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历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于试卷结构的调整
为了适应高考的全面改革和加强能力考查的需要,今年的历史命题注重吸收以往经验和近年研究题型考查功能的成果,对部分题型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作了适度的调整,即进一步压缩了难以考查历史思维的填空题,适当增加了客观性强又较能体现历史思维考查的多项选择题。同时,对材料解析的考查进一步向选择题延伸,共有5道选择题计10余分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辨析的水平,从而在事实上扩大了试卷考查材料解析题型范围和分数比重并增强了材料解析的客观性。
表1近3年试卷题型结构的变化
(附图{图})
对于试卷长度的调整,今年主要是增加了试题的文字阅读量。去年考生答卷需要阅读试题约3890字(不含标点符号),平均每分钟要阅读33字;而今年考生答卷需要阅读试题约4590字,平均每分钟阅读39字,其阅读量比去年增加了18%。从1993-1995年题型结构变化的轨迹看,试题数量则趋于稳定。从近两年试题答案字数总量看,今年考生答题需要书写字符约1670个,平均每分钟写14字,同去年无异。根据上述统计数字分析,在不增加题目数量和答题书写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试题的阅读量,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加强试卷的学科特点和对考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与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阅读量的增加集中在选择题部分,说明选择题考查能力的力度已有较大加强。另外,今年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字数明显减少,有利于阅卷操作,减少评分误差和提高评分者信度。但是,问答题的参考答案字数反而有较大增加,这又不利于阅卷操作和减少评分误差,从而影响了评分者信度。
表2近两年试题字数和答案字符数之比较
(附图{图})
从题型结构、试题内容以及参考答案来看,今年的历史命题还刻意调整了试卷的难度结构。这就是适当提高卷Ⅰ的难度而尽量降低卷Ⅱ的难度。在卷Ⅰ中,单项选择题的难度提高幅度较大,往年的单选题多为送分题,能力要求偏低,今年则明显提高了能力要求;多项选择题由于考查材料辨析和概念理解的比重增加,其难度也略有提高。在卷Ⅱ中,填空题的难度和去年比相差不大;材料解析题的难度比去年有较大提高,试题虽然注意降低阅读难度,尽量减少阅读障碍,但由于其考心向材料本身转移,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理解领会和信息提炼,使得不少考生还不适应,再加上有些问题设计要求过高,因而其整体难度发生了较大变化;问答题的难度从题目本身看有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试题减少了理论概括与阐述的要求,降低了能力考查的层次,但由于问题比较具体琐碎,答案要点繁多且在中学课本上少有直接表述,主要靠考生自己分析、归纳,这也大大增加了阅卷难度,因而在客观上没能使试题难度降低多少。通过上述调整,中等难度的试题和问题在试卷中的比重增加,这对于增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还是比较有利的。
另外,今年的命题技巧和试卷设计水平又有新的提高,如在反向选择题的否定词语下加上重点号以示提醒;把每个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分别独立排在一页试卷上,这样既方便了考生答卷,又方便了阅卷评分。
二、关于学科知识的变化
今年的历史试卷,根据目前高中教学内容的变化,对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取消了世界古代史,并相应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考查比例,即分别由过去的35%和30%,提高到40%和35%左右,其中中国现代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内容增加幅度较大,由去年的4%提高到15%以上。由于世界古代史的取消和近现代史的比例增大,试卷对考试知识范围的覆盖面也相应增加。把《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同高中教材的“章”对应起来,今年试题对中学知识的覆盖率达到60%左右,比去年增加了近20%,高考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对于中学教学内容保持较高的覆盖程度,能够影响中学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于提高中学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表31995年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的变化
(附图{图})
今年试卷调整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内容的考查比例,增加了经济文化史的分量。经济、文化史的内容由过去的不足30%提高到今年的40%左右,其中经济史内容提高的幅度较大,在试卷中占40分,比原来超过了1/4;文化史内容尽管在中国和世界近代现代史中被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仅考查了中国古代史部分,但其在试卷中的比重也超过了10%。在中国古代史试题中,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分别占了28%和41%,其比重是很高的;在中国近现代史试题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占了近50%;在世界近现代史试题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则涉及很少,还不足5%,其余都是政治方面的内容,这显然有些比例失调。在高考试卷中充分考虑经济、文化史的比例,有利于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师重视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教学。
今年试卷针对近年试题理论要求偏高的倾向,调整了对不同层次学科知识考查的比例,注意强调历史学科特点,突出历史本身,适当降低理论层次和压缩对理论思维考查的分量。其中,着重考查历史事实的试题达105分,占试卷的70%;着重考查历史概念和观点的试题约35分,占试卷的23%,这个比例比以往有明显提高;着重考查理论概括的试题分数只有10分左右,占试卷的7%,而去年则达到15%以上,今年试题对历史事实考查的比例虽然很高,但主要是着眼于对史实的理解、分析、比较和归纳等,而极少考查死记硬背。从表面上看,试卷对历史事实的考查加强了,理论要求降低了,但实际上对历史学科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比重也大大提高了。这在材料解析和问答题中自不必说,在选择题中,绝大多数题目也都是考查了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比较和归纳等,仅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的第1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的共同之处有A.按血统关系组成B.普遍使用磨制石器C.过着定居生活D.妇女掌握统治权力。”
由于今年的试题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理解的考查,因此参考答案(含选择题的各选项)直接出自中学课本中明确表述的内容进一步减少,所占分值不足70分,为全卷的46%。其中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参考答案取自中学课本明确表述的内容有23.5分,占该部分全部答案的59%;中国近现代史有25.5分,占43%;世界近现代史有21分,占40%。这一情况表明,高考命题进一步摆脱了现行中学课本的束缚,试卷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比重大为增加。
另外,今年历史试卷在考查本学科内容时,注意了同相关学科如政治、地理等的联系和渗透。这甚至在最不起眼的填空题里都有所体现。如第33题就是间接地考查了遵化和松江两地在地图中的位置,而历史课本里则没有这个地图。再如第37题要求考生答出80年代非洲大陆尚未摆脱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两个地区纳米比亚和南非,其中当代南非问题历史课本里根本没有涉及。
三、关于能力考查的加强
为了增强学科能力考查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今年的《考试说明》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要求重新作了较为系统和明确的表述,归纳为“再认再现”、“材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4个方面共9条。依据《考试说明》,今年的历史试卷调整了能力考查的结构并进一步增强了考查比重。
表41995年历史试卷能力考查分析
(附图{图})
在试卷中,着重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试题分值近40%,其中要求“再认再现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的试题比重较大,占48.5分;要求“再认再现历史的阶级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的试题内容近10分,这类试题在试题中的问题主要分布在选择、填空和问答题里,并且绝大多数都着重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选择题:“下列关于‘地丁银’的解释,最准确的是A.取消人头税,只征土地税B.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C.田赋和丁税均征收白银D.按人口和土地的多少统一征收白银”;问答题:“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的类似之处”,等等。如果考生对这些历史知识不理解,是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的。
在试卷中,着重考查“材料处理”方面能力的试题分值近40分,占全卷的1/4以上。其中只要求“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试题分值有10分左右;要求“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试题分值有24分,占了较大比重;要求“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的试题分值只有5分左右。值得肯定的是,试卷对“材料处理”的考查已经进一步冲破材料解析题的单一形式,在选择题里有了较大扩展,并表现出较高的命题技术水平。如试卷的最后一道选择题:“十月革命后,丘吉尔曾组织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他主张‘给俄国和俄国人以一切可能的援助’;1945年3月,他又发表了铁幕演说。这些表明A.丘吉尔是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忠实卫士B.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结盟C.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D.英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立场不断变化”。这个题目把对“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层次地考查了历史学科能力。
试卷着重考查“历史阐释”方面能力的试题分值达53分,占全卷的35%。其中,着重考查“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试题分值所占比重较大,有24.5分,这类试题或问题主要分布在单项选择题和问答题里,如选择题“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含义是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D.封闭边疆固守疆界”和“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之处是A.均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产物B.初期均为美国所操纵C.成员国都包括了所有大国D.都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等都比较典型;着重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试题分值有16.5分,主要集中在问答题里;着重考查“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试题分值有12分左右,主要体现在问答题和少数选择题里,材料解析题里也有一定的要求。
关于“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试卷没能作出明确规定,“语言准确,逻辑严谨,史论结合”的要求虽然在一些试题中有所体现,并渗透在知识和其他能力的考查之中,但在实际上无法保证试卷对文字表达能力进行全面、有效的考查。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今年历史试卷明显增加了对历史知识、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概括,甚至运用历史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考查,要求考查这些历史思维能力的试题分值超过全卷的3/4左右。同时,注意降低各方面能力考查的层次,减少了高层次能力要求特别是理论要求的分值。这些情况反映了命题专家良好的主观愿望,即在不断加强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适当降低理论层次,保持适中的试题难度,以取得理想的测试效果。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结尾,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出论文作者的态度和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高校知识产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阅读查看参选
[1]陈洁、方立农、孙丽丹、王羚钰.创新导向的知识产权运用战略探讨.科技教育.2012(7).
[2]张月花、薛平智、储有捷: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8).
[3]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协同初论.湖南社会科学.2015(2).
[4]陈燕娟.基于知识产权视角的中国种子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2.
[5]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基本问题研究.湖南社会科学.2010(4).
[6]尚甜甜,缪小明.国际新能源汽车科学知识网络结构及时空演变[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20:147-153.
[7]何柱.一种新型多端口新能源发电模拟电源装置[J].电气技术,2016,01:135.
[8]家珏.用知识产权武装“蓝色梦想”——吉利汽车的新能源之路[J].今日科技,2016,03:22-24.
[9]王海波.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机电信息,2016,12:171-172.
[10]张睿.我国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构想[J].经营管理者,2016,13:209.
[11]张睿.从知识产权角度探讨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J].经营管理者,2016,12:156.
[12]刘颖琦,王静宇,KokkoAri.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技术创新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6,05:1-11.
[13]张群,吴信岚,张柏秋.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专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5,02:104-109.
[14]苏峰.我国首辆碳纤维新能源汽车在江苏盐城下线[J].纤维复合材料,2015,01:8.
[15]蔡然.新能源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J].科技展望,
文献二、
[1]郑友德,曾旻辉.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现存问题及完善建议[J].知识产权,2012(1):36-41.
[2]田宏杰,王然.中外知识产权刑法保护趋向比较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6):118-121.
[3]康均心,邹江江.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国际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08-113.
[4]杨玲梅.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价值取向评析[J].理论月刊,2009(1):104-107.
[5]雷山漫,林亚刚.论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J].法学杂志,2013(10):77-83.
[6]郭卓屏.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缺陷及对策[J].商情,2013(17):275-276.
[7]张彦博,罗云川,王芬林.《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解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1):59-63.
[8]麦淑平.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2):17-20.
[9]曹沛.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产权保护探究[J].中州大学学报,2012(4):100-102.
[10]潘林武.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知识产权问题探究[J].现代情报,2015(6):34-37.
[11]沈晖.论以知识产权使用权出资的可行性[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26-29.
关键词:教改分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76-02
教考分离即教学和考试分开的考核方式。目前,中国高校大部分都采取了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以大纲为依据,以试题库建设为基础,统一命题,集体流水阅卷,将考试从教学环节中分离出来,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从近几年教学分离实施的效果来看,教学分离存在着种种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点,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教考分离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一)教考分离的课程适用范围问题
教考分离作为从高考、自考借鉴过来的考核方式,有其针对性,主要适用于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教学大纲的,由国家和省编写的材的大学公共基础课如英语、政治课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而不适用于没有固定答案的大部分文科课程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实践性强的学科。教考分离是以统一大纲、材、统一试题库为前提的,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大纲的考点进行授课,教材也不能随时更换,试题库要保证其稳定性,而统一性稳定性的前提和代价必然是大纲、教材和试题库的陈旧,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和科学的发展。
(二)对教师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扼杀
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作为对完整教学活动的,教考分离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形成,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删繁就简,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教师认为,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认为和考试无关可以不认真听讲甚至旷课,照本宣科成了教学的唯一方式。学生认为教师水平有限,只讲课本,不认真听讲,认为只要考前把课本背熟就可考高分,平时听不听课一个样。教师认为学生不积极认真,总是旷课或在课堂做小动作,师生关系恶化。教学成了工具,考试才是目的。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即是教学的主体,同时又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教师通过考试和其他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并获得教学自我反省能力的途径。同时,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而这两种主体性被教务管理部门人为割裂,教师成了授课的工具,学生成了单纯考核的对象,主导和主体作用丧失,教学活动不能真正完成。这是与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悖的,是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宗旨相违背的。
(三)教考分离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
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盛行。
1.试卷编制和抽取方面
一般来讲,试题库试卷的编制主要由任课教师编制多套试卷组成试题库和相同专业的非任课教师编制多套试卷组成试题库为主。试卷在考试之前一般还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抽取并改正错误,任课教师还是知道考试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即使任课教师不知道抽取的是哪一套试卷,但由于试卷都是任课教师编制的,他可以将这几套试卷的考点都给学生进行辅导。
2.监考、判卷和成绩录入方面
大部分学校的监考仍然由任课教师和院系的其他教师组合完成,试卷有问题可以随时由任课教师做出纠正,因此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分离。判卷方面,按照教考分离的要求应该由非任课教师流水阅卷,而实际上,由于阅卷不算工作量,一般教师根本不愿意替其他教师阅卷,其结果仍然是任课教师自己阅卷,不过在每道题的阅卷人一栏填写别的教师的名字,这成了教师在教考分离制度下约定俗成的应对方式。至于成绩的录入,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也由任课教师完成。
3.教材、大纲和试题库的稳定性方面
按照教考分离的要求,教材应该具有稳定性,固定不变。而对于大部分学科来讲,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教材的更新是不可避免的。采用最新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教师的教材更新往往很频繁。教材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大纲的变化,教学大纲的变化又带来试题库的变化,最终的结果,采取新教材的教师或采取相同教材但课时数不同或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师往往自己单独命两套题,从中抽取一套作为试题,教考分离的要求并没有实现,本质还是教考合一。
(四)教考分离考核功能的单一化与片面化
教考分离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只能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不能够通过书面考试得以体现。教学分离对学生的评价是总结性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虽不像高考一样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分数也会作为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最主要依据。对教师讲课质量的评价也主要按分数高低,而对教师的讲课个性、讲课艺术和努力程度并不能真实地进行考核。考试成了学生短期记忆力的比拼,而不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变革和提高,行为方式的改进。这种传统考评方式的“语言数理谬误”是和现代教育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违背的。
二、关于教考分离的改进建议
(一)正确区分使用课程,不能一刀切
对教考分离的适用课程要正确加以区分。一般来讲,英语、政治课等公共课和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基本都可以使用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而文科的课程和大学语文等公共课并不适用于教考分离。和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很难有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真理。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生活阅历的差异、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授课内容和方法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所以文科的试卷大部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使相反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爱护。如果实行教考分离,必然要有标准答案,强制要求所有学生的观点一致、思维一致,这种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因循守旧的书呆子。
(二)保证试题库建设的质量和考试的规范性
试题库最好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完成的方式,每个老师制定2-3套试卷组成试题库,这样,命题教师命题的工作量较小,可以较高质量地进行命题。命题要以大纲为依据,覆盖所有的知识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核,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掌握,题型要多样,难度适中,答案灵活,同一知识点可以对应不同题型。对命题的老师,按其完成试卷的份数计算工作量,或将试题库建设当做教改项目予以资助。试卷完成后院系或学校要请校内外的教师和专家进行试题质量的评价,对于偏难偏易、题型过少,覆盖不全、重复率较高、错误较多的试卷要求重新编制,确保试题库建设的完成质量。试题库建成后还需要根据大纲和教科书的变化经常加以更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在抽取试卷方面,要由教务管理人员抽取,教师不和试卷接触。监考教师也要由非任课教师担任。试卷的评阅要坚持同专业的非任课教师流水作业,同时要给予阅卷教师一定的报酬或计入工作量,保证阅卷工作的保质保量顺利完成。成绩的录入由教务人员进行,防止任意更改分数。
(三)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相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并行
单一的闭卷书面考试形式不能适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也难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文科类和没有固定结论的课程采取教考合一的方式更能够考核出学生和教师的真实水平。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对象、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闭卷考试,也可以开卷、半开卷考试,还可以采取论文、策划方案、口试、实际操作,情景模拟、计算机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授课教师还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组合考核,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授课期间也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多次测试,最后成绩是多次测试成绩的综合,这样的考核能够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四)学校、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要了解和掌握教学规律
教考分离将原属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权利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而掌握考核权利的学校、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往往不能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动态。有的政策制定者从未担任教师或深入课堂,政策的制定仅仅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官僚意识严重,他们要求教师每节课的授课内容要和教学计划完全一致,不能稍快或稍慢,不能变更授课内容,不能增加新的观点,不能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的初衷变为了完全按照学校和院系及教务管理部门的意愿去组织教学和考试,窒息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和活力。因此,管理教学的学校、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该是具体授课的一线教师,除了解自己本专业的授课和考核外,还应该对学校或学院所有专业的课程通过听课、调研、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学校各级领导在尊重基本教学规律和各学科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实施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的课程的门类、考核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龙文祥,龙陶陶.对高校“教考分离”制度合理性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陈晟.浅谈高校“教考分离”制度的建设[J].福建论坛,2008专刊.
[3]宫黎明,龙文祥.质疑教考分离[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关键词:思维僵化;联想法;两极分化;因材施教;科学规划
高三的历史复习量大任务重,如何适应新高考模式,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每个高三历史教师思考的问题。在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学生思维僵化,前后知识断链现象严重
一般而言,文科班女生偏多,纪律较好,但学习往往容易停留于表面。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背诵某一节内容,效果肯定很好,但如果是综合考核几章甚至几本书的内容,或者换一种问题提问时,效果就不太理想。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通过联想法强化思维训练,效果很好。比如,我们在学习“三省六部制”时,单纯地死记硬背那六部,很困难。但是,如果采用联想记忆法,效果立竿见影。首先我们把六部进行谐音,如下:“吏”“猎”,“户”“工”“礼”和“兵”不变,“刑”“行”;其次,我们再把它们进行串联并增减字,变为“猎户(遇见)工兵(要)行礼”,最后将这句话联想成“猎户向工兵行礼”的情景储存大脑即可。而六部的职能也可以通过联想法记住,如“吏”与“官吏的考核管理”挂钩,“工”与“重大工程建设”挂钩,“兵”与“军事管理”挂钩,“户”与“户籍管理、赋税征收”挂钩,“刑”与“刑事案件的审理”挂钩,“礼”与“礼仪制度和科举考试”挂钩,再将它们变成图像储存大脑即可。另外,联想学习法还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二、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进入高三下学期,特别是二轮复习期间,许多自认为学习无指望的学生基本就放弃了学习;而少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为了考个好点的大学,学习更努力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教师仍然因循守旧,继续采用同一个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状况不但不会改进,反而会更糟糕。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该实行因材施教。
首先要把班级的整体状况和学生的个人状况向学生分析清楚,让他们有清醒的认识,从而确立自己的目标。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进行区别对待。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授课方式。我们不妨进行这样的设计:(1)准备好不同的教学方案;(2)按不同层次把一个班级分成甲乙两组,按不同的能力要求和方案轮流上课,各上20分钟;(3)轮空的班级明确任务;(4)在最后五分钟时间里,老师给予解答疑问或个别辅导。这样就能够解决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和基础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三、学生不太重视“+2”科目的学习
由于高考录取依据发生了变化,“+2”科目不计入总分,只是作为“等级”进行参考,所以许多明知无望考上本科的学生,更是对“+2”科目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科学规划,强化感情投入。
(1)抓两头保中间,即保证优等生人数,减少后进生人数,提高中等生人数。在这个环节中,最重要的是中间这一块。优等生人数现在基本定型,后进生和中等生仍有变化的余地。在剩余时间里,作为历史科任教师要尽可能地给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指导和帮助,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其真正想学、愿学。
(2)复习中要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经过若干次考试后,学生很容易疲劳、厌烦。这个时候,历史教师有必要谈一些历史小常识、小故事,并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进行阐述。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不但不会耽误复习工作,反而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学习,并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其搜集历史资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俗话所讲“磨刀不误砍柴工”。
(3)以历史教师的才学去感染学生,以历史名人去教育学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种长处:一是史才,二是史学,三是史识。另外,教师还应通过讲述历史名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目标,燃起斗志,乘风破浪。
总之,在二轮复习中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我认为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规划,积极利用好联想教学和因材施教等手段,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方案策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程序,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可分为策划、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策划是这一过程的灵魂与核心。
一、确定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完成,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只有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提出实现目标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并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教育的时机、人员。”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一是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备与和谐;二是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三是注重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元素。“面对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更加准确,思想更加深邃,而深邃的思想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策划者就要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方案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策划的准备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策划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积极、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应分为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
(1)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调查应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所有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与环境要素。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主体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介体要素调查(包括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境要素调查(包括积极因素调查与消极因素调查)。二是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调查者应建立起信息搜集与监测的日常机制,密切关注调查对象实际状况的各种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信息处理。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策划者应依据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调查结论,以此作为方案制定的可靠依据。调查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分析,具体包括关于理论研究现状,培养模式现状,相关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现状,培养条件现状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中注意对问题的挖掘;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需求现状的分析,分析中注意从国家发展、高校发展,大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总结。
2.方案拟定
方案拟定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及确认的目标,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意、制定计划的过程。这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目标的再次确认。这是在具体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在头脑中再次确认与理清的一个问题。策划者对已确定的目标深刻研究,充分领会,严格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方案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策划阶段出现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效果。
(2)构思轮廓。方案策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构思轮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策划者在经过前期调查与目标确认、细化等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要设计出方案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主题。主题是策划的灵魂、核心,是对整个培养活动的高度概括,主题要独特新颖,但必须服务于目标,并准确反映需求。其次,确定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应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活动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无视客体需要、甚至会使客体产生消极情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满足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充满情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二是开放性。一方面,策划者应该思路开放,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工作应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来展开。素质培养应走出灌输。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克服灌输的弊端,素质培养应寻求人际互动。同时,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托课堂、讲座等教育途径,要放开思路,寻求和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培养格局。
(3)设计细节。当方案的基本框架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方案的所有细节,并估计方案的实施结果。在这一阶段,应将所有细节工作确定并落实,包括培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基本步骤、经费预算与落实,这些问题在细节设计阶段都需要周全考虑,并认真落实,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方案确定
在方案拟定阶段,策划者已经设计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方案,但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基于开放的视角,策划过程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让思路相近的策划人员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所有策划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尽其所能把一切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为最终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空间。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后,方案的最终策划与决策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反复论证,选择出最优方案;如果各种方案均不理想,就应重新拟定,力争制定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