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涯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行之有效的安排。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按照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深入实际、深入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种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它是以社会为课堂、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社会系统工程。
实践活动可以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手段,可以作为其检验手段。结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再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检验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欲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活动的开展是重要举措,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根据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这个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形成全面的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特点,不断成长为将来职业发展打好基础,而对自身的正确评估就需要在形式内容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完成。通过参与实践,对自身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进行全面体验和分析,对于“我的个性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我喜欢什么类型的活动”、“我的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需要如何提高”这些自我探索的问题找到明确答案。在实践中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对于未来发展必不可少。
(二)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职业。
大学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要成功地成为“社会人”需要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践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国家就业政策和导向,把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了解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环境,分析职业分布和需求情况,预测未来职业发展趋势,亲身经历并搜集信息,为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
(三)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储备职业技能。
在实践中自我认知和职业初探的同时,找到“理想职业”和“现实职业”的差别,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探索性实践开阔视野,积累经验,不断调整并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结合自我认知结果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拓展实践内容和形式,储备职业技能,实现职业理想。
二、大学生实践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举措
大学生实践活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不同阶段的要求合理安排大学生实践活动,有效发挥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亟须研究的重要方面。
刚入校的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探索期,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初步了解专业背景、就业形势,形成自我认知,包括自身的个性、特长、兴趣、理想等,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后,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专业认知实践活动和形式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专业认知方面,可以以专业对口单位参观等形式,让学生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内容有初步了解,对所学专业如何用有初步的概念。在自我认知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团组织构建学生组织、社团、团支部等多样化平台,支持学生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参与等形式在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对自己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和定位,发现自己的优劣势,找到完善自我的方向。
大二阶段是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制订能力提升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养。同时,逐步树立择业观念,了解自己的“职业锚”,初步确立长期职业目标。因此,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校园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利用学生假期组织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政策宣讲与理论研究,社会考察与热点调研,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社区服务和志愿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等等。重视社会资源参与,积极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街道等支持,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平台。配备专业教师作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全程跟踪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做好实践成效反馈和学生成长建议工作。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多投入多观察多思考,大量获取信息,分析自己的外界环境资源,为明确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大三阶段进入求职准备期,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身职业技能,帮助学生掌握步入社会和适应职业的各种能力,积累择业优势,培养求职技能。要为学生争取更多机会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体验和见习活动。从应聘、录取、培训到实习、总结、反馈,让学生全程参与体验,主动了解职业需求,亲身体验工作内容,总结反思自身表现,储备提升各种能力。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准备,脚踏实地,不空谈,不浮躁。
大四阶段是职业生涯决策阶段,要帮助学生全面总结,凝练提升,冲刺理想职业目标。这个阶段的实践活动主要是毕业实习实践,指导学生总结四年所学理论知识,到理想求职岗位实习实践,检验学习成果。同时,针对理想求职岗位的具体要求做好求职准备,努力实现求职目标。
三、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和学生的共同目标,实践育人工作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高校实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学生不同阶段开展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旨在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建议。
参考文献:
[1]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
[2]王革.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3.
无论是学生活动,还是社团活动,或者是社会实践活动,只要能跟学生在一起,这份快乐与满足就会不断充斥着我,让我时刻充满着活力,再辛苦再累都是快乐的。就是凭着这份快乐与兴趣,我也特别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策划学生活动时会想出很多新点子,规划社会实践时以学生受益为主要目标,也发自内心的愿意帮助他们掌控着各种活动的节奏,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在不断享受着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这份用心也换来学生们的信赖,更加能够获得学院以及上级部门的认可。
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一直以来都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最用心的部分,每次活动时我都很积极,愿意参与其中,和学生们打成一片。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和学生们贴心的相处,学生们都会感受到,不仅愿意和我一起玩,也愿意将活动中的难处都拿出来和我说,我也尽心竭力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看到老师都这样用心的付出,学生们更加努力用心的工作,因此一直以来,我所带的学生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成绩都比较突出。志愿者协会凭着“爱心团队、文明团队、创业团队、服务团队、奥运团队、环保团队”六大主题活动两次获得沈阳市“十佳社团”;表演社团凭借着历年的表演社团迎新晚会、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表演社团十周年晚会,微电影大赛以及《暗恋·桃花源》的舞台剧两次获得沈阳市“优秀社团”荣誉称号。每届鲁迅美术学院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社团节,学习交流季,工业设计学院团总支都积极参组织各项主体活动,连续获得优秀组织单位。工业设计学院历年的年底联欢会也都是学校上座率最高的晚会。
与学生们一起搞学生活动会给我快乐,帮助学生们规划未来的就业之路让我充满了成就感。因为我的专业恰好涉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和就业、工作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于学生们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就天然的比较重视,因为学生们来到学校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获得一份理想的事业,这份理想的事业需要从大学时开始培养,这也成为了我工作中的一个侧重点。
籍着读研时的基础,我完成了两项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对课题内容进行整理,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涯规划相结合,形成一门系统的既涵盖大学期间学业也包括毕业后十年规划的大学生学涯生涯规划课程,定期为学生们上课,指导同学们规划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涯,做职业生涯规划书,累计共上课100多课时。集职业生涯规划书近240份,形成了一份《艺术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问卷与两篇篇论文。
关键词:就业、高校职业生涯
一、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新的就业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与此同时随着大学的扩招,毕业生人数激增,加之大学的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导致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另外,许多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大部分学生对今后的就业很迷茫,有些一味的追求大城市、高收入;有些同学虽书本知识丰富但社会实践能力很弱;还有一些在大学里沉溺于玩乐无暇规划自己的就业去向;严重缺乏职业化素质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使大学生的就业目标难以实现或在就业后出现类似工作不合适,频繁调换工作的现象等等,最终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了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培育大学生的择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升大学生择业能力、引导大学生储蓄职业生涯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组织与个人配合对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综合分析与权衡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在社会形势下根据个人的职业倾向制定合适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指在职业生涯发展相关理论基础上,高校依据学生的个体素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对成长背景、现有资源条件和将来可能路径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和规划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合理地实施为实现自己拟定的职业生涯目标而制订的相应的教育、培训、实践的个性化计划并付诸实践,逐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以促进大学生个体职业生涯教育内化及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以下现象:
1.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局限性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渐进式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心理咨询和职业训练的过程,但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大部分高校以就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巧和求职信息。授课的方式也仅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群体差异和多样化的需求,更没考虑学生日后职业的横向转换和纵向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此外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空洞的理论缺乏说服力和有效性,没有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导致了职业生涯教育效果不明显。
2.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专业性机构且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缺少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担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而就业指导中心的任务繁多要招聘信息、安排单位宣讲、策划就业讲座等等,对生涯教育的工作相对来讲就不够深入。另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的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性的人员,基本都是校内的党政干部、学生辅导员兼任由于未受过专门训练授课方式和理论知识都比较陈旧,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培训更是匮乏。使学生普遍觉得没意思,不想去听课。此外,由于职业生涯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硬件设施不具备,如网站建设不完善、缺失职业测评软件、专门的职业生涯辅导室以及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图书等这些都影响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
3.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少系统性、实践性
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因而相对的职业生涯教育亦是如此,要进行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长期有序的职业生涯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现阶段高校进行的职业生涯教育只在大四的时候与就业指导一起进行,学生未能接受到系统全面的指导,并且授课的内容多为理论教导忽略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导致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薄弱,在进入职场后无法应对突发事件。
三、开展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对策
(一)构建多方位的大学生职业咨询和辅导体系
学校要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协调和指导机构,健全的机构和人员配置是全面开展和提高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充分认识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把职业生涯教育作为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建设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服务机构,鼓励、倡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质量,例如:设立专门的资料室配备有关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书籍、报纸、杂志等资料,供大学生查看、借阅;配备专门的职业生涯咨询辅导室,用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测试、咨询和辅导等等
此外,要构建多元咨询辅导途径和方式。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其主导型地位的显现,高校可以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指导建立网络职业测评、职业咨询、职业心理辅导等网站亦可以建立微信群、微博等聊天工具与有职业困惑的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和沟通。
(二)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师资队伍力量
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化的职业生涯师资队伍,使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他们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熟悉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等专业知识,具备职业指导师的资格,关爱学生,通过职业咨询和职业测评服务,帮助学生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难题,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服务,并要求教师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要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职业指导人员、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学者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建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
(三)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教育
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分析和定位,了解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己的规划意识,同时通过积极参加相关课程学习、阅读相关书籍等来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同时,大学生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感受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的锻炼,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正确地制定和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高专 职业素质 职业生涯规划
1、引言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一般来说,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包括职业素质基础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最缺乏的是职业素质基础的素养,最迫切的是提高职业素质基础水平。而在校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来体现。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时期,其间主要任务是准确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在学习与实践中作出尝试性的职业选择和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大学时期的职业定位是否准确、职业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对于大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目标与实施策略重点在于准确掌握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特点与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解。
2、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大学毕业生对职业生涯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当遭遇工作环境中的诸多障碍与不如意时,便表现出逃避、退缩等行为特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自己从事高职教育调查结果分析,总结了大学生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2.1职业心理素质准备不足
职业心理素质是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在校生认为自身的职业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即将进入职场所面临的压力有恐惧心理,缺乏自信心。而部分用人单位对目前应届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职业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担忧。一些高职学生缺乏自信,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绪化,部分毕业生缺乏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导致工作中不能适应工作环境。
2.2职业意识比较淡薄,职业目标模糊
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中,八成以上同学几乎没有思考过职业目标、职业道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信念、职业发展等有关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个问题不仅仅表现在高职学生身上,在本科大学生中同样存在。经过分析,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念上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绝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等同或代替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在内容上仅局限于在就业指导课中加上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内容。第二,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职业生涯规划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调动大学生的主观积极性,使学生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一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而现实情况是高校没有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给学生进行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仅局限于对学生讲述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常识,缺少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第三,大学生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偏差。一些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比较肤浅,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兴趣不大。不少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只盯住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收入、高地位的岗位,不愿放低姿态从基层做起,也很少主动愿意去不发达地区。
2.3职业能力比较弱
职业能力通常包括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较差、专业技能缺乏、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较弱、外语水平较低、缺乏创新能力等不足,而这也是学生在求职或工作中缺乏自信的原因之一。
3、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与建议
结合自身在高职教育中所获经验,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有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的职业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增强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3.1加强学校和学生对职业素质的认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职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学校同样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认识,并且,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简单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来实施就可以的,而应该贯穿于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甚至持续到毕业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3.2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各担任课程的专任教师应该对课程专业要求与相应职业素质要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了解职业岗位群中的职业素质要求,将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和教学大纲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理想与职业兴趣。
3.3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大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
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转变学习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武汉;大学生;就业;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16303
1 引言
武汉,作为全球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城市,自2011年至今一直享有这一名号,有超过115万名大学生分布于全市88所高校之中,目前每年约有30万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然而,庞大的在校生数量也意味着巨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实,能否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决定了能否将巨大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优势的人才资源。基于此,了解武汉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在校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及时发现与总结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而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引导武汉大学生就业,帮助省市充分整合、运用人才资源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作为“大学生城市”的典型代表,研究武汉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特点,也将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改进职业规划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就就业。
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特点
2.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也被称作“生涯规划” 、“人生规划”或者“职业生涯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是大学生对其毕业后所承担职务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包括其学习、其对一项职业或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其最终退休。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普遍存在的倾向与特点
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积累性地调查与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普遍存在某些倾向与特点:①在职业能力的自我评估上,许多大学生存在高估或低估的倾向,呈现出明显偏差;②在职业信息的了解上,大学生们过于关注职业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却忽略了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③在职业准备的投入上,大多数学生比较被动。
3 当前武汉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与现状
针对武汉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本调查组采取问卷采访相结合的形式,向12所院校分发360份问卷,其中一二三本院校及高职院校各三所,每所院校30份,共形成有效问卷351份。此外,通过采访的形式询问了已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相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在经过统计分析问卷数据,结合采访结果后,武汉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3.1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目标不明确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在“所学专业是否为自主选择”、“本科毕业后有无明确规划”、“毕业后就业目标是否清晰”等问题上依旧有为数较多同学给出否定答案(如表1),反映出武汉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在竞争就业机制里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对自身和对社会环境的认识,面对就业表现出逃避或者被动接受的情形。此种表现除应归咎于部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缺失以外,僵化的教育模式也应承担相应责任。武汉属中部城市,中部省市发展起步晚,思想相对保守,90后大学生自小学起,教育强调的依旧是升学,而忽略了对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上小学目的在于进入好的中学,进入好的高中的目的则是进入一流的大学,而对于进入大学之后的目标如何则是可有可无,忽略了关键的自主人格塑造,导致了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的缺乏,致使部分大学生习惯于随波逐流和被动承受,职业生涯规划趋于利益(如表2)。
3.2 院校级别对大学生就业信心影响较大
依据在武汉市内各大高校的调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半左右在校大学生有长远的目标,对于自身将来的职业有初步的预期,但很少有短期的、具体的和阶段性的目标。一方面有目标雏形,另一方面又不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按部就班、缺乏信心是大多数大学生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给出的答案。依据调查结果,这种心态依据院校级别不同,呈现明显差异,以武汉市一本院校为例,从三所级别不同的高校反馈出的,学生对于竞争就业的信心存在明显差别(如图1)。
面对竞争就业的现实和多数企业招聘对大学级别的倚重,非知名高校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易进入自卑消极、低估自身实力与潜力的误区,产生逃避和畏难情绪,这样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不仅只反映在武汉高校之间,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问题,社会对学历、对院校级别的重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面对职业竞争的信心,增加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度,从侧面来看却赋予了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独特意义。
3.3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当前武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的相关问题得到了充分反馈,超过六成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于大学第五学期之后,而几乎所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持续时间只有一学期,超过八成的受访学生表示从未去过学校就业指导相关机构,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实际作用不明显,另有22%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本校是否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此类数据反映出当前武汉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整体上,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度不够,教育实际意义不强;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教条,对于实际提高大学生自我规划和竞争求职能力意义不明显;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形式单一,不能很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率;
(4)缺乏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的反馈和促进机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结束后就基本结束,没有周期性的反馈和长期指导。
3.4 其他问题
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一些其他问题,对其自我规划和自我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其中既包含有国家(城市)发展状况、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以及产业之间发展差异。
(1)目前面对高消费普遍存在的城市生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的时候更加注重经济效益,这种导向在上大学选取专业,大学自我规划和毕业后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普遍存在,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难以对此固有的观念产生影响,大学生规划自身盲目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忽略应当考虑的其他因素,如自身综合状况和经济发展的转变。
(2)地区发展差异体现在大学生自我规划能力和竞争就业的信心上,来自经济发达区域,如一线城市和江苏、浙江等开放度较高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较好地区的学生对自身发展自主意识更强,对未来就业更有信心。此外,这一类差异还体现在武汉高校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定自我目标的时候,具体来说,占接受问卷调查总数68%(239人)的同学决定去到或者有意向去到一线城市或者开放程度更高的地区就业,反映出了部分武汉在校大学生盲目趋从的职业生涯规划趋势,自身缺乏独立的、系统性的判断。
(3)目前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对武汉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对于就业后压力主要来源的预判调查中,54%(190人)的受访同学表示来源于高房价,20%表示来源于赡养父母,26%表示将来自于抚养子女。由此可见,当前房地产产业的发展趋势已经影响了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的信心,成为他们对未来规划的一大担忧。
4 针对武汉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机制
武汉市面对此类问题,应发挥其全国教育中心的优势,以大学为载体, 整体规划,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培养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者,从大学生面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规划的信心,使学生从入学开始便接受职业生涯规划相教育的知识;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素质;建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室,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营造校园自我规划、自我塑造的氛围;另一方面,建立健全职业规划实施反馈与促进机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同时,更要要求实践的实效。
4.2 大学生增强自主意识与知识技能培养,主动规划职业生涯
在校大学生应当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积极应对职业生涯规划和竞争就业机制的现实,认清自我并正确看待自我;应将自身发展与城市和国家发展相结合,这样更有利于为自我规划赢得社会基础;在校大学生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及技能,面对激烈的竞争能有足够的资本参与其中,获得更多主动性优势;此外,在校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正确的自我规划价值观和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避免从众和金钱至上的职业规划取向。
4.3 政府带领制定合理优惠政策
政府对于大众的引导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完善好国家、城市发展的大前提下,投入资源,带领制定合理的大学生就业促进措施,引导正确的社会思想潮流。政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其措施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增强大学生自我规划意识、树立正确的自我规划取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 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规划与塑造、提升大学生就业率、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从武汉市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可推知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状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责任方并不只是大学教育、学生个体这些显性因素,社会思潮、发展差异才是更深层次的推手,所以理想状态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依赖的更多来自于全社会的关注与共同的投入。问题已被鲜明地指出,与之呼应的建议也可归纳得知,因而各界共同的行动才是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孙国胜,刘时新,张惠丽.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宋怡宁.浅析武汉市科教优势与人才优势的转化[J].群文天地,2010(1):72~73.
[3]蔡前锋.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自信度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2(2).
[4]雷 速.就业问题的区域性差异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5.
关键词:团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高校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多种探索,开设了课程并初步形成了教学体系。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服务精神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职业生涯发展中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实践中,引入“团队”概念,加强团队精神培养,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有效地规划职业生涯。
一、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所起作用分析
1.学生团队的建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应重视平时之功。我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引入“团队”概念,引导学生自行组建团队,指导学生团队适当开展团队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守时、投入、尊重、合作、倾听,有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使他们具有更强的合作意识和进取意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
2.学生团队的建立有助于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需要学生主动参与。而学生身处团队组织中,受到团队目标和团队责任的引领,更容易化被动为主动,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认识、职业探索、生涯规划与实施。学生还可以通过不同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影响,帮助个人提高认识、开阔思路,进而带动个人的生涯规划进程。
3.团队压力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人生涯规划起到带动、督促作用
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认识自我、探索职业、生涯决策、规划实施到反馈提高,周而复始,每个环节都有细致的工作要完成。团队压力源自团队的共同约定,对每一个成员产生约束力,使其服从团队利益,为共同的目标而行动。在课程教学中,团队压力可以带领成员共同完成生涯规划的各项工作,对成员个人的生涯规划起到很大的督促作用,带动成员个人的生涯规划进程。
二、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华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用了多种方法组织教学,除课堂理论讲授外,大量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互动游戏、素质拓展、实践走访、视频分享、报告评估、总结分享等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而“团队”作为主要实施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面就团队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试举几例。
1.不断强化团队意识,在“破冰”中组建团队
组建团队来展开课程学习,是部分大学课程正在进行的尝试。以帮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也需要他人给予协助,很适合以“团队”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体验。组建团队时可以采用“破冰”的方式进行教学,特别是在第一堂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不太熟悉的时候。“破冰”指的是培训当中一项专业的技术,目的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间隔,特别在户外拓展中,成功的破冰是整个培训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
2.开展团队素质拓展,在体验中凝聚团队
团队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除了团队的组建,更需要在组建之后不断给团队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使学生在体验中逐步凝聚成一个真正的团队。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专门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团队素质拓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场环境的要求,让学生在游戏中深刻“体验”。团队素质拓展的实施遵循“导人—体验一解决问题和建立信任-反省-总结”的模式,使学生“体验-提升-再体验-再提升”,不断强化学生对所在团队的归属感和对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解。
3.进行生涯人物拜访,在实践中考验团队
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而且要与社会环境、行业发展、岗位需求相结合,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设置社会实践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调动学生参与、考验团队协作的绝佳机会。
4.注重共同承担责任,在评价中提升团队
如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组建了固定的学生团队,设置了团队活动的环节,那么成绩考核可以考虑对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生涯人物访谈”实践活动实施团队整体评价。在此环节中,每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只有一个共同的分数,这个分数将占学生课程成绩的30%,教师团队从严对各团队提交的实践报告和课堂汇报交流进行评分。
三、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学课程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大多数学生较少接触到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而团队学习的体验式、互动性、实践性,恰恰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形式。通过团队学习,我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赋予一些有别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了他们学习热情。
2.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虽然说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过对一个学期的课程教学而言,只要课程教学设计合理,实践内容安排得当,学生的团队精神是可以得到提高的。从学生在课程结束时的交流分享和对课程的书面反馈意见来看,多数学生印象最深的课程内容基本上都集中在两项团队活动——团队素质拓展和生涯人物拜访,多数学生收获最大的方面就有团队精神的提高。
3.敦促学生制订和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规划不够系统、半途而废、无法付诸实施等情形。而团队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缓解这些情形。学生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认识自我,探索职业,提高生涯规划意识。
四、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反思
“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我校开设的生涯规划课程来看,“团队”的运用在许多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发挥学生在团队中的自我管理作用
“团队”在教学中的运用,基本上是以课程和教师主导实施的,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则需要调动起来。我校课程教学中大量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对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较明显的帮助。不过,课程的相当一部分团队活动或社会实践环节是由学生自行组织、课后完成的,教师是对这些环节的把关就稍显不足了,如:学生的参与率高不高、参与程度如何等。
2.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团队的互动指导
无论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要求,还是充满体验式、互动性、实践性的团队学习模式,都强调了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团队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则对教师参与学生团队的互动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生对课程的书面反馈意见来看,渴望与教师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是学生希望课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讲授,而要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与学生形成互动。
作者简介:
张思慧(1984-),男,广东揭东人,华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辅导员、团委书记,助教,本科。
参考文献:
[1]谢珊,马强,陈丽冰.“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2]王政忠,雷蕾,侯永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对自我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进行全面了解分析,制定合理的个人职业成长路径,最终实现个人理想的职业生涯状态的设计。虽然早在1916年,清华大学周寄梅先生就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中国,但此后中国经历的战争等社会变动使我国生涯规划领域的发展几近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在港台地区重新兴起。20世纪末,中国大陆高校才逐步开始推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做法。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现状
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大学生更好地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使广大学生对自身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进了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但是,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而言,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的一部分或者有效的补充,但是,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存在着授课教师并非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师、授课水平参差不齐、课时偏少等现状,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专业发展。
(二)缺乏针对性。目前各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教师讲授、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授课,普遍存在着授课教师泛泛而谈,无法针对学生个人特性进行独立辅导,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完全准确定位,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日后的职业发展。
(三)缺乏系统性。目前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普遍仅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许多学生在开课的一段时间内目标相对明确,有了初步的目标设定。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系统贯穿整个大学生涯,许多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无法解决时,没有求助的途径,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积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对策
(一)培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改进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和实践体验,满足学生个体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探索和参与,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改革方向,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就是培育一支具有专业理论知识、深谙职业生涯规划之道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改变过去简单地从思政队伍、招生就业工作人员和思想政治辅导员中抽调教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教师的做法,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必要的时候,可以挑选就业工作经验丰富并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感兴趣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和辅导员进行培训,充实师资力量。
(二)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导入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内容上划分,应该囊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工作规划和生活规划。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
大一阶段:认识自我与环境适应期。大一新生来到陌生的环境,面临着饮食不适应、教学方法改变、人际关系协调适应、心理情绪疏导等种种困惑,需要职业生涯教师介入加以引导。此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天赋、能力、价值观等,指导学生思考"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避免从高中的紧绷状态的极端走向大学自由放任的另一个极端。根据笔者的上课经验总结,在第一堂课中,首先抛出问题"大学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最终指出"大学就是长大了自己会学",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教师指导思考如何学习,将学生长久以来的被动接受转换成主动学习的观念。然后通过结合现实的详细讲解,利用案例分析、测评软件等使学生全方位、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气质、性格和价值观,全面了解个人的优势和劣势,避免陷入夜郎自大或妄自菲薄的境地,实现正确的自我定位。如讲述气质的匹配类型时,以经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作为典型代表进行阐释,使学生更容易判断自身的气质类型。
大二、大三阶段:专业知识建构期和综合素质养成期。结合所在高校关于毕业、获得学位、人才培养方案等相关规定,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引导学生总结大一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经验和教训,对照大一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路径,指导学生培养专业学习的兴趣,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个人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同时,还应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拓宽职业视野,不断修正和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四阶段:职业目标探索与实现阶段。大四期间,学生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如何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转化为寻找人职匹配的岗位的助力成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在此阶段,应以就业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准确评估自己,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盲目攀比的心态,降低就业期望,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潜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对于少部分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可以实行个性化的辅导,使学生走出求职失败的阴影,修正或完善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最终实现顺利就业。
(三)切勿片面强调学习、工作的职业生涯,更应该注重成长的职业生涯
很多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工作职业生涯路径的规划,很大程度上鼓励了学生刻苦学习,积极钻研,学有所成。但是,却忽视了学生成长的职业生涯。无论是在校期间还是毕业后的工作阶段,个人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应贯穿于始终。因此,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锻炼强健的体魄,培育人文艺术情操,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的成长职业生涯。
三、小结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培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参考文献:
[1]简红艳,何瑾,丰鹏.中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
[2]康艳霞.浅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与模式建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
[3]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1).
[4]付玉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5]杨倩.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整体设计与分段指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2).
关键词:生涯;规划;生涯人物访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各高校逐步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思路,以“劳动力市场”为靶向,引导广大学生增进对自我及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而合理的职业选择。在职业信息的探索方面,也由传统的静态资料获取途径向动态资料获取途径转变。“生涯人物访谈”可帮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直观的职场信息,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践性,实现“人职匹配”。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内涵
舒伯(Super)是生涯发展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他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历程,统合了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1]基于此,生涯人物访谈即对目标职业中的从业者,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其自我发展形态。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为: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意义
(一)丰富职业信息,增强职业认知
通过与生涯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在校大学生可从访谈对象的现实说法和切身经验中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更加具体、真实,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对目标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取最新的职业信息。也可以通过访谈,帮助大学生验证已有信息的准确性,帮助他们调整自身对于职业原有的认知。
(二)发展职业关系,培养社交能力
“访谈”能够引导学生接触目标职业中的人,进行原始的人际关系开发、建立职业人际关系网,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招聘信息和录用机会。同时,通过与这些社会经验丰富、从业资格深厚的人接触,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及应变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深化自我认知,完善求职准备
深入、全面、准确地开展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慎重确定目标职业,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涯人物访谈会提升访谈的指导价值,同时生涯人物的访谈又促进自我认知的深化。通过人物访谈过程,可以使学生重新了解自己,促使大学生对照职场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四)操作性强,激发学生兴趣
广大学生即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教育客体,又是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施者。这一教学方式增强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信息多元化,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学生们会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呈现出个体差异,在目标职业的选择中呈多样化趋势,因此会在访谈中获取多种多样的职业信息。这些可以更丰富地充实教学案例,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六)对接职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生涯人物访谈使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展开,不断调整育人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培养有用且好用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及指导要点
(一)引导教育对象开展自我探索
在进行访谈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自我探索。可借助一定的测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决策风格测试等)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做全面了解,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目标职业。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广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引入测评工具时,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测评工具的类型,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了解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于测评结果给予合理解释。
(二)协助教育对象做好访谈准备
(1)确定访谈对象。在确定目标职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确定访谈对象。帮助学生从家庭的社会关系优势、专业实习实践优势、历年毕业学生从业优势等方面入手,选择能够联系到并接受访谈的对象,尽量选取行业中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人物。
(2)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生涯人物的相关信息,如:所在企业、所在职位、所获奖励、发表的文章、重要讲话等。广大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报刊、媒体、网络等方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访谈的实施提供帮助。
(3)精炼访谈提纲。要根据约定的访谈时间,合理设计访谈提纲,可从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发展前景、从业经验等方面开展。在问题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的推进访谈。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精炼,一般控制在10个以内,不宜过多,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4)联络访谈对象。在实施访谈计划之前,积极联络访谈对象,确认访谈具体的日期、访谈时长及具体的访谈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信或者电话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初步的接触,进行必要的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意图,并表达感谢,为进一步实施访谈计划奠定基础。这个环节易被忽视,但往往极其重要,这个环节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提高访谈质量提高访谈效率加分。
(三)督导教育对象实施访谈计划
(1)掌握访谈技巧。做好生涯人物访谈,不能仅局限于访谈的内容,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访谈技巧。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使学生在与访谈对象见面的第一刻起,就被访谈对象接纳,从而为打开良好的访谈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访谈的形式,切实指导学生掌握人物访谈的技巧:找准访谈的切入点,从访谈对象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开始;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要尽量具体,不要过于开放,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学会适时调整访谈内容;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打破僵局、层层推进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应对访谈中出现的突况,如:访谈对象突然表现出对某一问题的异常敏感使访谈受阻,访谈过程中有突况访谈无法继续等。通过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巧妙处理,可以保证访谈的正常实施,也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为访谈对象留下良好印象。
(2)紧扣访谈提纲。因在实施访谈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所以拟定的访谈提纲往往比较全面、系统。要使学生将访谈提纲熟记于心,在实施访谈的过程中,既能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调整,又能始终围绕提纲层层深入,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多的搜集有用信息。可以在访谈的最后,请求访谈对象推荐一位或几位可接受访谈的对象,以此来丰富和充实访谈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职场信息。
(3)适度跟进。访谈结束后,教师不要疏漏一个环节,即指导学生给予适度的跟进。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访谈对象表示感谢,感谢对方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接受访谈,并给予中肯的意见。此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这些访谈对象中,有的是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有的本身就是行业或企业的领军人物,在学生今后的应聘中,可能就是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考官,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也会对学生今后的求职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与访谈对象建立长期联系,但也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引起对方反感。
(四)指导教育对象梳理获取信息
(1)归类呈现。访谈结束后,要注重信息的归类呈现,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基础上,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分类。学生在归类整理信息的同时,会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内化。教师也可按照教学的需要,将访谈信息按照职业分类进行整理,以便在日后指导学生了解职场信息时,能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案例。这些信息更加前沿、具体、形象、生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和课堂所不能提供的,因此,做好访谈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2)总结分享。指导学生总结自身在访谈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可以汇报演讲、座谈、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这种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在信息共享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投身教学的主体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学成果得到巩固强化。
综上,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有效实施,将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生涯人物访谈成为在校大学生认知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效用。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 for
Research[M].New York, Columbia Uniersity,1957.
[2]Super, D. E.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M] .New York, Harper,1957.
[3]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
[4]张凤,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它是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的重要工具。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受社会、学校和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历程
在1916年我国就开始了职业生涯教育,但是由于复杂的世界形势和我国当时的社会背景,职业生涯教育一直没有发展下来。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新教育思想和理念进入中国,随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落地生根。但是一直到2007年教育部才要求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并对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进行系统的规划,至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在高校得到了开展。而国外的职业生涯教育则是一种常规化的教育,每一个大学生在入学之前都必须做一整套职业规划书,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小学就开始注意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目前,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外已经建立了系统的教育理论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所从事的与职业相关的所有行为和活动,是与工作相P的态度、愿望、价值观等在职业中所反应的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大学的学习规划,大学的学习规划仅仅是针对大学阶段的规划与设计,而职业生涯规划是贯穿着一个人一生的设计,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职业生涯规划是外部环境、自身特点、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会造成职业发展的不断变化和变迁。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指组织或个人把客观组织的外部因素和个人的兴趣和价值观等内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把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全面结合起来,全面分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了解市场需求,分析各专业的走向,然后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制定一个保证职业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的措施,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及时调整,全面的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使自身的职业发展顺利进行,并获得最大的成功。
3.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大学生要想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取得成绩,必须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在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3.1提高认识自我和分析外部环境的能力
高职大学生要善于对自身的能力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以及定位,认识自我并了解自我。性格在职业的选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不同的职业对性格要求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的性格是不可能相同的,但是我们要根据大学生自身职业理想的特点进行适时的开展有倾向性的培养,发展与职业理想相适应的职业性格。外部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高职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充分分析所处的环境特点,环境在未来几年内的发展变化情况和环境当中对自己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等。外部环境的分析要切实注意组织环境的分析,也就是要注意所在单位的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方向和自己晋升的空间等等,还有政治环境对职业发展的问题,这些弄清楚后,有利于大学生更好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3.2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职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之时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个人的兴趣爱好,所以很有必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首先,大学生要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的不断积累有助于大学生的成才,这往往也是衡量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的标准之一。高职大学生不仅要具有相当数量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形成充分合理的知识体系。在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职业本身的需求,将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整体作用。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时候,除了要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要对将来从事岗位的相关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3.3加强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