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储备基金范文

储备基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储备基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储备基金

第1篇:储备基金范文

关键词:国土部门;土地储备;贷款;监管

中图分类号:F0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土地储备整理所需资金不断增加,阜新市面临土地储备资金不足、资金来源面较窄、融资方式不够丰富等问题,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融资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土地为中心的贷款模式。通过这一模式筹集到大量资金,为城市建设发挥巨大作用。但在贷款资金使用监管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力。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旨在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以期高效安全的利用贷款资金,在城市建设中发挥最大作用。

二、土地储备资金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土地储备贷款资金是银行向土地储备机构发放的用于收购、整治土地,提升土地出让价值的短期周转贷款。其主要用途包括支付征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场地平整费、缴纳土地出让金等。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及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现阶段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作为承贷主体,负责银行贷款资金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各区政府作为项目实施主体,负责项目区拆迁改造工作实施。由于项目涉及的资金额度大、环节多、链条长,在资金使用、监管过程中暴露出若干问题。

1.资金使用方面的问题

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作为承贷主体,负责银行贷款资金的借入、使用和偿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各用款单位申请额度及银行放款进度,申请并拨付资金。项目用款单位为区政府,负责项目范围内的征地拆迁及补偿款发放工作。

由于拨款单位及项目实施单位不统一,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负责拨款,只能通过报表形式了解项目进展基本情况,不能及时准确掌握项目实施单位的用款情况、银行余款情况,更不了解资金的使用效益。用款单位的资金使用范围广、额度大,如办公人员补助等费用没有明确限定。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现有资金管理方式不利于高效利用资金,很难适应大规模征地拆迁补偿费管理需要。

用款单位资金使用计划不周密,时效性不强。

2.资金监管方面的问题

该笔贷款资金按照《土地储备资金财务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核算,资金管理内控制度基本健全。资金审批过程严密,用款单位向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提交申请材料,包括资金用途、金额、事由、支付依据,经市储备中心审核并经相关领导审批后报送银行及局财务科,银行同意用款申请后方可划款,但在资金监管中仍有以下不足。

(1)资金使用单位上报材料不规范

由于项目实施单位为区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一套可操作的协调、沟通程序,各单位按照自己的方法整理、存档材料,没有统一、规范的存档模式。个别存档资料不完整,部分材料没有电子版,不利于统计数据、汇总资料,影响全面了解整体情况。

(2)土地储备资金综合管理不到位

与土地储备巨额贷款资金相比,监督人员不够、力度不足,监督方式和措施不到位。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少;对某一事项和具体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少。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只掌握下拨资金进度,未能及时了解各地块征地拆迁进度及拆迁补偿费发放进度明细,不利于全面掌控征地拆迁补偿的整体情况。

(3)监查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

目前没有各部门统一遵循的规章制度及法律法规,使监查工作缺乏法律约束与制度保障,造成管理上只管拨款,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只管建设、不讲效益。在检查审计过程中,只要求违规单位“下不为例”,而没有作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使得监查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监管力度,直接影响了监查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

三、储备贷款资金还贷风险分析

由于土地储备贷款具有政府垄断强、贷款需求量大、经营风险小、投资收益高的特点,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新热点。随着土地资本运营的深入开展,土地储备贷款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由于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一项新的制度,对于还款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政府因素、房地产市场影响因素、金融政策影响因素等方面,亟待研究解决。

1.政府因素

目前,市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匮乏、将土地储备机构当作财政融资渠道,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从银行借入资金以收购土地,但是出让土地所取得的收入不及时返回给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用以还贷,而是将收入挪用搞其他建设项目,使得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无法按期还本付息。由于出让金进的财政专户,对借款人的约束性不是很强,银行很难监管。

2.储备中心自身因素

土地储备具有运作周期长、资金投入多、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程度明显特点,目前,作为借款主体的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自有资金较少,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自身抗风险能力差,从而导致其过度依靠银行贷款,这既不利于银行分散信贷风险,也不利于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自身实力的增强。

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对还贷来源没有支配权。目前,储备中心实行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出让土地所得的土地出让金收入没有支配权。现有模式通常是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投入资金,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收等方式取得土地后,直接或间接进行前期开发后出让,但出让收入必须直接上缴财政专户。这就形成了借款人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对借款资金投入后所取得的资金收入没有支配权,自身不拥有第一还款来源,使得中心在运作初期承担债务的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借款的及时归还。

3.房地产市场影响因素

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的运作具有一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特征,计划收购储备的土地市场价格走向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土地拍卖和挂牌交易过程中可能存在土地流拍或中标人违约导致土地收入没有实现的风险。在实际运作中有动迁进度慢、净地不净等问题使地块拆迁成本过高,土地出让金上缴缓慢,出现收购土地的成本高于出让收入,导致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收不抵支,形成还贷的风险。

4.金融政策影响因素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银行的金融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由于行业不同,银行对土地储备业务不够了解,导致部分要求难以实现。如银行要求用地指标与放款规模一致,但在国土部门实际工作中只能保障项目范围内用地指标在贷款期限内完成。在用款范围上,要求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执行,对于实属项目范围内地块只是名称不符的没有灵活的解决方案。

四、应对措施

1.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土地储备项目的资金额度大、支付种类复杂,如此多的资金,如此复杂的过程,即使是1%的问题,国家就是数亿元的损失。从国土部门到实施单位根据所承担的工作,要全面梳理每一项业务和工作流程,制定个人和部门风险识别、防控一览表和重点工作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流程表,防范风险、降低风险。

2.围绕关键环节建章立制

土地储备的过程投资额度大、环节多、链条长,涉及的利益主体方方面面。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让关键环节有法可依。要坚持制度先行,紧紧围绕土地储备资金拨付使用、征地拆迁、农民补偿及还款等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加强土地储备项目监管提供依据和保障。

3.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各部门协调合作

政府要发挥其综合协调作用,加大国土部门的牵头作用。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应该在政府的特别授权下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规范运作,完成从贷款、用款到还款的整套操作,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审计部门、财政部门发挥其职能,加强对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运作情况的监督与合作,相互协商制定出统一的贷款政策和制度,按项目进度定期审计,使风险控制真正得以实现。

4.探索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合理分散信贷风险

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是土地储备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解决土地储备交易中心融资单一、缺乏资本金补充机制的问题,可以借鉴各地的经验,充分发挥土地储备基金的作用。在土地储备基金形成一定规模且经营业务走上良性循环轨道后,还可以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如发行企业债券、股票和开发公司入股等。这样可以改变过分依赖银行贷款筹集资金的做法,合理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使土地储备交易中心有财力对收购储备的土地进行规划,使得土地的收购、整理、储备、出售“一条龙”完成。

5.加强贷前调查评估,强化贷后监管措施

在贷款前期做好调查评估工作,真实掌握项目预计用款情况。对于项目的经济效益作出合理估计,为到期还款作保障。在土地储备贷款发过后对土地出让金账户实行封闭管理,加强账户监控,严格监控每块土地储备资金的支出、回收、上缴、返还,做到专款专用,达到到期还本付息。还要加强对已发放的存量贷款的管理和监控。

第2篇:储备基金范文

在个落雪的日子,静静地沐浴在商河温泉中,看着袅袅蒸腾的水汽,体会雪花飞舞的自在和幸福。

商河地热温泉储量巨大。据专业机构测评,商河地热储量256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79亿立方米。华北最大的地热富集区惊现商河,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恩赐。

商河地热温泉利用价值高。埋藏深度仅在1180米~1400米之间,井口出水温度58~62度,水质清澈透明。经专家鉴定,商河温泉含有丰富的锶、碘、偏硅酸、偏硼酸等,属“锶型医疗热矿水”,长期使用对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症、骨骼病症等都有定的辅助治疗和康复保健作用。

目前,多处温泉利用项目已在商河投入使用。商河温泉研发基地以四星级的标准建成,集会议接待、餐饮食宿、温泉疗养、运动休闲于一体。济南(商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温泉为取暖源,集现代农业展示、循环农业示范、设施农业生产、露地蔬菜认领、农业休闲养生、农副产品加工和科研培训服务于体,是城市人回归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好去处。商河乡村绿州花卉苗木基地更是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发展温室花卉、热带鱼虾养殖,实现了地热温泉资源的梯级开发,综合利用。

为进步打造商河温泉特色,济南(商河)温泉旅游综合区已破土动工。该区域以济南为依托,以温泉为主题,集观光、度假、保健、娱乐、会议、商务、房地产等业态于一体,打造温泉休闲之旅、养生会务之旅、高尚品位之旅、生命活化之旅,届时将吸引济南、京津两大都市圈的人们在此驻剧尚佯。

第3篇:储备基金范文

    保险保障基金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频发的金融机构危机事件令金融安全成为市场和投资者热门话题。为了保障保单持有人利益,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规范保险保障基金的缴纳、管理和使用,中国保监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要求和授权,制定了《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

    当前,我国保险产业的垄断竞争结构正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促进了保险公司之间的有效竞争,一方面提高了整个保险业的经营效率和公众的福利水平,另一方面使得低效率的保险公司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可能。鉴于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社会成本过高,建立起相应的稳定机制显得尤为迫切。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如果简单允许保险公司退出市场,必然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目前,我国保险保障基金制度还很不完善,寿险业务和长期健康保险业务还没有提取保险保障基金,已经提取的保险保障基金也没有集中管理、统筹使用,一旦保险公司出现经营困难时,保险保障基金的安全性易受到威胁。截至目前,世界各国不乏保险公司破产的例子,我国从来没有保险公司破产的先例,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保险公司就不会破产。为了处理好保险公司破产后的善后事宜,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应对保险公司破产的制度或基金。

    该管理办法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出台的意义。作为中国保险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道重要防线,保险保障基金制度的建立和规范,是中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创新,将为中国按照市场原则建立保险市场的退出机制和更有效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该管理办法的出台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制度创新,它意味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金融机构破产,国家财政兜底”体制在保险领域被率先冲破。

    保险业开辟金融领域先河,率先建立保险保障基金的事实,能够让更多的保险客户感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的保险业正沿着规范健康的轨迹加快发展。更重要的是,透过保险保障基金的建立可以看出,中国的保险市场也正在逐渐迈向成熟。监管部门在加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同时,启动保险保障基金,将使我国保险市场更有效地建立起市场的退出机制。随着保险保障基金的建立,保险公司也将会自觉地较以往更加关注自身偿付能力的变化。这将有助于建立更为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保险市场的发展。

    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从总体上看,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建立以后,保险业将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风险自救机制,依靠行业自身力量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将大大提高,有利于保险业长期发展。按照该管理办法在短期内对寿险公司利润影响明显。过去我国寿险公司的寿险业务不需提取保险保障基金,而从今以后寿险公司也要提取保险保障基金,在未来几年内,该管理办法对寿险公司的利润影响程度要大于财险公司。

    也许有人会担心此办法的出台会导致保险费率的升高。其实,尽管基金直接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中提取,会增加保险公司的成本,但是,由于它占的比重较小,而且目前保险市场竞争激烈,所以总体来说不会导致投保人保费的上涨。

    该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一直以来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存在的“中国保险公司不可能破产”、“保险公司破产后国家会兜着”等想法将会发生变化,使人们买保险时更加谨慎。另一方面,该管理办法的出台,为更有效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会增加保险行业的公信力。当保险公司被撤销、被宣告破产等情况出现时,对被保险人来说是一件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保险保障基金的建立为已经投保的客户加上了“安全带”,投保人可以更安全地持有保单、充分享受保险带来的风险保障,老百姓可以更加放心地购买保险产品。

    该管理办法的出台,使有些投保人担心自己的保单将来不能得到保全等。尽管办法出台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投保人的利益,保证投保人在保险公司破产后仍能得到大部分的赔偿,但是没有人愿意成为保障基金救济的对象。由于这个赔偿不是全部,投保人要承担部分损失,因此,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广大消费者要选那些实力雄厚、信誉高、业绩好的保险公司,才能确保不受损失。对投保人而言,不仅要关心保险产品的价格,更要关心保险公司的财务实力、管理水平等。但是过分的担心,甚至不敢买保险,是没有必要的。

    保险保障基金的提取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

    根据目前这个管理办法,并不是所有的险种都在保障基金保障范围内,如巨灾险、农业险、责任险等不在此基金保障范围中,而这些险种一旦发生就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最需要有个基金来给予保障。这也许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保险保障基金提取单纯以保费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的计提办法极易诱发道德风险。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与非稳健经营保险公司相比,稳健经营的保险公司有可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趋向于与非稳健经营保险公司间展开价格竞争并从事冒险行为,从而加大保险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进而诱发偿付能力危机。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和国内保险监管体系的完善,保险保障基金提取办法和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

    任何一项政策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都是过渡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政策也会相应进行调整。本管理办法也不例外。随着我国保险市场体系的发育日益壮大和完善,今后可能会有更严厉的监管措施出台。

    由于保险保障基金是在所有保险公司中平均分摊,无论信誉高低、抗风险能力大小、业绩好坏,都按同一比例缴纳,就会出现缴费不公平的的情况。也就是说它对信誉高、资产庞大的保险公司不利,倒是对一些小规模、信誉低、抗风险能力差的小公司有利。其实,保险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低风险的人为高风险的人买单,该办法中的规定符合保险学的基本原理。

第4篇:储备基金范文

一、铝锅忌长期盛饭菜

铝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空气里很容易氧化生成氧化铝薄膜。氧化铝薄膜不溶于水,却能溶解于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盐也能破坏氧化铝。如果将汤、菜长期放在铝制容器里,不仅会毁坏铝制品,而且汤菜里会溶进较多的铝分子。这些铝分子和食物发生化学变化,生成铝的化合物。

长期吃含有大量铝和铝化物的食物就会破坏人体中正常的钙、磷比例,影响人的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同时还会影响某些消化酶活性,使胃的消化功能减弱。所以,铝锅忌久盛饭菜。最好也不要使用铝锅炒菜或烧汤。

二、金属容器忌盛酸性饮料

酸性饮料与金属容器(铁、铝、铜等)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使金属物质溶于饮料之中。一旦喝了这种饮料,就会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出现头痛、恶心、腹泻等症状,而柠檬水、橘子水、酸梅汤等饮料酸度都很高。因此,金属容器忌盛酸性饮料。

三、塑料食具忌盛油脂类物品

塑料食具忌盛放食物过久,每次用完之后应立即洗净放好。忌盛油脂类物品。因为软塑料食具防油能力较差,易为油脂污染。

忌放鲜鱼。由于软塑料食具吸收气昧的特性强,放鲜鱼后则鱼腥味很难去除。忌盛开水。软塑料食具有不耐高温的缺点,忌装用开水或沸水泡烫。

四、忌用搪瓷制品煮盛食物

各种搪瓷制品都是在铁制品的外表镀上珐琅制成的。珐琅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珐琅铅等铅化物。

为了保证安全,最好不要用搪瓷制品来煮食物,也不要用它来盛放酸性食品。因为搪瓷制品表面涂的釉彩,其主要成分是各种金属盐类,如黄色、大红色釉料是镉和铅的化合物,而铅和镉均有毒。用彩色的搪瓷制品盛放酸性食品,铅和镉等有毒物质就会溶解到食品内引起人体慢性中毒。

五、忌用彩瓷餐具盛酸性食物

绘有五彩缤纷图案的陶瓷餐具,会给就餐者一种美的享受。可是对其潜藏在的危险,就鲜为人知了。

不论是绘在瓷器或陶器上的高温彩釉还是低温彩釉,其中都是由一些有毒的重金属和其他化合物构成的颜料,如彩釉中的大红色多数是含镉的化合物,奶油黄色含氧化铅,翠绿色含氧化铬。

用这种瓷釉器皿盛果汁、醋、酒等弱酸性食物时,彩瓷釉花中的有毒重金属就会被溶解出来,随食物进入人体,对身体造成损害,甚至可能引起慢性中毒。镉中毒可引起肺、骨损伤,铅中毒会产生贫血、神经衰弱、骨髓增生受抑等症。因此,对于彩瓷、彩陶等餐具,特别是器皿内壁涂有彩釉图案的餐具绝对不能使用。

六、忌不锈钢或铁锅熬中药

因中药中含有多种生物碱以及各类生物化学物质,尤其在加热条件下,会与不锈钢或铁发生多种化学反应,或使药物失效,甚至产生一定毒性。

七、忌用有异味的木料做菜板

民间制作菜板的首选木料是白果木、皂角木、桦木和柳木等。而有些木料如乌柏木含有异昧和有毒物质,用它做菜板,其味不但污染了菜肴,而且极易引起呕吐、头昏、腹痛。

八、忌用涂有油漆或雕刻镌镂的竹筷

涂在筷子上的油漆不但含铅、苯等化学物质,对健康有害,且遇热后有异味,影响食欲。雕刻的竹筷看似漂亮,但却容易藏污纳垢,滋生细菌,不易清洗,甚至致病。

第5篇:储备基金范文

贷款可以获取大量资金。由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是一个非常可靠且有保障的资金来源,也是土地储备筹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当前,全国土地储备机构在资金筹措上,大部分都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而且它在总投资中所占比例也相当高。但向商业银行贷款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贷款利率较高,会使土地储备机构支付较高的利息和费用,增加财务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贷款一般是短期贷款,期限较短,尤其是随着2004年6月份央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通知》后,明确规定各商业银行审慎发放房地产贷款,对土地收购储备贷款期限作出最长不得超过两年的规定。这无疑又提高了土地收购储备筹资的门槛。而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时间较长,其要求占用的资金时间较长。

从实践看,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的筹措除了这两种方式,还可以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发行长期债券、土地资产证券化和土地开发信托筹资就是其中的新方式。

发行长期债券最大的特点是筹资成本低。这是因为债券受条款约束,安全性较高。因此,利息率较低,这就降低了土地储备机构筹资财务成本。

发行土地开发债券,筹集土地储备金专门用于土地开发项目;然后,通过土地收益偿还债务。土地储备机构可以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转让债券,从而获取资金,也可以通过向金融机构质押寻求套现。

当然,发行长期债券仍有一些不足,主要是发行长期债券要受许多条件约束,因而会影响土地储备机构的筹资能力。土地资产证券化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这个问题。

土地资产证券化是把土地储备机构储备的土地作为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从而用来筹资。所谓土地资产证券化是指以土地收益或土地贷款作为担保来发行证券的过程。由于土地是一种财产,俗称不动产,它有保值增值和抵御通货膨胀的功能,使得土地成为一种优质的资产,拥有土地就可以获得稳定的可预测的现金流,而且收益还可以分摊于整个存活期。它在不丧失土地产权的前提下,利用证券市场的功能,将不可移动的、难以分割的、不适合小规模投资的土地转化为可以流动的金融资产,这既吸收了直接投资的优点,又吸收了间接投资的优点,是一种全新的筹资方式。

这种土地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既拓展了土地储备筹资渠道,又降低了融资成本,可以说是变“死”钱为“活”钱,即将土地储备机构巨大的固定资产变为流动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土地的价格会不断地上涨,实质是土地在不断的增值。而获得土地资产证券化的资产也会发生增值。因此,购买该项资产的投资者会增多。于是,它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大到金融机构,小到中小投资者。同时,由于土地收益或土地抵押贷款为担保的证券信用等级较高,而其利率则相应较低,从而可以降低土地储备机构的筹资成本。

由于土地资产证券化筹资是长期筹资,可以弥补银行因短期贷款而造成的信用困难所产生的信贷资金在时间上的脱节问题。但实行土地资产证券化要求土地市场和证券市场较发达,资产在未来能产生可预测的稳定收益;同时,要具有相当规模的资本市场,且投资者愿意购买这种证券为条件。这在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地区使用较普遍。

土地开发信托筹资是通过信托公司来获取资金,对储备阶段的土地进行开发整理。通过信托方式,可以把居民手中闲散资金集合后运用于具有稳定收益的、风险小的土地开发整理中,从而可以解决储备机构资金不足的问题。

第6篇:储备基金范文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外汇储备;新兴市场;金融危机

一、新兴市场是驱动全球外汇储备激增的决定性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在过去的20年间,尤其是2000年以后的这段时期,全球外汇储备的需求量出现了爆炸性的激增,这一增长以美元为主,并且大多数是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IMF公布的COFER数据显示,从1999--2014年第2季度,全球外汇储备的总量从1.6万亿美元跃升到12万亿美元。在2014年第2季度达到历史峰值后20年内首次出现下滑,截止2015年第4季度,这一数值约为11亿美元。而与之相对应的,1999年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总量为6100多亿美元,仅占当时全球总量的38%。而这一数字在2014年第2季度达到了8.06万亿的历史峰值,增长了12倍,占全球总量的67%。随后受出口市场疲软、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价格下降及美元走强等因素的影响,从2014年第3季度开始,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减少。但是考虑到外汇储备自亚洲金融危机后20年来的巨大增长,2014年的减少相对并不显著。目前新兴市场储备仍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由比可见,无论是从总量角度来讲,还是从变动趋势来看,新兴市场都是驱动全球外汇储备激增的决定性因素。从外汇储备币种构成来看,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四种货币构成。IMF2015年COFER数据显示,全球以及新兴市场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均超过60%。可见,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仍扮演着超级货币的角色。

二、害怕“浮动”的预防性需求是新兴市场大量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原因

相关数据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主要是为了在半钉住汇率制下防范资本外逃。新兴市场国家对浮动汇率制度有着“天然”的恐慌,并且目前或者至少是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都不会放弃钉住或半钉住的固定汇率制度。当一国货币面临升值压力时,该国的央行或货币当局不得不在市场上抛售本币来维持固定的汇率水平,不可避免的会使外汇储备量增加。同样地,若央行或货币当局预期本币有贬值压力,则会提前增加外汇储备以防备未来可能面临的投机性货币攻击。无论是哪种情况,固定汇率制都将导致外汇储备量的增加。如何从根本上解释新兴市场对浮动汇率制的厌恶?实证研究表明,新兴市场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府管理水平低、对产权的维护力度不够、金融体系透明度不高等不良机制,解决这些问题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资本流入突然中断或者资本外逃背后的风险。换言之,如果投资者认为投资环境或制度有利且可信度较高,新兴市场国家也许能够减少其对外汇储备的依赖。这一过渡阶段,本质上是一个从新兴市场向发达国家升级的长期缓慢的过程。这种转型升级要求新兴市场逐步实现经济自由化,给投资者提供更有效地机构设施以及更安全的保障。但是,在这一过渡阶段完成之前,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应对资本项目的突发事件提供缓冲。如果不改革,新兴市场国家会因害怕资本流动的不稳定而继续持有大量储备,但即使是改革,这一进程也是缓慢的。比如OECD的成员国韩国和智利,由于其有效的经济改革,已逐渐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即便如此,它们仍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以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据某些学者预测,未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开放度即广义货币M2与GDP的比率仍有上升空间,这意味着货币当局或金融机构要持有外汇储备保持流动性。此外,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口等原因,另一方面由于未来某些发展中国家将可能逐步升级为新兴市场国家,从而使得这一群体的数量增加,从长远来看外汇储备仍将增长。

三、外汇储备供需不对称是现行国际货币体

系背后的危机作为全球外汇储备的主要需求者,新兴市场所需的外汇储备来自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元占新兴市场外汇储备总量的60%以上。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兴市场带来了剧烈的波动和冲击。在见证了金融不稳定导致的急剧经济缩水、IMF的干预失效以及印尼的后,日益崛起的新兴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韩国、中国等,都将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对抗危机的资本以预防历史的重演。无论这些没有用于投资的储备其社会成本有多高,对于政府及其政策制定者而言,这些储备在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预防危机发生等方面带来的好处是不容小觑的。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后,新兴市场国家很快走出阴影,在2009-2012年间经济快速复苏。持有大量外汇储备虽然给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保障资金,但是却使发达国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持有大量发达国家的货币,一方面助长了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另一方面也使其转而投资于风险更大的资产。高消费使得发达国家的偿债能力日益恶化,而持有高风险的资产更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当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面临财政紧缩和经济增长迟缓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都将自食其果。不仅如此,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相比,这一后果将更严重。新兴市场外汇总资产占GDP的比重远远高于历史水平。由于世界各国的金融资产及负债通过全球银行体系连结在一起,而银行体系的杠杆率呈现出史无前例的新高,使得风险程度更高。不仅如此,全球各国国际收支的关联性越强,新兴市场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一脆弱性导致新兴市场国家增加外汇储备的持有量,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各国国际收支的关联程度,形成新一轮的交互作用。回顾危机前较长时期内新兴市场外汇储备增长的轨迹,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特里芬两难”仍然存在。经济日益增长的新兴市场无法依赖经济不景气的发达国家来充分满足其无限增大的持有外汇储备的预防性需求。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不对称最终将会引起美元恐慌。

四、构建新型国际货币体系的途径

要建立一个新型的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团结起来共建一个更加多样化的全球流动性供给体系。如果新兴市场国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能够提供储备货币,那么这一群体才有可能减少购买发达国家的外汇。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来自于新兴市场的储备货币供给国。那么,一种货币要成为储备货币,它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首先,从维持一篮子商品的实际价值这一角度来讲,这种货币要稳定且可信度高。因此,该国必须具有良好可信的财政状况,这样其货币被作为储备币种后的风险较小。另外,这种货币要能够自由兑换,同时货币发行应具备完善的法律法规,要让投资者相信市场没有障碍,资金的流出能够像流入一样容易。这两个条件都必须依赖于更深化的制度性基础,而这一点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没有或者说不完善。例如政府、职责、透明度、法律体系、教育以及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改革,这些对于维持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从经济规模和国际影响力角度考虑,中国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占全球总产出的十分之一,占金砖经济体总量的一半,同金砖经济体最初的三个成员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相比,中国的储备总量巨大。2015年11月30日,IMF执董会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所占权重为10.92%。随后,在2016年1月27日IMF宣布将约6%的份额将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的份额将从3.996%升至6.394%,这意味着中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IMF的第三大股东。而巴西、印度和俄罗斯3个新兴经济体也跻身IMF股东行列前十名。IMF的这些举措某一程度上反映了其在调整国际货币体系时提高了对新兴市场的关注度和倾斜度。人民币如能成为储备货币将会给我国带来很多好处。首先就是储备货币所具有的各种形式的“特权”。如果在商业和金融交易时使用本国货币,则会极大地降低外汇风险,节约成本。其次,在经济陷入困境时,如果一国的货币是储备币种,那么其在危机期间会对投资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历史经验来看,储备货币发行国通常是政治、经济自由化的国家,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产权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性的合格属性。美国花了10年时间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超级货币,但在此之前却花了近100年的时间准备和积累。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只有30多年,这对于建立一种货币的可信度来说太短。让储备管理者相信能够安全和自由地持有和使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中国需要实行更多的金融自由化的举措,至少是要实现人民币境外可自由结算。如果中国能够在政治、经济机制上做出改变来满足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条件,这将显著提高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对于中国以及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任康钰、张永栋:对近期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变动的观察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6(2).

[2]李稻葵、尹兴中:国际货币体系新架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0(2).

[3]杨艺、陈华:国际储备、经济基本面脆弱性与危机发生可能性———基于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2(12).

[4]侯海英:金融危机后新兴市场间国际储备模式变动分析[J].金融研究,2010(36).

第7篇:储备基金范文

2006年,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国际贸易出现了重大转折,当年累计实现贸易顺差7.47亿美元。我国机械产品进出口贸易长期以来一直是逆差,2004年以前逆差逐年扩大,2004年达366亿美元,2005年减少到139亿美元,2006年终于转为顺差。

一是这种转折是在进口高速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的。2006年机械产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839.71亿美元,同比增长27.42%;其中出口1423.59亿美元,同比增长36.28%;进口1416.1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进口增长19.6%,仍然是一个高的速度。之所以由逆差转为顺差,是由于出口增长36.28%的缘故。出口增长结构也趋于合理,东、中、西部增长分别为35.44%、46.47%、47.03%;一般贸易出口增长39.40%,加工贸易出口增长31.37%;民营企业出口增长41.13%,三资企业出口增长36.78%,国有企业出口增长22.97%。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行业以国内市场的波动为契机,走向国际市场,展示了自己的潜力。例如工程机械行业,2004年因为宏观调控,国内市场收缩,走向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当年增长74.62%,2005年增长54.69%,2006年增长65.28%。

二是重大技术装备出口取得突破。哈尔滨锅炉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分别与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公司签订了向印度贾苏古拉火电厂提供6台60万千瓦亚临界发电设备及其辅助设备的供货合同。在印度尼西亚的电站设备招标中,我国发电设备企业也顺利胜出。新疆特变电工中标了塔吉克斯坦一条500千伏和220千伏的架空输电线路工程,合同金额3.4亿美元。杭州制氧机集团为伊朗提供了两套63000立方米/时的空分设备。我国企业已成为国际市场水泥厂建设工程总承包的主力,其大型设备基本上由国内提供。7000―9000米的石油钻机也有多台出口。

三是基础机械产品竞争力不强。虽然机械产品进出口整体为顺差,但机械12个行业中,仪器仪表、机床工具、内燃机、机械基础件、重型矿山仍为逆差,其中仪器仪表逆差为97.89亿美元,机床工具逆差为76.14亿美元。这反映了我国机械基础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不能满足主机发展的需要。

目前机械装备的外贸顺差还很少,但从我国机械行业强劲发展的势头看,这一事实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宏观形势没有突发性的变化,则这7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可能标志着我国机械装备进出口逆差历史的结束,顺差时代的开始。同时必须看到,我们创汇的主体仍然是中低档产品,高档产品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实现贸易顺差只是振兴装备制造业迈出的第一步。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第8篇:储备基金范文

资源禁令,印尼经济的发展之需

印尼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劳动力规模和成本在东盟内具有较明显优势。印尼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地质运动活跃,自然资源丰富,有热带宝岛之称。相应地,矿业成为了外商投资印尼的传统热点行业,为印尼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的创造和出口创汇提供了重要支持。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印尼的资源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资源进口的重要来源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印尼资源产业已经不缺乏资本,部分领域还出现了资本过剩。为了影响和引导资本的流向,既继续发挥自身自然资源的优势,在国际贸易、投资中保持优势地位和较强吸引力,又推动资本沿价值链向上移动、增加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印尼政府开始调整与资源相关的宏观政策。

尽管印尼政府早就开始对原矿出口不满,但之前的政策并未真正实现其提高商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的目标。限制出口的政策起初相对比较温和,只是以提高部分资源产品税率的方式增加企业出口税收负担。2012年5月,资源类产品出口限制的“第一只靴子”落下,印尼政府对65种矿产品出口加征20%的出口税,并要求外资在印尼设立冶炼加工厂,收紧了对外资参与印尼资源产业的管控。

2014年初印尼政府的禁令,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未经加工的资源产品出境。此项禁令涉及所有矿产品种类,即便有缓冲期也并不长,基本封锁了资源品未经加工直接出境的通道,迫使外资在印尼投向矿产品的冶炼厂,从而强制实现自身资源产业的升级。印尼也希望通过升级实现技术提升和产业工人技能的提高。

影响几何?各方博弈的几种结果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仅由于中国货物贸易出口已经排在全球首位、进一步增加出口面临越来越突出的环境制约和资源制约,而且由于中国需要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内部组织和市场的进化。21世纪初至2008年间,全球经济处于上升通道,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资源要素进口需求广泛。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全球能源价格呈现持续上升,进一步刺激了投资者的购买欲。

印尼是全球最大的镍矿出口国,也是重要的铝土矿出口国之一,还是铜、锡、铅、锌和锰矿的重要出口国。目前,印尼已经成为中国资源的重要进口国,其中尤以镍和铝土的需求最大。中国经济所需镍矿储量小且品位较低,对进口依赖性较强。据统计,2012年中国镍矿需求约为6500万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印尼。印尼的红土镍矿一直是中国镍生铁冶炼的主要原料。镍是不锈钢制品的重要原料,而该制品目前正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印尼同时也是中国铝土矿的重要来源国,而铝合金在金属铝冶炼、水泥、研磨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印尼政府的此项政令势必对中国原材料的进口以及相关类别产品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但根据各方的不同应对,印尼禁令造成的主要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首先,依赖于从印尼进口原料进行冶炼的炼厂面临原材料匮乏的问题,进而可能造成生产开工不足。如果企业能够从其他产地继续获得进口,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进口成本、从而被迫提高成品价格。当成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时,中国冶炼厂的生产就失去意义。较大的冶炼厂可能保有一定库存,或以长期协议方式获得原料进口的价格优势。因此,这可能导致中国镍矿石、铝土矿石冶炼厂的整合,一部分企业会倒闭。不过,因此类冶炼厂而造成的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也相应减弱。

其次,印尼本土的冶炼企业在矿石供应上获得更好保障,从而有助于降低原料成本、在价格上形成更大优势。为了保障其原料,原有的矿石进口企业纷纷加大在印尼冶炼环节的投资,促进了印尼相关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具备相关技能的产业工人,增加了印尼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总收入。但是,由于金属冶炼厂对水资源、电力的需求较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小,可能增加印尼电力供应压力,并造成更多的工业污染。

第三,原有的资源进口国实施创新科技战略,通过研发减少对相关资源的需求,从而降低对印尼出口的资源类商品的需求。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即便印尼提升了出口资源类商品的加工程度,也不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日本在中国对稀土资源出口采取政策调整时,就综合使用了包括从其他国家购入稀土原料、加强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减少对稀土的依赖性等措施,产品生产并未受到根本影响。

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的应对之策

一般而言,一国采取措施管理其自身的经济活动属于内部事务,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外部影响。

印尼是世贸组织(WTO)的成员,应该遵循其加入WTO时所做出的承诺。WTO第11条第1款规定,任何成员方不得以除了关税、税收或其他费用的方式(无论采取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形式),对与另一成员方的出口或进口进行限制。第2款对于可能防止食品或其他出口方关键产品的做法允许例外。但是,印尼禁止特定类别产品出口的做法(即便设有过渡期),也不属于WTO协议规定的例外,与其承诺不符。

然而,如果诉诸WTO进行裁决,需要有一定的周期,且结果尚未可知。所以,中国有关各方更应以此为契机,加速转型升级的步伐。

实际上,印尼出口各类资源的态度并未发生变化。例如,镍矿作为印尼重要的资源,本身并不稀缺,即便以精炼矿方式出口,在未来也应该能够保持供应。在基建投资放缓的局势下,中国的钢铁企业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境,普通钢铁制品价格持续下跌,需要加大全球布局的力度。铝厂同样面临困境,高能耗、水资源依赖和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使得其继续运行本已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环顾发达国家,尽管新日铁牢牢把控着钢铁制品的高端市场,其生产车间却污染很小、能耗很低,而产业链前端都放在国外。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尤其是符合印尼引资和经济发展政策的投资更可能获得多方支持,同时企业可能通过产业链的整合降低原材料成本的上涨。

中国与东盟在自贸区的平台上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印尼包括电站、桥梁等不少重要基础设施都有中国建设者的贡献。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以及双方均参与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定,都为两国间经贸合作创造了更为稳定的预期。可以推动双边经贸合作的深入,加强产业链的配合,推动技术和人员的交流,加大资金的支持,增加中国与印尼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对缺乏足够实力、短期内难以开展对外投资的冶炼企业来说,在增加对澳大利亚等国资源的关注力度的同时,也必须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

第9篇:储备基金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外汇储备;风险;管理

一、引言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2007年开始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使世界经济蒙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次危机具有新的自我加速与向外扩散的传导机制,主要表现为国际储备货币国家借助一体化的金融市场转移和分散风险,这应要求以美元为主要储备币种的国家积极应对。而美元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储备币种,截至2009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1316亿美元,高居世界之首,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数量,对我国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使我国尽快脱离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趋利避避害,从更好地发挥国家外汇储备的有效性出发,加强和完善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

(一)外汇储备增速降低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已经传导到我国的实体经济,美国以及欧洲的国内消费需求已经分别降低到15年、13年的最低点,我国外部需求已经出现大幅度下降,直接导致出口订单减少。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同时由于前期人民币升值的累积效应、出口退税的取消等外贸政策改变,能源和环保等社会成本的不断上涨、新劳动法的出台等都将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削弱出口竞争力,并将导致出口增速下降。央行2009年1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178亿美元,但同比少增加441亿美元。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速在下降,但2008年12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所以规模还是呈现上升态势的。

(二)外汇储备在缩水

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外债处负责人最近表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低于19000亿美元,为2003年12月份以来首次下降,主要原因是美元贬值。因为美国金融危机必然造成消费需求的衰败,而美国政府想恢复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就要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增发货币向金融体系中注入更多的流动性,造成通胀的加剧,从而造成美元以及美元资产贬值。依据IMF官方外汇储备币种构成(COFER)数据库,在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中美元资产约占65%,欧元资产约占25%,英镑、日元及其他币种资产约占10%,其中美元资产以美国国债及机构债为主。从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系统定期公布的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证券的资料所推测的中国外汇储备的资产结构中,中长期国债约占50%,中长期机构债约占35%,股权、企业债与短期债券约占15%。由于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冲击最严重,美国央行为克服金融危机的影响连续十几次降低利率,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也持续走低。截至2009年11月20日,收益率降至0.68%,使我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外汇储备资产的收益大打折扣。

三、我国外汇储备管理面临的各种风险

(一)安全风险

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以美元为主要外汇币种,其所占比例较大,就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安全风险。每当美元贬值或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价值都会随之缩水,从而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根据数据统计,2002-2008年,美元的贬值幅度累计近30%。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国际资本大规模地迅速流动为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的激烈波动提供了良好素材,因此伴随着汇率的经济风险由此增强。此外,大量地持有外国货币也会带来一定的政治风险。若两国关系恶化,持有的外币资产将面临着被冻结的风险,使国家外汇储备的意义仅限于账上的数字,从而对国家的资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收益风险

高额外汇储备意味着高昂的机会成本,低效的资本使用率使外汇储备资产面临着严峻的收益性风险。我国持续增加的外汇储备多集中于美国国债,据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地缘经济研究中心新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08年底,我国持有的外汇资产近七成为美元计价资产,规模约为17000亿美元,包括9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5500亿美元-6000亿美元机构债,1500亿的美元公司债、400亿美元的股票以及400亿美元的短期存款。我国持有美元资产的最大问题在于投资于股权的比例过低,仅为2.35%。而与此相比,日本为16%,英国是47%,加拿大是72%。截至2008年12月底,中国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为52.94%、投资于美国政府机构债券的比率为33.53%、投资于美国公司债券的比率为8.82%。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投资于美国财政部国债的比率过高。美国财政部国债相对于美国的机构债和企业债而言,安全性更高而收益率更低,这说明我国对美国的长期债权投资过于重视安全性而忽视了收益性。此外,黄金在我国外汇储备中所占比例比较低。黄金是规避信用货币风险的多元化储备工具,由于它与美元汇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所以黄金储备是对冲美元贬值的最佳资产。因此,增持黄金储备是目前很多国家外汇储备结构转换的一个动向。

(三)其他风险

首先,会导致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央行通过外汇占款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显著增多,近几年一直保持在40%以上,外汇占款激增极大地增加了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致使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其次,加大了国内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性。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得以强化。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大量“套利性”外汇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境内,使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一旦“套利”成功,这些投机资本又会流向国外,寻找新的目标。巨额外汇资本的进出,有可能引发我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最后,外汇储备投资失利的风险。次贷危机所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我国外汇储备在海外的投资蒙受巨大损失。

四、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建议

(一)实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体制

所谓外汇储备的积极管理,就是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外汇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外汇储备积极管理的目标是保证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实施外汇储备积极管理能够提高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将一部分外汇储备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转出,因此有助于降低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其基本思路是跳出流动性管理,不再仅仅持有国外政府的债券,而是进行长期投资,追求相对更高的收益率。

2007年9月29日上午10时,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司,SIC)正式在北京新保利大厦挂牌成立。作为国有独资公司的中司,注册资本金为2000亿美元,负责管理我国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2000亿美元来自我国数额巨大的外汇储备,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予以购买注入。中司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宗旨是积极稳健经营,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SIC的成立,是我国仿效新加坡GIC及韩国KIC的模式,利用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来将过多的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投资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产及实物资产。将外汇储备作为政策资源和投资资源的功能有效分离,将有效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活性、主动性和独立性,隔离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的直接对应联系,弱化流动性过剩的风险,为国内宏观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中司对外汇储备实施战略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2000亿美元相当于庞大的外汇储备来说规模也还不大。当前,国际上某些国家的财富基金数目已达6000亿美元-7000亿美元之巨。待中司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之后,可以进一步加大其资金规模,或者重新组建新的投资机构,以利对巨额外汇储备的高效使用。

(二)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1、增强外汇储备管理的透明度。改革和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提高管理的透明度。从国际上来看,当今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趋势之一就是提高本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透明度,接受公众的监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01年9月20日的《外汇储备管理指南》及其随后于2003年的指南配套文件均对一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信息透明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强调。IMF通过以上文件认为,一国外汇储备管理透明度的提高有助于经济主体根据储备管理政策调整自己市场经济活动,并且通过向社会公众提供外汇储备管理的相关政策和行动信息,增强外汇储备管理者的责任感,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效率。因此,今后我国应当定期公布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些信息,并且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可以按照市场运作标准对有效储备管理机构的储备管理活动的年度财务报表进行外部审计。

2、建立健全外汇储备管理法规体系。根据国外经验,各国在进行外汇储备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都对其外汇资产的管理和运用提出了较高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要求,建立了复杂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并且大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仅在第4条和第32条对我国外汇储备经营作了一定的原则性规定;而作为我国外汇管理基本法规的《外汇管理条例》对外汇储备的运用更是缺乏相关的规定,这使得我国外汇管理缺乏一定的法律规范。作为一项既复杂又具有极强的政策性的工作,我国现阶段的外汇储备管理应当在一部有效的法律规范下进行,才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在对原有的外汇管理相关法律和条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更新的基础上,推出一部新的外汇管理法,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进行有效规范。根据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这部新的外汇管理法应在保留原有的相关法律条例中目前仍然适用的内容外,还应对我国外汇资产的定义和分类、官方及其他形式外汇储备的管理目标、职责、运用、管理机构、资产构成及监管问题做出较为明确的规定。总之,通过推出新的外汇管理法,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朱孟楠,陈.次贷危机下的中国外汇储备:风险、原因及管理策略[J].福建金融,2009(1).

2、刘煜辉.如何看待并保全中国巨量外汇储备[N].上海证券报,2009-02-18.

3、亚夫.贸易保护主义升高影响外汇储备走向[N].上海证券报,2009-02-25.

4、史祥鸿.基于现行汇率制度的外汇储备规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8(7).

5、何景伟.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下的管理新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9).

6、许俊.对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原因及对策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8(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