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维导图 小学语文 应用
思维导图是基于多媒体技术产生的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的有效工具,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逐渐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年,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工作者也逐渐发现思维导图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因此逐渐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促进教学事业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一、思维导图内涵
思维导图主要通过树状结构并对其进行按序标号实现思维展现的过程,这一方法可将传统的语言、数字及创造等智能化因素结合,从而实现发散性思维的图形表达,现如今,该项工具已被广泛应用于多领域,尤其是教学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实现教学事业的发展。思维导图虽然在国外发达国家教育事业中已有很完善的应用,但由于我国引进较晚,因此其该项技术发展还存在相应不完善性,个别学校教师针对思维导图采取相关教育措施,但是该项技术的传播有限,其效果也具有相对有限性。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其学科自身的特性,该项技术对语文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师应对思维导图进行相应分析,同时将其正确的引入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语文技能,促进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教师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前,首先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及基本含义等进行大致的了解并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相应的教学优势,但是该类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严重的遗忘现象,因此这样会造成学习有效性的降低,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阅读文章的记忆效果,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升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堂预习教育,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应注重对文章知识点的梳理,并找出文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预习的结果进行初步的整理,并将其绘制成思维导图,后在课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对文章深入理解探讨后,对初步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在文章复习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关键词语整理,并对其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详解,这样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学习兴趣的提升。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虚假情感、记流水账等现象,写作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师可应用思维导图对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善。在写作开展前,教师可将写作主题放置于学生中间,使学生针对其现象进行合理的想象,后对材料进行合理加工,之后形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绘制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这样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作兴趣,有利于作文创作的顺利开展。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由于其自身的思维优越性可应用于小学语文复习中,因此在该项目应用中,思维导图可对语文的教学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归纳与整理并帮助学生对其重要知识点进行挖掘,并理清各自之间的相关性,这样可以形成语文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思维整理,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有效发散,提升语文复习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快速提升知识掌握能力。同时思维导图还可广泛于课堂笔记、口语交际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以及教师的课件制作中,不断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三、结束语
一、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追求课堂自主高效培养创新人才的观念,早已深入教者之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模仿先进的教学模式,尝试探究着各种教学方法。但现实状况依然是老师找不到可以放手的好理由,学生找不到自主乐学的好途径。历经探求尝试验证,笔者终于找到了能让初中语文课堂真正实现自主高效的利器―――思维导图学习法。
二、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由一个中心出发,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是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的图形。
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课文根据文体内容及应抓要点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有层次地展示出来,即引导学生经过联想、想象、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将文字图文化。
三、思维导图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目前运用状况:思维导图是21世纪风靡全球的瑞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超强的思维风暴。发起人是英国东尼·博赞,他著有《思维导图大全集》一书,电视广告中的学之源头脑风暴,全脑开发、陈克正“高速记忆法”,均是着眼于对大脑思维模式的研究。全球已有2.5亿人在享受使用思维导图的好处,世界500强的许多企业已把它作为员工的必修课程。一图胜万言,思维导图引发的大脑海啸已惠及全球。四川出版集团出版的人教版《新课程实践与探究丛书》首先展示的就是课文图解,那就是思维导图的一种,思维导图用于教学将大有可为。
理论依据:大脑潜能无限,左右脑各有分工,记忆主要由右脑负责,而右脑对图形的记忆力是对普通文字记忆的100万倍。课文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其实也是对思维模式的改进过程,是激活调动大脑多方功能的过程,故能充分的激发大脑的潜能,才能开发智力,提高效率。
四、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方法
工具:白纸、水彩笔和铅笔数支
方法:1)从白纸中心开始画图,周围留出足够空白。
2)在白纸中心用图象表达你的中心思想,即是将课文中心和标题图形化置于中间。
3)尽可能多地使用各种颜色。因为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大脑兴奋,能够给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
4)将中心图像与主要分支连接起来,然后将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依此类推。
5).让思维导图的分支自然弯曲,不要画成一条直线。曲线和分支就像大树的枝权一样更能吸引眼球。尽量多用图形。
6).在每条线上使用关键词。所谓关键字,就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字词。
五、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形成一套基本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有模式可用
与学生商讨基本的导图符号,商讨绘制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及适用所有类文章基本思维导图模式的方法,并形成一套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按所给思维导图增删完善。如以一支笔代表作家作品,以圆中加点代表文章的中心,以梯子代表层次,以心形图代表爱、想念等。笔者将语文课文整理出了六大分支:作家作品、文章主旨、文章结构梳理、美点赏析、重点提要、课文拓展。这六个一级支上又有分支,尤其是结构梳理,支上分支极多,建议放在中心图右侧,便于书写关键词。笔者是从中心图的上侧开始按顺时针方向绘制六大分支,以免遗漏和便于书写,并便于学生形成习惯。下面是《出师表》导图及适用所有课文的粗略图:
(二)教给学生战胜困难的方法,帮助其克服怕羞怕难心理
通过思维导图在具体课文中的运用,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学习运用思维导图的兴趣被大大地激发,有了运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的强烈冲动;在课文思维导图的大体模式的增删完善中享受着自主学习的乐趣。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问题:不会绘制中心图、图不成形、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
这时要告诉学生,中心图多为文章的中心,是在对全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再借用图画将主旨直观的表达出来,要用到比喻、象征、夸张、想象、借代等手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老师做起来都有难度;如果找不到恰当的图,可先将中心图空出,在完成其他环节后再设法补上。
图画虎犬不分,没关系,图能自认就行,那只是增强记忆的方式,真实图形自在心中。画标准图形是画家的事。敢画就是有胆,能画就是有才。
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面对这个问题,老师要降低要求,分层次给学生提目标,让学生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向思维导图深入迈进。祝贺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重难点。理不出层次提不出关键词这正好体现了思维导图的神奇作用,能帮我们发现难点,这正是独学、对学、群学要解决的重难点。全体参与,优秀者可在基础模式上自创,困难者学会依样画瓢,根据示例去增删完善。让人人有得,个个有成就。
(三)小组为单位,分层要求,交流激趣,评比励志
以小组为学习竞争单位,针对学生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以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学习,并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交流评比激趣,评出“超强创意星”并大力表彰。
六、思维导图的作用:实现课堂的自主高效
(一)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
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学有抓手,能知要点、明难点。在按照老师所给导图模式分析课文时,学生知道应抓之点及自己的难点所在,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能做,学生个个忙碌,老师只需巡回引导,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还课堂与学生。
(二)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乐意自主
在绘制导图中要用上比喻、联想、想象、夸张借代等手法,激活学生思维。在梳理课文层次结构时,体会到了能将复杂的课文梳理得层次井然的成就感;更有在梳理中发现课本的错误的惊喜,俨然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这种自豪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提取关键词的思索中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得到大大提升;在交流自己作品及品同学不成形的或创意丰富的作品中,快乐地享受智慧的交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以自我推荐、同学举荐、老师赏评等方式的评比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在考试检测中享受分数提升的幸福……诸多的可喜变化,让学生乐于利用思维自主学习。
(三)思维导图模式让学生享受课堂的高效
思维导图模式在让学生绘制彩色导图中要用到联想、想象、比喻、夸张、借代等手法,寻找以图代文的途径,思维被全面激活,大脑处于高速运行之中,枯燥的信息变成了彩色的生动图画,记忆必然快速而深刻。
如阳宇浩同学为《杨修之死》设计的中心图用了漫画手法。军账中对峙两人,曹操头部硕大如球,心却小如绿豆;杨修双目望天,长舌上搁刀,喻示了曹操的心胸狭小、杨修的恃才放旷祸从口出;马凤君绘《星星变奏曲》主图用红色与蓝色的变幻分别象征黑暗与光明;刘哲宇为《陈涉世家》绘的主图是一面大旗上写着一个大大的“反”字下面光芒万丈,陈涉头戴王冠,意味着高举反旗,首事之功,永耀史册;李涛介绍傅雷时用了英语与汉语互换来表明其翻译家的身份。
在完善思维导图模式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六个主支,其中多大数同学都会在理层次与提关键词中遇到困难,于是就有了思考的重难点,就会调动各种思维方式及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资料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层次分析的能力、关注整体、细化局部的能力都得到了大大提升。
摘 要:文章从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出发,指出当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作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作文现状;思维导图;相关建议
一、引言
语文是一门讲究语言逻辑性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学习生涯中的十分重要的模块。作文作为训练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巩固文化知识点的一个重要模块,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普遍重视。思维是写作的核心,不论是构建文章整体结构还是组织通篇文章的语言,都是思维在文中作用的体现,而思维导图就是用一定的树状结构呈现思维过程,培养思维技巧,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生作文训练适应了小学生作文教学的需要,有助于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
作文是一种记叙方法,它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后,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确定的主题。作文是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工具之一,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小学生年龄局限,特别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写作存在很大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偏题离题
在接触正式的作文写作之前,低年级学生写作练习模块主要是“看图写话”或者根据给定的主题对内容进行扩充。然而,接受正式作文训练后,特别是某些作文要求学生根据语段提炼出中心思想后进行写作,由于小学生语言思维能力还有所欠缺,读懂题目中心思想存在难度,作文偏题离题现象时常发生。
(二)思维结构混乱
作文通常都有一定字数要求,特别是篇幅较长的作文,文章后半部分往往有拼凑字数的嫌疑,使得文章整体缺乏逻辑性。小学生构建作文整体结构具有随意性,很少进行系统性构思,导致写作更像是文字的堆积,此外,小学生作文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也是导致其作文思维结构混乱的一个重要因素。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直接导致了语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明确,文章结构混乱。小学生写作特点使得作文训练本意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内容空洞,缺乏感情
小学生对作文练习存在排除心理是一种常见现象。课内知识巩固不牢、课外阅读积累不足,加之生活经验总结缺乏,使得大部分小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写作内容大都无病,没有融入真情实感。就算作文中偶有感人事例或者名言名句,但由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通常以口导式的语句将写作资料拼凑在文章中,显得语句肤浅空洞。
(四)教师写作引导缺乏逻辑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教师能够帮助学生读懂作文要求,提炼中心思想。但是,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日常写作练习时,通常是以直接告诉学生主题的方式进行写作,极少用思维引导的方式将学生写作主题导入正轨,缺少锻炼学生自我提炼题干的训练,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主题准确性。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诸多学科的教学中都发挥了一定作用,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也具有可行性,它既能给老师在作文教学上带来很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语文作文相关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教案准备
教案准备在教学过程不可或缺,作文教案也不例外。运用思维导图准备作文教案具有优越性,它能缩短资料整理与运用所需的时间,提高教案质量。例如小学作文前言引导的主题为“愉快的假期”,教师可以将相关体现作文主题的语段用关键词标注,用分支结构的方式在教学环节开展,特别是PPT制作与展示,思维导图能够将教师思维分析过程很好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使用关键词来写教案,不仅能减少教案的篇幅,还能使得教案主次程度更加直观,方便教学。
(二)思维导图融入作文技巧训练
小学生作文存在偏题离题、逻辑结构混乱、感情空洞等问题,教师要从根本上纠正或者改善作文问题,可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技巧训练,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作文主题的确定以及篇幅的展开都有一定技巧,都是思维的体现。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标注语段关键词,细细琢磨后确定主题,其次,细分出作文将要展开的事例或者分论点,最后,在文章主次明确的基础上收集资料,完善文章内容。例如,小学第十二册作文要求题目为《难忘的……》,在进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进行举例教学,通过《难忘的一件事》的导读,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对于这类题目的写作形式和内容,对整个题目有更加具体的把握,然后学生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拓展,联系身边的实际经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感受到生活中的任何经历都会对写作产生帮助,会让学生更加了乐于观察生活,运用到写作当中,让写作成为体现生活的途径,运用想象,让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快乐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极大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通过这种开源化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提升学生测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融入作文课后总结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在于课堂练习,课后总结同样重要,它能及时反馈学生作文问题,提醒学生重视并改正。教师利用作文课时间,将学生作文问题运用思维导图列出。例如作文《愉快的假期》,将作文辑结构混乱这一共性问题作为主支,继而罗列出导致这一问题的不同原因作为分支,如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导致的语言表达不明确,实例选取与主题不符等。这种课下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根号的把握写作课堂的重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作文互评,小组成员可以自行决定,然后,成员合作总结作文问题并制作出思维导图,最后选出做得最好最快的组别,进行奖励。
四、结语
思维导图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体现为“作文地图”,它从作文主题和脉络展开两个方面促进小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基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比重较高,小学生写作水平将将直接影响我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掌握思维导图操作原理,在作文教学中构建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克服作文难题,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高中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43-01
引言
将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现状要求与心理学发展的要求。从思维可视化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而言,其有利于实现高中生更有意义的学习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学习语文的信心。
一、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记忆的情境
从高中语文教材的特点入手可以发现高中语文中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特别是长篇需要背诵的文言文部分,例如《游褒禅山记》、《蜀道难》等都是需要学生背诵的课文。从学生的特性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不够浓厚,死记硬背的方式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的烦恼痛苦的记忆变成轻松快乐的记忆过程。对于文言文的教学,首选需要让学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经过一个深入的思考与理解的过程让学生自身形成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得到修正、补充与完善,最后帮助学生得到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游褒禅山记》的教学时,考虑到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更好记忆,该教师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的特点采用了视频展示与图片展示的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之所以写下这篇文章的原因作为切入点,将褒禅山的命名、禅院、华山洞、前洞以及后续的探洞过程,这样的一个叙述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利用影视资料、图片将山的实景展示给学生,更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这种方式下学生能够更好的记忆,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以作者的角度去感受那种环境,在缓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畏难情绪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
二、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情境
思维作为学生理解高中语文知识点以及更深层次内部规律的认知过程,不同的思维方式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思维的特点,利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能够有利于学生思维形成的情境。利用高中语文知识图形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时,先将滕王阁各种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这个阶段可能学生往往处于一个比较粗浅的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让学生一边朗读课文的第三、四段,一边结合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以作者的角度仿佛置身其境一般感受滕王阁当时的景色。让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练习并且逐渐形成思维导图模式,这样一来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总结,也更有利于语文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此类课文的过程中就会条件反射的进行想象,就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结合思维可视化创设更利于概念形成的情境
学生一旦形成了对语文知识点的概念就能够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2]。]思维可视化中有一个关于思维导图的内容,思维导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清语文知识点中相近或相似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突破原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将原有的只关注答案、关注结果的方式变成更加注重答案与结果生成的过程,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建立一个全面、完整的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后期进入到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中。思维导图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口、眼、耳进行立体化对词语、图像等方面信息的理解与记忆,有效提高学生的记忆。
例如,某语文教师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之前,先将最符合原著最贴近原著的红楼梦87版中第一集“林黛玉别父进京都”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播放的过程中一边进行讲解,讲解其中人物性格、人物说话特点,对视频中出现的每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做法将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得到具体化,学生不再是单一的、虚幻的想象,利用实际的视频资料将学生的想象结合现实更好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林黛玉进贾府这件事作为全文的主线将每一个出现的人物分析并联合起来,最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了整个事件中牵涉到的所有人物、所有存在各种关联的人物的内在联系更加明了,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整体概念。
四、结语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思维可视化的教学已经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是可以发现这种方式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思维可视化结合学生的特性、认知特点创建一个思维情境,帮助学生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能够加深理解,牢靠的掌握知识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学制
【中图分类号】G623.2
2012最新修订《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稿)指出:“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贯彻这一要求,我校语文组立足本校实际,将导疑、导研、导练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使语文教学回到课标中,找到了提升我校语文教学质量的引擎,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精彩转身。
(一)导疑――在自主学习中积累
课标修订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钻研文本,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激发智慧的火花,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觉悟,为接下来的导研做好必要的知识支撑。
要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进步,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学生明于心而不明于口时,并不要直接道出答案,而是通过侧面点拨,给予一定的思考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导疑可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预设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预习作业中暴露出的问题,还可以是学生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引导学生自我释疑。引导学生课堂质疑不是教师越俎代庖的强推,也不是学生无聊幼稚式的作秀,如何启发学生从低效质疑步入高效质疑,教师的指导作用尤为重要。质疑的基本方法有比较法、怀疑法、想象法、求异创新法等。
(二)导研――在合作学习中提炼
课标修订稿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研习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导研既可以是生生互动、合作学习,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也可以师生互动,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交流研究,提炼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
导研,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写、辩、议,指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探究课文,展开思维,引领学生由宏观到微观、有粗浅到深入、由此及彼进行合作学习,努力做好知识的挖掘、迁移和提炼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表达,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以师导促生学,以师导促生研,在疑问中研究,在研究中交流,在交流中释疑,在释疑中归纳,在归纳中提炼,力求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学习是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内化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思考过程。因此,导研需要弹性,有“弹”性才有“活”性,有“活”性才有“灵”性,有“灵”性才有“创造”性,弹性不仅表现在课堂提问、设计、评价上,更表现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上,学生可能会一时答不上来,此时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小学语文课堂绽放出互动共进的生命之花。
(三)导练――在探究学习中检验
问题的研究、知识的积累、规律的发现不是最终目的,而这之后的实践与思考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才是教者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基础,因而课堂导练必不可少。课标修订稿在“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课堂导练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反馈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训练中它不仅具有帮助学生联系旧知的再现功能,还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在教学实践中,我校语文组从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在训练中提高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导学制” 的三制模式:审批制、选择制、追踪制。训练的编写采取“审批制”,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具体负责把关。“选择制”,必须制定知识分布明细表,合理安排能力要求;习题要有针对性、基础性、原创性;检测具有信度、效度、区分度;提供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努力使作业的设计符合课程要求,具有恰当的难度、合理的梯度、适当的题量。 “追踪制”,学生训练反馈情况要及时矫正, 采取“批改――订正――再批改――再订正……”的多轮循环矫正的方式,坚决做到“适当、适量、适时,不达标的坚决不放过”的训练要求。
导练的形式可以是讲练结合,如先讲后练、先练后讲、讲练交替等;也可以是条块结合,每块均由“讲解”“练习”“小结”构成;还可以是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穿插微型训练等。
总之,“导学制” 框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强调尊重学生的理解、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但“导学制” 框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只是一种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是一种在摸索探讨中的程式,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简单的程式化、规范化;如果一味遵循模式,则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庆著:《我的小学语文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摘要:小学阶段正是夯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根基是否牢固,扎实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构建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优质课堂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的要求,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把握学生的发展脉搏,根据学生的情感爱好、认知能力,创设灵活多变的语文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喜欢语文,乐于学习知识,提高教学成效。
一、课前精心准备
1、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想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结果或者标准,以语文课标所限定的范围和语文相应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是教学目标的确立的依据。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要的是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一栏里把知识与能力目标写出来即可,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我们要静下心来,从多个预期的教学目标中意义选取,大胆舍取,选择出最符合学生学习发展的教学目标。追求高效课堂最本质的含义,为每一堂课,确定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每一个优秀老师必备的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确保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个的环节,它是教学活动的运动,变化、发展在时间连续性上展示所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常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至关重要的,任何成功的教学流程都要体现这一点。教师应在学生之前诵读课文,诵读课文就是为了透彻理解教材。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对课文中许多不起眼的词句中蕴含的微妙常常忽然领悟,教学设计的灵感也常常会不期而至。教蛹读懂是为了引导、指导学生读懂,这是教师钻研教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以教师钻研教材是要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
二、创设宽松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宽松愉快的环境能够让人感觉到一种安全和自由。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的生成。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运用课件、语青、音乐以及视频等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能够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放松的学习状态。小学语文是学生对于语言理解的入门阶段,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做好学习语文知识的准备,让他们能够适应语文教学的环境。因此,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地寻找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注重语言细节
优质课堂备课要细致,教师的课堂连贯语言也是至关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富有磁性、蕴含感情、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积极发展的学习状态,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蕴含真挚情感的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能激发小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小学生紧跟教师的思维引导,情感认识不断变化,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良好作用。教学语言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节奏,在语文教师富有情感变化的节奏中,时而激动、时而慷慨、时而婉转、时而忧伤、时而平静等等,语文教师在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影响下,达到熏陶小学生情感的最佳效果。同时通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恰当运用,能有效调控小学生的课堂情绪和转变课堂学习状态,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为高效课堂增添色彩的目的。
四、凸显学生主体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指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引路者,教会学生思考,凸显学生主体,这是高效课堂的深化。首先,教师要做好引路者。在语文文本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审美情趣去感悟文本,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导规律、导知识、导注意点、导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朗读的方法、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现代文理解的方法等。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境中,从而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五、注重培养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语文素养不高,除与认知水平和生活环境有关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习惯差。那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哪些习惯,才能促进语文成绩的提高呢?
一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促进学生字词句运用能力的提高。字音、字形、字义需要查字典解决,词义、成语需要查词典解决,巩同查字典、查词典的方法,养成运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课前独自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预习习惯的培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预习的问题是学生能运用工具书、已有知识、文中注释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收获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未知问题的有效注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朗读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对字音的正确朗读和语言的正确理解。教师要通过范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在学生试读过程中矫正学生朗读的错误,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要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工作者应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积极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素质,提高了小学语文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新课程(小学版),2009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学模式 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新的目标要求,结合现如今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我们不能忽视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心理学以及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导—读—思—练”教学模式,旨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良好的阅读过程中,使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通过有效的练习,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能力。
“导—读—思—练”教学模式图示如图1:
1 导读的重要性及方法
“导”即引导,向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选择能触动学生的材料或者学习信息,设置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或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能使学生产生联想,主动去思考想象,就是一种无声的策略性引导。教师通过“导”的过程,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首先,情景法导入。教师通过场景设置,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课文,融入课文的创作背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情景法导入既可以作为新课程的导入,也可以做新旧课程之间的过渡,是课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后续内容的兴趣。从教学目标出发,这种导入方法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使教师讲授知识改变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把教学的核心放在思维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方面;从教学内容出发,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重点相互关联,同时,又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学生后期的探索、发现预留出一定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发现、解决等能力;从教学结构出发,这一方法着重以学生自主观察、自由联想为主 。其次,展示法导入。展示法导入可分为语言描绘、图像展示、实物展示、活动展示等具体展示方法。教师可通过语言、图像、实物展示,或是设定一个相关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再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
2 阅读与朗读的有机结合
即阅读、朗读。通过“读”的过程,加深课程印象,利于课程理解。要学生切身体会“四感”,就离不开“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凭借自身对课程的理解经验和情感积累进行范读,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起到一个向导的作用。在教师范读使学生对课程有了初步了解以后,让学生通过自读,来主动走入课程深部,启发学生自身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感悟。
3 思维的创新价值
即思维、思考。中学语文教学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的发散与思考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要做的就是质疑讨论。新课程所坚持的观点是,自专制通往民主,自封闭过渡到开放,由学科通往学生经验的途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念中提倡避免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和安排,应注重课程的创新与价值。在教学过程,配合具体教学内容,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加学生的自我体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加强学生的参与能力与对自我的肯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找并追求以实际的参与中寻求体验,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新课程特点和学生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常遇到的教学难点提炼出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疑问,对学生进行相关启发,并(下转第134页)(上接第128页)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对课程进行思考,提出问题。这样,让学生产生质疑后自觉、主动地叩开知识的大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认知能力,积极、努力地进行自我探索。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通过质疑讨论,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相互学习,不断进步。其次要做的就是总结感悟。在质疑讨论过后,或是课程结束的最后,设置“总结感悟”的过程,通过概括课程内容、谈谈学习感受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自我思考、总结。这样,不但能够巩固知识,开启学生感知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切实行动,助力教学模式完整
即练习、锻炼。在语文教学模式中,“练”是必不可少得一个环节,教师通过练的环节,可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以便完善,学生通过练的环节,可以完成自我检验,查漏补缺。
口述练习对教学模式非常的重要。口述练习包括:背诵原文、概括大意、谈感受等教学方法。通过口述练习,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能够使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而写作练习同样不可忽视。写作练习包括:命题写作、模拟创作等教学方法。通过写作练习,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以及写作能力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人们逐渐接受新课程改革的观念,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改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良影响,越来越多地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加强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协作学习。
无论什么样的教育和学习,都应该顺应一个大致的方向进行。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上却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本文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做的一个研究课题。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子,为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有利条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必须进行平等地交流,才能激发师生之间的心灵碰撞,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导—读—思—练”教学模式就是要创设一个能产生智慧火花的活跃的语文课堂氛围。
“导—读—思—练”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应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热爱学习、乐于学习。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包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身边和生活中挖掘材料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导—读—思—练”教学模式的实施及应用,同样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发散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进学习中去。“导—读—思—练”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创新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69-01
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本应是师生用心感悟、激情交流、智慧碰撞的场所,而现实却往往是“讲者谆谆、听者藐藐”,是我们的语文课本失去了魅力?还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了水准?亦或是我们的学生不懂得欣赏?究其根本,是语文课堂缺乏吸引力,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呢?那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语文人,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一、去繁就简,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的导课对于引入新课、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作用,但学生经过课前预习,都知道学哪一课,此时再按部就班地导入,有多余之嫌。因此,我把导课改为学生说课,即说说自己的预习收获与不懂之处。学生说课的内容包括:泛读课文,认识生词,课前设置的习题,自读提示的内容等。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更有利于课上阅读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创新教学,调动语文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的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活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在课堂上建立师与生,生与生和谐友爱的关系,时时处处,人人都能受到赞赏和鼓励,使学生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这样,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创造性自会得到激发。如用“你的想法很独特,能够做到多方面的思考,但是如果你再换个角度去想,那会更精彩”来代替对学生思考片面性的批评和指责,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去思考,逐步使学生敢于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2.知识迁移,激活思维,使学生勇于创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丰富的课外知识和书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大大激活了思维的创新意识。在讲解《本命年的回想》一课中,在讲到“送灶王”这一风俗时,学生们都很好奇什么是“送灶王”,于是我暂且将这一问题保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关于“送灶王”的文字、图片、视频,然后进行课堂交流。学生在文字的想象中和图片视频的直观感受下,理解了这一风俗习惯,还打算在下一个新年也要亲自“送灶神”。通过课内外知识的迁移,学生的思维被真正的激活了,不仅理解了文章,还升华了情感,创新的能力也就在这点之中逐步形成。
3.鼓励新见,激发争辩,让学生乐于创新
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异议以辩论的形式进行争议,从你争我议的唇枪舌战中发散思维,各抒己见,可以更大程度地使学生乐于创新。如学习《狼专题》后,学生围绕是应该猎狼还是应该护狼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猎狼方从保证其他物种、保护人类安全、保证狼群质量等方面强调猎狼的必要性;护狼方则从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勇敢团结、充满母爱等方面给予有力的反驳,双方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强化立场,巧妙抓住对方的破绽猛烈攻击,机警犀利的言辞和活跃创新的思维让人惊叹!最后大家在总结陈词中一致认为,看待任何事物都要关注其两面性,学会辩证地看待和处理问题。这种全新的思想,创新的结论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既享受了辩论的乐趣,又开阔了思维,使课堂生气勃勃,自然就对语文学习充满了兴趣。
三、教无定法,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语文兴趣的提高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导和科学的教法。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吸引力。
第一,对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讲《三亚落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讲《济南的冬天》时,采用了“联想导引法”,讲《秋》采用了“审美品析法”。多种教法结合,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效果,因课制宜,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第二,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多媒体进行教学。运用电教媒体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迅速把学生带入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情文并茂的散文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春的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对明媚春天的热爱及奋发向上的热情,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上“欣赏感知”课。当美丽迷人的春色奇景伴随着悦耳动人的音乐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伴随着春光明媚、万木争荣的美景,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拓展课堂,拓展语文学习兴趣。
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长,课堂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汲取知识的需要。因此语文学习应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的触角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学习,发展,拓展语文学习兴趣。
首先丰富课外阅读,要“广采百花”,让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同空气般滋养学生,如阳光般照耀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的血液里都充满着丰盈的语言。
一、实施课改,改变教学观念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教师要不断了解、分析学生的差异情况,使不同的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
其次,不把考试分数、平时课堂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把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综合起来评价学生。
最后,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实,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意学生创造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二、实现“两个转变二个优化”
初中语文课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二个优化”。表现在:
(一)努力实现两个转变
(1)教学模式由传统的讲解转变为启发教学。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
(2)教学思维由机械模仿转变为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进一步搞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遵循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初中语文课改中常见问题
(一)不能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师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但真正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新教材为教学只提供了基本的内容,并未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法指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思考、去创造,还需要教师去指导、去点拨。特别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可以说随时都需要语文教师的扶、帮、引,因为课程门类增多,内容扩大加深,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大大提高。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造个性渗透于研讨教材的过程中,涌动于课堂教学中,把语文的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精心构思教案,创造性地组织教材,力求做到课前备课兼顾学法,课堂教学法,课后辅导点拨,强化学法,让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一条鱼,而且还有钩“鱼”的方法,学生才有吃不完的“鱼”,才有乐趣吃“鱼”,使静态没有生命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具有探索性地研究问题,引导、启迪学生探索问题,从而实现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移,彻底改变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标”。
(二)追求形式,忘了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