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手工技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手工技艺论文

第1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手工刺绣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同时又是一个文化层次不高,需要保护的一个产业。它的发展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来传承和发扬。通过在服装专业教育中加入手工刺绣,在高校和职业院校里形成一门学科体系,将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教育中,才能真正促进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刺绣作为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鼎盛时期几乎达到家家刺绣,户户女红的地步,但是,在过去,这样的手工工艺基本上是属于师徒相授,家族相传,属于非主流文化,不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所以,历代以来,有关刺绣的教学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松江三善堂开办“松筠女校”,设立了刺绣专科,开创了刺绣办学的先河〔1〕。而影响最大的当属清末张謇、沈寿于1914年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刺绣为专业课,同时还开设音乐、书法、绘画,均由当时著名刺绣大师及著名画家讲习。其学制为先入预科班,而后进入普通班,学制两年;二为中级班,学制四年,即本科班;三为高级班,即研究班〔2〕。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学员综合素质非常高,使沈绣艺术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统传承,造就了无数的刺绣大师。但是纵观现代的教育,手工工艺尤其是刺绣这一块,始终处于民间传承的态势。各学科大力发展的今天,手工刺绣却还维系在一个原始的阶段,尽管从业人员甚广,但素质却普遍不高。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四大名绣榜上有名,我们为什么要把它们作为遗产来保护?是因为它们自身与时代不能起头并进。但是,保护不是人为的去维护,而是要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从四大名绣的发展来看,苏绣相对来说理论体系比较完整一些,其余的湘绣、粤绣、蜀绣的相对较为落后。而苏绣刺绣体系的完善则很大程度上依赖过去刺绣学校培养的大批理论实践都很优秀的绣工。我国现在各艺术院校以及各艺术专业,鲜少有将刺绣作为一门必修专业课进行人才培养。但是,单独成立学校或者单独成立一个专业,首先是必须要有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目前状况,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作为服装学院的专业课程,我们试图将刺绣作为服装手工工艺纳入教学计划。 将手工刺绣纳入服装专业教育,从对学生的培养和专业体系的构建上来说,无论是对服装专业教育还是对手工刺绣自身的发展,无疑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丰富了服装设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学习内容

1、手工刺绣是一种锻炼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工种,对学生掌握服装工艺有辅助作用。

在古代,女孩子从小便学习刺绣,以练就心灵手巧之技艺。在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技艺以后,手工刺绣这门技艺便渐渐变为了小众产业。对于刺绣涉及最多的服装来说,我们的服装专业院校一般都没有单独开设这门课程。实际上,手工刺绣对学生耐心和手指灵活度的锻炼,都非常有益。刺绣首先是进度慢,其次是活精细。我们的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对手工涉及非常少,在学习服装工艺时,普遍表现为手指灵活度不够,缺乏足够的耐心,工厂可以几个月就培养出一个熟练工,而我们大学四年都没有几个学生能够独立制作出完整的服装来,这说明我们在对学生的基础培养上存在偏差。重设计轻工艺一直是个普遍现象,造就了学生浮躁的心理和不扎实的功底。手工工艺能够从一开始就磨练出耐心和细心,为将来学习服装工艺打下基础。

2、手工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服装设计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刺绣涉及到图案处理和配色技巧,对学生来说,是个小中见大的锻炼。如何把手工刺绣的内容应用到服饰中去,需要足够的设计理念来支撑。如何将刺绣图案进行最精华的提炼,如何对小片图案进行配色,以呼应服饰的搭配,做到画龙点睛,都是我们对设计类学生的一个锻炼。

3、丰富了服装设计的内容。

传统的服饰当中,基本上可以见到衣必文绣。服饰制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刺绣工艺的展示,一件服装的精美复杂主要是体现在手工上。随着现代大工业的生产,这种耗时耗力的手工制作在成衣生产中普遍以机绣代替。而在高级定制中,能够偶尔出现手工刺绣的身影,但其价格却已经令人望而却步。说明在服装设计上,刺绣实际上能够大大提高服装设计的内涵,但要广泛运用,就必须要化繁为简适应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

二、对手工刺绣的持续发展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1、手工刺绣的到现在为止,理论体系都不算完善,在高校作为一门学科培养,对手工刺绣自身的承前启后有莫大的帮助。高层次人才的融入,是一门技术能否持续发展的基础。传统的理论,还仅限于手工工艺技巧的传承,没有达到一个质的提升,对这个体系的研究,也只是限于个别研究的零散阶段。而一个行业整体的提升,必须要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占据一角,才能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

2、其他学科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绣中,为刺绣增添新的血液,服装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现刺绣的踪影。 刺绣,既可以保持它的独立性,又可以为其他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对刺绣有兴趣,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人继续研究刺绣和发展刺绣,以传承和发扬这样一门美丽精湛的技艺

我们服装设计的学生,都是具有很强的绘画功底,能够自行设计图案款式的专业人才,具有专业的审美观点和艺术层次,在现在的手工工艺行业是非常稀有的资源。刺绣从业人员普遍文化层次低,缺乏专业的审美观和设计理念,不能推陈出新,只能依葫芦画瓢,是妨碍手工刺绣发展的一大软肋。而手工刺绣业的迅速发展,要靠的依旧是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以及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有广阔视野,强大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技术人员,在这条路上,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第2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鱼皮画 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传承

1. 前言

在我东北有一个悠久历史的赫哲族少数民族部落,是目前唯一的一个渔猎民族。鱼皮画这一独特的文化在多年来渔猎过程中逐步形成,使赫哲族的勤劳智慧得到充分展现,并世代延传而没有消亡。

2. 鱼皮画艺术形态

在赫哲族中鱼皮画是其特有的艺术品,各种花纹图案最初主要采用剪刻形式制成,通过染色等艺术加工后向衣服、器物上粘贴或缉缝,是赫哲族的一种传统特色文化。尽管大部分花纹图案的艺术价值极高,使赫哲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艺术的追求得到充分体现,但在艺术品中这些物品并非独立存在,只作为实用衣物的附属装饰。

随着时代的变迁,鱼皮衣物中的鱼皮纹饰从历史舞台退出,使其赖以存在的载体逐渐失去。但赫哲民间艺人,不断将鱼皮画发展为工艺美术品,在制作方法、创作题材等方面不断突破。

3. 赫哲族鱼皮画的传承

3.1 传承现状

不断改变的自然环境及赫哲族人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很多热爱民族艺术的人们投入非物遗文化传承中。艺术院校具有独特优势,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将赫哲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重点是研究开发实施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使高校课堂增添了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些艺术院校还申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开设鱼皮技艺课程,使鱼皮制作专业人才得到培养,有力保障了鱼皮技艺的传承,为促进鱼皮技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2 鱼皮画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2.1 鱼皮画具有较强的地域性,难以得到大众深度了解

赫哲族作为唯一一个位于我国北方的渔猎民族,人口也较少,主要在我省同江、饶河等地分布,聚居地主要是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佳木斯敖琪镇赫哲村。因赫哲族居住相对集中,与外界不具有较多联系,影响人们对鱼皮画的了解深度。对于鱼皮画很多人只是停留在知道而已,但真正见过的人不多,对鱼皮画等工艺品也没有购买过。

3.2.2 渔类资源不足,增大了制作鱼皮画的成本

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渔业文化而产生很多问题。鱼类资源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日益减少,已难以承载捕捞及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而且,制作鱼皮画需要多道工序及大量时间,这也是鱼皮画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大众即使欣赏鱼皮画,也难以接受这项高昂价格的传统工艺品。

3.2.3 赫哲人口和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日益减少

不断改变的生态环境及赫哲族生产生活方式,对渔皮画的传承都产生重要影响。现代生活方式被年轻人逐步接纳,对鱼皮画的传统制作工艺日益陌生,随着赫哲族民间高龄艺人的离世,其民族艺术濒临灭绝。

4. 赫哲族鱼皮画在艺术院校中传承的优势

随着我国开展非物遗保护工程,赫哲人不断增强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鱼皮制作技艺传承成为共识。鱼皮画制作技艺由赫哲人传承至今已成为人类记忆的“活化石”,对于鱼皮画的保护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使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在宣传方面不断加大力度,在艺术院校相关学者、专家及传承人的支持与帮助下,提高保护赫哲鱼皮画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专家学者应基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对多样性文化捍卫的角度,传承悠久的文化遗产,使各种文明的姿态呈现多样化特点。

4.2 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鱼皮画制作技艺从根本上杜绝流失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应有机结合鱼皮文化与经济发展,经济能够支撑文化的发展,应致力于赫哲族传统鱼皮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开发种类,将文化与经济发展有力结合,进而实现对鱼皮画的保护传承。

4.3 对传承人和传承教育工作者加大支持保护

我国学术界的共识就是利用保护民间艺人而实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政府部门对鱼皮画技艺传承人及教育传承者创造有利条件,诸如补贴传承过程中的各种费用等措施。

4.4 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鱼皮技艺专业教育资源,使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为使鱼皮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艺术院校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专业,聘请赫哲族鱼皮技艺传承人进行授课,深入研究鱼皮熟制、染色、制作鱼皮纹饰、鱼皮线、鱼皮图案及手工缉缝等传统制作赫哲族鱼皮画技艺。将鱼皮技艺列入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从传承到研究,使鱼皮画制作技能人才得到分层次培养,一批非物遗文化技艺传承人得到重点培养。

4.5 伴随产业发展传承鱼皮画制作技艺

鱼皮画等民族艺术品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随着不断发展的经济及文化产业,利润空间十分巨大。鱼皮画相关产品的艺术欣赏价值较高,对于鱼皮画国内具有较高的认同度,这对于鱼皮画传承提供了一个有效解决方法,将鱼皮文化向产业发展,使传统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市场需求使鱼皮画传承得到有力地促进。

5. 结语

综上所述,赫哲族穿用鱼皮时间十分久远,是目前唯一一个将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因此应将鱼皮画的保护传承意识不断提高,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优势,使赫哲族非物遗面临的困境得到妥善解决,对于促进赫哲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建,张中一.山海经图校与破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2] 张敏杰.渔家天锦:赫哲族鱼皮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3]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4] 王纪.赫哲族“霍乎底”(剪纸)及其传承现状[J],中国美术馆,2013.11

第3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新技术;景观艺术设计;设计思维

虽然当今社会的新技术日益更新进步,但是这局限于技术层面,而在艺术,比如本论文涉及到的景观艺术层面上还有所欠缺,归根结底是缺乏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一种思维。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使景观艺术在这一背景之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论文接下来将从新技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以及其带来的利弊层面进行分析。

1简析新技术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改变与发展,景观艺术设计领域也从传统的园林艺术向现代化景观进行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新技术背景为景观艺术的转型与升级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更加多样化的形式与可供利用的技术手段不断更新着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思维。

1.1新技术

新技术的独特性就体现在第一个字上,所谓“新”强调了与以往传统技术的升级与创新,表现出与传统技术相比下新技术的优越性。新技术指的就是新的材料、结构和工作方法,并且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依托,在景观艺术设计领域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2社会各阶段的技术与景观艺术状况

工业社会前期,手工技术的景观形态是当时的主要内容,在这一时间段,技术手段与艺术想法比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园艺工作者的整体意识强烈,对细节了解充分,这使得景观艺术得到了整体性发展。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作用逐渐在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显现出来,这一时期科技的发展为大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在建筑领域,与之相辅相成的景观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单一化的艺术并不是主流,这让人们想要追求更加多样的艺术形式,景观艺术受到冲击。进入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又对社会上的不同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景观艺术的发展也在这个新技术背景之下被推进。西方国家的技术发展较我国早,所以我国在当今技术背景之下的景观艺术发展与西方的景观艺术设计轨迹具有相似性,对现代技术的应用也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应该立足我国国情,取其精华,中国的景观艺术设计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2新技术带给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

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背景都会给那个时代下的艺术领域带来很大的影响,本篇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研究的对象,以新技术作为时代的背景,具体分析了新技术背带给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

2.1新技术背景的组成要素

新技术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范畴,因为技术的形态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以供理解。新技术背景的基本要素兹列如下:①新技术是以网络信息和数字化概念为核心驱动力的新的技术形态,新技术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传输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信息处理和传输速度更加流畅快速;②新技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它是由文字、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的组合型技术,技术含量较之前传统技术更高,新技术在各个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性更强;③新技术的形态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其更新换代和创新性更强。

2.2新技术的优势

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就表现在它的高效性、智能性和不可替代性,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社会上的各领域工作的效率更高,不仅节省了社会资源的应用,而且针对一个行业或经济体而言,可以极大地减少其投入的成本。新技术的智能性使得各个领域的应用方式和形态以及呈现出来的成果具有更多样化的特点,更加新颖灵活。新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是因为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必须具备相当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一般的技术形态并不能满足新技术背景下的需求和应用条件,所以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是具备绝对优势的。具体到景观艺术设计方面,新技术会在景观设计的结构与规划中发挥效用,而且其抽象性可以在景观设计完成之前得到景观艺术设计最后的整体性效果,这样就可以对其进行及时地调整,除此之外,新技术还可以是景观艺术设计的效果更加符合现代化社会下人们的审美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

2.3新技术对设计思维未来发展的影响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信息时代到来,新技术也随之取得了更多的突破性成果,它对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因此新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景观艺术设计之中,这使得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开放,不仅仅是沿袭传统的景观设计精髓,景观设计师们的思维也逐渐向着更加全面发散的方向靠近,景观艺术设计的专业人士不必再受到传统艺术设计思维的限制,可以紧跟时展的潮流,设计出符合现代化甚至是后现代化的景观艺术作品。新技术背景之下不仅仅对解放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具有变革性的意义。同时对景观艺术设计过程中应用到的方法和技艺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上文提到了新技术的独特优势,在景观艺术的设计应用过程中,现代化的技术是景观艺术设计可以采取更加高效智能的手段,而不是像传统景观艺术设计一样停留在手工画图,人力操作的低级阶段,这同样是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

3结束语

在信息革命之后,整个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的新技术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上述论文以景观艺术设计为例,阐述了新技术下景观艺术设计思维的变革,思维的进步是艺术进步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同时,新技术还给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带来了更加先进的实施方式,这也给景观艺术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潜力。当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新技术的发展在给景观艺术设计带来众多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只是就现在而言新技术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但是我们仍然要防患于未然,正视新技术背景对景观艺术设计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技术的进步为景观艺术设计带来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林挺.新技术背景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思维初探[D].江南大学,2009.

[2]麦克•巴特尔梅,庄佳栋.风景园林中的设计思维[J].中国园林,2015,(2):61-64.

[3]张瑞睿.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系统化构建——论“点—线—面”的思维模式培养[J].美术大观,2012,(10):168-168.

第4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定格动画;中国特色;文化传承

动画工作者用各种材质制作出角色,操作角色的动作和表情,通过逐帧拍摄、连续播放的方式,述说故事和表现角色的特点,细腻质朴,清新有趣。这样的动画就是定格动画,这样的动画工作者是一名能工巧匠,也是一名能赋予动画角色生命的动画师。每一部定格动画的出现都是难能可贵的,一针一线、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需要手工创造。定格动画定格的不仅是过程,还有艺术创作情怀。正是这一针一线带来的强烈的感情,让每一部优秀的定格动画成为宝贵的经典之作。正如中国传统艺术精雕细琢的表现方法一样,定格动画艺术沉淀着文化、沉淀着韵味。文章将定格动画概括为四个字,即“珍”“宝”“国”“缘”,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解读定格动画的特色与传统文化情怀。

一、“珍”字的内涵呈现

“珍”意为珍宝、珍贵。与主流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相比,定格动画数量较少、质量较高,但定格动画传播速度慢、普及率低,这导致它急剧萎靡。定格动画既没有二维动画那样自由的想象力和表达力,也没有三维动画那样炫目的特效和震撼的场景,但定格动画的角色细腻、真实,还有精致的布料服装、黏土等材质的皮肤、随意变化的动作表情、点点滴滴的画作,可使观影者享受到造物的乐趣。在这个电脑动画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定格动画作为一种清新、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被传承下来。回顾动画的历史,动画在诞生之初是以单幅漫画形式存在的。中世纪之后思想解放,绘画风格由繁至简,漫画开始作为一种讽刺政治的夸张表现手法,被赋予了丰富的政治内涵。其后数百年间,漫画从讽刺政治发展为讽刺社会,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而后发展为有故事情节的色彩丰富的漫画,被人们津津乐道。20世纪初期,电影的发展使漫画随之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动画。幽默风趣的动画展现着深厚的文化魅力,用令人震撼的、神奇的画面满足人们的感官体验,用夸张、个性化的角色表达情感,用风趣幽默的故事表现想象的情节。运用想象力进行自由创作成为动画创作者有力的创作手段。动画通过生动、有趣的形象和故事表达人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发挥人们的想象力。然而定格动画创作受限颇多,角色、场景均由现实的材料制作。

定格动画与电脑制作动画的高效、夸张、收益大等特点相差较大。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我国著名的动画生产基地,也是中国较早的动画制片厂之一,出品了很多优秀的定格动画,如《神笔马良》《阿凡提》《孔雀公主》等。在半个多世纪的动画创作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定格动画艺术家,制作了许多珍贵的定格动画作品。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创作陷入低谷。人才、资金的缺失,制约了中国美术片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脑三维动画、Flas等快速地发展起来,就连传统二维动画中的描线、上色等手绘工作也被电脑操作取代。在电脑使用越来越便利的现代,动画创作者的选择渐渐偏向高效率的电脑动画制作。一个夜晚的三维模型制作,后期动作表情只需要操作骨架肌肉就可以快速成片,并且生动有趣。反观定格动画,为了表现更流畅的动作和更丰富的表情,动画创作者需要制作几十乃至数百个模型才可以实现,耗时耗力,相比之下,电脑动画制作的优势显而易见。定格动画没有可取的地方吗?时代的发展是否一定会淘汰旧的、迎接新的?近百年来,定格动画虽然发展缓慢,但没有消失,还有人在追求那种情怀,追求动手、玩耍中的快乐。

二、“宝”字的技艺魅力

“宝”意为宝物。下面文章先从定格动画精神层面的意义入手,阐释定格动画是“造物”动画,然后从定格动画的实际优势方面讨论定格动画的发展和潜能,展现定格动画的独特魅力。定格动画具有独特的魅力,它作为一种清新、亮丽的动画艺术表现形式一直传承至今。定格动画是旧物,但不是糟粕。时代没有淘汰定格动画,它还能在现代社会中利用自身的特点不断改进、发展。定格动画的人物和场景取材于大自然中的事物,材料可以是容易造型的黏土,也可以是不能轻易改变形状的金属,人们自由地运用五花八门的材料和工具表达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丰富的材料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也极大地调动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定格动画是一门手工艺术,不同的材质和手工制作技艺所带来的定格动画给予人们的视觉享受是其他动画艺术形式难以取代的。所以定格动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定格动画技术门槛低,投资成本相对较低,对器材的要求相对于电脑动画而言也比较低,但并不是无要求。定格动画不是“捏泥巴”,除了要求制作角色的材料丰富、多样且追求创意外,骨架的使用对定格动画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骨架(或称关节)是角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严格的定格动画对场景和灯光也有一定的要求,成功的灯光布置可以准确地暗示时间和营造气氛。一个影视公司,一个动画工作室,一个学生团队,甚至一位动画爱好者就可以制作出优秀的定格动画。一部优秀的定格动画作品因惊人的创意和细腻的手工而熠熠生辉,这一独特的动画艺术虽不似电脑动画那样,如大河奔腾,却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细水长流。

三、“国”字的特色风格

各国动画都有各自的特点,中国的动画创作者只有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出发,才能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动画特色。21世纪,世界上的主要动画出产国已经在半个世纪以来的摸索中确定了自己的动画风格,并且影响着世界。美国动画积极、乐观,娱乐性强;法国动画崇尚艺术,蕴含哲理;韩国动画表达了韩国人平和、静谧的思想,含蓄细腻,平和动人;日本动画深沉、庄严,令人深思。在世界各动画大国的绘画风格已经形成的情况下,笔者不禁思考:中国的动画应该是怎样的动画?我们看中国动画时,想到的是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旧的未必是坏的,在这样庞大的文化基石上弘扬并创新传统文化,是一条无法被模仿的路。动画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是现代科技文明的展现,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会在动画中得以体现与传播,这也是中国动画的活力所在和命脉所系。

四、“缘”字的传承创新

下面笔者以皮影戏为例,叙述定格动画与中国的缘分。中国的定格动画创作者应该做到的不是让世界感叹中国的“巧物”,而是要让人们通过中国的“巧物”欣赏中国人的“巧手”,让人们欣赏的不仅是艺术品,还有艺术,传播的不仅是文化,还有精神。早在动画出现以前,定格动画其实就与中国结下了一段“缘分”——皮影戏,它有2000多年的历史。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作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配以打击乐和弦乐,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皮影戏其实就是最早的定格动画。皮影戏创作者用兽皮雕刻上色,对大自然中的物体进行加工、创造,使之变成生动的角色,就像定格动画一样,皮影戏艺人赋予物体生命,用角色创造故事。皮影戏对角色的动作要求没有那么严苛,角色的肌肉变化和微表情均很难被表现出来,但在服装和场景设计上别出心裁。定格动画在场景和服装上的要求很严格,优秀的定格动画能通过物件和服装更好地表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中国古代手工艺术璀璨夺目,雍容华丽的锦衣和精雕细琢的陶瓷,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品。

从古到今,人们对于中国的手工技艺、人文与建筑等都有颇高的赞许,这样的艺术让全世界人民叹为观止。发展中国的定格动画,用有趣的故事、饱满的角色,配以华丽的服装、精致的器物,一定能让定格动画走向世界,从而继承并弘扬中国文化。从商业的角度分析,可通过传媒手段带动衍生艺术品的发展,获得经济效益。数十年来,我国试过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画等手段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人们在提及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时充满自信,却往往忽略了文化最重要的作用——交流。文化因交流、融合而得以接受,因独特而得以傲世。目前,我们在让世界接受我们的文化方面做得还不够。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功夫熊猫》等用他们自己的叙述方式讲述别人的故事;日本动漫创作者画出了欧美怪谈类作品,用他们自己的理解让别人感动。结语定格动画“定格”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情怀,它需要创新、交融,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刘花.中国动漫产业民族道路探析.天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朱学勤.浅谈定格动画的特色教学.科技资讯,2014(18).

第5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制作工艺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种类繁多,按制作工艺来分,可以分成三大类:镶嵌花木箱,雕刻花木箱,彩绘花木箱。花木箱镶嵌的图案,有彩色菱格式、花卉图案式、彩漆印花式,我们先认识其中一款,用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图案的叫镶嵌花木箱。一般镶嵌木箱的正面、两侧和顶上,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种形式镶成对称的图案,底色有黑、红,棕等颜色,花纹细密紧凑。另外,还有雕刻花木箱,彩绘花木箱、无论是哪一种,都堪称艺术品。

镶嵌花木箱按装饰来分有十几个品种。根据喀什花木箱制作者所言,镶嵌花木箱的造型到现在一直没有改变,而装饰纹样在不断的创新,因此本论文研究仅限于现在已存在的品种。出于文章写作需要,笔者已将所收集的大量资料最后另行做表。本文从新疆工艺美术的基础性研究角度出发,试图针对新疆喀什维吾尔族花木箱的制作工艺,装饰特征,种类等进行整理,分析;重点对其制作工艺与装饰特征进行研究。首先对喀什镶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艺进行细致分类。

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镶嵌工艺花木箱,雕刻工艺花木箱与彩绘工艺花木箱这三种花木箱的制作工艺互不相同,工具材料也不同。笔者在喀什调研过程中几乎没有见过彩绘工艺花木箱也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资料。工匠们所言现在喀什地区大多数维吾尔族的需求是镶嵌工艺花木箱跟雕刻工艺花木箱,最近最流行的是雕刻工艺花木箱。彩绘工艺花木箱几乎没有人做,这种花木箱是最老的一种款式。首先我们先认识一下喀什镶嵌工艺花木箱。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的制作是一种细致的工艺。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画木箱制作的始终,工匠将选材到镶成各种图案这样的操作过程,直到完型。工匠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制作过程中,掌握镶成图案过程的变化和线条走势;受力需均匀,始终保持箱子各部分各种匀称。新疆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规律一般先制作成白皮木箱,然后用小钉子钉上铁皮,后来用各种铁皮被裁成细条,用它们在箱子的边缘镶成图案来进行制作。

1.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制作步骤

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工艺花木箱的制作特点是手工精细。为制作一个花木箱工匠们必须从选材料,定型,镶上铜皮,镶成图案等各个方面的技术来完成。

镶嵌花木箱的制作工艺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1)白皮木箱:木头锯成长方形――不同长度的杨木片来组装成箱子的模型。2)镶成各种图案的镶嵌花木箱:已完成的白皮木箱上面打一层石膏――用小钉子将白皮木箱钉上铜皮(钉在正面,两侧,顶面,背面)――在已钉完的铜皮上用冲子将刻成图案――在图案上用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各种图案。

1.2制作具体流程

第一步:选材料,品种多为白杨木。第二步:木头锯成长方形;根据箱子的固定尺寸来锯成长方形木片。木片的厚度大概1.6~1.8。第三步:将扁长的木板用钉子钉装成箱子形状,制作成白皮箱。在箱盖与箱体之间装上合叶。第四步:在白皮箱的上面打一层石膏。打石膏的作用是为了遮盖裂缝,使木箱表面平滑.第五步:用小钉子将木箱钉上铁皮,钉在正面,两侧,顶面,背面。在已钉完的铜皮上用冲子刻成图案,这样做是为了方便在铁皮上面用小铁钉和铁皮细条镶成图案,以防出错。然后再安装箱扣。第六步:木箱刻上花纹,镶上铁皮小铁钉将金银色马口铁皮细条镶成图案。第七步:镶嵌工艺木箱的正面、两侧和顶上要采用方形或菱形等多种形式镶成对称的图案,背面与地面没有任何装饰图案,也没有钉成铁皮。这些繁复的制作流程对手工技术要求相当高,一个镶嵌画木箱从选材到镶成图案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可完成。所以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镶嵌画木箱的制作流程与制作工艺直接影响着镶嵌画木箱的质量与价值。

2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手工木雕工艺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跟民间传统工匠学习雕刻技艺,加上刻苦钻研,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木雕工匠。维吾尔民间手工木雕制作技艺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既要传承维吾尔木雕传统技法和纹饰,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木雕艺术所蕴含的维吾尔文化。

2.1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工艺

喀什雕刻花木箱的材料与制作流程跟和田雕刻花木箱不同;主材料为普通的压缩木板,更何况木箱子的整个雕刻过程由雕刻机来刻画省时间不费功夫,不用工匠们亲自去雕刻,制作过程。雕刻结构和造型也不是很复杂,收藏价值不是那么高,容易破旧,因为它的整个过程或材料都很简单。雕花木箱图案一般不着色,用各种花卉、几何纹、壶、罐、瓶等组成纹样雕刻在本色木箱面上,显得朴实无华,古香古色。蓓蕾、实、枝,自由组成。以前喀什花木箱和和田雕刻花木箱同样用工匠亲子手工雕刻而近几年来由于工匠们随着社会的发展用雕刻机来雕刻花木箱,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又很节约时间可作者而言这种雕刻方法制作的雕刻花木箱不如以前工匠们亲自手工的花木箱,更何况材料的质量变得更糟糕,不像以前用的各种,反而用的是压缩版。压缩版的寿命很短不能比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和田雕刻花木箱雕刻的上等材料,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木头的特性及选材木头有的松软、有的粗硬,一般木头松软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难雕。木质坚韧、纹理细密、色泽光亮的称之为硬木,如红木、黄杨木、花梨木、扁桃木、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优点,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适合雕刻结构复杂的、造型细密的作品,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和保存时不易断裂受损,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是雕起来比较费工夫、容易损伤刀具。一般说来,造型起伏越大,木纹的变化越丰富,也就越有味;造型的形状动态越婉转、流畅,木纹走向的效果也就越是理想,以至出乎意料的好看,极富装饰性。当然,这种木材的造型设计应是以高度概括为主,过于复杂和过于小的体积,不仅会破坏木纹,还会造成视觉上的反差。以上说法的材料与过程都是关于和田雕刻花木箱的知识。

2.2新疆喀什维吾尔族雕刻工艺花木箱制作步骤

第6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传承?”这一直是民间艺人与专业设计师关注并纠结的话题。“非遗”曾经灿烂辉煌过,但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发展,手工艺渐渐被边缘化,面临失传,甚至濒临灭绝的尴尬困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感到非遗传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积极呼吁重视、重现传统文化艺术,让千年的手工技艺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独特夺目的光彩。

我留美回国后在上海嘉定区残疾人文化创业基地--“阳光工坊”工作,主要负责搞设计。从而了解、迷恋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萦绕指尖”的黄草编织和“以刀”的嘉定竹刻,并有幸零距离接触古老而神秘的民间艺术。

“阳光工坊”是助残公益服务项目,旨在通过把残疾人士就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支持残疾人士学习、掌握工艺技能,以传承嘉定手工艺并带动一大批残疾人士就业,通过就业来证明自身价值,树立自信,提升社会认知度,认可残疾人士的人生价值与尊严。

那年,我与“阳光工坊”四位残疾手工艺人被通知去参加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举办的“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在培训第一天的欢迎仪式上,文化部非遗司马盛德司长说:“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正因为特殊的条件,赋予了他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他的话引起我的共鸣与感动。不少残疾人士为了维持生活或者兴趣爱好,他们更能踏实,能吃苦,有不可忽视的耐性,有未被挖掘的天分。他们努力去掌握一项技能,并虚心扬长避短,不依靠别人,不给家庭增加负担,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残疾手工艺者竹刻小徐真心倾诉:“世界对我来说是无声的,喧嚣或者寂静,对我并无差别。竹刻是无声的艺术,它只与你内心对话,但不知为何,每次我潜心雕刻时,好像都能听到竹片在刀尖下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我知道这是它在蜕变。就像我一样。竹刻对我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的心态变得更好更稳,时间也变得更慢,让我可以沉淀下来好好回味。至今我还没遇到过刻不下去或中途放弃的作品,因为我相信只要时间足够长,慢慢刻,总能把作品刻完。”竹刻小王感叹道:“学会一门传统手工艺,是我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人总要与世界沟通和对话,我的方式就是竹刻。”草编小沈说:“能和黄草编织结缘,对我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黄草从地里收割,一点都不起眼,到了我手里居然能编织成这么漂亮的拖鞋、包包、果盒,这难道不是一种缘分吗?”草编小周也谈到:“从地里收割下来的黄草,每一根都长得一样。为什么当它们挂上货架时,有的是南瓜包包,有的是漂亮的草帽,还有的是礼品盒?因为我们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形状和生命,只要人的智慧和意志力存在,古老的手工艺制作就不会消失。”

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成为残疾人就业的渠道。在此,我要借用“非遗培训班”陈小如老师的话:材有千差万别,但无高低贵贱,天生其材必有用。认识材,尊重材,顺材自然,因材施艺;也借用“非遗培训班”负责人姚诞老师的话:残疾人士身残志不残,天生我才必有用,能与“非遗”领域的艺术家一样撑起一片艳阳天!

在欧洲和美洲,有许多知名的残疾手工艺者,尤其是聋人艺术家,他们作品让人感到惊艳与奔放。视觉是聋人独特的、观察世界的方式。由于聋人失去了听力,他们只能以视觉为重心来观察、分析、感受世界,由此练就出不同的生活本能:用双眼去听,用双手去说。在视觉上往往比有听力的人更加敏锐,更加善于察言观色、模仿形象、抓住特点。于是孕育了聋人历史上的新艺术运动――视觉图像艺术(Deaf View Image Art,简称De’VIA)。聋人视觉艺术家洞察特别,想象奇异,表现惊艳,体现出特有的思想内涵、人生观及生活态度的与众不同。

比如美国聋人艺术家Tony Landon McGregor创作风格明显,喜用葫芦作为材料,通过烙画、针刻、彩绘等艺术形式,使葫芦成为一件件具有自己风格的工艺品。他的创作作品与他出身的环境及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关系。Tony出生在德克萨斯达拉斯郊区,从小深受美国西南地区本土文化(包括印第安文化)的熏陶,对本土艺术有浓郁的兴趣。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纳瓦霍纳(Navaho,亦作Navajo,是美国印第安居民中人数最多的一支)地毯编织工艺聋人的回顾生活史和典型案例研究。说到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民族,我们不得不说北美印第安人对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如独具风采的陶器和编织精美的织物。另外,大量研究发现印地安部落间经常用手语来交流,是因为各部落用的语言不一样,只能用手语来沟通明白彼此的意思。从他的烙画葫芦艺术作品可以看到他对两个文化(聋文化和西南部印地安文化)的痴迷并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拓了聋人视觉图像艺术的新领域。在《三个西南地区的手语》上,他把二十六个字母的手势符号和三个大型美国手语化的动物(蝴蝶、鱼、鸟)融合在一起,体现美国经典西南地区的特色并不失自己独特的聋人文化。他的另一幅作品《龟》,诠释古老而神秘的印第安部落分别采用狼、老鹰、乌龟等动物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阐述印第安人敬畏动物,崇尚天地,膜拜自然。Tony也采用本地手语来构成“龟”的形象,蕴含了印第安部落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敬仰,同时表达了他们用手语作为重要的、有效的沟通方式。

世界各国都有许多擅长工艺制作的残疾人士,后来就有了四年一次的国际残疾人职业技能竞争大会,这项活动起始于1976年。为了进一步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联合国大会宣布1981年为“the International Year of Disabled Persons”(国际残疾人年),并确定了“全面参与和平等”的主题。同一年,联合国和国际康复会决定举办Abilympics(技能奥林匹克),来源于英文中Ability(能力)和Olympics(奥林匹克)两个单词,在中国被解释称为“国际残疾人技能竞争”。项目不但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职业技能比赛,还包括手工艺技能的竞争,比如Basket Making(藤编)、Jewelry Making(珠宝制作)、Wood Carving(木雕)、Embroidery(刺绣)、Hand-Knitting(手编)、Batik(蜡染)、Pottery(陶艺)等等。国际残疾人技能竞争大会先后在日本、哥伦比亚、香港、澳大利亚、捷克、印度、韩国举办过,今年将在法国进行第九届Abilympics。这次竞争大会无疑是残疾人士自强不息、才艺展示的精彩舞台,也是一个开阔眼界、增加各自工艺技能了解,增进各国残疾人友谊的国际大平台。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展示中国残疾工艺人的风采。

再回到“非遗”的话题。我认为,如果“非遗”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上,而不是紧跟时代步伐或走在时尚生活的前沿,将会面临被高科技手段替代的危险。“非遗”的重要灵魂依然在于手工艺的精湛与手艺人的创新。我还认为,“非遗”仅仅崇尚传统与精神,而不去提升它的经济效益与占领市场,也难走得更高、更远。所以“非遗”必须走与市场相结合、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道路,步伐才能更加坚实。

几年来,“阳光工坊”尝试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对策的创新,努力改变目前科技发达对传统手工艺不利的现状。

一、让“非遗”工艺深入群众,进入社区。“阳光工坊”携手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文与社科系)、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学院)举办“2014年创新草编和竹刻设计大赛”,一来弘扬嘉定传统工艺特色“黄草编织”和“竹刻”艺术,二来促进残疾人与健全人的相互理解、合作共进。展示两院大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舞台,提高学生对“非遗”手工艺学习的热情。

二、紧跟互联网时代。“阳光工坊”在嘉定区政府、区残联、京东集团的鼎力支持下,正式入驻“京东商城”并且开通了绿色通道。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快速、清晰地展示“阳光工坊”手工艺品与手工艺人,让更多的人看到残疾人士的优秀技能与创新潜能,并能逐步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三、工艺美术设计师任重道远。众所周知,现今时代产品的包装和品质提升无疑是打开市场的关键。在“看包装选产品”、“设计提升颜值”的时代,一方面产品的推广和时代的发展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人们对产品的“眼高与挑剔”、“时尚与传统”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提升民间手工艺产品的档次成为设计师的新课题。

我在“阳光工坊”做商标和包装设计的思想是: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就是“让爱的阳光普照大地,生命不存在‘残疾’”,并在无声中叙述着每一件作品背后的励志故事,演绎残疾手工艺人不自怨自艾、刻苦乐观、不断创新的精神。如我接受顾客的特殊要求,为国际朋友设计黄草编拎包加一个英文姓名的图文,因具有中国特色又不失国际化的时尚与大气,让外国友人感叹万分……

“非遗”的传承和发扬光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文化工程,我虽然是一名残疾人,但我有责任也有信心与大家一起,为这一造福后人的重大工程共同努力,让“阳光工坊”的设计作品更加精致华美、光彩夺目。

参考文献:

〔1〕Deborah M.Sonnenstrahl.Deaf Artists in America: Colonial to Contemporary.DawnSignPress.2002

〔2〕陈少毅.从聋到龙.华夏出版社.2009

第7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 键 词:后现代语境 产品设计 精神疾病 艺术化生存

关于后现代的本质如何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停留在对思想层面和思维范式的突破上,还是已经深入到改革现有生活方式和生活制度的现实层面上。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指出,随着社会知识化、服务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社会,后现代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方式和文化标志。

一、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

后现代语境,从设计史的角度来讲,指的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和大众消费之后,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的所谓后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信息爆炸引发了社会面貌和人类观念的大动荡和大改变,人类有一种强烈“失去控制”的感觉,因而在思想上和生活上对“秩序”的需要更加急迫,使意在创造秩序的“设计”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与此同时,设计自身也正经历着“质”的变化。在后现代语境中,最根本的改变还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根本改变又表现在,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与非物质主义等,眼看着一个个消失。随着这种对立的消失,工具理性以及这种理性依赖的逻辑原则也正在受冷落。但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大量设计的是“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这意味着,在后现代语境中,设计产品正在迅速地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也正在与艺术创造接近。结果,最终的产品再也不像传统产品那样,摆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去解释,转而成为“形式”的非物质化和“功能”的超级化,逐渐使设计脱离物质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接近。

更重要的是,许多后现代设计,焦点已不再是一种有形的物质产品,而越来越转移到一套抽象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在智能产品中,传统产品的“形式”和“功能”在“语言”中合为一体,使产品范围从一种可见的有形东西,延伸到无形的人与机器的语言对话中。语言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活动符号,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多变的,适应性强的东西。这正是艺术创造和艺术作品特有的性质。设计一旦涉及到这样一种语言活动,其本身也就接近一种艺术活动。智能卫浴(图1),表盘显示的智能触摸界面设计,出于人性化的思考和理解,体现的就是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经典之作。

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语境中的设计正在向艺术领域靠拢,也同艺术一样,随着不确定的情感,制造一种不确定的和时时变化的东西。

二、城市人的“精神疾病”

在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看来,后现代社会是一个消费社会,在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主导方面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商品和体验可以供人们消费、维持、规划与梦想。消费文化改变了原来的商品观念,消费具有了新的内涵和属性。它不再是对真实的物或使用价值的消耗,而是已经变成对宣传和广告符号本身的消费。消费不仅被符号化,以致它们成为消费物的所指。消费社会的主体,也不再是直接面对物的主体,而是由错觉的符号所构成的“幻象”。因为当我们消费商品时,我们以为自我会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判断和选择,其实我们的选择已受广告、电视等媒体的引导和操纵,我们变成实实在在的“客体”。可以说消费统驭了生活世界,消费异化使人的需要畸形发展,在这种异化消费中,人没有真正的自由,人在消费中迷失了自我。

随着消费文化的兴起,各种电视、传媒、广告、摄影等的图像开始泛滥,几乎全面覆盖人们的生活,可以说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机械复制的艺术作品已经与原有的对象发生了疏离,它变成了一种失去模本的“拟像”。在这个依凭图像传媒所带来的审美泛化的文化世界里,所有的事物都变成了审美的符号,艺术的形式已经渗透进一切对象之中。“拟像”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被销蚀,这种无孔不入的“拟像”构筑了人们生活的“超真实”世界。由视觉所带来的审美修饰性,使人对于视像的消费性更加沉迷,并且这种沉迷愈发强烈,愈发受制于视像消费所带来的。然而这种和满足并不具备精神内在的品格,它所呈现的也只是人们最直接的欲望和动机。可以说人们在这种“超真实”的现实世界里,在视觉与幻觉的交织中,失去了方向。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追求美和的主观愿望。启蒙时代以来,开始崇尚理性。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类从宗教的“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人们对理性的膜拜使得把美和艺术的东西往往归结为抽象的理性。理性和感性形成二元对立的局面。到了后现代社会,人们开始摒弃了理性与感性的二元对立,出现了向感性倾斜的局面。对感性与美的强调是长期以来对理性压抑的抵抗,在更大程度上弥合了主体追寻美和的愿望和心理。然而在如此的消费社会里,人们在感性的欲望化的追求中,一切审美的品质被感望所淹没。感性异化的加剧,使人们在科技发达,物质进步的同时,也丧失了诗意追求的本真和。

在商品消费大肆其道的氛围中,在“拟像”符号的世界里,在感望的满足下,人们在符号和信息的不断膨胀中缺乏真正的交往,迷失了自我,个体精神世界的根基发生了变化。面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时所负荷的焦虑和感望的无限膨胀,都向我们展示了城市人精神贫瘠的非人化图景。

三、产品设计之“艺术化生存”

产品设计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艺术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设计大师如索特萨斯等人的家具设计,表现出极强的个性化、人性化的色彩,其本质就是设计的艺术化。在后现代语境中,大规模的市场群体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多中心的市场要素,不同阶层、习俗、人群、语言、传统、行为方式的文化群体细分着市场,因此,迫使无限制的大批量生产转向有限规模的生产,无论是手工方式还是机械方式,在这种趋势下,设计师关注着设计的文化和人类学范畴的相关问题,如伦理、道德和艺术价值,而非单纯的商业价值。产品不仅有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文化的艺术的价值,是以隐喻的符号的方式表现的这种价值。

从设计和产品的生产方式上看,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手工艺术的复兴,新手工艺术将成为设计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手工艺术以无数劳动者的实践为基础,以全民族的文化、艺术意志为蓝本,以物的加工改造为实体,是一种呕心沥血的文化积累。新手工艺术与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差异,而在品类和艺术形式上有新的表现,它从造型、色彩甚至构成方式和陈列上都表现出很强的现代性和现代艺术的形象特征。在后现代语境中,新手工艺术不经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的形态存在于社会生活中,而且作为高技术结构强有力的一个互补机制,平衡者着人的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

二是设计与手工艺品的结合。在高科技的设计和生产中,传统的手工艺与高科技的生产、设计相结合,使得产品设计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大工业生产体系和方式正在向着大批量、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转型,这种转型是为了提供更多、更好、更适用的产品,为了适应人日益多元化的需求,蕴含着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一种艺术化趋势。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机械与电子技术与手工技艺相结合,根据所选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需要来采用不同的技术和工具。如:Hans Wegner 设计的Y椅(图2),构架采用弯曲木,另外的仅是编织物,自然材质感强烈,体现出人与自然材料的亲和性。归根结底,人们是想寻找一种新的复合关系,连接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实现双方的融合、共生、对话,以满足人们在“拟像”符号的世界中对更加复杂的品质的寻求。

三是机械产品趋向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它为产品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人性化的设计和诗意化的产品生产都将成为现实。就产品的生产而言,手工产品的手工艺品质、使得产品天生具有了人性,是“生态的产品”,大机器产品经过人性化、诗意化的设计,同样能创造出人性化的产品来。诗意化的和人性化的实际上就是艺术化的设计。如:卡尔洛·莫里洛设计的书桌(图3),采用玻璃台面,体现现代科技的特点,而原木和积层木的结构体现出自然材质的美,使该设计具有更多的艺术化特性。要实现这种艺术化的设计,不仅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如何从人性化的、生态的角度去从事设计,将产品设计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满足人们对复杂品质的需求,以此重塑人类的价值维度,构筑人的精神家园。

产品设计的终极指向是艺术化生存,这是一种高品质生活的概念。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功能需求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乐趣的载体。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来自于产品内在的品质是否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情感方式的需求。要使产品具有吸引力,设计师必须对生活方式展开研究,将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真正实现了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总结

当今,设计与艺术已在进一步交融,对话,互为汲取。设计产品逐渐从有形的物质产品转化成人与机器的对话关系,并且日益向着艺术化方向发展,其本质和内涵体现着对人的关怀。然而,随着消费主义盛行,图像传媒的发展和全面审美的泛化,人们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满足,丧失了精神的深度,以致于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开始丧失,精神被放逐,价值感逐渐缺失。面对大众主体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危机,产品设计要实现艺术化生存,必须从根源上进行思索,把行为、观念和器物本身互相整合,将“设计为人”的深刻内涵揭示出来,实现文化之间的积极互动。因此,在后现代语境中,实现产品设计的艺术化生存,才能为解决城市人的“精神疾病”在学术上建构使产品设计走向艺术化发展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stephen.R.C.hicks.Explaining Postmodernism.scholargy publishing,2004

[2] [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高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1997

[3] [法]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5] 李砚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第8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相关热搜: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  企业管理分析

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不断变化的时代,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一步一步由动力时代步入机械化时代、自动化时代,进而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社会经济形式也由农业经济社会进入工业经济社会,进而步入知识经济社会。这种技术和经济形式的改变正引起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也导致广泛的管理危机。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导致许多企业衰败的原因,正如Gerelle和Stark111所指出的,那就是“变化”。这种变化是剧烈的、突变的和难以预见的。许多企业的倒闭不是由于对这种变化的认识太迟而无法采取相应的对策所致,就是尽管认识到了这种挑战,由于无法完成需要的内部调整来适应这一挑战而所造成12。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我们的企业该怎样办,他们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付当前的改变和适应未来不可预见的变化?这引起了包括政府、企业界和理论界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也成为机械、计算机、自动控制、企业管理等各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本文通过对市场演变及其与之相应的企业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转变的分析,揭示企业管理变化的必然性,提出协同管理这一面向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制造模式的企业管理新概念,并将协同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协同管理的特点,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市场的变化过程

 

近一个世纪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经历了一个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在这种转变过程中,用户要求、竞争焦点、竞争方式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一)规模经济支配的大量生产型卖方市场(900~1970)

 

从本世纪初一直到40年代末,市场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基本上不愁销路。这一时期企业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提高效率扩大产品产量来满足市场对产品的大量需求。

 

从50年代到60年代末,工业化国家进入高速増长时期,竞争开始加剧,但市场仍未饱和。随着一些相对欠发达国家,如50年代瑞典、荷兰等欧洲国家和60年代的日本利用较低的劳动力成本生产较低价格的产品相继进入国际市场,使得价格成为用户购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成本也就成为企业竞争的一个新的焦点131。为赢得竞争,企业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如増大批量的方式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为大量的产品开拓新的尚未开发的市场。

 

这一时期的经营逻辑是:扩大批量降低成本激发需求继而进一步扩大批量141。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范围经济支配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型买方市场(1970~1990)

 

从70年代到80年代,随着市场需求逐渐饱和,那种生产什么就买什么,生产多少就能买多少的买方市场己逐渐被卖方市场所替代。用户对产品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产品品种多样化,以满足各种不同的使用要求,而且希望产品价格要低、性能要稳定以及质量要可靠。这种市场变化将竞争的焦点引向市场、价格、质量和可靠性151。企业开始认识到不仅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而且通过増加产品品种扩大市场适应范围也是増加效益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后者更为有效。从而使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大量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

 

在此期间,由于其产品具有质量高价格低性能可靠等优势,日本生产的家用电器、汽车、摩托车等产品充斥世界市场,日本企业取得了十分有利的竞争优势。

 

这一时期的经营逻辑是:扩大范围可以带来效益。范围经济成为起支配作用的经济理论。

 

(三)知识经济支配的批量定制生产型买方市场(1990~)

 

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东南亚经济的崛起及其中国和东欧一些国家经过市场经济改造,并相继进入国际市场,导致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产品能否及时开发和生产成为影响企业竞争的又一主导因素。知识经济开始发挥作用,企业的竞争方式开始转向以知识为基础以尽可能最低的成本、最高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生产定制化的产品。表1列出了各个时期市场竞争各种要素的变化情况。

 

二、生产制造模式的转变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也在不断调整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一般认为企业生产方式经历了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少品种大量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和批量定制化生产四个阶段,而相应的制造模式也经历了手工制作方式、福特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和敏捷制造方式四个发展时期6~91。表2列出了各个时期对应的生产方式和制造模式。

 

(一)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的手工制造模式

 

在本世纪10年代之前,包括汽车在内的产品生产主要是靠具有高度手工技艺的工匠一件一件地制作出来的。由于是手工生产(CraftProduction),几乎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件产品。这种生产制造模式效率底下,产量受到极大限制,难以满足市场对各种工业产品的大量需求。

 

(二)少品种大量生产的福特生产模式

 

为解决市场日趋紧张的供需矛盾,HenyFord创立了以零部件互换原理、作业单纯化原理以及移动装配法为代表的大量生产方式(MassProduction),应用其理论建立的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线于1913年在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投产,经过几年的运行产生了巨大的效益101。到20年代,这种大量生产模式在制造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奠定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了人们对产品数量的需求。几十年来,随着市场要求的变化和制造产品的复杂化,以及自动控制技术和各种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大量生产模式在形式和内容上也都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至今仍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统治地位1111,仍是“以量取胜”的普遍生产模式112。

 

大量生产模式虽然能以低的成本生产大量的产品,但其缺乏柔性、不能根据市场多品种要求灵活变换生产的弱点,在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面前日益暴露出来并越来越明显。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精益生产模式

 

进入70年代,兼备手工制造和大量生产两者的优点,同时又能克服两者的缺点的一种高质量、低成本并富有柔性的精益生产方式(LeanProduction)开始在日本企业大量应用。这种生产方式产生于丰田汽车公司的准时生产制(JIT),由于顺应了当时市场的变化要求,使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并于80年代开始逐渐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曾被许多学者|13'141认为将取代大量生产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制造业生产方

 

(四)批量定制化生产的敏捷制造模式

 

进入90年代,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己成为市场的重要标志,而由此带来的市场不稳定性、突变性和不可预见性趋势日益明显。精益生产虽然能以小批量、低成本、高质量、快速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具有一定的柔性和应变能力,但它只能应付己知的在预定范围内的变化,缺乏对未来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

 

也难以在市场变化出现时对系统作出及时的调整。

 

1991年由美国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敏捷制造模式(AgileManufacturing)1181,是一■种使企业既能快速适应各种预知的变化又能对不可预见的变化作出快速响应的新的制造模式。敏捷制造以市场机会为契机,借助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这种特有的组织形式,通过快速集成虚拟企业各个成员组织的各种核心优势,进行快速的产品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向用户提供各种符合个性要求的定制化产品方案,使企业快速实现各种市场需求,最终赢得市场竞争。由于敏捷制造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市场变化,普遍认为它将取代当今占统治地位的大量生产方式和精益生产方式,而成为21世纪的重要生产制造模式119-27。

 

三、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企业管理是一门实践科学,它的许多理论和方法是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同时,企业管理又对企业生产经营实践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应用其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深刻认识现状,分析和解决许多实际的管理问题。

 

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管理系统。随着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生产制造模式的转变,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一般认为,企业管理经历了从古典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现代管理的三个发展阶段。

 

虽然自有人类社会劳动起,就存在着管理。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却源于20世纪初的泰罗科学管理原理。所谓古典管理即是在此之前的管理,那时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凭经验,工人劳动无统一的操作规程,管理无统一的规则。人员培养靠师傅带徒弟。

 

泰罗的科学管理使企业管理摆脱了经验管理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管理的轨道,其主要思想是:①用③工人的作用就是准确无误地实现管理的要求281。其主要内容包括作业研究、计件工资制、标准化、计划与执行分开、例外管理、员工培训等,对于提高当时的劳动生产率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奠定了企业管理的基础。其后韦伯的行政管理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共同构筑了企业管理体系。专业化分工和科层式组织结构是该体系的基本理论依据。随后,虽然梅奥的霍桑实验开创了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管理的先河,产生了现代企业管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促使企业的组织形式也进行相应的改变,产生了事业部制、模拟分权制及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但企业管理基本上是在此原体系基础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指导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没有改变。

第9篇:传统手工技艺论文范文

关键词:写意性;现代性;人文精神;文人画

绘画的外在形式是基于艺术的内涵,对于艺术内在精神的追求是艺术不同的手法和意向。在历史中,绘画成为再现现实的手段,写实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首先构建了画面形式,随着绘画技术的不断发展,写实甚至成为了绘画的目的。针对于这种面貌,思考真实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一代代画家的重要课题。在精神与形式中的不断反思与反叛,带来艺术潮流的转变,从对于现实的描摹到不满足于再现,再到概括和抽象,继而不满足于形象的单一,回到对于现实的另一种再现,这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贯彻了整个艺术历史。经过如走上螺旋楼梯般的演进过程,艺术虽然始终在探讨关于人性的问题,但所探讨的深度已不同于开始。

一、艺术的再现的需要与其面临的困境

(一)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的产生有很多缘由,无论是巫术说、劳动说还是表现说等不同的原因,艺术自产生之初表现形式就是多样化的,但都具有对于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功能。位于西班牙的阿尔卡米拉洞窟距今已经有一万一千到一万七千年的历史,壁画带有象征性,对于公牛的动式、猎手的排兵布阵,都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受伤的公牛蜷伏的姿势和形态非常生动可感。中国古代以对于现实的描摹有长期的追求,相比较西方以素描光影关系为表现手法的再现方式,东方绘画的再现更接近于神似的写实。唐代的张璪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概括了至宋代达到鼎盛的中国绘画的创作方法。师造化,源于对于现实的观察和细致的体会。曾经有传说,建立翰林图画院的大画家宋徽宗赵佶,面对手下画院画家写生的仙鹤反复摇头,画家当面不敢问,后来得知宋徽宗说仙鹤的动式与毛羽表现的与现实相左。从中可以看出来,中国古人同样讲求写生与写实,这种写实不具有体积与光影的表现,但包含了更多对于神态与细部的逼真。

(二)写实与真实的冲突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摄影术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最初,绘画在宫廷中不只作为装饰存在,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人物肖像以及为统治者宣传,以人的形象、神的故事,构建空间形体合乎三维现实的画面。绘画的这种功能不断推进着绘画技法在写实表现上的技巧。今天的研究者发现,从15世纪时期,架上绘画为了更加接近逼真与写实,都有凸透镜等摄影工具的介入,我们不能否认,绘画的再现绝非现实的绝对镜像,而是经过了艺术家个人审美与艺术追求的过滤升华。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小荷尔拜因的代表作《在伦敦的法国使节》(1533年)中,勋爵与主教的着装极尽细致精致,对于质感的华丽与细节的真实都呈现出高像素照相机的真实。我们再来看位于两层桌子上的,证明身份与才学的工具的描绘,在空间透视上是经过了严格的计算和描绘;桌上的乐器与地面的花纹显示出对于数字与空间结构的精确计算,更让我们确信在架上作品中具有精密透镜参与的地方。画面下方被拉长的骷髅头,观者站在画面正前方看图像呈现长条形的抽象图形,当观者走到画面右侧方观看,图像随着位置的移动越来越逼真,接近标准的如照片般的骷髅头骨形象。这种逼真曾一度成为让人叹服的人类手工技艺可以达到的颠峰。然而,当19世纪照相术得以实现、慢慢普及,绘画的逼真开始贬值,人们开始思考机器在短时间即可实现的工作,人类运用大量的时间是否值得。画家应该追求的是神似或者超越逼真,一大批现代主义艺术家从批判传统、批判写实的角度开启了艺术新的大门。今天照相机可以从太空一览无余的还原地面每一寸细微的图像,人类可以观测到粒子的存在,照片中的写实与我们逻辑中感受的真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照片是绘画写实的终极版本,但不能说照片就是事物本来的最真实的样子。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各自完备的艺术体系,历经了宋代绘画对于精微与逼真的亦步亦趋、谨小慎微,历史的变革给了中国绘画一个反叛的机会,元代少数民族对于中原汉人的统治,让才情与骄傲共存的士大夫家族的文人雅士,无暇也不愿在以表面的真实细腻描摹绘画,他们形成了新的艺术审美旨趣,在这种以稚拙的笔法,深邃的精神追求为主题的绘画中,“写意”成为了文人画家在艺术中的追求。

二、绘画艺术的写意性与意向的表达

(一)西方艺术的抽象性

20世纪,西方架上绘画在艺术传统中挖掘和发现了绘画的表现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经了地理大发现、两次世界大战,哲学层面现代哲学对形而上的启迪,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宗教对人影响力的变化,众多的原因促成了绘画的表现性与批判性。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20世纪犹如一阵对于历史与民族性的反思而掀起的旋风,成为艺术新的潮流,表现主义绘画更多带有表现形式的综合性和艺术手段的实验性。在这个艺术流派成形之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个在柏林的自由艺术家集合而成的团体———青色四人组,继承了青骑士社对形式主义的追求。在抽象艺术的纲领性论著《论艺术的精神》中,康定斯基论述了艺术的发展是延续层级展开的,形成金字塔的构架。在金字塔底端是再现性的艺术,单纯写实与重复现实;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是经过了概括和形式归纳的高端的形象。康定斯基的理论中,移情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情感的移入,使得抽象的形式与表现内容成为融会更丰沛情绪的载体。在康定斯基的作品《若干个圆》中,圆形的重复涵盖了情绪的起伏,每个欣赏作品的人都可以从作品中体会到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情感体验。这种抽象性是西方绘画对特定意向进行追求过程中,带有写意性的艺术形式。从作品的完成过程中,艺术家完成作品过程中思维与行动的不确定性与流动性,正是其重要的特点。例如美国后现代艺术家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色域绘画与精神性绘画的代表罗斯科等画家都遵循着这种写意性的表达方式。

(二)东方文人画中的写意性

中国绘画中同样存在情感的迁移,在西方领域,被称为移情的现象。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倪云林创造了一种文人山水画的标准形式,被称为一江两岸。画面中人迹全无,一派萧索寂寥之景,远山俯卧于远景,近景陂陀树木,中间以大片湖水阻隔,施以淡墨,形成空寂的景致。倪云林出身无锡仕宦人家,家业富甲一方,但这个已富足两代的家族,到倪瓒这里偏偏只好文墨不好经商,优渥的生活不但给予了倪瓒丰富的文化给养,同时让他在精神和生活中有了极度的洁癖。创造出这种极度冷峻,近乎苛刻冷漠的绘画形式,正是倪云林至情至性所出。树石江水在这里都是人与精神的载体。倪瓒的绘画同元四家其他大家的作品影响了后世中国绘画艺术的外在形式与深层审美趋向。东方绘画与西方绘画看似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体系,但其归根结底是揭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