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关于雾霾的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雾霾的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雾霾的论文

第1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2月28日,大型空气污染深度调查《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的播出引发国人对生存环境的不安,该片的转发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引发了人们对雾霾如此大的兴趣”,让我们首先从这部纪录片讲述的内容说起。在这部纪录片中柴静试图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纪录片中柴静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并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分,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可以说,在这部纪录片中柴静向国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雾霾”知识科普。通过多地实际走访寻找雾霾的根源,并赴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希望将国内雾霾的形成原因与国外的先进治理经验有机结合,寻求一条解决的途径。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们不禁要问“面对雾霾,我们真的只能束手无策、被动接受吗?”,有没有什么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主动出击,对抗雾霾?目前国际上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年10月成都市花25亿元从捷克引进的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其实在国内有很多的企业和科研组织早已在这一课题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代表国内在这一领域最权威的当属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催化只金芳研究组。

只教授介绍,光催化剂是在1967年,由日本东京大学的本多建一教授和博士班学生藤岛昭发现,由于它是一种非常清洁无能耗的环境友好型材料,一经问世,变引起了环保界震动,发明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岛昭因此三次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光催化剂在分解有机物和部分无机物的应用遍布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可以有效去除室内装修产生的所有有机挥发物,另外还具有杀菌和除异味的功能,然而最引人关注的还是它对大气污染PM2.5和PM10的去除功能,面对目前雾霾肆虐中国的严峻局面,光催化技术的发展成了改变这一局面的重要突破口,光催化企业因此承担了打破雾霾绕城困局,让中国人享受清新健康空气的历史使命。

光催化(又叫光触媒),在国内的出现也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军光催化市场的环保企业,北京纳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光催化技术应用和市场运营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2014年与中科院理化所的强强联合,更大大提升了纳琦环保的科研实力,成为国内首家全面掌握光催化核心技术的民族企业。目前,纳琦环保拥有六大系列十多种产品,主要应用于大气污染PM2.5治理、去除室内车内有害气体、抗菌防霉、去除异味、防污自洁等环保领域,经检测验证,光触媒对甲醛、苯、氨、TVOC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分解率达98%以上、净化率达97%以上;对细菌、病毒杀菌、抑菌率达到99%以上;异味去除率达97%;PM2.5、PM10二十四小时去除率为21%。二氧化钛,经过美国食品及药品委员会(FDA)的食品测试研究证明,对人体安全无害。光催化原理是利用空气中的水与氧气分解有毒有害物质最终的产物为二氧化碳、水和其它无害物质,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是真正有利于健康的环保产品。

未来,双方将共同研发新一代针对工业污染、汽车尾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具有高效净化功能的光催化产品,让光催化技术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巨大贡献。 建设“美丽中国”执政理念的提出,这本身就表明了党与政府对生态文明、环保事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北京纳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泽云先生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环保产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是企业回报社会的的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地增加,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却越来越差,不见了小时候蓝天白云,不见了经常嬉戏的小河,取而代之的是灰色的天空,沉重的雾霾,污水横流的河道以及室内“毒霾”。

我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与日本六七十年代相似,经过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让日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着力发展环保产业,光催化技术也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光催化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日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广泛应用于大气污染治理,建筑物外壁自清洁、室内空气污染治理及医院内部消毒杀菌等各种环境净化领域。相信随着我国政府对于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视和投入,我国的光催化技术也能在中国雾霾治理领域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让我们用光催化剂这把剑击碎阻挡在我们上空的雾霾穹顶,让美丽中国重现在世界的东方。

第2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保意识;雾霾;高中生 ;调查研究

一、研究背景

自2013年1月28日中国首次单独的霾预警起,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频现,“灰霾”、“空气质量总数AQI”、“pm2.5”等词语成为高频检索词。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雾霾高发季节必须佩戴口罩出行,高危预警时工厂停工学校听课已不再是新闻,人们认识到雾霾会对人体、交通生态和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大气污染是除了气候因素之外雾霾的重要成因。

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科学研究和环保事业的繁荣推动了环境教育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研究和环境教育方兴未艾[1]。《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青少年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提高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应成为全社会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2]。在基础教育中开展环境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的重要一环。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方案,环境教育应渗透至基础教育多门学科之中。以地理学科为例,环境保护作为选修课程七个模块之一列入选修课程计划,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地理教学中的核心部分[3]。

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者大都同意环境意识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前者反映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水平,后者是指人们保护环境的行为[2]。如,俞继灿认为环境意识是人们对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的主观反映,其核心是对生态环境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判断态度及行为取向[4]。在公共媒体和学校教育对环境问题的双重重视下,当前高中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如何?本文将研究主题定位高中生从媒体和学校教育中学习积累的有关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以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和价值取向。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者依据日常积累素材和网络资料自制了《高中生环境问题认知和环保意识调查》问卷,并交流、网络征询和发放书面问卷等调查方式,对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江陵中学和北门中学部分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依照便利原则在2015年5月-8月间进行。删除答题有明显规律和答题不全的问卷之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为500份,表1为他们的年级和性别分布情况。

(二)研究工具

研究者自制的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个人情况、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和环保行为。其中,个人情况包括学校、班级和性别。环境问题和环保知识包括15道单选题和10道多选题,例题分别如下:

8.下列哪个标志为中国环境标志:(图略)

环保行为包括15题行为取向和15题价值取向单选题,前者采用4等级计分法。例题分别如下:

1.你是否重复使用购物袋?1从不 2很少 3经常 4总是

13.如果条件允许,你更喜欢的出行方式?A自行车 B出租车 C公交 D开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高中生环境认识水平和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在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知识部分,首先按照参考答案改卷并计算总分,再用Excel软件统计不同年级和性别的高中生的平均得分。将个人资料和环境保护行为部分的等级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在环境保护价值观部分,使用Excel软件对各题分别进行百分比统计。下面是具体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

目的是了解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对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参考了中学课程的有关习题和网上搜索到的环境知识问题集,经过与同学老师的讨论确定了最后的25道题目,被大部分参与讨论的同学老师认为难度适中、范围恰当。每题按照1分,总分为25分,不同年级和性别高中生的环境知识得分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

现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关于地理教学目的的部分明确要求:“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本研究从下列方面考察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常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生态圈、人类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环保法律法规、环保小知识等。结果表明,高中生的环境知识水平较高,其中高二学生得分最高、高一学生得分最低,男女生性别差异不显著。

由于学校取样较不均衡,本研究没有比较高中生环境知识的学校差异,后两部分亦同,如果有后续研究,可以在充分取样的情况下,进行学校间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不同类型学校环境教育的差异。

(二)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行为

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常用于社会和教育调查,把同属一个概念的项目用加总方式来计分。常见有4点、5点、6点或7点量表。本研究考察的多是日常行为,采用4点计分,便于研究对象快速作答[6]。

结果表明,高中生环境保护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在0.01水平上达到显著性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高三学生环境认识不差而环保行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忙于学习,空余时间较少,以致于环保行为也较少[5]。

(三)高中生关于环境保护的价值观

除了环境保护的实际行为,对环保观念和态度的调查对了解高中生环保意识现状、环境教育的成效也有很大作用。本研究从多个方面考察了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常见环保措施等的观念看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80.2%的高中生认为,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或非常严重;

68.7%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对环境保护的知识教育很少或还不充分;

42.5%的高中生对学校课程之外的植树等环保活动有兴趣;

84.2%的高中生认为,学校当前使用的环保设施很少或基本没有;

65.2%的高中生认为,日常生活中应考虑环保问题,养成环保习惯;

45.8%的高中生认为,与环保政策相比,个人环境意识的提高更加重要;

38.1%的高中生未来希望从事有关环保的工作或愿意参与环保推广活动。

四、研究结论

(一)当前高中生关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水平较高。

(二)当前高中生表现出一定水平的环保行为倾向,且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差异。高二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最多,高一学生次之,高三学生最少;女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较男生的多。

(三)多数高中生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十分关注,希望有更多途径了解环保知识和环保科技,认识到人们对环境问题和环保的重视不仅仅是出于国家政策的规定。有一定比例的高中生未来想要从事环保研究及推广等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我国环境教育的现状、问题与解决路径[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1).

第3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其实都不是,实际上心理学很平凡,它就在我们身边。研究“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和一段很长的过去。”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但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生活中总结、记录和应用心理学了。例如《荀子·正名》中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医理论也关注人的情绪,强调“七情”异常会引起阴阳失调、经络堵塞等身体疾病。又如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述了后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回到当下,让我们再来思考下面这四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了解心理学怎样解释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为什么在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也会脱销?为什么崔永元的语文很好,而数学成绩一塌糊涂?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创新能力?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

从众——社会影响的力量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遭受了雾霾天气的侵扰。一时间,如何应对雾霾天气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以北京为代表的众多城市都出现了口罩脱销的情况。

那么口罩能阻挡住PM2.5吗?专业人士指出,对于国内以浮尘为主的污染,只有N95、N99等少数规格的口罩才有用,一般口罩不能发挥抵挡污染的作用,甚至有些劣质口罩反而会危害人体,有心血管疾病、身体虚弱者以及老年人还需要谨慎佩戴。

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继续抢购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的口罩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转变。阿施的实验中由七名被试共同进行。但其中有六名被试都是阿施的“同伙”,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实验先给出一张画有三条线段的卡片,再给出另一张只有一条线段的卡片,要求被试判断三条线中的哪条与单独的线段一样长。在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的条件下(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率为99%),前两次判断任务,所有被试都轻松地完成了。但第三次判断却让那名真正的被试大吃一惊——其他的被试竟然一个接一个地选择了错误答案,尽管他们选的那线段明显跟单独线段不一样长。这时真正的被试会作出什么选择?研究发现,有75%的人至少做出了一次从众行为。

可见,群体的社会影响,让我们出现从众行为。具体到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脱销的现象,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人是否购买口罩呢?根据阿施等人的研究,“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如果你的家人、亲密伙伴都佩戴了口罩,出于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你也很有可能顺从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地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人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新闻记者、明星等名人都戴上了口罩,虽然不清楚他们戴的是哪种口罩,但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群体一致性”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你所在的部门、群体中,有一个人公开声称他不会抢购口罩,那么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就会降低,你也可能倾向于不戴口罩。心理学研究呈现了从众现象和影响因素,也提示我们注意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际期望——皮革马利翁效应

主持人崔永元在其组织的乡村教师公益活动上,曾经讲到自己小时候优异的语文成绩和糟糕的数学成绩,以及它们与两位老师的关系。

崔永元回忆,小学的语文老师经常夸他作文好,甚至在诸如“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这样模式化的文字后也批注:“精彩!”以至于那时的小崔觉得自己写作跟鲁迅差不多,语文成绩也不断提高。而数学老师对崔永元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不相信他能学好数学,还在一次课上将粉笔头扔到小崔脸上。结果崔永元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真的会影响学生吗?为了揭示其中的关系,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研究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随后提供给每位班主任一份智商排名名单,上面注明了哪些学生的智商更高(实际上,所有的排名都是随机分配的,只有班主任才认为名单上排在前列的学生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表现)。

学年结束后,再次的智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教师认为智商优秀的学生,其智力的提高幅度要显著高于那些没有得到教师期望的普通学生。罗森塔尔将这种人际期望现象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的研究在除教育以外的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1997—2000年间,就有80余篇社科类论文引用了皮革马利翁研究。现在,试想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有着怎样的员工队伍?你又是怎样评价和期望你的员工呢?

自主感——“疗养院”研究

Google成立于1998年,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已经晋身2012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第277位,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互联网领域巨头。是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创新能力?

1975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处疗养院中,兰格和罗丁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把院里的老人们分成了两组,分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一组老人需要自己负责决定房间如何布置,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对第二组老人,疗养院的服务人员则会把起居布置得非常舒适周道,尽可能做出详尽的安排,不需要老人费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更加快乐,对生活更感兴趣,社交活动更多,也显得更有活力。

兰格教授的研究证明了自主感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谷歌公司,有一种“20%的工程师文化”,即每位工程师都可以拥有20%的带薪自由时间,自己决定做什么。其间,员工之间的私人交流往往会创造出许多创新点,在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价之后,公司便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加以支持。Google公司称,给工程师20%的自主时间,他们能回报40%的创新产品。

责任扩散——沉睡的旁观者

在企业中,管理者都希望拥有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那样负责、忠诚的员工。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似乎比送信人更常出现在职场中。是遇人不淑还是用非所长?

关于责任的心理学研究,源于一桩发生在美国的暴力悲剧事件。1964年的一个晚上,凯蒂女士在结束工作返回公寓的途中,在公寓所在的安静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内,遭到持刀歹徒的袭击,她大喊救命,许多房屋的灯亮了,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这女孩!”歹徒忙欲逃走,但随即发现并没有人出来干预,于是又返回凯蒂身旁,用刀将她刺杀。其间女孩一直呼救,但直到警察接到报警,在2分钟内赶到时,女孩已经死去,歹徒也不知去向。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事件,袭击持续了35分钟,但最终只有一个人选择了报警,无人现身干涉。

这一案件震惊全美,为了寻找阻碍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因素,约翰·达力和比伯·拉特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在一个面对癫痫发作病人的情景中,研究者发现,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被试们作出援助反应的时间也逐渐增加。研究者表示,这一实验证明当人数增多时,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散了,人们认为会有其他人提供援助;同时不提供帮助的羞耻感也分散到多人身上。正是这种扩散阻碍了援助。

在职场中,建设一支高绩效的团队,管理者不仅需要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需要明确、细化每项工作的负责人,帮助每位员工澄清职责。

并非绝对——部分的真理

在了解了上述现象,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后,你是否认为这些研究足够好地解释了我们身边的问题呢?

没错,正如你所想,答案是“不”。虽然这些研究带给生活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心理学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已有研究结论的批判和反思,让我们一起听听不同的声音:

虽然阿施关于从众的研究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也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反复验证。但心理学家们仍然在思考这项研究的实用性,即“也许被试可以在实验环境下,对线段长度这种并不重要的琐事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重要事情上,他们不会轻易地表现出从众行为”。听上去是不是有些道理呢?为此,研究者们还从其他角度(如文化)探索从众现象。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同样受到批评,桑代克、理查德·斯诺等研究者都对罗森塔尔的实验环境、被试提出了质疑,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操纵教师的期望会提升学生的智力”。但同时,赫曼·H.斯佩兹等学者也指出,教师的积极期望不能提升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它确实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行为和成绩。

心理学家对“责任扩散”的另一种解读被称为“预测性焦虑”,即当别人在场时,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设想一下,当你想帮助别人,但对方并不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将会有多么难堪。这种焦虑让我们认为:帮助行为可能会让我们看上去很愚蠢。

第4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摘要:《环境化学》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关结合的特点。本文总结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化学》课程在“小班授课”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构建“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实验教学”模块结构的特色教学框架,突出了研讨式、专题化特点在《环境化学》小班教学中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课程的参与度与学习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小班授课;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18-02

一、课程简介

“环境化学”是利用化学各基础学科的理论知识来探讨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环境问题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化学领域的基本知识,把握环境化学的最近进展,为将来从事环境领域的科研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也都把《环境化学》作为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选课目。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过程中,对《环境化学》科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列为本科专业基础课程,并且《环境化学》课程也被作为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课目。

《环境化学》课程在我校一直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学时也不断增加。2002年该课程开始进行双语教学的改革试点,自编了《环境化学》英文讲义,结合戴树桂等编写的《环境化学》中文教材,先后在环境科学2000级到2007级开设了八次。从开设情况来看,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但对环境化学理论的理解不够深入,特别是一些来自偏远地区的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学习难度很大。双语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以便将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但前提是对课程本身的理论有深入的领悟。由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所以在2008版本科培养计划中将本课程改为中文教学,即从2008级开始,《环境化学》不再实行双语教学的教学模式。

目前2013、2014级学生人数较少(分别为14人和19人),适合于小班教学,因此对《环境化学》的教学模式有必要进行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

二、教学目标

国内外备受推崇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将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由传统的、单一式的大班课堂授课转变为按一定比例拆分成“大班授课”和“小班研讨”,由两个教学环节组成的教学模式[1-3]。可能在很多学校、很多专业,由于师资不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小班授课”,而只能选择“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而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小容量的班级构成,为“小班授课”提供了条件。通过小班授课、专题讨论、实验实践等多环节的教学,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的目[4,5]。

三、教学改革内容

1.构建“理论教学―专题讨论―实验教学”模块结构的特色教学框架。《环境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专业课程,要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时数构建。小班授课更有利于进行启发参与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传统的“教”为主动的“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6]。

理论教学模块:根据课程内容,对各个环境要素(介质)的理论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结了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充分利用有限的学时攻克重点、难点内容。其中,大气环境部分重点讲解大气光化学反应及与之相关的大气环境问题,如光化学烟雾、硫酸烟雾、酸性降水、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及雾霾等其中的化学问题,弥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关于光化学、自由基化学方面的缺陷;水环境化学部分主要讲解水中无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作用过程与机理;土壤污染中的化学问题。

专题讨论模块:根据环境化学发展动态、国内外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等设置专题讨论题目,在保证基本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紧跟环境化学领域的发展前沿,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新颖性。2012级和2013级学生部分专题讨论题目主要有:关注地下水体安全、浅析8.12天津爆炸事件、山西化工厂苯胺泄漏、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危害与治理、雾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大连输油管爆炸事件、石油泄漏的影响及处理等。2012级(8人一组)由于学生人数多,学生参与度要比2013级(3人一组)小很多。

实验教学模块:根据教学内容、实验条件、仪器设备等情况,开设了基础验证性实验、一般综合性实验和提高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够逐级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不断加强对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研究技术方法的掌握。较小的班级容量使得每位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实验的各个环节。结合课程内容,积极开展综合型、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完善实验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主要开展了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水平测定、有机物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测定、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解吸作用、土壤中铅和铜的形态分析等环境化学课程中典型的实验项目。

2.考核方式的改革。结合新版大纲,针对“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对考试方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注重平时考核,加入课程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目前环境化学领域的最新前沿提交小论文,并针对课程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讲座。(1)在考试的内容上,减少死记硬背的名词解释题、填空题、问答题,加大理论分析案例和论述题等的分量。(2)考试成绩由平时出勤成绩、作业、实验与课堂表现(10%)、期中小论文考核(10%)、专题讲座成绩(10%)与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3)专题讲座成绩由学生的现场打分与教师打分共同组成。(4)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开卷考试、开卷+闭卷、闭卷等考试形式。

四、教学组织形式

为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知识单元和知识要点专题,学生分成2人一组,每组至少选一个专题,经过准备后在课堂上讲解,并组织学生提问与讨论,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专题时间约10―15分钟,每次课大约进行2―3个专题。待每个专题讲完后,再由老师进行总结与点评,同时每次选4―5名学生进行打分,作为最后综合成绩的一部分。

五、结语

《环境化学》课程“小班授课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对于人数较少的环境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利用小容量班级尝试参与式、研讨式的灵活教学模式,对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学实效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王国宏,王克娜,王福敏.小班授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价值探析[J].教育发展与研究,2010,222(5):153-154.

[2]朱红,马莉萍,熊煜.“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43-47.

[3]陈智婷,庞云龙,米泽龙,张紫微.关于高校“大班授课、小班辅导”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6,(12):168.

[4]李宏敏.我高校实施小班化教学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田[J].大学教育科学,2009,(02):32-36.

[5]姚睿.优化“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13):184-185.

[6]杨明慧,童亨茂.大地构造学“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及效果分析[J].大学教育,2025,(20):220-222.

第5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至今已发表多篇有关新能源发电、能源变换与控制理论方面的论文,其中EI论文30多篇,SCI论文10多篇,并在核心期刊上近100篇;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已授权15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已授权20多项。其中发明技术《电动车能量回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获得2006年度教育部科技发明奖二等奖。

深冬,北京,每年一场的全民战争几乎都会如时上演。人人参战,人人带着防PM2 5的各色口罩穿梭于大街小巷,人人又像是被一种东西隔离开来,无形无声,这就是雾霾。

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汽车尾气污染称得上是造成雾霾的“重罪要犯”。据统计,现今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近3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近3亿人,而且每年还在快速递增。汽车所运用的能源基本上为常规燃油,不仅污染物排放量大,而且对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来说更是严峻挑战。该如何寻找新出路?

“发展新型能源环保型汽车是当前急需研究的课题。”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新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康龙云这样说到,“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要不断拓展和加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电动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未来选择,不仅是中国全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研发。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不仅对整个汽车行业,乃至对整个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有着重大意义。”辗转中求学

尽管新能源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电力电网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落后,这是一个事实,虽然差距在缩小,但还是有差距。”而这也是康龙云的心头大事。

早在进大学之前,康龙云就给自己定了目标。从小就觉得机械和电力“很神奇”的他,读大学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这也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了能继续在专业领域钻研更深的东西,1993年康龙云考到了日本京都大学攻读硕士,他直言“这个学校并不是很好考”。但天道酬勤,康龙云如愿以偿。在日本求学期间,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对康龙云影响更大的是他们的学习和做事态度,“所有的人都很努力,他们的学习方法也让人很佩服,老师分配任务以后,都是学生自己去做事去查资料。”而这也深深影响着后来他对自己学生的培养方式。

1996年硕士毕业时,很多人都忙于找工作。而这时康龙云犹豫了,是工作还是继续求学?但导师的一句话让他醍醐灌顶,“你来的时候不是说好要读博吗?”“对,应该不忘初心,坚持初衷。”康龙云突然意识到。1999年博士毕业,突出的成绩和表现,也为康龙云带来了更多机会。

在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康龙云就受日本文部省的委托,进行磁流体发电机的动态特性方面的研究。其后,应东京工业大学的聘请,康龙云以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在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研究科进行关于太阳能及能量储藏系统的课题的基础研究。

一次看似偶然的契机,2001年7月,康龙云选择回国,加入了和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西安交通大学,从事新能源发电与应用的基础研究。虽然短短5年时间,但这段经历对康龙云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不仅让他在专业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同事和前辈们严谨的科研精神也时刻影响着他。

2006年,康龙云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全心致力于多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及其并网技术和电动汽车驱动技术方面的研究。选择来到广州,这其中也有家庭原因。在这期间,康龙云主持了“863”课题“多能源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成功研发了太阳能电池模拟器,风力发电机系统模拟器,飞轮能量储能器以及系统控制器等相关设备,在日本Nedo机构的资助下,进行了小型分散电源系统应用研究,研究结果得到了日本产业省的高度评价。

在2006年度电动汽车能量回馈的研究中,康龙云提出了简单实用的单回馈能量回收电路,并得到多项专利,其中“电动车能量回收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获得2006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08年开始,康龙云就投入了到了电动汽车研究中,这期间,他还受多家单位委托,出版了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多篇书目,极大丰富和引导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之路。2011年,康龙云获得了第二届“广州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实至名归。

致力解决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不言而喻,电动汽车相对于燃油汽车具有零排放、低噪声等多个优点。世界各国都把电动汽车作为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也以其动力电池分布式储能的特点将其作为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目前,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也开始进入市场,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中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也已日趋成熟,包括特斯拉等在内的电动汽车厂商使用的电芯基本一致,而特斯拉汽车应用能力却远超其他厂商。

为什么?康龙云给出了答案:“原因就在于其对电源管理系统(BMS)的研发”。特斯拉汽车BMS的性能有着独特的优势技术:动力电池组的热管理、动力电池组均衡系统管理以及动力电池组SOC估计技术。所谓SOC,即充电容量与额定容量的比值。一个电池一般是有额定容量的,在某倍率下充电一定的时间,可以得到充电容量,这个容量与你的额定容量的比值即为SOC。性能差异,决定了其作为动力和储能电池时,都需要电池管理系统进行充放电的管理、监控和保护,以避免单体电池出现损坏,影响整个电池组的性能。

据康龙云介绍,热管理系统直接决定了电池组的安全系数,是延长电池寿命,防止电池爆炸起火的主要环节;均衡系统管理决定整个电池组的充电时间和续航历程;动力电池的荷电状态作为衡量电池实际可用电量的重要参数,对其进行准确估算是保证动力电池安全、持续、最长寿命供电的前提条件。“这三项技术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与推广。”而这也正是康龙云和其团队开展高能量密度大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研究的目的,“致力解决以上问题,才能为国内电动汽车及电动工具的研发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国外电动汽车的研究起步早,并且在电池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为纯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的车用电池研制出了配套的电池管理系统。而我国对动力电池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863”计划的推动下,近年来在BMS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高能量密度大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作为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关键技术之一,尽管近些年来有了很快的提升,也有很多投入了实际的运用,但现在的电池管理技术仍然有许多要改良和完善的地方。”康龙云说。

立足于广东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结合电动汽车和电动工具性能对动力系统的要求,康龙云和其团队依据电池工作温度与电池循环寿命、可用容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研发高效的电池热管理系统,提升电池循环寿命,增加动力电源安全性并降低成本;依据电感的储能特性,通过研究动力电池组新型均衡电路拓扑,减小不一致性对动力电池寿命的影响,提高动力组均衡效率;依据卡尔曼滤波算法及最小二乘算法对电池模型参数的辨识作用,通过利用一种算法或几种算法相结合的方法对电池组荷电状态进行估计,比较估计结果,找到一种最佳的荷电状态估计算法,提高动力电池组SOC在线估计的精度。

通过研究开发动力电池组新型管理技术,康龙云正致力解决电动汽车、电动工具等电池管理系统中电池组热管理技术、电池组均衡技术、电池组荷电状态估计技术等关键问题。建创新团队,走产业化之路

纸上得来总觉浅。康龙云说:“工学就像制造业一样,其意义就是要落地,变成实际应用的东西。”“什么叫工学?工学就是做东西。”论文必须转化成成果并应用,才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化。把研究变成工厂实际的东西,赢得利润,这才是工科应该做的事情。产学研结合,把正在做的事情产业化;跟企业合作,把已做的专利、研究的东西在工厂中应用,这正是康龙云的目标,也是他20余年来做科研的初衷。

目前,一个创新的科研团队正在蓬勃发展起来。团队由康龙云教授担任带头人,汪双凤教授、郭红霞副教授等担任核心成员,正致力于高能量密度大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其中,汪双凤教授身为华南理工大学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微纳传热与流动研究团队负责人。团队在长期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开发过程中,不仅稳定发展,而且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团队立足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热管理技术、均衡技术、SOC预测技术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不仅在高能量密度大动力锂电池管理系统领域取得了一些开拓性成果,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相当影响,若干关键技术已经大规模应用。近3年来团队成员共同承担项目已有10余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尽管也有失败也有不成功,而正是这些困难的磨练,在康龙云的带领下,团队正努力发展为国内乃至国际颇具影响的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

2010~2011年,作为团队带头人,康龙云与鹏辉电池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燃油汽车改装电动汽车,并实现少量量产。

2011年初,江苏兆伏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技术服务合同,康龙云带领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团队对兆伏新能源公司的逆变器进行设计改进,共同研制出了500KW/630KW高性能逆变器,该逆变器在江苏兆伏新能源公司得以产业化,此项目的产业化对兆伏公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011~2014年,团队与三门峡速达交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电动汽车用永磁电机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产品试样及少量量产。

2012~2014年,团队与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广州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规划与运营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建立了10个汽车充电站。

与东莞市德尔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中,开发的电动汽车管理系统其各项数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6年,公司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再次发力,预计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跻身电池总成行业前5名。

除了科研,康龙云教授还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目前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26人,正在指导的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0人。有很多学生这样评价他:“做康老师的学生是最幸福的”。康龙云也自认为自己“不严格”,但他的前提原则是学生们要“把事做好”,这无形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拘泥于形式,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了解每个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并M最大努力创造适合他们自身发展的机会;除此之外,康龙云教授还经常带学生们去国外参观和学习,他说:“作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应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

第6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摘要:在体验经济的环境下,用户在设计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挖掘隐藏在用户背后的需求,成为了用户研究的关键,而生活形态的研究就是针对不同族群用户的行为与价值的研究,对用户研究具有不可小觑的价值,本文阐述了生活形态的定义,通过对中国城市居民新生活形态的研究简单阐述了生活形态研究在用户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生活形态;用户研究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今社会的经济形态正从“产品经济时代”向“体验经济时代”过渡,体验设计受到了设计师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科学的体验设计方法,而用户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因此进行用户研究十分必要。近年来,生活方式的概念在用户研究里广泛提出,它主要反映了共性族群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消费观,为用户研究及产品机会的产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生活形态与用户研究

用户研究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企业定义产品的目标用户群,明确、细化产品概念。用户研究的方法较多,常用的用户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焦点小组、可用性测试等方法,这些方法以用户为出发点,通过对用户展开相关的调研来收集数据资料信息,再通过综合各种分析方法从大量数据中得出分析结论。在这些常用方法中,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与生活形态的关系十分紧密,且生活形态测量的内容来源于这些调研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来发现用户的价值与态度,以达到研究用户族群的差异,并以此提出开发新产品的概念与方向,它是用户研究范围中的主要内容,与用户研究紧密相连。

三、生活形态的定义及衡量标准

3.1生活形态的定义

生活形态(Life-Style)的概念最早源自社会学与心理学,六十年代被学者引用到市场营销的领域,它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概念,主要解释了人口统计变量无法解释的行为,揭示了用户态度及价值等隐藏在表面后的本质问题,并以此来发现用户的价值诉求。

3.2中国城市居民新生活形态研究

通过中国城市居民新生活形态研究,简单阐述了生活形态研究在用户研究中是如何应用的。首先从中国的大环境出发,发现目前及将来城市的热点问题,再从热点与问题出发聚焦居民生活形态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VLAS量表等一系列与生活形态相关的概念和模型来进行数据的收集,最后通过聚类等分析方法来需找产品方向与机会。

3.2.1政策与热点的分析

通过解析党的十三中全会报告等时下的热点政策,将政策进行了聚类与总结,从中得到了五点发现:1、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会出现20-30座超大城市;2、区域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域,住宅、理财、消费、沟通等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化;3、新阶层不断扩大,在2012年末已经达到了1026万人;4、二胎政策出现带来的家庭结构的变化;5、持续的雾霾现象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

3.2.2研究方向与族群的定位

通过对相关政策、社会热点话题的梳理,搭建了研究方向,通过对“住的人”、“居住的空间””做的事“等维度建立预调研模型,归纳出4类族群作为样本用户。1、社会新阶层:富人、贵族,这类人群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且带有”炫富“的特征,享受金钱带来的”优越感“;2、体验、回归者:慢生活者、文艺青年,这类人享受着人文关怀,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显得格格不入;3、新公民,不走常规,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人创造全新的生活;4、老年人,对于科技带来的改变存在着认知的困惑;

3.2.3VALS价值观与生活形态量表及应用

根据20世纪80年代对大约1600户美国家庭进行全面调查,Arnd Mithcell设计出了一个能把消费者置于九个生活形态体系的系统,这个系统称为VALS(values and lifestyles)类型。

吴垠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对全国30个城市70684位消费者的入户调查,设计了比较系统的China-VALS,也就是中国居民分群范式。

在中国城市居民新生活形态研究中时,将得到的样本用户族群带入到China-VALS模型中进行分析发现,新的生活方式与用户群积极形态派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侧面也反映了,这些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带给了他们全新的生活方式。

四、生活形态在用户研究中的方法与流程

生活形态属于用户研究范畴。生活形态与人的行为与活动息息相关,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群人近似的生活轨迹与需求。生活形态研究的关键是对族群的研究,在传统用户研究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用户访谈等方法来进行前期数据收集,通过一些的方法比如卡片分类、聚类分析等方法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并从中发现机会。

4.1中国城市居民生形态目标用户的确定与数据的收集

针对中国城市居民新生活形态,通过VALS模型以及调研的目标将目标用户进行分层后得出了样本用户的选择标准,主要为两类用户:1、富人:高级管理或有家族企业的高收入群体;2:社会新生代:回归者、深度体验者、关注健康者;针对新生活,将维度分为成三个维度:1:清洁类;2:饮食类;3:娱乐类。其中清洁类分为了:空气、水、空间、垃圾;饮食类为:小家电、饮食习惯、厨房环境;娱乐类分为:室内与室外。针对这些维度,编写了用户调查问卷以及用户访谈的大纲,并进行了相关问卷的发放与用户访谈的实践,通过这些带有针对性的调研方式,收集到了大量本次调研的数据资料。

4.2中国城市居民生形态数据的分析

收集大量的调研数据后,如何将数据进行重新分类与整理是实现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在这次研究中,采用了两条思路进行整理,1:以时间为轴来整理,同时将相同时间段的类似行为进行聚类;2:以行为的聚类来整理,将相同的观点态度及行为进行聚类。通过这两条方向的整理,进行人群的重组,得出了3种人群:1:无牵挂情趣转换型;2:独立富足思想型;3:依赖剧集传统交叉型。其中独立富足及传统交叉型占大部分约为60%左右。

进行人群重组后,将用户的行为进行了重点的聚类与分析,得出了需要提升改进的九个方向:1:空气净化设备的定制化、2:清洁类产品的可视化设计、3:非传统清洁领域的现代化设计;4:发掘与饮水关联行为的潜在需求;5:中式厨房的文化体验与经验管理产品设计;6:配合家庭装修风格以及空间大小的电视设计及连接线管理;7:安全保卫儿童、老人监护、健身行为习惯的智能可视化设计;8:家庭娱乐中心,多屏互动;9:卫浴的娱乐方式。

综上所述,对于生活形态的研究首先从定位目标人群入手,再根据调研的宏观方向确定调研的内容,对目标人群进行调研收集大量数据,再通过对大量数据的不断聚合分类分析得出产品设计的机会与概念。(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雅林:生活方式研究评述,社会学研究,1995.5

第7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保法;环境责任险;环境强制责任险

自2012年8月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正案已经历三审,同时,随着雾霾现象等环境污染问题的屡次出现,1982年出台的,已经23年无实质性修改的环保法再次备受瞩目。就环保法的修改,专家、学者以及民间环保组织如自然之友等都提出自己的修法建议,而环保部最近提出的修法建议着重提出应将环境责任险写进新环保法。在环境问题突出的今天,关于环境责任险以及环境强制责任险的立法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

一、环境责任险的性质

(一)环境民事责任的社会化分担

环境是一种具有公益性特征的公共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环境侵权责任,也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责任,需要行为主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环境资源法上的侵权责任特殊性在于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而且举证责任倒置。环境侵权责任毕竟有不可预测性,因此环境责任保险也是环境法上风险预防原则的体现,还是“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的体现。风险预防原则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原则都是环境资源法上的基本原则,而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工业生产者在没有支付环境成本的情况下营利,环境成本被消费者和社会承担,这样的“外部不经济性”只会在市场激烈竞争下变本加厉。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现行环境侵权责任承担社会化方式有国家救助,公共补偿基金制度,财务保证及担保,以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在环境责任保险中,投保人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保费后,会转移部分赔偿风险给保险公司,即由全体投保企业共同承担,一定程度上减轻公司本身以及国家赔偿巨额损失的负担。保险公司的赔偿正是环境民事责任社会化分担的体现,它将因特定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社会之上,在全社会范围内或特定的社会群体范围内转移或分散损失的机制,以此实现对受害人进行及时、有效救济。

(二)环境责任险的公益性

环境责任险除了具备分散管理社会风险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环境责任保险本身追求的是一种正义的思想。首先,在发生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关于公民的环境权问题的讨论,即公民在良好环境中生活并合理利用环境的权利,也会间接的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而环境责任保险通过专门的保险机构负责管理理赔事项,在公民这些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从保险呢机构获得赔偿,减少诉讼成本与风险,是公益性的一种表现;其次,环境责任保险拥有责任赔偿主体替代性的特征,保险公司实例雄厚,企业可将损失转化给保险公司,实现不同投保企业之间保险金的优化配置,所以,环境责任保险通过调节企业,政府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方利益的均衡;最后,保险公司赔偿的及时性可以给受害人带来精神抚慰,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一定的法律倾斜,不仅实现了法律追求的实质平等,同时,通过立法,市场,计划等手段制定的有差别的环境责任保险政策,使企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体现了公平性。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设立,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设的公平和正义,不仅保障企业的良好运行,也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尽快从社会获得补偿。所以,环境责任险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二、环境责任险的现状

(一)立法现状

在我国,环保法目前没有任何涉及环境责任保险的条款,环境责任保险国家层面立法缺失。2007年12月4日,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中国保监会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意见从认识环境责任保险的重大意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原则与工作目标以及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几个方面对环境责任险作出了规定。随后各省市在地方立法上对环境责任保险进行规范,2013年1月21日,环保部和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此指导意见再次明确了环境责任保险的意义,并且明确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试点企业范围以及其他与环境责任保险相关的具体制度。《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只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保险产品,鼓励和督促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则要求需投保范围内的重金属等污染型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地方性法规等的有关规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二)相关实践

环境责任保险可以分为强制性责任保险和任意性责任保险,我国现行的环境责任保险主要是任意性的责任保险,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区域,企业可以自由选择是否投保。而国家通过立法程序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潜在污染环境的企业依法必须向保险人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则是强制性责任保险的体现。我国在2007年12月便开始试点推行环境责任险,首例环境责任保险获赔案例是2009年发生在湖南的某农药企业与投保的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一起对污染事故进行了理赔。在试点工作开始后,各试点省市都推出了相应的保险产品,如湖南省,湖北省等,江苏省还推出了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在《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之后,更多的省市加入了试点开展环境责任强制险的城市的队伍,比如陕西省出台了《陕西省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还选择了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大地财险、永安财险四家保险公司和金晟保险经纪公司参与试点工作。

三、环境责任险的意义

(一)环境责任险的优越性

我国传统的单一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机制早已无法满足受害人强烈的救济需求,而且,巨额的赔款也会打击企业的生产积极性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如2011年的渤海湾蓬莱193油田发生溢油事故中,农业部,中海油和主要责任人美国康菲公司达成的10亿元赔款仅包括河北辽宁地区渔民的损失,不包括山东地区渔民的损失。像这样个别责任无法救济时,受害群体应该寻找怎样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

相对于其他几种民事救济制度,环境责任险的公益性也体现了自身的优越性,在以前大量有关环境问题的实践中都没有介入环境责任,容易出现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后,事故企业破产,政府花巨资治理或者责任人无力赔偿而无人赔付的情况。如2003年我国首例大气污染中毒事件――湖南安化“5.8”中毒案中村民的医药费大部分由当地环保局和镇政府负担,甚至还拖欠16万元未支付,造成恶劣影响。再如2010年7月的紫金矿业污染事件9100立方米的污水流入汀江,直接导致汀江的部分河段网箱养鱼大量死亡,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渔民损失惨重,事故结果是由福建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在2010年就此污染问题处理之后,2011年广东又有852名村民近日向紫金矿业等公司索赔1.7亿元接二连三的巨额赔偿对紫金矿业公司的打击可想而知。

(二)环境强制责任险的意义

环境强制责任险是环境责任险的一种表现方式,环境责任保险设立之后,一旦发生了环境事故,可以由保险公司及时给被害者提供赔偿,还可以分散企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任意性的环境责任保险存在着许多问题,除了企业投保积极性不高,投保企业数量少,还存在着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险模式不统一等问题。而推行环境强制责任险,通过地方人大和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推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来强制重污染企业投保,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如云南昆明实行的是“以强制环境责任保险为主以自愿环境责任保险模式为辅”的环境责任保险模式,2009年01月,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环境责任保险的实施意见》,将全省52个主要污染行业全部纳入投保范围,其中有340家企业被强制要求参与环境责任保险,有65家企业在政策励下自愿参与环境责任保险,投保企业数量多,效果显著。

环境强制责任险也是环境责任保险公益性的基本保障机制。在各国环境保险的实践中,都具有环境强制责任险的内容,如美国在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处理、处置所可能引发的损害赔偿责任中实行了强制保险制度。德国制定了《环境责任法》,自1991年1月起就开始依法实施环境强制责任损害保险,只要营运中的设施足以引起不利的环境影响或由此造成的对于他人生命,身体,健康或财产的损害,就要采取一定的预防保障措施,包括与保险公司签订损害赔偿责任保险合同,这与我国环境法上的风险预防原则相一致,也类似于“三同时”制度。

四、环保法中需完善环境责任险的原因

传统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侵权赔偿社会化制度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缺乏惩罚性的赔偿措施,而且精神赔偿缺乏操作性。在环境侵权赔偿社会化制度中,环境责任保险得不到实质性的发展,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而且自愿性的投保无法吸引企业家的眼光,毕竟环境事故具有不可预测性,自然损害难以评估、技术层面尚不成熟;虽然环境强制险的适用对象不宜广泛,但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污染环境十分重大的领域都适用环境强制险。

无论是《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还是《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在谈到如何进一步保障环境责任险的实施时都认为要健全法律法规,在健全国家立法的同时也要有地方配套的法规建设;地方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应当积极争取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纳入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者推动地方人民政府出台规范性文件,并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有利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但是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来看,对于环境责任保险的立法主要是从地方立法的角度入手,缺乏国家层面的立法。将环境责任险写入新环保法之后,可以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环境强制责任险提供法律依据和基础。另外,环境责任险在环保法中完善之后也为环境责任险的具体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环境保险有民事责任社会化分担以及公益性的特点,还是环境责任保险这一赔偿模式相比于其他环境问题赔偿方式具有优越性,都成为环境责任保险应当在环保法中加以完善的原因。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层出不穷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了诸多的赔偿纠纷,站在人身和财产受的损害的居民的角度上,站在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需要进行赔偿的企业的角度上,以及站在企业无力负担赔偿时需要进行补偿的政府的角度上,能平衡各方利益的环境保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梓太,张乾红.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之构建[J].载于《法学研究》,2006,(3)

[2]贾爱玲.“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评析与启示”[J].载于《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2,(12)

[3]阳露昭,刘艳.“美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审视及启示”[J].载于《法学杂志》,2005,(06)

[4]周海涛.“强制保险法律制度国际比较研究”[J].载于《大连海事大学》,2012

[5]任以顺,柳琳.“环境责任保险:环境侵权责任承担社会化的最佳途径”[J].载于《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3)

[6]张晓文.“环境责任保险的公益性”[J].载于《政法论坛》,27第4期

[7]韩永奇.“关于首例环境污染责任险获赔案的思考”[J].载于《中国环保产业》,2009,(10)

[8]段琼.“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的法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4)

[9]刘辉.“论我国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制及其体系的完善”[D].浙江农林大学硕士论文,2012,(5)

第8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蚁族”,住房制度,公租房

一、“蚁族”住房现状

(一) “蚁族”概况

“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智、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大部分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二) “蚁族”的住房现状

1、居住面积狭小。就近期相关人士调查的数据显示:“蚁族”大多居住在面积狭小、租金低廉的出租屋内,人均居住面积在10平方米到20平方米之间。这样的居住条件甚至未能达到现下普通群众居住面积的一般标准。

2、治安力度一般。“蚁族”居住地周边的治安条件一般,虽然没有严重的居住风险和安全问题,但是存在着类似以收取“水费”为名收取保护费的现象。这样的居住环境说明治安监管不严,存在安全隐患。

3、卫生状况堪忧。“蚁族”集中住房的区域内卫生状况十分不好,存在垃圾堆积无人清理等现象,使得住房区域经常处于一种脏乱的环境下,卫生问题十分严重。

二、“蚁族”住房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形成的特殊的“贫民窟”。“蚁族”集中居住的地方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生活圈,相当于一个新生的“贫民窟”,这样的怪圈虽然给“蚁族”提供了廉价的居住区域,满足了他们的住房需求,但是这样的居住地只是生存压力下“蚁族”的无奈之选,并不是长远之计,而且这也不符合和谐社会的形象公租房,久而久之会使得“蚁族”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分裂越来越明显,不利于社会的团结和人民的共同发展。

(二)、压抑气氛成“包围圈”态势蔓延。“蚁族”都是为了稳定生存和站稳脚跟而被迫居住在如此恶劣居住地的大学毕业生,他们工资收入不高,每天为了生计不停奔波,工作更换频繁,但是却又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内心压力可见一斑,不仅生成了由于现实与书本知识的巨大落差引发的对社会事实的潜意识的抗拒,而且自身才华没有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也充斥全身,这种情况下,整个“蚁族”生存的区域气氛就显得尤其压抑、阴霾,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一旦这样的氛围不断扩散,将会成为阻碍社会稳定的一大不利因素,甚至阻碍社会前进,所以政府很有必要改善“蚁族”的居住环境,让“蚁族”首先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从而可以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

三、对解决“蚁族”住房问题的对策思考

目前政府推出的住房保障制度虽然带给了“蚁族”一些希望,但是它的受益群体是城镇中等及低收入居民,“蚁族”是一个“漂流群体”,对于他们是否能够获益还未有明言,由于政府在解决“蚁族”住房问题这一块上还是没有明确的指示和行动,所以“蚁族”住房问题的解决形势不够明朗,问题也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所以政府应该尽早做出详细的针对计划来救助“蚁族”,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一) 政府应在公租房制度上给予“蚁族”保障

目前,出台的公租房制度的适用对象为城镇低收入家庭,而“蚁族”作为一个特殊的新兴群体,并未包含在这一受益群体内。政府应给予“蚁族”一些特别的规定,将其纳入公租房的适用范围,给予特殊的扶持,使在大城市谋生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减轻就业压力,享有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居住困境的同时,让他们树立一种回馈社会的意识,更好的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动力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现有的公租房制度也应该根据不同的适用对象而选择不同的区位和布局,在城镇外围的提供给城镇低收入家庭,而交通相对便利的房子应该适度偏向有此需要的“蚁族”,以此更好的满足他们的生活工作需要。

(二)政府应赋予“蚁族”居住权利

针对目前的大部分“蚁族”在大城市扎根生长的心理,政府可以推出对“蚁族”适用的贷款政策:以低于市场普通水平的利率向“蚁族”发放贷款,可以设立分阶段累次还款措施。第一阶段公租房,以较低的首付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初期以较低的年金还款;第二阶段,利率缓慢提高,还款数额逐步增加;第三阶段,等“蚁族”具备相当还款能力时,以较高年金还贷,直至付清尾款。公租房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希望扎根城市的年轻人来说,买房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过高的房价让“蚁族”望而却步,所以政府应该更多的给予“蚁族”居住权利,帮助其解决基本生活需要,让其安心工作。

(三)政府应建立相应的“ ‘蚁族’基金”

“蚁族”的经济能力有限,遇到合适的机会也因为经济能力的制约无法大施拳脚,一展抱负。政府对于这群有知识,有能力,有抱负和有理想的年轻人应该给予更多的帮助,建立起专为其服务的“蚁族”基金”。通过这一基金,在经济上提供后盾,为“蚁族”的创业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先提升了这部分人的经济能力,再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发财致富以回报社会。这一举措不只是简单的“授之以鱼”而是实现了“授之以渔”。政府在帮助他们建立经济基础、解决住房问题的同时,也让“蚁族”实现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四)政府应督促各地基层组织关注“蚁族”

“蚁族”是一个在大城市彷徨不安的群体,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内心难免焦虑、压抑,而从小到大培育的优越感和自尊心使他们不可能轻易服输,更不善于向外界诉苦并且寻求帮助,如果政府以及居委会以及类似的基层组织不主动向他们伸出援手,他们孤独感加深的同时不满因素逐渐积淀,可能成为威胁社会和谐的一大因素。所以,基层组织应该更密切的关注本地区“蚁族”的发展态势,在规范引导的同时送上更多的关怀和温暖,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励鼓励安慰他们,排遣他们内心的怨气和不满,让他们用更宽容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个社会,坚强应对目前只是暂时的困境,积极应对生活中的不平,从而可以更健康、平稳的发展。

(五) 政府应呼吁用人单位给予“蚁族”关怀

现如今,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租房,很多用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不再为员工安排宿舍,不考虑员工的安置问题。对于外地求职者,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变化。而对于“蚁族”来说更是如此。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月工资在2000左右,而大城市交通便利处的出租房租金会花去他们大半的月收入,这样的状况无疑会使他们陷入生存困境。用人单位应该实施相应措施来帮助本公司新进毕业生解决住房问题:第一,财力比较雄厚的企业可以建设一定数量的员工宿舍和人才公寓,照顾那些外地来的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同时企业可以象征性的收取一定房租,但更多的是作为企业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在这种情况下,员工一定会更加珍惜工作机会,同时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第二,财力比较薄弱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租赁合适的公寓以供新进员工居住,不仅节约企业的成本,也有效地解决了员工的住房问题。

总之,“蚁族”住房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大计”,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解决“蚁族”住房问题的途径,,使“蚁族”住房形势得到缓解,让“蚁族”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家庭。

参考文献:

[1]张杨波,蚁族:一个需要关注的青年群体.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2]衣华亮,对蚁族”利益补偿策略的理性审视——基于社会公平的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6)

[3]楚明钦,关于郑州市“蚁族”问题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4]方明,“蚁族”生存现状研究分析——以南昌市为例.财经界(学术版),2010(3)

[5]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2009(9)

第9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052―02

一、引言

环境管理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其根本任务是通过改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进而创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它在环境问题亟须解决的今天,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目前,环境类专业及相关学科均将此课程作为专业课或选修课开设。但由于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边缘性的特点,传统教学内容和方法已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可采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和转变考核方式等改革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结合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该课程主要通过介绍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政策和技术方法,结合自然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以及我国和全球环境管理的内容、特点和要求,为环境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管理技术与管理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整个环境管理活动,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理念。

(二)课程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环境管理学发展至今约有40余年,其基本理论还在不断完善,并且随着新的环境问题的出现,一些概念和技术方法也要继续充实和更替。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案例结果与现实情况不一致,如叶文虎教授主编的《环境管理学》(一、二、三版)均有一次性餐盒污染防治中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的案例研究内容,昆山保绿塑料再生处理公司将一次性餐盒制造成为再生塑料粒子,10年前作为成功实例被广为引荐,而前年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该公司回收原料难的问题。另外,随着时间的更替,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相关法规、政策的颁布,一些统计数据、技术工艺和环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

(三)合理优化课程内容

1.整合教学内容。理论基础、政策和技术方法部分为10学时,重点介绍自然资源、企业、废弃物和区域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约用15~16学时,介绍我国、外国和全球环境管理内容及特点,约占4~5学时。

2.引入案例分析,增强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环境管理学》(第三版)教材中给出了很多“阅读材料”,有助于对理论和方法实际应用的直观解释。同时,教师应扩宽横向知识,将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引入课堂,学生结合案例和实时进展情况会主动关注,并掌握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

3.增加专业技术资格师介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环境影响评价师、清洁生产审核师等职业资格师的条件、工作要求、特点等融合教学内容加以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了解今后可能的就业方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被证实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存在诸多弊端。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多种教学手段应用于实践,如将环境管理时事政策和案例分析引入多媒体课件,以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制作电子教案和网络教学资源,完善试题库等。图1是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线示意图。

图1 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线图

(二)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法。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一定要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提问、分组讨论、学生走上讲台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2.案例教学法。生动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文字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环境案例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原理和对具体环境管理方法的探寻,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事实案例如北京雾霾、兰州水污染、松花江流域水污染和广场舞噪声污染等。

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承,但其局限性也可见一斑。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将课程中的原理、难点以形象的动画演示增加于课件中,使其变得简单易懂、一目了然。

4.实践教学法。结合教师科学研究内容,将实物演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组织学生参加实证案例研究,切身体会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如开展校园环境问题调查,并让学生提出环境管理的相关途径和方法。

四、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与否的一种方式,但传统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死记硬背”和一卷定“胜败”,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吉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办法和吉林师范大学课程考核管理规定完善了“环境管理学”考核方式。

(一)试题库建设

试题库防止了学生猜宝押题和教师泄题,避免学生单纯为考试而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较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的能力。在试题库建设中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案例分析和实践应用的掌握情况。试题库共有800余道试题,其中考核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试题分值占到40%左右,为科学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提供了平台,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评价方式

环境科学专业考试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10%~15%)和卷面成绩(85%~9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试卷结构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在选择题、判断题中增加了关于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应用的实例,论述题中需要结合案例阐述环境问题的起因、现状、主要管理途径和方法。

环境工程专业选修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40%~50%)和结业论文(50%~60%)。选修课主要是为了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专业特长。由于学生个体间避免不了存在差异性,因此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运用也不尽相同。相比于专业考试课,选修课在评价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文虎,张勇.环境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冯变英,狄根虎.应用型本科院校数理统计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0).

[3]高新华.高校课程教学大纲的法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