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急救知识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急救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急救知识培训

第1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459.7 R 179 G 4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1-0100-01

【关键词】 急救;知识;健康教育;学生

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急救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对急救知识培训有较大的需求[1]。为了让大学生遇到急救事件时能够自救或协助救护,在大学生中进行急救培训十分必要。校园传统培训方式是开设选修课、知识讲座或观看录相[2,3],在对象和时间选择上有一定局限性。星点式培训是一种由点及面的培训组织模式,以不同校区、学院、年级和宿舍区为点,在每个点上选择1~2个自愿者作为培训对象。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采用集中培训和零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大学生急救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培训对象为175名南京师范大学自愿参加培训的大学生,其中男生100名,女生75名。75名学生接受专业急救培训师的培训,100名学生接受学生急救培训员的培训。来自不同校区和学院的75名学生参加了第一批培训,来自不同年级和舍区的100名学生分别参加了第二批培训。

1.2 方法 培训安排在周末,免费,每期25人。培训前后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测评。急救培训师对第一批学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集中强化培训,并安排每个学员参与零星现场培训。学生培训后可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最优秀持证学生成为急救培训员,在急救培训师指导下,对第二批学生进行急救培训。获得证书的学生在认真准备后,不定期开展急救知识讲座。

1.2.1 培训内容 包括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等四大急救知识及技能[1,3]。

1.2.2 培训方法 (1)医护人员运用模型讲授并演示心肺复苏、包扎、止血、固定和搬运的操作。(2)学生借助模型轮换进行模拟练习,根据电子模型“安妮”的提示,体会和感悟心肺复苏术的有效按压位置、力度、频率,人工呼吸的有效吹气力度、速度等内容。(3)利用三角巾、止血带等练习器材相互组合练习,彼此进行感性体会和强化记忆,急救培训师巡视给予技术指导和问题解答。(4)根据学生空余时间,将他们安排在不同的时间点和地点,如果在该时间点和地点出现急救状况,通知参与第一现场急救,增加实战经验。

1.3 统计学方法 用Excel软件整理资料,用SPSS17.0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测试及格率比较 175名学生中,培训前理论知识测试及格为51人(32.6%),操作技能测试及格率为0;培训后理论知识及格为169人(96.6%),操作技能测试及格166人(94.9%)。培训前、后测试成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 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效果比较 一级培训前75名学生中,理论及格20人(26.7%),操作及格人数为0;培训后理论及格75人(100.0%),操作及格75人(100.0%)。二级培训前100名学生中,理论及格25人(25.0%),操作及格人数为0;培训后理论及格94人(94.0%),操作及格91人(91.0%)。二级培训的100名学生中,个别学生因种种原因,未能参加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但参加考试的均全部通过。50名受培训学生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

3 讨论

急救专家呼吁在特殊人群中率先普及急救技术,以提高社会人群对突发事故和疾病的应急能力[4],高校大学生自然属于这样的特殊人群。虽然部分高校学生有一定的急救常识,但总体来说专业知识匮乏,操作技能达不到合格水平。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确非常必要。在大学生中开展急救星点式培训,一是能够保证在校园内出现急救事件时,能够第一时间找到急救员;二是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急救工作的普及。星点式培训的优势在于:(1)动机性强。参加培训的学生自愿参加,对培训内容感兴趣,学习态度认真,操作技术掌握快而准确。传统培训有相当部分学生以了解为主或为获得学分,动机弱。在本次培训中,50名受培训学生自愿参加《红十字急救员资格证书》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2)集中与零星培训结合。星点式培训中的集中培训内容集中,程序规范,医护人员现场指教、答疑;零星培训可以使学生获得一手实战。传统培训由于人手限制,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急救训练的环境和实战性。(3)可延续性和普及性强。高年级急救培训员可以在低年级自愿者中发展急救培训员和急救员,或者在学生中开展讲座,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急救队伍的延续和急救知识的普及。本次培训,每个校区、每个院系、每个年级、每个舍区和不同的时间段,都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急救员。

星点式培训在重视培训质量的同时,强调大学生急救队伍的星点式分布和零星培训。受培训人员从不同片区选出,培训后又以星点状形式插入“片区”,既是“片区”急诊救护员,又是带动传承、扩大急救队伍的技术指导人员。因此,星点式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有利于校园内急救工作的普及和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彭迎春,李玉娟,刘兰秋,等.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卫生软科学,2008,22(6):449-451.

[2] 郭冰滢,张莹莹,李俊伟,等.对在校护生进行护工指导师培训模式的探讨.护理研究,2009,23(1):74-75.

[3] 祝雪花,杨丽丽,蔡福满,等.对医学院非医学类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 护理研究,2007,21(4):1114-1115.

第2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 急救知识培训;医疗体系;健康保障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148-02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1]。在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人类的各种疾病、安全事故等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事故的当务之急。院前急救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因此,抓好院前急救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而当前在我国城乡均普遍存在非医护人员急救知识较为缺乏的现象,如何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灌输急救知识和进行急救技能的培训,开展社区急救培训工作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给予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救助[2],是社区医院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社区成员安全行为保障的重要环节。该院2011年9月―2012年8月对本社区中自愿接受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一系列急救知识的培训活动,成绩斐然,现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该辖区内自愿参加急救知识培训的876名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所有接受培训人员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成年人具有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②自愿参与且无精神方面疾病,与人沟通无障碍;在所有接受培训人员中,男445例,约占培训人员的50.8%,其余女431例,约占参加培训人员的49.2%;对培训员的要求: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师、主管护师和医生组成,具有5年以上急诊工作经验,有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向上,专业知识过硬。

1.2 培训内容及方法

①对患者的病症情况能进行简单评估的培训,如神智、呼吸以及脉搏跳动情况等生命体征的初步评估;②事发时如何及时拨打“120”[3];③在急救医护人员未到之前,如何进行气道开放术以及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的培训工作;对因意外事故出现的伤者,如何进行伤口的止血清理和包扎的培训;给予伤者如何进行简单固定技能和身体搬运方法培训;对于发生溺水事件后,如何进行溺水急救培训;如何进行烫伤烧伤等事件急救方法的培训;④将急救理论与操作演练进行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和直观化,使得培训人员能够在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和救治原理的同时,更能通过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优点学习急救操作方法,并加强现场模拟演练,要求培训员进行现场操作演练指导并及时纠正培训人员错误。⑤对授课以及技能演练时间安排:在每周六和周日上、下午进行分批分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给予培训人员一定时间的提问与相互交流,加强其对培训内容的融会贯通。⑥作好疾病预防和急救宣传工作,建立社区疾病预防和急救板报宣传栏,针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等原因可能出现的疾病,利用社区板报专栏抓好预防与急救宣传工作,指导社区居民如何进行疾病预防工作以及指导如何处理突发事件。

1.3 考核评定

①书面知识急救小常识测试:自拟《社区院前急救知识测试题》,共有20道涉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选择题,实行百分制,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后发放试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答对12道及以上者视其为合格,答对12道以下视其为不合格。②实践操作合格考核标准:能准确判定有无心跳等生命体征;能准确进行气道开放和口腔异物的排除;能准确掌握并进行人工呼吸;能进行有效地胸外心脏按压;急救姿势正确;包扎手法正确;所有实践操作项目若有一项不符合要求视为不合格。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经对该社区876名自愿参加急救培训知识的居民进行了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测试后发现: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进行培训后,自愿接受培训的全部成员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上升为94.3%和95.4%,经培训后,培训人员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水平明显高于培训前状况(P

表1 接受培训人员培训前后合格率对比表[n(%)]

3 讨论

该院通过该次对社区居民进行院前急救知识的培训中发现,为了提高社区居民遇见突发事件的自救和互救效率,避免因处理不当而造成的诸多遗憾,在社区范围内广泛进行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是完全有必要和可行的。该社区对参加急救培训的人员测试结果显示:进行培训前,所有接受急救培训人员的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合格率仅为33.1%和29.2%,由此可以看出:未在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前,社区居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当还十分薄弱,很多居民在遇到需要进行急救的事件时感到束手无措,甚至连有效拨打“120”都不知道,更别说其他急救手段了,而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无法预知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冰雹、泥石流、交通事故、意外摔伤、突发心脑血管疾病等,而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能否进行有效救治,这就必须依靠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突发急、危、重症患者中因原发病导致死亡的不到10%,造成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往往是因为抢救不及时和方法不当,因此,给予社区居民武装急救知识与操作技能,有百利而无一害。可因当前现状为非医护人员的社会成员急救知识的缺乏,忽视了及时准确急救的重要性,普遍采取先“送”后“救”的救治模式,结果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比如大出血患者,该应采取先进行止血处理后再进行送院治疗,但却出现了先抢送医院的救治误区;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本应进行人工呼吸等复苏手段后才能进行送院治疗,但往往却出现了直接送往医院的情况;骨折和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搬运方法不正确等,所以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掌握正确的急救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

该院对自愿接受急救培训的876名社区成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测试研究后发现:书面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合格率在以往的基础上,均分别提升为94.3%和95.4%,与培训前比较有了大大地提高(P

实践证明:进行切实有效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遭遇突发事件的社区成员生命安全保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居民普遍急救常识薄弱的情况,可通过采取多部门合作、统一培训标准、多种培训方式并行的培训策略[4],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 高晓红,周韶晶,郑本端.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效果分析[J].求医问药,2011,9(11):208.

[2] 古纪欢,王方剑,罗小春.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1):268-269.

[3] 吴巧梅.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方法的探讨[J].CHINESE GENERAL,NURSING,2009,7(2):368.

第3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相关人群;急救知识;技能;考核

院前急救是指对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是指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急救处理。一般来说,院前急救主要有医师、护士以及司机等主要成员,由此组成的急救小组是急救的核心,而心肺复苏急救更是院前急救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某种程度上衡量着急救的水平[1]。同时,院前急救也是急救链中的重要环节,在遇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病时,能否第一时间予以科学救治,是这场生死之战的决胜关键。我国由于院前急救起步较晚,一些相关医学专业人员的急救理论和技术操作素质尚属于低水平,普通老百姓也因受教育程度、地理环境、年龄层次的不同掌握急救知识的水平也参差不齐,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此次调查研究就是在对相关人群普及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后,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来提高群众、相关医务人员、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水平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救互救的效果和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意抽选暨阳社区居民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居民中男性42例,女性58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20例,专科学历30例,高中学历20例,初中及以下学历30例,平均年龄38.8岁。实验组100例居民中男性38例,女性62例,本科及以上学历的18例,专科学历40例,高中学历25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7例,平均年龄34岁。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

1.2方法 2014年1月10日分别对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的两组人员(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为期一天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上午8∶00~11∶00,下午2∶00~4∶00,共12学时。培训内容:从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入手,循序渐进:①与急救医疗机构联系的方法(如何拨打120电话);②初级心肺复苏技术: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③创伤四大救护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④常见意外伤害如气管异物、溺水、触电、烧烫伤等的急救常识。实验组北苑社区居民和医学院校中的人员在培训结束后逐一进行了考核打分登记,对照组中没有。实验组的人员在2014年5月和9月还进行了一次相同内容的培训考核打分,对照组人员没有参加培训。在2014年12月对两组人群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进行一次大测验,大摸底。

1.3结论 实验组人员急救知识测验平均得分81.5分,而对照组人员平均得分60.8分,结果显示:只有对相关人群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定期进行多次培训考核打分,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加牢固并学以致用。

2 分析相关人群掌握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不足的原因

2.1群众对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意识不够 有很多群众认为救护伤员是医护人员的事,与己无关。部分社区居民认为学习急救知识难度大,即使掌握了也不能保证救活被救者,而且还有可能承担实施操作带来的后果,因此不愿学,学了也不愿去“救”。

2.2医护师资力量不够 目前我国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和培训模式,专业、高水准急救医护人员较少,且都是兼职培训的志愿,大部分都在单位一线参加“倒班”,没有建立专门的医护师资人员和队伍。

2.3培训方法和内容有待加强 目前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较少涉及如其它中毒、中暑、灾害事故、常见急症的家庭急救等知识,培训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片面。

2.4国家对院前急救事业重视不够 现在全国普遍存在急救人员配备少,抢救设备数量不够,监护型救护车少,经费投入不足,使之应急工作能力跟不上需求,造成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服务质量较低。

3 讨论

3.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急救意识 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群众、相关人群急救知识培训工作,开展广泛而持久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通过报刊、杂志、宣传栏、发放自救互救常识手册等,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众对急救知识的重视,营造全社会支持急救普及培训工作的良好氛围。

3.2加强院前急救技术培训制度化,完善机制 相关部门应制定和出台相关人群院前急救培训和复训制度,并将培训成绩与特殊人群的岗位入职、升职挂钩。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设立专款专用制度。完善的制度对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率意义重大[2]。

3.3建立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器材 依托院校、红十会、急救中心等建立培训基地,添置相关急救教学器材,为落实培训制度提供保障。

3.4建立统一可行的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 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培训模式[3-4]。尝试将复训落实在一些相关人群如:警察、司机、消防人员、老师、救生员、导游等人群。

3.5改进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教材 完善和修订急救知识培训教材,内容要全面,以便科学、规范地做好培训工作。适当简化培训方法,因人施教,使非专业人员易于接受、理解、记忆,增加受训人员学习兴趣,降低培训难度,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6完善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施救 相关部门尽快制定急救法规,通过法律保护公民拥有急救的权利与义务,每个公民都可以义务参与救护工作。法律还应对急救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范围给予相应规定。同时将急救法规内容纳入急救知识培训中,增强施救者的法律意识,避免因惧怕承担责任而放弃施救的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1]宗毅,刘风.开展院前心肺复苏培训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27(11):321-322.

[2]向英陆洲院前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现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4,27(6):94-96.

第4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189-03

作者简介:黄丽娥(1982-),女,广东河源人,硕士,河源技师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教学。

1 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技能实训是技工学校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技工学校有近2/3的课程都是实训课程,但在实训课程设计和实践中,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素养培养机制,把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技能实训课程人为地割裂开来,是目前技工院校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这种矛盾突出表现为职业素养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度不够,现行的职业素养训练对学生职业心理、行为方面的影响甚微,收效低。

1.1 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抽象、方法不当

技工院校多以一些理想化的职业道德原则来要求学生,这样的职业道德规范,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导致教育无效甚至产生负面效应。教学方法不当也是职业素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目前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不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职业活动、实训课程来培养职业素养,而是把职业素养的养成置于现实的职业活动之外,通过纯粹的知性方式如德育课、校园文化、班主任教育等来“灌输”,这种脱离职业素养生成本源的培养行为,必然会导致职业素养培养的低效性[3]。

1.2 实训课程设计中缺少职业素养内容

在实训课程设计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没有将职业素养作为教学内容之一,造成在课程设计中,没有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等内容与实训课程项目相结合,在教学任务、教学重点方面,都过份注重学生技能的习得水平,缺乏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评价。造成学生重技能、轻素养,就业后在理解、融入企业文化、适应企业需求方面难以适应。

1.3 缺乏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可以通过考试检测,进行量化评价。而职业素养,尤其是职业道德与职业感情,很难量化评价[3]。职业素养教育的实施,往往成为学校、教师单方面的“独角戏”,很难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引入科学的评估工具,对实训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是推动职业素养科学评价的必然途径。

2 职业素养培养

实训教学是模拟企业工作环境的现场教学,要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必须创新技工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建立职业素养教育工作机制。因此,抓住实训教学的契机,在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是当前职业素养教育寻找突破的有益尝试。

2.1 渗透企业文化开展教学

校企合作是技工学校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以校企合作为平台,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讲座,讲解企业文化,参观企业,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解企业文化。在实训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渗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展开教学。在讲解安全操作时,渗透企业对安全操作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减少出错率,渗透企业质量管理相关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出勤率,减少迟到、早退现象,渗透企业考勤制度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奖惩制度。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渗透真实具体的企业文化知识,比起教师单纯的说教更能让学生接受。而且,通过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规范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守时、守纪、敬业、质量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加快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2.2 模拟企业环境开展教学

为了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应模拟企业环境实施教学。①专业课程以企业真实项目和案例作为课程实训教学载体。如要求学生深入行业进行市场调查,养成务实、求真的良好工作态度;②以职业技能与素养大赛的形式拓展实训教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定位和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结合未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定竞赛项目,制定竞赛方案和评分标准;③依据企业项目实施办法进行角色分配。如根据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项目经理、技术顾问、技术人员、验收人员等企业角色;④对实训内容以项目竞标方式实施。现行的实训内容都是由教师统一发放,没有选择性,学生积极性不高,且容易复制抄袭。将实训内容以项目形式细分成几个子项目,由各小组竞选子项目,分工进行,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2.3 实施7S管理

7S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理念和方法,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将实训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细化,要求学生以7S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见表1。

通过引入7S管理,以企业的管理理念去管理课堂,不仅有利于规范课堂管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习惯、职业意识,提高了操作技能,达到学生着装整齐、机房管理整洁、课堂秩序井然的成效[4]。但是,将7S管理融入到实训课堂管理不能仅仅依靠某个教师或者单个班级的单打独斗,而是要执行到每一节实训课程中去,形成长效机制。

2.4 职业素养课程考核

只有设定相应的考核指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实践绩效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学生的考核,除了考试成绩这一评价指标外,还应增加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习惯等内容的考核。教学实践中,我们制定了《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2](见表2),将学生职业素养细化为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4大类8个子项目的评价指标,采取自评、组评、师评3个维度考评,科学、量化、全面评价学生职业素养的习得水平。

通过增加职业素养百分制考核,学生不仅认真学习技能,而且严格规范行为习惯;不仅积极主动完成作业,而且遇到问题会主动与人沟通。总之,在课堂上,学生会按考核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素养习惯。

2.5 教师职业素养考核

教师是实训课程中职业素养教育的主导力量,除了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外,还应把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实训课程教师的评价内容[1]。①教案考核。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课程设计中体现职业素养培养教学环节;②课堂巡查考核。考核上课班级的出勤率、课堂秩序、学生精神面貌等;③听课考核。通过随机听课、评课,考核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的具体实施情况。通过考核教师,将职业素养培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堂。

3 实证研究

本课题采用实验研究法,实验对象为笔者所担任的2011级商务文秘1、2班,其中1班42人,2班39人,课程为《计算机应用(高级)》。实验中,以1班为实验班,采用职业素养培养教学模式;2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对两个班进行为期3个月的实验研究。研究过程:①评价。对两个班分别进行实验前与实验后的职业素养成绩评价及操作能力测试,其中职业素养成绩运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表》进行评价,最后求出综合成绩。测试评价指标为:综合成绩=职业素养成绩(40%)+操作成绩(60%);②数据处理。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3.1 实验前成绩对比

3.2 实验后成绩对比

表4数据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素养成绩、综合成绩的P值≤0.05,有显著差异,显示本实验对实验班的素养成绩、综合成绩的提高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操作成绩P

3.3 实验前后成绩对比

表5数据显示,p值

结论:实验措施介入后,学生的职业素养成绩有显著提高。

第5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模式;考训结合

在电力部门技术领域要求较高的企业中,对于每个技术人员不断深化自我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高素质技术人员组成的一线人员队伍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在企业的不断扩大和提升阶段总是会需要更多有技能的人才的加入,使企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在技术领先的前提下不断的提高企业综合能力,这些都需要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来配合企业共同完成,同时也为蓝领的技术人员提供能够增长技术水平的有效平台。

一、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目标描述

以专业技术为核心指导方向进行相关知识能力的培训,再通过考核的形式来针对传授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验。通过培训来增长技术人员的个人技术素质以及业务操作能力,不断的提高考核的合格率,要求基本满足绝大数人能够顺利通过。

二、如何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

1、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够让学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参加学习和培训中,教育管理组织应该最大程度上为学员解决后顾之忧,也就是说要在后勤服务方面尽量做到全面到位,及时下发培训通知后,要确保每一个受训待鉴定的对象都能在第一时间内接到消息,于此同时后勤服务应积极开始准备学员餐饮和住宿的合理化安排方案。在学习过程可能用到的一些基本培训物资要由学员自行准备。然后是课程的相关准备,主要涉及到课程的安排,要提早分发给学员,以便其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培训教师的培训内容要做好详细的规划工作,对于教学中需要应用到的器具更是应该准备齐,以免因器具的缺失而影响授课效果。教学场地的选择要提早告知学员以便能够准时到达。在开始培训之前应该予以受训动员,能够让更多的学员提高重视程度。由班级的负责人在开始授课前言明授课间需要遵守的相关规定和一些基本的注意事项,对于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要着重强调,保证受训学员的基本安全问题。如有问题一定要向上级及时反映,可以在班级内选定课业代表和班内的负责人以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任务的传达。学员填好个人信息存档。

2、培训的组织 参加培训的学员应该严格遵守培训期间的各项制度,为了维护制度的执行力,需要有相关人员进行管理。首先对于学员的出席情况要随时监督,除掉每日的基本考勤外,还要针对学员内部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予以严惩。尽量保证学员在该培训期间得到更好的教学保证。同时也是公平的对待每个学员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些违法课堂相关纪律的学员应该特别处理。这也是在侧面督促考核的顺利通过,提高通过率。

3、培训的实施与授课 培训阶段,一般采取非上课方式主修,力求通过学员积极主动的对知识的掌握来完成培训内容。老师定时为学员解答学习中出现的难点重点,对于特别注意到地方加以集中授课强调。对于实践的部分可以分组进行,每个老师带好负责的小组。针对不同的内容安排不同的时间授课,教师之间轮换负责。由学员独立完成动手实践的部分,教师不仅要在一旁作指导和答疑工作还有监督每位学员能够最大程度的得到训练,实现培训的真正意义。从多次的培训之中可以总结出,比较严格其有制度性的培训的效果相对比较令人满意,所以这种形式是有意义的。在最终的审核过程中,对于能够严格遵守制度及时按照老师的带领自始至终都能坚持下来的学员都能取得相对满意的成绩。

4、模拟考试 根据所设项目学习的内容安排模拟的测试,其流程应该与最终的考试相一致,每个细节都要做到最大程度的再现,老师根据不同学员的表现按照真实的评分原则给学员打分,要坚持做到公正公平,不能让学员感到有失公允。对于考试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答题卡的使用,在平时的模拟中应该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熟悉,以免在终极测试中出现问题。通过检测同时也能够让学员了解到自己不足之处,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

5、教学质量评价 管理人员一方面要担任负责学员上课情况的基本信息的记录,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监督。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发现,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解决。同时也是从侧面对老师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激励。可以让学员也参与进来,写出教学意见,他们是直接的教授对象,对于授课体会会更深,如此对于老师以及教学过程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

6、培训综合情况调查 为检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效果,了解学员对培训的真实评价及意见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质量,在学员中开展了培训综合情况调查活动,测评内容包括教学质量、课堂管理、学习环境、后勤服务四个大项,测评结果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选项。另外,还设立了建议栏,学员对培训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提出来。

三、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效果描述

(1)员工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许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经济效益。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效益,而职业技能鉴定激励措施则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意识,这些都将促使其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

(3)管理效益。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及各项培训,职工对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关注度等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4)社会效益。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了员工的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这些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失误率的减少必然会减少停电时间,提高电压质量,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四、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改进措施

(1)尽快出台全系统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与职工待遇挂钩的相关规定,提高职工参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积极性。

(2)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方式的持续改进提升公司整体发展水平。人力资源发展是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保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方式的持续改进,才能确保企业员工的高素质和公司战略目标的先进性。

五、结束语

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特别是职业技能鉴定操作培训,是一种对基层操作人员最为直接的技术技能培训模式,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好这种直接便捷的模式,对于提升员工特别是一线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付敏章.浅议如何搞好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前培训[J].《宁夏电力》,2005,第C00期.

[2]王延诚.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J],《当代经济》,2003,第2期.

[3]王力园.就职业技能鉴定谈运行人员的技术业务培训[J],《电力安全技术》,2002 第10期.

[4]陈桂花.改革培训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管理之我见[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1,第4期.

第6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青年教师 培训 模式 改革

21世纪,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我国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目标。企业与企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核心人才是关键。掌握了核心人才,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职业技术人才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我国无论是工业化还是产业化升级,都需要大量职业人才的参与,因此,各中职学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知识专业优、业务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中职骨干教师队伍。这也是21世纪,中职学校面临新时代所肩负的重任。本文探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

一、当前中职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校企联合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和普通全日制的高等院校相比,中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定期的校企合作,能让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也能让学校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互惠互利,产生双赢的局面。目前中国很多中等职业院校中,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不足。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严重缺失。有的中等职业院校只注重教师的理论培训而忽视中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校企联合不足,使得青年教师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对理论的认识也造成了认知不足,在具体的课程讲解中,也很难给学生十分贴合实际的指导。

(二)中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

目前中等职业院校的青年教师培训是大批量的进行的,对中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课程的选择,也是以青年教师任职时间的长短和教授课程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的。如中等职业院校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都是在教师上岗前进行的统一培训。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很多中职院校的培训方式也是以工龄为主要的培训划分依据。层次性并不是十分明显。大部分中职院校在教师刚刚入职的时候会有专业的培训,对青年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教课的基本知识。但是也有很多中职院校都没有固定的岗前培训模式,仅仅是安排新到的青年教师去听老教师的课等形式完成岗前培训。同时,中等职业院校对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单一,没有针对性,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也十分不利。

(三)培训重点片面 忽视师德的建设

师德的建设,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十分重要。很多青年教师在就职之后,往往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从一个学生角色向着教师角色实现转变,对教师的重要性和历史使命都不十分明白,在具体的生活行为中,对师德的概念也不是十分清晰。但是目前的中职院校培训中,往往只重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专业知识的培训,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训,但是具体的师德培训,往往是作为不重要的一个环节穿插在培训中,甚至很多培训都将师德培训的内容一笔带过,这也造成了部分学生在担任教师后,在政治立场、思想态度、师德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这对青年教师人格的完善是十分不利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 提倡终身学习

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能否取得优异的效果,首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中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观念是否正确。理论告诉我们,意识对物质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职院校青年教师是否有终身学习的观念,直接决定着青年教师培训的效果好坏。中职教师的再教育已经形成制度化,中职教师应该把终身学习进行到底,终身学习也理应成为他们的神圣职责。在肩负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的历史重任下,中职教师的终身学习就更显得意义重大。所以,在中职院校中,应该积极鼓励青年教师终身学习,知识是无止境的,不仅是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充电,进行终身学习,对于中职院校的骨干教师和资深的教授,也应该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注重培训效果检查 完善培训评估体系

由于我国体制的影响,很多青年教师对培训的态度都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的青年教师也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不足不能做出科W的判断。所以中职院校应该改变传统青年教师被动接受培训的实际情况,变被动为主动,并制定一系列培训评估系统之外的激励政策,如培训结果和薪资直接挂钩,等等,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达到对中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就必须注重培训评估有序体系的建立。

(三)远程培训 促进教师即时充电

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技术已经以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渗透到了我国教学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网络远程教育在教育资源实现充分的共享上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优势。远程网络教育作为一个新型的事物,以其独特的优势迅速占领较大的市场,全球化发展趋势明显,且目前远程网络教育的国际竞争正在日益加强。远程网络教育在我国也必然会作为新兴事物快速发展,各种专业的远程教育师资力量势必变得更强,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会更加完善,也会有更多的人选择远程网络教育提升自己的素质。 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同样应该认识到远程教育这一新兴事物的优势,并将这一工具掌握好。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想要学习的人不再受年龄、地点和时间的限制,随时的学习;并且更新知识的程度,也是传统教学不能企及的,可以说利用网络进行的远程教育为教育工作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教研新天地。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应该利用远程教育,及时的学习,及时的充电。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四)海外进修 提升国际视野与竞争力

中国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在职业教育的发展程度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论是从法律法规上,还是从教师的培训模式发展上,都存在很多的不足。而拓宽国际化视野也是促进我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舞台的一条重要路径。为此,中职院校也应该“走出去”,应该为青年教师提供海外进修机会。通过对海外多个国家职业教学的形式进行学习和了解,从而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方式,用到中国的教学之中。例如在德国的职业学校之中,有着十分完整全面的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模式,可以加以借鉴,将有用的经验引进到国内,从而保证中国职业教育青年教师的培训模式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认识到中国职业教育的不足,进修回来之后更加积极的学习知识,增加实践经验。同时,中职院校的行政人员也应该参加海外进修,学习海外发达国家中职院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青年教师管理制度,进而在中国中职院校内部也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在整个中职院校内部,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海外进修,提升自己的国际视野,认识到自己和中职教育发达的国家差距,积极努力改变现状,促进我国中职教育健康的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中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工作十分重要。中等职业院校不同于普通全日制的高等教育院校,中等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其次,目前中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很多问题。校企联合不足、中职院校青年教师培训模式缺乏针对性、培训重点片面,忽视师德的建设等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最后,实行中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训模式的改革,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青年教师培训模式不是片面的、单一的,培训模式的改革需要整个教育体系全方位的发展改革。如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青年教师管理体系等等。

【参考文献】

[1]莫秋华.WZ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研究[D].广西大学,2014.

[2]裴莉娜.中职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3]黄郑.中职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4]阮彩霞.高职院校开展青年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2):76-78.

第7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星级酒店;培训师;职业能力

一.目前国内星级酒店培训面临的主要误区

酒店行业属朝阳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也是建立专业的培训部门、设立专职培训师、开展送训上门最早的行业。然而,随着各种培训越来越社会化,越来越潮流化,酒店行业的培训工作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各酒店培训项目大多是由主管领导凭兴趣、靠感觉、拍脑瓜说了算。主要表现形式为,社会上流行什么培训,酒店里就做什么培训,没有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

⑵缺乏系统的、分层次的培训,其培训内容往往是由培训部门说了算。没有按照酒店产品、经营、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员工的能力差距来确定培训内容。

⑶缺乏培训师的培养选拔机制,培训师在选择内外部培训师的过程中,工作不细致、不严谨、不到位。对酒店内部培训师的资质、选拔、职责、培养、使用、激励与管理等环节重视得不够,对外部培训讲师的选择,只重形式与声望,不考虑适用与效果。比如,有的“培训大师”一天的课酬高达数万元,但其课程的针对性并不强,效果很一般。

⑷缺乏培训后期评估,国内多数酒店培训活动结束之后,往往不做认真的总结与评估是很多酒店的通病,缺乏持续改进的过程,缺乏对教育、培训活动的监视与检查。

上述培训工作所面临的误区,是导致酒店行业服务品质下降、员工流失率攀高、宾客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培训都不可能有效解决百分之百的问题,但是有效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引导员工的正确行为和思想意识,帮助员工提升技能。酒店作为人员密集型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人对人的服务,而服务作为酒店产品,不具有储存性,即时生产即时销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培训是企业给予员工最大的福利,是帮助和引导员工进步成长的重要环节,是企业除待遇留人之外以事业留人的基础,这就给酒店培训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酒店培训师应具有的职业能力

星级酒店是给客人提供高级服务的企业,高品质的服务是让消费者对酒店不离不弃的关键。员工能给客人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与员工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作为星级酒店,必须切实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尽快让员工“高级”起来。为此,作为星级酒店培训师必须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一)敬业与专业能力

敬业的基础是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也就是说培训师要热爱培训事业,爱对一个培训师而言,不仅意味着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意味着对学员的责任,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只是一句空话,所以,敬业是培训师职业能力的第一要素。敬业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敬业的延伸,培训师的专业体现在举止、言谈、操作、引导、帮助中,专业支撑是培训师职业能力的立身之本。培训师不仅要有专业还要具备将专业分享并传授给员工的能力,培养和帮助员工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员工真正懂得“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是专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是赢家”。作为培训师,有了敬业才能体现自身在企业的价值,有了专业才能放大自身在企业的价值,敬业与专业两者缺一不可。

(二)检查与督导能力

酒店培训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包括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包括培训经验的积累,更包括实际操作的积累。酒店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由无数个小事情、小细节组成,服务人员的一句话能让客人笑、也能让客人跳,可以说酒店培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酒店培训师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服务现场,对服务人员的行为、举止、仪容、仪表、操作、交流等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对酒店设施、环境、卫生、出品等进行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即时督导,及时修正服务当中的出现的差距或差异。所以,优秀的酒店培训师首先是一名优秀的酒店质量检查专家,即是标准的掌握者,也是标准的传递者;既是专业的培训者,也是质量的督导者;既是意识的引导者,也是实际操作者。检查与督导能力是酒店培训师必备的职业能力。

(三)培训项目设计与执行能力

优秀的培训师必须是一名优秀的培训设计者,更应该是强有力的培训设计的执行者。设计和执行能力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备”,即:备任务,明确培训的任务是什么,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备目标,明确培训的目标是什么,包括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等;备课程,包括课程的内容设计、逻辑关系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等;备教材,包括重点、难点、时间安排等;备学员,包括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基础、培训需求以及适合的培训方法等。好的培训设计和培训执行一定能够收获好的培训成果,酒店行业对于培训成果有一句话叫做“看看一个酒店能走多远、走多久,最好的答案就在酒店员工的笑容和眼神里,如果他们的笑容比培训师还真诚,如果他们的眼神比培训师还坚定,这个酒店真正的成功了。”培训的设计与执行能力是培训师必须具备的职业功底。

总之。国内的酒店行业培训特别是本土酒店培训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在外资酒店在中国急剧扩张的情况下,本土酒店必须加强各类培训,尤其是员工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应变能力的培训,通过培训、检查和整改,切实提高酒店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宾客满意度,培训师应成为推动本土酒店提高服务品质的助推剂和生力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职业素养,用自身的职业能力和敬业精神,感染员工,影响员工,带动员工,创造高素质的酒店员工队伍,本土酒店必将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而走向世界。

第8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摘要: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除了承担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外,还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和提供服务的任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其培训对象及培训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培训对象;培训内容

一、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相关概念解析

实训基地是由若干实训室或实训场所构成,是提高受训者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载体。实训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校内实训基地位于学校内部,校外实训基地主要位于企业内部,通过校企合作进行建设的。

公共实训基地是由政府牵头,主要由政府注资建设,培养行业或产业发展急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开放性、公益性的服务平台,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的各类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及社会团体,具有开放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点。

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通过校企合作,在满足于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为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与开发、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发、就业等提供服务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益性平台,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后,通过专业的岗位实训,获得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与市场的完全对接,其强化的是岗位的真实性操作。

2.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其一,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能够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便于解决我国劳动力的供求矛盾,促进社会就业。目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生找不到工作,同时,许多企业招不到员工,高级技师更是难求。这种矛盾的根源固然与大学生的好高骛远等心态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各类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档次有关。许多高职院校还是一味的以理论教学为核心,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培养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方面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因此,建设高职开放型实训基地,既便于解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足实训难以开展的问题,又便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其二,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便于加强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工作岗位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加强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使之熟悉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而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其三,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便于解决社会上的再就业问题。高职开放型实训基地,可以为下岗职工、社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强化被培训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进而提高其再就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

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是以高职院校为依托,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的资源共享型实训平台。根据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高职院校的学生

教育部[2000]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给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充分的实践操作来完成,而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就承担着这一任务。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围绕岗位的技能要求,提供真实的操作环境,便于学生通过实战训练,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它是将理论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强化、职业素养的形成融于一体的实战场所,主要培训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

2.企业员工

时代在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日新月异,企业更新了生产设备,革新了生产方式,造成原有岗位的员工很难适应新的工作要求,急需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除了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外,还可以为企业的在岗职工提供培训与服务,这种合作是一个典型的校企合作共赢的过程,既服务了社会,又提高了自己的社会知名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管理经验充分,公共实训基地设备设施较为先进,师资水平较高,具备为企业进行理论培训与岗位技能提升的条件,可为企业在岗职工提供相应的岗位技能培训。此外,利用公共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还可以同用工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为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员工的数量、岗位性质及技能要求及学员的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设置好培训内容,并落实培训,达到考核要求后,将合格学员送到企业就业。做到定向培养,定向输出。

3. 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

受国际金融形势大环境及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产业升级及技术更新的影响,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企业经营处于一种不景气或倒闭的状态,员工下岗在所难免。另外,由于自身知识与技能不能适应企业岗位的新的要求,也造成了一些城镇失业人员。此外,还有一些本来就无业的社会人员。他们的再就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其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优势,为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

4.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二是转到乡镇企业,三是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众所周知,目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文化层次普遍偏低,技术水平低。要想顺利实现转岗与上岗,对他们的培训必不可少。即使是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没有知识和技术依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转移到城镇的,由于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缺乏、综合素质低,找工作依然是个难题。为此,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义务利用公共实训基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顺利实现转移。

三、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内容

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提供培训和服务的职责。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内容,应依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量体裁衣,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1.围绕高职院校学生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培养应注重能力本位,有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人才的质量体现在基础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能、综合素质三个方面,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体现技能的实用性、技能的职业性和技能的高级性三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是职业技能资格证。以高职院校为依托的开放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高职学生技能培训的重要任务。因而,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对象的专业岗位来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选择实训内容,构建实训课程结构,有针对性的为高职学生提供技能操作与岗位培训,特别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围绕企业的员工而开展的培训

(1)新员工的培训。新员工培训是指对企业的新雇员进行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到企业的历史、宗旨、规模和发展前景;规章制度和岗位要求;组织结构、部门划分及隶属关系;产品与市场定位、企业文化、价值观等等。

(2)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有如下内容:管理技能方面,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工作分析、绩效管理、人员招聘、培训、劳动关系、团队建设、激励与沟通等;生产管理方面,如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环境分析方面,如战略与目标的制定、组织结构层次及决策等;业务能力方面,如企业管理技术等;领导艺术及团队管理。

(3)对企业在岗员工的培训。 主要有以下内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岗位职责、工作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工作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等。

3.围绕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可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与政府劳动服务部门、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为城镇下岗、失业、无业人员提供培训与服务。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种类的需求情况,结合下岗无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对下岗职工、失业或无业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这种培训以技能操作、市场适应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短期培训为主,以长期培训为辅助,突出实用性的原则。主要培训内容涉及到家政、保安、花卉、绿化、电焊、装修、电器修理、机械操作、工程车驾驶、挖掘机驾驶等。

4.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开展的培训

高职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开展三个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向转向农村的非种植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由家庭养殖技术与管理、农村运输与服务、农产品加工与管理、贸易知识与技术等。二是面向转向乡镇企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岗位工作基础知识和岗位技能。三是面向转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的培训,主要培训其生存与发展能力,培训内容涉及到建筑技术、服装加工、电焊、计算机操作、电子技术、包装与装修、汽车维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搬运、物业管理、保安等。

小结: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为社会提供公益的任务,它的建设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的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准确定位关系着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只有厘清这种关系,高职院校开放型公共实训基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9篇:急救知识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人;背景;培训;模式: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那么,谁能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谁能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经纪人一手牵着农民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他们是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因此,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本课题组,同时,自2006年始,即与绍兴市农产品经纪人鉴定中心一起承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鉴定工作。3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诸几市、新昌县和越城区多个镇、村完成了23期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培训学员累计达2000余人。实践证明,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培训模式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经营理念、植入农民市场意识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现有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一支生力军,帮助农民缓解农产品销售难的矛盾,则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为此,本课题组于2008.5~2009.5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调查手段,抽样调查了浙江省所辖宁波、绍兴、杭州、衢州等地区的部分农产品经纪人,对他们的经营现状和需求特征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收集,部分重点对象还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表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0份,调查涉及农产品经纪人的基本情况、经济活动以及对培训课程的感受和评价等10项指标,调查信息的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为更加精确地把握农产品经纪人需求及影响培训的因素等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和深化培训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深化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模式,探索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能手,为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聚集大批实用创新型的中介组织和现代商人。

二、农产品经纪人现状调查

(一)经纪人队伍结构老化,呈“青黄不接”之势

从表1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务农人口中,中老年人留守现象比较突出,35岁以下的经纪人明显偏少,仅占被调查人口的不到20%,说明浙江省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产品具有分量重、保鲜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所以,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体力作保证。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务农,必将导致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及流通后继乏人,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埋下隐患。

(二)经纪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

表2数据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经纪人占样本总体的65.5%,其中,小学及以下的人数又占了样本总体的22.1%,说明浙江省经纪人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多数经纪入信息采集手段落后,利用媒体或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意识比较淡薄,相互之间缺乏信息联系和交流,自律管理及权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十分缺乏。

同时,大专以上学历的经纪人仅占10.5%,学历较高的农民不屑于从事农产品流通业务,或者对农产品流通职业不够重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尚需加强宣传力度,经纪人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以个体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

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经纪人的年营业额集中在15万元以下,这其中,又以5万元以下的占大部分,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廖若辰星。从组织形式上看,个体经营占了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纪人经营规模较小,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经纪人(他们同时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户)尽管已成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但由于合作社本身仅仅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社员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方式及价格均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又由于许多合作社没有统一的农产品销售章程,所以,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自产自销这种传统的产品流转方式。据调查,目前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采用订单销售,另一方面,由于浙江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少且分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而主体过于分散,又导致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单个农民就好比飘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弱小无助,无法掌握市场动态,很难获取增值利润。典型的小规模农产品经营格局,难以产生支撑新农村的经纪人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标准化、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合法权益,使职业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更有发言权,更有机会参与利润平均化。

(四)明显的经营区域局限,市场辐射力较弱

统计表明,61.5%的经纪人将农产品选择在当地销售,这种“门前销售”又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当地农产品专业市场销售,此类为“等客上门”式销售(如嵊州的水果交易市场);第二种是在种养基地,结合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销售,此类为“借船出海”式销售(如上虞的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第三种则是由农户挑起“货郎担”进行摊贩式、近距离流动销售。除第二种销售模式外,其他两种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可获取的利润通常是极低的。

经纪人选择就近销售农产品,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茶叶、葡萄、西瓜、杨梅、茭白、桃子、鲜菜等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易腐烂、运输要求高等特点,不宜远距离贩运;农户分散经营,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从产品销售单位成本的角度思考,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浙江的不少农产品多为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角色产品”,游客在玩乐中采摘、在休闲中消费,使农产品处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之态,农民便无卖难之虞。这自然使得经纪人开拓省外市场和国外市场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了。

(五)“获取信息难,寻找客户难”是经纪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表5显示,66%的经纪人认为,获取

信息、寻找客户、灵活的推销技巧是开展经纪活动时所面临的最困难环节,说明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加强市场营销和谈判技巧方面的训练;同时,近16%的经纪人认为农产品储存技术落后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经纪人培训需要农技专业人员的加盟;此外,剩下18%的经纪人需要在合同的兑现及农产品加工方面获取更多的知识,说明这些模块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内容中予以进一步充实。

(六)培训效果初现,培训模式需要深化

表6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普遍认为,经纪人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在与经纪人座谈中,学员纷纷表示,参加培训后,他们的市场意识逐步建立,产品标准思路逐渐清晰,营销技巧开始关注,产品销售增效显现。据嵊州市供销社主任介绍,该市前4期经纪人培训后,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0%。

在实地走访时,通过对种植(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和社员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学历层次比较低的经纪人,其当务之急是需要接受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现场指导和培训。而大专及本科学历等层次较高的经纪人则希望在理念和体系方面得到更加系统的培训;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不少经纪人提出,时间太短、内容太多,容易陷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窘境。

综上所述,经过第一阶段的普及性培训,一些初步掌握了经纪人基础知识的农民大部分活跃在了农业第一线,他们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经纪人本身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相关对策,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

三、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深化培训模式的对策措施

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培训模式深化上做文章。培训模式应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突出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培训程序的规范性,坚持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相吻合、与培训对象的层次相一致。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领域、延伸培训链条,综合运用集中辅导、典型示范、“菜单”选学、以农教农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活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对策如下:

(一)分层分阶段式培训

根据经纪人文化层次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级、分阶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既可以消除部分学员“吃不饱”的饥饿感,也可以化解部分学员“吃不了”的消化不良症,真正实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设门槛的经纪人普及性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意愿,都可以进入培训班听课学习。培训内容可以在兼顾市场营销知识启蒙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引进的同时,侧重于介绍让农民可以直接应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产品质量标准等,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例如,新品种及种子的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是现场示范、实地操练,也可以是视频演播,分段讲解。总之,尽可能使培训效果立竿见影。第二阶段为经纪人的素质提升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以及经过第一阶段培训后考核成绩较好的农民。培训内容则是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系统培育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介绍相结合。又以营销和管理理念的系统培育为主。重点开设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知识及实务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市场调研方法、市场营销策略、商务谈判技巧、营销渠道管理等),同时插入农业高新技术课程(如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工程与智能化装备技术等)。培训形式既可以是请专家、学者集中讲授,也可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远程答疑,还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座谈交流,如在本地合作社中选取成功经纪人宣讲经营心得,集思广益;加强区域合作社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营成果;组团进行跨国交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合作社的农产品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通过这种分层分阶段式的培训,可以使受训学员真正系统地、卓有成效地掌握农产品经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高超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宽视野、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

(二)划圈分类式培训

资料显示,浙江既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稀缺大省,同时,又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其出产的茶叶、柑橘、蚕丝、水产品、竹制品、苗木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如浙江茶叶的主产地集中在绍兴、杭州和嘉兴一带,浙江蚕丝的生产基地在湖州,衢州已成为浙江柑桔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嵊州及安吉的竹制品已闻名中外……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像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如萧山萝卜干、富阳芦笋、临海西兰花、常山胡柚、上虞葡萄、余姚杨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本次调研中浙江的农业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品类区域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单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该地区已呈现设施农业、集约生态养殖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绿化园艺业、有机农业、生态林业、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等8种值得推广的生态类型。如诸暨市马村畈现代农业园区,绍兴县绿神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绍兴县稻鸭共育模式,上虞市虞南山区的板栗林套种高杆型名茶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诸暨花果山庄休闲观光园,绍兴兰渚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县大地园艺有限公司。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的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上虞市海涂防护林建设,上虞松厦镇祝温村村庄平原绿化和曹娥江景观带等均已成为自成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致使农产品种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特点及市场特点,这就要求经纪人培训不能采用“大一统”的培训模式,而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培训要变过去的“一灶制”为今后多模块并存的“多灶制”。变过去教学内容的“给什么,吃什么”为“点什么,吃什么”。即要根据不同的农业生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按照产业特点,巧设课程菜单,实施解剖麻雀式的、划圈分类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

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因为这种培训方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概念原理的逻辑性。加上在培训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不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灵动性。同时,也容易让学员陷入学习思考的惰性陷阱。

对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不需要那种

学究式的教育,要针对受训对象文化层次及需求特征的差异,将一些概念的辨析和原理的剖析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和故事穿引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这种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模式,可以让受训学员将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培训可通过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如引人大量的“营销案例”、“商务谈判案例”、“信息收集案例”、“合同签订案例”、“核算案例”以及“经营决策案例”等),将抽象的理论活化为具象的实践。将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使学员主动地、持续地学习。

在遴选案例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案例要有真实性。所选案例必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事例,切忌哗众取宠虚构案例。二是案例要有针对性。培训师应结合教学对象和培训要求选用案例,有的放矢,远离对牛弹琴式的案例。三是案例要有启迪性。人选案例应该能够启迪农产品经纪人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帮助其理性地分析问题,引导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式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培训师对案例的点评和升华。同一案例,由于学员能力、经历和水平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案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悖。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多半不只有一种精确的答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结论。因此,培训师在进行案例点评时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注意激发学员去联想、去探索、去创新。不要把结论束缚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总之,通过这种案例式培训和体验式学习,要引导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点评升华,使培训效率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真正掌握经纪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借专业合作社平台,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

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是合作经济组织大放异彩的世纪。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动向,到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8072家,入社成员达771850人。浙江省1/3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合作社或受专业合作社的带动。2007年10月,浙江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亮相国际农交会,首次在国际农交会上摆开合作社的“丰收盛宴”。2006年,浙江省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额248亿元,经营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事实证明,浙江已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较高的省份之一。而在农产品大市场中披荆斩棘的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们,正是那些善于捕捉市场行情、长于市场运作的经纪人。

经验告诉我们,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对合作社管理者及其成员进行组织培训和能力培养的最优组织,也是进一步提升经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平台。农产品流通上连生产、下接终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不仅应该是产品流通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行家里手。所以,在农资采购、新品种引进、种植养殖技术更新等生产环节中,需要得到农技专家的指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营销专家、品牌专家等给予市场拓展、渠道创新等方面的专业性指导。以专业合作社名义对外聘请专家组织培训。在合作社内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经纪人业务交流活动,将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加工销售、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集于一体。借此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同经营能力,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经纪人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农村知识分子充实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争取农产品经纪活动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五)规范考核,严格鉴证,实现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

规范考核制度,严把鉴定质量关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的又一关键措施。我们认为,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在培训的初级阶段,应尽可能鼓励农民主动报名参加,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树立市场意识,了解营销技巧。为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考核可以相对宽松些。对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完成了相关模块的学习任务之后,颁发农产品经纪人结业证书,并鼓励其进入高一等级的培训和学习。在培训的中、高级阶段,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细则,要设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考核方案的设计既要有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等),又要有综合成绩(包括独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测试考核)。考核程序要规范严格,考评尺度标准要高,内容要实,使考核真正达到鉴定标准,真实体现经纪人的经纪能力和经营水平。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含金量。但是,如果考核过程不严格,考核制度不科学,那么,不仅证书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此外,为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制定《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标准》编写《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修订现有的《农产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将目前五花八门的《培训教材》按农产品类别规范为统一的《培训教材》初级、中级、高级系列,以便于培训考核鉴定。

同时,《职业标准》应体现农产品经纪人不同等级的职业要求和鉴定标准,《考试指南》应涵盖不同等级的考试目的、鉴定点、考试内容与测试题、考试样题等内容,《培训教材》应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板块可按照农业类别的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方便不同种类农产品经纪人的学习和考试。

最后,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发证机构对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要实行定期验证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可以通过现场测评、设立举报电话、网上投票、电话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训效果及培训对象的满意程度。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经纪人队伍的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纪人队伍在扩张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的提升。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