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医药企业的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药企业的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药企业的风险

第1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国药控股沈阳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101)

摘要: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药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提升,医药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医药企业应收款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erp的发展概况及应用现状,分析了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以期为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ERP;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46-01

1 ERP的财务管理解决方案

1.1 ERP的发展概述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公司提出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主要是由物流需求计划与制造资源计划综合形成的。ERP主要通过综合整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客户关系等信息资源来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ERP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企业生产管理由订货点法向MRP发展;二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企业生产管理由MRP向MRPll发展;三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ERP系统逐渐形成。

1.2 ERP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ERP自出现以来,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应用模块的集成化:ERP系统能够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通过模块管理实现跨部门的集成化管理。(2)全面整合企业内外资源:通过ERP系统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3)业务流程合理化:ERP系统能够实现企业业务的流程化、规范化控制。

1.3 ERP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分析

应收款风险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ERP系统通过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客户信用额度评定、额度自动审批、内部授信制度等模块控制来评估企业财务风险,并对企业交易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控制,从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实现应收款风险的管理。

2 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概述

2.1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经营活动损失的不确定性逐年提升,这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来源。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销售等财务活动的整个流程中,当前的企业财务控制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损失控制、风险保留四种手段。

2.2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的原因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产品的需求量逐年提高,医药企业在面对新发展机遇的同时,所面临的应收款风险也不断提升,应收款风险也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最主要的财务风险。医药企业出现应收款风险的原因:(1)国家在推动医药体制改革,严厉打击商业贿赂的过程中,部分商业公司违规经营或经营不善导致坏账风险。(2)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混乱,长期拖欠货款。(3)销售人员行为不规范,职业道德不高。

3 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

3.1建立医药企业销售过程的实时监控机制

医药企业的销售过程是出现应收款风险的主要经营流程,要实现基于ERP的应收款风险管理,首先应针对销售过程建立完善的实时监控机制。通过ERP系统实现对销售环节的物流、库存、销售、客户服务等流程的综合信息管理,并建立自动纠错报警系统,形成应收款风险预警机制,结合库存模块、应收款模块的综合控制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

3.2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应收款风险管理

ERP在销售过程的不同阶段,其应收款风险管理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事前控制阶段,ERP主要对合同信息、销售发票、客户资料等内容进行录入与管理;在事中控制阶段,ERP系统通过自动生成凭证、自动核销款项、自动核对账目等功能实现医药企业应收款的科学管理;在事后控制阶段,ERP具有极强的应收款分析功能,可以提出科学的应收款事后解决方案。

3.3健全一体化管理机制

通过引入ERP信息管理系统,医药企业能够实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体化管理,形成跨部门的高效管理机制。ERP系统能够在企业内部建立数据通信网络,对销售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实现高效的一体化集成管理,从数据信息角度提高了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4 结语

ERP系统是一种科学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完善基于ERP的医药企业应收款风险管理体系,必须建立医药企业销售过程的实时监控机制,加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应收款风险管理,并建立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从而不断加强医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推动医药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法律顾问;企业;合同风险;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张少一(1981-),男,河北蠡县人,国网廊坊供电公司,经济师。(河北 廊坊 065000)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236-02

企业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未依据法律的规定履行企业义务,行使企业权利,或企业没有及时根据法律的变动调整经营理念而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法律规定相悖的现象。企业如果对法律风险认识不足,将面临严重的后果。实际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企业管理方面逐步规范起来,但是企业领导的法律意识不强,针对企业相关合同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等现象依然存在,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企业因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这些经济损失在健全的企业风险防范机制下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此,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中的作用就日益凸显出来,源于此,在企业中确立法律顾问的地位十分必要。

一、企业法律顾问的界定

企业法律顾问,依据2004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第七条的规定:“是指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由企业聘任,专门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并且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企业应当建立防范风险的法律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①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运行过程中,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特征体现为:

第一,企业法律顾问是企业中专门从事制定规章、签订合同、参与诉讼等法律事务具体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不仅需要掌握法律知识、熟悉司法流程,而且还需要为企业的合法经营和其他经济活动提供保障,这使得企业法律顾问还需要具有经济学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甚至是企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这样才能在需要时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出综合性的审查意见。因此,企业的法律顾问必须是知识全面的综合型法律人才。

第二,企业法律顾问具有强烈的专一性。他们作为企业的职工,其工作内容都是围绕本企业内部以及和本企业有关的法律事务,而不能独立处理其他企业的法律事务。

第三,企业法律顾问会直接参与到企业运行活动的绝大部分环节中,是企业的内部法律服务专门人员。

二、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

1.为企业建立规章和领导层的决策进行参谋

企业法律顾问应该是企业领导层的智囊团成员之一,在企业发展经营过程中在法律方面甚至其他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其工作任务首先是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公司法律顾问一般参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起草、修改、审核、贯彻执行和宣传教育工作,并指导监督部门的工作,以维护公司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以帮助企业领导者通过制度管理企业各层面的工作人员。其次是为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进行法律“把关”,为决策层提供法律咨询意见,以保障企业依法经营。

2.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

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维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是企业法律顾问的最主要的工作。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机制,而企业的业务人员往往十分看重经营业绩,甚至一味地盲目追求经营业绩,导致忽视了经营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风险。而企业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企业法律顾问的监督审核,既能够使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小化,又能够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法律顾问应该遵循事前积极防范、事中强化监督控制、事后努力补救的原则,为企业正常运行服务,以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一旦发生纠纷需承担法律责任,法律顾问需立即处理本公司与他人的经济纠纷和权利争议,力求使经济损失最小化。

3.全面处理企业法律纠纷事务

法律顾问的工作职责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有与法律有关的工作,每天都会发生。有时合同纠纷、劳动用工争议、知识产权维护、产权纠纷处理等诸多问题均可以以法律事务的形式反映出来。②因此,企业法律顾问的工作涵盖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法律事务,当然也包括企业纠纷处理。另外,法律顾问需要作为人参与企业的各类诉讼和非诉讼活动。

三、企业法律顾问在合同管理中的重要地位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合同是其经营运行并实现经营利益的重要活动。企业法律顾问要对企业风险全面监督负责,那么其最主要的工作应该是围绕着合同展开的。只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到招标、建设等合同的谈判、起草、签订、履行等环节中,才能真正保证合同签订的合法有效,使企业能够主导合同,提高合同的履行比例和效率,获取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免于承担“莫须有”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因此,合同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企业法律顾问必须在企业合同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需要增强与外部的联系,就必然需要扩大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前期管理工作的自。如果合同处理得很好会给企业带来生产经营的稳定性,如果处理不好或者监管不力就会导致不必要的经济纠纷。这就需要企业法律顾问在合同订立之初就做好各方面的前期审查工作,重点对合同当事人的资产信用情况严格审查,对其履行合同的能力进行合理判断,将合同可能对公司造成的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这是预防性法务的关键。

除了预防性法务工作,企业法律顾问还必须针对合同的审批与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违约处理等过程进行监督和审查,而这一管理过程的每个环节上都有可能存在法律风险。因此,作为法律顾问,为企业建立合理的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并依此执行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确定由企业法律顾问统一审核管理合同签订和履行等工作。我国《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对此做出了相关规定。企业法律事务机构有“管理企业合同,参加重大合同的谈判和起草工作”的职责,并赋予了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经济合同的任务。③该方面大部分企业已经做到,设立了相应的企业法律顾问岗位。

其次,由法律顾问制定企业合同管理制度。尤其是某些国有企业,在市场上长期处于强势地位,导致企业的管理人员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合同风险意识,签订合同时不注意,签订合同后也没有进行妥善的保管,使得企业在履行合同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增加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和法律顾问的工作难度。因此,把合同管理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人员,确保企业合同管理落实到实处,才可以做好企业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维护企业的利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再次,企业法律顾问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任何企业签订合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的获得更需要合同及时、有效地履行。这就要求法律顾问对企业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监督以及反馈。企业法律顾问人员通过监督可以了解企业各类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及时向各合同履行部门反馈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纠正问题、弥补错误,促使合同高效履行,并能够减少违约行为的发生。

最后,企业法律顾问在合同违约纠纷发生之后要做好补救措施。不论是企业方违约还是合同相对方违约,企业的法律顾问都要积极采取措施,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名誉及经济利益。

总之,企业法律风险是来自各个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法律顾问广泛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可以起到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补救的积极作用,也是有效控制预防企业风险,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的重要保障。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作为企业应对法律风险最有效的举措,其建立和完善也是依法治企、企业依法经营的标志之一。笔者认为,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并发扬光大,就必须确立法律顾问的核心地位,由企业法律顾问参与甚至主导建立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以保证规范企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注释:

①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S].2004.

②张艳丽.企业法律顾问在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中的作用[J].法制博览,2012,(10).

③曹建峰.论我国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的完善[J].北方经济,

2012,(7).

参考文献:

[1]张雅冰.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的协同性[J].经济与法,

2011,(8):184.

[2]孙昌军.现代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指导[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106-119.

[3]于传博,胡云侠.合同的审查与风险防范[J].北方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53-56.

[4]杨雪冬.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第3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摘要:医药企业的内控体系要以“风险防范和有效监管”为目标,从财务信息方面和企业资产安全方面来降低医药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来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的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提出一些较好的、能够有效提高医药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建议,以便我国的医药企业可以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体系构建

一、医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1)经营性风险

当前,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的主体仍然是各个医院,这些医院的药品采购基本上占据了大半江山,其中又以公立医院居多。真正通过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的药品仅仅占到一小部分。这就使得医药企业面临着新的业务经营风险,因为医疗需求日益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主要是医药分开,使得药品零售企业在零售市场上的占比大幅增加,药业企业的竞争逐渐的加剧,从而引发一些市场环境下的医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市场竞争必然具有风险的。

(2)市场性风险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够成熟,这个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最终使得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巨大压力。目前,我国不少城市的药价还是普遍的偏高,同时我国现在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市场有着明显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为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上的种种现实情况都使我国的医药企业面临着更多的不可预知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3)环境和法律类风险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它所面临的环境和法律风险就更多。环境的变化和法律政策的改变都可能会对医药企业产生严重的后果。新版GSP 质量管理制度对医药企业带来很大影响,新制度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冷链储存运输等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本肯定会上升,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企业如果通不过新版GSP 认证,将会面临停业的危险。除此之外,突发的公共卫生危机也会增大医药企业的运营风险。而这些都是现在的医药企业无法预知的。

(4)财务性风险

企业需要正常的运转,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运转,主要有正常运作、生产的资金和经营销售资金,其中经营销售的资金可以转入生产资金中。但是,随着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医药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每年都有不少企业面临亏损倒闭。并且面临的融资困难加大,融资的成本有所提高,偿债的风险也就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整个医药企业的运作成本提高且不够稳定,这种财务风险就随之产生。

(5)声誉风险

对医药企业来说,面临最大的声誉风险即产品质量问题。医药企业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往往当产品出现问题时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声誉风险。

二、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具体途径

(1)建立健全医药企业内部治理结构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进行着改革。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下,医药企业也应该适应市场化发展的具体要求,真正实现医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有效的把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结合起来。我国现在不少医药企业都是“内部人控制”的经营模式,内部人就可以决定企业走向,这样还不能很好的让企业规避风险,相反的可能会降低企业在面对风险的反应能力。医药企业应该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利,完善股东大会机制,协调好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完善信息纰漏制度,以确立严谨的内控体制,为医药企业提供实时的、准确的信息,以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医药企业的竞争力。

(2)强化医药企业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制度的前提就是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的工作。要想很到位的做好这个工作,就需要收集实时的信息,根据信息的走势,迅速的做出相应的对策,以减少或者避免医药企业的损失。所以,风险管理的工作是基于风险评估之上的,只有把相应的风险评估做好了,才会有相应的对策,才会规避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困难的工作,主要就是医药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是来自多个方面的,主要针对风险管理工作,减少企业的损失,防患于未然。

(3)完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人力的管理

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医药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因此,企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求应是所有人员一定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法》等,同时结合自己企业的情况,建立财务核算体系,强化预算管理,发挥预算的预知性能,实施资金活动控制,加强资产管理,规避有可能的风险。医药企业体制的改革需要大量的人才,对人才的发掘、聘用应该引起医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医药企业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培养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注重医药企业内部员工的团结合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样更容易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在面对可能的风险时有更加坚强的决心。医药企业需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样企业的运作就会顺畅,工作效率也会提高,最终对风险的预判就会更准确,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企业的发展。

(4)实施严格的采购管理体系

建立供应商档案,收集市场信息,密切关注市场、价格变化,积极为公司引进新品种。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审核供货单位和销售人员的法定资格,考察供货单位的质量保证能力和合同履行能力。严禁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原材料;并且在采购管理体系中建立起岗位牵制制度,避免采购权利过于集中在某人或某部门手中,以防出现徇私舞弊现象,有条件者,可以通过招标进行药品原材料采购,并设置一定的资质门槛。

三、结语

医药企业承载着人道主义的责任,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同时医药企业也是风险较高的行业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来规避可能的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医药企业应该做好信息采集、流程控制、管理控制、信息分析的工作,最后来进行风险评估,增强企业对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最终让医药企业不仅可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且可以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陈镜西.财务管理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加强内部控制[J].现代审计与会计,2010(5).

[2]熊汉兰.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企业导报,2009(2):77.

第4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一、前言

医药产品不同于一般企业生产的产品,它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为此,我国出台了很多管制医药产品生产的政策。对于医药行业,往往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而在产品面向市场时往往还要面临很大的政策审批风险。医药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和内控是控制企业风险,实现企业运营目标的关键,而要实现以上两点,就需要全面的预算体系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做保证。此外,还需要专门的部门及人员审核企业的财务信息,真正做到对风险的防范,保证内控制度的执行和贯彻。

二、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意识

医药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风险意识常常较为薄弱,这与医药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有关。医药企业的产品即药品的销售渠道是较为狭窄的,往往就是通过医疗机构、药房出售给患者,而在医疗机构中药品赊销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就造成医药企业的应收账款较多,而由于医药企业风险意识不强,不对客户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并随便设计授信额度,造成应收账款产生坏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极大地增加企业财务的不安全性。

2.企业管理不规范

医药企业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时医药企业具有高回报性。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企I为了追求暴利,有意淡化社会责任。医药企业的产品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但是药品的生产过程却不是透明的,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就医药企业自身而言,很多企业并未建立贯穿于药品生产整个环节的管理系统,这就造成生产中某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的可能性很大,而事后难以找到问题所在,这是医药企业管理不规范的集中体现。

3.缺少风险预警,购销业务难以管控

前面提到,赊销是医药行业一个重要的特点,显然,赊销可以推动医药产品迅速占领市场,有助于新的产品的推广。但是赊销实际上并没有实现风险报酬的转移,从会计准则上来看并未形成企业的实际收入。由此产生的大量应收账款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那么赊销达到怎样的规模是企业能能承担的风险的“临界点”,很多企业并没有制定一个风险“阀值”,因此实际上就是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赊销业务滋生的巨大财务风险没有实时监控,造成坏账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的现象普遍存在。

4.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和实施的基础,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企业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医药企业仍然存在着组织结构不合理、责任不明确、内部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随着社会亚健康人群的增多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医药企业业务规模扩大,企业面临更多的业务风险。为此,企业需要制定更加有效的内控制度和方法,通过完善治理结构、审计制度、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内控环境,有效应对新的风险。

三、强化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措施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做好风险分析

鉴于应收账款是企业重要的风险源,医药企业要针对应收账款定期做核查,对其坏账风险进行评估。除此之外,企业要对企业面临的其他风险进行全面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形成分析报告提交管理层,让管理层据此作出决策。具体风险类型和防范措施如下:

(1)应收账款风险。针对应收账款,医药企业首先要利用ERP系统进行事前、事后、事中控制,其次要实时监控赊销客户的征信信息,如收入来源、信用状况、资产规模等。

(2)资金链风险。对于资金链风险,医药企业要利用财务系统实时跟踪支付信息,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体化,同时要拓宽筹资、融资渠道,做到理性投资。

(3)物流与配送风险。对于物流与配送风险,医药企业一是要建设现代化的医药流通渠道,大力开发市场营销新途径;二是要基于产品的特殊性,在运输途中仔细审核承运商。

(4)生产风险。对于生产风险,首先,要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建立成本驱动要素曲线;其次,要促进产出质量的标准化建设。

2.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医药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辅形成,不可分割,所以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具体途径如下: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内控的核心就是权利的制衡,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义所在。为此,医药企业要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将管理权和所有权分开,防止所有者“一枝独大”,独断专行,要以“利益的交错”实现“权利的制衡”。除此之外,还有完善企业的监督机制,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防止其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为此严控企业的财务风险,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对企业的经营信息及时公布,并将其作为考核管理者的依据,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控制;二是要建立内控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障。医药企业要参考我国的会计相关的法规设计自身的内控制度,包括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控制度等,这些制度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经营目标,以实现控制成本和规避风险为宗旨,以相应的监督机制为保证;最后,要保证这些制度能够得到贯彻实施,让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切实树立风险意识和管控意识,并在日常工作行为中践行,而不是流于形式。

3.构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要很好地控制企业的财务风险,做好风险的评估是第一步。怎么对风险进行评估呢?鉴于医药企业受国家政策、市场变化影响巨大,可以建立专门的风险监控机构,详细将影响企业经营目标的风险因素进行列举,并根据政策、市场的变化实时更新,及时作出评估,采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测算风险的大小,如可以利用置信区间测算法计算一定置信度下风险造成的最大的损失值,据此帮助管理层制定合理的投资组合,做好项目的成本支出的测算和控制,避免资金被滥用。

4.推进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

当下,电子信息化已经十分普遍,极大地提升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对于医药企业,运营信息化技术是必然趋势,是提升内部控制水平的重要手段。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医药全行业内建立行业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统筹管理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所有财务相关的子业务,并将财务数据及时进行“云存储”和“云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极大提升财务数据获取及管理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提升内部控制的水平。当然,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注意财务系统的推广,要通过规范的培训帮助财务人员学会软件系统的应用,同时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指南,便于推广学习;第二,为了防止财务数据的丢失,要建立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如做好财务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数据储存和管理是实现医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的前提,要尽可能的提升系统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准确性;最后,强化权利监督。要保证财务系统的安全,除了要从软件本身下功夫外,还需要对软件的操作人员建立一定的约束机制,很多时候,人才是财务风险产生的根源。唯此,要对财务系统的操作人员进行分工,这一点可以根据财务人员的职位设定系统数据获取的范围权限,这种权限设置规则除了依据上下级设定,还要依据企业风险控制的特殊要求设置。

四、结语

总之,要实现医药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就要求企业的不同部门相互合作,通过构建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医药企行业的健康发展,满足老龄化背景下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冯明磊.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7).

[2]陈永红.浅谈医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控制度[J].企业研究,2012(5).

第5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医药行业;并购;财务整合

企业间的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企业规模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也是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存在着行业投资并购的现象,然而在字头并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整合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医药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从企业文化、财务、以及组织结构等多方面来对并购的财务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一、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1.对财务整合没有足够的重视

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也有很多医药企业利用并购来进行圈钱。而盲目的并购行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别是很多企业对于财务整合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医药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并没有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财务情况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并购的结果也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这也说明企业并购最终失败。

2.资本结构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企业的发展就会相对较快,而如果没有对企业的负债、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并购后的企业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还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表现。而很多失败的企业并购都是由于没有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产生的,这也是目前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3.对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不到位

并购后的企业与并购的企业之间多少都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因此在并购完成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矛盾,而财务整合工作如果不到位,那么还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风险,其中包括了金融风险、定价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面临失控。同时,企业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专门的财务整合,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如果在企业并购完成后,没有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融资项目也会发生投资过度等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说明企业并购后很容易发生各种不确定的问题,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医药企业投资并购中财务整合的相关建议

1.企业的投资并购要有明确的财务整合目标

医药企业在并购之前,需要有明确的并购目标,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整合的目标,只有在明确的目标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并购。而企业在并购之后,规模和竞争力都会相应有所提高,这样企业所追求的最大价值就能够更好的得以实现,其中财务整合能够有效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让医药企业能够从财务入手,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优化。在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财政整合后,企业在并购之后也会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在运营管理上也能够更加高效,这样对于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率和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投资并购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针对性,财务部门的工作要偏向于财务整合之后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受益也会有所增加,这也是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企业的投资并购必须要以财务整合为基本目标。

2.有效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那么也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需要对资本结构的优化有明确的认识,在并购的过程中,要通过财政的整合来讲双方的资产结构调整到最佳,这样就可以降低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防止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的现象。当前,医药企业在对优化资本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通过合理的企业并购之后,双方企业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经济效益较差的一方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营资本,而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医药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造血功能,这样企业的活力就会大大增加,之前存在的不亮资产现象也会有所减轻,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医药企业并购后,通过合理优化资本结构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财务整合过程中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这也是企业并购的目的之一。然而企业在并购之后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其次要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对并购后的企业实行统一的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后要对并购后企业其他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包括企业财务人员的整合、财务文化的整理等等,通过为并购企业输血而最终实现造血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直接关系到并购企业双方的成功率,对实现并购医药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关键作用。在并购过程中,医药企业应该正视财务整合的作用,并且将财务整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第6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第7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在孤儿药技术创新活动中,由于存在创新障碍,创新活动会受到抑制。障碍太大时,医药企业会因克服障碍不经济而放弃。技术创新障碍因素基本上可以分为经济因素和能力因素两类。

1.1经济因素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而造成医药企业孤儿药技术创新障碍主要包括缺乏创新资金,创新风险大,创新成本高,创新的成本回收期太长以及创新收益不明显等。缺乏资金是我国医药企业孤儿药技术创新的主要困难。一般来讲,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市场机会,市场机制下资金总是流向收益率高的领域。但发展中国家社会折现率较高,整个社会相对来讲更重视短期利益而不看重长期利益。由于孤儿药技术创新具有风险高和回收期长的特点,技术创新的效益又往往主要体现在长期效益上,资金在流向创新活动时受到限制,缺乏资金往往成为我国医药企业孤儿药创新的首位经济障碍。发达国家的情况则与我国不同,其孤儿药最大的创新障碍是风险大而不是资金缺乏。跨国制药巨头拥有充足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能力,他们有能力密切注视将会出现的机遇,因此,风险是其孤儿药创新面临的首位障碍。此外,不同规模的医药企业面临的这种障碍程度不同。一般来看,大型医药企业面临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要小于中小企业。一方面的原因是大型医药企业筹资渠道广泛,筹资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原因是大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这些都是技术创新规模经济的表现。其余的创新障碍还有如创新风险大,创新成本高,创新的成本回收期太长以及创新收益不明显等,前三种创新障碍对大型医药企业造成的阻碍程度相对而言仍然要低于中小医药企业,因此政府在采取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障碍时,应注意区分企业规模大小。

1.2能力因素

能力因素造成的医药企业孤儿药创新障碍主要包括缺乏人才、缺乏信息、缺乏管理创新的能力等。技术创新属于知识创造后的商业化过程。人们创造知识的前提是拥有知识,但是,仅具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还不够,还应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和学习能力。技术创新的此种特性完全依存于创造性人才,人才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缺乏相应人才的医药企业,孤儿药创新将难以进行。技术创新也是一个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活动。医药企业孤儿药创新既需要技术信息又需要市场信息,两者缺一不可。由于我国医药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又与研究机构在组织上及空间上的分离,我国医药企业缺乏技术信息的问题非常突出。在创新失败的原因中,内部组织管理不善导致创新失败,表明内部组织不适应创新活动的需要。内部组织管理不善是创新失败发生于设计、试制和生产阶段的重要原因。其他因素如所有权不明晰、奖励不足也与医药企业缺乏创新机制有关,这也属于创新管理不到位的表现。创新管理能力弱是我国医药企业技术创新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对而言,中小医药企业缺乏信息,缺乏人才的问题更严重。

2针对孤儿药创新的政府供给类与需求类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政府对医药企业孤儿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持就是要减少医药企业技术创新障碍。本文把政府供给类政策定义为保证和提高医药企业孤儿药技术创新要素供给的政策,而把政府需求类政策定义为保证和提高对医药企业孤儿药创新成果需求的政策[3]。总的来看,这两类政策的本质都是为了降低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的不确定性。

2.1孤儿药创新的供给类政策建议

孤儿药创新供给类政策着眼点在于提供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部分资源,主要为资金与信息。

2.1.1税制优惠措施:税收是国家向纳税者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税制优惠措施在国际上是一项非常普遍且间接影响创新的政府资助形式。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较之直接补贴政策更为可取,因为它对市场力量的干预较少,允许私营部门保留自己的决策权,在形式上更为公平,同时兼顾了中小医药企业的利益,而且它需要较少的政府层次,能够减少政府主管部门的补助对象判断失误。孤儿药技术创新不仅包括研究开发的过程,也包括研究开发以后的阶段,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应涵盖技术创新的全部过程。但实践证明,试验室与中试阶段的风险与投入较大,而收益甚少或根本没有什么收益,应是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重点。

2.1.2补助金政策:世界各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补助金政策主要着眼于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补助,也可以用低息或无息贷款的方式支持,以此吸引企业进行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活动,这也是比较普遍使用的政策工具之一。对孤儿药创新活动而言,这种补助金政策的实施对政府主管部门要求较高。主管部门需要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做出决断:第一,确定孤儿药研发的领域,针对何种罕见病;第二,挑选能够担此重任的医药企业。需要注意的是,就上述两个方面,政府官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富有效率的技术选择往往是由市场决定的,但把这种选择交给政府,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可能会出现选择失误;其次,主管部门只能根据有关医药企业的历史研发实绩来作出选择,但历史成绩与未来研发实绩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补助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策的不公平。

2.1.3研究开发与医药企业联结工程:该政策设计关键在于提高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加强医药企业、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的联系。研究开发与医药企业在组织上脱离,就会缺少技术创新的许多关键职能,不符合技术创新过程的要求。在医药企业中建立合理的研发机构,实现研究开发与企业的联结,是形成医药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制度基础。针对孤儿药的创新,其研究开发与医药企业联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有效的人事战略、报酬与激励机制和战略联结机制。国家可以组织若干医药企业、研究机构对孤儿药进行初步开发及其商业化前的孵化和催化,一旦到了商业化阶段,就把人员和技术一起转到医药企业中去,由企业在此基础上开发新市场,开发商业化产品和技术。但一定要坚持一体化的开发方式,并且将人员和技术一起转移。

2.2孤儿药创新的需求类政策建议

孤儿药创新需求类政策主要包括研究开发委托费或合同制度、新产品政府采购制度等等。这些政策着眼点在于减少医药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方面的不确定性,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最低市场需求。

2.2.1政府采购制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而言,“需求拉动”式的创新比较容易成功,即市场的作用是首要的,技术突破的“供给推动”作用是次要的。孤儿药在商品化的初期,由于市场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初期市场有限,这对创新者构成了较大风险,从而导致民间投资犹豫观望。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采购将为孤儿药创新者创造一块市场。在发达国家,政府公共采购被普遍认为是影响工业创新方向和速度的重要政策工具。对孤儿药的政府采购同样存在局限性:如果缺少强力规制的其他支持性措施,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和经济寻租行为将对创新活动造成负面影响;政府采购中容易忽视中小医药企业的利益。因此,政府在制定孤儿药采购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到上述影响。

2.2.2委托费制度:世界各国针对孤儿药创新的委托费制度主要集中在研究开发阶段,因为在这阶段的需求专有化程度比较低,而且与成功应用这种技术有关的不确定性比较高。与补助金政策比较,该种政策更好地反映了政府产业科技政策的战略导向,也可以认为是政府对研究开发的直接参与。委托费政策的缺陷与研究开发补助金政策类似。这种政策一方面增加了“政府失灵”的可能性,政府委托进行的研究开发技术不见得就是技术轨道发展证明是最好的技术;另一方面这种政策实际上加强了少数医药企业很可能是大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从而促进技术开发道路的相对集中而非分散化,从而削弱乃至消除了技术发展多方面的可能性,增加了孤儿药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但我国作为后起技术国家,由于有先进国家孤儿药创新轨迹作为参照,采取这类政策较为合理。

3结语

第8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 内部控制 预算控制

■一、内部会计控制内涵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等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二、生物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不足

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多数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有的生物医药企业习惯于满足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认为只要能够规范化操作就行,不必考虑是否先进;有的生物医药企业虽然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但是容易片面强调改革组织结构的重要性,忽视了控制方式的跟进和强化,这就使生物医药企业的改革同微观治理机制相脱离。不论是维持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还是片面以改革取代控制的观念,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都将阻碍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或人员,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程序的总称,它绝不等同于规章制度,也不等同于内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

(二)制度和执行问题

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视不够,有些部门甚至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还存在很多误解,认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同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有章不循,将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用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有时遇到具体问题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三)人员素质不高

人是生物医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内部控制的核心。从我国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情况来看,生物医药企业人员的素质远未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由于管理者对生物医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负有主要责任,管理者的素质自然成为决定内部控制质量的重要因素。管理层素质不高,是引起我国内控失败案例频发的主要根源之一。

(四)监督不力

由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系不健全,各职能部门之间、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在没有有效控制、考核的情况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很难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

■三、加强生物医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环境是系统研究的逻辑起点,是系统各要素实现能量转化与层次提高的物质源泉。内部会计控制环境是推动控制工作的发动机,是所有其他内部会计控制要素的基础要素。研究内部会计控制环境的目的,一方面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架构的设计和实施要适应控制环境的要求,另一方面,它的重要目的是探讨如何营造和建立有利于会计控制的内部环境。内部会计控制整体架构的基础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即:会计法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企业文化、生物医药企业治理机制和组织结构等。会计法规属于正式规则,是从总体上制约和影响着会计组织及会计人员的日常行为;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与企业文化则是非正式约束,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正确处理会计事务的行为规范,是所有从事会计这一职业的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品德和基本素质:生物医药企业治理机制和组织结构则是执行机制,是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得以实施的有力工具。

(二)合理设置会计机构

把握好集权和分权的关系,建立适合现代企业发展和市场要求的组织机构,以及适合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管理机制。会计组织机构设置一般是根据单位经济业务规模和会计业务需要而决定的,规模较大,业务较多的单位应当设置会计机构。规模很小,业务和人员都不多的单位,可以在有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或者实行记账。不论是否单独设置会计机构,承担会计业务的会计人员、会计组织应相对独立。

(三)明确会计责权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对组织中全部活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合理有效地分配,特别对敏感职位之间的财务分工要准确合理;为执行任务和承担职责的组织成员配备所需资源,确保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与职责权限相匹配;使所有员工了解他们的工作行为、职责承担形式和认可方式以及与达成组织目标之间的联系。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无论会计岗位如何设置,都应当符合以下要求:一是会计岗位设置应当与单位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二是各会计岗位都必须有明确的职责并能够进行考核;三是各会计岗位之间分工明确,业务往来应当有记录,以分清责任;四是实行职务分离,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和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四、结论

总之,涉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医药制造业,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因此,风险防范是生物医药企业管理的必要部分,也是内部控制机制建立的动力。生物医药企业应该以风险为导向,采取各项措施,不断完善生物医药企业的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毅.论医药流通企业的内部控制设计及其完善. 企业家天地,2009;03

[2]刘红.论加强与完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对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 经济与管理, 2006;07

第9篇:医药企业的风险范文

很多人曾问我,医药产业是目前中国发展最看好的领域,为什么它在新媒体营销发展这么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了解医药行业的营销背景和产业大势。我个人认为,医药行业的网络营销要想迎来爆炸式的增长,恐怕需要三五年积累和沉淀。原因有三:

一,思维定势与路径依赖。过去多年来,很多制药企业通过投放电视广告、报纸、杂志、户外等传统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网络等新媒体出现之后,过去的成功反倒会成为未来进一步成功的阻碍——表现为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即习惯于投放电视、报纸等传统广告,而对网络广告的投放不够重视,更不用说以各种灵活高效的方式进行网络营销。如此,就难以克服传统广告的弊端并运用网络营销的优势。例如,传统广告投放成本高、粗放式,而网络营销具有精准性、互动性等独特优势。思维定势的改变固然需要时间,但更需要的是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纳能力。

二,重视不足,人才不到位。在整个的医疗行业,目前网络营销做得最好的,当属民营医院。经过近两三年的发展,民营医院已经成为网络营销行业当中的佼佼者,对整个网络营销投放流量的监控、合作伙伴之间的配合,对ROL的测算都相当精准和到位,对网络营销的运用使得民营医院能充分整合内外部资源,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而医药企业在思想认识上还相当落后,很多医药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即便有网站,也只相当于一个企业简介的电子版本。内容和架构都相当简单,除了企业介绍、产品信息、组织架构、老板致辞、联系方式之外,再无其它,缺乏和消费者的互动及企业信息的及时披露,运用了网络却没有运用网络的优势。究其原因,对网络营销的重视不够,人才配备不足,简单将网站外包出去,企业内部没有人专门负责运营,网站便等于一个死网站,无甚价值。

三,缺乏对风险的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控。医药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网络营销又是新事物,因此,在网络广告的投放上可能有一定的风险,企业不能不考虑:

1、法律和政策监管。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处方药品只能在指定的媒体上做宣传,而大众媒体或健康类媒体是不允许投放的。

2、互联网的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产品会形成口碑传播,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但负面信息又会将互联网变成“劫持媒体”,即负面信息口口相传,使企业陷入危机。因为药品属于特殊性商品,任何一种药品都会有副作用。尽管这种副作用可能因人而异,但在网络上暴露出来,却能无限放大,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后果。但这种情况,并非只在医药企业存在,从丰田汽车召回的案例中可见,最重要的是具备网络公关能力,化危机为机遇。

3、企业自我管理不足。中国有句古话,“黄金有价药无价”。由于医药的专业门槛,消费者与制药厂商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买药者从来不会讲价。尽管存在价格监管,但这仍是个暴利行业。由于暴利,很多企业对自身疏于管理,在环保、纳税、回扣等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暴露显然会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这也是企业会考虑的风险。风险的存在要求医药企业对风险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更精准的把握,从而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同时,充分利用现存的优势。“孩子和澡盆一块儿倒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在以上情况下,医药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营销呢?

医药企业网络营销要同时面对三大客户群体:消费者(普通患者)、医药流通企业(网店等等)、医生。基于这样的特殊性,医药企业要想搭上网络营销的班车,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找准医生群体聚集地,做好医生教育。因为中国医疗体制的关系,药品企业60%左右的产品都是由医生的处方开出去的。一般认为,谁把医生服务好,让医生舒服了,医生就会开谁的处方,这也是饱受诟病的回扣产生的根源所在。但是从长远考虑,有良知并且明智的医药企业,并不会这么去做,因为这样做既不会长久,也容易将自身推入“回扣竞争”的恶性循环,并造成信誉受损。那么,该如何去做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准医生群体聚集地,做好医生教育。医生群体的聚集地主要是一些医疗类的杂志、会议、网络媒体等等。杂志和会议等传统形式此处不必详述,重点谈一下网络。

众所周知,医生要取得执业资格,必须通过一定的考试。在医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通过不断的考试,才会获得晋升的资格,并且直接和收入挂钩。因此,为医生考试服务的网站应运而生。我之前跟某医药网站的创始人聊天时候,他说,每当考试前夕,医药网站流量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是平时的几十倍。此时他们要预防因流量过大服务器出现“罢工”的情况。像这样有诸多医生、医学生访问的网站,就显然是医药企业进行医生教育、影响医生的首选媒体。

如何去做才能对医生产生影响,让医生熟悉并且认识这个产品的功能,从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去采用这些药品为患者治疗呢?方法有两种:第一、和国家医疗考试合作,拿到一定的学分,当医生学完一定的课程之后,可以送一些学分给医生。从而增加医生的印象和好感;第二、举办一些活动,提高医生的参与兴趣。大家都知道医学是一门标准无恒定的学科,完全是经验主义,所以,医学无止境。每一个医生都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媒体,举办一些对于医生来说有意义的活动。让医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已的专业技能,而医药企业则可在相关活动中植入产品信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引起医生的反感。这种营销的方法比较适合处方药。

二、患者。其实患者对于医药企业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患者才是药品的最终消费者。

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两种,先说处方药的部分如何进行网络营销。处方药一般治疗范围属于大病种,慢性病等等,这类药品患者平时接触较少,主要是要让患者明白这种药的功能,可以进行一些科普的教育,有很多企业聘用公关公司专门做这方面的工作,单是在一些大众网媒上推一些公关稿件,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另外介绍一种方法,就是以频道或者专题的合作方式,与专业的医学网络媒体合作。例如,一款骨科相关的药品,就可以在某个网站上开设一个专门的频道,频道的内容架构可以是一些科普的内容,一些和骨科相关的知识介绍,例如,预防、治疗、护理,让患者、网民了解这些疾病相关信息的同时,接收到植入内容中的产品信息,实践证明,这种办法效果非常不错。

再来说说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即平时可以在药店里面买到的这些药,不用医生开处方的。其实患者对这部分药品的认知是最少的。因为医学的专业性,所以造成很多的患者对药品不了解。因为网络的便捷性,患者在买非处方药前都会在网上查询一些相关信息。现在几乎人人可以上网,无论是家庭,还是办公,以至于休闲娱乐中,都可使用电脑或者是移动终端,那么机会来了。医药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让产品的信息在网络上面有更多的体现。

首先,要分析患者的习惯。例如,一个患者感冒了,他可能会去做的几件事情:第一、查询相关的症状,如头痛怎么办?流鼻涕怎么办?发烧怎么办?等等。这时医药企业就可以针对相关问题,找一些客服人员,在各大网站上做解答。据统计,目前患者问得最多的地方是百度知道和有问必答健康网。第二、患者会搜寻单一药品信息及药品对比信息。从而判断这些药品哪个更对症,哪个副作用更小。这些信息也会集中体现在上述两个网站中。第三、相信相关度。拿感冒来说,感冒多因天气变化及身体的抵抗力低引起。所以,患者可能会去查询天气的相关信息,这时候在天气相关,以及有关于营养保健的相关信息里面做一些广告,如通栏图片、文字链接等等,效果也会非常不错。

当然,最理想也是最重要的是,企业应该想想,如何和患者互动起来。收集患者的疑问,解答患者的疑问,并且避免负面信息的传播。对此,又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是在自己企业或者产品站点上开设这样的版块;另外一种办法就是借助第三方平台。在国内,已经有一家公司专门为企业开设了企业与患者沟通的平台,功能较为强大,目前企业的反馈也很不错。

三、医药电子商务。医药流通企业的药品除了通过医院卖给患者,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药店。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在又有一种新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直接卖给患者,称为电子商务,或者医药电子商务。

根据行业的估算和预计,在未来十年,医药电子商务将有更好的发展,老百姓将多地利用互联网了解和购买自己所需要的药品。对此,医药企业如何进行网络营销呢?笔者个人认为,即便必须经过国家的认证通过后方可在网上买药,但由于一些实体医药流通企业或者线下实体药店纷纷加入,市场竞争已是非常激烈。因为医药企业本身很少会拿到网上卖药的资格,于是就会成为网上药店的供货商。线下卖药,药品的摆放位置够不够好,是不是有促销人员,价格等等都会成为影响销量的因素。网上药店也是一样,在首页是否有体现,频道页里面是否有推荐,网上是否和线下实体店便宜,物流配送是否快捷,和同类但不同品牌的产品对比价格相差几何等等,也都会成为影响销量的直接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