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社会主义改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主义改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主义改造

第1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最难的工作之一。本篇文章结合工作实际,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进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村级组织发挥的作用,以及结合工作实际,结合自身发展阐述关于城中村改造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城中村

(一)含义

什么是城中村,城中村不?H是一种建筑房屋的形态,也是一种社会中的存在形态,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些不良因素没有瓦解。

(二)城中村未改善带来的影响

在一些未经过改造的城中村和老旧小区,各种电线电缆相互交织,形成了“空中蜘蛛网”,不仅有碍观瞻,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这些混乱的电线电缆上,还悬挂着一些生活垃圾,如快递盒、衣服、袜子、盛有食物汤水的塑料袋、纸屑、菜叶等等。有的电线甚至成了晾衣绳;同时在改造前,人们因居住环境较差,比较容易出现盗窃、丢失财物等问题;违法集建,环境卫生质量不好等常见情况也会发生。

三、城中村改造经济效益

(一)环境的改变

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将逐步实现“绿化、净化、美化”三化要求。

(二)住房条件的改变

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三)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

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四)提升群众生活

提升群众生活,增强群众的文明意识,这样做可以促使群众之间的和谐发展,提升自身的文明意识。保障群众享受改造的成果和文明进步的成果,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五)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四、城中村改造环境效益

(一)改善环境,促进持续发展

实现城中村改造目标,呼应百姓需求、保障改善民生,实施城市总体规划、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常态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其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同时有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美化城市,提升形象

城中村改造,将主城区城中村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形象。陈旧的设施得以改善,这样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以及将城市更加的美化起来。

(三)基础建筑完善,改善居住环境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安置为先的原则,建高楼、腾空间,增绿地、造景观。坚持重点改造与成片开发相结合,综合开发与配套建设相结合,项目用地征迁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改善居住环境。

五、突出强调三支队伍促进城中村改造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基层承担着大量征迁任务,探索如何在征迁工作中更好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模范作用,发挥好“三支队伍”作用,即村级两委会成员队伍、村级党员队伍、村级代表队伍,在全力保障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尤为重要。

(一)抓好村级班子队伍建设

村两委班子是一个村的核心,是村级工作有序开展的保证。所谓“人看人、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在城中村改造进程实践中我们引导两委班子做到“四带头”(带头学习政策、带头配合征迁、带头做亲属好友思想工作、带头规范自身行为),严格执行“六不准”(不准以权谋私、不准阻挠抵制、不准漫天要价、不准向亲护友、不准反面宣传、不准背后煽动),全面推行“认亲帮拆”工作机制。在全村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拆、领着干”的良好氛围,为城中村改造打开局面。

(二)抓好村级党员队伍建设

对于老百姓来说,党员的身份就是先进的代表,大家对党员的期望值很高,党员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党的先进性。我们在确保两委班子成员全身心投入城中村改造后,进一步扩大队伍,把征迁工作当作党员锻炼能力、锤炼作风的“大舞台”,当作检验党员素质能力、打造“铁军”的“试金石”,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主体作用后,党员干部纷纷扑下身子帮助群众解决征迁实际困难,着力化解各种矛盾,维护了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现和谐征迁上功不可没。

第一,坚持每月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重点以组织党员进行学习教育、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参加党员干部培训等方式,以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我个人认为,党员固定活动日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不仅发挥了党员们在村里的作用,也给所有党员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第二,坚持先锋指数考评。我们充分利用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工作,在上级规定扣分的基础上,根据我村党员实际,制定出九龙村先锋指数考评细则,并通过党员审议同意后执行。

(三)抓好村级村民代表队伍建设

很多时候,大家工作中常常突出村干部、党员地位,往往会忽视了村民代表的作用,实际上,村民代表这支队伍是村里最精锐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是体现一个村实力的重要证据。村里的代表不仅是村里的信息员,也是宣传员和传令兵。村民代表这支队伍所发挥的作用不亚于我们党员队伍,加强对这支队伍的管理和教育很有必要,这支队伍抓好了,能够进一步使得干部群关系进一步得到融洽,进而使得村级稳定以及得到更多的保障。

六、城中村的改造进展

(一)为确保回迁安置房按期竣工

采取“时间倒逼、成果倒逼”的方式,细化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分析会,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采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个口径、一抓到底”的办法,逐一解决,有力、高效地推动回迁安置房建设。

(二)耕作标准、全面进展开来

每个工程都做到标准化、规范化、工艺化管理项目,低密度、大绿化、适度容积率。优先启动道路、绿化、学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实现布局艺术化、造型景观化、品位高端化,不断完善和优化城中村路网结构和功能。整合并合理布局教育资源,满足搬迁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全面提高项目的建设和水平。

七、结语

城中村改造需要更加重视抓好村级三支队伍建设,要更加重视“人的城镇化”,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对每一个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面对“拆迁”“安置”“补偿”等城中村改造中极为敏感和易引发矛盾的重点问题,正确的做法是“换位思考”,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实际困难、问题和顾虑,关注到每一个城中村居民担忧的点滴细节,充分保障被拆迁人的权益,也只有这样,城中村改造推进难才能破解。

第2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你们要按劳取酬,我们要按酬付劳。”这是极少数的工人,在听了总路线的报告之后说的。乍听起来,正像“公平买卖”和“买卖公平”一样,这两句话,似乎是一句话的两种讲法。实际上自然大不相同,何况说“按酬付劳”的人,还加上一句解释说:“拿多少钱,干多少活。”这就完全明白了。

经过总路线的宣传,绝大多数工人都是欢欣鼓舞,表示要努力生产,加紧建设,使社会主义早日实现。许多工人,也未必都能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了解“按劳取酬”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意义。可是他们从切身经验中,懂得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工,是没有什么“按劳取酬”的;否则,为什么资本家并不劳动,却有比自己高得多的收入呢?资本家的“酬”从何而来?而社会主义制度下,既然没有资产阶级来剥削,而是多劳多得,那么,只要生产大大发展,自然就能做到人人过幸福的生活;所以,应该加一把劲,争取社会主义早日到来。

说“按酬付劳”的人,也许认为自己只是实行着“公平交易”的原则,认为自己付出的“劳”,既足以抵偿得到的“酬”,并没有占谁的便宜。这个观念的错误,首先就在于他把社会主义看成和资本主义一样,把社会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的地位,也看成和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阶级的地位一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物力是商品,要出卖给资本家,工人阶级的地位是受剥削、受奴役;所以,那里工人阶级的劳动积极性很低,他们采取“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并不是拿来买卖的商品,工人阶级已经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除了扩大再生产、发展教育和保健事业、加强国防以外,全都做为工人阶级的报酬,来满足工人阶级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了。所以,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指出,把社会主义制度下工人和工厂的关系看成“雇佣”关系,看成劳动力买卖的关系,是十分荒谬的,因为,这就等于说,工人自己被自己“雇佣”,工人自己把劳动力“出卖”给自己了。这自然是不通的。因此,在工人作了主人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说什么“拿多少钱,干多少活”,或者“按酬付劳”,是完全不对头的。

今天中国还处在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国营企业是社会主义的企业,早已实行了“按劳取酬”的原则。至于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还未实行这一原则,但它们也已经和一般的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它们将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改造为社会主义的企业。所以,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工人,也应该努力生产。加强对资本家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对他们的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应该再用什么“按酬付劳”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企业了。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践,指导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去。如果,我们的思想觉悟不提高,用在旧社会中养成的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观点,来对待新的事物,那就会于国于民不利。所以,说“按酬付劳”的人,不要忘记几年来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因素增长带给自己的好处,特别不要忘记自己已经是国家的主人和领导阶级的一分子了,他们应该去掉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并帮助克服某些工人中还存在的想开小作坊、参加商业投机、片面强调工资福利的错误思想,用正确的劳动态度,积极参加到增产节约的热潮中去。

第3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关键词】高中历史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 实践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着知识量大、难度增高等学习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集中力量应付主要学科,而对于历史、地理等科目,学生会减少学习精力的投入,抱着应付考试的态度,单纯靠对知识点的识记完成学习任务。从短期效益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造成了学生历史课程学习质量不高;从远期影响来看,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会削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打击学习主观积极性,长期以往,会使学生形成负面的循环影响。

为了改善学生这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们长期以来投入了多种多样的尝试,其中,在历史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投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进入学习状态,尽量开发自己的创意和思维,勇于表达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但是由于部分学生仍存在自由言论意识薄弱、思维发散能力不足、自我表现欲望淡漠等现象,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在开展过程中经常陷入僵局。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总结了以下三个策略,可以使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效地实现。

一、合理的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

更具以往教学经验,不难发现,在很多情况下,为了方便,老师们大多喜欢按照学生们原先所坐的位置来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分组的。但是,在一个班集体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和学习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单纯只是按照座位编排来安排小组讨论的分组,则容易出现组内同学的性格都过于内向,没有一个具有领导气质的同学来引导讨论的进行;也可能出现组内同学个性太过鲜明,在激烈讨论之余还因为彼此各持己见而相互抨击,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

上述所提及的情况在实践中其实经常发生,为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不妨多花一点点时间,根据平时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处理。比如在对古代科举制度进行讨论时,尽量保障小组内有起带头作用并对科举内容了解较多的同学可以引领组员开展讨论,有思维活跃的同学可以带着同学沿着科举制度的形成因素、影响条件、发展过程和最终结局进行讨论。尽量地使学习分组合理化协调化,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

二、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在确定合理分组这个重要前提后,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设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个与知识点紧密相连的、且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可以直接清晰地向学生点明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同时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好奇和思考,促使学生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围绕着自己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年轻的创意相互辉映,最终达到对知识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这一课时,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知识点难以理解。这就可以在课前布置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对书本知识进行预习以及查阅相关文献,自行思考一下问题: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备的现实基础?在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主要存在什么问题?社会主义改革最后去的什么成果?社会主义改造最终的走向说明着什么问题?

学生在预习之后对课本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但毕竟是初初涉略,无法自行找到思考的正确切入点,这时,就需要老师从旁指点,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思考方向探索。有了合理的切入点,学生便可以有的放矢,思维的发散也有了支点。课堂上,学生便能围绕着这些问题激烈讨论,交换彼此的意见。

三、提倡多彩多样的展示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意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理性的总结后,小组内同学们对于之前课题设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组内的意见,这时应该以何种形式反馈出来呢?在大多数的情形下,学生都是以课堂提问回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的。这主要是受到课堂环境和资源的限制而存在的现状,但在一些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以PPT演示、视频制作的方式来向其同学展示自己组内智慧的成果,如果科室条件确实有限,也可以组织小组间演讲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讨论、展示的积极性。

有趣的、带有竞争意识的展示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这种自由的展示方式让学生从主观上意识到自己不再只是应付课堂学习而已,自己要逐渐成为学习的主导,掌握学习的节奏,制定学习的计划。同时,这种轻松愉悦的展示形式也可以给学生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经验,让他们从内心里感受到学习历史也是一个美好的过程。

历史不仅仅只是一门学科,她是一门高深的艺术。长久以来,同学们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历史是一门枯涩的课程,无法激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点的内涵,从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老师们十分希望学生能够在自己最好的年华,拿出青春的勇气和活力,摆出新颖的想法和见解,在历史课堂上激扬文字、放飞思绪、自由畅想。老师要尽可能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自由言论的氛围、设置合理的合作学习分组、提供能激发学生思绪的话题、再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学生能够在这些条件的护航下,坚持自己的想法,通过创意的形式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第4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本书以复杂曲折的故事、精雕细刻的笔触,深刻再现了50年代初期上海工商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过程,展现了民族资产阶级各类人物的灵魂,同时反映了中国工人阶级成长的心路历程。特定年代上海都市的生活状态、各式人物的动态以及革命力量的动向,在小说中都得到了有力的展示。

《上海的早晨》是2004年1月1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而复(1914年到2004年1月8日),当代作家。原名周祖式,笔名吴疑、荀寰等。原籍安徽旌德,生于南京。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2.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实践论

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6.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8.有条件性、有限性

9.生产方式

10.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1.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2.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13.196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4.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15.争取

16.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1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8.坚持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2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2.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合作

23.科技体制改革

24.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进行

25.公有制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2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27.决定性作用

28.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0.集体主义

3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32.改革创新

33.再分配注重公平

34.大病保险

35.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36.党的性质决定的

37.第三大股东

38.70周年

39.杭州

40.英国

41.不完全正确,资本主义包含和民主资本主义。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而对于要保护联合。

42.错

社会主义社会本质: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使得没有任何人可以骑到任何人头上剥削压迫.

社会主义政治框架: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占总人口绝对多数的人民当家作主.——回归了民Z本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简称原意.

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功能效果:消灭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妓、、贫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仅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自然而然的大生产副作用而已,绝不可当作主要目标追求,否则就是舍本求末刚蠢事.这就如同要让自己活得好,就必须主要建设、维护身心健康,而绝对不可把一根脚趾头和手指头的健康当作主要追求目标.

43.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怎样正确处下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协调和相互促进。在整体上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胆子要大了,步子要稳,要加快发展,但要注意协调发展。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44、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45题: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46答: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例如,麦粒的辩证否定,是萌芽、生长。如果磨面,食用就不是辩证的否定。

第二,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它是发展的环节,即发展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第三,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旧事物的一刀两断,而是要继承和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所以,否定既把新旧事物区别开来,又把它们联系起来。

第四,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变革、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的关系。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第6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侨房是海外华人在中国的私有财产,海外华人把侨房视为他们在祖籍国的根基。保护侨房是国家宪法对归侨、侨眷和华侨权益保护的精神体现。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干扰,侨房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不断受到侵占,于是出现了“中被没收,私改中被经租,中被挤占”的不正常现象。为了拨乱反正,党和政府制订出一系列保护侨房的政策和纠正错误的措施。我区为解决代经租侨房租赁矛盾也做了大量工作。

一、我区代经租侨房的基本情况

从1年开始至今,我区共有代经租房产业主132户,总建筑面积8874平方米,其中业主具有华侨、港澳身份的40户,房产总面积3852平方米。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我区代经租侨房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数量多。代经租侨房产数占全区代经租房总户数的30.3%,面积占全区代经租房建筑面积的43.4%。二是价值高。由于代经租侨房大多为花园住宅和新里房屋,质量较高,加上地段又好,因此其价值也相对比较高。房屋越好,价值越高,业主收回房屋使用权的要求越迫切,而住户越不肯搬出来。因此,代经租侨房业主和住户之间的租赁矛盾日趋尖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这是我区代经租侨房的基本情况。

二、处理代经租侨房租赁矛盾的工作情况

2年初,市建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处理落政代为经租房产租赁矛盾的试行办法的通知》,拟采取“三方出一点”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即政府出一点,私房业主出一点,住户单位出一点,以货币补贴方式给予代经住户,由住户自行购房后腾出私房归还业主。我区作为试点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区房地部门对试点工作十分重视,精心安排和组织,抽调了专职落政人员集中统一办公,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一是摸清落政代经租房产的基数和概况;二是收集房产资料,查清各户的使用部位;三是按户分摊建筑面积,测算补贴额度;四是查阅摘录各户户籍资料,掌握住户和所在单位情况;五是按户建立落政代经文件袋;六是发放宣传资料和征询单,征求业主、住户和单位的意见;七是对业主愿意出资补贴的积极牵头协调,做好住户和单位的疏导工作。但是,遗憾的是,虽然化了大量精力,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却并不明显。三年的努力只解决了11户业主,其中业主系侨、港澳身份的6户。从实际解决的情况看,用“三方出一点”的办法解决代经租侨房租赁矛盾,工作难度很大,业主、住户和住户单位各有各的“理由”,使这项工作难以推动,进展缓慢。

1业主普遍认为产权既已落政归还,业主就应有使用权。有的业主感到房产暂转为代经租管理已经持续了多年,并按公房标准计算租金,自己在经济上损失已经很大,还要支付补贴款,心理上难以接受。有的认为业主提供了补贴款,倘若住户不接受,业主要求强行撤销代经,上诉至法院,由于住户无房可住,法院难以执行,到头来业主对房屋的实际使用权还是落空,自己的资金却被套牢了。也有的业主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坚持不愿意出资补贴。

2代经住户认为自已是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续取得房屋使用权的,租赁权应受到保护。住户认为政府要落实私房业主的政策,但也不能侵害代经住户的合法权利,同时觉得用“三方出一点”的补贴款无法买到与原来条件相仿的房屋,所以对“三方出一点”的办法十分反感,甚至发展到对政府的不满。有的公开讲“这是把我往死里逼”。有的直接写信给市领导反映。有的代经住户是动迁入住的,要求仍按动迁有关规定予以安置解决。

3不少代经住户的单位认为落政问题应由政府来解决,单位无能为力。多数单位对宣传提纲和意见征询单无动于衷,不予回复,征询单回复率仅为7%。几经催交,单位总以效益差、无经费、无房源、企业体制已改革,落政应由政府来承担等理由推托。也有的单位说职工可以动用公积金、住房基金购房,而拒绝提供补贴资金。对一些破产单位,更无法落实补贴款。还有一些无归属代经住户也缺少一块补贴资金。

三、建议和对策

为切实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解决代经住户的实际问题,保障社会安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1在制定解决落政代经房产租赁矛盾的办法时,要充分考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提高补贴额度,用这些补贴款基本上能在房产市场上购买到与原来住房相仿的房屋。

第7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青年学生,是我们国家有文化教养的劳动后备军。大家正在遵循着“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指示,紧张而愉快地锻炼和提高着自己。高中三年级的同学,不久即将完成学习计划毕业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中心问题是升学志愿问题。这个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每个同学的发展方向和参加祖国建设的具体道路,在大家生活上是一个重大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同想法,一个人可能在晚上和早晨的想法不同,有的同学也可能因彷徨犹豫而感到苦闷。大家一定在想像祖国建设事业的伟大面貌,设想我们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建设事业需要些什么干部和技术人材,自己究竟学什么专业考什么学校好。每个人都会抱有做理想事业的宏大志愿,都希望在祖国建设事业中发挥个人最大的力量,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英雄。

究竟应当怎样来考虑和对待这个问题呢?愿提供如下意见,希望能对同学有所帮助。

国家建设计划是一个极复杂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建设、政权建设等各项建设事业,都是密切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必须按照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地、按比例地发展,才能保证各项建设事业相辅相成地以最大的速度前进。

同学们都已经了解,就整个的国家建设计划来讲,工业化是联系一切、决定一切的中心环节,而且首先要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改变整个国民经济面貌起决定作用的环节。但另一方面还必须认识:工业是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的。随着工业的增长,同时必须相应地发展农业,否则就没有足够的粮食、工业原料和销售市场;必须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贸易和信贷事业,否则生产就会停滞;还必须相应地发展教育事业来培养科学技术人材,发展医药卫生体育事业来增进职工的健康。同时,必须进一步地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以保障经济建设和各种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制定国家建设计划时,必须根据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要求,分清主要次要,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多做什么少做什么,按比例的平衡的发展。但列入国家建设计划的每一项事业,就都是整体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任何一项事业不能按计划完成,和其他事业脱了节,就会影响甚至推迟整个的国家计划的进展。

有了正确的路线,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制定了正确的国家建设计划,不等于解决了一切。决定国家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执行计划的人,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干部决定一切”。国家必须根据各项建设事业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分专业按比例地培养各项建设人材。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培养干部计划,一九五四年度全国各类高等学校计划招考新生九万余人。其中工科约占百分之三七点四二;高等师范约占百分之二七点六,医科约占百分之一点一七,理科约占百分之六点三四,农科约占百分之三点,林科约占百分之一点六,文科约占百分之七点八六,财经约占百分之二点一七,政法约占百分之二点二一,体育约占百分之一点一,艺术约占百分之点四三。各科之中又分若干专业,各专业的招生比例也各有不同。

各专业的招生人数,虽有多寡,但都是建设事业所必需的,不可少的。能否按计划完成今年的招生任务,将直接影响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培养干部的任务。这就要求投考高等学校的知识青年特别是今年的高中毕业生按照国家计划分别升入各类高等学校和专业学习。

谈到这里,同学们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既然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

材,各个工作都很重要,那又如何去考虑和决定目己的升学志愿呢?可能有的同学会想:“祖国需要我上哪里我就上哪里”,“校长动员我上哪,我就上哪”,甚至可能有的同学怕别人批评自己个人主义思想而“不敢考虑志愿”。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建设需要的精神是十分宝贵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求个人利益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即全体人民的公共利益。只有在保证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利益。但同时也需要每个社会成员自觉地、积极地在各项建设事业中充分发挥不同的才能和创造性。因此,党和政府非常关心每个青年的发展方向,十分重视如何尽可能地照顾个人的志愿。升学志愿是可能加以选择的,也是应该严肃地加以考虑的。当你们能够确定了自己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按照个人性格,找到自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适当岗位,并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的时候,将是祖国对你们的最大希望,也是你们最大的快乐。

第8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动态生成 预设

捕捉 意外 错误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课堂中的主体已悄然变成了学生,师生的互动成了历史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捕捉课堂生成资源,焕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是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周密预设,动态生成之源

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历史教学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盲目服从,创造力被遏制,严重影响了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课程改革赋予我们新的课堂教学理念,我们要特别注意课堂的动态生成。事实上,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教学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个体,而每个个体在解读文本时总会遭遇生成。为了不在课堂上遭遇动态生成的尴尬,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定要对可能涉及的开放性问题进行细致周到的准备,预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特征等方面的了解,给学生留出积极主动思考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创造充分条件。例如,在进行“”的教学时,传统教学只会简单提及“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以及事件经过和影响等。教师讲,学生听,课堂进程平淡无奇,导致过程乏味。而笔者对于这部分的预设是前后联系,让学生回忆“”和“”的内容,讨论是不是的翻版、它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否矛盾、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不是做了无用功等问题。这样不仅纵向联系,复习了旧知,更让学生有所发挥,充分展示他们的认识与能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此,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使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以达到课堂有效生成,从而使课堂灵动起来,使课堂更精彩 。

二、捕捉信息,动态生成之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先一丝不苟地备课,再根据课本和教参,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经过详细备好,然后严格按照教学计划上课。一切都以教案为中心,常常忽略课堂中的诸多变化,导致课堂变得机械而封闭。如今的课堂上,总会出现这种情况:教案所备的知识点并不能按照教师的设想进行教与学,学生很可能出现不配合的现象,同时学生在讨论交流时也可能出现争论。然而,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思路把学生硬生生地拉到自己的教案中,这必然会桎梏学生的思维,制约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鼓励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表达意愿。教师从中要注意认真倾听,努力获取有效的信息,促成动态生成。

例如,在学习“”时,笔者补充介绍了颁布的一些解放妇女的措施,有一位学生就从近代化角度提出问题“颁布的这些措施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借机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近代化?近代化有哪些表现?运动是否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通过讨论、辩论,学生进一步弄清了近代化与运动的关系。善于捕捉课堂信息,既能够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问题,又有效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生成。

三、转化意外,动态生成之妙

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的情况是最常见的。这些“意外”处理不好会对教学造成严重影响,而运用好则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但平时教师常常是把学生硬牵入预设框架或干脆把这些“意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不去深入探讨和讲解,害怕耽搁时间完不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任务。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机智,灵活应对课堂上的“不速之客”,强化抗干扰能力,巧妙地对课堂的“意外”进行分析、过滤、比较、归纳,挖掘出生成意外的内因与外因,转化为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学内容的深化。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一课时,笔者问学生:“三国中哪一个国家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原的大任?”学生们毫不犹豫地脱口而出:“是晋国。”这时有一个学生反驳道:“三国中没有哪一个国家最终统一中原,最终完成中原统一的是司马家族创建的西晋。”笔者立刻肯定这个答案,并对这个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这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要是诸葛亮多活20年,蜀汉一定能统一中原。”面对学生自发吹来的“东风”,笔者迎面而上、顺水推舟,顺势做出反应让学生接招,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把捕捉到的学生的假设延伸拓展,从而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了他们乐学、乐思的积极情感。

四、善待错误,动态生成之美

错误会随着学生学习的不断深入而时常出现,因为问题是课堂新的生长点,学生的困难和疑惑,常常是学生最想了解的知识所在,也最能够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学生在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会产生错误,这是不可回避的。这时,我们不能立即捧出“廉价”的正确答案,当然也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因势利导,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生成教学问题,让学生在错误的语境下“以其矛攻其盾”,在解决矛盾中让学生产生顿悟。

例如,在教学“”一课时,一个学生认为:“林则徐是引起的罪魁祸首,是他的禁烟引来了外国侵略的舰船,从此中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笔者捕捉到了学生鲜活的错误资源,而后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交流、审查和纠正,提高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客观性,这个改错及发现真知的过程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样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能让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本质,使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要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课堂中富有生命气息的教学资源,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社会主义改造范文

想想商人们的所作所为也着实可恶:抬高房价让我们住不起,自己却忙着找小三;让农民恨不得撂荒,城里的菜和水果价位却居高不下;更有甚者,害得农民天天逼着猪练跳水,肉价却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最恶劣的是天天拿着糖衣炮弹、金钱美女拉拢腐蚀我革命干部,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被部分广东人称为“走鬼”的小贩,天天影响市容,让我英勇的城管人员背尽黑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无论高低档次的商人都影响到领导的情绪和决策甚至家庭幸福,并导致腐败丛生到了影响社会和谐的地步,以至我们奔小康的路途遥远了很多。商人真是血管里没流一点儿道德的血,人神共愤,民族的罪人啊!

不过罪有应得,从历史上看,商人一点也没得过好脸,名字的由来就不用说了。最牛的商人吕不韦也曾位极人臣,在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中功不可没,但依然没有善终。在我们社会主义改造中曾经消灭过商人,“投机倒把罪”把商人钉死在社会生活的绞刑架上。

商人的地位一直有点儿像二奶,严肃的时候叫“破鞋”,总有些始乱终弃的意味。说什么晋商诚信起家,徽商勤奋起家,都是扯蛋,不过是些爷的恩赏而已,否则怎么王朝完了,他们也完了呢?有成绩是爷教育得好,破落了是自己不争气。爷不给你挣钱的机会你发个屁财呀!发昏吧!可怜很多不明事理妄图成为正室的“破鞋”们最终落得丫环不如的弃妇下场,轻则沦落门,重则三尺白绫,小的美艳和诉求同样让人心慌呀!

茅盾老先生的《子夜》里对吴老太爷看见女人旗袍下的大腿那段描写很是经典。其实看见女人的大腿而乱想是男人本性也,非之过。商人获罪钱也,见钱乱想人之性也,亦非钱之过也。如同很多美女被承担了灭国之名,商人也被承担了人性中的丑陋!

文明发展到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越专业,而联结这些分工的是商人们的职业分工。刚刚闭幕的“十”再次强调了民生,民生离不开经济,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商人的努力。而我们有些声音有意无意地把问题推给商人,推给企业主;把社会中的矛盾转移到雇主和工人之间,转移到商人和民众之间。腐败的产生,假冒伪劣的形成是社会原因造成的,简单地推给商人,这是通过愚弄民众来掩盖事实,借以掩藏自己的私欲。的确有很多不法商人利欲熏心,缺乏必要的商业道德,欺压百姓或是以次充好愚弄民众。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不法之徒,都有害群之马。商人的无状不该成为腐败的借口,不该担负人性丑陋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