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政治思想学习体会范文

政治思想学习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政治思想学习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政治思想学习体会

第1篇:政治思想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一、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内涵

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最终要为社会服务,由社会来检验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者,能否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这同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程度地高低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期间加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十分必要。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学生个体社会化,在大学阶段,大学生要学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增强新的社会行为能力,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什么是社会化,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其内涵是有所不同的。在西方最早的系统的探讨社会化问题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他认为社会化的关键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把教育视为最有效的社会化的手段,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社会的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用最有效的手段,把儿童从具有非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能过集体生活的人,也就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罗伯逊认为,“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人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北京大学编写的《社会学教程》认为,“社会化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教育社会学认为,“社会化就是个人学习其所处社会的行为模式,由一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生作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教”结合的产物,既是社会延续的自然继承者,又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他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后备军的力量,所以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应赋予其特殊的涵义。在这里,笔者认为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是指作为主体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社会生活不断进行调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成为一个自食其力,适应社会各种要求的社会人,这应是大学阶段要完成的一个质的转变。

二、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社会化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贯穿人的一生。大学生的社会化则是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由于初高中阶段以升学教育为主,大学时期又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使得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程度远远滞后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程度。其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主体自主性缺失,功利性增强。

当今大学生在选择学校、专业、学习内容、学习动机等方面功利化倾向明显增强。许多大学生利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应付专业课,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各种各样的职业资格证书,他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英语、计算机和其他各种资格证的考试上,只是在期末临时准备应付专业课考试。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实用学科,而忽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不再“耻于谈利”而是越来越注重实惠,大学生道德世界中的世俗化和务实性倾向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各种观念无不被世俗和实惠所包裹,在利益的冲击下,丧失原则,盲目从众,这实际上是摈弃了大学生对个人、对社会应有的社会认知基本能力,缺乏自主性。

第二,大学生缺乏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

在当今社会,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的失衡使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出现偏颇,形成消费的后现代化。作为大学生应力所能及地位父母分担责任,而有的同学不顾父母的艰辛,超前消费、炫耀消费、攀比消费,为此不计后果以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等。有的甚至违背社会公德,或违反法纪来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私欲,只求索取不谈奉献,形成“人人为我天经地义”的观念,追求自我,进而忽视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由于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不少大学生抱着玩世不恭的态度谈恋爱,不愿付出真正的感情,谈恋爱就像吃快餐一样,形成恋爱的“快餐化”,对家庭和社会毫无责任感。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出现人际冲突。

大学时代是一个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独的时代,既希望有一方完全属于自己的自由角落,又害怕孤独,常处在个体心理闭锁又渴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心理冲突中。同学之间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不尽相同,其个性差异更显突出,一方面大学集体生活方式为大学生之间社会交往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使得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得以频繁的进行,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不是十分懂得如何去理解别人,不太清楚该怎样与人和睦相处,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交往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与同学关系紧张,没有知心朋友。有时在交往中缺乏沟通技巧,人际交往困难,对陌生的人际环境缺乏一种基本的评估和把握,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由此阻碍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进程。

第四,大学生耐挫力较低,依赖性强。

现如今的大学生绝大数都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在家庭中实行“包办”的行为模式,从起床吃饭穿衣到注意安全,能包办的事情都包办,这种热心的包办无情地剥夺了子女们社会化的机会和权力。当他们碰到考试失败、交友受挫、择业失败等不可测因素等引起的情绪体验就会表现出承受力低的倾向,找父母帮助解决,甚至选择逃避,进而产生不良心理反应,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大学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受社会条件、社会关系同志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讲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从党和国家对德育目标的要求来看,“高校德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的,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最终归宿于大学生个体的人的价值的提升,这也正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功能。无可否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对大学生道德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文认为,要完成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德育工作要强化载体作用。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满足大学生社会化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高层次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载体,在大学生逐步从“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中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功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其个体的社会化有着积极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校园文化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大学生预演今后工作和生活的舞台,为大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演习如何接触社会、适应社会,并逐步认同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大学生通过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借以积累不同的角色体验和经验,是促进其成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培养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拓宽了知识视野,逐步学会了自我管理,提高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时下高校校园蓬勃开展的勤工俭学、“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援助、社会调查等带有大学生特色的活动,为大学生获得社会经验,汲取社会营养,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适应社会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体现了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要求和适应。

第二,学校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寓德育于实践中。

陶行知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社会实践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寓德育于实践中,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勤俭自强、善于创造的精神得到了发扬,使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不断增强,不断进行实践活动,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实践需要的人才,为大学生提供广泛的社会互动的机会,促进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改变过去社会化程度不高的状况,进而锻炼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活动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使学生从“纯书生型”发展为“理论联系实际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促使大学生个体社会化。

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更是普遍之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另一方面也可误导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养成不良习惯。可见,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个体社会化作用与日俱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看到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同时又要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大学生分清良莠、树立崇高的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社会经验转化为内在个人经验,掌握社会规范,形成健康人格,帮助大学生把时代要求内化为自我意识,这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健康发展。

注释:

①.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EB/OL].news.省略/edu/2005-01-19.

参考文献

[1]王敏.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8-59.

[2]郑永廷.论高校德育的功能发展[J].新华文摘,2001,3:13-15.

[3]张益民,阳鲁平.当代大学生社会化条件及其优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14:24-25.

[4]陈明龙.高校德育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功能[J].高等农业教育,2005,8:30-31.

第2篇:政治思想学习体会范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直受到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栽培,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领悟与贯彻执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在培养各类人才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教育任务。基于这一情况,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密关系进行了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进行合理的理论指导。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武装全党和加强教育人民方面,要坚持运用中国话的最新研究成果,要坚持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要运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鼓舞斗志,要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社会发展的风尚,从而实现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巩固。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国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2. 我国大学生在时代进步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可避免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其影响,诸如新潮文化、网络文化、西方文化与韩流文化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影响。

2.1新潮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博弈

新潮文化一般是指社会中新生的事物、理念等,对大学生这一类的年轻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包括了电影、网络、音乐等主流元素。以新潮文化带给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来看,大多数的新潮文化元素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过分的关注,就会造成很多负面的情况,比如某些大学生就不注重自身的经济条件,过度追求新潮文化,给家庭和自身带来了经济压力。最关键的是,新潮文化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甚至影响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坚持,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下降,大学生个人思想品质的提升缺乏理性指导,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2.2网络文化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重要内容

随着计算机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比重越来越大,因其开放的网络交流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及运用工具的方便性等优势,促使网络应用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就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所造成的影响来看,存在着两面性,从积极的影响来看,网络文化无疑能够促进大学生新思路的诞生,可以更加便捷的加深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合作;从消极的影响来看,部分网络文化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甚至有部分人员利用网络来向大学生宣传言论,恶性的用言语攻击他人,这些问题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不良影响。

2.3西方文化与韩流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

随着中国与世界诸国在经济、教育等方面的交融,我国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韩流文化等外国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例如,西方情人节与圣诞节成为了中国大学生必过的节日之一,韩国电视剧成为了我国大学生普遍追捧的文化内容,这些外国文化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必须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再次强调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促使大学生能够理性的接受和融合外国文化,坚决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壮大。

3.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用的合理策略

3.1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四点内容: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的指导地位,就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是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是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扎实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

大学生在校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思想等课程,这种以课堂教学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反而会更加误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二是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观认识不充分,三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宣传普及不到位。因此,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的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联系起来,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要坚持的指导地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完善;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可行性;要加快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理念;要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舆论氛围,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导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制胜法宝,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关注我国大学生在时代进步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变化状况,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相关工作落实到位,从而进一步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第3篇:政治思想学习体会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核心价值体系;教学模式

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体现。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与现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是思想最活跃、观念更新最快、变化交融性最强的地方,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为全面把握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笔者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进行了一次范围较大的调查。从调查结果的情况分析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情况良好。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来看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太重视。在“你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中,有42%的学生承认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是个别教师教学观念不适应需要。个别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部分教师不能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的观念,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等;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是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有待加强。有的学生上课不动脑思考,有的则保留问题、心存矛盾;还有的认为所学的内容与现实脱节,没有意义。这种状况就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感受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潮水般涌八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无不时刻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一些人在急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利益调整面前无所适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消极因素呈增长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趋向功利化。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片面追求自我价值,过多地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利益成分。

二是大学生信仰出现淡漠化、边缘化倾向。多元化时代,人们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选择容易造成信仰迷失和信仰真空的状态。

三是荣辱观缺失。虽然大学生群体的整体道德水准在全社会范围处于较高层面,但他们在道德判断和行为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困惑,特别是正确荣辱观的缺失。

四是诚信意识淡薄。如近年来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抄袭作业或论文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人无信不立”,诚信问题不容忽视。

三、搭建“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铸造大学生思想灵魂

长期以来,高校的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那么热心、热衷,甚至反感,是因为一些高校在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中,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大多沿袭传统教学中的“注入式”教学法,导致了学生参与程度较低,削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搭建“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针对性。

(一)“1+1”教学互动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实行“1+1”教学模式,可分三步走:第一,课题内容“1+1”,由教师“讲”和学生“查”有机结合;第二,课件组成“1+1”,让学生融入教学课件的制作;第三,讲台构成“1+1”,组织学生试讲活动。通过这种多维立体教学模式,使大学生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二)课本剧表演教学模式

所谓“课本剧表演”,是指由学生根据教材的特定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的教学形式。步骤如下:(1)成立小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章节内容分配到各班,各班再成立课本剧表演小组并由组长全权负责;(2)组内分工。根据学们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编剧、导演、策划、演员、服装等责任到人,分工协作,各负其责;(3)排练准备。课本剧表演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4)课堂表演;(5)效果评价。由教师和部分班干部组成的评委对课本剧表演从内容、形式到表演技巧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三)“嘉宾访谈”教学模式

“嘉宾访谈”教学就是采用电视节目中“嘉宾访谈”形式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邀请两名学生作为“嘉宾”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共同应对全体同学的“答记者问”。具体步骤如下:

(1)“嘉宾”的选拔。就是在每个教学班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与意愿,提前安排一名学生作为“嘉宾”,上课时再随机抽取一名学生作为“嘉宾”。

(2)“嘉宾”备课。“嘉宾”利用课余时间,根据所选教材“专题”反复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在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和如何联系实际方面下功夫。

(3)对“嘉宾”访谈。上课时教师以“主持人”身份邀请两位“嘉宾”同时走向前台,“主持人”针对本次课提出相关的问题开始对“嘉宾”进行“访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