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性化阅读范文

个性化阅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性化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性化阅读

第1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一、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机会

学生是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机,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1.给足时间。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实实在在的读。2.全员参与。阅读活动,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保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特别是自学性阅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二、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不少的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理解力低弱:无法与文本共鸣。因此,总是在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教师这样做是希望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方法在许多时候并不能达到预料中的效果。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

三、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一直以来,课堂上教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最终会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学会质疑太重要了。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四、让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方式

“阅读”,并不是简单的一项口头的读的活动,而是来自于心灵的活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在他们的个体阅读中包括读、说、画、写、划、背、唱等多项活动,即使是“读”,也有多种方式:朗读、默读、跳读、扫读等。作为教师不应以成人化的、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是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这种个性化阅读方式。

五、让学生自由选择课外读物

第2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一、指导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解读文本要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基础上,就一般来说,教师的阅读视野可能会比多数学生要宽广一点。但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在某些知识领域或知识点上可能比老师涉猎更广,理解更深。所以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感悟,实施多元化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策略。

我主要按照“自主阅读文本――引发独特感受――交流感受――共同积累”的模式进行多元化解读文本。首先,我给较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思考,以引发独特性感受。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平等地对话,交流各人的阅读心得。最后再由师生一起总结阅读规律,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品读《故乡》时,大家对文本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对不彻底的批判,有的认为是对迷信、庸俗生活理念的讽刺,也有的认为是对黑暗社会制度的鞭挞,更有的认为是反映了命运轮回的悲剧。这些解读,都是由于阅读个体从不同的角度得出的具体感受,都有其可取性,充分体现了多元化解读文本的可能性,我们教师应该尊重、鼓励他们。又如,在学习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时,我在课前不对学生介绍有关这篇课文的任何评论,而是首先让学生反复吟咏、品味文本。由于个体经验和体会的不同,学生欣赏到的美点也不同,有的认为美在轻灵的语言,有的认为美在浪与海岸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有的认为美在抒情的笔调……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开阔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多元化解读课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指导学生“变式”解读文本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由于某些文本会以“陌生化”的面孔出现,共鸣就会出现障碍,这时候往往需要某一种介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变式”解读文本,以帮助他们找到这种介质,走上个性化的阅读之路。同一个文本有许多介质,就看阅读者个人的阅读修为和阅读方向。如在《孔乙己》中,有人以“笑”为介质来解读,有人以孔乙己的矛盾身份来解读,有人以猜测掌柜的心理来解读。

以“变式”解读文本的基本教学模式是这样的:阅读文本――寻找介质――变式阅读。当学生有效运用“变式”解读文本的方法时,他们的创意就会不断地出现。巴金的名篇《月》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有个学生在阅读后给大家出了一个上联:望明月,寒侵身。要求根据文段的意境对出下联(参考答案:立庭院,霜积衣)。这就是一个成功运用“变式”阅读文本的例子。

第3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我就以下两点谈谈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一、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对话,来展示学生的见解和才情,生成学生的言语智慧,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个性化阅读不能沉湎于表面上的热闹,摆弄一些花哨的形式,而是要把工夫下在引导学生潜心琢磨语言文字上,拥有一种丰富的安静,把课上得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真正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教师的启发引导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放任自流、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而是建立在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及时捕捉,巧妙引导,对学生正确而又独到的观点,能够恰如其分地给予肯定、褒奖,对那些有失偏颇的看法,能够适时、巧妙地进行指点、修正。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个性化阅读的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启发”“点拨”“引导”“激励”的智慧留给自己,切实让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潜心会文”“切己体察”把握文本的蕴意,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引领,从而有效地避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第4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一、锻炼胆量的策略

凡是有出国留学经历的学者都强烈地感受到: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胆大,敢想敢说;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好,但动口动手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想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课堂气氛搞活,鼓励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是极其困难的事,好不容易有学生发言了,你要是稍加评点,课堂气氛顿时就会冷寂下来。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有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教育理念、考试模式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更不是我们教师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独立思维、发表意见的胆量。我采用的主要策略有:

1.启发引导。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学”“师学”,现在的考试模式也限制了“个性化的阅读”的充分发展,中国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只需要按照老师和《教参》上总结归纳出的标准答案背诵记忆就可以应对考试。“个性化的阅读”在中国既缺乏历史渊源,又缺乏现实动力,现在突然提倡“个性化的阅读”,学生一时还难以适应,不知从何处入手,积极性也不高,我们就要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比如在讲“神话四则”时,串讲之后,我请大家发表意见,谈谈个人的理解,学生神情紧张,面面相觑,沉默之后,还是沉默。我就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我问:“这四则神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创作?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还是沉默,问题可能有些难。我又问:“这四则神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全是瞎编的!”一个学生小声说,但大家都听到了,引得哄堂大笑。我顺势问:“全是瞎编的吗?”“不是。”很多同学喊。“哪些不是呢?”“海能淹死人”,“石能填海”,“鸟能衔木”,“太阳能烤死人”,下面七嘴八舌,争得脸都红了。

2.暂缓评价。现在的高中学生一时还难以达到理性批评鉴赏的水平,很多“个性化的阅读”还很幼稚,我们应允许学生有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当学生发表个人对作品的理解时,要暂缓作出好坏正误(质)的评价,更不要生硬简单地提出批评意见,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以便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思考。同时他们可以根据其他人的观点产生新的观点,互相启迪,激发灵感,从而引起创造性思维的连锁反应,形成综合创新思路。鼓励学生对已有的理解进行补充;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即使学生理解明显偏离作品,教师也要暂缓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与读解,可以启发引导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或换个角度思考,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使他们养成遇事能冷静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知识可以在任何时候补充上,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补上的。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在《创造性想像》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与其人民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把这些发明转化为有用产品的能力紧密相关。”没有开阔的思维、没有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怎么可能有创造发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爱动脑,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先不急于评价,而是让他们尽情地练胆。比如我有意地引导同学大胆地逆向思维,问:“课本上对四则神话内容的概括对不对?”“不对!”学生居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为什么?”“精卫填海是出于个人的私怨,不能说‘反映了上古人民征服大海的坚忍精神和宏伟志愿。’”“女娲补天则是缘于纯粹的母爱,因为人类是她亲手创造的儿女。”学生居然鼓掌表示赞同,我笑而不言,任其练胆。

3.鼓励写“个性化的随笔”。由于课时有限,我们将阅读教学延展到“随笔”写作中,鼓励学生在“随笔”中延续“个性化的阅读”。例如对于《夸父逐日》和《共工头触不周山》,历来都认为这两则神话“反映上古人民改造天地、战胜或征服自然的宏伟志愿和美好理想”,以及“伟大的奉献精神”和“英勇献身的气概”。然而有的学生认为:“夸父和共公,不过是头脑简单、缺乏涵养的莽汉。他们的行为很难称得上‘伟大的奉献’和‘英勇献身’。至于‘战胜或征服自然’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愚昧无知、大错特错的。随着现在环保教育的普及与深入,我们都应清楚,大自然的存在与我们的关系是多么密切。而这种关系绝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况且大自然何时被征服过?总是把自己当做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者’,这是人们从祖辈遗传下来的可笑观念。”

对于这样“离经叛道”的认识,对于如此“个性化的阅读”我给予充分的肯定,评价是:“读书,不迷信于书;读后,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才是读书的高手!”这位学生没想到自己“离经叛道”的解读居然能得到鼓励,在以后的阅读课中她便总是要发表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见解,她的胆量还影响、带动了更多的同学。

二、提高质量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敢说的基础上,再提高质量,即提高思辨的逻辑性,对所思考的内容进行梳理,按不同的思考角度进行归类、辨析、引申等,进行理性认识的提升,以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我的具体做法是:

1.了解鉴赏规律。在学生有足够的胆量后,我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了解文学时代、作者、作品、读者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文学鉴赏的四个角度和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了解我先前提出的问题:“这四则神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创作?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历史?”实际就是从文学四要素之“时代”要素引发的思考;“这四则神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是从“作品”要素引发的分析;“课本上对这四则神话内容的概括对不对?”是从“作者”和“读者”角度引发的思考。学生瞪着眼睛,聚精会神,频频点头示意,好像是豁然贯通;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鉴赏角度的分析(仍旧暂缓作好坏正误的评价),学生又发生了争论,有的说“所谓‘全是瞎编的’是从‘作品’角度进行的分析”,有的说“是从‘作者’角度进行的分析”;有的说“所谓‘神话反映一定真实的内容’是从‘作品’角度进行的分析”,有的说“是从‘时代’角度进行的分析”。我就顺势引导说:“四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不能截然区分开,只是分析的角度侧重不同而已。究竟属于哪个角度,关键要看你的分析侧重于哪个角度。”又有学生说:“课本上对神话内容的概括是从作者本意说,我们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说。”有学生说:“课本上说的也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说。”我就顺势引导说:“这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时代’‘作者’以及‘作品’提供的综合信息推断作者的本意。比如课本对《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分析,说共工是‘英雄’这恐怕是读者的接受,而说‘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部落之间的斗争’则接近于作者的本意。你们学生说的也不完全是读者的接受,比如说‘精卫填海是出于个人的私怨’就比较符合作品的意脉,就可能比较接近作者的本意。不同时代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可能会做出不同的解读,但千万不能将读者接受与作者本意混为一谈。”从这以后,学生就能将不同角度的分析加以区分了。

2.了解文体特点。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特点,“个性化的阅读”也可以侧重于文体特点探究,所以我在讲神话的时候,也适当对神话的文体特征进行了总结。我说:“我们在分析神话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神话的文体特征。”“是吗?”学生很惊讶。“你们说神话的内容有什么特点?”“有些是瞎编的,有些是真实的。”“对,神话是对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虚妄反映,但其中包含着真实的影子。”“啊!”“你们说神话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瞎编。”“比较接近了,应该说是幻想的方式。”“啊!”“神话中的幻想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学生好像没听懂,一脸茫然。“那你们说神话和《西游记》一样吗?”“不一样。”学生齐声喊。“怎么不一样?”“吴承恩知道孙悟空是虚构的,神话作者把夸父、共工当成真的写。”“对,这就是自觉与不自觉的区别,神话的幻想是不自觉的,与后世自觉虚构的神怪小说不一样。”“啊!”学生听懂了。学生再阅读神话时就能结合神话的文体特征探寻其创作的本意。

3.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学生的胆子大了,独立思考、发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我就及时提示:“你可以大胆设想,但最终一定要小心求证。文学鉴赏有时也需要严谨的思辨,即便是读者接受也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如学生都不赞同课本上对《夸父逐日》的分析,有的认为作者本意没有什么功利目的,而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更多的同学认为有功利目的,有的认为作者歌颂强力,有的认为作者是解释邓林形成的原因,有的则认为夸父可能是因为旱灾而要驱逐太阳。我对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的想像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他们能“小心求证”,很多同学的想法无法证明,只能先存疑。有的则找到一些证据,如认为夸父可能是因为旱灾而要驱逐太阳的同学查阅了《汉语大字典》,查出“逐”不仅有“追逐”“竞争”的意思,同时还有“驱逐”的意思,《说文解字》的解释就是“逐,追也。”并以“后羿射日”作为旁证,大家都认为他的推断很有道理。

第5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5-0038-02

[作者简介]彭卫兰(1963―),女,江苏南通人,本科,江苏省启东市启隆乡学校教师,一级教师。

个性化阅读主要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自己注意力、兴趣、经验以及课文特点、教师指导、拓展方法等的影响,自主地对文本进行感性理解、探究而产生的独特见解。从定义上可知,个性化阅读具有如下特点:自主性、体验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很多一线教师深深意识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施个性化阅读时容易走进误区,主要表现为:简单认为个性化阅读就是放任自流,是“新、奇、特”,“捧杀”学生,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等。那么,如何走出发展误区,让个性化阅读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张扬呢?

一、重视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中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课前阅读,提前了解文本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小学生年龄小,很少会主动去预习新课内容,教师必须在课堂中渗透课前预习,并引导学生在预习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恐龙》这一课时,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一个问题。在预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进行预习,学习效果倍增。在第二天的语文课中,大多学生都能提出问题。有学生问“恐龙为什么从地球上消失了”,有学生问“恐龙有哪几种分类”,有学生问“恐龙长得那么大,会吃人吗”,等等。从学生的提问中可以看出,学生圆满完成预习任务,并在思维不受束缚的情况下提出个性问题。而当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教师再利用言语调动学生深入阅读,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即可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体验阅读,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世界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学生阅读同一文本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必须组织体验阅读,促进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

(一)个性朗读,促进感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语感的培养与提升。因此,在个性化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开展个性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启发。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但愿人长久》这一课时,教师在上课时给予学生个性朗读机会,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朗读方式朗读课文,促进感悟。课堂中,有学生大声朗读,有学生小声默读;有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试图走进文本,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读到“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时,有的学生声音非常缓慢而低沉,有的学生则大声朗读,表现出埋怨之意,而有的学生则饱含感情地朗读,试图读出那一股埋怨之意。学生的朗读风格各异、各有不同。因此,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应更新观念,不应以“统一标准”压抑学生的个性,而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个性朗读,促进感悟。

(二)创设情境,体会文本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多,对于很多文本中的内容都没有亲身体验过。因此,为了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学生体会文本,教师可以以情境为载体,创设问题和活动情境,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自主体验。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时,教师以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入境体验,体会文本的情感。

师:一个鞋匠的儿子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大家想不想认识一下鞋匠的儿子?

(接下来,教师就引导学生入境想象)

师: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鞋匠的儿子?一个鞋匠的儿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总统?如果你是那名鞋匠,你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

在此,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文本。

三、构建开放课堂,张扬学生阅读个性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头脑里产生的疑问越多,他们对课堂上讲解的知识和教材的兴趣就越高。”因此,在个性化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打开学生个性发展的大门。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谁的本领大》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通过阅读课文,你觉得能分出谁的本领大吗?如果你是小裁判,你会判谁输谁赢?能给出结果吗?又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会走路的树》这一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深入思考:真的有会走路的树吗?会走路的树究竟是指什么?这一阅读文本的题目容易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见过树走路,况且树没有腿,怎么能走路呢。因此,语文教师巧妙利用学生的矛盾心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质疑,然后展开个性阅读,强化体验,得出个性见解。

(二)利用反问,活跃学生思维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作者往往会“留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去填充、去想象。当学生在阅读时感觉到与自己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反问,或是利用反问活跃学生思维,促进精彩课堂生成。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江雪》这一课时,教师针对诗句“独钓寒江雪”设计问题,激起课堂“浪花”。

师: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天气非常寒冷,还下着雪。大家想一下,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

(学生眼睛里透露出疑惑)

生1:可能这位老人喜欢雪,正在乐滋滋地边欣赏雪天美景,边享受钓鱼乐趣呢。

生2:我觉得这位老人肯定非常孤独,下那么大的雪来钓鱼,可知其孤独的程度。

生3:也许老人期盼春天的到来吧。严寒的冬天来了,春天也应该不远了吧。所以,我觉得他钓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而不是鱼。

……

教师及时表扬学生的个性见解,以促进其他学生更积极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营造阅读环境,提升个性阅读能力

展开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以提升学生的个性阅读能力。首先,为学生打造课外阅读文化。文化熏陶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可以利用教室中的墙面进行整体设计。例如,在教室两边的墙面挂上名人名言和头像,以激发学生去阅读该作者的书籍;教室后面的宣传墙定期更新书籍故事,让学生“尝鲜”,进而主动阅读。其次,在班级内定期开展读书活动。例如,读书分享交流会,让学生与同学分享读后感受;好书推介会,让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书籍给同学,调动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从学生角度思考,为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读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进行拓展阅读,促进自己阅读能力的提高。最后,教师定期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在读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不懂的可以查字典,利用多种方法交叉阅读,如精读、泛读、快速读等。

总之,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做好“放任”与“监管”的工作。当学生提出个性见解时,应及时表扬,但不应“捧杀”,应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只有准确定位个性化阅读,才能真正利用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张扬个性。

参考文献:

[1] 马学思.如何实施小学语文的个性化阅读[J].学园,2013(36).

第6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尊重;感悟;点拨;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37-01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才有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同文本对话,与学生同学习。教师要怀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心态,用平和的目光、亲切的语调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挑战文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敢于怀疑。如在进行《出师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诸葛亮不是真正的忠,明明知道后主是扶不起的阿斗,还要对他苦口婆心的劝诫,还明明知道后主昏庸无能,他迟早要断送蜀汉的江山。还有的学生联系今天的用人制度,说诸葛亮早该撤职,他辜负了刘备的重托。学生敢于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今天的社会现实,对传统的观念进行批判,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对学生的怀疑采取宽容的态度,学生感受到课堂上的平等自主、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就会解除束缚、参与互动、大胆表达,从而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尊重学生还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体验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对于学生在阅读中产生的一些个人体验,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充分体现阅读主体的独立性。也就是不全依赖教师,不全依赖教学资料,让学生自己参与感知、发现、理解到再认知的活动过程,以求达到阅读的个性化。如郭沫若所谓的"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后,教师应采用恰当的形式及时、灵活、客观地加以评价,保护和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感悟文本才有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虽然注重个性,但不是漫无边际、毫无根据的瞎读。个性化阅读不能脱离文本,而是让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或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立足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有个性化的阅读。阅读脱离了文本,那就谈不上个性化阅读。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言文字之中,透过字里行间去品味感悟语言文字带给读者的东西,感受文本的内涵,理解作者的意图。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对于文中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教师要让学生读、想,从优美的语言文字来感受春天来到人间的美景。学生有了阅读的自,成为阅读的主人,自然就会主动与文本对话,感悟文本,并获得新的体验。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字词,提几个问题,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3.适时点拨才有个性化阅读

点拨的实质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应该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点拨要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要点在“节骨眼”上,点在必要时,即点在学生思维迷茫时,这有助于头脑开窍,思路接通。如笔者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针对“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如何理解“红起来”,有的学生掩卷沉思,有些学生则互相探讨,但总是答不上要点,此时,笔者开始点拨: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为动词有何含义?启示学生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桃李芬芳、百花争艳的美。点拨对阅读起着导向的作用,影响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适时点拨,就是在学生前一阶段思考的基础上,适时地向学生补充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为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更好的跳板。

4.多元评价促进个性化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同,对他们的评价标准也应不同。新的教育理念也要求教育者在评价学生时要做到评价内容方面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主体方面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方法方面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第7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阅读 新课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不仅仅是理解作者意思的过程,也是一个理解自我的过程。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不仅要再现文本所描述的世界,更要创造一个有我存在的、与自我情感息息相通的、有叫生化特点的世界。阅读就是创造,就是表现,就是认识世界与寻求自我的存在,就是发展与生长。读者在这一仓吐造与表现性的活动中,充分展现着自我的布日生。所以,阅读活动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一、个性化阅读对阅读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重教师作用轻学生个性化体验,“费时多而收效”,微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阅读观突出了阅读活动中读者的主体性地位和课文意义解读的开放性,这为阅读教学中师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个性化阅读解放了教师。他们无需再把课文和教学参考书当作‘怪经”,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需要来灵活设计自己的教学,充分展现自我的教学个性;他们无需为了让学生掌握课后习题的正确答案而绞尽脑汁,无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那些考试重点,可以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发展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上,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在快乐中阅读;他们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放飞,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现;他们无需再喋喋不休地去八股式地分析和讲解课文,可以创造出多样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他们教学着并快乐着,因为在教学中,他们看到了自我丰满的个性。

个性化阅读也解放了学生。他们再也不必为完成那些大量的、标准化的习题而赓战到深夜,可以把大量的课外时间用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而不必害怕被老师和家长斥责为不好好学习;他们再也不必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需要,在本没有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而装作很悲痛或很快乐地样子,去拿腔拿调地读书;似门再也不必费尽心思地去寻找那些认为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可以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争辩中来加深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自由地抒发自己对于课文问题的不同见解。

二、个性化阅读顺应新课改的发展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与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所以说个性化阅读顺应新课改的发展。

三、个性化阅读促进文本、老师和学生相互交流

个性化阅读认为,阅读是作为不同个性主体的读者和作者在一定语境下以文本为媒介进行的间接性对话。通过对话,读者逐步深入文本的语义层、现象层和意蕴层,实现对于文本言表之意、言里之意和言外之意的理解。文本的意义是在不同主体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阅读理解是一种双向的、动态的和开放的活动。

阅读活动本质上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在一定语境中的对话与交流,文本的意义在这种相互交流中诞生。读者与作者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所以,阅读活动的对话更多呈现为读者的自我对话。因为作者在创作文本的过程中总是把自己的思想转换到文本结构中去,成为一个潜在的“宾我”,所以读者阅读时的主要任务是:将自我与投射于文本结构中的“宾我”进行对话。正是因为读者与作者对话的间接性,所以减少了对话双方的相互牵制,加之时空的非同一性(语境的不同),这就给意义的解读带来了巨大的创造空间。所以,读者的解读必然存在多样性。

个性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观,己经登上了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历史舞台。个性化阅读突破了“作者中心”和“读者中心”二元对立思想的局限,强调了阅读过程中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强调了读者理解的多样性和意义生成的不确定性。这种新的阅读观将势必会给我国传统阅读教学带来一次新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陈雪峰,艾永梅.新课程下的小学阅读教学探究[J].教育感悟.2008(1).

第8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有效性;自主性;独特性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取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是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兴趣爱好之基础上的探究式阅读,创造式阅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

(一)阅读教学的本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阅读感悟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板块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即: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要“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这一阅读方式,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这对打破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手捧教参一讲到底,肢解文本一套标准到底,不容学生有半点疑惑地被动吸收的阅读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所以个性化阅读是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的标志。

二、阅读教学的现状

“个性化阅读”做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教学领域,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但从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实施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不少教师、学生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少数教师学生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

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未能全面吃透,片面地将“个性化”作孤立的理解,导致引导、参与、纠正不力,民主有余,集中不够,放得有余,收得不够,讨论有余,总结不够,改革有余,继承不够,这个观点也称赞,那个观点也表扬,一味“捧杀”,在这样的理解下,课堂或许是活跃了,但走了偏锋,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久而久之,我们也可能将培养出一批刁钻古怪、个性乖张的学生来,这与课程改革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也同样是相左的。

三、个性化阅读有效性的实践

(一)个性化阅读的实践

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让每位学生在走进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研读、体验、感悟,使语文素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并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1.倡导个性化阅读,是学生的差异性使然。

教育之父夸美纽斯曾有响彻世界的宏论:“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由别人的心智去领导,要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领导。” 莫泊桑也说:“才能是来自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独特的方式。由他自己的心智去领导,就是自己去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过程。”

2.了解现状,因材施教,让学生看得见、够得着、愿意学、主动学。

3.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建构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

4.整体感悟,不要越俎代庖,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5.平等对话,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欣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6.合作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7.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让教师做学习型教师,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第9篇:个性化阅读范文

关健词:阅读教学 个性化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阅读”的本质和“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个性化地理解文本内容。任何人阅读文学作品,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每一个读者都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个性,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一样。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大不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如《红楼梦》,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会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经》,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就是读者主观能动性造成的差异。例如,我们教《皇帝的新装》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怎样的皇帝?有的学生说“一个爱穿新衣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有的说“一个受骗的皇帝”,有的说“一个愚蠢的皇帝”,有的说“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每个学生都用课文中的具体材料作自己观点的依据,津津乐道。

二.个性化地感知文本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种表述明确地告诉我们,在语文这门课程里,学生要学习的不只是“语言”和“文字”,而是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就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这个最基本的工具,包括它们的读音、含义、字形、结构、用法。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由字词构成的言语运用范例,通过范例熟悉语言文字及其“作品”的构成方式,掌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从而学会根据表达目的、对象和语境的特点获取信息和表达交流的技巧。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的终极目标定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层面上,“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语言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基础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跳跃的,基础教育不能忘记基础,基础教育要坚守基础,夯实基础。语言的个性化感悟重在语感的培养。培养语言能力,“实践”是第一的。要遵循“积累――感悟――运用”这一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不同的语言实践内容和方式优化学生的语言行为,以健康、美好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学生文明用语的习惯,以优质的实践效果和价值强化学生的语言意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