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间美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等美术形式而存在的,具有原发性的,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美术形式。千百年来形成的将艺术强分尊卑,将民间美术视为粗俗简陋东西的观念使民间艺术的活力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民族美术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凝集和结晶。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㈠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㈡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①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②童虽其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㈢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在这种状况下,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但实际上,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求,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混淆了媒体的视听,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注释:
①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2年。
②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齐鲁书社,1981年。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年
2张少侠,《亚洲工艺美术史》,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关键词: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皮影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是在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的综合静态艺术基础上,加上舞蹈、表演等动态造型艺术的展示过程。民间艺术表现形式经由民间艺人予以融合与创新,成为表演和观看、制作和操作的综合造型艺术,人的参与使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变得更加有活力。
一、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样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形态随意、自由,并有着自己的思路和准则,综合起来却离不开这几个方面:创意式、对称式、散点式、意象式、时空交错式。
1.创意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在一定程式的基础上,以随意性强为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构图创意无限。艺人们的构图技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写生训练,多是以心记口授的方法代代相传,因而在形象造型上有着程式化的口诀。如表现人物高度和体形的有“立七坐五盘三半”、“文胸武肚”;表现人物体态的有“男熊背女蜂腰”;表现动物的有“马嘴戥子形,牛嘴包天下”。然而具体到作品创作时,凭借手的感觉,以艺人对故事人物的理解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奇思妙想创作而出。由于艺人个体的审美差异,附带上地域文化色彩,方产生出形态各异的造型样式。
例如福建的江家走老艺人在创作媒婆这个角色时,认为媒婆的工作是东家走、西家串,免不了要劳累上火而头疼,所以在偶人头部的太阳穴处给予特别设计,将日常人们用来止痛的膏药贴在此处,别出心裁的设计将媒婆的职业特殊和辛酸跃出造型之外,以喜剧的效果使观众产生怜悯之心。
2.对称式
民间艺术创作最完美的平衡形式,就是对称。
对称可以产生一种极为轻松愉快的心理反应,它给一个形注入平衡、匀称的特征,从而使观看者身体的两半的神经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满足了眼动和注意活动对平衡的需要。[1](P119)对称构图是图形中最古老的构图方式,大量运用在皮影、面具、风筝、灯彩等形式中,使形象稳重大方,完美和谐,传达了民间艺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风筝、风转轮一类的手工纸扎制品,它们大都要顾及作品的各个角度的观察方向,有的还要考虑使用时候的效果,因而创制手法、形象结构都极为丰富。对称式造型又可分为“对称式外张”和“对称式内敛”,即离心式和向心式对称造型。
图1是一组社火脸谱,在勺状的木料上刻画面部造型,夸张面部结构,添加多种设计元素和吉祥图案进行组合,形成对称的构图,正中画上祥瑞符号,在这个意味长寿的马勺脸谱上,两边对称地画有莲蓬,寓意多子,头顶眉心处是寿桃造型,桃的中央是图1篆字的“寿”头。整体上看,马勺社火脸谱是把人们的美好愿望用象征组成的符号布置在这个载体的周围,形成圆满均衡的构图,将祥瑞的信息传达给祝愿对象———人。这种构图大多分布在风筝和灯画造型里,以表现场面和情节性内容,特别是在以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为题材的美术品中,虽然有人物关系,有场面,但是布局却是按中心与四周均衡的方式来构图,周围总是填满了各种象征性的符号来装饰,一方面表达多种的意念,一方面在构图上体现圆满、丰富的审美理想。[2](P70)3.散点式散点式构图是以平面展开的形式表现三维的效果,它的特点是不固定视点,人的视点要围绕对象运转,因而能够对对象的侧面及背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现。
皮影造型是在平面材质上追求三维空间的立体造型,这种空间效果不是通过远近、虚实的假象空间和幻觉空间表现的,而是要让观众的眼睛自己调节分析选中的形态,归纳出大概的结构关系,略去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例如桌子的造型并不是今天的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而是距视线最近的桌沿最小,远处的桌沿变大。这种近小远大的结构关系需要观者将平视的目光抬高,才能找到平衡;殿宇的表现手法是环行展开式,将屋脊和装饰一一展现,而正常平视时看不到屋宇上面的构造;椅子是侧向3/4摆放,人物面部虽然正侧但是腰部已经转向了7分侧,人物坐在椅上的就形成了矛盾关系,却没有引起视觉上的不合理。这是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审美原则的体现,观者可平视、仰观、俯视、侧看均是合情合理的。
4.意象式
《周易》所谓“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即将客观世界的“象”反映到人脑,经过思维过程再创造出“形象”。大凡能够表示福禄寿喜等祥瑞的植物、动物、纹样均可作为意象构图任意增减,如根据梅兰竹菊虽生长于不同季节,但都具有高洁的品质意象,与花瓶配置一起组成画面来代表四季平安兼有品格的象征,旁边还可以任意搭配上一些八宝图案组成富贵吉祥之意。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在物与意象的关系上是以切身感性与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将意的表达游于物外,要求主体要长期观察偶然得之,就是要具有审美的能动自觉才能有创造自由,创意出有意味的形象。如果沉溺于物象不能自拔,那么创作思想易被物象所奴役,而逃不出原始物象的窠臼。这种构图方式符合荀子提出的观点:审美主体要“重己役物”,而不要“己为物役”。民间造型不追求“形似”,而力求传神的构图思想与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两首》之一)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也正是得益于中国画的精神。
5.时空交错构式
自由时空的造型方式,以写意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为了表达某种意义,可以将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作为符号尽情组合,使图形处于的矛盾空间状态,将不同视觉元素同处一个环境之中,并从多角度去理解几组不同事物。
例如皮影人物的侧面头像上画着正面的双眼;社火脸谱中面部基本造型和象征吉祥的符号会同时描画在脸部;在厅堂挂的宫灯上绘有竹、菊、瓶,表示竹报平安、居安;蝙蝠风筝上,会加上寿桃和祥云,表示福寿、祥瑞;这里蝙蝠夜间出行,桃是在夏季结果,云是白天才有,将其所代表意义的目的进行嫁接组织在一起,皆无时空的束缚。这种时空交错的“平面”表现,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是通过对物象之间的意象联系和感性理解来解决多维感受。
民间工匠常常利用时空交错的构图来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和局限,以获得精神自由,在创作中以自我为中心去改造大自然,随心所欲地创造着理想化的形象。可以看出,人类以万物之灵的自信,有着主宰自然万物的自由,可以创造万物,可以驱使神鬼,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将百兽之王的狮子变成可爱的形象,可以将四季果蔬纳于一堂,这些非写实形态展现了人类改变世界的理想和无法实现时的心灵慰藉。劳动人民在贫苦的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得到满足。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是劳动人民的艺术,也只有在充满希望和不满足现状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创造力。
总之,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以其静态的造型结构传达了平面到立体的综合形态,以完整的构图和造型审美传递着民间文化和信息,是与民俗与民间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艺术。无论物质生活如何丰富,工业文明如何发达,都是无法与之抗衡的。
二、民间美术综合造型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表现是借助与静态形象结合着的唱腔、乐曲、表演等动态形式来传达审美情感,通过“动态造型”的特长来表现人类精神体验的一种形式。是瞬间的、稍纵即逝的形体造型艺术的延伸,它能够通过表演中形体造型和连贯的动态表现现实生活。在凝重的或轻快的节奏中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民间美术综合造型的动态造型是表述人类心灵的“动态语言”,这里包含生命、情感、运动和情绪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任何其他民族艺术形式难以模仿的。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的装饰性图案按照本民族的视觉逻辑,通过色彩和线条规律激发动态造型的联想,再现民族特有的生命形式。缺乏对民族情感的深切体验,也就无法去体味动态造型的深层内涵。动态审美特征中所具有的象征性、空间假定性、细节逼真性、夸张性和程式性都是具有一定符号性的语汇,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和艺术体现。
1.象征性
在综合造型的动态运动中,象征性模式是借助一定寓意形式来表达造型特指的表意方式。综合造型完成了静态的表意功能之后,其内在的因素和形象刻画会在运动过程中继续再现,由民间艺术家经过丰富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共同加工,通过隐喻、暗喻、拟人化、符号化、写意、对比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语言和肢体表达,使内容充满“意味性”,这些增强美感的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想象,当观者通过联想寻找到某一层意义时,会因与象征本义契合而获得心灵愉悦感。
傩的象征意味不仅体现在面具形式,还以角色的形体动作、装束等形式象征人类某个阶段的生活场景。无论是傩祭仪式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意。在傩文化背景下,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要遵守其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如制作面具完毕不能马上投入使用,要先举行开光的宗教仪式,目的是为了赋予木制面具以生命,使它们从木制品演化为神的象征;摆放面具要用专门的箱柜收藏,取用面具之前要有开箱仪式;演出结束后,仍需举行封箱仪式,这些古老而固执的仪式,正是傩戏及其面具所具有的象征色彩。又如戏曲人物中生、旦、净、丑的面部造型,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塑造人物性格,将人物性格以剽悍、狰狞、威武、深沉、狂傲、奸诈、滑稽、正直、刚烈、慈祥等造型形态来代替语言功能,使人物一出场就兼具象征意味。通过动态造型的象征和模拟使观众在欣赏剽悍狰狞和细润纤柔之美的同时品味民间艺术之美。
2.空间假定性
空间假定性是戏曲中常见的一种表演形式。戏曲表演中,由于场景限制,不能随时更换背景,或背景不能充分展示表演所需的场景,频繁更换场景会使观众厌烦,所以设计一系列假定动作来配合假定场景,延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而舞台化的动作加深了表演的真实性和观赏性。木偶戏和皮影戏吸收继承了戏曲的高度假定性这一艺术特色,在空间中虚拟场景,借助表演使观者去想象。如一个圆场可代表千万里路,拿上一根马鞭上下一挥,绕场一周,千万里即可在瞬间完成;一次上下场则象征数十载。这其间场景的转换过程在观者的大脑中已进行了加工和完成,不需要文字或特意表述。而皮影戏中腾云驾雾的场景,只需在人物脚下放一朵祥云便可意会。这种依靠形体的假定动作和引导,使舞台表演的有限空间在人脑中无限拓展和联想,丰富了动态造型的艺术表达。
3.逼真性
逼真性在民间美术综合造型中是通过模仿人或动物等形象的姿态、造型传达一定的情节和内容,有助于艺术表达的深度。舞台表演常常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木偶和皮影戏中所模仿的人物形象和形体动作同样具有表现力量。他们的整体特点是写意多于写实,幽默多于叙事,夸张与写实融于一体,力求逼真地表现细节。如“脱衣”“喷火”“缩颈”“脱帽”“斟酒”等生活细节,强化人物形象的表演,既真切又夸张有趣。如木偶中人物持一条马鞭在舞台上时缓时急地走动如同骑马在旷野中,常常给观众一种特殊的美感与。
从木偶发展的历史分析,木偶表演实际是以追求酷似人的表演为目标。自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奴隶殉葬的习俗产生陶俑;战国时代(公元前476-前221年)开始出现供人娱乐的乐俑;而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乐俑已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三国时代(公元220-280年)出现了技艺精湛、模仿人的歌舞杂技表演的木偶戏———“水转百戏”,它利用水流的力量,使木偶能在水力推动下表演击鼓、吹箫、掷剑、倒立等节目。
这种“水转百戏”其实是直接模仿西汉时代由人表演的歌舞、杂技之类的“百戏”。由此可见,木偶表演先是模仿了人的表演动作,然后才随着人戏表演的成熟,采纳人戏的因素而形成独特的木偶戏。
民间灯彩有观赏灯彩和表演灯彩之分。表演灯彩中有龙灯、狮子灯,蛇灯、鲤鱼灯、蚌壳灯、跑马灯、茶灯、花篮灯、彩莲船等,主要是配合灯彩的舞蹈、小品,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欢度元宵佳节。如狮舞,因为常和人们观赏灯彩时同时进行表演,所以往往叫做狮子灯。这是一种以人来扮兽的古老艺术形式。狮舞中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作大狮子,一个人钻进狮头里,双手托狮头,另一人藏于其后,两人身上披着用黄麻做毛的布制外套,还有一人扮武士,手持彩球逗引。如今,舞狮的技术和难度大大提高增加了游灯会的看点。狮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表演形式,文狮表演着重刻画表情,动作细腻诙谐,以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憨态十足的动作突出表现狮子温驯可爱的拟人神态;武狮表演以武功技巧着重表现其勇猛和威武的性格,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表现狮子好动、敏捷的形象特征。文狮和武狮分别从柔和刚两方面模仿狮子的动作,将人类的喜好渗透到狮子的表演造型之中。[3](P53)4.动作性动作是一种肢体语言,利用形体动态来转述内心情绪和个性是民间美术的又一基本特征。木偶和皮影的动作因为都要人工利用线、杆等工具操作,所以在空中所划的动作是十分简单的直线或曲线,而相对于人的表演有些机械。木偶和皮影以高超的技术模仿人物在生活中一定性格所特有的动作时,会借助于戏曲的动作造型加强和弥补这种机械性,来强化观众对角色的判断能力。如皮影中羽毛在空中急速划过,其演出的效果则是狂风吹过的痕迹。通过动作亦能进行细节描写,可以细腻地刻画反面人物做贼心虚、疑神疑鬼、忽惊忽喜等神态,以及正面人物刚直不阿、豪爽英勇等气度。如皮影中人物走来走去则是心神不宁的表现。还可以利用武将头上翎子前后摆动的造型,将其雄姿英发的风貌展现出来。
5.程式性
戏剧中的表演造型主要特征是程式性,遵循一定的程式规则,使人物外部形象有一定规律可循。
面具、脸谱、皮影、木偶等造型都具有表演的功能,人物造型互相借鉴、模仿,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与共性。
人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按照出场造型基本可以知道人物的好坏和命运,并调动观众的想象力,随剧情的发展不断加深这种认识,人物性格除了剧情的要求外还得到再次塑造。例如花脸和红脸角色同时上场,人们首先联想到红脸是好人,并随剧情发展为红脸角色或忧或喜。
关键词: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渐凸显,尤其是近几年来,北方的赫哲族作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关注。这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审美艺术和风俗习惯的优良结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保持和承袭了其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1赫哲族的基本概述
赫哲族位于乌苏里江、松花江和黑龙江三江流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很多研究性文章指出,赫哲族这一古老文明最早甚至能够追溯到六七千年之前密山新开流的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三江平原与赫哲族的古老文化息息相关,《吉林通志》中有记载,先秦时代,赫哲族被称为“肃慎”,到了汉魏时代,改名为“揖娄”,南北朝时期又改名为“勿吉”,隋唐时代的赫哲族又被称为“靺鞨”。“靺鞨”一共分为七个部落,有两个最大的部落,黑北部在今天黑龙江和松花江合流之处,粟末部指的就是今天的松花江流域。《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是凌纯声写的一本描述赫哲族内容的书,里面有所记载,赫哲族最原始的祖先是隋唐时代黑水流域的靺鞨。
2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形成的原因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总结起来主要是图腾和自然崇拜两个因素,以下对其进行简单分析。
2.1图腾崇拜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完全受大自然的支配。因此,面对大自然,人们更加愿意相信超自然的能力,并寄希望于此。赫哲族人长期受到这种思想观念的统治,对世界的认识用图腾来反映,从而形成了原始的世界观。设计中的审美文化由此逐渐形成,如雕刻、绘画服饰的设计等,都会对图腾进行一定程度的反映。对于原始中的美术象征符号,赫哲族民间的美术中对其造型方法有所沿袭。这些符号的来源也是对图腾的崇拜。在赫哲族阿梁村的岩石上有一副非常古老的岩画,这幅岩画中画有太阳火光及蛇形,人们称之为太阳蛇图腾,这幅岩画深刻反映了赫哲族对图腾的崇拜和敬畏。同时,这幅岩画也是赫哲族最具代表性的图案之一。
2.2自然崇拜的影响
所谓“自然崇拜”,是指将自然力和自然物视为伟大能力、意志和具有生命力的对象并加以崇拜和敬畏,同时它也是最为原始的宗教形式。赫哲族的自然崇拜,就是认为自然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神灵。在古代,赫哲族人结婚时所穿的长袍上是氏族树图案。所谓“氏族树”,是一种创造并繁衍生命的神树,是自然崇拜并且是生命力的象征。结婚长袍上的氏族树有所模拟和简化,而这种装饰图案的简化模拟风格恰好与赫哲人的风格相适应。图案上的树叶以漩涡形向中间聚拢,在树间分布着各种动物图案作装饰。这些动物有椭圆形的身体,方形或者是菱形的头,其腿的末端尖削弯曲。在这棵树下有一头鹿,鹿的蹄子很小,鹿角自然弯曲,鹿腿细长。整幅图的装饰性很强,造型生动活泼。在赫哲族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中都深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对赫哲族的民间美术造型艺术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因此,赫哲族的民间美术就是这种传统观念的产物。对于赫哲人来说,自然是神与人相互交融的世界,他们强调以人为本,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这种“天人合一”观念的支撑之下,赫哲族的美术造型艺术强调“主观唯我”的观念,从而形成了意象造型的借物寄情、审美体系以及求情真而不求形真的造型准则。
3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和创新策略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它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为了该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党和政府、高校等各部门和单位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3.1充分认识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影响
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赫哲族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这个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体现,对民族生息繁衍和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当前,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来说,赫哲族的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化遗产。国务院在2005年颁发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里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明确提出的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16字方针。赫哲族文化中的桦树皮画、鱼皮画是第一批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加以保护的。
3.2突破本族人才培养局限,开拓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创作队伍
赫哲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其中独特的文化遗产需要世代传承才能一辈辈地保留下来。但是少数民族毕竟人数较少,其民族文化很容易在传承的过程中中断。因此,只有打破本族人才培养的局限,开拓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创作队伍才能保证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和创新。第一,将对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有所了解和具有艺术天赋的本族人组织起来,并开展进一步的选拔工作,从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鼓励本土族人积极参与到这个队伍中,而且还要不断吸纳外族人才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既在物质上也在精神上支持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的发展,掌握该族的美术风格和文化风俗。在长期合作的过程中,许多汉族的艺术家也参与到赫哲族美术创作中来,并在推动其不断走向世界方面贡献各自的力量。第二,定向学院设立相关课程,报考条件也要有所限制。可以招收对赫哲族民间美术艺术有所了解的学生进入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高校是艺术传承的圣地,高校的教学和师资优势能为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培养人才。首先,要对那些致力于研究民间艺术的学生加以重视,将报考的条件放宽一些,尽量吸纳艺术人才。鼓励赫哲族民间美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回乡从事创作工作或者任教,将这一艺术继续传承下去。最后,院校的相关专业也要定期邀请民间的艺术人才和创作者到学校来深造和进修,不断提高他们的美术造型艺术水准。第三,不断扩大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影响力。一是将赫哲族的民间美术造型艺术与各种艺术进行交流,促进其不断发展。当前,我国仍然非常缺乏赫哲族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应该按时举行画展来展现赫哲族美术的魅力,并设定各种奖项来鼓励画家不断创作,拿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二是少数民族的旅游业发展前途无量,民族文化可以借助这股东风提高影响力,利用印制明信片、宣传标语等方式,逐渐提升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外界更加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并不断创新美术样式,将其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本土人民的自觉传承和国家、当地政府的保护,以及民间艺术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的共同努力下,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得以重新焕发生机。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正逐步走向市场并摆脱传统的农业和渔猎经济。这一文化过去辉煌无比,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它的未来将同样灿烂辉煌。
参考文献:
[1]于佳佳.赫哲鱼皮剪纸艺术的民俗文化意味与现代艺术演变[J].艺术评论,2016(02).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问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它主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用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民间美术以其简洁的造型、完美的功能,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了劳动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其通俗的形式受到劳动者的欢迎,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
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民间美术的传承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白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
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民众,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或进行技艺交流,它只能通过“口头”这~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就要求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民间皮影口诀中则要求创作:“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但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时代的民间美术还需要创新。当代民间美术一方面要做到维持其纯朴性、在地域文化中保留其典型的个性,另一方面在当代民间美术的创造中充分使用民间美术传统的精神和语言符号,并赋予几千年民间美术积淀下来的符号以时代的特色。“就本质而言,民间艺术与其他的精神活动、精神生产一样,是一种符号的创制、解读和传播。
它归根到底是一种具有精神性质的符号,其性质是这样,功能也是这样,民众创造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欣赏的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人们消费购买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符号。”符号特征的延续使我们不至于失去传统的文脉。把握好对这些符号特征的传承使我们可以从民问美术的造型观入手,如趋于对善、美的正面肯定、物象谐音的象征隐喻、对形式美及意象美的追求等创作方法,将传统中的审美理想与意象的美学结构形态,用通感联想与精神互渗等造型方式去延续民间美术的精华。同时,民问美术的创新应在继承民族风格、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赋予民间美术品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生活需要的新内容,这些创新具体应该涉及到题材的多样性和时代性,使用功能的增加和改变,图案的重新组合和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
三、民间美术的发展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切美术的基础,不论历史上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宗教美术,还是现代社会新的美术创作,它们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民间美术是美术之源,又是美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的活的传统。民间美术像民歌一样,它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的追求。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在人类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文化不会顺着走。相反会反过来走向本土化,向着本土化发展。
就是说: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越是全球本土化。”今天,国际文化交流目益频繁,各民族的本土文化受到冲击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对于中华民族本身而言,还是站在外国了解中国的角度,民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它既是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也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更是树立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独特气质的重要方法与途径。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而各地区独特的民间艺术正是丰富这种多元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因此,当代民间美术的传承,首先要尽量保持其地域特征,保护各地的地方艺术特色。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很多,比如山东的潍坊、天津的杨柳青、河北的武强等,他们将当地的经济依托于地方民间美术,既保护了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又从经济角度上解决了地方民间美术存续的根本。不仅避免了优秀民间美术的消失,还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北方农村很流行,如婚礼上的喜花(洞房喜花、喜娃、扣婉、莲生贵子等),以生命崇拜为主题的阴阳观念决定了喜花的主题,都是男女结合生万物这个中国原始哲学观念模式的延续。但非自然生活现象的反映,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反映出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美好愿望。
2、刺绣
①苏绣以精、细、雅、洁而著称,艺术风格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与其他绣品相比,苏绣有绣面平贴、色调高雅、疏密均匀,丝理圆润的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②粤绣是广州市和附近南海、顺德、番禺等地的“广绣”和潮洲一带的“潮绣”的总称,它构图富有图案装饰性,色彩浓郁鲜艳,锈线平整光亮、纹理清晰。③蜀绣,主要讲究实针严谨、针脚整齐、搀色柔和、虚实得体、刻画细腻、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色彩秀丽。④湘绣,比较写实,形象生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具有特殊的民族风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3、木版年画
中国木版年画是随着古代雕刻印刷技术的成熟而发展成的一个画种,因受当地画风和传统风俗的影响,所以各地风格各异。历史上有“南桃北柳”之称,即江南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北有杨柳青年画等,各有千秋,在制作方法上也有所不同。4、农民画
①江苏邳州农民画,构图饱满、充实、自由随意、造型夸张浪漫,所画形象富于幽默感和乐趣。②西安户县农民画,在形象的塑造上重朴实、讲神似,注重形体在画面上的艺术表现力。有的作品如秦腔的高亢奔放、慷慨激昂,有的如眉户的婉转缠绵、悠扬清亮。③浙江舟山沿海渔民画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大部分出自年轻的渔民儿女之手,画面反映的是渔民的生活幻想,古老,神秘而独特的大海世界。这些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作品,备受国内外专家的赞誉。
5、竹编
我国民间竹编艺术,是整个民间工艺美术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之外,更为重要的它的独立完整的工艺品。如:浙江东阳县、山嵊县的竹编,湖南益阳竹编,四川崇庆县竹编,安徽舒城竹编等。傣族竹编更有民族特点,除竹楼外,走进傣族的家里,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竹器,这种传统工艺品很多已得到开发走出了国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6、小结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统教学;现代美术教育;教学设计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有一段“见土仪颦卿思故里”的描写:薛潘南下,从苏州带回一箱礼物,亲自打开来给人们看,“却是些笔、墨、纸、砚,各色笺纸、香袋、扇子、扇坠、花粉、胭脂等物;外面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泥捏的薛潘的小像,与薛潘毫无相差。”面对这些江南的方物,大家边看、边议、边分,惟有黛玉看见她家乡之屋,反自触物伤情,想起父母双亡,又无兄弟,寄居亲戚家中,“哪里有人也给我带些土物来?”想到这里,不觉的又伤起心来,黛玉道:“这些东西,我们小时侯倒不理会,如今看来,真是新鲜物了”,宝钗因笑道:“妹妹知道,这就是俗语说的‘物离乡美’,其实可算什么呢?”一段描写,两句对话,活活地刻画出一位远离家乡的姑娘的心情。而引起这些思绪的竟是些平时并不显眼的东西。就因为其中蕴涵着一方之地所特有的风习和爱好,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所谓“乐操风土,不忘旧也”,正是这种感情维系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理、情趣和审美,成为民族素质和发展的反映和表现。
民间美术
“民艺”按字面训诂,“民”可解释为“民间”“民众”“平民”;“艺”可以解释为“艺术”“技艺”“手艺”“工艺”等。民艺可以理解为“民间艺术”“民俗艺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技艺”“民间手艺”等等,“民艺”在某种意义来说融合了很多传统内涵,在民俗角度为“民俗艺术”,从艺术学和工艺科学的角度是“民间美术”,“民间工艺”。
从广义上说的“民艺”指的是民间大众创造并与民俗生活需要相适应的艺术活动以及形式,应该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文学、民间表演(音乐、舞蹈、说唱、戏曲、仪式)等各类民间艺术内容,是一门综合学科。但从狭义上则指的是民间美术,倾向于造型艺术,包括民间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习惯上也被称为炕头艺术、民俗艺术、民众艺术、乡土艺术等。目前民艺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倾向于狭义的民艺概念,即民间美术,研究也正处于发展构建阶段。
纵观我国的民间美术,非常丰富。它虽然多是出身农村妇女和街头艺人之手,却表现着一个地区人民的历史性集体创造,不仅质素美好,率直自然,而且同人民的生活直接结合,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的范围和种类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于民间美术的分类艺术前辈的划分有很多种,总起来说现今可以将民间美术分为八类,以审美为精神生活为主题,分为祭祀供奉类、装饰美化类、娱玩教化类、游艺竞技类;以实用和物质生活为主题,分为穿戴服饰类、宅居陈设类、生产劳作类、生活起居类。
民间美术的传统教学传承方式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目前,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闻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三)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虽来源不一。但都是经过多少代人日积月累的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和民间艺人的交流。
(四)“物”的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更加广泛,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浸润与传承
1、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的教学设计
中国也经历过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忽视和缺失,近年来对民间艺术有了很大的重视和发展。2006年后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政策,对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普查、征集、保护、利用和人才培养,在《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要按1O%一2O%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教材,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从不同地域文化和种族的美术,以艺术形式、审美趣味、造型特点,色彩搭配质地材料等多角度介入使学生了解领会当地的民间美术,培养作为当地人的自豪感,提高学习情趣,加深他们对这块文化厚土的感情,陶治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综合以上方面对民间美术的教学设计主要表现在:
(一)、解读民间美术样式。近年,国家和政府倡导并举办的像“朱仙镇木版年画节”、“潍坊风筝节”、“苏州刺绣节”、“庆阳香包节”、“蔚县剪纸节”等,政府投资并新建了“苏州桃花坞年画博物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西安皮影博物馆”等,如果有机会能多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学习,通过民间采风、实地调研、收集资料,文字、图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民间美术的生存基础、造型特征、图案纹样。了解民间美术样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其前景、危机和潜力。对各种构成特点、形式法则和配色规律进行临摹整理,研究各种纹样称谓及特殊传统,分析其文化内涵及工艺特色,客观分析记录。并积极利用互联网上的民间美术网站,增加学习积累,提高艺术修养。
(二)、挖掘文化传统内涵。在熟悉民间美术样式的基础上,以文化背景为前提,深入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民间美术放到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大背景中去,在对其本质和美学特征的探求中,求得规律,汲取有价值的成果。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存在发展的根基所在。它是设计的文化积淀和永恒动力,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统一的文化共同体。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受“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哲学观、美学观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文化链条。只有把握民间文化的本质,才能挖掘民间文化的内涵,激发民间文化的力量。
2、民间美术在现代美术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让学生从学习和实践中认识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发现民间美术的美,理解民间美术美的源泉,进而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学习和教学中有三个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民族感。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树立民族自信。还可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认识本土文化的主动性和对本地区民间美术的关注。所以,民间美术教育是凝聚民族意识的黏合剂。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乡土艺术活动中都可以充分地参与和体验,如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美术教学的造型表现和艺术创作中。学生可以从民间色彩和构图吸取养分。从而突破形体的拘束,运用夸张变形手法,强调色彩对比,多视角、多时空、以自由的心态、丰富的联想寻找创作的灵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进行创作。学生也可以将民间美术的装饰纹样融合于画中还可以把这些元素灵活运用到鞋垫、服饰、T恤衫的设计装饰中。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在传统文化中融入现代艺术理念,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作品。
(三)、培养学生审美趣味。了解当地的美术文化和民间美术,有助于加深对现代艺术的理解。在民间美术古老的原发性中,有许多内容是与现代艺术的观念、手法、形态息息相通的。而且民间美术特别重视寓意和象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民间流传的寓意吉祥象征幸福的图案给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和讲解。如剪纸《事事如意》以两个柿子与玉如意的实物组合寓意生生不息,还有《连年有余》《松鹤延年》,象征丰收的大吉大利《三羊开泰》等,都有很深的寓意。
结束语
鲁迅曾说过“有民族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的智慧结晶。在我国的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地位曾经非常低下,然而正因为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中,盛开在人民群众的心田里,所以才成为一切其它美术发展的渊源和基础。民间美术是民族的,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开发着九百六十万公里的土地;民间美术是地方的,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民间美术是乡土的,乡情、乡音、土风、土宜,熏陶和养育着一方人。艺术,若失去了民族的、地方的、乡土的特色还有什么光彩。即使在科学发展的今天,也不能失去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浸润。所以在今后,我们应该将民间美术中总结出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民族风格和气质内涵,应用到教学中,使民间美术之美美如山花,灿若繁星。(作者单位:济南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
[1] 靳之株,中国民间美术[M]五洲传播出版社,2004
[2] 潘鲁生,抢救民艺[M]山东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
1.1.渤海国建筑平面布局符号
建筑一共具有三个出入口,分别设置在东西两室南面和中室北面。(1“)工”字殿“工”字殿,在历代的建筑著作中常常被称作“玄室”或者是“旋室”。郭沫若先生对此是这样理解的“:即玄字,乃漩之初文,象形。”渤海宫城最广泛使用的建筑形制就是这种“工”字殿。其中“玄室”如果从平面上观望的话,呈现出来的形状为“葫芦”形状,也就是“工”字形的平面建筑,这种造型是极其常见的,如果按照符号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的话,在当时的古代属于生殖崇拜的范畴。这是因为葫芦形的造型如果进行对比的话,形状和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这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宗教性的崇拜,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工”字殿是当时比较特殊的一种宗庙形制和等级高贵的寝室。在渤海国的建筑当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工”字形的平面布局方式。这种“工”字形平面布局,可以反映出对于许多互相对称的一些概念的理解,比如说阳与阴、前与后、男与女等等的诸多概念,因为当时的中国处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极其盛行,这种建筑形制的前室,就变为了当时男性主外的活动空间,成为男性地位和象征的一种表现,后室才是女性主内的活动空间。所以可以看出,在建筑的等级细化和处理的方面上“,工”字形建筑呈现出前室为方、后室为圆的一种原始状态,对当时盛行的男尊女卑观念进一步地进行了强化,非常形象地描绘出了封建社会中中国传统家庭里面的夫妻关系。(2“)十”字形廊庞在渤海建筑中,不仅“工”字殿是特别常见的一种建筑,还有另外一种新的形式在此基础上衍变出来,那就是“十”字形,渤海国的宫城中轴线上就设立了“十”字形廊,把左右两座宫殿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出现了和“王”字形相似的平面,从平面构图角度来说,可以算是“工”字殿变化的一种形式。“十”字形的建筑在古今中外的建筑中被广泛利用,教堂建筑中运用的最多,它可以带给人庄严、肃穆的感觉,是一种具有森严感的符号。在渤海国建筑中,寝殿建筑都是选用这种平面方式来进行表达,可以看出对当时唐朝的建筑模式进行了借鉴,反映出当时唐朝建筑具有的气势磅礴的风范。
1.2.渤海国建筑空间形态符号
渤海国的寝殿建筑主要由两层空间组成,在使用两圈墙来对内部和外部进行分隔,形成正房加回廊的一种结构。在内层空间里面,作为正房的主体空间,被分割成为供大王、王妃就寝的主要居住空间以及比较窄小的一个辅助空间,而外层空间里面回廊除南面之外的另外三面都是小室,主要是侍者用来进行休息的地方。
二、渤海国建筑构件符号特征
符号通常可以对代表意义进行完美诠释,在中国的古代建筑中,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每一个朝代的劳动人民对于美感都有着不同的需求,由此可以引出更多更多的生活习惯,通过不同符号进行的组合,便诠释出了新的符号特征。当时的渤海国人民广泛地对大唐文化进行吸取,创造出暂新的建筑符号和独特的特征,建筑中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在这种新的建筑构件中,建筑美学具有的符号性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无论是顶部的藻井析椽、梁架柱仿,还是壁面的墙板门窗,甚至是最低处的门槛、地面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的风格,在这里面璃首、勾栏、等处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拿璃首举例子来说,渤海国的璃首选用的是由别处进口而来的玄武岩作为原料进行制作。而在当时的唐朝,璃首代表着等级,必须是五品之上的官员才可以进行刻制和使用。这在当时,就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它表现了当时人民追求吉利的一种心理,同时还是一种避邪、纳福的象征,在渤海国的建筑演变当中,借助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材料展开制作。
三、结束语
民间美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产生,是传承了千百年的艺术,她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又称为民间工艺或民俗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民间美术的创作核心一直都是以人民群众为主,所以,民间美术具有平民性、广泛性、群众性的特点。由于民间美术与地方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乡土特征。而现如今主要运用于区别艺术院校、专业美术人员的创作。民间美术种类众多,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主要包括年画、剪纸、泥塑、陶瓷、木雕、染织、建筑、服饰、刺绣、首饰等,他们自成一体,具有深厚浓郁的文化含蕴和深刻寓意,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其作品大多用于美化生活环境、美化生活物件,作品出自生活,又效用于生活,是一种生动的民俗形态。民间美术来源于人民,又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民间美术作品中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真实情感。
2民间美术的作用
2.1传承和开发民间美术中的鲜明元素有助于创作能力的提升
通过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了解到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所涉及的民俗、信仰、民族等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感受到民间艺人们通过实物抒感的创作理念、意图、象征和隐身内涵的语言去表现、分解或浮夸的艺术形式,以及在整体构图、形态和色彩各方面的轻松随意、大胆等特点,增强了艺术家们纯朴的审美方式和独特而具有鲜活的艺术创作力。20世纪许多艺术大师,如丟勒、莫奈、塞尚、毕加索、沃霍尔等人,都是从中国、非洲等地的民间美术中获取灵感,充实自我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丰富自己的创作理念。现如今当代多数的中国美术家,如罗中立、齐白石、徐悲鸿、吕胜中等人,都是借助地方民俗中的一些特点元素,并且把这些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作品当中。现代的设计品中也有非常典型范例,就比如说: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标志,就是来源于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和传统武术中的动作;中国联通的标志是借助佛教中长纹样式,奥运会的福娃是借助中国民族特色制作而成的。除了这些作品,还有太多的成功范例,就不再一一敷述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作品是现代的设计师们对民间美术中的元素加以延伸转变而成的是新时代的成功作品。这些经历和方法都是值得学习参考的经验。
2.2民间美术在造型特点上促进了现代设计的思维能力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造型手法融会贯通,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源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贯穿、互相改观的。着重表现主观精神是民间美术在造型上的特点,根据人对客观事物的视觉感受进行塑造与现代设计追求纯粹、简洁的形象的造型手法不谋而合。标志性的含义是民间美术造型中多见的技巧,表明了一些平民百姓对吉祥如意和生命尊崇的看法比如说:牡丹花寓意高贵;鲶鱼象征为“年年有余”等。在民间美术中莲花生子是对生命的赞誉,象征着生命的连绵不断和美满祥瑞的意思。这些造型,变成了民间美术造型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在现代设计中,有的设计灵感就是源于民间美术自身的含义。
2.3民间美术的艺术形象强化了现代城市景观中观赏性
在现代城市景观中人民群众迫切期望加入民间艺术的因素,做出有特点的作品,依据民间美术的色彩拼搭及构图方法与现代的思想相融合,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创造物的活动是民间美术和现代城市景观相同的一点,民间美术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累积而来的。民间美术是以人民群众的情感与精神为基础创造而来的,所以各处都展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现在多数城市景观设计师忽略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单方面注重的是景观的视觉成果,并没有顾及景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减少了人民群众对城市景观的认可度。现代城市景观在应用民间美术时需要选择性应用,因为民间美术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有众多的内容不合适于现代。因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应用时需仔细通晓民间美术的内蕴,在设计中灵活应用,探索现代城市景观与民间美术的完美联合。
3民间美术的价值
3.1民间美术可以丰富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资源
现代的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开展,不仅要开展油画、书法、视觉传达、美术史论等专业课程,还应该开展民间美术的课程。运用民间美术中深厚的文化知识含义和各种学科交错的优点,强化学生的知识构图,丰富人文方面知识。这对于开阔学生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视野,了解贴近传统的民间艺术和设立大方向美术观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刻地了解到民间美术含义,能从中了解到民间艺人擅长把整个民俗形式、审美情操等夸张的看法和思维创意相融合,物化是在为独立具有强大精神和审美含义的艺德形态。通过这些表达强烈民族趣味审美的艺术形式,可以感受其中包含的道德理念、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和善意的美好,领会到民间艺术的发光点和艺术的珍贵。在高校美术专业创设民间美术这门课程的最根本目的不仅是怀念,也不是冲动的转向,而是让本土的民族艺术更好地遵循到当代美术教育中去。这有利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了解到自己成长的艺术背景和艺术生命,这使学生们在探索艺术创作的同时,还不会在世界全球化中迷失自己的方向。作为未来美术发展的主力们,应该具有义务、使命、承继、弘扬和发展好这笔珍贵的资产资源的能力,发掘民间美术古今共同的文化品质和中外同享的艺术含义价值。民间美术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根据地也应该充分地发挥多门学科相同人文资源和辐照功能,让民间美术课程的在教育中能够深远持久地开展下去。
3.2民间美术蕴含浓郁的民族属性促使现代设计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必要是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策略。西方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充裕了人们的生活,但随处弥漫的西方设计理念也使中国人的思想理念、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受到了巨大的挫折。我国现代设计越来越受到西方设计的影响,在我们不断效仿西方设计的同时,发现我国民族文化将被弱化或取代。警醒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学习西方的文化成就,吸取有益的文化养分,但是不可以放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个体精神。如张道一先生所说道:“民间的艺术是一种本质文化”,就是说,民间艺术具有“原发性”的特性。每个民族都有其行为方式、思维模式、生活趣味、价值观念等。我们经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就是多元化的”,只需将各民族明显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就能使得世界五彩缤纷,正因每个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抨击与锤炼,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设出种种硕果。在现代化社会中,设计是源于本民族、本区域的良好素质,使传统文化可以凌驾于外来文化之上。综上所述,民间美术作为中国设计的开设者,它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另外,我们在接受一种外来的艺术时,也要传承一些传统的文化。在审美和文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民间美术或许有被遗忘的可能。因此,民间美术在艺术设计中有更深层次的价值意义。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民间美术用它独有的艺术成就为后代提供了有可借鉴参考的资源。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起源,我们要将这种传统的美术发扬光大并且发现其存在的价值和隐藏的含义运用到现代美术当中,民间美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发掘出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韦静涛.中国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情报导刊,2007,17(29):26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