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申论写作范文

申论写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申论写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申论写作

第1篇:申论写作范文

一是涨价的意向事先已经政府相关部门或企业磋商,已形成大致意向,相关部门或企业所公布的全部资料事实上都是在说明需要涨价,即听证之前在舆论上已经形成导向。因此,人们不能不怀疑听证是走形式、为涨价提供合法理由而已。

二是出席听证会的相关部门、专家与公众代表信息不对称,是不平等博弈。部门、专家以其专业知识来证明需要涨价,公众对相关知识并不熟悉,只能被动地“听”而无法证实。现实中也确有部门提供的数据很让人怀疑,但怀疑毕竟只是怀疑,公众手中没有相关资料数据反证。

三是召开听证会的公告方式、途径及公告的范围都值得考量。有些听证会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完全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广而告之,使尽可能多的人了解其事。

四是社会划分为多个利益群体,不同利益群体的人对同一事务的关注度不一样。比如自来水、煤气涨价,对低收入者可能事关重大,但对中、高收入者来说,只要不是高得离谱,人们就不那么关注;而低收入者由于其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不一定能够报名参加听证,即使参加也难以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到底,不同阶层的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决策的话语权客观上是有差异的。

五是在职人员忙于工作、生计,无暇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听证会,导致听证会现场退休人员唱主角。

六是更重要的原因,从有听证会以来,最后的结局都与事先的舆论引导一致,听证不能改变什么,最多是某些事项上涨的幅度象征性地减少一些。

多管齐下提升公信力

加大公开透明力度,尊重民意、鼓励参与,完善听证制度,施行听证问责制。如何改变“听证会”的尴尬局面,提升听证会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有专家表示,政府有关部门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不能把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物价上涨全都让公众买单,不能把反对的声音视为“找茬”;要改善决策机制,真正把社会参与、公众参与融入到决策过程中,给所有利益相关方以平等的机会参与决策;要充分利用网络、论坛、社区布告等多种渠道,信息,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听证信息;要借鉴人大开门立法经验,把网络征求意见与听证会同时作为了解民意的平台;应尽可能在听证会之前就全面公开相关背景资料,给听证会参与者和全社会以研究、思考的过程。没有完整的信息,不管赞成涨价还是反对涨价,都是不科学的。

要重新认识和实施听证制度,一是要推动观念更新,树立新的听证法治观念,特别是深化对于公民听证权利的认识。二要加强专项立法建制,完善听证制度,这包括听证组织的职责、听证主持人的确定、听证人员名单形成与挑选、听证程序制度、听证笔录运用、听证过程监督、听证责任追究、听证权利救济等方面,都应建立健全多层次的、比较完善的、符合实际的法律原则和规范体系。此外,还需要围绕听证制度运行的主客观要求,完善听证的全过程公开机制,完善听证的检查评议机制,严格施行听证问责制,形成良好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以发挥听证制度的应有作用。

第2篇:申论写作范文

申论文章开头之铺开型

文章的开头采用铺开型必须根据题意要求和对议论事物的感受,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已提炼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说,下笔前已经成竹在胸,心中有底。第一段文字,作者对论述的中心已经十分明确。一点一点铺陈开来。此所谓“开门见山 落笔扣题”。

经典开头一: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命 脉》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

经典开头二:2007年北京市(应届)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

参考例文《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出路 --从我国听证会制度的发展说开去》

第3篇:申论写作范文

从传统意义上看,新闻作为及时传播的新鲜重要的事实信息,它以实用为目的,其内容受到生活真实的严格限制,不具有审美属性。其实,新闻在传递信息,使读者了解客观事实,获得切实知识的同时,也能传达审美信息,使读者得到美感享受,具有审美属性和审美价值。新闻的审美属性,就是指新闻作为新闻作者审美意识的物化表现,其本身也是审美对象,具有特定的审美价值,能引发人的美感,使受众得到美的陶冶和启迪。

新闻的审美属性是由新闻自身的素质决定的。首先,新闻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原生形态的美的直接反映。新闻反映的对象从客观方面看无非是真善美和假恶丑,反映和抨击假恶丑,也就是间接地肯定、颂扬真善美。新闻直接反映真善美、假恶丑,这是新闻的特点和优势之所在。其次,新闻具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内容。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是具体的、实在的,唯其具体实在,方能被人感知,正如人的认识是以感知为基础一样,作为一种特殊认识的美感产生于实践中的具体感知,离开真切的感受无所谓美感,新闻对事实的叙述、描写,使它具有了直观性、形象性、可感性特征,这是美感生成的必要条件。再次,新闻包含着作者的审美判断。新闻是用具体的事实信息来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这是新闻的真实性法则所决定的,但新闻对生活的反映并不是机械地“复制”、冰冷地“克隆”,并不意味着有了事实就有了新闻,只要反映事实的新闻便是好新闻。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实会形成种种不同的报道,并且可能产生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社会效果?这是因为新闻传播作为一种主体行为,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主体性的烙印。所谓主体性,是指传播主体在选择事实、传达信息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的个人意志、情感和认识。同时,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工具,它要“说话”、要“发言”,即表达特定的观点态度,更何况新闻传播要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文化观念的影响。但新闻又是以特殊的方式,即用事实、用形象说话或发言的,“从表面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述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种观点,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①最后,新闻写作作为一种技巧、艺术,它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无论是新闻采访,还是在立意、构思、表达诸方面,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一切创造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审美活动来考察”,②“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③因此,新闻作为具有创造特征的艺术性活动的产物,同样具有审美意义,会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新闻体现着作者对反映对象的审美理解,同时新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决定了新闻能从审美的角度反映事物,能以直观情感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假、善恶、美丑。

新闻美不仅是新闻自身素质的体现,同时也是新闻事业的性质要求使然。新闻事业作为掌握在一定阶级手中的舆论工具,它是用新闻手段来反映现实,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新闻要影响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必先为广大受众所喜爱、所接受,如果作品干瘪枯燥,味同嚼蜡,势必使读者望而生厌,因此,我国新闻界许多有识之士,特别是新闻作者历来强调要写视觉新闻、立体新闻、现场感强的新闻,要求新闻作品具有可读性、趣味性等,其实质就是要新闻写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具有沁人心脾的艺术魅力。“所谓立体化,无非是要注意交代新闻背景,有典型情节、细节、感人的画面、精彩的对话,使之有声有色,有血有肉,让人从消息中具体形象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貌。”而现实的情况恰恰不能令人满意,“不少消息满篇只有概念化的叙述,枯燥无味的数字,孤立、零碎的新闻事实,给人以平面感。”④这正是长期以来对新闻美认识缺陷而造成的实践上的弊端,它严重制约了新闻作用的正常发挥。审美的意义是深刻而广泛的,它对人的知、情、意、行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正如苏联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所说:在人类的各项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审美像探照灯一样照耀着前进的道路,使人们能够预见、猜测和热情地预感所要探索和期望的结果,做出对于未来的大胆预测。”⑤新闻审美不仅能给人一种情感的愉悦,更是人们产生积极行为的强烈的内驱力。实践证明,新闻的实用性、功利性不仅不会妨碍它的审美功能的发挥,其审美价值反倒会强化新闻实用功能的实现。

新闻美有其特殊的表现。新闻之美,贵在“真实”。内容的真实是新闻审美的基础。真善美,以真为前提,真是合规律性,善是合目的性,美则是真善的形象显现,不真,不善,也就不美。从人类审美发展史的角度看,实用也先于审美。狄德罗说:“真、善、美是些十分相近的品质。在前面的两种品质之上加以一些难得而出色的情状,真就显得美,善也显得美。”⑥“出色的情状”,就是指生动的形象。人们之所以需要新闻就在于它每时每刻能给我们提供事物发生、变化的最新信息,帮助人们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因为真实便与读者的生活、心理接近,阅读的时候没有距离,不会感到陌生,容易引起心灵的交流与共鸣。新闻之美,重在“新颖”。新闻是一条流动不息的长河,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地刷新着自己,新情况、新事物、新人物、新问题、新成就、新经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唯其新才能令人爱不释手。正如徐治平先生所言:“因为人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作品之新奇,就能满足读者审美心理的独特要求,从而获得猎奇的;此外,这种对于审美对象的新奇感,可以变为强烈的刺激信息,使读者对作品获得鲜明长久的印象,从而增强作品美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⑦新闻之美,美在含蓄。新闻“表达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意见。越是高明的新闻工作者,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善于在形式上隐藏自己的意见。它能够使读者(听众和观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意见,所以具有一种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影响力。”⑧新闻通常只是某个或某些“个别”、“具体”事实信息的报道,但它能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其以小见大的艺术表现方式决定了它能给读者以暗示,激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和情感。

新闻美是新闻的可贵品质,是新闻写作的高层次追求。它不是搜集、罗列、机械地记录一些生活的表面现象就能得到,而应对新闻事实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最重要的是要以审美的眼光捕捉人们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实,捕捉鲜活的人物、精彩的场景、传神的细节,运用活生生的语言进行生动的叙述和形象的描写,直接展示事物的形象和状态。正如姚里军同志所言:“新闻要尽可能采取某种感性的表达形式,不能依靠那些空洞的词语和概念化的陈述,不能让传播对象去接受你对事物的抽象认识,而必须以审美的直觉捕捉到事物可感的状貌和变化,让读者从一定的描述中获得某种感性的印象。这是新闻作为一种‘时代的艺术’的语言标志,是一个美学标志。”⑨

时代的发展,受众的需要,推动着新闻媒体、新闻写作的变革。新闻以感性具体的形式集中反映着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是新闻作者社会情感的物化形态,因而必然具有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新闻美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用形象说话,提高新闻的艺术表现力,以扩大新闻的审美信息含量,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战斗力。

注 释:

①夏琼:《新闻评析原理实务》,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页。

②鲍列夫[苏]著,乔修业、常谢枫译:《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20页。

③⑤斯托洛维奇[爱沙尼亚]著,凌继尧译:《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第199页。

④朱耀荣:《让消息鲜活起来》,《写作》,1996(5)。

⑥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35页。

⑦张智辉、李雪:《精短散文创作美学与技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31页。

⑧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⑨姚里军:《要表现,不要陈述》,《写作》,1990(4)。

第4篇:申论写作范文

我们在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不过引用的参考文献水平怎么高,但是这些都是别人的作品,我们只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来论文自己观点,让科学研究更进一步的阐述。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希望可以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程之议.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8)

[2]张俊生,张琳.特殊普通合伙制让审计师更稳健了吗?--来自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转制的经验证据[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4)

[3]刘行健,王开田.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对审计质量有影响吗?[J].会计研究.2014(04)

[4]周中胜.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与审计收费[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2)

[5]张敬之.特殊普通合伙的市场反应研究--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例[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01)

[6]李瑞青,白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7]郑杨.会计师事务所转制分析--基于信永中和转制为特殊普通合伙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3(31)

[8]李江涛,宋华杨,邓迦予.会计师事务所转制政策对审计定价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3(02)

[9]肖小凤,王善平,肖雯.论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制度的完善[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10]刘启亮,陈汉文.特殊普通合伙制、政府控制与审计师选择[J].财会通讯.2012(24)

[11]程启智,刘三昌.对特殊普通合伙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些思考[J].商业会计.2012(07)

[12]张连起.特殊普通合伙转制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04)

[13]孟晓俊,严慧.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0(12)

[14]章立军.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势与应对--第四届立信会计学术研讨会综述[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06)

[15]何新容.我国特殊普通合伙债权人保护制度的完善--兼与美国相关立法比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0(04)

[16]王星灿.试析特殊普通合伙律师事务所律师的“过错”[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08)

[17]黄洁莉.英、美、中三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演变研究[J].会计研究.2010(07)

[18]冯延超,梁莱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审计收费及非标准审计意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审计研究.2010(03)

[19]王棣华.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合伙制改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03)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上官静文.特殊的普通合伙承责制度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11)

[2]陈坤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制度评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张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改革探析[J].财会通讯.2009(10)

[4]郭富青.特殊普通合伙企业:游走于无限与有限责任之间[J].当代法学.2009(01)

[24]逯颖.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6)

[5]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J].法学杂志.2008(03)

[6]郑英龙.论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的有限责任[J].国际经贸探索.2008(02)

[7]范健.引入有限责任合伙(LLP)制度的立法思考[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7(06)

[8]武晓玲,张亚琼,周水龙.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关系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

[9]罗党论,黄旸杨.会计师事务所任期会影响审计质量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会计评论.2007(02)

[10]刘少锋.会计师事务所行业专长对审计质量的影响[J].财会月刊.2006(36)

[11]张继勋,刘成立.审计收费研究综述及启示[J].当代财经.2006(07)

[12]杨涛,赵丽娟.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产权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04)

[13]吕鹏,陈小悦.有限责任制、无限责任制与审计质量:一个博弈的视角[J].审计研究.2005(02)

[14]章立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相关分析[J].财贸经济.2005(04)

[15]张立民,李洁雯.会计师事务所组织文化研究述要[J].审计研究.2005(01)

[16]张艳,李书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4(04)

[17]漆江娜,陈慧霖,张阳.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国际“四大”中国审计市场收费与质量研究[J].审计研究.2004(03)

[18]原红旗,李海建.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规模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3(01)

[19]罗栋梁.上市公司审计市场有关问题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02)

审计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蔡飞.如何搞好企业内部管理效益审计[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4)

[2]黄仁芬.A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3]张玲玲.结构性减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乔艳燕.职工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5]战迪.SL药业有限公司纳税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6]李晨曦.恒大集团纳税风险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第5篇:申论写作范文

【关键词】 供销合作社文化;协作精神;文化建设

供销合作社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销社系统全体员工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供销合作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文化兴社”的发展战略,《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构建合作社文化体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发展繁荣,关系到实现为农服务宗旨,关系到中国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和振兴。没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真正的中国特色供销合作事业。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要突出弘扬“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本文试图从供销合作社内部协作精神建设这个角度作一探讨。

一、协作精神在供销合作社管理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1、协作精神的实质

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所有成员共同认同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为了实现共同的团队目标而奋斗到底的精神,显示了团队成员的工作士气和心理状态,体现了团队成员的理想和价值理念,是推动团队高效工作、促进团队迅速发展的一种精神源泉,其实质就在于团队的团结来源于团队内部自身的凝聚力,而非由外部环境决定,成员之间不存在分裂为相互对立的小团体的倾向,其本身具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处理内部冲突以及解决内部矛盾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理解、信任,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感,每个团队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把自身的具体工作和集体团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为集体团队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团队遇到困难时感到担忧,并且有强烈的维护团队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愿望。

2、协作精神在供销社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供N社文化是一种凝聚心力,提升竞争力的资产和无形力量,是供销社发展的不竭动力,供销合作社的成功不是供销合作社本身利益的实现,而是它所服务的对象――广大农民、社员、职工利益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支极具战斗力的、高度团结的骨干队伍,因此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与协作精神建设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协作精神在供销合作社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如下:

一是凝聚力量作用。协作精神通过对团队成员集体意识的培养,通过广大职工在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心理、文化认知,从而产生共同的“家”的归属感,逐步将协作精神内化为广大员工的自主心理需求,产生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将各自为政的个体力量凝聚为强大的集体力量。二是激励自我作用。具有协作精神的员工会自觉地把大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自己从严要求,对工作尽心尽职,形成良性竞争,自我激励,在激励竞争中得到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利益,更在精神上层面得到满足。三是约束控制作用。协作精神通过团队内部所形成的一种精神氛围和力量的影响,去规范约束每个职工的个人行为。四是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使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的目标奋斗。对于每个职工而言,团队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自己奋斗的方向,对于集体而言,集体的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的目标,在每个职工身上得到具体的落实。

二、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的建设

1、建立科学合理的供销社文化制度,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七十多年的创办历史形成了我国独具特点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党的十以来,各级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扎根基层,弘扬了心系“三农”、爱农为民的奉献精神,坚韧克难、勤俭勤勉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永不言止的进取精神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以这些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供销合作社文化是制订供销合作社所有制度的基础,而供销合作社制度则是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制度,不仅可以赢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而且团队协作精神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物质基础决定精神境界,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力也是非同小可、不可小视的,供销社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就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制度。首先我们要把团队协作精神的具体内涵充实到制度中去,并且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其次要重新审核现有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分配机制、奖惩机制,真正实现责、权、利和谐统一。

2、供销合作社文化要强调协作原则,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协作原则是团队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完成团队大目标的根本。协作原则在于发挥每个人特长的同时,注重团队成员能力上的相互补充,使之产生最高效的协同合作效应。强调协作原则首先要所有合作社成员在价值理念上认可协作原则,真正理解、掌握协作原则的内涵,供销合作社是有多层次、不同身份的员工进行分工协作的群体组织,因而分工协作的状况也直接决定着供销合作社的整体实力。要经常性地宣传协作原则,制定有利于协作原则更好发挥的政策,制度上的安排也要强调协作原则,以实现最高效的团队协作。

3、营造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突出团队协作精神

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团队互信文化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诚信文化。着力营造部门间、员工之间、领导间以及员工与领导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氛围,彼此之间多理解,少猜测,多信任,少挑剔,才能最大限度地集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建设发展供销合作社。反过来说,没有民主信任,互相拆台不补台,各级供销社就极有可能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必须加强信任建设的团队协作精神,营造相互信任、互相补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首先各级供销社领导要身体力行,充分尊重、信任员工。民主互信的文化建设,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关键。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领导干部要事事身先士卒,一身正气,才能赢得下属员工的尊敬和服从。同时领导要放下架子,经常深入基层合作社,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心对待、尊重、相信职工。其次要强化教育,努力形成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建设信任文化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快乐生活、高效工作,绝不是搞形式主义、搭搭花架子。要经常性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思想,使员工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强调员工之间合作,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员工认同感和归属感。

4、明确团队目标,突出协作精神

团队目标是所有职工的方向标,要突出团队协作精神,就要确立明确具体可视的团队目标,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在对目标认知与共识的基础上,才能鼓舞大家团结奋进的斗志。目标要明确、具体、可见,不能假、大、空,要有明确、科学的导向,能被每一位员工认可、接受。要确保大家齐心合力,富有战斗力,就要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建设。供销社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员工有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就很容易达到自动自发地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的目标。

团队协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各级供销合作社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同时应着重强调、不断强化内部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建设,将各级供销社打造成高度团结一致、极具凝聚力的战斗团队,才能真正做到心系“三农”、爱农为民,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不断地把中国特色的供销合作社事业推向前进。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前进的最佳方式是与别人一道前进”,让我们每个供销人在先进的供销社文化指引下,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与时俱进,再创供销合作社的辉煌事业。

【参考文献】

[1] 中华供销合作总社.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Z].供销合字〔2012〕17号.

[2] 杨谦,施祖军.合作社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07(5).

[3] 程庆新.合作社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功能[J].中国合作经济,2012(5).

[4] 张志翔.关于加强供销社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合作经济,2012(5).

[5] 史金善.供销合作社文化价值的演化及培育[J].广东合作经济,2009(4).

第6篇:申论写作范文

1.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矛盾点,精准立意;

2.不能充分分析材料,容易直接下判断;

3.不能对自己的论点展开充分的论证,打不开思路;

4.缺乏分析、讨论,观点武断、绝对,经不起反驳;

5.缺乏足够的素材支撑,素材不能转化为论据。

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文”的问题,实质上还是“人”的问题,即学生的思维存在局限,不能对问题做深入的逻辑分析,因此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思维方法、写作策略训练,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从肤浅走向纵深。其中“构成分析”就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的思维方法。

一、从日常话语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图式

构成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类型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话语“我们班级很优秀”来提炼“构成分析”的思维模型。

第一步,自证。要论证“我们班级很优秀”,需要先论证两个问题。一是“优秀”指什么,包含什么;二是“我们班”由什么构成。思维路径是:

1.X指的是……(优秀指的是……)

2.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一、二、N类)

3.A1是X、A2是X、……An是X (每一类都很优秀)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提炼出“构成分析”的思维方法:

1.类型:我们班有哪些类型的人,他们各自怎么优秀?(好静的、活泼的)

2.时空:我们班从早读到晚修各个时段都表现优秀;我们班在课堂考场赛场运动场,以及将来的商场职场上都表现优秀

3.情境:我们班在哪些情况下表现优秀?

4.层次:优秀可以包含哪些层次?(低―高:学习成绩的优秀、整体素质的优秀、境界胸怀的优秀;小―大:个人的优秀、小级的优秀、班级的优秀)

5.部分:我们班由哪些人构成?他们各自怎么优秀?(男生、女生;老师、学生)

6.阶段、环节过程:我们的优秀体现在哪些阶段(高一、高二、高三)

第二步,自辨。如果在构成的各方面中,有一项或几项现在不“优秀”,怎么应对?

1.A包含A1、A2、……An (我们班包括第一、二、N类)

2.A1是X、A2是X、……An是X ,但A3不是(有少等瞬挥判悖

所以A是X。 (所以我们班很优秀)

方法一:部分――这部分同学是少数,一般不影响整体,所以我们班仍然优秀。

方法二: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不优秀,但他们一直在进步,从长远来看他们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而这更加证明了我们班的优秀;

时空――有部分同学现在学习方面不优秀,但组织能力特别强,也是一种优秀,而且让我们班的优秀更多姿多彩;

方法三:层次――和稍低层次的同学相比,他们仍然比较优秀。

方法四:实在不行,就把观点句改为“除了他们,我们班都优秀!

二、用构成分析寻同辨异,纠正标签式立论,提高审题立意的精准度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首先体现在立论的标签化。立论,常常是判断某事物是否具有某性质(如2015年课标Ⅰ卷“举报背后有至孝(或:是不孝)”、或是否具有某价值(如2014年课标Ⅰ卷“变通规则,可获双赢”或“不守规则,害莫大焉”)。有时会加上两种事物的比较,例如2015全国Ⅱ卷“谁更具风采”。 但由学生作文来看,不少学生缺少了这一思维过程,对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因而不能准确认识与指出事物的性质,造成认知片面与立意偏差,这就是标签式立论。

以2012的新课标Ⅰ卷为例。有篇作文这样写道:

每个人,做每件事,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细节的问题,注意了细节,往往可能事半功倍,反之,不但事情难圆满,而且还可能前功尽弃,甚至后果很严重。

船主与漆工的故事,显然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试想,如果不是漆工平时很有责任心,看到了细节的问题,船主们的孩子驾船出海,还能如此轻易地平安归来吗?又或者是,倘若船主注意到了船有洞这一细节,还用得着担心孩子们的出海安全吗?由此观之,细节决定成败。

对细节的态度,的确是材料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船主与油漆工的对比点。因此从“细节”的角度立意,还是能紧扣材料的。问题在于,本文没有结合具体的情境对“关注什么细节”及“如何关注细节”作构成分析。首先,细节有多种类型构成,而材料中的细节并非决定自己成败的智举,而是关乎他人生死的善行;其次,并非任何情境下“细节”都能决定成败,需要分析具体的情境与范围。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两个人物的行为作构成分析,发现两人根本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做到精准立意。

1.细节指的是什么?

2.船主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3.油漆工有哪些言行,是如何对待细节的?

4.两人有哪些异同,与最后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升格后立意如下:

船底一个小洞,船主没有及时关注和修补,就使自己乘船出海的孩子面临死亡的危险;而船工顺手补了,觉得不值一提,却救了人命。我们常常忽视的细节,有时可能性命攸关。因此,必须关注生活中那些重要的细节。

“关注细节”,多么熟悉的字眼,熟悉到近乎熟滥。然而个中的含意,却少人深究。材料中的船工和船工分别作为榜样和警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关注细节,首先是要从细节处发现问题。这一点两人都做到了――发现船破了洞。关注细节,还要认识到细节之处的重要性,这一点,两人也做到了――船主也知道乘有洞的船出海,可能有去无回。最重要的,关注细节,最重要的是必须及时行动,进行补救、防范或化解,这才是两人之间的重大差别,也是“关注细节”最重要的含义所在。

这一思维模型实际上是:

1。X包括X1,X2,X3……Xn。

2。A有X1,X2,X3……Xn

3。B有X1,X2,……Xn

4。A与B的不同结果,原因在于X3(而不是X)

这样的思维图式具有很强的可移植性,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

三、用构成分析探因究果,纠正口号式论证,拓宽论证的深广度

W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还体现在材料分析能力的缺失。因为对概念内涵的把握不太清晰,不会从多层面围绕话题探因究果,导致论证流于空洞和表面化。例如,针对喜剧演员贾玲恶搞花木兰,遭到网友及观众不满、有关方面要求道歉的事件,有学生如是写道:

贾玲改编花木兰,我认为不需要道歉。因为改编,有时候也是一种突破与创新的方式,我们不该一棍子打死。试想,如果相关人因一点小小的娱乐改编而被拉上大众平台公开道歉,甚至打上官司黯然退场,谁还愿意冒险去尝试突破经典的情节或创新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压制创新、压制新文化的不良氛围,发展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就无从谈起,那我国如何才能迈进世界民族之林呢?

这一段论证链条的三个环节都存在着逻辑断裂。特别是第一个环节――“改编有时是创新,所以贾玲改编花木兰是创新”。对此作者未加论证,直接贴了标签。这一立论是否成立呢?我们可以通过三个设问对贾玲节目进行构成分析:

1.创新指什么?(“X”是什么?-有益的修改)

2.贾玲的节目由哪些部分构成?(A包含A1、A2、……An)

3.这些部分是否有创新的改编?(A1是X、A2是X、……An是X)

构成分析后,作者作了如下修改:

贾玲改编花木兰,到底该不该道歉?这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贾玲到底是怎么恶搞的,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二是她的恶搞有没有伤害什么人;三是道歉有什么积极意义。首先,从材料来看,贾玲把花木兰从一位至忠至孝、智勇双全的女英雄恶搞成了贪吃、不孝、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形象。有对情节精巧灵动、入情入理的修改吗?没有。有对人物深入细致、有血有肉的刻划吗?没有。有对主题洞察人性、把握世态的挖掘吗?仍然没有。一部作品的三大要件都没有得到优化,因此,贾玲的“改编”仅仅是迎合观众趣味的“恶搞”,全无创新可言。(用到整体-部分的构成分析:情节、人物、主题三大要件)

更重要的是,贾玲的恶搞还伤害了一些人。它直接伤害了热爱花木兰的人们的感情,包括木兰故里乡亲、木兰研究会的人。它误导了暂时不了解木兰的小观众,妨碍了他们的正确认知,疏远了他们对民族英雄的感情;它还伤害了以木兰、孙悟空为伴而长大的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它还让力图传承木兰精神的老师、老人何等尴尬、何等无奈。每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人物来支撑、凝聚和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才可能生生不息。而贾玲的恶搞抽空了这些经典形象身上寄寓的忠勇孝义的民族精神,伤害了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因此,她实际上伤害了每一个中国人。(用到了整体-类型的构成分析:热爱木兰的人们分为三大类型)

因此,贾玲必须为她的恶搞道歉。道歉了,才能弥补对国人感情的伤害;才能警示部分不严肃的文艺工作者要注意改编经典的底线;最终,才能挽救她自己的演艺生涯。《民族经典,岂容恶搞》(用到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

当然作者如果坚持最初的看法,还可作以下的构成分析:

贾玲把民族史诗《花木兰》改编为小品《木兰从军》,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它的体式由庄严的民族史诗变成诙谐的市民小剧;它的形式由激烈的矛盾冲突变成装傻和吐槽;它的灵魂由悲壮和崇高变成了风趣和幽默。它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式的娱乐搞笑,并没有承载历史启蒙的使命。喜爱它的观众都能看出来这是篡改历史,不至于被误导;不喜爱它的观众会直接换台不看,不可能被误导。要求道歉只不过是一种披着维护民族经典外衣的文化暴力。

(选用了整体-部分、当事各方的构成分析法)

四、用构成分析自我质疑,纠正单向度论证,增强论证的周密性

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浅表化,最终体现在论证的单向度,即论证时有意无意地筛选掉于自己文章观点不利的内容,在量上忽略不计,在质上略过不提,不能作全面分析,由此导致说理不严谨,论证不周密。对此,我们可以用构成分析法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

例如,有篇写小陈举报父亲的作文,就是这样用构成分析法来增强观点表达的周密性的:首先,把孝分为四方面:有“孝”的心意,能关心体谅父母;有“孝”的行为,付出了实际行动;有“孝”的态度,能“怡吾色、柔吾声”;有“孝”的效果。做到这些,可算孝了。

然后,分析小陈举报行为中直接符合“孝”的因素:意图是善的;结果也是善的。

然而,举报行为有几条看上去是不符合的,怎么办呢?小作者这样写道:

当然可能有人质疑,你举报的行为方式欠考虑,让父亲耽误了时间,支付了罚金,还伤害了父女感情。确实,举报不是最好的方式,但在当时的情境下,口头劝规劝是最好的方式,但父亲又执意不听,除借警察之力让父亲醒悟,你别无选择啊!而且你也是用微博私信举报,警方公开了也不是你的错。此外,从长远来看,父亲支付了罚金,却省下了事故损失费;被公诸于众,伤了小面子,却避免了遭遇事故陷入困境,失大面子。至于伤害了父女感情,我觉得你以后可以找时机去解释、弥补,与父亲深入交流,反而有机会改善父女关系,增进父女感情。小陈姐你说,你这样做不是真正的孝顺吗?(用了情境分析、时空分析等思维方法)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对“孝”字的感受可能与你的不同,但你的举报行为同样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今天,面对不尊重法规,可能贻祸自身的父母,或面对犯着错误而执意不改的父母,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孝?首先,我们要及时而坚定地规劝和阻止他们,以维护他们的社会地位、内心平和和一世英名,让社会更加清明美好;其次,从做法来讲,一味顺从,不敢反对的“愚孝”是可悲的;剑拔弩张、针锋相对的“刚孝”是可叹的;最好的做法,就是“怡吾色、柔吾声”的“智孝”。可惜我越来越不关注父母的悲欢喜乐,有时还把他们关闭在心门之外,忽略了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有时觉得他们不好,就情绪冲动、言辞激烈地加以指责,想想真是有愧!

第7篇:申论写作范文

摘 要: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时刻牵动着教师和家长的心,因此,在小学基础教育教学阶段,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由于语文写作是小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并且占有的课时也较长,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可行也十分有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语文;写作教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三大主修科目的其中之一,具有课时长、基础性强、涵盖面广等特点,更因为写作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重,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行之有效。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具体的实践策略,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从写作方法教学中找寻心理教育突破点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是组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部分之一。而写作教学中又以指导学生写作方法为主要内容,写作方法包括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变换各种表达方式以及尝试各种表现手法等,常见的表达方式指导包括: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而常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指导包括:比喻、借代、夸张、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的指导就更加具体和深化了,一般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作为知晓性知识传递给小学生,而不作为详细要求。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从这一实践中找寻突破点。

比如,在教导学生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先举一个例子,如“路边的花儿,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这句话中,将盛开的花比作了燃烧的火焰。然后,教师再让小学生举例,如果自己举不出,可以和周边的同学探讨,如此,小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既能学到写作方法的妙用之处,又能体会到小组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结交许多好朋友,有利于小学生朝着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二、从写作内容教学中找寻心理教育突破点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内容的指导也是十分必要的。开展写作内容的指导教学,其目的是让小学生真正有材料可写。因为在实践中,笔者时常听部分小学生抱怨,“老师,我不知道写什么?”造成这一实践困境的原因,其一是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历不太丰富,因此在写作时往往不能写出真情实感。其二,就是小学生平时阅读量较少,如果学生平时注意阅读积累,那么心中自然有料可用。因此,为了解决这一实践困境,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小学生的见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更精彩,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比如,教师带领小学生去周边的旅游景区,参观我国各种名胜古迹,让小学生在游玩中放松心情,暂时将繁重的课业负担放下,开阔自己的视野,这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具有重要的帮助。邻近乡村的学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野踏青、放风筝、做游戏等,让小学生近距离接触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花花草草,爱护一草一木,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可以让小学生在之后的写作中写出更多真情实感。

三、从写作习惯教学中找寻心理教育突破点

写作是一个注重长期坚持的培养过程,要想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并不是一日两日就能_到的,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注重运用写作技巧外,还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写作习惯,让小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进而在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中提高写作能力。日记是培养小学生写作习惯的首选,并且通过批改小学生的日记,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心理教育的突破点,比如,实践中有的小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今天的心情糟透了,因为,我最好的一位朋友不理我了,我不知道是我哪里做错了!”这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了问题,意志消沉,这样的情绪如果持续下去,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让小学生的心情“雨过天晴”,比如在批改中写道“老师的心情也糟透了,老师最喜欢的一位同学因为被朋友抛弃而伤心了,老师希望这位同学走出情感的低谷,奔向新的阳光”,如此,可以让小学生顿时心中暖暖,从而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交朋友的勇气,向着阳光快乐的方向茁壮成长。

总之,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各种教学尝试,比如从写作方法教学、写作内容教学以及写作习惯教学等角度入手,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写作教学中,让小学生在阳光、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

第8篇:申论写作范文

“申论”一词取自《论语》的“申而论之”。申,即说明、申述;论,即论述、论证。申论是对材料、事件或问题有所说明、有所申述,从而发表见解、意见,进行论述、论证。申论对古代选拔人才的“策试”有一定的借鉴。从西汉初年汉文帝开始用“策试”选拔人才,被选拔者根据一定的问题,在简策上逐条应对,如果见解恰当,析理透彻,确有辅佐之才,就可被朝廷录用。

申论考试,是具有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测试。“申论”从“策试”中主要借鉴了两点:一是用什么来考查,要充分考虑用人的实际需要;二是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没有体式上的限定,用什么文体写作,要服从于目的的需要。

“三段模式”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

申论考试的试卷有比较规范的结构:总体上分三大部分。首先提出“注意事项”,给答卷提出重要的指导性建议;其次给定一组资料;然后提出“申论要求”,要求应试者在弄清给定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若干题目。后来,“申论要求”改为“作答要求”,实质上并无区别,只是表述上更加细化,对不同的考生作出了不同的答题要求。考生应明了自己的模拟公务员身份、明确自己所报考职位从而选择自己应该作答的题目。在阅读资料之前,应把作答要求看清楚,明确自己需要作答的题目,并在阅读资料时重点阅读与自己答题相关的资料。

可以这样说,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概括资料、提出对策、文章论证的基本题型。“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能力是申论试卷的评价标准

考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原因之一就是审题不清,拿到试卷以后手忙脚乱,在还没有弄清资料的情况下就开始答题;原因之二是对申论考试涉及的知识不了解;原因之三是申论要求的相应能力较弱。所以,必须在各个环节增强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成功。

一、给定资料面广,要求考生关注面广泛,阅读理解能力强。

申论给定的资料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涉及到社会活动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道德、民生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包括一些社会热点与大众传媒所关注的焦点等;申论资料不是原始的信息,而是经过加工的半成品资料,且表述比较准确,一般不会出现偏差;同时这些半成品的资料,头绪不很清楚,条理顺序也较为混乱,究竟反映了什么问题,需要认真阅读、研究、梳理、归纳。申论给定的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的已有定论,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需要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结论。考生如果平时关注时事,能抓住热点问题,并能积极思考,会加快阅读资料的速度,也能增强把握资料主题的准确性。所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直接读什么,在考场上的表现实际上是平时积累的结果。 如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给定资料当中所展示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产业升级问题,一个是粮食问题。考生如果平时对时事有较多关注,明了资料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就比较容易抓住关键。

二、考察目的针对性强,要求考生从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申论测试的目的明确,针对性很强,即主要培养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出来。但考生在作答时不能从资料到资料,需要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如相关法律知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来解决资料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能力。

仍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题为例,2008年的资料在揭示了大量现象的同时,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及一些国外可以借鉴的东西,也在资料中有所展示,考生可以就此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而2009年的申论试题在资料当中并没有一些理论性的分析,考生如果对产业升级问题和粮食问题有关注,对相应的法律、政策知识了解深入,对问题有较深入地思考,才能够得出一个比较好的结论,能把自己的思考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才能获得一个较好的分数。

三、论述文体要求多样,考生需具备相应的写作知识和能力。

就申论要求写作的文体而言,每年出题要求可能不一样,文体的界定也有多种说法,最典型的有议论文说、应用文说和公文说三种。考试中涉及到的具体文种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讲话稿、计划、报告、意见,等等。就近几年的试题分析来看,除了记叙文出现的可能性较小外,其余文种都有可能出现。其实不管什么文种都要求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语言规范、简明、平实、准确,表达清晰。但写议论文跟宽泛的议论文写作也不同,那种只从情感出发发表议论而没有观点的议论文显然不合要求。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写作其实说的是一回事,一般表现为具体的文体,除了做到一般的要求以外,在格式上还有些具体要求。所以,申论写作考察的是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采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说明、议论三种,所以应具备实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能力,再了解相应文体的写作格式。

四、无固定的标准答案,能力的表现是唯一的标准。

第9篇:申论写作范文

作者/肖飞

国家公务员考试把政府和广大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申论试卷的内容,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正是基于此,笔者从研究和辅导申论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的特点从命题、资料、测点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一、从命题上看:主题鲜明,意义重大

继去年的弘扬黄河精神、乡土文化问题之后,广受人们关注的社会道德问题(省级、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本文称A卷)和安全文化教育问题(市、地级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本文称B卷),又成为201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试题,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众所周知,社会道德问题和安全文化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社会热点话题。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保障公共安全,加强安全文化教育,树立“生命第一”理念,都将为我们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无疑,这又是抓住热点、围绕发展、唱响时代主旋律的考题。因为这样的命题,试卷主题十分鲜明,考生一下子便能抓住材料的中心。试卷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应试考生的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无声的“动员令”,意义重大深远,不可低估。

一是让大家共同面对,共同思考。一年一度的国家录用公务员考试不能不说是“大考”,在考场上是在考考生,可是考试一旦结束,试题就必定打破了原有的局限性,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那么,这自然就引起了国内不同人群的思考。正是这种无界限的让国人共同面对,共同思考,将唤起人们的忧患意识,让人们都来关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共同写好“申论”这篇大文章。笔者认为,能令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来广泛地思考问题,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无疑,这应该是命题者的初衷。

二是让大家共谋良策,共谋发展。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美德,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如何树立“生命第一”的理念,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面对眼前这么大的考题,别无选择,只能是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

可是良策何来?只能是走群众路线,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共谋发展大计。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解决问题。笔者感到,这正是申论命题的题中之义。

二、从资料上看:合理调整,更趋科学

一是内容精当,字数稳定。A卷资料以社会道德为中心,正负面材料充分对比,突出正面先进事例,呼唤中华美德,讴歌社会主流;B卷资料围绕“公共安全”问题一一列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人们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和“自救”避险能力,揭示了由于管理监督缺失导致现代城市运行中的脆弱性,最后引出古代罗马哲学家塞内加关于人类灾难的哲学思考。两卷资料选择精当,内容集中,通俗易懂,说服力强。A卷给定资料共9则,全文6200字;B卷给定资料5则,6700字。与前几年相比,字数相对稳定,资料容易把握,这是申论考试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二是紧凑有序,层次分明。申论试卷的给定资料,往往都比较零散,是未经加工或半加工的“语言文字的碎片”,上段与下段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所以有的人一打开试卷,就如坠入云里雾中,觉得眼前的文字“乱糟糟一片”,不知从何下手。然而,2012年两张申论试卷的给定资料却一改这种情形,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相对来说,资料结构紧凑,清晰自然,排列有序,看不到零散与混乱。整个资料逐次展开,自然顺畅,层次分明。斧凿的痕迹甚少。给定资料这样调整,更趋科学、合理。

三是中心明确,段意清晰。以往的申论考试,把握试卷给定资料的中心内容或其反映的主要问题,都是考生应试的一个难点。可是,2012年两份申论试卷的给定资料,只要认真读下去,便直接“可圈可点”,无须翻来覆去地审读。因为每一则资料的中心都非常明确,并不费解,而且内容相对集中。除个别外,段意均在每则资料的第一个自然段中,清晰可见,以下各自然段便围绕这一段意展开。命题者这样设置给定资料,更能测试出考生真实的能力和水平。

三、从测点上看:考查实践,突出能力

1、题量稳定,难度适中。一是试卷题量相对稳定,2012年申论试题延续前两年的设计,A、B卷均是四道大题,第一题中包含两道小题,考生答题文字在2100字左右,难度适中。联系构建试题的诸多因素,这种布局相对科学,可视作题量有稳定之趋势。二是试题命制悄然变化,过去试题命制对应的资料指向并不具体,而是泛泛指出“参考给定资料”,范围之大自然增加了考生应试的难度,而今年的试题,除A卷第一大题第1小题外,A、B卷试题均是一道题对应一则资料,这无疑为考生答题提供了诸多方便。三是试题题型有所创新,考题中出现了反驳观点题,A卷第二题让考生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这种驳论题型新颖,对于考生来说,回答有一定难度。应用写作题文种多变,A卷第一题第2小题让考生写一则“编者按”,B卷让考生写一份宣传稿,文种每年每卷虽呈多元变化,但未离开应用文范畴,这样既看出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贴近公务员工作实际,也体现了命题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应用写作,多元突出。自2010年申论按报考层次两卷分立始,至2012年连续三年,应用写作题变化颇大,即每年每卷中均有一道应用写作题,出现文种多元化趋势。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以一道题替代作文题。2003年、2004年申论作文题,是让考生写一份“讲话稿”、“报告”。

而从2010年开始,连续三年命题均以一道题的形式独立出现,替代了当年应用写作的申论作文题。毫无疑问,这样命题,既考查了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又保证了对考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测试。第二,是以内容重点替代全文。非常清楚,以前的应用写作题均是申论作文题,这就要求考生,从头至尾写出“讲话稿”与“报告”的全文。

而如今的命题方式,是以内容重点替代全文。如2010年国考A卷第三题,要求考生拟写《关于将半岛蓝色经济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报告》的内容要点。用内容重点替代应用写作全文,更能突出应用写作中各文种主体的写作要点。这样设题,独辟蹊径,彰显精要,测点清晰。第三,是以要求替代一般写作。三年来的应用写作命题,不是笼统地让考生去写某一个应用文,而是命题时就某一个应用文文种提出明确的要求。如2012年国考B卷第二题,让考生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写一份宣传稿。这种以命题要求替代一般应用写作,无疑就扩大了应用写作文种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文种的特点,更具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