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同等权利与机会
十报告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多样化的趋势,人们思想观念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顺应这一趋势,不断探索有效途径。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既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针对社会不同群体开展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就更具现实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践行难的问题突出
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也称“新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涌现出来的相对于政党、政府等传统的公有制社会组织的各类社会组织,包括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各类群众团体等。
我们在知网上的检索“非公有制社会组织”这一词条,显示结果是空白,深度检索出的相关研究也仅限于非公有制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可见,对这一社会组织群体,我们的整个学界和社会是缺乏应有关注的。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来审视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就更是一个全新的问题。在今天高歌“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中,选择把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框架中来研究,其理论与现实意义十分突出。因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中的基本力量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生群体,由于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与公有制社会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个已经完全社会化、市场化,而另一个却并没有。由此便有了在诸如劳动待遇与福利、养老保险和社会参与度、发展机会等方面的诸多差别。导致了这两个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角度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与变化,催生了与宪法规定的每一个公民平等享有权利与参与社会机会相悖的现象,成为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与实现社会和谐的一大障碍,也为新时期的社会管理与创新,为维护社会稳定,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增添了难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践行难的问题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某种观念和思想的时候,总是会从其现实境况的实际出发做出评判和选择。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之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社会各界不同群体,因其诸如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参与活动范围等因素影响,他们在认识解读和体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必然会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而目前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为基本途径的,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成员的自觉参与过程。在此,缺乏对人民群众这个群体的具体细分和界定。而是假定人民群众是以整体来看待的,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内部差异和诸多不同。这种不分对象的整体推进建设,必定会导致在贯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不能充分体现和考虑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理解,认同等方面的明显差别,不能有效地根据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他们的思想状况来开展教育的做法显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表面化、形式化,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我们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践行难的根源在于,我们社会还缺乏一个有效沟通和协调“公有制”与其它“所有制”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平等社会制度与机制。也就是说,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与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在社会地位上(权利与利益)的显著差别是造成二者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同的主要根源。
必须看到,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评价上的态度和表现是有明显区别的。我们通过长期的一系列调查、访谈研究后发现: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与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在社会心理、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差异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其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价值准则和行为选择上具有完全不同于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倾向性与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社会认同度明显低于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两个群体之间形成一定的社会隔阂,大大消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
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与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在诸如劳动待遇与福利、养老保险和社会参与度、发展机会上的不同,造成他们在社会心理、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鲜明差异。从而构成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
问题的总根源在于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因其所有制属性和已经被完全市场化了,使得他们具有与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不同的社会身份、福利待遇、发展机会和社会认同度,出现了这两个基本社会群体之间的隔离和分化,从而为保障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带来困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践行难的问题解决
实现社会基本制度和政策的公平、正义,让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生存、发展机会和权利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本所在。而现实中两个群体之间的社会待遇落差和发展机会多寡的突出问题却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推进和扎实落实。我们务必清醒认识问题产生缘由和形成机制。沿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双轨制模式的基本线索,从当前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的劳动待遇与福利、养老保险和社会参与度、发展机会的现实状况出发,客观评价其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社会权益、社会待遇等国民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基本权益上的实现水平与保障程度,准确掌握他们的心理需求、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和观念构成,厘清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与公有制从业人员两大社会基本群体的认同隔阂与价值相悖的缘由与机理,深刻剖析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上的偏差,明确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实现社会公正和建立健全民主政治的巨大障碍的严重危害及其深远后果。从而尽快通过制度与体制的改革创新,消除由于制度设计、体制规划与政策制定上的失误与偏差而造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诸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通过一系列政策的转变和机制的调整,消除两个群体诸如在保障政策、发展机会和享有权利的差别现象,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步伐和力度。
四、结语
破解在非公有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困境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因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全过程,既是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人民的精神、凝聚人民的力量就必须尽快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变革,不断完善旨在面向全体国民的、又能体现公平正义的各项社会基本制度,真正实现,使全体公民共处一个既高度社会化、市场化的、又具有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发展机会的国家建设大家一起奉献,社会财富大家一起共享的现代文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深入学习十精神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高校社科学者学习十报告笔谈[N].中国教育报,2012-12-6.
关键词:高校 校园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及其重要地位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所创造和逐步形成的集体教育思想、管理制度、科学科研、课外活动和环境建设等多种因素于一体的群体文化。健康的高校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来说,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调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使得校园文化呈现出意识形态多元化,价值观念复杂化的趋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由于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不平衡,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渗透,导致指导地位有所弱化,价值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偏移,价值目标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从而在学生群体中突出表现为理想信念淡薄,现实主义、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把社会地位和个人收入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忽视政治信仰上的追求,凡事首先考虑的是自我利益,缺少提升精神境界的内在需求。往日的校园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大众化、世俗化,不仅削弱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污染了校园的精神环境,而且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美好人格的塑造。
(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许多院校过于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其思想意识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种忽略精神文化建设的校园文化,必然落后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时代节奏,违背文化精神本质和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造成校园主导文化与校园主体文化步调不协调。由此可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如何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促使学生养成高尚人格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和中国现实国情结合,否则容易让大学生脱离中国国情这个实际,很可能导致他们迷失人生方向。要确定科学价值观的含义和内容,其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体现它的先进性,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体体现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比如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社会集体的利益,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等等。
第二,加大弘扬高校校园主流文化,重视课堂、实践与专业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必须常抓不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同时,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形式,为班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积累经验,创新课堂教学与班级活动的联系模式,重点研究活动中如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
第三,积极打造高校校园文化特色,营造和谐向上的学习环境。建设学术性、娱乐性、竞争性兼具的校园文化,举行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不断地参与进来,可以使其在成长过程中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发现自身价值,培养其意志坚韧性,摆脱自卑、自负等心理,增强了学生们承受磨难和失败的勇气与能力,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自信心、荣誉感和创新竞争意识。此外,建筑物装饰、校园雕塑、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橱窗等,都是承载、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设计精巧、取材合理的雕塑与宣传资料,可以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校校训、办学特色、校园中各类标识的统一设计和安装制作等特有的文化,能使校园更加美丽、人文气息更加浓厚,使人们身处其中,心受感化与熏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德育内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们一定要长期培育、细心经营教育氛围,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以此来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赖浩明. 坚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J]. 大江周刊(论坛), 2011, (7): 104-105.
不同的国家体制,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传统文化,对核心价值体系的描述和概括是不一样的。通过学习,我知道核心价值观就是“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其中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状态,公正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仁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共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它们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具有主导性、现实性、包容性、超越性、开放性。人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通过学习,我一步步深入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联系起来,积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我作为一名银行的信贷员,在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后,就要积极参与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活动,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中不断的学习,自我完善,立足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拓宽视野。牢固树立银行信贷人员的工作思想理念,时时刻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被赋予真正的意义,才能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贡献。
第一,是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代表。我们要以时代的先锋、行业的楷模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到我的工作、生活之中。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二,要拥有一个好的心态。首先,凡事要得之淡然,失之泰然,顺其自然。在工作中,注重与银行同事们之间的关系,诚恳待人,尊重同事,关心同事,努力创造一种微笑、高效的工作环境,创造一个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工作氛围。我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因为只有和同事们处理好关系,才能更和谐团结,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才能为银行信贷事业出更多力。同时,我会努力做到爱岗敬业、履行职责,严以律己,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再次,我们要经受住得与失、苦与乐、进与退等问题的考验。在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矛盾时,我们要有博大的胸怀。在确定自己的目标时,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既不能不敢想,又不能脱离实际的盲目空想。
第三,自觉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思想品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中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锤炼的结果。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银行信贷人员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坚持去做、用心去做,不断增强责任感,从而使自己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论文摘要:青少年由于自身及社会角色的特点,使得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具有极重要的意义。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符合青少年个性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内涵,必将促进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由此促进青少年成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共识的基本理念,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事实上,这也是对其本身的建设实践提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要求。青少年由于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及自身的特点,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对象。
一、养成教育是促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模式
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个体的需要是价值存在的前提。价值观便是价值观念,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这可以说,价值是人们的利益与需要的反映,也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与行为选择。作为统治与指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要真正深人个人,它必须以个人的需要和认同为前提条件。党在十七大提出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那么,促成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也需要以他们的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体,青少年的价值观状况不仅关系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前景。对当代青少年社会心理特征的认识,“个性时代”不失为一个简洁和具有特色的概括。而此个性时代同时是一个不成熟的过渡发展时代,因此也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可塑性的时代,是一个价值观教育的关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的主导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是实现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健康发展和谐统一的必然要求。基于青少年个性的社会心理特点,促成他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并自觉接受,养成教育不失为好的选择。因为养成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的精神,也符合青少年的社会心理特点。
所谓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养成教育,笔者认为是指社会、学校、家庭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道德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通过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其品质的教育体系。养成教育十分强调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和突破点,贴近青少年的个性时代特征。同时,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崇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以形成青少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习惯为外在表现形式。
习惯是自然、简单的,而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东西。从个人层面看,习惯是后天习得的自动化了的动作、反映倾向和行为方式,它是条件反射在个体身上的积淀。从社会群体层面看,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相对稳定行为方式和反映倾向。因此,我们可以说,当青少年以及以后成人的行为习惯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为青少年接受和践行时,体现人本的要求的养成教育便促成了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
二、养成教育体现了青少年的个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统一
1.养成教育的目标是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目标的一致。从个人层面来说,养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三大核心任务。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青少年的养成目标集中表现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坚强的新一代,事业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新的新一代”阎的“四个新一代”。养成教育作为讲求实际和效用的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方式,有效地将青少年个人素质目标与社会要求目标有机结合一起并落实于实践。首先体现在“做人”的目标上。养成教育着力于青少年的独立性、主体性、批判性、创造性和帮助青少年解决个性发展中的矛盾,而以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培养和引导青少年的健康成才;它强调将“四个新一代”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和谐地渗入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之中;它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地内化而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追求并体现于最简单的行为—习惯。再者反映在“学习、创造”的目标上。养成教育重视青少年作为整体有相对一致的个性特征,但又强调每个青少年的差异。以此出发,养成教育强调灵活地、创造地运用具有感染力、有成效的方式来帮助青少年学会学习和创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的要求下,培养青少年道德习俗的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创造发挥;同时养成教育更加注重引导青少年对自己思想行为进行反思,不断深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以更有利于良好的学习创造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研单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两个巩固”再次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的24字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为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科研单位在大力搞好经济建设的活动中,必须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其中,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企业环境,实现经济建设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重庆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是一个拥有公路行业、水运行业等多个甲级资质和水运行业、市政行业的乙级资质,并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具有承担国外项目资质的大型综合勘察设计院。当前,在全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是进一步落实设计院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引领思潮、凝聚共识的思想工程,对于凝心聚力、鼓舞人心、铆足干劲,围绕和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向既定目标奋进、促进各项研发设计任务完成,起到了“助推器”和“添加剂”的积极作用。
一、要抓住一个“活”字,增强教育的吸引力
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成为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的高精尖科技人才,就必须准确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灵活运用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
(1)方法要灵活。单纯的“主客”灌输模式虽然能给受教育者提供德行的认知,但它们在受教育者头脑中却往往以知识形态存在,很难内化于心。要想使教育更加行之有效,就需要改变教育模式,采取既有教育灌输、正面典范引导,又有交流互动、主客换位相互启迪的方式,从而调动主客体双方的能动性,实现共同道德自觉。在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对于年龄偏大的、理解能力偏弱的可以采取拉家常、讲故事的方式,对于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成熟的可以采取座谈、报告等方式,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多元化的则可以采取演讲、竞赛等方式进行。通过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宣讲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职工的心灵,外化于职工的各种社会实践。
(2)题材要新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同写文章一样,题材好,标题新颖,读者才喜欢看。目前,职工思想交流更需要心灵的沟通和理解,要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注重精神引导,通过新颖的题材、生动的形式、感人的事例、接地气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凝练化、通俗化、具体化,把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牢牢植根于企业、内化于职工的心灵,让核心价值观体系最大限度地家喻户晓、入心入脑。
(3)形式要创新。要根据职工特点,积极探索和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优势,唱响主旋律,抑制杂音噪音,使主流思想行为成为时代最强音。要依托传统宣传媒体,利用报纸、宣传栏、橱窗等宣传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进行宣传教育。要善于运用新媒体的强大优势,通过官网、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载体,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发挥好重大节庆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积极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吸引职工热情参与和广泛关注。
二、要突出一个“实”字,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空洞的宣讲和活动,必须紧密围绕单位实际,把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要注意教育的长期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认识、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在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要注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解决好“重形式”与“轻践行”的反差问题,努力着眼于职工思想观念的内在养成需要潜移默化的岁月积累,通过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的经常性、常态化的长效机制,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
(2)要注意教育措施的可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生产措施、工作措施还是管理措施,都要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厂情形势任务相结合,与特殊情况、特殊任务相结合,与本单位的经济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以增强企业发展潜力为导向,以实现职工队伍教育和引导效果为目标,根据每个阶段、每个时期的形势任务,改进宣讲手段,创新宣讲内容,从而实现企业效益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
(3)要注意教育的广泛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启发人、引导人,最终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它既关系到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关系到干部职工能否服务单位、服务社会承担起未来重大责任的问题,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效果,成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注意广泛性,要通过单位、家庭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进行广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这种主流价值思想潜移默化地内化于职工的价值观中,外化于职工的各种社会实践中,成为自觉行为,在企业落地生根。
三、要把握一个“深”字,增强教育的渗透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嘴上和书本上,还要把握好一个“深”字,不断增强教育的渗透力。
(1)要把握企业特点。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简单的“24字”转化为企业职工切实需要、乐意接受、入心入脑的东西。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按照科研单位特点,结合职工队伍身心发展特点,因势利导,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调查问卷、座谈、走访等方式为切入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与职工的有效对接,使职工由“知”到“信”、由“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解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综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发展过程,具有继承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包容与开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文化特质。
1.具有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品质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具有连续而非中断的特征,在于农耕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既表现在上层社会深厚文化的底蕴作用,也表现在基层民众的口传经授的延续性上。尽管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迁和更迭,基于其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柱作用,民族传统中的国家精神,匡扶正义的社会伦理与个人的价值观念,始终贯穿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
与此同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僵化的。同样是爱国主义基本情感,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改革时期,又往往和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结合在一起;作为匡扶正义的传统侠义精神,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则与市场经济效率原则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相联系;作为个人价值的正视与实现,从传统时期集体利益的覆盖到改革创新时期的本位回归。
2.具有包容与开放的文化品质
从理论认知看,任何有生命力的文化既有自身传统特色的坚守,也有兼容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品质。在包容和开放过程中,坚持自身特色的文化,一方面具有凝聚民族精神和力量的作用,特别是在面临外来力量侵占之时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在吸收和并蓄中,自身的文化内涵得以发展和完善,从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实践来看,就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政治思想而言,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基于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体现其思想和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与中国民族精神中的追求公平和正义的核心价值相一致。
3.具有和谐与稳定的文化品质
从历史文化传统来看,和谐与稳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也者,天之本也;和也者,天之道也”。突出反映了稳定、平衡的社会发展状态和发展过程。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并非是整齐划一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同则不继,尽乃弃也”,则突出反映了和谐文化中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解读。
从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展的直接产物,便是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产生文化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因此,在繁杂多元的价值和文化体系中,确立其核心内容,并依此规范非主体文化的健康发展,使民族文化在传承、包容和开放中得以健康、理性与科学的发展。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背景版”的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自身价值功能。其价值功能的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现的构建和培育中,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地位。正视这一点,既是大学教育功能和价值诉求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的重要基础和内容。
1.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主要阵地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用思想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培育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既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反映,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的“背景板”,同样也是高校的教学文化、科研文化和管理文化得以发展的基础。这种“背景板”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内涵,决定了校园文化发展方向。
就人的社会化过程而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固然是人的价值观念和认知结构形成的重要环节,但高校的系统和完整的教育,特别是校园文化的熏陶过程,基于文化的长期积淀、传承和接力作用,同时结合大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形成与确立的特点,其深层次的影响和内化作用,往往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始终。
2.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平台作用
⑴学校区别于企业的内容在于,维系和支撑并且发挥潜移默化作用的不是物质力量,而是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尽管企业管理中也有文化内涵与传承。但学校与企业相比,其文化特质更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在教育内化中具有传承和接力作用。
⑵高校是个体社会化的前期准备阶段,是个体社会职业实践的基础准备阶段,是学生角色向成人角色转变的过渡阶段。因此,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则可为其在以后职业、生活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平台和桥梁作用。
3.为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智力支持
大学是生产知识和创造文化的单位和场所,理所应当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和价值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发挥自身价值与功能。在理论上,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内聚性,既有传承性也有创新性。将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将在学理上、逻辑上对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丰富与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在实践中,文化建设的价值功能在于人的精神凝聚和力量整合,因此,在文化建设中,坚持“务虚”与“务实”的结合,将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校园文化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的需要,更在制度层面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与践行提供一种参照。
三、打造校园文化在核心价值建设中的升级版
在本质上,教育和培养是大学的基本功能。因此,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基础上,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方向、践行核心价值的内容与培育核心价值践行的社会主体,是社会主义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
任何文化都是开放的,校园文化同样不是围墙文化。在培育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过程中,需要打开以下通道。
⑴需要打开“科学”与”人文”通道。文化既包括科学知识文化,也包括人文文化。知识的流动与传输不是自发的,而是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的结果。因此,学生的学习和培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更应有人的社会化过程所需要的价值目标和观念的塑造,这是校园文化的理性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基础。
⑵需要打开“教书”与“育人”通道。教师是教育工作者而不仅仅是教学工作者,它区别于社会一般的办学和培训机构。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其对象都不是固定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将教学、科研与管理和人的培养相结合,将知识信息的传递与人的情感交融相结合,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方有牢固基础。
2.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方向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亚文化。它必须从根本上与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与培养合格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就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基于其独有的知识信息量大、知识群体集中一些特点。因此,与一般亚文化相比,更具有引导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方向的功能。
⑴在认知上具有科学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运行方式的大调整,社会价值观念同时也自然伴随着多元、分散的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基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同时也掌握着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信息传播手段,理所应当在社会价值观念的选择、培育及其认知方面发挥其作用。
⑵在角色上具有引导性。就学校与社会接轨现状而言,关起门来进行文化建设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性的。“经院式”校园文化建设或者不加选择全盘接受社会价值文化也是非理性的。事实上,大学不是风向标,它不是给予社会所要的所有东西,而是给予社会与文化发展实际所需要的内容。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容
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都必须体现知行合一与“虚实”结合的特点。就高校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而言,必须体现以下要求:
⑴广泛的参与性。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涉及范围是广泛的,渗透到教学、科研、后勤和行政管理的所有领域,这在客观上决定它的广泛参与的特点。因此,学校的任何一个成员都是核心价值践行的参与者,都需要从自身的职业岗位出发,立足价值实现目标和要求,在文化建设中彰显核心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国家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113-04
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加紧和手段的多样化,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日趋频繁,致使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十分尖锐,在云南这样的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边防巩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分析,对云南省委宣传部和教育厅有关领导进行访谈,对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学院、楚雄师院、红河学院6所高校大学生及有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云南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探索
首先,云南省高度重视在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5月以来,确定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试点学校;颁布了《关于着力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全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在全省高校组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讲活动;特别是在试点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总结提炼了“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历练本领,立业为民” 的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组织编写了《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读本》;举办了哲学社会科学骨干研修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专题培训;编印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简报》50多期;组织了民族团结问题的宣讲,编印了相关简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高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书记(副校长)、宣传部长、社科教育负责人专题培训班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重要培训内容;在全省高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我成长”的主题演讲活动;以“三生教育”为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等。
其次,试点高校的探索实践为全省高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云南大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到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制定了《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意见》和《任务分解》,做到了“七个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学校的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职工队伍建设、校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建工作、学术研究等七个方面;成立了“云南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 “云南省大众化研究会”等研究机构;举办“引领的力量――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论坛,等等。云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云南师范大学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师生员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两所学校的试点经验为全省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其他高校结合各校实际,借鉴试点高校经验,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各高校纷纷挖掘自身德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强化认知认同,注重践行示范,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 工作,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积极组织专题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专家宣讲、讲座论坛、座谈讨论、演讲辩论、文艺演出、参观考察、社会实践、文明创建等特色鲜明的主题活动,深入开展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昆明理工大学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云南财经大学结合财经院校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全过程,突出职业理想、商业道德、财经职业道德、人生价值教育,形成稳定模式,突出长效性;云南农业大学面向“三农”,注重在实践中、在服务“三农”中培育和养成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坚持立足边疆实际,注重发挥民族特色优势,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特别是开设了特色课程“国情省情州情校情及德宏州民风民俗”,编写了相应的教材,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曲靖师范学院着力在融入、贯穿、引领三方面下功夫,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云南中医学院致力于挖掘中医药文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理学院建立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党团组织建设、党校团校教育、“青马工程”及学生社团活动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三进”方案,深入开展“三进”工作。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要求教师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云南许多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的,绝大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认同的,这种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云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前述可见,有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度重视。从制定建设规划,到机构、人员、经费的保障,都做了全面安排部署。但有些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正如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所总结的:有的学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工作上只做了一般性的安排,没有全面部署,没有经费保障;有的学校虽然有规划、有安排,但落实力度不够,没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还有极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安排、部署。张瑞才.在部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云南教育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简报》,2011-01-12,(34).
第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规划、实施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问题。但是,目前云南许多高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从理论上加以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多,研究成果则更少;在建设实践层面上,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贯穿于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的不多。从建设简报上介绍的数十份材料看,有些学校只是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概念套用于总结过去已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瓶装旧酒。有些学校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之间统筹协调不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主要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委宣传部、团学部门的责任,学校各部门、各学科专业、全体教职工、各类活动的教育力量之间尚未很好地协调整合起来,有些教职工还不能自觉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根本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的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逆反心理。
第三,充分利用云南民族文化优势资源不够。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份,也是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中难免有一些成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相符,但是,也有许多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积极有益的。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759%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相关内容,661%的学生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但是,许多高校尚未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的优秀成分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四,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调查表明,对于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只有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604%的学生参与积极性一般,还有365%的学生不感兴趣或说不清楚,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相关活动往往是被迫的,而不是出于自觉自愿。
第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还不够强。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还不甚清楚。有224%的学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表示“不太了解”,494%的学生表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看待。有69%的学生赞同“过时论”的观点,只有768%的学生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中国化的”。一部分学生未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对于“求神拜佛、抽签问卜、看风水”等宗教迷信现象,53%的学生“深信不疑”,415%的学生“将信将疑”,283%的学生“无所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有322%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有所怀疑”,有602%的学生甚至认为“不管走什么样的道路,只要给人民带来福利就是好制度”,有31%的学生对“多党制和两党制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只有174%的学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一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不够健康。有485%的学生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发展”,有446%的学生对“有些人因为见义勇为却给自己带来麻烦”的现象表示“深表同情但不效仿”。对“排队打饭插队现象”,556%的学生表示会“保持沉默”,40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一部分学生还缺乏基本的诚信品质,对于学习和考试中的抄袭和作弊现象,56%的学生表示自己“经常会”,52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对于“您是否经常上课迟到,或者无故旷课”:35%的学生表示“经常会”,484%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这说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还不够强,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三、云南高校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入认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并提供必要的机构、人员、经费等各项保障。
第二,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专门系统研究、规划、实施。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培养相关研究人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省委宣传部“马工程”应设立专项课题,省高校工委应成立研究中心,设立专项课题,各高校也应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给予经费资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及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滚动研究,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教学成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各高校应对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各个层次的文化建设进行系统规划,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校各有关部门、有关方面,应该既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系统整体力量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避免各种教育力量之间的冲突、内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造成的消极负面影响。
第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搞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应特别着重抓好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建设,广泛宣传动员,组织学习研究,提升队伍的素质和自觉性,使其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切实发挥重要作用。也要加强对其他广大教职员的宣传教育,提高其认识和水平。
第四,在进一步充分发挥好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的同时,构建人文类选修课程群,辅助主阵地、主渠道教育。学校应该制定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案,要统筹考虑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如何发挥作用,各门课程之间如何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哲学导论、伦理学、文学艺术精品赏析、职业道德、现代西方思潮评析等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境界、创新精神、道德水准、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有效辅助主阵地、主渠道教育,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第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且几乎都与宗教文化相联系。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中难免有消极的因素,但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成分。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各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开设地方民族历史文化校本课程,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更有针对性地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第六,充分利用网络平台。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高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强对校园网的管理,及时清理各种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充分借助网络平台和各种网络资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互联网上各种复杂的信息、文化思潮和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消解互联网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使网络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
第七,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强化实践环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永恒的课题,也是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根本。突破以理论教育、课堂教育、职能部门教育、校内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职能部门教育与全员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沛县”;基层机制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及基层机制的创新,在这方面,沛县县委、县政府开展的“好人沛县”创建活动,重在建设,从转变政府管理理念着手,大力倡导“做好人做好官”,形成了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良性互动机制,探索了基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
一、“好人”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文化的体现
江苏沛县是汉皇故里,靠近孔孟之乡。近年来涌现了一个全国道德模范和八个中国“好人”,2012年初,沛县确定了“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的好人标准和“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的好官标准,这些标准质朴无华,言约而意丰。按照这一标准,沛县大力表彰“好人”、学习“好人”;按照这一标准优先提拔“好人”、重用“好人”,使得“好人效应”急剧放大,引领更多人效仿。用好人文化弘扬优良道德风尚,引领社会风气好转,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好人”包括在道德上有善良动机和行为上有善行的人,它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知行统一的追求,也是评价伦理道德状况的民间标准。在老百姓心目中,“好人”大都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被称之为“好人”是因为做了平凡的助人小事,而这些“好人”的自我评价也强调这些好事是自己应该做的。这种道德上的“应该”,其来源除了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之外,也是民间社会共同体的评价标准。
二、“双做”活动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主体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作用必须内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和信念,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更需要脚踏实地的实践,才会发挥引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作用。以“做好人做好官”为主题的“好人沛县”创建活动正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的知行统一主体。
领导干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主体、实践主体与示范主体。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精神面貌、道德情操,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只有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激励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努力践行。
好人沛县创建活动发动群众参与,提炼出了言约义丰的“好人好官”标准,并通过广播电视节目、下乡文艺演出、召开好人报告会、开辟“好人好事”专栏、建设好人广场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双做”主题教育活动。在群众中倡导“孝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在党员干部中倡导“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并辅之以激励措施,着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践行“好人好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做法切实引导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领导干部、广大党员中入耳入心、身体力行,这样,“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就能带动普通群众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三、“好人”好报的回报机制是基层政府社会管理的创新路径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加快形成”,其中首先就是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并且提出要加快和创新社会管理。“好人沛县”创建活动以创新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模式,通过广泛宣传发动,畅通推荐渠道,积极开展本单位、本行业好人评选活动,重点向发展一线倾斜,向基层群众倾斜。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好人、好干部得到精神鼓励和物质褒奖,是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