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重阳节处在深秋时期,秋天阳气由升浮逐渐趋于沉降,气候逐渐转凉,是老年人易发病的时节。此时做好保健养生的工作有益于身体健康及疾病康复。那么重阳节该如何养生呢?
一、饮食——清淡为主,适当进补。
秋季是一个进补的时节,很多老人在此时“贴秋膘”,但是许多中药补品讲究体质的寒热,老年人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补、食疗,避免盲目进补。此时秋燥明显,易出现呼吸道疾病,比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鼻炎等,预防秋燥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
二、睡眠——早睡早起,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预防脑血栓发病。适当午睡能使心血管系统舒缓,可以帮助人们保持心理平衡,预防心肌梗塞。
三、护理——是否秋冻,理性对待。
有人认为秋季适度“冻”一下,有利于适应冬季的干冷天气,但秋冻并不适宜所有人,应理性对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受寒冷刺激后,血压升高,易引发中风,也可能导致心脏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肌梗塞。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老人受风寒湿邪后,常会出现腿部胀痛、行走不便等症状。
四、心情——登高赏菊,预防悲秋。
调摄阴阳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之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于一年中阴阳消长所形成的,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本源,人类必须适应自然界的这种消长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的生命活动,又是以机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健康无病,才能益寿延年。然阴阳二气又是以阳气为主导的,衰老则是由于阳气耗损所致,重视维护阳气就能延迟衰老。而同时也指出“所奉其人寿”,衰老也是阴气日减的结果。可见阳气和阴血不足都是导致衰老的根本原因。因为保全阳气有助于化生,聚存亦有益于护养阳气。总之,只有维护阴阳平衡,保持“阴平阳秘”,才能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顺应四时 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四时寒暑的变化,才有助于健康长寿。一般而言,春季应特别重视防风,夏季重视防暑,长夏(夏秋之交)重视防湿,秋季重视防燥,冬季重视防寒。只有机体冷暖适宜,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新陈代谢才能旺盛,才能达到“适者生存”。
起居有常 《管子》指出:“起居不时。饮食不节,寒暑不适,则形累而寿命损。”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根据季节变化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作息制度。即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春宜晚睡早起,外出散步,无拘无束,以应生发之气;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即夏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长养之气;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秋季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艺气;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目光”,即冬季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以应潜藏之气。也就是说,生活起居只有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化,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才能达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目的。
环境幽美 顺乎自然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关系。诸如水、空气、土壤、植物、阳光、温度、湿度都必须适合人类的生存。所以,我们的居所应选择幽雅、整洁、绿化良好、空气清新、没有污染的环境。住房最好是坐北朝南(冬季可避风寒之侵袭,夏天可接受南风之凉意),阳光充足,空气流通,避开潮湿,四周安宁,没有噪声干扰,才是理想的住宅。
珍惜精神 一个人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养生保健不可忽视社会属性。在自然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若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失衡,即可导致疾病。如中年人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精神压力,老年人心理上的忧郁和失落,都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必须时刻注意保持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开朗乐观,珍惜精神,遇事不怒。一方面,中老年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感情用事”和“争强好胜”,以保护精神少受刺激和创伤。对于不良精神刺激,能避则避,不能避就想法化解。但另一方面,兴奋也不可过度,悲伤和高兴过度都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导致“乐极生悲”的发生。
劳逸适度 “生命在于运动”。经常动手动脑、运动锻炼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但一定要注意劳逸适度。正如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也就是说劳作也要量力而行,有张有弛。长时间劳动,要注意适当休息。平时在工作和学习间隔,做做工间操,或伸伸懒腰、打个哈欠等,都有助于放松精神,恢复疲劳。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条件和精力都有所下降,太多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身体不能承受就易患病,故更应注意节制。
兴趣广泛 研究表明,兴趣广泛的人性格开朗,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中老年人最好“从吾所好”地生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经常参加种花、养鸟、养鱼、下棋、练字、学画、编织、旅游、打太极拳、练气功等,生活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精神即有所寄托,又能陶冶情操,是延年益寿的好方法。
药膳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一个瑰宝,它既有药物的防病治病作用,又兼具中国美食色、香、味、形的特点。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寓养生、预防、治疗、康复作用于一体的天然饮食--"绿色" 药膳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药膳素有延年益寿、养生防病作用独到之功。药膳使药性变得温和,更适合老年人的机体状况,又使吃药变成一项"美差"。因而,药膳备受老年人的青睐。当然,这种"青睐"还要源于知己知彼,才更靠得住!
理 论 篇
说出药膳一、二、三
药膳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药食同源,医养同理的原则,研究药物如何更有效地与食物结合,运用营养学、营养卫生学和烹饪学等相关知识,使之达到防病治病、养生康复、延长寿命的目的。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饮食调养一为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二为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本文所提到的药膳也包括食疗内容。
药膳按其工艺来分,有药膳菜肴、点心、小吃、糖果、蜜饯等;米面食疗食品有糕、饼、馒头、包子、馄饨、汤圆、面条、粥等多种类型;饮料类有汤、饮、酒、浆、乳、茶、露、汁等。加工方法分为炙、蒸、煎、烩、炒、烧、煮、炸、炖、爆、溜、蒸、渍、腌等多种烹调法。
药膳与老年养生保健
中医学认为,老年人生理特点是脏腑功能日渐低下,气血阴阳不足,机体功能紊乱,而药膳的作用恰好表现在能够调理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使机体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药膳所用药物药性平和,无明显偏颇。所以药膳在养生保健、强身健体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品种广泛的滋补膳食也为中老年朋友所喜爱。
药膳与老年疾病的治疗
老年人容易被外邪所侵而发病,容易产生瘀血、痰饮等,老年疾病特点表现为病情复杂且多缠绵难愈,以慢性病为多见。中医根据老年的体质特点和疾病性质,或以药膳为主,或以药膳为辅治疗疾病,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强调,医生当在洞察病情后,先试用食疗,食疗不奏效的,再考虑用药。宋代医家陈直在我国第一部老年医学专著《养老奉亲书》中写道:"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指出了药膳在老年疾病治疗中的地位。
药膳增添晚年生活色彩
药膳融入了东方医学特色,富有饮食文化的艺术内涵。老人们闲来学做几手能滋补强身的家庭药膳,既可养生祛病,又可以给晚年生活增添几分色彩。同时还可与老友们切磋技艺,共同提高,不但丰富了文化生活,还弘扬了中国传统医学和饮食文化。
关于药膳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药膳"百病可医"
不可过分夸大药膳的功能,认为药膳能够医治百病。药膳的主要作用还是养生保健、强身健体,表现在对机体的调理,对疾病的预防,对慢性病以及病后的调养和康复等方面。在机体患病时,虽然可单独使用药膳疗病,但大多时候药膳要配合其他疗法,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若只进药膳,忽略或代替其他疗法,难免贻误病情。
误区二:药膳"众人皆宜"
看到某人服用某种药膳后效果很好,便盲目效仿,殊不知不但对自己可能没有作用,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比如北京的著名特色糕点--茯苓夹饼,它就是一道药膳,适合于体虚、中医辨证属心脾两虚(气虚)者;而同样是体虚乏力,但中医辨证属阴虚、阳虚、血虚者则均不适宜。药膳施用时还要考虑到个人的体质情况,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误区三:药膳可长服久用
虽然药膳对机体具有调整脏腑功能,补益气血阴阳的作用,多用的是一些性味平和、对人体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和食物。但药膳有药、食的共同作用,不仅能够补益,并且能够祛除病邪。除了常用的补益药膳外,还有用于治疗外感的发散风寒药膳,治疗气血瘀滞的行气活血药膳,治疗水肿的利水祛湿药膳等。这些药膳均不宜长久服用,以免给机体带来负面作用。
误区四:药膳只宜冬季吃
"因时制宜"是中医学的治则体系之一。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不同的气候特点而施以不同性味功用的药食,也是药膳的原则之一。比如同是补益,夏天可用凉补,而冬天可用温补等。
误区五: 好的药膳 必价格不菲,选材稀有
持这一观点的人可能受了药膳起源的影响。在过去,药膳只有那些帝王将相才能享受得起,所用的药膳原料也是那些诸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以及山珍海味等食物,这就导致一些人觉得"药膳肯定很贵"。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药膳研究的深入,物美价廉、适用于药膳的药材正日益走进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山药和百合就是其中的代表。
误区六: 药膳制作,谁都行
药膳是中医药学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中蕴含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中药的炮制理论、煎服法和食品卫生、烹饪学的相关知识,涉及到药物之间、食物之间、药物与食物之间的配伍知识。随着近些年对药膳的研究深入,负责药膳制作的药膳师这一行业正在兴起,所以说,许多药膳虽然制作简便,但并非人人都行。
相关链接:
中国药膳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非常重视药膳的应用,创制了许多药膳方剂,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唐代是我国药膳学形成时期,其间我国第一部食疗药膳学专著《食疗本草》问世。以后历代医家、养生学家对药膳的研究逐步深入,使得我国药膳学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实 践 篇
老年人选用药膳七原则
原则一:辨证施膳
是指根据自身的不适感觉或临床症状,明确疾病的证候之后,确立治则与治法,再选择相宜的药膳,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前面所举的"茯苓夹饼"一例,就体现了辨证施膳这一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施膳则是辨证论治理论在药膳中的具体运用。
原则二:保护胃气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协同作用。而老年人之所以饮食量减少,正是因为脾胃功能逐渐减弱所致。在老年人运用药膳食疗的过程中,要做到时时养护胃气,在膳食中可酌加具有消导、温中、理气、芳香化浊作用的药物。《饮膳正要》所记载的食疗方,几乎普遍用草果、生姜、荜拨、良姜、莱菔一类药物,显然是立足于增进食纳,提高运化功能。
原则三: 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即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施膳,如体质肥胖的老年人,中医学认为多属痰湿体质,宜多食健脾化痰祛湿之品;体质瘦弱之人,多阴虚内热,宜多食滋阴清热之品等。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施膳,如西北地区气候寒冷,宜多食发散、温阳散寒之品;东南地区气候炎热,宜多食甘凉柔润之品。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季节时令施膳,如春季宜食发散助阳之品,夏季宜食清热之品,长夏宜食健脾祛湿之品,秋季宜食润燥之品,冬季宜食散寒之品。
原则四:糜粥调养
药膳的剂型种类很多,如汤、膏、粥、羹、饮、菜肴等等,而其中粥类对老人尤宜。中医学自古就有"糜粥浆养"之说。粥类药膳不但便于吸收,更可增强老年人脾胃的运化功能,加强药膳的作用,正适合老年虚弱体质服用。比如《补遗肘后备急方》治疗水肿的茅根赤豆粥,《圣济总录》中治疗老年腰膝酸痛、足跟痛的枸杞羊肾粥等,滋阴润肺的天门冬粥(《饮食辨录》) 等,均为治疗老年虚损病的典型方剂。
原则五:以脏补脏
用动物的脏器来补养人体相应的脏腑器官,谓之"以脏补脏",又称"以脏治脏"、 "以形补形"。如以猪心来补养心血、安神定志;以羊肝来补肝明目;以猪肾来补肾益肾;以鹿筋来强筋壮骨;以鹿鞭来补肾壮阳等。
特别提示: 一些动物的腺体和淋巴组织,如猪的肾上腺(俗称小腰子)、甲状腺(俗称栗子肉)等,对人体有明显的损害作用,不应食用此类脏器。
原则六:调节饮食
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虚弱,更应注意饮食调解。主张顺应四季的变化,忌食粘硬生冷,宜少量多次,全面膳食,令"谷气长存";切忌偏食及"暴饮暴食"等。其次,合理的膳食剂型及良好的色、香、味、形,不仅能悦目而增进食欲,同样也起到调护脾胃的功能作用。药膳的剂型,应切合病情,做到干稀调济,软硬适当,并及时调整膳食种类,避免简单化。
原则七:注意配伍宜忌
药膳在制作、服用过程中同中药一样,也应遵循中医药理论,注意药物之间、药食之间以及食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饮食宜忌。
相关链接:
寒头 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发掘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时,出土了大批简帛医书,在这批简帛医书的《脉法》中记载:“圣人寒头而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补不足也。”“寒头暖足”这四个字,既是我国古代医家泻实补虚的治疗准则,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原则之一。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但对健康不利,甚至会成为致病因素。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过:“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睛及鼻干。”又说:“冬日冻脑……圣人之常法也。”有的老年人一到秋冬季,即使在家里也用毛棉帽子严严实实地护着头部,以为这样可以防寒抗病,其实头部护得太严了往往适得其反,更容易伤风感冒。保持头部低温还有助于安眠,能帮助提高睡眠质量。但有些人冬天怕冷,喜欢用被子覆盖头面睡眠,这样既妨碍呼吸新鲜空气,又会使头部温度过高,对人体健康是有害无益的,应当遵循“寒头”的原则,尽早改变这种不良的睡眠习惯。
冷面 是指用20℃左右的冷水洗脸。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脑,使人头脑更为清醒,特别是早晨用冷水洗脸对大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以迅速驱除倦意,振奋精神。冷水洗面,还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缩,冷水刺激后血管又反射性地进行扩张,一张一弛,既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了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又增强了面部血管和皮肤的弹性,所以除能够有效地预防感冒等疾病外,还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温齿 是指用35℃左右的温水刷牙和漱口。我们知道,人体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特别是在冬季气候寒冷的时候,刷牙漱口时更要注意用温水。有研究资料表明,用温水刷牙有利于牙齿的健康,反之,长期用凉水刷牙,容易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的现象。
暖足 从传统医学上讲,双足是人体阳经和阴经的交接地点,有诸多穴位,对全身的气血运行起重要作用。从现代医学讲,足部为肢体的末端,又处于人体的最低位置,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而有“寒从脚起”之说。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曾说:“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猝)寒或手足懈惰。”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也有这方面的详细记载:“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无生意,常欲使气在下。”可见,暖足对保证身体健康是十分重要的。其实,最好的暖足方法是每晚在临睡前用热水(水温45℃~50℃)泡脚和洗脚,这样既可以驱散寒气、温暖全身、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又具有健脑强身、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良好的养生习惯是健康长寿的基本保证。中老年人在每日起居养生中,若能长期坚持“寒头、冷面、温齿、暖足”的8字保健方法,必会大受其益。
芡实也叫鸡头米,属于水生植物睡莲科的成熟子仁,是著名的药食两用食材。芡实为卵圆形或圆形,子仁外膜呈褐色,味涩。褐色是芡实米的表皮颜色,去皮之后,其内里是粉白色的,要小火慢炖才会有更好的口感。在选择芡实的时候,黄色的是“嫩”芡实的颜色,容易煮熟。芡实以颗粒完整,饱满均匀,断面色白粉性足,无碎屑和泥杂,质地干爽不蛀者为佳。同时,选择时应注意芡实应没霉味、没酸臭、没硫磺味。在各种芡实中,以南芡实为最好。除去内种皮的白皮芡实优于未去内种皮的红皮芡实。
中医认为,芡实味甘涩而性平,有健脾养胃、益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妇女带下、腰酸等症状。中医养生学认为,芡实抗衰老延年益寿,最益脾胃。如《神农本草经》里说:“芡实可补中,益精气,强志,令人耳聪目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上千年来的食疗经验证明,芡实确为养生保健之良药。宋代大文豪坡到老年仍然身健体壮,面色红润,才思敏捷,据他在书中自述,这主要得益于他数十年坚持每日食用煮熟的芡实,因而腰腿健壮,行走有力。
常吃芡实还可辅助治疗老年人的尿频之症。老年人常常有尿频、尿急、尿失禁等问题出现,经常适量食用芡实,可以明显改善这些尴尬的状况。之所以提倡在秋冬进食芡实,意义在于它可调整在炎夏被消耗的脾胃功能。当脾胃充实以后,再吃一些营养丰富的补品,人体便能更好地消化吸收这些食物,身体机能得到较好的提升,更能适应冬季寒冷的气候,对健康自然有益无碍。芡实还有明显的固涩祛湿作用,一般用于经常便溏或男子经常遗精。
现代研究表明,芡实含大量糖、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物质对维持人体的健康和能量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芡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2,当芡实与瘦肉同食,可以使瘦肉中的叶酸与维生素B12互相促进吸收,对缓解和预防巨幼细胞性贫血、头疼、关节痛、腰腿痛等虚弱症状有很大的好处。芡实中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和葡聚糖,具有辅助降糖和降脂的作用。
芡实用于饮食,多作为甜品和粥类,比如冰糖银耳炖芡实、蜜汁蒸芡实、糯米红枣芡实粥等等。因为芡实有很好的促消化、健脾胃作用,所以,消化不良的人若经常用芡实和山药等熬制成糊食用,可以起到食疗保健作用。缓解消化不良的芡实糊的做法是:芡实500克,干怀山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100克。把芡实、山药一同晒干,碾为细粉,与糯米粉及白糖拌和均匀,备用。每日取混合后的细粉三四汤匙(50克~100克),加入冷水调成稀糊状,然后加热烧熟即成芡实山药糊。早晚煮热空腹食用。连用7天~10天为1个疗程,可以收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气候变得寒冷干燥,降温时冷空气刺激人体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冠心病。寒气还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对于保障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尤其重要。
保持良好的心态
据调查,心脑血管疾病50%来源于心理因素。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应保持安定平和的心态,培养乐观的情绪,防止因情绪过分激动诱发血压突然升高而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另外,适当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养生保健、陶冶情操,也有利于保持心情愉快。但需要注意适度锻炼,不要过度,以免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定期体检
高压的生活环境使许多人忽视了自身健康,易患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等疾病,稍不注意就会转为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定期体检可以排查近期身体是否存在潜伏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
常备心脑血管病基本用药
常备心脑血管病基本用药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尤为关键。
陈兴华指出,像燥热体质的人吃辣、煎炸食物容易上火,应喝凉性茶;而肠胃虚寒的人,平时吃点苦瓜、西瓜就感觉腹胀不舒服,应喝中性茶或温性茶;免疫力低下或久病初愈患者,可服用灵芝茶。偏温性的红茶及普洱茶,则非常适合老年人饮用。
因人而异选好茶
由于普通茶品、中药都有其性味属性,所以合理搭配,避免功效相抵,增强养生疗效是基本的搭配原则,以下推荐的多款养生茶品可以选择性饮用。
祛湿:枸杞薏米茶
原料:薏米300克,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做法:
1.将薏米拣出杂质,用清水淘净并控干水分;
2.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
3.将红枣剖成两半或割开口子放入茶壶中,枸杞子可抓一小把放入,可放几颗冰糖,再放入薏米,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
点评:本茶饮养肝明目又利水,宜在春夏季饮用。
补虚:参麦冬茶
原料:人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5克。
做法:将所有原料洗净,放入适量水煮沸20分钟后可饮用。
点评:本茶饮能改善体质虚弱、疲劳倦怠、气血不足。本方即生脉饮原方剂,对心力衰竭、心律不齐、虚汗虚热体质有改善的作用。
提神:人参茶
原料:干花蕾4~5枚,人参10~20克。
做法:将人参切片或小段,与共置茶杯中,沏入开水,加盖浸泡15~20分钟即可饮用。
点评:有解毒散帷⑵礁蚊髂康淖饔茫人参可补元气、健脾益肺、生津安神,两者合用有益气祛火功效,可提高免疫力,消困提神。
健胃:薰衣草柠檬茶
原料:薰衣草干花蕾5~6枚、柠檬汁20毫升。
做法:先将薰衣草置茶杯中,沏入开水,加盖浸泡5~10分钟,等到茶呈淡绿色微凉后加入柠檬汁即可饮用。
点评:本茶品中的薰衣草有滋补气血、舒缓压力、消倦解困的作用,而柠檬清香,有利尿、开胃、活络、醒脑作用,两者合用可以提振食欲,消解困意。
四季饮茶各不同
无论是普通茶还是养生茶,都有其温热寒凉属性,不同体质的人应有所选择,特别是根据每个季节天气环境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茶,能让身体顺应天时而养生。
春季:景象温顺,阳气上升,宜选刺激感官、芬芳浓郁的花瓣类茶材,可以帮助散发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冷邪、生发人体的阳气,养肝利胆、疏通经脉,如玫瑰、茉莉、。
夏季:景象炎热,阳气兴旺,宜选茶性沉降、茶气清苦、有清凉感的花草类茶材,以除烦解渴、补益肠胃,如绿茶、薄荷茶。
俗话说“一孕傻三年”,意思是女性一旦怀孕,会出现记忆力衰退,丢三落四等现象。但澳大利亚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孕傻”状态可能只是人们的心理作用,怀孕对女性大脑并无显著影响。
澳洲国立大学进行了一项为期20年的神经健康研究,怀孕对女性大脑的影响是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员让一组女性在孕前、孕中、孕后3个时期分别接受3次测试,结果显示,这些女性在怀孕前、怀孕期和生育后,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并无显著差异。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因为这些女性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测试,这样“孕傻”说就不会先入为主地影响她们的判断。
立冬后小心面瘫
养生专家提醒说,立冬后,气温下降明显,天气日渐寒冷,在此时节,公众要防止风寒之邪侵犯面部,出现面部神经炎,即面瘫病症。养生保健专家张东生介绍说,面瘫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但冬季是面瘫的高发季节。因为天气变冷后,寒风如果长时间直接吹拂面部,会造成面部经络气血组织不通,面神经因缺血而麻痹。受面神经支配的面部表情肌,就会因营养不足而出现功能障碍,导致面瘫。
面瘫经常表现为:闭不上眼睛,脸部一侧松弛,嘴歪,流口水,流眼泪,眉毛抬不起来,耳后疼痛等。面瘫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以中青年居多,男性略多于女性。养生专家表示,面瘫要早发现,早治疗,中医针灸对面瘫治疗效果较好。
中年吸烟过多老痴多
美国科研人员对2万多名50岁至60岁的中年人进行调查,并在此后23年时间里对这些人进行跟踪访问。在这期间,25.4%的研究对象罹患不同类型的痴呆症,其中1136人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416名为血管性痴呆症患者。
研究发现,与不吸烟的同龄人相比,每天吸两包烟的成年人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几率要高157%,患血管性痴呆症的几率要高172%,而且两者之间的关联不受种族、性别、高血压、高胆固醇、心脏病、中风或体重等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解释说,吸烟会造成大脑血小板凝结,从而易导致血管性痴呆症。此外,吸烟还会造成氧化应激和炎症等现象,从而提高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高原)
幼儿夜间睡眠不足可能导致童年肥胖
美国一项研究成果显示,婴幼儿夜间睡眠不足会增加他们在童年时期患肥胖症的风险,即便采取白天补觉的方法,也很难补救。
研究人员将调查对象分成两组:一组为婴幼儿组,年龄在1个月至59个月之间;另一组为童年组,年龄在5岁至13岁之间。
研究发现,婴幼儿组出现肥胖症的原因与此前夜间睡眠不足有很大关系,但对童年组来说,这两者的关系不明显,造成童年组成员肥胖的原因更多与饮食习惯和遗传基因等因素有关。而5岁前婴幼儿的夜间睡眠状况会对其日后的体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合理地安排睡眠时间对预防儿童肥胖症至关重要。(高原)
日本:研究显示喝绿茶有助于缓解老年人抑郁症
日本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喝数杯绿茶有助于老年人缓解抑郁症。7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喝4杯绿茶,出现抑郁症状的几率可减少44%。绿茶中含有对大脑有镇静作用的茶氨酸,从而可以起到缓解抑郁的作用。
研究人员调查了1058名70岁以上身体较健康的老年人。其中,34%的老年男性与39%的老年女性有抑郁症状。488名研究对象称他们每天喝至少4杯绿茶,284人说每天喝2到3杯绿茶。研究人员考量了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性别、饮食、病史和抗抑郁药物服用情况等,随后得出了喝绿茶有助于防止老年人抑郁症的结论。研究同时发现,红茶、乌龙茶或咖啡不具备像绿茶那样缓解抑郁症状的效果。
冬天戴口罩反降低御寒能力
在冬季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人们有一些“想当然”的保健观念,例如冬天必须戴口罩,门窗紧闭保温等,医生提醒大家,这些观念其实并不正确,如果不加以纠正,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内蒙古赤峰学院附属医院的专家介绍,为了御寒,很多人冬季戴上了口罩,其实这样反而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要是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还有一些人喜欢把围巾当口罩,由于围巾的原料多是羊毛、化纤织物,如果把围巾围在嘴上,呼吸时纤维和细菌等就会被吸入肺部,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宋景军、中宇)
研究发现低剂量阿司匹林可防结肠癌
英国研究者发现,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不仅可降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几率,而且可降低患结肠癌的风险。
研究人员在过去20年间对1.4万名英国人展开临床试验。所有研究对象中,一半人长期服用用以降低心脏病发作风险的低剂量阿司匹林。18年后,研究者发现,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可使患结肠癌几率降低24%,使死于结肠癌的几率降低35%。
口服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防治,但医疗人员同时发现,对某些特定人群,阿司匹林可能引发胃出血和肠出血。先前,医学研究者发现,长期口服低剂量镇痛类药物布洛芬也可降低患结肠癌的几率。
骨折不要盲目“上钢板”
专家指出,部分骨折患者被不当治疗,不仅多花了钱,还易出现后遗症。目前骨折的治疗存在不当使用钢板现象,常出现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和痛苦。超过80%的骨折患者采取了钢板治疗,而真正符合指征的不到60%。
一位骨科病人因外伤骨折在当地急诊进行了钢板固定手术,术后出现大面积软组织坏死。患者将面临清除坏死组织、皮瓣转位等多次手术,若发现患有骨髓炎,还要取出钢板。专家介绍,骨折的治疗除钢板固定外,还有髓内钉固定、外固定器固定和石膏固定等多种方法,费用也相对低廉。软组织条件符合手术要求,骨折形式也适合用钢板固定的患者才能做钢板固定,盲目“上钢板”会出现骨外露、骨髓炎、骨不连等后遗症。(黎昌政)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粗粮
研究资料表明,在主食摄入量一定的前提下,每天食用85克的全谷食品能减少若干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帮助控制体重,所以建议成年人每天最好能吃50克以上的粗粮。
“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及含脂肪较高的动物性食物,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但是,“谷类为主”并非吃谷类食物越多越好,维护健康需要全面营养,因此还是需要各类食物合理搭配。(朱立毅)
英国儿童高跟鞋流行风
药酒有治病功效,但需对症泡制
药酒适合调理身体,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及患有风湿、关节疼痛者。因为酒能通经络、活血脉、温补肾阳,又可以行药势引药力通行全身,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另外,酒还是一种理想的有机溶媒,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都能被溶解在酒液中,所以药酒往往比其他丸、膏、丹以及煎剂等显示出更好的医疗保健效果。
但只有确定具体病情后,才能泡制出一种适合的药酒。然而,大多人对药酒知识并不了解,常常来源于口口相传的各种偏方。而由于制作过程和药理、剂量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因为饮用自制药酒伤身甚至中毒的事情时有发生。
密封不严易变质,用蛇泡酒要小心
很多人喜欢将新鲜人参、山楂、乌梅泡制在黄酒中,可如果密闭不好,酒精挥发,这些材料易变质导致发生胃肠疾病。还有人觉得用活蛇泡酒,特别是毒蛇泡酒更好,其实,活蛇的排泄物、死亡过程中产生的异物,以及腐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应物,都不能保证对人体无害。而且动物体内有病毒、寄生虫等,酒精无法完全将其杀死。如果想用蛇泡酒,最好到正规的医院、药房购买经过正规处理的蛇,不建议直接使用活蛇。
服用、存放有讲究
药酒的配制及服法一般应根据病情需要、体质强弱、年龄差异、酒量大小等实际情况而定,不可盲目服用。药酒需在低温、阴暗处密封储存,如果没密封好,酒精会挥发,度数降低会影响防腐效果。如果药酒泡的时间长达几个月甚至一年也可能会发生霉变。
不要随便喝药酒,特别是有病的人群
一般家庭最好不要在家中自己随便泡制药酒,也不能乱喝酒店、餐馆中的自制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