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劝学荀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明辨善恶、善学笃学、不断积累、适应发展
荀子是战国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著书终其一生。所著《荀子》一书,共32篇,行文气魄宏大雄浑。《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开篇之作,《劝学》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
现如今,科技发展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档案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各种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变更了信息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传递方式和利用方式,从而带来思想观念、知识层次、服务方式和技术能力的更新换代。社会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全方位、高品质的要求,其所涉及的知识面都远远超出了每个馆员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容量,要在为社会服务过程中,提供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就必须不断学习,方能胜任。
1 “学,不可以已”
“学,不可以已”。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人类社会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组成,精神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对人们素质要求的提高,学习已成为个人、组织、社会的迫切需求。在当今社会里,我们档案工作者应该如何进一步认清学习的意义,认清形势,提高自己呢?
深邃的荀子,一眼看穿人生全程,斩钉截铁般的态度令人躲闪不及,没有商量。他为自己的结论从几个角度展开论述:“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而经过学习后的人又是怎样的呢?他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为轮” 、“木受绳直” 、“金就砺利”等比喻,围绕“博学”可以改变人的品性这点来进行论证,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的结果。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利器就是“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识广博的人,能天天检讨自己的言行,就会更加聪明,不犯错误。
荀子是善于从生活中悟出道理的哲人,普普通通的现象经过他过滤即成精义,道出了人生体验。
他以黑泥里的白沙不再其白、臭水中的白芷不再其香为例,告诉人们居住时要选个好地方、交友要交那些有学识有修养的人,防止邪恶染身。“居必择乡,游必就士”,可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综观其上,语言无须华丽,事例无须博人眼球,但道理明澈,一一尽数。荀子无论是从修习先辈文献方面,还是从个人修养方面都有条有理,给出了学习的要领。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读书;读书、做人、明事理,方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因此,不断的修身、修己,才是学习进步,方能使自己全面有所提高。每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报负,发展自己的可能性,都要适应社会不断投向他们的课题。档案,是历史的记忆,是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者是与历史对话的人。因此,档案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明辨善恶,才能不入歧途。
2 “学,莫便乎近其人”
“一个不学习的社会,是没有前途的社会。”学习,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是档案工作者应有的素质,也是发展档案事业的保证。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才能取得成效呢?
“学,莫便乎近其人”。在荀子看来,是最好的学习途径。即使学习也莫过于接近良师益友更便利了。正像我们常说“读完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当年,《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给人以极大的启发。荀子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德”,说明学习以养德,是不断积累的结果,接着又用“跬步”、“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后又用 “骐骥”与“驽马”对比,“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对照,说明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用蚯蚓和蟹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可谓对学习过程分析得十分透彻。
审视荀子,其封建色彩毋庸讳言。但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档案工作者是文化的贮存、延续、传播者,也是文化选择、吸收、加工者。孕育文化、传递文明是档案工作者的特征。前人不但给我们留下了有形的资源,还给我们留下了无形的财富,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积累,方能有所收获。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如此方能完成一个档案工作者传递文明的使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习是个人的事,如果一个人真心想学习的话,也用不着别人来劝学。重温《劝学》,除感叹其优美的文字,丰富的想象,更得益于其循循善诱,苦口婆心。
3 “学,用心一也”
重温《劝学》,就是要帮助我们确定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如今社会,只有善于学习,方能弥补不足。新技术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发展,依靠的是掌握现代化技能的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档案工作者必须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熟悉自身业务,还应对其他领域也有所涉猎,使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多位一体的通才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培养和造就员工的变革与创新能力,才能给档案事业带来新机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环境。
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理。明理就是自我们获取前人的经验或智慧中,提炼而出不仅属于前人而可属于每一个人的普遍性真理。现代人读书的目的,是在于求取科学知识与技能,这自然也是一种道理。要顺应新形势,接受新观念,就要提升学习理念,树立终身学习思想。“活到老,学到老”,“真学”、“常学”、“善学”、“深学”,不断把握时展的脉搏,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档案工作者应该有一种从上到下爱学、乐学、笃学的精神,应该主动抓好自身的学习,应如蚯蚓那般,才能用心专一,学以致用,达到学习和工作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对工作和学习之间关系的基本看法,学习成为工作的新形式,形成一种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档案管理与学习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贯穿于档案工作的整个层面,从而形成一种好学之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的榜样,学习是人们愿意做的事。古人读书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目的,因此,从书中读出的“理”必须通过人格之实践方能算是真实。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荀子时代已成过往,而所言精髓似未过时。■
参考文献
本人年3月在海南港澳资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实习工作至今,通过实习对中国证券资讯市场的总体竞争环境以及在入世之后中国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趋向等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
入世的之后的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处于调整和规范之中,这一规范的过程将对证券资讯业造成三大影响:其一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就越大,二者关系将更加紧密。一个规范的证券市场将尽可能扼杀投机,加快证券中介业回归,即主力从事投资服务,而这无疑将扩大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其二证券市场越规范,证券业对证券资讯的需求层次将越来越高。券商没有了投机利润,就只能从两块加强力量,一是完善对投资者的服务手段,二是加大自身研究力度,从事正常自营决策。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券商的收入。而这两者都召唤市场上强大证券资讯阵容的出现。其三在投机越来越少,越来越难的情况下,股民将出现意识觉醒,也将极大增强对证券资讯的认同和依赖心理。所以说,证券业市场越规范,对承担着行业责任的证券资讯行业来说越有利。
从目前的证券资讯行业的发展来看,1994年深圳巨灵推出第一套证券资讯系统是证券资讯行业的萌芽的标志,但今天的证券资讯市场已非94年同日而语。短短9年时间,证券资讯业内异军突起,掀起一场日新月异的竞争潮。港澳资讯、巨灵、新兰德、万德、新德利、博经闻、维赛特、海融、万国等等,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好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竞争喜剧。成熟的证券资讯行业市场也开始在这种专业化的竞争中开始成熟完善起来。
证券资讯行业从萌芽开始阶段就是一个以证券财经数据库为主营业务的内容提供商的面貌出现,是在90年代初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以及证券交易以及资讯信息提供方式的转变提高的过程中漫漫的发展起来的,但直到今日大多数类似的资讯公司的产品层次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公开数据的采集为主的局面。其中的原因有中国股民的素质层次需要和机构市场需求的原因也有证券资讯行业本身在中国证券市场序列体系中地位的原因。从信息质量及服务水平上讲,目前国内证券资讯业市场仍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质量不高,缺乏深层次的内容;以大量转载各种公开媒体信息为主,缺乏自己的东西和能反映上市公司情况及市场动态的第一手资料;各类投资分析、投资咨询缺乏连贯性和指导性,为庄家投机服务的投资信息占驻了主导,各类小道消息和传闻满天飞;市场上同类产品竞相削价,扰乱了市场正常秩序;市场上的产品还没有出现占主导优势的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大多数企业满足于低投入,追求前期收益,缺乏行业责任。在一种低水平竞争的市场中,一批低投入、满足于初级信息服务的企业也能占据一定的、甚至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前期收益。
另外的一个趋势,各证券资讯厂商大多开始走证券信息资讯即专业化的信息提供和投资咨询业务以及证券资讯平台开发,外包财经网站的建设齐步发展的发展方向。其中资讯公司涉足证券二级市场的投资咨询业务对于整个证券市场来说都是一种市场化选择中的一个良性的产物,资讯公司可以在充分的整合自有的信息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的发扬投资咨询领域的一种实证化的投资分析的模式,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专业化的投资咨询策略。
在证券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规范化发展进程中,对证券咨询行业的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侧面。在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形成发展的最初几年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行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状态。与早期市场高投机特征相对应,早期证券咨询行业从业人员成份较为复杂、鱼龙混杂,联手操纵市场的行为屡见不鲜,证券咨询行业的这一状况对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造成了诸多恶劣影响。这一状况直到97年主管部门加大规范管理力度之后才有所好转,至98年《证券咨询业务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行业管理才真正有例可循,有章可依,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发展步入正轨。也正是这一阶段、在市场投资理念渐趋理性回归的背景下,证券研究咨询行业在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及研究内涵不断扩大中进入发展壮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年正在进行的证券法的修改工作中一些相关证券咨询行业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讨论范围之中,证券咨询业务的范围也将大大的扩大,相关的自营业务和委托理财业务也将可能由地下转到桌面上来。证券咨询行业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的机遇.在行业的规模化和竞争的有序化上更加规范的完善市场。
行业规模化,有序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批真正独立的专业咨询公司的出现。与券商研究机构不同,其独立性不仅仅表现为功能配置上的独立性,也体现为其经营上的独立性。由于生存方式的差异,这两类研究机构在研究内容与目的以及方式方法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券商研究机构由于事实上的依附关系,其研究目的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券商客户咨询服务,二是为券商自营服务,三是为券商形象宣传及业务创新服务,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一、二级市场,也包括券 商自身发展战略与业务创新等内容。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研究成果一般仅限于内部共享,且以专题研究为主,研究成果的价值实现是间接的。而对于专业资讯公司而言,由于其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其信息产品及咨询服务,信息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决定其自身的生存,市场竞争的压力迫使研究工作是有更强的功利性,服务的对象性,要求其信息产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既要有广度又要有深度。由于证券资讯市场仍处发育阶段,受市场容量及无序竞争影响,目前该类专业公司受收入来源限制,与券商研究机构相较而言,在研究投入方面多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缺乏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的背景下,证券资讯公司竞争图存的方式正向着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种是以低成本支撑其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以维持其生存,这类公司或非正式组织为数众多。二是以高投入、高品位树立市场形象,着眼未来,争抢核心市场,这类公司虽为数不多,但无疑将是未来证券资讯业的脊梁。
目前的资讯厂商大多也在走资讯咨询化的产业转型的格局,针对目前的资讯厂商的市场格局以及资讯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产生了这样的一些认识和感触。
1、坚定的走证券资讯咨询化的发展道路。单纯的简单的f10资料为主的低端的资讯信息内容的竞争只会陷入资讯产业低水平价格战的泥潭中,要从产品的技术构成、新产品的开发、推广机制、产品的信息质量、营销策略及手段从根本上与竞争对手拉开档次,才能从低端市场的价格战的竞争中走出来,作到控制市场走向和价格的目的。在公司内部必须建立一套完备的新产品设计、开发和推广的运行机制,保证高质量的新一代产品、延续产品、后续产品和可替代产品源源不断地、有序地投放市场,形成多套产品立体交叉竞争。唯有如此,才能从市场混战中走出来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自己。资讯咨询化的发展方向既提高了信息的含金量,也是向高端市场发起进攻的最重要的筹码。
2、加强和国内做证券行情交易系统的厂商比如说乾隆高科,通达信等的技术上的合作,以行情交易系统和资讯平台和相结合的方式来发展资讯行业未来的资讯平台的搭建方向。建立全新的基于证券行业电子资讯架构(e-infostructure)和现代的资讯有效集成(informationintegration)创新技术构建起来的的统一证券资讯平台的运作模式。要是自己的资讯信息内容提供的方式和模型能够紧跟住资讯行业的潮流,只有领潮流之先才可以完整的拥有对市场的话语权。资讯信息模块与证券交易模式的合理有机嫁接以及技术上驻留程序的改进更新是保持这种领潮流之先的技术上的关键。
3、加强全国统一规划的的市场营销策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营销略。营销策略的正确性和促销手段的完善是产品成功的保证。产品再好,如果没有正确的营销战略、营销手段,没有精良的营销队伍去组织实施,就根本无从实现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目标,更无从实现第一民族品牌和获取最大创业利润的目标。产品品牌的树立,在质地优良的情况下,除借助宣传工具外,最终还将依靠我们营销人员的自身高素质,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新颖的营销手段和技巧、良好的口才及应变能力,让消费者去感受我们的员工、感觉我们的产品、感觉我们的服务,确实让他们从中受益。
4、加强公司内部团队精神的建设,形成创业的集体凝聚力,形成企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同步发展的激励模式。有计划的引入股权认购期权奖励的企业激励模式为团队精神的营造服务。甚至可以试探企业实现mbo来改变企业的法人治理体系和绝对控制权。团队精神和创新思维是公司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团队精神的精髓是追求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对组织的最大贡献率,它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它强调一种实战技巧,强调一个组织如何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和潜力,通过协调和规划,最终促成目标的达成。
5、拓宽融资渠道,改变过去的靠自我的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发展自己的模式。在国内主板市场监管力度加大门槛提高、二板市场推出遥遥无期、美国纳斯达克不复往日威风的情况下,选择在香港上创业板进而发展向主板市场转变是最好的ipo融资方式。外资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信心从乾隆高科在香港创业板上不错的融资业绩就可以看出。此外还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参股扩充公司股本结构的方式来发展自己。qfii之后外资购并的放开之后资讯领域肯定的将是其感兴趣的产业之一。博弈选择将是引导资讯厂商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
关键词:荀子;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
苟子作为先秦时期思想的集大成者,给后人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他的思想宝库中,学习论闪烁着唯物辩证的色彩,是指引我们从事科学学习的向标。
在人性观上,苟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他肯定“人性恶”,同时又承认人性可“化”,教育是使人“化性起伪”的重要工具。这就为他论证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人性论依据。
在自然观上,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他强调人类应发挥制“天命”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天与人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的实现要靠学习来完成。这样,苟子为其学习论又找到了自然观的理论归宿。
在认识论上,荀子坚持唯物主义。他认为,“形具而神生”(《苟子・天论》)这是人类学习得以产生的生理机制;他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苟子・解蔽》)他还认为,只有主体与客观事物相接触,才能获得知识,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苟子・正名》)
一、学习的涵义
他认为,学习是人对客观事物所采取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活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苟子・劝学》)苟子所说的“善假于物’就是指人的学习。这里的学习渗透了人类为了生存而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意义。他形象地举例说,人为了“博见”而登高,为了“闻者彰”而顺风呼,为了“致千里”而假舆马,为了“绝江河”而假舟楫。正是由于“假”了“物”,人们才从中学得了与自然抗争的知识与技能。这是苟子“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反映。
二、学习的作用
荀子认为,“性”是先天素质,具有“好利、疾恶、有欲”的特点。“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苟子・性恶》)人的这些“性恶”如何变成“性善”呢?苟子指出,这要靠后天的“伪”。人由“恶”向“善”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个对人加以“外铄”的工具。他说:“心虑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荀子・性恶》)人只有依粗心智的思考指挥其他器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既学习,才能化“恶”性为“善”性。学习能把外在的规范内化为人的本质的一部分,是理想的“外铄”工具。外在规范相对于人的内在本质来说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其被“化”为人的内在本质的一部分时,人对这种外在规范的意识就形成了,人的“恶”也就转化为“善”了。可见,学习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法则。
在荀子看来,君子和黎庶本来没有什么区别,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特别勤于学习,善于学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苟子指出:“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荀子・儒效》)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使人从卑贱变为尊贵,从愚笨变为聪明,从贫穷变为富裕,甚至为圣人。
看来,苟子把人由“恶”向“善”的变化和人的素质、地位的变化归功于人的学习。人以学习为中介,促进了自身的改变,这就是发展。荀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人,这充分体现了苟子学习论的唯物主义立场。
三、学习的环境
荀子举例说,茎长仅有四寸的射干,傲立高山之巅,下临百仞之渊而无所畏惧,是因为基础坚实;蒙鸠的巢虽然构筑得精美,但因其系在苇梢之上,风一刮就会折断芦苇,鸟卵就会被摔破,幼鸟就会被摔死――环境不同,结果迥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再好的香花落人溷藩,也会变得奇臭无比。故而荀子说:“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苟子・劝学》)环境是客观的,对于学习者来说,属于学习的外部环境因素。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要通过外因而起变化,二者缺一不可。苟子注重外因作用的发挥,是他唯物主义信念的再度体现。
四、学习的方法
1.积
苟子十分强调“积”的作用,因为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积累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飞跃,荀子认为,积累绝不是一蹴而就,片刻可成的。积累需要时间,需要勇气和精神。“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为了把积累说得更明确,他进一步指出:“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荀子・大略》不下工夫是不能把璞磨制成玉的。只有坚持不懈地切、磋、琢、磨,并把一点一滴的改变积累起来,才会变“璞”为“玉”,目的才可能达到。因此,学习要有所成就,必须积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积微成著。我们知道,只有注重量的积累,才会出现质的变化。对于“积”的作用的强调是苟子坚持唯物辩证的质量互变规律的充分体现。
2.“壹”与“静”
何谓“壹”?荀子说:“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荀子・解蔽》
荀子这里所讲的意思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注意的分配”。他认为,人的注意不仅有必要知“两”,因为“知而有异”;而且也有必要知“壹”,因为“心枝则不知(智)”(《荀子・解蔽》)。可见,他既承认注意的分配性,又强调注意的集中性。但是苟子主张把注意的分配性和集中性统一起来。“壹”并非不要知“两”,也不排斥知“两”,而是为了在知“壹”的基础上更好地知“两”,也是为了在知“两”的条件下更好地知“壹”。这样,他就把知“壹’和知“两”,即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统一起来了。
何谓“静”?他说:“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荀子・解蔽》)这个“静”与冷静地思考问题有关。按照他的观点,心常常在活动着,如睡觉的时候就会做梦;放任的时候就会想入非非;使用它的时候就会思考问题。心的这种活动对学习来说,有的是有害的,有的是有益的。我们为了保证学习有效地进行,就必须排除那些有害的“动”,使那些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不干扰认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从而保持冷静的头脑、安谧的心境。“静”并非绝对排斥“动”,而只是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苟子认为心理活动的“静”与“动”是统一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积极地进行思维,才能保持学习的高效率进行。
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动”和“静”是两对矛盾范畴。苟子所倡导的把注意的集中性和分配性统一起来、要求“动”中求“静”,“静”中有“动”的学习模式,是他坚持唯物辩证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生动体现。
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苟子・解蔽》)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苟子・解蔽》)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全面掌握知识。
蔽何以解?荀子提出“兼陈中衡”的办法,具体说就是“兼陈万物中悬衡焉。”(《荀子・解蔽》)“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出来。“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适当的、中正的。有时他也简称为“兼权”。“这是对孔子的‘叩两端’思想的发展,含有辩证法因素。”
五、学习的过程
苟子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把学习分为“闻”、“见”、“知”、“行”等阶段。“闻”、“见”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基础,进而是理性认识阶段的“知”,然后再进一步达到“行”。他特别强调“行”,认为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实行,因此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荀子・儒效》)如何根据这个学习过程来组织学习呢?他指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即从“耳闻”、“目见”到“著心”和“形乎动静”。从感性到思维加工,并进一步付诸行动。
他认为,学习者通过感官积累的感性材料愈多,他的经验与知识也就愈丰富,“所谓多闻曰博,少闻曰浅,多见曰闲,少见曰陋。”(《苟子・修身》)而闻之的知识是间接经验,不如亲身见之的直接经验可靠,但这两者都是感性的认识,容易产生片面性。“闻”、“见”的阶段只是学习知识的第一阶段,是学习知识的基础。
要克服第一阶段的不足,必须进入学习的第二阶段,就是“知之”或“著乎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心”的思维活动是按照“虚壹而静”的规律进行的,就能把前一阶段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予以整理和概括,从而对事物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获得了知识,并不是终结。他认为,还要把已经掌握的知识用于个人修身和治理国家,即用学得的知识作为指导自己行动言论的法则,这就是“学止于行”的最后阶段。
在阐述学习各阶段的关系时,荀子提出,学习知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向理性阶段过渡,因而知比闻、见在认识上处于更高的阶段。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行动,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很多知识,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还等于缺乏知识。“闻者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他提出的完整的学习过程论,基本上符合人类的认识过程。他强调第二阶段的思维活动,也是比较符合学习过程规律的。苟子基于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学习过程与认识结合起来,从人的心理活动去加以阐述,并特别论述了知与行的依赖关系,具有辩证法因素,是他学习理论的深刻处和闪光点。
六、学习的态度
苟子从3个方面阐述学习所应具备的正确态度。
1.“虚”
何谓“虚”?苟子说:“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这个“虚”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态度。荀子认为,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一定的知识储量。但是为了继续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应该保持一种不满足的态度,即“虚”的态度。“虚”就是不使已汇人心中的东西妨碍所要记忆的东西,也就是不要先入为主。“虚”并非无藏,而是为了更好地有藏和多藏所采取的一种虚心求进的态度。
2.“恒”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苟子・劝学》)荀子把蓝、水、直木比喻人未经雕琢时的质朴状态,用青、冰、轮比喻学习之后的成就。要实现这个变化的过程,就必须坚持不断地学习。学习如有间断,就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苟子还说,人的学习虽然有一定的方法,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为士”、“为圣人”的学习目的,“真积力久则人,学至乎没而后止也”。((苟子・劝学))因此,苟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终身学习观点的人。
3.“专”
荀子强调,人在学习时,必须专心一致,才能有所造就,他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视而聪”,“心枝别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荀子・解蔽》)他还用蚯蚓和螃蟹为例,说明用心专一和浮躁,会产生大相径庭的结果。“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荀子・劝学》)这与“睦蛇无足而飞,鼠五技而穷。”(《荀子・劝学》)同理。
一、荀子在人才培养上重视人格的塑造与完善
君子是儒家典籍中经常出现的概念,孔子提出以品格为标志的“君子”,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儒家人格,君子成为一种道德标尺,成为所有人都可追求的完美理想。对于“君子”,荀子认为,他们是“法之原,治之原”(《荀子・君道》),是个体长期学习、积累礼义的结果。通过礼义的学习,道德修养的积累,使礼义道德深入个体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极为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如此则可以称之为君子。他认为“君子宽而不K,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荀子・不荀》)
荀子认为圣人是理想人格的极致,是天下人德性追求的最高标准。圣人“多言而类”,但条例清晰而合乎礼义法度,并且能够做到“道之极”“积善而全尽”(《荀子・儒效》),即圣人是言行无过、道德完备、十全十美的人,并指出“圣人者,人之所积也”“涂之人百姓,积善而金尽谓之圣人。”(《荀子・儒效》)即善行的积累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然后成为圣人。君子、圣人是荀子教育的理想与追求,是完人,现实中是没有的。由此可见,荀子所理想的人,即君子、圣人,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后天起伪”,遵循礼法,这也是荀子人格教育的目标。
二、荀子的人格教育内容,重“礼”
人格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教育内容的支持。儒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制定了以“仁”与“礼”这两个思想为核心,涉及到了做人、处事、为政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荀子采用的依然是儒家的经典文献,以《礼》为重点。“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荀子・礼论》)。“礼”是荀子整个人格教育理论的核心。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是用来矫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标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乎“礼”的人呢?他认为,一个人要通过学习才能促进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这与荀子培养君子和圣人的教育目标是相一致的。
由于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更注重外在的教化与改造,而“礼”是规范个体与群体行为的社会道德规范,是外在的约束与形式,符合荀子教育方法与教育理念的需要。荀子认为礼是仁道的最高原则:“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在荀子看来,“礼”既是个人道德生活的最高准则,又是普遍的社会规范,也是统治者治国的最根本的要求。荀子强调的“礼”不完全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完善,而更注重其社会性,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即人对于社会的作用,这种人才观值得学校德育借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毋宁”(《荀子・礼论》)。
三、荀子的人格教育方法,注重外在的教化与改造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十分强调外在教化的作用,即外烁论。他指出:“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荀子・劝学》)。荀子十分重视后天教化,并且在教育过程中主张采用实践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他对“德”的规定是:既忠于君主,又保持自身的独立人格;办事公正,是非清楚;不追求物欲的满足。这可以说是对道德人格非常高的要求。人格的塑造、完善和主体的道德需要以及道德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有完善之人格必有高尚之道德,二者不可割裂。荀子关注人格教育中道德修养的提高,更注重道德实践,“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因此对于道德教育与人格培养来说,实践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和途径。道德教育要放弃空洞乏味的说教,让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磨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检验自己的道德标准,完善自己的人格。“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荀子的教导启迪我们,道德与人格的培养塑造不可企及一蹴而就,需要的是不断地学习与实践,持之以恒,如是才能实现个体道德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
荀子虽然主张外烁论,但他并不排斥启发和内省的教育方式,“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修身》)。他主张通过具体形象来晓谕一些道理和事物,引导、启发学生主动探索,以锻炼才能,启发智慧,“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荀子・修身》)。荀子外在教化和内在自省的教育方式的结合,可以使个体收到内外兼修的效果。
荀子人格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荀子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荀子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荀子・修身》)众所周知,教师的人格与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想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就首先要重视教师人格的培养,使教师的人格充满魅力,为学生树立榜样。荀子还在更高层面上认识教师的作用,“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心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大略》),荀子把教师和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来审视教师的作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与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在急剧扩大,工作量迅速增加,教师素质的提高成为整个社会关切的问题。在国家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出台政策保障教师质量的基础上,教师自身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抵制诱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人格系统,授业更传道,用自己的品德修养、情操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能在模仿和评判中优化个性结构,促使他们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2、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4、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
5、莫要由于侥幸取得一次收获,便否认踏实苦干是成就的基础。——佚名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郑板桥
8、永远别让你的思想平凡了,告诉自己你这辈子不平凡。——杨财成
9、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歌德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11、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爱因斯坦
12、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13、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14、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的、最正确的、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15、一切事无法追求完美,唯有追求尽力而为。这样心无压力,出来的结果反而会更好。——方海权
16、芸芸众生,孰不爱生?爱生之极,进而爱群。—— 秋瑾
17、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
18、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1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0、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21、情愿让日子过得忙迫,也不要让日子过得无聊。——罗兰
22、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23、勤奋是一条神奇的线,用它可以串起无数知识的珍珠。——郑板桥
24、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5、要摘取果子的人必须爬上树。——富勒
26、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
27、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28、在所有的过错中,我们最易于原谅的就是懒散。——拉罗什富科
29、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童第周
30、如果你颇有天赋,勤勉会使其更加完美;如果你能力平平,勤勉会补之不足。——雷诺兹
3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32、勤劳的人会有各种幸运,懒惰的人则只有一种不幸。——芬兰谚语
3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34、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不能做到的事情,靠勤奋也能做到。─亨沃比彻
35、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尔斯泰
36、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
37、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38、勤劳应以所作的工作为尺度。—— 徐玮
39、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劝学的坐直是:荀子。
2、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来源:文章屋网 )
1、在水上,鹰能叼鱼;在水底,鱼可食鹰。在这里,此强彼弱。您善于在最差的学生身上捕捉闪光点,也善于在最好的学生那里发现致命伤。您精心地培育、培育……使一棵棵幼苗都成了栋梁。
2、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劝学》
3、疾学在于尊师。——《吕氏春秋劝学》
4、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李贽
5、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爱因斯坦
6、君子隆师而亲友。——《荀子修身》
7、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晋葛洪《勤求》
8、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
9、老师,您用粉笔写下的是字母、词句、线条、符号,在我看来却是浇花的甘露、哺儿的乳汁、育树的养料……一方黑板,是您辛勤耕耘的土地。在这里,您播种知识,播种智慧,播种理想,播种祖国明天的希望……
10、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11、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12、人生的旅途中有一串歪歪扭扭的小脚印,伴着一串扎扎实实的大脚印……那是您在用辛勤的汗水,把满园桃李浇灌;用纯净的爱心,编织五彩的花环。老师,我是舟,您是海,没有您的载托,我怎能远航?老师,我是泉,您是山,没有您的孕育,我怎能涓涓流淌?老师,我是踏着您厚实的灵魂来完善自我。
13、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1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陶行知
15、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荀子大略》
16、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经途经好其人爱戴教授自己的人虚心向他们求教。隆礼尊崇礼义——《荀子劝学》
17、亲爱的老师,向您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在人生旅途上,您为我点燃了希望之光,您所做的一切润泽了我的心灵,开阔了我的视野。今天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18、您是水,滋润着我们这些幼苗;您是火,点燃了我们的心灵;您是光,照亮了我们的道路;您是热,温暖了我们的心窝。
2、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3、荀况,即荀子,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
4、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
《劝学》中的经典语句: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有关问题。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