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框架市场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市场调查中,依调查资料来源及资料搜集方法来分,可为(1)文案市场调查(Desk reserach)及(2)实地市场调查(Fields reserach)两类。
文案市场调查,乃市场调查执行人员充分了解「企业实行市场调查目的之后,搜集「企业内部既有档案资料及「企业外部各种相关文书档案研究报告及公布报告资料,加以整理,衔接,调整及融会之后,以归纳或演绎等方法予以分析,进而提供「相关市场调查报告及市场行销建议,以供企业相关人士决策之参考信息。故一份出色文案市场调查执告,其效果将不亚于「实地调查之市场报告。
成功文案市场调查报告端赖市场调查人员的:
·「对所调查行业之市场行销有所认识及「掌握市场问题关键点能力
·「广泛搜集,整理及有效分析所需资料之能力
·「明确市场概念及「系统观念,得悉并披露信息中所隐含之意义及衍生之新机会。(以下简称文案调查)
· 「擅于表达事实之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
· 熟悉,耐心与细心于「资料内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
「资料内容分析就是平日勤于收集各种相关资料并加以系统研究分析,以「归纳法及「演译法,得到各种有关结论。美国中情局曾利用此法收集德国各地报纸,研究德国纳粹情况。作者就是利用收集报纸的报导资料为整理出一份市场同业竞争资料,作为公司拟定竞争策略的主要参考资料。
文案调查之资料来源,可分为:
A 企业内部档案,诸如企业各项财务报告,销售记录,业务员访问报告,企业平日剪报,同业资料卷宗,照片及影片等等。此类资料之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市场行销问题之发掘和营业成果之衡量评估。
B 外部机构调查资料,诸如政府机构之统计调查报告;金融机构之金融相关资料;学术研究机构或民间机构发表之市场调查报告。
C 外部刊物及索引类资料,如工商名录,外贸协会之贸易机会等。
D 专业书籍及杂志 二、文案调查之功用
文案市场调查报告之制作,提供市场信息,以供企业:
·拟定未来市场行销策略参考。
·洞悉行销活动得失利弊及改进建议。
·市场发展趋势及市场新契机提示。
·为未来实地市场调查奠定基础。
1 明确指明实地调查应调查问题。
2 节省实地调查费用及时间。
3 协助鉴定实地市场调查资料之准确性。
文案市场调查虽然有上述之功用,但先天上却有下述之限制,有待调查者努力克服:
· 使用之资料均为静态且为第二手资料,故不能满足企业对市场现况之动态,提供必要之资训。
· 收集资料易有遗漏或力不从心之感。
· 仅能作叙述性之市场调查。 三、文案市场调查之作法
文案市场调查之作业程序:
· 确定市场调查之基本目的。
· 拟定详细市场调查计划及相关人员之训练与工作分配。
· 展开相关资料之搜集。
· 评估资料可用性及作必要资料之摘要。
· 各种不同资料间调整,衔接及融会贯通。
· 调查报告制作及提供。
兹将各阶段工作要点分述为下:
1 确定市场调查之基本目的及必要之调查内容。
在此一阶段主要工作,应是:
·「调查报告使用者与「调查执行者深入沟通之后,双方对于调查目的,旨意及内容涵盖范围,必须建立目标共识及共通语言,以避免日后调查结果不适用。
·明确地,适切地订立市场调查目的,必要时应限定调查范围,避免调查问题订立错误或失之笼统,导致调查方向失之精准或贸然投入之缺陷。
·在双方晤谈之时,市场调查人可能缺乏企业该行业之有关知识及相关之常识,为使调查目标圆满完成,应主动要求必要资料之提供及其它必要之协助。
·又调查者应自我要求,对应有之该行业基本常识,作必要之自我充实,方能做深入调查,以得到有内涵有价值之结果与报告。
· 市场调查员必要时,应主动要求对方指定业务连络人,以协助调查时突发事件之处理。
·提交调查报告之最后期限。
企业实施市场调查之目的,一般不外有下述几种:
(1) 市场环境及产业状况研究
·社会变动情况分析
·经济变化分析
·技术进展,导致市场机会或威胁之增加研究
(2) 市场研究
·市场潜在消费容量分析
·市场习性及特征调查
·市场竞争情况调查
·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
(3) 企业行销策略评估
·产品研究
·行销通路研究
·商品促销研究及广告研究
·产品定价研究
(4) 其它
·未来时间市场状况之预测
·产品可能新市场之探讨
·其它相关市场调查事项
上述各项调查可依企业情况之需要,逐项分别作深入调查研究与分析依企业之调查目的及调查范围大小及深入程度,以决定资料搜集方向。
·了解「市场调查性质,为「叙述性调查抑为「验证假设问题之调查?以确立调查方向及应使用之手法。在文案调查时,以「叙述性调查为主,对「验证假设之调查作用不大。
·自由发挥「自身想象力,以展开并记录调查工作相关思潮,进而过滤及排列静思结果,以系统捕捉「调查目的及「构成调查骨架
·市场调查人员宜将「调查框架及轮廓与其它相关人员交谈,借助他人客观地评价,以「确定自己概念正确并补充遗漏之项目。
2 拟定周详调查计划及相关人员之训练
·详列各种调查目标并排列优先级。
·详列各种可能使用之资料及其来源。
·详列各类协助调查人员及具备学识能力。
·预计使用时间及最后完成日期掌握。
为能适时完成调查任务,必须妥善排程。通常使用方法有二︰
a.甘特图
b.PERT流程图
·调查成本之估算与控制,避免无谓浪费。
·调查人员之训练及工作分配。
3 查明可资利用数据文件内容及其资料来源,积极主动展开资料搜集。
在此一阶段主要工作,应为:
·从各种可能供应资料来源之处所,依其索引寻找可供利用资料及档案
·数据文件之来源处所有:
a 企业内部档案
b 书局杂志及报社
c 图书馆
d 数据库,如政府及学术单位数据库,加值网络,工商数据库
·搜集资料之基本方法:
a 从「一般性相关资料收集,逐步延伸至「专门性资料收集
b 先求「相关资料数量充足再求「品质完美。
·必要时主动函索资料
函索资料应有态度:
a 营造良好企业形象
b 清楚说明需要资料缘由及资料类别
c 函索数量适可而止
6 调查报告制作
·将融合整理后之资料,以「归纳法及「演绎法之手法,活用已整理完善资料,依其资料脉络显示趋势及重要内容,作成「调查结论,「具体得失检讨及「放眼未来之前瞻性建议。
·结论依重要程度顺序排列。
·报告内容应力求简明且与题目有关,避免行话及不必要之修饰词汇。
·仔细核对全部有关数字及统计资料,务必准确。
·在作成结论之时,应注意之事:
1. 一切有关实际情况及调查资料是否考虑了?
2. 是否有相反之结论也足以说明调查之事实?
3. 结论是否符合一般情理?
4. 立场是否公正客观?是否前后一致?是否严谨﹑细腻?
·文案调查资料不可能会完整的,因此调查报告之结论不可苛求十全十美。
·在报告制作之时,切忌:
a 过份自信,失之夸张。
b 失之保守,结论显之无力。
c 报喜不报忧,失之乐观。
d 失之琐碎,只见树木不见树林。
e 使用难懂之文字与语言。
f 缺乏自我创见。
g 书写格式及内容潦草恶劣。
在文案调市场调查书面报告,其内容通常为:
1 题目:
市场调查题目,报告日期,为谁制作,撰写人。
2 调查目的:
简洁说明调查动机,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问题。
3 调查结论:
·对调查目的贡献。
·调查问题之解答。
·可行性建议提供。
·调大发现及因对之建议。
4附录
·资料来源
·使用之统计方法
为了表现调查者对调查内容之热诚与用心,要为「调查报告书穿上美丽的外衣,以增加调查报告之价值。
7 必要时,由市场调查主持人提出口头报告。
在口头报告之时,应有之作为:
·内容简洁扼要,抓住重点,有效地传达调查发现及建议。
·尽量使用浅显语言传达讯息,最好以行业通用语言。
·以热诚之表情转达思绪。
·运用活泼简洁的动态数据。
·热心讲解并澄清可能误解。
·鼓励质询,并作充分沟通。
8 市场调查主持人于报告递送之后,应继续作必要的接触,了解报告被采用的程度和采用后产生的实际成果﹔对报告内容或有不明白之处,做详细解说﹔从旁协助计划执行人员进行建议事项实行﹔如此,市场调查工作方告完成。 四、持续性进行文案市场调查
企业建立信息库(Data Base),平日有系统有目的勤于收集各类市场资料及档案,定期制作文案市场调查报告,以提供企业不少珍贵市场信息,以供决策者决策参考:
·企业在不同时期之业绩成效比较。
·企业在不同市场之业绩成效比较。
·市场变化之预警效果。
·企业在市场行销活动改进建议。
·提供市场可能之新契机。 五、文案市场调查适用范围
1 工业产品,以「资本财及「主要原料之厂家,它可利用「文案市场调查佐以「顾客购买动机调查之深入访问交互配合,可得精准结论。
2 高级特殊品,诸如高级汽车,高级音向之类市场行销调查。
3 国际贸易之出口企业对于进口地区之市场了解。
4 实地市场调查预备调查。
5 企业经常性市场调查。 六﹑文案市场调查之实例(略) 七﹑结语
企业经由丰富专业知识之市场调查人员精心策划,建立企业自身文案市场调查体系,以「耐心,「恒心,「细心及「主动创事精神,随时收集整理,分析各项市场信息,定期提供经营层相关市场行销报告,将是企业制定有效行销策略,改进市场营运得失及寻求市场新契机时不可或缺信息。
﹙1﹚ 资料内容是否适当?
a. 资料内容对所研究之市场调查是否适当?
b. 谁制作本资料?何时完成?为谁而作?
c. 如何摘取其有关资料内容?
d. 本资料是否支持本调查?原因何在?
﹙2﹚ 资料收集方法之检定,资料是否正确可用?
a. 资料制作人是否以公正立场制作本资料?
b. 资料是否经过适当编辑及分析?
托罗拉/MOTOROLA手机市场调查报告从手机市场四个季度的关注走势来分析,三星、索尼爱立信、LG基本保持平稳态势,摩托罗拉则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2009年,摩托罗拉上市新品的数量远远低于诺基亚的50款、三星的57款,新品数量同样较少的索尼爱立信也有17款。低下的产品生产、换代能力,是摩托罗拉关注比例持续走低的最主要原因。
从竞争来看,托罗拉/MOTOROLA手机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在搜索摩托罗拉手机品牌的网民的二次搜索中,转向搜索诺基亚的网民比例也在50%以上,为50.7%。诺基亚是摩托罗拉的最大竞争对手。转向搜索三星、索尼爱立信的比例均在10%以上,二者对摩托罗拉的竞争压力也较大。其他对摩托罗拉能够产生分流压力的品牌中除LG、飞利浦外,均为国产手机品牌,可见,国产品牌正在与业绩不断下滑的摩托罗拉展开激烈竞争。
从细分市场来看,通过2009年四个季度智能手机市场排名的对比,摩托罗拉则面临着多普达的追赶,并最终在第四季度被多普达超过。尽管2009年摩托罗拉在音乐手机方面没有推出新机型,但凭借往年的E系列产品仍排名第三,得到7.9%的关注比例。
[研究方法]:
1、本报告框架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专项报告框架,客户可以根据公司实际需求,对报告框架作适当的修改,报告的数据我们将通过以下6种方式实现:案头研究、电话调研、深度面访、统计局数据库、海关数据库、公司既有研究成果。我们力求做到报告数据真实准确、翔实有力。
2、报告完成时间大约为5-7个工作日,参与人员包括:行业分析师、数据分析师、市场调研员、高层访谈顾问、咨询顾问。
3、各章节具体实现方法如下:
---第一章:深度访谈相关行业专家(相关协会,秘书或者是副会长),其他章节内容在深访中也会涉及到,访问时间大约是90分钟左右;---第二章、第四章:电话调研相关生产企业,结合行业协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电话调研时间大约是15-30分钟);
---第三章:电话调查下游企业;(调研时间大约是15-30分钟);
---第五章:通过海关数据库8位代码,可以查出相关行业进出口情况,包括进出口数量和金额;
---第六章:案头研究电话调研统计局数据库(从事相关行业企业数据主要利用统计局数据库及电话调研查询);
---第七章、第八章:案头研究既有研究成果
[报告目录]:
第一章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概况
第一节行业介绍
一、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的划定
二、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三、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特性分析
第二节产品发展历程
第三节当前产业政策
一、国家出台的对于具体行业的规划政策
二、国家出台的对于整体产业的发展和支持政策
第四节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所处产业生命周期
一、根据产品发展周期理论判定
二、根据产业整体进入与退出壁垒判定
三、根据产业的整体生产形态判定
第五节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市场竞争程度
第二章生产调查
第一节国内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产量统计
一、产品构成
二、产量统计数据
第二节企业市场集中度
一、主要产品市场分布
二、整个市场区域划分
第三节产品生产成本
一、原材料
二、生产成本
三、管理费用
第四节近期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发展动态与机会
一、近期新兴产品动态以及其市场定位
二、产品新技术及技术发展动向
三、企业投资的方向和空间
第三章消费调查
第一节产品消费量调查
第二节产品价格调查
一、不同层次产品价格区间二、不同区域市场价格区间(提供不超过三个区域的分析)
第三节消费群体调查
一、消费群体构成
二、不同消费群体偏好以及对产品的关注要素
A群体消费偏好及侧重点
B群体消费偏好及侧重点
C群体消费偏好及侧重点
三、下游消费市场需求规模调查
第四节品牌满意度调查(提供不超过三个品牌的分析)
一、品牌构成
A企业群体品牌分析
B企业群体品牌分析
C企业群体品牌分析
二、品牌满意度
A企业群体品牌满意度概况
B企业群体品牌满意度概况
C企业群体品牌满意度概况
第四章销售渠道分析
第一节行业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提供不超过三个渠道的分析)
一、A渠道分析
二、B渠道分析
............
第二节不同企业群体的渠道方式分析(提供不超过三个渠道的分析)
一、A企业群体渠道分析
二、B企业群体渠道分析
............
第三节渠道新策略
一、新的销售渠道
二、渠道整合
第五章进出口市场调查
第一节进口市场
一、进口产品结构
二、进口地域格局
三、进口量与金额统计
第二节出口市场
一、出口产品结构
二、出口地域格局
三、出口量与金额统计
第三节进出口政策
一、贸易政策
1、倾销
2、反倾销
3、区域或本土保护政策
4、贸易壁垒
第六章典型企业与品牌调查
第一节A.企业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组织架构及销售系统
三、产销量统计
四、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五、产品线构成以及各产品市场定位
六、渠道策略
七、近期发展规划
第二节B.企业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组织架构及销售系统
三、产销量统计
四、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五、产品线构成以及各产品市场定位
六、渠道策略
七、近期发展规划
第三节C.企业分析
一、企业简介
二、组织架构及销售系统
三、产销量统计
四、公司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五、产品线构成以及各产品市场定位
六、渠道策略
七、近期发展规划
第七章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行业上下游市场调查
第一节原材料市场
一、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上游原材料构成
二、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上游原材料最新市场动态
三、国内产销量
四、原材料价格走势
五、主要供应企业供应量
六、产业政策
第二节消费市场
一、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消费市场构成势
二、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趋势
三、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下游市场相关政策
四、主要消费群体(企业)消费量
第三节潜在市场
一、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的现有潜在用户分析
1、潜在用户的对与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特性需求分析
2、潜在用户市场规模分析
3、潜在用户市场的开发
二、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的潜在用户挖掘
1、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潜在市场分析
2、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如何开发潜在市场分析
第四节产业链运行分析
一、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产业环境分析
二、上下游关联度分析
第五节摩托罗拉/MOTOROLA手机产品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一、技术
二、消费者对于产品特性要求新变化或趋势
三、整体市场前景预测
第八章细分市场调查(提供细分市场不超过三个)
第一节细分市场一
一、产品特性
二、市场前景
三、消费模式
四、消费者需求发展趋势
第二节细分市场二
一、产品特性
二、市场前景
三、消费模式
四、消费者需求发展趋势
第三节细分市场三
一、产品特性
二、市场前景
三、消费模式
四、消费者需求发展趋势
第九章本调研报告主要结论及尚普咨询独家策略建议
第一节主要结论及观点
第二节尚普咨询策略建议
一、产品策略
二、渠道策略
您好!各位好!
2010经营财年上半年度,本部在各级领导的期许推手下、在兄弟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积极践行公司改革指示精神,履行综合管理部各项岗位职责诉求暨既定工作目标。回首这半年来的工作,现小结如下:
一、贯彻投资公司体制改革和Xx置业独立经营自主管理指导方针下,有序开展Xx置业体、机制建设,细化现代房地产经营管理岗位职责,编制体制模型框架,起草修订部门运营流程;根据组成部门要求,先期筹备、有效配合各部门推进递延工作平稳展开;
二、率部投身房地产调整期间的改革大潮,明确Xx置业作为开发和销售实体单位,全员动员为一线销售队伍“沟通、协调、保障、服务”的行政职能,广延房地产综合市场信息的触角,为公司决策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同行业参考坐标,配合兄弟部门完善各工作模型演练内容;
三、展开Xx市竞争区域内市场调查分析,组织撰写市场调查报告,如实客观的反应公司现有电信项目(名门之秀)位于Xx市房地产企业开发和销售总体阶段的宏观发展现状,努力找准公司未来发展的定位;上报各类材料统一行文制式,参数以数据、模型做论脚点;务求形象直观、简介明了;
四、对公司组建进程中,统一各方面来人思想宣导;组织共同学习,凝聚团队意识,鼓舞士气斗志;在低成本运营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调动我部每个人的积极性;对尚未明确部门细分职能的工作,不推不让,以创业者和公司主人翁的形象来开展工作;
五、最大限度的发挥参谋职能,努力向房地产专业营销领域学习,以市场调查为论据,调动一线人员参与积极性,组织撰写3.15营销报告,现场销售初见成效;人员到位后,配合营销部编写5.1促销报告,跟踪活动展开节奏,与各部门负责人步调协作,深入营销推广一线,奔赴Xx五县一区等销售前线;
六、积极参与户型调整的论证工作,搜集户型调整信息,为决策提供真实的客户市场信息和户型参考图例,从营销工作的后端向中段、前端逆向推演,以资金投入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思路指导户型情报的分类收集、整理、完善工作,务求细节完善、详实有据;
七、截止10经营财年上半年度,电信项目(名门之秀)销售业绩完成情况:实现规模销售120套,上半年订金总计247.5万,累计回款总计584.36万元。
2010财年下半年部门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始终如一认真贯彻集团2010年改革创新思路,落实公司领导工作意见的有关精神,紧紧围绕2年期目标责任书针对电信项目和银座项目的建设和发展规划总体目标,积极主动地配合做好营销部、项目部、财务部等所需的各项后勤保障工作,确保Xx置业司内外关系、销售、开发、二次开盘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工作总体要求:
1.加强在编员工和一线销售队伍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综合行政管理服务于内外部经营环境维护、服务于业主、服务于客户、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投资公司置业公司的服务意识,努力做好自身本职工作,出色完成后勤保障、协调商议、信息管理等各项工作;
2.切实加强行政人员的劳动纪律、岗位职责、工作态度的教育和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督行人员定岗、小组协作的工作方式;实现用心做事、事必躬行的工作标准,树立良好负责的行政工作形象;
3.科学规范地做好固定资产管理,认真细致的做好固定资产登记造册工作,同好内部设备设施和车辆的使用管理,实现设施设备消耗量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4.根据单位实际了解各部下半年度活动计划,重大活动的安排情况,确定预算外资金支出项目,预测预算内收入情况,综合考量单位运营状况,准确编制2010年度下半年部门预算,确保销售和开发两大主营业务工作有序展开;
5.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开源节流。根据公司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支出,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确保收支平衡;
6.重视财物管理,避免浪费;严格遵守财务制度,规范履行采购、报销审批制度,加强物品采购管理,建立健全报销管理制度;
7.重视企业文化软环境的不断改善,关心每位员工的生活,创造和谐一家、亲密奋发的工作学习环境;重视员工专业领域的职业规划教育;增强员工双岗(在岗和不在岗)的工作积极性;
8.健全设备设施定期检查制度,对强弱电、通讯器材、网络oa、给排水设施等确定专人负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9.配合销售部一线促销活动的强势开展,以销售一兵的工作态度投入到销售回款计划的落实进程中。做好房地产政策信息、情报的搜集整理完善工作;
三、工作安排:
7月份,⑴2010经营财年下半年预算编制;⑵固定资产登记造册工作;⑶一线销售人员的筛选补充工作;⑷机构调整和体制优化工作;⑸岗位职责、部门流程细化梳理工作;⑹配合Xx置业资质手续完善工作;
8月份,⑴二次开盘重点时令促销筹备工作(随确定日期调整);⑵配合银座2期各项证照手续办理工作;⑶配合销售现场的案场接待工作(同⑴);⑷配合工行等银行按揭贷款手续准备材料工作;⑸配合集团发展与薪酬委员会中层人员绩效考核;
9月份,⑴三季度工作考核情况通报;⑵营销费用项目预算审计工作;⑶10月1号交房仪式筹备工作;⑷组织下半年度Xx市房地产综合市场调查筹备;⑸中秋节外部经营环境团拜暨内部节假欢度工作;
10月份,⑴配合营销部Xx重点促销活动筹备;⑵配合售房部Xx案场活动筹备;⑶完善下半年市场调查预案的细节布置工作;⑷配合项目部就银座2期规划建设方案落实筹备组织工作;⑸配合营销部就银座2期现场销售案场配备筹备组织工作;
11月份,⑴内部设施设备自查;⑵配合营销部Xx重点促销活动的后续跟进工作;⑶车辆检修保养工作;⑷资产盘查工作;⑸行政后勤工作常规检查;⑹设备设施的保养工作;
12月份,⑴重点做好2010年度上半年各项支出情况的统计工作;及时调整、合理安排上半年预算外支出项目;⑵统计好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状态;⑶全年工作总结暨2010年度工作计划;⑷员工薪资福利调查工作;⑸复审员工手册和企业文化建设案的修订充实工作;
关键词:COSO新框架;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金融危机以来,雷曼兄弟、花旗集团等金融巨鳄的灭顶之灾,世界500强中不乏市值大幅缩水的企业,面对危机的蔓延,更多的企业意识到风险防御的重要性。从企业失败的经验总结中,或多或少总能见到内部控制失效的结果。本文将结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的《2013年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新框架”),探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深化与风险管理有机融合的新思路。
一、新框架的“新”之所在
1992年,COSO委员会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简称“旧框架”),并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自旧框架以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模式经历了巨大变化,新生产技术和复杂组织结构的不断涌现,防范和发现舞弊风险的日益迫切,以及愈加严格的监管要求,顺应形势要求,2010年9月,COSO委员会启动了《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审核与更新项目。2011年12月,COSO委员会了新框架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5月14日,COSO委员会正式了新《整体框架》。新框架对旧框架的扩充和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注重原则导向。新框架针对内部控制五大要素,提出了17项原则及82个相关属性,为五大要素的执行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也为不同的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评价提供了主要标准。
(二)延伸目标范畴。新框架将内部控制三大目标中的财务报告目标在报告对象和报告内容两个维度上进行了延伸。一方面,报告对象从外部监管方延伸为“既要面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确保报告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又要面向董事会和经理层,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另一方面,报告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告,还将“市场调查报告、资产使用报告、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内控评价报告等非财务报告”纳入其中。由此,使得内部控制的实施范围扩大了,同时,也着重强调了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中需要为企业经营战略和目标服务。
(三)强调自我判断。新框架在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中,强调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判断,而不是旧框架要求严格基于证据。一方面,增强了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自我控制能力。另一方面,控制能力的加强,也要求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不断提升其对于内部控制建设和评价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新框架带给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新思路
面向现有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和完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聚焦新框架与旧框架的不同之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融合势在必行,且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融合需实现以下特性:
(一)灵敏。对于外部环境的多变及愈加复杂,以及企业运营模式的不断变化,17项原则及82个属性明确要求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需要跟上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节奏。通过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融合,不仅企业风险识别的灵敏度需大幅提升,内部控制也需从事后的监控和完善,走向事前的防范及事中的控制。
(二)效率。新框架中财务报告目标定义的延伸也强调了,企业必须减少风险,以实现经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必须与风险管理融合,加强风险评估,针对阻碍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风险,提升相关内部控制的实施效率和效果。同时,对于失效、冗余乃至完全无效的控制,管理层应予以剔除。
(三)明晰。新框架中强调企业自我判断的概念,这也要求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能够为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提供真实、有效、可靠的信息,为其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提供明晰的方向。
三、如何借鉴新思路有机融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一)设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管理委员会。为确保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融合力度和效果,必须从顶层管理机构入手,设立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并在委员会下设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为实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有机融合提供组织保障。只有将决策和管理职能合二为一,执行层才能接到统一的指令,意识和行动才能得以统一。
(二)形成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时,应该形成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提升全员的风险意识,使企业员工能够自觉地将风险管理的各种方法、规定、制度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自然组成内部控制的各业务流程,各业务活动也就渗透了风险管理的因素。
(三)基于风险评估结果完善内控活动。为确保内部控制对风险应对的灵敏性和效果,在设计和完善内部控制活动时,应依据风险管理识别出的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及战略实现的重要风险设计和更新关键控制点。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增强风险免疫力。通过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修正内部控制的某些薄弱环节,防患于未然,规避运营风险。首先,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会计控制、内部审计和外部监管,以便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的风险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COSO新的《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征求意见稿)[Z].财政部会计司,2013.
[2] COSO内控整体框架调整升级[N].财会信报,2013.
[3] An update of COSOs Internal ControlIntegrated Framework.COSO,2011.
[4] 金或肪,李若山,徐明磊.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新发展[J].会计研究,2009.
[5] 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7.
关键词:压缩技术;运输方式;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天然气是清洁、高效、方便的能源,是城市燃气的理想气源,它的使用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提高中起着重要作用。管道输送是天然气输送的基本方式。实践证明,对于大规模输送天燃气采用管道输送是最经济和有效的输送方式。随着我国西气东输等天然气长输管线的相继建成供气,长输管道沿线城市已实现大规模管道供气。同时这些城市周围又有许多卫星小城镇或大型厂矿区居民,因此如何满足这些地区的天然气用气需求,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就我院承担设计的陕西省煤化集团铜川煤业公司下属矿区天然气气化项目供气方式与设计实践做一探讨。
矿区概况
陕西省煤化集团铜川煤业公司(铜川矿务局)位于三秦腹地的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过渡带的陕西省铜川市境内,是陕西省国有重点煤矿。各矿区均与国道、省道相通,交通运输环境十分便捷 。目前陕西省煤化集团铜川煤业公司所辖周边有八个矿区,居住人口85504人。所采煤田,按地质年代分为铜川、焦坪两个自然矿区。铜川矿区有东坡、金华山、王石凹、鸭口、许家沟矿,储量16亿吨;焦坪矿区有陈家山、下石节、玉华矿等,南临铜川矿区,北接黄陵矿区,地质储量11.94亿吨。
实施矿区天然气气化项目的必要性
铜川是因煤而兴的“煤城”,长期以来,形成了大量的采空区、沉陷区、滑塌区,许多群众居住的是在采空区、沉陷区、滑塌区上建造的土坯房,砖木结构瓦房和牛毛毡房,这些人居环境恶劣的住宅区被称为棚户区,其中,煤矿工人及其家属占95%,且多为退休职工或下岗工人及家属。
目前矿区各类用户所用燃料主要是煤,其能源利用率低、污染大,所产生的SO2、烟尘是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秋冬季采暖致使大气污染物TSP、SO2、NO2等超标。少部分居民生活主要用液化石油气,辅以煤、电。瓶装液化石油气供气使用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且易受石油、成品油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引发市场供应混乱,价格不稳,很难保证持续、稳定、可靠地供气。
2003年以来,铜川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关注民生,把棚户区改造及滑塌区、沉陷区居民整体搬迁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之一。目前,全市棚户区改造和滑塌区居民整体搬迁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底已有2万户、近5万困难群众和居住在危险地带的群众喜迁新居。为了加强棚户区改造、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配套设施,实现科学管理、美化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真正把为老板姓办的实事办好,加快新建居住区尤其是不通天然气矿区的气化工程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居民生活质量相对较差的矿区来讲,优先利用优质、洁净、燃烧后无污染的天然气资源,是调整矿区的燃料结构,降低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优化环境的最佳方式;也是利用洁净能源的一个新进步和新尝试。
铜川市天然气气化工程1995年开始建设,已于1997年利用靖-西天然气长输管线实现供气,年供气规模7000万立方,可保证周边未通达天然气矿区及乡镇的用气需求。
2009年铜川市燃气有限责任公司领导从铜川市天然气发展的大局考虑,以“稳定发展市区,辐射带动周边”为发展方向,依据《铜川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矿务局系统)燃气用户市场调查报告》、《铜川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天然气气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精神,结合矿务局领导提出的“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工作理念,采取市矿合作共赢的模式,与陕西省煤化集团铜川煤业公司签订了气化矿区框架协议,对矿务局所辖八个矿区进行气化。居民燃料由煤、液化石油气改为优质天然气。
四、矿区天然气供应方式比较及经济分析
1、供气对象分析
矿区气化项目共包括八个矿区,气化人口85504人,气化户数24795户,各矿距离市区均在100公里以内。由统计数据来看,矿区人口规模通常比较小。平均每矿的人口只有1万人左右。如果按照每户3.5人计算,大约为2800户。作为市政基础设施的燃气供应系统,规模无疑是经济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看来,单一小矿区由于人口规模的过小使得发展天然气的难度极大。这就有必要将多个矿区联合起来加以考虑。为了解决单一小矿区规模过小的问题,假定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多个矿区,而且能将这些矿区同时纳入天然气供应范围的话,供气的规模便不会受到单一小规模的约束,这就是矿区的集群式天然气气化模式。即使是采用集群式天然气气化模式,对于矿区的天然气供应仍然存在技术上问题。而技术上的问题并不是出在技术本身,而是出在经济性上。在一个矿区集群中,尽管各矿之间的距离通常在50-100公里以内,但由于矿区均在山区,地形复杂,大多数情况下,在矿区之间建设管道依然是不现实的。这便是在城市燃气供应系统中通常采用的管道供应方式在矿区供气中的不适应性特征。
2、几种供气方式的特点
2.1液化天然气(LNG)输送
近几年随着液化天然气(LNG)技术的发展,LNG加气站已经部分建成,其特点是:LNG储罐的储存系统属于低温储罐,消耗能量较大、工艺设备复杂、技术条件严格、投资大,一般需1200万。优点是储存量大,小型LNG储罐,有5-50立方米储罐(水容积),常用于民用燃气汽化站,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加注站等;中型LNG储罐有50-100立方米,常用于卫星式液化装置,工业燃气汽化站等。气化后可达3万-6万Nm3 ,因此液化天然气(LNG)方式比较适合用气规模较大及边远未开发天然气地区的远距离供气。
2.2管道输送
长输管线供应方式主要包括输气管线、城镇门站、调峰设施、城镇输配管网。输送的天然气地域广、距离长、供应连续不断,是目前天然气输送的主要方式。但是输气管道的建设受用户分布状况、用气量大小、施工复杂程度等综合因素的限制,使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初期必然以大中城市为主,并适合城市周边规模较大城镇的天然气供应。
2.3车载压缩天然气(CNG)输送
CNG系统供气方式主要包括取气点加压站(母站)、钢瓶拖车、城镇卸气站(子站)、储气调峰设施、城镇输配管网。采用天然气汽车加气的母子站系统,取气点可利用就近建成的天然气加气母站,在周边建设子站供气。CNG系统技术目前已比较成熟,占地面积小,投资少。适宜小规模区域供气。
3、三种CNG供气方式分析
通过对三种基本供气方式投资、成本与运距的分析,以及对省内几个CNG供气城镇运行情况的调查了解,可得出以下结论:
3.1在供气规模相同的情况下,随着输送距离的加大,CNG输送、长输管线输送和LNG输送的投资及成本均成增长趋势,其中长输管线的增幅较大。
关键词:房地产 成本控制 节点
一、项目策划阶段目标成本的确立
房地产项目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数量大的生产消耗过程,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需建立一套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成本控制目标体系,具体分为三个阶段:投资估算作为方案设计的成本控制目标;设计概算作为施工图设计的成本控制目标;施工图预算作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目标。三个阶段目标控制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组成项目的成本控制体系。
(一)项目策划阶段的成本测算
土地获取后,根据市场调查报告等基础资料,对项目进行深化研究,完成产品策划、产品定位、风险分析、投资估算的过程工作,主要针对市场状况和经济形势、当地类似项目的建安造价、政府费税、贷款利率、不可预见费用及风险预测等做出充分了解、分析、判断,合理确定估算基础,合理预计工程量和工程综合单价,客观、准确地编制投资估算,形成初步的目标成本框架计划,作为方案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
(二)方案优化与施工图限额设计
土地获取后,土地成本相对固定,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莫过于设计,因此,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5%以上,主要体现在技术与经济的相结合,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设计质量、设计周期,可降低工程造价的5%-10%,甚至更多。要做到经济合理性最大化,主要方法和措施有:
1、从技术经济性角度做好设计方案优化评审,根据项目定位对设计方案的基础形式、结构体系、平面布置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会审评估,促进设计方不断优化方案,杜绝人为提高安全系数或设计标谁。
2、实行施工图限额设计,有效控制造价。委托施工图设计前,应及时合理地提出分部分项工程单方造价及钢筋、砼等主要材料单方含量的历史经验数据,确定限额设计指标。完整、准确地以项目所在地当时价格水平编制设计概算,作为施工图设计阶段成本控制的依据。施工图初步完成后,必须对施工图设计的合理性、技术经济性、施工可行性及限额数据进行细致的审查。必要时聘请图纸优化机构,进行施工图优化评审,对设计的合理性,结构设计的技术经济性进行分析评价。减少设计变更,避免浪费。
(三)施工图预算和目标成本控制
施工图预算的编制需要专业造价师有过硬的基本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依循预算编制程序及步骤,在充分熟悉施工图纸,掌握定额的内涵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其他各项费用和利税汇总。施工图预算编制完成后,必须进行充分、详细地审查,并编制工程预算核对情况增减分析。至此,项目目标成本基本形成,进入目标成本控制执行阶段。
二、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成本控制
(一) 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1、招投标阶段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通过计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招标控制价,为最终确定投标价格提供依据。坚持全面招标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合理低价中标原则,充分发挥市场竞争优势,以最经济的手段实现需求目标。一方面,加强对投标单位的资格审查。详细审查其单位的资质信誉、管理水平、技术力量、历史记录、资金实力、合作经历,避免“鱼目混珠”给招标带来难度,甚至做出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加强对标底的审核和建立复核机制,避免标底偏差所产生的成本提高或造成投标单位盲目低价中标给工程管理及结算工作带来困难。
2、合同管理体系中的成本控制
明确界定承包方式、承包范围、支付款办法、分包项目以及甲供材料的范围、方式等,是合同洽商主要条款。而合同的签订,就是相关法律关系和法律文本的成立,同时许多隐患和难点也是在此阶段留下的,将直接影响项目运作期间的成本控制和结算工作。因些,除正常应明确的合同条款外,还应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的计价方法、特殊工艺的计价方法、违约处理方法及可能遇到的风险处理方法等进行明确,以避免结算时产生分歧和矛盾,确保合同的严密性;同时避免承包方为取得工程,盲目承诺不可能实现的条款,从而影响工程进度以及项目的各项计划的实施。
(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管理
有效地对设计变更进行管理是确保工程质量、工期,控制工程造价的途径之一。设计变更的产生主要有:设计工作不细致导致的疏漏、错误及各专业设计协调沟通不足等原因;建设单位增减项目和功能、及对局部装修设计的更改;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材料供给、施工工艺、施工条件不成熟等原因。
避免设计变更、减少现场签证的主要方法有:(1)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减少施工过程的变更;(2)加强设计审核力度,力求设计全面细化,查漏补漏、并解决建筑功能性问题;(3)提前研究材料样板,减少材料变化引起的价格重新确认;(4)强化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审核制度,通过多级审核,减少不必要的签证;(5)将工程费用变化大的分项,纳入重点监控范围;(6)将变更与合同对应,一单一算、一月一结,严禁事后补签;(7)将变更引起的异常成本动态反映到成本月报中,使管理层和业务层及时了解由于变更引起的成本增减;(8)提高全员对变更成本的管控意识。
企业都是要进行成本核算的。整个市场经济制度实际上就建立在一切经济活动的可计算性基础之上。但是,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框架内,恐怕还没有什么其它的成本分配比物流成本的分配更困难的了。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上还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可是,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尤其是其结构的正确的(不是准确的)把握,就很难去讨论企业物流管理的改善,更不要说去研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了。
一、 物流成本研究的目的
无论如何,企业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企业物流管理,就是要寻求降低物流总成本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对企业物流经理来说,合理的控制存货——既不能损害客户服务水平,也不能使企业因为持有过多的存货而增加成本——就成为物流管理或物流成本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把物流管理理解为“对处于运动(运输)和静止(仓储)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就更具有物流成本控制的操作性意义。
因为物流成本不是面向企业经营结果,而是面向客户服务过程的,所以,物流成本的大小就具有了以客户服务需求为基准的相对性特点。这是物流成本与企业其它成本在性质上的最大区别。
毫无疑问,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的战略决策资源。我们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就是为了掌控这一战略资源。
二、跨越物流成本研究的障碍
由于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物料回运成本常常包含在货物的购入成本或产品销售成本之中;厂内运输成本常常是计入生产成本的;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之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又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之中,等等。可是,如果我们不知道企业现在的物流成本是多少,所谓的节约物流成本又从何谈起呢?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要求和现行会计制度之间的技术性冲突是显而易见的。
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所以,至少是在现阶段,物流成本仍然是物流业界的一个“无法承受的爱”。
1、开发物流成本测算的可操作性模型
从物流管理理论研究或学科体系建立和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是与物流管理,物流系统,物流功能,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和物流绩效等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基本概念。显然,如果没有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物流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是难以建立的。
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total logistics costs)= 运输成本(transportation cost)+ 存货持有成本(inventory carrying cost)+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logistics administration cost)
显然,这是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来分类考虑的。
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运作具有跨边界(由普遍的协同运作要求所决定)和开放性(由客户服务要求所决定)的特点,使得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总成本既分布在企业内部的不同职能部门中,又分布在企业外部的不同合作伙伴那里。从企业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来看,物流成本既与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管理有关——实现产品的场所(place )和时间(time )效用,又与客户的物流服务要求直接相关——作为与客户互动的界面要让客户满意。所以,即使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简单明了的概念性公式,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的准确把握实际上的难度很大。
现实的来看,我国企业物流总成本管理的概念比较淡薄,往往只关心直接的仓储和运输成本,而不考虑存货持有成本的其它部分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mercer,2002)。这不仅是现代物流管理知识普及不够的问题,把握物流总成本在实际操作上的难度恐怕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顺便指出,基于活动的物流成本测算(activity-based costing)方法也是为了适应物流服务的过程特点和跨越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而被采用的。但是,这种管理会计方法的有效使用首先必须弄清楚物流成本和物流服务行为的互动关系,其次必须有一套能够控制物流活动过程的预算体系和物流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相配套。
如ray mundy教授(2002)给出的一个基于abc管理原理的物流总成本计算的概念性公式为:
物流总成本 = 物流费用 + 所动用的物流服务资产的总价值x资产占用费率
虽然这一类方法为我们研究物流总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它们的实际应用离物流成本管理实践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距离(bowersox,1998)。
2、跨越现行会计核算体系的障碍
尽管发达国家的企业物流成本在销售额中的比重平均在9.5~10%之间(一般认为,我国企业的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但还是有专家认为这个水平不仅是太高了,而且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未来发展构成了最大的挑战(caltagirone 2002)。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1962)首次提出物流管理是“一块尚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以来,已经过去整整40年。虽然从那时以来物流管理理论,企业的物流管理运作和物流服务市场均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如美国的物流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962年的14.9%降到了2001年的9.5%,同时,第三方物流(3pl)市场的份额在2001年也已经达到了6.3%的份额,即608亿美元的规模。但是,我们不无遗憾的看到,即使在美国这样一个物流管理比较成熟,其物流支出占当年gdp的比重几乎成为我们进行物流研究的唯一参照系的国家,在《工业周刊》(industry week)杂志于2002年进行的一项关于价值链(value-chain)的调查中仍然发现,有40%的被调查者回答说不知道本企业的物流成本是多少。不知道物流成本的大小和结构,企业管理者又是依据什么来决策降低物流成本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我们也不能过于迷信。
由此可见,恐怕不少美国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也是采取的“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而且一摸就是40年。只不过河水清一些,摸的经验比我们多一些罢了。应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利本质,市场经济体系的竞争压力和比较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美国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模糊控制能力。
这实际上也给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启示:
(1)、物流成本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物流成本数值的精确性的追求上,还是应该放在对物流成本关系的研究上呢?显然,答案应该是后者。
(2)、物流成本的总量研究不能代替微观的企业物流成本的支出研究。
正如“黑箱理论”告诉我们的:当我们由于知识的局限性还无法弄清一个系统的内部结构的时候,我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其行为的观察上。确定系统的输入,测定系统的输出,建立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推断该系统的内部结构。这类输入/输出关系即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系统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是各种经验性的数据积累和模型建构,以及由这些模型给出的所谓物流成本结构或分配公式。
虽然it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更准确的测算物流成本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但现实的来看,对物流成本的正确把握比精确计算更为重要。
3、物流成本测算的三要素
物流成本的测算,就如同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一样,必须要有材料——数据,工艺设备——模型,和最重要的设计——物流管理知识这三个资源要素的共同投入。如果说在物流成本的研究过程中也有管理要素在起作用的话,那就是以为企业提供物流管理决策依据为目的的三要素之间的互动权衡——物流成本研究技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在这三个方面的条件都还比较欠缺。
三、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
为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方法,我们还是选择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美国物流成本研究为例。
我们经常引用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 的比例来评判我国总体的物流管理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比较管理方法——标杆管理法或基准管理法(benchmark management)。那么,美国的宏观物流成本数据是怎么测算出来的呢?
众所周知,美国权威的物流市场年度报告撰稿人robert v. delaney先生已经连续13年编纂出版《美国物流年度报告》(annual “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而对美国物流成本测算的年代则已经上溯到1960年。
delaney先生给出的美国2001年的物流总成本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总成本
(单位:亿美元)
一、
存货持有成本(全部商业存货价值14400亿美元)
3280
1
利息
550
2
税费、过时、贬值、保险
1950
3
仓储成本
780
二、
运输成本
6050
1
公路运输
4940
2
城际卡车运输
3330
3
本地卡车运输
1610
4
铁路运输
380
5
水路运输(国际190,国内90)
280
6
油料管道运输
90
7
航空运输(国际70,国内170)
240
8
货运
70
9
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
50
三、
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370
四、
全部物流成本
9700
资料来源:rosalyn wilson & robert v. delaney,understanding inventoy—stay curious,13th annual“state of logistics report”(2002).
下面我们就结合《报告》的内容对这些数据的来源做一简要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得我们研究物流成本总量的线索和借鉴。
1、有关物流成本管理知识
物流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物流总成本由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和物流行政管理成本三部分构成。这就是delaney先生一贯所持有的物流总成本研究的基本理念。
我们还注意到delaney先生在给出物流成本结构时,特别注明了所使用的方法来自于哈佛大学教授james l. heskett博士等的专著《business logistics》第二版,还用了一个“方法论”(methodology)这样的大词。可见该书的内容对其研究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事实上,heskett教授等(1973)在《business logistics》一书中阐述的研究物流的方法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其主要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企业的各种物流活动之间,企业物流活动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客户服务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考察个别物流系统要素的行为变化时,应尽可能的进行多方案的分析比较,以发现相关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2)、企业物流系统管理的模型包括四个层次:一是系统要素:存货设施,运输设施,物流费率和服务。二是系统关系:采购策略,产品定价策略和客户服务标准。三是系统设计:系统需求,存货模型,选址模型,调度模型和整合模型。四是系统管理:订单处理,包装和物料搬运,从此,交通和运输,组织结构,绩效评估和控制,以及跨组织边界的管理。
(3)、所谓对物流活动的系统管理就是在进行物流管理决策时,要对各种物流活动成本及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在既定客户服务水平的约束下,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权衡(trade-off)。换句话说,所有的物流活动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不管是直接的运输成本,还是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还是客户“用脚投票”所产生的缺货成本。
由此可见,delaney 先生在研究报告中使用“美国商业物流系统”(u. s. business logistics system)这个术语,并以全部商业系统的存货管理水平及其对宏观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为始终不变的研究主题就毫不奇怪了。
2、有关数据来源
就运输成本而言, delaney 先生是直接从美国eno运输基金会(eno transportation foundation)出版的《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中获取得。eno运输基金会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的非盈利的慈善组织。该基金会的定期出版物为《运输季刊》。迄今,已经出了第19版《美国运输年度报告》(transportation in america)(2002)。其中,与发货人相关的成本包括了货主企业运输管理部门的运营费用和货物装卸费用。虽然该项物流成本的份额比较小,但该项成本是如何估计和测算的,目前还不得而知。
就存货持有成本而言,注明的数据来源包括美国商务部的“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报告”(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当前商业状况调查》(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march 2002)和《美国统计摘要》(u. s. statistical abstract)等。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仓储成本测算时涉及到公共仓库和企业自有仓库这两块。公共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可以从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census bureau)的《服务业年度调查报告》(service annual survey report)中获取。而企业自有仓库的仓储成本数据则是delaney 先生自己测算的。二是全部商业存货,包括了农业,采矿业,建筑业,服务业,制造业,批发业和零售业的数据。
3、有关计算方法
就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而言,delaney 先生自1973年开始撰写《美国物流年度报告》时起就是按照全部物流成本的4% 来测算的。即用4%乘以存货持有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
但是,有关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就不那么简单了。delaney 先生一直是用alford-bangs 公式来测算存货持有成本的。所谓alford-bangs 公式实际上是一个由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创立于1955年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分配模型。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 %
1
保险(insurance)
0.25%
2
仓储(storage facilities)
0.25
3
税费(taxes)
0.50
4
运输(transportation)
0.50
5
搬倒(handling costs)
2.50
6
贬值(depreciation)
5.00
7
利息(interest)
6.00
8
过时(obsolescence)
10.00
9
总计 ( total )
25.00%
资料来源: l. p. alford and john r. bangs (eds.),production
handbook(new york: ronald,1955),pp.396-397.
虽然该公式问世已接近50年,虽然后来也有许多学者和咨询机构从不同的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可以使用的修正公式,如认为仓储成本的费率被低估了,而贬值和过时费率却估高了。为了防止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重复计算,公式中属于企业存货点之间的或仓库内部的运输成本,以及收发货时产生的搬倒成本可以不予考虑。应该用银行年均最优惠贷款利率的1.5倍来代替6%的利率取值等(heskett,1973)。但是,大多数研究的结论都差不多,即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约为其年均存货价值的25%左右。所以,该公式是一个目前仍被普遍接受的企业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公式。
历史的来看,存货持有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利率的波动引起的,所以,该公式在使用的时候必须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企业类型和金融市场条件等因素对某些参数加以修正。这里主要是对利率取值的修正。delaney 先生选择的是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在计算2001年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时,就是根据当年商业汇票贴现率3.8%的水平测算的。2000年的取值是6.4%。1999年则为5.1%。显然,商业汇票贴现率是一个比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低的资金占用成本费用率。这种与存货变现能力相关的考虑似乎比银行贷款利率更符合企业资产管理和存货流动的实际情况。相应的,存货持有成本占存货价值的比例从1999~2001年分别为24.1%,25.4%和22.8%。
事实上,虽然alford-bangs 公式是针对存货持有成本所给出的测算模型,但是其中所传递的思维方式和成本分配结构却对后来的物流成本研究,以及物流绩效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关于该公式的扩展的应用我们在本文的后面部分还会提及。
四、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和增强市场竞争优势,将不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范畴的物流业务外包(outsourcing),使得所谓专业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third party logistics services provider)市场逐步形成。所以,从物流服务运作的市场关系来看,在美国的制造业和分销业所支出的9700亿美元的物流总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支付给了第三方物流公司。换句话说,物流成本的总量中也包括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贡献。
因此,所谓物流市场规模就是指第三方物流服务交易的规模,而不是物流成本支出的宏观总量。
对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量和结构的测算, armstrong & associates 咨询服务公司的研究是比较权威的,如表3所示。delaney 先生也是直接引用其结论。
表3. 2001年美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3pl服务供应商
总收入(亿美元)
同比增长率%
1
专项合同运输
83
2.5
2
国内运输管理
175
3.6
3
增值的仓储服务/分销
153
13.3
4
本土的国际物流运作
157
7.5
5
3pl软件
40
6
总的合同物流市场
608
7.4
物流总成本
7.65%
表5. 2002年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
1
运输成本
3.15%
2
仓储成本
1.19%
3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
0.39%
4
行政管理成本
0.37%
5
存货持有成本
1.74%
6
物流总成本
7.36%
该公司还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发现:制造业公司的物流成本支出水平随着产品单位重量价值的增加而下降;随着公司年销售额规模的下降而上升。
从该公司2002年调查问券的结构来看并不复杂,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1)、公司业务性质:制造商还是批发商,所经营的产品主要是耐用品还是非耐用品;
(2)、客户:是消费者还是工业用户,营业额,发货量,发货点数目,发货线路数,订单数,和存货单位数(skus),运费自付和客户支付的比例等;
(3)、物流总成本:包括:a. 成品运输费用,包括从工厂和供应商到配送中心的一次运输,和送到客户的二次运输;b. 成品仓储费用;c. 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成本;d. 分销管理成本和e. 成品存货持有成本(按平均存货价值的18%计算);
(4)、订货周期和成品的可得性,等。
综上所述,采用问券调查的方法来测算行业物流成本的支出水平,在理论和方法均合理的情况下,还要有长期持续一致的跟踪和积累。只有跟踪积累才能发现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六、重要的是趋势
我们仍以delaney 先生的美国物流研究年度报告为例。
delaney 先生对物流成本总量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确定了物流成本总量与当年gdp 的比例关系,而且在于他对这种关系的变化趋势的跟踪研究。相应的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1~2001年美国商业物流系统成本
占gdp比重关系——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的变化趋势图
对变化趋势的分析已经超出本文的范畴,故这里不准备展开对这张图的详细讨论。但根据delaney物流成本指数变化趋势图,我们不难看出:自1981年以来,美国的运输成本占gdp 的比重基本上处于平稳状态,导致物流成本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存货持有成本(icc)。所以,对物流成本控制的重点应该是存货水平的控制。实际上,他所编纂的2001年美国物流年度报告的主标题就是《高度的保持对存货的好奇心》(understanding inventory – stay curious)。
七、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
无论如何,物流成本研究本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但是,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立场来看,物流成本的研究是为了进行物流服务营销。事实上,客户企业购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首先还是从节约物流成本的角度来考虑的。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如何向客户展示其物流服务的效果呢?
根据heskett教授等关于所有的物流活动过程和结果都可以换算成物流运作成本的观点,我们在这里介绍一个基于alford-bangs 公式的物流成本节约效果测算模型,以期进一步拓展我们物流成本研究的思路(sri international,2002)。
sri国际研究所为了计算fedex的服务对客户物流成本节约的贡献,首先根据alford-bangs 公式,测算其存货持有成本费率。
该公司认为:物流管理就是对处于运动和静止过程中的存货的管理。fedex所递送的货品或包裹都是客户企业的存货。由于fedex的快速运输,以及定时和“门到门”的服务,缩短了这些存货的在途时间。因此,相对于那些非快递的、非定时的和非门到门的运送方式来说,fedex为客户节约了物流成本——存货持有成本。这些在途存货的持有成本仍然服从alford-bangs 模型。
根据使用fedex快递业务的客户基本特点,该公司根据美国产业分类标准(standard industry classcification)将fedex从1993~2000财政年度的运送业务数据分成高技术产业和非高技术产业两大类,同时还认为,高技术企业产品因为过时特别快和物流运作条件要求高,其存货持有成本应明显高于一般企业产品。据此,该公司建立了这两类企业物品递送的存货持有成本结构,如表6所示。所节约的时间如表7所示。
表6. sri存货持有成本节约模型
存货持有成本构成
非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
资本成本
3.1-5.9%
3.1-5.9%
存货服务成本
1%
1%
仓储成本
4%
8%
存货风险成本
15%
30%总成本
23-26%
42-45%
表7. fedex国内和国际服务所节约的时间(天)
服务类型
节约的时间
美国国内
隔夜包裹
4
经济包裹
2
定时递送
4
国际递送
优先货和包裹
8
经济货和包裹
4
机场到机场的定时递送
4
由此获得使用fedex快递服务企业的存货持有成本节约公式为:
fedex 为客户节约的存货持有成本 =
包裹的价值 x (存货持有成本 ÷ 365)
x 使用fedex服务所节约的时间
据此,sri计算出在2000财年,fedex为其美国的客户节约的存
货持有成本价值2.68亿美元,为出口客户节约物流成本5700万美元。自1993年到2000年,fedex累计为国内客户节约物流成本11亿美元,相应的为美国出口的物流运作节约成本2.56亿美元。
在数码物流的时代就是要用数字语言来说话。
八、我们需要行动
1、物流成本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但要获取这一资源必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知识化的提炼。相对而言,一次数据的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对一次数据或二手资料的进一步细化的处理、分析和判断。所谓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实际上是知识的不对称问题。所以,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不仅要掌握调查统计理论和物流管理理论,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背景知识。
2、我们需要中国的物流成本指数。对物流成本的研究,无论是在宏观总量的层面上,还是在微观企业的层面上,重要的不在于时间断面的数据测算是不是那么精确,而在于历史过程数据测算的口径和方法是不是能够保持一致,在于所获得的数据是不是具有可比性。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流成本都实施有效的控制。也不可能对每一个物流活动环节进行精确的成本测定或分配。所以,有关物流成本的关键变量的变化趋势比其在某个时点上的绝对值更有价值。
3、尽快建立我国企业物流成本测算规则和方法的参考标准。主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企业运输成本的确认和会计科目单列。二是统一存货持有成本的测算原则和方法。实际上,这不仅是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的变革——建立以预算和绩效评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显然,我国企业目前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广泛展开的业务流程重组(bpr),实行“购销分离”和“运销分离”变革的实践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
在这个事关我国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问题上,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关各方应尽快建立协调机制,设计统计框架,确定物流成本指标,统一测算方法,研究数据挖掘和组织实施物流行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要等纳入政府统计序列以后再做,或者要求政府统计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去做。
4、加强对现行国民经济统计信息体系的物流管理数据接口研究。因为我国已经加入wto和参照国际标准颁布了新的《国家经济行业分类》(2002)标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参照delaney先生的方法来测算我国物流成本总量和编制我国的物流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并以此为参照系,充分利用现行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资源,
反向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和统计体系的数据结构及其与物流管理基础数据的接口,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数据剥离、补充专项调查统计和分析测算解决方案。该项工作的展开应当有经济学家和经济统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直接参与。
5、选定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抽样调查或问券调查的方法来获得行业物流成本的标杆数据。这是一个可行且有效的方法。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获得各种有关物流服务市场发展变化的即时数据提供了很方便的工具。政府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资助有关的行业中介组织,期刊杂志,咨询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开展对物流管理服务市场的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工作。此外,也要创造条件展开与国外咨询机构等的合作。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由中国仓储协会组织的《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已经展示了良好的效果。即将出版的由国家经贸委和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2002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将为我们的物流成本研究提供更加翔实和全面的研究资料。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编纂的《中国物流企业名录2001-2002》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调查报告,并且为进一步的分类调查或深度分析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其价值不可低估。
(黑龙江省锦河农场,黑龙江 黑河 164326)
摘 要:COSO新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对1992年旧版框架的某些概念和指引进行更新和改进,以期适应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的演变、监管机构的要求和其他利益关系人的期望。本文在分析新版框架和旧版框架变化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提出见解。
关键词 :企业;COSO;新框架;内部控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116-02
收稿日期:2015-06-20
作者简介:黄红星(1968-),男,黑龙江省黑河市人,黑龙江省锦河农场副场长,高级会计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财务管理、企业纳税筹划和经济法学。
一、前言
2013年美国COSO了新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下简称新版框架),对1992年的旧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以下简称旧版框架)的某些概念和指引进行更新和改进,在经营和报告目标上扩大了内部控制的应用范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有所变化,有助于企业在业务、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经营环境变化的背景下设计和实施内部控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我们企业深入研究总结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版框架,不断完善和加强本企业内部控制。
二、新老内部框架的主要差别
1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不同
旧版框架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上主要考虑的是:经营目标实现程度、公开财务报表可靠性、合法合规。而新版框架则考虑的是:内部控制体系应将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
2 报告对象和报告内容有不同
新版框架在报告对象和报告内容两个方面上对报告目标进行了扩展,分为内部财务报告、内部非财务报告、外部财务报告以及外部非财务报告四类。在报告对象上,既要面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监管部门的外部财务报告;又要面向董事会和经理层,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的内部财务报告。在报告内容上,分为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非财务报告主要有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资产使用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人力资源分析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非财务报告。
3 增加了反舞弊与反腐败的内容
新版框架对舞弊风险做比旧版框架更为详实要求,并增加反欺诈反腐败的内容。
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见
1 完善内部控制执行环境
自旧版内部控制框架颁布以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五部委颁布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致力于本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构建了比较成型的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受体制、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限制,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还没有形成大多数企业的自觉行为。内部控制的推动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决策层重视内部控制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规范企业经营管理、风险防控、实现发展和经营目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而单位领导不重视单位或强权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缓慢,即使有规范内部控制体系,也是形同虚设,内部控制的作用无法显现。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决策层有规不依,无法可依,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没有适合内部控制制度推行的土壤。目前,国内的内部控制法制建设还处于部门规范性文件层面,在法律层面上并没有专门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义务加以规定,且相关法律中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处罚措施也较轻。因此,要加快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将有关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内容纳入相关条款,明确企业以及企业法人代表内部控制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明确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责任,明确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建立的运行监管责任,并借鉴美国《萨班斯法案》,强化对隐瞒内部控制缺陷、虚假披露内部控制有效性信息的有关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依法推进内部控制的实施和内部控制作用的显现。
2 强化全面内部控制理念
虽然内部控制在企业推行多年,也取得了一定实效,大多数人员对内部控制建立的全面性原则认识和理解比较正确,但是对内部控制度的执行存在误区,往往片面地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是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经营目标与保费收入、承保利润等财务指标有关,认为内部控制度的执行应是财务人员事情,与其他岗位关系不大。在内部控制研究和学术领域的主要群体是经济类院校专家教授,以及各企业中财会人员或与财会相关人员,要求执行内部控制又是财务人员呼声最高,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大多数人以至于部分决策层人员“内部控制是财务工作”错觉,这也是部分单位内部控制不能有效推行的原因之一。新版内部控制框架要求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继续坚持并强化“全面内部控制”的理念。首先,内部控制实施的好坏关键因素是人,对人的管理是重点,高层管理人员既是风险管控的重点,也是推动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关键力量。要明确董事会与管理层各自的权责,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并具有胜任能力并保持独立性,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管理层建立健全企业架构、汇报路径、合理的授权于责任等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并报告给董事会。其次,要将内部控制制度融入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通过落实责任和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宣传教育,将内部控制理念意识、制度规范等融入企业每一名参与者思想,让员工更自觉地接受内部控制制度,养成自觉参与内部控制习惯。并制定绩效衡量以及激励惩处机制,在企业内部形成遵守内部控制的压力,使员工各自担负起内部控制相关职责。
3根据新旧版框架差别不断完善现行内部控制
(1)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新旧内部控制框架在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上差别是旧版框架不是基于风险的,而新版框架是基于风险的。旧版框架的有效性通常是“事后”检查的结果,而新版框架的有效性是基于风险评估的,是“事前”判断的结果。新老内部控制框架的这个差别的影响将影响到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一系列问题,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的程序设计、标准制定、报告和监督的执行等方面进行更新和改进,应以风险管控为逻辑起点,从基本制度管理办法、操作细则及流程图等三个层级着手,将风险应对策略和方法纳嵌入到企业各业务流程的具体业务活动中,融入内部控制体系的各项规章制度,构建以风险为导向、价值增值责任为主线的内部控制体系基础框架。
(2)进一步完善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都需要信息支撑。新版内部控制框架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观,扩展了报告目标,增加了对内、对外信息内容,要求企业结合实际丰富信息与沟通制度内容,拓展内部、外部数据获取渠道,强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建立与股东、客户、监管机构、财务分析师等外部相关方的沟通机制,及时准确全面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为企业加强管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和防范风险提供信息支撑。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畅通信息与沟通渠道,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将企业目标和内部控制职责在内的必要信息传达给每位员工,确保内部控制的职责得到认真实施。同时要注重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与沟通,避免成为各自独立分散的信息系统,形成信息孤岛。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发挥各方面力量,全面健全和整合企业各个信息系统,构建覆盖整个企业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平台,将“信息孤岛”中的各大信息系统有机连接起来,形成大的信息系统,产生大的平台支撑效应。
(3)进一步强化反舞弊、反欺诈机制
随着国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反舞弊机制,但新版内部框架包含了更多关于舞弊、欺诈等涉及职务犯罪的内容,并且把“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考虑舞弊的可能性”作为内部控制的第8项原则,充分反映了反舞弊、反欺诈机制等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和预防职务犯罪重要作用。企业应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反舞弊、反欺诈机制,一是加强机构舞弊、欺诈风险管理。企业要将舞弊风险(或廉政风险)作为专项风险来识别,制定一整完善的风险评估流程,在评估风险的过程中考虑舞弊的各种可能性,评估舞弊的动机和压力,评估舞弊的机会大小,建立风险数据库,建立风险应对矩阵。要坚持“全面和重点相统一,制衡和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强化决策层、各经营管理层级在反欺诈、反舞弊机制的建立与执行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全体员工的反舞弊、反欺诈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适合本公司实际的舞弊、欺诈风险动态管理政策,将反舞弊、反欺诈内控制度和流程覆盖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借鉴国内外反舞弊、反欺诈的经验,利用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以及IT人才或采取业务外包的形式开发适合本公司实际的反舞弊、反欺诈信息系统,并将其纳入整个公司信息系统,作为子系统之一。三是与时俱进地完善反舞弊、反欺诈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舞弊、欺诈手段和方式也不断升级,有的还采取高科技手段实施舞弊、欺诈,必将给我们现有的反舞弊、反欺诈机制形成严重挑战,因此必须坚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理念,不断研究、改善、改进反舞弊、反欺诈机制,做好“事前”控制,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四是进一步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举报投诉网络平台,提高信息传输速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要切实保护举报人合法权利,加大泄密事件的处罚力度,营造良好信息反馈环境。
(4)加强以复合型人才建设为主的内部控制支撑体系建设
企业拥有内部控制复合型人才(如内部控制师)是完成内部控制工作,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目标,真正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新版内部控制框架进一步强化了董事会的监督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作用,强调内部控制责任分工,给参与内部控制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新要求。工作人员只有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才能胜任于不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中“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的管理风险工作,方能实现“事前”控制,防患于未然。新版内部控制框架扩展了报告目标的范畴,要求我们内部控制部门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和监控流程等知识,还具备使用分析问题中所需要线性分析、概率分析、因素分析等高等数学知识,更要具备使用计算机和书写报告的能力。
构建符合内部控制复合型人才队伍,首先要走内部人员培训的路子,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具备知晓企业管理模式、结构、运行环节及特点的优势,采取送到高校或内部控制培训学校学习,或请内部控制专家来企业授课的形式,对内控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掌握内部控制所需要的各项知识,提升胜任内部控制工作的能力。其次,加强与相关高校合作,按照企业管理需要定向培养,充实一部分年富力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队伍,提升内部控制复合性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 郝振平,COSO委员会新版《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策略,《中国内部审计》,2014.
[2] 杨瑞,基于COSO新框架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探讨,新会计,2014.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19-02
一、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各种难以预料和不易控制因素带来的财务成果不确定性,使得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与企业财务目标相偏离。从财务管理过程看,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资金回收和分配利润等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增强防范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管理职责不清,财务独立性不够。首先,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薪金报酬、职称评定、晋升调动等都涉及到日常评价。这种日常评价并没有因为财务管理的特殊性而与其它部门有所区别,造成财务人员受制于行政领导。其次,审计制度容易受利益驱使。出现审计人员按领导意图走过场,造成“财务管理跟着会计核算走,会计核算跟着领导意图走”的现象。最后,企业往往未针对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设计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2.缺乏风险管理手段和人才,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的沉淀和闲置,降低财务风险。但实践中缺乏先进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不健全等问题,导致解决资金分散占用时矛盾重重。缺少能胜任专业性强,管理领域宽泛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又造成了风险管理技术的相对滞后,风险预测能力、定量分析能力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另外,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不健全,导致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影响企业对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和管理。
3.事前忽视整体战略,缺乏主动性。一方面,许多企业未在事前通过整合资源,系统考虑风险组合,理清风险发生规律,从而制定出规范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另一方面,风险意识淡薄,主动性差。未形成定期评估机制,缺乏对风险的必要识别。出现财务风险后,企业才忙于救火,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事务中,往往造成被动局面,影响管理效率和资源分配。
4.事后应对措施不完善。首先,财务风险发生后,应对基本以回避和接受为言,甚至部门和岗位之间互相推诿,应对措施消极;同时只强调纯粹风险的规避,缺乏对机会风险的合理管理。其次,应对措施单一。发生财务风险后,仍未系统梳理组织结构、厘清职责,处理方法随意性大,操作程序不清,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对剩余风险缺乏应有的认知。财务风险的发生往往不是独立的,深入分析风险发生的原因,对风险进行再审核和再评估,充分估计剩余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才能最大限度规避风险的再次发生。
三、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1.宏观环境的影响。财务宏观环境是指对企业财务活动产生影响的外部环境,一般包括经济、法律、市场、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等因素。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把握的,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机会,也可能导致企业面临财务威胁,由此带来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一、筹资决策不当。筹资决策失误引发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筹资规模不当,资金来源结构不当和债务期限结构安排不当三个方面。如果筹资规模大于企业投资规模的要求,不仅会造成资金闲置,还会增加资金成本,引发财务风险。资金来源结构中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比例不恰当也会引发财务风险。借入资金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伴随的财务风险就越大,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破产。就债务的期限结构而言,长短期负债比不合理会加大企业债务筹资风险。如果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短期借款到期又先于投资回收期时,企业就会难以按期还款,财务风险应运而生。
第二、营运能力不理想。营运能力反映有效利用企业资本的程度,营运能力强则资产利用效率高,营运能力差则可能引发财务风险。强有力的营运能力是企业按时偿付到期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和保证,能及时偿债的企业,可树立值得信赖形象,进而增强企业的筹资能力;而当一个企业资本营运出现问题时,表明资产出现闲置,可能会缺少足够的流动资金偿还到期债务和再投资。
第三、盈利能力不强。盈利能力是企业长期、稳定的现金来源,也是企业偿债和信用的保障。从长远看,要想抵御财务风险、远离财务危机,企业必须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越强,财务基础就越牢固,对外筹集资金的能力和清偿债务的能力也越强,企业引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小。
3.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企业治理结构是指企业规范不同权利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治理结构还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风险分配等制度的形成。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还影响到风险发生后控制的难易程度。企业治理结构成熟,各经营环节井然有序,则财务风险发生可能性小,控制较为容易;治理结构不成熟,则经营活动运转不流畅,财务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1.增强风险意识。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风险的主要应对主体,加之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每个方面。企业管理者和财务管理人员应当防患于未然,从思想上树立风险意识,从行为上保持严谨作风,坚持谨慎细致原则。一方面提高决策水平,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预测决策在施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未雨绸缪。另一方面,建立风险调查制度,在财务风险辨识的基础上,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运用科学模型进行分析,以探寻风险根源,对短期内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风险排序。
2.完善风险应对体系。
(1)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充分利用市场调查报告、会计报表等工具,分析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指标。采用科学方法作横向、纵向等多维度比较,预测企业在哪些方面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同时针对风险来源,进一步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完善预警指标体系。有了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在风险未发生时,可趋利避害,提前化解风险;如风险不可避免,则在预警体系的指导下可提升风险处理水平。
(2)风险应对体系。发生财务风险后,积极有效地应对可降低风险危害程度。首先应当正确评估风险,区别财务风险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风险评估是制定和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应当积极应对,准确衡量影响程度,完善企业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送渠道,妥善处理风险带来的后果。最后,应当重视剩余风险,重视风险应对的成本效益,重视考量应对措施是否与企业经营和管理特点相适宜。
3.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筹资决策不当,营运能力不理想、盈利能力不强等是引发财务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有效规避财务风险的主要手段。首先,应当建立合理的资本结构。负债融资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也会带来债务风险,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和自身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能从源头上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机率。其次,应当降低筹资成本。金融市场竞争剧烈,筹资成本过高也会影响企业资金运营效率。充分利用现代金融工具,比对各大银行的优惠条件,可以趋利避害,降低筹资成本。最后,应当慎重投资。对投资活动报以慎重态度,充分考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通过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可降低由于主观原因引发的投资风险;合理搭配长短期投资,根据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决定投资种类结构和期限结构,可降低由客观原因引发的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
2.王晋汾.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改善[J].财务与审计,2006(3)
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课题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框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4.张敦力.风险基础财务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
5.刘玉贤.论企业财务风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