来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询问调查法等)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最后制定调查计划,部署调查日程。

二是调查实施阶段。根据调查计划和日程安排组织调查,给小组成员具体分工,组织他们展开调查,并由组长配合任课教师对调查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例如,每位小组成员负责4~5位教师的调查问卷填写。

三是调查汇总阶段。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根据问卷反馈的信息撰写调查报告。经过反复修改后,确定调查报告的最终稿,并以此为基础,对市场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例如,小组成员对调查问卷中反映的信息进行复核、对比检查等,对假答案和自相矛盾的答案进行判断,并对整理后的有效信息进行表格化分析;在教师指导下,按照调查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进行撰写,以此为基础对本校教师的购房情况做出预测。在全部项目结束后,各组将完成的调查报告和预测结果整理完毕后上交至任课教师。各小组组长在课堂上陈述整个调查工作的过程。这样既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又使知识体系和工作流程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三、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材料,是学生学习的依据。目前的高职教材在编写时不同于本科教材那样侧重理论内容,而是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理论部分强调“合适、够用”,刻意增加实训内容,要理论与实践兼顾而又偏重实践。通过阅读与分析每章后的练习和思考、案例分析或是计算分析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每章后的以任务形式出现的和本章内容匹配的实操训练,则方便学生进入角色,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和“教学做一体”的教育理念。

2.改革考核形式,体现学习过程以往,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考核通常是由平时成绩和试卷测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期末试卷成绩占80%。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查到课率和平时作业。结合课程的实践性和以工作项目为依托的教学特点,应改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和构成。首先,提高平时成绩的所占比例,在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其次,改变平时成绩的构成,其中调查报告的完成和预测结果占30%(同一小组成员分数一致)。考虑到同一小组成员在完成调查中的具体表现又有所差别,小组表现占30%,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各占20%。这样既体现理论和实践并重,又体现公平性,有利于学生团结性和协作能力的培养。

3.明确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中心,扮演管理者、组织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这样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有不利影响,对创新能力的形成也无益处。在强调“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知识的决心、引导学生全情投入、指导学生了解如何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去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理念,在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4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一、关于计划、总结的标题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在计划和总结的标题中加不加“关于……的”。一般教科书中都没说不准加介词结构“关于……的”,而有的教科书说可以加,如由东方文化出版社出版于立源等主编的《当代企业管理应用写作》,在讲计划一节里就有《关于能源管理的方案》、刘云庭《应用文写作》计划一节则《××省财政厅关于财政干部培训工作的安排》、由档案出版社出版闵庚尧编写的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应用文写作教材之一《机关应用文》一书,则有《××××学院关于1982ˉ1983学年寒假工作的安排》和《××省财政学校关于学习十二大文件的计划》标题;而对总结的标题,一般教科书也大都认为除了论文式和正副式之外,应当是与计划相同的,总结的标题也可加介词结构“关于……的”等,比如:《关于能源管理的总结》、《××大学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笔者认为不论计划、总结,标题中都不必加介词结构,以便与公文相区别,从而也使此类应用文写作规范化。比如上述标题可改为:《能源管理方案》、《××省财政厅财政干部培训工作安排》、《××财政学校学习十二大文件计划》、《××大学教学工作总结》,这样的标题也有简洁的优点。

二、关于总结与调查报告的区分问题

这个问题似不成问题,但在一些教科书中却常常张冠李戴,极不利于应用写作教与学。比如:闵庚尧《机关应用文》中将《合作社的政治工作》、刘云庭《应用文写作》中把《专业分工承包到队——上海县旗忠村组织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经验》都视为总结的范文。而实际上这两篇文章应属于经验性调查报告。总结应是有关部门或单位对自己工作情况经验的总结,而不是让别的单位或新闻记者来总结,总结使用的是第一人称,上级有关部门或报社记者来总结,其文章应为经验性调查报告,不是总结。此类经验性总结与经验性调查报告的区别主要是人称,只要将人称由第一改为第三即为调查报告,若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即为总结。

三、关于“安排意见”

计划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它包括规划、设想、要点、安排、打算、方案、意见等。安排和打算、方案一样,是指时限短、范围小、内容具体的计划。而要点则是指那种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的计划。因此,不仅安排与意见不能并用,就是安排和打算、方案也不能并用。而在于立源《当代企业管理应用写作》中,却有这样的计划标题:《进一步整顿和加强现场管理工作的安排意见》。安排就是安排,意见就是意见,二者不能并列重复使用。

四、关于非公文的“公文式标题”问题

许多教科书习惯用“公文式”来称呼非公文的标题,比如将《××市劳动局一九九九年工作计划》、《一九九八年保密工作总结》、《郑州市农业双向承包调查》叫作公文式标题。笔者认为最好将这种标题称为一般式或别的称谓,这不仅是为了与公文相区别,也因为它们毕竟不同于公文的标题,我们不能说《郑州市农业双向承包调查》中的“郑州市”是该文的“发文机关名称”。而在闵庚尧《机关应用文》中,则以《吉林省财政厅、

教育厅、中国教育工会吉林省委员会关于吉林省小学教职员福利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为例,来说明调查报告有公文式标题的存在。其实并没有这种所谓公文式的标题,即使有,也是不规范的错误标题。因为公文是国家行政机关所使用的,它代表行政机关。而调查报告则不代表行政机关,它只是个人或几个人的小组向所在机关所写的书面材料,其落款并不是行政机关而是个人或调查小组。上文即使是三个行政机关联合行动,组成调查小组,那么其调查报告的落款也只是调查小组,不是三个机关。公文的落款是行政机关或机关首脑,而调查报告的落款只能是调查者个人或小组,不是机关。非公文最好不要写公文标题。

五、关于公文应用文写作的要求与特点问题

这个问题即为在讲解公文应用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时,作者应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双方进行把握,以及宏观和微观到何种程度的问题。只宏观不微观不行,只微观不宏观也不行,应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太宏观不行,太微观也不行。太宏观,比如讲某公文或应用文的主体部分写作,只三言两语而过,这样读者得不到具体印象,等于没讲;而太微观,往往会使读者以为某公文或应用文只能这样写,不能有丝毫差异。在此方面,现行的许多公文应用文之类写作教材欠妥。因此,作者一定要注意从宏微双角度把握公文应用文写作的要求和特点。如果说宏观是总体规律、微观是具体事实,那么这总体规律一定要是对众多的具体事实的总结概括才行,而有些教科书却犯了瞎子摸象的毛病。

第5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目前,国内钢铁冶金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炼铁学和炼钢学两门课程进行分别授课的。主要中外文教材如表1、2所示。由表1、2可知,国外冶金工程教材的编写时间都在20世纪80、90年代,最新教材编于2008年(印度)。利用国家级双语师范课的资助资金,购买了国外的大部分原版教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外教材中的数据和技术相对陈旧。即使2008年的新书,所用数据也为20世纪末的统计。此外,很多近年来新出现的技术和工艺也未见说明。例如,基于流态化还原的Finex工艺,在韩国已经实现了工业化,但在教科书中未见任何说明。其它非高炉炼铁工艺如ITMK3、Hismelt等也鲜见论述。另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随着近几年转底炉工艺的广泛应用,直接压块工艺已经初具规模,但教科书中未见对该技术的系统总结。国内教材中,最新出版的教材对于炼钢工艺尤其是连铸工艺的介绍比较全面,但对于炼铁工艺和技术的进步总结较为缺乏。针对上述情况,补充、丰富了原教材中关于非高炉炼铁工艺及炼铁的理论前沿。补充更新内容如表3所示。除对最近发展起来的冶金新工艺或新技术缺乏报道外,现有教材中对于钢铁企业主要经济和技术指标的数据也大都过时。例如,中国目前高炉的容积大小及分布已经和10年甚至5年前相去甚远。10年前,各地普遍存在300~500m3小高炉,2000m3以上的高炉已经称为大高炉。目前4000m3以上才可称作大高炉,1000m3以下的高炉已经基本淘汰。高炉的煤比和焦比也有了很大改善。目前,全国重点企业喷煤量在150~200kg/吨铁水,而10年前不足100kg/吨铁水。类似的问题在炼铁学教科书上比比皆是。为使得课堂上的数据及时更新,对各种指标数据进行跟踪。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报道中筛选出可靠、具有一定可比性数据的工作量非常大,仅仅依靠教师很难完成。因此,教研组协商后决定建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多个关键技术经济指标调查小组进行该项工作(具体形式和工作内容将在本文第三部分作介绍)。

丰富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生动性

冶金工程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工艺过程中既有冶金物理化学又有各种机械自动化设备及分析检测手段。但是,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工艺过程的感性认识。随着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冶金工程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教研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尽量传授给学生生动形象的知识。推广Steeluniversity网站,鼓励学生利用其资源扩充学习内容,并积极参加网站上比赛等各项活动;增加了钢铁冶金工程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变学习为“游戏”。对工艺流程的介绍和讲述,多采用实物图片或动画的形式,提高其生动性。近几年课题组搜集采用了很多与生产和设备相关的视频和动画资料,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反应器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规律的课程内容,多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的二、三维模拟结果。建立了用于课程教学交流的qq群,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共享自己的资料。开辟了第二课堂,为师生间的交流建立了平台。对于很多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群讨论中建立常见问题解答(FQA),提高了课堂效率。为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科发展,每年聘请若干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鼓励学生敢于向报告人提出问题,这对于锻炼学生学术交流能力有显著效果。

改革成绩考核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作业是大学教学的必要构成部分。作为专业骨干课,如何设计课外作业,使其既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汇贯通能力,又提高学生对课外作业的积极性,这是摆在教研组面前的现实问题。经验证明,课外作业过于枯燥会出现学生随意应付的情况,达不到应有的目的。为突出素质教育,分别从成绩考核方案、作业内容设计、作业评比制度等3方面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分成3部分:课堂成绩(10%)、作业成绩(30%)和考试成绩(60%)。提高课后作业在最后成绩中的权重,提高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该方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为有效。课外作业的内容围绕国内外钢铁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调研和统计。例如,烧结机经济指标情况调查(涉及烧结机利用系数、垂直烧结速度等),烧结矿技术指标情况调查(涉及成品率、落下强度、转炉强度、还原度、低温粉化等),烧结冷却过程热量回收情况调查(涉及回收工艺的选择,回收效率等),高炉经济技术指标调查(焦比、煤比、高炉冶炼强度、高炉利用系数等),高炉原料入炉品位及成分的变化情况,等。要求所有调查围绕国内重点企业近10年的生产情况,据此解决了教材中的数据陈旧问题为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交作业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报告进行修改,达到要求后,能获得20分的作业成绩。对完成作业优秀者,最高可得到30分的满分成绩,20分到30分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为提高学生对完成作业的荣誉感,要求在所有的调查报告上面都要有作者简介,并附上照片,教研组最后把所有的作业制作成论文集,并将该论文集发给每位学生。等到下一届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时候,一方面将这些报告作为教学课外阅读材料发给他们;另一方面,要求低年级学生对上一届学生调查报告提出补充和修改方案,并通过课程学习期间,进一步阅读参考文献和网络的数据,对所研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并编写修改说明。由于是双语课程,试卷是英文的,鉴于冶金专业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答题也全部用英文,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较大。目前采用的是答题方式是允许中文,但是同时规定了选择用英文答题的学生将得到5~10分的奖励。

结语

第6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农村特点 农民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快改革的步伐,才能充分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还是放在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上,而对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不够重视。

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农村经济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

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对本校初三3个毕业班和邻校初三5个毕业班共435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应用文”写作测试调查,取样统计数据表明了如下几点:

1、学生因缺少练习,未能掌握已学过的某些应用文的写法,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

2、能写介绍信、合同书、说明书、电报、广播稿等8种应用文的学生均不超过被调查人数的17%,其中会写合同书的只有11%。

3、会写演讲稿、广播稿的人数占8%,能作对联的不足2%,会写调查报告的只占3%。

4、能识、会写“农村实用杂字”的,能写毛笔字的只有5%。

通过以上调查说明,农村语文教学脱离农村实际需要。不少农村初中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改进语文教学。

如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改革第一课堂的同时,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

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七种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解的问题);(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入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入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1)抓住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入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划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杂感--“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每当农村学校放农忙假时,我总借此之际部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与农民同劳动、同交谈中,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高等状况。如习作(《家乡巨变》、《秋假见闻》),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播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

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

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

(五)扭转忽视写字教学的倾向,开设书法课;加强书法训练与小学衔接,迅速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书写能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六)组织“采风”及民间文学的搜集活动,着重培养学生听和记的能力。

第7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1)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知道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内能的转移

(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教材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本节教材以复习为主.要求学生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分析二:物体的内能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又有两种: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分析三:功是能量转化的一个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意味着有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一个量度.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

教法建议

建议一:本节内容在初中教材中已有简单介绍,因此可以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内能?然后由学生回忆初中知识,回答问题.

建议二: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这一说法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可举例加深学生的理解:如一物体内能增加了,在没有告诉其他条件下,是否能判断出是什么原因使物体内能增加.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

教学难点: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方面是完全等效的

示例

一、引入课题

提问:什么是物体内能?它包括什么能量?

二、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做功可以使内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如果一个物体只有与外界间的存在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无热交换,则做功的多少与内能的改变量相等.

例题1:有一个10m高的瀑布,水流在瀑布顶端时速度为2m/s,在瀑布底与岩石的撞击过程中,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请问水的温度上升了多少摄氏度?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g取10m/s2.

解: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知,当水流到达瀑布底时的动能

水吸收热量与温度变化满足关系

由题目知,有10%的动能转化为水的内能,所以

代入数据得=2.4×10–3℃

评析:本题是一个力、热综合题,需要熟知机械能守恒定律、内能等相关知识.

三、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是内能从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物体的另一部分).如果一个物体与外界间的无做功关系(不包括机械能的改变部分),而仅有热交换,则传递了多少热量,内能就改变多少.热量是描述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例题2:关于热量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B、内能多的物体含有的热量多

C、热量、功和内能的单位相同

D、热量和功都是过程量,而内能是一个状态量

答案:CD

评析:本题着重考查了热量的概念,以及它与内能、功的联系与区别.

四、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内能方面是等效的

当一个物体的内能发生了改变,而我们不知道其改变过程,我们是无法确定是热传递使其内能发生改变,还是做功使其内能改变,或者是做功与热传递同时存在.

五、作业

探究活动

题目:内能的利用

组织:分组

第8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一、化抽象为具体,用丰富的课外资料为学生完整把握教材内容搭建阶梯。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它不可能靠有限的几页纸就将丰富深邃的知识言尽。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尽可能多的占有与核心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从中精选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引领学生深入探索的引玉之砖。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学习资料。例如,我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这一主题时,就将“孔子”、“王羲之”这两个人物介绍的作为重点,从孩子们熟悉的关于他们的小故事入手,从这些先贤首创、推崇的至今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的思想方法、学习方法深入浅出地讲开去,将几千年前的圣人拉到了孩子们眼前。继而我又以“拜师炎黄先贤”为主题,让孩子们在网络上了解老子、孟子、屈原、苏轼、朱熹……这样的处理是在充分考虑了学生接受能力的前提下,较为准确地诠释了教材的编排意图。

二、大胆舍弃,适当改变,为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编写教材,往往要立足于一个较大的范围。比如我们这套苏教版教材就是以我省省会等城市的基本概况为编写依据的,而使用教材者却遍布于全省城乡各个地区,所以教材内容不可能完全适合每一个使用者。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以为教学服务为目的,根据学生实际去开发教材资源,大胆摒弃那些不适合的内容,补充那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家乡的变化》这一单元时,由于我校的学生大多是外来打工者的子女,于是我将各活动主题改变为“我的第二故乡苏州”、“说说苏州的特产”“苏州的变化”。这样的改变,使活动内容切合我校学生实际,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便于孩子们的深入学习和探究。

三、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整合。《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正是这一

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开放,必须有学科整合的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本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处理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四“我为家乡做贡献”这一内容时,我将本学科的教学与我校少先队大队部正在进行的“做环保小卫士”活动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与学校其他班级同学一起,走出校园,就家乡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昀后以调查报告、设计环保宣传标语、少先队员环保在行动等方式展开了实践活动的成果。我的学生吸纳了全校学生调研的丰富材料,写出的调查报告内容充实、有理有据,同时“我为家乡做贡献”的活动也由单纯的“提建议”演化成了身体力行的行动。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与少先队活动的整合。

四、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科学地处理重复内容。

我们在处理教材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均衡性,注意到各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同样主题的内容出现在不同的年级段,看似重复,其实在不同的年级,相近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它体现的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材中的重复现象,深入体会每个年级段在该内容上所应达到的教学深度,从而恰当的组织教学。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有《说说我自己》一课,到了五年级的上册又有《我更了解自己了》。两者主题看似相近,但在不同的年级段,它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不一样的:前者只是让学生从昀感性的身边小事中感受自己在成长,而后者却是从诚信的角度让学生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

第9篇:教材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市场调查;课程建设;分析

1 市场调查与分析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适应市场营销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从业于营销调研、促销策划几实施、市场开发、市场管理、市场维护维护等岗位,具有一定文化基础、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2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设置

(一)课程性质

《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是为满足企业所需高技能人才必备的市场调研技能而开设。作为市场营销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具备从事市场调查分析工作基本能力,为从事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作用

(1)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市场调查与分析》是《市场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等专业课程的前导课程。

(2)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完成市场调查与分析的二十一项情景有助于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及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3)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课程依托合作企业,通过把模块项目的情景任务融合到企业实际工作之中,既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实训和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了院校和企业的双赢,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三)课程设计理念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办学精神,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核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其设计理念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采取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做融为一体,使课程贴近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达到"能干、会干、干好"的综合能力目标。为此,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强化了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和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设计能力、数据获取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组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对课程内容结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扬弃、整合和补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完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设计,形成了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体现"岗位职能"要求对本门课程的适用岗位进行社会调查及统计分析,例如营销人员和市场调查人员等典型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相应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中发现,对于营销人员无论销售代表还是销售主管,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定位、出具调查报告是这两个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对于各类商务等,尽管其职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职责--负责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出具调查报告。据此设计主要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每一项目教学的内容紧扣岗位工作任务。

(2)体现"课证结合"根据营销师和市场调查分析师资格考试要求,学生不仅要求掌握调查方法、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而且要具备能熟练应用各种统计软件及进行市场预测的能力,因此,本课程在保留了较完整的市场调查定位和撰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以任务驱动形式增加了对应用 EXCEL 软件进行分析及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进行预测的内容。

(3)体现"统筹兼顾"首先,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统筹兼顾学生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岗位,重视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市场调查员,但同时也要兼顾营销、商务等岗位的知识能力需要,以确保良好的岗位适应;另一方面更要考虑学生工作岗位的晋升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其次,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时统筹兼顾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在市场调查与分析各项目教学中,利用统计学、市场营销的知识来识别宏观市场、微观市场各应调查哪些内容,并通过调研分析对本企业或某产品定位和品牌的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作用等;市场调查与分析为后续课程《市场营销策划》、《创业管理》、《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实训》、毕业调查报告的完成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本课程拥有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以"合作企业"为纽带,以学院文化为背景,以图书馆为资源库的学习平台,以校园数字化为支撑等的网络学习资源和硬件条件。形成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为主渠道的学习素材,开放的精品课程建设网为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提供最佳学习途径。课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进程表、电子教案、音频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学习指南、实践指南、实训平台、 在线学习、考核方案、丰富的教学案例以及大量视频资料等资源库,实现全部教学内容电子化。

(六)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分析预测能力。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聚焦在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主要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和形式,按教学大纲要求,把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采取 "六结合"教学法:即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指导性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课后辅导答疑与习题练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学好教材与吸收课外参考书知识相结合。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传统讲授与多媒体授课相结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表、动画、声音能刺激学生感观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进度和质量。特别是将调查的实践性录像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

(2)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理论课教学,强调教学观念与学习观念的更新,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通过课堂讨论、课外阅读、课程论文、课堂习题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置疑,勇于创新,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该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突出能力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堂指导性练习与课外训练相结合

在课堂上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性练习,避免学生无目的、无组织的盲目课外训练。使得课外训练达到预期目的。

(4)课后辅导答疑与习题练习相结合;

合理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方法真正吸收、掌握。充分利用课后答疑将学生在课堂、在实践中的疑问消除。利用课后活跃的氛围,探索式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5)课堂学习与上网学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掌握课堂上没有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详细的阅读、理解和探讨,可以更进一步了解与本课程各知识点有关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各部分内容发展及研究的现状。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6)学好教材与吸收课外参考书知识相结合。

鼓励并要求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广泛阅读。并以专题的形式交读书心得。在交流中更好的吸收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