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质量培训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质量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质量培训方案

第1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一、主要目标

从2016―2020年,通过全区48所技工院校与54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的方式,动员组织全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帮助他们实现技能型就业,促进家庭稳定增收,同时为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一批青年技能人才。

二、实施对象

全区54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参加培训当年12月31日前15周岁以上、22周岁以下,未婚,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含退学、辍学等,以下简称“两后生”)。

三、实施内容

根据“两后生”的培训意愿、劳动能力和岗位需求,分类实施下列职业培训: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一学年(10个月),熟练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

为期2个月以内,强化实际操作培训,提高初次就业能力。

(三)创业培训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创业实训等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四)中等职业教育

“两后生”直接参加,或参加上述培训后继续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学历教育。

四、实施步骤

(一)明确责任

各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人民政府签订结对帮扶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培训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在责任书的框架下,还可根据实际需要,由有关各方签订具体的培训协议。

(二)调查摸底

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每年定期组织对本县“两后生”培训就业创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将需要参加职业培训专项计划的“两后生”人员详细名册,提供给技工院校,同时报送自治区、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

(三)组织招生

根据“两后生”人员名册,技工院校与结对帮扶县联合进校、进村、进户,集中开展春季、秋季招生工作。

(四)实施培训

由技工院校或委托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根据年度招生计划,分类、分专业组织开展培训工作。

(五)推荐就业

对培训合格的学员,实施培训的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培训机构负责推荐就业,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予以积极配合。

(六)补贴申请

实施培训单位和学员按规定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扶贫等部门申请相应的经费和补贴。

(七)工作考核

对各贫困县及技工院校“两后生”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进行考核。

五、政策措施

(一)中期就业技能培训

1.开展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当年招生计划开设的全部职业(工种),自动取得在全区范围内就业技能培训定点培训资格。

2.培训实行全日制、寄宿制,培训时间为一学年,按10个月计。原则上单独编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编班。培训开班分春季学期、秋季学期,原则上春季学期开班安排在2-4月,秋季学期开班安排在8-10月。

3.学员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费(以下简称“生活费”)、学费、住宿费和实习材料费等实行全免,由自治区财政按1.2万元/人/学年给予补贴。其中,学费、住宿费、实习材料费、卧具费、实训工装费、体检费、医疗保险等培训费用补贴标准为6500元/人/学年,从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资金中列支;生活费补贴标准为5500元/人/学年,由各县从自治区切块下达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中统筹安排。

4.培训结束后,技工院校推荐学员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率和创业率达到规定比率的,给予相关技工院校就业创业服务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六、补贴资金管理

参加中期就业技能培训的培训费和生活费补贴资金来源、申请、拨付和核算按下列办法执行:

(一)补贴资金来源

各级财政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和自治区切块下达各县的扶贫专项资金等资金。

(二)补贴资金申请

补贴资金由技工院校统一申请,其中,培训费补贴按属地原则,向技工院校所在地设区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申请;生活费补贴根据生源情况,分别向其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扶贫和财政部门申请。

(三)补贴资金拨付和核算

培训费补贴从就业补助资金拨付给技工院校。生活费补贴先拨付给技工院校,再由技工院校转拨付给学员。

各技工院校在培训学员入学后1个月内将学员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信息管理系统中学员人数及指纹数据,由技工院校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并提出申请。经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后,预拨培训费用补贴总额的60%。

1.培训费实行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按实际参加培训学员人数及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对承接培训任务的技工院校给予补贴。学员完成一学年培训,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100%给予补贴;学员完成1个学期培训,没有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按60%给予补贴;学员未完成1个学期培训的,不给予补贴。培训结束后,据实核算补贴应拨费用,预拨费用大于应拨费用的部分,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率低于60%的技工院校,不给予补贴,预拨费用全部退回财政部门或转为下年培训费用预拨。

2.生活补贴费由技工院校代为申请,县级扶贫、财政部门按学期分两次拨付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申请审批流程如下:

新学员开学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所在地提供学员名单给县级扶贫部门审核补助资格开班1个月后,技工院校按学员户籍向县级扶贫部门提出补助申请,附上经县级扶贫部门审核符合补助条件的学员名单列表(含申请第二学期补助的学员)及技工院校出具的学员在校培训证明县级扶贫部门审核县级扶贫部门按学员户籍地在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公示,同时在县级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公示(公示期为7天)报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县级财政部门在审批后15个工作日内把补助资金划拨到学员就读的技工院校,由技工院校按月通过校园卡发给学员。

学员中途退学的,本学期未发完的生活费,由技工院校一次性退回县级财政部门。

参加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按我区现行有关政策执行。

七、工作要求

(一)精准识别

利用扶贫大数据平台,比对相关部门业务数据,充分发挥各贫困村“第一书记”作用,对“两后生”开展到村、到户、到人的培训需求调查,确保人员名册准确。

(二)精准宣传

一要内容精准。每一个贫困村都要张贴宣传海报,详细告知贫困户有关政策精神、补助标准和办事流程。二要对象精准。要对照人员名册,对贫困户“两后生”及家长开展一对一、面对面宣传。三要责任精准。各县要积极配合有关技工院校开展定期招生宣传,各贫困县乡(镇)、街道要成立宣讲团,开展不定期宣讲,各贫困村“第一书记”要经常带领驻村工作队走家串户宣传政策,了解实情。

(三)精准协作

结对帮扶的技工院校要确定若干所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定点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协作单位,在本单位难以满足学员的专业需求或其他条件时,及时推荐到协作单位开展培训工作。54个贫困县以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参加专项职业培训的,参照本方案实施,相关技工院校应积极予以配合。

(四)精准担责

各县负责准确提供本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两后生”名册及相关信息,配合技工学校做好学员及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员安心接受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各技工院校负责按结对帮扶县提供的“两后生”名册开展招生工作,组织实施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并保证培训质量,做好学员在校期间安全工作,积极推荐学员就业创业,要指定一名校级领导负责帮扶工作,组建专门工作队伍,落实结对帮扶工作专项经费。各设区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督促指导,组织实施各县职业培训专项计划考核工作。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负责制定相关考核办法,协调推进职业培训专项计划实施工作。技工院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为技工院校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2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离开质量控制,审计监督就是一句空话,全面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摆在全军各级审计机关面前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任务。近几年,虽然审计署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各级审计机关也在努力提高审计质量。可是,在日常的审计工作中仍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问题一:审前调查不充分。有些审计人员没有用发展的思路认真对待审前调查,对于年年审或经常审的项目不愿做审前调查,即使做了调查也只是蜻蜓点水,对已经发生变化的审计项目仍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待,容易造成审计方案简单、重点不突出、针对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审计的责任和风险。

问题二: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质量不高。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审计工作质量,没有好的审计实施方案,项目审计工作无法有序进行,审计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审计人员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计实施方案过于简单,重点不突出;二是审计内容泛泛,缺乏操作性;三是审计分工不合理,审计人员职责界定含糊,审计责任分担不清。

问题三: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审计实施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不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审计组内部沟通不够,审计组长对审计情况掌握了解不全面,存在遗漏重要审计事项,形成审计风险的问题;二是个别审计人员对审计技术、审计方法、有关政策和法规以及相关制度的掌握不够,再加上对审前准备不充分,碰到问题时缺少对问题的判断标准,不能有效的履行审计程序,无法深层次的披露审计发现,形成重要审计事项漏审的审计风险;三是审计工作中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遵循性控制不到位,甚至偏离了审计实施方案,致使审计工作降低了效率,不但加大了审计成本,结果还难以达到预定审计效果。

问题四:审计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审计信息。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表现形式,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决定这整个审计项目的成败。目前的审计报告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挖掘不够,审计结论准确度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少,审计信息价值不高,甚至存在审计发现雷同,审计报告模式雷同,致使审计报告缺乏实际意义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审计报告的权威性。

针对以上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

一 、以人为本,控制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人,审计质量控制要做到常抓不懈。

(一)要以人为本,加强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采取办学习班、自学、参加培训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学习审计法、会计法等与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要通过选派审计人员积极参加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准则培训班、专题研讨班和业务知识培训班以及有关加强审计质量的培训等形式,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力求通过深入扎实的培训学习,规范审计行为,着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二)对审计人员各种素质进行控制的同时,审计组织应设立咨询部门,为审计人员提供当前业务技术发展信息的有关资料,如会计、审计、经济方面国内外专家的意见,有关新颁发的法规制度,指导工作的最新手册等。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时,应能得到权威专家的协助。

(三)提高审计手段。要加强审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和审计实施系统的学习和运用,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多数审计单位都实现了会计核算信息化,由于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起步较迟,其工作手段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创造条件彻底改变这一落后局面,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

二、搞好审前调查工作,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

要提高审计质量,开展审计前调查是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对所有的审计项目都要进行审前调查,并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确保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在审计项目的审计周期上也应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尽量缩短周期。 在每次审计开始前认真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财政财务政策规定、经营活动情况、项目的基本情况,资产负债损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及财政财务隶属关系,了解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需要调查了解的情况,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审计的着重点,做到科学、合理、全面考虑,减少随意性。

三、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基础。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在审计工作实施前,要精心制定审计方案,以方案指导每一个审计项目。由于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审计人员往往不重视审计方案制定工作,经常是仓促上阵,这也是造成审计质量不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我们应该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在审计方案的制定上,掌握全局,突出重点,审计项目实施前深入被审单位进行审前调查,摸清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管理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

四、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核心。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就要对审计项目的一个总体把握。首先,要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把握。即从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公布审计报告、建立审计档案各个环节的把握。其次,明确审计项目质量是一个体系,其涉及审计工作的诸多方面,审计组织、人员、素质、经费和时间保证等。最后,加强集体审定。对重大事项要求必须进行集体审定,不经审定,不得实施。

第3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 教师培训 质量评价 依据 模式探讨 运行与反思

福建教育学院以教师培训为主业,培训对象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引导培训项目组和培训教师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实施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又能紧密贴近教学一线实际,精细把握学员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一、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涵义

评价模式主要指培训管理者依据某种评价模式理论、评价思想或者特定的评价目标,选取一种或几种评价方式方法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是一种小的评价模型,它涵盖着一定的思想取向和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对整个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训前、训中和训后的活动做出规范和说明。

2.研究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意义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有利于引导培训工作者按照既定思路、操作规则、方法和步骤,快速设计出一个优良的培训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精神,福建教育学院作为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主要基地,承担着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任务,同时还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研究咨询和业务指导中心。培训质量评价模式能指导培训管理者和教师规范培训工作,使培训项目负责人按照评价模式思路,认真设计培训方案,实施培训教学,提高培训质量。

二、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理论依据

1.CIPP模式

美国教育评价先驱拉尔夫・泰勒是行为目标模式的创始人,其模式把目标――评价活动实施――评价作为一个封闭的循环圈,注重对预期效果的评价。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认为,评价不再局限于目标的达到度评价,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斯塔佛尔比姆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CIPP模式,基本框架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和成果评价(product)。CIPP是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本世纪初,斯塔佛尔比姆对四步骤的CIPP模式作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评价(impact)、成效评价(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评价(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评价(transportability)四个阶段,由此构成了七个步骤的评价模式。

2.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

柯氏四级培训评价模式是由威斯康星大学教授柯克帕特里克(Donald.L.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来的,该模型的评估内容限定在四个层次上的产出,即“反应评估”“学习评估”“行为评估”和“成果评估”。第一层是反应层,即一级评估,是指学员对项目的主观感受,如对培训的课程、培训方式、培训师授课情况的看法和满意度,评估通常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第二层是学习层,即二级评估,是测量学员从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获得程度。该层次的评估采用书面测试、操作测试、等级情景模拟测试等方法评估。第三层是行为层,即三级评估,是指学员在日常工作中是否自觉运用了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使教育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评估主要依靠上下级、同事等对学员的行为改变进行。第四层是成果层,即四级评估,是指培训后学员在工作业绩上的提高程度,计算培训创出的效益。柯克帕特里克四层次评价模型中,前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过程进行评价,后两个层次主要是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价。

三、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结构要素

1.培训质量评价主体

(1)参训学员

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的评价有两种方法:一是由培训管理处设计网络问卷,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让学员进行网络匿名投票,统计换算学员整体满意度;二是由培训管理处随机抽取10%的学员,召开座谈会或者个别访谈,征求参训学员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

(2)培训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针对各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中学员培训的需求调研、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课程设计)、课时安排、师资选配、教学方法选择等进行自我评价。

(3)学院培训管理处

学院培训管理处作为评价主体时,主要依据教育部和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培训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情况,对各个研修部的培训项目的方案及实施进行评价,撰写年度评价报告。对学院培训项目进行横向比较,排列等级。

(4)有关专家教授

有关专家是指由培训管理处聘请的校内外高校专家、名校长、各学科特级教师、名师,以及培训教学委员会成员,以第三方的身份组成培训质量评价专家组,对项目整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价。

(5)学员所在学校

参训学员所在单位根据参训学员在参训前和参训后在教学岗位上的表现、变化和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跟踪评价,主要由培训管理处进行学校参训教师的抽样调查,通过所任教班级学生问卷,或者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电话访谈完成评价工作。

2.培训质量评价对象

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对象从培训项目来源划分,一是国家委托福建教育学院培训的项目,简称“国培项目”;二是福建省教育厅每年下达学院的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教师的所有培训项目;三是省内外教育部门委托的所有培训项目。

3.培训质量评价依据

构建培训质量评价模式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培计划”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福建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以及学院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方案》和实施细则。

4.培训质量评价制度

在培训中福建教育学院建立了8项制度以保障培训质量:教师培训能力认定制度、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制度、培训方案论证制度、学员满意度测评制度、训后跟踪指导制度、项目质量分析制度和学科年度培训总结报告制度。为使8项制度有效落实,学院每年进行优秀培训项目和负责人评选,并在全院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培训需求,包括需求调研分析和调研报告质量评价;培训方案,包括培训主题、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方法和课时安排的评价;培训师资,包括师资配置和专业水平的评价;培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的评价;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的评价;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程度和培训成果评价;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评价。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有权重分值,在二级指标后面的末级评价标准,操作性很强。

6.培训质量评价反馈

培训质量评价反馈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各研修部培训项目总结报告、第三方专家教授评价报告、学员对培训质量的满意度评价报告、培训管理处培训质量年度报告。二是培训质量考核等级评价,包括各个研修部承担的学科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学等级评价、培训教师等级评价、培训组织管理等级评价、培训服务保障等级评价。每次培训后要召开学院培训质量分析会,肯定成绩,分析问题,提出下一轮培训质量目标和改进建议。

四、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评价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模式流程

评价主体:培训项目负责人(自我评价)――第三方专家组(再评价)――参训学员(评价教师授课质量)――学院培训管理处(综合评价)。

评价对象:国培项目――省培项目――委培项目。

培训评价内容:训前决策――培训过程――培训管理――培训效果――培训服务。

培训质量分析反馈:培训项目自评报告――学员满意度测评――第三方专家组评价报告――学院培训管理处质量评价报告――学院培训质量考核等级报告。

2.培训质量评价内容与方法模式

(1)培训质量评价内容

第一,训前决策,包括需求调研、需求分析、调研报告和师资选配;第二,培训过程,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第三,培训管理,包括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第四,培训效果,包括学员满意度和学员学习成果;第五,培训服务,包括学习服务和食宿服务。

(2)培训质量评价方法

培训质量评价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法、量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

(3)培训质量评价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形成培训质量综合判断(自然描述和等第评定);分析培训质量问题(召开培训质量分析研讨会);评价活动的再评价(评价方案的再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的再评价、评价对象接受程度);培训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改进(报告学院主管部门,向培训项目组报告,在学院内部公开)。

五、培训质量评价运作与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运作概况

(1)国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通过竞标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项目26个,其中,跨省竞标中西部国培项目18个,中标项目覆盖吉林、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湖南、贵州、宁夏、甘肃、新疆、等中西部省份,涉及中小学的10个学科。2016年4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公布2015年“国培计划”项目评估结果,福建教育学院被抽查的4个国培项目,分别名列第1名、第3名、第5名、第9名。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在17所院校(机构)中排名第3位,在所有承办农村校长助力工程项目的38所院校(机构)中总分排名第3位。

(2)省培项目概况

以2015年计划内省培项目为例,回收4146份学员问卷,回收率81.3%。被调查的学员覆盖高中15门学科51个班,其中,高级教师占44.4%,一级教师占55.6%,学员的匿名投票平均得分为(满分5分):把握培训需求4.71分,培训主题确定4.74分,培训目标设置4.71分,培训课程设计4.65分,培训方式方法4.67分,学员学习指导4.61分,培训资源获取4.71分,研修收获与成果4.66分,培训管理与服务4.72分,培训效果总评4.70分。结果表明参训学员对培训质量满意度较高。

2.培训质量评价的反思

(1)培训质量评价内紧外松

以2015年为例,福建教育学院承担的培训项目总人数达到30302人,其中集中培训11979人、远程培训18323人。目前培训管理处只能侧重对计划内的省培项目进行质量评价,暂时无法顾及到委托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这有待进一步加强。

(2)学科培训项目质量不均衡

以高中15个学科参训学员匿名问卷统计为例,在把握培训需求上,平均分之上有8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7个学科;在培训课程设计上,平均分之上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8个学科;在研修收获与成果上,平均分之上有7个学科,平均分之下有8个学科。从五级评分量表的评分来看,评分差距拉得不够开,需要修改量表,拉开得分距离。

(3)培训项目组训前决策问题较多

从随机抽查15个学科培训项目组的39份培训方案来看,写得较好的方案占35%、写得一般的占31%、写得较差的占34%。培训需求调研不够深入,需求分析不到位,就会造成培训主题确定、课程设计和师资选配的一系列问题,难以满足社会和学员需求。

参考文献

[1] 余新.教师培训师专业修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赵德成,梁永正.教师培训需求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规模也越来越完善,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市政工程向园林化改造成为了大势所趋,加强园林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是市政工程、市民需求,但是目前我国园林化改造工程建设开始的时间较短,质量标准和规范还不完善。因此想要提高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的水平,就必须工程的质量管理。本文分析了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的质量管理现状

(一)管理体制混乱

当前,在一些市政园林化改造工程施工单位中存在管理体制混乱、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二是缺少专业的管理机构和专业的管理人员。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服务,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就很难的对园林化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多数园林化工程施工单位并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机制,在很多园林化改造工程中。随意、随机管理的现象严重。这种不讲原则,毫无章法,没有计划,见招拆招的管理方式,极大地制约了工程质量管理的效率。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中缺少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管理体制混乱引起的。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现阶段我国从事园林工程建设的施工工作人员当中,一部分是土木工程建设的专业人员,对园林化改造所必需的生物知识相对匮乏;另一部分则是园林工程的专业人员,但他们又缺少园林化改造中所必须的建筑知识。这样造成了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知识,全局观较差,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管理漏洞。管理部门必须对材料、人员和机械统筹安排,才能保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能保证园林工程的质量达标。①

(三)施工方案不科学,材料质量不过关

在工程施工开始之前,要根据工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施工人员、机械设备等,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经济、自然地理条件等特征,组织专家设计出几套可行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程序,进而对其进行经济性比较评估,最后确定出最佳施工方案。 目前,在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中,往往缺少科学的施工方案,这样既保证不了施工质量,也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

施工人员对园林工程所需的苗木质量验收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带病植株混进绿化工程中,苗木很快死亡,给工程造成很大损失。市政工程的园林化改造的质量管理中,对设施材料的管理不严格,不仅表现在材料质量不过关,还表现在材料种类选择不恰当。

图1: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的质量管理现状

二、改善措施

(一)做好施工方案

在市政工程的园林化改造施工之前,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工程的质量管理。首先,施工单位主管应该明确工程质量的总目标,制定符合合同和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 根据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分配质量管理任务。同时,根据工程质量的总标准,将工程分割成一个个小模块,分别对各个模块进行分散管理,保证分散质量管理和总体质量目标相一致。 此外,施工方案还要对施工中的材料、机械、人员以及工序等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规划,确保园林工程产品的总体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每项工作的操作规程、工作顺序、作业规范要点、质量要求, 使工程质量控制符合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

(二)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为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必须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施工和养护的质量。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是工程质量管理中主要的决定因素。因此,想要提高市政工程的园林化改造的施工和养护质量管理水平 ,就必须加强施工队伍的业务水平,重点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使其掌握更多园林工程的施工、养护知识 ,以便将来更好的进行施工养护的质量管理。此外,加强管理人员的的技术培训,培养管理人员较高的施工组织、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能力 ,使其能够指导施工养护的从业人员,提高质量管理水平。②

(三)完善管理体制

为了提高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的质量管理水平,应该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推行园林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园林工程监理是科学合理的一种管理机制。不但可以保障业主的利益,同时将施工单位的利益也计算在内。保证监理方能做到诚信、守法、公正、科学,园林工程的监理人员应该对工程进行全程跟踪,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

措施 内容

施工方案 制定完善、科学的施工方案

人员培训 加强员工培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管理机制 完善管理机制,保证质量管理有效进行

表2: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的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三、结语

随着市政工程园林化改造的不断进行,园林化工程的质量管理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完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制定科学的施工方案,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第5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质量计划质量目标 质量记录控制

Abstract: In this paper, our quality processes, and are engaged in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mergency command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integration features of the project and our practical work experience, discusses how to prepare information systems integration project quality plan.

Keywords: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 integration, quality planning, quality objectives, quality control records.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质量计划编制目的

质量计划编制目的是识别项目相关的质量标准,以及为满足这些相关的质量标准应规定的质量保证措施、资源及质量活动应具有的顺序,确保产品的实现过程受控有效,满足顾客要求。

2质量计划编制原则

质量计划是质量策划的结果和文件,是对质量工作的具体安排,用以确保满足某一具体工程项目或合同的要求。即在这些特定要求不被质量管理体系所覆盖时或顾客要求时,需制订质量计划。

3质量计划与项目计划的关系

质量计划是整个项目计划的一部分,它把满足项目相关质量标准的过程策划和开展的质量活动,规划到项目实施所涉及的过程中去,有规律地与项目计划过程并行进行。

4 质量计划编制流程

(1)项目经理、质量师负责完成质量计划的编制;

(2)质量部门负责评审、审核质量计划,项目部门负责人负责质量计划的批准。

(3)质量部门负责质量计划监督执行、检查、和评价。

5质量计划的编制

5.1 编写要求

合同评审程序中确定需制定质量计划的合同均应编制质量计划,并以独立形式出现。项目策划阶段结束后质量计划与项目计划同步编制。

质量计划应补充合同中明确要求的而质量管理体系所没有覆盖的内容,需要时,可引用质量管理体系中相关文件。质量计划是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补充。

项目经理被确定后,应依据合同书/合同评审结果组织质量师进行质量计划的编制;需要时,由市场、计划、财务部等部门配合制订相应阶段的质量计划。

5.2 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

在质量计划的编制中,通过识别相关质量标准作为项目质量计划的编制依据,从而达到或者超过项目的客户以及其他项目干系人的期望和要求。

相关质量标准主要包括:

(1)遵循的国家及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及法规;

(2)项目的招、投标文件(包括澄清函和修改文件)、合同、用户需求说明书所提出对项目固有质量特性;

(3)依照项目用途用户预期的潜在要求;

(4)依照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制定的企业质量体系的要求;

(5)本公司为增强市场竞争力需要规定的附加要求。

5.3 质量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由编制人员按内容要求作出具体规定。

(1)达到的质量目标;

(2)该产品、项目或合同各个阶段中职责和职权的分配;

(3)采用的特定质量程序、方法和作业指导书;

(4)有关阶段(如设计、改进等)的试验、检验及审核文件;

(5)随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进展而修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方法;

(6)为达到质量目标必须采取的其它措施。

5.4 质量目标及分解

确定本项目的质量目标,及将质量目标按项目的工作阶段顺序如设计、投产、制造、调试、检验、交付验收,分解到各部门及各级各类人员的责任目标与要求,明确质量职责。做到全过程质量控制、预防为主,严格把关,保证向顾客提供合格的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5.5 文件和资料控制

应明确在项目实施各个阶段输出并控制何种文件,如何标识这些文件。规定实施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规范、特定法规条款及合同的要求。

案例:

某移动指挥通信系统主要项目资料输出

项目阶段或过程 序号 文件和资料名称 责任人

实施准备 1 项目立项申请/评审表 销售经理

2 投标设计方案/评审表 销售经理

3 效益表 销售经理

4 实施方案/评审表 项目经理

5 质量计划 质量工程师

6 系统功能模块框图 电讯工程师

7 设备清单 电讯工程师

8 线缆连接图 电讯工程师

9 整车安装图/明细图 结构工程师

10 机柜安装图/明细图 结构工程师

实施阶段 12 设备(材料)采购申请单 电讯工程师

13 设备入库检验记录 质检工程师

14 变更文件 项目经理

15 系统安装调试记录 电讯工程师

16 系统使用手册 电讯工程师

验收阶段 17 系统验收大纲 电讯/质量工程师

18 系统检验报告 质量工程师

交付阶段 19 培训计划 培训讲师

20 培训记录及用户评价记录 培训讲师

21 系统验收计划 项目经理

22 技术资料及设备交付记录 项目经理

23 系统验收报告 项目经理

5.6 质量记录控制

遵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列出履行合同必须提供的质量记录清单和报告。

5.7 培训

质量计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应负责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相关专用标准、规范、规程等有关材料,以达到培训目的。质量计划中应有编写培训计划的安排,列出学习培训内容和执行时间。

5.8 基础设施及资源配备

按活动顺序的时间安排及资源配备要求。质量计划中应明确规定项目实施所需要的场地、环境要求、调试设备和仪表,对不满足要求的,需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

按项目进度要求提出所需工种人员进行相应配合的人力资源计划。

5.9 服务

按合同要求,应规定对用户或供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的时间、人员和内容。规定技术服务的人员和时间安排,制定技术服务的特定要求。

5.10预防措施

对项目的质量难题、重点部位和影响系统可靠运行的环境、方法进行风险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对项目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提出试验、验证的要求、方法,并提出提出预防措施。

5.11验收文件和验收准备

验收文件应有:

(1)项目总结报告

阐述项目概述,应有合同履约、技术特色、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控制内容。

(2)招投标书、合同

(3)项目实施方案,工程组织实施方案(必要时)

(4)项目变更、实施方案确认文件

(5)检验及测试报告

(6)设备、文件移交清单

(7)图册

(8)系统使用说明书

验收准备应有:

(1)验收测试大纲

(2)验收计划

(3)项目演示方案

6 质量计划的管理

6.1 审核和批准

由编写人提交质量部门审核后,交市场、计划财务等相关部门会签,项目部门负责人批准。

6.2 质量计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

项目经理负责领导项目团队执行质量计划,计划人员负责质量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协调,质量师负责质量计划执行过程的监督、检查。

6.3 质量计划实施情况评价

在合同完成后一个月内,由质量部门对质量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考核,评价报告交公司归口管理部门保存。

6.4 质量计划的有效期

质量计划中的内容属一次性实施的,该质量计划所针对特定用户的项目或合同一旦结束,其质量计划的有效性就自动中止。对于已失效的质量计划,归口管理部门要及时汇总,整理编目,妥善保管。

总之,质量计划的编写对项目实施的合理安排有了很大帮助,确保产品的实现过程受控有效,满足顾客要求。

参考文献:

【1】廖庆喜 刘书庆 杨世海工程建设项目设计质量控制方案研究(J) 工程质量 2007 第3期

【2】王家骏增加质量综合指标 完善产品质量计划[J] 经济管理;1983年08期

第6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一、2012年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任务安排及实施情况

1、2012年任务安排情况

2012年国家下达我县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总投资304.64万元。其中:基本口粮田99.76万元;沼气池203座,投资16.24万元;补植补造面积5680亩,投资28.4万元;后续产业安排投资109.6万元,油茶及工业原料林3190亩;农民培训813人,安排投资24.39万元;生态移民75人,安排投资26.25万元。

2、项目实施情况

基本口粮田:安排坡改梯192亩、土壤改良960亩、农田水利实施建设774亩,安排在坳南乡的江口村、牛田村、小湾村,曲白乡的灯高村、上坪村、枧村、中村,石桥镇的辽原村、梅荷村、沿曲村。该项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及批复,土壤改良及土地培肥正在有序开展,积极开展稻草还田。

农村能源建设:安排沼气池203个,资金16.24万元。该项目已完成实施方案编制及批复,项目正在实施。

农民培训:共安排4个乡镇、18个行政村、813人,安排资金24.39万元。该项目已制定方案及批复。主要工作:一是深入到项目村进行30余次宣传,发放宣传单1000余份;二是开展退耕还林农村劳动力普查、进村指导服务,完成农民转移技能培训人员的相关信息调研统计;三是围绕当地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特色产业和突出“一村一品”发展要求,对813名退耕还林培训农民明确培训专业、培训内容,现已培训360人;四是利用各种渠道、就业和维权整理劳务供求信息,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

后续产业发展:该项目已完成油茶248亩、工业原料林4900亩,超额完成计划,共完成投资129万元。

补植补造: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4560亩,完成投资24.2万元,完成计划任务80%。

生态移民:生态移民75人,已全部落实到户,已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资金使用:我县严格按照巩固退耕还林资金管理办法,采取县级财政报账制,现已报账126.5万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县项目实施单位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县发改委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评审和批准,并督促项目实施。

2、实行合同制管理。项目下达后,县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乡镇分别签订项目合同,严格按“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施,明确巩固退耕还林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奖惩办法,切实完成好项目任务。

3、坚持质量标准。巩固退耕还林建设项目关系到退耕地区农民的切身利益,促进我县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项目实施质量,严格执行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标准,技术培训和服务内容,严格按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实施。

第7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1.做好需求分析。培训管理部门在做培训方案之前,要对培训方案的设计做好各方案的需求分析,避免培训结果与培训初衷大相径庭,已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在与主办方谈需求时,培训管理部门将设计好的各种需求方案提供给主办方选择。另外,也可采用主办方提出的合理的个性化需求。

2.明确培训项目目标。培训管理部门在做好培训的需求分析后,就可以在培训方案中明确本次培训项目的目标要求。这个目标要求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得到主办方的认同,给予项目支持,满足学员的培训需求。

3.设计培训项目内容。教学部门围绕培训管理部门提出的培训项目目标,对培训项目内容进行梳理,明确培训项目内容的大致要点,列出提纲。同时也要根据培训内容明确培训项目的方式是授课式、互动式、技能操作式等形式。培训管理部门根据项目内容设定培训项目课程计划表,并发由主办方最后确认。

4.安排培训师资。根据培训项目的内容明确培训讲师,从中心内部师资库挑选合适的师资。如果是外单位聘请培训师需要考虑是否需要接送等细节问题,有些时候预约的培训师会临时有事,所以为了确保培训万无一失,也可以明确备用本单位培训师,以备不时之需。

5.拟定培训预算。当明确了上述培训项目要素后,就需要确认培训项目预算了。包括培训课程费、场地费、车辆交通费、培训考核费用、资料费等。如果培训是一周或者是多月的话,还要考虑安排住宿、用餐(早餐、中午或者晚上)的费用,总之培训项目预算必须要考虑周全,宜多不宜少。另外,做项目预算可以适当得乘上一个系数,确保项目预算在实施过程中够用而不超标。

二、培训项目实施

培训中心项目实施也叫培训项目执行阶段,主要是培训资源(老师、课程计划、培训地点、收费)准备、确保培训学员做好受训准备、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等,其中最关键的仍然是教学计划的实施。培训中心项目执行阶段以《培训项目交接书》的下发为开始,到《培训项目总结》撰写为结束。一般可由培训项目长把握、由培训副项目长协助即可。但复杂的、大型的项目如人事处长培训项目可能要进行调整,甚至要资深培训项目长来进行组织。第一步为上传项目信息。培训管理部门上传项目信息,主要是让教学部门选派项目长,并组建项目成员。第二步为项目交接的过程。培训管理部门负责人重点将跟项目长介绍该培训项目的基本情况,及其培训项目所需要的各项要求,最后相互签收《培训项目交接书》。《培训项目交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基本情况、培训方案、所需资料明细、会场布置要求和其他服务要求。第三步项目长根据主办方提供的课程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并联系课程老师,准备老师课程酬金。第四步项目长联系主办方,收集学员最终信息,并发给接站人员安排接站。第五步项目组印发相关教学资料、培训资料等,安排开班典礼、会场布置和其他服务。第六步项目长合理利用中心资源,尽量满足培训项目。另外,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项目长也需及时处理、汇报。最后,在项目结束后,项目长必须收集相关资料交培训中心培训处档案中心留档,并完成《培训项目总结》。

三、培训项目监督

培训项目监督主要是为了资源使用控制、教学质量保证等。一般是通过既定的制度、办法、规定来保证质量,控制的对象主要有学员、老师、项目组及费用等。另外对特定培训项目必须做出特殊规定。培训中心培训项目的监督主要体现如下几方面:课堂监督方面,培训班项目长需要跟踪课堂老师上课情况,保证课程的质量,另外,还需要登记学员考勤情况等。用车监督方面,主要是学员的报到及离校,学员的接送站方式需要按主办方要求,培训中心执行部门要严格控制接送站方式,派车接送站的时间必须按培训通知的时间段为准。还有聘请老师和主办方领导的接送方面需要安排到位。饭堂监督方面,主要是报到日的预报人数,到确定人数准时报到饭堂,为了避免饭堂接下来对饭菜分量的控制。学员用餐过程的跟踪,主要是监督非本项目的其他人员混餐和饭菜的质量、分量。

四、培训项目评估

第8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词:管理队伍 建设 人才强教 深化

教务处作为学校主管教学的职能部门,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服务意识强的管理队伍是高校必须做好的基本工作。围绕“人才强教”深化工作,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近年来积极探索,努力打造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一、静下心来培训——提素质

加强管理人员管理技能、业务知识等方面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结合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实践,有计划地对教学管理队伍系统地进行质量工程项目培训、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培训、教学督导工作培训、学籍管理工作培训等。每次培训工作都力求求真务实,不走过场;在创新上下功夫,提升管理素质。培训中力求做到:一是充分合理地安排、利用好时间,做到既完成培训工作,又互相沟通交流。二是聘请社会知名专家或在重点高校相关领域工作卓有成效的领导、教授现场讲座,通过培训,起到开阔眼界、借鉴经验的作用。有的学院领导培训后立即与专家交流,并约定聘请专家到学院做深入的讲座、研讨。三是紧密结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的操作要求详细进行培训,使每一位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工作目标、掌握工作安排,从而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井然有序。

二、活动起来研讨——去“短板”

通过近些年来学校的教学改革实践,以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教务处的教学管理改革又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这主要体现在围绕搞好教学质量工程,做好提升教学品质计划和2011版培养方案做了大量工作。随着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国家提出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对学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处注重把“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以“人才强教”促日常工作开展。为了保证工作的实效性,保证出台的政策科学、严谨、切实、可行,充分发挥研讨的作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大化地激发其潜力,相互研讨、交流、借鉴、学习,真正做到“研”起来,“讨”起来。比如,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培训工作会上,就外请专家做了《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创新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外语实验教学》等专题报告,同时,还请了本校相关学院的教学院长、系主任、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分别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如何搞好实践教学进行了经验交流。会场上研讨氛围良好、宽松,讲座者与参会者之间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促进了学校之间、学院之间、学院与直属教学单位之间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在教学督导工作总结会上,各督导专家结合督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讨论中,专家们针对性地分析、研究问题,分析不同做法的利弊,优点、缺点倾囊而出,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和方案,最大限度地了消灭薄弱环节,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集思广益定方案——谋发展

近两年,2011版本科培养计划方案的制(修)订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重点工程,为此,全校上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了广泛地了解各学院情况,听取合理的意见、建议,校教务处多次召开了各层面的会议,分阶段、分步骤开展新版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工作。工作初期,结合教学副校长提出的制(修)订2011版本科培养方案应思考和把握好的三个问题,即规范性问题、创新性问题、专业特色问题,全体人员分文史经管和理工两个组,分别做了专题汇报。汇报内容涉及国(境)内外同类高校培养方案调研及相关分析,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建设及相关分析,现行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和对2011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等等。汇报中,大家都报着对学校发展极强的责任心、使命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建议,为制(修)定出一个切实、合理、有效、科学的新版培养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工作中期,针对各学院制订出的各专业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严格把关,组织强大的专家团,结合每一个专业细致把脉,逐一审核,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修改,保证了培养方案的有效制订。

四、规范科学定制度——强管理

制度化、规范化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特点。大力进行制度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再健全、完善,并建立新的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展校内规章制度的制(修)定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近年来,结合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学校的改革实践,校教务处先后制(修)定了20余个文件。包括:《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及以上本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基本要求》、《北京联合大学领导干部听课查课制度》、《北京联合大学教学质量学生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关于制订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11版普通本科培养方案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北京联合大学考试管理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制订普通本科课程简介的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关于制订普通本科课程简介的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学士学位授予规定》、《北京联合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北京联合大学学生成绩管理办法》、《北京联合大学本科生修读双学位、第二专业与辅修专业管理办法》、《北京联合大学学历学位证书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的出台,为教学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使各项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提高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五、带着问题走出去——开眼界

“请进来,走出去”的理念在管理实践工作中已充分体现出了其价值内涵。为更好地发挥“走出去”的作用,把北京联合大学的信息交流出去,把外面的先进做法引回来,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教务处提出了一定要带着问题“走出去”的要求。为此,教务处根据工作需要,在“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方案基础上,多次派人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考察、调研。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体会议和全国综合性大学教务处长联席会议上,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情况,并且带回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和工作经验,对联大教学改革与发展起了很大的借鉴作用。

第9篇:质量培训方案范文

关键字 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质量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由于特别讲究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的全面执行,因此实施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必然结果,从控制审计质量的角度来讲又非常的必需。那么什么是经济责任审前标准化作业?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有何作用?如何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一、经济责任审计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按照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的要求,在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时按照程序要求,对准备阶段各个环节实施标准化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效能的目标。

二、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1、从审计程序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特别讲究工作程序和步骤,组织实施审计项目是通过开展审前调查、确定审计方案、实施审计取证、撰写审计报告、审计成果运用等等一系列的审计程序完成的,审计项目的质量高低也就在作业过程中形成了。而审计前准备工作是审计总体过程的必经阶段,审计前准备工作所取得的资料和掌握的情况决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取证以及人员配备和人员分工,它是整个审计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审前准备工作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审计质量,如审前不培训,审计人员不具备把握质量的素质保证;审计方案不制订,脚踩西瓜皮审到哪是哪等等,在这种状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推行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就显得非常必需。因此,加强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

2、从审计标准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作业虽有各项关于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但每个审计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有优有劣,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如果得不到全面执行,也会影响审计质量,严重时带来审计风险。审计前准备工作对审计重点有慎重的确定,对审计人员有侧重的选用和培训,通过审前标准化作业可以做到条理清晰,明确审计重点,有的放矢,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好审计资源,实现审计质量的可控、在控、能控。

3、从审计人员素质上看审前标准化作业对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业质量的高低关键靠人来把握。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职业审慎性都是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因素,所以提高审计组成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尤其是新进审计人员增加,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技术不熟练,审计经验缺乏,急需进一步加强基本功训练,以达到作业标准化的要求。把审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作为教材,重视审前培训,从而迅速提高审计新人基本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捷径。

三、如何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

㈠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关键点

实施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关键点在于审计项目实施前编制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明确在准备阶段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在实施中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程序要求逐一执行和记录,保证审计程序和标准得到全面控制,提高审计项目质量。

㈡审前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程序及标准

审前标准化作业共分项目立项、审前调查、数据采集、制定方案等11项程序。

1、审计项目立项

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审计职责和审计管辖范围,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报组织适当管理层批准后或经单位人事管理部门等类似机构的委派、委托进行立项,安排审计项目。

2、选派合适的人员组成审计组并确定审计负责人

经济责任审计小组的选派可采用内部审计部门自行组织和聘请中介机构人员配合形式。

由内部审计部门确定审计人员的,应结合不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性质、预计的审计工作量,以及审计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完成时限等,确定所需要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数量。在人员选派方面,要注意保持审计工作的连续性,审计分工要相对稳定,组员尽可能包括前期曾对该被审单位进行过审计的人员,这既可提高审计效率,也有利于检查督促以往审计结论和决定的落实,同时注意执行回避制度。对审计组负责人或组长的选择和确定,应考察其以往工作态度和现实工作能力。

具体项目实施前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发审计指令,审计指令应包括以下内容:项目名称、立项依据、审计起讫期间、审计种类、审计组成员等,组成审计组的同时应明确指定二级复核、三级复核人员,复核人员应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在现场审计期间进行远程实时复核。

3、编制与审定审前调查方案

审计组成立后,应当进行审前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基本情况,确定审前调查方案。

4、内部控制调查

在审计准备阶段,要通过调查表、流程图等形式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以及相关计算机控制环境进行了解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了解的实质,就是要通过调查和记录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确定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可以依赖,从而决定下一步审计策略。

5、审前调查情况分析

审前调查分析是确定审计方案的基础,审前调查分析应针对审前调查阶段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分析、比率分析,从数量和性质方面判断审计事项重要性,确定审计重点内容和适当的抽审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

6、审计方案编制与审定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了解和初步分析性复核的结果,制订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方案由项目主审负责编制,审计组长审批。

⑴审计方案内容

包括但不限于:

①审计目标及审计依据;

②审计对象及范围;

③审计内容及重点;

④审计程序和方法

⑤审计人员安排及分工;

⑥时间安排;

⑦工作要求。

⑵审计方案编制方法

①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调查内容完备;

②审前调查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通过提供审前调查提纲,编制具体调查资料格式,形成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依据;

③明确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7、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应由审计机构送达至被审计单位及被审计人本人。审计通知书应至少在审计组正式进驻被审计单位3日前提交,使被审计单位做好必要的安排,保证单位正常经营业务不因审计而受影响。

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要对被审计单位提出书面承诺要求。

8、审计软件立项

审计项目实施前一周,项目负责人需要在审计软件中完成该项目的立项工作,完成组成项目组、进行工作分工、上传审计方案、审计指令、审计通知书等一系列阶段性文书,做好审前准备工作。

9、采集数据,登记疑点

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分工,在审前应充分利用审计软件,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报表分析、指标分析、科目分析等数字化手段,有效的把握总体、锁定重点和精确延伸,扩大审计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疑问的业务、数据、证据作为疑点进行登记,为后期现场实施审计做好铺垫。

10、审前培训

审前培训由项目主审组织开展,目的是确保审计组成员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具备项目审计的胜任能力。审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明确审计目标和审计责任、确保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需要特别关注的重大经营、管理问题、了解审计方案、审计程序、审计分工以及审计项目所需的针对性知识。培训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1、审前业务会议

进驻审计时由主审组织召开,全体审计小组成员参加,主要进一步明确审计分工协作、时间安排、审计责任和审计纪律,同时对审计重点、审计程序、审计重要步骤进行强调。

四、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

准备阶段的标准化作业管理对促进项目总体质量有了保证,审前准备阶段程序从内部审计人员选择、疑点采集、审计方案的制订等方面进行控制,明确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应达到的审计目标,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考虑如何围绕目标开展工作。内部审计质量最终体现在合理选择内部审计人员上,而标准化作业程序要求对审计人员进行了科学、合理分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使项目总体的质量有了素质保证。

审前标准化作业管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除了按照作业程序和标准去执行,还应注重对审计人员加强标准化作业的意识教育,讲清标准化作业的形成过程,执行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使广大审计人员对标准化作业有较为完整的理性认识,这是落实好标准化作业不可忽视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索耶内部审计》邰先宇等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年6月

[2]《标准化作业管理》祖林 华夏管理培训网 2006年10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