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活动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活动基本特征

第1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发散思维 流畅性 变通性 独特性 多感官性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它具有四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多感官性。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而发散思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如果教师能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发散思维的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现从发散思维的特征出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特点谈谈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营造良好的数学课堂氛围, 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任何课堂,没有良好的氛围是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的,数学课堂尤其如此。“数学乃思维的体操”,一套没有节奏感、没有艺术性、没有气氛的体操,谁都不会有激情做,只会懒洋洋的昏昏欲睡——这样的数学课,学生连想问题的兴趣都没有,更不用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了。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一是它的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点的自由发挥。是指能产生大量念头的能力特征。

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要搞一言堂。要允许学生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要在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时给以支持和鼓励,在学生发表错误意见时不要打击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别人发表意见时认真聆听、不要嘲笑讽刺他人的错误。同时,教师必须摒弃“满堂灌”、“面面俱到”、“细致入微”等教学习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分析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愿意想、敢于想、有时间想;才能使学生愿意发表意见、敢于发表意见、有时间发表意见,从而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尽可能地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方案、办法或建议,提出一些新颖的甚至别出心裁的、完全出于意料的新鲜见解,使问题奇迹般地得到解决。只有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二是它的变通性。变通性就是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固有的僵化的思维模式,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是指改变思维方向的能力特征。

变通性需要借助类比、转化、迁移,使思维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因此,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 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改变习惯了的思维定势,学会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帮助他们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开阔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初中数学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数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训练,以达到此目的。

比如“一题多变”,对某题目中的条件、问题等作各种变化,可以使学生在变化的情境中,多角度考察、认识所要探讨的题目、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习惯;比如“一题多解”,在条件、问题都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个侧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力求不同的解题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又诸如空间图形中的“从不同角度看”,代数中的“变式训练”,还有“逆向思维”等都是能够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多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的有效途径。这些也是数学教学活动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利条件。

三、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独创欲望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三是它的独特性。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是指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特征。

要培养学生“能够产生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要求。“不同寻常的新念头”的产生依赖于问题“意识”,依赖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独特性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深入研究课题,认真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比如:教科书中的有些问题适合城里的学生但不适合农村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取舍,不能都照本宣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解决好学生“产生新念头”的动机。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一个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积极评价学生的独特思维和创新活动,巩固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愿望。其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在质疑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长期坚持和不懈地努力才能实现的,切不可急于求成,半途而废。

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全方位”专注课堂

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四是它的多感官性。其不仅运用视觉和听觉,也充分利用其它感官接收并加工信息。另外,发散思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教师的课堂艺术造诣高,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赋予信息以感彩,使学生产生激情,把信息情绪化,则会提高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和不懈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殷智新主编.初中教学研究[M].2005年3月版

[2]黎大致主编.现代教育技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

第2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成招艺术类专升本专业考试中,艺术概论是除外语、政治2门公共课外,需要加考的专业课。2011年版大纲和2007年版相比没有变化,共有艺术活动、艺术种类等7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掌握,同时,大纲还给出了需要考生掌握的11类73个作品名称。

相关成考辅导教师介绍,大纲的总要求规定,《艺术概论》要求考生了解该学科的基本构成,包括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等,并要理解艺术活动的性质、各门类艺术的主要特征,掌握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及艺术接受的基本理论。同时,考生还要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察和分析艺术现象与艺术家,对于艺术作品能够予以科学的评析。

大纲列出了试卷涉及的7部分内容,分别是绪论、艺术活动、艺术种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和中外优秀作品赏析篇目。对于不同的内容,大纲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考生复习时可对照要求展开:其中,绪论部分要求考生了解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以及学科人物、研究方法等;艺术活动部分要求考生了解艺术活动的构成,理解艺术活动发生和发展的状况,掌握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对艺术的功能有基本的了解;艺术种类部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艺术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理解各艺术种类的特性,了解不同艺术种类题材的区分,熟悉中外艺术重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创作部分要求考生了解艺术家的含义,了解艺术创作是特殊的精神生产,理解艺术家的修养和能力,以及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及其各环节的主要特点,理解创作活动中艺术家的心理机制和艺术思维状况。

在艺术作品部分,要求考生理解艺术作品的主要构成,掌握艺术作品语言、形象、意蕴3个层次的内涵,深刻理解典型和意境的意义,对于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有基本的了解。

考试大纲还附录了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赏析篇目,要求考生能够陈述这些作品的作者及其国别(或地区)、时代,结合个人所学理论和审美体验能够阐述其基本内容,分析其形式特点和风格。这些作品分为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园林艺术等11类,绘画《清明上河图》、雕塑《思想者》、舞剧《丝路花雨》等经典作品都名列其中。

第3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_________说。()

A、风格

B、境界

C、神韵

D、格调

2、《亚威农少女》是_________绘画的代表作品。()

A、立体主义

B、达达主义

C、抽象主义

D、野兽派

3、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理论家是_________.()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费德勒

4、《阿细跳月》是我国________的民族舞蹈。()

A、彝族

B、傣族

C、苗族

D、白族

5、长鼓舞是下列哪一个民族的舞蹈?()

A、蒙古族

B、满族

C、朝鲜族

D、鄂伦春族

6、《等待戈多》是________戏剧的代表作品。

A、表现主义

B、存在主义

C、象征主义

D、荒诞派

7、影片《战舰波将金号》是20世纪20年代_______(国)的重要作品?()

A、意大利

B、苏联

C、美国

D、法国

8、电视剧《围城》是根据______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A、沈从文

B、张爱玲

C、巴金

D、钱钟书

9、《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______50年代的代表作品。()

A、海明威

B、福克纳

C、杰克·伦敦

D、海勒

10、《西厢记》的作者是______。()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王实甫

11、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绘画作品的层次是______。()

A、妙品

B、能品

C、神品

D、逸品

12、《命运交响曲》是______的作品。()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瓦格纳

13、《霓裳羽衣舞》是我国______代舞蹈作品。()

A、汉

B、唐

C、宋

D、元

14、《日出·印象》是法国印象派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品。()

A、莫奈

B、凡高

C、高更

D、雷诺阿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22个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5、艺术创造过程包括艺术体验、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阶段。

16、形象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特点。

17、艺术创造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审美感知、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18、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根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________和、________。

19、中国戏曲的主要行当是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中国书法,最常见的书体有篆书、隶书、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21、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是、________时期的艺术家。

22、中国四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________、________和麦积山石窟。

23、语言艺术(文学)的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24、简述艺术活动的主要功能。

25、什么是灵感?简述灵感的主要特征。

26、简述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共鸣现象。

27、简述艺术家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28、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9、联系实际论述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30、结合一部作品,论述艺术鉴赏的具体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C D A C D B D A D D C B A

二、境空题

15.艺术构思 艺术表现(或:艺术传达)

16.具象性 情感性 创造性

17.审美想像 审美情感 审美理解

18.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19.旦 净 丑

20.楷书 行书 草书

21.文艺复兴

22.云岗石窟 龙门石窟

23.间接性 广阔性 想像性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24.(1)审美认识功能(或审美认知功能)。指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人生。

(2)审美教育功能。引导人们正确理解。认识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审美娱乐功能。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4)三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

25、(1)灵感是指艺术家在创造活动中,由于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艺术家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作用,突然激发的、情绪特别亢奋、极富创造力的精神状态。

(2)灵感有三个主要特征:突发性、超常性、易逝性。

26.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称作共鸣。

27.(1)艺术家的修养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透的思想;④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2)艺术家的审美创造能力①敏锐的感知能力;②丰富的想像力;③精湛的艺术技巧。

28.(1)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2)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既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和意境。

(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艺术意蕴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艺术意蕴是艺术创造的境界。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29.(1)艺术活动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形象,即审美形象,在广义上包括审美的情境和意境。形象把握是艺术活动特有的方式,是主体对于客体瞬间领悟式的审美创造,它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是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但是形象把握又不能离开理性,理性在分析时代氛围、遴选素材和题材、构思主题和情节、选择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艺术活动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艺术中的情感即审美情感,是一种无功利的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艺术活动动机的生成、创造与接受过程中均是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同时情感又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但是艺术活动也包含认知因素,认知在艺术活动中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在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含着理性的认知。

(3)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但同时艺术又具有意识形态特性。艺术的审美特性是形象的、情感的和多义的,它规范着艺术活动的基本倾向,其意识形态特性则是隐藏在审美特性之中的,它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了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9.(1)直觉与感知。艺术直觉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具有一种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感知是指人们在注意审美对象形式特点的同时,已开始关注审美对象的意义。鉴赏活动往往是在直觉与感知的心理基础上开始的,它将使鉴赏者完成对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对其意义的直观感受。

(2)体验与想像。在鉴赏过程中,主体以自身审美经验为基础,潜入作品规定情景之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同时由于审美想像和联想的展开,鉴赏者可以与作品或艺术家进行对话,洞察其深层意蕴,并使审美愉悦逐渐生成。

第4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1-0053-02

一、语言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类搭建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斯大林说:“语言是手段、工具,人们利用它来彼此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如何淋漓尽致地运用语言这门深奥的哲学,是一种深内涵、高层次的学问。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并通过知识传播、思维引导、认识提高、能力培养,决定着教学效果,影响着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二、历史教学语言的含义

历史教学语言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播历史知识、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它分为一般教学语言和历史专业语言。一般教学语言是教师叙述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描述历史人物形象、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语言。历史专业语言是指教师使用的历史专业术语,是由历史基本概念组成的名词体系,每个词都有特有的定义,不能随意使用。历史专业语言除历史术语外,还包括一些习惯用语。

历史教学语言要满足历史学的要求,以基本历史知识作为主要内容,表达对历史事实的看法。要满足教育学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史实的讲述要生动形象。要满足语言学的要求,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语言规范化、精确化和生动化。总之,历史教学语言是一种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为主要施教对象,以规范化的语言为传播媒介的学科专业性语言。

三、语言艺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探讨历史教学语言艺术具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凝练性、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出发,注重历史教学语言的运用,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对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历史教材反映的是史论结合的、真实的、科学的历史知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对教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体现在准确、规范、精练和逻辑性、系统性上。所谓准确、规范、精练,就是讲授内容恰如其分,符合客观实际,措词正确贴切、言简意赅,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辞。逻辑性是指叙事清楚,言之有据,符合科学规律,全面周密,精心构思,巧妙推理。系统性是指思维清晰,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结构条理,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详略得当,取舍有据。可以说逻辑性和系统性是教学语言的深层结构力量,就像是建筑物里的钢筋。总之,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正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用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二)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形象性

语言的形象性就是要使其富有活生生的人的形象、人的思想的有机联系。用形象的描述,引用典故、资料,吟诵诗词、歌谣,运用幻灯投影,启发学生的各种联想和想象,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使抽象的概念生动具体,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趣味性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历史趣味无穷,历史教学语言不仅要形象鲜明,而且要幽默风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就要分心,精神也开始疲劳。因此,娴熟而恰当地运用幽默技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精神疲劳,融洽师生关系,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积极思考,受到启迪和教育。法国著名演说家海因·雷麦曼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之接受。”因此,用好“幽默”这个课堂教学的剂,定会使教学活动增添无穷魅力。

(四)历史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

“情感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状况)的态度的体验。”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是教师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对教材中情感点的挖掘和体验,以不同的教学形式逼真地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寻求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契合点,史实和情感之间的交叉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汇合点,从而强化了历史知识,培养了正确的历史意识,形成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要把全身心的爱和情都倾洒在学生身上,用真才实学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在学生中树立情感威信,真正做到师生的心理相融、感情相通,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五)历史教学要讲究语言技巧

第5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一)策划风格丰富多元化

策划人的策划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对策划流程、策划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大多数策划人的策划风格存在明显差异。也正因策划人自身思维模式、专业技能的不同,所以策划人的策划水平也会不尽相同。同一个主题的文化艺术活动,经不同策划人可催生出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而这些文化艺术活动开展的结果与产生的效应,自然也会存在一定差异。

(二)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条件

大多数策划人只有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策划人并不具备任何特异功能,他们的所做作为均来来源于自身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所以,不要神化策划人的工作水平,不要认为任何事物一经策划人经手,便能在短期内获得理想效果。实际上,策划人功能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灵魂人物,只有充分满足策划人的必要条件,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不良干扰,才能实现策划人的功能与作用。基本条件的缺乏,会导致策划人无法在工作过程中,施展开拳脚,其功能与作用自然无法得以充分发挥。

(三)会受到文化体制的约束

事实上,策划人的策划工作,必须遵守文化体制的相关规定。这意味着,我国大多数文化艺术策划人,在策划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会因为文化遗址的约束,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策划人的妥协行为,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化艺术活动策略的灵活性,进而影响到文化活动的开展效果。有不少策划人在工作期间,由于受到文化体制的打压,许多创意无法得以实现,最终只能恪守陈规,继续沿用传统策划方式。从这一层面看来,文化体制制约了策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对策划人创新精神的形成是十分不利的。

二、艺术文化策划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具备一定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是一名合格艺术文化策划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是文化艺术策划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从本意上来看,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一种思想;底蕴则是一种内涵,会对人类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底蕴是策划人在进行策划活动中的指路明灯,是策划人区别于普通人的根本依据。

(二)艺术审美水平高

审美其实是人类透过情感与想象,感知、审度世界的特殊方式。而文化艺术策划人,则是凭借自身审美,制造活动,重现现

实,表现情感,使受众在参与过程中,通过想象与审美,达到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众所周知,人类情感与想象力是艺术的主要来源。而策划人若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活动,凝聚活动中心思想,实现社会意识的传递,首先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只有受众对文化艺术的主体产生共鸣,才能使受众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改变。

(三)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

策划是一种融合多种专业的行为,是策划人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策划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策划人本身业务能力的掌握情况。创新思维与开拓精神,是策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任何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产业活动,若想要获得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出策划能力,做好前期策划工作不可或缺。身为一名合格的文化艺术策划人,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备极强的创意、创新、组织等综合能力。

三、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一)深刻地认识到创意的重要性

创意是否合理是决定策划活动是否能够赢得受众青睐、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作为各种创造性思维融合而成的最终产物,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策划人员的基本素质,直接反映出了策划人情商与智商。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文化策划人的综合素质,有必要使策划人深刻意识到创意的重要性。策划人应懂得如何利用抽象思维,灵活运用各类有限资源,模拟出策划的基本框架,然后通过精炼的语言或其他方法,突出策划的中心思想与实质内涵。一个具有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的,明显区别于他人。同时,心音、有效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思维全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了策划人的意境思维。其实,从过去的种种文化艺术活动来看,策划是融合文化、艺术的主要手段。所以,身为文化艺术策划人,务必要将创意放在策划活动的首位。在开展现实工作时,勇于创新的,或从活动构思,或从活动形式,或从活动内容方面,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制造出充满创意的文化艺术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受众文化艺术审美需求,达到征服受众的目的。

(二)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新时期的文化艺术策划务必要与时俱进,保守、落后的思维模式显然无法满足当代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才能避免失去消费者,成为市场发展的祭品。积极改变旧思想,勇于打破惯性思维,突破思维模式对职业素质要求的约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在策划人进行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到挫折与阻碍,大多数策划人在创新过程中,常常会因创新理念不被认同而感到气馁,长此以往,自信心严重受挫,甚至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其实,在工作过程中,心态决定了工作态度。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始终相信自己,以尊重原则为创新的重要前提,敢于向权威与现实挑战,突破思维定时,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策划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清楚地意识到自身弱点,消除畏惧心理,才能充分发挥出创新精神,突破工作拼尽,开辟自己的事业道路。

2.摒弃落后思想

事实上,人类的创新活动其实是实现对原有事物上的再创造。虽然传统的东西过于恪守陈规,策划人受其影响,思维模式自然会受到一定限制。思维定势的积极面在于保持思维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因此,文化艺术策划人有必要适当摒弃落后思想,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新,突破常规思维模式,能够灵活运用掌握知识,凝聚艺术主流思想,实现对思维方向的引领,进一步优化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效果。

3.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策划人应清楚地意识到,成功需要经过不懈努力,一味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只会逐渐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策划人应明确自身职责,了解新时期的时代背景给这个行业带来的严峻考验,通过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愿意付出,愿意投入,不怕吃苦,勇于进取,才能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为文化艺术事业做贡献。

(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策划人应树立正确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我。要将目光放得更长远,懂得未雨绸缪,充分利用调研、实践等活动,不选学习,不断进步。众所周知,策划是一项汇聚智慧劳动、团队精神为一体的活动,需要雄厚的知识素养作为有力支撑。所以,策划人务必要在业余时间,多听、多看、多积累,多想、多问、多分析,多走、多做、多行动,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创新力,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语

第6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偶像”本是指巫师制作的神佛之像,从哲学的角度可解释为幻象或假象。到今天它却演绎成为那些受众人痴速、充斥着商业包装人为炒作后所诞生的“明星”的代名词,实属荒诞。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艺术偶像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始终的本原,它是艺术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幻想的处理后,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象征性的形象。下文以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作为分析视角。试图阐述艺术偶像的基本特征。

一、艺术构思——艺术偶像形成时的特征

(一)模糊性厦瞬间性

以《雷雨》为例,成功地把握住了以一扇模糊的窗户为艺术偶像的事实说明:艺术偶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艺术家的灵感。这种灵感很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像,若不对它进行迅速的把握和反复的捉摸,它极有可能稍纵即逝。曾经无数次面对艺术偶像的突然来临。我们该反问一下自己是否珍惜过他们:或放弃随之而来的世俗的欲望及杂念,好好地回味、琢磨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艺术灵感。

笔者尤为推崇《阿甘正传》中塑造的憨厚的艺术形象——阿甘,在面对最心爱的人Jenny的不辞而别后茫然的看着Jenny送给自己的一双跑鞋。突然他的心中涌现出一种想跑步的冲动,他穿起爱人送的跑鞋一跑就跑了一年半。一路上无数费解的记者不断询问他:“你究竟是为了什么而跑?”“是为了环境保护吗?”“是为了教育基金吗?”在无数个“为什么”的背后,这帮习惯于用理性化的公式思考问题的记者谁会知阿甘此刻正在从事一项艺术创作?阿甘一句简单的回答“我只是想跑”充分体现出了他对自己灵感的珍惜。他把自己瞬间闪现出的一个想跑步的艺术偶像化为一种实际行动,用永不停歇的步伐来倾泄对心上人绵绵不断的爱。谁敢说阿甘这种表达自己爱意的方式不是一位艺术家所为呢?对比今天自称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我们,有几个能像阿甘一样敢于去表现自己心中模糊的艺术偶像?理性的分析导致了多少宝贵的艺术灵感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艺术偶像就被扼杀?所以,在艺术面前没有聪明与傻瓜的界限,它是一种人的天性。只看你是否用同样艺术的眼光来看待闪现于你脑海中的艺术偶像。敏感地捕捉这种稍纵即逝的感觉,用艺术的加工-使这种模糊的灵感逐渐成为一种清晰的形象。

(二)想象性特征伴随经验性特征

艺术的偶像必须是伴随着想象的特征诞生的。如果你的偶像不是你的想象力的结晶,那就必然是抄袭别人经验的结果。由于想象性特征是原始人类思维活动的基本状态,是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所以我们的艺术偶像在产生时必定是一种对现实的升华,而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归纳。这也许正是“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真谛吧。我们的艺术偶像可以存在于诗歌中,而永远不可能产生于报告文学中,也正是这个道理。但同时,这种想象并不是一座空中楼阁。他是以艺术创作者个人的世界观、经验为基础,从而诞生出来的艺术偶像。曹雪芹不身处封建家庭的盛衰变故中,怎会创作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钱锤书若不是有过海外留学、抗战流亡的经历,又怎会写出《围城》这样的佳作。虽然贾宝玉和方鸿渐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偶像,但不难看出他们身上依稀留有作者的影子。

二、艺术传达——艺术偶像转述时的特征

(一)必须有艺术家独特的语言特征

艺术偶像一旦在创作者脑海中成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偶像转述成一种可视的形象。这一步被称为艺术创作过程,往往它也是评判创作者是否可称得上艺术家的最见功力的一步。由于艺术家艺术语言的差异性,以及语言表现力的差别,艺术偶像是具备个性特征的。同样是对交响乐《天鹅湖》的解读。传统芭蕾《天鹅湖》、《男版天鹅湖》以及王玫老师创作的《天鹅湖记》所传达的艺术偶像却截然不同。传统芭蕾《天鹅湖》讲述了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把传奇性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而《男版天鹅湖》天鹅湖却是以一些极为生活化,写实化的哑剧语言,把整个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内心活动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天鹅湖记》中,编导用最易懂的舞蹈语言把“中国舞蹈比赛”这一现象夸张丑化到了极致,从而引起我们舞蹈人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区别于借代别人经验偶像的蹩脚做法,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表述自己的艺术偶像时,所采用的语言必定是要有一定幅度的视野范围的。并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所创作出的偶像相反会成为其他人争先恐后模仿却又永远望尘莫及的艺术原型。同时,这种艺术语言的个性不应该仅限于对艺术偶像的一度创作中。这就是为何当不同演员在说着完全相同的台词,或是表演着同样的舞蹈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偶像会大相径庭的本质原因。

(二)艺术偶像必须通过规定情境呈现

规定情境所指的是艺术偶像存在的相关背景。一个艺术偶像需要最贴切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环境背景来衬托,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试想《雷雨》如果没有兄妹、母子的情境为依托,何以一鸣惊人。离开了规定的情境的依托,没有时空限制的艺术偶像很难被恰如其分地转述出来。所以规定情境即起到了衬托、反衬艺术偶像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限制艺术偶像的作用。

三、艺术欣赏——艺术偶像呈现时的特征

(一)艺术通感特征

行家道:“好的舞蹈应该能听得见,好的音乐应该能看得见。”这指的就是艺术偶像的通感特征。优秀的艺术偶像一旦呈现,其肯定不会局限于一种艺术形式的唯一性。记得小学时候学过的一首诗《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人们常常沉醉于这首诗的意蕴中:它究竟是一幅画。还是一首诗?作为一首诗它却比一幅画还要形象逼真;而作为一幅画,它却比一首诗更加意境深远。它让人在“天人合一”的和谐中忘却了这个艺术偶像的呈现形式。由于艺术源于人类的想象的天性,优秀的艺术偶像自然是融会贯通于所有的艺术形式中。这就解释了为何张旭在观赏了公孙大娘舞剑后书法技巧大增。一位编导常常借助一些唐诗宋词来刺激自己创作古典舞的灵感,同时也钟意求助于几米的漫画和音乐来开阔自己想象的空间,他的作品往往潇洒、超脱,富于想象力与感染力。可见艺术偶像的表现由于具备了通感特征。由此可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

(二)审美判断特征

艺术的审美判断特征指的是其象征性特征。由于“偶像”一词源于面具,所以在一开始他指的是一种视觉的象征形式。但其还有另外两大判断特征。

其一为性别审美判断特征。从原始社会起,虽然从母系到父系,性别的地位有所交替,但两性一直有着明确的绝然不同的社会分工形式。还是那句话,艺术源于人的天性。在河南博物馆中,笔者有幸亲眼目睹原始社会的一些文物。母系氏族时期所铸造的“鼎”,其三个支撑角显然是以女性乳房为原型的。可见,在艺术起源时期,艺术偶像的呈现是突显性别特征的。在今天的艺术界中,却涌现出大批所谓“中性化”的艺术偶像。无性别即代表艺术偶像无人性,所以对于这种反自然,反人性的做法,我们是不应该苟同的!

其二则为民族审美特征。民族和性别一样具有人类性特征。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民族。因此不同民族中的艺术偶像必须反映自身文化特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谈到民族文化,不禁令人痛心疾首:唐朝妇女的服装成为日本具民族特色的和服; 《春莺啭》等多部唐代乐舞舞谱如今只能在朝鲜的舞谱中才能找到;原属于我国的《兰陵王》却被朝鲜申请了专利,不允许我国进行“非法”演出。当看到龙门石窟的石象被凿得面目全非时,却又听说龟兹石窟多年失修,甚至还有住户在里面生火做饭。为何我们能眼睁睁的看着我们博大的文化在不断丧失,却依旧如此麻木?难道真要等到我们的艺术偶像完全失去文化依托的那一刻,才会开始大彻大悟的反思吗?

在艺术偶像的审美判断特征中,性别和民族都应该具备“以一斑窥全豹”的象征性特征。但如今我们的一斑”却在不断被全球化一体化的热潮所吞噬着。这种个性淡化的趋势。与外来文化思想的入侵有关系,与我们自身文化保护的忽视有更大的关系!

第7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艺术设计形象思维“想象”当谈到理性与性感时,人们很自然就会联系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必然发展”“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等这一系列的哲学论题。的确,就认识事物的过程来看,认识必须经历多次反复最终形成无限发展。同样的道理,作为20世纪新兴学科的艺术设计,其被认识的过程也是必然要经历这种阶段的。虽然今天它所涵盖的内容及形式应该说已基本完善,但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所谓的纯艺术思维方式之间的矛盾纠葛,一直是如何较为正确认识艺术设计所面临的课题之一。人们通常孤立地看待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为前者过于理性,是哲学家的思考方式,而后者比较感性,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思考方式。一些从事设计艺术实践创造的工作者很容易陷入所谓的纯感性的经验思考中去,并且始终把持着这种不科学的思维方式而津津乐道。甚至连某些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只是流于表面地利用一些思路不甚清晰的经验或教条来传道授业,而很少能在较深层次去探讨设计艺术在思考与制作过程中的科学因素。因此,本文试图就艺术设计在创造及实践过程中的形象思维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作为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状态,形象思维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具有与其他思维方式极为不同的特征。

一、“形象”要素是其核心

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这些事物的信息以各种形式的形象作为载体,通过感觉器官传达给人类大脑,从而形成诸如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形象类型。艺术设计既是艺术的,又是科学的一个部门,其成功既是艺术品又是一种产品。从艺术的角度说,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的基本特征;从产品角度说,形象是设计产品的视觉叙述。没有了形象,设计艺术就没有了思维载体和表达语言。它与文学、音乐等其他文艺形式有所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不能凭感官直接把握的,需要通过语言的中介,经过读者的联想与想象才能得以实现;音乐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听觉,但其创造的形象却是不够明晰、不够确定的,仍然需要通过声音的中介,引起听众的联想和想象。艺术设计中的形象则不同,它是一种视觉形象,在时空中有明确的形式,感官可直接把握。

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础

古代哲学家很早就把想象力看作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种心理机制。黑格尔曾说过:“如果谈到本领,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心理学通常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想象是形象思维的较高级阶段,也是艺术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思考方式。一般情况下,它要通过两个阶段才能体现创造性。第一个阶段,是掌握现实形象阶段。此时,想象通过各类感觉器官获取大量具体详实的形象资料。这就为进入下个阶段做了一个现实预备,从而使形象思维的运转拥有了切实的原材料。第二个阶段,是选择加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理性因素已开始启动,即通过蕴含在设计作品中的目的性和设计者自律的目的性对感性形象进行规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筛选出符合目的性的形象素材。

三、“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休谟曾认为:“当心灵由一个对象的观念或印象推到另一个对象的观念或信息的时候,它并不是被理性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而是被联结这些对象的观念并在想象中加以结合的某些原则所决定的。”在想象的基础上将各类因素观念进行有机结合,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可以得到发挥。因为设计者经历过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已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融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势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

由此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联想甚至幻想、虚构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浪漫色彩,并也因此极不同于以理性判断、推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那么,形象思维在进行过程中有哪些方式呢?从一般意义上说,设计者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时通常采用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深化法”。即通过对来自生活但比生活更典型更集中的形象进行加工和深化,在思维中创造较为生动的新形象。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加工和深化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在客观基础上进行分析。

第二种,是“分化法”。它类似于图案中的写生变化,即由一种形象拓展出多种形象,并保持原形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符号。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再创造,它主要是以再想象为基础的。第三种是“变异法”。在这种方法指导下,思维活动中往往带有某种虚构和幻想成分,同时也最具有创造性。设计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已有的形象资料基础上分解、组合、打散、构成为不同新的形象。

形象思维通过上述的特征及方法在设计过程中体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作为设计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给设计者提供三种具体表现形式:

首先,是原形模仿表现形式。这是一种建立在深化法形象思维基础上的表现形式。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以各种原始的生活形象为原型,通过深化法,以一种模拟写实的手法表现出来,是目标消费市场产生共鸣,达到最终审美目的和实用目的,完成多种价值的实现。

第8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综合艺术课;艺术教师;教学方法

综合艺术课是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新课程,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得到不断丰富和升华,并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如何上好综合艺术课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施综合性和开放性教学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通过艺术课的综合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的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特点以及教学资源的客观情况,在保持各学科的特点基础上,进行综合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可采用“一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教学形式。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教师可以从江南的音乐切入,带领学生进入江南的情境中,然后综合江南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建筑特色进行介绍。这样,既有切入点又有综合性,也体现了艺术新课程的基本特征。

二、围绕人文主题,紧扣艺术特征展开教学

艺术课的特征体现在人文性、综合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人文主题,紧扣艺术特征展开教学,要在主动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享受艺术,理解艺术,表现艺术,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如,教授教科版的八年级艺术下册第三单元《长在水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畅谈有关水的节日,就水的节日展开讨论,如傣族的泼水节,引发学生对水文化的思考,同时从建筑、服饰、舞蹈和音乐等方面了解傣族的艺术文化,感受傣族泼水节的热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三、以教学形式的改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是要改善学生学习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改变,以此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任何教学行为和方式,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要确立探索性、体验性、活动性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师要做好服务工作,例如,要准备相应的地理挂图、背景音乐、录像资料等,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如此教学,教师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关注学生学法的研究

艺术课程的实施,不但要关注教法的研究,更主要的是关注学法的研究。学法以学生生理、心理为研究对象,教法以学法为研究基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怎么学,想怎么学,喜欢怎么学,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选择研究该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如,教授教科版八年级艺术下册第三单元《生命之源》这一课时,对“水资源”的重要性的了解,教师可提示学生应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形式去表现珍惜水资源的学习主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思路,要突显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这样,能够让师生教学相长、互相提高,值得尝试。

第9篇:艺术活动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现代高职教学 教学技艺 教学艺术理论 构建

课 题:本论文由“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执教能力训练与测评(二期)(国家改革试点项目2013)PXM2013_014306_000039_00044484_FCG”项目资金支持出版。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技术、艺术。从前,教育界多半强调教学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现在,由于新的传播技术已成为了教学的强势辅助工具,教学技术被提到重要地位,并形成了教学技术学一门学问,师范院校还兴办了教育技术专业。从现代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是互相共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就可以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一、教学技艺及其基本特征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技艺”就是“富于技巧性的表演艺术或手艺”。教学技艺,就是教学技术和教学艺术的完美融合。

教学技艺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追求的创造性、技艺化的教学境界和风格;二是教师所运用的技艺化的教学策略、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所创造的技艺化教学活动过程,独特的教学策略、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前者是高水平、高层次教学追求的富有创造性的、给人美感的至高境界;而后者强调的是教师应当从智慧美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使教学富有魅力,能吸引、感染、感动和陶冶学生。

现代教学技艺实践表明,教学技艺有如下基本特征。

第一,从效果上看,教学技艺的效果是最佳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能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修养,甚至是人生的发展。

第二,从形式上看,教学技艺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模式、方法与手段是灵活多样、形象生动和睿智巧妙的,有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从教学过程上看,教学技艺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也应用创造与美的规律,使整个教学蕴涵丰富的创意创造性、审美性和丰富的美感。同时,教学技术手段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的融合势在必行。

第四,从教师素质上看,追求教学技艺化的教师,将科学美、教学技术美、教学艺术美、人格美为一炉,充分发挥其创意创造性,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技艺风格,全面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技艺论概念及研究对象

教学技艺论是新兴的教学论的一门分支科学,教育界对其研究对象的思考并不一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列一些观点或看法比较具有代表性。

教学技艺论研究的对象是教学技艺,即存在于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内部机制和性能,以及规律、提高的途径、方法和技巧。教学技艺具有双重性:科技性和艺术性,即科学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技性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意(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性。

教学技艺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教学技艺活动规律及其具体运用。教学技艺活动规律是在教学技艺具体运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教学技艺具体运用的现象形态,去研究所谓活动规律就成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教学技艺活动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技艺具体运用的水平和效果。两个方面的融合构成了教学技艺的整体。

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技艺论是教学论的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教学技艺活动及其规律、实施策略。

三、研究高职教学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与发达国家大学教育相比,我国现代高职教育起步较迟,教学技艺的研究很不足。但是,一些优秀的高职教师在提高其教学水平的同时,也在探索、实施高职教学技艺,并逐步形成高职教学的艺术风格。

1.高职教学技艺研究的理论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看,虽然有个体的教学技艺实践,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理论体系。这样一来,如果从理论上借鉴普通教育的教学技艺论的研究成果,开拓并逐步深化高职教学技艺理论的研究,就可以促使高职教学技艺论得到系统的论证,并成为一门新的相对独立的学科。现在,国内已经出版了普通教育的教学技术论、教学艺术论专著。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探索、总结高职教学技术实践的经验,可以较快地对高职教学技艺实践问题,做出富有说服力的理论论述,帮助高职教师从理论上认知高职教学技艺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并加快探索、研究和实践。

2.高职教学技艺研究的实践价值

创建高职教学技艺理论的目的是运用所发现的高职教学技艺规律,指导高职教学技艺实践,使高职教师的教学技艺实践逐步上升到自觉自为,并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实际上,教学技艺论是教学策略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重视应用性的微观教学策略研究,可以帮助高职教师切实掌握、运用教学技艺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主体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同时,由于教学技艺能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对于培养知识情意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有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一个教学技艺水平高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创建引发教、学灵感的教学情境之中,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问题,形成教学技艺创意创新。

四、探索和构建高等职业教学技艺理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目前,还没有出现系统的高等职业教学技艺的理论。教学技术与教学艺术是密切相关难以分开的。现在,由于现代传播技术和设备、教育教学技术的发达和普遍应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术已经密切结合,甚至融合在一起,换言之,已经熔为一炉。因此探索和构建高职教学技艺的理论,已经完全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五、高职教学技艺论的内涵

教学技艺是由多种要素、多方面内涵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和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揭示其内蕴的规律性和应用的规律性,就需要借鉴、应用多种学科(技术论、艺术论、教学论、心理学、社会学、系统论、信息论等)的学问,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进行研究,有时还需要几门学科的协同配合研究。这种特点要求其研究者、实践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有探索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六、高职教学技艺论的研究任务

对于构建高职教学技艺论而言,古今中外的教学技术、艺术理念、观点、思想及实践经验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其的深入发掘和研究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发现和揭示高职教学技艺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这是构建高职教学技艺论的核心任务。指导高职教学技艺活动实践,提高高职教师教学技艺水平和效果,这是构建高职教学技艺论学科的最终任务和目的。任何教学学科的构建,都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用来指导教学技艺实践活动的。高职教学技艺论学科的构建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