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 试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探索乡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网络利用 乡村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基于地方资源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策略的研究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深度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多元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集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开发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浅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例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的开发 长沙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特色化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浅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利用教育大发现wiki开发校本课程[DB/OL].http:///wiki/index.php/PrimarySchoolIntegratedCurriculum.
[3]吴有,李明山.利用好看簿平台开发乡土小游戏课程――以沙包的乐趣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 (6).
关键词:教学模式;案例;任务;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16-03
一、SSDDA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SSDDA教学模式是指“精练的理论讲授(Speech)”、“丰富的案例研究(Studies)”、“真实的任务驱动(Drive)”、“广泛的交流讨论(Discussion)”、“多元的考核评价(Assessment)”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是一套集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时空及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等综合变革的教学模式,我们将之简称为“SSDDA教学模式”。
二、SSDDA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在SSDDA教学模式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较少的时间对必要的理论进行讲授,而大部分时间给学生阅读或观看案例、完成具体明确的各项任务,开展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完成的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教师适时地引导、支持、评价,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将问题引向对新知识的理解,最后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及时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这一模式适合小学教育专业诸如教育学、小学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训、教育科研方法等大部分专业课程,本文仅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为例,说明其操作方式和应用策略。本课程共34学时,其中教师讲授10~12课时,主要内容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特征、课程内容与目标等;学生讨论交流12~14课时,主要内容为活动主题选择、方案制定、活动方式、指导策略、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实践操作6~10学时,主要包括选题指导、活动方案制定指导、活动组织实施及评价等。
1.精选讲授的内容。一是要精选本课程需要精讲的主要章节,根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我把教材的理论篇共四章节作为精讲的章节,分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主要明确课程的理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理解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五大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明确课程的总体目标、分学段目标的内容,知道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知道课程内容的构成和来源)。二是明确其他每个章节必须讲解的知识点。其他章节包括活动设计篇、课程实施篇共6章,这部分内容实践性比较强,我确定重点讲授的内容只有是活动方案的具体内容和课程资源的概念和类别。
2.提供丰富的案例。一是针对具体章节的内容提供合适的案例: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时以“漫话端午节”活动案例来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表现在内容的综合、学习方式的综合、教学目标的综合、学习时空的综合等。如在讲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时,以典型的活动目标设计来让学生体会什么是“三维目标”、什么是“体验性目标”、如何把目标具体化等。二是以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如以中央电视大学录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评析》中的教学实录来让学生整体感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建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中的3~6年级活动主题目录,让学生体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广泛内容。
3.确定具体的任务。一是制订了课程学习的总任务:完整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进入指定学校的指定班级组织实施,体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二是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完成章节相关联的具体任务。如在讲授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后,布置学生拟定五个活动主题的名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章节的内容教学中,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学校为背景,开发适宜该学校环境条件的课程资源并进行价值阐述。
4.组织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交流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各种能力。课堂交流讨论组织的好坏,产生的成效迥然不同,组织得不好会出现冷场或偏离中心议题,或貌似热闹却无成效。因为有案例分析研究、有具体的任务要完成,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主体,他们的积极参与、亲身体验,使得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交流的话题常是能引起共鸣的、有思考价值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是怎样认识的”、“我这样认为有什么根据”、“我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新的问题”等。交流的过程也常成为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机会,是主动而富有生气的,完全没有传统提问学生应答时被动地接受教师考问的那种心态,交流的功效也真正得以实现。
5.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的考核评价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查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我们所执行的多元考核评价的多元一是体现在评价内容的多元,二是评价主体的多元。从评价内容上来说,既包括平时学习的态度,也包括课程学习过程中各项具体任务完成的情况(尤其是活动方案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实施、实施后的总结反思),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情况及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方式。从评价主体上来说,包括了任课教师、小学指导教师、活动小组组长共同组成体现学生主体性,改变“教师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建立多视角、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确定让学生参与不同环节的学业成绩评价,开展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的多元评价的实践,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业成绩评价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及效果进行自我评价,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进而不断地提高,自主地发展。这使高师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三、SSDDA教学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调动。以具体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建立以任务(项目设计和实施)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他们觉得这个知识很有用的时候就会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去获取知识,反过来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相互交流与讨论,以及教师的适时点评与总结,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更为具体、生动和深刻的理解。
3.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该教学模式强调能力培养为本位。且让他们面对小学生组织实施活动,更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心。学生在活动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相互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中,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均得到提高。
4.推动了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与少先队教育主题活动有机融合。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少先队教育的主题活动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构建了新的活动目标和学习主题。
参考文献:
[1]蒋爱英.论“SSDDA”教学模式及其特征[J].科学时代,2012,(1):247.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本资源;汇编
一、“资源包”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缺点
1.优势
将学校内优质课程资源汇编成册,一方面可以避免资源的流失,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对于其他有经验的指导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探索,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一些新担任这门课的指导教师,可以在现成的文本案例中予以实施,有利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常态实施;有助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活动的开展。
2.缺点
资源包的内容少,局限性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师生选题的自主性。同时,资源包内的活动内容及活动开展模式,对师生的创新思维也起到了一定的束缚作用。长期使用课程资源包,不利于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开发能力的提升。
二、校本“资源包”汇编存在问题
1.案例简单堆砌
2.内容划分不合理
3.活动指导目标不明,使用教师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4.汇编材料没有反思和进一步修改完善建议等
解决以上问题,提高汇编质量,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提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校本“课程资源包”的汇编
如何提高校本资源包的汇编质量呢?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使用对象
要明确所汇编的是针对教师的参考资料,还是适用于学生的记录手册。教师的参考资源包应达到:要有明确的教学(指导)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评价措施、课堂教学反思,这有利于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完善以及新资源的开发积累。
学生的活动资源包应达到:体现活动的一般顺序,如,研究性学习的:“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形成课题—制订活动方案—研究活动开展实施—阶段交流、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报总结评价”;社区服务的:“服务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等。所汇编的资料要尽可能地童趣化,图文并茂。记录表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及层次适当调整等。
2.汇编成册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已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进行收集、统计、整理。
第二步:组织学校学科教研组,对课程资源进行评价、分类、管理。
首先,对课程资源按照一定依据进一步分类:可以依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来划分:研究性学习类型、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类、信息技术类、劳动与劳动技术类等;也可以依据内容分为:我与自然类、我与社会类、我与他人类、我与自身类等;还可以分为:德育活动类、科技活动类、艺术活动类、专题教育类、兴趣活动类等。
然后,再根据适合的对象可以进行分类,分为适合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课程资源。
第三步:确定小学段综合实践活动年级分层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目标的清晰设计和有效达成,直接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体验性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课程,在课程目标上,具有比较突出的能力目标取向。为了学生能力的循序渐进及可持续发展,从三到六年级,都应有不同的年段能力培养目标。
第四步:根据年段教学目标,将课程资源整理成册,形成校本化参考资料。
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很多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教师,虽然对于课程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真正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仍然感觉“无所适从”。所以,在所汇编的校本课程参考资料中,在每个年级阶段,都可以插入一些细化的典型活动指导案例,这会对教师的教学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典型案例要想真正起到参考作用,还必须注意各种课型中的具体详细教学指导目标及活动设计,以及对于活动中的指导效果的评价设计。只有这样,所绘编的课程资源才能对教师的指导起到参考作用,使指导教师感觉“有章可循”。
四、“资源包”的使用与完善
所汇编校本资源手册,只是教师在活动指导时的参考资源,不是教材,所以教师要有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创造性地使用。而不是照搬地教教材,否则就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生成性的原则。
一、听讲座汇报,明确方向
(一)xxxx老师的讲座给我们这些不知所措的教师们指明了道路
张建芳老师的报告内容详实,其中穿插了许多典型的案例,他语言又风趣幽默,整个会场时时沉浸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中。
张老师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背景谈起,围绕着课程的实质、内容和实施,结合实例讲清了实施综合实践课的意义和操作策略。他从国外讲到国内,从过去谈到现在,从教师的教学方式说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综合实践活动对师生的发展到教师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设计到各种课型,张老师分析得透彻,指导得到位,给我们龙湾区的30位学员树立新课程理念,尤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
(二)典型学校的汇报给了我们学习的榜样
嘉兴市几所典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汇报让我受益匪浅。嘉兴实验小学“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嘉兴茅盾实验小学的“学科专题研究与综合实践活动一体化开发”,嘉兴县于城小学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化实施”,嘉兴教育学院科研部的“学校团队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这些非常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都给我们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起了进一步引领作用。他们每一所学校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学校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因校而异,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嘉兴实验小学的“菱动画”让我记忆深刻,这是学生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自己制作的动漫作品,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小学生也有如此能耐。
在肖金良老师的讲座中,我们了解了于城小学乡土气息的综合实践活动,校内有“百草园”、“百花园”、“气象园”、“综合实践活动展览室”三园一室,校外有“于城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八字葡萄种植基地”、“江渭大地园艺公司”、“何家梨种植基地”四大基地,充分展现了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硕果累累。
茅盾实验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为五大板块——语言系列、科学系列、艺术系列、社会系列、生活系列,深入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管建林老师的讲座中,我们收获“课队整合”的理念,运用雏鹰争章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让我们看到了“课中有队,队中有课”的综合实践课。
二、看于城小学,为之震撼
5月20日,这天我们考察了海盐县于城小学。在这里举行了于城小学第五届小学生综合实践成果现场展示评比活动,集中展示了若干个活动课题。一样的舞台、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表演和充满睿智的现场答辩,课题研究对象五花八门、题材广泛,有讲理财的,有探索包装物二次利用的,有研究低碳绿色的,还有指出网瘾的危害……课题展示由负责实施的学生在10分钟内组团汇报,汇报的形式亦多样:有讲解、演唱、演示、朗诵、快板、小品等艺术形式来增强汇报的感染力。整个展示过程精彩纷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课题展示后现场解答无疑是整个活动的亮点,老师、学生在台上台下进行真诚的互动交流,学生、师生间的精彩对答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现场展示实现了“学校小研究、社会大舞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达成。展示之后,我们跟随陆校长来到了“甲鱼养殖基地”和“葡萄种植基地”,校外辅导员给我们讲解了学生在基地的学习情况。于城小学,作为一个农村小学,这一切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三、想学校,认识思考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既不是课外活动,也不是活动课程,而是通过教育交往为中心的活动,其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新课程标准
》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教师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资源,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
(一)依托校内外基地的实践,产生实践主题
我校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巨大资源。我校校园内花木成荫,品类众多,还建有一个红领巾劳动基地,很适合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进行研究。学校曾在劳动基地上尝试种植了很多植物,包括各种花卉、蔬菜。我觉得这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
另外,我校地处永昌堡之内,永昌堡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正处于开发阶段,是一个非常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是综合实践活动好好利用的主题。
(二)走进社区,丰富实践内容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我们将社区环境作为教育资源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社区资源是离我们最近的、最便于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使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最佳学习领域。我们要努力挖掘社区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得以开发利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其实,周边的生活设施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能成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活教材。我们校和居民住宅区毗邻而居,交通方便;街道上更是集合了银行、商店、超市、邮局、农贸市场等,可以说我们社区的环境充满生机和活力。这些社区资源潜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能大大丰富我们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
(三)寻求家庭配合,拓宽实践渠道
学校举办集创造性、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对家长了解和参与学校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渠道。许多家长与孩子一起探索、尝试、思考,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家庭亲情。同时学校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在教师、其他家长的教育经验影响之下,对于每个家长的家教理念都会起到更新作用。
一、根据学校实际,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确定活动内容
1、自主化
为了使综合实践课程有效的推行,学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课程实施组织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校长室负责课程实施的全盘领导,教导处负责活动研究、指导培训、鉴定、资料管理等活动,教导处、大队部协助活动,各年级研究组负责确定、协调活动计划,班主任及其他指导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在计划制定方面,我们注重全员参与,自主制定。即校领导、教师、学生都参加到学校计划制定的活动中来,它经过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两个轮次。由上而下,即由学校领导、教导处将确定的我校综合实践的课程理念、目标向下传达,组织教师学习领悟,让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充分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校的活动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内容的制定全员参与,由学生到指导教师最后再汇总到主管的教导处。
2、多角度
在确定本学年的活动内容时,首先在学生中展开广泛的讨论,让他们围绕书上的课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再由指导教师根据汇总的情况进行梳理、筛选、归类,上报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可行的课题,最后由教导处做通盘搭配,根据各年级确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统一的规划安排,制定计划。
3、系列化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做法,由此体现课题的层次性与新颖性,形成一个序列,这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新。
二、加强常规管理,促进课题深入实施
1、课时安排、落实制度
我校综合实践活课时安排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月4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4节综合实践活动分成“2+2”的形式,“2”为教师指导课,每月2节,由教师进行活动培训,传授活动内容与方法,围绕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阶段总结,“2”为个人实践活动课,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学生个人或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活动。可以根据需要将2节综合活动大课与信息技术课打通,也可将其与其它学科如自然、班队、社会、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等打通,统一安排使用这样的安排灵活性大,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在课时的落实上,学校领导小组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和听评课活动,保证了新的活动理念的运用,提高了每节活动课的课堂质量。
2、教师选聘、培训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阳光,有了阳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同样要求教师有坚实的理论、先进的理念作基础。因此,我们把教师竞聘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力求通过竞聘,择优录取优秀教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教师条件:必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50周岁以下,有长期的教学经验,积极参加新课改,勇于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付诸于实践。
选题方面:要求能带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课题,小中见大,选出贴近学生生活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可操作的课题。
竞聘演说:符合上述两个条件后,由校课题组过关筛选后统一安排竞聘演说。参加演说的教师要把课题的来源、实施过程、实施措施、实施预想困难、实施达到的目标阐述清楚,对自己竞选的课题有一个全面的、综合的诠释、理解与评价。
竞聘答辩:演说完毕后竞聘教师要接受专家及课题组的提问,有针对性地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要求能掌握课题的基本知识,围绕课题全面论证,既富有新课改的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又有自己的观点和创新。
学校课题组及专家组将根据教师竞聘的情况,为每位教师进行综合打分,优胜劣汰,选出优秀者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在培训方面,本学期我们重点抓了教师指导方面的培训,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专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学习后要求教师结合学习所得与教学实际,每人写出指导手记,集体交流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听评课制度:
本学期我们主要重视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力求通过听评课活动,使综合实践的课堂教学改变以往的应付、呆板、满堂哄的现象,做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务实、创新,既促进教师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又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创新。
具体做法是: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组织一次全面的听评课活动,对每一堂课的优缺点进行详细的评价与指导,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为保证实践课的质量奠定基础。学期中不定时地对活动课进行抽查,检验活动课的质量是否有明显提高,期末根据学校指定的课题,进行一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检测活动课的授课质量,评选出优质课进行推广,促使每个教师的授课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还对三次听评课中不合格的教师限期充实与提高,将听评课活动扎实地落实到了实处。听评课制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吹进了课堂,使综合实践课的课堂也充满了新课改的气息,不但敦促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而且调动了他们上好活动课的积极性,使每一节活动课都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扎实,保质保量。
4、阶段性总结制度:
为了不断地在活动中反思提高,我们还建立了阶段性总结制度。具体包括:
阶段性案例: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后,教师们根据活动情况及时撰写活动案例,记录活动中的收获、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今后的改进措施等,对这一阶段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阶段性反思:不断反思才能不断提高。教师要根据每一阶段的活动情况,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中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反思,并形成书面报告。对典型问题校课题组要组织统一学习、讨论、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进行总结与推广。
教学实录:我们不但要求每位教师讲好优质课,而且要求他们要整理好课堂实录,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与反思,在整理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提高,也为今后的活动课教学留下第一手教学资料。
指导手记:为了进一步强化教师指导工作,抓好教师指导这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指导手记,记录个人指导过程中的心得体会、点滴收获、经验教训等,边活动边总结边提高。
5、评价制度:
本学年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制度纳入教科研的管理,实行动态化评价和管理,即对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过程督导和评价,包括开题、活动实施、结题、课时落实、听评课等各个方面,力求通过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评价,全面促进活动质量,把活动的开展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实施,存在的问题也渐渐凸现:
教师怕上综合实践课,甚至干脆占用,上其他课。原因主要有
(1)教师对该课程从理念上还未真正把握,感觉还是有些虚幻。没有现成的教材体系和指导体系,学习不够。
(2)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该课程实施还未匹配,该课程实施需要全方位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在实践操作中教师觉得无从着手,业务素质不够;
(3)现有的对教师评价体系仍强调学科教学质量,该课程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窘境,重视不够,付出多回报少;
(4)由于是一门开放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活动的真正开展需要相配套的物力、财力,而这方面学校有时很难提供,教师个人很少能独立解决,保障不够;
(5)学生与家长由于受社会传统教育和学校教育宣传上的影响,仍觉得考分最重要,活动开展意识不强,应该完成的任务不主动,不及时,质量不高,准备不够。
四、针对以上现状,在新学期中我校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1、转变观念,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成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教师的教育思想进行一次深刻的革命,要让教师站在未来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来认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是关键,教师的作用是有效的指导,要大胆地让学生去闯,失败了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态度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规范,体现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的乐趣。通过设立新课程论坛,举办学习沙龙,开展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研讨活动,让教师深入新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力量,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智囊团”。根据农村小学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2—3位教师分别指导,让教师和学生在活动中一起成长。
2、拓展外部环境,营造有利于教学的氛围。学校将积极主动与周边单位及相关行业进行联系,探求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利氛围。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部门的事,而应当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全社会人人有责,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下一代,为孩子们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另外,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学工作
检查的重点,以此推动综合实践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与研究在我国迅速展开。就实践层面而言,学生普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过程。部分参与教师感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有助于自身专业发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安排、组织形式、课题开发、指导与评价等方面总结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经验。2001年,上海高考第一次出现了研究性课题。分值虽不高,题目也不难,但它引起的反响是强烈的,它给人们一个信号:被称为考试指挥棒的高考正在发挥其积极的正面效应,以其强烈的导向作用告诉人们,高考也正在积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发文明确表示,必须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一个良好的政策导向和舆论氛围。尽管如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也出现了不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零开发
一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论是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实践都没有设置、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沦落为“空白课程”,有时甚至出现整个地级市都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
(二)假开发
打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名义,做着其它所谓主要学科的事情。譬如在课程计划表中列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实际开设英语、数学、语文等课程,被喻为课程开发“两张皮现象”。
(三)片面开发
单纯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来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缩小了课程开发范围,进而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能。如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解为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门课程分别地进行开设,以局部代替整体。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在全国开设有多年的基础,很多地方干脆就以信息技术教育或劳动技术教育取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如,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的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平等对待及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交友”、“婚姻与家庭”、“生活经营”等更具生活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内容很少涉及;课题选择过于社会化、成人化,关注学生心灵和自我空间的内容较少。再如,只实施某一方面主题的实践活动,表现在学科上主要是以生物、地理学科为主,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只以当地的旅行景点、风景名胜为主,变成了有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的地方和学校年年、次次都是这些主题开发,而没有风景名胜可寻的地方就觉得当地无课程资源、无主题可开发。有文章披露,一所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了“我做小导游”的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上,小导游举止得体、解说精练。但到台下为听课教师作导游时却表示,只会一个景点或者一段的解说。
(四)开发不力
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教师熟悉许多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科研的方法,但就目前的师范教育的体制来看,中学教师是按照分科的专才模式培养的,小学教师则按照综合的通才模式培养。前者的知识领域比较狭窄,指导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时容易成人化、学科化,后者的知识领域尽管较宽泛,但又比较肤浅,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热闹有余,深度不足。同时由于长期自上而下的集中的课程体制,教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普遍较淡薄。教师欠缺开发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客观上造成课程的开发不力。
(五)等同开发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同于教材编写开发。有研究者统计,全国目前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学习材料”等不下几十种。
不可否认,“资源包”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开设初期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有不少教师就与学生围绕教材在课堂上综合实践活动,或盲目套用其他学校或地方的课程开发主题。
总的说来,这些林林总总的“资源包”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以案例或活动的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案例或活动开发一般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为线索展开,形成学生体验自然、亲历社会、活动交往三大活动系列,分别代表人作为认识主体与自然世界相互作用、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他人(包括自我)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但也有部分教材只是侧重其中的一个方面。
第二,虽然各种教材中所选择的大多数案例是在实际的调查以及资料的搜集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但活动也存在仅仅从事“是什么”的“纯事实”研究,以追求“应该怎样”为目标,以“找寻已有答案”为模式的现象,学生所获得的东西,不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间接经验,都将是远离他们的生活与心灵的。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违背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第三,开发主要集中在研究性学习领域,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作用没有突现出来。表现在教材建设上偏重在研究性学习领域,对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涉及的很少;在教材的目标上注重学生理科知识的发现与理科思维的养成,忽视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四,在呈现形式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材料显得过于整齐划一。内容的编排也比较单调,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的倾向,对于学校、教材来说,操作性欠佳。案例的选编没有体现活动的层次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缺乏一个整体设计、规划,过程与方法没有能够很好的体现出来。
二、几点思考
(一)怎样有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就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来看,对主题的选择与开发、对课程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这就很难开发出理想的综合实践活动。国家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后,各省可结合实际,制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在一个较中观、较具体的范围内,确定省际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发线索、问题选择标准。省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地市教育部门要对综合进行恰当的规划,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等特点,对本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作一个整体的规划,培训课程指导教师,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学校层面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制度及行为规范,确定课程的指导教师。
任何教育改革单靠学校的孤军奋战是不可能成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发和实施还离不开社会、社区和家长的支持。在过去,学校和社区通常被人们理解为相互隔绝的两个系统,有时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两个系统。“5+2=0”(5天的学校教育加上周末2天的社会活动,其效果为0)一度流行,充分说明学校教育缺乏与社区之间的基本沟通。由于综合实践活动需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包括学校)更应加强宣传、动员工作,向社会、家长推介新课程。可参照香港教育署的做法,制作散发诸如“家校连心,齐促课改”、“专题研习实践”的宣传手册,内容包括对专题研习(类似于大陆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性质、实践的简要介绍,对学校行政人员、教师、社会人士、家长如何帮助学生研习提出了行动建议及实例。也可建立社区资源库,对于学校什么时段、以何种形式、需要哪些部门的支持等作一个规划,并及早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形式问题
在目前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有这样一个误区,即开发就是编写教材或资源包。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到底需要不需要教材呢?有专家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教材,教材是人为地给课程的实施设置藩篱。但据对高中教师的调查发现,15.2%的教师认为“只需要教师用书,无需学生用书”;3.1%的教师认为“只需要学生用书,无需教师用书”;57.1%的教师认为“两种都需要”。调查还发现,对教材的需求与学校的性质、教师有无课题研究的经历以及是否指导过研究性学习等有一定的关系。本文认为,从理想课程到现实课程之间总有距离,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过去长期实行中央集权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来说,毕竟是新生事物。一方面,一线的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理论上的指导;另一方面,指导性材料本身是对课程纲要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与实施依据,有助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解,有助于活动设计与活动开展的规范和科学。但教材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最终形式,更加不能成为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需要开发什么样的教材
如上文所述,在现行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所需要的指导性材料主要表现为对课程资源包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不同于学科教科书,但具有较好的活动指导意义。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初期,它应是指导教师如何指导课程实施的手册,是为学生活动提供的背景材料的依据,还要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较大的自由度以及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决定这门课程的资源开发需要一线教师的直接参与和开发,决定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是这门课程的最主要的资源来源。因此应该鼓励一线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主地开发一些适宜本校的指导性材料,还应积极地对现成的指导性素材进行灵活的再加工。教材要突出实践性,避免课堂化主题,避免使用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材要体现综合性,避免将四大要素分解,要以融合的方式统整四大要素。避免将综合实践活动编成单一的学科的综合学习;教材还要注重过程的开放性,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提倡形式的合作性。在教材的呈现方式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生活的态度。在教材的编排线索上,要突出对学生的活动方法和过程的逐步引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需要怎样的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自主建构的。教材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这也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标志性区别之一。任何课程的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条件、时空和途径。因为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教材、通过教室或课堂来实现的,课程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世界”,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如此,它要求教师具有明确的课程资源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开发和利用广泛存在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也是一种形式的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2001年6月。
[3]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2003年3月。
【关键词】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 有效开展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类型和形式,它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从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来看,它不是单一的一门课程,而是包含各类学科的内容,综合性非常强。因此,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型课程;是一种实践型课程;更是一种综合型课程。由于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特殊性,因而在教学中应突出探究性、体验性、交往性等。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应如何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呢?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融入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教师是关键因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各方面的能力都较为欠缺,自主性也不够强。因此,只有在教师的细心引导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投入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实践主体,而自身是引导者、管理者、协调者。只有在实践活动教学中将学生的主体充分凸显,学生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化发挥。
例如,在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这一课时,我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生活周边有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1:我看见学校里有人洗碗后,忘记关水龙头,水一直在流。
生2:我和爸爸去洗车的时候,发现流出来的水很多,非常浪费。
师: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你们想想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如何减少水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呢?
生:(开始讨论)
生1:作为学生,可以从自身做起,感染他人。
生2:在校园各个地方贴上节约用水的标语。
师:(赞许学生的观点,引导学生写出实际的实施方案)。
……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从身边浪费水资源现象到提出解决方案,再到制定具体的方案,教师层层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对活动产生兴趣,进而转化为行动,促进参与、融入。
二、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开展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学生实际。在考虑学生实际的情况下,要确定实践活动主题。主题的选择可以是班上同学依据爱好共同拟定;也可以结合地方资源进行确定;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拓展、变换等,使之更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例如,在学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水果大观园》这一课时,在学生的一致商定下,最终确定以《水果变、变、变》为主题,进行了创意实践活动。首先,我引导学生从多个途径,查询各类水果的营养价值,在课堂上进行简单分享。由于水果种类繁多,学生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进行分享;其次,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主题为《水果变、变、变》,学生需要动手实践,即如何利用各类水果,制作创意水果拼盘,以增加食欲,并给人美的享受。这个环节,学生要思考如何变出花样、变出精彩,既吸引眼球,又增加食欲。因此,学生间需要互相配合完成,例如水果种类的选择、如何拼盘、如何搭配水果颜色、如何切分水果等。在观察中发现,学生投入实践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是一次轻松的创意活动。最后,学生带着产品,进行展示,并简单说明创意来源。实践证明,这次实践活动主题贴合学生兴趣爱好,学生既能动手操作,思维也得到发展,真正实现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1.丰富活动开展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主题是千变万化的。针对此,不同的主题应选择不同的开展形式,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例如,在学习《请勿吸烟》时,可以以辩论赛形式进行探讨,辩论主题为吸烟是否有害健康。在展开辩论赛时,分为正反方,激发学生参与,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加深对香烟的理解。还可以以调查形式展开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调查身边的家人,深入了解他们的吸烟情况,然后形成文字报告,在班上进行分享活动。又如,在学习《家乡风俗》时,可以带领学生外出考察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亲自体验、了解家乡风俗。通过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并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拓宽了知识面。
2.丰富成果展现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后,学生渴望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因此,教师应重视成果展示环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样地,展示的形式也是不定的,可以是对内展示,也可以是对外展示。例如,在学习完《水果大观园》后,可以把学生的创意作品在班上进行展示,也可以及时为学生的作品拍照,然后制作成《水果主题墙》,以激励学生。又如,在学习完《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后,可以把学生的手抄报在校内进行展示、评比,让更多的人欣赏学生的作品成果。在学习完《请勿吸烟》后,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调查结果、辩论结果,进行主题演讲,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把活动中的认识和观点呈现给大家。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承载着新课程的意蕴,突显出教师的课程意识。如何去开展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让这门新课程在农村小学也展现出独有的魅力呢?如今,在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处于探索,没有教材可供参考的阶段,如何使农村小学生全方位动起来,使农村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活”起来呢?我们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它在农村小学也充满生命活力。
1.让综合实践活动发挥课程效应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的有待探索的课程,又是一门不断发展的课程。为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在农村小学开展,在教学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多种形式来促进课程实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要选的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展之前就能“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采用典型引路给大家以启示是一个成功的举措。比如我校的《学雷锋,树新风》和《禁毒防艾演讲比赛》这些案例可以说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激起了实践研究的热潮。实践活动可与学校德育活动、学科活动、班队活动、校外活动等有机整合,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效应。
2.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
任何课程的有效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课程形态更强调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充分利用了家乡的资源,就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同时,就能领略青山绿水的美丽,了解地方的历史文化,体验到生活的真谛。学校不可能脱离家庭、社会而独立存在,学校还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涉及到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综合教学过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要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从自然、社会、文化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挖掘有意义的主题,进行跨学科的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赋予学生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赋予教育以生命的活力。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应来源于书本,而应源于学生生活。我们知道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而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空间,捕捉生活素材,探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3.让学生在课外体验社会、体验生活
【关键词】整合实践;研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到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与其他学科领域有以下联系: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由此可已看出,综合实践和各个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既可以相互渗透,又可以相互补充完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各个学科整合非常有必要的。近几年,我们学校倡导“一学科一学期一主题”,尝试综合实践活动和所教学科进行有效整合。几年的探索实践,有收获,有启发。我们更欣喜的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在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过程中,两者相辅相成,既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既促进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又使综合实践活动更深入有效的开展。
一、挖掘学科教材内容,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各学科的教材都是历经了时间的积淀,丰富又富有底蕴,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主题活动的设计的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科课程的实施,这就要求老师认真阅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为学生创造在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如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关于走进春天的版块学习,在学习初期我们设计了“找春天”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和单元的学科学习同时进行。品德与社会中三年级针对温馨的社区生活这一章节,我们在学习之初就设立了 “我的社区”主题实践活动。这样充分利用教材,挖掘丰富深厚的教材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活动主题,使两者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充分兼顾了学科教学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整合。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为学科教学增添了活力和魅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性: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综合性活动,在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积累下,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充分体现对知识的综合性的理解和应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学习方式应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要,应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为我们也开启了另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一)整合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注入了活力。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丰富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会实践,超越了单一的书本知识学习,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在学习了《赵州桥》一课后,进行了“了解我的家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在确立主题后,分别就家乡的历史、名胜古迹、特产、源于家乡的成语故事进行研究。有的同学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考察了解家乡,有的同学通过互联网和去图书馆阅读关于家乡的文化和成语典故,还有的同学自己尝试做了一些特产等等,在五花八门的探究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提升了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使我们课本上的知识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二)整合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使学科教学更具价值和魅力。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亲历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它不是靠灌输、告诉这样的被接受的教育方式来学习,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达到最终的目标。实践活动在理论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创新,学生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的活动来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和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更积极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如在数学课后我们进行的“走进中国传统益智玩具”为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就分别就以下版块进行了探究: “认识七巧板”、“ 认识鲁班三通”、“认识汉诺塔”、“认识九连环”、“认识孔明锁菱角球”。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简直着了迷,课间时、放学后,都要比试比试,拆了拼、拼了拆,乐此不彼。看到同学探究的兴趣如此浓厚,我们在学期末还进行了个人赛、班级对抗赛。没想到小小的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全校“玩”的热潮,即使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也点燃了研究数学的兴趣,数学原来如此有趣,在玩转九连环、汉诺塔、菱角球的同时,惊叹古人的智慧,数学的价值和魅力也在“玩”中彰显无疑。
三、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使学科作业更具多样性、合作性。
新课程改革中,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科教学中的作业形式、作业量、作业内容无一不影响我们的教学成果,如何布置作业,才能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达到检验和提升教学的效果。怎样布置作业,才能使学科作业更多样化、更有趣味性、更具生活化、更有实践性呢,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整合中,为各学科的作业的布置开启了另一条道路,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
(一)形式多样,个性鲜明。
如:美术课中的用树叶贴画作业,综合实践主题活动 “走进秋天”,成果展示时的亲子贴画、树叶动画故事、树叶做画等等,形式多样,充满个性童真的展示,给学生带来的不再是完成作业的疲倦、厌烦,而是创造发现之余的成功喜悦。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同时也使学生的个性在享受作业带来的快乐中得到发展。
(二)变“独立”为“合作”
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和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将挑战传统的单一作战作业形式,探究性作业将是学生主要的作业形式,这种新的作业形式势必要求学生在各个环节上都要密切合作,相互探究,相互研讨,相互补充,相互合作。这种形式也会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这样,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展示才更丰富,内容也会更加精彩,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提升的更快。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条路还很漫长,我们才刚刚起步。在实践的道路上,我们更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理论,勇于实践和创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翁建芳等主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案例;上海交大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