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以致用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跳出课本中心,输入活的语言
现代英语教学很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如果完全被课本所束缚,教法就会凝滞,教学就会受到限制,更重要的是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增加语言材料的输入,如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输入与课本水平相近的语言材料,以突破单一的课本中心的局限,更新教学内容,用活的材料,说活的语言。
这样,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在鲜活的语言材料中将所学词汇、语法及语音知识加以巩固,在生活情景的反复呈现中学以致用。同时,学生也可跟着材料的设计自觉参与练习,在互动交流中吸收新的知识。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真正有意义的语言在生活中,学习语言的意义在于用其来表达、接收、传递信息,学习知识和技能,享受生活。
二、跳出课堂中心,拓展新的空间
课堂是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学与交际的主要场合。光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来培养交际能力,试图把英语学好,只不过是一种美好愿望而已。无论教师怎样精心设计,学生怎样努力配合,没有课前课后的密切配合,都很难实现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英语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把它当成一门课,或一类知识来学,就会离交际的目标越来越远。要学好并用好英语,必须从课堂中心跳出来,不断走向,走向社会生活,走出一条课内与课外结合、新课与旧课结合、复习与讲新结合、游戏与讲练结合的新路,把传统的复习、预习、讲授、练习等,都纳入以学生为主体的生动有趣的言语活动中去。不论听录音、看录像、讲故事、学歌曲,还是角色扮演或对话,都是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课堂上的教授和练习,课外的活动和拓展,如若都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不但能学好英语,还能用它来交流、思考、做事,真正享受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三、跳出教师中心,拿走指挥棒
身为通往知识之路的引路人,教师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完全依赖教师。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爱学、肯学、会学”的良好习惯上,而不是灌桶装水似的闭着眼睛倒知识给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道理古人早就言明。教师的功用不是拿着指挥棒喊口号,不是握着遥控器输指令,而是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他要让学生理解语言源于生活,又应用于、融合于生活,应引领他们感受语言的自然美、生活美,授之以方法,培养其兴趣。教师仅仅是灯塔而已,不是永不变更的航路。
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教设备代替自己的讲解,从旁指引、辅导和解疑,让学生直接同活生生的语言见面。学生跟录音学,跟录像学,跟英国人、美国人学,跟同学学。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理解了语言本身,还学会了运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这对学生完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人格,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听力教学 教学模式 多元互动式
一、引语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不同文化之间交流和国际贸易更加频繁,具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人才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听力是语言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但是听力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外语教学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控制课堂、师生缺乏交流、学生缺乏兴趣的乏味枯燥的听力课堂,提高学生英语听力就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听力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多元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就是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师生真诚和谐的沟通,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提高教学效果,推动完善教学进程。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放在首要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真正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语言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环境来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高效活跃的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共同参与教学,从而有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个体与教学环境间多元互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听力虽然是一种接受性技能,但是如果让学生长时间被动地听和接受,学生会感到枯操厌倦,丧失上课的积极性,这与现实生活中言语交际活动也相差甚远。为了使学生在被动的接受之后能够能动的创造,听力课堂应该采用多元互动式教学模式,营造真实的场景,选取生活化的材料,从日常交际的角度来,听说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1.选择生活化的材料,有效地实现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英语听力教学要选择好合适的听力材料,这样才能顺利、有效地实现教学的互动。
适合于互动英语听力教学的材料应该是真实的语言情景,形式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学生用于小组趣味活动中角色扮演、游戏、辩论等的需要。采用的材料可以是文字的音频资料,如报纸、杂志、广告、地图等;也可以是声像资料,如电影、电视、录像、影碟等。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先考虑语言难度适中、内容新颖、对学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材料。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2.情景化听力教学,听说结合,学以致用
多元互动式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习内容、学习个体与教学环境间多元互动,听说有机结合,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进行情景化的听力教学是成功开展互动式英语听力学习的关键。如英文电影融合了字幕、语音、图像、文化背景等多种介质,为英语互动式听力教学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情境”。教学过程中,可具体采用正常视听、随机练习、分组讨论、人物配音以及电影复述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愉快地练习听说能力,充分感受学习英语的乐趣。除此之外,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还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让学生先听懂,然后扮演情景中的角色。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进入”各自的角色去同别人交谈,去理解对方的谈话。情景化听力教学可以使学生边听边练,听说结合,学以致用。
3.营造宽松愉悦的互动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绝大多数学生对真实语境中英语运用感到很吃力,听不懂,也说不出。主要原因在于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语音、语速、惯用语等的不熟悉,而且在英语听说方面,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害怕出错等心理障碍。这些问题,有些直接与基础知识有关,有些则属于心理障碍。
教师在听力课上,应该向学生讲解听力学习的特点和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听力学习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不要急于求成。教师应该态度和蔼可亲、语言幽默风趣,教态大方自然,发音纯正地道。教师模拟语言到位,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形成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设置问题灵活,努力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选择一些简易的幽默故事或笑话,穿插一些英文演讲、英文歌曲,缓解听课压力,调节学生的情绪,营造宽松愉悦的互动氛围。
4.以课后作业为桥梁,实践为导向,生活中再现英语
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优秀的英语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注意发现和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材料,作为设计听力作业的素材。如:把课堂上的听力材料改编成对话,课下让学生一起练习表演;还可以让学生收听英语新闻和广播,评选出最佳播报员;鼓励学生模拟英语配音,观看经典英语影片,欣赏英语歌曲,评选每课的英语才艺之星。除此之外,利用英语实践巩固加强英语听说能力,在生活中再现英语。如开展英语主题活动、举办各种英语比赛、参观外资企业、采访外籍教师等,来帮助学生拓宽英语使用的环境,让学生的英语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
四、结语
多元互动式英语教学模式新型实用,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英语交际的多维互动的环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英语听力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交际互动的角度来提高听力,营造真实的场景听说结合,改变了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生活化的材料,营造宽松愉悦的互动氛围,情景化听力教学,使学生能听说结合,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程亚丽.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新思路.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5).
[2]金国臣.多媒体环境下互动式教学理论应用的探索与思考.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9.046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运用启发式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然性
(一)生活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类所需掌握的知识在快速的更新,促使人们也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持续竞争,不被淘汰,因此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人们具体的某个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学习意识。学习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是人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着眼于发展,着力提高学习意R、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生活化教学是数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数学产生于生活,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数学教育必须适应数学自身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人们生活的实际,对教育要素实时的进行生活化整合,才能培养出人们与社会和数学发展相适应的数学素质,从而更好的运用数学,享受数学。
(三)生活化教学是教学理论发展的要求
“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学生必须具有理解数学内涵、运用数学推理沟通、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三种能力。正如与当前我们素质教育观念所强调的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一样,这些教学理论的发展,都要求必须实施和发展生活化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
新编制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我从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手段和目的三方面进行了归纳。
1.内容的要求:教材提供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题材应丰富多样,呈现方式应丰富多彩。教材的编写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2.手段的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己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目的的要求:“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于局限于教室和书本,教学形式单一,与儿童的生活相脱节,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渗透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同时,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数学教师要时刻留心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保持创作的激情。
(二)挖掘数学生活化素材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新课导入、例题和练习题设置等方面都体现了生活化。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章节大都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导入,如“位置与方向”中例1,以学校操场学生这一熟悉的场景导入。“笔算除法”中以学生植树的场景导入。“平均数”中以班级学生的身高导入。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节,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有趣的主题图,展示了许多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人教版数学教材练习题的设置体现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特点。如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后的练习题,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手掌、身高等,体现了让学生自己操作。
(三)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非常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就是要贴近生活,力求再现生活画面,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活动要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机会。例如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中《认识人民币》一节时,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呈现三名孩子在商店买文具的情境,这种购物真实生活场景的呈现是非常吸引学生的,自然也就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联想到买东西需要使用人民币,由此开始认识人民币的新课教学。
(四)运用生活化练习,学以致用
关键词:语文素质 语文情趣 氛围 涵养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被注重,所以交际用语应该从小培养,要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从语文开始学起。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可以算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学习好语文对于每个人尤其是每个青少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注重教学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当今社会的教学缺乏对学生细心培养的责任,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通过严谨的思想教育和多样式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更加注重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不再厌倦对语文的学习,进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往枯燥的教学手段不能将知识生动化、形象化,也不能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地呈现给学生。所以,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改革,教学中应加入录音、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
现代教学采用小化班教学,学生的一举一动教师都可以关注到,不会因为学生过多而照顾不周。教师也应促进学生间的学习交流,同学之间交流多了,间隙也会少些,学习效率自然会高。学生们集体观念意识强烈的班风会影响一个班级的总体成绩,一个班级学习氛围好,学习兴趣高,自然学生学很好。例如,开展课堂小辩论赛、角色扮演朗读等,都是有效提高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这样既不会给小学生太大的压力,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语文素质的锻炼,从而达到了提高语文素质的效果。
二、指导学习方法,开发学生智力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素质,就要找准学习方法以开发学习智力。虽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理,但那只是盲目读书。在教学中不仅要采用泛读,还要要通读、精读、熟读等方法,以便将整篇文章读懂。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作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在现代教学阶段,教师的指导方法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从小学开始进入正式学习时,学生未必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教师应当不仅教学,还应分析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思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帮助学生走正确的学习路线。
为提高小学语文素质,应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智力开发做起。缺失趣味的小学语文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一点吸引力,而只能让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不到提高。变换教学情境和学习方式,多学科实现拓展和整合,却不能丢弃语文最核心的任务――引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感悟到语文的妙处。
三、倡导优秀读物,丰富精神涵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除了学习好课堂的范文以外,教师应帮助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阅读材料,在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思维。课堂式的教学是固定的教学模式,但学生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有些作文就写不下去。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浅,所以只能从书本上得到更开阔的视野。而选读哪些课外读物,怎样来读,教师起主导作用。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自我阅读能力,必须帮助学生选择多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乃至名著。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学会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是指导学生们真正学会的重要标准,也是提高语文素质最重要的阶段。单单知道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不懂得运用书面上所学的知识,就如同书呆子一样。有人认为教师在讲授知识时,学生听得很认真,考试成绩不错,就算是学会了,当这种学会知识学得很多时就算是博学了,那就错了。如果这样是学会了,那么还要实践做什么?其实这还不算真正学会,因为还没有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结合起来,还没有达到会用的地步。完全学会知识应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了就能用、就会用,否则学死知识,学后不会用,学了就有没任何意义!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方法已不切实际,老师如若不讲究方式,不引导学生精读读物,不理论联系实际,就不可能达到提高小学语文素质的目的。只有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倡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多参与,并且将培养会读、会写、能言善辩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用人才作为提高语文素质的基本目标,才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
语文素质培养从小学生抓起,从最初接受更多语文教育开始,不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兴趣,会有效促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春燕 建立小学班级语文氛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J].新课程(小学版),2012,(12),105-106。
一、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具体的策略有“激励学生大胆质疑”“发挥学生想象力”“开展探究性试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观念”等。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有机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这一章节时,因其属于微观世界的知识,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教学活动增加了难度。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直观而生动。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同学们把一片绿叶比作“一个制造有机物的大工厂”,把叶肉细胞比作“生产有机物的车间”,把每个叶绿体比作“一台加工有机物的机器”,把通过导管运输来的水以及气孔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比作“生产原料”,在此基础上,“生产原料(水和二氧化碳)在机器(叶绿体)上被加工成产品(有机物),再通过运输部门(筛管)运输出去……”想象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认识功能,也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备条件。例如,莱特兄弟之发明飞机,富尔顿之发明汽船等,无不是以“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促进了发明创造的产生。而在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想象则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联想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促进同学们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二、提升中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学生学习知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将教材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开拓智力、培养能力。比如,教师在带领同学们学完《植物的生殖》这一章节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习活动,即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生物实验的原理、材料用具以及方法步骤等,联系实际,探究当地常见的植物果实或者种子适宜传播的结构特点,使学生通过实践,欣喜地看到“柳枝发出新芽”“大豆生出新叶”等植物生殖现象,并要求学生在探究实践过程中进行记录,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激发探究兴趣,掌握科学知识,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是一个人的智力的核心,灵活的思维是创造性活动的源泉,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却相对“僵化”,缺乏创造性,显然不适于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鉴于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观察种子的形态和结构”的实验中,教师在布置实验任务时,只要把实验目的(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主要类型)、实验要求(动手操作、参与观察、详细记录、组织讨论)、实验工具(显微镜、解剖镜等)的正确使用等交代清楚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展实验活动了,不必关注学生先观察的是双子叶植物的无胚乳种子,还是双子叶植物的有胚乳种子,或者禾本科的植物颖果;也不必强求学生必须用文字形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内容,有些学生更喜欢利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也不失为一种形象直观的记录方式。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完实验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尝试画出实验中所观察的种子的结构简略图,并注以文字说明种子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种子的各结构起什么作用,以及种子里贮存有哪一种营养物质等。教师在实验课上把主动权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多用脑(思考)、用眼(观察)、用手(直接参与实验过程)、用嘴(积极发言),并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释放,又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过程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注入式”教育,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因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志明.在生物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5).
注重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中学生物课改的重点,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包括资料探究、科学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性探究等类型。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按照教材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题,根据多种思路和方案自行设计、组织和展开实验,这样既可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会了在实验过程中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必先变化。实验探究教学就是在这种新课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
2 构建程序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组织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步骤:
①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教师可利用多种形式引出要探究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②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教师将教材中提到的或实验需要的具有启发性的资料提供给学生,促其思考,同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③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选派1-2个小组为代表在全班展示其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小组间进行互评。由于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了相当的知识和能力,这时都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引导,各小组完善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
④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按照设计的方案,各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并开始实验。在等待反应结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
⑤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格中。联系实验假设,讨论后得出实验结论。
⑥总结提升,学以致用: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整理、归纳,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3 应用举例
以高一生物“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为例说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根据新课标,“细胞呼吸”是“分子与细胞”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细胞呼吸”这节,有一个很重要的探究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课标的要求很高,实验原理B级,实验设计B级,实验结果的分析C级。
3.1创设情景,引入教学
放映一段某酒厂的发酵车间的生产情况资料片,了解了发酵罐里的发酵原理就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学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顺势利导,提出问题:酵母菌除了能进行无氧呼吸外,还能不能进行其他类型的呼吸?稍做讨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做出假设: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么假设都没有关系,关键要设计和实施实验来验证。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酵母菌的呼吸类型呢?这样很自然引入下一过程。
3.2提供相关资料,组织设计方案
面对所提出的相对复杂的探究课题,要学生直接实计实验方案,学生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提出一些细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实验设计方案逐步完善:
(1)设计实验要遵循哪些原则?
(2)实验中如何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能不能试着画出装置图?
(3)如何检测两种条件下酵母菌的呼吸产物?如何比较产物量的多少?
(4)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可积极参加一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在小组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协作能力都得到提高。
3.3分析实验方案,全班交流完善
小组讨论完后请一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全班总结,重点解决第二和第三个问题。第二问:经同学们讨论后,总结出的一般方法是通过接橡皮球(或气泵)使酵母菌处于有氧环境,不通气实现无氧环境。
教师可进一步抛出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考:
(1)图1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能否肯定是酵母菌有氧呼吸释放出的?如何排除空气中二氧化碳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如何确保图2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一定是酵母菌无氧呼吸释放的?
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很快得出了改进方法:在装置1中,让充入的空气先通过装有质量分数为10%NaOH溶液的锥形瓶,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掉。在图2中,可以向酵母菌培养液中加一层油膜或石蜡膜,起到密封作用,能确保进入石灰水中的二氧化碳是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修改后的装置图如图3。
第三问:①关于二氧化碳的检测: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根据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程度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成黄色的时间长短,可以鉴定产生二氧化碳的多少。②关于酒精的检测:橙色的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教师启发引导到这里,学生就可以进一步完善自己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了。
3.4实施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的现象
小组进行实验装置的组装,实施实验。
在等待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预测每组的实验现象,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
(1)测有无二氧化碳的产生,把观察现象记录在表1中。
(2)鉴定有无酒精的产生,把观察现象记录在表2中。
3.5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各小组观察实验现象,并把结果记录在上面的表格中。根据实验现象:有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先变混浊,无氧呼吸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后变混浊且混浊程度较有氧条件下的低;1号试管还是橙色,2号试管由橙色变灰绿色,判断出假设成立,从而得出实验结论:酵母菌既可进行有氧呼吸,又可进行无氧呼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3.6总结提升,学以致用
关键词:英语语法;语法教学;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53-02
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没有语法,再多的词汇也无以构成合乎表达习惯的语言材料。一个英语学习者没有掌握语法,就无法在交流中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规则生成正确的言语表达,会在口笔表达中语法错误百出。有人认为,语言是习得而不是学得的,在语言习得中,语法教学并不重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淡化语法。这一观点源于儿童对母语习得过程,它能很好地解释儿童不学习母语语法,却能较好使用母语这一现象。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的一个事实是,英语于中国学生而言是“学习”,而非“语言环境下的自然习得”。只有学好语法,我们才能运用我们的逻辑思维,提高英语运用的准确性和交流的有效性。
一、语法教学存在的偏误
当前英语语法教学的最大偏误就在于教学目的不清。一些教师把语法教学的目的定位为“应对考试”,相应,学生把语法学习的目的也理解为“应对考试”,这样就造成语法教学上的系列问题。
一是教师不重视语法的实际运用,而是用大量时间训练学生做语法选择题。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辨识”层次,而非“运用”,这也可以说是不科学的考试带来的负面反拨作用。由于很多重要考试考语法的主要方式是“选择题”,学生对语法规则的掌握就是选出正确答案,只需“辨识”正确语法,而无须主动运用语法进行语言输出。但是,会“辨识”与会“运用”是绝对有差异的两种能力。下面我们用两个高考语法选择题说明这两种能力的差异。
例1:As a child, Jack studied in a village school, is named after his grandfather.(2010)
A which B where C what D. that
例2:The prize will go to the writer story shows the most imagination. (2011)
A. that B. which C. whose D. what
例题1考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答案为A;例题2考定语从句,答案为C。这两个题几乎都没什么难度,属于对最常用语法规则的检测,中等程度的考生都能做对这两题。但是,大部分学生在写作中会把句子写成:As a child, Jack studied in a village school,the school is named after his grandfather;The prize will go to the writer,his story shows the most imagination. 实际运用中能非常熟练准确运用定语从句的学生比能选出正确答案的学生少得太多。
二是教学中过度讲解特殊语法规则。语法规则中有一些特例,例如定语从句中某些先行词后只能跟“that”。某些选拔性考试为了难倒大部分学生,偶尔会考些特例。因而,特例就成了某些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客观而言,实际交流中,特例是少数,最重要的还是“一般规则”。特例往往需要机械记忆,而且在实际运用中的出现频率可能远远低于一般规则,不方便记忆。以特例作为重点,容易使学生对语法学习产生厌恶情绪,而且难以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
此外,由于没有从实际运用的角度考虑语法教学,因而教学中一些老师把握不住重点难点,照本宣科,对哪些语法知识需要讲解,哪些不需要讲解;那些需要详讲,哪些可以略讲自己心中不清楚。例如,英语中的宾语从句、状语从句与中文句序并无差异,学生理解与运用的难度都较低,不需要老师做精细讲解,学生就能较好运用;但是,英语中的定语从句与中文句序有很大差异,教师不讲解其中的规则会给学生带来理解和应用上的错误。对于这样的语法,即使考试不考,教师也应该讲解。现在初中课本课文中偶尔会有定语从句,虽然中考不考定语从句,但是教师也应该教,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自觉运用这一语法规则,发挥母语的正向迁移作用。
二、语法教学的原则
一是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应该是语法教学的最根本原则,学以致用是语法教学的最根本目的。实用性原则指语法教学应以服务于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要语法和语法核心相结合,重点讲授语法核心内容,不求面面俱到。语法核心指学习者在生成句子时使用最频繁的规则,语法即特例,指那些特殊的,在口笔语交际中不常见的规则。某些语法教材为了增加所谓容量,把简单的语法规则复杂化,过度细分语法规则,或者在一般规则外加入太多特例、特殊规则,模糊了核心语法,不利于学习者对语法普遍规则的把握和形成系统的语法知识体系。有的教师热衷于向学生传授一些特殊规则,并通过一些新奇的例句来吸引学生,而对核心规则往往一带而过。核心语法,即普遍语法规则才具语言生发能力,特殊规则使用频率低,又不具生发能力,只能靠死记去掌握。只有从实用性原则出发,才会将核心语法作为教学和测试的中心内容,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法运用能力[1]。
二是针对性原则,这一点在大学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尤为重要。经过六年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学习者已经完全系统学习了英语的所有语法。大学英语专业的语法教材在内容上已无新的内容,教材编排也与中学语法大同小异。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教授语法,避免照本宣科是提高大学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关键环节。客观来看,对于中学阶段英语学得很好的学生,例如高考英语在120分以上的生源,大学专门开设语法课已无太多必要,学生需要的仅仅是在平时的语言技能课中训练准确合适地使用语法。但是很多地方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生源大部分依靠调剂,生源的原有英语水平差异很大,再次学习语法对很多英专学生而言也是必要的。教师要根据生源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语法知识的薄弱点、模糊点,分析学生语法错误的原因,再对症下药,讲授那些学生没有理解的、理解模糊的语法规则。有语法教师在大学英语专业的语法课中,又从冠词、单词词性开始讲授,缺乏针对性,让大学语法课变成了中学语法课的再次重复,这样的语法课是不会有太多效果的。
三、语法教学的策略
一是结合真实材料、真实任务进行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应用能力为目标,使用大量的真实语料作为语言输入可以提高语法教学的趣味性和交际性。随着多媒体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真实交际情景的机会大大增加,如网上英语新闻、网上英语聊天、网上英文邮件、英文歌曲、原版电影。这些都为提高学生接触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教师在备课中应该尽可能搜集并使用这些真实语言材料作为例句。比如,在讲解虚拟语气时,结合shoulditmatter这首流行歌曲进行学习,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学习了新的歌曲,又能够掌握虚拟语气的结构和用法,又何乐而不为呢[2]?此外,在语言训练中,也应该结合真实的语言任务。同样是虚拟语气训练,让学生用虚拟语气写出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几种假设比做选择题要更有意思得,而且更能有效检测学生对虚拟语气的掌握程度。
二是运用对比法进行语法教学。对比教学有利于概念的清晰化、系统化,通过比较明晰概念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从而促进理解和记忆。英语语法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中英语法对比教学、英语不同语法间的对比教学。例如,在讲解英语单词的词性时,联系中文词性,中英文的词汇在词性语法功能上基本是相同的、一致的。在讲解英语时态时,把易混淆的时态放在一起对比讲解,例如讲过去完成时,可以先复习现在完成时,把过去完成时和现在完成时对比讲解。在语法练习中,也要将两种时态一起练习。
三是把语法教学与语言使用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教授英语语法知识的同时,为了突出运用,要尽量把教学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某些技能结合起来,以便诱发他们的运用意识并增强学以致用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定语从句时,同时渗透一些定语从句的翻译技巧,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深入这一语法知识点。如:He who returns from the Yellow Mountain won’t see mountains. He who returns from Jiuzhaigou won’t see waters.“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这句话不但是定语从句,而且还涉及人称代词的泛指用法[3]。在大学英语语法课上,语法练习可以和听写训练、翻译训练、写作训练、口头表达训练结合起来,在真正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中、学以致用中练习使用语法,熟悉语法规则。尽可能避免在做选择题、改错题这种非真实的、乏味的任务中检测语法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以听力理解的材料为基础,鼓励学生根据语法规则辨别句子的组成成分,从而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设定口语话题,让学生在组织所要表达内容时有意识地练习语法规则。如,时态的正确选择,代词和冠词的正确使用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语法知识与真实语境结合起来,获得“学中用、用中学”的效果,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随着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越来越高[4]。
四、结语
语法知识是构成语言运用能力的必需成分,我们一方面要认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必须明确,语法教学的目的是语言交流,为语言运用而教语法,为语言运用而学语法,在语言运用中考查语法才是我们语法教学的应然状态。
参考文献:
[1]白国芳.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82-183.
[2]郭星余.新形势下英语专业语法教学的再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07-209.
关键词: 《法律基础知识》 教学实效性 中职教育
《法律基础知识》是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其课时设置相对较少,授课内容又丰富繁杂,这就导致老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往往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地位,加之其内容较抽象,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十分严重。中职学生生源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还小,未成年,又基本上都是中考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鉴于中职学生的年龄和生源的这些特点,借助基础课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有必要结合教学实践,探讨通过一些措施提高中职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该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结合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课程如果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作为中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课程,《法律基础知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法律又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理论性较强,如果缺少适宜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对课本理论进行阐述的同时,还应对其加以延伸,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熟悉感,进而更好地学习。另外,《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做一个守法公民,并能够正确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简单来说,就是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实际,贴近真实生活。
如张某为装修房子,去工商银行取款,经过一系列手续后,从柜台取出10000元,凭条上填写的是取款,但营业员一时疏忽大意,在输入交易信息时,将取款误当做了存款,而且向张某出具了存款通知单。如此一来,张某的工商卡金额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10000元。张某当时并不知情,出门后才发现,但他并没有返回,而是很快离开了。第二天,工商银行通知张某退款,张某却不同意,拒绝退款。问:此事件涉及哪些法律知识?法院应当如何判决?
再比如,张某到一家大商场买了许多装饰材料,商场对其质量信心十足,并言如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换。回来后,张某请朋友鉴定,才发现部分材料存在质量不过关的情况,于是和朋友重返商场要求退货。但商场坚决认为所有材料都是经严格检查后才进入商场的,不承认这些材料出自商场,反而怀疑张某对商品进行了掉包。问:在此事件中,涉及哪些法律知识?张某该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易于接受,通过这些案例将课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加强交流,学会独立思考
《法律基础知识》的实效性不理想,与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都是照本宣科,陷入了本本主义,实践证明,这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起不到任何效果,只会令学生更加厌倦课堂。部分教师的主观性较强,常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掺杂进来,试图让学生接受,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产生偏差,或过于狭隘。新课改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规律和所需,然后采取相适的方法进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让其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法律案件进行分析,以此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法,虽分成小组,其实还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交流过程中,都是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他人分享,还能倾听他人意见,取得更好的效果。
前段时间,国内有两大案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一是事件,二是李天一事件。法律教学必须注重时事,讲究一定的时效性。在课堂上,讲到行政法或民事法等内容时,可让学生对这两个案件进行分析,并与其他人积极交流。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其实就已经在消化课本理论知识了。如贪污受贿、行败,“腐败的根源在哪”,行败往往由于少数国家或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权力不受控制,无限自由。任何人把自己的权力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都是不被允许的,其最终根源在于法制的不健全。
独立思考除了能吸收理论知识,对客观案例进行评价外,更重要的在于反思,即学生在思考中升华自己,保证不会触犯法律,严格约束自身,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3.学以致用,体现价值
学生一般把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目的理解为懂得法律知识,遵守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情。其实在教学中,可以渗透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民事纠纷、违法案例,以及学生了解的网络案例、新闻案例等,让学生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加以分析,从而体会到法律知识的实用性,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4.完善考试评价体系
合理可行的考试评价体系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增强其实效性,在现行教育中,主要有两种考评方式,一是检测性考试,主要是检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评价性考试,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测试其对某个现象进行识别判断和处理的能力。不少中职院校的教师采用的是第一种方式,由于该课程理论较多,完全可以凭死记硬背掌握知识,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学、考前抱佛脚的状况。
其实,考试只是一种手段、一个途径,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就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为标准的这一社会现象,逐渐向政治、文化、科学等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靠近,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在课堂外,教师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辩论赛等。同时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其成长背景、思想文化,并聆听学生的诉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书面考核上,课堂作业、闭卷开卷考试皆可,最好采取口试的形式,口试即在课堂上老师当场提出问题,短暂的思考后由学生回答,这样能加快其思考速度,增强语言总结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再者,还可以提高其积极性,有足够的能力判断是非,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解决实际问题。
5.联手政法部门,通过法律讲座强化法律知识教育。
学校与所在街道派出所、交巡警中队形成合作教育关系,聘请当地派出所的领导担任法制学校的副校长,每学期安排两次法律教育方面的讲座,主要邀请派出所警官或者交巡警官做相关法律基础教育讲座。他们为学生带来了通俗易懂、简单实用的法律知识讲座,通过联系实际,解读一个个生动鲜活、触目惊心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案释法,以法论事,成为中职生法律基础知识普及教育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面向社会,因而这样直接用社会生活中的内容作为讲座的法律教育,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看到社会的另一面,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法律基础知识》课程而言,只要老师有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将社会和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案例与课本联系起来,并联合各种社会力量进行教育活动,有效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就一定能有效提高《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水平,实现中职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管梦影.法律基础知识教学浅谈[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09(2).
教师就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课堂示范与指导”这一重要武器对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策略影响十分重大。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展现一些有趣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单词。把自己在教学中归纳出来的一些东西用形象生动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这不仅仅有助于他们更轻松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变“师之技”为“生之技”,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教师也是从学生走过来的,一定有很多学习方法和小窍门,把这些好的方法示范出来,帮助学生更轻松快乐地习得知识,也是为师一大乐事吧。
二、不同课型如何贯彻学法指导
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很好的贯彻学习方法指导的机会。不同课型的课堂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学法指导方法。
(一)听说课
第一,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听说英语的环境。我们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中,要提高听说技巧、能力,应努力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要引导学生多使用英语,共同提高听说能力。比如为每个同学取英文名字,可以拉近和英语之间的距离,更容易用英语交流,也更有气氛。课堂上尽量使用英语;课堂上多编排课本剧表演;鼓励学生结交英语学习搭档等,感受学习的乐趣,学以致用,达到从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迁移,从而真正提高英语听说的能力。其次是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进步。消极的情感不仅是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第二,要善于组织高效的课堂听说训练。为了创造听说交流的机会,达到高效听说练习的目的,课堂上可设置一些有效有趣的活动任务。简单的听说操练必不可少,但是如何才是有效的训练则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利用实物﹑图片﹑借助动作﹑猜谜﹑接龙式提问﹑简笔画等介绍新的语言项目;通过分排或分行﹑两人﹑小组等进行操练;通过做游戏﹑扮演角色等方式提高运用语言能力;在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并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己学会发现问题,自己摸索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二)阅读课
在阅读之前,教师要细致地布置学生预习,预习的任务可以包括自学生词、通读课文、了解大意、确定自己上课时听讲重点和难点。预习能培养学生如何有效的接受语言材料并且训练他们对语言材料初步处理的能力。在布置预习时要及时反馈,采取各种有效监督办法,这样慢慢就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把有效的学习策略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在阅读教学中,提供学生一些有用的阅读策略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大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输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录一些好句子,背诵一些好段落可以帮助他们储存大量的语言材料,只要能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阅读的技巧,形成了阅读的能力。
(三)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