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加工贸易企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工贸易企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工贸易企业

第1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根据加工贸易企业性质和产品特点,加之外商投资企业所追求的盈利性目的,台港澳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主要在第二产业,因此第一和第三产业的数据不在考虑之内。并以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的数据为基础对三地在大陆投资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情况进行测算。

一、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整体情况分析

(一)数据概况

根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第二产业卷,2004年全国各种性质企业一些基本经济指标情况如表1、2。

(二)整体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按照研究目的和加工贸易特点做以下分析:

1.估算截止2004年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

根据行业和产品加工生产特点以及参考我国加工贸易目录:首先在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的港澳台企业基本不会从事加工贸易,根据我国2004年经济普查的综合卷港澳投资的企业数量为采矿业301家,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数量为479家,这样,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澳企业不会超过所剩制造业的54130家。

其次,我国2004年加工贸易主要进出口商品及对台湾、香港加工贸易进出口显示,从台湾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钢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从香港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对香港加工贸易出口主要是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对澳门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是服装及衣着附件。参考上述加工贸易产品,结合经济普查的行业数据和加工贸易目录进行推算,港澳台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排除饲料加工(168家)、屠宰及肉类加工(160家)、生皮等(2500家)、造纸(1625家)、农药(63家)、废旧资源和材料回收(73家)等,这样,估算三地投资企业中从事加工贸易的最多有49538家企业。

2、估算2004年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值

这里有两种测算,一种是根据我国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3279.9亿美元和经济普查中的出口值来测算:台港澳工业总出口值为10621.69亿,排除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供应业和制造业内部不能从事加工贸易出口一些行业,剩余出口值大约为10033.1亿元。按照2004年汇率8.27汇率折算,出口约为1213.2亿美元。这样,即便上述全部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则台港澳加工贸易出口最多为1213.2亿美元,按照2004年外资平均加工增值率45%测算,加工贸易进口最多为836.7亿美元。

另一种是根据2004年我国外资加工贸易出口数据测算:2004年外资出口3386.1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为2663.5亿美元,外资进口3245.7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为1836.6亿美元。上述经济普查的外资工业出口折算为美元总计为3563.1亿美元,其港澳企业出口为1284.3亿美元。假设台港澳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在工业出口中的加工贸易出口比例相同,可得台港澳加工贸易出口的估算值为960.1亿美元,进口按照2004年外资加工贸易的平均增值比例45%估算为662亿美元。

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第一种方法明显高估台港澳加工贸易值,第二种方法低估,我们可以用平均值来作为台港澳投资企业2004年从事加工贸易的情况,即加工贸易出口为1102.5亿美元,进口约为749.3亿美元。

二、台港澳资加工贸易企业具体情况分析

上述分析是对台港澳企业整体数据的分析,根据截止2004年底台港澳实际投资额和登记注册企业数来分别测算三地各自加工贸易企业情况如下:

1.加工贸易企业数量测算

截止2004年,台湾向大陆实际投资为396.05亿,年末登记数企业数为27386家;香港为2415.71亿美元,年末登记企业数为95778家;澳门为57.37亿美元,年末登记企业数为3517家。因为上述登记企业不仅仅包括加工制造企业,还包括注册在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近几年台港澳在华投资加工制造业平均分布率来测算,港澳平均分布率为70%,台湾为75%。这样,推算台湾加工制造业年末登记数应当为20540家,香港为67045家,澳门为2462家,总计为90047 家。依据上述整体分析结果,按照三地在大陆加工制造业企业数量比例来分别测算各自的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为:台资11300家,港资36884家,澳资1354家。

2.加工贸易主要产品

根据港澳台在大陆投资的行业分布和商务部相关统计,台资加工贸易产品主要是钢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香港为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服装及衣着附件、塑料制品、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澳门主要是服装及衣着附件。其中,香港在一些主要行业的投资比例均较高,如有色金属占47.7%,医药占47.7%,电力占41.1%,纺织占39.89%,计算机制造业占44%,软件业占31%,等等。而台湾在这些行业的投资还不到10%,澳门投资更少。

3.加工贸易值的测算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4年进出口500强(实际是661 家企业)企业统计来看,包含外资企业总计有269家,其资企业有75家,出口为672.46亿美元,占外资269家企业出口总额的47.6%,进口为522.75亿美元,占269家外资进口的41.5%;港资企业有22家,出口为68.07亿美元,占外资269家企业出口总额的4.8%,进口为57.25亿美元,占269家外资进口的4.5%。按照2004年外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占外资进出口平均比例来看,75家台资加工贸易出口测算523.6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为295.9亿美元;22家港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为53.5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为32.4亿美元。由此看来,根据上文对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进出口整体测算的结果,台资前75家和港资前22家进出口大企业中加工贸易出口合计为577.1亿美元,约占台港澳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52.3%;台资前75家和港资前22家加工贸易进口合计为328.3亿美元,约占台港澳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49.6%。

四、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特点

1、从地域上看,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在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在珠三角地区,台港资加工贸易主要是中小企业之间相互配套的劳动密集型环节的集群发展模式;在长三角地区,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中小企业进行产业链式发展的模式日益显现;在环渤海地区源于其语言、文化尤其是产业配套能力的不足,台港加工贸易企业以单兵突进的发展模式为主,且中小企业居多。

2、从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率来看,有些地区台港澳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原因主要有:一是虽然有些地区从加工贸易产业上来看属于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但是其在国内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加工环节,增值水平不高。二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加工制造企业从各个加工环节上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三是加工贸易企业内部存在转移定价的问题,继港资企业的“前店后厂”模式之后,随着台湾岛内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台资出口加工型企业也在逐步推广这一模式,即在岛内保持母公司,母公司的架构主要是财务资金管理中心和营销中心,将大部或全部的加工生产移入国内,其核心的零部件从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进口,这样通过岛内母公司和大陆加工厂之间进行内部交易来降低收益率进行避税,这也是造成加工增值率降低的原因之一。

3、从加工贸易的技术外溢效应来看,台港澳企业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外溢效果不明显。以台资企业为例,其采购非本地化对当地企业的生产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带动性不强。大陆对台湾巨额贸易逆差是由于台资企业采购的非本地化引起的,大陆台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其生产所用原材料及零部件基本从台湾进口,进而导致大部分台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产业关联度较低。一些企业的经营核心,如研发、采购、销售等网络均留在台湾,其生产环节与当地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基本不发生横向联系。

因此,难以对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产生应有的作用。台商到大陆投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群居性以及上中下游产业整体性移至大陆。这种以完整产业链的形式在大陆经营有其诸多优越性,但不足之处或负面影响即是其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技术创新及技术改造对当地企业影响或带动式微。另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台资企业在世界各地拥有丰富的贸易网络及营销网络,这就使其从事的加工贸易有较强的流动性。由于台资企业生产经营难以融入当地经济,一旦经营环境或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即可将其资金向别处转移,使台资加工贸易难以在当地生根。

4、近期出台的有关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对加工贸易相关行业产生了一定影响,如东莞从事加工贸易的15600家台港澳企业中,有10000多家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有些企业迁走至东南亚地区,但整体来看影响不大。同时,由于国外客户对加工贸易产品的价格调整不具有灵活性,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对出口加工企业的利润具有直接影响。

5、台港澳加工贸易企业的主要加工机械设备普遍从台湾、日本、韩国和欧美进口,其核心的加工料件也从国外进口,国内配套采购率不高,并且主要是外资企业之间的内部配套,其原因主要是内资企业的产品虽然价格低,但是产品质量不稳定,既增加了生产和控制的成本,也威胁到出厂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

注释;

第2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企业;保税货物;生产计划

一、前言

保税货物同普通进出口货物的通关程序具有显著差别,通常在产品进入国境且在海关监督下无需缴纳进口税额,但进口后需要经过存储加工再对外出口。由于保税货物的通关流程较为复杂,故而对其通关全称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全面掌握保税货物通关基本程序的前提下,提高其管理效率已成为加工贸易企业亟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保税货物的概念与特征

保税货物是指在经过海关监督和批准后尚未办理纳税手续便得以进口,而后在进口国境内进行存储以及加工和装配后再出口出境的货物。根据我国《海关法》,保税货物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1)特定目的,《海关法》将保税货物规定为具有两种特定目的的进口货物,分别为以货物存储为主的贸易活动和以加工装配为主的加工制造活动;(2)暂免纳税,保税货物的暂免纳税这一特性也是由《海关法》所决定的,《海关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经由海关批准的待进口的保税货物,当收发货人员向海关缴纳相应保证金后,可暂时免去保税货物的关税;(3)复运出境,复运出境既是保税货物的另一关键特征,由于保税货物并未以普通的货物办理进口纳税手续,故而,其需要在存储、加工之后再复运出境,使经营者较好地履行了其保税货物进出口过程中的法律义务。

三、保税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

保税货物通关的基本程序如下:(1)合同登记与备案。保税货物的经营单位应持对外签约合同和本单位相关部门批件,就合同的登记与备案向海关部门进行申请办理,待海关对相关文件核准无误后,签发登记手册,并将文件备案;(2)进口货物。企业需要持有海关针对该保税货物所签发的《登记手册》与其他相关凭证进行申报,从而办理货物的进口手续;(3)存储与加工复运出口。货物进入地区后,应存储在海关制定的区域,同时,由其指定的生产加工企业进行制造和加工,加工工作结束后,企业应持《登记手册》向出境地海关申办保税货物的出口手续;(4)货物出口后,经营单位仍需持《登记手册》和相关资料同合同备案海关办理核销手续,从而确保进出口保税货物的顺利通关。

四、加工贸易企业保税货物管理的有效方法

1.销售管理

在交易方式和销售计划管理方面,企业销售部门应以交易方式为依据对销售订单(计划)做出分类管理,同时,将符合保税货物定义的相关货物订单纳入到保水加工贸易的货物管理中来,通过在订单与销售计划中同时标明“保税(加工)货物”,并在不符合保税货物定义的加工货物的订单或计划中标注“非保税(加工)货物”,从而使企业的加工、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明确所需加工和管理监督的保税货物。在客户管理方面,加工贸易需要尽可能建立起详细的客户资料管理档案,通过采集和整理客户的基本信息,并将相关客户信息以交易方式为依据进行归类,提高企业对客户的管理效率。

2.生产计划管理

对于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计划部门而言,其需要根据企业销售部门所提供的产品销售计划或所接收的保税货物加工订单对生产计划进行合理安排,此外,对于标注“非保税加工货物”的订单,在安排生产计划时还需在生产计划上也进行如此标注,同时,将其纳入到非保税加工货物的管理计划当中;而对于标注“保税货物”的订单,安排生产计划时仍需在计划单处标注“保税货物”的标记,同时将其纳入到保税加工的货物生产计划当中。

3.物流账目管理

根据我国《海关法》规定,凡事在海关注册的对外加工贸易企业,具备进出存账、实际消耗原材料的账册、订单、生产令等凭证所反映的业务活动时,需以海关稽查条例和相关会计法规为依据建立保税货物账册和报表。具体账目管理方法如下:(1)加工贸易企业需要针对原材料和成品分别设立账目,主要原材料与成品应该单设科目,委托和受托加工后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及相关生产设备也需单独设立科目予以登记。(2)企业生产部门需要将订单号填写到领料单处,对所收入的需加工货物,还需记录其仓单编号与来源和货物的性质等,从而确保所生产加工出的成品能够与发出订单的企业相互对应;(3)在确保保税货物与非保税货物的记录与核算是分开进行的基础上,以月度小计或年度合计的方式向相关会计科目记录到本账中,而本年合计则以本年月度小计的合计为最终计算结果,从而使加工贸易企业的物流账目更加清晰明了。

五、结论

本文以保税货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概念与特点进行阐述,并结合其通关流程,从销售、生产计划与物流账目等方面对企业保税货物的管理方法进行了全面探究。可见,未来加强对加工贸易企业保税货物管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力度,对于以良好的货物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管洪星,李电生.保税货物开展金融物流业务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1,01(12):39-41.

第3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加工贸易;自主创新;贸易摩擦

加工贸易分为进口、加工、出口三个步骤,出口加工贸易就是后面两头,省却进口的贸易方式的界定。所以对出口加工贸易的理解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工,二是出口。加工是加工贸易的环节。所谓出口加工贸易就是东道国投入那些比较好的生产要素对进口投入要素进行加工生产然后出口到第三国的过程,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国际分工。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实质是两头在外。无论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主要原材料、零部件等由外商提供或从国际市场购入,加工制成品应全部出口。现在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与出口加工贸易相关的政策,对加工所需要的原材料的进口以和成品的出口进行管理,这些政策往往多是鼓励性的,尤其是在出口这方面。之所以如此,在于加工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外贸发展有着其他贸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进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加工贸易的高速发展拉动了国内经济发展,然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以中小企业为例: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出口压力增大。这些问题的逐渐积累与矛盾加深,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造成威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国际市场的全球化重组过程中。中国的中小企业也积极加入了全球化潮流中,其参与的主要形式为出口加工,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正所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小企业在迈向世界市场的进程中也遇到一定的挑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低引发产品增值率低;在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等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给中小企业造成一定困扰;另外近年来,最为优势的劳动力资源也出现紧缺现象,给中小企业的出口造成不少的压力。

一、我国出口加工业现状

在发展一般贸易的基础上,我国积极实施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使加工贸易实现了跨越性发展。从1979年到2003年,我国加工贸易年均增速达26.9%,比同期外贸平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加工贸易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4.38%上升到2003年的47.54%。加工贸易出口额2003年为241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5.17%。24年间加工贸易规模已成为我国主要的贸易方式,在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小企业也已成为加工贸易的一股强动力,成为加工贸易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世界贸易不断朝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今天,拥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型产品必然会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提高一个国家的出口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战略,从而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用高新技术产品来占领国际市场,带动中国经济腾飞。到2010年,我国商品进出口结构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显著提高;服务贸易实现较快增长,重点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明显增强;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扩大,项目技术水平和规模有新的提高,结构和区域分布趋于合理;对外投资稳步扩展,境外资源开发利用和加工贸易形成一定规模;经常项目收支实现大体平衡,国家外汇储备和主要外债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上;主要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企业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将实现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好的经济效益,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将获得更加坚实的基础,国家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小企业在出口中遇到的问题及分析

1.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仅有的部分高技术产品(如机电产品出口的70%为加工贸易,电子产品出口的90%为加工贸易)的出口往往也存在着加工过程短,主要技术和工序在国外或被外商掌握等问题。据调查,约占电冰箱总成本40%的包括压缩机在内的主要部件都是进口的,激光打印机中的激光发生器等关键部件也都来自国外。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经济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2.加工贸易增值率低

作为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只分享到微薄的劳务加工费用,几乎90%以上的附加值被处于价值链高端的品牌、设计、管理、营销、储运、保险等环节的外商所占有。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我国低附加值产品独特性低,抗危机能力差,出口商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时刻难以起到稳定出口的作用。

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我方仅能得到占出口总额7%~9%的工缴费收入,期于大量增值部分为外方所获得。如一个2美元的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卖到9.99美元,而作为加工制造方的中小企业所得加工费仅0.35美元。而进料加工由于原材料的采购和制成品的销售均为外方控制,价格由其操纵,外商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等手法,如引进设备低报价高、以次充好以及企业运营中非正常性亏损等,严重损害了中方利益。

3.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贸易制裁严重

中国自1996年以来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产品遭遇反倾销几乎涉及所有出口产品类别。从1997年到2002年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产品发起500多起涉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影响我国出口170多亿美元。2003年对我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调查案件共50起,涉案金额18.5亿多美元。由于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实行非市场待遇,在未来15年来中国70%的产品容易遭受反倾销措施的攻击。

如对化工行业的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应美国国内产业的申请,针对进口贸易中的不公平竞争行为展开的调查。337调查多数涉及专利侵权,少数涉及注册商标、版权和集成电路布图侵权,极少数调查涉及商业外观或商业秘密。一旦被裁定侵权,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随即签发排除令,指示美国海关禁止进口该产品,使得被控企业甚至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相关产品无法进入美国。337调查案节奏快、费用高、难度大,一旦指控成立则制裁严厉,将使被诉国家、企业面临极为严峻的形势。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壁垒调查处负责人认为337调查将成为制约我对美出口的主要措施之一。4.劳动力供给趋紧,中小企业发展呈现疲态,出口压力明显增大

劳动力需求增加,但多元分流加快。由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促进劳动者流动的相关制度不断出台和完善,在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急增的前提下,劳动力的多元分流也逐渐加快。由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对劳动力需求急剧加大,在国家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引导下,人们就业观念也随之产生了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劳动就业“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劳动者就业从先前的定向流动变为现在的多元流动。在这种劳动力多元分流格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企业对劳动力竞争日益激烈,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招工优势逐渐丧失,近年出现了招工困难的局面。近年来东南沿海一些地区的工业企业面临劳动力短缺,即人们所说的“民工荒”问题。目前这一问题还没有缓解的迹象,反而有进一步加剧之势,由此更加凸显出中国经济必须转变增长方式的紧迫性。

三、对于中小企业的对策建议

1.自主创新

资料显示,美国20世纪8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35%来自于新兴产业的发展,65%来自于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生产率的提高。近年来虽然我国企业的研发经费超过其营业额的10%,但众多中小企业因为实力弱、意识不到位,投入的研发经费少之又少。不重视自主创新的结果就是企业普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时代的最强音。

2、超前性

拿破仑曾说过:“我的军队所以长胜不败,就因为在与敌人抢占高点时,我们总是早到5分钟。”日本松下幸之助也常说:“在与竞争对手较量时,必须比他们先行一步”。我国民间也有“先发制人”、“捷足先登”等一些类似的话。创新不仅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是克敌制胜的法宝,也是国与国之间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不可少的最佳的战略和策略选择。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掌握主动权。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要承担时代的不幸。

3、系统性

自主创新是个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市场创新、服务创新、理论创新等,而在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观念创新是先导,制度和体制创新是前提,技术创新是核心,产品创新是载体,管理创新是保证,营销创新是出路,文化和品牌创新是关键,效益创新是目的,彼此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技术创新,提高贸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经济条件下,技术决定生产也决定贸易,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在国际分工中垄断高端技术优势而拥有国际贸易的主导权。随着科技进步在国际分工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扩大,高技术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制高点,并带动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自主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最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企业主观能动作用,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精神。

4、动态性

自主创新也是一个滚动发展的过程。中国有一句非常朴实的话:“兵无常态,水无定形,守业必衰,创业有望。”所以创新永无休止符,不能一劳永逸,不能浅尝辄止。用有的企业家的话讲:“我们始终生活和工作在忧患之中”,“任何创造以及在竞争中的胜利,至多只能高兴5分钟!”因此,自主创新必须坚持不懈,常创常新。

为解决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加工贸易增值率低;对外贸易摩擦继续增加;出口压力增大等问题,中小企业应通过自主创新,并把握其超前性,系统性,动态性来增强企业活力;实现企业价值定位,提升企业价值链;加强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深入了解国际规则,加强信用来减少贸易摩擦,创建良好的贸易环境;构建企业用工的和谐环境为企业注入生产的原动力。由此使众多外贸出口型企业成为强大国际贸易实体,走出国际贸易分工中“微笑曲线”最低点。

参考文献:

第4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2005年5月15日,两家公司分别向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及其驻出口加工区B区办事处提出了申请,海关对需要转移的海关监管货物进行了清理、分类。它们包括原先进口的减免税设备和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两大部分。减免税设备中又分已过监管期限、但未办结解除监管手续的,和还在监管期限内的两类;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中有5本未结案加工贸易手册。

为了能既快又省地让企业实现监管货物的转移,针对要转移的监管货物实际存在的以上三种情况,考虑到两家企业属于分立性质,又是转移入出口加工区,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及其驻出口加工区办事处提出了如下处理意见:

对于已过监管期限的减免税设备,要求企业按照署办发[2002]35号文《海关总署办公厅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减免税设备解除监管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立即办理解除监管手续,再以非监管货物形式登记进入出口加工区企业;

对于还在监管期内的减免税设备,根据署发[2000]36号文《海关总署转发〈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合并与分立的规定〉的通知》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合并或分立前进口的未达到海关监管年限的特定减免税货物以及未核销结案的进口保税货物,在外商投资企业合并或分立后,由承接货物的存续或新设立的公司承担海关法规的接受海关监管的全部法定义务。”按照特定减免税设备结转的方式,区内、外企业同时在苏州工业园区海关驻出口加工区B区办事处报关后,进入出口加工区内。区外企业报出口,从而核减艺达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特定减免税设备监管记录;区内企业报进口,登记入苏州艺达思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的设备电子账册。

对于艺达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5本未结案加工贸易手册,考虑到两企业属于一家企业的分立性质,参照署令[2004]111号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将未出口的成品和半成品折算成料件,与剩余料件一并以余料结转形式,转入出口加工区内苏州艺达思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第5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PEST模型;风险

近年来,在国际产业分工深化和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北省的加工贸易有了明显的发展,在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1992年的不足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8.77亿美元,,且加工贸易产业结构逐步调整,2010年机电产品进出口额为11.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额达到5.22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28.79%。从经营主体结构看,河北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一直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2009年实现进出口35.5亿美元,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8.4%。

相对于一般贸易而言,加工贸易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河北省的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自身特点使得河北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本文将基于PEST模型分析河北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一、PEST模型

PEST模型又称宏观环境分析模型,用来分析企业发展的各种宏观因素,一般包括政治因素(政治体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经济因素(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科研投入、创新能力、技术水平等)和社会因素(消费结构、教育水平、人口变化等)四大类外部环境因素。

二、河北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的特点

1、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

1992-2007年间,进料加工在河北省加工贸易总额的比重平均为78.3%。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出口1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2%。

2、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发展迅速

河北省加工贸易涉及多个行业,出口商品主要有服装、塑胶手套、光敏半导体器件、高纯度硅、单晶硅棒、聚氯乙烯、皮革、餐桌用具、计算机及零部件等。近十年,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有了快速的发展,2006年河北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0.62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2.85亿美元,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29%。

3、大型加工贸易企业拉动作用明显

2006年,河北省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51家,进出口额15.5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9.9%。其中,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进出口额3.49亿美元,占20.3%,石家庄鸿业塑胶制品、河北宁晋松宫半导体、唐山相林晓昌皮革、唐山中红普林食品、石家庄鸿远塑料制品进出口额超过5000万美元。

4、美国、日本和韩国是主要贸易伙伴

2006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企业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韩国,三个国家的进出口额占比达到了58.7%。

三、基于PEST视角分析河北省外商投资加工贸易企业风险存在形式

1、政治因素分析

(1)产品结构低端面临政策调险

近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的加工贸易调整政策。政策的调整对河北省加工贸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例如:2005年5月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将铁矿石、生铁、废钢、钢坯、钢锭等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受此政策影响,铁矿砂加工贸易完全停止,钢铁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大幅萎缩。2007年,国家一次性取消了533种“两高一资”的商品的出口退税,降低了2268样产品的出口退税。而河北省80%的出口商品名列其中。近年来,虽然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已经成为河北省外资型加工贸易的主要产品,但是纺织服装皮革类、橡胶塑料类和农产品类产品进出口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而这些产品的加工贸易面临着更大的政策调险。

(2)贸易壁垒风险

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2010年1-11月,欧盟累计召回的459项纺织品中,中国产品占47%,同比增长100%。截止2010年7月,美国已裁决正在实施的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达104起,涉及产品超过80种;欧盟对华已裁决正在执行的贸易救济涉及产品59种。2011年7月起,在法国销售的消费品必须具有“碳足迹”标签。从太阳能电池板到不锈钢水槽、化学增白剂,2012年年3月份以来,美国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特别是3月19日至21日,美国接连对中国产品发起5宗贸易救济措施,密集程度前所未有。

2、经济因素分析

(1)本土化程度不足面临市场波动风险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点使得加工贸易企业面临比一般贸易方式更多的市场风险。而河北省加工贸易以外商为经营主体,进料加工为主的特点导致加工贸易本度化程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到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

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作为河北省加工贸易的主要出口地的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经济低迷,部分外资撤走或撤销增资计划导致投资不足,同时加工贸易企业面临资金流转困难、库存积压等问题,全省加工贸易受到巨大冲击。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额比上年下降了16.13%,2009年全省加工贸易累计进出口40.1亿美元,下降18.2%,下降幅度远高于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下降的13.7%。

(2)外商投资企业贷款难风险

第6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下国内的加工贸易在推动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引进并利用外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国内的加工贸易面临一些难题,为此本文研究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创新问题,并分析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提出有效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

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发展创新;现实意义

经济新常态指当前经济结构的一种均衡的状态,并且能够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稳健增长,增长和发展相互促进。产业转移指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达地区的部分企业利用其优势地位,进而通过跨区域进行直接投资,将少数产业的生产转移至发展区域,进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体现出该产业从发达区域到发展中地区转移的现象。加工贸易是生产进口制成品所需的原辅料、包装物料等料件,加工贸易企业把其装配后或加工的制成品出口到国外的经营活动的过程;加工贸易主要包含装配业务、进料加工、协作生产以及来料加工这四种形式(周玮,2013)。对于加工贸易的发展创新是指利用信息化的工业化道路进而不断升级产品的功能与结构,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支持开拓生产业,进而提升加工贸易配套的升级及其增值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创新。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难题

(一)国内加工贸易的现状分析1.国内的加工贸易发展态势良好。1978年至今国内的加工贸易发展取得很大进展,截止至200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已经高达10536亿美元,同比1980年的16.67亿美元涨幅约632.4倍;由此可见,加工贸易在国内的对外贸易中比例已由1980年的4.4%增长到2008年的41.1%。加工贸易有效促进了各区域经济的协调与稳定发展,并且在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创造就业、推动利用外资与积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表1为2001-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值及其在进出口总值中所占比重(单位aa:亿美元,百分比)。图1为2001-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趋势图。2.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居于主导地位。国内加工贸易中的进料加工已经处于主导地位,发展快速,在加工贸易总量当中的比例日益上升,进而发展成主要的加工贸易方式。1989年的进料加工出口额比例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近53.2%,到了2009年这一数值高达81.4%。考虑到进料加工比重逐年攀升,加快了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因此使得外资企业的主体较国内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进料加工贸易的方式,而国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也经过不断努力与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进而也开始进行从事进料加工贸易。表2为2001-2009年我国加工贸易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进出口总值及所占比重比较(单位:亿美元)情况(廖涵,2012)。3.外资企业逐渐发展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20世纪90年代,国外跨国公司来华投资较多,进而使得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加工贸易比例高升,进而发展成加工贸易的主体。截止2004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4500亿美元,这一比例占我国加工贸易总量约82%。2008年按照我国商务部调查的相关数据表明:2007年我国的国有、民营企业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占国内加工贸易总量的10%、6%与84%;到了2008上半年,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当中,其加工贸易进出口值约4302亿美元,约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84.4%。这一数额中,进口总值为1580亿美元,出口总值为2721.2亿美元,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84.57%与84.10%。4.加工贸易带动了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加工贸易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的应用,2005年我国的机电产品加工贸易出口额近313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30.6%,比值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约75.2%;其中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接近1948亿美元,涨幅31.7%,比例占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约46.8%。到2012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已达10562亿美元,较上年涨幅37.14%,占出口比例约62.87%,较上年提高13.82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约8672亿美元,涨幅37.04%,比例占出口的30.85%,可见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贸易产品附加值以及科技含量通过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了提高。

(二)当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1.加工贸易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当前国内加工贸易的产品结构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落后不高,进而制约加工贸易的快速稳定发展;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当中约8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部门,也没有自主专利以及技术发明。随着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逐步出现下降的趋势,从而使得现阶段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不高,不利于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创新。国内的技术工人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技工比例不足4%,在发达国家比重一般在30%-40%之间。由于缺乏一线技术主要人员,造成加工贸易的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不高,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与创新。2.加工贸易地区发展失衡。现阶段国内的加工贸易因受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而体现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较落后且交通、通讯设施不便,导致其加工贸易发展失衡。按照商务部2012年的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比例占全国的近97%,其中进口比例约97%、出口比例为97.05%;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该比值仅分别占全国的近3%,进口与出口比例仅分别为3%与2.95%。表3为2004-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的进出口额对比情况。3.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不高。国内加工企业的竞争力与发展优势不足,由于企业技术骨干与专业人员的短缺,加上生产设备的落后,导致产品的附加值与质量不高,影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缺乏核心的技术以及自主知识产权与企业品牌,使得加工贸易的价值链难以提升;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对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方面的忽视,导致企业的加工贸易出口商品多数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稀少。4.加工贸易由东向中西部转移存在困难。加工贸易中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出现较大的困难:中西部地区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贸易发展水平低等原因,使得加工贸易的转移成本与费用偏高(鲍晓,2011)。其次加工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依赖高效的管理、服务,以及完善的产业配套,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缺少这方面的优势;一方面加工贸易的销售、生产以及对外贸易均离不开通信、物流以及财政税收等支撑,但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正是其所欠缺的优势资源,因此该限制条件进一步影响了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顺利转移。

二、我国典型省份加工贸易发展情况——以广东省为例

(一)广东省加工贸易情况简介广东省处于我国沿海地区,在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发展良好,其中2013年广东省进出口额近7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近20.34%,其中出口约45亿美元,涨幅17.4%、进口32亿美元、增长约24.6%。其次广东省的28家加工贸易企业共完成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约36.19亿美元,该数值占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近47.3%。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及其增长率情况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及其增长率情况,2002-2011年该省的加工贸易总额由原来的57077万美元增加到209520万美元,增加净值为152443万美元,可见广东省加工贸易的总量较大且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广东省的总量增加了约2.7倍,加工贸易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5.6%,且逐年递增,因此,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发展呈现稳定提升趋势。

(二)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难题1.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面临环保与资源瓶颈的压力大。对于该省而言,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耗占大量的劳动力与土地资源,资源消耗型使得社会的资源数量接近极限,环境污染及其空间承载力不堪负重。部分密集型、工艺简单的高污染、高耗能行业逐步暴露出问题,不利于该地区加工贸易的顺利发展与创新。2.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创新与转型升级的能力偏低。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及科技研发能力不高,导致企业在发展创新与转型升级方面受到限制。广东省多数加工贸易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偏低,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二次研发与加工方面,在新产品的开发、基础性研究、原始创新以及关键技术等方面与国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存在很大差距(杨秀芝,2012)。3.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不足。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企业竞争力不足,加上加工贸易起步晚、地区资源优势难以体现等因素影响,造成广东省的加工贸易水平与其他省份相比偏低:2010年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出口量仅为7.8亿美元,在中部省份中排名第5,加工贸易占同期货物贸易平均比例的约10%,但与我国50.4%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4.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配套能力不足且企业物流成本过高。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企业产业的配套能力不足,缺少龙头企业与配套的协作型企业带动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导致加工贸易企业难以从当地获得配套产品与所需要的料件,进而影响了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与创新。其次加工贸易企业的物流成本很高,由于企业受到物流运输时间长、效率不高的影响,进而难以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该省缺少加工贸易人才,现有劳动力素质难以满足新型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发展的需要,使得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难以获得快速发展与创新。

(三)经济新常态下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创新策略1.明确加工贸易的创新发展方向。广东省进一步明确且细化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在认真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基础上,积极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有助于形成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全面打造具有广东省特色的加工贸易产业基地。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合理布局,明确区域定位,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行业,发展金融、物流等关系密切的行业,争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般生产环节,积极承接制造业生产制造部分,快速形成加工贸易特色产业群。2.分层次推动加工贸易的创新发展。广东省应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与出口加工区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该省加工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严格执行有关环保与减排的政策,切实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将重点放在发展加工贸易产业上。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全面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建立并且完善有关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机制,进而设立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基金,有效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奠定资金保障,进而促进加工贸易的创新体系。3.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并搭建技术创新共享平台。广东省积极与当地的高校开展合作,借助政产学研的结合不断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科研院所与配套企业开展长期的友好科研合作,进而组建研发中心,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健康发展(陈辉韬,2014)。一方面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升级与进一步创新,加大对加工贸易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搭建技术共享的服务平台,为加工贸易企业提品试验、设计与加工、技术开发以及产品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支持,更好地带动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创新。4.合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广东省有效将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内容转移至加工贸易的准入条件当中,进一步淘汰落后的产业,有效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积极引导加工贸易进行资本的引进并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适当将技术、金融、市场以及土地等资源朝着加工贸易企业方向倾斜。广东省加工贸易企业还要做好加工贸易园区的建设与规划工作,进而在明确各类园区的产业定位以及发展方向基础上,不断打造具有广东省特色的优势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全面带动加工贸易的和谐发展。5.积极引进新技术与设备。广东省积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不断引进新技术与更新设备,同时积极聘请研发人员促进加工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水平。加强内资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并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进一步增强研发、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加工贸易产业水平,全面带动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创新。经过以上措施,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从而带动了广东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社会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使其加工贸易企业快速发展与创新,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创新途径

(一)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加工贸易的合理布局由于国内中东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差距大,因此需要根据当地的不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布局,进而制定不断有针对性的加工贸易发展战略。不断促进中西部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创新,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企业向沿海地区过渡或是转移,让这类加工贸易企业能够实现“沿海接单-内陆生产-沿海出口”的一条龙加工出口路线,让加工贸易通过这一创新模式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加快现代物流建设为快速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创新,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重视管理与经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从而大力发展自主品牌产品。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学府强强联合,不断引进高学历、高资质的人才,借助“产学研”的模式进行贸易人才的培养。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提升企业的物流服务质量与功能,进而全面为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配套服务,降低内耗提高加工贸易的整体效率及水平,较快地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与创新。

(三)重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建设并突出贸易商品特色重视并提高中西部交通运输能力,完善相关的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物流等配套服务产业。有条件的可建立出口加工贸易区,更方便对贸易流程做规范和管理,也能借以聚集相关产业。中西部地区大力发展低附加高的加工贸易产业,有利于在产业的选择上和东部沿海地区错开并保持差异化发展战略;一些类似矿产、税点等有利于高兴技术研发的产业应当要受到重视,并从中深挖精、深加工能力,提高加工贸易商品的附加值,由此体现地区的贸易特色发展。

(四)主动与跨国研发机构开展贸易合作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与跨国研发机构的贸易合作,有利于促进交易的顺利实现,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开展合作,进而提高贸易企业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水平。其次凭借跨国公司研发部门的技术溢出优势,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产品研发技术进步产业的发展创新;有利于规范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研发人员合理流动,进一步提升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水平。

(五)完善有关的政策促进加工贸易的创新与发展完善有关的加工贸易政策,根据国际惯例进行免税、退税等优惠政策;明确、完善现阶段的出口退税制度,全面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退税审批效率(李思淼,2012)。一方面政府监督机构应加强对税收的监督与管理,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调整制约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创新的各项政策,以构造完善、合理的加工贸易产业体系,让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发展不断得到创新。

(六)积极培育我国民营企业并提高其主体地位加大培育民营企业的力度,进而提高其在加工贸易的主体地位,切实推动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按照民营企业的集群及优势才能体现各自特色的加工出口集群。例如东部地区的民营企业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行业的加工贸易,进而全面促进加工贸易商品朝高附加值方向转换与升级;对于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而言,可通过利用其丰富与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集群,由此可避免重复建设现象,全面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玮.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及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参考,2013(5)

2.廖涵.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鲍晓.关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与中西部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27)

4.李思淼.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增刊),2012

5.杨秀芝.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对策.理论观察,2012(6)

6.陈辉韬.迎接新一轮全球要素配置和产业转移——新阶段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方向[J].工业技术经济,2014(4)

第7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现状;产业升级;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071-02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在利用外资、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以及促进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16.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3439.5亿美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加工贸易涉及了大部分产业,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成为贸易大国并开始向贸易强国转变,加工贸易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其发展之初便给中国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等系列问题,时至今日,我国加工贸易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尚未改变以贴牌为主的格局,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逐步加快,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竞争力,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更是给我国加工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保持加工贸易规模稳定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符合当前经济要求,研究分析有效的产业升级对策也就有了重要意义。

2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和升级对策进行了研究。一些学者论述了加工贸易的地位作用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赵玉敏(2012)分析了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加工贸易能够产生创新经济的要素,合理的政策引导促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潘悦(2002)肯定了加工贸易对于高新技术在我国多个产业中的运用所起的重要作用。部分学者则从定性的角度详细分析加工贸易的升级现状,并讨论了多种对策建议。汤碧等(2012)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研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采用了多个指标描述我国加工贸易的变化趋势。还有学者实证分析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于瀚等(2008)归纳分析了多个影响加工贸易升级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预测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

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针对其转型升级的研究在国内已比较丰富,但论述方法和视角不尽相同,综合各方面研究的整合分析并不多。因此,本文从加工贸易升级现状出发,尝试整合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

3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现状与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加工贸易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从20世纪90年代起获得了飞速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在产品中的运用,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同时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我国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当然,尽管加工贸易发展迅速,其整体发展现状是落后的,水平是低下的,结构也是不平衡的,尚存在许多问题。

(1)加工贸易途径不断优化,主要行业增值率逐步提升,但总体上仍然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企业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外贸企业缺乏资金和技术,国家外汇储备也是极度匮乏,“三来一补”便成为了当时加工贸易的主要途径。通过多年发展壮大,加工贸易为我国赚取了巨额的外汇,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为我国经济增长找到了突破口。此后随着加工贸易范围规模不断优化扩大,进料加工与此后的外资加工贸易逐渐成为了加工贸易新的主要途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含量逐步提高,途径不断优化,行业增值率在缓慢提升。通过对比近几年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增值率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大多数行业年增值率均缓慢增加,说明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行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业盈利能力,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效益在改善,从事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营销能力在提高。

然而,我国当前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比重的不断上升却没有实现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中间投资产品的国内生产替代。加工贸易整体竞争优势仍基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端技术、成熟技术工序上,加工制造多为低技术环节,产品附加值较低,在世界产业链条中仅仅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尽管较改革开放之初已有了巨大进步,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90%以上严重缺乏核心技术与品牌,难以实现向价值链两端升级转型。同时近年来一些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减弱,这也极大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本土化的持续性发展,因此完全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底端加工贸易是无法实现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发展的。

(2)加工贸易产品多样化,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使我国制造能力显著加强,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加工链条短。

起初劳动密集型产品几乎是加工贸易的全部内容,产品附加值极低,国内配套能力不高,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产品逐步进入大规模商业化生产阶段,大量信息技术产品成为我国加工贸易新的补充,EXPY指数增幅明显。至此,我国出口产品种类繁多,精细化程度增大,国内配套能力有所提升,相关产业发展壮大,整体制造能力显著加强,产品实现全方位发展。加工贸易的长足发展对于我国产业竞争力有正向作用,2003年以来相关产业关联度逐年增强,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在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依旧不足,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差,高附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较少。加工增值环节也主要停留在技术设备的加工生产阶段,零部件和原材料仍是大量依赖进口,尤其是真正体现技术水平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更是严重依赖进口,因而料件本地采购率低,国内产业链条短,难以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这种状态一直限制着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使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总体上仍处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工序。

(3)加工贸易主体调整明显,引进外资成效突出,但本土企业成长不足,缺乏行业控制和影响力,实际效益大量流失。

我国以改革开放政策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大量外资,这些外商投资企业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1990年以前我国出口增加额绝大部分来自非外资企业,此后外资企业对出口增加额的贡献大幅上升,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体。目前外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占据了加工贸易进出口份额的85%左右,替代本土企业成为我国出口的主导力量。

外资企业成为加工贸易主体有利也有弊。发达国家发展加工贸易都以本国企业为主,但在我国,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比较脆弱,本土企业在技术、品牌、国际营销渠道等重要方面均无控制权,因而原本发展加工贸易所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技术管理溢出效应被大幅度抑制,当地经济通过加工贸易逐步发展壮大的进程不能显现。加工贸易的多数利益和加工贸易发展进程的主动权,包括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动权主要掌握在外资企业手中,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本土企业往往只是其在华的加工厂,致使实际效益大量流失。

(4)加工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巨幅增长,市场涵盖世界主要经济体,但对国外市场依赖严重,国内市场发展缓慢。

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只有206.4亿美元,而2012年便达到了38667.6亿美元,规模增长接近两百倍,其中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大地增强了我国很多行业和产品国际竞争能力,促进我国成为了制造业大国。我国加工贸易主要是从亚洲地区进口加工贸易所需的初级产品或中间产品,对欧美等西方国家出口制成品,进出口市场涵盖了世界主要经济体,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日本、我国台湾和韩国,出口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我国香港和欧洲。

尽管我国加工贸易近些年来进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但总体来说过度集中于我国香港和美日欧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造成对相关市场过度依赖,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不再是单纯的外生动力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但是长期的贸易出口加上以外资为主的贸易主体,使我国加工贸易服务于国外市场,造成了加工贸易产业的内部需求缺口,严重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地位与消费能力。加工贸易产业与国内市场脱节,产品市场发展缓慢,这会威胁我国加工贸易稳定可持续发展。

(5)有关政策推动加工贸易健康稳定升级转型,但存在“出口退税”政策扭曲,部分规定已不适时宜,阻碍加工贸易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加工贸易的弊端日益受到关注,转型升级也提上了日程。2006年,我国开始了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外贸增长模式的大调整,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对加工贸易实施保护与限制并举的新加工贸易政策,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近几年加工贸易比重逐年下降,从最高时期的53.4%下降到2012年的34.8%,与此同时贸易增幅依旧,除去金融危机下2009年的负增长,从2006年至今加工贸易平均每年进出口额增长幅度达到了17%,比重下降而增幅依旧,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成分在逐步提升,行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也有了初步成效。

不过,在加工贸易领域,我国出口退税政策依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现行税制下来料加工企业不能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企业生产成本较高,以致国内相关配套服务供应商没有积极性。同时一些出口企业为了回避国内采购成本的增加以及保税,便由一般贸易转向加工贸易,原来的国内采购部分随之变成了进口免税原料,这不仅缩短了国内产业增值链条,无法促进本土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与政策要求背道而驰,还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造成政策低效率。更有企业对外实施低价出口,利用出口退税额抹平产品差价,使税收补贴成为了企业的利润源泉。另外,在加工贸易领域普遍存在企业成本外部化,企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社会承担巨大的环境、资源损失,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实际收益。

4结论与政策建议

加工贸易升级的核心便是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的关键便在于自主品牌建设。现阶段我国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应围绕自主品牌建设,引导加工贸易战略转型,注重提升我国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分工地位。因此,本文建议:

第一,加强加工贸易品牌建设,鼓励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企业要大力发展核心技术,设立研发中心,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对此,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政策,为本土企业研发投入必要的人才与资金补助。

第二,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条,积极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企业既可以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也可以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还可以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因此,政府应研究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产业,鼓励通过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联合,有效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为已经开展加工贸易的企业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替代部分加工贸易进口的中间投入品,从而有效延长国内加工贸易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增值率进一步提高。

第三,调整利用外资的方式,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提高其适应市场的能力;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加工贸易,赋予本土企业平等的竞争机会;给予所有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平等的国民待遇,营造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为本土企业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支持,力争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应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资金,而是要尽可能吸引跨国企业把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环节转移至我国,实现相关高新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效应。

第四,稳步推进产业升级步伐,调整不合理政策。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短期时间内必然会造成部分利益受损,但从长远发展看来升级是必由之路,必须稳步推进。此外,针对以出口退税为主的政策不合理之处,应当及时取消部分产业的出口退税政策,适度降低出口退税税率总水平,遏制骗取出口退税的乱象,利用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减少加工贸易企业数量,从而通过少数企业垄断竞争形成规模经济,提高行业获取利润的能力。同时引入“绿色贸易”概念,严格规范企业污染治理,并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出口成本,减少外部化。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加工贸易是否导致中国陷入低端制造业陷阱研究[J].国际贸易,2012,(10):18-21.

[2]汤碧,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2,(10):44-55.

[3]李薇.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研究[J].跨国经营,2008,(1):53-55.

[4]贺强,周罡.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及发展策略分析[J].国际经贸,2010,(3):14-16.

第8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贸易平衡;出口转内销;弹性调节机制

正确认识和处理进出口贸易失衡,已经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民币升值及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与措施的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见表-1)。

从表-1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从直接数据来看,这种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顺差的来源是相悖的。因为,一方面,贸易顺差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呈递增态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确呈递减态势。这种相反的变动趋势告诉我们,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促使贸易趋于平衡,我们需要重点调整的是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因此,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适当地将加工贸易外销的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减少贸易顺差,实现长期贸易平衡的关键。否则,虽然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预期,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依旧,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二、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既然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为什么一般贸易不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只有认清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

(一)从加工贸易内涵的角度

对加工贸易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加工贸易理解为国际生产分工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生产分工协作关系;另一种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即国家对进口料件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方式,是政府部门操作层面上的保税监管加工贸易。本文所称加工贸易为第二种解释,加工贸易俗称“两头在外”贸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辅助材料等全部或部分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装配后,成品销往境外的贸易。

从海关监管层面上看,加工贸易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又称为保税加工,加工贸易货物通常称为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加工贸易货物,加工贸易货物只有经过海关批准备案才能保税进口,经海关批准准予保税进口的加工贸易货物才是保税加工货物。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合同项下所进口的货物不全是保税的,只有海关批准才给予保税待遇。由于海关给予暂时免纳关税的待遇,减轻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导致大量外资涌入,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增多,加工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加工贸易呈现顺差。

(二)从加工贸易实质的角度

加工贸易顺差的直接表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从表-3数据可知,2005--2009年间,每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都大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且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速明显快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增速。

我们可以从加工贸易的实质角度加以解释。传统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在境内保税加工后返销境外。由于在境内加工生产,加工生产过程必然凝聚了物化劳动,导致加工成品出口价格必然高于加工料件进口价格。另外,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递增,导致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增加,进口总值增加又必然造成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于是,规模的扩大和成品价格高于料件价格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角度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目的在于“限制”和“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通过加工贸易商品和企业分类管理来实现,限制“两高一资”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发展”主要通过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

1 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丧失,以工资来衡量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出口成本优势降低,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业、玩具业等。从近几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来看,政策倾向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两高一资”产业转向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政府也出台了对于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鼓励措施。在政策

调整的影响下,加工贸易进口的料件主要为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的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高于加工贸易进口产品附加值,于是造成加工贸易顺差。

2 产业链条延伸因素。对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比喻现在已不那么合适,传统的“两头在外”要么出口创汇少、生产工艺简单,要么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来料加工,在只赚取加工劳务费的同时,反而招致大量的贸易摩擦。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本土企业参与较少,但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进”的方式,在国内采购料件的比重逐渐增大,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带动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允许企业开展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在外发加工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通过这种“大进大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逐步形成积聚效应。这些举措,增加了国产料件的加工投人,减少了进口料件的数量,降低了加工贸易进口总值,提高了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增加了加工贸易出口总值。

(四)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角度

从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升值态势,这种趋势将持续。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初级产品成本降低,导致进口数量增加。而这些初级产品以料件的形式用于加工生产,转化为成品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过多影响成品出口,因为进口的料件作为贸易性投人品投入加工生产,人民币升值已经自动反映在成品的生产成本上。但是,投入生产的国产原料由于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表示的成品出口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贸易性产品的出口,也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促进贸易平衡

通过对加工贸易顺差原因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

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适当增加加工贸易进口,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才能有助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发展。由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长期大规模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因此,我们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研究重点放在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上。

(一)适时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

通过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的调整,一方面,将以往部分允许类商品纳入限制类商品目录管理,将以往部分限制类商品纳入禁止类商品目录管理。通过该目录的调整,将那些大量出口,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又属于国家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纳入该目录之中,从而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目录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高科技含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样,通过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方式,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二)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制度是为鼓励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而产生的,在加工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对加工出口产品从国内采购的料件给予退税,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因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的商品范围和退税比例。

(三)调整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管理

通过台账的“实转”、“半实转”、“空转”、“不转”,结合区域差别待遇、企业类别差别待遇,对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地控制加工贸易企业交纳的税款保证金,增加或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调整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

(四)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政策

现行加工贸易政策是建立在“超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是改革开放增加外汇储备的产物,优惠政策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张,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逐渐增大。在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应适时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措施,真正体现“国民”待遇,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五)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阶段保护论告诉我们,当一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且具有发展潜力时,政府应当予以保护,当该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产业竞争力或达到一定保护期限时,政府就应当减少或放弃对该产业的保护。借用阶段保护论的观点,我国应该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贸易形式,在当前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出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目的,对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应该结束或减少对其让利幅度;对那些依然需要政策呵护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继续实施保护,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向贸易平衡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的产业退出机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从而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实质是基于一定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直至取消优惠,引导加丁贸易的转型升级,适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的行为机制。

1 建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实施机制。现行国家的政策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加工贸易产业(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商品的税目进行细分,适时动态调整相关目录,明确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禁止发展的产业。但相关政策调整后,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该政策,有时对相关政策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这就要求政策调整应配套相应的调整实施机制,明确谁通知、谁解释、谁服务,让企业能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发展方向,调整企业生产。

2 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除了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细分评价外,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环境进行评价。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该加工贸易产业退出的“临界点”,当达到并超过该“临界点”时,表示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

3 参照国际惯例,可以给予加工贸易产业一定的“过渡期”。当该产业达到“临界点”后,给相应企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企业考虑如何将该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结合,给企业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利实现产业退出。在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基础上,我们还 要考虑,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相关模型,以期对相关加工贸易产业的退出提供实践经验。

(六)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政策的调整

为了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压力,将部分出口转向国内市场。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调低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达到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目的,在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不变或正常波动的情况下,减少贸易顺差。

具体而言,政府要将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作为政策大力宣传,改变企业长期固有的“外销”思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简化内销手续,商务主管部门、海关、税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积极探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奖励机制,对创立内销品牌按规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收款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研究国内消费市场的特点,打造企业内销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

通过出口转内销,将外销的一部分转到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是一种最直接的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加工贸易外销和内销都作为加工贸易政策的导向。为应对加工贸易失衡,可以建立一种弹性调节机制,在加工贸易顺差时,在政策上适当倾斜于内销,适当增大内销优惠,增加内销数量和比例;当加工贸易逆差时,在政策上适当倾向于外销,减少内销优惠政策和比例。通过这种内外销政策的弹性调整,使加工贸易内外销协调发展,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将加工贸易内销作为一种政策导向,需要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产品、不同市场特点、不同消费群体,有区别地加以对待。内销与外销的产品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外销产品内销要考虑产品结构、国内营销渠道、自主品牌建设、售后服务和研发,这些对于长期关注国外市场的加工贸易企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何力,用海关监管的转型升级适应和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j]商务周刊,2006,(13):68

[2]金龙布,加工贸易本土化策略[j]大众科技,2009,(1):198-200

[3]金志刚,论加工贸易的“产业毕业制度”[j]对外经贸实务,2009,(6):23-25

第9篇:加工贸易企业范文

关键词:产业转移;加工贸易;制约因素;广西

加工贸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加工贸易,可以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推动当地技术水平提高,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加工贸易落后地区实现加工贸易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我国加工贸易的协调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十分重视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工作,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号),明确提出要“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合作机制”,“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的支持力度”。为促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总理特此作出批示,要求“研究新的应对举措,引导加工贸易向我中西部转移”

一、广西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1.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效果明显,加工贸易发展迅速

广西近年来高度重视加工贸易产业发展,2014年,广西提出“加工贸易倍增计划”,从政策支持、区域布局、招商推介、服务龙头企业、通关便利化五个方面支持广西加工贸易发展。2016年6月,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6〕26 号),决定采取税收减免、降低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暂停征收水利建设基金、工业用地地价优惠、专项资金扶持五大措施,支持加工贸易发展,力争到2020年,广西加工贸易额以2016年为基数实现翻番,广西第二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正式起航。

在V西区党委、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广西加工贸易发展十分迅速。2010年-2015年,广西加工贸易额从17.5亿美元增长到105.7亿美元,占广西对外贸易额的比重由9.86%增加到20.63%。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也逐年增加,2010年,广西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仅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0.15%,2015年,这一比例已增长到0.85%。

为积极推动加工贸易发展,广西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已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广西已有南宁、钦州、北海、梧州四市被商务部确定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加工贸易新兴产业在北海、钦州、南宁等地飞速发展。2015年,南宁、北海、钦州、梧州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96.9亿美元,占广西全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91.7%,比2014年占比增加3.3个百分点,广西加工贸易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

2.加工贸易基础依旧薄弱,贸易额占比偏低

近年来,广西加工贸易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广西加工贸易基础比较差,发展起点比较低,广西加工贸易的基础依旧比较薄弱,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至今还未突破1%。

随着广西第一轮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的各项激励措施作用逐渐弱化,2016年,广西加工贸易额及占全国加工贸易额的比重,均出现了下降。

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广西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也相对偏低。过去的十年,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黄金期,一些中西部省区纷纷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扶持本地加工贸易发展,从而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也得以大幅提升。2013年,河南、重庆和四川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均超过40%,同期,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还不足20%。广西加工贸易额占对外贸易额的比重不仅远远落后于河南、重庆、四川等中西部省市,而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详见下表)。

二、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存在的制约因素

河南、四川、陕西等中西部省区通过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实现了加工贸易的跨越式发展。广西也一直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当做发展加工贸易的重要举措,但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效果。

具体来说,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1.广西物流不畅,物流成本偏高

当前,广西的物流专业水平比较低,配送能力也较弱,北海、钦州、防城港沿海三市的港口缺乏直航美欧的定期班轮,许多货物只能选择陆路经广东口岸出入境再转海运,这一方面增加了广西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广西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运输耗时,致使广西区内加工贸易企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以广西加工贸易龙头企业南宁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每年所支付的物流成本至少占生产成本的10%,而珠三角地区的同类加工贸易企业,物流成本仅占生产成本的3%左右。

2.广西加工贸易重点园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钦州保税港区、凭祥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电子北海产业园4个重点园区是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但这些重点园区由于起步较晚,投入又普遍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如凭祥综合保税区,由仓库改造的厂房仍然在使用,企业的生产条件还比较差。

3.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面临国内外的激烈竞争

鉴于加工贸易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很重视发展加工贸易,并将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作为发展本地加工贸易的重要举措。广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不仅要面对中西部省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还要面临东部部分欠发达地区的竞争,由于东部欠发达地区具有天然的区位、政治等优势,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便利条件。例如广东省就专门制订政策鼓励省内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广西由于区位特点,在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方面,还面临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的激烈竞争,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不仅具备较低的生产成本,而且还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广西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带来了较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抓住机遇、把握重点 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跨越式发展--自治区副主席张晓钦在“加工贸易倍增计划”研讨.

[2]刘华新等.广西着力加快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N].人民日报,2016-05-26(17).

[3]谢娱,卢凌燕.“加工贸易倍增计划”助推广西高速发展[J].广西经济,2015(5):28-29.

[4]杨素琳.倍增计划背景下广西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市场论坛,2015(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