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非医药专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医药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医药专业论文

第1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分析当前医院中药人才队伍的现状和造成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矛质的主要途径。

    我国加人wto,对中医药发展是一个严重挑战和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如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中国传统医药精华如何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大家都十分关注。我国的中药事业发展缓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药人才缺乏,中药队伍人员素质低下。笔者认为,要实现中药现代化,要使我国传统医药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人才是关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药队伍是当务之急。

1医院中药队伍的现状

    多年来,在我国医疗单位中存在着重医轻药、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在中药人才培养、中药专业技术建设、中药加工炮制、中药质量管理等方面一直未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忽视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目前医院的中药队伍中,从正规中药大专院校毕业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是非中药专业科班出身的人员在从事中药工作,中药人才的严重短缺和断层现象、后继乏人现象是严峻的。

2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

2. 1各级部门缺乏对培养中药人才的重视

    目前国家教育系统开办的中药大学很少,连专门的中药学校也不多,中药技术人才无源补充。从事中药管理的各级机构和组织存在重西药轻中药的倾向,没有把中药的技术建设放到应有的位置。在中药人才的使用上,也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只满足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很少举办学习班、函授班等形式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使中药从业人员得不到正规的训练和教育,这与中药现代化的要求和中药的发展极不相适应。

2. 2医院中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得不到改善

    中药和西药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都是医院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卫生部门的干部部门至今没有出台正常的中药专业职称晋升制度,致使从事中药工作的技术人员得不到正常的职称晋升,他们的工作环境得不到改善,他们的待遇得不到提高,中药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甚至部分从事中药的人不安心本职工作,改行、调离的现象较普遍,中药队伍无法保持稳定。

3解决医院中药人才短缺的措施

3. 1国家应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教育体系

    21世纪建立一个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体系要根据中药现代化的要求,既要培养能从事中药科研工作和担当中药学术带头人的高层次的中药人才,又要培养大量从事中药加工、炮制、制剂生产所必须的初、中级实用型人才。教育部门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制订长期规划和年度招生计划,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际竞争需要不断调整招生结构。在专业设置上,各院校要适应中药现代化需要,培养中药材加工、药剂、制药工艺、药理、检验分析、临床药学等各方面的人才。在教育形式上,既要发展中药的中高等教育,又要坚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电大、函大等多层次发展,形成完整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保证各种中药技术人才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渠道,以满足中药现代化发展需要。各医疗单位也要根据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组织在职继续教育,以不断提高在职中药人员的操作技术和专业素质。

第2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制药工程;CDIO教学模式;改革

R-4;G642

制药工程专业是为适应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宽口径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制药工程知识,能在医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生产、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药学、化学和工程学的新型交叉学科。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制药专业课程主要围绕化学和药学展开,对工程类课程重视不足,与实践脱节,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差,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如何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和创新性研究,构筑有益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医药专业教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此,本课题根据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在牡丹江医学院药学综合实验改革的基础上,结合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现有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制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化学~药学为主,对化工原理、化工制图、制药工程、制药工艺学、制药工程设计等工程类课程重视不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工程类课程在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相对忽略了对课程前沿性未知领域的关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2.为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全面性,致使工程类课程之间出现部分知识点重复现象,缺乏有机结合,浪费了一定的课时。同时又使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创新能力弱。

3.实验课验证性实验居多,实验基本都是“依葫芦画瓢”,造成整个实验体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的大实验,不利于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4.生产实践教学方面,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学习目的性较差,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对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工程和经济的角度去考虑工业化技术问题等方面知之甚少,能力不足。

二、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CDIO教学模式的构建

CDIO工程教育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其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与诚信、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本课题构建的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程类课程CDIO教学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培养具备较强工作能力和深厚技术基础的应用型制药人才。

1.改革制药专业工程类课程。整理出制药专业各门工程类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对重复知识点进行优化整合,注重承上启下。

2.理清各门课程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CDIO工程理念,建立以制药工程学、制药工程课程设计和制药工艺学课程教学为龙头,以化工机械基础、化工原理、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化工制图课程教学为基础的制药工程专业核心工程类课程群,各课程在各年级交互进行、循序渐进、互相渗透、多层综合,见图1。

3.构建并实施构思―设计―实现―项目评估、修正和展示的CDIO教育模式,以项目式教学为手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工程观点。

根据项目规模和涉及课程范围将其划分为三级,一级项目为涉及单门课程的掌握与应用而设立的项目,主要体现在对应课程的实验环节;二级项目为基于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设立的项目以及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设计比赛活动;三级项目为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选题文献查阅设计方案确定设计计算绘制设计图纸及完成设计论文论文答辩教师评分及点评,全方位的训练了学生的多项技能,培养了学生自主研发、创新和设计的能力。

4.建立工程类课程教学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工程类课程教学中,采用 “平时成绩 + 项目完成评价+ 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特别在项目完成评价中通过全过程非标准答案学业考核的手段,对学生在工程实践项目进行过程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更客观、全面的给出成绩。

5.把《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 理念融入教学的全过程,强化药品生产管理意识。GMP适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和原料药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全面结合GMP,如化工机械设备基础教学中,设备材质的选择要联系GMP要求讲授;制药工程项目设计中车间不同生产区域的划分,要严格符合 GMP 要求。

本课题研究的制药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在牡丹江医学院本科制药专业学生中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的设计、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三届教改验班学生参加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制药工程专业CDIO教学模式,是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工程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使用案例教学法和药厂参观实习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构思,采用项目化教学和操作课程设计训练帮助学生培养独自设计项目的能力,再通过操作综合实训和计算机仿真模拟实训帮助学生实施自己的项目设计,最终通过参加全国制药工程设计大赛、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运金,徐川,杨保俊,等.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 化工高等教育,2014,31(2):18-22.

[2]张婧,韩雁,梁志星.基于CDIO项目式教学的教师能力培养[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11):115-119.

第3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生物制药;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制药专业发展概况及培养目标 

生物制药是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医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成果并综合利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生物制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目前,全世界的医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大加快了生物与医药类等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发展壮大。其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与本专业领域方向相适应的文化水平与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本专业领域方向的技术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练掌握并能从事药物的研发、药物的生产、药物的质量及安全检验、药理分析、药物的经营和销售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微生物课程教学地位及教学目标分析 

半个世纪以来,微生物转化在药物研制中一系列突破性的应用给医药工业创造了巨大的医疗价值和经济效益。随着新微生物资源的发现、新的药物筛选模型建立以及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中寻找新药所显现的优势将继续存在,事实证明微生物制药在整个生物制药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微生物学在理、工、农、医、师范院校与生物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由此可见,微生物课程也必然是生物制药专业的重要职业基础课程。它系统地介绍了微生物的分布、分类、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等理论与实验操作技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其后续课程包括发酵工程概论、生物技术制药、制药工艺学、药品分析与检验、药剂学、药事管理与基因工程技术概论等多门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微生物分类、结构、生理活动等基础知识,确保学生能够进行有关微生物生产的必要基本技能操作,并掌握应用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与生产实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长期以来,全国各高校微生物学教学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适量实验课。学生学习微生物学的方法常常是课上勤笔记少思考、课下不复习少作业,考前死记硬背、考后“完璧归赵”。为了提高微生物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实践技能,我们于2008年申报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程,并与全省其他高职院校的同仁一道对生物制药及相关专业的微生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主要教学手段 合理利用学院优越的教学条件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在本课程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学院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资源、电视显微镜设备组织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标本与即时的实验操作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制药企业的联系,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依据高职类学生文化基础、思维特征,针对不同的具体内容选择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及案例导入法等多种“教学做合一”的形式开展教学,从而实现了将过去以教室为中心的学习形式向以实验室工作过程为中心和“边教、边学、边做”形式的过渡。例如,将基础知识部分组织成多个承前启后的项目,微生物应用部分(如微生物与发酵、食用菌栽培与药品的微生物污染检测等)采用案例法组织教学。通过启发与讨论、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等方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提供适量学时,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自选教学内容,采取合作或独立查阅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的形式实现了师生主体角色的转换,从而使学习以形成综合能力为目的而非单纯的知识摄取。同时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兴趣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与操作。 

在有了一定的手段与方法基础上,我们认为利用适当的幽默或英文等教学技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良策。比如在要求学生列举已知的病毒时“特意提醒”不要自作聪明地制造“人瘟病毒”。在课堂中偶尔适时地穿插一个英语单词或简单的句子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往往能让喜欢或不喜欢英语的学生激发兴趣。 

(二)认真整合教学内容 

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007年下半年,在长期从事企业生产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共同参与下,我们编写出了一本较为符合当前高职教育理念的湖北省“十一五”规划教材——《微生物及其应用》并获2009年湖北省高职高专优秀规划教材奖。本教材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湖北省示范院校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要求建立课程教学标准与内容,按照“教学做合一”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融合。在内容的组织上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与思维习惯,适当降低了理论知识部分的深度,强化了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将课程内容按照微生物由大到小、由表及里的原则进行重新组合,首先使学生通过显微镜对各种微生物进行最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逐渐了解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从而顺其自然地完成对整个微生物课程内容由感知到认知的知识延伸与拓展过程。 

教学组织与实践 为了较好地落实高职教育所推崇的“边做边学,边学边练”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采取的是理论与相应实践操作(单元实验)相互融合的模式开展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与技能”和“知识与能力运用”两大模块,其中包含了“微生物形态观察技术”、“微生物分布与生长控制技术”及“微生物应用与检测技术”三个单元与七个项目来实施教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微生物及其应用》院级精品课,并在教学中认真践行“边做边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较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化了教学效果。 

重视第一次课设计 第一次课是一门课程的序曲,它是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增强课程魅力的最佳向导。本课程的第一次课是通过“一个富有创造和启迪性的故事(列文虎克)”、“多幅彩色动静态图片的展示”和“一系列惊人的数字”等具有鲜明特色和感性认识的内容逐步展开的,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产生了对微生物的浓厚兴趣,进而较好地激发了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心理,当然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与考核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后续的职业技术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满足生物制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微生物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因此,我们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有关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机融合,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理论学时,相应增加了实验操作学时,使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将近1∶1。将课程的实验分为平时的单元实验、期末整周的综合实训、培养兴趣的自主实验(如对口腔、霉变水果中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等)几项,并着重培养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和微生物实验安全意识。 

第4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专业化学术推广有一个核心三个关键点:

一个核心是“专业的产品知识提炼”;

三个关键点分别是“专业的营销队伍”、“专业的沟通工具”和“专业的推广表现”。

我们先说说“专业的产品知识提炼”。

这是学术推广的核心,是推广的内容。怎么叫专业的提炼呢?让医学专家认可的就是专业的;自己说的挺带劲儿,医生听了都懒得反驳、懒得提问的就是不专业。其实就是为产品写个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结构清晰逻辑合理。有时候产品比较新,新到课本上没有,比如一个治疗肿瘤的生物制品,属于非常前沿的东西,因为太前沿了,临床上还没有如何应用的方案,比如和现在的放化疗如何结合,多长时间一个疗程等,企业做推广的时候要在这个方面下功夫,就是提供方案。我们现在大多数的企业因为是招商模式,所以对产品的提炼是针对招商的,也就是常规的那几句话“独家、医保、市场大、空间大、严格的市场保护”等,而对于产品本身的治疗特性的提炼几乎没有,即便有也大多比较粗糙。

专业的营销队伍。

医学部和市场部要先把产品搞明白,然后培训销售人员,把销售全部培训成产品高手,能够和医生对话,能够给商代表讲课。让目前不太专业的销售代表练就能够给商讲课有多难呢?也不难,培训上两个星期就行,外企曾经有一阵风潮是招聘非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当代表,自己培训,效果很好。

专业的沟通工具。

临床推广需要很多工具物料,这里面学问也很大,因为医学上的论文摘要、图表、参考文献、对问题的表述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你如果不按那个规矩来,就是不专业的表现。这就像喝红酒,西医们都是在高脚杯里倒上一点儿,用手掌温着,轻轻摇着,闻着酒香慢慢品,如果我们有的兄弟不这么喝,而是一饮而尽,这不是一看就不专业吗?谁让现在我们需要得到人家的认可呢?

内容科学、细节完善、创意美妙、设计精致,这些是对物料的基本要求。

专业的推广表现。

推广的形式多样,除了学术会议外,还有大型公关活动,患者教育,软文广告等等。

第5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输入型教学法;翻译技能培养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本文以制药科学学院各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研究英语翻译教学对药学专业培养实践性应用型人才的策略。

1 医药学专业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的意义

医药学学科专业英语词汇涉及化学、临床医学、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需要学生突破自己的专业,靠英语翻译能力,全面掌握医药相关专业英语词汇才能顺利获取专业信息,因此学习药品英语名称翻译、专业文献阅读和翻译、中药学英语等非常必要。很多制药专业学生会报考本专业硕、博士研究生,这需要扎实的专业外语知识帮助其查阅国外最新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参加国外学术交流。

2 对医药学专业英语翻译技能的培养

对医药学专业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以输入型教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这里的1就是当前语言知识与下一阶段语言知识之间的距离。只有当学习者接触到属于i+1水平的语言材料,才能对学习者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可理解语言输入是习得语言的关键,学生应接受尽可能多可理解的语料。

以下方面是培养的重点:第一,了解药学英语的词汇特征、句式特征和语篇特征及药学英语翻译对译者的要求;第二,熟悉药学英语翻译的策略及翻译步骤--信息分析、信息转换、重组信息和检验译文;第三,学习药学英语翻译标准,了解关于翻译标准的各家学说;第四,学习英汉语言特点对比对药学英语翻译的影响;第五,学习药学英语翻译技巧,词性与句子成分转换法及具体药学英语的翻译技巧;最后是药学英语语篇翻译实践和常用工具书介绍。

以药学词汇翻译为例,专业术语虽然整体比例不高,但数量增长很快,而且不断有新词出现。这个特点在药学英语中尤其突出。药学英语涉及范围广,关联学科多,不仅含有药学领域的专业词汇,还有很多相关领域的术语,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例如:neuroleptic(安定药)、glucagon(胰高血糖素)、gonococcus(淋球菌)等。对于翻译者而言,药学英语的专业词汇虽然数量庞大、词义难懂,但是语义固定,绝大部分都能在汉语里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表达,只要翻查一下药学英语词典或检索一下药学英语语料库就可以解决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用直译即可。如果遇到不能直译的情况,可以采取三种办法:(1)按照英文字根拆分原词,再根据汉语的构词法造出意义对等的新词。例如:glycerol phenylbutyrate译为"苯丁酸甘油酯",因为glycerol是"甘油"的意思,而phenylbutyrate是"丁酸苯酯"的意思,按照汉语习惯将化合物的译名顺序稍加调整则更加通顺;(2)如果在语义上难以造出对应的新词,可以考虑音译法。如hormone(荷尔蒙)、viagra(伟哥)等。(3)意译与音译相结合。例如,carbidopa-levodopa中的levo有"左旋的"的意思,可译为"卡比多巴-左旋多巴"(一种延迟释放制剂)。另外,有一部分专业术语存在一词多义现象,这是由于药学包含的学科范围广,同一个词在不同学科中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lead既可以表示元素"铅",也可以表示作为新药研发起点的"先导化合物(lead compound)"。其次要格外注意医学词汇中较多的两栖词汇,即那些既可用于普通领域,又可用于专业领域的词汇。在药学英语中,很多普通英语词汇被赋予了专业含义,不能机械地按照原义翻译,否则就会句义不通。这时,应结合上下文判断其具体含义,尝试在原义基础上引申转述,如果还不切合语境,就需要参考专业词典或查阅相关资料再进行对译。

3 结语

随着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医药合作交流的不断深入,医药领域专业翻译需求越来越大。有了理论指导,选用了合适的教材,应用好的实践方法必然会提高医药学专业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培养出医药学专业实践性应用型人才,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龚长华,陈怡华. 药学英语翻译实践教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张超,金朋荪. 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23).

第6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128-03

Abstract:

Keywords:

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编的中药专业教学计划中正式列入中药药理学课程,80年代中期第一本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王筠默主编的《中药药理学》教科书出版,中药药理学科正式形成[1],至今,中药药理学学科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尚短,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法学上的问题,如中医“证”的实质尚不清楚,病理机制不明,成为复制理想的中医“证”的病理模型用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最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也造成了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这些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笔者对近12年来(2005~2016年),《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中药药理学”为主题词,并含“教学改革”,发表时间从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进行精确检索,获得文献169篇,剔除与《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无关的文献后,纳入分析的文献有100篇。

1教学改革数量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均已明显跟不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近12年《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数量变化趋势(详见图1)可以看出,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应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及要求,对《中药药理学》课程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改革,2013年教学改革论文数量呈井喷式的升高,论文的内容涉及了教学方法改革[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4-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等多个方面。

2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主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改革,让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式传授知识、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的过程。通过对近12年这100篇《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的分析笔者看到,无论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其核心均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形成,大量教学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在《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对现状的分析,经过这10多年的思想碰撞,使中药药理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的、较大幅度的提高。

3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

在这100篇教学改革文章中,以教学方法改革为主的文章超过80%,提示,近年来对《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大量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当中。其中,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研究最多。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一种逆向学习方法,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教学,而增加了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与多个学科紧密联系、中西医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生理学、西医病理学等基础科目掌握程度不佳,缺乏中医思维,而且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老师的问题,造成在学习困难。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和更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内部动机,发展他们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8]。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药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有衍生出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多元化互动式教学模式”[9]、“CBL+PBL”双轨教学模式[10]、TBL团队学习模式[11]、案例教学法[12-13]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承担《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业务,拓知识面,及时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前沿,提高业务素质,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对于培养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7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1民间医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1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是收集古代流失于民间的医药书籍或地方志中与民间医药相关的内容和民间医药专著、民间医药科技论文和会议论文中的内容等。利用文献收集研究方法,整理收录于文献中的民间特色疗法与方药。包括民间特色疗法的临床疗效报道,民间常用草药的名称、起源、变迁、流传、分布和用药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化、生态、社会记载内容。为抢救民问中医药传统资源.许多民间医药的研究和工作者均做了大量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如甘肃省宕昌县中医医院杨明胜医师用十余年的时间搜集挖掘、整理研究民间中医中药资源.出版发行了大型中医药史书《宕昌羌藏中医民间医方录》,记载了清未至今中医药人员225人,收集整理羌藏民间土单方1000余首.经验方100余首,并对宕昌羌藏医族传承演变进行了详细考证研究。笔者查阅1979.2009年的CNKI文献.以“民间医药”作为检索词,“摘要”作为检索项迸行检索,仅有227篇文章涉及民间医药的研究.目前对于民间医药研究报道的科技文章与论文相对较少。可见,科技和会议论文收集并不是民间医药挖掘整理的主要途径。

1.2田野调查收集

田野调查是指深人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间医药资料的方法。也是民间医药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之一。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专职或兼职从事民间医药活动的人员大约有50多万人,其中包括乡村医生、街道个体开业医生、散在城乡的民间医药医生.以及部分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医务人员等,这些民间医生许多身怀绝技和特效方药。但这些民间医药大多仍在小范围内口授心传,缺少记录、整理。田野调查法在民间医药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搜集记录各种民间医药及其适宜技术。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运用勘测、询问、交谈、考察等多种方法对民间医生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访谈、参观、群体访问调查及口传习俗的内容等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成为工作日志。对于民间医药的田野调查,许多民间医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多已自发开展。田野调查法收集民间医药资料的优势在于为民间医药研究可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不足之处在于收集的方药和疗法仅在当地使用.而且有的仅为121述相传,缺乏确切的临床验证资料。且疗效的确切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1.3献方献技收集

1958年。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收集民间秘方验方的采风运动。鼓励民间医生献方献技。采风运动采集的秘方验方数量多至千万项。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受理范围、受理部门、受理程序、处理原则等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民间中医药的捐献及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长期有效的献方献技的邮政信箱、电话和网站。办法实施以来,通过无偿捐献,受理了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200多项。献方献技收集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民间验方和适宜技术,但这些验方的疗效确切性亦有待进一步验证。

1.4民间医药数据库

民间单方、验方和诊疗技术浩瀚,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别类。取其精华,民间医药数据库的建立是基础。采用数据库构建技术及检索技术.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方药和疗法资料录入。包括民间方药、技法的源流,地区分布和应用情况,药物的品种质量、加工方法、用法用量、已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效用属性、临床经验功用主治、不良反应以及开发应用前景等一体化的信息,建立开放式民间方药、疗法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民间方药和疗法信息的检索、查询、应用、开发和多数据库信息共享的自动、自助作业。目前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民间医药发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已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建立了民间医药有关的3个数据库,即民间药材数据库、民间方药数据库和民间疗法数据库。通过这些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民间方、技的定性研究、医疗价值评价、医疗作用分析比较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利于对民间方、技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或知识发现研究。

1.5民间医药陈列馆/博物馆

民间医药资料原始传承的特点则为缺乏记录,口耳相授的资料较多,因此,为了更好的保存,进而有效的实现对于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我国部分地区、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包括地方政府均着手建立民间医药陈列馆。陈列馆对收集到的民间方药。应结合来源地区的物种分布情况,采集原植物,进行品种鉴定,制成标本、图谱等保存。对民间技法中独特的医疗器具进行收藏,并拍摄民间疗法的治疗过程,保存为影像资料。我国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早在1996年重庆建有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近年来北京御生堂博物馆在北京崛起,该馆藏品数量较多,又曾于2008年7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英国查尔斯王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周”活动,影响日渐扩大田。民间医药博物馆成为民间医药文物抢救和民间医药古籍藏品征集整理的重要场所。有效的保存民间医药资源.为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活动提供了支撑。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集的资料数量少,品种较单一,加之民间医药博物馆多为民间医药爱好者的自发收集行为.因此,博物馆运行经费紧张。且缺乏专业的民间医药工作人才,导致民间医药博物馆仅为初级的陈列和参观作用。缺乏系统的挖掘。

1.6民间医药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民间医药科研学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民间力量已成为搜集民间医药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成立以来.已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药物“八仙宁”、“八仙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妇科良药。阿莫诺期”、“妇乐康”等一批疗效显著的药物。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对散落在民间的壮医学长期的挖掘整理。先后收集了10000多个壮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及一些医药价值较高的医药手抄本和古籍文物,编辑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广西壮药新资源》、《观目诊病》等论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壮医诊疗技法.从而为形成独立的壮医体系奠定了基础。于1997年成立的南宁广博民间医药效方开发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苦丁降火茶被誉为居家旅途的方便饮品。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亦呈现逐步开展的态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次有关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陕西省首届民间中医药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有关学术论文60余篇。2006年7月。中国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的挖掘整理、发展创新。

1.7网络收集

随着医药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资源的普及,网络也成为许多民间医生展示其特色方药和医疗技术的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民间医生交流经验和民间方药收集整理的有效来源与方法之一。目前能在网上找到的民间医药网站已有不少,诸如中国民间中医药网、民间医药网、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济南华佗民间中医药研究所网、刘氏医圈网、黄家医圈网等。

2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措施

民间医药的搜集、整理、挖掘、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国的民间医药开发目前正在朝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方面。优良民间中医方药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边缘;另一方面,一些虚假民间医药确在扰乱医疗市场。如何有效的挖掘整理成为民间医药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综合目前我国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对于民间医药挖掘整理提出以下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对于民间中医药的保护和开发。

2.1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民间医药的传授特点及民间医生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民间医药的保守性,部分特色医术与验方轻易不会外传。致使这些民间医药技术时时有失传之虞.这将对我国的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方法,更好的保护民间医生的权益,进而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挖掘。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主要有:中药品种行政保护。中药发明专利保护.中药商标保护,中药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中药的外包装设计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国家科技秘密保护和著作权保护。我国目前的中药专利保护主要是照搬西药的专利管理办法,由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对散于民间的秘方、验方等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传承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或行政法律方案,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的维护民间医药工作者的既得利益,只有在民间医药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对民间医药的深入挖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逐步开展针对民族医药地区和民间医药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初步选取贵州省作为试点省,结合贵州省正在制定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工作,选择1—2个苗医苗药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民族和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出台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有效挖掘整理。

2.2进一步加强民间医药科研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民间医药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基地对民间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也在进一步支持民间中医中药发展.充分发掘我国丰富的民间资源。但“十一五”期间对于民间中医药的研究仅处于收集和整理阶段。如何从民间中医药中挖掘出优质的医药资源则更为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将民间中医药的研究纳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在国家各项研究课题中。成立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专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并整合国内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著名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的民间中医药人才资源、医疗和技术资源数据库。

第8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齐鲁周刊》: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便捷和乐趣之余,也衍生出不少亚健康或功能性疾病。眼睛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超负荷工作量,很“累”。

王静波:疲劳对眼睛的伤害并不仅仅表现在“累”的感觉上,干眼症患者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屡创新高”、眼疾低龄化等问题已非常严重。

比如干眼症,一般来讲50岁以上的人容易得干眼症,但现在不少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步入干眼症大军。开玩笑的说,智能终端给我们眼科增加了很大工作量。

《齐鲁周刊》:造成干眼症的原因是什么?

王静波:原因之一是由于泪液的供应量减少,二是泪液的蒸发量增大。泪液减少是现代人的特征。泪液在紧张状态下难以流出,且夜间减少,也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夜猫子工作的生活方式,社会压力增大和基于空调机的普及而产生的干燥等,使泪液减少的因素越来越多,许多干眼症病人真的是“欲哭无泪”。

《齐鲁周刊》: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更好地保护眼睛呢?

王静波:长时间用眼和近距离用眼最容易导致眼疲劳,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用眼习惯,尽量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尤其是要减少不必要的近距离用眼活动(例如玩手机、电玩),这是避免近视或减缓近视度数快速飙升的有效方法。其次,要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少看电视、电脑,一旦眼睛感到劳累,应该马上停止用眼,休息一会看看远处。除了科学用眼,加强体育锻炼也能预防近视的发生,建议可多参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增强体质,多食用富含胡萝卜素、叶黄素之类的食物。同时,定期做视力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发现问题应及时治疗。

儿童用眼的健康秘笈

《齐鲁周刊》:儿童用眼健康主要有哪些问题?

王静波:儿童的视力问题分为6岁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在6岁之前是儿童视觉发育的重要阶段,主要疾病为弱视,主要由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形觉剥夺性眼病如白内障、眼睑下垂等原因引起。6岁以后主要是近视的防治。

凡3岁以下视力低于0.5,4~5岁低于0.6,6~7岁低于0.7;或双眼视力相差2行以上,且戴镜不能提高的儿童,均属于弱视。6岁以内是最佳治疗时期。我科研制的视明宝颗粒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可有效促进视觉发育,缩短病程。视明宝颗粒应在坚持与戴镜、斜视矫正等常规治疗的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齐鲁周刊》:为什么说青少年发育阶段是防治近视的最佳时机?

王静波:青春期和青春期之前是防治近视的最佳时机。大多数孩子出生时是轻度远视眼,随着不断发育不断学习看清周围的世界,自动调整眼球的状态。为不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眼球变大,形成正视眼。孩子远视眼的度数逐年减少,理想的屈光范围应该停止在0-+0.5屈光度之间。孩子的屈光减少到+0.5屈光度以下就应该提前采取措施,因为眼球正在发育,眼球变长一点点,就成了近视眼。所以,孩子的眼球在发育期容易治疗,一旦错过,眼球定型了就基本很难治疗了。

《齐鲁周刊》:如何才能有效保护儿童眼睛的健康呢?

王静波:儿童最好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从新生儿出生后开始眼病筛查,定期进行视力保健,及时发现问题;要正确用眼不能过度,比如创造适宜的用眼环境,看书姿势要正确,时间不能过长,少玩电子游戏等;增加户外活动,减少眼疲劳;多吃蔬菜,少吃甜食,均衡饮食。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并且能够做到的,只有通过自觉的自我保护并长期坚持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眼睛。

另外,患儿如需要配眼镜时,一定要到正规的医院验光、配置。

专家及科室简介:

王静波,1974年8月毕业于山东医学院,从事中医眼科专业临床、教学工作40年。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衣元良主任医师学术继承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五官科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分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五官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远视、弱视,老年性白内障,及各种眼底疾病。主持设计及完成科研项目四项,获省厅级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近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7部,参编著作9部。坐诊时间:星期一上午东院区,星期二下午、星期五上午西院区。

第9篇:非医药专业论文范文

速效救心丸,被国家定为全国中医院首批必备急救药品。 全国目前只有三种中药配方工艺属于国家级机密,速效救心丸就是其中一种,和南方的云南白药媲美齐名。

这样一个蜚声海内外的中药滴丸,其发明者却是一个“半路出家”、在工作后才开始学习研究中药理论的中药专家,她就是天津中新药业集团高级工程师,74岁的章臣桂教授。

不知不觉走在改革前沿

1978年末,章臣桂已是人到中年,在天津市中药研究所研究室担任主任职务也已5个年头。“我当时正在全力攻坚速效救心丸的研制工作”,章臣桂说。1978年是很关键的时候,早在改革开放前,天津的中药研制改革就已经开始了,一些医药专家都在潜心研制新型中药,其中章臣桂带领的课题小组1976年开始负责速效救心丸的研发工作。

速效救心丸主要作用是活血通脉,主治心血管病,虽然是中成药,但经过特殊工艺,含服起效迅速,这个看似简单的中药材配方,却是章臣桂他们经过成百上千次不断试验得来的。

在1983年以前,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是硝酸甘油,但是副作用太大。章臣桂研制的中药速效救心丸,就是要达到硝酸甘油的治病效果,但副作用却非常小。

速效救心丸1983年正式投产,当年销售量就达到113万瓶,为天津实现利税27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不小的数字。

不记得衍生多少“第一”

速效救心丸是天津药材公司与中药六厂配合研发打造出来的精品,制成了国内第一个可直达病灶的滴丸含化制剂。

章臣桂说:“在此之前,中药制剂以丸、散、膏、汤为主,服用十分不便。”她提出的速效救心丸,作为中成药,不仅提高了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和显效速度,而且剂量小、起效快、疗效高,并且服用携带方便。

中药六厂的技术人员说,章臣桂等老一辈科研人员研制的速效救心丸被称为中国第一滴丸,是中药现代化改革的一面旗帜。

产品问世不久,引起了医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赏,成为业界和患者公认的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首选药,而对于患者,这种药更是被誉为“救命丸”,30年来畅销不衰。

为了让现代中药与国际标准接轨,1991年,厂里率先参照国际标准,投入8 000多万元实施滴丸系列产品技术改造,引进国外西药先进制药技术,与中药生产相结合,在全国第一个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滴头滴丸机,引进德国泡罩包装生产线,建成了全国第一个规模化、产业化的滴丸制剂基地。

1997年,中药六厂成为全国中药行业第一个通过GMP认证的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为提高速效救心丸生产质量奠定了基础。

为了确保速效救心丸的疗效,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章臣桂对速效救心丸每味入方中药材都做了大量成分化验比较,最终确定四川的原材料质量高。 于是,中药六厂在四川省都江堰合作建立了国内第一家万亩川芎GAP药源基地,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对速效救心丸的药理、药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使滴丸产品达到了绿色中药的标准,并第一个通过了国家认证,成为全国第一家绿色中药出口示范企业。同时,采用国际先进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各有效成分,增加了速效救心丸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章臣桂说,自从研制出速效救心丸,她都不记得后来衍生出了多少个“第一”。 速效救心丸二十年畅销不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也正是从速效救心丸开始,中药走上了现代化的进程。

“盲人”摸象

1983年至2000年9月,章臣桂担任天津市药材集团公司总工程师;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2000年至今任国家中医药带徒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有人说她是“一药成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刚到天津工作时曾两次打报告回家,对中药根本不喜欢。

1934年,章臣桂出生在江苏省江阴市,中学毕业考入南京药学院学习西药学专业。1958年7月,章臣桂毕业后,一直学习西药理论,准备大干一场的她,却被分配到天津药材公司当学徒。 来到天津中药材厂下属的中药研究所,她根本不知道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因为她对中药一窍不通。

药的基本知识是一样的,可是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不一样,因此中西医研究药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回想起当年的尴尬处境,章臣桂说:“刚到天津的一两年,她一直有‘情绪’。当时就是不想在天津干了。”章臣桂开始给上级领导打报告,申请调回老家去干她的西药专业研究。

第一份报告很快就被退回了,老领导对这个年轻大学生十分重视,做她的思想工作。但章臣桂不服,继续操笔“据理力争”,但领导还是不放她走。“但这次我是有条件的。”章臣桂笑着说,如果厂里留她在天津继续工作,就必须给她时间专门去深造中医药知识。厂领导当即表示,只要她能联系上学校,就让她去学习。章臣桂很快联系上了北京中医研究院,开始跟随她的第一个中医药导师冉教授深入学习中医药理论。

起初她也是听不懂,感觉中药理论太玄妙了,随着不断深入学习理解,她开始对中药的辩证治病原理入门了,而且越来越感兴趣。就这样,用章臣桂的话说,“我从一个中医学界的‘盲人’慢慢走上一条能‘看’得见的正道了。”

国外深造心系祖国

1988年,在速效救心丸新型中成药成功后,章臣桂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医学研究部做访问学者,参加新药研制工作。 在比利时,本来分给她的是药物萃取粗化研究,但由于去晚了,让她和其他科研组搞外用烫伤药的课题,她负责研究生物体外细胞筛选。章臣桂向厂长保证,一年半后学成技术,一定回国。

到了约定时间,章臣桂参与的课题还没有研究完,该大学研究部导师极力挽留,希望她能长期留在国外工作,愿意给她一个实验室,配两个助手。如果执意回国,今后科研成果投入生产就一点也没有她的份儿,甚至论文也不署她的名字,这将意味着章臣桂在国外的工作白干了,但她还是毅然回国了。

回国几年后,章臣桂有申报院士的机会,要是在比利时搞科研项目发表的国际药学研究论文署自己的名字,她就能被选为院士了。 “但我也不后悔,不为钱,也不为名,没有就没有了吧。”章臣桂说。

速效救心丸20多年经久不衰,累计产值达百亿元,仅2009年就实现利润1.7亿元,产品行销全国并远销海外。她研究改进中药饮片传统炮制工艺和中药材扩大药用资源,积极推进中药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升了中药制造的现代化水平。

永不退休

章臣桂虽然70多岁了,她依然很忙,一心扑在中药研究上。

对于自己晚年的生活状态,章臣桂说,她至今一直没有退休。

“治咳川贝枇杷滴丸”、“华山参滴丸”、“清咽滴丸”……近年来,运用现代滴丸技术,章臣桂所在的药业集团不断推出新产品,目前十个新品种已获成功并投放市场。 在业界把章臣桂誉为“现代中药、滴丸专家”时,很少有人能体会到这个美誉背后沉重的压力。 为了事业,章臣桂失去了很多无法用金钱来弥补的东西,这也许是老人一生的遗憾。

在她的心中,最惭愧和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独生女儿,由于过去忙工作,作为母亲,她给孩子的爱太少了,忽略了和孩子沟通。

章臣桂的丈夫是做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在国外工作。让别人无法想象的是,丈夫在国外忙业务,她在天津忙研制新型中药,两人相隔16年,丈夫60多岁退休了,才从国外回来和她正式团聚。“我完全有条件和丈夫到国外生活,但是我喜欢我的岗位,我舍不得这份研究工作。我要一直工作下去,永不退休。”章臣桂说。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