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

第1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情感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5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3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一宏伟计划。为把德育教育更好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本文就此浅谈几点做法。

一、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物传记类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具有崇高的品质,有更高的心灵追求和思想境界。深刻透彻地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调动起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评价,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例如,《在爱中行走》中的德兰姆姆用行动践行着对穷人的爱。阅读这些作品时,要从心灵上引导学生,使其身受陶冶。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人物崇高的理想和精神品质的感召下,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对人物事件的概括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清晰的结构脉络,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把握传主,概括与传主有关的重要事件。从概括的事件中去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挖掘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有效地体会其隐含的内在品格,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使他们能更好地鉴赏作品中的动人细节,领略人物的崇高品质,领会文章的主旨,提升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在提问启发上进行德育的渗透

从提问启发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文章中的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及观点态度。同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安安静静做大事》中,胡大白最终的成功是“性格”使然,还是“机遇”使然?这样提问就可以把学生带到精神层面上来,学生在对其性格的思考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从而引发自问:自己是不是也要成为像胡大白这样性格坚强的人?非常自然地就带动起学生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实现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更好渗透。

二、在情感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感情,让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力,它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真善美的文学艺术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人格魅力,了解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顽强进取的精神,使学生立志追随前贤为国效力、为理想奋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厚兴趣,鼓励学生透过文学作品审视自己、看待社会,在审美、创新、品格诸方面迈向全新的美好境界。

三、在实践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引导学生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每天都写日记。我便引导学生多练笔,多观察,多思考,把道德与写作结合起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日常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观察生活、捕捉形象,习作指导的过程就是指导学习运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过程;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过程。

(二)通过学生的作文体悟德育教育的渗透

第2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德育 语文教学 渗透途径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意义

在新课标改革下,改革在面向语文教学过程中提出了新的教学方法,你要求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传授学生知识了,要求语文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也就是要求培养知识品德兼优的学生为目标了。而在前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小学是培养学生素质要求的最好时期,语文也正是以后个人发展的基础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知识的,是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谦虚礼让,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而小学生在这一阶段也正是最容易受到外来影响的时期,所以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好学生的心态,树立正确的思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到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促进学生以后的发展。

同时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企业所要热捧的人员,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素质就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可是现今由于经济的极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小学生就沉醉于父母的金钱之中,只懂得享乐,有着极强的个人主义,导致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与思想,因此想要改变学生的思想就要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利用语文的教育让学生重新纠正自身的不良的思想与行为习惯,重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求。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特殊性

梯级性,在不同年级有着不同的德育教育,在低年级时就利用寓言故事教育学生,例如利用坐井观天,教育学生不能只局限于眼前的现状,要懂得自我学习自我发展,在中年级时就用我国的民族英雄来教育学生学会爱国,无私奉献的,报效国家的思想,高年级时就就是学习一些古代文学,让学生了解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化素质,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优美性,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经常会碰到很多优美的句子和文雅的语言,这样就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习到其中的美德,同时也培养到学生的审美观,课本中的一些古诗词就是最适合用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了,古诗词的短小精辟的特点让学生有着比别的文章更好的吸收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兴趣,使学生主动探讨语文中的知识素养。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课《江南》就是一首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汉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实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诗歌以轻松的笔调,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江南的美景:江南水乡,碧水悠悠,玉立的莲叶,娇艳的荷花,饱胀的莲蓬。几个荷花一样动人的女孩悠然地荡着小船隐映在莲叶、莲蓬、莲花之间,真是人面荷花相映红。她们侧坐船艄,轻舒酥手,戏水采莲,那份惬意,那份美丽连鱼儿都想与之为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汉字、汉语不竭的活力和深邃的内涵。

潜移默化性,这是德育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语文教学中时刻渗透着德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毫无预兆的就受到德育的熏陶了,在阅读文章时就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学到如何才能让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在认识字时利用字形讲述字的本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深远,这样就潜移默化的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写作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写出自身的感受,写作是最会表现自身的心理思想的,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文章感知学生的思想,这样就可以改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引导学生做一个优秀的学生。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课堂不仅是教育的场所,也是让学生受到思想熏陶的场所,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很重要的,小学生学习语文不只是学习文字;认识文字;练习文字,还应当受到思想熏陶,把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等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得到思想的熏陶,这样就可以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必须要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育之中去。

2、情感熏陶。人是一种感性的动物,在面对思想情感强烈的东西的时候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由于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现实思想情感制造出别样的思想气氛,以此来熏陶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身临其境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各种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战争中的英雄时播放一些抗战的音乐,营造一个为国家的存亡贡献自己的生命的场景,这样就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英雄人物的爱国情感。例如:中华民族不畏、反抗侵略的顽强斗志《》、,赞扬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坚忍不拔意志《军神》,深情讴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钱学森》、,讴歌一身正气、以身作则的崇高品质、《我也是普通一兵》等等。借助这些课文,适时、适度、得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对待人生的态度。

3、教师的素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发展。教师就如一面镜子一样,教师的一切行动与思想都是影响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切言行都会在学生的学习中反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也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不只是局限与教授学生知识的教育了,应当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德育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有利于培育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增强学生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彪.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策略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第3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6-0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提出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致力探讨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进行的,在现代教育中,多数人认为,学生能力就是学习成绩,而往往忽视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但做人先于做学问,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德育教育的渗透。因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力既包括学习能力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能力,而语文教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涉及面也较为广泛,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好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语文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德育思想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经常被人们提起。作为一个教学将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师,我以自己的观点,再一次重申一下。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总是时不时出现一些让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件,学生与教师产生冲突、学生与家长产生不愉快、学生与学生之间出现矛盾等一系列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德育思想的培养,尽量避免和减少类似状况的出现。关于语文学科的作用,新大纲基本沿用了试验大纲的提法:“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1]现在的学生问题和矛盾,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认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思想不成熟,离不开德育教育

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的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未离开过学生,我觉得当代的学生虽具备了一些辨别是非观念的能力,但他们在认识自我、约束自我、人际交往、举止行为、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渗透思想教育。例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基础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论点很明确:注意幸福,学习享受幸福。在讲解本文之前,我首先会对学生进行提问:“对当前的学习和生活你觉得幸福吗?”有的说:没感觉;有的说:我不幸福;有的说:我很幸福。在对本文进行讲解之后,作者的意图一目了然,她提醒我们注意幸福,时时刻刻去提醒自己感受幸福,那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幸福呢?让学生们通过学习领悟到幸福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提醒我们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要树立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我以罗丹的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于美的发现”结束本文之后,就出现了一件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个女同学主动来找我谈心,她说:这几天因为父母想离婚,使她有了轻生的想法,今天听老师讲了《提醒幸福》后,她想开了,即使父母真的离婚她也应该觉得很幸福,因为她并没有真正失去亲人。听了她的话,我觉得很震撼,没想到短短的一节课会达到如此好的效果。这样更坚定了我在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渗透的决心。

二、结合教材及学生所处环境进行德育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我们平时的德育教育中,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恰到好处的思想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言之,在不脱离教材、比较切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譬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欢”的故事,赞扬了蔺相如智勇双全的品质和宽厚待人、顾全大局的风格,也赞美了廉颇“负荆请罪”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要让学生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学生实际出发,告诫他们:大家出门求学都不容易,当同学个人之间发生矛盾时应学习蔺相如宽宏大量的处事原则,不应斤斤计较,还要学习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免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当同学与某个班干部之间有冲突时,应以大局为重,积极主动地配合班干部完成工作,一起维护班集体的利益和荣誉。

三、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对学生的影响,使德育教育刻不容缓

对于“90后”学生而言,富二代、啃老族已不鲜见,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出现了极大的转变。除此之外,学生的攀比心理明显加剧,追求名牌、高消费的观念不断升温。通过学习莫泊桑的小说《项链》,让同学们认识到主人公玛蒂尔德这样一个为了追求虚荣而被改变了人生命运的典型人物。小说告诫了那些生活在幻想里却不愿意付出劳动,只想借他人之光赢得一点儿虚荣的人们,要脚踏实地地生活。然而,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我们是否反思过呢?难道啃老族、追求名牌的人们不是这一类的人吗?如果每天养尊处优习惯了,突如其来的变故他们将怎么面对?其实环境是人为缔造的,而个人对环境的看法是主观的,对人生的价值也是主观的。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要让学生知道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是好事,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等文章,无不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授课过程中总是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去净化学生的心灵,去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教师要爱岗敬业,率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深信――身教重于言教。学生上课不舒服,我会关切地询问病情并督促他们及时去看病休息;课堂上看到有学生走思时,我会用眼神暗示学生要集中听讲,很少点名批评,这样既不耽误教学的课时进度,又维护了良好的课堂秩序,等课下我会找学生个别谈心。有时上课看到学生精神状态不对,我就利用课间与学生沟通、谈心,给他们以关心和帮助,为学生解忧;有的学生离家比较远,当生活上需要帮助时,我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为学生解燃眉之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用自己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导航者,以热情的态度、真诚的语言,认真细致地教学,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对学生严格而不粗暴,关怀爱护而不纵容,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老师,敬重老师,这样才能使他们沿着正确的轨迹运行,我认为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渗透。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教师神圣而重要的使命。“十年育树,百年育人”,育人工作始终贯穿在我的课堂上。我坚信:教书与育人工作是绝对不能分开的,这两者是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的。

第4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宗旨,把握德育时机,利用语文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德育点,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有关专家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进行生动鲜明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需要,而且是由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决定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但是目前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因此,每一位科任教师均应担负起“既教书,又育人”的重任。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还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语文教学来说,这是一门德育与智育联系密切的学科,每一课都应有一 定的德育教学目标。这就必须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下面我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些做法。

一、 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例如在教《难忘的一课》时,我抓住课题“难忘”二字,问:为什么称这节课是“难忘”的一课?同学们经过阅读课文,认识到从到胜利前的五十多年,台湾一直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着,他们不准台湾人民学国的语言文字。胜利后,台湾的孩子们开始学习用祖国的语言来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以,这节语文课对长期遭受统治和奴役的台湾人民及其孩子来说,确实是“难忘”的;而对亲身感受这一节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感情的语文课的学生来说,也是终生“难忘”的。揭示题眼“难忘”的内涵,使学生认识了台湾从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发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奋发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例如:在《丰碑》一课教学时,刚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碑”是什么?“石碑”学生回答。“是用来干什么的?”“纪念去世的人”“这篇文章是纪念谁的?”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他?”“文章为什么要以丰碑为题?”学生带者问题快速地阅读着课文,寻找着答案,几分钟后便争先恐后地回答“军需处长在严寒的冬天把自己的棉衣让给其他战士,自己被活活冻死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战士心中永久的纪念”,“他为革命战争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永远的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从课题入手揭示文章的中心,通过层层深入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受到在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自觉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我的战友》一文,在描写“我”的内心活动这一片断中,我抓住“担心”、“不敢朝他那儿看”、“忍不住不看”这些词语引导学生思考:“我”担心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又忍不住不看?让学生知道“我”当时内心十分痛苦、十分矛盾,是因为所处的境地实在是太危险了,战友之间的心是紧紧相连的。然后抓住描写外表的重点句子:“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来剖析的内心世界。提问:为什么能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去想像他的内心活动,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使学生受到“不畏牺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教育。

三、在创设问题情境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小英雄雨来》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①雨来的家乡有什么特点?②雨来的家乡美吗?③为什么课文一开头要描写雨来生活的环境呢?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雨来生活的环境有联系吗?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课文开头用很大篇幅描写芦花村的美丽是有用意的,说明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培育了雨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产生了在敌人的诱骗、威胁、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为,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例如《月光曲》一课,在揭示课题之后,我以贝多芬“听到、走近、弹奏、飞奔”为线索,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分析,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然后,扣住核心,层层诱导。在同学们理解贝多芬触发创作灵感和酝酿过程之后,抓住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两个因素:情和景,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五、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第5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语文学科;德育渗透

“教育唯一的工作和全部工作可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教学诉诸理性和知识,通过教学可以使学校德育具有一定的理性。赫尔巴特主张“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因此,教学与德育形成一种固定的联系,成为实施德育的一条基本途径。

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使德智相长?

一、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文因道存,道以文显”。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鉴于二者的关系,我们应将德育立足于:一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感;二是在教学过程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三是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育爱美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德意志品格。

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

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现在的学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在领会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以收到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最关键的,就是教师熟练地分析处理教材,对教学各环节进行总体设计。

这样才能把握好学生思想的脉搏,不失时机地选取德育渗透点和教法,有层次、有阶段地实施德育。例如:教学《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具有个性的、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对这个人物的形象做一个分析,让学生们各抒己见,从烛之武身上感受到其人格魅力。在分析中,同学深深被主人公不计个人得失,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这种渐进式的、循循善诱式的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2、从教材中渗透。努力挖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陶治与洗礼,达成德育教育

文本如一座矿藏,可让我们充分地去挖掘,一定可以挖到金子的。如我在教学《报任安书》时,认为学习此文,精神食粮远盛于其它。司马迁献身《史记》的崇高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是文本的精髓。挖掘出了这些内涵后,能否让这些融入学生思想,如何让这些融入学生的思想,这些就需要教师作精心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评价司马迁,并发表即兴演讲活动。通过这一感悟、体验,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通过交流演讲,司马迁的精神在学生心中又得到了内化和升华。从而,让学生欣赏文本的过程中,得到了陶冶,美化了情怀,达成了德育教育。

这就是语文德育与智育统一,说明语文学科的德育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要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培养高尚的情操。

3、在语文教学中还可运用“情境教学”来渗透德育。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教师用语言描述为主的各种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

除了语言描述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摄影、幻灯等再现画面,利用录音朗诵、音乐渲染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示、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情境,与作者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果再加上教师紧扣现实的巧妙点拨,德育渗透就水到渠成了。因此,情境教学在德育渗透中显得非常重要。它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开始是不理解母亲的,只是时时刻刻地想着自己二十几岁就失去双腿的不幸命运。等他真正读懂母亲,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懂得母亲那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默默无私的爱时,母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史铁生只能留下满怀的歉意、悔恨和遗憾。课后,我设置了“设想母爱”活动,回忆母亲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设想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最后总结说,父母为我们做过的事情何只千千万万,能被我们铭记下来的又有多少。也许,我们母亲并不都通情达理,温和贤惠,但她们对我们的爱是不容置疑的。并配之与视频----满文军演唱的《懂你》。基于他们平日对母爱视而不见,浑然不觉,反而与母亲顶撞争吵的现象,基于短片里母亲哺育儿女的艰辛劳苦的场面,他们的内心一下子被深深触动了。观看过程中,有的沉默不语,神情庄重,有的托腮忘情,泪眼盈盈 。他们在思考,他们被感动。之后他们动情地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母亲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还时时用爱护着我们。当我们有了痛苦烦恼时,可以向她倾诉;而她的痛苦我们却常常忽略。我以后一定用心去关心我的母亲,不能让她总为劳。”

除此之外,语言描述是情境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象化手段,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所以,备课时,选出合适的德育素材提前进行语言描述练习,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号召力和鼓动性。这样可以使课堂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至今,保尔在烈士墓前想到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仍在我们心中回荡;《水浒传》中梁山英雄们“大丈夫生天地间,应以天下为己任,仍时时敲打着我们。在好书、名言、警句中,让我们的学生渐渐成长。

第6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德育

语文是义务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的好:万丈高楼始与足下。小学语文教育就是我们以后语文学习的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以后自身语文学习的质量 ,而且关系到整个知识领域的教育质量。特别是小学语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就更为重要。既要打好语文基础,还要让孩子们打好做人的基础。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学科相较于数学学科而言更好渗透德育教育。所以我们必须抓好小学语文教育,同时不断提高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 ,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此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几点经验。

1在教授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汉字的意义非常丰富,许多字暗含深刻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和意义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组词也是很好的渗透德育的地方,在组词时,合理引导学生去组一些积极向上的词语,从解释词语的意义中渗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抓住课文内容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德育教育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学生喜欢老师以讲故事、猜谜、游戏等形式将教学内容贯穿于课堂中。在教学《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这一课时,我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自己在学校升旗仪式时的感受,为学生能走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作好铺垫,然后再讲解一些与国旗相关的知识,如我国的国旗为什么是红色,五颗星星代表的是什么等等。从而让孩子们知道红色代表的是烈士的鲜血。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用鲜血换来的,是在我们祖祖辈辈的努力下一步一步创造的。请珍惜我们周围的美好事物,请珍惜今天大家能坐在温暖的教室里学习的机会,从而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再把课文内容结合学校升旗仪式时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升旗仪式的庄重,激发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在设问、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要使学生对文章真正理解,必须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产生求知的欲望,寻求正确的答案的同时,又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如我在教《秋天》一课时,提出如下问题:

3.1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

3.2你觉得秋天最美的是什么?

3.3秋天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提示学生对比春、夏、冬来思考)

3.4秋天最大的特点什么?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学生的回答,尽力把学生

引导到认识秋天的美,秋天的收获等,并对学生的回答做针对性分析,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秋的热爱。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美丽景色和人们丰收的喜悦,让学生热爱秋天以至进一步热爱大自然,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由此激发孩子们的环保意识: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能去破坏它。并乘机教育学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爱护地球妈妈,别让地球妈妈伤心哭泣;爱护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校园成为最美丽的大家庭;爱护我们的教室,爱护教书里的一桌一椅,让我们的班级成为学校这个大家庭里最闪亮的小太阳。

4把握故事情节,在分析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一般故事性都很强,而故事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第7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适时 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8-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在当今物欲横流、急功近利、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冲击下,有许多人道德底线下滑,迷失了做人的方向,失掉了做人的准则,做出许多伤天害理的事。如:复旦大学生投毒的事件,湖南某高中的学生因考试作弊被老师抓而殴打老师的事件等,以上这些现象说明了德育教育向学校教育敲响警钟,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我们教师应该主动担当起教育青少年的历史使命,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明礼诚信,懂得感恩、遵守道德规范、用道德准则做事的好公民。笔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1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适时、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高中的课文有许多都是文质兼美的,也蕴含着许多德育知识。教师在教学时,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适时,有效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上《项脊轩志》这课时,向学生渗透了几个德育知识点。(1)以劳动为乐。文章第一段采用对比的手法写小轩前后不同的景致,修缮前小轩破败不堪、昏暗,修缮后变得明亮而充满生机,令人不禁生出欣慕之情,这种热爱劳动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发扬的。于是巧妙的向学生渗透了劳动光荣。(2)以学习为乐。作者在作品中写到在通过自己劳动改善的环境学习和享受生活,是一种幸福和快乐。这对于当今的一些学生以学习为累,以读书为苦的精神面貌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向学生渗透了苦学、乐学的精神。(3)以和谐相处为乐。作者在作品第三段中所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与当今社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破坏自然、破坏生态,缩小生存空间作为代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向学生渗透了要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热爱自然。(4)以感念亲情为幸福。在《项脊轩志》中,作者向我们表现了感人肺腑的至真亲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间的至爱,和当今社会的人们的亲情淡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向学生渗透了亲人之间至爱的伟大。

2 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笔者常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向学生播放《感动中国》的片子。学生观看片子后,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感触很深。他们为带领科研团队实现氢弹研究突破,获两弹一星称号的科学家于敏的深深崇敬;他们为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妇放弃在北京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边远贫困落后的贵州山区支教十年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他们为铁榔头郎平,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毅然决然回国,带领女排重夺世界杯的爱国思想深深的感动;为在我国医学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默默耕耘、默默奉献四十多年,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最终获得诺贝尔医学科学奖的屠呦呦,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为用磨刀挣来的辛苦钱资助灾区的吴锦荣老人的精神所震撼。学生通过观看《感动中国》的片子后,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

3 用讲故事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每个星期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把本周从校园内外获得的有关道德信息或故事在班上讲讲,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说在学校破坏公物,乱扔垃圾,踩踏花草树木,这些现象是不道德的行为;有的同学说有时在家和父母顶嘴、吵架,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有的同学说那些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的现象,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通过开展讲故事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增长了学生的道德知识。

4 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书去感受德育教育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多读书,读好书,使之养成一个终身读书受益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去阅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家》《春》《秋》《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古今中外名著,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青年文摘》《特别关注》《读者》《世界博览》等优秀刊物杂志,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从而使学生通过“读书来治愚”,从书中去汲取精神食粮。

5 用写作文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就是用我笔写我口,写我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电视上、书本中去收集、积累写作素材,把生活中的涉及有关道德的内容,用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每个月写一次大作文,每星期写一次小作文。由于学生平时注重收集写作素材,所以他们写出的作文内容生动、具体、鲜活。如:在今年我校举行的高三成人礼后,叫学生写有关感恩为材料的作文,许多学生写到,通过举行成人礼后,他们感觉到自己真正的长大了,对自己以前不懂事惹家长和老师生气的事感到羞愧,从今以后懂得应该怎样去感恩父母,怎样去感恩老师,怎样去感恩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所有应该感恩的人。

6 用黑板报的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第8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269-01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它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涉及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的各种门类知识,真可谓是包罗万象。以下内容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学教育的具体途径。

一、重视新课导入,活跃语文课堂

在进行教学时,导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良好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基于上述提到的古文,如果学生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那么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仅仅是能够停留在对文章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对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难以理解。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导入时可以用激情感染学生。在进行导入时,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去回味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切身感受欧阳修先生的那种游滁州而醉情于山水的情怀,进而让学生能够明白文人通常都会心由山动,情为水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苏轼游赤壁,观赤壁而后由怀古到感己,最终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接着通过《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来为学生们展示长江的波澜壮阔,让学生有如苏轼当初临赤壁的那种感觉。接着是进行粗略的阅读,通过抑扬顿挫的范读,让学生和词人的感情融和在一起。在对写作背景进行介绍时,让学生们产生对苏轼的认同感。最后再朗读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让学生们理解“无情未必真豪杰”,并让学生们进一步的受到感染。而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让整堂语文课充满了文学教育的味道。

二、开展情境教学,渗透文学教育

1、将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生活融入情景建设

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园内,让学生处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的释放。当学生面对大山、大江、大河,自然现象的力量会唤起在他们心中的欲望,毫无察觉的将他们带进文学的情景。著名教育学家李镇西说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他带领学生登山与学生一起游戏,在田野里上课,完全将语文教学和美丽的大自然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乏味,展现了语文生机勃勃的本色。

2、多学科融合,创建知识情境 语文是各学科科类中的基础学科,显而易见的交叉点,可以使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科与科之间的融合不只是把知识作简单组装,而是让语文教师尽量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他学科,将知识重新分划,就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知识来加强语文能力或解决某些问题。俗话“文史不分家”,每部文学作品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并折现当时社会的现实,没有历史背景的作品是很难让读者引起共鸣的。特别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陈情表》其内容就是历史,还作出了对当时历史的见解,又如《赤壁赋》《寡人之于国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类文章的相关的历史介绍更是必不可少的。

3、开展实践动,建设语文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语文本身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应该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语文实战能力,这类能力主要来源于实践。”《琵琶行(并序)》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表演前的心理状态、琵琶弹奏的精湛技艺以及乐曲的表演效果。在教学课程中,我采用了表演启迪的方法,模仿学生熟悉的钢琴表演。先在教室门口仔细的整理衣服,然后将讲台想象为钢琴开始表演,在模仿完毕后,以标准动作结束;然后给自己鼓掌,将我想表达的意思成功传递给学生,正确地规划出学习的层次。实践与语文教学的完美集合,解决了多媒体教学下的语文缺失,唤回了语文本身具有的广泛性、实用性本色。

三、重视教学反思,做到育人育智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课文的优美之处,然后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德育教育与课文的内容进行融合,进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品德素养。现在的学生有很多都是“90初”的学生,他们喜欢用“火星文”来表达自己的所想,喜欢听周杰伦、许嵩他们的歌,有的学生还喜欢烫“棉花头”、穿“韩版低裆裤”,当然,对这些行为方式的选择是他们自己的爱好,我们做老师的没权利过多的干涉,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教育途径让他们的内心更加健康,让他们的思想更加的健康。而课堂不仅要重视课堂的质量,更是我们美化学生心灵的主要阵地,课文内容就是我们主要的武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苏轼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用周瑜的才华横溢和意气风发来反衬出自己的年老无为。

总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本人探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学教育,找出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将情景教学这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从而让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平淡无味,而是充满生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第9篇: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的渗透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典;中职;国学;语文;医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71-02

古人曾说: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中职卫校的学生是未来的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他们的医德素质将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医疗水平与质量,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目前的中职医学道德教育十分缺乏责任、态度、价值、情感等人文内涵的教育课程,在中职卫校,一些公共德育课程如《人际沟通》、《职业道德》、《哲学与人生》等教学内容知识结构大而全,涉及了社会各领域的道德问题,系统性强,并不能有效地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医德教育在中职卫校的学生德育中是很薄弱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实践中通过做义工、义诊等活动去提升个人的医德修养。

传统文化展示出的是待人接物、 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对帮助中职医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很有教育意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也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熏陶的重任。《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优秀国学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在语文课堂中如何以国学文化经典提升中职医学生的医德修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通过经典古诗词教学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历来的古诗教学比较重视语文基本功的训练,即字、词、句的理解。其实,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我们要在古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医学生领悟诗中的人性美,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人生,如何看待生命,怎样才会胸怀坦荡,不过于计较个人的得失等等,更要引导他们在古诗中寻找高尚的医德。 如《陋室铭》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安贫乐道,超脱于物质之上的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明白:个体只有摆脱世俗的束缚,超越现实的诱惑,才能解放自己的心灵,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除按教材组织教学外,还坚持每学期在全校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深受学生喜爱。这类活动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吟诵古诗文中接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滋养,感悟到世间百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如晨读品诗,以班为单位每天利用晨读的前十分钟,请一个学生上台把自己学会的一首诗教给大家,并指导大家朗读。同时,每周五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古诗诵读展示”,还以“品诗学德”为主题,贯以古典诗词为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以诗歌为主线,让古诗教育和德育教育和谐进行,从而提高学生德行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达到以诗品促进人品,人品影响医德修养的目的。

我们在经典古诗词教育中只有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突出其中的人文关怀,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观念,培养他们以人为中心,承认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从而达到一种人类关怀、生命关怀的思想境界,才能更好地提升其医德修养。

二、通过国学经典教学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如《弟子规》对个人行为规范比较全面,是非性、细节性、操作性明确,我们将其纳入《语文》教材,列入经典诵读内容之一,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氛围与提升学生医德修养相结合,根据《弟子规》内容日常生活场景强、细节性强、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情景模拟,直接模拟医患角色,模拟扮演病人、医生并角色互换,在模拟过程中,使其学会换位思考,并结合患者或其家属的就医感受等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客观看待问题,要求他们设计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付出爱心,以病人为中心开展医疗服务,如何为人民健康服务。

再如传统经典著作中常常提及“善”: “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论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易经》) “君子以善,亦乐人之善也。”(《礼记》)“作善,降之百祥;做不善,降之百殃。”(《古文尚书》)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庸言》)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等等。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强调待人处事,心存善念,行为向善,善良是做人的标准,也是医学的根本。在教学中可就某句名言展开讨论,让学生对传统经典篇章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善”能。

三、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历史故事等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提升学生医德修养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训练口语的同时受到医德熏陶。

1.通过历史情景剧表演提升学生的医德修养

如讲授《扁鹊传》时,在学生充分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让他们把文章改写成现代版的《扁鹊传》,然后进行情景表演。特别是扁鹊与齐桓侯的故事,生动、有趣,人物性格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表演,学生在提高口语表达的同时,亲身感受到扁鹊高超的医术、对待病人的认真态度、实事求是的做人原则等。表演结束后,还针对医患心理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就扁鹊与齐桓侯两人的对话谈看法,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气氛相当好。

2.通过比赛讲历史人物故事, 提升学生医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