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照片的故事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照片的故事作文

第1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当我翻开家里的多本影集时,一幕幕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便呈现在我的眼前。忽然眼前一亮,一张老照片将我的思绪引向那个快乐的时段。

照片上的我那时大概三岁。胖嘟嘟的身上带着一个红肚兜,小手和脸上满是香喷喷、白花花的奶油,一对牛角辫俏皮的扎在头上,双眼散发着欢快的光芒。身前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大蛋糕,上面赫然写着“甜甜生日快乐”六个大字。哈,我在过生日呐!

至于为什么满脸奶油,就听我细细道来:那天,妈妈本来要给我买一个小的蛋糕,可我不干,正在闹别扭的时候,舅舅送来了我喜欢的大蛋糕!我兴奋地围着它左看看,右瞧瞧,并竭力想把它抱起来,正当我想亲它一口的时候,爸爸趁我不备,一下子把我的头摁进了大蛋糕的奶油里,妈妈马上给我拍下了这个特写镜头。

一张老照片虽然不值钱,但它却保留下了你人生中难忘的一幕。当你若干年后,再看到这张照片,说不定会惊讶的说:“咦,这就是我吗?”

第2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那滴滴雨水正像过去的往事,在记忆的长天空中飘飞,让人重温过去的酸甜苦辣。

翻开相册,众多照片都呈现在我眼前,每一张都令人感到温暖,因为它们都是过

去真实的记录。翻着,其中有一张我记忆特别深,在众多的照片中,或许没有人能

发现它的不同,而我觉得它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有一个令我至今难忘的故事。

画面上有三个人,坐在石头上的是我和妹妹,旁边的是奶奶,这张照片是在方塔

公园里拍的。妹妹的样子十分开心,而我不在笑,好像略有所思,奶奶则出神地望

着我们。为什么我和妹妹的表情有所差异,这还要从拍照前说起。

这天,奶奶带我们去方塔公园玩,一路上树木葱茏,亭台楼阁,更有假山池塘相

衬,风景好不优美。我们的兴致都很好,有说有笑。走到一庭院处,看见那里有一

小池塘,奶奶便提议照一张相,我们当然都举双手赞成。奶奶让我们坐在假山前的

两块石头上,嘴里还说着:“来,姐姐坐大石头,妹妹坐小石头,坐好了啊!”我

听了连忙坐了上去,还摆出了我认为是最可爱的造型,可一旁的妹妹却不高兴了,

弄得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奶奶的耐心“交涉”下,终于弄清了缘由,

原来妹妹不肯“低人一等”,坐那块小石头。看着摆好造型的我,奶奶只好继续作

“思想工作”,可妹妹却铁了心地不肯坐上去,这可难坏了大家。僵了一会,我有

写不耐烦了,“快拍啊!”我嚷道。奶奶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说:“妹妹想坐你

那块大石头,要不。。。?”我连忙一挪身子坐到了旁边的小石头上,妹妹这才露

出了笑容。奶奶夸奖道:“真不愧是姐姐啊,多么懂事,还懂得谦让了!”想着奶

奶说的话,我笑不出来了,心里只是牢牢记住了“谦让”这个词。随着闪光灯的闪

这一刻被定格了下来,而“谦让”也被定格了下来。

现在,我和妹妹都长大了,再也不会为小事而闹不愉快了,但我时时刻刻都记着

这个故事,即使当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谦让”,但起码我做到了,这一

点,是我一直为之自豪的。

第3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我的床位靠窗,来到学校不久,宿舍楼外的那盏路灯便融进了我的世界里。每一个深夜,它都孤零零地站着,发出有些寂寞的光,像泡在水里的黄昏。晚上11点宿舍楼就关灯了,我睡不着,打开笨重的应急灯,有时候做数学题、英语试卷,但更多的时候是看鲁迅和张爱玲的书。夜深人静,偶尔有一两个学生走过,低着头踢着小石子,灯会默默地注视着,护送他直到另一盏灯下面。

我的很多梦混合那黄昏似的灯光,消融在夜色里。我想,当我离开这所学校的时候,我带走的那一箱东西,里面一定有这一束光。

读书

睡在我上铺的桃子总说:这丫就是一个回忆者。因我喜欢写日记、翻旧日记本、看老照片,动情的时候,开场白就是:“桃子,你知道吗,以前……”桃子曾说,16岁的我,像一个60岁的老太太。或许吧,我觉得比她们老很多,从没看过宿舍里疯传的韩国版爱情小说,或者小女生杂志。而有谁在这个年龄阶段会喜欢鲁迅杂文和《收获》呢?我确实挺老的,语文老师总说我写的文章有股小老人的味道,不是这年龄所看到的青涩。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的姥姥家,时常在伙伴们玩过家家的时候,独自跑到堆满旧书的阁楼。那些文字对我有种特殊的魔力,不同的排列会得到不同的惊喜。我遇见的第一本书是《顾城的诗》。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那些诗句便是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童话故事。在小小的字里边,听见那些瘦小的黑蟋蟀已经开始歌唱,青蛙的一家也开始排练,暖融融的大母牛边微笑边把纯白的奶汁注入黑夜,蚂蚁在十字架上遵守着交通规则……

长大后陆陆续续看了很多中外名著,但始终离不开身边的,便是《顾城的诗》――来自童年最初的回忆和幻想。

老照片

我翻书的时候,也习惯翻老照片。

我喜欢抚摸黑白的、彩色的、泛黄的、承载着旧年华丽与悲怆的影像。一本小小的相册,竟可以承载那么长的岁月;如沙漏般的年华,流下了那么多的故事。那年5岁,我扎着羊角辫,喜欢大红色;那年8岁,我没有过六一儿童节,因为那段日子爷爷去世了;那年11岁,我拿了一个作文比赛的一等奖,在旗杆下笑得像一棵初春的小杨柳;那年14岁,我和整一个年级的人在市中心义务卖报,雨天对着镜头一笑,一个月后把钱捐给了山区的孩子……

有次看电视,记下了一位主持人说的话:“世上的好人与坏人是有年龄限制的。小孩是好人,当小孩开始变坏时,他便长大成人了。现在我们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坏人,会撒谎、会拍马屁、会看别人脸色办事、会在别人背后骂人……”那是一个很爱搞笑的主持人,然而那一段话,我看见他说得好悲伤,即使他是笑着说。

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想,现在的自己应该还是个小孩吧,希望是。

记忆

去年夏天,小姨给我买了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追忆似水年华》,上下两册,很厚,字很小,密密麻麻。普鲁斯特的每一个长句都写得那么那么的美,但每次只看了十几页就迷迷糊糊想睡,看不进,直到现在也只看了全书的七分之一,或许要等到一个阶段,自己才可以通读完。

我总能记下很多细节性的东西,比如爷爷在的时候,一笑,那长长的胡须会稍稍翘起来;大姨家后屋的酒窖里那种微微甜的味道,然而现在那里已经成了储物间。等老了,我会对桃子说,那时你时常说梦话,而且夹杂着几种语言。然后我会很诡异地把录音放给她听……

第4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0064-01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但是目前普遍的情况是,语文教师不仅掌握了课堂的主导权,还将课堂变成了自己备课内容的彩排,满足于上“表演课”,当教材教参的“传话筒”,将本应该是教学主体的学生变成“牵线木偶”,将本应该是互动生成的教学过程变成教师的“自导自演”。这无论是对学生学习还是对教师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既符合高中生渐渐成为“社会人”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诉求,也是语文教学追求高效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自学引期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似乎都特别“不放心”,这种不放心体现在无论是字词句、作家生平等基础知识,还是文本研习、重难点掌握等深层次内容,教师都要亲力亲为,而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去摸索。于是在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他们所做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看出,有一大块时间被用于讲解课文中的生字及作者信息等,其实这些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如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任务:1.请借助工具书,标注出词中生僻字词的读音、注释。2.请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或者借助自己掌握的资料谈谈你对词这一体裁的认识。3.对于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的作品,你能否结合本词用几个关键词进行概括?4.说说你熟悉的作者的其他诗词。这样的几个预习任务分别指向文本、作者,将本来需要教师花不少时间去进行集中教学的内容下放给学生,而且由于学习任务并不太难,也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第二天的抽查中,很多学生都积极主动回答,通过不同学生的添加和补充,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也加深了,学习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二、创设情境引感悟

对于高中生而言,对文本的浅层次阅读和理解方面已经基本不存在什么障碍了,如果教师还就文本讲文本,满足于将一些抽象的大道理和情感以文字方式表述出来,那么不但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共鸣,长期下去还会引发学生的厌倦,使其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真正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本传递出来的内涵,情境创设成功了,就能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如在教学《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时,笔者没有直接对文章的字词句进行梳理和讲解,而是先通过一个活动来创设情境。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了一些自己过去的老照片,有老房子、泥土小径、旧的课本、写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老照片等,每一张老照片都附上曾经发生的与之相关的故事,最后说明这些老照片就是笔者存在的证据。随后,笔者要求学生也去寻找和挖掘自己存在的证据,结果,很多学生都踊跃地站起来,将自己“存在”的证据及故事与大家分享,课堂氛围相当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文本中含义深刻的疑难字句对于学生而言已经不是问题,而学生在阅读这篇看似很难的文章时也没有了情感上的障碍,可以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了。

三、推动互动引激情

如何直接推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互动,通过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借此扩展学生对文本或知识点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然而,不少高中生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开始趋向内敛,不愿意再像小学生、初中生那样爱表现自己了,教师在教学中就很难真正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来。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解决:一是不必追求在整个班级中进行互动,可以通过分组让全体学生以小组形式互动,而在小组中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必然得到提升;二是注重设置能够让大部分学生都乐于参与也有能力参与的互动话题,而不是曲高和寡的问答。如在进行以“细节描写”为主题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这样的互动练笔:请观察周围你熟悉的老师或者同学的特征,运用细节描写对他(她)进行描写刻画,不得出现反映人物身份、名字的内容,写完后读出来由大家猜测你所写的人物是谁,大家众口一词才能过关。结果本来讨厌练笔的学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因为这个互动练笔活动的设置引发了学生写作与游戏的激情,特别是当自己写的人物惟妙惟肖,引得同学的一致认同和啧啧称叹,纷纷喊出所写同学或老师的名字时,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了提升。而那些被写的学生,也禁不住写起那些写自己的同学,试图也能写出更加形象的文字,至于那些写得没有特征而被吐槽的学生则需再接再厉。在这样轻松的互动活动中,学生边读边写边游戏,对细节描写有了更深的体悟和理解,写出来的文字也越来越形象了。

第5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舞台服装;设计灵感;感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19-2

关于文艺片,这一概念在我国大陆港台影坛早已出现并约定俗成地盛行多年,却不见《电影艺术词典》等权威著作为其命名,学术界对此也争议颇多。有人说,在台湾凡是描写男女爱情、多角恋爱之类的电影都称正宗的文艺片。①这一说法显然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学者王莉莉认为,文艺片其实质是更接近于艺术片的影片,与其称某些影片为“文艺电影”,不如称之为“艺术电影”更恰当。②但是若要将所有的艺术电影与文艺电影画等号,恐怕也值得商榷。复旦大学李志敏在《再生繁花:视听境界――20世纪国产文艺电影纵论》中则这样界定文艺电影(文艺片),认为它是“介于纯粹的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或艺术电影与主旋律电影之间,以情绪而非事件或理念来结构全片,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导演个性特征、承载丰厚文化蕴含的影片类型。”③这一定义中的“介于……之间”虽然使得某些具体影片在归属问题上出现廓清难度,却真实地反映了文艺片在影坛夹缝中生存的尴尬处境。

在这部电影中随处可见精雕细琢的唯美画面和细腻别致的场景调度,不仅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还有着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并融入了编导萧雅全关于心理价值和平常人生的追问与思考。这部电影获得了第12届台北电影节观众票选奖,足以看出观众对《第36个故事》的一种认可。但是和众多的文艺电影的遭遇一样,大众对它的评价也呈现出两极态势:喜欢的人表示特别有共鸣、有深度,讨厌的人则觉得特别无聊、做作。甚至有网友这样描述影片内容:“一对哀怨的文艺姐妹花,经营着一个小清新的文艺咖啡馆,因为一个文艺的车祸,得到一车皮文艺的花骨朵,用一种文艺的方式,换来一堆文艺的破烂,遇见一个文艺的男人,讲了36个文艺的故事,用文艺的破烂以文艺的方式交换各种文艺,最后桂纶镁用自己店里文艺的沙发交换了远方另一个文艺的沙发……”④虽然这种概括不乏揶揄和偏见,但是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第36个故事》从骨子里渗透出的文艺范儿。确实,侯孝贤的监制、雷光夏和侯志坚的音乐,桂纶镁和林辰唏的表演,加上萧雅全的编导,新老文艺强人的加盟组合为这部影片打造了浓郁的文艺色彩和小资情调。笔者试以该片为例,谈谈个人对此类影片的一点粗浅的理解。

一、电影主题非经典

《第36个故事》的英文名是“Taipei Exchanges”,直译过来便是“台北交换”。“台北”是因为这部影片属于打造台北城市名片的命题作文,加在片名中虽不高明却也无可厚非;而选择“Exchanges”(交换、以物易物)作为电影的主题,却是打破旧有经典的勇敢创新之举。“谈到为什么会想用以物易物这个原点的来源几乎不可考,萧雅全表示,自己其实觉得金钱制度也没什么不好,它是一种规范。但在《第36个故事》中他想带给大家的,是在这个制度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这恐怕是金钱制度里无法获得的。”⑤

以物易物的故事发生在台北城市一角的朵儿咖啡店里,咖啡店的主人是一对姐妹朵儿和蔷儿。在这间咖啡店里,唯一能用金钱买到的只有咖啡,客人如果想要拥有其他东西,就必须拿出相应的物品和主人交换。因此,清理水沟可以换取泰文食谱,芭比娃娃可以换取音响灯,讲故事也可以换取国外才买得到的巴哥挂饰……导演萧雅全选择“交换”作为电影的主题的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将那些经典的电影母题浓缩为符号化的细节加以呈现,经过精心肢解、分离、打磨,“爱情”、“亲情”、“友情”、“成长”、“理想”等常见的主题,被符号化成了以物易物的对象。导演不动声色地委之以重任,刻画了无数打动人心的小细节。譬如象征着爱情的吉他、凝聚着父爱的小木马、传达着反哺之情的曲谱、意味着成熟的老照片、代表着童年的无敌铁金刚公仔和芭比娃娃……在这里,交换的唯一准则是“心理价值”,人们不谈金钱,只在意彼此对心理价值的共识。这个价值无法用理性去计算,只是你会看到,当再加两杯咖啡便可以用无敌铁金刚公仔换到一张老照片时;当唱两首歌可以换一本旧曲谱时;当追老婆的吉他换不到儿子喜欢的小木马,却可以用粉刷墙壁实现交换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交换是值得的,尽管这不过是每个人自己的心理价值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失落和加码而已。“朵儿咖啡馆于是不再仅是一般的咖啡馆,反而更像一处串联城市情绪的集散地。”①

二、叙事结构非主流

《第36个故事》没有戏剧式的矛盾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生离死别。它也不是细碎的生活流,没有家长里短的琐屑堆积。它更像是一眼清泉,只是那样缓缓地流淌着,不紧不慢,润物无声,却水滴石穿。如导演萧雅全自己所说:“如果可以增加人物的说服力和真实感,不见得一定会有冲突。”②这恰恰是许多文艺片导演对影像独特的探索和实践方式。

开场,朵儿正在咖啡店里精心地制作美味的糕点,随后在台北夜晚的迷离灯光中,影片倒叙到一年前咖啡店的源起、装修、开业。第9分28秒,朵儿在咖啡店开业前夕发生意外车祸,算算时间差不多,如果是爱情片这时应该男一号出场了。然而,这场车祸邂逅的却不是爱情,而是一车海芋。更加出人意料的是,导演此时竟跳出咖啡店的故事,插入了街头访问:“发生了这样的车祸,你会选择让对方赔钱还是海芋?”一时间,台北街头的市民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心理定位。而这样的街头访问在影片中还有两次,伴随着主人公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与矛盾,向街头市民、更向观众发起关于心理价值的追问。这种刻意打断观众入戏的插叙其实很冒险,因为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才是电影导演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的最终效果。萧雅全却主动地打断故事,让观众出戏,借助街访进行观念互动。

当然两人的差别是不言而喻的,那时那刻朵儿比蔷儿相对更理性一点点,而蔷儿比朵儿则感性地更加彻底一点点。这里引一段母女三人的对话为证:

妈妈:现在呢,你们生活稳定了,那我倒要问你们,你们有目标吗??

朵儿:有啊,存钱啊?。妈妈:恩,你呢??

蔷儿:我要环游世界?。

妈妈:你务实一点呐,你连你自己都照顾不好,还环游世界?你不趁现在有空,学学做生意,跟你姐学做甜点,整天在做白日梦?

蔷儿:奇怪耶,存钱就是目标,环游世界就是白日梦??妈妈:就是。

所以当生意惨淡的朵儿面对满屋子奇怪的物品后悔不迭时,蔷儿却开心地散发起“以物易物”的传单来。譬如用一本泰文食谱换个水沟清理工兼男朋友就蛮有意思的嘛!当然蔷儿并不只做白日梦,她的心里也有自己的小逻辑,她希望将来有一天能通过以物易物,换到汽车和骨瓷。所以,她“不想用台灯换台灯”,也“不想木马换吉他,吉他又换木马”。朵儿竟一时心花怒放同意客人“唱两首歌就换走一本几十年的书”,蔷儿自然很生气。以物易物的过程,让朵儿和蔷儿不停地重新衡量自己的价值标准,二人心理价值的天枰已经悄然发生了倾斜。副机师群青讲述的35个城市的故事唤起了朵儿对环球旅行的向往,她用自己的咖啡店股份交换了35座城市的飞机票。收到夹着35张画的情书,朵儿一点不在乎蔷儿“他现在失业哎”的理性提醒。这一刻,蔷儿似乎更加理性,而沉浸在爱情喜悦伤感中的朵儿却变得感性多了。

三、剪辑手法非常规

萧雅全是台湾知名的广告人,美术专业出身的他此前曾经担任侯孝全《海上花》的副导演,《第36个故事》是他独立编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影片在剪辑上延续情感的脉络,倒叙、插叙、包括具体细节里比较随意的拼接手法,流露出作者强烈的主观意识,可以“看到他极力要走出自己独特风格的创作欲望和挑战勇气。”③

电影开篇,“你仔细看它,看它的每一个细节……”这句台词是想要交换老照片的顾客指着自己的无敌铁金刚公仔对蔷儿说的,影片镜头却迟迟地定格在咖啡店的壁纸上不愿离开,乍一看你会以为壁纸上是一棵左右对称的树,再仔细端详,竟然发现这棵树两边的花叶并不对称。镜头终于移开,却不着急让观众看到正在说话的蔷儿,反而让朵儿处于画面的前景位置并占据着画面的大幅比例微笑地擦拭着咖啡杯,蔷儿则处于背景位置坐在吧台的后面和顾客们继续着以物易物的话题。“这是蔷儿,朵儿本来不想让她插手自己的咖啡馆,但蔷儿的妈妈要蔷儿别游手好闲,朵儿的妈妈则说朵儿需要人手,碰巧她们的妈妈是同一个人。”这一段颇具文艺风格的旁白让原本是同一个人的妈妈差点被分身成了两个人。幽默诙谐的旁白夹杂着姐妹俩因装修争执的对白,使得电影从一开始就强调了朵儿与蔷儿的观念分歧和性格差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离间的氛围。

四、细节处理生活化

这部电影虽然不以细碎的生活流作主干,却融入了温馨的生活细节,为影片增加了很多亮点。

关于亲情。影片中随手拈来母亲、姐姐和妹妹三个人一起做同一件事情的温馨场景,一起修脚趾甲、一起吃大排档、一起洗头、一起坐出租车……母亲永远在那儿唠叨着,而女儿们早已神游,偏偏这时总有匪夷所思的第三方不识趣地对号入座,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直至最后一向权威理性的母亲终于也被搞糊涂,陷入了人生对错的纠结之中,引发观众深思。

关于爱情。副机师群青坐在吧台,轻声说了句:“好吃!”正在擦杯子的朵儿一怔,随即嘴角上扬,微笑转身,爱情便发生了。浪漫蔓延在群青带来的35个城市的故事里,但导演却刻意替朵儿掩藏着心中的涟漪,除了讲故事的时候,导演甚至吝啬给他们俩一个单独在一起的镜头。蔷儿和里长儿子的爱情则被掩藏地更深,只用两个镜头暗示,连朵儿也没能发觉。恰如生活中的爱情,就是这样不动声色地悄然而至。

关于第36个故事。副机师群青带来了35个城市的故事,听完故事,朵儿突然想要环游世界了,因为她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第36个故事;而群青却希望由两人共同谱写第36个故事;在导演萧雅全的心中,或许这部电影正是第36个故事。无论怎样,这个故事都会和朵儿有关,和台湾有关,和交换有关,和梦想有关,和人生有关。

第6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她有一双骄傲的紫色翅膀,却为爱折翼……

你能陪蜻蜓多久?

我会陪蜻蜓到永远。

一、安静的夏至

开始的开始,五月陪伴。

我听着安静的调子,好像梦了一世。梦中是现实的废墟,记忆的苍白。

熬白的刹那,暗淡之中,模糊的是我们的身影,闪烁的是你微笑的轮廓。比阳光还耀眼,比阳光还夺目的轮廓。

我飞回去了,落在窗台上。想你望我的情绪,想你夏天的温度,想你们一起上课时的表情。我却怎么也想不完整。

每天,我都是怎样游离在你的目光下,擦过这窗前的风景,沦陷在夏日的潮湿里。

露台上,悬着的梯子,灰色的围墙,被高楼散射过来的阳光,均匀而躁动的呼吸。我们背手靠在墙上,你温柔的目光,我倔强的脸,沐浴在夏日柔和的光茫下,沦陷在你的眼眸。手指在空气中比划着未来七日的思念。安静地等待在空气中发哮。

漫步,行走。

走过一季的清晰,走过一路的尘埃。空旷中听到球碰撞场地的凝重,闪现着紫色的身影跃起后旁边干净的掌声。

傍晚的风不懂寒冷,退场的寂静,台阶上两个依靠的书包立在风里,低语着未来的秘密。

一条幽静的小路,留下两串清纯的脚印。清清的、轻轻的、不被人打搅的小幸福。

转角的风,听到蓝天在对谁憧憬心愿。

裙摆轻扬掠过,手里传递着一瓶瓶矿泉水。苦涩中的平淡,平淡中的清甜。楼道中的嬉戏,水龙头在不停地响。水花四溅,淋湿了花开的季节

欢笑声在哗啦啦地飞舞……

白纸上黑色的墨迹。简单而干脆的信念。

画中蜻蜓安然偎依,描绘永恒的字眼,编织天国的童话。两行经典的英文,缠绕在时光与距离之间。

路旁的夏花泛红了脸,静静留念……

安静的雨,雨中奔跑的身姿。忧郁的目光,透过水帘凝视蓝天的暗面。伞下淡淡的微笑,握住温暖。沉默之间,幸福的温度缓缓蔓延。淋湿的衬衫,滴下了水珠,遗落了一路华彩。

递过手心的玉,藏着香水的魔咒,存在胸口温暖依旧。

紫色袋子,锁住一个人的味道,闯入夏夜缥缈的梦中。一场蓝梦,海蓝天蓝。你惟一的笑容惟一的世界。

平静的生活,轻描淡写的日子。

最后是一幅暗淡的画面,嘴角上扬,打出幸福的弧度。

阳光勾勒影子。

画中有两个安静的背影,他垂头望着左侧的她――暖暖。

谁梦了一世的静谧,在画中开出了荼(艹縻)花。

错过了百合花,错过格桑花。错开了的,你可知道,那是彼岸花。

安静――悄然退场。

二、凄凉的夏末

我,独身,立在路旁。

人海中,发现一个黑色的单薄身影在余光中显得突兀。闭上眼睛恍然大悟是自己。

我靠在电线杆旁,阳光剪去过分的热情,等候夏终。

我思索夏为什么如此热情。想你的承诺,想你的单纯,想你的不辞而别,想在仲夏时的旅行。

浪漫的城堡,传说的神话,期待了十几年的一米阳光。我坐在爱情圣地想象那些殉情的精灵。不远处一片没有边际的紫色草甸,与天空相伴相接。重叠的色彩,没有色调的掺和。却如此融洽。天空蓝得好像水晶一般。这种蓝应该是你喜欢的颜色,应该带你来看天的。

起风了,夏的故事,夏的宁静,随风轻浮、飘扬、盘旋、飞舞,最终缠绕绵延……

乱了。

散了。

像阳光下微微泛红的长发,喜欢自由,喜欢放肆,所以任凭风的舞弄。

清高是一种病。孤傲在眼神深处浇灌冷漠。

在等待,寻找―个不等待的借口。

原地等候。

像今天立在街头―样,木讷到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只能静默、伫立、凝固。

有时候,想自己的等待是否能让你在时光隧道里偶然遇见。不停地轮回,变为一道题名“寂寥”的风景。恰在落日暧昧的映衬下拍出完美的老照片。

如果可以,你会回来。

如果回来,不必等待。

我们的距离,牵不成线,一个天涯遥远。我的等待是否在年复一年的夏日过后,可以安然收场。

夏天的曲子没有结束,还余音回响。没有终结,残留。

是依恋?

是追求?

没人明了。

三、墓畔悲歌

最后的最后,夏终缄默。

诗。

一个号码

一个电话

我拨了

然后听到了

布满阳光的屋顶

留在窗前成为我的风景

墓志铭。

别人,不珍惜,会失去。

而我,太珍惜,也失去。

想起你的日志。想起那句暗示我的句子。一个人的努力换不回两个人的爱情。你的沉默,我无休止的挽留。那一刻,清醒了执著。

迷恋,醉了眼。一封未送的信躺在抽屉里小心翼翼地哭泣。

梦中我们的故事,不能忘。

信。夏。伞。

微笑。五月。窗台。

矿泉水。说爱我。舍不得。

紫色。篮球。永远。

雨。玉。海。

遥远的,仿佛相离一个天涯。有只手不停地在朝夏日里的阳光挥动,我才豁然是谁在和记忆告别。没有月台的告别,没有机会在白纸上涂鸦眩晕。离别的风景。

没人刻意回味,味道无人理会。

我的体温仍是夏的躁动。

一季,吹翻。

一只蜻蜓哭了,它留下一双翅膀,然后消逝不见。

一世梦境中无人。一逝梦境终无人。

蓝墓,紫墓,所有逝世都是用矿泉水浇醒的――夏墓。

葬着一季的幸福。

四、留给你的夏语

我们出演的童话,你选择了退场。你曾是来自天国的天使,圈出一片蓝色的天堂,借给我一季的无忧。  知道你不能爱了,不能强迫,没有失望,没有遗憾,让你解脱。

永恒的尽头比空白更空白,及早划破梦境,埋葬誓言。

一切归于平静。一切从头开始。一切都会过去。

忘川,忆安。

作者来信

侯婧姐姐:

在我心里有一个故事,一种情绪,因为忘不了,所以要讲给所有人听。当悲伤变成日日夜夜的痛苦;再也不明白怎样割舍?

没有任何一份快乐能代替长久以来的那份失落。

姐姐,讲一个故事给你听,给所有的朋友听。也写给他――那个故事的主角。

很爱《新作文》,很爱每一个编辑。不论是初中版的编辑们还是高中版的编辑们。你们都像大哥哥、大姐姐,没有距离,那么亲切、真诚。

姐姐,祝你们快乐!听说你前段时期心里很烦,一定会好的。不要有那么多的压力,不要太累了。我在《新作文》上看过你的照片。呵呵,好可爱。很像我的姐姐,所以这样亲密地称呼你。

盼望有一天我能去你们的编辑部看一看,看一看那些熟悉却又陌生的人们,看看你。我想那个愿望一定会实现的,毕竟我们相隔并不远。你要天天开心哦!

替我祝福刘歌、三虫、麦坚,还有好多可爱的人们。

会有谁能懂我的生活,我的感情?

姐姐,你会懂吗?

第7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一、存在有“惟语文”倾向的问题

首先,还没有摆脱以前“语文课外活动”的思维框架和活动模式,还局限于对某一技能的活动演练,只在提高学生某项能力上下功夫。比如:组织教学“这就是我”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有老师吧活动目标定在“口头作文”的训练上,这如果是“语文课外活动”这样定位是可以的。但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样的目标定位就狭隘了,这里还应有如下内容:⑴结合课文学习,以人生、生命为主题,反思自己的人生成长,珍重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⑵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共处;⑶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得体得推荐自己。

其次,还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做情景作文的一种形式,只为作文收集资料、积累素材。比如,组织教学“我爱我家”这一综合性学习单元时,有老师把课文中设置的“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妈妈的唠叨”一个情景看成是为作文设置的活动主题,所以这堂综合性学习“上”成了“活动作文”课。其实除了“作文”之外,还有这样的期望:⑴培养学生探索、追寻、调查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留意身边生活的意识;⑵在对家庭中平时忽略的小事的调查中,体会生活的意义;⑶感悟关爱,生发爱心。最后,还担心“非语文”的内容介入过多,担心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像语文课”。比如在开展“探索月球奥秘”和“追寻人类起源”这两个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有老师这样担心了:“这像语文吗?”、“语文何以体现呢?”这就是传统语文观念的体现。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正事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结合的一种努力。

二、存在有本本主义的问题

首先,过于依赖课本,并把课本的利用主要定位在阅读教学上。有老师不顾当地的学习资源和学生实际状况,把课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主题、方案、计划以及具体实施,应自始至终由学生自己承担完成,老师只是组织与管理。

其次,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比如,农村的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悟比较深刻,在综合性学习中,完全可以把与自然贴近的内容,放手让学生在自然中去寻找答案。而许多老师则没有这样做。

三、存在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问题

如开展“探索月球奥秘”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果把目标只定于要学生探寻出月球的多少奥秘,解开月球之谜,那就单一了。而是该让学生在“月球文化”中接受一次锻炼,培养他们探求自然奥秘的兴趣和一些方法,也可以徜徉在古诗文中的“月亮”世界里。既然找到了问题,我们就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解决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问题,根本办法是营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氛围。具体办法如下:

1.成立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整体构建综合性学习体系。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校整个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名正言顺了,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才能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才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学校整个综合性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采取培训办法。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以制度形成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学生培训和校本研训帮助教师逐步确立现代教育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3.给足够时间让师生开展活动。研究性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没有足够时间,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只有零碎的,不集中的活动时间是不行的。上海中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每个年级每周有两次活动时间,第一次活动时间2小时,第二次是星期五下午整个下午时间都为探究课,学生可以在校内外搞各种调查、实验、查找资料、设计实施方案等。

4.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资源。每个学校条件不一样,城乡差别更大。但无论如何,应将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加大投资力度,把现有的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电脑室、广播室等功能完善起来。实现整个地区的资源共享,加强城乡之间、强校与弱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尽快把各校已有的计算机联网,办好地区的局域网。学校要调动家长资源和外聘专家、学者、社区的各界专业人士,让他们共同参与到学校的综合性学习课程来。

5.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纳入考核范围。学校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学校应制订适应新课程的评价程度,鼓励师生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如果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奖励学生,考试内容还只考课本上的,那么学生宁肯只花时间与精力去反复琢磨课本上的“讲读课文”和练习题,就不愿去开展费时费力的活动了。

第8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那么,什么是感悟?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质,“心有灵犀一点通”所指的其实也就是感悟能力。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乃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培养的。学生阶段是一个人综合能力(包括感悟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关键时期。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从哪些途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培养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

一、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阅读,叶圣陶有过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而我们的阅读,就是要将自己有限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引导中,我们可按“读、思、评、品、悟”五个步骤进行。前四步是基础,只要我们对这几步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对作品有感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感悟。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悟、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例如阅读《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教师对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对关键词句的讨论、分析品味,学生很容易得到“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这样的感悟。这是作者的创作本意,而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有的同学还得出了“越是在艰难的环境中,越需要努力地开花”这样独特的感悟。我认为这就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生活和写作实践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说明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作文的推动剂,是学生创作之源。生活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但如何从每个人每天都面对的生活中获得独特的感悟呢?这就要平时引导学生“留心”于生活,“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没心的人是另一种盲人,什么也发现不了。”所以在平时我们除了教育学生养成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这些好习惯外,还要告诉他们,他所记的那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很有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的并能给人启迪的哲理。这一点对于目前比较流行的话题作文尤为重要。比如,朱自清看到父亲的背影,领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心观察生活,也就是说不要满足于纯客观的收集材料,而应亲身加以体验,融入自己的感受。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不平凡甚至是伟大的一面。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他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才可能写出感动自己,乃至感动别人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深度。

三、在综合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文教学一直提倡大语文教育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例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中的《我爱我家》,通过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妈妈的唠叨三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馨,而且也使他们进一步感悟到用心去领会、用心去珍藏人生中美丽的风景。所以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认真设计、精心组织每一次的语文综合实践课,让学生有机会在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

第9篇:老照片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 英文电影 春风化雨 英语教学

经典英文电影不仅帮助学生营造生动的英语环境,可作为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材,而且对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常常有教师运用原声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此举也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通过看电影是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电影的语言和内容?这些都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中国绝大多数的大学英语课堂一般都是五六十人的大班,而且课时安排紧凑,在此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电影呢?本文以英文电影《春风化雨》为例,具体分析如何运用该片进行英语教学:

1.题材的选取

并非任何经典英文电影适合都运用于英语课堂,课堂上运用的电影需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语言难度不能太大,二是题材应积极向上,富含人文信息,且不能太生僻。如《阿甘正传》、《蒙娜丽莎的微笑》、《狮子王》等影片,均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影片。以下讲述本文为何选取《春风化雨》为例。

《春风化雨》(Dead Poets Society)这部影片也被译为《死亡诗社》,该译法容易让人们对其望而却步。这部电影事实上与青春、梦想、自由紧密相关,给人的感受与让人毛骨悚然的“死亡”二字恰恰相反。它讲述了一个美国20世纪70年代高中老师和学生的故事,学生的生活经历可以引起我们中国学生的强烈共鸣。故事发生在一个男子大学预备校威尔顿学院,该校管理堪称军事化,其教育理念是传统、纪律、荣耀、卓越,由于不少毕业生能进入常青藤大学就读而久负盛名。凯汀先生是该校的优秀毕业生,受聘回校教授英文。他的教学理念富于浓厚的自由人文色彩,以生动活泼并富于思考的方式,打破学校的教学传统,启发学生思考。凯玎所教的班级中有位叫尼尔・派瑞的学生尤其受到其教育思想的启发,他重新建立了“死亡诗社”,共有七位同学参加。尼尔受到凯汀“抓住今天”理念的启发,不顾父亲担心演出影响学业的强烈反对,参与话剧《仲夏夜之梦》的演出。最后,尼尔被父亲强制带回家,并让他转学到一所军校,以便将来能考取哈佛大学医学院。尼尔与父亲无法沟通,眼见自己的梦想无法继续,感到生活无望,以自杀作为抗议。凯汀被学校控告蛊惑学生与教唆尼尔反抗父母,被迫离开学校。当他收拾个人物品准备离开教室时,深受他教育理念启发的另一个学生塔德・安德森,不惧校长退学的威胁,勇敢地站在课桌上,其他学生纷纷响应,以表达对凯汀先生的崇高敬意。

2.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2.1课前学生自己先睹为快。

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欣赏整部电影,了解剧情,并找出语言对白的难点。可以事先向学生介绍《春风化雨》的背景并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思考,这样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其情节和语言。比如问题可以设计为:“What are your criteria for a good teacher?”“Could you recall your most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 in class?”并且将文化背景作一定的介绍,例如,诗人拜伦(Byron)和丁尼生(Tennyson)、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的诗“The Road Not Taken”等。

2.2课上教师片段质疑问难。

课堂上教师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组织教学:(1)把出现的语言难点和设计好的问题列出,(2)观看片段,(3)回答问题,(4)小组讨论。

将《春风化雨》分段播出,把出现的语言难点和设计好的问题列出,让学生们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并把问题作为听力训练题,然后再观看。该影片有十多个很好的片段可以进行赏析。由于篇幅有限,仅以介绍两个片段及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片段一:凯汀的第一节英文课与其他科目的老师形成鲜明对比,他吹着口哨踱着步子,领着学生来到教学楼楼梯里的展览橱窗前,首先他做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自我介绍,引用了惠特曼纪念林肯总统的诗句:“Oh,Captain,my captain!”并让大胆点的学生称呼他为Captain。一门课的第一堂课一般是在自我介绍后要给学生指出课程的重点及教学理念,而凯汀却要求学生朗读《把握时光的青涩少年》,然后让他们解释其意义――抓住今天。这首赞美诗中有拉丁文词汇,可以给学生展示。凯汀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橱窗里展出的校友的老照片,描述这些校友和身边这些学生的相似之处,他没有说教式地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以情感人,启发学生领悟要抓住今天的理念。这些句子可以让学生听写出来,并让他们回答如下问题:

①Why does Mr.Keating whistle?

②Is “O Captain,My Captain” addressed to a respected captain who happens to have the same name as an American president?

③Could you find alternatives for “the best days are first to flee” in this scene?

这些问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凯汀老师的个人魅力和教育理念,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欣赏能力。如果这些问题他们不能用英语回答出来,可以先给一些暗示,帮助他们巩固语言的基础知识。重复播放改片段后让学生听写凯汀老师的经典台词,例如:“Because we are food for worms,lads.Because,believe it or not,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in this room is one day going to stop breathing,turn cold and die.”(因为我们大伙儿都难免一死,不管你们信不信,屋里的每一个人将来都会停止呼吸,变冷,死亡。)

片段二:凯汀坐在教室前方的讲桌上,开始给学生讲解《了解诗》这本书。文斯・普利察是该书作者,在绪论中他认为,优秀的诗歌就是在韵律和修饰上必须流畅,然后问两个问题:一是诗篇的目的表现得多么有技巧,二是上述的目的有多么重要?前者评价诗的完美性,后者评价诗的重要性。他将诗的评价以量化的方式处理,所谓伟大的诗歌就是“完美性”方面的得分乘以“重要性”方面的得分。凯汀认为这种说法是胡扯,并要求学生将绪论撕掉。有这样几句经典台词:“We don’t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We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we are members of the human race.And the human race is filled with passion.Medicine,law...necessary to sustain life.But poetry,beauty,romance,love,these are what we stay alive for...”

其语言并不难理解,但内涵丰富,凯汀的话富于哲理,发人深思,可以让学生结合他们自己的经历进行讨论。并设计如下问题:

①What does your teacher ask you to do with the bad or misleading part?How do you feel about Mr.Keating’s method?

②What’s your purpose of studying literature?

③Can you compare your life and literature(poetry)?

这些问题旨在激发学生结合他们自身的经历思考学习英语,学习文学,了解人生的目的。由于该片段中凯汀语速较快,句子较长,可以给学生重复播放几次。

2.3课后学生分组模仿经典对白,然后回到课上分组发表。

由于班级人数较多,提前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发表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可以选取影片情景进行角色表演;选取片段,将电影静音后进行配音表演;针对电影情节、人物特点、语言、文化甚至某句给人印象深刻的台词等展开自由评说等。

如果采取角色表演的形式发表,学生为了演得好,必须在课后进行大量的听和模仿,一遍一遍地重复演练。配音活动的要求也很高,首先要把人物对白准确地记下来,之后要模仿演员的腔调和语言说话,达到发音地道、感情饱满才能做到惟妙惟肖,才能符合电影表现的特定情景。如果他们采取第三种形式,事先就一定得先进行小组讨论,练习时可以是自问自答,想象对面有倾听者,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运用电影中人物的语言特点、表情及手势等。

2.4所有学生写观后感。

英语电影不仅适合听说训练,还可用来进行写作活动,写作活动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写观后感不限定题目,学生可从剧情、人物、文化差异或口语句型等方面展开,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写的同时也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回忆和加深印象,课堂上的讨论也很容易写进观后感中。在作文收上来之前,让学生小组进行作文交换评改,并讨论,然后教师评阅。

3.结语

《春风化雨》是一部经典的极具文学性的英文原声电影,以之为例,说明英文电影不仅可以为课堂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反复观看重点片段,进行适当的听力、口语和写作训练活动,在促进学生听、说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样我们才可以高效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利用英文电影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