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社会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2-098-02
信息时代的国家竞争力已经是以信息能力为基本的评价因素,而不像过去一样以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因素作为评价标准的系统。所以当今世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适合政府发展的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政务是指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项目通过信息技术加以处理与管理,形成一系列的流程,以最优的效率,最少的花费,为社会公众提供优与质高效的服务。
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电子政务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的问提:
第一,电子政务管理体制不完善,在电子政务发展中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一些国家,他们成功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央政府加强统一规划和组织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部署电子政务的发展。不少跨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之所以难以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协调好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没有明确相关部门的权利和义务。许多地方政府没有专门的信息化管理机构,仍然停留在当地发改委下属的事业单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导致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缺乏统一标准。虽然各国已经开始了有关电子政务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但由于政府机构的需求差异大,技术复杂,电子政务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现在许多垂直系统从上向下推广各种各样的业务应用系统,这些业务应用系统又往往由不同厂商开发,相互之间没有接口。另一方面,一站式服务要求把各个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联网审批,所以说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所以如果电子政务发展没有整体性的发展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指导实施,必然会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时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新的重复建设。
第二,电子政务实施中经常会出现“数字鸿沟”现象,数字鸿沟是一个普遍性的世界现象,由于经济水平的差距和区域特色的不同,它广泛地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不同地区之间。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不足,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所以经常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情况,加速社会中贫富的分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软硬件环境方面的差异使得绝大多数社会低收入群体不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用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资源”。然后是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很少有机会上网查询资料,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更不可能知道有关电子政务信息了。
第三,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不够,国内的一些电子政务方案非常优秀,同时也具有非常大功能和效益,可是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其主要原因就是当今社会,不少政府公务员的年龄已经很大,年轻的公务员只是占了少量的比例。而另一方面,政府机构的改革在政府人员的安排上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需要不断减少政府公务员的数量,由于这些因素,一些优秀人才由于公务员在职的人员数量已经足够而失去了进入这些岗位的机会,而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稳定性对电子政务缺乏足够的热情。而且不少公务员把电子政务看作是简单的上传有关政府信息的相关文件,而不把发展电子政务看作是自己的工作与任务,更有甚者把电子政务的发展作为损害自己利益一样看待,甚至会觉得如果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便会对自己工作造成威胁,使自己失业,所以对其产生消极的态度,而且现行官僚制度在恒大程度上先治疗电子政务的发展。所以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政府公务员和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的认识不足有密切的关系。不少政府机构,在考虑电子政务安全问题时,也没有正确的观点,把政府安全看得过分重要,化很大的代价购买信息安全的设备,甚至会限制公众访问电子政务的相关信息。
第四,对专业人才重视不够,电子政务是个崭新的领域,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当今世界,培养电子政务所需的优秀人才主要还有一下几个难点:
一是没有一定的电子政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没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不知道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培养所需的人才;二是目前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但是通过先有的普通教育能力远远达不到这种要求;三是人才的利用率不够高,由于缺乏分析,有些人才没有被重视,被浪费在一些其他的职位,甚至有些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面对电子政务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这一现状,为进一步发展电子政务提供有效的人才保障,加强现行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选择,通过优化电子政务专业人才的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加快电子政务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与能力的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可以称得上是“二分技术,七分管理”,既懂信息技术又了解政府工作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然而在偏远地区,如农村,山区等等,这些地区的财政状况比较才,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IT职业,所以难以吸引人才,相应的IT行业也难以发展起来。甚至政府连相应部门的IT运维资金都不能给出来,这就造成IT运维市场不能发展起来,IT运维外包机制也不能完善。
第五,信息安全问题突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互联网的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发展电子政务不能不考虑信息的安全问题,因为,电子政务事关一个地区、一个系统,甚至一个国家的利益,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安全保障,显然,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是无法提高的。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信息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政府机关中,很多单位在互联网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网之间不能完美的区分开,在安全上存在很大问题。不论是病毒,黑客的攻击,还是由于操作不当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政府把安全看得过分重要,化很大的代价购买信息安全的设备,限制社会公众的访问,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封闭一些消息,这是因为有些政府官员认为公民知道太多的信息会使政府陷入被动的环境。如有的政府机构对城建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为的是要避免引起社会的争议。而事实上信息安全是技术问题,只有依靠相应的技术才能防范。实际上,国内外很多信息安全事故都是人为造成的,要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必须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完善等方面入手才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政府管理的革命,在信息社会它必然会逐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政府的管理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给公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式,认识其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与此同时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1).
关键词公民社会 民主政治 影响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46-01
上世纪90年代后,公民社会研究热潮扩展到我国,并对我国政治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社会的内涵
公民社会是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应的概念,是独立于政治国家控制之外、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由大量自主、独立、公开、非政治性的团体和组织所构成的中间领域。我国公民社会的发生发展是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紧密相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中国公民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公民社会的政治保障,公民意识的不断培育营造了公民社会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公民社会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公民社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公民社会要求国家与社会的界限进一步明确,要求以公民个人权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要素的社会进一步获得自主性,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的意义最为重大的变化,必然对中国政治发展和社会带来更大的积极影响。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民社会有利于推动政治文化的转型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代表,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容,关键是要建立和培育现代政治文化的社会生长机制,而当前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公民社会正是这样一种机制,它能引领公民以自由、平等和民主等市场交易原则作为自己的组织原则,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序相容,建立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主体社会,构建现代化政治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公民社会有助于引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公民社会为公民利益表达提供了多种途径和形式,有助于减少政治动荡和政治分裂,增进政治和社会整合,最终有利于社会的持续稳定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不仅为公民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提供了多种路径和形式,而且可以成为沟通政府、市场与公民的一个重要中介物,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三)公民社会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民社会孕育了民主型的政治文化,要求公共权力的产生及运作建立在人民同意、监督的基础之上。公民社会产生之初就是独立于政治国家和社会自治领域,公民在身份上是平等的,具有人身和活动自由。公民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它能够把公民分散的单个的政治参与聚合起来,集中、组织成员的各种利益和要求,通过特定的渠道传递给政治体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社会可以通过文化公共领域向公民宣传法律知识,民主程序等,逐渐培养公民宽容的精神,引导公民善于通过合法途径,在尊重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同时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
(四)公民社会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国家权力的扩张和行使
亨廷顿指出,公民社会“制约国家权力,从而为实现社会对国家的控制以及作为这种控制最有效方式的民主制度提供了基础”。公民社会将分散的个人资源和能量聚集在一起使民间零散呼声转变为团体的诉求,从而对国家权力机构及政府官员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使国家权力必须对法律和公众的意见负责。公民社会的这种社会制衡作用,首先体现在对政治腐败和滥用权力现象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抑制和,固然离不开制度内的工具,但来自民间的社会监督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像我国这样处于转型期的国家,由于缺乏相关有效的法律和科层制度来抑制腐败,公民社会的作用就显得更加突出。
(五)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体系持续稳定的动力
公民社会具有高度的整合能力,可以通过自身组织体系在社会内部解决矛盾冲突,实行高度自治,同时它又促进了国家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平化,能够在国家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结构关系。公民社会具有调节矛盾、吸收能量、价值导向的内在功能,能够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公民社会可以通过社团组织来调节矛盾,促使公民社会成员在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契约,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冲突,防止对社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积聚;公民社会还可通过慈善性、公益性机构来帮助社会中的最少受益者,使那些极易指向权力中心的心理能量和社会力量在公民社会内部消解。
参考文献:
[1]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2]施雪华.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
关键词:财政社会学;当代财政学;发展策略
财政社会学与财政学不同。财政社会学的整体结构注重研究财政与整个社会内部系统间的关系与收支系统内部的联系。主流财政学家认为,应该将这些不同的关系割裂分开单独认识,其公共财产交易体制在内部中的视野也就消失了。在这一问题上,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与此情况不同的是,财政社会学主要研究税收以及预算制度间的变革,极大程度上推动现代国家的构建以及政治文明的进步,从而使传统的财政学打破了瓶颈。作为一门内容相较复杂的独立学科,一直以来都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并始终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财政社会学思想核心
在财政社会学领域内,较有影响力的是长期引领世界学术潮流的学者瓦格纳。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广义的体系,具体由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三个系统构成。三者之间的关系相符相成,缺一不可。相关研究学者提出,共同体产生于国家之前,因此财政上的需求是共同体上升为国家的必要途径,因此也使财政成为历史上各国家的核心议题。财政社会学是分析社会的最好的出发点之一,特别是在新的经济体制产生的情况下[1]。因此,对财政问题展开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对整个社会认识全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在分析问题时,不能将财政问题看作是单一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展开思考,将其看作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问题。
二、财政社会学研究背景下的社会情况
在重要的经济转型期,我国必须沿着财政社会学的理论在经济上寻求突破口。在财政社会学的基础之上,人民会对国家与社会的定义产生不同方面的理解范畴,从而得出一些更有创建性的结论。从此方面来看,财政学问题对于现代国家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整体上提升财务授予预算能力,国家的整体实力将会不断加强。依据实践理论,国家整体的权力划分与制衡均得到了一定的保障。财政社会学本身就十分看重对于国家本身的研究,现代国家产生和整体经济税收制度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社会学的介入。也就是说,财政社会学可将经济基础转变为政治结构,无论从哪一角度出发,财政都代表着我国的总体实力,对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也将决定国家的特点以及综合面貌[2]。从财政社会学的核心理论来看,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国家整体的经济收支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整体的政治结构以及经济活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在此方面的经验主要来自外国发达国家,针对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方向。从整体上来说,财政社会学代表着整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方向。
三、财政社会学研究价值
从当前我国国情来看,财政上仍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对于财政社会学的研究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财政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各个方面带来的改观明显,整体上可拉动社会经济水平。许多财政制度也是以财政社会学为依据而制定的。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这一学科的重视程度。当前,国家正处于经济的重要转型阶段,经济财政体制上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不足,这些缺陷需要财政经济学的介入,从各个方面入手寻求突破口,对不合理的地方及时拿出理论依据进行改革完善[3]。经济转型期的社会不能跨越关键步骤,社会各个方面也应担负起应有的责任,不断改良整体财政情况。可以说,财政社会学的研究价值巨大,对我国全方面平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四、结语
我国当前正处于重要的转型阶段。财政社会学对于社会整体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对各方面均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财政关系到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他方面的平衡发展均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现代学者专家学者应继续对此方面进行大力研究,寻求国家财政上的突破口。对财政社会学的研究结果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当代财政学的进展影响巨大,同时也关乎着国家的整体综合建设方向。
参考文献:
[1]李炜光,任晓兰.财政社会学源流与我国当代财政学的发展[J].财政研究,2013(7).
[2]崔潮.现代财政理论演化分析[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关键词:体验营销 国内市场 企业发展
1、我国营销环境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的神话,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均GDP不断攀高、国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我国逐步成为世界超级市场。国民收入的增加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需求,吸引了众多国际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加大对国民教育的投入,国民文化教育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近年的城乡一体化政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生新一批城市消费力量。再次,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地位提升,国际交流扩大、人们接受的新事物增多。在此过程中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营销理念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深化的蜕变过程。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我国逐步进入体验营销时代。
2、体验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2.1体验营销的概念
体验营销是相对体验经济而产生的营销概念,1970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中提出了“体验业”的概念并将“体验营销”作为服务于该经济模式的营销理念。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伯恩特.H.施密特于2001年出版的《体验式营销》首次系统的从战略角度提出了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的区别,并指出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有的,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时、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体验营销以顾客的体验为价值诉求,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向导的营销策略。
2.2体验营销的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营销理念,体验营销理念在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令消费者获得心理与感官享受的消费环境,兼顾消费者的理性与感性需求。体验营销特点如下:(1)无形性--体验营销旨在营造顾客切身的感受,使之成为美好的、印象深刻的消费体验。(2)个性化--体验营销强调个体的独特体验,注重个体的互动。(3)互动性--体验营销强调在互动中的感知体验。(4)主观性--体验营销效果最终体现在个体的主观感受上,体现个体主观性。(5)延续性--体验营销一旦对消费者产生效果,消费者不会马上忘记,并很可能多次感受,同时不自觉中向第三方传达这种体验经历,进而延续并扩大这种体验。
3、体验营销的价值
3.1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在当下信息化、科学技术多元化的时代,商品世界丰富多彩,但相关商品的同质化、品牌多元化,致使传统的4Ps营销策略已不再是市场竞争的唯一武器。技术、质量、品牌、价格在传统的营销中主打市场竞争,面对新时期消费者的高品位消费需求,其竞争力度逐渐显现出不足,而体验营销理念通过满足消费者体验诉求、提供个性化的消费感受、满足消费者潜意识中的心理需求,进而将产品的消费诉求融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最终形成一种观念营销、一种生活态度营销,将营销从被动的产品营销转入主动。在体验营销中寻找全新的差异化、品牌价值优势,使顾客接受企业提出的消费理念,形成新型的顾。客品牌忠诚。进而提高了顾客让渡价值,避免在竞争中陷入价格战,从长远意义上深层次增强产品竞争力。
3.2发现消费者新的需求,把握商机
传统的市场营销总是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在生产中表现为生产的跟随性,进而导致行业的生产过剩。体验营销通过真正的关注顾客消费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在体验营销的整个过程中总结分析消费者行为,发现潜在消费需求。在提供个性化的消费体验中通过对消费者主观的、深层次感性表现的解读寻找基于现有资源的潜在需求,优先占领市场。苹果公司推出的系列产品正是通过这种模式真正满足消费者内心潜在消费需要而取得了一次次成功。
3.3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国内企业要想在这种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位置必须坚定地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广阔的发展机会。但国内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品牌知名度等方面与行业内的国际企业普遍存在差距。因而应在体验经济的初期及时地抓住机会,接受体验营销的新理念、创建配套的管理机制,实现超越式的发展。真正关注消费者、挖掘消费需求、满足消费者体验诉求,寻求国际共同点,与国际体验经济趋势、消费者全新消费需求接轨。在消费者真实需求基础上,强化品牌形象、深化消费理念、引领消费理念。
4、如何做好体验营销
4.1营销前一体化
所谓营销前一体化指将对消费者潜在需求的关注与挖掘作为营销活动的起点。传统的营销战略无意识中将营销滞后化,简单的顺应市场消费表象趋势设计新产品,并未真正的深层次的分析消费需求,描绘消费者真实的潜在消费需求,以满足心理、感官的体验。而体验营销需要建立健全的机制,立足现实发掘潜在需求,甚至是创造消费需求并引领消费者发现并接受这种消费需求。正如苹果公司在产品概念的设计中抓住消费者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压抑,但又无法表达并解决时,及时的将科技的阳光洒向生活在科技枯燥中的人们,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成功的引导了消费。
4.2产品设计深度“表象”化
科技是抽象的,再先进的科技得不到消费者的认知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消费者的行为兼具理性与感性,受知识水平限制的消费者潜意识中会倾向于主观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壳”比“核”更重要。建立科技与消费体验的桥梁,将抽象的科技转化为切实的消费体验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科技自身的价值。产品设计不局限于理性客观需求,更应抓住消费者的感性体验,真正做到与消费者心理的沟通交流。秉承与顾客的双赢博弈,而绝非简单的产品与货币交换的输赢博弈。正如苹果公司对产品设计完美的“苛求”,正是深谙此道理的体现,使苹果成为高科技、高品质、高品位的代名词,成为时尚的符号。
4.3企业内部优化管理机制
企业的价值不仅仅是技术、产品,更多的是企业的文化底蕴带给消费者的感知。企业营销也不仅仅是产品营销,企业消费观念、价值营销才是真正战略高度的营销。因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塑造企业的文化、消费观念、价值观念是实现消费者体验的原动力。我国企业管理更多的需要培养自身文化、注重人才培养,切实将企业文化深入企业内部每位成员观念中,继而将这种文化辐射向目标市场,为企业营销活动创造浓厚氛围。
4.4营销终端感性化
营销终端是企业产品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重要阶段,营销终端的表现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体验营销理念的重要体现与作用也在此得到展现与深化。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需求与感性消费需求的充分满足是核心,通过销售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消费环境感性设计、形式产品与附加产品的配套服务给消费者以感官与心理的满足,准确抓住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从而留下深刻的消费体验经历。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同时打造品牌口碑营销。
4.5营销的后一体化
所谓营销的后一体化是指将对已有消费者的售后关注作为营销活动的延续与开始。消费者的消费体验需要及时良好的维护与深化,在售后关注中展现企业的品牌与责任、传播企业消费理念与价值。同时,及时得到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感受与建议,并进行分析,在关注中寻找新的消费需求,为企业新一轮营销活动做好准备。因此,与其说营销后一体化是企业的投入,不如说是发现新商机的机会。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伯德・H・施密特,戴维・L・罗杰斯,卡伦・弗特索斯.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东海岛;人龙舞;传承与发展
[作者简介]曹望华,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李业谋,广东海洋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0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在读,广东湛江524088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4)01-0079-04
东海人龙舞起源于湛江市郊东海岛东山镇,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民间大型广场表演艺术,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和孩童结合而成,规模可大可小,节数多少不等。东海人龙舞充满了浓郁的红土风情文化特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独具特色,被誉为“东方一绝”。人龙舞作为一种艺术文化表现形式。兼具龙文化、体育文化、舞蹈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这种内涵随着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变。
当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主要指1978年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海岛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人龙舞的演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给人龙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龙舞开始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国内走向国际;在组织化发展层面,人龙舞日益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开始走向政府主导型的组织发展模式;在文化发展层面。湛江海滨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使得人龙舞的海洋文化价值开始凸显。然而,乡村社会变迁也给人龙舞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冲击、行政组织的介入、文化结构和交往方式的变迁以及成员阶层的分化。使人龙舞组织陷入保护、发展和传承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对人龙舞的隐性到显性的挑战
自改革开放以后,东海岛市场经济开始萌芽,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特别是1992年广东省政府批准东海岛成立“经济开发试验区”后。东海岛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日益显著,人龙舞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市场经济萌发阶段,农民在满足自身家庭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逐渐将剩余的产品进行交易,随着交易规模和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开始细化。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人龙舞在人员要求、表演与训练时间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带来隐性挑战。当地农作物种植简单。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进行管理,因此人们有足够多的可支配的空余时间进行人龙舞的表演和训练。而当社会分工细化之后,人们承担的社会角色呈现出多重化特征,村民既要种植蔬菜等作物,又要固定经营猪肉买卖等生意,这样就使得可支配的余暇时间越来越少。此外,人龙舞的组织成员基本要求是农民身份,那些大专以上的知识分子和外来商人是不允许进入人龙舞组织的,进行人龙舞表演的成员除了小孩外都是纯农民。而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某些村民的身份开始发生转变,使得自己逐渐远离人龙舞,这种状况无疑弱化了人们对人龙舞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抑制了人龙舞规模效应的产生。当然,由于商品经济尚不够发达,村民间的交易行为比较短暂,交易场合也具有流动性,同时农民身份的转变也是浅层次的,并不彻底,因此,在市场经济萌发阶段,人龙舞受到的挑战还只是隐性的。
随着1992年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的批准建设,东海岛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特别是钢铁和石化项目的落户,使得东海岛的乡村经济结构急剧变化,重工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当地居民的收入来源逐渐增多,既有固定的个体经营收入,也有较大规模的对外市场交易收入,还有兼职到附近工厂打工的收入。经济主体获取利益的渠道出现多元化,集镇本身具有的优越的市场交易位置成为孕育这种经济形式的基础条件。市场化的高速推进,使得由人情维系的传统交换观念开始向理性化方向转变。在东海岛与外界的频繁互动中。物欲主义的消费观念开始出现,爱面子的特质成为追求利益的动力,在乡村中向他人展示面子的方式可以是与众不同的房屋设计和建造,也可以是高科技的展示与炫耀,这些消费倾向慢慢地演变成为一种消费风气。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消费观念的改变给人龙舞带来了巨大的显性挑战,在市场经济潮流的冲击下,人龙舞的传统人情关系纽带开始出现松动甚至断裂,人龙舞的文化传承观念也明显开始弱化。二、政府主导下人龙舞的科层组织化趋势
自明末清初的单纯娱乐形式到现代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载体。人龙舞逐渐实现由最初的自发和随性组织方式向政府主导下的组织规范化方式转变。这种转变的标志是20世纪80年代人龙舞组织团长职务的设置。
人龙舞作为民间一种表达人们情感和对自然崇拜的民俗活动,在组织形式上属于非正式的群体,并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仅仅依靠人龙舞的重要成员的权威和人情关系来维系。权威主要来自技术和经验,它对内具有内聚维系的功能,对外承担着组织与接待的职能。权威承担者更多的是长者,其主要工作除了表演和组织协商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平时的训练指导。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龙舞的组织是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形式,是一种区域性精神文化的载体,在范畴上是狭义的,在组织层面上更多的是依靠个人的威望和乡土中“差序格局”的人情关系进行管理。这种组织在乡土社会中的治理效果是显著的,因为它是通过人对于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去凝聚和团结组织内的成员,是一种机械式团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外来观念的冲击,人龙舞非正式组织的管理结构开始逐渐解体。受到人口对外流动和人们社会角色转变与多样化带来的人龙舞传承的压力,以及人龙舞内容和形式创新的迫切要求,特别是权威力量溃散的影响,人龙舞所能产生的内聚维系的社会功能逐渐减退,人龙舞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989年人龙舞迎来了第一任团长,这对于人龙舞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意味着人龙舞组织开始向规范化方向转变。团长取代了原来的领队称呼。并具有明确的要求: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技术。有较强的对外接待与人际沟通能力,其主要工作是对外接待和对内组织表演。团长主要还是由内部产生,但是需要经过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审核通过,从其产生程序而言,已经开始具有政治范畴的科层化性质。随着2007年在香港举行的“大巡游”。湛江东海人龙舞得以闻名;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湛江人龙舞的表演则使其名震国内;2012年湛江人龙舞在新加坡的震撼表演,更使其文化意义提升到了国际层面。这一转变过程无疑是在政府主导和推动下完成的。
首先,从经费管理上看,自2006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之后,人龙舞每年都有10万元的专用基金,而资金的下发程序是由国家专门机构下发到广东省级机构。然后再到湛江市政府机构,并由市政府机构对基金进行管理。人龙舞团长或者村干部根据人龙舞的各项包装和培训项目向市政府申请下发资金。人龙舞项目资金的申请程序是严格和正式的,完全是行政式的管理。其次,从受邀表演程序上看,一般是由邀请方向市政府相关部门提出申请,审议同意后由政府一方将任务分配给人龙舞组织团长,或者是由村干部通知团长组织安排表演工作。2012年新加坡的人龙舞表演是由新加坡的华侨通过湛江市政府组织安排的,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表演主要是广东省政府与湛江市政府通过直接的行政程序来安排的。
然而。人龙舞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的非正式组织。将正式组织的管理方法运用予非正式组织难免消化不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非人格化的资金管理明显降低了人龙舞表演的积极性。而人龙舞严谨和规范化的受邀程序也只适用于省级以上的表演活动,人龙舞传统自发的组织形式仍然普遍存在。
三、文化变迁下人龙舞海洋文化价值的凸显
东山镇是东海岛的主要商业乡镇,外来人口逐年增多,而且本地从事商业的人也逐渐增加。因此。东山镇的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消费文化的特征。人们开始用城市的风尚作为衡量乡村生活进步的标准,比如说房屋的设计追求城市特征,在乡村中显得时髦而独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休闲娱乐方式也变得多样化;等等。然而,个性化的文化追求往往由于缺乏统一的文化中心而变得短暂和易逝,人们的生活由于疏于集体而显得缺乏安全感。尽管理性化和个性化日益凸显,但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维系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金钱和权利,或者某些独特性的成就,只不过是人情面子的内涵的丰富化,所以目前东海岛的文化结构存在着现代与传统的冲突。在这种背景下人龙舞的组织成员逐渐丧失参与和表演的热情,集体荣誉感消退,特别是个性化的追求,使得集体和个人之间对立的问题日益严重。当地政府和居民都试图通过正式组织化的路径来解决这一难题,但事实证明行政化的途径适得其反,甚至在加剧个体成员和人龙舞组织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政府和村民之间的对立。令人欣慰的是,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开始显现并逐渐受到重视。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网络中,文化成为“各种关系与组织中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象征与规范包含、相互感情、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这些象征性价值赋予文化网络一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它反过来又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它与物质利益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从而促使人们在文化网络中追求领导地位”。这种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在人龙舞的海洋文化内涵中得以凸显。
人龙舞是依靠集体的协作而搭建的龙状娱乐活动,个体间的合作体现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其文化内涵正是以此为基础的。人龙舞海洋文化内涵的凸显是与东海岛的地理位置直接相关的,海岛的居民直接面对海洋,人们需要团结一致以抵御时常发生的海洋自然灾害。这无疑将提升居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海洋给予了居民以生活的希望,人们能够依靠打渔维持生计,能够经营渔业贸易活动等等,这是自然的恩赐。所以人们对海洋心存感恩。人龙舞在海边的表演,“龙戏水”等唯美的图景展示出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在人龙舞的发展过程中,其海洋文化内涵日益凸显,如自强不息的龙之精神,海之辽阔的胸怀,和谐的人海关系,等等。人龙舞的海洋文化内涵对于当前湛江文化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社会生态文明进步的要求。
四、交往方式变迁下人龙舞的异质化倾向
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手段而进行的人际、群际乃至国际问的联系和接触,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多方面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当前社会交往方式的主要变迁就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日常交往方式的个性化、独立化、自由化和理性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经济开发试验区批准建设之后。东海岛居民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开始发生显著变化,传统的居民内部的同质性互动方式向现代的互动范围外扩和以理性为基础的异质化互动方式转变。
人龙舞的发源地东山镇东圩村主要的生产方式是小规模的田地耕种,绝大部分的居民是农民,村民互动的范围比较狭窄,一般表现为本村村民之间以及和周围一些村庄之间的交往。彼此间的认同基础是血缘关系。村民之间互动交往的主要表现是余暇时间的座谈、参加村委组织的活动等;互动交往的内容主要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如农活上的交流、彼此家庭情况的问候等。这种互动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初级群体互动,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一种互惠的交往方式,可以满足个体在关爱、安全感、归属感等情感方面的需要。每逢过节或者习俗约定时节,村民之间相互以实物为中介进行问候和宴请,人们不会去计算具体的实物数量。在意的是这些实物本身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如红橙代表红红火火和马到成功。在这种初级群体的互动基础上,群体成员拥有强烈的集体认同感,依靠着情感上的认同来为互动参与系统提供动力。在同质性的内部互动交往中,村民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了人龙舞再发展的重要基础。人龙舞的进入规则严格规定着成员身份必须是农民。同时又是本地居民。这表明人龙舞对组织成员的强整合的组织需要,这种整合是依靠着对组织的一致的情感认同所达成的社会结果。
1992年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设立,特别是宝钢项目的落实,海岛旅游带来的经济效应,更使得东海岛市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东海岛居民社会交往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理性化、群际化、国际化等多层次的异质化趋势。这一方面给人龙舞带来一定的正向作用,如精神内涵的丰富化、组织的合理化等;另一方面也给人龙舞的演进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龙舞传承的可持续性动力的缺失。即使人龙舞已经上升到代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标志符号的高度,但对于村民而言,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人龙舞能否给自己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和精神享受,如情感表达、对表演付出的肯定等。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趋于理性化。经济上的激励无法建立起长久的人龙舞维系机制,反而可能削弱村民对人龙舞的同质性情感。人龙舞组织的成员一旦在互动交往过程中丧失了情感的表达期望。那人龙舞的维系就将出现断裂。同时,当地居民与外界交流范围扩大,交流频率加快,这致使成员之间对内的交流互动开始减少,将给人龙舞的传承纽带造成严重冲击。
五、成员阶层分化下人龙舞进出规则的困境
成员阶层分化是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内容。乡村社会转型催生了我国乡村社会阶层的迅速分化,使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阶层结构产生了重要的重组和变迁,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的职业流动和成员结构的分化,形成新的成员阶层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东海岛成员阶层开始分化。海鲜产业的兴旺,旅游业的发展,钢铁项目的推动,使原有农业劳动者逐渐分化出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甚至产业工人。同时,越来越多的海岛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兼有到工厂打工。农业劳动者的分化和农民兼有副业的现状让人龙舞的发展陷入窘境。
人龙舞的进出规则要求其组织成员为农民身份且是本村镇居民。随着经济的发展,阶层的分化,东海岛农民阶层人员逐渐减少,人龙舞成员的维系成为人龙舞发展的巨大难题。成员结构的分化使得农民阶层群体数量减少,年轻劳动力向外流动,人龙舞的成员进入规则已经难以适应东海岛乡村成员分化背景下人龙舞传承的时代要求。
人龙舞组织起初在地域上的要求是成员为本村村民,后来扩大为整个东山镇居民。东山镇一共有6000多人,而这6000多人中包含了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两大部分,其中本地的居民只有2000人左右,其他为外来经商人员或者是迁移过来的人群。而东山镇2000名村民中还包括老年群体和潜在非农民群体,这进一步削弱了人龙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虽然人龙舞组织为了应对成员结构的分化对人龙舞带来的冲击,而对人龙舞进出规则进行了适度放宽以增加其弹性,但依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成员结构分化所带来的问题。相反,人龙舞进出规则的改变反而增加了成员阅的异质性,加速了人龙舞成员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消减。
我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心理科学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学科,社会发展使心理科学的研究得以催生,心理学也在当今社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时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使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定。当前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发展也正在面临着非常大的机遇和挑战,应该对多种学科进行普遍研究,例如,信息科学、遗传学、脑科学、行为和心理科学、集成社会科学。对于我国在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上应该主要从文化、群体、个体等方面,研究社会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认知机制的问题以及一些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影响的心理因素。
一、心理科学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心理学根植在社会发展中的时间应该比其他学科的时间更长,对于来自社会中的各种挑战也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现在正在接受教育的儿童几乎占整个人类的三分之一,他们正是由于心理学教育的渗透,所以成长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在全世界范围内差不多有四亿的精神病患者也是由于心理学研究出的新方法而使他们的病情得到缓解。将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会使人类对于精神健康的问题更加关注和重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问题现在已经发展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在人造信息系统的回路中应该将人的因素进行适当的应用和考虑,这样就可以使人们在信息化的改革中拥有独立性和尊严。所以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学来解决。
一些主要由心理学为代表的社会的行为科学在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时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使社会稳定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从二战结束后,战争对于人们在心灵上的创伤是非常大的,人们还要鼓起巨大的信心来面对灾后重建。这个重要的时期心理学就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心理学得到非常重要的发展,电气化、信息全球化也逐渐实现。但是在二十世纪中也发生了非常重大的灾难事件。所以,在当今时期,心理科学发展最重要的使命和根本的任务就是对人性的本质进行预测、研究和探索,对人们的行为、态度和动机进行引导。佛洛依德就曾经研究过在人类之间为什么会发生战争这一问题,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验证了战争就是人们内心破坏的冲动转移到了外界。班杜拉曾经研究儿童攻击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别人。他提出的这种观察的学习理论也成了后来对于研究媒体、电视、电影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主要依据。
二、当代心理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新时期心理学的发展,是当代我国社会发展所迫切要求的,也要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特点。从内在机制、研究基础、时代要求以及价值等几个方面,表明了我国新时期心理学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国民心态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表明了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经济的发展为心理科学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快速变革思想观念,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等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给和谐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和矛盾,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出现心理疾病以及行为障碍的幅度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心理以及精神方面疾病的困扰。
对于国家战略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国家的发展进行服务,一种是亚健康的人群,另外一种是患有比较严重的心理以及行为障碍疾病的患者探讨有关心理以及行为障碍的治疗、干预和诊断问题,逐渐建立对全民的心理健康维持和检测的系统体系,在心理问题的干预、治疗、诊断和界定方面有一个更加科学的标准,对全民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对方位的服务。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不良现象,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紧迫性问题进行一些有针对意义的研究。
对于社会文化方面,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能够对社会的认知机制、行为特征、心理因素,建立社会和谐的心理模型,在理论上对建立和谐社会进行指导,通过对各种社会认知方法的研究对社会态度判断和和形成的过程进行探讨,对于一些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社会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具有针对性地探讨。可以利用一些数据分析和大样本调查建立起具有普遍社会适应性的和谐心理模型,在政治的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对于制度方面,主要是对于社会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进行应对和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对和谐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重要的社会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心理因素起到的作用,这样就可以从技术和应用方面发展和研究出有效的措施来应对,例如,对于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社会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干预和预警,以及媒体对于大众的心态的影响方式和途径,一些对和谐社会造成影响的比较极端的信仰等问题展开研究。
三、结语
《文化月刊・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应该选取对当代社会发展最具促进作用的项目。而像“钻木取火”这类对当代社会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传统习俗,是不是绝对不应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苑利:人们评断一件事时,常常会问:我做这件事究竟有什么价值?这里所说的“价值”,就是我们做某件事的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有意义,但这意义对当代社会而言有时是直接的,有时则是间接的。而且,也并不是说对当代社会的发展起到直接推动作用的就是最好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有更长远的眼光。像“钻木取火”这类项目,对当代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很可能是极其有限的,其价值不如一个打火机,甚至一根火柴。那为什么我们还要保护这样一个已经过时了的“老古董”呢?为了证明人类的历史!历史上,有关钻木取火的记载可谓汗牛充栋,人们虽然自己不会钻木取火,但从未对它产生过怀疑。
20世纪80年代,曾有一个学者对它产生了怀疑,并力求实证。他首先用古籍记载的方法做了木棍、木板,开始钻木取火,不成。他想可能是钻速不够,又开始用锔锅锔碗的弓子左右开拉,还是不行。最后他想到了电钻,电钻一分钟3000钻,古人再有力气也不会有如此之高的钻速吧?直钻得木板变黑、冒烟,还是不成。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钻木不能取火,古籍记载全是骗人的假话。
但现在我们在海南岛、在云南找到了钻木取火的技术,找到了历经万年之后还掌握着这种技术的人。他们的存在告诉我们,不是钻木不能取火,而是今天的人们在取火的具体方法上出现了问题。
你看,钻头已经将木板钻黑、冒烟,说明里面已经燃烧,而他之所以没取出火来,不是因为速度,而是他使用的引燃物燃点太高。古人之所以能取出火来,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火绒”的植物纤维。这种纤维燃点很低,见火就着。而我们的学者并没有掌握这个秘密,从而导致实验的失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钻木取火在当下已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但在人类发展史上,它的出现却结束了人类没有雷电就无法取火、只能生食的历史。这对于人类了解自己用火的历史、了解人类的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钻木取火的价值,它的历史认识价值,就凭借着这一点,它就完全有理由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社会分工理论来看待“保护”与“创新”这对矛盾
《文化月刊・遗产》: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所以,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对作品进行改编、再创作似乎也属正常。我们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性,是不是本身就是一种违反客观规律的做法?
苑利:从总体来说,人类社会肯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包括改编、再创作在内的文化创新,部可视为文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前提。那么,作为传承人,是应该原汁原味地传承,还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创新?这显然是一对矛盾。因为只有原汁原味地传承,他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历史认识价值,但不去创新又无法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老实说,如果我们不从社会分工的角度看问题,这恐怕是个永远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但是,如果我们使用社会分工的理论来看待“保护”与“创新”这对矛盾,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我认为,一个社会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总会将人分为两个大类:一类专门负责“保守”“守旧”――如考古工作者、博物馆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当然更包括我们的传承人。他们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守旧,对传统的坚守越坚决越彻底越好;而另一部分人――这部分人很多,有时甚至可以占到社会总人口的95%以上――则专门负责“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新更好的产品。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在总体达到小康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中,出现的城乡差距、东西差距还没有根本缩小;收入分配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由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向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转变中,煤电油运供应紧张和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依然存在;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向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一些更为复杂的深层次矛盾显现出来,这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用科学的方法去化解,用科学的发展来解决。因此,科学发展任重道远。正如同志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挑战和考验,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真正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要求
实践性是科学理论的根本特征。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性,不断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发挥和实现着科学理论的社会功能和指导作用。十七大以来,我们全方位推进科学发展,以更加有力的举措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力度解决民生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检验,丰富了改革开放多年的实践经验,为我们今后的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和理论依据。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中国最大的实践,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主题,它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
三、继续推进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
【关键词】 女性价值观;文化整合;重构
作为人类繁衍的基础以及人类群体的一半,女性是创造世界文明的一支伟大力量。人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广大妇女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做好妇女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树立契合社会需要和女性发展的价值观,不仅对于女性个体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且也将促进社会发展的进程。
一、当代女性价值观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社会价值
目前,当代女性面临传统与现代、家庭与事业等多元价值观的困惑与冲突。对当代女性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与重构,是女性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需要。
1、整合与重构女性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女性发展、女性自我和谐、女性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没有女性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不可能有人类的全面发展;没有女性的自我和谐,没有女性与社会的和谐,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和谐社会。可以说,女性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女性自身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标志,女性的文明和发展标志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由于受封建社会的长期影响和西方腐朽文化的侵袭,我国当前女性价值观还有一些不健康、不和谐的成分,比如部分女性存在的依赖心理、世俗享乐心态、过于开放的社会交往取向等,既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也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在承认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两性人格独立和地位平等基础上,对当代女性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文化整合,在不断促进女性自我和谐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
2、整合与重构女性价值观是构建先进文化体系的需要
性别文化是人类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发展的文化,它的核心内涵是男女平等、男女有别、男女共同发展。从中国历史渊源来看,性别文化主要涵盖了女性地位高于男性地位相适应的性别文化、男性地位高于女性相适应的性别文化和男女平等相适应的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是推动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倡导男女平等、男女各具特性的文化。只有摒弃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有效吸收传统和西方文化中积极因素,对女性价值观进行科学的整合与重构,才能实现男女两性在互动中的平衡与和谐,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女性自我解放,有利于两性的平等、互动和谐的性别文化体系。
3、整合与重构女性价值观是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当代女性一是面临急剧转型发展变化的时代,二是面临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自由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及后现代思潮等多元的交织冲突,三是面临事业与家庭的角色冲突。这些问题造成女性价值选择盲目而迷乱,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自我发展,使部分女性处于现实的困惑之中,常常无所适从。只有正确处理女性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合理确定女性的自我定位,科学整合当前的多元文化,重构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性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女性的自我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二、当代女性价值观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整合与重构当代女性的价值观,必须充分尊重女性生存的经济社会文化基础。
1、当今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正在转型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为女性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广泛空间,所有制类型增加,产业升级加快,职业流动频繁,互联网使劳动方式更加多元,这些变化都为女性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同时,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唤醒和激发了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当然,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和女性自身特点等种种原因,女性就业和社会参与还难以完全实现男女真正的平等,这也更需要当代女性强化主体意识,更加努力争取社会资源。
2、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对比传统女性,当代女性的价值取向更为多元、更加开放、更为独立。从多元取向看,当代女性对待事物和现象的角度逐渐增多,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点,不同的女性,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从开放性上看,当代女性逐渐从封闭的家庭中走出来,思想逐渐开放,思维方式逐渐开放,对社会、对个人的看法更加辩证。从独立性上,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大为增强,竞争意识和权利意识更加凸显,更为强调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3、当代女性的理论研究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西方社会关于女性学的研究非常丰富。西方的女性研究起源于学术界之外的政治运动,妇女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构成了最初的女性研究与教学的目标。西方女性学主义理论在其发展中发生了各种形式的演变,在众多的女性主义者中,几十年来有一批人前仆后继地致力于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方法论研究,创造了色彩斑斓、流派众多的女性主义理论。正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为性别与发展、妇女与人权、妇女与人口、妇女与教育、妇女与健康、妇女参政等领域提供了适合于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氛围的批判的武器,并且这些理论与日俱进,在理论上支撑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女性主义者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关于女性的研究也渐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在女性价值观问题上的研究不断深化,已有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法、对策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注重在女性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的融合中进行研究,注重在女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借鉴中进行研究,注重用跨文化的视角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为整合和重构女性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当代女性价值观的文化整合与重构的主要路径
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女性面临着多元交织、新旧交替、中外融合的价值困惑。如何以妇女观为基础,继承中国优秀传统女性文化,借鉴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整合当前的女性价值思潮,建立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价值体系,重构女性价值人格,是当前女性研究的当务之急。
1、在继承优秀传统和适应现代社会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识》一文中曾经指出:“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它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对包括女性在内的全人类都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传统女性文化,既有男尊女卑、禁锢女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糟粕思想,也有东方传统女性所传承的勤勤恳恳、善良贤惠等传统美德。重构女性价值观,特别需要继承优秀传统和适应现代社会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要根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把以往要求女子德行的传统发扬光大,做到品德,能正身立本、洁身自爱;相貌,端庄稳重持礼,切勿轻浮随便;言语能理解别人所言;治家之道,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将东方传统女性所传承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转变为现代女性对事业的专注和认真,将传统女性坚韧的性格转变为现代女性强有力的执行力;将传统女性丰富的想象力转变为现代女性非凡的创造力。
2、在中西跨文化整合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
跨文化是实现不同文化学习借鉴的有效方式。跨文化,就是指跨越文化的界限,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之间进行比较,以期在不同的文化间建立桥梁,使不同文化得以交流、融合,不会导致文化休克。站在历史的高度,多次强调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世界不同文明包容、并存、平等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女性文化以温柔、端庄、含蓄、贤惠为主要特征,更为突出家庭观念的作用;西方社会注重女权主义,更为强调女性自由和解放。重构女性价值观,既要立足中国实际,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养料,也要学习借鉴西方社会中注重女权主义等有益经验。
3、在追求事业和婚姻的平衡中建构和重塑女性价值观
当代中国女性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也需要其妥善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一个成功的女性,要善于在家庭和事业的“天秤”上寻找一个平衡点,她有所偏向,但不能完全失重。女性在性别上是独立的个体,同样应该有享受生活和追求事业的权利,男人和女人不应该视对方为依附,男女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利的关系。当代女性必须对自己进行科学定位,要坚守梦想,为自己的梦想树立目标,怀着美好的希望不断努力。但是,女性对于事业的追求,也不应该忽视家庭的作用,不能疏忽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否则就只能成为女强人,而不能算是一个完全成功的女性。在这方面,女性也要投入精力和时间经营家庭,有时候也更加需要智慧来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成为既有理想和追求,又是现代家庭的好妻子、好母亲、好媳妇。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女性个体的努力外,也需要社会给予更多支持和关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