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于书的格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书的格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书的格言

第1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于书的格言警句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好书犹药,善读之可以医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青年是黄金时代,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于颜色的英语谚语一

绿色

【Green-eyed monster】忌妒

早在十四世纪,重病或精神紧张的人的苍白脸色就被描述成“绿色”。许多不熟的、能引起肠胃不适的瓜果也是绿色的。莎士比亚受此启发,在《威尼斯商人》和《奥赛罗》两部作品里都将忌妒称作“绿眼怪物”

关于颜色的英语谚语二

蓝色

【like a bolt from / out of the blue】完全无预兆、出乎意料地

这里的”the blue”是对晴空的一种很诗意的叫法。晴空万里的突然间来一道闪电,当然很出乎意料啦。

【blue ribbon】最高的荣誉或质量

1348年有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设立的最高等级的骑士/爵士地位是嘉德勋位中最高贵的,其象征徽章是蓝色缎带制成的。

【bluestocking】女学者;有学问的女人

18世纪50年代前期,伦敦社交圈的一群贵妇,以Mrs. Montague, Mrs. Vesey和Mrs. Boscawen为主,对当时为女性主要社交活动的纸牌游戏和八卦闲聊丧失了兴趣,于是建立了她们自己的文学俱乐部,并邀请同样对文学感兴趣的知识分子,包括男性,加入她们的交流。Blue Stocking Society为该俱乐部的名字。起初这条短语为贬义,通常指装作有学问的女人。从19世纪开始,意义广泛化了,也可以指真正有学问的女人。

【blue chip】绩优股;热门证券。即前景好、回报率高的可靠之人或事

扑克牌游戏中,不同颜色的筹码代表不同的价值,而蓝筹是价值最高的。二十世纪早期的华尔街开始把增长势头稳健,长期以来都表现良好的股票叫做蓝筹股,因为正如在扑克牌游戏中人们都会把最贵的筹码押在最稳妥回报率最高最有前途的牌上一样。

【Blue blood】历史悠久的贵族

这条短语是从西班牙语中的贵族,“sangre azul”,直译成英语的。“Sangre azul”指西班牙卡斯提尔王国最古老、骄傲的家族,号称从未与摩尔人,犹太人等任何外族通婚过,因此血统纯正。“蓝血”源于欧洲人的白皮肤。最白皙的皮肤能看到皮下蓝色的静脉,因此得名。

关于颜色的英语谚语三

粉色

【in the pink】很健康

即in the pink of health,粉色指脸颊的红润,是健康的象征。

关于颜色的英语谚语四

红色

【red herring】为转移注意力而提出的不相干事实或论点

该短语字面意思为红色鲱鱼。从前鲱鱼数量很多,对于美洲和欧洲地区的人来说,它是一种很重要的食物,以至于许多作家都把大西洋称为the herring pond。不过后来由于过度捕捞,这种鱼的数量开始减少。因为鲱鱼很容易变质,人们就想出一个保存的方法,即先撒上盐、之后用烟熏干,这样鲱鱼的颜色就变成深红色,也就是red herring了。

熏制鲱鱼不仅能够保存并改变鱼的颜色,还可以让其带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在训练猎犬搜寻狐狸的时候,人们把这些红色的鲱鱼用线栓住放在森林里来吸引猎犬,让它不要追踪狐狸的气味。另外,人们有时候还把鲱鱼放到真正有狐狸出没的地方来测试猎犬的搜寻能力,看它是否能够抵抗其他的味道,继续寻找狐狸的踪迹。由此,人们开始用red herring来表示为迷惑对手而提出的错误的线索或伪造的事实。Red herring最早出现在1420年左右,不过其比喻义直到1884年才开始使用。

【in the red】负债;赤字

该短语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会计学上通常用红墨水记录债务,用黑色记录利润。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get out of the red, in which one’s account would be in the black.

【red-letter day】重要的或值得纪念的日子

在教会日历上用红色标记所有的宴会日和宗教纪念日,黑色标记一般日期的做法从十五世纪起普遍流行。这些日子是用来庆祝和欢宴的,慢慢地人们开始用“红字日”来称呼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纪念日。

【red tape】官僚主义;官方的繁文缛节,尤指令人难以忍受的复杂形式和过程

从十七世纪起,官方的文件一般都用红带子捆绑, 因此red tape(红带子)被用于形容人们在和政府或官方机构打交道时往往会遇到的拖延、混乱等令人烦恼的障碍。

关于颜色的英语谚语五

黄色

【Yellow-belly】胆小鬼。

在英国英语中这个词原指在林肯郡沼泽地出生的人,因为恶劣生存环境而导致肤色泛出病态的黄色,并没有什么贬义。“胆小鬼”是在美国英语中的意思,其起源尚未明确。

【Yellow peril】黄祸:西方观念中所谓来自亚洲的危胁

早先yellow terror和yellow peril指的是yellow fever(黄热病)。后来在20世纪初,yellow peril用来变成了西方文明社会对神秘、未知的东方游牧部落的恐惧, 黄色当然是指亚洲人的肤色。有人说这个词尤指中国的威胁,其实不尽然。游牧民族的侵略,上世纪后期日本的经济增长以及中国的人口增长都曾经是指代对象。

关于颜色的英语谚语相关文章:

1.关于颜色的英文谚语大全

2.英语中有关颜色的谚语

3.有关颜色英语短语谚语

第3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服务 用户体验

[分类号]G252

用户体验是指用户在操作或使用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时所做、所想、所感,涉及到通过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用户的理性价值和感性体验。网络环境中的用户体验是指帮助用户在网络上快速而简便地完成其目标的一系列工作,使其拥有愉快的用户体验…。据调查,在发达国家,90%的企业网站可用性比较差,主要表现为用户难以找到所需的信息和商品,许多用户发现,充斥于互联网的各种网站,尽管其外表美观,技术完整,内容丰富,却找不到自己所要的东西。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提供者应该更多地从用户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充分考虑用户在利用信息产品与服务时的体验与感受,重视用户体验,提高服务质量。

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从信息提供者的角度为用户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而用户体验则是用户利用这种服务的经历与感受。由于信息提供者和用户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所以,信息提供者只有通过与用户的交互,了解用户在使用个性化服务中的体验与感受,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切合用户实际的和更加高效的个性化服务。可以说,用户体验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同出一辙,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让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是目标,而数字图书馆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具体来说,用户体验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1 用户体验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个性化服务

在信息爆炸环境下,用户利用信息的体验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愉快”,很多时候还适得其反――出现“信息焦虑”的状态,也就是说,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感到被淹没在大量需要理解的信息堆里时,不知道某种信息是否存在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却不能对其进行访问时,都会产生信息焦虑情绪。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要使用户在利用信息时,能够迅速找到并理解所需要的信息,拥有愉快的信息利用体验,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在组织信息时要以用户为中心,增强信息的可用性和可理解性,提供符合用户个性特征和用户需要的信息,勇于过滤掉与用户无关的信息,即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用户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所有信息是可用的和易于发现的,同时,这些信息必须是清晰的,能够被用户理解,既方便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也方便用户获取和消化。

数字图书馆是依托数字图书馆网站来向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用户访问数字图书馆网站是为了获取网站的信息,以满足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信息需求,如果数字图书馆网站上的信息不可用,出现大量的死链现象,或者用户被淹没在大量的无关信息中,很难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那么用户就会毫不犹豫地转向其他网站。Forrester研究发现,66%的用户选择返回一个网站是因为它的易于使用。因此,数字图书馆网站应该“使信息可访问”,充分重视信息的可用性与易用性。“使信息可访问”指帮助用户实现对信息个体的访问,包括将原始数据加工成信息,为信息集合构建稳定的框架体系,形成有效的信息检索系统。其目的是帮助用户在需要信息时能够借助正确的路径获取信息,即在恰当的时间得到恰当的信息。数字图书馆时代,信息资源的产量大,来源渠道多,载体丰富,内容复杂精深,信息流动,紊乱无序,而用户的信息需求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为海量信息提供一个简单明晰的组织框架,使其能够为用户访问、易于被用户访问,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由于信息载体和形态的关系,数字信息的组织和序化的形式与方式更加多样化,“使信息可访问”便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用户访问数字图书馆网站,在成功获得网站上的信息之后,用户还有对信息的使用需求,即用户能够理解所获得的信息,并能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学习或研究任务。只有达到这两点,才能说用户的信息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应该是可识别的和可理解的。信息可理解的目的在于帮助用户理解信息个体,满足用户的信息使用需求。可理解性指的是对内容的可理解,而不是表面形式化的可观性和可操作性。沃尔曼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读者实际获得的信息少于他们应该获得的信息,因为作者、设计者和出版商不懂如何向读者说明问题。沃尔曼提出的“使信息可理解”中的“理解”可以解释为对文本原意的合法性恢复或逼近,但这一理解并不全面,还应该包括信息接收者据此展开思路,形成寓于本身知识结构中的意义。

由于每个用户的体验不同,同样的信息对有的用户来说是珍宝而对有的用户来说是垃圾。不同用户有不同的特征和对信息的不同理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选择性,只有适合用户本身特征并且在用户的认知能力范围内的信息才对用户最有用。因此,要想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与服务时能够获得成功且愉快的体验,数字图书馆必须向用户提供针对用户个性特征和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服务,即个性化服务。

2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有助于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

面对浩瀚的网络信息,用户感觉有点无所适从。虽然搜索引擎可以缓解信息爆炸与有用信息难以找到的矛盾,但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返回的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大量记录着实让用户花很长时间去从中发现、挑选可用信息。从大量的无用信息中挑选极少量的有用信息的过程是一种非常难受甚至痛苦的体验过程。相对于网络信息来说,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更具专业性,也更具可靠性,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信息资源建设的规模也逐渐庞大,用户在数字图书馆中查找有用信息也开始感到困难,在使用数字图书馆信息的过程中,用户有时也会出现不愉快的体验。

数字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改变这一状况,有助于用户利用数字图书馆信息时获得愉快的体验。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专门针对用户特点提供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它需要与用户的交互来确切地了解用户的特征与真实需求,用户所亲身经历的感受可以及时通过网络进行反馈,有助于数字图书馆提供切合自己实际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产品与服务。例如,在用户登录数字图书馆网站时,数字图书馆提供与用户职业特征或专业相关的信息,或推荐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及其最新动态,并且所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来动态地调整,用户不仅觉得亲切,更觉得实用。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用户体验都是以该服务提供的信息为核心的,而不同的信息给用户带来的愉

悦程度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用户体验的不同。对于数字图书馆网站来说,用户体验重点在于网站信息提供情况(包括其权威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网站的界面设计(美观性和友好性)、网站服务质量、网站的交互性和网站访问的速度等。当然,要使用户获得持久的愉快体验,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必然是动态的。因为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对相同信息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其体验是动态发展的。例如,用户刚刚接触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与用户反复多次使用该系统后对该系统的使用体验是不一样的,而随着用户的个人环境和知识结构变化,他们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所提供信息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用户瞬时的体验,更应该关注用户长久的、发展的体验,建立一种与用户持久的学习型关系,利用网络引导用户需求,利用用户需求开发和改进个性化服务系统。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改进将有助于提高个性化服务质量,也有助于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

3 成功的体验增强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信任

用户在利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用户在第一次使用该系统时需要注册,当用户费劲地输入完所有的用户信息,点击“提交”按钮时,系统返回一个错误的提示页面,这时,用户可能感到非常烦躁,有耐心的用户可能选择重新注册,将用户信息再输入一遍,而没有耐心的用户则选择放弃使用该系统。显然,这是一次非常不愉快的体验过程,它将影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利用率。因此,用户体验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使用很关键,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用户对系统使用的信任,成为该系统的忠实用户。

当前,各国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MyLibrary)的使用率并不高,有的数字图书馆甚至因为系统的耗费太大且使用率太低而停止使用个性化服务系统。据笔者调查,伊利诺斯芝加哥大学的MyLibrary系统就是因为利用率不高和员工短缺被迫停止使用的。另外,美国密歇根大学在2005年6月已被迫停止MyLibrary系统服务,仅用一个功能简化的MY SEARCH TOOLS取代。2002年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MyLibrary系统到2002年仅仅有1110个用户在使用,是该校28000个学生的4%;到2005年初,尽管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MyLibrary系统的注册账户数量已经接近5000(学生总数约30000人),但这个统计数据包括大量不活动的账户;即使在使用高峰期,活动的MyLibrary账户数量从未达到该校学生的5-10%。况且,许多大学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系统对用户的利用有严格限制,如康耐尔大学、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浙江大学等图书馆的MyLibrary系统的使用都局限于本校用户,需要用户输入借书证号码才能进行注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减少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利用率。笔者认为,数字图书馆要重视个性化服务系统的维护工作,确保用户对系统的每一次登录成功;同时,适当放开系统的使用范围,提高系统的利用率,争取更多用户的信任。

数字图书馆在提供个性化服务过程,还可以采用一些相关技术来帮助用户获得成功的体验。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是“智能化”和“傻瓜型”的易于使用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就越受用户喜爱。为了不断地获得愉快的体验,用户希望能够更方便、更简易地获得并理解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针对自身特征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信息可视化为提高信息的可理解性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可以帮助用户更容易地理解信息内容及关联信息,有利于用户获取成功的体验。例如,应用信息可视化技术设计的可视化界面对于用户的视觉和认知上是更有效的,一个目录界面在每个屏幕上只能显示少于20个数字对象,而一个可视化界面能显示200甚至2000个数字对象。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LANL)的研究者利用可视化工具Activegraph(活动图表)制作了LANL作者的引文数据的可视化图表。该图表不仅可以显示大量论文信息。而且可以利用可视化技术来表征数字对象之间的联系。该图表的论文分布情况证实了引文数据分布的普遍规律:少数论文被频繁地引用,而大多数论文不经常被引用!

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该确保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每一次成功使用,并适当放开系统的使用范围,同时采用一些相关技术来帮助用户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用户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使用的信任感。

4 数字图书馆可借助用户体验设计来提高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随着个性化在数字图书馆的引入,各国图书馆纷纷开发或引进该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且在实践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个性化服务系统。由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最终使用者是用户,用户对个性化服务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因此,数字图书馆可借助用户体验设计来提高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用户体验设计就是以用户研究为中心,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设计对象不仅仅是个性化服务本身,而且是个性化服务中的整个用户体验过程。成功的用户体验设计主要包括信息构建、用户界面设计、人力因素研究和可用性测试。信息构建注重信息的组织与展现,其目的在于提供给用户清晰化和可理解的信息;用户界面设计要求在信息构建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界面要素,区分信息的重要程度,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信息,使用户能够与系统的功能进行交互;人力因素研究和可用性测试一般结合在一起,研究人员的职责包括测试用户,研究用户发展情况,与用户交流,并把这些结果传递给信息建筑师和用户界面设计者,以形成整合系统的总体框架。在用户体验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与用户的交互极为重要,通过与用户的交互,设计者可以确切了解用户使用个性化服务时的感受,发现问题,查找原因,以提高数字图书馆自身的个性化服务能力。

第4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键词】语言大师;性格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或学习工作中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语言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顺利地进行交际和工作,必须好好学习语言。我们通过学习老舍的语言艺术,可以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锤炼我们的语言,从而更好地为我们进行教学服务!他的戏剧语言来自于生活,经过他下功夫提炼和润色,成为精当、简洁而又生动、性格化的语言。本人就以《茶馆》为例,来谈谈老舍的戏剧中性格化的语言艺术。

《茶馆》中的话剧语言,具有北京口语的地方色彩,同老舍的小说语言一样,既生动形象,又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剧中人物的对话经常十分简短,却在浓缩的语言中包含丰富的内容,三言两语便能写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勾画出一副生动的人物肖像。

在《茶馆》中,不仅三个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写得真实生动、性格鲜明,就是许多只出一次场、只讲三五句话的人物,也被牢牢地“钉”在那个巧手绘成的社会风俗画的画面上,叫人过目难忘。正是这些人物,各自以自己的命运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剧本主要通过人物的对话体现其人物性格。下面就以《茶馆》的第一幕为例,浅析语言大师老舍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特色。

最先出场的是主人公――茶馆的掌柜王利发。在这一幕里,他才二十多岁,但已经深得父亲的真传,懂得如何在乱世中支撑人多嘴杂的茶馆生意,那就是“多说话多请安”,始终小心翼翼,息事宁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因此,在第一幕里,最能体现他性格的台词就应该是当茶客甲乙丙丁等人在议论谭嗣同问斩时所说的:“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王利发对唐铁嘴说的:“唐先生,你外边遛遛吧!”一个“遛”字,在口语中何等常见,但在这里又是用得何等出色!王利发对唐铁嘴的讨厌、无奈的情绪,他本人的谨慎、小心的商人性格等,都通过这一个词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到了第二幕,王利发显得老气横秋起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他的茶馆居然没倒闭,就因为他“懂得改良”。而到了最后,社会的恶势力逼得他再也活不下去的时候,他喊出:“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谁出的主意?”这是一个本份、改良的生意人对不公的世道做的控诉和反抗,也是刻画人物性格发展的有力一笔!我们看到了社会演变的轨迹,也了解了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如何丰满起来的。 第三位出场的是松二爷。他与常四爷一样,也是旗人,也是吃“铁杆庄稼”的却是一个怕事却又经常惹事的“松包”,作者为他取名“松二爷”恐怕也是此意。在这幕的后部,暗探宋恩子与吴祥子来抓常四爷时,他说的“我们都地道的老好人”,应该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他是在中国古老文化熏陶下的老好人。他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处处体现着华夏文明的古风。松二爷在潦倒之际仍不忘给人“贺喜”,“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一连串的问候还是那么周全。人物话语中折射出文化背景,正是老舍人物描写艺术化的体现。

第四位出场的常四爷是戏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性格特征是最鲜明的,作者将他与松二爷放在一起,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他在这场戏中的许多话都可以说明他的强悍而耿直的性格,如暗探宋恩子与吴祥子来抓他时,他说的“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和“甭锁,我跑不了!”等等,但最能体现他性格的还应该是他惹祸的那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除了他,没人敢说这样的话,也没人说得出这样的话。

第5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一吉家湾村蔬菜发展历史以前吉家湾村贫穷落后,村民大多靠扁担打工维生(和重庆的棒棒差不多),被人称为“扁担村”。改革开放后,实行,吉家湾村实行“块块地,家家有”的分地方法,给耕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1987年,吉家湾村3组村民崔铁牛和该组8户群众自发通过“推磨转圈”互换了8分地,建起了第一座蔬菜大棚,当年收入XX多元。群众自发互换土地、发展蔬菜大棚的成功经验,让村干部受到很大的启发。之后,村组干部积极动员并组织协调群众进行土地互换发展蔬菜产业。

到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村民开始承包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吉家湾村的蔬菜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本村的土地被充分利用。于是,有条件的村民开始租种邻村的空闲土地,到XX年以后就有了大面积的从邻村进行租地,目前租地最多的是樊举文,他到临近乡镇租种了一百多亩地,建了二十七八个温室大棚,年收入达20多万元。

吉家湾村通过土地流转,即:租赁、转包、合伙经营土地,发展无公害蔬菜,目前全村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高达90%以上,成功申请注册了“吉家湾牌无公害蔬菜”商标,蔬菜亩产值在1.5万元以上的户达到60%以上,其产品销往国内5个省(市)30多个大中城市。

二、吉家湾村蔬菜发展战略吉家湾村现任村支书崔鸿宾自XX年上任伊始就以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为根本,强力实施“科技兴菜,科技兴村”战略。和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提高科技水平,优化品种结构,使吉家湾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被命名为河南省“全省首批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三门峡蔬菜生产第一村”。

在蔬菜生产中,该村始终把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第一要务来抓,每年组织群众到全国最先进的蔬菜产区学习、取经。同时,经常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专家进行培训指导,担任顾问,为该村培养了一大批土专家和农艺师。

村里原有的蔬菜大棚由于采光率低,温度不宜控制,产品质量差,效益低。村支书带领群众多次到外地学习新技术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独创了“7315”型节能高效大棚建设法(即7米跨度、3米高度、1米宽度和正南偏西5度角),把普通大棚全部改造为高效日光温室,改建设法被专家总结后在各蔬菜产区推广。目前,该村的农民夜校已由过去的单纯培训向研讨为主转移。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蔬菜协会,组织技术人员定期研讨,攻克技术难题;聘请省市知名专家教授到村授课,把培训班办到了大棚里,现场示范,实地指导;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及时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使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村共有蔬菜农民技师55名,其中高级技师3名,中级技师52名,实现了家家都有技术员,一些技术骨干还被邀请到外地外省授课。国家在郑州举办西红柿管理学习班时,该村高级农艺师樊节增被请上讲台。

三、吉家湾村蔬菜品种及技术吉家湾村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着力优化蔬菜品种、技术结构,先后引进太空一号、八号西红柿,法国冬玉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西葫芦和七彩椒等四大菜系30余个新特优品种。

一些科研部门主动联系,将吉家湾村作为新品种试验基地。在吉家湾村,一般的品种很难找到,群众通过报纸、杂志、信息网,发现新品种就及时引进,大胆实验,由于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成功率很高。有的品种连专家学者都称没见过或没听说过。同时,吉家湾村积极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使吉家湾村成了优质蔬菜品种、技术、信息的集散地,吸引了周围乡镇及外省群众前来参观学习。村支书用1000元购进XX课美12ps4094西葫芦新品种当年纯收入2万多元,当群众从中央7台“每日农经”节目看到介绍西葫芦栽培新技术时都说,这都是他们3年前就已采用过的技术。

四、远程教育造福吉家湾村每天清晨,村支书崔鸿宾都会早早来到村远程教育活动室把门打开,因为每天都有很多群众到这里查询蔬菜价格和上市量。

吉家湾村作为灵宝市首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村,第一个接通了远程教育网站。2月份,外地市场西红柿批发价为每公斤3元,而客商收购时却人为压价,价格悬殊达0.8元,村两委及时从远程教育网络查询到全国各大蔬菜批发市场价格后,迫使客商提高了收购价,增加了菜农收入,群众一下子认识到远程教育网络的重要作用。有了网络,蔬菜销售就可以由过去的买主定价转变为菜农定价。从此以后,吉家湾群众每天劳动之余,都要聚在一起,收看远程教育网络上的农业实用技术,上网查询资料,蔬菜产品信息,远程教育让他们着了迷。

同时,大王镇镇政府建立了镇科技信息服务大厅,在这里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农经信息、观看农业知识录像。

五、吉家湾村蔬菜发展特点1、过年照样忙农活

春节期间扔下地干活。如今这种现象在大王镇一些农村已很常见,但在几年前却只能在蔬菜名村——吉家湾才能看到。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对于吉家湾村的村民来说,虽然过得并不轻松,但却很充实。初四的一场大雪,让吉家湾村的村民从下午4点多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从事蔬菜种植就是这样,遇到刮风下雪就得特别费事。”村支书崔鸿宾说,下雪时如果不及时盖上草帘子,气温下降就容易冻坏蔬菜,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及时下地。

吉家湾村的菜农们每天早晚都需要下一次地,给蔬菜大棚上草帘、去草帘,遇到恶劣天气,他们更辛苦。“累是累了点,但是蔬菜让我们增加了收入,日子过得也越来越好,所以我们也乐意在冬天里甚至春节里也忙活着。”村民崔师傅说。

“虽然累却也乐意”这是很多菜农的心声。如今在大王真的很多村庄,没一案清晨和傍晚,高高的站在蔬菜大棚上忙活的菜农们,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聊天不忘话增收

三五人聚在一起,聊的不再是琐碎家常,而是新年里如何增收,如何才能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好的收成。时下,这已经成为灵宝市大王镇吉家湾村农民在春节里聊天的一种新风尚。

过去亲朋好友坐在一起聊天,都是拉拉琐碎家常,议议奇闻轶事之类的。如今就不一样了,种植什么最见效益、如何提高蔬菜管理水平、如何增加收入成了农民闲暇聊天时议论最多的话题。很多菜农在与别人的交流中尝到了甜头,所以他们希望利用春节这个机会向别人学习经验和知识,以期来年菜种得更好,收入增得更多。而我们也从村民聊天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进步。

3、足不出户把菜卖

面对日益扩大的蔬菜种植面积,存量为积极帮助群众搞好销售和服务,先后筹措资金3万余元,建设了一个高标准蔬菜市场,同时鼓励农民企业家投资建设蔬菜加工厂、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减轻了农民以前卖菜难的问题。

4、蔬菜上市“挑”时间

吉家湾村的菜农现在种植蔬菜越来越讲究,市场需要什么,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已经成为吉家湾村蔬菜种植的的一条新路。村民每年都会记下当年的菜价一边来年作参考,通常,菜农们都会根据往年的菜价与时间做对比来进行新一年的蔬菜生产,同时按照产期倒算进行育苗、定植,使其可以按照菜农自己的预期上市。

第6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键词 个人知识管理;Web2.0;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113-03

Research based on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Wan Hongjing1, Zhang Shunxing2

Abstract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an constantly update and improve individual knowledge system,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dividual core. The Web2.0 collectively referred to as a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its 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and is widely availab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nalysis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Web2.0 technologies based on Web2.0 technologies for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upport.

Key words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eb2.0; students

Author’s address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China 650500

2 The Second Prison in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China 650102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工具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建立知识体系。知识经过收集、消化和创新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大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信息素养,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增强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是利用Web2.0技术或工具,如Blog、Wiki、Tags、SNS、RSS、网摘、威客等,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交流等,从而扩充自身已有的知识,并向社会共享知识,实现个人知识管理。

1 发展现状

现代信息社会突显知识爆炸的特征,施蒂芬・霍金认为,21世纪将是一个复杂性的世纪。对于这种复杂性,可以认为是对人类处理知识时遭遇困境的一种解说,也就是“无法认识”和“难以处理”的代名词。如何解决信息时代的这个难题?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重角度的思考,知识管理就是一种解决这种困境的有效手段。个人知识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知识分类、存放和知识库维护。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使用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经途径[1]。目前常使用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包括媒体处理工具、数据库、资料管理系统、日程管理、网络日志和社区交流等。Web2.0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与平台:通过RSS的信息推送、网摘的信息推荐服务等手段实现个人信息的自动获取;通过Blog的个人化空间、Wiki的协同工作空间进行信息;通过标签的加注、社会网络形成的“团体”、威客的问答互动完成信息的交流,进而为知识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 热点问题

2.1 信息时代个人知识管理

在信息时代里知识的特点有:信息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惊人;需要处理的信息格式大为扩展;基于网络的信息特征不同于基于纸媒介的信息特征[1]。在信息发展的新形势面前,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手段已经滞后,任何人也不可能以手工的形式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借助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功能,实现个人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化时代唯一的选择。“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的方式,决定了你的输赢。”比尔・盖茨这句话,为知识管理作了最好的诊释。根据Dorsey教授的归纳,个人知识管理的实施技能包括检索信息的技巧、评估信息的技巧、组织信息的技巧、分析信息的技巧、表达信息的技巧、保证信息安全的技巧和信息协同的技巧[2]。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如知识的存储工具――iNota,知识的加工组织工具――概念地图;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博客、博采;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结合――F-ORP等[3]。

2.2 Web2.0技术下的个人知识管理

Web2.0的具体体现是以Google、百度为代表的搜索引擎,以博客网为代表的Blog,以Friendster为代表的SNS,以WiKi百科全书为代表的WiKi等。Web2.0强调用户参与,所有用户既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者、加工者;强调信息共享,通过引用、类聚等技术,大大加快信息的流通速度,提高信息的共享程度。

Blog具有时序性、个性化、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通过使用Blog可以促进个人知识积累、反思与评价,知识创新与思维创新,隐性知识显性化[4]。马培锋[5]等通过与传统方式相比指出,用Blog数字化学习笔记,实际上是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初步的个人知识管理,比起传统的学习模式,更易于查询、检索、回顾、反思;Blog具有超文本链接、网络互动、动态更新等特点,易于对互联网上感兴趣的文章分门别类后进行收录;在Blog中所有参与者基于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查看别人的评论,使得参与者始终保持思考状态激荡思维、撞击思想的火花,在分享和交流中产生灵感和新的认识,从而有效地获取新知识并达到对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同样在大学生学习中,Blog以其在信息、知识共享、深度知识交流和沟通、知识积累与过滤以及较强的管理能力等优势,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将其引入到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不仅可以方便学生获取各种相关知识,而且能够促进知识的交流[6]。

黑龙江科技信息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基于相互结识、信息往来的社会节点和连接所构成的网络。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SNS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来构建人际网络,提供社会网络服务的网站;二是用于个人知识管理的社会性网络软件,如微软Office、MSOutlook、Lotus 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脑图(MindMap)、美味书签、iSpaceDesktop、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社会性网络软件[7]。

基于Web2.0的网络学习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技术及RSS服务进行信息的挖掘,通过Bookmark进行信息的分类存储和共享,通过MindMap进行知识的编码和加工,通过Diigo进行知识评价,通过Tag进行知识交流,通过Blog进行知识的共享。当然,每个社会型软件都有多种功能,把这些分布式的社会性软件集中并以Bookmark为核心展开,就可以构成一个强大的,集搜索工具、数据挖掘工具、知识编码工具、共享工具、交流工具、评价工具、知识仓库为一体的知识管理平台[7-8]。邱璇[9]进一步指出:“网摘、内容聚合、博客、维基、标签、威客等都是个人知识管理在Web2.0环境下的典型的应用模式,它们不仅仅为个人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工具,而且使得个人知识管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2.3 大学生的个人知识管理

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也就是学生对知识获取、利用和创新的知识增值过程[10]。在高校这样一个培养人才、知识创造与传播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帮助学生整合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提升学习效率[11]。有效的知识管理最终要实现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找到恰当的知识。获取所需知识要注意层次性、滚动性和与时俱进[12],因此就要正确把握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策略:获取有利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的知识;言教、身教与境教;提升自信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获取能力、存储能力和利用与创新能力[13]。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作为重要学术资源的网络文献,以其信息量大、反应迅速、检索方便等优势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青睐。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学术态度恰当地选择网络文献,图书馆机构要关注目前网络文献的发展,适时建立和更新网络参考文献数据库,为日益增加的网络文献提供可靠的数据源,提高网络文献的稳定性、可检性、可信度,使之逐步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和接受,进而得到规范、正确的应用,为促进学术研究工作服务。

2.4 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站

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站有人际交往资源UUZONE(省略)、通讯管理365kit(省略)、个人时间管理工具易做(省略)、文件档案管理365key(省略)与360doc(省略)、Google个性化主页(省略/ig)。专业个人知识管理博客有萧秋水(blog.省略/qsxiao/)、田志刚(省略/BLOG/user1/5/)、长云(省略/node/1410)、人月神话(club.省略/sharptoolbox)、水库(blog.省略/pkmchina/)、个人知识管理(省略/)。

3 存在问题和未来展望

目前这些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存在很多问题:单机版侧重个人知识库的建立,重视个人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第一步即知识的积累、查询,对于知识的表达也即知识的转化、共享、协作学习方面功能缺乏支持;而基于Web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易于访问,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自己的知识库,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进行协作学习的支持较好,但由于网络传输速度的限制,对于个人进行知识库的累积支持不够;而使用服务器和客户端模式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使用也不够方便,不能与别的软件兼容。未来的知识管理是移动化的趋势,个人可以通过PDA无线工具上网随时访问自己的知识库,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Web3.0是在Web2.0的基础上又提出的未来的互联网发展阶段,它的最大特点是交互性、个性化、资源最大化、智能性。个人门户3.0是在Web3.0理念下提出的个人门户的新时代。个人门户作为一个知识管理平台,从4个方面影响个人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方面,信息推送更有针对性;在知识存储方面,人们通过浏览自己的Blog和网摘,能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心智模式而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实现自我超越;在知识共享方面,通过构建自组织学习研究共同体,用户的个性得到最大化体现,通过Blog和网摘等平台,使人们的交流特别是基于网络的各项交流更利于实现;在知识利用方面,通过网络跨越时空界限进行交流、探讨、协作、探究,以解决学习问题,从而实现经验、智慧的共享。在学习过程不断优化的同时,还充分挖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之产生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创新思维,更有利于知识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参考文献

[1]马文波,张万春.现代网络社会中的个人知识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4(17):114-116.

[2]武小龙,王莹,谢百治.信息时代实施个人知识管理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3):193-195.

[3]姜利华.基于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J].图书馆学研究,2007(2):58-60.

[4]颜艳艳.博客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11):44-45.

[5]马培锋,李建生,王伟清,等.Blog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5,27(3):174-176.

[6]杨丽娜.BLOG在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8):103-105.

[7]董瑞卿,师胜利,杨彦锡.基于SNS与个人知识管理系统构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0):75.

[8]唐丽娜.Web2.0技术支持下的个人知识管理[J].综合管理,2009(4):206-207.

[9]邱璇.Web2.0环境下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9):92-94.

[10]李香林.专科院校学生个人知识管理[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1-13.

[11]王婧雅.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10):124-127.

[12]凌冬梅,沈治宏.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7):250-251.

第7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审计意见 审计质量 相关关系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外对盈余管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如附注等辅助信息的管理。其主要代表观点有:美国会计学家 Kathehne SchipPer(1989) 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Healy and 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分为披露管理和实际的盈余管理。前者是通过会计途径(主要是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选择)而实现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有意安排真实交易而实现的。狭义的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会计盈余或者利润的控制。主要代表观点有:美国会计学家 William. K. Scott(1997)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 GAAP 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Levitt and Duncan (2001)、Goel and Thakor (2003)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所有的盈余管理活动都是欺诈。

我国会计学者魏明海(2000)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出发,认为以信息观来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顾兆峰(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操纵的目的,但这些经营活动和交易的重组增加或至少不损害公司价值。中国学者基本在盈余管理的主体、对象、目的上与国外学者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本文更倾向于国内综合观点,即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准则中存在着一定的政策选择空间, 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通过选用美化公司财务形象的会计方法来披露公司的财务报表, 使报表信息使用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理解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当局日前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回顾

关于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国外学者早已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盈余管理与注册会计师及其审计意见的关系。Francis和Krishnan(1999)认为,具有较高应计利润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他们分别采用总体应计利润、分项目应计利润和集体项目应计利润的绝对值作为会计应计利润的替代变量,对大样本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会计应计利润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注册会计师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则越有可能对其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从而体现了审计报告的稳健性,并且这种稳健性只存在于“国际六大”。 Bartov et al. (2000)首先检验了不同盈余管理检测模型的效率,并将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类型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盈余操纵扭曲了会计信息,增加了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在有效的审计市场上,注册会计师应能审计出企业的盈余操纵情况。Jenkins 等(2006)研究表明,随着可控的应计利润和盈余管理反应系数的降低,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降低,同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效性受到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Laura,Fer-min和Santiago(2008)发现,可操控应计额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非标准意见成负相关关系,而可操控应计额与其他非标准意见成正相关关系,表明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可能被审计师出具非标准意见。同时,他们也发现 BIG N 审计的公司可操控应计额更低,更倾向于发表持续经营非标准意见。Wuchun Chi、Ling Lei Lisic等(2011)研究发现,高质量的审计师对盈余管理起到了抑制作用,同时发现较长任期的注册会计师使公司的盈余质量管理有所下降,建议应实行审计轮换制度。

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他们主要以应计利润方面作为测量盈余管理程度的指标,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审计师的任期会对盈余管理有影响。

2.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关系。Vander Banwhede等(2003)对比利时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存在调低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中,“六大”(现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高于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说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对审计质量的影响,但是该结论在对调高利润行为的审计中却没有得到验证。Brenda Van Tendel和 Ann Van Straelen(2008)研究在欧洲国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私人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关系发现,“四大”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较之非“四大”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更高。

上述国外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及其变更上。研究表明,大事务所较为容易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且能有效地限制其客户披露的可控性应计利润,审计质量较高。

(二)国内文献回顾

1.从注册会计师水平发展角度研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及质量的关系。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独立审计在证券市场的地位日益突出,审计质量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的兴趣。

李东平等(2001)发现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之间并不具备显著相关关系,但是其盈余管理的替代变量主要是应收账款变化率、存货变化率和非核心收益率,对可能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仅控制了公司的资产规模。最后得出了注册会计师没有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风险考虑不足的结论。

Chen,Chen和Su(2001)通过检验注册会计师对监管政策诱致的盈余管理的反应角度考察审计质量,他们发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与具有边际ROE(ROE落在[l0%-11%]或[0%-1%]中)的公司在统计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注册会计师揭示出了针对监管政策的盈余管理。因此,他们的研究结论不能反映监管环境变化后的情况。

夏立军和杨海斌(2002)考察了 2000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在中国证监会规定的“保配”和“保牌”区间,即是否存在所谓的“监管诱导性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但是具有边际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并不比其他公司大,因此在总体上中国注册会计师并没有揭示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令人担忧。

章永奎和刘峰(2002)在研究中对修正的横截面Jones模型进行了再修正后对盈余管理程度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审计出盈余管理。

徐浩萍(2004)利用审计意见类型和盈余管理方向对样本进行分组对比,以发现不同方向盈余管理对审计意见类型造成的差异。其结论是中国的会计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鉴别会计盈余管理的程度,但相对可控的经营性应计利润而言,会计师对以可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中表现了较高的审计质量。

李维安、王新汉等(2005)集中关注中国上市公司通过非经营性项目来管理盈余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同时,通过进一步对非标意见进行分类研究发现只有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与盈余管理相关。研究揭示了上市公司利用非经营性收益来管理盈余的可能性,审计师对于盈余管理还是具有抑制作用的。

李仙和聂丽洁(2006)对我国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审计人员约束了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盈余管理的产生,“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更能抑制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盈余管理产生的动机,同时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信息。

伍利娜和朱春燕(2010)选取了2000-2008年A股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比例的角度检验了股权分置改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另外,根据公司规模将样本分为两组,分析股权分置改革对审计师就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发表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股改后,对于相同盈余管理水平,规模较小上市公司的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显著下降;对于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未发现有显著不同,但股改后公司向上的盈余管理程度似乎加大了。这表明,股改后审计师一定程度上配合上市公司实现了向上的盈余管理及审计意见购买。

陈小林和林昕(2011)把盈余管理按属性划分为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研究了审计师能否对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做出差别反应,并表现在审计意见决策上。研究结果发现,在同样进行了盈余管理的样本中,审计师能够区分不同属性的盈余管理,对高风险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应计额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大于低风险的决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应计额。

从国内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我国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出具审计意见从无到有,审计质量也逐步提高。并且审计师对盈余管理的敏感度也逐步提高,盈余管理较高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较大。

2.从其他角度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刘继红(2009)将所有权性质和盈余管理方向不同的上市公司样本进一步细分,并将二者联合起来考察审计师在不同所有权性质和不同盈余管理方向的上市公司中因盈余管理不同而造成出具的审计意见差异,从整体上研究了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结果表明,审计师能够鉴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并对盈余管理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发表非标意见,投资者可以依赖审计师的审计意见来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并进行投资决策。

路军(2010)针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及其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相比金融危机之前,危机期间有更多的公司进行了盈余管理,而且整体盈余管理幅度更大。但注册会计师没有保持金融危机之前那种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警惕,而是纵容了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没有通过审计意见表达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态度,而且注册会计师在危机中更倾向于对大客户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研究揭示了相比金融危机前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审计质量有所下降。

薄仙慧和吴联生(2011)研究发现,公司当期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不存在显著影响,而公司的信息风险与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概率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审计师认识到公司信息风险更能反映出公司的盈余质量,并且投资者定价时会考虑公司的信息风险,因此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时主要考虑信息风险。

以上这些研究,由于受研究样本选择的不同,财务数据的可靠性,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差异,盈余管理度量指标不同等各种局限性,尚未得到一致结论。从目前的情况看,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将有可能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专业审计师能够有效抑制IPO中盈余管理动机,降低盈余管理程度。对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综合起来,我们可以理解为随着注册会计师水平的日益提高,审计师对信息风险等相关信息的关注也逐渐增强,盈余管理水平越高的公司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

三、总结

在目前盈余管理普遍盛行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下,审计师能否有效鉴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注册会计师为了降低自身的风险,应该会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起到他们应有的审计监督作用。公司内部审计应加强对盈余管理的控制,使内部控制与独立的外部审计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审计意见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会计学术界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有关盈余管理研究的结果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主要原因有:对盈余管理的理解较狭义;对盈余管理的审计策略研究中采用了不够严密的方法将盈利划分为操纵过的和没有操纵的部分;委托人自愿让人隐瞒信息;对盈余管理的大多数实证研究都只限于某一时期或某一项目;人隐瞒其操纵盈利手法,不利于收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所需的数据;盈余管理很可能是由两个或多个因素导致的,目前大多数的实证研究只着重于一个因素,致使研究结果不够理想。另外,在进行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相关性研究时,对盈余管理计量的准确性,也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及适用性。与国外市场相比,中国股票市场有着不同的监管环境和市场效率,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手段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进行度量时,就要考虑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适用性。

综上所述,未来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不仅要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而且还要特别注意研究盈余管理对股价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定适当的盈余管理审计策略,有效防止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由于操控经营性应计利润的隐蔽性,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而鉴别操控的经营性应计利润的依据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企业内部,注册会计师除了需要掌握企业内部大量财务信息外,还需要相关的技术知识和环境信息,提高审计质量,使盈余管理现象减少。J

参考文献:

1.顾兆峰.论盈余管理[J].财经研究,2000,(3):33-38.

2.李东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51-57.

3.章永奎,刘峰.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实证研究[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2,(1):1-14.

4.夏立军,杨海斌.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反应[J].审计研究,2002,(4):24-28.

5.徐浩平.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会计研究,2004,(1).

6.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7.李维安,王新汉,王威.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非经营性收益的分析[J].财经研究,2004,(11).

8.李仙,聂丽洁.我国上市公司IPO中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2006,(6).

9.刘继红.国有股权、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9,(2).

10.路军.金融危机前后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的比较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0,(5).

11.伍利娜,朱春燕.股权分置改革的审计治理效应[J].审计研究,2010,(5).

12.薄仙慧,吴联生.盈余管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1,(1).

13.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6).

14.Healy P,Wahlen J.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J]. Accounting Horizons,1999,13(4): 365-383.

第8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1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背景

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这是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它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必将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该标准,专门启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这一项目包括培训、考试、认证等3个部分。培训内容是指达到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和培训内容基本一致;认证是指按照审核认定的考试成绩授予教师相应等级的证书。关于这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部师范司领导特别强调:这是新一轮国家级、强制性并涉及上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从这一发展形势看,由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已大大提高,从而对职前的教师教育(师范教育)也产生较大的冲击与影响——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公共课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必须根据该《标准》的要求进行大胆的改革。

2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课程大纲的修订与完善

传统的教育技术公共课往往只强调在校大学生与在职一线教师在学习特点上的差别(职前的在校大学生缺乏教学经验,较偏重于理论学习;在职的一线教师则有较多的教学经验,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忽视二者之间的联系,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体系上比较理论化,并且严重脱离中小学的教学实际。

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标准》,结合师范生学习水平和认知风格,对现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修订和完善后的大纲以教育部颁布的《标准》为纲,既充分考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当增加理论性与系统性;但又严格遵循《标准》所强调的教育技术能力要求,把一线教师所关注的内容通过“活动”和“案例”等形式融入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改变原来“职前教学”与“职后培训”两张皮,“学”和“用”二者基本脱节的现象,使二者的内容体系既有区别,又存在有机联系,使“职前”“职后”基本打通,“学”和“用”二者较密切地结合起来。

2.2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在原有“2+2”学时的基础上,结合课堂讲授和实验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方式的改革和探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信息技术环境下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

1)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是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由于计算机具有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录像、电视、幻灯等视听形象手段的结合,形成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课堂教学部分,90%以上的教学内容都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基于实验室的人机教学模式。人机教学模式是指人与教学设备(主要指计算机)之间以一定的交互方式为完成确定任务而进行的人机之间信息交换的过程模式。人机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共同探讨问题,协同操作,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实现教学过程信息互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动手能力。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部分,对每一个实验都指定明确的任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具体的真实性任务为线索,把实验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在与计算机交互的过程中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完成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

3)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实践领域学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不能是一个封闭系统,现有的“2+2”教学安排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也必须延伸到学生课堂教学之外。针对现在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是解决教学内容繁多与课程学时不足矛盾的有效方式。

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为学习者提供以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及其他网络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高相关度资源,学习者可以通过它全面、详细地了解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体系结构及相关内容。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是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一般相关度资源,因为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学习者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要突破课程的限制,寻求更加广泛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涵盖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单单依靠课程本身的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为学生提供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必然会有效促进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2.3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开发

按照教学大纲,本课程设计开发配套电子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源。

1)配套电子教案的设计与开发。按照修改完善后的课程大纲,以张松副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为主要教材,设计开发配套电子教案。本套电子教案采用多种信息表现形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使得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于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2)相关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同时为学习者提供以下资源: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教育技术学cai实验室资源系统及其他网络资源。它们包含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具有内容丰、表现形式多样,交互性强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基于网络的资源型教学模式的开展。

2.4教学评价的改进和创新

原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手段,评价内容单一,重视总结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学分而学习,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巨大挑战。

针对这种情况,在保留原有笔试的基础上,逐步加大其他评价方式的开展。现在期末笔试成绩只占课程总成绩的50%,其他评价成绩占50%。改进后的课程评价中,教师不是唯一的评价者,评价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考试不是评价的唯一手段,可以采用“档案袋”评价法、作品展示法等多种方法手段。评价的内容丰富,不仅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甚至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都是评价的内容;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身的进步。

实践证明,改进后的课程评价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尤其表现在对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3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总结

第9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

一、“物质性”与“技术化”对于版画语言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为版画的创作媒材,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二者的关系变得愈加密切。技术时代里,版画语言在获取营养的同时,也饱受着技术的侵蚀与冲击,即直接导致了语言更加技术化。

版画的“物质性”特征使版画语言的技术化倾向更明显地表露在外。就概念而言,一般把“物质”理解为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如金钱,可供吃、穿、用的东西等。此观点即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这种观点经过科学客观的解释,在人的头脑中首先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即“物质”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物体。这也是对“物质”概念最朴素、最客观的解释。另一方面,人们把“技术”理解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认识的活动,而这些手段或活动往往又与“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解释在暗示物质与技术关系的同时,也隔断了“物质”与版画艺术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必然在思想上,为版画语言“设定”了语言“技术化倾向”发生的可能性。

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技术作为一种挑战性的展现,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设定”。这里的设定相关于上文提到的“思维定式”,就是从既成的观点出发,去认识某物,并应用之。作为一种挑战性的展现,现代技术设定自然、挑战自然,从而导致了各种事物“非自然状态”的展现。这里的自然指从自身涌现――它相关于存在、真理。因此,所谓的非自然状态就是指那些远离自然之原始时间性,从技术处理的在时性出发而发生的物质存在状态。这里,技术干预了自然之本性,致使自然成为技术的对象物。技术的本性展现为一种“框架模式”,技术迫使事物按照其预先“设定”的模式去发展,这种发生实质上是对存在的遮蔽。它不同于让事物自身显现的艺术和真理。作为艺术创作形式之一的版画,在占据了“物质”与“技术”两大特性之后,其艺术语言更容易偏离艺术自身,而走向技术化。正是技术的这种“遮蔽”效应,使这一点很难被已成为技术持存物的人们所发现。因此,剖析版画创作中技术语言的本性有利于保持艺术语言的纯粹性,也有利于正确地对待技术。海德格尔“把事物加以物质化、功能化、奇一化的展现,剥夺了事物自己的东西、真正的东西和实体性的东西,通过这种剥夺使事物成为单纯的影子和格式,因而使事物不再能够成为汇集人性和沉思的容器。”的论断,指出了存在被遗忘的命运,也揭示了语言的本质特征。

二、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本性”的揭示

版画语言基于一种惯常与流俗的物质观,其“诗性”本质的揭示将是对以上物质观的一种批判。在这种观点看来,物质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审美想象得以实现的载体,而人类的审美想象是以思想为指导的。这一观点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也是最主要的,物质是载体,没有物质,人类的审美想象就难以实现。其次,物质变为载体的过程是人的活动过程。人是这一活动的前提和保证。人凭借物质来传达情感,交流思想,物质在人的活动中成为工具。最后,物质作为人的工具由思想规定。显然,这种物质观在决定物质第一性的同时,又否定了物质第一的观点。它很难把握版画语言之本质,不仅如此,这种物质观还是版画语言技术化的思想根源。

把语言作为精神活动是近代笛卡尔思想的结果。版画技术语言的“人性”说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体现。此观点把语言说成是思想表达的外壳和工具,企图从语言之外为语言寻求根据或规定。认为语言的物质性不是完全的、物理意义上的物质或物品,而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是那种在美学和艺术学中被称为艺术的“感性媒介”的东西,如建筑语言中的结构、造型、质感和装饰,绘画语言中的线条、形状、色彩和色调等等。这些艺术语言因此被认为是表达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的技术和工具。现代技术对版画艺术的介入,在丰富语言表现媒材的同时,更加剧了版画语言的这一特性。各种人工语言正在代替自然语言而被广泛地运用于版画创作之中,并被赋予特定的含义。语言因此具备了“符号化”、“精确化”特征。其实质是艺术语言的形式化与技术化。可悲的是,时至今日,这种观念在版画语言的研究领域中仍占据相当地位。

传统的“物质观”不能关切版画艺术之本性,版画语言的技术化亦偏离了艺术自身,这些都有待于艺术语言向诗意本性的回归。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性是诗”,而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这是对语言本性的揭示。因此,在剖析版画语言的“诗意”本性之前,必需先对“诗”之概念进行剖析。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种,通常指以分行押韵的形式,富有韵律的语言,借助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意境,集中、精练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文字体裁。而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并不意味着一切艺术形式都要回到诗歌形态。作为语言的诗歌是狭义的诗,只是广义的诗意创造之一种。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也不是回到浪漫、想象或异想天开的虚构。在艺术作品中发生作用的语言,并不仅仅是一种“再现”的真实,比如珂勒惠支描写母亲的版画,凡・高刻画农鞋的油画,都不只是显现了个别的存在者,而是在与存在者整体的关联中,使美发生。比如珂勒惠支版画中的母亲,只是生活中的一位普通母亲。但作为艺术作品的“母亲”,则从母亲这一人物的存在中,向我们再现了黑暗、恐惧的战争,传达了德国大部分母亲对战争的抗议。而凡・高画中的农鞋,也只是一双普通的农鞋。但作为艺术作品的“农鞋”,则从农鞋这一事物的存在中,揭示了农妇的生存状况,敞开了农妇的世界。在显现中,母亲与农鞋越质朴,越不加修饰,越纯粹,则真理就越如其本性般地显现出来,而这闪耀嵌于作品中的亮点就是美、就是艺术语言向诗意本性的回归。因此,这里的诗在本性上有别于作为文学体裁的诗歌。艺术语言向诗的回归,是指回到诗意或诗自身,而不是回到具体的诗歌形态。所以,最早的语言就是未受技术影响的纯粹语言,即诗性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够保持诗意本性的特点。海德格尔把语言放在本源性的时空中去遭遇,使存在居于原创性的语言之中。诗在此表现为一种“创造”力量,所以,诗从来不把语言当做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艺术的创造本性决定了语言之多样性特点,正是诗本身创造了语言产生的可能性。

三、版画语言与技术发展的良性互动

黑格尔的“艺术死亡”论认为,艺术终将为哲学所代替。在他看来,近代艺术从开始就被蒙上了“理性”的面纱,因为理性过度发展所产生的直接后果,即是技术理念对艺术的挤压。时至现代,技术化与商品化导致纯粹、超功利艺术作品的缺失,复制技术更使艺术作品丧失了其唯~性优势。因而,现代艺术在本性上受技术的制约,艺术语言的发展从本性上偏离了其诗性本质。现代版画受技术的影响与支配,其艺术语言亦被扭曲与异化,并有被逐步固定在成熟与定型的范式框架之内、日渐对象化的危险,而这些都有待于诗性语言对技术语言的克服。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之本性基于座架之中”。其意思即是说技术通过科学的加工与处理,以“成熟”、“定性”的方式关联世界,成为人类联系世界的手段和工具。艺术领域中,技术的这种成熟与定性,为艺术语言预先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思维框架,并使其按照技术的这一设定去实践。这里的语言已经远离了语言的原初本源性,其实质是对真理的一种遮蔽。实际上,当人们在探讨语言是什么的时候,就已经陷入了对象性的思维框架之中。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弄清语言之本性的,因此也就更无关于诗。海德格尔同时指出“技术不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去蔽的方式。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那么,技术本性的另一个完整的领域就会向我们敞开自身。这正是去蔽的即真理的领域。”因此,让语言回到诗,并不是要单纯地否定或抛弃技术,而是要让语言跳出技术统治的思维框架,回到其原始本源状态;同时,要防止技术语言的无端干扰与侵蚀,以确保二者的良性互动,使其在相互遭遇中,共同发展,而不是以牺牲一者为代价而换取另一方的片面发展。可见,技术作为现代社会之本性所在,既是语言发展的障碍,同时也预示着语言发展之可能性。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