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基地建设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地建设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地建设论文

第1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及中等卫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本校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实践,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原则及建设内容尤其在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和产教结合型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作了全面的分析与研究。

建设背景及意义

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的现状呼唤护理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及对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地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调查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147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1.4%,平均千人口护士比例为1.113,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达到3以上;我国目前的医护比严重倒置,只有1∶0.61,而全球平均医护比为1∶2.698,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超过了1∶6;我国目前平均护士床位比为0.4∶1,而世界许多国家都基本保持在1∶1以上。因此,我国护士的数量明显短缺,据此推算,至2010年,我国每年护士缺口至少在15万人。为此,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将护理专业作为我国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四大人才紧缺专业之一,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要求切实加大护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随着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人们越来越体会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认识到建设好实训基地的重要性。2008年初,教育部和卫生部在京联合召开全国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切实抓好实践教学,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应不断加强教学基地建设,保证临床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前不久刚召开的2008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根据就业市场和企业的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有些还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职业教育教学要走在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最前头。要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重点。”所有这一切既说明了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也为如何加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优、做强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我校创建护理示范专业的重中之重实训基地建设意义重大,既是现实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为社会培养大批熟练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职教特色的体现。我校创建于1974年,护理专业是我校的传统专业,至今已培养护理人才四千多名,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其中不少学生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这生骨干。目前,在校的3000多名学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占1/3,因此,做强、打响护理专业品牌是我校既定的办学目标。2008年将申报省示范专业,并以护理专业为龙头创建省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但是,对照护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及有关标准,学校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虽有相应的实验室、模拟练习室,但仍采取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停留在模拟操作层面上,缺少真人实境的训练。学生的教学见习实习医院难以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由于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护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训练机会大为减少,实习的条件受到了更多限制,从而造成了学科教育要求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要改变这一局面,显然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科学地构建校内外相互沟通的实训基地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设目标及原则

以建设三大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奋斗目标,以创建省级护理示范专业及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巩固我校护理学科传统优势,构建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校外院校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三大体系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更多更好地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人民群众满意的实用型人才。

以三个共同发展为原则(1)校内校外共同发展原则。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构成有两个环节,即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者缺一不可,不可相互取代。校内实训是基础、是前提,校外实训是整个实训教学的最终环节。所以我校的定位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完善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同时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2)硬件与软件建设并重原则。基地建设将着重从实训基地的硬件和护理人文环境的软件设计上进行规划。硬件建设就是以工作实景为规划依据布局实训基地,同时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做好基地的整体布局,做好实训室及实训区域的划分;实训设备、工具、材料应根据完成各实训模块任务的需要确定。软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以护士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规划实训项目,以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开发实训模块;二是把护理人文环境建设融入基地建设中。(3)通用与实用相结合原则。由于护理专业分科较细,有较强的专科性,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基础护理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规划应以护士开展基础护理的各项工作为基础,设置无论在何级别的医院或社区或家庭都普遍通用的实训任务,从而适应不同护理岗位的共同需求。

建设的主体内容——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

科学构建校内校外互通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的建设关键,根据护理专业的学科教学要求和操作技能学习掌握过程分析,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才能完成。第一阶段:在校内基础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掌握一定操作技能之后,在校内产教结合实训中心或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为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通过科学构建校内外互通的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基于上述思路,我校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主要内容由以下三大体系组成:

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我校校内基础模拟型护理实训基地已在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实训基地共五层,总面积4700平方米,总投资八百多万元,设有医学基础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和专科护理实训区三大区域。医学基础实训区包括尸体解剖室、标本陈列室、药物实验室等。基础护理实训区包括基础护理多媒体示教室、基础护理实训室、护理形体训练室、ICU抢救室、模拟护理站等。专科护理实训区包括外科模拟病房、内科模拟病房、模拟手术室、健康评估实训室、母婴同室模拟病房、产科分娩模拟病房、综合技能考核室等。该实训基地投入使用三年多来,在护理实践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为学生提供较完整的校内基础模拟实训练习,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护理示范专业评审、卫生部中高级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等重大活动中,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同行的好评。

校内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据人口调查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呈现出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比例高等特点。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等,这些养老机构都具有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机构养老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根据上述情况,同时结合学校近年来护理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已有实训基地不能满足护理实践教学需要的情况。我校以产教结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在原门诊部的基础上,创建了“产教结合型”护理实训基地(护理康复医院)。为方便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选址在校园内,已于2008年5月破土动工,总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总投入1000多万元。服务对象主要为康复病人、慢性病人、家庭照顾困难的老年人,结合医疗市场状况,开设内科、外科、妇科、理疗科、康复科、心理咨询指导科等科室,有床位100张(按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老年人分区收住),配备医师、护士、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配置相应的医疗护理用具和设备。该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造福我市及周边地区的人民,满足各类康复期病人、慢性病人及老年人接受康复治疗、专业护理、维护和恢复健康的需求,同时,也可为护理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方便。

校外合作型护理实训基地护士专业学生临床实习是护理操作技能学习的重要阶段,所以医院临床实训是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关键时期。早在1992年,我校就在本地六家市级医院聘请了一大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药)师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崭新路子。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更加重视抓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医院的设备资源,学校现已与周边地区三十多家综合性医院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合作关系。为进一步加强院校合作和对实习生的管理,学校和医院专门签订了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书,明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为了规范实习基地的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更好地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学校不断健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有关规章制度。对实习医院、带教教师、实习生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为了加强实习生的管理,学校特设以分管副校长负责,由学校实训指导处、年级主任、班主任组成的管理机构,定期与校外实训基地联系沟通。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外实训基地临床带教工作座谈会,增进与实习基地管理人员、带教教师的合作联系。平时邀请医院护理部主任等参与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通过院校双方共同努力,培养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毛春燕.新形势下卫生职业院校实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6上).

第2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学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采用了包办的方法。由学校联系工作单位,再把学生派到那个单位去实习。实习基地一般也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格局目前正在打破。近10年来,中国各大学已经开设了许多新闻专业,而新闻媒体的增长量,远不能适应和容纳这么多毕业生前来实习,学生们只有自寻门路,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分散返乡实习,因为家乡的媒体熟人较多,可以提供方便。这种方法常常给学校带来了困惑,有的学校认为这不是正常的毕业实习,缺少教师直接指导,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经过类似的实习,走上工作岗位后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自如面对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新闻业务也硕果累累,基本实现了大学新闻教育的目的。面对这一事实,我们有必要对新闻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来一次重新定位与思考。首先要在观念上进行更新,把新闻的实习基地建设看成是多元的、立体的、复合的系统,而不是过去那种单一的、固定的、由学校指定的某一两个媒体。新型的新闻实习基地应有如下类型:

1.有形的和无形的。所谓有形的,就是有一个新闻实体,能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比如电视台、广播电台。所谓无形的,就是除实习主体的学生之外,别人看不到这个实体,而他又实实在在地可以进行新闻实践活动,比如网络。有形和无形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社会或教育机构的可监控与不可监控。对学生来说,它同样是进行新闻实践的重要场所,而对学校来说只是有组织和无组织的区别。在我看来,有形的基地是学生毕业实习的最佳环境,因为那里的专业氛围与工作模式,需要我们毕业生去适应和了解,以便将来走上新闻岗位可以应对自如。而无形的基地则应该贯穿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成为其实践专业课程内容的场所和有效手段。

2.固定的和松散的。所谓固定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实习单位,一般都由学校和媒体签定实习协议,双方共同承担教育、指导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的义务。所谓松散的,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实习场所,学生到了该实习的时候,学校出具派遣证明,然后由学生自寻媒体进行实习,一般返乡者居多。这二者都可以完成毕业实习的目的,所不同的是学校监控与实习指导的手段有一定区别。前者教师可以深入媒体,对实习学生面对面进行指导,后者只能通过邮政电讯或网络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这种方式是否有效,还要看学校的管理与措施是否建立健全。本校新闻系的做法是,派遣学生返乡时,发给他们每人一本实习手册,要求学生边实习边填写,内容包括每日要写的实习日志、每月通过网络要发回学校的实习报告、拍摄的实习照片、采编或创作的新闻作品。实习结束后还要写总结,实习单位须出具实习生表现的鉴定书。尽管学生与老师不见面,但彼此的沟通却从不间断,这就有效地实现了实习的监控与指导,效果十分明显。

3.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所谓专业的,就是与新闻专业有直接关系的媒体,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所谓非专业的,是指与新闻有一定关联,却不属于新闻行业的实习单位,比如广告公司、影视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等。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来说,目前我国实习基地的资源(电台、电视台)十分有限,而毕业实习又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条件下,让学生到非专业单位去实习,也是一种未尝不可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新闻知识与理念带到实习单位,以此加强和丰富这些单位的新闻氛围与环境,提升他们宣传企划中的新闻含量。事实上这样的单位往往也有自办媒体,包括闭路电视、广播站、报纸、杂志、网络等,正好可以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

4,毕业的和非毕业的。所谓毕业的实习基地,就是只接待毕业生的那种媒体。所谓非毕业的实习单位,就是常年可以容纳非毕业班学生进行专业锻炼的媒体。目前,全国各地只接待毕业生的媒体已经不多,更多的媒体同样欢迎非毕业班的学生前来实习。原因在于,非毕业生前来媒体实习,可以减轻媒体的工作负担,记者编辑们不必忙于给他们写鉴定,也不必向学校汇报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增加了不少无偿的劳动力。这对于媒体来说,是一桩求好事。所以,学校应该鼓励非毕业班学生深入媒体,进行新闻实践活动。它虽没有指定的任务,却能把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运用到新闻实践中。从实践中再回归课堂,学生常常会燃起理论学习的热情。这也是新闻专业学习的一个特点。

5,校外的和校内的。所谓校外的,就是社会上的专业媒体及非专业的企事业单位。所谓校内的,就是学校内部创办的可用于新闻实习的机构与实验室,比如校广播站、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络和各类新闻采编实验室。校外与校内二者相比,前者是正规军,后者是游击队;前者可按部就班完成学科课程的实践任务,后者则只能起到查遗补缺的作用;前者的实习时间一般局限于学生大四毕业前夕,后者则随时随地都可成为学生专业实践的场所。不过在我看来,高校新闻专业的实践过程,应当贯穿全部的四个年级,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可能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而校内的各种媒体与机构则可提供相对便利的条件。因此,作为非常规的实习基地,校内的新闻设施应该一样得到校方主管部门的重视。

6,主体的与非主体的。所谓非主体的基地,就是以派遣方式进行毕业实习的正规媒体,学生在此没有对自身实习行为自由支配与操纵的权力。所谓主体的,就是以学生个体为主导的实习基地,前面例举的网络便是。在网络世界中,学生参与新闻采编与创作活动,基本上无需指导教师的直接指挥,完全根据传媒的要求来做。有时候甚至可以不到网上的注册媒体,就可以直接进行新闻专业的实习活动。比如让学生设立自己的新闻博客,以此作为自己创办的媒体,在主持博客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对“媒体”策划、采编、发行(提高点击率)的能力。事实证明,博客主持得比较出色的同学,他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采编能力一般都要强一些,因为它已涉及到媒体的经营管理了。博客产生的社会效果(即点击率与跟贴量),就是一个学生新闻实习成绩的最好见证。而这一点,在非主体实习基地中是办不到的。因为在那些媒体,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筛选内容,也无权改革新闻的传播形式,更无法根据受众需求来溶进自己的创意。它的最大意义,还在于锤炼学生的新闻从业的组织纪律性,同时有机会渗透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去进行新闻采编活动。以上从六个方面,对新闻专业实习基地进行了概括,目的很明确,就是改变我们传统的基地观念,以开放的视野看待新形势下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多样性与灵活性。目前,中国有许多高校正在加强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这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应看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可能永远也赶不上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我们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基地,有时候面对大量毕业生,仍如杯水车薪供不应求。此外还有一个尴尬,条件完备的实习基地可能未必讨好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1/3以上学生与所学专业脱离,即所学非所用,学生进入媒体实习也未必将来就会从事新闻工作。从这一角度看,势必要将基地建设看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体系,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两个媒体身上,要把有利于学生进行新闻实践的所有传媒和机构,都看成是基地的一个组成部分,尽量加以重视和利用。这种宏观视野下的“大基地”,其范畴除了新闻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社、网络外,还应包括影视机构、厂矿社区学校的闭路电视和广播站、企事业单位的企划宣传部门、广告与形象传播公司等等。还要看到,最好的新闻人才常常并不来自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甚至作家、艺术家、专家教授。这说明新闻人才职业技能的构成因素是复杂的,它要求青年学生既经过相当的社会历练,又能将其转化成新闻的技能,这样才能在将来的新闻报道中,把本职工作干好。

二、丰富基地建设的内涵

大学新闻教育的实习基地应当是一个多元体系,所以要真正建好这些基地,也非轻而易举的事。单从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角度看,可能大部分实习基地都有这一功能。但基地建设的目的远不止于此。就实习基地的个体来看,它同样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系统,只有完备了这一系统,充分拓展它的丰富内涵,并可利用到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才算真正达到了基地建设的目的。下面就从“学”、“教”、“研”、“创”等方面,试分析新闻实习基地建设亟需开掘的几个功能:

1.学,就是学生,也含有学习的意思。基地建设就是为了学生学习,学生在基地可以进行专业知识实践。这是实习基地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基地应该具备的功能。在这里,实习的主体就是学生,基本环节是学生跟随基地的指导老师(媒体员工)完成某一专业任务,从新闻的角度讲,就是完成一个新闻作品的采编及发表(播出)过程。从观摩到动手,从稚嫩到熟练,从被动到主动,从纸上谈兵到学会操作,从感到满足到产生再学习的欲望,这是学生在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的必然过程,也是他们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我们对一个实习基地进行衡量,首先要看这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标准。

2.教,就是教育学生,讲授知识。讲授知识一般都在课堂上,假如把实习基地也当成课堂,带领学生面对现场的操作进行讲授,这对于新闻专业的学习来说,可能会产生更直观、更生动的教学效果。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将基地的实习内涵拓展了,一方面让大四的学生在里面进行毕业实习,另一方面也能将其他年级的学生带到基地现场,使基地成为教师进行现场教学的第二课堂。这的确很有必要,新闻专业课程里有许多内容,不是纸上谈兵就能完全理解的,比如策划、采访、摄像、主持、编辑、导演、经营管理等等,讲授这些内容,教师如能带学生深入基地,对新闻或演播现场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和切身感受,就能让他们通过感性认识升华课堂上的学习,从而形成更为深刻的理性认识,甚至可以燃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强烈欲望。

3.研,就是研究,把基地当成科学研究的对象。目前在中国,新闻研究纸上谈兵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像文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们一般都有几个追踪研究的对象,资料的收集既方便也齐全,他们宏观的研究结论常常以此作铺垫,因此具有相当的说服力。与文学相比,新闻发展的变数较大,新闻作品每天都会更新,广播电视的内容更是瞬间即逝,不易捕捉和收集。这就为研究带来了困难。所以,新闻学者往往对纯理论更感兴趣,而对新闻现象敬而远之。(紧转第106页)

(紧接第150页)假如他们都有自己固定的研究对象,并始终追踪其足迹进行研究,也会有成果出来,其成果可能还会对新闻事业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但固定的研究对象从哪儿来?我觉得实习基地就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当然,对基地媒体的研究最好是合作性质的,能与媒体相关人员共同来完成,并将其研究与媒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实习基地的这一功能的开掘,能收到双赢的效果。

4.创,就是创作。从媒体的角度说,就是采编新闻作品。而从广播电视这一角度说,除采编新闻作品,还包括创作专题节目。而后者说起来容易,实际上非常困难。采编节目需要通过播出求得反馈,这在高校也不可能。专题节目的采编与制作,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程序与设备,这在高校也不具备,软硬件都不够。这就必须与媒体配合运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来完成创作。但这样心甘情愿与高校合作的媒体,目前也不多见。在这种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与创作,高校只有通过实习基地来实现。一般来说,基地如能允许你进行研发,同样也不会拒绝你与他合作节目。但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媒体必须有相应的栏目来支撑这一工作,如果不能与栏目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创作出的作品不能在相应的栏目中播出),我想无论是广播电台还是电视台,都不会拿出过多的人力物力来合作,因为电子媒体专题节目的创作成本太大。所以,高校教师即使将基地当成创作室,也要充分理解媒体的苦衷与特点,否则策划得再好,也可能前功尽弃。这是必须要理解的。

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闻教育实习基地的功能拓展问题。站在高校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所有实习基地都具备这些功能。但现实告诉我们这只能是一种理想,因为媒体在运作过程中有它的特殊性。正是这个原因,高校对多功能基地的建设需要以点代面,以一当十,很抓重点,有条件再逐步展开与延伸。也就是说,首先对一两个实习基地进行实验性重点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与成绩之后,再向外扩展。

第3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为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职能,加大了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力度,推动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纳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履职经费纳入区(县)财政预算。为解决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自2010年开始北京在全国率先推动村级全科农技员队伍建设试点。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在10个远郊区(县)39个乡镇共选聘村级全科农技员1 039名,围绕村级主导产业开展全科医生式农业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使科技资源与生产初步实现有效对接。发挥社会化服务主体作用1)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民经纪人、批发市场等社会化主体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需求,拓宽服务领域、扩大组织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1]。2)政府与社团组织合作启动了科技套餐工程,市科协所属45家涉农科技社团及相关农业科技组织借助此平台,将科技资源输送到北京现代农业建设中。3)推行推广教授、推广型研究员制度,积极引导农业科研教学人才下基层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至今,累计聘任推广教授(研究员)20人,推广副教授(副研究员)33人,引进和转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5项。将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和工作考核,积极引导评价标准向基层、一线倾斜。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院区(校)合作等服务项目,着力解决产业技术研发、产业技术集成示范和产业技术成果落地的关键瓶颈和农民需求难题,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技术熟化—技术成果扩散的快速通道。目前,已建立了果类蔬菜、生猪、观赏鱼、家禽和食用菌5支产业创新团队;大兴、密云、房山、延庆4个区(县)创建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中国农科院、市农科院与大兴已连续实施了3期共29个项目的院区合作创新模式。坚持城乡资源互动,强化农村民生科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但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更广阔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北京市通过推广应用新能源、农村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村信息化等关键技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方面,实施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和“三个起来”工程,累计投资近200亿元。村村通光纤网络和村村通有线电视目标初步实现,数字影院、数字家园、爱农信息驿站、农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民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达到全覆盖[2]。科技支撑绿色北京建设实施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的工程项目,打造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实施了多项科技支撑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绿化美化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打造了生产清洁、消费友好、环境优美的村民宜居家园,促进了绿色北京建设。截至2010年,全市环境优美乡镇累计达123个、生态村达1 204个;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43个,评出北京最美乡村53个;密云、延庆两县成功入选国家生态县。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市、区(县)级组织比较健全,各区(县)都相继成立农业局,原有农业服务中心依然保留。但区(县)农业局与农业服务中心职能交叉,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问题;虽然各个乡镇政府都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但存在多头领导、管理体制和职责不清、外聘人员混岗混编现象,致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有缺位,技术入户(村、场)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专业人员服务能力不强1)乡镇级服务机构存在编制—岗位—人员脱节现象,人员流动性大,高素质专业人员缺乏。以动物防疫员为例,中专以上学历占14.9%,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0.1%和92.7%的动物防疫员没有系统学习兽医专业知识或缺少兽医工作经验。2)技术服务方式单一、单调等,参与式、互动式、启发式推广方法还没有得到普及,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服务工具利用率不高。3)服务领域还比较窄,重点放在产中环节,对于产前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和供应,以及产后的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和销售等配套服务比较缺乏[3]。经费尚未得到足额保障在乡镇层面,无论是专业人员配备还是经费保障,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都处于明显劣势。部分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经费没有充分保障,有科技推广经费挪用问题。由于经费缺口大,迫使基层推广人员不得不把主要精力致力于创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市建设和装备了一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但主要集中在区县一级,技术推广和基本建设项目也主要由县级机构承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设施条件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业务用房不足。由于乡镇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或变动,部分乡镇的机构资产流失严重,不少办公地点房屋年久失修,业务用房匮乏;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工作缺少固定培训场所(地),办公条件普遍较差。第二,仪器设备匮乏。据统计,具有简易仪器设备的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平均不足10%,拥有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培训专用设备的不足20%。第三,固定的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少,且建设标准偏低,设施设备不配套,不能满足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要求。农业科技信息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服务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强大支撑。尽管北京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基层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依然较弱、服务效果不理想。农民科技文化水平较低,制约其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农业信息;部分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民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业信息发挥有效作用[4];信息缺乏统一管理,难以保证信息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准确性。社会化主体服务有待强化京郊所建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多以松散型为主,在利益分配机制上还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多数组织以技术、信息等服务为主,产后服务少,跨区域、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合作社等组织少。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尚处于成长阶段,软件硬件配套相对滞后,新技术和新品种自主研发能力也不强,企业+协会+农户生产组织模式还存在筹资困难、法律保障不力、政策措施不健全等问题。高素质的农村人才缺乏虽然实用人才开发增长速度较快,但年轻科技人才和高层次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中缺乏带头人和领头雁。北京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又使得农村人才队伍正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困境,目前的人才开发政策还不能全面实现广为吸引人才的目的。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尚未完全解决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不完善现行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功能一直得不到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统一组织协调和有效合作,无法建立有效的大联合、大协作农业科技服务机制。不同领域农业科研各自为阵,造成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与农艺不协调。农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对农业科研单位考核偏重学术价值而轻生产应用价值,科研项目选题偏行政指导而轻市场导向,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实际脱节,尤其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籽种农业、设施农业、精品花卉、高档果蔬、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旅游、景观设计等新兴产业技术需求还未完全得到满足。农业科研院校缺少相关的科技示范与推广专项经费,科技服务难下沉、难维持。对科研人员绩效考核依然比较重视学历、论文和作者的排名,不太重视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获奖难、晋升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第4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1.1低碳建筑设计的相关概念

对于低碳建筑的设计,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建筑设计的理解和理念不同,目前世界各国对低碳建筑也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从建筑设计的目的而言,低碳建筑需要考虑到建筑周边的环境,例如建筑所处的当地环境气候就是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然后采取有效的低碳节能技术,从而有效降低建筑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除此之外,建筑还需要融合周边的自然环境,尽量做到建筑、自然和生活在建筑内的人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进行低碳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建筑材料的无害也是低碳建筑设计非常重要的要点。材料的选择注重保温性,另外,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低碳建筑可以创造一定的文化内涵。

1.2低碳建筑的发展原则

在低碳建筑的推广过程中,低碳不仅仅只是口号,目前很多设计人员甚至连开发商都将低碳建筑和建筑的奢华相提并论,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低碳建筑设计的初衷。其实,低碳建筑设计并不意味着较高的成本,而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特殊的材料和科学的构造进行综合设计,一方面,低碳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考虑材料的来源,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运输的费用;另一方面,低碳建筑设计和施工都需要考虑到自然环境,这样有利于能源的节约,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低碳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能提高我国整体的建筑效益。

1.3发展低碳建筑的优势

低碳建设是随着生态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会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程度的加深而进一步得到发展,未来我国的低碳建筑会成为建筑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低碳建筑需要社会、自然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2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

2.1建筑设计

为了降低建筑在设计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合理的建筑设计无疑是重点,例如针对一个建筑而言,需要在功能、规模上保障建筑的实用性,所以合理的设计是基础。合理的设计需要保证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不能因为建筑的节能性就忽视了建筑的实际作用,在此基础上对节能减排、控制施工和运行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对于现代建筑而言,在确定总面积以后,影响建筑能量消耗的因素较多,其中,建筑的朝向和建筑的体型系数都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建筑体型这一关键因素。

2.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是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要点,设计的好坏和能量的交换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地域较为广阔,因此在不同的区域,气候存在较大的差别。在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方式固然重要,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当地的气候相结合,例如针对我国北方的气候而言,由于冬天温度较低,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因此保温材料的选用和参数的选择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对于我国长江流域而言,由于夏季温度较高,而冬天的室外温度也较低,因此在外墙的材料选择中,不但要做好夏季遮阳隔热的设计,还需做好冬季保温设计,这对整个建筑的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对室内环境进行系统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中空气的流通,重视自然采光问题。对于现代建筑而言,暖通工程的安装是整个建筑建设过程中的重点,由于暖通工程占到了建筑能量消耗的50%以上,因此暖通工程的低碳设计是整个低碳设计的重点。暖通设计的科学性关系到现代建筑低碳最为关键的因素,目前在设计的过程中,普遍采用集散型的设计理念。这种技术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能够有效节约30%以上的能源,因此是目前低碳设计的首选。

2.4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在低碳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太阳能,目前,太阳能集热器被普遍使用。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设备的安装问题,预留足够的空间,将设备和建筑融为一体。目前,我国基本上在太阳能的建设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技术,因此太阳能在我国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被广泛运用。

3结束语

第5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一、振兴*老工业基地离不开

良好的法治环境

在目前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进程中,人们普遍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资金和项目的引进,经济指标的提高,却往往忽略和轻视人文环境,法治环境,人的观念、意识等软环境的建设。而这些要素既能反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果,又对老工业基地振兴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各种要素的作用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要素的作用。这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看,振兴*老工业基地是实现全国和谐发展的要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实现经济、科技、人文、法治等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样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目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片面地认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就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这是不可取的。

振兴*老工业基地,中央政府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市场化进程,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有赖于完备的法律、制度、政策体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几乎无所不在。

首先,国有企业改革涉及诸多法律问题。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造关系密切。实践表明,构造多元投资主体,改变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内部化的财务预算硬约束机制,是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的重要途径。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当前国企改革的核心。这场伟大的制度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调节和保障功能。在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实行区域经济民营化的同时,需要运用法律规范来调节政企关系。在国有资产运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方面,要尽快建立明确的法律制度,用法律手段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规范国有企业特别是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制止化公为私、逃避银行债务等现象出现,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需要法律的制约。政府职能转变是*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中的关键一环,这个问题不解决,再好的方案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此要切实解决政企不分,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深,而公共服务又严重不足的状况,把政府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制定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和法规、规章等方面上来,全面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给投资者、创业者以稳定预期。政府应该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优势企业的发展提供最大的空间。应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好《行政许可法》,完善重大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办事效率,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切实放开搞活企业,把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切实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各级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其中有的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妨碍经济发展,妨碍振兴,应及时加以改进。

第三,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涉及诸多法律与制度问题。近年来,老工业基地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总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可喜势头。但是与发达省份相比,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总量小、规模小、效益不高。事实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商机无限,老工业基地的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表明老工业基地的国企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域外民营企业资本的参与。事实上,国家作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许多南方民营企业跃跃欲试,到*考察咨询,洽谈投资,政府应予鼓励、支持和引导,并制定和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激烈,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大型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较强的核心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企业融资困难,缺少复合型人才等等,制约着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而一些民营企业偷税漏税,产品质量不高,缺乏诚信,不正当竞争,劳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认真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的行为,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民营企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还应做到严格执法,遏止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行为。

第四,健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需法律制度的完善。老工业基地的就业问题不同于工业化过程中普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需要特殊的制度与政策扶持。为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政策。一方面要用好普惠性政策,确保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就业援助、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针对老工业基地的实际情况,落实好特殊政策。在研究制定政策时,要切实把着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发展方面,放在就业和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上,强化对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支持,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衔接配套起来,形成具有合力的政策制度体系。从促进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强消费动力出发,推动老工业基地改造。

第五,促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需要法律与制度的完善。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诚信的缺失就是目前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某些领域出现的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重新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伦理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当务之急。重新构建诚信伦理,就必须建立市场经济的诚信机制,完善失信的惩治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维护诚信的有效奖励机制。为此,应构建全国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制定专门的信用管理的法律和法规。

综上所述,振兴老工业基地有不可缺少的各种要素和条件,加强法治,实现法律规范对社会关系的有效调整,依法振兴,是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本条件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法治环境,才能有效保障老工业基地的顺利振兴。法治环境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保证稳定的经济运行、经济发展秩序。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可能有各种直接的影响因素,如经济犯罪和其他各种形式的犯罪影响振兴;违背市场规则和法律,侵害市场主体的各种民事权益影响振兴;行政机关违法行政,以作为或不作为的形式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利益影响振兴。解决这类问题有教育和管理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法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有充分运用体现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才能排除影响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种违法犯罪因素的干扰。第二,维护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也是法治的经济。市场的竞争,应是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环境下的竞争,只有公平和公正,才能使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假如没有公平和公正,情况将会如何?坑蒙拐骗,欺行霸市,市场何以存在和发展?若要实现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必须加强法治。第三,创新有效运行的机制和科学进步的制度。一方面,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包括了法律运行机制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法治的规范和保障。

二、现实状况要求加快法治

环境建设

如何评价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笔者认为应当重点考察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程度和水平是否与全国法治进步的程度相一致,是否与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要求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①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完善程度;②行政机关是否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严格执法,在行使行政权力时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服务群众;③司法机关是否能准确、合法、及时、公正地适用法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化解矛盾,解决纠纷;④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的公职人员是否能带头遵守法律,抑制特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⑤广大人民群众是否能学法、知法、懂法、用法,既能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又能进行法律监督,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⑥通过法律对社会关系的实际调整,使社会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违法犯罪行为受到应有惩治,社会关系和谐,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

为此,笔者专门调查了*某市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上述相关问题,本文仅就其中的行政执法和司法状况进行简要评析,这可以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加强法治环境建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的。

1行政执法的现状分析

(1)近年来该市行政执法的改进和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该市各级行政执法部门正努力提高行政执法质量,消除和减少各种“低级执法”现象。近年来,在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执法环境的形势下,各级行政部门在行政执法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同类权限”集中管辖的改革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同类权限”集中管辖,是指将原来的两个以上行政部门对某一行政事务均可行使管辖权的管理,归口为一个部门管辖。其特点是:集中行使的处罚权范围广、项目多,执法重心下移;量化执法指标,执法行为程序化;机构精简,执法效率提高。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执法领域存在执法机构多、处罚重复、职能交叉、多层多头执法、执法随意性大等弊端。从“同类权限”的集中管辖的特点可以看出,它能解决一些执法中的“顽疾”。

(2)行政执法的问题和不足

由于历史、人们思想观念等多方面原因,一些行政机关和部门在行使执法权力和职能的过程中,出现各式各样的偏差、漏洞甚至违规违法行为。它不但背离法治的主旨和精神,损害当事人的利益,引发执法纠纷,而且还影响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伤害民众对政府和法律的信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法程序“随意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执法均有规范的程序,但长期以来,一些基层机关的执法人员违反法定程序、胡乱执法、口头执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和随意处罚的情形比较常见。当前行政执法纠纷的另一个热点是,超越法律授权行使所谓的执法权,或者无限扩大法定的权限,严重偏离法治精神。第二,执法行为“利益化”。尽管行政执法机关财政基本实现收支两条线,极大地遏制了以法谋“钱”的行为,然而由于其中大部分单位实行按比例返还或超过基数返还的办法,即上缴的越多返还的也越多,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收入仍然与个人奖金息息相关,因此仍存在过度执法、乱执法、乱罚款等现象。还表现出在一些公共服务性、没有经济利益领域的“不作为”方面的问题。2司法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该市司法改革取得的成绩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过程中,该市的各级司法部门正积极努力工作,围绕“振兴”的主题,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和振兴上,努力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振兴老工业基地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司法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具体表现为:执行程序中的改革取得突破;审判监督中的责任体系形成;基层法院的基础工作出现新局面。

(2)司法实践的不足和问题

一是审判质量和效率仍有较大差距,审判作风上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法院积案仍然较多,裁判错误、人为拖延、隐性超审限、消极不作为的问题仍明显存在。出庭不准时,接待不守时,庭审不规范,精力不集中,对当事人语言粗鲁,态度蛮横,办关系案、人情案的仍大有人在。

二是审判管理监督机制仍不完善,完整科学的工作质量考评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些部门落实审判监督责任的规定不自觉、不认真、不敢负责任。监督体系不健全,导致质量评价参数不完整,有漏洞。

三是以人为本、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仍需完善创新,加大力度,持之以恒。一些法院不注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不注重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部门和单位的消极落后现象乃至违法违纪人员不敢管。

四是基础工作仍是影响法院整体水平和形象的主要问题。虽然多数基层法院的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对有的法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意见较多。其主要原因不是物质装备条件差,而是领导班子的自身作用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审判的质量和队伍的廉洁文明程度比较低,在率先垂范、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方面有一定差距。

三、加强法治环境建设应重视和

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法治环境的改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仅相关国家机关、职能部门要负起责任,全社会都应积极介入。在法治环境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有的可直接服务于振兴*老工业基地,有的虽直观看来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作用仍不可忽视。

1努力做好地方立法工作

(1)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如果原则性较强,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才具备可操作性的,地方人大和政府应及时制定相配套的法规、规章。此项工作做得好,既有利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地方的法律适用。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国家法律法规的原则和精神;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要及时出台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2)对于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中出现的特别的法律关系需地方立法调整的,应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果国家法律已有原则性规定,应以已有规定为基础,适应老工业基地改造的特殊要求,制定具体的法规和规章;如果尚无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则应以宪法和其他法律精神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3)对于国家目前尚未立法,现实又迫切需要强制性规范来调整的,深化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新的法律关系,应加以研究,适时制定出新的法规、规章。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及时调整新的法律关系,解决矛盾和冲突,做到有章可循,还有利于为国家的立法进行有益的探索,为制定全国性的法律奠定基础。当然,此类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应避免盲目性,既要探索,又要稳妥;要符合宪法精神和其他法律精神;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2努力建立执法、司法机关的良性工作机制

如前所述,行政机关的执法与司法机关的司法适应改革的要求,特别是为适应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曾做出很大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同时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这些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当前,在建立良性工作机制上,应重视解决如下问题。

(1)关于行政执法“随意化”、执法行为“利益化”的解决机制。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的问题属“低级执法”行为,完全脱离了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其状态的形成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执法者自身利益的因素,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特殊现象。如何解决此类问题?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准确限定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空间过小,将限制行政执法行为,自由裁量空间偏大,将为随意执法创造条件,适度的自由裁量空间的规范,应是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的自由裁量权偏大仍是主要问题,其原因主要是法规规章自身的冲突、因利益驱使所作的利己解释、长期形成的习惯影响等。

第二,要努力破除特权思想。执法机关运用权力、行使权力,较易形成特权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较易为特权思想寻找到根据。因此经常能看到,一些行政人员对已实施的法规、规章不严格落实,一些行政官员在不准公众抽烟的场合随意抽烟等。如果行政人员将自己作为法律的化身,那么在行政执法程序上的“随意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执法行为的监督。当前针对行政行为常设的监督机构有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各级政府法制办。由于职责分工和隶属关系等原因,目前其监督作用仍很有限。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这些监督机构的作用;还应加强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从法定程序上,要充分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作用。

(2)关于执法、司法机关的独立行使职权问题。法律赋予了执法、司法机关对行使职权的独立性,任何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干预。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标志,也是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执法、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才能使法律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得到公平的实现,才能使行政、司法人员的执法、司法水平受到客观的评价。但目前干扰因素较多,如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干预,同级其他机关的干预,某一机关内部领导的干预、部门之间的干预、同志之间的干预等,都影响司法的独立性。应当建立一种良性机制,排除干扰和不良影响。

(3)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问题。司法工作人员在办案过程中出现的办错案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如主观恶意的枉法裁判,因业务能力较低导致的对事实认定的错误和对法律理解、适用的错误等。无论何种原因,出现错误均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是视具体情况承担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错案的发生,提高办案的质量,增强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目前尽管有责任追究的制度,但作用有限,效果有限,对错案的抑制程度有限。应当建立更为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产生足够的威慑力,使司法人员谨慎从事,使他们认识到,如果出现错误,就将面对不利的后果,而不仅仅是扣发奖金了事。笔者认为,应当建立司法人员的流动机制,多渠道选拔司法人员,不称职的、出错较多的,应及时调离,转到其他岗位。

(4)关于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问题。目前人们对超期羁押、超审限办案的情况意见颇多。一方面,司法人员抱怨工作量大,无法按期办案;另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工作时间进行各种应酬,不在岗位的现象大量存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如何节省诉讼成本、提高办案效率,是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而解决此类问题,重要的仍然是制度和机制的建设,解决的方式也很多。其中,解决法官超审限、提高审判效率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法官当庭裁决的机制。即改变目前的开庭、休庭、择期判决的状况,由合议庭将多数案件庭审后当庭判决。其意义主要表现为:①当庭裁决明确了主审法官的责任,有利于建立过错责任追究制度;②当庭裁决方式有利于防止人为干扰,增强裁决的公正性;③当庭裁决有利于提高审判效率,节省诉讼资源。

(5)关于加大执行力度问题。人民法院对判决的执行难,是目前的一个普遍性问题。而如果判决得不到执行,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法院的威信,影响法律的尊严。虽然人民法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在媒体上曝光、对当事人拘留等,但效果仍不明显。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仍需加强制度和机制的建设。

3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法治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尽管近年来各级国家机关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不能满足于已有成就,面对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实际,法治教育仍需加强。首先,在对教育对象的法律认知程度的评估上,应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从总体上评价,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年增强,对法律的本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逐渐深化,对法律的应用趋于理性。同时,不同主体的法律意识是不同的,法治教育应因人施教,突出重点。其次,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对有些法律进行重复性教育,又要注意对新颁布的法律的宣传教育。曾经进行过的教育,如宪法、刑法、民法、婚姻法等,虽然曾是法治教育的重点,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时间较久而导致有效性弱化等,对于有些教育对象,仍有继续教育的必要。对于新颁布的法律,或者修改后重新颁布的法律,应当有重点地选择与教育对象和现实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法律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

第6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关键词:地铁建筑地域文化建筑设计

一、地铁建筑特点解析

建筑的空间属性与大部分的建筑具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地铁及城铁统称为大众捷运系统(MassRapidTransitSystem),它是指:在城市内的主要运输通道,以专用动力车辆行驶于地面、高架或地下的专用路轨,并提供班次密集、运量大、速度快、安全舒适等服务的公共运输系统。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总结出地铁空间的六个独特属性:

1.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属性:根据美国著名都市社会学者科斯特(ManuelCastells1942-)的论点,交通是都市系统中的“交换元素”(exchangeelement),是都市流动模式的一种具体表现。

2.活动过渡的中介属性:地铁作为一项交通工具,常常被视为地面起点与地面另一个迄点之间的过渡,是一个空间压缩的“介面”(interface)。因此,城市规划者和设计者在地铁站的设计上往往忽略了美学上的考虑。

3.高速变化的流动属性:城市里移动速度的改变,也造成了人们对空间体验以及与城市关系的改变。地铁乘客的视觉焦点因为熟睹而游离、焦躁,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于是高速流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互动的降低,城市旅程因此越来越单调、抽象。

4.专用路权的排他属性:地铁运输造成旅程单调的抽象原因,不仅因为流动的高速化,更因为路权的专用性,即地铁行驶在隔离式专用路轨上(exclusiveright-of-way),这一属性隔绝了乘客在旅途中以视觉参与活动的机会,因此造成了一种独特的、目的纯粹的、排他性强烈的疏离感。

5.人潮汇集属性:地铁一方面是一种“大众空间”,吸引大量人潮川流不息,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空间;另一方面,地铁作为一种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收入以及阶级,地铁建筑又是城市中具有浓厚“普遍性格”的空间。

6.塑造城市形象的“地标”属性:地铁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窗口,通过地铁建筑可以反映其科技水平和美学标准。

二、地域文化—地铁设计的核心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创造、演变的结果。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布正伟先生在其《自在生成论》中认为建筑个性的艺术表现有三个层次:”与使用性质相适应的艺术气氛,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与生活前进步伐相一致的时代气息“。其中第二条”与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相谐和的文化气质“说的就是建筑要表现出地域性特征。倡导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并不意味抱着传统不放手,而是要从中汲取养分,创造全新的视觉语言,提倡原创设计。一部建筑史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中,不同城市也各有地方特色。杰出建筑大师的作品也带有强烈的地域印痕,纵观国际地铁建筑的设计,不难看出他们在地域文化和人文环境上所做出的努力。

一提到巴黎的地铁,到过巴黎或对现代艺术史和建筑史略有涉猎的人,都会对建筑设计师赫克托·吉马德(HectorGuimard)的“新艺术”(ArtNouveau)风格的作品有深刻的印象,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汇的关键时刻的巴黎,一种崭新的艺术形态巧妙地与一种前所未有的公共运输科技结合,在艺术史上留下了永不磨灭的风格,这种风格就是“地铁风格”(StyleMetro),巴黎人的浪漫气质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在巴黎现有的86座“新艺术”风格的地铁建筑中,当属地铁二号线西侧终点站“皇太子妃门站”(PorteDauphine),以及蒙马特区十二号线的“阿贝斯站”(Abbesses)与高耸的“埃菲尔铁塔”(TourEiffel,1889)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巴黎的象征,充分地体现出地铁建筑的地标性。

莫斯科地铁以”地下宫殿“的美誉而著称于世。莫斯科地铁不仅是工程上的奇迹,也是建筑美学上的重要作品。莫斯科地铁是权力美学的体现,它采用了贵重的天然石料,独特的照明灯具,更饰以名师高手创作的大量雕塑和彩绘,尽显其艺术瑰宝之奇丽,具有帝俄时代的宫殿风格。如共青团广场地铁站的拱顶是描绘前苏联青年劳动、战斗和生活的马赛克镶嵌画;马雅可夫斯基站犹如这位大诗人的纪念厅,用高强度不锈钢筑成轻巧的列拱,地面铺白色大理石,用红色大理石镶边,中间有一条紫红色的大理石通道纵贯候车厅,犹如庄重的红色地毯,直抵候车厅尽头诗人的半身像。巧妙地将地域文化与时代特点相融合,使其成为莫斯科的象征。

里斯本地铁的历史不长、规模不大,只有两条线路,总长19公里,其中17公里为地下路段。但其地铁的公共艺术却非常有特色,几乎全是各种壁面瓷砖艺术品,间或一些陶瓷雕塑创作,在地铁公共艺术领域里,享有极高的声誉。里斯本的地铁公共艺术之所以出名,除了参与设计的艺术家的杰出作品,更因为其忠实地反映了这个城市非常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以上典型案例说明地域文化是地铁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是设计师在设计中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结语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说:“建筑设计的起点是问题的发现,终点是一种直指人心的境界。”中国地铁发展日益成熟,在城市设计主旨思想的指导下,也逐步形成了地铁建筑艺术。我国的几大城市在建和已建的地铁工程中,也都把城市文化以及人文文化融入地铁建筑之中。地铁的“城市动脉”和“城市文化”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显著,倡导北京地铁设计的地域特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①布正伟:《自在生成论》,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哈尔滨,1999。

第7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1基于人工海洋湿地生态小区建筑设计

1.1基于人工海洋湿地生态小区概述基于人工海洋湿地的生态小区的设计是一种间接利用海洋海水资源的设计,实现了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海洋海水,并将此海水与海水源热泵系统换热。海水源热泵系统为小区内建筑提供冷供热。该生态小区主要包括了生态小区居住楼、主体海洋湿地、换热池、综合沉淀池、建筑储备用水池。来自海洋的海水首先被引入人工海洋湿地,由湿地进行初步的净化,净化后的海水在换热池中再被海水源热泵机组使用。热泵换热回水不是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去,而是用于喷泉或是水体景观换热,避免了直接排放对海洋原始生态的影响。该生态小区不但实现了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缺、地下水水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且通过海洋湿地来净化海洋海水,减少了海水对管道腐蚀、消除了热泵冷却回水的热污染问题。

1.2生态小区的人工海洋湿地构建

这种人工海洋湿地是指,在沿海地区的天然海洋湿地或者在废弃的盐碱地的基础上,进行土方工程搭建综合沉淀池、换热池、建筑储备用水池以及海洋湿地主体建设。整个人工海洋湿地设计形状为“巨”型,目的是便于对海水的净化。人工海洋湿地的设计流量和体积应该最少要满足海水源热泵系统的冷热源的需求量。相应的可依据生态小区的建筑风格配以水景,增加艺术美感。人工海洋湿地的流程图如图1。(a)外区流程图(b)内区流程图图1生态小区中海洋湿地系统流程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了内循环和外循环。外区是海洋湿地与海洋的循环作用。如图1a所示,来自海洋的海水经过综合沉淀池直接进入到人工湿地中,在人工湿地对来自海洋的海水进行净化处理,部分海水排回海洋中。内区是系统换热循环,如图1b所示,经由人工海洋湿地净化后的海水经过综合沉淀池区作用,过滤泥沙、重金属以及藻类,然后在换热池与海水源热泵机组换热。

1.3生态小区中的海水源热泵系统

海水源热泵机组只要通过输入少量的高位电能,就能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20世纪80年代以来,瑞典已经建成了一些大型海水源热泵,其他国家也建了一些大型海水源热泵站[7]。基于海洋湿地生态小区的核心是使用海水源热泵机组为小区提供所需的冷量和热量。该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有效利用了可再生能源,热泵系统环保效益显著。相对于燃煤锅炉,海水源热泵在运行中不会产生污染环境。海水源热泵系统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8]。2)高效节能,运行费用低。海水源热泵具有较高的COP值,一般在3.6~5.5左右。3)一机多用,使用灵活。海水源热泵冬季可以代替锅炉为建筑供热。夏季可以代替制冷机组和冷却塔为建筑供冷[9]。

2案例分析

2.1生态小区工程概述

本文为位于福建厦门沿海区域的某生态小区提供了设计方案。该项目位于福建厦门的沿海区域,由30栋别墅组成,主要包括了三类别墅型式:G型(12栋)、C型(10栋)、B型(8栋)。总建筑面积12800m2,空调面积为12157m2。小区平面图如图2所示。

2.2研究方法

本文将使用eQUEST建筑能耗模拟对生态小区进行能耗分析。eQUEST软件根据输入的建筑情况和室内设计温度值,动态地计算出建筑的全年能耗[10]。为了研究方便,定义使用节能率为指标,体现海水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这里自定义相对节能率的概念:即海水源热泵系统耗能相对于常规冷却塔空调系统耗电量节电比率,定义公式如下:式中:γ为相对节能率;PCCCT为冷却塔系统的全年用电量,kWh;PSWHP为海水源热泵系统的全年用电量,kWh。

2.3生态小区eQUEST建筑模型

小区的别墅eQUEST建模如图3。

2.3.1空调负荷计算使用

eQUEST软件计算出该小区的建筑冷逐月冷热负荷,如图4。图4生态小区每月最大冷热负荷变化图4为该小区的空调负荷的逐月分布,最大的制冷负荷为1335.5kW,最大热负荷250.7kW。

2.3.2冷水机组设备选型

本小区空调系统拟采用区域供能,根据空调负荷状况,分别选用海水源热泵机组系统为建筑提供冷量并选用另一套普通冷水机组作为参照系统。海水源热泵机组的冷热源侧接海洋湿地中的换热池,普通制冷机组冷热源侧使用冷却塔系统。选取1.1的富余系数,即制冷机组应该满足1469kW制冷量要求。主要技术参数如表1。表1区域供冷用机组参数

2.3.3生态小区eQUEST空调系统模型

本文在eQUEST内进行了空调系统模型搭建工作,如图5所示。5a使用两台海水源热泵机组,海水进入机组在蒸发器侧换热;图5b中使用普通冷水机组,并依靠开式冷却塔与外界换热。模拟的目的是对比冷热源侧节能性,因此选定相同的空调末端。

2.4冷热源侧节能性分析

对设好的eQUEST系统模型进行的全年能耗模拟计算。计算海水源热泵系统和参照系统全年耗电量,如图6。空调末端相同的情况下,对比海水源热泵系统与常规冷却塔系统,其冷热源侧全年耗电量分析如下:对比冷热源换热侧耗电量,海水源热泵系统比冷却塔系统耗电量减少42197kWh的电量,相对节能率高达96.68%;这是因为相比冷却塔系统,海水源热泵系统冷热源侧水温比较恒定,海水表层以下5m海水温度在9~27℃波动[11];而且节省了冷却塔、部分水泵的耗电量。得益于海水温度的恒定,制冷效率COP可以达到5.5,减少了冷水机组的耗电量。如图7所示,海水源热泵系统全年相对节能率为21.17%,7月份达到最大值,节能率为29.86%。也就是说,相对于普通冷却塔空调系统,海水源热泵系统全年运行更加节能,尤其是在夏季,这是因为在夏天当空气温度高于35℃时,常规空调机组效率开始下降,空气温度越高,机组制冷效率越低,能耗增加。在空气温度为30℃时,常规空调机组能效比COP也仅有2.2左右。也说明了室外空气温度越高,冷水机组制冷效率越低,能耗增加。反观海水源热泵系统,夏季制冷工况冷却水供水温度较低,这使得海水源热泵机组能效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使用海水源热泵系统比起国内常见的冷却塔系统在耗电量上明显的优越性。

2.5冷热源侧节水性分析

使用海水源热泵系统,省却了冷却塔的用水量,所以节水量即冷却塔系统全年所需要的补水量,通过系统的循环水量确定。系统循环水量计算式如下[12]:式中:G为冷却水量,kg/s;Q0为冷却机组制冷量,kW;c为水的比热容,kJ/(kg℃);k为制冷机耗功的热量系数,取1.2;T为冷却塔供回水温差,取5℃。计算得出循环水量为84kg/s。取补水率为2%~3%,以总循环水量的2%为补水率[13]。由eQUEST模拟可知,冷却塔全年运行时间为5245h。计算可得,全年冷却塔系统补水量为31721.76t,则海水源热泵系统每年的节水量为31721.76t。

3结论

第8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一、适时的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制作与运用多媒体课件时,声音经常被大家所忽视,多数课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像是一部默片,其实,适时的声音加入也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当然,加入声音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在正式上课前,一段轻松活泼的音乐,作为课与课之间的衔接,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同时也缓和了学生紧张的心情,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作铺垫。如在制作《雨点》这篇课文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时,我将欢快的儿歌《小小雨点沙沙沙》,插入课件之中,用于讲授新课前播放,不但活跃了学习气氛,此外,由于两者有着相通之处,使学生对于新课由衷地感觉亲切,并乐于学习。

在新授的过程中,教学低年级的课文,很多时候由教师范读。因此在教学《北风和小鱼》一课时,我设计了“北风”张大嘴巴呼呼吹气以及“小鱼”在水中快乐嬉戏的动画形象,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我读课文。但这样的范读,师生感受都非常的别扭,学生既要看屏幕,又要看老师读,还要看课本,有一种与文本分离割裂的感觉。后来,我试着将范读的声音录入课件中,使动画与声音以及文字从一个地方传达出来,减少学生注意力的流失。

在做巩固练习的时候,一般来说,巩固是一节课的尾声部分,这时低年级儿童已经坐不住了,注意力严重的不集中,如果突然有一个奇怪的声音冒出来,是不是能够重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呢?所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在进行“鱼、渔”的分辨时,出了这样一道题“他是一个()民。”当我把“鱼”拖进括号里时,就出现一个“你错了,你错了”的声音;当把“渔”拖进括号里时,就出现一阵掌声和“你真棒,你真棒”的声音。学生对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感到很吃惊,有的还被吓了一跳,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又被重新拉回了课堂中,而且掌声和表扬又能够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无意注意占优势的低年级儿童来说,不同时机的声音的加入,能够恰当地引起他们的注意,调节好课堂的学习气氛。

二、充满童趣的动画形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对动态变化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因此,使书本上静止、呆板的图画生动起来,更能加深低年级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如有篇课文是《蚂蚁和蝈蝈》,就可以设计成动画的形式:炎热的夏天,蚂蚁在辛勤的劳动,准备过冬的粮食,而蝈蝈却在大树下乘凉,并且笑蚂蚁是傻瓜;寒冷的冬天,蝈蝈在雪地上瑟瑟发抖,蚂蚁却在温暖的洞里烤火,吃粮食,有说有笑。拟人化的蚂蚁以及蝈蝈的形象,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赢得了他们的喜爱,使他们对这部“小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后,我让学生讲讲自己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喜欢?学生有声有色地讲了起来,纷纷表示喜欢蚂蚁,希望蝈蝈能够向蚂蚁学习。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地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也为今后的看图写话打好了基础。

三、丰富的色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儿童也有他们认为事物美丑的标准。一个课件如果色彩单一,或者选用暗淡无光的色彩,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反而招来他们的厌恶。

低年级儿童较偏爱明亮的、对比度较强的颜色。在教学《世界多美呀》一课时,有一段话是这样描写的“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这时,我出示的相关画面选用了课文中所提及到的相应色彩,并且均设置为明亮的颜色,达到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效果,使学生们眼前一亮,着实体会到“世界多美呀!”

第9篇:基地建设论文范文

资金计划的事中控制就是在资金计划的实施的过程中对资金支付状况的监督与管理,事中控制可以起到控制执行结果、为查询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保障支付单据的安全完整、树立计划意识的作用。为充分发挥上述功能,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1、建立有序的控制流程。

(1)差异审核与处理:对于每笔资金支付申请,均须对应资金计划,审核是否存在差异(包括超支、支付不足等情况),并对差异进行调查。当差异达到一定显著性(该显著性根据资金项目的特性从比例或绝对值上确定)的资金支付,均需找明原因,特别是计划外的资金支付,除非情况特殊并经领导研究批准,否则当期不予支付;(2)跟踪记录与多元报告:对于每笔已通过差异审核与处理环节的资金支付申请,均准确记录每笔支付的内容、金额、审核情况、差异金额、差异原因、处理结果、支付情况、资金来源等多项信息。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使用者、不同使用区间的多元信息要求,提取并报告相应数据;(3)支付申请单据的传递,由于资金支付频繁,支付申请单据繁多,传递环节较多,在支付单据传递的每个重要环节都办理交接手续,并根据审核支付进度跟踪支付单据的位置并及时回收归位。

2、选择适当的工具。

为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充分挖掘办公软件功能,设计出与控制流程相配套的动态资金计划管理表格体系,该体系以实时记录资金的审核报送、计划差异原因、支付情况、未支付原因等的资金计划明细表为主体,并辅以多角度统计分析表、审核报送表、资金支付申请表等,形成表间联动以及相互稽核,不仅保障了准确性而且可以随时满足各类使用者对资金计划数据信息的多维需求。通过严格执行事中控制措施,对资金支付过程加以调整和影响,进而有效地控制资金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使之与计划的差异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使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资金审核支付进度信息,做到心中有数,有效进行决策并开展相关工作;使资金支付单据顺利完成其在我公司内部的整个“旅程”,保证了财务证据的安全完整;树立并深化了公司各部门及各合作单位的计划意识。

二、培养资金计划意识

为充分发挥资金计划管理作用,各部门、各合作单位等工作主体作为资金计划管理系统工程中能动性最强的部分,应当转变观念、提高对资金计划的重视,在资金计划的各个环节都能够明确自身应承担的责任并积极执行。资金计划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可从下面两点入手:

1、严格执行差异审核与处理

实际执行与资金计划的差异在审核与处理环节需由责任单位进行原因说明。我们严格执行这一规定,每一笔资金的支付都必须有经批准的资金计划,否则将被延长支付周期甚至面临不予支付的境地;计划内资金的实际支付金额应与计划支付金额接近,不应差异过大,否则将导致下期同类资金拨付金额被“打折”,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通过这样在资金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潜移默化,使各责任单位逐步树立并强化资金计划意识,能够在提报资金计划时积极、认真、全面疏理和预计各项支付的金额与时间并提供详实充分的依据,在执行过程中充分理解分公司的资金计划事中控制措施并积极配合,进而达到优化后期资金计划的效果。

2、及时沟通与反馈

资金计划管理信息的反馈与沟通可以使各相关单位在统一计划、部署的原则下达到理解一致,并在及时掌握本单位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树立和强化计划主体意识。计划管理单位通过与责任单位、合作单位沟通其涉及的资金需求种类与特征、需求数据报送渠道、估计依据编制要求、执行过程的工作流程及相关制度等,可以得到相关单位及人员的理解与配合;各责任单位通过与计划管理单位沟通不易归类的资金需求、资金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特殊情况等,可以促进计划管理部门对资金需求规律的进一步认识;计划管理单位通过向各责任单位及时反馈资金计划的审批进度、经批准的资金计划、各阶段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可以使各责任单位及时掌握本单位本期可支付的资金额度、已支付的数据,结合业务活动的进度判断资金的支付是否在按照预期有序进行,并采取措施解决影响资金计划执行的不利因素,进而充分发挥各责任单位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资金计划管理中注重沟通与反馈,可以避免资金计划管理成为个别部门的“自娱自乐”,使公司内部各业务部门、外部合作单位都能够理解资金计划管理的意义,配合并参与计划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促进资金计划管理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