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反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以物质类别发展为方向
书写化学反应式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生成物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熟悉物质的变化规律。
在具体的化学反应中,根据相应情景及相关提示作出合理判断。
例1钠与水的反应方程式。
分析:反应物单质钠作为金属单质,可变化为金属氧化物、盐、碱。但在此体系,不可能出现酸根离子,生成盐的可能被排除。而钠的氧化物又与水发生反应,故生成物一定有氢氧化钠。
二、以化合价走势为线索
对于比较复杂的化学反应 ,物质类别发展只是一个方向,只能初步判断部分生成物,接下来就要通过元素化合价来分析其它的生成物。回到钠与水的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来看,很明显单质钠的化合价升高,就意味着有其它元素的化合价要降低,分析水中的氢氧元素,能发生化合价降低的只有氢元素,即有氢气生成。并在此同时根据得失的电子总数相同即可对生成的氢气及单质钠进行配平。此步要求能熟练运用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找准相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从而得出对应生成的物质或离子。多数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不太复杂,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情况:
例2实验室有时也可以用高锰酸钾与盐酸反应来制取氯气。
分析:反应物中有K+、MnO4-、H+、Cl-。根据题意知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那么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显然只有锰元素。由高锰酸根变化为锰离子,可得到:Cl-+MnO4-=Cl2+Mn2+,再利用得失的电子总数相同,得到:10Cl-+2MnO4-=5Cl2+2Mn2+
三、再以质量守恒及电荷守恒为准绳
经过前两步的梳理,化学反应式基本成形,此时还应注意反应体系的酸碱性,并通过电荷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最后的修订及完善。回到10Cl-+ 2MnO4- =5Cl2+2Mn2+,观察目前方程两边电荷情况,左边带12个单位的负电荷,右边带4个单位的正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定律以及溶液酸碱性可得:16H++10Cl-+2MnO4-=5Cl2+2Mn2++H2O,再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即可得到:16H++10Cl-+2MnO4-=5Cl2+2Mn2++8H2O。对于电极反应式也可用同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
例3酸性甲烷燃料电池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
分析:电池的正极反应物质是氧气,按正常思路O2变为 OH-,但该电池为酸性电池,只能生成H2O。按照化合价可知1摩尔O2得到4摩尔电子,第一步有:O2+4e-=H2O根据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还有H+,第二步有:4H++O2+4e-=H2O第三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有:4H++O2+4e-=2H2O。
一、无机反应的分类
1。四种基本类型
在初中阶段,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和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把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用A、B、C、D或其组合表示物质,这四类反应可简单表示为A+BAB(化合),ABA+B(分解)、A+BCAC+B(置换)、AB+CDAD+CB(复分解)。在化学教学中,这种分类方法对掌握单质、化合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认识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形成初中化学知识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学反应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四种基本类型只是对化学反应的初步分类,不能概括全部学过的化学反应,例如最常见的生铁冶炼Fe2O3+3CO高温2Fe+3CO2和甲烷燃烧CH4+2O2点燃CO2+2H2O都未能包括在内。
2。离子反应和分子反应
随着溶液导电性的研究和电离理论的发展,人们又根据参加反应的微粒把化学反应分为分子反应和离子反应两大类。分子之间发生的反应称为分子反应,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发生分子反应。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H++OH-H2O就最常见的离子反应。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离子方程式有两大特点:一是略去了未参与反应的离子,揭示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也更加简明。二是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以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前述中和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就能表示所有强酸强碱的中和反应。
3。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反应
自19世纪末发现电子到20世纪初形成原子结构理论,人们逐渐认识到化学反应实质上是反应物之间对价电子的你争我夺,最终导致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于是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又提出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和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分类可以概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分类的着眼点从原子、分子、离子到价电子,步步深入,是一种较基本类型更深层次的分类方法,也更加深入地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
在这种分类中,“氧化”已失去了字面上的意义,所以历来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明确氧化还原的辩证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在反应中电子有得必有失,而且得失相当。因此,氧化与还原相互依存。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多,容易相互干扰而产生负迁移。要明确概念的范围,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可表示为: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是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得到还原产物和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是还原剂表现还原性得到氧化产物。
电子得失是氧化还原的微观本质,化合价升降是宏观表现,被氧化、被还原是指发生了什么变化,“剂”“性”针对反应物而言,产物即生成物。
②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总是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发生反应生成弱氧化剂和弱还原剂,这与酸碱之间的强强反应规律是一致的。氧化还原的另一规律是化合价升降相等,电子得失总数守恒,这是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和氧化还原计算的依据。
③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没有严格界限
在化学上金属与非金属、酸与碱、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等都没有严格界限,中间都存在着某种过渡状态,从量变到质变。氧化还原与非氧化还原也是逐步过渡的。即使在非氧化还原反应中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电子偏移,只是这种偏移未能引起宏观上化合价的改变。例如中和反应H++OH-H2O,在反应物中H+与H原子相比少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OH-中相对多一个电子,有成对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但在生成物H2O中,电子对是共用的,也就是说H+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电子,可见,在中和反应中电子仍有一定程度的偏移,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并非“势不两立”,“是”与“非”是根据化合价是否改变人为界定的。
分类方法的演变反映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无机反应的三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其结果各异。应注意把握彼此之间的联系。如金属与酸溶液的置换反应是离子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而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是离子反应,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离子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也包括非氧化还原反应。
二、有机反应的分类
有机化学为什么能够自成体系?一方面是因为有机物是构成生物体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含碳化合物在结构上的特殊性。碳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2周期第ⅣA族,原子半径小,最外层的4个电子可形成4个共价单键,碳原子之间可以共价单键或双键、三键连接成碳链或碳环,因此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就可以成千上万,而当分子中原子种类数目相同时,又可能具有不同的结构,所以碳的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硅的最外层电子数也是4个,但由于半径大,Si-Si键长远大于C-C键,使之键能小,硅链难以形成,即使形成也不稳定。因此,在地球的演变过程中,“造物主”选择了碳原子构成有机物的骨架是必然的。由于有机物组成、结构上的特殊性,使得有机反应的分类不再沿用无机反应的分类方法,而是另立门户。
1。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无机物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元素组成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机物的组成简单,其反应基本都发生在官能团上。在中学阶段,有机反应也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取代、加成、消去、聚合。同样,由于有机物的多样性,这四种基本类型也不能概括所有的有机反应。
①取代反应
有机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如甲烷在光照下能与卤素单质反应。甲烷分子中的氢原子逐一被碳原子代替。
CH4+Cl2光CH3Cl+HCl……
值得注意的是取代与置换不同,二者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取代被限定为有机物的反应。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也有另一单质生成,而取代则与单质是否参与或生成无关。在有机化学里取代是有机反应中的一大门类,包括卤代、磺化、硝化、酯化及酯的水解等,以酯化为例:
CH3COOH+C2H5OH浓H2SO41CH3COOC2H5+H2O
这一反应的机理是羧酸失羟基;醇失氢原子,即羧酸分子中的羟基被醇中的烷氧基所取代。其逆反应酯的水解也属于取代反应之列。
②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们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乙烯使溴水褪色就是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CH2=CH2+Br2CH2Br-CH2Br,发生加成反应的主体是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被加成的物质可以是非金属单质(H2、X2等)或小分子化合物(H2O、HX等),加成反应的主体可以是不饱和烃,也可以是含氧、含氮的有机物(发生在CO或CN上)。三键的加成可分步进行,也可一步到位。如CHCH与X2加成可得二卤烯烃和四卤代烷两种产物。小分子化合物与不饱和烃加成时,氢原子和羟基或卤原子可分别加到不同位置的碳原子上,其加成规律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并未涉及,如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则可分析试题中的新信息确定。
③消去反应
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饱和化合物的反应叫消去反应,例如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生成乙烯CH3-CH2Br+NaOH醇1CH2=CH2+NaBr+H2O。对于消去反应需注意卤代烃的消去反应条件是与强碱的醇溶液共热,若改成强碱的水溶液则发生取代(水解)生成醇,对此要强化记忆,避免混淆。另外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还需符合一定的结构条件,与连接卤原子的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一定连有氢原子,否则不能发生消去,如CH3Br、(CH3)3C-CH2Br都无法发生消去。实验室用乙醇脱水制乙烯属于消去反应,这一反应温度应控制在170℃,若温度为140℃,则发生双分子脱水2C2H5OH浓H2SO41140℃C2H5-O-C2H5+H2O,此时未生成不饱和化合物,不属于消去反应,而属于取代反应。消去的逆反应是加成,但不能认为消去与加成是一对可逆反应,因为二者的反应条件完全不同。
④聚合反应
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的反应叫做聚合反应。聚合反应是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必由之路。在聚合反应中,相互结合的小分子称单体,反应后得到的高分子称聚合体。聚合反应又分为加聚和缩聚,不饱和小分子的聚合实质上是大规模的加成,这种聚合简称为加聚。如由丙烯制取聚丙烯:nCH3-CH=CH2催化剂CHCH3CH2发生加聚的单体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如丁二烯与苯乙烯混聚,这种混聚产物往往具有更优良的性能。另一种聚合叫缩聚,其单体至少是两种甚至更多。聚合时也未发生在不饱和键上,而是通过失去小分子而彼此连接成高分子。如脲醛树脂的制取nH2NCONH2+nCHO催化剂NHCONHCH2+(n-1)H2O这种缩聚反应可以看成是大规模连续发生的取代反应。蛋白质就是20种氨基酸按一定顺序、一定数目缩聚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2。有机反应中的氧化还原
烃及含氧衍生物的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当氧气充足时产物为CO2和H2O,当氧气不足时,也会有CO生成。通过测定完全燃烧时生成CO2和H2O的量可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并写出分子式。此外,在有机化学中,把醇、醛、羧酸的相互转化也称为氧化或还原:
醇氧化1还原醛氧化1还原羧酸
如CCH3OH+H2催化剂1CH3-CH2OH(还原)
关键词: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 化学反应 原理
化学反应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主要先解决两个问题:(1)反应所进行的方向和最大反应限度,以及外界印度对反应器平衡的影响;(2)化学反应进行的历程和反应速率。掌握反应器的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原理,对于灵活应用反应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的缩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1.缩合反应过程
缩合反应是由甲醛和氨基磺酸氨在酸性物质的催化下,生成环三次甲基三磺酸铵胺(俗称:铵白盐(CH2NSO3NH4)3)和水(H2O)。其具体操作过程为,在甲醛溶液中加入氨基磺酸氨,并在30℃温度下加入少量酸性催化剂(本研究使用盐酸),使溶液的PH值趋向酸性,然后反应器会自动进行化学反应,反应过程在半小时内完成,在反应结束后,加入一定量酒精进行稀释,析出铵白盐结晶,然后进行烘干、称重。
在缩合反应过程中,主要以盐酸为催化剂,并且要将甲醇溶液控制在一定的酸性PH值内,才能加速化学反应。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温度的控制,本研究采用30℃温度,其化学反应过程较快。如果温度升高,缩合反应会加快,水解反应也会加快,当温度上升至45℃后,水解反应过快,会无法控制,导致实验结果出现误差,降低铵白盐的析出率,因此要进行一定的温度控制。此过程中,有缩合反应和水解反应两个过程,其中95%的物质都参加缩合反应,水解反应只会使5%左右的铵白盐被水解掉。
2.缩合反应速度和速度常数测定
此研究中,缩合反应的速度测定方法采用化学法,在不同的反应时间内,将反应液用酒精进行稀释,从而让化学反应立即停止下来,然后计算析出物,从而来获得不同时间内反应物的转化率。为减少测量误差,通常有两种方法:(1)采用一次操作,分时取样。即每次缩合反应物为2L,然后在相同间隔时间内分次取反应液150ml,并迅速进行酒精稀释,析出铵白盐,烘干、称重。从而在一次实验过程中得到十几个数据,进行同一条件下的数据间的对比。(2)一次稀释法。即每次操作都用相同反应物的量,以及同样的操作方法,在预定时间内全部进行稀释,然后进行产物的测量。通过两种方法的试验比较,采用第二种方法测量更加准确,且相应的条件控制也较为简单。
2.1反应速度测定步骤:(1)测定反应物的初始浓度。首先取15g甲醛和57g氨基磺酸铵,取甲醛水溶液37.51g放入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的反应器中的,加热至40℃,然后将胺磺酸及0.5g盐酸放入到甲醛水溶液中,将反应温度控制在30℃,然后将150g酒精加入反应器中,冷却至5℃,进行分离、过滤,然后将析出的铵白盐进行烘干称重。缩合反应动力学具体数据见表1。
二、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的设计计算
根据上述研究,当反应温度为30±0.5℃时,加0.5g甲醛和0.5g氨基磺酸氨以及定量盐酸,其甲醛水溶液总体积为70.12ml。如果继续进行加料,假设70.12ml反应液会在5min内加完,那么反应液的流量为14ml/min。假设多釜反应器中每釜的体积为190ml,以后每一釜的反应都参照此设计,那么当甲醛的浓度降到0.97以下,才会使延长时间稳定,那么按照相关反应式:(7.12-0.97)/7.12≈0.8638,就需要甲醛的转化率控制在86%左右。
根据以上条件,进行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的设计。首先用三釜连续搅拌反应器进行试验。甲醛的原始浓度为7.12,那么每釜中,反应液的反应时间就是190÷14=13.6min,由表1,表2数据相关测算后,可以得出,此次试验中甲醛的转化率为84.5%,已经较接近86%,所以此次试验满足设计要求。而当用四釜连续搅拌反应器进行试验时,第四釜内的甲醛转化率已经达到90.88%,高于86%。由此可以得出完整的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
三、试验结果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进行简要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的设计。首先,将甲醛水溶液、催化酸、氨基酸磺胺加入到第一反应釜中,然后以此流入二、三、四反应釜,在所有反应结束后,导入酒精进行稀释,析出铵白盐,然后进行铵白盐的过滤、收集,后进行烘干、称重。并将滤出的稀释酒精进行回收利用,由此可以进行铵白盐的无限生产。
本研究耗费较小,且试验方法较为简单。而且各种条件满足的前提下,只利用四釜连续搅拌反应器就可以完成整个过程,操作较为便捷,而且稀释酒精可以进行回收利用,有一定经济效益。
四、结语
在进行多釜连续搅拌反应器的设计过程中,要对试验的相关条件进行控制和分析,保证试验结果。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反应的过程中,反应器中的自催化化学反应是否充分、完全,只有所有条件合适,整个反应过程才能保证高效,从而才能保证设计的反应器更加合理。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公式十分重要,需要进行相关公式研究计算,掌握酸性反应和催化反应的原理,从而进行反应器的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勇,张晓芳,毕勤胜.连续搅拌反应器中自催化化学反应的同步与控制[J].物理学报,2009(8)
[2]杨明,王彭年,赵民育.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的特性与设计(Ⅰ)[J].石油化工,2010(5)
[3]杨明,王彭年,赵民育.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的特性与设计(Ⅱ)[J].石油化工,2010(6)
脑科学以及心理学研究发现,浪漫的、轰轰烈烈的爱情是一种生物程序。生物学对爱情的解释是通过进化的力量主导,通过激素起作用,所有疯狂的行为只是为了把基因传递给后代,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的激素则是多巴胺。虽然文人穷尽了美好的辞藻来形容爱情,但对科学家来讲,那些长久的、忠贞的爱情不过是多种激素刺激下,在大脑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而已。 爱情的吸引是无法控制的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促进人对异性(也包括同性)情感的产生。但是促使多巴胺等大量爱情激素的分泌则来源于基因。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平时,多巴胺的释放是受抑制的,只有遇到大脑皮层“认可”的异性时,多巴胺才会大量分泌,使人产生“爱”的感觉,多巴胺也被称为“恋爱分子”。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在品尝巧克力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身陷爱中,并促使我们进行,以此繁衍后代。科学家揭示出了爱情在大脑中的位置,以及组成爱情的独特化学成分――多巴胺。研究同时表明,爱情带来的迷狂,在化学组成上,与人发疯的时候几乎完全一样。所以,那些表白“亲爱的,我爱你爱得发疯”的男女们,其实并没有夸张,他们在无意中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科学预言。 爱情为什么排他?
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基因是自私的,基因的唯一目的是存在下去。他在这个基础上总结了一个社会学假说“基因的自私性”――基因总是倾向于把自己传播得最广。基因的自私性解释了生物界弱肉强食的丛林规律:通过斗争夺取更多的空间,食物是为了能够养育更多的后代。基因的自私性还能解释雌、雄动物在性问题上的本能差异:雄性动物不直接生育,无法知道下一代是否亲生,倾向采取数量策略,跟更多的雌性生育更多的后代,从而直接保证基因最大限度地传播;雌性动物能够确认后代是亲生的,并且生育数量有限,倾向采取质量策略,跟最强壮(最聪明)的雄性生育有生存能力的后代,间接保证基因最大限度地传播。生育繁殖为什么会具有排他性呢?出于基因的自私性,虽然自己劈腿有利于基因的传播,但对方劈腿会分走共同后代的生存资源,不利于基因传播。低等生物通过严防死守的办法来实现劈腿、不劈腿之间的平衡,争
斗、争夺随时都可能发生。人类是具有理性思维的高等生物,能够有更好的办法:防止对方劈腿的砝码是自己先承诺不劈腿。为什么要与前女友划清界限,对配偶表忠心?基因的自私性或许能给出答案。 婚外情是怎么发生的?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狂状态。如此美妙的热恋不会持续太长,这是一个生物学的陷阱,它能确保人类有时间繁殖后代。因为那些激素不可能永远处于高水平上,你的身体也承受不了成天处于心跳加速中。平均30个月之后――最长不会超过4年,这些爱情激素的浓度高峰开始消退,你也就从热恋中清醒过来。通常依恋的稳定时间只有4年,因为4年之后,我们很可能又在街上、办公室等场所被另外的异性所吸引,被陌生人所打动。如果你不能把持道德上的标准,忘记了婚姻的义务和责任,就可能因为重新坠入情网而打乱正常的生活秩序,破坏原本美满的家庭。虽然情爱“依恋”通常的稳定时间是4年,但这并非是婚外情产生的正当理由,也不是人人都会由此发生“情变”,因为爱情毕竟还要受到道德伦理 、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
考查题型主要有: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反应热、焓变、燃烧热、中和热等概念及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判断;通过填空题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计算题考查键能的概念、盖斯定律的应用。
考点1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判断
例1 室温下,将1 mol的CuSO4・5H2O(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ΔH1;将1 mol的CuSO4(s)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ΔH2;CuSO4・5H2O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CuSO4(s)+5H2O(l), 热效应为ΔH3。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ΔH2>ΔH3 B.ΔH1
C.ΔH1+ΔH3=ΔH2 D.ΔH1+ΔH2>ΔH3
解析 根据题意可以写出:
①CuSO4・5H2O(s)=CuSO4(aq)+5H2O(l) ΔH1
②CuSO4(s)=CuSO4(aq) ΔH2
①-②即得CuSO4・5H2O(s)=CuSO4(s)+5H2O(l)
所以有ΔH3=ΔH1-ΔH2。
由题意知,ΔH1为正值,ΔH2为负值,所以ΔH3肯定大于ΔH1。
答案 B
点拨 这道题比较常规,但没有直接给出热化学方程式,而是需要考生将文字转化成方程式,这相当于顺带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普奥班学生解答这一题时正确率并不高,说明大家对文字的理解能力急需加强。这几年理综试卷长度普遍较大,试题的阅读量有加大趋势。
例2 工业上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与CO2进行高温重整制CO,已知CH4、H2和CO的燃烧热(ΔH)分别为-890.3 kJ・mol-1、-285.8kJ・mol-1和-283.0 kJ・mol-1,则生成1 m3(标准状况)CO所需热量为 。
解析 首先写出制CO的化学方程式: CH4+CO2=2CO+2H2。然后根据燃烧热的定义写出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①CH4(g)+2O2(g)=CO2(g)+2H2O(l) ΔH=-890.3 kJ・mol-1
②2H2(g)+O2(g)=2H2O(l) ΔH=-2×285.8 kJ・mol-1
③2CO(g)+O2(g)=2CO2(g) ΔH=-2×283.0 kJ・mol-1
①-②-③得:
CH4(g)+CO2(g)=2CO(g)+2H2(g) ΔH=+247.3 kJ・mol-1
也就是说每生成2 mol CO需要吸热247.3 kJ,那么生成1 m3 CO吸收的热量为[100022.4]×[247.32]=5.52×103 kJ。
点拨 这道题也是常规题,也没有直接给出热化学方程式,而是将燃烧热的定义蕴含在里面,与化学计算综合在一起考查。
例3 反应A+BC(ΔH0),②XC(ΔH
[反应过程][能量] [A+B][X][C] [反应过程][能量] [A+B][X][C] [反应过程][能量] [A+B][X][C] [反应过程][能量] [A+B][X][C] [反应过程][能量] [A+B][X][C]
A B C D E
解析 由反应A+BC(ΔH0)可知,A和B的能量之和小于X。由反应②XC(ΔH
答案 D
点拨 常规题只涉及一个化学反应,中间可能穿插活化能的问题,但这道题在常规题基础上向前走了一步,涉及到三个化学反应!增加了思维量,大大降低了靠猜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的概率。如果此题再增加一个干扰选项(如图E)就更好了。
考点3 盖斯定律与焓变
例4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6C(s)+5H2(g)+3N2(g)+9O2(g)=2C3H5(ONO2)3(l) ΔH1
2H2(g)+O2(g)=2H2O(g) ΔH2
C(s)+O2(g)=CO2(g) ΔH3
则反应4C3H5(ONO2)3(l)=12CO2(g)+10H2O(g)+O2(g)+6N2(g)的ΔH为( )
A.12ΔH3+5ΔH2-2ΔH1
B.2ΔH1-5ΔH2-12ΔH3
C.12ΔH3-5ΔH2 -2ΔH1
D.ΔH1-5ΔH2-12ΔH3
解析 将上述三个反应依次编号①②③,②×5+③×12-①×2即可得到总反应。
答案 A
点拨 这是对盖斯定律的常规考查,与以往试题不同的是,它引入甘油这类较大的有机分子,导致各物质的系数较大,错误率上升。类似高考试题还有:
白磷(P4)可由Ca3(PO4)2、焦炭和Si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获得。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2Ca3(PO4)2(s)+10C(s)=6CaO(s)+P4(s)+10CO(g) ΔH1=
+3359.26 kJ・mol-1
CaO(s)+SiO2(s)=CaSiO3(s) ΔH2 =-89.61 kJ・mol-1
2Ca3(PO4)2(s)+6SiO2(s)+10C(s)=6CaSiO3(s)+P4(s)+10CO(g) ΔH3
则ΔH3=2821.6 kJ・mol-1。
例5 糕点包装中常见的脱氧剂组成为还原性铁粉、氯化钠、炭粉等,其脱氧原理与钢铁的吸氧腐蚀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脱氧过程是吸热反应,可通过降低温度的办法延长糕点保质期
B. 脱氧过程中铁作原电池正极,电极反应为:Fe-3eFe3+
C. 脱氧过程中碳作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为:2H2O+O2+4e4OH-
D. 含有1.12 g铁粉的脱氧剂,理论上最多能吸收氧气336 mL(标准状况)
解析 脱氧过程就是铁的缓慢氧化过程,是放热反应,在此过程中铁作为电池的负极(Fe-2e-=Fe2-),碳作原电池的正极(2H2O+O2+4e-=4OH-)。铁生成Fe2+后还会继续被O2氧化,最终生成Fe3+,也就是说0.02 mol Fe最多可吸收0.015 mol O2。当然也可以不经过计算直接用排除法选D。
答案 D
点拨 此题较为传统,考查电池的正、负极及电极反应,但其背景不再直接给出原电池,而是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虽然我们经常见到食品袋中有个小袋,但不知为何物,细心的同学可能打开看过,研究过,那么,他就占了心理上的便宜。类似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关联的高考试题还有:
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2NH3(l)+H2O(l)+CO2(g)?(NH4)2CO3(aq) ΔH1
NH3(l)+H2O(l)+CO2(g)?(NH4HCO3(aq) ΔH2
(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 ΔH3
请回答ΔH3与ΔH1、ΔH2之间的关系是:ΔH3=2ΔH2-ΔH1。
例6 符合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且当X、Y、Z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存在焓变ΔH=ΔH1+ΔH2。满足上述条件的X、Y可能是( )
①C、CO ②S、SO2
③Na、Na2O ④AlCl3、Al(OH)3
⑤Fe、Fe(NO3)2 ⑥NaOH、Na2CO3
[X][Y][Z][+w][+w][+w][ΔH1][ΔH2][ΔH]
解析 从元素化合物的转换关系来看,③和⑥也是满足变化图的,但是其转换时各物质对应的系数不全是1,不能满足焓变关系ΔH=ΔH1+ΔH2。②中硫不能直接生成三氧化硫。
答案 ①④⑤
点拨 此题也是考查盖斯定律,但是它将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转换关系融合进来了,而且考查物质系数的方式较隐蔽,试题很有新意,也有难度。不过,原高考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这种考查方式又大大降低了难度。
考点3 反应热、中和热、燃烧热的考查
例7 有关中和热的测定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热测定准确性的关键是 。
(2)做1次完整的中和热测定实验,温度计需使用 次,某同学为了省去清洗温度计的麻烦,建议实验时使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酸和碱的温度,你是否同意该同学的观点,为什么? 。
(3)写出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表示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为57.3 kJ・mol-1) 。
(4)倒入溶液的正确操作是( )
A.沿玻璃棒缓慢倒入
B.分三次少量倒入
C.一次性迅速倒入
(5)使硫酸与NaOH溶液混合均匀的正确操作是( )
A.用温度计小心搅拌
B.揭开硬纸片用玻璃棒搅拌
C.轻轻地振荡烧杯
D.用套在温度计上的环形玻璃棒轻轻地搅动
(6)若不用任何材料填充在大小烧杯之间,所测得的中和热(ΔH)将 (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 (1)保温
(2)3 不同意,因为不同温度计误差不一样
(3)[12]H2SO4(aq)+NaOH(aq)=[12]Na2SO4(aq)+H2O(l)
ΔH=-57.3kJ・mol-1
(4)C (5)D (6)偏大
点拨 此题似乎是常规题,其实与以往的考试出发点完全不同,此题考查的是实验细节,没有做过此实验的同学很难得高分。比如,怎么加溶液?什么时候使用温度计?怎么搅拌?最后一空还要注意ΔH的符号是负号。关于实验细节的考查,是实验题命题的方向。
考点4 键能的简单计算
例8 已知:P4(g)+6Cl2(g)=4PCl3(g) ΔH=a kJ?mol-1
P4(g)+10Cl2(g)=4PCl5(g) ΔH=b kJ?mol-1
P4具有正四面体结构,PCl5中P-Cl键的键能为c kJ?mol-1,PCl3中P-Cl键的键能为1.2c kJ?mol-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P键的键能大于P-Cl键的键能
B.可求Cl2(g)+PCl3(g)=4PCl5(g)的反应热ΔH
C.Cl-Cl键的键能为[b-a+5.6c4]kJ?mol-1
D.P-P键的键能为[5a-3b+12c8]kJ?mol-1
解析 原子半径P>Cl,因此P-P键的键长大于P-Cl键的键长,则P-P键的键能小于P-Cl键的键能,A项错误。利用“盖斯定律”,结合题中给出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求出Cl2(g)+PCl3(g)=PCl5(g) ΔH=[b-a4]kJ・mol-1,但不知道PCl5(g)=PCl5(s)的ΔH,因此无法求出Cl2(g)+PCl3(g)=PCl5(s)的ΔH,B项错误。利用Cl2(g)+PCl3(g)=PCl5(g) ΔH=[b-a4]kJ・mol-1可得,E(Cl-Cl)+ 3×1.2c-5c=[b-a4],因此可得E(Cl-Cl)=[b-a+5.6c4]kJ・mol-1,C项正确。由P4是正四面体可知,P4中含有6个P-P键,由题意得,6E(P-P)+10×[b-a+5.6c4]-4×5c=b,解得E(P-P)=[2.5a-1.5b+6c6]kJ・mol-1,D项错误。
一、教材和教学对象分析
1.教材地位
化学反应限度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必修1中对可逆反应已有介绍,但对于大部分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都有反应限度,学生接受还有困难.
二、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可逆反应的概念,了解可逆反应的基本特征.
②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平衡状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帮助学生领悟化学反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②利用图形分析体会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分析交流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可逆反应.
3.教学难点
(1)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可逆反应的限度问题.
(2)通过图形分析了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4.教学过程
【设疑】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设计意图:从工业生产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
【情境导入】回忆钠与水、氯气溶于水的反应现象,书写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回忆旧知识建立新知识体系.
【总结】很多反应都像氯气和水反应一样,是有限度的.
【活动与探究】氯化铁溶液与碘化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1:向碘化钾溶液中加氯化铁溶液.
实验2:在反应1的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实验3:取2的上层清液,滴加硫氰化钾溶液.
【设问】实物投影展示不同学习小组实验现象的差异,为什么实验3的颜色深浅会不同呢?
【追问1】试剂量加的多了颜色会加深,说明什么呢?
【追问2】化学反应限度是孤立的吗?
【总结】化学反应到达限度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产生思维碰撞,激发探索热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达到对问题全面、深入的认识.
【板书】一、可逆反应
1.定义:在同一反应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2.可逆反应方程式的连接号: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可逆反应?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把3 mol氢气和1 mol氮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反应能够得到2 mol氨气吗?
【总结】3.可逆反应的特征:
(1)反应有一定限度.
(2)反应物和生成物共存.
设计意图:回顾知识总结可逆反应,培养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设计对应练习,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议一议】对于一个可逆反应,当反应达到最大限度时,是否就意味着反应停止了呢?
【交流与讨论】
(1)反应开始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哪个大?v(正)和v(逆)哪个大?
(2)反应进行时,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v(正)和v(逆)怎样变化?
(3)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C(反应物)和C(生成物)如何变化?
(4)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设计意图:速率与时间的动态变化图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板书】二、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到一定程度,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讲述】化学平衡不是停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板书】2.化学平衡的特征:
①研究对象:可逆反应
②前提条件:一定条件
③内在本质: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零
④外在特征:各物质浓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规范知识体系.
【思考】为什么用增加高炉高度的办法不能减少炼铁高炉气中CO的含量?
【学生回答】高炉炼铁是一个可逆反应,一旦达到平衡,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含量是一定的.
设计意图:使知识得到升华,培养学生化学严谨性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作业】1.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事例,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2.如果你是一家合成氨工厂的厂长,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结合本节所学回答)
设计意图: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巩固本节知识,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教后反思
《化学反应限度》在必修阶段的学习要求较低,能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即可.学生学习过后常有这样的想法――“化学反应限度有什么用?”,因此,我们采用生产中的例子,创设情境,引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师设想”的问题,感受到学习的收获.
在现行高考模式下,化学学科的学习时间被大大压缩,化学教师更应该立足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们把“活动与探究”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学会从观察中获取信息,从思考中发现问题,从合作讨论中获取知识.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较容易得出“化学反应存在限度”这个结论.将不同的实验现象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究地热情.为什么氯化铁溶液的用量是5~6滴?两种反应物的用量能否颠倒?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反应限度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高层次的思维品质,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严谨性.
可是,当虎妞终于到来后,张嘉译发现一切都失控了,生活脱离了他原先设想的轨道,朝着一个自己完全未知的方向滑去。他自己,也发生了种种意想不到的神奇化学反应……
闺女是个计划外产物
张嘉译跟王海燕都离过婚,都没有要过孩子,因为他们不太喜欢小孩,也不那么想生小孩。实际上,他们俩之所以能一拍即合,在不要小孩这个观念上达成一致是个重要原因。
结婚那年,张嘉译37岁,王海燕38岁。对女人而言,这个年龄怀孕已经很危险。不想要加上不能要,两人做好了当丁克夫妻的准备。他们没做过任何“植树造林”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作息嗜好,都跟健康扯不上关系。不工作的时候,王海燕爱酒,经常和一帮酒友推杯换盏,张嘉译则是同一帮牌友在牌桌上一熬就是大半夜。他们觉得这种没有孩子、自主娱乐的生活其实也挺有味道。
就在没提防的时候,虎妞来了。那时两人正在同一个剧组拍戏,都不确定这孩子到底能不能要。不要吧,未免不人道;要吧,是在剧组拍戏时怀上的,也不知道那几天她妈有没有喝酒、她爹有没有熬夜,两人谁都不敢保证产品质量到底如何。
后来王海燕拍板了:都这样了还能扎下根来,质量应该不错。先怀着试试,过段时间去做详检,正常的话就生。也不知是不是怕被爹妈当作劣等产品处理掉,小家伙在医生面前表现得格外给力,一切正常。
与播种环境艰险一样,生长环境也很不乐观。那时候新戏刚开机没多久,导演刘惠宁和太太陈小艺又是张嘉译夫妻俩的好朋友,王海燕中途退出回家养胎显然有点坑朋友。所以,全剧组就只有当事人知道怀孕的事情,王海燕跟没事儿人一样不动声色地瞒着所有人。她怀孕后身材变化不明显,再加上宽松的衣服遮掩,直到杀青都没人发现这事,那时她已经怀孕6个月了。
王海燕真正意义上做孕妇只有3个月,没像别的孕妇一样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更没有戒这个补那个如临大敌。除了暂时戒了酒、每天吃点叶酸片之外,她几乎没有开过什么小灶。因为自我要求低,她对张嘉译也没诸多要求。除了不能在卧室抽烟、晚上不能在12点以后回家外,张嘉译的日子跟单身男人没啥区别。
王海燕没有住院待产的过程,除了定期的产前检查必须去医院,她一直住在家里。张嘉译觉得医生的话信不得,一分问题会被扩大成十分,真要把医嘱当真话听,吓都要吓出毛病来。所以,那些诸如抽羊水抽血之类比较吓人的检查项目,他一律拒绝。夫妻俩都坚信,一把年龄还能怀上并能留住的孩子,一定不会有啥毛病。
就在这对不负责任的父母"只要别有啥毛病就好"的低标准期待下,虎妞降临了,6斤3两,一切健康。她妈抱着她喂奶的时候,张嘉译捏捏她软绵绵的小手小脚小脸蛋,恍若一梦:这就当爹了?在纯属意外的情况下歪打正着,有了个一切正常的女儿?
有了女儿,再不敢坐飞机
按照张嘉译的家庭情况而言,养孩子是件很轻松的事情,只要舍得花钱,月嫂保姆请回家,做父母的就可以无事一身轻。但很快张嘉译就发现,自己被这孩子黏上了。
虎妞认生,无论是资深月嫂还是经验丰富的保姆,她全不要。别人抱过去她就嚎啕大哭,唯独张嘉译和王海燕抱着她才消停。好不容易哄睡着了,一放到儿童房的床上,她马上惊醒,非得在主卧的大床上占据一席之地才心满意足。
洗澡也一样,月嫂刚开始给她脱衣服,她便放开了嗓门;换了张嘉译跟王海燕,马上破涕为笑。在澡盆里用手打得水花乱溅,她是开心了,可张嘉译跟王海燕这对无育儿经验的大龄父母,经常一边洗一边嘀咕:胳膊上的肉褶子扒开洗干净了吧?你没洗吗?我以为你洗了呢?
洗完擦净后用爽身粉扑成一个大冬瓜,虎妞躺床上冲爹妈傻笑,像一朵花。
得知张嘉译当爹后,铁杆牌友把他抛弃了。起先他还觉得奇怪,怎么没人叫自己打牌了。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主动报名,人家一口回绝:“你老老实实在家带孩子吧。”
手痒啊,一天晚饭后他忍不住到一个牌友家过瘾,还没打上半小时,王海燕的电话来了:“虎妞哭了,不吃也没拉,怎么也哄不住,你回来看看吧。”难道是病了?张嘉译回家后抱起虎妞不到一分钟,阴天转晴,虎妞冲张嘉译直乐。
只要张嘉译在外边打牌,虎妞就在家开演唱会,老爹一回家就谢幕。虽然心里对这个闺女干涉老爹的个人爱好颇有微辞,可抱起她来、见她裂开嘴笑得牙龈清晰可见,张嘉译些微的不满就不翼而飞了。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黏着妈,虎妞却是黏着爹。王海燕经常在给虎妞换尿布时拍她的屁股,骂她是个养不熟的小白眼狼:“住我的肚子喝我的奶害我挨刀,哭起来的时候一点儿也不由我控制。到了你爹怀里,最多3分钟就破涕为笑。”
大概是虎妞4个多月的时候,张嘉译去广州参加一个会。上了飞机后,他忽然非常害怕。他不是第一次坐飞机,也遇到过飞机在气流里颠簸的状况,以前好像啥都不担心,更不会觉得恐惧。可那次,当飞机从爬升转为平飞造成突然失重的那一瞬间,他心里很恐慌,第一反应是千万别出事,否则虎妞怎么办?就这样,他胆战心惊了一路。等到广州的活动结束后,他买了张火车票,他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勇气去坐飞机了,宁愿慢一点,也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安全。
这种改变有点排山倒海的架势,而且似乎不受他的控制。比方说,张嘉译对车这个东西没啥追求,一直以来开的都是一辆陈小艺换车后卖给他的二手奥迪,没有ESP电子稳定系统,气囊只有两个。张嘉译以前一直觉得这车挺好,从没动过换车的念头。有了虎妞后,他再开这车就觉得心里忐忑不安了。
他去了一趟亚运村车市,买了一台全新的奔驰SUV,十个安全气囊,齐全的主被动安全系统,有专门的儿童安全座椅插口。
从大男人变成小男人
只要虎妞在车上,张嘉译开车就格外温柔,轻轻起步提前制动,一招一式堪比最标准的驾驶教程。一家人回西安探亲时,张嘉译在高速上驾车最高不超过90迈。
以前的车上有个方向盘锁,棒球棒那么粗的全钢材质,张嘉译总在想,要是遇到打劫的不良分子,这个锁马上可以变成防身武器,抡起来就能砸破头。但现在,他似乎连这种血性都没有了,新车上没有准备类似的武器。尤其是在带着虎妞出去时,张嘉译总在外套兜里搁两千块钱,最坏的打算是一旦遇到劫道的,马上以最快的速度掏出钱双手奉上。他不是怕抗争,可就算自己把歹徒全都收拾躺下了,虎妞受点儿轻微伤,他也觉得不值。
张嘉译终于向医生屈服了:每个月带着虎妞去儿童医院做常规检查,医生说缺钙马上去买补钙的药,医生说要接种疫苗绝不敢漏针,医生建议吃什么立即买什么,医生说什么东西吃了不好马上拒绝它进门。
张嘉译跟虎妞似乎越来越心有灵犀:虎妞带着笑声的哭,是尿裤子了;长气的哭,是饿了;哼哼唧唧的抽泣,是困了;干嚎,是想出门转悠了;一边扭动身子一边短促地哭叫――那是不想被张嘉译抱在怀里用胡子扎了。
虎妞会说话了,便开始指挥张嘉译:要便便了、要吃要喝了、有什么企图了,“爸爸爸爸”地叫着就过来了。张嘉译也完全适应了这种随时随地应付孩子突发状况的局面,每次出门,他都得先清点一下随身小包里面的必备物品:纸巾、时令水果、水瓶、点心、小玩具、数码相机……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俱全。
张嘉译似乎越来越胆怯。在虎妞学会走路后,他的心就永远处于一种悬在半空中的状态。家里凡是有那么点儿风险的物品,就全都被转移到了海拔1米5以上的地方。见虎妞在家里跌跌撞撞窜来窜去,他就下意识地呼吸急促,随时做好伸开双手去扶她的准备。
带孩子很累人,但很值得,你对她付出了多少,她就能给你多少欢乐作为回报。每当虎妞笑颜如花地冲着张嘉译奔过来的时候,他就觉得心里有一种很温暖的满足感。
让张嘉译没办法忘记的是,有一次吃晚饭时他跟王海燕说呆会要出去一趟,虎妞坐在边上听见了。等到张嘉译出门时,发现回家时脱在玄关处的鞋子找不到了。他从虎妞的儿童床下边把鞋子找了出来,这应该是虎妞为了把爸爸留在家里,把他的鞋子藏起来了。那一刻,张嘉译有一点想流泪的感觉。
有时候想想,张嘉译觉得自己好像变了个人。以前他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特别爷们的硬汉,但现在,他觉得自己很脆弱,很敏感。比方说偶尔需要离开家一段时间,他是不会把虎妞的照片放在钱包里的――因为看到照片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她,越想越难受,越难受就越想回家。
关键词:化学反应的方向;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3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设计思想
以“从具体的知识传授到核心观念建构,从知识解析为本到基於学生认识发展”为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中“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要求,从本节涉及的“化学反应的方向、焓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的概念、熵变与反应方向有关的概念”等具体知识的教学,上升到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化学反应的方向可以用反应体系的某些物理量的变化作判据;和自然现象一样,化学反应一般由‘高能’趋向‘低能’、由‘有序’趋向‘无序’等”;从对“焓判据”和“熵判据”的知识解析,上升到通过举证的方法进行证实或证伪,从而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
2、教材分析与比较
本课题内容属原理性知识,在现行3种版本的高中教材《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中都有体现,但有关内容的编排顺序有所不同(见表1),人教版是按“速率化学平衡(限度)方向”的顺序,意在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要用到焓变和熵变知识,需要对化学反应的实质有更多的领悟,所以把它放最后,以知识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从内容的难度考虑;鲁科版是按“方向限度速率”的顺序,旨在反映化学反应研究的一般思路,即对一个任意设计的化学反应,首先需要判断的是,它在指定条件下有无可能发生,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有可能发生;对於有可能发生的反应它的限度如何?最后是反应实际进行的情况还涉及反应的速率问题,即从化学反应的一般研究过程考虑。苏教版是按“速率方向限度”的顺序,考虑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在必修教材《化学2》的学习,已经能定性地认识化学反应有陕有慢,知道许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即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
3种版本的教材,虽然在编排和呈现方式表现不同特点,但在内容上都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在知识的深度上没有过高要求。从化学反应的自发性、焓变和熵变与化学反应方向的关系等具体内容出发,突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促进学生对化学反应原理更全面的认识为根本目的。同时,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留下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不必拘泥於某一版本的教材,可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通过经验和直观体验,认识自然界中的自发过程及特征,并迁移到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形成“化学反应存在方向”的认识。
(3)通过归纳的方法,知道H<0有利於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并通过“证实和证伪”的方法,认识焓变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
(3)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和体验,知道“熵”可用来描述体系的混乱程度,认识S>O有利於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惟一因素。
[提高性目标]
(4)学会从现象分析到理论探究的科学方法,形成“―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趋势,并不意味该条件下反应能实际发生”的观念。
(5)通过分析和概括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初步认识这两个因素不是孤立而不相互关联的,形成对事物发展或变化整体认识的观念和全面分析的方法。
(6)通过基於“熵增原理”上的类比体验,强化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教学重、难点
焓变、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四种,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在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时,学生常遇到以下困惑:
1.氧化还原反应、中和反应等反应为什么不属于反应基本类型?
2.有很多反应为什么没有相应的反应基本类型?
3.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为什么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4.碳酸盐与酸的反应被认为是复分解反应,这是为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机械地利用概念来解释,缺乏说服力,而且第四个问题用概念无法解释,因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第四种反应有三种化合物生成。
二、问题的解决
欲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反应基本类型”内涵和外延。
(一)探究所描述的化学反应信息
从具体实例来探究“反应基本类型”所描述的化学反应信息。
1. 3Fe+2OFeO,化合反应――几种成分(Fe和O)结合在一起。
2. 2Fe(OH)=FeO+3HO,分解反应――结合在一起的几种成分(Fe、O、H)分开。
3. Fe+CuSO=FeSO+Cu,置换反应――一种成分(Fe)替换另一种成分(Cu)。
4. 2Fe(OH)+6HCl=2FeCl+6HO,复分解反应――正价态成分(Fe和H)或负价态成分(OH根和Cl)相互交换。
四种基本类型都是通过成分组合方式的变化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这就是“反应基本类型”的内涵。而氧化还原反应是通过电子的转移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中和反应是通过酸碱性的相互消除来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它们的内涵与“反应基本类型”不相符合,所以都不把它们列入“反应基本类型”的范畴。
(二)反应基本类型外延
“反应基本类型”的外延只有四种,面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的外延太窄了,部分反应特别是很多的有机化学反应被排除在“反应基本类型”之外。如同很多观众到了一个小剧场,位子不够,一部分人无法对号入座。所以像这样的情况,并不意味着它们根本上没有相应的反应类型,只是目前还不能对它们变化的特点进行恰当描述罢了。
查现代汉语词典,“基本”的含义有:①根本:人民是国家的~。②根本的:~矛盾。③主要的:~条件~群众。④大体上:大坝工程已经~完成。用“基本”来修饰反应类型,是哪种含义呢?是“根本”(最重要的意思)的反应,其它反应都不重要?是“主要的”反应,其它反应都是次要的反应?无论选择那种含义,都不合适。
(三)初步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反应基本类型”的叫法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应该变通了。
分子式现在改称化学式,原子量、分子量现在改称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质量百分含量现在该称质量分数,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什么不作合理的变通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描述化学反应,都应该是正确的,都应该属于反应类型里的一种。如果将“基本”去掉,改成“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中和反应,以后要接触学习的离子反应、放(或吸)热反应、可逆(或不可逆)反应、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磺化反应、基元反应等都可纳入反应类型的范畴。它们如同百花园里的一朵朵奇葩,本应争芳斗艳,何必人为地制造出“一支独秀”呢?因此同一反应应当可以属于几种反应类型。如3Fe+2OFeO的反应类型,既可以说是化合反应,又可以说是氧化还原反应,还可以说是放热反应;2Fe(OH)+6HCl=2FeCl+6HO的反应类型,既可以说是复分解反应,又可以说是中和反应,也可以说是放热反应,还可以说是离子反应,还可以说是无机化学反应,等等。答案灵活开放,就不会给学生带来那么多的困惑。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比较抽象,与化学方程式的联系不如其它三种类型直观。该反应过程是双方先离解,再相互交换成分,前一过程便是该反应得名的由来。整个过程可归结为“两边结合,中间结合”。例如:
按照这种方式解释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就直观了。比如,如果CO与NaOH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则过程和结果应该是:
而实际是CO+NaOHNaCO+HO,所以这类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