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底细的意思范文

底细的意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底细的意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地理;一轮复习;夯实基础;构建结构

回望高三复习历程,我不得不说第一轮复习极其重要,它涵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是对整个高中阶段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好机

会,是整个高考复习历程的基石。第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直接决定着高考成绩的好坏。通过我这几年对高考地理试题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自己在高三地理复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几点对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的思考。

一、夯实基础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要以课本为本,遵循全面、系统的原则来进行,其目的是查漏补缺、夯实基础。学习不得投机,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该背的还得要背,该画的还得要画,不能有投机取巧的心理。因此,在高考第一轮复习中,要落实基础,切不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

1.教学要有广度和深度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地球运动中的时间计算、日照图的判读、大气环境中的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陆地环境中的地形地貌成因、河流、海洋环境中的洋流分布及影响、人文地理中的农业和工业的区位因素、交通、人口、城市、区域国土整治、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第一轮复习要按单元知识结构梳理知识要点,由点连成线,由线连成面,形成知识网络。因此,在一轮复习中要学会抓重点,破难点,提炼考点,构成知识体系,在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留疑问。要深入挖掘,深入钻研,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

2.教学要有策略

要想使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讲究教学策略,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要学要问、能学能问、会学会问”,力求“举一”,让学生做到“反三”,触类旁通。现在许多新题,新就新在切入点新,设问开放。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设计问题。要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讲究学习方法,是科学记忆,而不是死记硬背;是整理加工,而不是机械照搬;是选择做题,而不是题海战术;是重视技能和探究,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积累的数量。

二、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应成为我们遵循的教学原则。如,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因为只有经过整理存储于知识网络中的知识,才能及时、充分地调用。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

1.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性的把握

学科的基本结构对于整个学科的内容具有统帅作用。学生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就可理解许多特殊的现象。如,学习了地形的概念、分类和分析地形特征的一般方法,就能分析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形特征。

(2)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

布鲁纳说:“关于人类的记忆,经过与实际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结构很好的筐子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科的基本结构具有极简单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因而具有在记忆中的强大再生力量。

(3)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迁移

知识结构的建立、体系的形成,即把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2.如何构建知识结构,形成体系

地理知识最突出的特点是:组成要素复杂多样,时空结构跨度很大,地域性明显,综合性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单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纵向的归纳、演绎、递进联系。因此,构建地理知识结构和体系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在过程中获得单个地理知识

单个知识的获得具有动态生成性。在获得某个地理知识前,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增加自己的感性认识;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理解、掌握这一知识。

(2)在过程中建立、扩展地理知识体系

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扩展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学生逐渐积累单个地理知识,分析知识间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起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

三、精选精练,发挥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

教学大纲和高考考纲每年都有,每年的变化都不多,但是每年出的高考试题都难住了不少人,这说明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大纲毕竟很笼统、很概括,考纲也仅仅是列举一下考试范围,那些高考的具体要求是如何体现的呢?能力要求如何考查?还是通过历年的高考试题来体现。所以,我们也只有通过做高考试题来理解和感悟,通过高考试题的正确引导才能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之战中取胜。

从本届高三开始,我校就将采用学案教学。学案教学的突出优点除了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外,还有一大优点,即针对本节的内容我们收集了近几年的相关高考试题,以“感悟高考”的方式呈现。这样既可达到应试能力,又可为明年的高考指明方向。

第2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

(2分)1米的是(

A

.

B

.

C

.

2.

(2分)分子相同的分数(

)。

A

.

分数单位相同

B

.

分数的大小相同

C

.

所含的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同

3.

(2分)五(2)班有25位男生,24位女生,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A

.

B

.

C

.

D

.

4.

(2分)

选出正确的答案。

A

.

B

.

C

.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

(2分)计划30天看完一本书,平均每天看这本书的_______,19天看完这本书的_______。

6.

(1分)五(1)班有男生27人,女生19人,男生占全班人数的_______

7.

(4分)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8.

(2分)把4米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绳子占这根绳子的_______,每段长_______米.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

(2分)把一张纸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五分之一。

10.

(2分)如图的空白部分占整个图形的

.(判断对错)

11.

(2分)判断对错.

把1公顷的田地平均分成6块,其中3块的面积是

公顷

12.

(2分)假分数都大于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

(5分)小平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全书的40%,还剩90页没看,没看的页数比看完的页数多百分之几?

14.

(5分)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两天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没有看?

15.

(5分)甲数是

乙数是甲数倒数的5倍,乙数是多少?

16.

(5分)小明家十一月初买来一袋大米,十一月吃了全部的

,十二月吃了全部的

,还剩这大米的几分之几?原来这袋大米有50千克,这两个月吃了多少千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1-1、

2-1、

3-1、

4-1、

二、填空题。

(共4题;共9分)

5-1、

6-1、

7-1、

8-1、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9-1、

10-1、

11-1、

12-1、

四、解答题。

(共4题;共20分)

13-1、

14-1、

第3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西北偏北,河水的羊,灯火的嘴

西北偏北,你的回回,你的心肺

你沿落日行走

谁的孤独像一把刀,杀了黄河的水

当我毫无顾虑地翻山越岭……

出门是江湖,江湖一场梦,江湖一场戏

这是一场幸福的冒险,毫无顾虑地翻山越岭,操作西北偏北专题的时候,同时在操作《谁正前往印度?》的专题,因为印度专题涉及的采访人物比较多,正好年底的时候前往西北,正好一切情绪都得以合理安排,正好遇见皑皑白雪和苍茫黄土,遇见是一个可以脱离现实的动名词,遇见真好;遇见是摒弃理性,让荷尔蒙不断蒸腾的超现实,遇见便是鬼使神差;记得在操作以往的选题时,总会在文末附上一句,相信遇见SOHI的地方,便会遇见不一样的城市生活。这一次,并未锁定城市,而是沿着西北走了一条路线。关于西北偏北的具体地理位置,我们简单地定义在黄河以西的范围,越往西,便更苍凉和雄壮。

西北偏北 黄河以西

如果历史总是站在时间长河的上游,笑望匆匆而过的来客。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白发老人,打量着乌发红颜整天忙忙碌碌不知道忙些什么的我们。

这时候,我总听到一种古老的声音在说:“孩子,拿起你的那枝秃笔,相对于后来者,你也是历史。”

我是历史吗?我站在黄河岸问天,空荡荡的天空,云走云飞,没有任何人回答我。我想着声音一定来自西边,来自遥远的河西走廊,那里有一位历史老人。

凌厉的风,带着某种兵器的硬度,翻过西域古老的城墙,呜呜地吹。

那风的声音,像匈奴人的鱼状乐器胡笳演奏的声音,呜呜咽咽,万分凄凉。

那风的歌谣,是游牧民族留下的一曲天籁。长途汽车出兰州,过乌鞘岭,一路向西。小薄雪在轻轻地飘飞,古老的河西走廊斑驳在冻土和薄雪的贫困之间。乌鞘岭阴沉着―张瘦削而冷峻的脸,挥洒着飞舞的小雪花,使黛青色的山峦变的臃肿,掩住了几许寒伧和凄冷。

那辆长途汽车,本来还想“欲将轻骑逐”,见乌鞘岭下雪,叼着烟卷的司机忙停车搭上防滑链,顷刻之间,长途汽车就变的“大雪满弓刀”了。

进入河西走廊,迎面扑来的便是一种浑厚的苍凉。

天低云暗,朔风吹动着荒寒的白草,积雪皑皑的祁连山连绵起伏,看起来很近,其实离公路很远。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头。走到这里我才明白了什么是“一川碎石大如斗”,那些石头,全部都呈现出青色或者焦褐色,有的如牛头,有的如覆斗,也有的如馒头,所有的山峦都戴上了雪武士的头盔,山壁上的岩石纹路,粗线条地雕刻出游牧民族深眼窝,他们仿佛是被战争风云定格的匈奴勇士,在古老的疆场云集、列阵,等待厮杀。他们是游牧民族已经风化的精神和残留的图腾,在冷峻的岩石上,讲述属于自己民族的辉煌史诗。

走进游牧者的领土,我感到一种鲜活的力量在闪动,在升腾,在飞跃,它撕去了一切虚假的伪装,以一种未被现代文明榨取的饱满,展现着生命原生态的多姿多彩。

阅读了人类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我始终觉得住在冬雪窝子里的毡帐要比住在那些固定的村落使人感到温馨,吃牛羊肉要比吃小麦、水稻、大豆、高粱等粮食使人更具力量,骑着河曲马或者汗血马要比坐在车上更自由自在,更惬意畅快。甚至觉得松枝点燃的烤肉炊烟要比稻草柴禾燃烧的炊烟更优美、更善于盘绕不散,久久地回荡在天地之间。风吹草低的旷野,嗒嗒驰来一骑或者数骑,远比看见拾粪的老农更容易让人接受。我剽悍的游牧民族啊,即使是在同一历史时期、同一生存条件下,你们也远比农耕者享有更多的自由和乐趣,你们也更像自然怀抱里得天独厚的宠儿和骄子。

回望历史的脚步,我们不难发现农耕文明是在培养和潜移默化着人的奴仆意识!不是么?当耕耘的农民在饲弄那些庄稼的时候,心情、意念和方式像一个主宰吗?不像,一点都不像。他(她)更多地像―个服务于数亩植物的奴仆。那些用于养家糊口的植物或者叫稼穑,大麦、小麦、玉米、高粱、大豆、水稻、谷子等,它们像尊贵的老爷―样,傲慢地站在田野里,等待你去浇水、施肥、锄草、培土。可怜的农夫站在田野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却无法与那些不能移动的植物做任何语言和意念上的交流。无法交流,但你却必须去观察它们,揣摸它们,领会他们内在的要求和变化。在这个前提下,作为农夫,你必须学会忍耐,必须任劳任怨,必须逆来顺受。当出现干旱时,你要买了猪头和香烛,敲锣打鼓去龙王那里祈雨,祈雨必须虔诚,否则,天照样干旱。有时候,可冷的农夫跪的膝盖出血,老龙王仍然不行云播雨。还有,尽管小心翼翼,冷不丁还会刮来一场冰雹,任你哭爹喊娘也无济于事。干旱过去又怕水涝,几个滚雷,几道闪电,一场突然的暴雨,便有可能让你颗粒无收。所以,你又要去祈求龙王。总之,这种担惊受怕的农耕生活,会为你的肉体和灵魂注入奴性和软弱的基因,让你永远不能做一名主宰。这种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忍耐、屈服和逆来顺受等习惯和性格,便永远遗传在农人的血液和骨骼里。

相对于土地上的耕耘者,而马背上的游牧者,在放牧动物的时候,他在意识里和行为上更像一位王者。你看他骑在马背上,自由潇洒,满山满坡的羊,咩咩叫唤着,随着他的皮鞭,忽而往东,忽而往西。还有那些狂奔的马群,随着他的吆喝,潮水一样在山谷里涌动,在一米高的牧草里游走,他的马蹄到哪里,马群就跟着跑到哪里。他这些不会说话的动物是他的奴仆和臣民,而他则像王者一样高高在上。望着那些驯服的马匹和羊群,他体验着至尊至贵的意念,扬鞭催马。那跨下的坐骑,就挟风滚雷般奔跑起来。浅草方能没马蹄,归来犹闻马蹄香,那雪白的马匹在草海里游走,长长的冷铁一样的风,吹着他的裘服在啪啪作响。那个游牧者,摘下腰间的牛皮酒囊,像喝水一样大口大口地喝着青稞酒,从马驮里撕下一块煮熟的牛肉,刀子一样锋利的牙齿在仔细地咀嚼,酒和肉的混合味道,让他的生命里升腾着一种力量和信念,我即上苍,上苍即我,天人合一,英雄无敌!那只卷尾巴的牧羊犬,是他的辅政大臣,它跑前跑后,为主人尽心尽力,牧放着同它一样不会说话的动物。牧羊犬对主人比人还忠诚,如果发现一只野兔,它会不要命似的朝前追,追到后自己不敢下口,叼着猎物,摇着尾巴回来,献到主人的脚下。遇见野狼,不管是沙狼还是草原狼,它都会勇敢地冲上去,同它们进行殊死搏斗,以保护主人的财物。游牧者高兴了拍拍它的头,不高兴了骂声“滚”,但牧羊犬从来不滚,第二天仍然跟着主人去草原。

游牧的人们,每天面对的是空旷的戈壁草原,一望无垠的祁连雪山,风是自由的,人是自由的,连空荡荡的天空也是自由的。与天低云暗的自然做伴,即使有飞沙走石,有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也丝毫减少不了你自由而舒放的心态,高兴了,抛开拦羊的嗓子,对着旷野吼几段牧马长调,把心中的喜悦告诉心爱的女人。痛苦了,喝酒,喝的酩酊大

醉,骑上马,御着风,在原野上驰骋。对着戈壁和远山大喊大叫,即使大骂也没有人理你。你是王,你是主宰,你是统治者,你的意志是第一意志,你不用屈服于任何人的意志和决定。

望着窗外枯寂的白草在冷风里索索抖动,我记忆之碑上的伟大和渺小便悄悄地互换了坐椅。那金戈铁马的铿锵,弯弓射雕的剽悍,踏碎关山的雄心,虽然辉煌无比,却挡不住岁月风雨的蚀刻,在冷却了热血与生命的激情后渐渐透出悲凉悲苍的意味,西部的苦难因为人类的厮杀而越发冷酷。

秃山上斜跑着一群羊,在觅草,在拥挤,在笑闹,面对着凌厉的西风咩咩乱叫,叫声极像一个流浪在河西的孩童。牧羊的汉子,翻穿着一件光板羊皮袄,袖着双手,怀里抱着一杆牧羊鞭,想必,前世他一定是个负心的人,出生在江南水乡的梦里,因为辜负太多红颜女子,今生才被放逐。钢蓝色的祁连山被飞雪覆盖,当年将军与士兵用生命换来的侯爵封号早已经一文不值,建功立业的雄心搁在陈列馆等待讲解……

如今,所有的历史陈迹都在时间长河的无情冲刷下,化作黄土一片,西北偏北,黄土一堆。

西北偏北――胡杨林倒影里的地中海

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这就是胡杨。

有一位大师曾说:人类的文化奇遇中最引人入胜的时刻,可能就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相遇的时刻。在这片从远古的沧桑中走来的胡杨林中,你能听凤凰涅口的壮丽,你能看到庄周化蝶的神奇,你能感到维纳斯震撼心灵的大美。人类文明的陨石在胡杨林的上空碰撞出最绚丽夺目的光焰!

胡杨是古生树种,它的老家在古地中海沿岸,如今,从地中海到幼发拉底河,从西亚、中亚再到塔里木、河西走廊、居延海,世界上现存的胡杨基本都锁定在这些地区,而这恰是一个西风东渐的路线图,究竟是地中海的季风将胡杨种子往东一路吹来,还是古地中海(中国大西北曾属古地中海水域)沧海桑田的地质变化使然,是迁徙的胡杨?留守的胡杨?抑或兼而有之?胡杨是大西北的“神树”。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凋敝的驿道,荒凉的黑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片龟裂的河床,两三段英雄的传奇,一支飘忽在边陲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蔟蔟金黄的叶子,虬枝怒放的枯干,倚偎在清沙和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悲怆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秋天的胡杨林,像沙场秋点兵,它的壮美豪情,它的灿烂辉煌,完全可以和荷马史诗、瓦格纳歌剧及贝多芬交响乐媲美。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万三千年前遗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戈壁沙漠。大漠落日,孤烟柱立。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在新疆,百分之十的胡杨在人迹罕至的内蒙古阿左善的额济纳……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它是树神,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足以使所有真正的热血男儿血脉喷涨。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和地,包容了人和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家的真髓。胡杨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枝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血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到的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在塔里木还是在额济纳旗,我都看到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他们让战友落泪,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个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者死的气节。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面前生长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它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人类的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和浅薄,埋下了骄傲和尊严,埋下了伴它们一起的胡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英雄有泪不轻弹,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眼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它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和额济纳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恶梦。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和红树,请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想为那些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些死而不倒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蒙蒙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树。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疗治,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

也许是迫于风沙铺天盖地的凛凛威风,那些柔情似水的河流,总是在寒星冰月日子悄悄地割舍去一片生命的绿洲。一个悲凉的秋夜,肆虐的狂风挥舞着势不可挡的黄沙碎

石,将胡舞飞旋的楼兰城郭连同那楼兰姑娘长睫弯眉一起埋在了千里绵绵的沙海之下。可在一片干枯绝望的声中,胡杨却依然挺立在它坚守的阵地。无情的狂沙用太阳的高温蒸干了胡杨的血液,烈烈的西风用残酷皴裂了胡杨的肌肤,但胡杨军团前进的阵容依然战旗猎猎,在秦风汉韵的悲壮声中威震着狂沙暴风。

胡杨用生命的牺牲捍卫着人类文明的尊严,用灵魂的躯干支撑起塔克拉玛干荒漠上空那片蓝天白云。你千年不朽的忠魂烈胆是不老的猎户星座!

私奔流放地――腾格里与巴丹吉林

孤独,是沙漠永恒的话题。

《巴丹吉林其一》

风在吹,日夜不停息。漫天黄沙,随风一起飞。哭泣的骆驼,品尝自己的眼泪。远行的人啊,头也不回。

巴丹吉林,被爱遗忘的土地,埋葬了多少,生命延续的勇气。巴丹吉林,伤痕累累的名字,何时能看到你,从前美丽的样子。

云在飘,飘乱了愁绪。千里晴空,不见一场雨。古老的胡杨,倒在妈妈的怀里,寂寞的荒原,地球的悲剧。

巴丹吉林,祖先眷恋的土地。谱写了多少,生生不息的故事。巴丹吉林,刻骨铭心的回忆,何时能看到你,从前美丽的样子。

《腾格里》

有风轻扬/一片晴空下的风/让一株沙柳兀自沉醉/而沙海泛起的层层波纹/恍如思绪游动的涟漪/恬静着,美丽

我跪伏其中/聆听沙与沙的细语/任那些疏落的心思/随流沙一起沉没

就像一滴水/潜伏于流光的渡口/期待一阵风/将她,带向云端

我还记得那个约定/只是,我还不能/在沙面上/写下更多的期许

他们说,沙漠里没有路/流沙和风/总是相携而行/而“腾格里”,就是“天”

那么,天空的高远/沙海的辽阔/白云的白,蓝天的蓝/黄沙的黄,绿草的绿/以及,你内心的起伏处/那些旧年的蓄积/是不是,可以在这里/留下一个又―个的脚窝/成为,我曾走近你的见证/然后,让一场过往的风/将它们,――掩埋

那么,就让我以一粒沙的方式/融入你的怀抱/在你的千山万壑中沉默吧/任所有的心事/在胸中开出一朵又一朵的花儿/解救出小小的幸福/再用它,换一寸未来的时光/可以蓬勃,可以忧伤

大片的阳光/和那些盛开的花朵/一起绽放着光芒

肆 云卷,云舒/天空把辽远留给想象/风起,风落/沙漠让浩瀚嵌入意念/而记忆,在渐进的流光中/如沙纹般一一罗列

众沙涌动/我是挨你最近的一粒/细微,柔软,温暖/并且,安静

千万年前,曾经是广阔的绿洲。黄羊,成群奔过,扬起淡淡的尘烟。狼群,骄傲地仰起头,大声嚎叫,向世界宣示霸权。湖泊,无边无际,波光粼粼,鸟群翔聚,若云若霞。而今,高耸的沙丘上,孤立一两棵红柳。细细的纹,似鱼鳞般裹住沙丘,让它有了些生气。偶尔拂过的风,扬起微微的尘,卷曲着翻过山梁。沙脊,竟然如宝剑般锋利,刺向远方。天空,没有一丝云彩。鸟儿,不知去了哪里。朦胧中,传来驼铃声,黄色的骆驼,缓缓爬行在丘陵里,双峰间搭满货物。驼队过后的蹄印,很快淹埋在黄沙深处,不留一点儿痕迹。

腾格里沙漠,被黄河拦腰截断,愤怒的沙漠涌起高耸的峰峦,想要填平这天堑,那轰鸣的声响,就是它擂起的战鼓。

云,连绵不断,从沙漠深处飘来,飞过黄河,落到对岸的山顶,然后滑入山坳。山,缺少雨水沐浴,衣服被风吹破,露出粗糙的胴体。长久的贫瘠让它们不修边幅,―个个灰头土脸,就连曾经戴着的翡翠,也遗失了。河,身着绿色长裙,步态轻盈地自群峰中走出,并在山脚下起舞,婀娜的身体弯弯曲曲,优美的线条让外来客惊叹!岂不知,这绝妙的“反弹琵琶”已在此定格千年!

游客,兴致勃勃,高声呼叫起来。很多人索性将脚上的鞋子脱下,光脚丫在沙子里。有的,缓缓步下;有的,坐着往下滑;有的,自坡顶冲下;还有的,干脆躺倒滚了下去。我,遥望沙山脚下的绿洲,欲用心去数它们的叶片。风掀起沙粒,扰乱了我的视线。默默立在沙丘上,避开太阳炽热的目光,双眸凝视黄河,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样子。

水稍子

一小块绿洲,像翡翠般镶嵌在沙漠里。远处,黄色的沙丘,连绵无边。聚焦农舍,红砖土墙,在蓝色的天空下沉默着。泉边,浓郁的树木簇拥在一起,坡上长着密密的草。鲜明的色彩,造就了大漠人豪爽的风格。皮肤黝黑的男人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女人歌喉优美清亮,能歌善舞。每到晚上,他们手牵手,在马头琴拉起的长调中,跳起粗犷的舞蹈。

自沙漠里涌出的泉水,清亮明澈,先汪成一个小湖泊,然后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为着爱情,向远处流去,干燥的沙子也休想阻碍她的脚步。或许,历经的苦难太多,又承受了太久的寂寞,当有人在此高声讲话时,泉水也跟着舞蹈,并吐出许多小圆圈,本地人称之为“音乐泉”。

淡黄色的水藻,在岸边漂浮,稀疏的芦苇散落在湖边,显得有些单薄。一棵柳树,长得有些任性,自岸边平平伸向湖中央。她不高,但非常的丰满,分权出十余枝,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亭亭玉立在湖面上。我,靠在她的怀里,欲留下,长久的怀想。

戈壁滩

羊群,不知疲倦,只管低头寻觅可以吃的东西,像千百朵莲花,散落在那儿。牧羊人,迈起碎步,远远跟着。他头上的帽子有些发黑,斜挎一个帆布包,怀里抱根木棍,嘴里哼着小调儿。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由众多的沙山和沙间湖泊相伴组成。沙山高大雄伟,湖水晶莹湛蓝,这种独特的沙漠景观堪称是沙漠中的极品,在世界上也是独有的。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面积4.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第四大沙漠。在沙漠腹地高大的沙山间分布有140多个湖泊,当地人称为海子,湖水清澈见底,镶嵌在大漠里像珍珠般闪烁,多为咸水湖。不可思议的是,咸水湖里有淡水泉眼,喷出的水十分甘甜,令人称奇。在海子的周围是沼泽化草甸和盐生草甸,也是大漠中重要的牧场和居民点。这里的沙山平均高200米至500米,必鲁特沙山高500多米,海拔约1700米,是世界沙漠中最高的沙山。其沙脊如刀削一般,呈金字塔型,被誉为沙漠中的珠穆朗玛。“奇峰、鸣沙、秀湖、神泉、古庙”堪称巴丹吉林“五绝”。相传几百年前,有一个叫巴丹的额鲁特蒙古族老人,放牧时误闯进入了大漠,迷失中发现了60个海子和海子边上水草丰美的牧场,吉林是蒙语60的意思,故名巴丹吉林。此后额鲁特人就世代生活在这世外桃源里。

庙海子

庙海子蒙语称为苏敏吉林,意思是“有庙的海子”。海子边有座藏传佛教寺庙,建于1755年。这座白墙金顶汉藏混合的建筑背靠沙山,面朝湖水,庄严肃穆,幽静典雅,被称为“沙漠故宫”,是巴丹吉林沙漠的地标,亦是牧民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寺外还有一座白塔,在黄沙蓝水间显得格外抢眼。传说寺庙是汇集了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采用了雅布赖山和天山的石头做基石和栋梁而建成,是

沙漠中唯一从始建保存至今的寺庙。夕阳映红了沙山,连同湖岸婆娑的柳树与古庙一起静静地倒映在水中,如梦似幻。

庙海子边有十几户牧民,以前靠放牧为生,湖里的卤虫亦是牧民的收入来源之一,据说卤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鱼、虾类幼体的最佳饲料,牧民称之为盐虫子,虫体通红形如虾。每当秋季,牧民捞起卤虫晒干,―公斤可卖200多元。近几年为保护沙漠生态限制放牧,年轻人多数出外谋生去了,年长者留守居住,政府补贴建房,在旅游季节接待游客食宿。现在,旅游收入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庙海子是个神奇的湖。湖周围是沙山,这里一年的降水量仅有几十毫米,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湖水含盐量高,但却不曾枯竭,也不曾被风沙掩埋。湖中有淡水泉眼,还有一眼听经泉――每当寺庙颂经,泉水就会汩汩流出,颂经声一停,泉水也戛然而止。

这里的地下水丰沛,只需挖几米深,就有淡水了。这是巴丹吉林沙漠的神奇之处。据最新研究推测,沙漠之下可能隐藏河网,水源来自500公里外的祁连山,或者是更遥远的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渗入地下流入暗河。海子边有一排白色的蒙古包和灰色的栅栏,以及翠绿的杨树,树下的芦苇在逆光下闪着耀眼的白光。这些黄、白、灰、绿的色块组合成的景物,既大气又和谐,且极富诗意,足以令天下丹青高手叹为观止了。

走近,方见栅栏里爬满了红色和紫色的牵牛花。我以为,居住在这里的牧民一定是诗人或者画家,不然,仅凭天公之造,缺少了白色蒙古包和花色的点缀,缺少了人文情怀,也就缺少了桃源般的意境了。

有博友留言给我,说我只是匆匆过客,倘若让我长久驻足,就未必有此美感了。我回复说,子非鱼,焉知鱼不快乐。纷繁复杂的世界在这里化作了简单,简单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快乐。

西北偏北 最有应得――德令哈请以诗的名义缄默

在德令哈――因为诗,所以爱

即便是走了那么久那么远,极目处依然还是看不见人烟,但并不会让我感到孤独。在如此苍茫的天地之间,自己是那样的卑微与渺小,如果我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原始和本质的,那么我呢?我甚至不敢追问自己。海子说:“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天地悠悠,对此茫茫,不能不怆然涕下。以有限的生命面对无限的自然,将一切的激情与感动寄托与付诸于更加有限的文字。那真是命若悬丝。是不是这巨大而又无法抵御的恐惧,使得海子渴望得到依赖和保护。说什么征服自然,面对这一切能够让自己和谐地融入自然都是奢望。或许上帝清楚的知道这一切,所以在创造人类的时候,就赋予了人类群居的特性。以海子在同类之中因为纤细敏锐而更加孤独,在天地自然间因为寻觅最终失落而更加脆弱无助,转而回到人类寻求依赖和呵护。所有的诗人在无法逃避地在自己同类之中寻找美好和寄托希望的时候都会把目光凝集在女性的身上,但无意他所渴望的温柔又不完全同于母性,也异于恋情,那么他只能说:“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于懵懂之中留意诗歌,倾尽所知也不过是记得北岛、顾城、舒婷片断的诗句。就是现在倾囊而出,也还是空空如也。机缘如此,让我踏上了这条一个诗人当年曾经走过的路。没有了新的遇罗克,使得北岛在抨击与抗争之中以宣告作为开始,以一切作为结局。没有成为冰冷的雕像,但同样付出了代价。远循异国,奔走他乡是不是一种死亡,我不知道。只有依然回荡着他的呐喊的回答声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他的存在。

当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带着遍体的创痍屡踣屡起,将这发扬卓励的精神深情的吟唱成希望。使得舒婷那女性特有的温情,在诗句里化成了“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然而当这蕴涵与寄托于诗的力量,最后只能在一首爱情诗歌《致像树》里作为宣言似的爆发殆尽。当她在面对北岛的《一切》,虽然应答以自己幻想出的希望说《这也是一切》但其中的力量已经无所依据了。在这爆发之后,沉默是不是死亡。

当对物欲的追求成为了唯一的和终极的目的,使得我们再次陷入黑色的夜,但却无法再次给予我们那寻求光明的黑色的眼睛。在海子的日记里,我知道他曾经走过这里,但我无法确定自己是否能够看到海子所看到的。在我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之中阳光、蓝天渐渐的消失,当高原的风再次吹来阵阵寒冷的细雨,我依然走在路上。

活着还是死去?

终于到了德令哈,虽然现代化的建筑使我惊讶不已,但绝不欣喜。我所赞叹的是在这样广袤的贫瘠与荒凉之中,竟然有着这样一片绿洲。原来德令哈在蒙语中的本意是“广阔的金色草原”。

但这一切会消失在人为建造出的繁华与美丽之中。然而我深知这样的思索于我却是极其无聊的,因为这里的人们需要生活得更好,而且这个标准是人类共同认为的文明。是不是有了这样现代化的与时俱进的新兴城市的面貌就意味着文明,我不知道。当与德令哈近在咫尺的可鲁克湖面上鼓荡吹刮着的风让我几乎站立不稳,我似乎像那戈壁上的一株草,根茎在地表处才萌发出些许的绿芽。而我也只能知道自己的双脚踏在地面上的感觉是真实的。我抵达了我这次旅行的目的地。在德令哈大街上来来往往,匆匆行走的人流中,我没敢询问海子。虽然在小摊上与人随意的交谈并不困难。终于幸运的能与一个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特像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攀谈起来,看来他属于那种富裕的只剩下时间了的政府工作人员。更加幸运的是他知道海子,我感动得在献媚一般的在讨好他了。作为德令哈人又知道海子,当然知道海子的这篇《日记》。果然,当他感慨万千的一声叹息后,我也是万分虔诚的聆听着。

“这些大头头还是不行呗,没什么文化层次,也就没有思路。像你这样一看就是有文化”,他轻微向我颔首示意,我在顾盼自得之中也真的诚惶诚恐的从心里感激着他对我的认可和赞许。

“找上个巴掌大的地方,立块石版版,写上诗人海子当年在这里站过,宣传一下,肯定是个旅游热点,又显得有文化品味。要是海子还活着,请他来一下,肯定会多写这篇诗呗。我们德令哈,漂亮姑娘多得很,还想什么姐姐……”我使劲地嗅了嗅,他身上没有酒气,估计他在这里也很孤独,不会有什么人和他谈及海子以及海子的诗歌,今天终于遇到我这个知音了,所以已经陶醉并兴奋在自己的浮想联翩之中了。我急忙地逃离开去。仰天深深的吸了口气。

海子你是活着还是死去?你的诗歌是活着还是死去?

夜晚,我站在德令哈的大街上,于冷清与寂寥中仰望天空,那闪烁的是星星。海子呀,我的诗人,我坚定的相信,当初的你如果也曾在这里仰望,那么就一定是在这夜空中依然璀璨无比那星星的洁净是永远不会变化的。

西北偏北 饮酒落泪

一颗眼泪,

一面湖水之青海湖

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即“青蓝色的海”。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

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时起才更名为“青海”。

夏天是青海湖最美的时节,最美的景色也总是被更多的脚印践踏。我梦想着被蔚蓝色的天空和湖水包围。但是第一次造访,我只想独自仰望这女性的湖。因此我选择了落寞的冬天,覆满冰雪的她将只为我呈现宽广和妩媚。

路的两面都是连绵不断的山,覆盖着枯黄的草。黑色的牦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衬着湛蓝的天空,是多么静谧的一幅画卷。忍不住停车驻足。

高原上的太阳即使在冬天依然是那么猛烈,但是空气却非常的冰凉。我走到路基下面的山坡。枯黄的草地上有些积雪,还有数不尽的小粒的羊屎球,和牦牛硕大的牛粪。我感叹着自然界呈现的图案美和动人的生命力,拍下羊屎和牛粪的照片!我慢慢走近近旁的一群黑牦牛,它们无暇顾及我,既不慌张也不看我。我想,做一只青藏高原上吃草的牦牛要比在人间做人简单得多。突然,我的右边山坡上有一只棕色的兔子跳了出来,我很想慢慢靠近这只野兔。野兔却飞快地逃了,跳到上面的公路。我呆呆地立在原地,野兔骤然停下,回头望月般地望着我,那眼神是温顺中透着一股子野性。许久,野兔没入山谷。

过了日月山上的日亭、月亭之后,倒淌河出现在山谷中。河畔空无一人。我下了车,呼吸着清冷的空气,踩在凝固的冰河上。传说倒淌河是美丽的文成公主的眼泪流成的。文成公主赴藏途中,到达日月山时,回首不见长安,西望一片苍凉,悲恸不已,她的眼泪汇成了这条倒淌河。其实,倒淌河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起直接有关。大约13万年前,青海湖是一个外泄湖,湖水由西向东注入黄河。后来,随着地壳的强烈变化,日月山平地突起,把青海湖的出口严严堵住,青海湖从此变成了闭塞湖,那输出的湖水也被迫向西流入青海湖畔的耳海。众河皆向东流,唯独此河向西倒淌,故名曰“倒淌河”。无论是浪漫传说,还是地质变迁,都令我感叹这历经沧桑的山川,依旧傲然岁月。

离开倒淌河之后,车子上了青藏公路。路上仍然是人车稀少,时而有大群白色的羊浩浩荡荡地在公路上行走。我想起村上春树那部略带神秘诡异的小说――《寻羊冒险记》。仿佛我也被羊群牵引着,寻找冒险的浪漫。羊实在太多,把公路完全霸占了,挤得水泄不通。于是我下车步行,在羊群中穿越。牧羊人有的骑马,有的步行。其中一个藏人看见我一直在拍摄他的羊群,就走过来问我来青海湖干什么?他的汉语还不错。我笑吟吟地说我来看青海湖。他也笑着说青海湖冰天雪地的,鸟岛没有鸟,油菜花也要到五月才会开呢。他看我只有一个包车的司机跟着,更加觉得我有些疯狂,他说湖边一个人都没有,没有人在冬天来看海的。我说我就是喜欢没人的时候来看海啊。他不再说什么,而是摆了―个姿势让我拍下他。

青海湖一览无余。梦里蔚蓝色的海早已结成银白色或是灰蓝色的冰湖。我躺在湖面上仰望,淡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洗,孤独的苍鹰在自由翱翔。我喜欢白色和蓝色;喜欢白色和蓝色的风景。比如雪花,浮云;天空,海洋……青海湖,中国最美的湖,对我有着海一般深的诱惑。在这海一般深的诱惑下,我终于如一片雪花一样,漂浮在凝结的湖水中了。她,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而我,躺在这颗眼泪上;我的眼泪将永远渗入这面湖水。在半梦半醒中,我感觉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消失了,就连我自己也溶解在湖面的冰霜中……

按照藏人的习俗,环绕圣湖应沿着顺时针方向。环湖公路像一条黑色的绸带,穿过湖畔宽广的草原。公路内侧是一望无垠的青海湖,外侧是绵亘起伏的山。路上几乎没有车,更没有人。我时常下车,在公路中间的黄线上走着。草原像秋天小麦般泛着金黄的波浪,偶尔有一丛丛白色的绒球似的花朵,不知名地开在茂密的枯草中,给我意外的惊喜和赞叹。数不尽的牦牛和羊(黑色的、白色的、黑白杂色的),还有驴子和马,骄傲地拥有每一棵草。高原是它们的王国,而我只是个侵入的异族。公路的外侧,草原一直绵延到环湖的群山脚下。山是青黑色的,线条冷峻,山上少见草木。那是犹如中国古典水墨画一般的山!隽秀崔嵬,层峦叠嶂,壮怀激烈,让人想起唐朝和唐朝以前的诗篇。远远望去,仿佛正有佩剑的黑衣武士骑马踏沙而来,大风起处,刀光剑影……

湖面上蓝幽幽的天空中,云和我一样在遐想。随着阳光的变幻,有时是雪白的云团,像湖畔飞翔的羊群;有时则是介于鸽灰色和淡紫色之间的优雅的云烟,像远处隐约浮现的祁连山脉。午后时分,晴空开始转成阴天,太阳渐渐没入厚厚的云层。天空变成了青灰色,大风把云朵吹得千丝万缕,分不清哪里是山,哪里是云,哪里是海。

湖面依旧是无限宽广的宁静。由于冬天水位下降,湖底的沙石在岸边,形成石滩。一块块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石头寂静地躺在冷风中,若是有了湖水的滋润,不知还要增添多少魅人的光泽!我贪心的拾取,共拣了28块石头。有红色、橄榄绿、白色、黑灰、青色……我带不走一面湖水,只能带走她岸边的石头,带着她的体温和颜色。

第4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对口援疆;智力支持;人力资源;对策建议

南疆三地州系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缘,辖区24个县市,面积46.11万平方公里,周边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等五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中亚、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在全疆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同时,南疆三地州也是全疆自然条件最恶劣,基础设施最薄弱,经济最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与全疆平均水平相比最低的地区。因此,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南疆三地州作为援助发展的重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对口援助省市极大的支援和帮助,实现了大幅的飞跃增长。

一、现状与问题

南疆三地州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尤为突出,自治区和对口支援省市针对这一现状,也做出了专门部署,制定了特殊政策,将南疆三地州的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全力推进。但受南疆三地州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劳动力人口自身综合素质等多种原因制约,目前南疆三地州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较低

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主导产业长期以来一直是以粮棉种植为主的传统农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在80%左右,因此,构成主要以农村劳动力为主,综合素质水平较为落后,突出表现在:1.受教育年限少且教育水平有限。南疆三地州少数民族高度集中,长期以来双语教育普及不够,特别是农村的整体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2.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严重不足。南疆三地州农村人口众多,但大部分农民仍停留在按畜耕人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和传统经验生产阶段,针对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覆盖率不高,已有的培训也存在针对性不强,培训渠道单一,培训知识面窄的困境,使得广大农村劳动力对现代工业生产技术技能缺乏认识,劳动力无法有效释放和转移。3.农村劳动力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不强。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重农业和生产,轻商业和流通,加之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重明显偏低。许多人由于对市场缺乏了解,缺乏经营意识、经营知识和经营本领,更没有创新意识和风险意识,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自主创业和择业困难重重。

(二)就业难的背景下“用工荒”问题突出

随着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各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产业投资项目大量开工建设,对于建筑工人、产业工人以及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用工需求大幅增加,“用工荒”已经成为影响援疆工程建设和产业援疆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究其原因:1.大量援疆建设项目集中开工上马,无论是“交钥匙工程”,还是“交支票工程”,援助省市都缺乏足够的建筑工人来满足工程进度需求,主要是因为当地及周边建筑业从业水平相对较低,不光在技术上无法充分满足建设需求,而且在人员数量上也无法有效保证,使得部分项目的建设进程受到一定程度影响。2.南疆三地州作为援助重点,产业援疆力度不断加大,落地企业部分已经开始投产运行,而且为提高竞争能力,这些企业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现代化工业生产流程来提高生产效率,因而对员工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术要求也相应提高。但由于新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应聘的工人往往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甚至还会造成新设备无法运转。3.就业观念落后,南疆三地州乃至整个新疆都存在就业观念上的误区,毕业后期望值过高,除了考研、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即使工资收入高,大多数人去企业工作的意愿也不强,很多人甚至是满足不了要求,就宁可在家当啃老族,自我封闭就业之路,进一步加剧了用工荒现象。

(三)和传统生活习惯对招工就业影响巨大

南疆三地州是新疆乃至全国少数民族高度聚居区域,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占据了当地人口的绝大比例,当地浓厚的宗教氛围和长期形成的民族生活习惯与现代化工业生产要求严重不符。1.做礼拜、封斋等宗教活动盛行,特别是在南疆三地州,做礼拜成为普通成年男性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一项任务,如个别地方的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工人在流水化生产过程中,遇到礼拜时间,直接不顾操作规程,停工开始做礼拜,导致整个生产流水线停滞、设备空转,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2.南疆三地州居民以农耕为主,生活态度较为放松随意,对于现代化工业生产的规范性和制度性重视不够,工人在企业表现随意自由,存在不按时上班、旷工等现象,特别是想走就走的现象较为普遍,对企业生产影响较大,同时也造成企业用工困难,甚至影响企业招工培训计划。

二、对策与建议

第5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治;安徽省;成效;建议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它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实践活动,包含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内容,涉及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关系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安徽省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存在双重压力和两难局面,土地整治已然成为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近年来安徽土地整治成效可圈可点

安徽省近几年的土地整治工作,建设力度逐步加大,质量和效益也逐年提高,在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加大了土地整治力度,国家号召得到强烈响应

1998年《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号召各地开展土地整治,现在,土地整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了以土地整治为平台的城乡统筹工作。据统计,安徽省2000-2009年批准的国家、省级项目总计251个,项目建设总规模29804.03公顷,项目总投资429453.79万元。2007年、2008年土地整治建设力度较大,批准项目较多。除了国家、省级批准土地整治项目之外,地方各级政府实施补充耕地项目16587个。由此可见,安徽省土地整治项目完成情况较好,整治工作已突显大步发展势头。

(二)拓宽了土地整治路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得到提高

不同的区域因素、发展目标,决定着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安徽土地整治选择合理适宜的多种路径,据调查,其中以“生态家园+特色农业”模式、“统筹城乡+综合整治”模式、“社会资本+规模经营”模式、“废弃工矿复垦”模式较为典型突出。土地整治在多措并举的情况下,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的各项效益。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安徽省土地整治工程项目实施后净增年效益0.4832万元/公顷、人均年纯收入增量494.66元/人、平均新增耕地可供养人数480人、土地利用率增量5.95%、平均林草覆盖率增加值1.95%、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11.32%,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三)挖潜了土地利用潜力,用地需求压力得到缓解

据统计,安徽省2001-2008年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复垦分别增加土地13891.53公顷、42582.5公顷、45557.76公顷,总计土地整治增加农用地100280.86公顷、建设用地1750.93公顷、新增后备耕地83659.77公顷。整治出来的土地首先安排为耕地,再者满足农村发展所需建设用地,节余用于安徽省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使得“占一补一”基本实现,较好地缓解了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压力。

(四)改善了农村发展条件,新农村建设步伐得以加快

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内涵目标趋于一致,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的推进辅助作用,因此大力开展土地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通过土地整治将零散农居向中心村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改变往日散乱现象,通信、网络、自来水等基础设施相应配套,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逐步跟上,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了区域人文和自然景观,促进新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

(五)盘活了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发展得到支撑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平台。长期以来,安徽省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大,布局零散,农村居住环境存在诸多问题。据统计,2001-2008年,安徽土地整治中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耕地达到12022.07公顷,占总体新增耕地的14.37%。通过农村居民点的拆并整合,内部挖潜,提高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调剂到城镇建设,推动着城镇的经济发展,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助互动,从而达到城乡统筹的目标。

二、新时期安徽土地整治仍需强力推进

虽然近年来安徽通过土地整治改善了经济快速发展――人地矛盾加剧的不良循环,然而,这一矛盾并不是一蹴而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强力推进土地整治,形成良好运转新机。

(一)土地利用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土地整治是重要举措

根据安徽省土地变更调查统计,土地总面积中,农业用地占居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79.86%。而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最大,林地次之,牧草地最小。建设用地中各类地差距较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大,交通水利等用地比例小。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性矛盾依然可见。1996-2008年安徽省耕地净减少23.87万公顷,耕地的持续减少将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威胁着全省的粮食安全。2008年,全省人均土地0.21公顷,人均耕地只有0.09公顷,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建设用地持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逐渐加大,而安徽省土地利用率高达91.72%,未利用地只占总面积8.28%,土地的后备资源缺乏,土地利用面积增长的潜力依然有限。2009年以来,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越来越严,而耕地后备资源的不足,补充耕地质量的不足,使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很大。实施土地综合整治,找准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最佳结合点,既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护耕地资源,实现“守土有责”;又有效增加建设用地计划,缓解建设用地压力,实现了“守土有益”。因此,推进土地整治,改变土地利用结构与方式,增加耕地面积,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有力举措。

(二)农业生产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是有效途径

根据农用地分等成果显示,安徽农用地等别分布的总趋势是中低产田面积大,高产和稳产田的面积少。七等及其以下的农用地(耕地)占分等农用地(耕地)总面积的78.64%,耕地质量还需提升。2008年底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807.46万千瓦,农机设备也不断增加,全省共有各类拖拉机及配套农具239.57万台,农用运输车67.80万台。但是从总体来看,受土地利用的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另外,安徽省农村道路面积188912.73公顷,与耕地面积比值为3.30%,农村道路比例偏低。据统计,安徽省2008年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453.3千公顷,有效灌溉率60.26%;旱涝保收面积2581.83千公顷,旱涝保收率45.05%;机电排灌面积2964.1千公顷,机电排灌率51.72%,排灌条件还需进一步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成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农业,必须提高耕地质量,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通过土地整治,统一规划排灌系统,建设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实现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城乡统筹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土地整治是必由之路。

截至2008年,安徽省城镇人口比重仅40.50%,低于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居民点面积101.77万公顷,人均面积192.20平方米/人,远远高于《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确定的标准,集约利用程度不高。2008年安徽省GDP总计9213.82亿元,其中农业增加值73.62亿元,所占比例少仅7.99%,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775.85元,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任务仍然很重。

只有农村劳动力实现了稳定、有序的转移,才能促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才能加快农村土地整治进程。所以,要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要通过开展土地整治,使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民向城镇集中,拉动城镇相关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对今后土地整治的几点建议

土地整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还需要正视不足,找准方向,对症下药,使土地整治更有序、健康的全面开展。

(一)加大投入,整合资金

由于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使得全省土地整治开展程度不一致,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村庄整理的投入相差大,一些项目因资金不足而搁浅。要完成土地整治目标,需要足够的资金保障,仅仅靠政府投入并不能满足,还需要引入市场化的投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考虑土地综合整治对土地经济价值的提升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实行土地整治资金专项管理,有效整合各类涉地、涉农资金,综合发挥各项资金的叠加效益。

(二)明确目标,因地制宜

土地整治对象综合性强,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目标明确,是以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而目标也呈现多元化,要对农业、农村、农民都有利,不仅关注新增耕地这一个指标,也要特别关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点合理集聚、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多个方面。因此,土地整治中需要紧扣自身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资源状况,因地制宜,把握各自发展目标,决定土地整治的内容、方向,积极发展多元化模式,寻求新的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三)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安徽土地整治范围偏窄,土地整治工程设计的体系还不太完整,虽然每个县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都是以点为主,针对具体的项目区做规划设计,没有形成规模,缺乏基于更大的区域背景的总体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水平需要提升。今后土地整治需要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前瞻性、可行性,在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生态用地,科学合理布局,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现点上突破、线上延伸、面上拓展。

(四)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土地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部门的联动效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推进整治工作的开展。土地整治也是一项惠农工程,农民作为工程的最直接利益相关者,往往受到忽视,而公众参与的范围与深度也不够。公众参与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土地整治目标的有力保障。土地整治工作迫切需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的政府行为转向政府与公众互动的合作行为,从而建立一种开放的公众参与的土地整治制度。

参考文献:

1.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

2.杨晓琳,丁军.肥城市土地综合整治实践探索[J].山东国土资源,2010(3).

3.刘婷,张文方,黎金钊.土地整治:推进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理路径选择[J].乡镇经济,2008(7).

4.郭金辉.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J].宏观形势,2009(6).

第6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一、第一乐章A段的曲式及演奏技法分析

斯塔米兹《单簧管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C大调44拍,引子以钢琴的一个温柔轻缓的主题开始。

在这一乐章中斯塔米兹以同一调性来呈现。在进入单簧管solo时,木管特有的音质与弦乐伴奏巧妙融合,连续跳跃的音符和节奏呈现出热烈且富激情的旋律。

在这一段落,我们最主要能听到的是连吐,连吐是单簧管中较难的一项技巧。吐音的方法各种各样,最常用的两种是:

1. 用舌尖去碰哨片的顶部。

2. 把舌尖贴到下牙,然后用舌头拱起去碰哨片。

然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必须有几条共同的原则:

1. 下巴和喉部保持不动,

2. 口腔和口型保持不动,

3. 保持不断的气流和气压。

在符合三种原则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正确的吹奏吐音。连吐时间和小节数相对较长,对于气息薄弱、舌尖力度小的演奏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它牵涉到两个音域,音区跨度大对于演奏者的呼吸要求很高。

主题在经过部后,渐渐回到进入部分,节奏快速且激昂,从而推出主奏单簧管的旋律。在单簧管进入新主题时,这一主题进行了二十二小节,主题旋律重复变换发展,这一段落充分展示了单簧管高难度的片段,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连吐和变奏,都以及其精彩的方式呈现。

手指技巧是单簧管技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衡量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演奏时我们需要注意几点:

1.手型:手型呈半圆弧形,用指肚来按音孔,每个手指均可独立运动。左手大拇指要竖起来一点,这样可以保证其他手指的灵活运用。

2. 手指与乐器的距离:抬指时不可离音孔太远,这样有利于在连吐和华彩部分时手指的快速运转。

3. 运指:在演奏密集音符或复杂的节奏型时,应保持每个手指的运行速度均衡。

在本片段中出现了西洋管乐中具有代表性的颤音,颤音是本音与其上方二度音急速交替反复而构成的一种音型。

在演奏颤音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手指要平均而松弛,不要抽动,更不要使用胳膊来颤动

2. 右手颤指时,让左手拿住乐器使右手放松,使出来的音更为均衡,明亮。

3. 左手颤指时,左手向前微倾这样左右手均可微放松。

这里颤音使用得非常巧妙,短时值的连续颤音要求即饱满又快速,加入重音的强调,使其更为突出。

在第一乐章A段结束后,B段很短小,为钢琴solo部分,仅有三小节,重复前面第一部分引子中的一小部分,贯穿前后。

二、第一乐章C段的旋律特征和演奏特色

C段为单簧管solo,独奏单簧管在钢琴等伴奏下,吹奏出歌曲般美妙的主题,与A段结尾时的快速明亮形成对比,节奏型相对较平缓,没有过多的大跳和连吐,感觉有点像舞曲。本部分为C段的主题部分,其主体部分以A段的主题进行改变、展开,在C段中连续出现两次,但后面部分进行修改。它的旋律线条从很小的音程开始慢慢扩大并逐步往上攀升,勾勒出绵密且具有延展性的旋律线条,使整个旋律便如回音般的朦胧惆怅。

本段落有个重点演奏部分为连线内软吐音,吐音是管乐演奏技巧中其他任何器乐所无法代替的功能,就是演奏者在演奏时科学的利用个舌头做出断音的处理,使乐曲更加抑扬顿挫。吐音共有三种类型:

1. 连线与吐音的交换

2. 连线内软吐音

3. 连续吐音

连线内软吐音是介于吐音和连音之间的一种似断非断的吹奏方式。吹奏时不能像处理一般吐音时那样短促而用力,因为软吐音往往是在较慢的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是为了让真个旋律富有歌唱性同时又具有清晰的颗粒性。所以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舌头的动作要稍缓慢、柔和,以便于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胸腔内的气流也不要过强,只要做到气息随乐曲的强弱变化而改变即可。

第二主题结束以后,在这里再次使用与第一段完全相同的段落进行连接,作为C段与D段的连接。D段重复的是A段的主体部分,演奏技巧和段落均未改变,这个主题发展回到最初的主题旋律。

在进行到D段21小节时,主题风格突然改变,主题要演奏的果敢,热情,坚毅,并保持在f的力度,进入到E段,也是本乐章的段落。

E段的音乐风格和D段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处理这一段落时,主旋律的节奏型较为密集,由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节奏要演奏准确且速度要保持在100左右,这一演奏手法展现了单簧管欢快的特点。快板在结构上还是遵守着古典主义的协奏曲式,单簧管以连吐的方式将力度推向最高点,并以颤音结束。中间辗转由f-p-mf,最终以强收尾。

这个乐段主要的演奏技巧是连续吐音,这种演奏方式使用舌头的动作作为气流的开关加上手指的配合所发出的一连串断奏音。单吐训练时要做到气的运用和舌的动作密切配合,使气流始终保持。当舌头回收的同时,气流应饱满充足,胸腔气流要加强。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的情绪将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一改前面平缓的感觉,显得轻松而流畅,在表达换了光彩的同时,又含有一丝淡淡的哀怨。

第7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关键词:一带一路;林业;西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60-03

Thinking about Forestry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reg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

Chen Kaiwei

(Forestry Bureau of Xichang City,Xichang 615000,China)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 concept of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brought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in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maintenance of ecological balance,the promotion of forestr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upgrading of forestry industr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olitical cooperation. In the future,the western region should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and actively develop ecological forestry,expand the openness,improve forestry structure,cohesion foreign trade advantage,and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platform for cooperation with countries along,and strive to create new growth of forestry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Forestry;Western region of China

1 前言

当今世界,国际贸易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秉承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共建“一带一路”对中国以及周边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深层次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带动周边的经济增长,也将为世界和平注入新的活力。中国的西部省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应进一步推进产业集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此过程中,林业的发展对提供生态环境保障、打造西部绿色长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新丝绸之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改善生态环境、拉动贸易增长、扩大文化交流、实现政治互信是各国共同的愿望所在。因此,西部地区应把握历史契机,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深入谋划林业布局,积极打造充满生机的绿色新丝绸之路。

2 “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带来的发展机遇

古代丝绸之路源于中国,而今新丝绸之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分别连接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间腹地国家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沿线各国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积极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西部地区是“一带一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战略枢纽,因此,“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理念的提出给西部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1 经济领域 “一带一路”战略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后金融危机时代使世界各国不断增强居安思危意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更是一把“双刃剑”,努力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合作对改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缩小贫富差距至关重要。同样,对中国西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实力与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贯穿恰好有助于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实现资源互补,发展自由贸易,拉动就业增长。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重心西移,在政策和资金的倾斜下,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

2.2 政治领域 “一带一路”沿线,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同时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被西方国家视为潜在的威胁。因此,世界多极化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国强权政治的影响,如贸易领域的壁垒问题,始终是发展中国家的困扰,因而加强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对推动经济领域合作具有积极意义。正如东北亚各国的区域合作,国家间的战略合作与各国地方政府的交流、互信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西部地区也可以以此为契机,深化政治领域方面的交流。

2.3 文化领域 “一带一路”同样伴随着文化领域的合作。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文化交流也是各国寻求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体现出文化交融的优势,而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更是如火如荼,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和旅游推介活动从不同层面展现出合作的潜力。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浓郁的西部文化,在与沿线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文化活动促进先进文化理念的传播,利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手段,实现地区和国家间的互动。

3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的意义

当前,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森林是实F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林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等河流的发源地,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同时受地理及自然条件的影响,西部地区又是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最多的地方,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急需得到保护和治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林业的发展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武器,也是顺应扩大贸易合作趋势,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传统林业产业升级换代的必然选择。而且“一带一路”是中国崛起的标志性战略,是对中国国家战略利益的概括性表述,所以林业经济还将为区域政治合作注入更多的活力。

3.1 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首先,从西部地区本身来看,其经济欠发达的原因与其特有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西部地区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并不理想,高山、高原多,平原所占比例小,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对高端人才吸引力差,交通物流成本也高。特别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具有粗放特征,掠夺性的开采使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不容忽视。因此,林业的发展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东部地区虽然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极化效应,在经济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但也面临人口聚集膨胀的压力,另外空气质量下降、雾霾持续不断等问题都给东部地区带来困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西移和发展的同时,也必然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投资贸易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所以“一带一路”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次崭新的契机,政策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对西部生态环境实现从“破坏大于治理”到“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历史性转变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从“一带一路”的国家合作来看,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必然造福沿线国家。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存在于中国的西部地区,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地会波及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促进,在沿线国家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同时,西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必将受益,西部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又将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林业和林业经济双嬴的局面。

3.2 提高林业经济产值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西部地区天然林面积和蓄积在全国均占据较高的比重,林产品资源丰富,如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西部省份是林业经济发展的优势区域。近年来,中国林产品贸易有着较好的增长趋势,不仅进出口总额呈现递增,而且贸易顺差可观,林业经济的潜力可见一斑。2001―2014年,中国出口至沿线国家的木材制品、植物产品及橡胶等占比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以上[1],说明木材及其加工制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资源存在很强的互补性,相互间的资源供给具备稳定的基础,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有效实施将提高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降低制造业产品运往国际市场的运输成本,促进西部地区有效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2],因而林业经济产值还具有上升空间。

同时还应注意,传统的林业经济是以木材及其林副产品生产和粗加工为主,具有典型的粗放型经济特点,其弊端在于森林资源被大肆开发,而后续的森林资源生长繁育速度不及开采速度,不仅会直接损害自然环境,而且林业的附加值也低,在贸易活动中处于劣势。“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引领中国在国际分工、资源配置领域向更深层次迈进,相应地,对林业和林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林业产业的升级也将获得更多的动力。

3.3 扩大国际政治交流 正是由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必然涉及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可否认“一带一路”背景下,经济领域的合作会一马当先,但同时也明显看到各国在其他领域掀起的热潮。环境保护属于世界各国的社会责任,经济合作不仅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更需要彼此间的相互促进。

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林业和林业经济要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沿线国家的合作支持,无论是生态理念的传递,还是经济投资和技术的分享,都有利于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彼此间的学习和合作还将进一步推动政治互信的发展。例如,东北亚区域合作对次区域合作的带动,使地方政府间也加强了合作交流,政府层面、非政府层面的合作内容尤为广泛。西部地区林业建设也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带一路”的战略促进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生态合作提供契机。从这一角度来看,林业经济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因为全球致力于环境保护的合作,包括对生物多样化的保护,对土地荒漠化的治理,对气候条件的改善等首先需要获得各国的共识,需要政治互信的支持,所以林业不再是单一封闭的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林业发展的策略

顺应“一带一路”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西部地区应当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生态林业,为新丝绸之路营造有利的环境。同时,西部地区要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改善林业结构,凝聚对外贸易优势,并与沿线国家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平台,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支撑。

4.1 强化林业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体现着人们的文明理念,传统的掠夺式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恶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生态文明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生态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新阶段,强调以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首先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认识“一带一路”长远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理解生产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而做好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规划。

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来看,其陆地面积与森林覆盖率之间相差悬殊,说明森林资源的增长还有明显的空间,未来应当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努力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扩大森林覆盖率,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等方面投入更多力量,同时政府还应加强生态理念的宣传,并提供更多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共荣,《关于开展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的实施意见》《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等文件也为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今后林业部门应当细化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依法治林,禁止对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通过多种经济杠杆的调节,提高基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例如,增加基层造林收入,采用贷款、贴息鼓励经济林种植,对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区设立专项治理基金、提供专家团队服务等,从而为新丝绸之路建设营造有利的环境。

4.2 提高林业贸易水平 西部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离不开贸易的支持和带动。“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西部地区应在“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速林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贸易水平。而且“一带一路”旨在连接亚欧,形成东欧、西亚以及东南亚成熟的贸易运输网络,从而为相关地区带来贸易便利,推动经济的发展[3]。近年来,中国在与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活动中,投资过度集中在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领域,而资源深加工、高端制造业、商贸物流、科技研发等领域少[4],这也说明今后贸易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相比之下,中国的西部地区甚至更值得发达地区的过剩资本流入[5]。这些对西部地区林业建设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

目前,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中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增加,而且商品结构正在优化,只是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但这也恰恰是西部地区积累后发优势的机会。在林业经济领域,西部地区应加快林产品深加工建设,改变木材产品出口、初级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林业产业深加工配套。例如,对速生丰产林产品体系的扩大、名优经济果林的培育,引进优质苗木花卉品种,在家具、建材、食品领域拓展深加工贸易,力求从多方面提升林业经济产值。

4.3 搭建区域合作平台 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仅可以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建设,促进林业结构调整,同时还可以和沿线国家搭建多元化的合作平台。新丝绸之路沿线很多国家也在面临与中国西部类似的生态问题,生态合作、生态互补、生态交融正在成为一个新的发力点,使沿线各国紧密合作。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西部地区应围绕林业建设问题,在现有合作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周边国家创建区域合作论坛、举办贸易交流促进会。例如,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东盟论坛在促进区域合作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在林业生态方面,西部地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就共同治理生B环境、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扩大贸易市场等领域问题都可以形成新的合作项目,而合作平台正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5 结语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的国家战略利益,也是沿线国家谋求和平共荣的需求所在。绿色丝绸之路的打造、林业产值的提升、国际合作的深化对西部地区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西部地区应立足长远,积极制定科学规划,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有机统一体,在新丝绸之路建设上发挥出应有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37-46.

[2]郑涛,左健,韩楠.产业转移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J].工业技术经济,2015(09):149-155.

[3]万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西部机遇[J].中国市场,2015(25):238-239.

第8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事,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3、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在同方部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底细的意思范文

论文摘要:西斯蒙第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坚决反对者,他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引起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所以,他主张政府应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有效干预,以克服经济自由主义可能出现的弊端。西斯蒙第反自由主义的经济伦理思想对我国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等人都竭力主张经济上的自由主义,反对政府过多干预经济活动。西斯蒙第从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冲突出发,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从而否认自由竞争具有无限优越性的说法。他说:“把政治经济学建立在无限制的竞争的原则上,就是为了同时实现一切个人利益而牺牲人类的利益。”

一、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

斯密认为,经济自由是人们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形成人们良好道德的重要条件。萨伊不仅反对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自由经营,而且还反对政府通过自己生产经营来间接干预社会经济的做法。李嘉图也认为,经济自由能够保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结合,为生产力无止境的发展开创巨大的可能性。而西斯蒙第却极力反对无限制的自由竞争,认为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最终会导致社会经济危机。首先,市场自由竞争具有盲目性,会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劳动人民的利益。他认为,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人们不能正确地判断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情况,于是,生产的盲目性就必不可免。由于消费者的爱好是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的收入用途也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消费者的数目和收人也是不稳定的,因此,“要确切了解和估计市场上的这种波动是很困难的,对于每个生产者来说,这种困难更大,因为,并不是每一个生产者都洞悉其他商人的数目和购买力,以及要和他竞售商品的竞争对手……由于谁都不了解自己对手的力量,所以几乎是常常高估了预定的目标。这样,市场自由竞争的盲目性就显现出来了。“每一个人在追求个人的目的时,看不见整体的利益,也无法准确地衡量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一切人的需要。因而,生产的规模要由需要的情况来决定,认为“生产要随需要的比例而相应地增减,这已经成为政治经济学中的一项定理。”如果一味地扩大生产,就有可能给他人带来损害。他呼吁“政府不能贸然地鼓励生产,它应该对盲目的热情进行适当监督,因为,这种盲目的热情往往不利于本国公民,至少是对别人不利的。在他看来,盲目的生产要么是违反政策的,要不就是违背人道的,不仅没有有效地增加社会财富,相反,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财产损失。

其次,西斯蒙第认为,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会破坏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关系。西斯蒙第觉察到无限制的自由竞争产生了这样一对根本性的矛盾:一方面是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无限发展,另一方面是劳动群众只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发生。李嘉图与萨伊等古典主流经济学家都主张自由竞争,认为“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从而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因此,不可能普遍存在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李嘉图认为,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都是为了购买对于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或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从总的说来,供给等于需求,不会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萨伊更是坚信“生产会给产品创造需求”。他认为一种商品总是用另一种商品来购买的,“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尽管在局部地方供给会暂时超过需求,但是,在价格和利润的自动调节下,供给和总需求最终会趋向平衡,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决不会永久存在。西斯蒙第不同于古典经济学主流学派的观点,他认为,以弱肉强食为法则的自由竞争必然会造成小生产者大量破产,消费力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缩小,出现消费小于生产的不平衡现象。他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必须适应需求。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情况刚好与之相反。大工业不能等待需求的状况与之相适应,生产总是走在最前面,供给强制需求。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使得资本家压低生产费用,减少工资支出。所以,西斯蒙第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就导致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就在于:在财富增长的同时,人民的贫困也在增长,社会生产力增长了,人民的消费却没有相应地增长。这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正是这种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不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盲目地发展生产,必然使产品找不到销路,也就是产品供给超过了需求,即生产过剩了。

二、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会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

西斯蒙第认为,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实际上也表现为:社会贫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私有者手中,另一方面,穷人的收人越来越少,消费水平更加低下。“富人所用的东西不会比穷人所用的东西多到无限的地步;他所用的东西的质量却好得多;他的要求是工精料美,而且是来自远方。”“这些富有的家庭吃的必是珍肴美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穷人的生活又是怎样呢?“九十九户贫困家庭吃的是马铃薯和奶酪,因此他们所消费的只不过是一部分土地收人,还不及富人的十分之一;他们穿的是不值钱的因而也省工的粗布衣,而且缺少可替换的东西。所以,必须要增加穷人的收人。但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竞争不能保证穷人收人的增加,因为富人阶层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然会压低工人的工资,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其结果是大家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越大,收人反而越少。他说:“我尽力让人了解:大家的收人是如何不同于大家的劳动的产品,甚至可能有这种现象:产品增加收人可能减少,人们劳动多了,仓库积满了,反而钱袋空虚,最后商品无人购买了。他认为要扩大消费市场,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增加穷人的购买力。但是,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竞争中,社会很多阶层都能够减少或剥夺穷人的收人。尤其是富有阶层在产品分配中,只会给工人留下一点只能勉强维持其生活的东西,却把工人所生产的、超过其价值的一切据为己有。他批驳了资本主义的低工资现象。认为实际上的低工资就是一种社会财富的不公正分配,是社会两极分化的表现,是由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造成的。他认为,在食品昂贵而工价低贱的时候,工人就必须在竞争的逼迫下,满足于维持温饱、或忍饥挨饿的报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全部享受和全部休息时间,并且还得不断在贫困中挣扎,这样的工价就是实际的低工价。他道出了资本主义低工资的不合理性,“人们往往把低工价看成国家利益,都不去考虑它是名义上的还是实际的;工厂主拒绝提高工人的工资,往往被人们推崇为爱国主义的表现,而政府有时也通过工资的定额并且强制维持这种定额来支持这样的工厂主。事实上,这种法律最糟糕、最不合理。西斯蒙第认为,国家的利益决不是工厂主的利益,而是把生产所得的利益在一切参加生产的人中进行合理分配。国家的利益要求把劳动所产生的国民收入,由各个阶级来分享。他认为政府如果有意为了一个阶级的利益而损害国家其他阶级的利益,那也应该首先是维护短工的利益。因为,在那些应该分享生产价格的人中,短工的人数最多,保证他们的幸福,就是保障全国广大群众的幸福。然而,事实是短工们的收入比任何人都少,他们的社会地位比任何人都低;他们创造财富,自己却几乎享受不到财富。而工厂主却逍遥自在、养尊处优,即使不让工人劳动也能生活。面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所造成的这种贫富两极分化,西斯蒙第指出:“这种不平衡的现象,既不是社会的目的,也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目的,而且不仅不是对财富的保证,反而是对财富的浪费。所以,西斯蒙第坚决反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认为这是造成社会经济危机和贫富两极分化的最终根源。

三、政府应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

西斯蒙第在批判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主张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干预,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穷苦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他认为,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个人的经济利益,但它应当出面纠正经济生活中的失误。这种纠正,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是“使国家不致为了增加某种收人而沦于毁灭”。西斯蒙第始终呼吁发展财富必须要有政府的积极干预,认为无限制的自由竞争危害深远。他说:“商业财富的发展不需要政府干预的说话是绝对不正确的;政府对商业财富发展的自由竞争完全任其自流,并不会因此就杜绝某种压迫或使多数人免遭过分的痛苦,也许由于财富的发展,普遍的困难和最后的破产会轮到地位最高的人身上。如果政府对财富的欲望加以调节和节制,它就可能成为一个无限慈善的政府。关于政府如何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西斯蒙第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干预经济发展活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尤其是协调好农业发展与商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使大多数人都能够在财富增长的同时获得福利。他认为,当财富逐渐地均衡地增加时,当它的任何部分都不是过分迅速地发展时,这种增加才能造成普遍的福利。西斯蒙第在强调政府应干预经济发展的各种比例关系的同时,还强烈呼吁政府应保护公民不受自由竞争的影响。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就在于保护每个劳动者个人利益,“政府的建立,是为了运用全民的力量保护个人不受他人的侵害。政府用全民的利益反对一切私人利益。”因此,“负责保护人民的政府的任务就是要随时随地减少个人可能被迫承受的危害。应该防止人们已经每日工作十小时了,还要答应每天工作十二、十四、十六或十八小时;也应该防止人们已经得到有荤有素的食物了,却又不得不去只吃干面包,甚至只能吃土豆或喝骨头汤;最后,还应该发展人们由于经常与别人竞争而又陷入最可怕的贫困境地。西斯蒙第还探讨了政府应该如何保护城市工人和农业工人的合法权利,使之不至于在残酷的市场自由竞争中陷人贫困的深渊。他认为:“政府对农业人口的总任务就是保证工作者有一部分财产。城市工人以往还有行会和工会的庇护,以前他们还有升迁的机会,而现在只能是永远做工人了。针对这种情况,他主张:“重要的是恢复这种升迁的可能性。应该做到使老板乐于把自己的工人提高到更高的地位;使受雇于手工工厂的人真正从获得普通工资的工作做起,但也让他有好好工作就能获得一部分企业利润的希望。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