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数学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学兴趣 生活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中,数学学科的严谨周密与抽象性的特点让学生往往不喜欢这门学科。怎样才能使学生爱上这门学科而努力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形成基本技能呢?
我认为与学生一起写数学日记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改进教师的教学管理……。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所谓“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学生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验。写下对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活动中的真情实感,评价教师的教学和自己的得失,向教师请教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等。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即时解决困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怎样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呢?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数学教学与学习有挑战性,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如果作业形式不新颖,计算再繁琐一点,学生往往就不会喜欢学习数学,甚至讨厌完成数学作业,最终就会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教给他们写作方法,内容不限,形式多样,以完成数学作业的方式布置下去,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完成。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的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写数学日记,同学们有的写了《信息技术应用的好处》;有的写了《利用计算机统计图的方法》;有的结合自己家里或生活小区或社区《从实际数据谈节约水资源》;还有大部分同学根据这部分内容,走访社区,了解有关部门,查找数据写出了《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关于用图表描述数据的调查报告》。大部分学生写了学习《数据的描述的学习体会》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日记丰富多彩。通过这种方法,老师不仅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肯定自己的教学成果或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体验生活中再现数学
数学日记同样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了数学。数学日记是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老师们常常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新课,让学生更真实直观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新课互动学习中像解直角三角形、函数、概率等都离不开生活实际;课外拓展、数学实践活动更是如此。例如:教学九年级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社会实践,对于生活中的许多偶发性事件的概率进行估算。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反映可能性大小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写下这些学习方法,操作实践的过程,学习过程、实践活动情景、学习实践的体验感受等数学日记。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他们会觉得其乐无穷,无形之中爱上数学。
三、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反思,喜欢数学。
学生在生活、学习、劳动过程中如果发现了自己学习的方法、过程、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质疑的要及时写好数学日记。并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老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成果等有问题及时写好数学日记,同时与教师交流,让学生的数学日记如同老舍先生种花一样:有喜有忧,有笑有累,有花有果,既有写日记的劳动艰辛,也有写日记成功的喜悦了。
四、蕴育知识,钟情数学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之。”可见孔圣人是主张乐学的。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契机,寓教于乐,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热情真挚的教学态度,清纯高尚的人格魅力,扎实无疑的文化底蕴会让学生在教师的点缀趣味中体验知识的乐趣,从而达到激趣乐学,对新知识的渴求。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算一算家庭月收入、月支出、计算余额。学习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让学生计算建筑工地上一堆堆河沙的体积,学习了相似形后让学生去测量教学楼的高度等,学习了分式方程后让学习去工地了解工程的进度等。学生多读数学课外书,拓展视野,积累数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善于进行数学课外阅读,并能积极主动地写好数学日记,钟情于数学。
五、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一、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途径
1.选好研究课题。
课题选择除了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之外,还必须注重趣味性和全员性。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学生都想参与并且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体验。研究课题的选择可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主确定。由于绝大多数初中生缺少课题研究学习的经历,也没有自己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学习的初始阶段,应侧重于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多个研究方向,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供学生自主学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课题学习基础之后,应鼓励、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自主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选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①从教材知识拓展延伸中确立研究课题。比如,对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的进一步探讨、对与圆有关的角(圆心角,圆周角,弦切角,圆内角,以及圆外角等)的关系探寻、对几何证明的辅助线画法规律的探究,等等;②从数学应用中寻找研究课题。数学作为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其中不乏具有研究学习价值的好素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如成本与利润、彩票的中奖率、旅游路线的选择、电视信号的覆盖率、建筑高度的估算、购房的分期付款、降水量的测算等;③跨学科选择研究课题。《标准》指出,课题学习要“更多地把数学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研究课题的确定还可从与数学相关联的跨学科问题中选取,比如,对“××”牌纯净水水质的研究,黄金分割与音乐关系的研究,等等。
2.订好研究计划。
课题选好之后,接下来就进入制订研究计划阶段。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背景分析、可行性分析、课题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研究时间、经费预算等。课题计划制订之后,课题组可选出一名代表向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接受大家的质疑和评价,听取大家的建议,然后对方案进行修改。
3.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展开研究。
研究计划通过之后,课题组就要搜集、分析和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并对所搜集的资料、信息和数据等进行综合分类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集中力量学习、理解、消化、吸收,从资料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分工负责又要相互配合。教师负责提供咨询,给予方法指导,以及对研究过程实时监控。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问题,指导调整研究计划。
4.撰写研究报告,交流研究成果。
学生将课题研究结果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初稿完成之后,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修改,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结合教师和同学的意见、建议,对研究报告进行完善,研究报告内容一般包括:课题题目、内容摘要、正文(背景分析,研究过程,结果与讨论,结论)、参考书目等部分。
二、开展初中数学课题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目标定位问题。
由于学生受到自身知识与经验的限制,初中生所做的研究从过程来说,大多数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从研究结果上来看,一般只是已有成果的“再创造”。研究的结果的表述形式也不一定是研究报告,有时可能只是调查报告、小论文或设计制作,甚至就是对某个问题的多种解法,这些研究成果有时虽然是幼稚可笑、不足称道的,但只要是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探究得到的,我们都应加以肯定。因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研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与合作,而且知道除教材之外还有很多获取知识获取信息的渠道。这些都有助于激发探索欲望,有利于他们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初中数学开展课题学习应将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增强信心的目标放在首位。
2.成果评价问题。
基于以上目标,对学生研究成果的评价必须坚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的原则,采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法应该包括笔试以外的多种手段,如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学生的表现、面谈、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论文,以及其他一些开放性的方法,评出学生的自信,评出学生的进取精神。
3.教师角色问题。
在对待数学课题学习的问题上,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注意自身角色的变化,对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价值观念都应给予尊重。教师应把自己视为激发、鼓励、促进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引导者、促进者、咨询者、支持者,而不是裁判。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参与课题研究,力争做到教学相长。
三、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案例
高跟鞋问题:
问题的提出:女孩子穿高跟鞋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但女孩子穿鞋跟为多高的高跟鞋看起来最美呢?
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
日常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环节,要想在日常教学中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而学生对于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越大,他们就会愿意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和探索,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引导方法如设疑、讨论等,来调动起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在讲进行新课程的教授时,教师可以针对课题特点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关注,让学生带着急于了解结果的心情,使学生更加积极去参与到自主探索中,为数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好基础铺垫。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实质就是围绕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或者知识点展开探究、自主学习、深入挖掘的过程,而学生通过直接参与解决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就更加娴熟。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定理或者公式的学习时,就可以将其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的点来展开。比如,在进行勾股定理的推导时,就可以引入研究性学习,下面是勾股定理的教学案例。
确定教学目标:能够对几何中的“面积法”有较深刻的体会和掌握,在后面的几何学习中得到良好的运用。
课程准备内容:蓝色、白色和绿色的卡纸、剪刀。
研究性实验方案:首先由各小组任意确定两条线段长度,然后以这两条线段作为直角边,用蓝色卡纸和绿色卡纸各自裁剪出四个直角三角形,要求八个三角形都是全等的。 最后,用蓝色卡纸以两条线段长分别作一个正方形,量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后用白纸裁剪一个正方形。以下两个图形是用不同方法拼出的一样大小的正方形。
1. 要求学生针对两个图形进行讨论、发现规律。
2. 结果讨论:两个图形面积相等,用等式来表示就是a2+b2=c2。进而得出勾股定理的公式。
二、在课外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
一、树立“数学素质教育”的观念
坚持发展理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理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注重培养学生个人素质。在数学教学中,以发展为理念,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层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个体素质。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发展观念的创新型人才。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再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发展观念融于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等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与提高。我认为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素质观。
二、形成“数学是有用的”的思想
数学本身是一门内容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因此,如何把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有趣,把“要学生学数学”变成“学生自己要学数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如果能使每一位同学都能怀着极大的兴趣希望知道数学的魅力何在,作用有多大,我们的数学教学将变得更有意义。我认为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数学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很好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有效的方式,把数学是有用的,有用在哪些方面等思想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进行展示,针对学生心理联系所学教材内容进行相关内容背景介绍,将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进活动过程,全方位向同学们介绍数学,形成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关注生活,加强应用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能用数学眼光认识世界,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处理解决周围的实际问题。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强化应用,一定要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学中要时常关注社会生活实际,编拟一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着实际背景的数学应用性试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审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这样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启迪学生平时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四、数学应用于其他学科
数学应用在其它学科之中也应当得到体现。我们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要从数学课堂教学和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两方面进行。要知道,数学除了是一门工具学科,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世界影响的文化。既然是文化,就不可能和其他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分割开来。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加强数学学科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让数学和其他学科得到很好的融合和渗透,让学生能够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对数学应用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举个例子,有些同学来自乡村,那么教师不妨这样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成立几个学习小组,去自己所在的村子调查一下,每一户人家的收成情况,进行产量的估计,并且撰写调查报告,得出结论,每一年的收成和天气等等自然环境有什么联系。这样的活动不仅仅对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帮助,也和数学知识相互联系。当然,这样的作业设计取材于农村特有的资源,针对城市的孩子们,教师也可以设计适合他们去深入调查和思考的问题,锻炼他们对于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周围生活进行思考,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际的锻炼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形成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业评价
1 坚持多元化的学业评价是基础
当前我省采用省考试院组织的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计分得出的等级作为学生数学学科的终结性评价,目的是提高终结性评价的效度和信度。但这种终结性评价只能反映出考生的知识层次或模块成绩,对学生技能目标的评价、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评价却无法呈现。很显然,这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对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数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只是一个学生学业成绩的一部分,而《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业成绩的评定目标是多元化的。
数学学习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应突出评价形式多样化(模块检测法、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等)、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测评、学生自评、同学互评等)、评价内容多元化(《浙江省数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基本要求”学习评价、《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相关“活动与探究建议”的评价等)、评价成果多元化(数学竞赛、数学小论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结题报告等)、考试方式多元化(开放型考试评价、合作研究型考试评价)等等。这就要求学校、数学教师和学生要共同参与这些阶段性学业成绩评价,以体现数学学业评价的有效性,而不能仅用一份试卷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业的最终成绩!数学学业成绩评价应体现多元化,方可凸显数学评价的有效性。
比如,我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数学学业评价单。它的特点是:学生学业评价具有诊断(确定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基础)、引导(指明学生学业学习的努力方向)、反馈(报告学生学习成就的真实情况)、激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调节(协助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决策)等功能。这样的评价单,能帮助学校、教师和家长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2 突出过程性评价是关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过程性”评价。其“过程”是指课程实施意义上的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数学课程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延续性的一面,也有阶段性的一面。从延续性的一面看,评价应主要关注学生在学习数学科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从阶段性的一面来看,评价应关注的是每一阶段学习数学的效果。从目前高考考生录取情况来看,考试院所储存每位考生的高考成绩,是鉴别不同考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唯一证据,基本上没有体现“过程性”评价的成绩。若这种学业成绩的评价机制不变,将会直接导致教学一线的领导和教师抛弃“过程性”评价这一课程的评价理念,使当前的高中数学学业评价的有效性大大削弱。
在“过程性”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们以为“学习档案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有效过程性评价方式。它能培养学生自主选择和收集学习档案内容的习惯,给他们表现自己学习进步的机会。
例如,学生在学习《必修一》模块时,其数学学业成绩运用档案袋评价,注意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装什么?由于《必修一》模块是高一第一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档案袋内装的应该是最能反映学生学习该模块所取得的成就的实物材料,可以包括各单元测试成绩、期中期末统考成绩、数学作业本、数学笔记、调查报告、数学绘图、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资料、数学“活动与探究”成果等。二是这些材料由谁来装?笔者认为,学生档案袋内的材料应由学生自主决定装什么或不装什么,但要求所装材料一定要真实,教师可提出一些建议并对所装材料进行监督。三是档案袋怎么用?档案袋可由任课教师统一保管,模块结束,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记录袋给予评价,这应该就是一张重要的“数学必修一学业成绩报告单”。笔者建议数学学科档案袋的建立最好以每一模块为时段,即伴随着一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便拥有一个数学档案袋,当此模块学习结束时,对档案袋的评价过程也告完成。这种良性的“过程性”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奋进,扬长避短,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又提高了对每位学生进行数学学业评价的可信度。但这一亮点没有反映在省级的数学课程学业成绩的评定中。这既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缺憾,也是我们在考试与评价改革中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3 提升数学“活动与探究”评价是重点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课程标准》对“活动与探究”的要求是很高的,做好数学“活动与探究”评价工作是提升高中数学学业评价有效性的支撑点之一。从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科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试题来看,都有部分试题体现了数学“活动与探究”的特点,这使我们看到了考试评价进步的一面。
从发展的角度看,“活动与探究”不仅要在在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地位需要提高,在学生模块学习过程中也要加以重视。
在数学各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活动与探究”案例。数学教师可以建立“两条学习主线并驾齐驱”的学习模式,即每个模块有“数学学科知识学习主线”和“数学活动与探究主线”,同时将其贯穿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两条学习主线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促成模块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但是两者在内容结构、学习方式、实施手段上又有着极大差异。“数学学科知识学习主线”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过程,其模块学业水平成绩是通过模块测评反映出来,但最终反映在省级统一的考试等级上。而“数学活动与探究主线”是要围绕相关问题展开的自主性、开放性、协作性、生成性的学习过程,其中重点包括数学教材中的实验和“活动与探究”。所以,对高中数学“活动与探究”的评价,也应不同于数学学科基础知识的评价,要将重点放在研究过程中,而不必追求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只要学生参与了“活动与探究”过程,教师就要让学生留有痕迹,以充实学生数学学习档案袋。
比如,笔者近年来在数学教育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的“数学活动与探究”(又称数学研究性学习)。研究的抓手是应用习得的“数学”知识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围绕高中数学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2年的研究系列主题,分别是:
3.1 数学与生活
内容有: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购房贷款决策问题;有关房子粉刷的预算;投资人寿保险和投资银行的分析比较;余弦定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出租车车费的合理定价。
3.2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内容有:气象学中的数学应用问题;关于数学知识在物理上的应用探索;编程中的优化算法问题;中国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3.3 数学学科拓展
【关键词】创新 练习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7-02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评价学生的学习主要有六个目的:为学生提供反馈;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为教师提供反馈;为家长提供反馈;为选拔和认证提供信息;为问责提供依据。所以评价无论是在传统课程还是新课程中都极其重要。课内外练习就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评价,“创新”体现了它的价值。
一、创新练习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促进学生优化知识
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以练促学是数学能力发展的基本方式。杭州市数学教研员在不同的评课场合中,都强调数学课堂内外练习的重要性,对夯实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内化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创新练习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突出实践创新练习的地位,可以提高教师的资源意识,因为编制一系列的创新练习需要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的全面认识,对滔滔题型的准确把握,只有不断反思调整,才能完成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这一过程将极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创造条件。同时,收集的有关资料将改善教师的教学。
三、创新练习的研究与实践有利于完善评价体系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的创新练习可以在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思维智能、空间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方面
进行评价。所以,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学过程中没有一个差生,正符合我们的教学理念。的实践与探究
研究的内容
我们在常规课内外练习、章节练习、不定期的分层挑战练习、实践练习等方面均展开了系统的实践和研究,编制成册,并将不断调整,以形成更适合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料。其中的练习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1.分层型练习
(1)课内
紧扣课本内容和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练习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形成阶梯向上结构:基本练习一变式练习一综合练习。新学知识及时练,重点知识反复练,易错的方面重点练,在巩固概念的同时提高基本运算技能。几乎在每节课上,都有当堂过关练习,以检测教学效果。
(2)课外
每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课外练习设置时设计分层练习:A类为知识盘点,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根据课本整理新知;B类是基础过关,这是针对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懂,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c类是应用拓展,这类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变式应用,通过练习达到较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D类是综合提高,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在世界数学史上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著名数学家高斯的老师曾给高斯出了一道数学题:“假如一个人环绕地球赤道走一周,那么他的头和脚走的路一样远吗?”高斯当然得出了正确答案,你呢?
假如地球是个标准球型,有一根足够长的绳子,长度比地球赤道的周长多10米用它做成一个圆形绳套,套在地球赤道的,假设在各处绳子离地面的距离都是相同的,有蚂蚁、兔子、大象和长颈鹿,问那一种动物能钻过去?
以上作业让学生各取所需,自主选择练习层次和练习量。
(3)章节练习
分基础过关和能力过关:基础过关练习着眼于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检测,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将一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l0个小题,学生通过复习能获得较好成绩,起到整理知识,将书“读薄”的作用,增强对学习的信心。我们将这一过程命名为“非常1+1争星活动”,它贯穿于整个学期,是一项系列活动,每次15―20分钟,“l+1”的含义是一次过关争取较高星级,再给一次补考争星的机会,其目的是全体学生都能过基础关,其关键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起了竞争的斗志。
能力过关练习是对学生发出的挑战,情境更为新颖,考察内容更为综合,学生通过此项练习可以检测自己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水平,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进行专项训练。
(4)阶段挑战练习
我们以年级为单位进行不定期的分层挑战练习,范围是最近学习的几个章节内容的综合,目的之一是给不同层次学生更多成功的机会,及时肯定学习成效,之二是提高综合应用数学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事实证明,学生非常珍惜挑战赛的荣誉,认为这是自己实力的象征。
2.合作型练习
以前的数学练习,过于片面地强调独立思考,没有将合作作为重要的素质来培养。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学生通过组内的互相交流、有效合作,互相帮助、互相鞭策、互相促进。当然,这里还牵涉到如何恰当分组的问题。
我们的课内学习小组有相对固定的成员,分别有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而课外的小组组成显得更宽松,基本是同质成员,是自发形成的,主要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拓展题。合作练习只在有必要、合适的时候有,并非天天进行,也并非整堂课全程进行。
初中数学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305-01
1生活融于数学
新课标上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的应用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完全离不开数学了。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善于从生活中、周围环境中、各种媒体中捕捉数学教学信息,从小处着眼,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超市的价格打折、银行的利率、食堂学生用餐的统计,学习勾股定理时,举农村“人”字屋架,怎样计算立柱的长?的例子,……都可以作为学数学的源素材。这样还会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驱动力。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生活,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之后,我让同学们进行“24点游戏”的比赛,并评选出名次。再如有一块正方形的的地块,搞4种玉米良种选育,,怎样把它4等分,都有哪几种方法?今天天气预报说降水的概率是百分之七十,如何理解?通过联系实际、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结合一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
2“创新”引领课堂
教师不能教死书,死教书。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如,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教师结合实际内容把它利用好,譬如学《轴对称》后,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窗花、美丽的图案等,一方面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处理有一些教学内容也可以创新,有时把内容重新调整,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有时改变一下传统的作业方式,如统计学完后,就可以让学生把对某一件事调查报告作为一次作业。
3有趣的数学常识融入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学习内容,在数学教学中讲述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名称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还可有讲述一些有趣味性、易使学生产生强烈好奇心和丰富想象力的生动的数学典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令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又如:在讲述“完全平方公式”之后,利用辅导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二项式(二项式中二次项系数为正整数的情况)的展开式进行讨论,进行大量计算,并寻求有无简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每一行的系数重新排列、观察、发现了著名的“杨辉三角”。由于这是同学们自己通过计算、观察、发现的,所以大家都很高兴,甚至有些同学以自己的名字对“杨辉三角”重新命名,其高兴劲儿简直难以言表,真正展现了“愉快教学”的真谛。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爱”充满课堂,师生关系好,学生相信老师,就会亲近老师,就会爱老师,就会“爱屋及乌”,继而爱其所教的学科。学生爱上课,课堂就充满活力;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教师教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容易接受”的心理优势;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高度崇拜,这样的话,教师的一言一行、治学精神都会给学生以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我知到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5利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幽默——活跃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课堂上,教师若能以生动有趣、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之乐趣,享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摆脱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命运,进入“乐学”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的学生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么效果就会令人大失所望的。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如果诙谐、幽默、朝阳,加之上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营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求知欲,学生自然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而幽默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剂,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积极地配合老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使师生共同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愉快教学”成为可能。
2.利用幽默——开启心智之门。教学幽默,容易对学生的心智产生积极的影响,已经为理论与实践所证实。点拔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在于“点”在关键处,点在需要时,点出妙笔生花,点出知识真谛来。而以“幽默”的方法进行点拨,显示出点拨者的教学艺术和价值。增加点拨的力度,拓展点拨的宽度,提高点拨的效度,以利于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通过幽默语言,把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激发,老师也有了一种成就感的。
6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代呼唤着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无疑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所谓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指从数学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的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习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道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强调以学生为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探究性学习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习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个性健全与发展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老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在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它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中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的三个目标。
二、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主动设计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情境,重视学生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就是努力营造一种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教学情境,事实上初中数学每一节课的大部分知识,学生能力主动学习和探究都可以掌握,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在每节课开始时就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或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独自和分组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再集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始终居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则居于辅导的地位。
2、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资源,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如在七年级教材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单元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主动探究“a=bc型的数量关系”。在八年级几何的全等三角形单元教学中,可让学生主动探索“全等变换与全等图形的关系”等。九年级数学教学中可让学生主动探索“方程思想在几何求解和证明中的应用”,“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等。
3、充分挖掘工农业生产、实际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数学模型,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确定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途径,并进行研究成果鞋,这样既能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知识后,在学生发现并提出“几何图形在现代建筑装璜中的应用”的探究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自由组合成一个探究小组,查阅了大量建筑装璜资料,走访考察了许多标志性建筑的装璜图案,最后吸引了全班同学参与了这项探究活动,有的同学因此写出了数学小论文,有的同学设计出新的墙面装饰图案,有的同学设计出了自己的地面装饰图案,学生在这一活动中探究热情高,持续时间久,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
4、鼓励学生学习写数学小论文或数学问题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助于打破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与渠道,使学生吸取多学科的知识,获得更多更新的信息,同时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和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科知识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八年级几何“勾股定理”的单元教学中,我让学生调查“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应用”许多同学查阅了大量资料,甚至有同学通过网上查阅,有的同学搜集了勾股定理的几十种证明方法,有的同学对我国古代用“朱青出入图”补上了文字证明过程,甚至设计出自己的“朱青出入图”,有的同学发现勾股定理在物理学科中也有了很多应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发现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应用勾股定理的国家,并且其证明方法“朱青出入图”受到全世界数学家的赞誉,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发现阿基米德首先是一个大数学家,然后才是大物理学家。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课堂;思维情境;活动情境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4-0263-01
新课程的实施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作为数学教师,我们理应深刻反思传统教学方式,发现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学习新课程,践行新理念。其中,让情境体验走进学生的课堂尤为必要。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大量尝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数学,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效果较好。
一、让模拟情境走进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的知识意义的建构。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之前给出印度国王与国际象棋的故事。还有,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你如果能将一张纸对折38次,我就能顺着它在今晚上爬上月球,等等。其实更多的情境需要我们来挖掘:在学习极限内容时,我利用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一数学问题让同学们分析,进而引出极限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索学习的欲望。
二、让活动情境走进课堂
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新课程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人数学活动。这既体现了数学教育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数学教育基本目标的要求。因此数学课堂从创设问题情境,到思考的问题所选用的素材都应该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具有趣味性、富有挑战性的例子,这样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不空洞、不枯燥,拉近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数学。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源,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展、如何生活。
三、让师生互动走进课堂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如何构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既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一堂课从引入到新授再到反馈的过程中都可以将师生对话的方式贯穿进去,在引入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习提问等手法。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对话检验学生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讨论的时候通过对话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堂反馈中也离不开对话,有时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同学彼此之间进行讨论,或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开放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意见倾听者、参与者、学习者。如何构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既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又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间,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可一问一答,可讨论或争论,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围绕着教学目标前进,这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的习惯,了解思维的过程。一堂课从引入到新授再到反馈的过程中都可以将师生对话的方式贯穿进去,在引入环节,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情景,采用问题提出、设问引思、复习提问等手法。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通过对话检验学生对此概念的掌握情况;在讨论的时候通过对话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课堂反馈中也离不开对话,有时需要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同学彼此之间进行讨论,或是由教师提问、学生板演的形式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四、让合作学习走进课堂
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教材的精髓。新的课程数学教学要求中,明确增加通过“研究性课题”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教材还通过布置一定量的“实习作业”“调查报告”等实践内容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目的。例如有一个学生深感城市交通阻塞和混乱情况严重,为了调查这一问题,不惜用整个周末的时间在街上统计车流情况,最后作了《用数学方法解决城市道路布局问题》一文,文中用频率统计表和频率分布折线图论证了一天中不同时间交通阻塞情况,通过道路两侧障碍物和摊点与车辆的相关散点图分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自行设计了许多改进意见。观点明确,立意鲜明,使得所学“统计”一章的知识得到了充分应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数学课堂是生动活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和发现新知识的场所。走进新课改,我们老师的任务还很重,要真正体现新课改的理念,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自主化、人文化精神,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探索和实践,为我国新课程的推广和深化,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让思维情境走进课堂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做好引导,要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创造“愤”“徘”的意境,在新课进行中暴露学生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通过制错找因、变式题等练习,创设思维情境,训练思维的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由浅入深。例如,在揭示概念的形成、结论的寻求、思路的探索过程时,向学生展示前人是怎样“想”的,教师是怎样“想”的,从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如何去“想”,并帮助学生学会“想”,在这个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这个“引路人”,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体验中,训练思维,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真正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宋兵、高利华《高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探讨》湖汉外国语学校,数学教研组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