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共设施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多种多样的公共设施有力地支持着人们的室外生活,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已显得相当迫切。
【关键词】信息时代公共设施城市
城市公共设施,通常是指候车亭、座椅、垃圾桶、路灯、各式商亭、公共厕所、地图指引牌、电话亭等为人们提供生活方便的固定设施,是在城市中使用最多,分布最广,且与人群接触最为密切的公共设施,它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人类社会在21世纪到来前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中国城市建设正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文化和形象的标志,不应该单单成为城市的装饰品,创造舒适的环境;在功能上应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多种需求,引导城市的发展。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公共设施的设计问题。事实上,发展公共设施领域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城市开发项目的设计原则,并且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师应该承担的社会和政治责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智能化和信息综合化的程度得到了很大发展,人的许多最高明的知识和本领都可以编成程序输入机器之内,并可以根据指令毫无差错地将其重现出来时机器变成了人的辅导者。人们所进行的设计是从"信息"着手,将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知作用及其效果作用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促进了产品的智能化和人的亲和力。
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看,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人工造物的创造行为,是“创造一种更为合理的生存(使用)方式”。现在社会对于可参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表现在公共设施上就是人们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公共设施,享受这些公共设施带来的乐趣。可参与性好的公共设施,用户体验品质高,使人难以忘怀,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使用的乐趣。“体验时代”的来临使人
现代公共设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有机概念。人们过去常常把它们简单的分解为实用或装饰等两大类,实际上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有四个特性:基本性,环境性,装饰性,复合性。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资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通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来谈谈信息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趋势。
一、城市指示系统设计
指示系统属于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公益性视觉传导系统,具有帮助人们对于具体目标对象,空间位置及环境特性等进行有效的指引和识别作用,同时也提供给人们对活动于其间的环境形态及功能作用的直接认知和帮助。成功而有效"城市设施"的视觉传导设计必然构成城市环境中不同时期的公共设计和公共性文化理念的复合体。它们在为市民提供方便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把艺术和文化最为生活化地融入到任何一个社区、公园、剧场、博物馆、医院、商厦、学校、公司、车站。
在现代信息社会高度发达的技术支持下,每天生活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我们,对于出行的要求,更多时候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完成仅仅依靠记忆来到达目的地的过程。而且交通工具技术的进步,实现了人类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跨越大洋到达不同的国家或地域。换而言之,将来的社会在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开展,与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交流也将不断的扩大。同时我们出行的时候,对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如何简单地获得急需行动支援信息也是出行之前必须检讨的一个问题。所以,仅仅凭借传统上以形象传达为目的的VI系统,将很难完成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行动支持的功能。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考虑在城市街道上设计一些定位导航设施,现代城市虽然在一些公交站牌上配置了地图和车站线路,但是许多方面指示并不是明确,而且对于国外旅游者来说,语言文字不同,信息也无法识别,拆除不合理的标识牌,设计电子定位导航设施是发展的趋势,其应用软件方便、高效。设置不同语言版面,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需求,触摸式屏幕使出行者更快知道自己所处位置,以及怎么到达目的地,不仅满足了城市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给世界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
二、手机的街头归宿——新式电话亭
随着手机的普及,曾经备受宠爱的街头IC公用电话正渐渐地被人冷落和遗忘,甚至被恶意破坏。
据统计,2004年至今,在一些大城市每天平均有2部半公用电话遭破坏,被盗设施的价值累计达500多万元。同时,大部分电话亭都陈旧破烂。亭子污迹斑斑,电话卡插口处已大块地掉色生锈,亭盖里贴着各式各样的广告——办理车牌、办理证件、招聘电话等。亭盖上原有使用方法的说明介绍被“牛皮癣”遮盖。这样的电话亭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还影响城市面貌的。一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取消电话亭的设置,但是我国毕竟还没有达到“手机人手一部”的发达程度,电信部门还得为外来工和异地求学的学子们多加考虑,他们需要IC电话亭。
因此电话亭摆放位置以及功能全面化问题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重点。手机使用率远远高于电话亭,但是考虑到一部分群体的需求,电话亭不能取消,因此可以考虑电话亭功能多样话,在有电话亭的地方设置手机街头充电设施和销售手机充值卡的自动贩卖机,设计者要考虑到安全性,在手机充电的时候,可以设置密码箱存放手机,以免机器丢失。设计新式电话亭可解决人们在外通讯的问题,保证信息的准确快速传送。
【关键字】城市公共文化设施 ;融资;融资渠道
引言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是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物质载体和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1]。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增长,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文化需求日益凸显。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目标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离不开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包括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而建设资金来源成为国家政府和城市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现状
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国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国家每年都计划投入大量资金,但由于财政资金问题不到位,造成很多地方公共文化设施跟不上。从表1,可知国家每年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计划总投资都在逐年增长,这与我国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相吻合。然而,我国每年实际完成投资却远远达不到计划投资,甚至相距甚远,往往不超过计划总投资的40%,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很大。而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自筹资金一般也是由各地方、各部门、各行政事业单位自行筹措符合国家规定的用于投资建设的资金。其他方式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国内银行贷款或者引进国外资金,从表2,可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投资主要依靠自筹资金,多来源与当地政府单位的投资。
2012年末我国城市人口达到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52.57%,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从2006年的6.8%到2010年的7.3%,不断地加大。现在城市居民已不仅仅只满足于温饱问题,而且逐渐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面对需求的上涨,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设施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很显然,单靠现有的融资方式是不能满足未来的文化设施需求。
2.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融资现状存在的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财政压力大
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融资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从表2可以看出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80%来源于政府,这给政府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另外,政府财政除了承担文化设施的投资任务,还肩负着医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投资任务,因此这也使得政府无法完成每年对文化设施的计划投资任务,造成文化设施的改善相对比较迟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的供给不足,影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效率,阻碍着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2)金融机构支持不够
在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中,除了政府资金投入外,其余的多来自国内的政策性银行和外来资金,而商业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的金额则比较少。这主要是由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特点不具备向商业银行贷款的条件。然而,研究国外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融资,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方面未能充分利用金融机构这个平台。国外政府往往通过搭建合理的平台,制定相关制度将股票、保险行业、以及外资银行等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不仅解决公共文化设施资金问题,同时也给股票、保险等金融行业提供了较稳定的收益,实现“共赢”的局面。
(3)政府协调机制不善,资源配置有待提高
在现有的公共资本融资机制下,缺乏审慎的公共资本长期投资计划,容易造成资金的“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由于地方政府不享有进行市场化融资的合法体制通道,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难以通过外部融资得到合理满足。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设施领域融资的根本出路在于资本市场上,使更多的外部资金进入。现有的公共资本融资有待改善,需增加外部资金进入公共文化设施领域的融资平台,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
3.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融资的建议
3.1投资主体多元化
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行有控制的市场化运作,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社会资金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是改善公共文化设施融资的重要方式。这样既可以使大量社会闲散资金获得一定的利润,同时也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实现公益性和效益性的双赢。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优势,正确地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比如对于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可以参照国际惯例,提高对捐赠者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又或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周边土地开发优先认购权;政府积极联系大型慈善基金和慈善人士等一系列措施来带动除政府财政之外的一切资金参与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
3.2 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活动的中介载体,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金融机构一般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外资、中外合资其他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通过吸引和利用外资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相比商业银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更容易申请,这类银行的贷款期限长,能够解决长期建设的资金需求,缓解还款的短期压力。推动保险行业积极服务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保险公司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分散风险。开拓证券融资渠道,包括市政债券、文化设施公司债券、企业债券和专项国家债券等类型,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募集社会闲散资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这种基金模式风险小、收益稳定、存续期长,更适合居民投资,有利于筹集大量资金。
3.3 扩宽文化设施融资渠道
(1)BOT融资模式。BOT即建设—经营—移交,政府通过签订协议授予私人资本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一定期限内的特许经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回收投资并取得投资收益,特许权期限届满后,项目公司将该项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所有。BOT模式实现了私人资本和政府公共职能的有机结合,即满足了政府发展基础设施的公共职能,又满足了私人资本谋利性的要求,实现私人资本和政府部门的“共赢”。BOT融资模式的项目一般都具有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利润率较低等特点,这也使得BOT模式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TOD融资模式。 TOD融资模式作为城市规划领域上的城市经营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TOD是政府利用垄断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发展区域首先按非城市建设用地的价格征用土地,然后对规划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投资,使土地实现增值[2]。政府通过利用“生熟”地价差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进行补偿。政府通过低价收购“生地”,将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市图书馆、大剧院等建设完成后,该地变成“熟地”后身价倍增,政府再将未开发的地块出售来补偿文化设施的建设资金。
(3)ABS融资模式。ABS融资模式即“资产证券化”,是以资产收益作为担保,通过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在证券市场上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3]。我国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投资的特点是未来有稳定的现金流、资产权益相对独立、收益稳定、风险小,这非常符合ABS融资方式,该模式将公共文化设施或项目未来的现金收入与原始收益人剥离开,过户给特定信托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SPV)SPV通过金融担保、保险等方式获得权威性资信评估机构较高级别资信等级,然后以债券的方式出售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筹集项目建设资金[4]。ABS为公共文化设施的融资开辟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汇集起来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解决资金问题。
(4)PFI融资模式。PFI融资即“私人主动融资”,是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赋予私营部门组成的特别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 SPC)以公共设施的特许开发权,由SPC承担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通过购回SPC建设的公共设施或给予SPC以收费特许权亦或者合作经营等方式来收回投资获得收益[5]。PFI融资模式使政府和私营部门达成联盟,发挥各自的优势,降低项目风险。私营部门参与项目的全过程,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效率。
4.结束
我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融资应该改变传统的融资模式,发展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不断地扩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公共文化设施领域。只有通过融资体系的不断完善,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资金力量,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问题,促进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邵艳, 邓尧. 河北省文化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对河北省文化设施建设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1). 135-138
[2]蔡亮. 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方式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1). 60-62
[3]夏丹. 浅析ABS融资方式. 建筑经济. 2011. (10). 70-72
[4]黄佳. 基础设施ABS融资模式研究. 国际经济合作. 2007. (7). 67-70
[5]詹政, 王铁山. PFI融资模式在城市公共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问题. 2008. (8). 61-64
1.1农村各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总量仍不足
据最新资料统计,2012年全国40858个农村乡镇中,有文化站的乡镇34101个,覆盖率达到83.46%,但仍还有6757个乡镇无文化站,占乡镇总数的16.54%。可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数量根本未能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1.2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设施陈旧,建设面积小,利用率低下等问题。比如很多地方的图书馆文献数量少且陈旧,破损严重,因财力原因,极少添置新书,不少还存在安全隐患,降低了农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兴趣。
1.3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显著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状况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经费比较充足的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全,面积较大;而落后地区,文化设施建设非常简陋。如以2010年我国文化站建设面积情况为例,东部地区平均每站面积为1146平方米,西部为263平方米,东西差距明显;东部地区平均每年每站的业务活动专项经费为6.61万元,中部0.4万元,中部严重落后于东部,西部的情况更差。
2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意义
2.1标准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均等化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公平地为城乡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标准化技术可以对标准化对象的结构、型式、规格或其他性能进行筛选提炼,使之各种性能组合达到最优,避免资源浪费。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参差不齐,存在巨大差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规范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可以通过城乡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来解决,让农民享受现代文化成果,进而改善城乡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进程。
2.2标准化建设是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质量的关键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规范化建设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和保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以标准化为手段,根据地区的差异,集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地区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准技术体系,统一规范同一地区的建设要求,上级政府统筹引领,使同一地区的不同村寨能享受同一标准质量的文化设施。如安徽省试点村按照“一场(综合文体广场)、两堂(讲堂、礼堂)、三室(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四墙(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统一新建,改扩建文化设施。
2.3标准化建设是有利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科学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一直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致使广大农民群众不能有效享受到国家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所带来的权益。主要原因之一是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建设,导致各村的文化设施都不相同,相关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制度也不相同,致使管理不方便,管理难度较大。而如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按照一定的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就可以解决建设规模、质量参差不齐及较多地方“重建设,轻管理”等导致管理混乱,使很多文化公共设施建成之后无法充分发挥其功效,广大农民群众不能享受到文化设施的权利。
3结语
[关键词]农村建设工程 施工矛盾农民参与 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281-01
农村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中,农户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不仅有助于在尊重农民参与意愿和选择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提高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效率,解决建设项目工程中矛盾问题,是每个农村建设工程施工方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如何制定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化解农村建设工程中施工矛盾,使项目产生最大效益,是农村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职责。理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内外部关系,提高农户参与农村建设工程管理的积极性,对有效减轻国家负担,保证农村建设事业的良性运行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因地制宜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农民参与建设项目条件
(一)农民参与项目立项条件。
在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部分部门和单位热衷于争项目,争资金,却不注重广泛征求农民意见,考虑农民的合理要求,使项目偏离农民需要,建设资金没有产生最大的效益。没有征求农民的意见,设计不尽合理,浪费大量土地。政府在确定完全出资建设项目时可以附加农民参与建设项目立项的条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设他们急需的项目,较快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村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条件。
政府官员一般不从建成后的设施中获得收益,并且他们不是村民中的一员,与群众舆论有一定距离,他们的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建设工程监督工作就可能懈怠。民主产生的工程质量监督村民代表就与官员不同,他们具有较高的威望被群众推选,监督的是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工程质量有问题不但会影响自身从设施中受益,还将失去群众中的威信,受到舆论的谴责,因而会比政府官员更尽心。建设项目时可以附加村民代表参与工程质量监管条件,在制度上和财力上保证村民代表参与由资金拨付部门、设施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等部门组成的质量监管委员会,对建设工程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
(三)农民参与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条件。
当前农村建设项目基础设施的管理维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严重影响了设施的使用寿命,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做好农村建设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工作,需要改变当前资金拨付中的重建设轻管护的现状,确保管理维护经费的落实到位;同时还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建设项目设施管理维护。首先,通过公开竞争工作岗位、签订契约等,引入工资低廉农村劳动力参与管理维护工作,既可降低管理维护费用,又可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能够调动农民对公共设施管理维护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让农民自觉互相监督,精心使用公共设施,延长公共设施的寿命。农民的参与将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管理维护经费问题,因为很多基础设施的维护不需要多少复杂的技术,如保持渠的疏通,即使柏油路维护这样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也需要简单劳动的配合。因此,政府确定完全出资建设项目时可以附加农民参与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条件,促使相关方面制定合理的制度,做好农村建设项目公共设施维护工作。
二、引导农民资金投入和项目管理
农村建设项目建设项目中政府可以通过奖励和补助扶持农民自主建设。政府的奖励和补助能够激发农民投资公路的热情,农民根据成本收益自主决策获得投资效益,政府部门也省去了资金监管和工程监管、管理维护等工作和费用。2012年小型公路建设民办公助项目,该项目使农民成为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主体,他们对自己的工程不但自觉保护,而且还能监督别人不损坏项目工程,延长工程寿命,发挥了工程效益。“两工”取消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困难程度也随之加重,农村建设项目等建设出现整体滑坡的趋势。新形势下的农民投劳折资给经济困难劳动力富裕的农户参与农村建设项目设施建设的机会,可有效解决农村建设项目基础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改善农民生活。2007 2012年,某市农村建设项目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财政投入1.2亿元,农民以投劳折资等形式自筹资金1028万用于入户管网建设,解决1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好评。
三、发挥农民建设资金的效益
当前的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由政府主导,资金使用难免偏离农村群众的需要。如果政府把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的一部分直接按人均一定数量拨付到村集体账户,由村民集体民主决策使用,选择村民最需要的项目建设,可以最大程度发挥资金的效益,并且可以激发村民集资建设热情,解决政府投入资金不足问题。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在每年的建设资金增量中直接安排农民自主使用资金,如果资金渠道来源是借贷资金,农村建设工程的借贷对象大多局限于亲戚、朋友等类似一个圈子内,很难对众多农村建设工程公开融资;借贷利率不规范,利用借款人急用的心理特点,胡乱要价,利率较高,借款人一旦无法按时归还,就会陷入高利息的困境中,甚至可能导致破产;借款期限较短,无法满足农村建设工程正常经营流动资金需要;农民借贷手续不规范,缺少正规的办理程序,以借条、便条、口头协议居多,并且担保措施比较简单,有些甚至无担保措施。农村建设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尽量避免私人借贷风险的发生,也可在现有用于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工程资金存量安排农民自主使用资金。
在现有用于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工程资金存量中可以通过下面两种方式安排农民自主使用资金:—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为政府使用资金和村级资金,村级资金由村集体自主决策使用。如把农村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按一定比例分为政府资金和村资金。县公路局使用县级公路资金,负责县级公路设施的修建、维护,村集体使用村级公路资金,负责村级公路设施。二是集中部分对农民补贴资金于村集体账户,由农民按照多数同意原则集中使用。补贴过程中甚至出现群众因补贴少不愿麻烦去领,村干部为完成补贴任务不断去通知群众领补贴的现象。补贴款通过“一事一议”集中使用存在程序复杂,意见难一致等问题,集中使用常难以实现。因此,可以考虑不再把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而是把补贴发放到村集体,由种粮农户按照多数同意原则自主决定用途,把资金用在种粮农户急需的公共设施建设上,改善他们的生产条件。
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上,政府主导农民群众参与不如农民自主建设政府奖励补助,后者又不如农民自主使用建设资金。大量事实证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越好,农民出谋划策、集资筹款的积极性就越高,管理维护问题和拆迁难问题也会更容易解决。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工程管理部门如能利用资金分配优势,在政府主导建设项目附加农民参与立项、工程质量监管和设施的管理维护条件,加大对农民的建设项目奖励和补助,探索拨付农民自主使用建设资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项目建设以更快速度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导向,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济宁
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不仅在我国,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渊源以及中低收入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国外的经验只能用来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本文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引导作用来分析,通过居住空间的落实,进行回归性研究分析问题的核心,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城市公共设施对居住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1.1 引导居住空间开发时序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时序决定着开发的时序,也是择居人群的重要导向之一。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又会根据相应地段与居住人群而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形成对择居人群的二次吸引力,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社区。免费论文。
1.2 对城市地价起决定作用凡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段,都对择局人群形成强大的吸引,其地块价值也相对较高。从公共设施完备到人群聚集、地块价值的提高,再到公共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完善和便利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块的价值。
1.3 参与社会网络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道路、公交网络以及服务设施对于城市居民的出行、生活、交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居民社会网络构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社区文化、结构、层次的明晰化和固定化,对于设施的选择和建设重点又起到筛选作用。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居住环境的层次、文化品位、阶层关系等有着预设作用。
2 城市公共设施的导向性分析2.1 交通可达性需求城市道路和公交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群的出行方便程度,进而影响其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人际交往圈层的范围。低收入人群等城市相对弱势群体在占有城市资源方面原本就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尤其在私有化交通工具日益发达趋势下,更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高收入者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占有比例将大幅增加,从而将低收入者进一步推向边缘,形成了公共设施占用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所以,受保障者对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有着更高的诉求,住所周边的公交网络成为人群的主要出行节点,与公交站点之间的步行距离直接反映了出行便利程度。济宁市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较小,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居民多以公交加步行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为主。而济宁市北湖新区的建设和东部中心的拓展,必将导致的城市建成区的“跨越式”扩展,结果将是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急剧下降,受保障对象的出行劣势将快速呈现。
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应结合公交网络布局, 在主要公交换乘中心周围布置保障性住房。在旧城区中,越是居住条件好的地段其公交系统越发达。基于目前老城逐步疏解的趋势,济宁市一方面可以加大已建设保障性住房区域的公交网络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对原繁华地段整合,政府可以集中调换与回购其住宅以用作租赁性保障住房。就北湖新区和东部新区而言,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阶段就应重点考虑将其选在交通便捷的地域,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势,以保证受保障群体的长期受益。
2.2 区域就业需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生产的服务条件,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其行业特性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起到对社会劳动力的配置作用。旧城更新改造的居民迁往新区,打破了原有社会网络的支持,虽然有了住房保障,但是在收入来源和交通成本的影响下,其生活品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方面在国外的建设实践中已被证明。
济宁市北湖新区的起步以及东部新区的拓展将孕育出南部中心和东部中心,必然形成分别以两个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如何利用本区域的优势完成对受保障对象的就业安置是居住空间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理想化的选择是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集中布置保障性住房社区,其他社区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地块分散布置保障性住房,便利受保障对象就近就业,统筹安置、定向选址,以达到合理的居住空间结构。
2.3 文化生活需求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是否健全、利用是否充分、服务范围是否广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提高,特别是社区中心更是区域的文化生活的集散地,所以对于住区居民来讲,能否方便的共享这种资源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济宁市旧城区居住密集,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且受到早期“单位制”和居民购买能力的影响,多被中高收入群体占用且地价较高,在这一区域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余地有限。随着城市行政中心南移,将带来新区的发展和内城的整合,鉴于此,结合旧城和拟建新城公共设施布局保障性住房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2.4 有效引导社会网络的同构社会系统被视为一种依赖性的联系网络,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Ruan 1993)。免费论文。其中和居民最为密切相关的是社会支持网络,也是微观社会网络分析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前三项需求均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性构成要素,均与城市公共设施布局和完备程度相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网络是相对低水平的,处于社会边缘的状态,保障性住房如不能从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保障上给予受保障人群以更多的支持,就无法给予其社会活动和生存能力的保障。免费论文。迁往郊区、新区的居民以及其他受保障人群,得到的是住房实物支持,而原有的社会网络却几乎不复存在,其生活水平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作用和引导是其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重新构建所必需的。
基于以上观点,济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在旧城疏解和新区发展中重视受保障人群社会网络的构建和优化,在保障其居住权利的同时为其生活、交往以及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旧城疏解中,结合原有公共设施用地配建住房,将危旧房集中地段更替为相对较高容积率的住房,用以还迁和增设保障性住房;对于原有设施和环境较好且其原居民迁出的地段,政府采用回购的方式予以保障低收入人群。新区建设中,在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前就应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便利性,重点以临近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段作为选址参考,在政府收益与社会保障之间取得平衡。
3 结语居住空间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对其研究要落到实体物质空间上,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城市公共设施为导向、如何优化与合理布局济宁市旧城和新城保障性住房的措施,以期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宏著.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聂兰生,邹颖,舒平著.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焦怡雪,伊强.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8,(9).
【关键词】体育设施;公共体育;问题
1.前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日益增多,促使人们不断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对体育活动的参与也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更好地让人民群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和促进公共体育交流的平台。早在2003年国务院第1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中就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近年来,我国在实施城市现代化的更新和改造中,国家的重视、大众的需求、技术的完善等因素促进了我国公共体育设施的全面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使用、管理等方面均取得卓有成效的进步。
虽然近来年辽西各市在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中有了长足的进步,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群众体育健身条件不断改善,但由于城市体育设施建设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均处于相对滞后的地位,许多城市的仍存在着公共体育设施种类缺乏、数量不足等诸多问题。为此,在对辽西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各种有利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改善措施的,以达到体育设施能够朝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增强市民体质和生活质量。
2.公共体育设施数量缺乏
影响和决定体育设施的数量有多种因素,其中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和人口数量是两个基本因素。根据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体委颁发的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里,每千人应配套200一300平方米的公共体育设施。目前,辽西地区各城市的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仅为0.74平方米,而日本1972年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就已经达到1.444平方米,是辽西地区各城市的1.95倍;德国1976年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就已经达到3.41平方米,是辽西地区各城市的4.61倍。在辽西地区各城市的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0.74平方米中,还包括了体育系统用于赛事需要、运动员集训、运动学校和不对外开放的场馆,这些大多是不向群众开放的。扣除这些面积,市民真正可以享用的就是0.46平方米,这说明辽西地区公共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与身边公共体育设施相对缺乏的矛盾仍较突出公;另一方面也说明其结构和分布极其不合理,公共体育设施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由于我省是国家的重工业生产基地,人口密度大,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历史欠账突出。2000年以来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净增加最大,也是外来人口数量最多、占据比例最高的市。随着区域人口的大量导入,体育场地设施的增幅己远远跟不上日益壮大的区域人口。从现有市体育设施资源的供给总量看:第一,缺少区域标志性体育设施;第二,缺少社区级综合体育设施,这导致了群众日益增长的、旺盛的、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与区域内薄弱、紧缺的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3.公共体育设施结构失衡
除了绝对数量和人均面积不足之外,辽西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还普遍存在着开放程度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而且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程度远低于休闲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如何提高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程度,可以说是解决公共体育设施不足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也明确要求,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当前辽西公共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情况不容乐观,至今尚有63.55%的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没有面向社会开放。虽然部分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开始尝试性的、逐步面向社会开放,但开放时间较短、开放频率和使用频率都较低;大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依然以中小型、休闲类的公共体育设施为主。一大批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建成后,由于运行成本较高,仍处于封闭状态;有的竞技型公共体育设施虽然面向社会开放,但由于经费等诸多原因减少向社会的开放时间,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比美国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当地拥有众多开放的草皮球场,即使对比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和新加坡,沈阳市公共体育设施在群众体育健身领域“差距很大”。
现在的居住区公共设施配套是按照“谁开发、谁配套的原则进行,地块开发规模大小不一而导致体育设施配套的不一。当开发规模较小时,相应指标的配套设施很容易由于过小被忽略而流失;当很多个小规模地块开发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大的普通社区时,较大的群众体育需求则与缺失的公共体育设施产生矛盾,就会出现供给方式的问题。据第五次场地普查共统计各类场地65类,我省有其中的41类体育场地,主要集中于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等,而其余的24类场地如手球场(房)、棒垒球场、射箭场、自行车场、汽车赛车场、赛马场、击剑房等奥运(全运)项目或有群众基础的体育项目场地几乎没有。
4.公共体育设施经营不合理
4.1 体育设施不注重文化经营
大众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我省大众体育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的影响以及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大众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上,而其发展水平也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大众体育之所以近几年发展迅猛,在一定原因上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其次,大众体育的发展需要一个硬环境。这个硬环境包括了两方面:一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场馆设施,二是适宜大众体育开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个硬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程度。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极其重视人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大众体育。再次,大众体育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软环境,这个软环境是指适宜大众体育发展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价值标准以及思维方式等。而传统文化观念和现代文明方式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个软环境。我省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也正是大众健身的首选。
4.2 体育设施不注重市场经营
首先,大众体育设施主体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主体服务对象不清,大众体育占有比重低。根据2005年中国大众体育现状普查结果,在我省全部体育场馆中,用于学校体育、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体育培训和大众体育的比例分别为25.5%、23.3%、22.2%、20.1%、9.0%,大众体育比例只占十分之一。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大众体育消费能力明显提高,将大众体育活动作为保值增值的“主业”已成为城市体育场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不足。社区健身设施的日开放时间在12小时以内的占16.6%,12~18小时的占24.8%,24小时的占58.6%。我国的体育场馆在周平均开放时间的安排使用上差异较大,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周平均开放时间81小时以上者虽占41.7%。调查显示,目前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场馆日对外开放时间不足5小时,五分之二以上的场馆日开放时间在7小时以下,而国外场馆开放时间一般日均达到14小时以上。以上情况说明,目前我省尚有相当数量的公共场馆开放时间不足,未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场馆的巨大使用潜力尚未充分释放。
再次,市场定位不够准确,收费制度不合理。目前消费者每年平均到收费的场馆健身娱乐的次数仅为10次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城市场馆的消费群体中,每次人均消费20元以内的占51%,反映出我省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总体偏低,体育场馆消费仍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由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悬殊,东西部居民体育消费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距。西部地区年人均体育消费仅为37.52元,而东部也不过54.27元。但是,相对消费能力而言我省城市体育场馆设施的收费价格较高,每小时消费价格超过20元的占有较大比例,并设有一定量的高档消费,使绝大多数的普通收入水平市民望而却步,成为制约市民进行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活动的重要因素,也是限制场馆自身发展的根源。究其原因,是由于场馆自身未有效把握由于东、西部体育设施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不同地区的市场定位差异,没有找准自身体育项目的服务主体,不能正确认识广大市民的经济消费水平造成的。因此现阶段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应以满足中低档消费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设置少量高档消费,不宜盲目发展“贵族消费”市场
5.结语
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我国体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方兴未艾。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作为未来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主体也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期。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和加大发展城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力度,才能进一步推动公共体育设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与文献:
[1]樊炳有.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24-25.
[2]秦德平.山区中小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7:87-90.
[3]周哲玮主编.2005年上海大学体育学研究年报[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8-20.
关键词:公共财政;广州;城市开发
1、公共财政与城市开发的关系
城市开发(Urban Development)是以城市土地利用为核心的一种经济活动,主要以城市物业(土地和房屋)与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建配套设施)为工作对象,通过劳动和资金的投入,提高城市物质空间品质,并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流通环节,从而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目标。政府或者市场是城市开发的主体。政府既是城市的开发利用者又是城市开发的责任者,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规则的执行者。由于拥有政策制定、规划计划等手段,政府在城市开发中居于主导地位。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城市公共财政是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城市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公共财政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城市的建设与维护,城市规划目标的实现也是城市公共财政的职能所在。此外,促进经济建设、推动城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生活质量稳定提高等都是城市财政的重要作用。现行的财政体制是1994年开始实行的分税制。所谓分税制就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按照税种划分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税收收入、利润收入、规费收入、债务收入、土地出让金。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形成,土地出让金的收入比例越来越高,事实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最大来源。财政支出方向主要包括:市政建设支出、教科文卫等事业支出、生产支出、生活支出、管理支出。公共财政在城市开发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接投资城市建设、募集城建资金、调控城建活动和投资。城市公共财政支出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因为,城市硬件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水平与维护情况,直接关系到城市一切生产与消费活动的进行。
2、2000年以来广州城市开发建设概况
2000年前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地区经济的开放度逐步提高,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沿海开放城市发展迅速,使广州原有的区位和政策优势相对减弱,在发展中受到来自周边及其他城市强有力的挑战。而且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即将加入WTO,广州的城市发展同样既面临新的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同时,长期以来广州市中心城区单中心发展模式导致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均无法支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设区,行政区划的调整引起城市功能结构和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广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作,进行了战略规划的实践与探索。战略规划提出将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生活居住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型生态城市的目标,以及“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空间发展战略,着眼于解决当时条件下城市发展方向、发展思路等战略性问题,提高规划运作的时效性,对城市发展及建设活动及时有效地进行引导与控制,成为广州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000年以来战略规划指导下的广州城市开发建设,其实施的重点表现在新区开发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
(1)新区开发建设
新区建设是2000年以后广州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建成区面积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地区。新区建设表现为城市建设区面积的总量增长和沿南拓、东进两条轴线的节点(片区)发展。从建设区增长总量上看,2000年以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更为明确,在以“拉开建设,优化布局,新区先行,带动老区”的思路指导下,东部通过珠江新城CBD的建设拉动城市重心东移,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通过新设立的萝岗新区(2005年)整合东部产业发展;南部则通过建设大学城、广州新城等主要节点推动城市向南发展,并通过成立南沙区(2005年),形成新的城市经济增长点。城市建成区也由合并之初的431平方公里(原广州、番禺、花都三城相加)达到2004年底的670平方公里,再到2010年底,广州市区(市属十区,不含增城、从化两个县级市)建成区面积已达952平方公里。
南拓轴上,通过主要节点建设,逐步形成串珠式布局,由北向南重点建设琶洲地区、国际生物岛、大学城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广州新城、南沙地区等节点。经过几年的建设,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开发区为重要节点所构成的“南拓轴”基本成型。以上多个地区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无到有,公共财政在开发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前期土地开发、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公共设施及相应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
表1: 南拓轴各主要节点建设情况
东进轴上,主要以广州珠江新城和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拉动城市发展重心向东拓展,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科学城,将旧城区的传统产业向黄埔――新塘一线集中迁移,利用港口条件,形成密集的产业发展带。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设等方面。
东部产业带 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四个国家级经济功能区为核心,形成东部密集的产业发展带,增强产业的集聚与规模效益,建设广州现代化制造业基地,萝岗区的建立、黄埔临港地区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对东部的综合服务功能。 基础设施建设
表2: 东进轴新区建设情况
(2)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000年以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广州城市土地供应的重点,尤其是新机场、南沙港、广州铁路新客站、轨道交通、高等级路网等交通设施,体现了“交通先行”的指导原则。几年来,一批重大交通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初步构建起陆海空立体式交通枢纽和以“双快”交通体系为骨干的城市道路网络。新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南沙港区和一批高、快速道路相继投入使用,广州铁路新客运站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东有广汕、广深、广惠、广园快速路、国道107,西有广佛,南有广珠东线、广珠西线、新光快速、南沙港快速、虎门高速,北有广清、广从、京珠、机场高速,内有环城高速,以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干线公路为骨架、通过连接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中心城市网络。交通投资的来源也是以公共投资为主,主要包括省、市两级政府的直接财政投资,或通过财政担保申请的贷款。
地铁建设全面提速,全力推进地铁工程建设。2005年,两条“南拓”线―――3号线火车东站至客村段、4号线大学城专线琶洲塔至新造段开通运营,地铁线网长度达到59公里,比2000年18.5公里增加40.5公里,轨道交通网初步形成。地铁运营车辆达到276辆,年客运量达到21354万人次。目前地铁5号线也已开通,轨道交通六、七、八、九号线也在建设之中。地铁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所在。
3、广州城市开发的公共财政机制分析
3.1 2000年以来广州城市建设投入
“十五”期间,广州市五年累计城建投资909.5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49倍。其中:2001年142.70亿元、2002年146.80亿元、2003年160.00亿元、2004年204.05亿元、2005年256.00亿元;广州市市本级财政城市维护费累计支出28.58亿元。其中:2001年5.08亿元、2002年5.52亿元、2003年5.35亿元、2004年5.79亿元、2005年6.84亿元。(注:城市维护费是指专门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维护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财政性专项资金。)
2006年至2008年,城建投资数额有增无减,保持每年200亿元以上的城建投资额
2001-2008年,广州市城建总投资变化趋势图(单位:亿元/年)
2006年以前,投资主要建设机场、港口、铁路、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大型基础设施,以及琶洲地区、国际生物岛、大学城、广州新城、南沙新区、珠江新城、萝岗等核心项目。2006年开始,在继续投资建设南沙、萝岗、珠江新城、白云新城、广州新城、琶洲地区等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之外,也逐渐投资“中调”的建设项目,如河涌整治、城中村的改造等。持续的城建投资有效的支持了战略规划实施。
3.2 城市开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分析
近年来广州实施战略规划进行城市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两大块,一块是本级财政、一块是土地出让金收入。
“十五”期间,广州经济增长快、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115.75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531.41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1.26亿元),全市财政总支出448.14亿元(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38.41亿元),与2001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84.83亿元,全市财政总收入321.34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收入246.19亿元),全市财政总支出302.15亿元(一般预算财政支出292.63亿元)相比较,分别增长90.5%、65.4%(50.8%)、48.3%(49.8%)。
“十五”期间,广州市市本级共收取土地出让金约346.3亿元。支出方面,共计约324亿元。土地出让金主要用于地铁建设和大学城、会展中心这样的大型工程建设。2006年以后,土地出让金的收入较“十五”期间有较大增长,其支出在继续推进地铁建设的基础上,也有了更多的支出对象。
3.3 公共财政支持城市开发建设
近年来广州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地方财政支持城市建设,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投资主导新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公共财政投入的主要方向。无论是政府本级财政预算资金还是预算外的土地出让金,都是政府自己投入的真金白银。政府投资主导,既由城市发展的方式所决定,也取决于政府财力和决策。一方面,2000年战略规划确定了跨越式发展思路,客观上需要短期内投入巨资进行前期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政府的投入吸引社会投资参与,以抓紧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当时政府也有一定的积累并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融资贷款等方式形成了足够的财力保证。从实际效果来看,政府投资主导,提高了城市开发和项目建设的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贯彻政府的发展思路,使战略规划内容得以迅速实施。
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公共财政支持城市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历史特殊性。由于政府财政资源总量有限,最近几年用于其他方面的投入比重逐步增大,仅仅依靠政府投资并不能长久的支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现实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进入“十一五”时期之后,大型建设项目的投融资体制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城市建设领域。社会资本的进入,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政府投入增强了地区的吸引力,成功的带动了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也预示着社会资本在城市建设中的比例将逐步增长。
关键词: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百强县;经济发展;市政建设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目前,我国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为了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经济发展运转良好的现在,我国开始逐渐加大投入公共设施建设工作。公共设施建设与市容建设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城市整体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是决定广大市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而县级市在行政区划分级上介于地级市与乡镇之间,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同时也承载着中国绝大部分的人口。因此,县级市的公共设施建设与市容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整体的人民生活质量。同时其也是缩小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程度差距的突破口。
中国百强县是为了客观衡量中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状况,国家统计局连续多年根据全国2000多个县域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这就是每年一届的全国百强县评比。因此,百强县排名靠前的县市一般有着不俗的经济实力和公共设施完善度。而在每年的百强县排名中,又以长三角地区的入选数为最多。本文以《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1》为数据来源,选取了中国2011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水平统计表中长三角地域位列百强县的41个县级市进行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以期能对其当前的公共建设发展水平做出较为系统的比较分析。
1 指标的选取及分析方法
1.1 指标的选取
公共设施与市容水平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无法准确地用某个特定的指标来限定。且很多指标并非与经济挂钩,统计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本着科学、客观、可操作的原则,选取了13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分别为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万吨)、公厕数(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台)、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和无害化处理能力(吨)。
1.2 因子分析理论介绍
因子分析法是指从研究指标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信息重叠、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不相关或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因子分析的特点是因子变量的数量远少于原有的指标变量的数量,对因子变量的分析能够减少分析中的计算工作量。因子变量不是对原有变量的取舍,而是根据原始变量的信息进行重新组构,它能够反映原有变量大部分的信息。
因子分析的实现方式有很多,在本文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因子载荷矩阵,然后根据公因子的方差贡献大小顺序提取公因子,再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然后用回归法估算因子得分,再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比对各因子进行加权,得出综合得分,进行评价。
1.3 聚类分析理论介绍
聚类分析又称群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们讨论的对象是大量的样品,要求能合理地按各自的特性来进行合理的分类,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依循,即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对象间的相关/相似程度进行类别的聚合。对于没有先验知识的分类任务,如果没有特定的标准或充分的经验,分类便会显得随意主观,缺乏说服力,这时如果采用聚类分析,便可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类结果。此外,对于一些多变量决定的分类,聚类分析也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分类对象的不同,可把聚类分析分为样品聚类和变量聚类,本文中使用样品聚类。使用因子分析中得到的综合因子得分作为聚类统计量,再通过系统聚类法,将关系密切的样品聚为一类,将关系不密切的样品进行区分。
2 数据处理与实证分析
2.1 因子分析过程
本文采用spss20.0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调用spss中的因子分析程序,首先进行Bartlett球度检验与KMO检验,以确定因子分析的适用性。分析得到,Bartlett球度检验值为642.053,对应的p值为0.000,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此外,KMO统计量为0.699,根据KMO值的参考标准,说明本文所涉及的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数据较适合因子分析,分析得到的效果也较好(见表1)。变量共同度是反映因子分析效果的常用指标,通常用提取公因子之后的方差来表示。数据分析显示,本文涉及指标中除了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台)的共同度在70%以下,其余指标的共同度均在70%以上。这表明提取的公因子对指标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见表1)。
依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4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度达到了82.446%,可以有效反映原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见表2)。由于初始因子载荷矩阵区分度较小,各因子含义不突出,因此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变化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使各指标在某一因子上产生较高载荷,同时减小其在其余因子上的载荷。经过5次迭代后旋转收敛,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
因子1在道路清扫保洁面积(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清运量(万吨)、生活垃圾处理量(万吨)、无害化处理量(万吨)、公厕数(座)、市容环卫专用车辆设备总数(台)这六个指标上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是反映一个县城公共环境整洁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可将因子1命名为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因子2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上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县城的绿化水平,因此可将因子2命名为绿化程度因子(F2);因子3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升)、无害化处理能力(吨/日)上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反映了一个县城的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因此可以将因子3命名为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因子4在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上载荷较大,这两个指标反映了一个县城的给排水能力,因此可将因子4命名为给排水能力因子(F4)。
利用回归法求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然后将各指标对应标准化数据代入,可得到各百强县在各因子上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百强县的综合得分F。其计算公式为:
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得到41个百强县在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绿化程度因子(F2)、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给排水能力因子(F4)与综合建设水平因子(F)的得分,并各自进行排序(见表4)。
2.2 聚类分析过程
根据各百强县计算出的四项因子得分,采用离差平方和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得到我国长三角地区百强县市政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水平的聚类表(见表5)。
根据聚类表可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41个百强县按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的不同发展水平可分为如下6类:
第一类是常熟、昆山、吴江、宜兴、太仓、江阴、绍兴、上虞、永康、张家港、平湖、如皋、温岭、东阳、临海、金坛、启东、奉化、丹阳、海宁、桐乡、兴华、溧阳、海门、邳州、靖江、诸暨、大丰、新沂、姜堰、句容、仪征、东台和泰兴,占总体数目的82.9%。此类城市在各项因子得分上的差距不大,在地域上均依靠发达地级市,拥有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在综合建设水平因子(F)的得分上,各城市的排名与百强县排名基本成正相关。因此,此类城市应坚持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益,扩大经济规模,通过经济建设带动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
第二类是义乌,占总体数目的2.4%。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权威机构确定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在百强县排名中,义乌市排在第8位,属于经济相当发达的县级市。义乌是全国外商入驻最多的县级市,外商常驻机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一。2011年,义乌市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第十个经济特区。也正因为义乌市的高贸易特性,其有着相当大的客流量,并间接引起了高度的卫生需求。义乌市在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上的得分位列第一,达到了3.74,远远高于其他所有百强县的水平。但由于义乌市的崛起较晚,在绿化程度因子(F2)、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与给排水能力因子(F4)的得分上排名仍较为靠后,但因为其在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上的突出表现,在综合建设水平因子(F)的排名上义乌市仍旧有着排名第三的不俗表现。
第三类是慈溪和余姚,占总体数目的4.8%。慈溪市和余姚市地域相邻,均位于宁绍平原,毗邻东海,水资源丰富,因此其在给排水能力因子(F4)的得分排名上均位列前茅。同时慈溪和余姚的公共环境也较为良好,余姚市为全国卫生城市,慈溪市则是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与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因此,这两者在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上的得分也较高。
第四类是临安,占总体数目的2.4%。临安市的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绿化程度因子(F2)与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得分排名均不在前列,但其在给排水能力因子(F4)上的得分排名位列第一。这是因为临安市于2011年8月曾在主城区的多条重要道路实施大规模低压水管改造工程,大面积更新了供排水管道,提高了管道的供水压,增强了管道的运水能力。
第五类是瑞安和富阳,占总体数目的4.8%。瑞安市与富阳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与给排水能力因子(F4)得分排名均比较靠前,富阳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得分更是排在第二位。但这两座城市与其他城市区别明显之处在于其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与绿化程度因子(F2)得分异常低下,其中绿化程度因子(F2)得分分别为-1.76与-3.24,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这是因为瑞安市和富阳市境内多为山地地形,相较平原地形更难覆盖植被与种植树木。
第六类是乐清,占总体数目的2.4%。乐清市的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与排水能力因子(F4)排名均在前十之内,但绿化程度因子(F2)与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得分均相当低下,其绿化程度因子(F2)得分为-4.31,位列倒数第一。乐清市境内山脉众多,有西北部的北雁荡山山脉、中部横亘的白龙山山脉、西南部的白石山(中雁荡山)山脉,其中雁荡山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因此,乐清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人流量较多,所以政府在公共环境上投入较多。但基于与瑞安市和富阳市相同的原因,乐清市的地形也不适合覆盖植被与种植树木。
综上所述,我国长三角地区的41个百强县市政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水平大体上与经济水平挂钩,四项因子得分均衡的县市占到了总数的82.9%。因此可以看出,县级市的发展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以经济带动公共设施与市容建设。如果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市政建设的效率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此外,部分城市由于自身发展原因,在市政建设的不同方面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对于这些城市,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弱势项目的建设工作,做到均衡发展。
3 总结
本文应用因子和聚类分析技术对我国2011年百强县排名中位于长三角地域的41个县市的市政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县级市的市政公用设施与市容建设水平主要受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绿化程度因子(F2)、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和给排水能力因子(F4)这四个因子影响。其中公共环境整洁度因子(F1)对市政建设水平的反映程度最大,而绿化程度因子(F2)、垃圾处理能力因子(F3)和给排水能力因子(F4)对市政建设水平的反映程度则依次下降。将这四个因子作为聚类分析的指标,可以剔除传统聚类分析时指标间存在的信息重叠,提高聚类分析的准确度。从而使分析更为准确客观,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 梁进社,郑蔚,蔡建明.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分解[J].JOURNA
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7,22(6).
[2] 张军涛,陈蕾.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创新系统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1,4:008.
[3] 刘芊,蓝国赈.基于SPSS 软件的因子分析法及实证分析[J].科技信息,2008,36:37-40.
关键词:城市环境;建设;难点;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 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 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当下,各城市环保工程建设规模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有很多地区的环保建设还不能达到 国家、省提出的环保优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在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水平、建筑节能和城镇绿化水平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难点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的建设步伐加快。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建筑行业方面,城市的基础建设受到了很大关注。环境工程也是一个衡量城市建设好坏的重要标准。包括城市建设当中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园林绿化行动、公园的建设和节能建筑的发展问题等等都是相关部门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城市建设发展条件之下,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从具体的实际上来看,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1城市的污水没有得到及时处理问题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城市里的工业污水治理极为重要,这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那些污水中含有腐蚀性、难化解的物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必须用科学技术进行处理。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
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1.2城市生活垃圾没有进行无公害的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
1.3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
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总体上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
2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的应对措施
2.1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加强宣传和监督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不是城市建设部门自家的事情,而是和广大的市民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上 的力量,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去,不仅要求相关的建设工作者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还要加大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宣传,号召社会力量结合起来,进行 必要的监督。让广大的市民对环境工程建设有所了解,提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步伐。
2.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 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 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2.3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做好协调工作
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由于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广泛,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一些利益之争,这是需要发挥政府的管理职 能的,不仅要协调环境建设部门、土地资源部门和有关城建单位的利益,还要对环境工程项目的规划、土地、立项、环评、贷款等前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加大对有关部门的管理考核。在进行一项环境建设工程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环境的评估,对该项目进行引导和监督。在建设的开始就做好环境保护工作,避 免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不相协调的情况。
2.4加大技术的发展,推进城市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
城市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是两个重点的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要对污水处理企业的垃圾处理部门进行 监督管理,督促他们运用比较合理的方式,进行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还要求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一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保护,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优惠政策的鼓 励,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采用比较先进的技术,进行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运用高新科技,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是环境工程建设收到效果的重要保证。
综上诉述,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科学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解决好环境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才能达到真正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目的。在加强城市有形环境建设的同时注意无形环境的保护与利用,注重协调统一性,最重要的就是兼顾长远与注重当前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构建一个社会关怀体系,加强人类健康的监护。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城市建设.2009.07.
[2]张国栋.浅析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 04.
[3]裴东伟.浅析城市土地规划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今日科苑.2008.11.
[4]陈静.李恩生.高静.现代城市环境建设发展趋势[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