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底细的意思范文

底细的意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底细的意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结构

回望高三复习历程,我不得不说第一轮复习极其重要,它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好机

会,是整个高考复习历程的基石。第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直接决定着高考成绩的好坏。通过我这几年对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自己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几点对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的思考。

一、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要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学习不得投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该背的还得要背,该画的还得要画,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要落实基础,切不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1.教学要有广度和深度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第一轮复习要按单元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要点,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一轮复习中要学会抓重点,破难点,提炼考点,构成知识体系,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要深入挖掘,深入钻研,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教学要有策略

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力求“举一”,让学生做到“反三”,触类旁通。现在许多新题,新就新在切入点新,设问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讲究学习方法,是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是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是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是重视技能和探究,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积累的数量。

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成为我们遵循的教学原则。如,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经过整理存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才能及时、充分地调用。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的把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对于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

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科的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知识结构的建立、体系的形成,即把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单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归纳、演绎、递进联系。因此,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和体系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在过程中获得单个地理知识

单个知识的获得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获得某个地理知识前,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2)在过程中建立、扩展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扩展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学生逐渐积累单个地理知识,分析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

三、精选精练,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每年都有,每年的变化都不多,但是每年出的高考试题都难住了不少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大纲毕竟很笼统、很概括,考纲也仅仅是列举一下考试范围,那些高考的具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的呢?能力要求如何考查?还是通过历年的高考试题来体现。所以,我们也只有通过做高考试题来理解和感悟,通过高考试题的正确引导才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战中取胜。

从本届高三开始,我校就将采用学案教学。学案教学的突出优点除了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外,还有一大优点,即针对本节的内容我们收集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试题,以“感悟高考”的方式呈现。这样既可达到应试能力,又可为明年的高考指明方向。

第2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1米的是(

A

.

B

.

C

.

2.

(2分)分子相同的分数(

)。

A

.

分数单位相同

B

.

分数的大小相同

C

.

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3.

(2分)五(2)班有25位男生,24位女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A

.

B

.

C

.

D

.

4.

(2分)

选出正确的答案。

A

.

B

.

C

.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

(2分)计划30天看完一本书,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_______,19天看完这本书的_______。

6.

(1分)五(1)班有男生27人,女生19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

7.

(4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8.

(2分)把4米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绳子占这根绳子的_______,每段长_______米.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把一张纸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

10.

(2分)如图的空白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判断对错)

11.

(2分)判断对错.

把1公顷的田地平均分成6块,其中3块的面积是

公顷

12.

(2分)假分数都大于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

(5分)小平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40%,还剩90页没看,没看的页数比看完的页数多百分之几?

14.

(5分)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两天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

15.

(5分)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倒数的5倍,乙数是多少?

16.

(5分)小明家十一月初买来一袋大米,十一月吃了全部的

,十二月吃了全部的

,还剩这大米的几分之几?原来这袋大米有50千克,这两个月吃了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1、

6-1、

7-1、

8-1、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1、

10-1、

11-1、

12-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1、

14-1、

第3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数控;实习基地建设;能力培养

实习基地建设是学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关系到学生经过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后专业能力的养成。而稳定的实习基地是专业实习的质量保证。依托数控专业能力形成的实习教学环节设计,学生在校实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资金状况,分阶段的购置数控设备,设备的购买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兼顾企业对数控用工的市场需求,又要充分考虑数控专业教学课题的需求,同时把设备的购置与数控专业教材的规划融合为一个整体。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对数控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的具体思路如下:

一、数控专业人才规格

依托数控专业人才规格的总体要求,在学生期间要求主要是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即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习课程体系,由模仿开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能力训练。由实验、实习到企业实习,完成任职岗位所需要的主要能力的训练。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掌握数控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相综合的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数控设备生产、运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此为依托,学生实习的目的就是能够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工作品德,熟练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

三、能力要求

1 具有计算机操作与绘图能力

2 具有机械加工、测量和机械拆装的能力

3 具有电工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

4 具有数控系统的调试能力

5 具有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6 具有良好的劳动素质与客服能力

四、实习技能要求

1 通过计算机江苏省中级或国家一级B考试

2 通过NIT中的Auto CAD 2004认证

3 车工、钳工、电工、电子初级考核

4 数控车或数控铣(加工中心)高级工考核

5 了解并能使用常见机电设备

五、实习场地与设备建设

1 硬件建设

(1)次格及能力

学生在实习期应达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及学校自身的能力与要求。

(2)场地需要

在学校的实际情况下,要想集中建成一个机电一体化的实习中心不太可以,而学生的实习种类也比较多,故在实习场地上只能做到相对集中。

2 软件建设

(1)实习制度建设

实习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较,有它独有的特点:一方面实习教学场地较大,学员较分散,相对难于管理;另一方面是实习环境复杂,噪声大,车间内冬凉夏暖,不便于在车间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实习条件的限制,相当种类的实习还只能是多人一个工位的现状,这也增加了实习的管理难度。为了能顺利地开展实习教学,则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实习制度,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与限制,从而起到增加实习的安全性,提高实习的效率并降低实习的成本的目的。

(2)实习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习基地进行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理论水平与技能水平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这是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也是学生实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保证。

(3)实习教材建设

由于数控专业实习涉及面较广,要求各异,而且由于受实习条件的限制,各学校之间很难统一,故与实习进程相匹配的教材也很难做到统一。比如在数控实习中数控系统的差异;PLC与电子等实习设备型号的不同,各工种实习要求不同行等。因此,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坚持走校本教材自主开发的原则。

六、关于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说明

第4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如果让你搭乘直升飞机绕城观看一圈,你能记下所有建筑物并把它们画出来吗?当然不可能啦!人的大脑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么多信息!即使是每天经过的街道,我们也不一定能记住其中的细节。但来自英国的斯蒂芬·威尔特希尔却拥有这种非凡的能力。这位英国画家从小患有自闭症,却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在一个陌生的城市,他只要转一圈,就可以像电脑一样把街景建筑全都储存在脑中,再用画笔还原出来。自2005年以来,斯蒂芬·威尔特希尔画过东京、罗马、香港、纽约、迪拜、伦敦等城市。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见证这一奇迹的诞生吧。

 

stephen wiltshire, from london, is a star among savants. his nickname is “the living camera.” stephen is autistic. he lives in a world of his own. communication is difficult for him. he didn’t speak his first words, “pencil” and “paper,” until he was five. yet when he was 11, he drew a perfect aerial view of london after only one helicopter ride. even the number of windows in all the major buildings in his drawing was correct.

 

for this film, we’re testing “the living camera” in rome. stephen has never seen “the eternal city” from above before. after only a 45-minute helicopter flight, we’ll ask him to draw a five and a half yard panoramic picture of the historic city centre without having a second glance at it. stephen has three days. in these three days, stephen will have to keep thousands of details in his head: the innumerable cupolas, the tiny winding streets, all the balconies and windows of the endless array of houses, and each and every column and window arch of rome’s major sites, from the pantheon to st. peter’s to the coliseum.

 

stephen has never trained for this feat of magic; the miracle simply happened when he first started to draw. yet none of us would have bet that stephen would be able to draw rome just from memory. five and a half yards of paper can look scarily empty. the amazing thing, stephen starts the drawing as we would, with the church of st. peter’s. but he doesn’t do any sketches nor roughing out of the space for the drawing. it’s as if the panorama already existed within his head with all the proportions, all the roads, all the details. a little miracle.

 

at the end of the second day, stephen is a good halfway through his creation. after three days of his drawing marathon, even stephen wiltshire starts to tire. he has filled in more than five yards of paper in fine pencil. he has been restlessly aligning window to window and house to house, because stephen loves to be applauded for his art. in the left corner, he’s finally reached the ruins of the forum romanum. stephen’s sister, annette, is rejoicing with him. he’s made it. obviously he’s pleased with his work.

 

yet our vexing question still remains: how precise was stephen’s ability to memorize? is it really true that you could only see a single curve of the tiber from above?

we start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the drawing with the real thing. is stephen’s version of

 

st. peter’s cupola too dominant? yet here again, like with the curve of the tiber, stephen is frighteningly right.

 

we wondered if the famous roman hills should properly

stand out more in stephen’s panorama. but again, stephen had seen it better. from a thousand feet up, the hills are optically almost level. checking the pantheon, we did discover some minor inaccuracies on the roof. but the number of columns of the portal is again absolutely correct. and, despite our doubts, stephen has drawn one of the most complex buildings, the coliseum, so precisely, it’s practically a blueprint of reality.

 

stephen was also accurate in the instances we checked of nameless buildings and side streets. had he had more time, his sister, annette, believes, he would have put in even more detail.

 

来自伦敦的斯蒂芬·威尔特希尔是专家中的明星。他有个外号叫做“活相机”。斯蒂芬患有自闭症,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沟通对他来说是一件难事。直到五岁,他才开口说出人生中最早的几个词语——“铅笔”和“纸”。但是在11岁时,只乘坐过一次直升飞机的他却画出了完美的伦敦鸟瞰图,画中甚至连所有主要建筑物上有多少扇窗都准确无误。

 

在这个节目里,我们要在罗马考验这位“活相机”。斯蒂芬从来没有从空中俯瞰过这座“永恒之城”。在乘坐了短短45分钟的直升机之后,我们将要求他不再看第二眼,为这座历史名城的市中心画下一幅5.5码(5米)长的全景图。斯蒂芬有三天时间。在这三天里,他要在脑中记下繁多的细节,比如数不尽的圆顶、蜿蜒的羊肠小道、一排排绵延无尽的房屋上的露台和窗户,还有万神殿、圣彼得大教堂和古罗马竞技场等各大罗马主要场所的每根柱子和每个拱窗。

 

斯蒂芬从未受过任何特殊的训练来掌握这种魔法般的技艺。奇迹发生在他第一次画画的时候。然而,没有人敢肯定斯蒂芬可以仅凭记忆画出罗马,那张5.5码的纸可能会空白得可怕。神奇的是,斯蒂芬也像我们一样首先从圣彼得大教堂画起。但他没有先打草稿,也没有粗略地构图分区,就好像这幅全景图已然存在于他的头脑里——所有的比例、所有的道路和细节都已“胸有成竹”。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奇迹。

 

第二天快结束时,斯蒂芬的创作已经完成近一半。在三天的马拉松式作画后,连斯蒂芬·威尔特希尔也开始觉得累了。此时他已经用精细的铅笔填满了五码多的纸面。他接连描画着一个接一个的窗户、一幢接一幢的房子,因为斯蒂芬喜欢别人赞赏他的作品。最后,在左边的角落,他终于画到古罗马广场的遗址。斯蒂芬的妹妹安妮特和他一起庆祝起来——他做到了。他显然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

 

然而,那个让我们纠结的问题仍然存在:斯蒂芬的记忆力到底有多准确?你真的能从上空看到台伯河一个小小的弯曲吗?

我们开始用实物来对比画作的准确度。斯蒂芬是不是把圣彼得大教堂的圆顶画得太突出了呢?但是像台伯河的小拐弯那样,斯蒂芬的画准确得惊人。

我们认为著名的罗马七座山丘在斯蒂芬的全景图里应该画得再高耸一点,但是斯蒂芬又一次(比我们)看得更清楚。在一千英尺(304米)的上空俯瞰,这些山看起来便几乎是平的。在对比万神殿时,我们倒是发现屋顶上有一些细微的误差,但是大门的柱子数目再次吻合。虽然我们一度满腹狐疑,但斯蒂芬还是精确地画出了罗马其中一处最复杂的建筑——竞技场,而且精确得简直就像实景蓝图。

 

我们检查了其他无名建筑和小巷,斯蒂芬仍然是那么精准。他的妹妹安妮特相信,如果给他更多时间,他还会画出更多细节。

斯蒂芬·威尔特希尔1974年4月24日生于英国伦敦。他从小就不愿和其他人交流,在3岁时被诊断患有自闭症,直到7岁才开口说话。他甚至不能与母亲进行眼神交流,认为自己无法进行一切正常人的交往。斯蒂芬3岁生日前,他的父亲死于一场摩托车事故,从那以后,其自闭症的表现日趋严重。

 

他长时间坐在角落里,前后不停地晃动椅子,还时不时地尖叫。唯一能使斯蒂芬平静下来的就是纸和笔。

5岁时,斯蒂芬被送到伦敦一所儿童特殊教育学校就读。老师发现斯蒂芬特别喜欢画画,他和世界唯一的交流方法就是画画。他爱画动物、伦敦公交车、建筑和都市风景。

第5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安徽省;成效;建议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实践活动,包含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内容,涉及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关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存在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土地整治已然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近年来安徽土地整治成效可圈可点

安徽省近几年的土地整治工作,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质量和效益也逐年提高,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大了土地整治力度,国家号召得到强烈响应

1998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号召各地开展土地整治,现在,土地整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了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的城乡统筹工作。据统计,安徽省2000-2009年批准的国家、省级项目总计25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9804.03公顷,项目总投资429453.79万元。2007年、2008年土地整治建设力度较大,批准项目较多。除了国家、省级批准土地整治项目之外,地方各级政府实施补充耕地项目16587个。由此可见,安徽省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情况较好,整治工作已突显大步发展势头。

(二)拓宽了土地整治路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不同的区域因素、发展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安徽土地整治选择合理适宜的多种路径,据调查,其中以“生态家园+特色农业”模式、“统筹城乡+综合整治”模式、“社会资本+规模经营”模式、“废弃工矿复垦”模式较为典型突出。土地整治在多措并举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安徽省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后净增年效益0.4832万元/公顷、人均年纯收入增量494.66元/人、平均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480人、土地利用率增量5.95%、平均林草覆盖率增加值1.95%、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11.3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三)挖潜了土地利用潜力,用地需求压力得到缓解

据统计,安徽省2001-2008年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分别增加土地13891.53公顷、42582.5公顷、45557.76公顷,总计土地整治增加农用地100280.86公顷、建设用地1750.93公顷、新增后备耕地83659.77公顷。整治出来的土地首先安排为耕地,再者满足农村发展所需建设用地,节余用于安徽省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使得“占一补一”基本实现,较好地缓解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压力。

(四)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新农村建设步伐得以加快

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内涵目标趋于一致,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辅助作用,因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散农居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改变往日散乱现象,通信、网络、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相应配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逐步跟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区域人文和自然景观,促进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五)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发展得到支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布局零散,农村居住环境存在诸多问题。据统计,2001-2008年,安徽土地整治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耕地达到12022.07公顷,占总体新增耕地的14.37%。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拆并整合,内部挖潜,提高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调剂到城镇建设,推动着城镇的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助互动,从而达到城乡统筹的目标。

二、新时期安徽土地整治仍需强力推进

虽然近年来安徽通过土地整治改善了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加剧的不良循环,然而,这一矛盾并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强力推进土地整治,形成良好运转新机。

(一)土地利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土地整治是重要举措

根据安徽省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占居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79.86%。而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林地次之,牧草地最小。建设用地中各类地差距较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交通水利等用地比例小。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性矛盾依然可见。1996-2008年安徽省耕地净减少23.87万公顷,耕地的持续减少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全省的粮食安全。2008年,全省人均土地0.21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安徽省土地利用率高达91.72%,未利用地只占总面积8.28%,土地的后备资源缺乏,土地利用面积增长的潜力依然有限。2009年以来,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越来越严,而耕地后备资源的不足,补充耕地质量的不足,使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很大。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找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既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守土有责”;又有效增加建设用地计划,缓解建设用地压力,实现了“守土有益”。因此,推进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增加耕地面积,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力举措。

(二)农业生产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是有效途径

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显示,安徽农用地等别分布的总趋势是中低产田面积大,高产和稳产田的面积少。七等及其以下的农用地(耕地)占分等农用地(耕地)总面积的78.64%,耕地质量还需提升。2008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07.46万千瓦,农机设备也不断增加,全省共有各类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39.57万台,农用运输车67.80万台。但是从总体来看,受土地利用的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另外,安徽省农村道路面积188912.73公顷,与耕地面积比值为3.30%,农村道路比例偏低。据统计,安徽省2008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453.3千公顷,有效灌溉率60.26%;旱涝保收面积2581.83千公顷,旱涝保收率45.05%;机电排灌面积2964.1千公顷,机电排灌率51.72%,排灌条件还需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必须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土地整治,统一规划排灌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实现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城乡统筹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是必由之路。

截至2008年,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仅40.50%,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点面积101.77万公顷,人均面积192.20平方米/人,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确定的标准,集约利用程度不高。2008年安徽省GDP总计9213.8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3.62亿元,所占比例少仅7.9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75.85元,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任务仍然很重。

只有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稳定、有序的转移,才能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才能加快农村土地整治进程。所以,要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要通过开展土地整治,使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拉动城镇相关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对今后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土地整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不足,找准方向,对症下药,使土地整治更有序、健康的全面开展。

(一)加大投入,整合资金

由于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使得全省土地整治开展程度不一致,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整理的投入相差大,一些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搁浅。要完成土地整治目标,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仅仅靠政府投入并不能满足,还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考虑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经济价值的提升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实行土地整治资金专项管理,有效整合各类涉地、涉农资金,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二)明确目标,因地制宜

土地整治对象综合性强,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目标明确,是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而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要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利,不仅关注新增耕地这一个指标,也要特别关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点合理集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土地整治中需要紧扣自身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把握各自发展目标,决定土地整治的内容、方向,积极发展多元化模式,寻求新的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安徽土地整治范围偏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的体系还不太完整,虽然每个县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都是以点为主,针对具体的项目区做规划设计,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基于更大的区域背景的总体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水平需要提升。今后土地整治需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在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拓展。

(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部门的联动效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推进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也是一项惠农工程,农民作为工程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往往受到忽视,而公众参与的范围与深度也不够。公众参与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整治目标的有力保障。土地整治工作迫切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合作行为,从而建立一种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土地整治制度。

参考文献:

1.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

2.杨晓琳,丁军.肥城市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探索[J].山东国土资源,2010(3).

3.刘婷,张文方,黎金钊.土地整治: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选择[J].乡镇经济,2008(7).

4.郭金辉.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宏观形势,2009(6).

第6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一、第一乐章A段的曲式及演奏技法分析

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C大调44拍,引子以钢琴的一个温柔轻缓的主题开始。

在这一乐章中斯塔米兹以同一调性来呈现。在进入单簧管solo时,木管特有的音质与弦乐伴奏巧妙融合,连续跳跃的音符和节奏呈现出热烈且富激情的旋律。

在这一段落,我们最主要能听到的是连吐,连吐是单簧管中较难的一项技巧。吐音的方法各种各样,最常用的两种是:

1. 用舌尖去碰哨片的顶部。

2. 把舌尖贴到下牙,然后用舌头拱起去碰哨片。

然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有几条共同的原则:

1. 下巴和喉部保持不动,

2. 口腔和口型保持不动,

3. 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

在符合三种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确的吹奏吐音。连吐时间和小节数相对较长,对于气息薄弱、舌尖力度小的演奏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它牵涉到两个音域,音区跨度大对于演奏者的呼吸要求很高。

主题在经过部后,渐渐回到进入部分,节奏快速且激昂,从而推出主奏单簧管的旋律。在单簧管进入新主题时,这一主题进行了二十二小节,主题旋律重复变换发展,这一段落充分展示了单簧管高难度的片段,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连吐和变奏,都以及其精彩的方式呈现。

手指技巧是单簧管技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演奏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1.手型:手型呈半圆弧形,用指肚来按音孔,每个手指均可独立运动。左手大拇指要竖起来一点,这样可以保证其他手指的灵活运用。

2. 手指与乐器的距离:抬指时不可离音孔太远,这样有利于在连吐和华彩部分时手指的快速运转。

3. 运指:在演奏密集音符或复杂的节奏型时,应保持每个手指的运行速度均衡。

在本片段中出现了西洋管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颤音,颤音是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急速交替反复而构成的一种音型。

在演奏颤音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指要平均而松弛,不要抽动,更不要使用胳膊来颤动

2. 右手颤指时,让左手拿住乐器使右手放松,使出来的音更为均衡,明亮。

3. 左手颤指时,左手向前微倾这样左右手均可微放松。

这里颤音使用得非常巧妙,短时值的连续颤音要求即饱满又快速,加入重音的强调,使其更为突出。

在第一乐章A段结束后,B段很短小,为钢琴solo部分,仅有三小节,重复前面第一部分引子中的一小部分,贯穿前后。

二、第一乐章C段的旋律特征和演奏特色

C段为单簧管solo,独奏单簧管在钢琴等伴奏下,吹奏出歌曲般美妙的主题,与A段结尾时的快速明亮形成对比,节奏型相对较平缓,没有过多的大跳和连吐,感觉有点像舞曲。本部分为C段的主题部分,其主体部分以A段的主题进行改变、展开,在C段中连续出现两次,但后面部分进行修改。它的旋律线条从很小的音程开始慢慢扩大并逐步往上攀升,勾勒出绵密且具有延展性的旋律线条,使整个旋律便如回音般的朦胧惆怅。

本段落有个重点演奏部分为连线内软吐音,吐音是管乐演奏技巧中其他任何器乐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就是演奏者在演奏时科学的利用个舌头做出断音的处理,使乐曲更加抑扬顿挫。吐音共有三种类型:

1. 连线与吐音的交换

2. 连线内软吐音

3. 连续吐音

连线内软吐音是介于吐音和连音之间的一种似断非断的吹奏方式。吹奏时不能像处理一般吐音时那样短促而用力,因为软吐音往往是在较慢的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是为了让真个旋律富有歌唱性同时又具有清晰的颗粒性。所以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舌头的动作要稍缓慢、柔和,以便于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胸腔内的气流也不要过强,只要做到气息随乐曲的强弱变化而改变即可。

第二主题结束以后,在这里再次使用与第一段完全相同的段落进行连接,作为C段与D段的连接。D段重复的是A段的主体部分,演奏技巧和段落均未改变,这个主题发展回到最初的主题旋律。

在进行到D段21小节时,主题风格突然改变,主题要演奏的果敢,热情,坚毅,并保持在f的力度,进入到E段,也是本乐章的段落。

E段的音乐风格和D段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处理这一段落时,主旋律的节奏型较为密集,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节奏要演奏准确且速度要保持在100左右,这一演奏手法展现了单簧管欢快的特点。快板在结构上还是遵守着古典主义的协奏曲式,单簧管以连吐的方式将力度推向最高点,并以颤音结束。中间辗转由f-p-mf,最终以强收尾。

这个乐段主要的演奏技巧是连续吐音,这种演奏方式使用舌头的动作作为气流的开关加上手指的配合所发出的一连串断奏音。单吐训练时要做到气的运用和舌的动作密切配合,使气流始终保持。当舌头回收的同时,气流应饱满充足,胸腔气流要加强。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的情绪将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一改前面平缓的感觉,显得轻松而流畅,在表达换了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怨。

第7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林业;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60-03

Thinking about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

Chen Kaiwei

(Forestry Bureau of Xichang City,Xichang 615000,China)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 concept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the promotion of fore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upgrading of forestry indust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olitical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actively develop ecological forestry,expand the openness,improve forestry structure,cohesion foreign trade advantage,an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and strive to create new growth of forestry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Forestry;Western region of China

1 前言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秉承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深层次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带动周边的经济增长,也将为世界和平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西部省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过程中,林业的发展对提供生态环境保障、打造西部绿色长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丝绸之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生态环境、拉动贸易增长、扩大文化交流、实现政治互信是各国共同的愿望所在。因此,西部地区应把握历史契机,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深入谋划林业布局,积极打造充满生机的绿色新丝绸之路。

2 “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古代丝绸之路源于中国,而今新丝绸之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分别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间腹地国家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沿线各国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积极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战略枢纽,因此,“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提出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1 经济领域 “一带一路”战略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后金融危机时代使世界各国不断增强居安思危意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一把“双刃剑”,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对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同样,对中国西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贯穿恰好有助于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发展自由贸易,拉动就业增长。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西移,在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下,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

2.2 政治领域 “一带一路”沿线,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被西方国家视为潜在的威胁。因此,世界多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国强权政治的影响,如贸易领域的壁垒问题,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困扰,因而加强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对推动经济领域合作具有积极意义。正如东北亚各国的区域合作,国家间的战略合作与各国地方政府的交流、互信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西部地区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深化政治领域方面的交流。

2.3 文化领域 “一带一路”同样伴随着文化领域的合作。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文化交流也是各国寻求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体现出文化交融的优势,而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更是如火如荼,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合作的潜力。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浓郁的西部文化,在与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实现地区和国家间的互动。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森林是实F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同时受地理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又是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最多的地方,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急需得到保护和治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林业的发展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武器,也是顺应扩大贸易合作趋势,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传统林业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而且“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的标志性战略,是对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概括性表述,所以林业经济还将为区域政治合作注入更多的活力。

3.1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首先,从西部地区本身来看,其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西部地区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并不理想,高山、高原多,平原所占比例小,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差,交通物流成本也高。特别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具有粗放特征,掠夺性的开采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林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东部地区虽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极化效应,在经济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面临人口聚集膨胀的压力,另外空气质量下降、雾霾持续不断等问题都给东部地区带来困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西移和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投资贸易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所以“一带一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次崭新的契机,政策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对西部生态环境实现从“破坏大于治理”到“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历史性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从“一带一路”的国家合作来看,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必然造福沿线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促进,在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同时,西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必将受益,西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又将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林业和林业经济双嬴的局面。

3.2 提高林业经济产值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西部地区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在全国均占据较高的比重,林产品资源丰富,如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省份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区域。近年来,中国林产品贸易有着较好的增长趋势,不仅进出口总额呈现递增,而且贸易顺差可观,林业经济的潜力可见一斑。2001―2014年,中国出口至沿线国家的木材制品、植物产品及橡胶等占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1],说明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资源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相互间的资源供给具备稳定的基础,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将提高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制造业产品运往国际市场的运输成本,促进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2],因而林业经济产值还具有上升空间。

同时还应注意,传统的林业经济是以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生产和粗加工为主,具有典型的粗放型经济特点,其弊端在于森林资源被大肆开发,而后续的森林资源生长繁育速度不及开采速度,不仅会直接损害自然环境,而且林业的附加值也低,在贸易活动中处于劣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引领中国在国际分工、资源配置领域向更深层次迈进,相应地,对林业和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林业产业的升级也将获得更多的动力。

3.3 扩大国际政治交流 正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必然涉及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可否认“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领域的合作会一马当先,但同时也明显看到各国在其他领域掀起的热潮。环境保护属于世界各国的社会责任,经济合作不仅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更需要彼此间的相互促进。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林业和林业经济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沿线国家的合作支持,无论是生态理念的传递,还是经济投资和技术的分享,都有利于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彼此间的学习和合作还将进一步推动政治互信的发展。例如,东北亚区域合作对次区域合作的带动,使地方政府间也加强了合作交流,政府层面、非政府层面的合作内容尤为广泛。西部地区林业建设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带一路”的战略促进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生态合作提供契机。从这一角度来看,林业经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因为全球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合作,包括对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对气候条件的改善等首先需要获得各国的共识,需要政治互信的支持,所以林业不再是单一封闭的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的策略

顺应“一带一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西部地区应当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林业,为新丝绸之路营造有利的环境。同时,西部地区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改善林业结构,凝聚对外贸易优势,并与沿线国家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支撑。

4.1 强化林业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体现着人们的文明理念,传统的掠夺式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恶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生态文明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新阶段,强调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认识“一带一路”长远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理解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做好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规划。

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来看,其陆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之间相差悬殊,说明森林资源的增长还有明显的空间,未来应当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扩大森林覆盖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生态理念的宣传,并提供更多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共荣,《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等文件也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今后林业部门应当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依法治林,禁止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通过多种经济杠杆的调节,提高基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例如,增加基层造林收入,采用贷款、贴息鼓励经济林种植,对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区设立专项治理基金、提供专家团队服务等,从而为新丝绸之路建设营造有利的环境。

4.2 提高林业贸易水平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贸易的支持和带动。“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西部地区应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速林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贸易水平。而且“一带一路”旨在连接亚欧,形成东欧、西亚以及东南亚成熟的贸易运输网络,从而为相关地区带来贸易便利,推动经济的发展[3]。近年来,中国在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活动中,投资过度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领域,而资源深加工、高端制造业、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少[4],这也说明今后贸易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地区甚至更值得发达地区的过剩资本流入[5]。这些对西部地区林业建设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

目前,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而且商品结构正在优化,只是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但这也恰恰是西部地区积累后发优势的机会。在林业经济领域,西部地区应加快林产品深加工建设,改变木材产品出口、初级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林业产业深加工配套。例如,对速生丰产林产品体系的扩大、名优经济果林的培育,引进优质苗木花卉品种,在家具、建材、食品领域拓展深加工贸易,力求从多方面提升林业经济产值。

4.3 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建设,促进林业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和沿线国家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台。新丝绸之路沿线很多国家也在面临与中国西部类似的生态问题,生态合作、生态互补、生态交融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力点,使沿线各国紧密合作。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西部地区应围绕林业建设问题,在现有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周边国家创建区域合作论坛、举办贸易交流促进会。例如,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东盟论坛在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林业生态方面,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就共同治理生B环境、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扩大贸易市场等领域问题都可以形成新的合作项目,而合作平台正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5 结语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也是沿线国家谋求和平共荣的需求所在。绿色丝绸之路的打造、林业产值的提升、国际合作的深化对西部地区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西部地区应立足长远,积极制定科学规划,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有机统一体,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上发挥出应有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37-46.

[2]郑涛,左健,韩楠.产业转移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5(09):149-155.

[3]万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西部机遇[J].中国市场,2015(25):238-239.

第8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3、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论文摘要:西斯蒙第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引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所以,他主张政府应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效干预,以克服经济自由主义可能出现的弊端。西斯蒙第反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等人都竭力主张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西斯蒙第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出发,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说法。他说:“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无限制的竞争的原则上,就是为了同时实现一切个人利益而牺牲人类的利益。”

一、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人们良好道德的重要条件。萨伊不仅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自由经营,而且还反对政府通过自己生产经营来间接干预社会经济的做法。李嘉图也认为,经济自由能够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为生产力无止境的发展开创巨大的可能性。而西斯蒙第却极力反对无限制的自由竞争,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首先,市场自由竞争具有盲目性,会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人们不能正确地判断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情况,于是,生产的盲目性就必不可免。由于消费者的爱好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收入用途也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消费者的数目和收人也是不稳定的,因此,“要确切了解和估计市场上的这种波动是很困难的,对于每个生产者来说,这种困难更大,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洞悉其他商人的数目和购买力,以及要和他竞售商品的竞争对手……由于谁都不了解自己对手的力量,所以几乎是常常高估了预定的目标。这样,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性就显现出来了。“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的目的时,看不见整体的利益,也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一切人的需要。因而,生产的规模要由需要的情况来决定,认为“生产要随需要的比例而相应地增减,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项定理。”如果一味地扩大生产,就有可能给他人带来损害。他呼吁“政府不能贸然地鼓励生产,它应该对盲目的热情进行适当监督,因为,这种盲目的热情往往不利于本国公民,至少是对别人不利的。在他看来,盲目的生产要么是违反政策的,要不就是违背人道的,不仅没有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相反,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财产损失。

其次,西斯蒙第认为,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会破坏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西斯蒙第觉察到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产生了这样一对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是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李嘉图与萨伊等古典主流经济学家都主张自由竞争,认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从而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因此,不可能普遍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李嘉图认为,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都是为了购买对于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或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从总的说来,供给等于需求,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萨伊更是坚信“生产会给产品创造需求”。他认为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的,“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尽管在局部地方供给会暂时超过需求,但是,在价格和利润的自动调节下,供给和总需求最终会趋向平衡,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存在。西斯蒙第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观点,他认为,以弱肉强食为法则的自由竞争必然会造成小生产者大量破产,消费力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缩小,出现消费小于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他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必须适应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情况刚好与之相反。大工业不能等待需求的状况与之相适应,生产总是走在最前面,供给强制需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资本家压低生产费用,减少工资支出。所以,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在于: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民的贫困也在增长,社会生产力增长了,人民的消费却没有相应地增长。这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正是这种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不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盲目地发展生产,必然使产品找不到销路,也就是产品供给超过了需求,即生产过剩了。

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西斯蒙第认为,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也表现为: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私有者手中,另一方面,穷人的收人越来越少,消费水平更加低下。“富人所用的东西不会比穷人所用的东西多到无限的地步;他所用的东西的质量却好得多;他的要求是工精料美,而且是来自远方。”“这些富有的家庭吃的必是珍肴美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穷人的生活又是怎样呢?“九十九户贫困家庭吃的是马铃薯和奶酪,因此他们所消费的只不过是一部分土地收人,还不及富人的十分之一;他们穿的是不值钱的因而也省工的粗布衣,而且缺少可替换的东西。所以,必须要增加穷人的收人。但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竞争不能保证穷人收人的增加,因为富人阶层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然会压低工人的工资,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结果是大家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大,收人反而越少。他说:“我尽力让人了解:大家的收人是如何不同于大家的劳动的产品,甚至可能有这种现象:产品增加收人可能减少,人们劳动多了,仓库积满了,反而钱袋空虚,最后商品无人购买了。他认为要扩大消费市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增加穷人的购买力。但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很多阶层都能够减少或剥夺穷人的收人。尤其是富有阶层在产品分配中,只会给工人留下一点只能勉强维持其生活的东西,却把工人所生产的、超过其价值的一切据为己有。他批驳了资本主义的低工资现象。认为实际上的低工资就是一种社会财富的不公正分配,是社会两极分化的表现,是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造成的。他认为,在食品昂贵而工价低贱的时候,工人就必须在竞争的逼迫下,满足于维持温饱、或忍饥挨饿的报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全部享受和全部休息时间,并且还得不断在贫困中挣扎,这样的工价就是实际的低工价。他道出了资本主义低工资的不合理性,“人们往往把低工价看成国家利益,都不去考虑它是名义上的还是实际的;工厂主拒绝提高工人的工资,往往被人们推崇为爱国主义的表现,而政府有时也通过工资的定额并且强制维持这种定额来支持这样的工厂主。事实上,这种法律最糟糕、最不合理。西斯蒙第认为,国家的利益决不是工厂主的利益,而是把生产所得的利益在一切参加生产的人中进行合理分配。国家的利益要求把劳动所产生的国民收入,由各个阶级来分享。他认为政府如果有意为了一个阶级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其他阶级的利益,那也应该首先是维护短工的利益。因为,在那些应该分享生产价格的人中,短工的人数最多,保证他们的幸福,就是保障全国广大群众的幸福。然而,事实是短工们的收入比任何人都少,他们的社会地位比任何人都低;他们创造财富,自己却几乎享受不到财富。而工厂主却逍遥自在、养尊处优,即使不让工人劳动也能生活。面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造成的这种贫富两极分化,西斯蒙第指出:“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既不是社会的目的,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目的,而且不仅不是对财富的保证,反而是对财富的浪费。所以,西斯蒙第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认为这是造成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最终根源。

三、政府应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西斯蒙第在批判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穷苦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他认为,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个人的经济利益,但它应当出面纠正经济生活中的失误。这种纠正,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是“使国家不致为了增加某种收人而沦于毁灭”。西斯蒙第始终呼吁发展财富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干预,认为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危害深远。他说:“商业财富的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的说话是绝对不正确的;政府对商业财富发展的自由竞争完全任其自流,并不会因此就杜绝某种压迫或使多数人免遭过分的痛苦,也许由于财富的发展,普遍的困难和最后的破产会轮到地位最高的人身上。如果政府对财富的欲望加以调节和节制,它就可能成为一个无限慈善的政府。关于政府如何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西斯蒙第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干预经济发展活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尤其是协调好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使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财富增长的同时获得福利。他认为,当财富逐渐地均衡地增加时,当它的任何部分都不是过分迅速地发展时,这种增加才能造成普遍的福利。西斯蒙第在强调政府应干预经济发展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同时,还强烈呼吁政府应保护公民不受自由竞争的影响。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保护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政府的建立,是为了运用全民的力量保护个人不受他人的侵害。政府用全民的利益反对一切私人利益。”因此,“负责保护人民的政府的任务就是要随时随地减少个人可能被迫承受的危害。应该防止人们已经每日工作十小时了,还要答应每天工作十二、十四、十六或十八小时;也应该防止人们已经得到有荤有素的食物了,却又不得不去只吃干面包,甚至只能吃土豆或喝骨头汤;最后,还应该发展人们由于经常与别人竞争而又陷入最可怕的贫困境地。西斯蒙第还探讨了政府应该如何保护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合法权利,使之不至于在残酷的市场自由竞争中陷人贫困的深渊。他认为:“政府对农业人口的总任务就是保证工作者有一部分财产。城市工人以往还有行会和工会的庇护,以前他们还有升迁的机会,而现在只能是永远做工人了。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重要的是恢复这种升迁的可能性。应该做到使老板乐于把自己的工人提高到更高的地位;使受雇于手工工厂的人真正从获得普通工资的工作做起,但也让他有好好工作就能获得一部分企业利润的希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