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职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护理毕业生;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患者
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1]发展于1975年,由英国Dundee大学的Dr. R.M. Harden提出,用于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被认为是评估医学生临床专业知识的金标准。OSCE要求每个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应用特定的技能和行为来护理标准化病人[2](Standardized Patients,简称SP)。这个工作环境是监考老师事先评估并安排妥当,由一系列的简短的评估,工作任务组成[3]。测试内容包括:入院介绍,临床资料的采集,在医学模拟人上实际操作等。从2010年起,我院应江苏省卫生厅要求对护理学院应届毕业生进行综合操作考核,以检验临床实习效果,为日后教学和实习提供可靠依据。但是传统的考核方法无法全面检验护理的临床能力,而且缺少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使得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寻找一种既接近临床又可以灵活应用于教学的考核模式。经过一系列的探讨与研究,我们采用OSCE对完成临床实习的毕业生进行考核。现在介绍OSCE在我院2010级护理专业毕业生综合模拟考核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1 研究对象
以我院2010级护理学院1-6班300名护生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生均为女性,年龄在18~21岁。两组的基础文化和在校所学课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本次考核中的SP病人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培训的兼职工作者,均为女生,年龄在43~55岁。SP病人的个人信息匿名处理,不侵犯隐私和人权。
2 方法
2.1 考核方法
实验组采取OSCE考核法。专业任课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的指导SP病人准确的模拟某一临床病种,并根据临床的真实案例设计出与考核密切相关的临床模拟病例。考生根据所给病例了解病人基本情况,分析病情和设计护理计划。考核流程包括入院介绍开始,一般资料收集,症状与体征的评估,提出护理方案和在医学模拟人上实施操作。对照组的考生按照传统考核方法在医学模拟病人身上实施单项护理操作。本次考核监考教师由我院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和盐城第一人民医院各科护士长兼我院护理学院教师组成。专兼职教师两两搭档组成考核小组,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监考。
2.2 评价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测评考核效果。问卷根据有关文献编制,采用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评价等级,计分依次为5分,4分,3分,2分,1分。问卷经过护理权威专家审核和修改,信度和效度通过测量符合要求。考生结束考核后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问卷300份,回收率100%,并且都为有效问卷。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
3 考核结果调查及评价
调查结果见表1。
4 讨论
4.1 目前,护理操作能力评估是医学教学评估的棘手问题同时也是热点话题。大多数护理高职院校操作考核偏重于动作规范性和熟练度,而忽视了操作对象和所处环境存在着差异,在考核过程中也无法体现护生的沟通能力及对病情的判断和动态评估能力。特别是对于护理毕业生,他们已经在临床实习一年,传统的考核模式已无法全面衡量他们的护理能力。OSCE考核模式是临床评估实习医生操作能力的首选考核方案,我院护理学院决定大胆采取OSCE模式考核应用于护理毕业生实践考核。通过考核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调查问卷,可以明显看出OSCE考核模式的效果和认可度。多数考生认为OSCE考核有助于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冲破临床分科模式的局限,与临床案例的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系统化贯彻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护理技术操作时能主动运用护理程序,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将应用整体护理理念去全面护理病人并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化的行为。
4.2 本次考核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SP病人。OSCE考核组多数护生反应,与SP病人沟通交流和对SP病人进行身体评估和临床真实操作环境相似,有利于反映临床护理的真实水平,同时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OSCE考核模式将各项临床护理基本操作可能发生的情况或意外设计入病例,并在SP病人身上有所体现,让护生对此作出判断,并做应急处理,教给护生沉着、冷静、遇事果断的应对方法,以提高护生的应急能力。此外,本次考核应用的是SP病人而不是生物模拟人更真实的反应护生的人文关怀思想和伦理道德意识。为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了基础。
4.3 通过和对照组的问卷数据分析对比,OSCE考核模式在十二个护生的能力提升方面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并且P
【参考文献】
[1]Mitchell, M.L., Henderson, A., Groves, M., Dalton, M., Nulty, D., 2009. The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 optimizing its value in the undergraduate nursing curriculum[J]. Nurse Education Today,29(4):398-404.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0177-02
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声誉的关键指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集中反应和体现,关系到高职院校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把高职毕业生视为“产品”,那么高职院校就是“加工厂”,而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则成为检验“产品”的通用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就业质量更能全面衡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本文试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并建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以期有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综合评价,提升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是衡量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率、自主创业率、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率、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等。当前,随着高职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院校职能部门对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形成了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评价体系。高职毕业生不同于本科、硕士毕业生,大多数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近些年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探索,理论成果比较丰富,具有较强实践应用性的成果不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规模的发展壮大,往往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究分析也不多,致使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单一,就业率成为考核就业工作的重要指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须加强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纵深研究,总结提炼出具有更广实用价值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
(一)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直接体现就业质量的首要要素,目前全国基本都采用签约率和就业率进行评估,签约率和就业率又可分为出初次签约率、年终签约率、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而初次就业率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是在毕业年度的六月底统计学校毕业生实际就业人数(包括专升本、出国深造、乡镇人才计划、参军入伍、灵活就业等)。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持续爬升,远远超过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这说明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其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愿意聘用高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力量。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是影响初次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毕业时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主要取决于毕业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其次是综合素质、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个人因素。不同毕业专业之间的就业质量差别,基本反映了社会用人单位对各高职毕业生的需求情况。高职院校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从招生数量、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法等各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专业对口率。专业对口率主要反映高职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是否对口,通过专业对口率检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是否适合市场需求。专业对口率在不同专业间差别较大,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我国整体教育体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启动较晚,在中学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致使高考盲目选择专业,无法明确职业发展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某专业领域的专门技能型人才,专业对口率直接体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只有提高专业对口率,才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专长,体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
(三)就业单位质量。近年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逐渐壮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就业路径也越来越广。据统计,现如今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已选择在民营企业就业,而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占据少数。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壮大,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都逐渐赶超国有企业,高职毕业生正是看中了民营企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用人单位的性质、规模和效益也直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职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的时也会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将就业单位质量作为评价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将是非常关键的。
(四)薪酬福利。薪酬福利是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工资、奖金、津贴等,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民基本工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高职毕业生薪酬待遇水平的高低,直接与毕业生的生活状况息息相关,是毕业生就业能力、自身价值和对社会、企业风险能力的反映,也是社会对毕业生认可程度的反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用人单位给予毕业生初次薪酬待遇,与就业地区平均工资相比,直接表现出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一般认为工资绝对值越高,就业质量越高。据调查,近年来高职毕业生起薪不断升高,体现了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
(五)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据劳动法对职业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用人单位为毕业生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关系到大学生抵御职业风险的能力,以及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感的实现,是高质量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同时,高职毕业生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也可以衡量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毕业生的工作稳定率,为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自主创业率。在国家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范畴中,自主创业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被列入就业行列。毕业生自主创办经济实体的人数,可根据毕业生提供的营业执照来认定。自主创业是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可以起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高职毕业生创业的比例逐年提升,因此,重视自主创业,将对推动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导向引领作用。
(七)工作稳定性。随着社会劳动工作制度的逐步改革,大多数毕业生都想通过调换单位找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但是,对于刚毕业的高职学生,过于频繁的辞职、跳槽,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用人单位会在试用期满后,根据表现辞退部分毕业生,也说明某些毕业生的竞争力不强和适应能力差,直接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状态和质量,将工作稳定性列入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可以充分考证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八)工作满意度。此项指标是针对高职毕业生对所从事职业的主观满意度。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在考虑硬性指标的同时,还要充分尊重毕业生自身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满意度跟踪调查可采用问卷调查法等,通过邮件、现场作答、QQ通信等多种形式,统计出高职毕业生对现在所从事工作满意度比率。工作满意度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感性指标,直接反映毕业生的工作状况,预示着毕业在本职岗位的稳定性和发展前景。
三、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建构必须真实客观反映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必须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建构出一套科学性和操作性兼备的评价体系。为此,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遵循几项原则。第一,要以评价体系的主要指标为依据,尽可能全方位科学反映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第二,评价就业质量的范围广、种类多,不可能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只能选取能反映就业质量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关键性指标,从而更具有代表性体现就业质量的优劣;第三,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满足统计分析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实用的原则,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的就业质量统计分析。
根据以上三项必须坚持的原则,结合笔者就业工作实践,以现行就业统计工作为基础,将指标体系的评分体系转化为评分表,总分设为100分,对每一指标的各类等级逐一进行分数设定,最终加合各项指标的分值得出基于各学校、各学院或各专业的就业质量评价分数。
综上所述,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指标建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项指标在体系中的比重分配非常关键,直接反映出就业质量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建立评价体系需要长期艰苦的一线基层就业工作,需要深入毕业生中了解发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从而总结出具有广泛实践性的评价指标。要充分认识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性,将就业质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之中,促进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春堂.高校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与就业指导[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测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1)
[3]杨河清.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实证分析[J].中国劳动,2007(12)
1.加强政策倾斜,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1)政府应把高职毕业生就业纳入民生工程,继续大力实施政策性就业项目,积极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和就业指导,要在舆论支持、政策扶持、经费倾斜、业务指导等方面给高职教育大力支持。
(2)建立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将就业准入制度落到实处,积极推动校企联合,为高职生实习、就业和高职教师社会实践提供平台,用人单位要根据实际岗位需要,保持和加大优秀高职毕业生的招聘力度。
(3)加快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保障制度。相关部门应出台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办法,共同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进社区服务计划”等项目的招募、派遣工作,要为服务期满的毕业生落实好升学优惠政策,提供岗位推荐、就业指导等服务。
2.高职院校应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就业
(1)专业及课程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之前应积极开展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状况分析、就业竞争力分析和岗位技能要求分析等工作,加强学院自身内涵建设,突出办学优势,提高社会特别是地区企业单位的认可度。高职院校要树立两个服务观念,服务学生的同时也服务市场经济,将市场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对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紧密结合,深化以专业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创新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学与服务工作。据统计,高职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普遍反映需要学院帮助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以及在专业就业方向的指导。高职学生职业工作经验的积累、职业实践技能的锻炼和对社会企业的实践经验,应在高职三年教育的各学期教学中得到体现。
(3)加强学生创业教育。要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中,创新与创业教育常态化;要充分利用学生第二课堂时间,可通过组建创业协会、举办创业讲座、开展创业规划大赛等,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创业创新教育。
3.高职学生应做好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
一方面,学生在学校的引导下,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接触和了解社会,根据实际需求,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完善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毕业生应转变择业观——先就业后择业。“一步到位”的求职择业在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已不可能完全实现了,如果过分地计较眼前的职业工作是否满意理想,则会失去许多职业生涯起步的机会。应在先就业的过程中充分积累工作经验和探索职业行业发展,明确在职业行业中自我价值地位,并积极努力得到提升,为以后得到理想的工作机会做好准备。
二、总结
关键词:毕业设计;小微企业;高职;校企合作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目的是使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或课程所涉及的某一领域的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职毕业设计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的毕业设计大部分是在实习企业进行,这些企业大都是小微型企业,学生是准员工身份,以工作为主,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做毕业设计,只能突击或抄袭。企业不愿意参与毕业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不能给学生与学校指导教师提供帮助。
在合作中,高职院校很少考虑小微型企业的困难与利益,缺少调研、听取意见。缺少学校的支持与管理,使得这部分高职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较低。为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必须考虑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做到企业与学校双赢,才能真正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过程中小微型企业的困难与对策
近年来,笔者在工作中广泛调研了小微型企业领导、人事经理、部门经理及顶岗实习的学生,整理总结了企业在与高职合作毕业设计时存在的困难与顾虑,提出了个人的看法与建议。
1.担心学生实习结束不能签约
小微型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最关心的是学生能不能留下来。期间,企业需要安排住宿、岗前培训,专人负责与管理,承担安全、教育等一系列的责任,投入很大的精力与金钱。但往往学生实习一结束,大部分就离开了培养他的企业,使得企业感觉投入多回报少。这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从思想上让学生能扎根于一线,树立吃苦耐劳、钻研技能的精神。
2.技术力量薄弱
小微型企业技术人员由于自身对毕业设计缺乏了解,不能较好地履行责职,不能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此时,学校应对聘用的小微企业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或者由校内指导老师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以更好地共同完成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3.唯恐技术泄密
出于对自身知识产权的保护,小微型企业一般不愿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技术资料,更不愿意让学生将这些资料用于毕业设计。针对技术含量高机密的课题,学校应组织学生与企业签订三方保密协议,以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企业认为毕业设计没有必要
大部分小微型企业对毕业设计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根本不需要毕业设计。它们只是关心学生有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其能力的要求不高。这一方面是小微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也与企业领导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有关。这需要与企业领导宣传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其认同学生能力的提高对企业后继发展有帮助。
5.不希望毕业设计影响正常生产
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会由于一些原因,要求学生返校,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小微型企业的人手来本就紧张,往往不批准学生的返校请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尽量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完成工作,减少返校的次数;此外,需要统一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期限,保证5月结束实习,6月学生可以统一返校,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完成毕业设计。
三、小微型企业参与学生毕业设计可能获得的回报
企业的本性是获取更多的利润,其本身并没有履行其服务教育的义务,小微型企业更是如此。笔者认为在新的毕业设计模式下,小微型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将会有以下三方面的获益:
1.给企业培养潜在的员工
在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领导与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了企业的产品,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通过相处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感情,毕业后实习的学生很可能签约企业成为正式员工,这等于是学校出力帮助企业培养了自己的员工。
2.提高现有员工的技术水平
合作过程中,小微型企业会指定一名技术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参与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答辩全过程。这对企业指导教师来说是一个提高、学习交流的宝贵机会。对企业来说,既巩固提高了既有的技术力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也有利于企业的技改工作。
3.解决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科研能力。以常州科教城五所高职院校为例,2011~2012学年提供技术开发226项,技术转让23项,提供技术服务90项,提供技术咨询50项。小微型企业自身技术力量弱,在与高职进行毕业设计的合作中,可直接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从而引进高职教师与学生的力量协同攻关。这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与企业竞争力,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帮助企业通过事业魅力留住人才。
校企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学校工作的重点往往集中在大中型企业订单班,对于大部分分散在小微型企业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学生缺少研究与关注。本文分析了在合作中,小微型企业的困难与可能的获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以此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与变革,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最终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实践教育是根本出发点。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进程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已成为上级教学主管部门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优劣的一项关键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设计工作的越加重视,各高职院校对毕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加深,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但目前为止,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现状,找出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完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对保障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标准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成绩仍采用校方主导的毕业设计成果评价模式,采用以答辩成绩为主的毕业设计考核评价体系,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已难以对高职教育毕业设计质量作出公正科学的评价,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求
2.毕业设计配套管理制度不健全。高职院校虽大多有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但缺乏专项的毕业设计管理和质量监控制度,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
3.毕业设计监管方法陈旧,过程监管不到位。毕业设计不同于一般的实践教学,它具有环节多、任务重、综合性强等特点,且大多与顶岗实习结合实施,传统的面对面监管无法涵盖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部分环节指导教师无法掌控学生的具体情况。
4.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主体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成果质量的评价反馈主要来源于指导教师、答辩教师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意见,缺乏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反馈意见。
针对目前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大环境下,高职毕业设计教学急需重视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强化企业、行业、教育职能部门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因而急需制定一套相对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模式,让毕业设计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二、基于互联网的分层多元化高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1.分专业制定和完善基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的各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毕业设计为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的专业必修课,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实践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的直接检验[1]。各专业需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本专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对毕业设计各环节含课题选择、实施流程、技术规范等做出详细的规定。《毕业设计课程标准》一般包含课程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与组织、选题、考核标准与方式、课程实施条件等。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色补充相关内容,建立对接产业、服务产业,规范、专业、可行的毕业设计课程标准。
2.构建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分层管理体系
全校毕业设计工作在主管教学副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学校教务处负责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面指导以及有关制度和规范的制订,负责对毕业设计工作总体的管理、监督和评估。学校成立毕业设计工作专项领导小组;各学院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对本学院毕业设计工作并指定专人对毕业设计进行检查,掌握毕业设计质量与进度,协调有关问题;各系部建立毕业设计专项工作执行小组,制定详细的毕业设计工作方案,明确学生设计要求及评价标准,组织实施毕业设计。
3.依托互联网强化分层多元化过程监管
教务处与各院系均要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各环节的检查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采用自查、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相结合,对毕业设计前期安排、中期实施、后期总结等各阶段进行过程管理和督查,并及时公布各阶段检查和抽查结果。同时学校、学院、系部、指导教师、学生均可依托世界大学城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毕业设计专栏,展示毕业设计各阶段的进展和成果,突破时空的制约,及时进行指导、沟通和反馈。教育职能部门对各高职院校毕业设计工作和成果进行专项检查,开展高职毕业设计相关专题研讨,全面评价各高校毕业设计工作,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各高校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4.建立多元化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逐步推行毕业设计“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制,鼓励指导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将企业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任务。加强学生、学校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三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学生毕业设计进展和质量。毕业设计成果质量评价以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成果为依据,需综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的评阅结果和行业企业专家的评阅、答辩意见。过程评价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完整地执行毕业设计实施计划,成果评价主要考核其科学性、规范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答辩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对设计任务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完善学校毕业设计质量反馈机制,除学校指导教师、答辩专家等高校教师为主体的反馈来源外,结合行业、企业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专项抽查的指导反馈意见,形成校、企、政多方联动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关键词:毕业设计;高职院校;规范
1 高职学院毕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高职学院的毕业设计是高职学院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时间技能的全面总结,是独立完成所学专业范围内项目设计或专业工作的最初尝试,是培养“能够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过程。
高职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能解决工程过程中的需求分析、建立规格说明、设计并实现该系统和对系统进行测试与分析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1.1 高职学院毕业设计的目的
1)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毕业设计不是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某一课程所学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实践性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断体验和升华,将平时所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问题的研究或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毕业设计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学生的沟通技能。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材料分析、整理、报告的形成,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论文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书面交流思想的能力:另外,通过论文答辩过程,提高了学生发表见解或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口头表述能力。
4)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毕业设计的过程,无论是硬件项目还是软件项目通常由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团队来完成,学院将团队责任感、合作技能和协作能力作为高职学院学生教育的一部分来培养。
1.2 高职学院毕业设计的要求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锻炼独立的工作能力。
3)提高无师自通的学习能力。
4)积累系统的规范方法。
5)掌握项目的管理方法。
2 当前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毕业设计前存在的问题
学生入校时就缺少对所学专业架构的了解,不知道某一门课程为什么开设?为什么学习?有什么用?特别是不清楚课程与将来就业之间的关系,只是在被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项目化的工程实践和训练,有理论知识但缺少应用技能,缺少真正的企业项目锻炼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对项目的整个流程和需要的文本格式及研究方法等缺少练习。以上这些都需要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应当了解并能够掌握的。
2.2 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太大,涵盖面太广,学生难以深入探讨,无法实现,造成抄袭或应付的现象。
2)题目难度大,作为一个高职学院的学牛根本无法完成,最后造成毕业设计草草结水,根本无法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3)选题偏离所学的专业方向,或者与学生将来拟就业的单位业务相关性较少,小能够激励学生毕业设计的兴趣。
4)教师设定的题目与往届学生的题目相同或相似,容易导致抄袭。
5)教师所设定的题目缺少实际的应用价值,只是为了学生的毕业设计面临时拼凑而来,缺乏认真、细致的思考。
2.3 学院资源存在的问题
1)大多高职学院均是从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师资源缺乏,加之扩招的影响,每年毕业的学生太多,导致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结束时尚不完全认识学生,何谈指导?
2)高职学院开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和企事业紧密相关的专业,校内的实训基地或实训场所,仅能满足正常的教学,很难抽出部分实验审进行专门的毕业设计,在实验条件的质和量上都难于满足毕业设计的要求。
3)高职学院的教师大多科研能力不强,导致科研经费不足,学院的经费又不能解决实验的需求,因此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难于提高。
2.4 指导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开始前,指导教师没有给学生讲清楚该毕业设计目的、总体的解决思路和具体细致的要求,导致学生不知从何下手,耽误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最终使学生在实质阶段投入的精力太少,无法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个别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不闻不问,半时忙于其他事情,很少和学生见面,对设计过程缺乏指导,对设计质量缺少监督,没有阶段性的检查验收和提出下一步工作的要求,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出现偏差,耽误较多时间。
3)部分指导教师自己没有认真研究毕业设计的相关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规范等,自己尚不清楚具体论文书写要求和时间进度,致使学生时常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
4)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记录本填写不认真,为应付工作而填写,许多记录填写不全或事后补写,给学生下达的任务不详细,指导不到位。更有甚者,指导记录本不是教师本人分阶段按时填写,而是由学生一次性完成的。
5)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没有认真指导,学生对规范要求不清,等到初稿上交后,指导教师也没有真正花时间认真审阅论文的结构和规范性等,致使论文提交后错误百出。
2.5 毕业设计书写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对项目的核心或关键问题解决不好,不能够突出自己研究的内容与见解,特别在创新性方面描述不清,或者对研究成果不会总结,导致整个论文重点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文章编排较乱。
2)学生写作能力不强,出现资料堆砌、抄录,缺少数据测试或验证,论据不足或者论证不充分,甚至出现文不对题的论文。
3)外文应用能力不强。翻译摘要等还要上网在线翻译,致使摘要、外文资料等翻译错误百出,不符合科研论文的基本要求。
4)对文档编辑软件使用不熟练,目录不会自动生成,论文排版不规范,图表名、标点符号使用、参考文献和引用标注不规范,甚至有的论文错别字很多。
2.6 毕业答辩存在的问题
1)指导教师对论文的批阅意见太少,存在应付的现象,现场答辩提问太少,针对性太差,答辩时间太短,答辩委员会的结语太简单,没有指出优缺点及改进建议。
2)部分指导教师评定成绩虚高,与评阅、答辩成绩等级严重不符,导致在省教育厅专家抽查时,出现学院的优秀论文抽检不合格现象。
2.7 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问题
1)毕业设计基本上都是安排在高职院校的第5学期,而这时许多学生就开始找工作,到企业实习并陆续就业,教学秩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只能利用毕业设计的时间准备应聘材料,参加招聘会和各类应聘考试,所以,学生选课题时也大多选择简单的或不需要实际动手设计程序的课题,很少有人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课题。在毕业设计中,学生 遇到困难,不是迎难而上,而是避难就简,到网上下载,东拼西凑,甚至互相抄袭、拷贝,敷衍了事。
2)在毕业设计环节,有部分学生已找好就业岗位,需要到岗位上实习,而到了岗位上要完成并做好工作,很难有时间去做毕业设计。有些学校指导老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网上指导(如QQ),电话指导等,毕业设计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3)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后,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根本不具备做毕业设计的条件,最基本的电脑工具都没有,学生又如何去毕业设计,只能促使学生去应付了事。
3 改革当前高职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的措施
3.1 从国家指导的层面进行解决
1)对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因此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要求上应当以应用为主,而不是以研究为主,这一目标决定了学生的毕业设计同木科的毕业设计不同。
2)基于上述的培养目标,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毕业设计标准来规范高职学院的毕业设计,更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如设计报告、调查报告、大赛作品、高水平的考证等均可以作为高职学生毕业设计题目。
3.2 从学院政策的层面进行解决
1)学院应当出台政策,从学生入校到毕业设计前,每个专业的核心课程应采取项目化教学,至少应使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独立完成一个特定项目并进行项目答辩。
2)学院和系部应当成立毕业设计题目答辩制度,充分让教师对题目本身及对学生的指导目标明确。
3)实行指导教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制度,这样也可以使选题更加规范、合理。
4)实行毕业设计的外审制度,杜绝抄袭现象发生。
5)实行答辩过程指导教师回避制度,既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参加本组答辩。
6)重视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保证学生的毕业设计工作。
7)实施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的模式,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学生到实习单位后由实习单位给学生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学校安排辅带老师,共同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毕业选题来源与企业,但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经学院审批,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
8)以竞赛及考证的方式替代毕业设计,近几年来各类组织举办了不少竞赛活动,如全国高职物流技能大赛、全国化工技能大赛、全国机械技能大赛、计算机技能竞赛等等;学生平时积极参加国家及知名公司组织的认证考试,如计算机专业的软件水平考试、思科认证考试、SUN认证考试、Orao]e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以及Linux认证考试等。对于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级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通过高水平认证考试等情况,其钻研难度和深度,基本上能满足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在按规定要求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进行完善,这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
3.3 从系部管理层面进行解决
1)建立严格的教师指导检查制度,系部每周或至少两周要督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指导记录本的填写情况。
2)严格学生的考勤制度,指导教师每周将其指导的时间提交给系部由系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查,对不按时进行指导的学生进行处理,以加强过程管理。
3)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学习,使其一定按照规范化去执行。
4)系部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不仅仅是由系部的教师组成,还应由企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其他院校的教师参加,全面统筹毕业设计的安排和答辩工作。
5)严把毕业设计的质量关和毕业设计的规范化建设。
6)系部应当设计更加细致和可操作的流程、规范化的文本以便考核。
3.4 从指导教师的层面进行解决
1)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作风问题建设,教风建设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兢兢业业的态度,制度上要达到责任、义务和利益的统一,引导教师走上规范化之路。
2)指导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技术和工艺流程,另一方面能够从企业中获得一些科研项目,有了项目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前期的研究和探讨。
3)教师每年都应当发表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3.5 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进行解决
1)学生毕业设计做的好与坏,关键的问题是态度问题,即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如果不能对毕业设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无论如何是做不好毕业设计的。
2)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应当大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思考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完成的,它需要不断的实践方能达到。
3)学生应学会规范化工作的能力,既要按照要求去完成规定的工作。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至今,成绩显著,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针对性不强。大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由辅导教师开展,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辅导教师很难从专业行业的角度对毕业生提供有效的行业需求特点及建议,就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行业开展的情况而言,针对性不强。
2、就业指导思想不统一,体系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沿用本科教育模式,注重课程的设计开发,而忽略了高职教育特点。高职教育主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在教材、案例选用上,应该结合自身教育特点,结合行业特色,有的放矢。
3、就业指导工作中价值取向功利性突出。在竞争、就业压力不段增大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强调优先保证就业率,片面强调初次就业率,对就业质量关注度不够,就业质量由就业岗位薪酬高低来评价,没有对社会、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在就业功利性的影响下,会造成高职毕业生的频繁跳槽,不利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合理指导高职学生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是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的前提,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持续过程,在职业生涯中有提纲契领的作用。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助于在校高职大学生了解专业背景,审视自我、分析社会环境,制定中长期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在校学生提早认识到专业与社会的联系,驱动高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指导假期的社会实践,明确学习目标,行业需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才观。
在指导高职学生就业中我们发现以下两种突出问题:一是毕业生无业可就,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是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经济脱节,供需矛盾突出,该行业暂时无工作岗位供给;二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类毕业生主要是对工作环境、工作地点、工作薪酬要求较高、怕吃苦、独立性差。如材料硅酸盐专业,毕业生一听是进水泥厂,就都不愿意去了,学生缺乏对本行业的具体认识。
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出发,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是阶段性的,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长期的持续的动态过程,要树立高职学生合理的就业观、成才观,高职院校必须理清2者的关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从学生思的源头上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针对“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情况.指导者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立场出发,进行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
三、高职学生多维度就业意识培养的方法及途径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根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联合编写的《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高职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仅次于“985”重点高校①。在宏观经济下行,保障就业率的前提下,如何培养高职毕业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重点探索的问题。
就业意识是驱动高职学生合理就业的主观动力,培养高职学生多维度就业意识是高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在高职学生就业意识培养方面,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交叉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培养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积极向上的、发散性的、多维度的思维意识,可减少学生在就业时误入思想歧途,降低心理疾病、促进就业、有利学生成长成才。立足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统一指导思想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思想是战略性的,通过查阅文献及总结实际工作经验,我们将就业指导理论归纳如下:
(1)先就业,再择业
“先就业,再择业”是目前高校指导毕业生就业中运用得较多的理论,主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结合高职办学特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应结合具体的行业背景而展开,而不是盲目的先就业。首先要求高职学生对自己和专业进行合理的分析。在本专业所在行业确实无法提供工作岗位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转而向其他行业谋求岗位。尽量减少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高职学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6-0208-02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高职学校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高职毕业生自身的未来发展问题,同时也影响到高职学校的社会声誉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强和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缓解就业形势。本文就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造成原因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和提高后危机时代高职学生就业率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的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效益和声誉。
1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11 社会需求间存在结构性的矛盾
当前,高职学生在就业方面同社会需求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1)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合理,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
(2)高职学生缺乏对未来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且缺乏较高的职业素养。
(3)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无法跟上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4)高职学生对用人市场不熟悉,缺乏通常、有效的就业信息,且求职技巧不高。
12 学生缺乏充足的就业竞争力
目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普遍将学历列为一项必要的条件,学历俨然成了应聘的“敲门砖”。虽然一些非技术性的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不高,但由于我国高校扩招的影响,导致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才激增,这些学生在无法找到理想的技术性工作后,转而同高职学生一起竞争非技术性岗位,从而大大增加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困难。同时,由于下层劳动市场大量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涌入,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重心下移的行动受阻,这也从另一个方面造成高职学生就业的困难。
13 毕业人数超出社会的需求量
随着高校扩招、农民工进城等社会形势的影响,导致城市人才市场的饱和,企业的用人量远远无法满足激增的就业人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起,高职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正在逐年的降低。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等社会经济客观发展的影响,导致不少中小企业破产和被淘汰,造成人才需求量的减少,这也进一步的导致人才就业的困难。
14 地方政府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
虽然目前大部分地方政府为了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鼓励和提倡高校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以及“西部大开发”政策,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到位、不完善,导致这一政策的收效不明显,无法吸引大量的高职学生主动的参与其中,而是宁可在东部发达城市进行打拼。
2导致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21 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
当前,大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畏惧艰苦,对工作的要求较高,求舒适、图稳定,从而使得自身的职业能力同目标工作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导致应聘的失败。同时,大部分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使得本就拥挤的城市人才市场压力更大,进一步的增大了就业的难度。此外,有些高职学生在求职时好高骛远,同他人进行盲目的攀比,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位,最终导致就业机会的丢失。
22 产学合作工作不到位
通常情况下,高职学校由于自身教育培养的特殊性,常常同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也能够更好地为企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但在当前的实际社会中,我国大部分高职学校在产学合作上的工作不到位、不完善,学校无法深层次的同企业开展用人合作,导致高职学生就业率的低下。
23缺乏合理的专业配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企业对劳动力的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产业、第一产业的用人量下降,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等的用人量大幅增加,且各类产业的内部分工岗位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导致对人才知识、经验、技术、技能、工种等方面要求的改变。然而高职学校在安排专业课程时,仍旧套用原有的传统科目设置,这就导致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不能满足当前企业经营发展的需要,造成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进而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困难。
3促进后危机时代高职学生就业的措施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高职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在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各级政府和相关学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率,缓解就业矛盾和社会压力。具体措施为:
31加强学生正确就业观的树立
针对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就业观误区的情况,各高职院校要积极的组织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对学生讲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社会就业趋势等,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念,并指导学生进行切实、合理的择业行为,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全面、准确地对自身价值进行评估,从而更好的选择相适应的企业和岗位。
32优化专业设置,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大局
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继续,因此,国家正在不断转变经济结构,因此,高职院校也要不断加强对现有经济结构的掌握与了解,将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努力把握调整经济结构的方向,不断完善现有的专业规模、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以及专业方向,比如增加物流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等;二是把握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新方向,着力于培养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生产业等相关人才,从而更好地应用国际金融危机,适应国家以及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
33深化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
在当前人才市场环境下,高职院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此,必须要创新人才模式,实施和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的产学合作模式,以培养出更佳的实践型和复合型人才,这也是成功解决高职院校运营的一个主要方法,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构筑双赢的发展模式和机制,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可以实施订单式教学模式,将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纳入我国教学的改革主要内容,并将其作为国家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全面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充分调动企业、政府和学校的主动性,发挥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以此来完成人才培养目标。
(2)创新校企运营模式,要求高校的教育事业必须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将技能要求、企业岗位、学校专业设置以及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相结合,使得企业全面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决策当中。
4结论
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属于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社会生活质量,也影响到我国高职院校和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因此,国家各级政府和高职院校要认真、深入地探讨和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和职业发展效果,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长效、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聂媛媛后金融危机时代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1(3).
[2]傅琼新形势下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几点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陈淼根试论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就业教育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3).
[4]谷岩后危机时代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5).
[关键词]高职 创业教育 创业机会 TEEM
[作者简介]余彦蓉(1977- ),女,湖南湘潭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市场营销;董平(1976- ),男,湖南益阳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管理。(广东 广州 510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内容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1B008)、2010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广州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9A167)和2010年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州市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A1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100-03
[摘要]高职院校应建立起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文章通过在经验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基于创造力的创业机会认知模型”,构建了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模型,总结出适合高职院校的“战术”创业教育模式(简称TEEM)构成要素,并以此设计相应的多层次教学内容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手段。
[关键词]高职 创业教育 创业机会 TEEM
[作者简介]余彦蓉(1977- ),女,湖南湘潭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与市场营销;董平(1976- ),男,湖南益阳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商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企业管理。(广东 广州 51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