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物流管理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管理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物流管理专业

第1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一、学生自身问题

1.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择物流管理专业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认为毕业后好找工作,二是从众心理,别人选了就跟着选。可见学生选择专业存在盲目性,对专业缺乏兴趣自然找不到自己认为理想的岗位。

2.自身定位过高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后就能做个业务主管、当个部门经理。而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行业要有所发展必须从基层做起、从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物流企业基层人员每天的工作除了点数量、记数字就是接货、送货,工作相对单调、枯燥,当理想与现实脱节时毕业生也就有转行、跳槽的念头。

3.不具备从事物流业的基本素质

就我国物流业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物流企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物流业务的操作过程中需要做一些装货、卸货或搬运物品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很难适应物流企业繁重的工作。

二、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相对匮乏,存在不少问题。

1.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

相当一部分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动因是“物流热”,为了提高招生量而盲目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专业定向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不明确。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依附本校经济、管理类系科建立起来,无论是专业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设施及专业教学资料都借助于其他专业,缺乏自身特色。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缺少权威的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用的教材多是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的简装版,“纸上谈兵”,实用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有悖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

3.专业师资匮乏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的相关专业经短期学习、培训后转变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且绝大部分专业教师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践经验和实际的物流管理能力。而高职物流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灌输给学生的只能是经不起实际推敲的理论。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滞后

由于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时间较短,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使得学生在校期间仅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对于企业的实际操作环节知之不多,从而影响到就业效果。

三、完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对策

首先,对学生而言要使学生正确认识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使其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做好吃苦准备,毕业后才能从容应对工作环境。

其次,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改进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专业建设目标的明确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应设定为:培养有实际工作能力和丰富操作经验,并懂得和运用一定管理知识的人才。定位的岗位群主要是操作层次的业务员、管员和理货员,还有一些管理层次的物流业务主管、运输主管、仓储主管等。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生就可以凭着他们过硬的技术、明确的目标定位、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企业人才需求。

2.物流教材的选用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选择配备适用高职院校专业的教材也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很快,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随时可见,这些都需要及时地不断地充实到教材中去,这样教学内容就能与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因此,在选用教材时一要重实践二要重时效。

3.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如组织教师不定期深入物流企业进行调查和学习,以便掌握物流行业的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聘请国内外物流专家和企业资深物流经理为客座教授,对物流专业的教师进行讲座,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4.实训场所的建设

实训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企业实习,增加对物流业务流程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物流实践工厂和物流实验室,进行物流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毕业之前就能了解并学会操作物流相关业务流程,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迅速适应物流企业相关岗位。

第2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在现代物流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国家物流发展时间晚起步缓慢而且发展速度远远不能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在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是严重。面对现代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中等技术学校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责任重大,必须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有所突破,加强教学研究和实践教学有效结合,使现代物流理论知识与当今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国物流管理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也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和物资发展地需要。

一、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基本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但是大多数中等技术学校都是设立物流管理专业不久,在很多方面缺少实际经验,这就造成了教学方面的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具有物流学科系统理论知识和物流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为满足现代社会物流方面人才需要,各中等技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招生数量也相应逐年增加,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必然后果即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严重匮乏。这种缺乏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这就对各高校提出了严格要求,必须建立一支具有专业物流管理知识的师资队伍,这也是当代物流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缺乏对物流管理专业准确的目标定位和专业特色。目前尽管很多技校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但是很多技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特色不明确。很多中等技术学校设立的专业教学体系相当宽泛,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样样都学,但样样都学不好”的严重后果,可是想要适应当今社会发本文由收集整理展人才需求,每个人都要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以上那种局面。很多技校直接复制其他学校的课程体系,最后导致各学校体系趋同,难以满足现代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第三、不规范的课程体系设置造成了学生缺乏就业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设置在物流管理教学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这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具有适应社会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人才。但是纵观很多高校,他们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都存在问题。有的技校课程体系设置随意性强,没有根据现代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要而是根据教师特点进行课程体系设置,这样就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标准。

第四、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学习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材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促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付诸实践。虽然适应物流管理发展需要的教材也逐步增多,但是据调查很多教材内容交叉重复,陈旧老化,相互抄袭严重。

第五、缺乏一套科学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科学体系。目前很多中等技术学校为满足教学要求却是设立了一些物流实训基地,建立各类实训实验室,在物流实训软件和硬件方面如自动化立体仓库、pos 系统、rfid 设备等进行了投资。但是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很多包括教师自身教学侧重原因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各技校在课程设置时并没有将实践环节更多更好地融入学生学习中。而在当今社会就业激烈的竞争中,实践居于重要的位置,很少有企业愿意招聘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才,如果那样,企业完全可以用书作指导。

二、针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问题,提出建议

第一、各技校必须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技术学校应该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而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以此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教学老师只有更深入的走进学生实习的基层单位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工作工作流程才能在课堂上带给学生更新鲜更实际的例子。

第二、更加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本专业的特色。各技校对物流管理人才目标培养定位不明确,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不乐观的重要原因。建议各技校结合自身特点,在集中发展本身有事的基础上,设立更加明确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

第三、更深入地展开调查研究,并按照教指委的指导来科学的设置课程体系。对此,技术学校一方面要积极展开更多的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调研,与国内外其他技术学校或者优秀的高等技术学校相关的物流管理方面人才进行交流探讨,为更合理的课程设置提供科学基础。

第四、相关教育部门须尽快组织专业人士编写出即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求又科学合理的一套物流管理专业教材。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存在严重的教材泛滥、教材质量低、内容交叉重复等现象,教育部门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相关高层次的专业人员进行编写,以保证高校之后的物流管理教学有据可依,不会再出现教材选择盲目的现象。

第3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1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要以教育部[2006]14号和教育部[2006]16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适应国家及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吸纳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终身教育理念。

2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体系

2.1“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

“三三型”教学组织模式是指“三个模块”和“三个阶段”。“三个模块”就是将高职三年分成三个培养模块: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工学交替教学模块、顶岗实习教学模块。“三个模块”通过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第一、二学年完成“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块,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和技能训练部分,课程学习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部分包括基本技能、专业认知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第五学期完成“工学交替”模块。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一边进行岗位技能训练,一边学习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第三阶段: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习”模块。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生产综合实践,完成企业顶岗实习。

2.2“一个平台,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

一个平台就是校企合作平台,根据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共育人才。两个系统分别是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按“必需、够用”的原则重新设计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学习领域和职业技术学习领域构成。按“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由公共训练领域和职业技术训练领域组成,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职业核心技能训练、职业方向能力训练四个层次递进式组成,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

3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3.1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和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在物流管理专业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作为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通过教学、科研、下企业锻炼、出国进修学习,承担专业改革项目、课程开发项目等,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物流企业密切合作,聘请合作企业专家为兼职专业带头人,与学院专业带头人形成校企合作“双带头人”机制。

3.2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选聘合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讲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3.3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到知名物流企业进行实践锻炼,鼓励通过各种途径参加国内外各种新技术培训和认证考试,加强校企生产科研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使教师成为行业技术专家。

4多渠道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4.1营造真实的职业情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训基地具有职业的属性和情境育人的教育功能,真实的职业情境是职业素养养成最有利、最有效的环境。

4.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

4.3通过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瞄准国家大赛、省级大赛比赛项目,在训练过程中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按照技能大赛的比赛要求,引入企业真实的运营项目,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下,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4.4通过订单培养,打造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根据订单企业职业岗位及技能需求,成立由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业务骨干组成的订单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

4.5推进双证机制,增强学生职业技能通过与权威认证机构以及劳动保障职能部门密切合作,开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物流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及考核系统项目,将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叉车操作证书等岗位技能证书,增强学生职业技能。

第4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1.我国高职院校技能考核的问题

    1.1职业院校生源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是按照高考分数由高到低被高校逐一录取,分数高的一般被传统型本科院校录取,只有分数最低档的才进人髙职院校,把高职院校放在最后一个批次录取。例如,有一些职业院校包括公办和民办院校,为了能招到学生,分数线一降再降,高职院校成了高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

1.2 职业生涯规划问题

通过对周边十几所高职院校近三千名高职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基本上是在家长和亲戚朋友的介绍下报所学专业,谈不上喜欢还是不喜欢。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设计没有清醒的认识,就直接导致学生没有一个认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业缺乏学习兴趣,专业知识不好懂,理论性太强,再加上学校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自我约束力不强,迷失了方向,上课听不懂,课下不用功,从而出现了上课打瞌睡、玩手机、上网吧、逃课等不良现象。

1.3 职教集团职能问题

职教集团的组建主要涉及到四个利益关系者: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四者之间始终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政府要求好的教学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要求拥有优质的人才资源和可利用的经济利益。职业学院的利益是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办学效益,合作办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地位,直接影响学校的招生等直接利益。作为受教育的学生而言’就是通过集体内部的工学结合培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在社会上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一旦利益分配不均,就会降低参与方的积极性,影响职教集团的良好发展o

2.我国离职教育技能考核创新研究

2.1改革教学计划,实现校企融合

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在教学实践中“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是广为提倡和贯彻的原则⑺。“够用为度”指导下的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大纲安排学生有时间进行专业知识的技能实践,获得实际操作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轨迹上来看,“够用为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持续发展是“够用为度”的补充和延伸。

现在职业院校的高职学制基本上是三年六学期制。制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保证第一至五学期在校上课,理论课时和实践教学时间基本上不低于1:1,第六学期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应聘单位。但是从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下面以物流专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岗位从一名基层的普通仓库保管员发展到中层部门物流经理,高层物流总监岗位,对人才的定位和岗位职能要求是不一样的。除了具备实际操作的技能之外,还要有物流公司的规划设计能力,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已经超出了高职物流专业的够用范围,成为一名优秀的高职生向上发展的瓶颈。笔者大胆提出构建高职教育技能考核体系的新设想,以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改革为例,如表中所示:

通过对上一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重新构筑,可以看出发生以下变化。

更好的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重要作用。通过政府的倡导,由职教集团各方领导组成集团领导层,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校企之间展开产学研深度合作,形成分工明确、互惠互利的“利益生态圈”。多次举办专题研讨会,把握市场发展的新动向,及时进行课程改革,设置出涵盖物流专业技能考核的职业岗位群,这样就明确了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通过国家劳动部设置的职业技能鉴定,培养出零接轨的“双高”人才。

这种教学计划的改变可以很好的解决职教集团中政府、学校、企业和学生四者长期存在的对立关系,合作关系更加紧固。首先直接受益者学生可以长期在企业真实环境中系统地实现理论知识和技能相融合,成为企业直接能用的合格员工,同时自己还能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这种模式下的企业实习帮助企业有力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效益;由于行业之间横向参与,校际之间纵向贯通,实现了师资和专业的互补,人才培养和企业运作的结合,打造出了物流专业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学校可以集中安排授课时间,解决学生到企业“实习难”的问题,更好的发挥校企理事会的作用,同时也能实现“双师制”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目的,同时帮助学校提升在社会上的影响地位;政府也能更好的保障职教集团办学机制正常运转,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职业生涯设计是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职业生涯设计由分析综合条件、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专业台阶、制定具体措施四个环节组成。经过一年的企业实习,同学们对社会、对企业要求有了深刻了解,针对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定一个明确目标。一方面,针对应用本科院校招生要求,自我加压,刻苦学习,继续向上发展。另一方面,针对社会需求和自我爱好,考取各种有含金量的资格证书,为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2增强考核力度,采取宽进严出

虽然职业院校录取的大部分高职生,分数低基础差’但不代表着对他们就应该怀着一颗同情心,放松对他们的考核力度。这些高职生和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智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差无几。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考核制度,实行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办法,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三方代表组成成立考试委员会⑴。大家依据专业培训计划和考试大纲共同出题,从多个角度客观的考核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因此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方法在许多国家中得以推广。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采取平时培训与毕业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例如专门成立地区物流协会考试办公室,共同编写教学大纲和授课实习计划。平时学校上课由专业教师负责并进行理论考核,校外实习由物流企业一线经验丰富的经理负责并进行技能考核,实行导师负责制。但最终毕业时,由考试委员会从试题库中抽题进行最终检测,考试内容涵盖素质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达标者顺利毕业,不达标者继续回炉深造。由于最终检测由行业协会组织实施,校企之间达到共识,从而客观地评价高职学生的培训质量。

同时根据澳大利亚TAFE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技能考核特点,实施多元化考核方式。我们可以把课堂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专题调研报告、问卷调査、实际操作、自评与互评、团队协作、技能大赛、期中和期末测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纳人学生的技能考核方面中来。同时,从灵活性而言,可针对不同行业专业的特征,采取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学习学分互认、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学分互认的弹性学分制度W。这种多角度的能力考核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改造自身不足,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方面实现双重提高。

第5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1.专业技能素养教育

职业岗位近期和长期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专业理论课是基础理论课沿专业应用方向的综合与发展,如现代物流管理概论、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与实务、物流运输管理、物流营销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物流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物流、物流机械设备等,这类课程应根据专业需要精选提炼,强调实践技能和专业技术的培养。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广泛开展心理学及其分支学科;并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和融入关于品格、意志、兴趣等方面的实践训练内容,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重视生产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得本专业毕业生“超越”了其他专业毕业生“纯理论化”的缺陷,具有重实践、会动手的特性,而且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比较明晰,在就业时不像其他专业毕业生那样容易“朝三暮四”。这些特点更符合企业注重职员的踏实肯干精神和忠诚企业的意向,因此,企业择人趋向于毕业生就业态度和个性表现的契合,使得他们在就业时具有比较优势。

2.职业道德素养教育

(1)职业教育必须以加强学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为第一目标,培养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一是职业学校以就业为导向,按订单培养人才,有的学生刚进学校就被用人单位“预订”;职业学校毕业生具有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如果学生们能够用好这些机会,将使得自身在岗位职业能力储备上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二是由于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对毕业生就业的准备工作做得早,使职业学校学生较早地做好了就业心理准备,这使得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提前锻炼,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心理准备上就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2)职业道德素养实质上就是两种对立的道德意识之间的斗争,是善和恶、正和邪、是和非之间的斗争,对于从业者来说,要取得职业道德品质上的进步,就必须自觉地进行两种道德观的斗争。职业道德素养上的两种道德观的斗争,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必须认真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论和行动,改正一切不符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缺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的水平。

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1.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1)通过军训和素质拓展训练,训练学生的纪律意识,使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团结合作的精神,为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课。(2)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认知社会的桥梁,融入社会的纽带,奉献社会的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们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进对社会的认知与认同。(3)通过组织各种主题团课。例如,、一二•九运动、国庆、建党等纪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集体观念。

2.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素养的方法

以物流实训中心为实训场所,综合运用仓储、配送、社会调研、运输组织管理等专业知识,进行仓储、配送岗位职业能力实训。南京下关中等专业学校积极鼓励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让学生广泛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走出去、请进来”。不但对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的营造有很大提升,对于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养:(1)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引导学生如何以科学的态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和基本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促进学风建设。(2)以专业为基础,依托专业老师和合作企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物流技能大赛”“操作员技能比赛”等专业技能大赛,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比赛。在与企业的零接触中,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3)举办就业指导讲座和模拟招聘、岗位模拟小品大赛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求职知识和技巧,帮助学生调整就业难的心理压力,为学生成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3.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方法

第一,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意识方面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职业道德信念四个部分。职业道德的培养,应当首先从明确认识开始,这是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问题的基础。第二,职业道德情感的培养。指人们在处理自己和职业的关系及评价职业行为过程中形成的荣、辱、好、恶等情绪和态度。职业道德情感一旦形成以后,必定会成为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深刻影响人们职业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例如,学生对于工作岗位的持久力程度、吃苦耐劳的程度、对工作岗位认真负责的积极态度等。第三,职业道德意志的培养。这是人们在履行职业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坚持精神。此种坚毅且持久的职业道德意志,是评价和衡量每个物流从业人员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第四,职业道德信念的培养。这是物流从业人员都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理想,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和强烈责任感。

三、结语

第6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与女同学比较,男同学一般不存在这个行业合适与不合适的情况,只存在好不好的环节。下面是我结合自身几年的物流工作,加上所接触到的数十家物流公司、货运部、乃至大型企业物流,总结了下物流行业的就业前景分析,罗列了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各自的优缺点、就业推荐级别、以及选择这些企业需要具备的硬件条件,仅作参考,切勿对号入座,拿偶然性当必然性。

二、物流规划与设计就业分析

最后分析下从事物流规划的问题。物流规划,本质上就是出具“物流解决方案”,针对相关需求,公司的、客户的,第三方的等等,综合平衡关键指标,实现战略目标、时效、成本、资源的匹配和平衡,最终的交付物就是“解决方案”。所以,物流规划,确切来讲,干的就是“如何做好物流解决方案”的工作。通过调查,一定要具有如下必备条件:

(一)经验

某种意义上,写物流解决方案,吃的是“老本”,所谓“老本”,就是在相关行业具有数年乃至十几年几十年的行业实战经验,没有相关行业沉淀和经验积累,很难针对具体需求制定出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可以说,缺乏相关经验,想直接从事物流规划,个人觉得难度很大。

(二)变通

很多人有十年的工作经验,但很可能是一份工作做了十年;工作年限长,有经验,不代表会规划,会设计,会制定方案;现实中,很多行业经验丰富的人,你让他写一份方案,往往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开始,怎么做,PPT怎么布局,怎么阐述论点,怎么进行数据分析,如何组织语言等。很多时候,效果差的,不代表没用心做,这就需要变通.

(三)技能

第7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平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组织

1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落后

民办本科院校受到资源和观念的限制,在物流管理专业上存在体系陈旧落后,不适应校企合作实际,难于实施实践教学的实际问题,特别在教学目标体系上问题尤为突出。一是,实践教学没有结合校企合作的基本特点,出现了偏重基础知识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的问题,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适应能力。二是,实践教学中没能突出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发展,只是简单地将学生推向企业,不能设置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发展目标,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成长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影响了实践教学功能和价值的发挥和体现。三是,目标体系中没有对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综合素质提升加以强化,出现了学生在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综合潜力上不能够得到充分提升,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

1.2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落后

当前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展开的校企合作存在组织模式僵化、落后的问题,单一的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失去了兴趣。例如:实践教学中长期灌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展通识技能,没能起到实践教学的真正功能。实践教学中没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要求进行差异化的组织教学,产生了教育资源、学生热情的“浪费”。在实践教学中没能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于形成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成长的支撑和保障。

1.3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不完整

当前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中存在内容陈旧、体系落后的实际问题,这不但使企业失去对校企合作的兴趣,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同。没有现代化的完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学生在企业时间将不能完成物流管理专业认知、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模拟、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相关内容和环节,物流管理专业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沟通能力、职业能力等一系列素质和技能的发展就沦为一句空话,导致学生发展受限,校企合作的优势难于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严重弱化。

2民办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平台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建议

民办本科院校进行教育教学体系创新要从目标体系、教学模式、内容体系、阶段划分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通过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强化和重构,将教学体系创新融入到民办本科院校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企业高效成长的综合实践中,挖掘院校、企业、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和教学体系功能,取得各方面满意的成效和收获。

2.1创新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想要实现特色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想要进行全面建设,必须在教学体系上取得创新和突破,教学体系的突破应该将重点放在教学目标体系的创新上。要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体系中强化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就业能力三项主要内容,要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和锻炼机遇,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的重要性,重点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注重实践教学对学生素质、综合能力的发展,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的模式,更为全面地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有效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能力。

2.2改进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组织模式

实践教学需要科学的组织和现代化模式作为基础,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具有的实践性、特异性等特点,更是决定了教学组织模式的不断改进和创新。要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基本特点,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学习组织和发展模式上的调整,将通识知识、基本能力的发展列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全员参与的重要内容。同时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将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分配到企业相关岗位,有针对性地发展专业知识、专业理论、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分析物流管理专业问题能力和实际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水平。此外,要将创新意识和思想融入到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对于倾心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要组织他们进行差异性、特异性教学,培养他们物流管理专业的创造能力,形成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更为良好的基础。

2.3构建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新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的创新和发展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永恒性话题,创新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必须从内容体系的调整和变革入手。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这一良机将实践教学的内容加以整合,构建起覆盖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识、学习、模拟、实训、实习、顶岗等各阶段的全新内容体系,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素质,形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适应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要结合校企合作的特点,也要依据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方向,更要从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需要出发,做到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的交叉,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训的交叉,通过多个层面和多个维度的内容和要素,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达到物流管理专业、合作企业和学生共赢的新型模式。

2.4强化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阶段划分

民办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要重视教学和实践的阶段性和持续性,要以校企合作的宝贵机遇进行专业教学和培养计划,以实践教学时期和阶段的科学划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要基于校企合作的平台,重新划定实践教学的时间和阶段,并根据物流专业人才发展规律科学确定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时段,一般需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将实践教学划分为:物流管理专业基础学习、工作模拟、生产性实践、岗位工作,在把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认知特点的同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共性,切实做好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的全面合作,以更为丰富的经历和大量的时间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能力、竞争水平、发展潜力的提升提供扎实基础。

3结语

民办本科院校要从自身的发展与专业建设出发,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科学培养的道路,通过整合院校与企业、社会与个人的资源和关系,重点办好物流管理专业,建立起基于实践教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新平台,进一步提升培养速度和质量,形成民办本科院校的专业性、针对性、发展性优势,在推进学生专业学习、积累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建设和院校建设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冯太.高校物流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以笔者所在校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6,(17):184-185.

第8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真实应用;物流管理;教学模式

1物流企业岗位需求分析

1.1物流人才需求数量增加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物流行业仍将快速发展,并从基础物流、综合物流逐渐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物流企业除仓储运输、配送、货运等基础物流人才紧缺外,对具备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国际物流、成本管理等相关知识以及信息技术知识的国际型、全能型物流高级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已经被列入国家紧缺人才目录。

1.2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需求提升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为基层物流作业岗位,经过2~5年的基层作业,大部分学生将提升到基层物流管理岗位,经过5~10年或更长时间少数学生有可能提升到中层物流管理岗位。因此,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层次可分为基层物流作业岗位、基层物流管理岗位、中层物流管理岗位三大类,能力需求依次提升。

1.3综合素质需求增强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复合人才,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仓储与配送、运输、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等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能够从事仓储与配送、运输、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基层管理及物流服务等工作。

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及问题

2.1职业素质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突破,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呈现与企业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未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现状。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力度较弱,需要改变理论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少的局面,正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力求真正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的高级物流管理人才。

2.2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更是匮乏。“讲授式”教学方法虽然可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从头至尾的“满堂灌”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3专业教材实践性不足

从整体来看,现今具有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不少院校尚在借用本科或中专教材,这样的教材过分强调基础理论或知识的系统性,应用技能明显不足,实践训练内容欠缺,不能从根本上反映高职教育的特性,教材建设仍落后于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需要。

2.4社会实践力度不够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重学校本位、轻社会实践是整个教育的体制性问题,物流管理专业亦有这样的倾向。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更倾向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注重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学校评估的需要,而忽视了企业一方的发展及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企业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校企合作的首要目标乃至唯一价值所在,缺乏可持续的合作意识,不关注物流人才的培养流程。校企合作形式丰富但实质内容稀少,校企合作浮于表面。

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为适应物流市场的发展诉求和人才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以真实应用为先导,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以期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3.1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

岗位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依据,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技能为重点,根据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和人才发展诉求,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体系,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创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应符合能力要求本位思想,增大技能培养所占课时比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系统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2丰富教学方法,助力教学模式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应大力尝试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符合新时代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的课程教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实践中,应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教师主讲+企业兼职教师参讲”的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适用性和重要性,真正实现专业实训课教学与企业零距离。另外,可以选择视频教学方式,使用实物图片、视频和模型等辅助工具进行具体课程内容的讲解;也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网站,提供自主学习平台,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

3.3提高实践教学占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解决当下教育和就业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归纳分析物流岗位的技能要求,细化岗位需求,得出物流管理专业应有的技能和素质,推进改革的具体化和实行的有效性。同时更应以对物流行业的认知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设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案,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物流行业的发展实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3.4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实现“毕业即就业”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和用人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以企业用人要求制定的课程标准,通过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能够获取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取得显著优势,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创建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办学,做到资源共享,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金贵林.适应行业大发展的物流教学模式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2):151-152.

[2]李乐东.浅析物流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5):271-272.

第9篇:物流管理专业范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资源共享

1 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1 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至2010年4月,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在客观上使企业也能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利益:一是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低成本员工(学生毕业前)和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学生就业后);二是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对员工进行培训或享受诊断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给高校和企业带来的是双赢,在人才、管理、基地、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办的“顺丰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师生员工的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3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如图1所示。

3.1 教学方针和目标

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服务必须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所以,校企合作教学必须首先识别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教学策划和资源配置的前提。教学方针是教学单位制定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总的宗旨和方向。它必须与学校和企业总的教学方针或经营方针相适应,对满足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承诺。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

3.2 教学的组织机构

根据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为了切实搞好校企合作教学,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物流管理等各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必须成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专职教学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该机构一定要有足够的权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正副职安排和构成人员比例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也可以考虑合作双方的选调人员分别在对方的高、中、基层挂职,参与相关决策,以增强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其中,对教师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意味着该机构不仅仅是选择教师,还要对教师进行实践经验或实践技能的岗前培训,由企业管理者授课。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学生管理在所有工作中是一个关键,因为实践基地的容量有限,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基地培训学生十分重要。

3.3 教学方案和内容

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体系规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学方案设计总体上应该考虑5w1h,即内容(学什么)、主体(谁来教,谁来学)、原因(依据和目标)、时间(在哪个学期)、地点(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基地)和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

3.4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不能是唯一的,一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零售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具有典型性;从投资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入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可行。如果基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一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保证企业运营正常进行,还要完成合作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协调教学与运营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从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角度去思考。

3.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来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一共八个学期,应该拿出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安排在第七学期。一至六学期也可以安排实践教学,但在形式上与集中学习应有所区别。在第八学期,仍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传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校企合作教学主要采用企业专家讲课(针对相关课程)、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和假期实践(阶段实践)三种形式。第七学期的全部或至少二至三个月,在实践基地集中教学。这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主要时机。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继续选择在实践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其他企业实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和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过程设计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

3.6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此时,教师角色转换成“指导”,学生变为管理工作的主体。

3.7 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为此,合作教学组织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联系方法,确保双方动态掌握教师、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所有信息。此外,要制定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事中和事后控制手段。组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小组,针对教学方针、目标、方案、过程、手段和方法分别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约束,使合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结果传递给教学组织机构,乃至校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

3.8 政府的政策支持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支持包括总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支持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政策文件,对本科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第二,加大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第三,通过试点,编写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并在完善中推广;第四,对校企合作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第五,设定专门的服务于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企业对人身意外伤害的顾虑;第六,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免除或降低相关的资产购置、产品销售方面的税率;第七,设立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职业能力认证。为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对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当前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个根本障碍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差。校企合作教学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会形成高校和企业双赢格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在国家政策平台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目标,成立教学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