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工学习需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次调查围绕农民工学习需求问题,采用个人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了四名群众。调查对象均是随机找到的农民工,满足调查条件。
农民工生活在社会生活的底层,每个月只领到一些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之外还存在着其它方面的费用。例如:邮寄回家乡的亲人生活费、子女的教育经费等。这样的状态下使农民工朋友更急切的想改变生存环境,那就是可以挣到更多的钱,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改善生活并不是空口说白话,而是需要靠劳动靠智慧去改变,这改变的契机在于学习社会上更有用、更实际的操作技能,或者是提高自身的学历从而改变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的现状,参加培训学习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像操作技能、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学习后可以朝其它高薪行业迈进,以另一种生活态度来过生活。
我国的农民工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农民工主要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他们就业流动性强,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农;有的长期在城市居住、生活和工作,已成为产业工人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虽然尚未成为城市居民,但与农民也有很大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观念已受到城市现代文明的熏陶。
因此,切实去了解农民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引导、扶植他们去就业,为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是任重道远的,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一旦让广大农民工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提升了相关的素质,他们不但能促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能为他们家乡的经济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要强人强市强省乃至强国,教育的重要性仍旧是不容置疑的。现在社会上同样是这样一个局面,很多农民工争相去竞争培训机会,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虽然这只是很多农民工中积极的一部分,但是,一旦我们的教育支持跟上去了,一部分农民工头脑富起来了,难道我们就不能再利用先富带动后富这个道理吗?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给这个方式下什么定论,但是,看看当今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二月失业返乡的农民工数量达2000万左右。如果不妥善处理好这么一大批的人的就业问题,后果可想而知。
我想就这些问题提出并重申自己的几个观点:
第一,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延伸到农村基层。我国教育资源城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县城,农村本土教育资源匮乏。只有把教育资源的重心延伸到了基层,从上向下贯彻,从下向上执行,才能将教育培训做到位。特别是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中小学生源减少和校舍闲置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那些闲置的校舍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基层教育基地和培训网络。
第二,加大新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农民工教育还有赖于自我教育,靠别人靠社会毕竟不能有长久的作用,只有靠自己的双手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为此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辐射范围广的中心村规划布局学习网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的中小学校舍,建设文化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公共设施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并使新农村成为农村人口自我学习的基地,成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第三,重视教育权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的受教育权的保障,农民工到城镇就业,虽然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还要学习技能、积累经验,以获得稳定就业的能力,适应城市生活。而农民工在进城时就在文化教育程度上与城市同龄人存在着先天差距,如上海2003 年对外来流动人口调查表明:84.05%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农民工进城后因本身经济条件较差,往往难以支付市场机制下的培训费用,城市庞大的继续教育体系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又因缺乏经费投入且无明确的政策保障,不可能有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等再教育的积极性。同时,用人单位过度延长农民工劳动时间,更不可能使农民工有其他再学习的机会。二是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得不到保障。目前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缺乏相关的规定,也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人地两生的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是他们最为棘手的问题。城市正规学校入学的户籍制度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即使在义务教育阶段也无法进入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算能够进入也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总而言之,要把加强农民工教育这件事作为我国现行教育任务的一个重点,通过解决这个问题来缓解或解决城乡教育资源长期失衡的现象。教育要面向农民工,为其创造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教育要面向新农村,使教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使新农村成为农民工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要面向未来,使其成为提高农民工技能和素质的主渠道,成为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毫无疑问,无论是对于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公平配置,还是对于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农民工继续教育都将具有长远的战略性意义,三农问题也能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得到解决或大大的改善,让农民工朋友真正学习到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开展以后丰富多彩的人生路。
1.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的需要
我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就必须建立一支科技素质高的队伍。新生代农民工分布在第二、三产业中,是我国工业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有利于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顺利实现。
1.2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
城镇化不是物的城镇化、土地的城镇化,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人的城镇化意味着人的素质提高,进入到文明的生产体系和生产方式中靠得就是教育,因此,教育在城镇化中起着核心作用。农村大量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工作、生活上基本城镇化,而思想上尚未真正实现城镇化。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观念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其适应和融入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加快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进程。
1.3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社会全体成员都要加强学习。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农民工群体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实现全员学习不仅是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还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和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社会成员终生学习、持续学习。新生代农民工年龄较轻,受教育水平有限,原有专业训练已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要求、技术革新的速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学习体系,可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发展要求,也符合建设学习社会的要求。
2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2.1培养群体扩大化和年轻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我国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吸纳了2.6亿从农业生产中分离的劳动力,他们是维持城市生活正常运转及保证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希望通过继续学习教育学得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工作现状。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普遍偏小,智力水平处于高峰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学习精力旺盛,他们具备学习的基本条件。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增加、培养群体扩大、培养对象年轻化的特点,有利于开展大规模规范的培养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养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
2.2培养目标高移化
新生代农民工为自己制订了较高的工作目标。老一辈农民工多数从事建筑业、制造业,主要靠出苦力,不排斥脏活累活。他们多把建筑业、制造业等艰苦工作作为进入城市的跳板,他们趋向于做网络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机械维修师及从事新兴行业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从生活目标的设定来看,老一辈的农民工是“生存型”,将生存视为第一目标,养家糊口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而新生代农民工是“发展型”的,发展是他们的第一目标。他们认同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希望在城市定居,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过着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于加强自身的学习与实践。由于新生代农民工一般都接受过义务教育,甚至是高中教育,比父辈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这也是他们敢于追求更高层次理想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学习型社会建设应该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与需求而提高培养目标。
2.3培养教育行政化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培养教育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工作。现阶段农民工培训机构是通过政府指令的方式确定,缺乏竞争机制。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能力各不相同,有些完全不符合培训要求。同时,政府对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和评估制度,使教育培训机构为了培训而培训,倾向短期利益的获得,忽视了学习者发展的长远要求。虽然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有稳定的供给,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多个部门共同管理资金的使用,造成资金分配不当,使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发展后劲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内容多由政府设定好,理论性较强,缺少实际操作性,不能与时俱进。政府在制订培训计划时,未正确分析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研,培训内容与促进农民工就业脱节,培训效果不佳,得不到农民工的支持和广泛参与。
3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科学体系的构建
3.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终身学习观念教育
学习型社会以社会学习者为主,每个社会成员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利用社会资源的权利,保障和满足每位社会成员的学习权利和学习需求,形成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教育体系。首先,让新生代农民工了解义务阶段学习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终身学习的结束,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城镇人,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工作能力,把终身学习变成自觉行为和一种内在需求。其次,以学习型社区建设为依托,开展终生学习理念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聚居的社区和工地,举办大型讲座,成人教育是保障他们接受再教育的重要途径。最后,发挥榜样带头作用。邀请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成功人士,讲述自己成功的经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向往[5]。
3.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内容
3.2.1增加权益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法律知识,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难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难以有效避免伤害的发生。因此,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普法教育,为新生代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扩大和居住分散的特点,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权益教育。建设学习型单位,每个企业都有法律顾问,企业应协助法律顾问开展覆盖农民工群体的法律讲座,详细讲解企业和农民工建立雇佣关系的条件和程序,针对工作岗位上容易出现的纠纷矛盾,提出合理的应对解决策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党支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工会是企业员工自愿、共同选举出来的组织机构,农民工通过工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应充分发挥工会的法律教育功能,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素质。3.2.2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代农民工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农民工犯罪也成为城市的安全隐患。随着农民工群体的扩大犯罪案件也呈不断上升趋势,经济贫困与心理扭曲是造成犯罪的关键因素。目前,在新生代农民工培养教育内容中,主要侧重职业技能教育,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而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应建立农民工心理档案,重点关注有潜在心理问题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正确引导。定期举办团体活动,增进在职员工与临时员工之间的联系,拓展农民工的交际范围,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歧视的障碍。政府应组织成立专门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咨询机构,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招募志愿者深入基层,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答疑解惑,正确引导他们适应城市社会。3.2.3引入创业指导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有很多人多才多艺。他们不甘平庸,勇于创新。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门槛又高,使他们心中过高的期望与现实的就业情况形成巨大反差。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应引入创业指导教育。首先,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中等职业教育,增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接受过初级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多分布在操作实践性较强的岗位,这为开展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深化创业理念。其次,培训机构应完善农民工职业资格培训政策,增强创业资本。职业资格可以直观反映农民工技术水平,增强创业的自信心、说服力和竞争优势。
3.3积极推进新生代农民工网络学习资源建设
城市化、城镇化起始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相生,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城市化”、“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第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按照一般看法,城市化主要包括城镇化、城市化与都市化三种模式。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化的定义是不一致的。社会学所指的城市化强调的是人类文化教育、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社会演化过程,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各个方面更加社会化的过程,是传统性逐渐减弱、现代性逐步增强的过程。城市化、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的迅速扩张和城镇人口的急速增长也使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忽略教育的城镇化,是没有内涵的城市化、城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无数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与汗水。十后新任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新型城镇化中“新”的涵义来看,“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所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可以概括为:重视民生、生态、平等合作、可持续发展和优质高效。城镇化的过程最初是教育水平不高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镇,作为新市民的外来农民工必须在受教育程度上要有所提高,以掌握适应城镇第二、第三产业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具备城镇居民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市民基本文明素质。同时,随着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外来农民工的个人素质及职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增加其人力资本,提升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及职业技术,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发展,成为和谐社会及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要想使外来的务工人员真真正正的融入到这个城市中来,就要从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入手,使其从底层的打工族中能够逐渐地走出来,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社会要重视农村教育和培训,加大投入力度,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开放大学(TheOpenUniversity)作为承载成人继续教育、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综合性开放教育平台,其本质是尊重人人接受终身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大学要对教育对象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在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等方面开放。开放大学在全国拥有全国、地市、区县三级网络,区县开放大学作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地方新型高校,多年来主动适应所在区(县)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实用的办学方向,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已成为地方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是由于开放,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开放大学更能践行教育公平的理念,向包括外来农民工在内的向所有人开放,致力于促进教育机会的公平与均衡,使其能根据需要而方便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从而有利于促进他们融入当地社会,进而实现城镇化进程中教育功能的对接。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维度看,是人口导入地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化的需要
近年来,松江经济加快转型发展,人口总数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多元、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信息传播方式深刻变化。在这个194万人数的国际化大城区里,市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生存教育等相当重要。外来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他们处于弱势群体。有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农民工是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64%,他们是城市中失业最为频繁的群体。很显然,这一群体正在成在和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他们需要社会保障,但同时他们更需要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同时,伴随人口导入地经济不断发展,长三角很多节点城市成为外来农民工就业典型的流入地城市。据上海市松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资料显示,在进入松江工作的外来农民工中,平均文化程度较低,受过中专及以上教育的只有不到20%。另外,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松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和谐松江、效益松江的一个主要障碍,外来农民工要想在人口导入地城市获得生存和发展,改变其生存现状,也只有靠知识,获取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不断高涨。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程度不高与上海各区县要求完成常住人口每年30%人口继续教育培训的“十二五”规划之间有巨大差距,这也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机构的提供主体———区县开放大学,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与责任。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是松江区自身发展的需要
区县开放大学与普通大学比较,她面向社会,社会化、市场化、开放程度较高;面向成人,面向在职工作人员,面向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成人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更明显;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对教与学的重新进整合要求更高;技术手段,运用音像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学分制与弹性授课时间,比普通高校更具有更大的优势和竞争力。正因为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颇高,且与社会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因此,更多地参与外来农民工的继续培训,为农民工城镇化服务,开放大学比其他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从开大自身来说,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参与形式,也只有贴近社会实际,全方位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服务,更多地参与其中,开放大学才能真正承担“终身学平台”的使命与责任,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力、竞争力,概括地说,开放在积极发展外来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中有长远的必要性。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可行性分析
长三角节点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需要一大批与之相匹配的高素质的市民和建设者,而这正是区县开大大力发展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大好背景和有利条件。同时,作为区内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和大平台,区县开放大学在为外来农民工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中有着良好的可行性与优势,教学资源上集中面授辅导与网上网下一体化设计并重,给外来农民工带来极大便利。集中面授辅导课效果明显,充分发挥辅导教师的导学作用。作为采用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构成部分,面授辅导课程教师着重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综合运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引导外来农民工自主学习,网上自学成为主阵地。外来农民工学生能积极参加各级电大组织的网上教学活动,尤其是辅导教师进行的网上教学,学生参与率较高;学生还经常利用网上课堂的资源进行自学,他们普遍反映开放大学的网上资源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促进了学生的互帮互学,提升了学生网上自主学习的能力。区县开放大学有利于整合课程媒体资源的建设及应用。教师熟悉市课程媒体资源,如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网络课程、视频资源、文字教材、形成性作业等,这些资源着重于用好,体现于教学过程,提高利用率。
(四)上海市松江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现状分析———数据
笔者查阅了由松江区教育局、松江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共同主编的《松江区职成教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4)》年鉴,对松江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3年平均数据、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进行整理。松江区3年来年每年平均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45588人(含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参加教育培训的机构有松江开放大学、各乡镇成人学校、两个城镇街道社区学校,累计投入教师536人次。
三、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问题思考
(一)缺乏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多样化学习需求调查分析
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力在于开发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培训项目,如不能经常开发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际项目,继续教育培训的生命力就会萎缩。按照管理学的理论要进行教育培训项目开发,就要对外来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认真搞好市场调研,及时发现并抓住社会需求信息,根据社会和外来农民工求学者需求,量身定做设计开发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二)促进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在面对大量外来农民工进入人口导入地之时,现阶段的开放大学继续教育培训绝大部分仍以学历教育教育为主,辅之相关职业资格(质)专业技能培训,教学方法大部分仍以学校教室为主,办学形式相对比较简单。在培训方式上主要以讲解为主,其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外来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现状与现有接收能力;在继续教育培训后与就业衔接也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与劳动保障部门就业指导的联系纽带的服务功能。
(三)师资队伍建设上面临的问题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有着30多年经验的“电大”,师资的转型势在必行。外来农民工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都很一般,作为承担农民工继续教育主体任务的开放大学教师,面对学员继续教育特殊性的要求,不得不适应“双师型”教师需求的发展,助理物流师、物流师、注册造价师、注册会计师、外语类职业资格、经济师等等职业资格与岗位资格证书;去实践基地学习感知最新专业发展的动态都是面对来自生产工作一线的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时需要的,也是应对学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两翼均衡发展的需要。
(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互补上的问题
开放大学必须整合原有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发展也尚处在探索阶段,两翼同时发展亟待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必须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自身做大做精做强方面都是有待提高,使之成为学校发展新的增长点,努力开拓新的领域,通过系列化、模块化的构成,形成“课程—证书—学历”递进组合,探索非学历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在做好政府补贴类,做大技能培训类,做强职业资格类的项目方面进行完善,使开放大学在完成以学历教育为优势,非学历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为依托,全方位发展继续教育,也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打下“优而全”的坚实基础。
四、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措施建议
(一)利用开放大学特色与资源优势,构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教学管理支持服务机制
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市开放大学系统办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探索基于城镇化背景下区县开大开展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的重要优势资源。同时,注重外来农民工的个性化需求支持服务。因为流动性大,工作周期不固定,工作时间不保证都外来农民工学员学习的特定条件限制,他们不可能像中小学学生那样学习时间固定,开放大学应该看到这方面的需要,为外来农民工学生提供选课指导、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学生支持服务,能满足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培训的内容建设
注重实际、实用、实效,明确培养和培训的重点以及阶段性特点,体现重点性和针对性,直接服务导入地城市高端制造业的规划定位,在表现形式上,做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声像兼具,使广大外来农民工浅显易懂,并与地区发展的方针、路线和规划服务对接,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提升职业技能、知识改变命运、融入社会联系起来,提升外来农民工文化科技素养。以生存、融入、提升为先导,提高外来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与素养,进而提高其在导入地城市的生存能力与生活质量,带动外来农民工素质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外来农民工在导入地城市市民化、城镇化。同时,大力培育外来农民工法制意识。外来农民工民主法制素质是构成整个劳动者素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外来农民工的法制意识,可以整合区内各种普法教育资源,引领广大外来农民工学习《劳动法》、《合同法》等普法教育,使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内容符合市场发展要求、符合外来农民工需求,具有针对性又有实用性,这将更大程度上推动外来农民工参加开放大学的继续教育。
(三)加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队伍建设
引领广大基层开大专职教师向“一专多能”的“双师型”发展。对于开放大学来说,要想在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互动发展中获得先机,就应重视对自身教师队伍的“继续教育”,应鼓励和本校专职教师具备“双师型”素质,建议依托相关企业、实训基地、开放性实训中心等试行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见习”制度,从制度和条件上保证专业教师定期更新知识与能力,并成为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研成果的推广者、劳动技能的培训者、社区教育的服务者、教育培训的研究者。
(四)加强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学习模式研究
拓展开放大学对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支持服务形式,努力形成课堂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学历教育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等多种继续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开放大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技术,将新的技能、理念、知识传授给外来农民工,实现学练用相结合。开展“技能+学历”的模式开展外来农民工学历教育。灵活采用学分制和业余、集中时间段等多种形式开展大专、本科学历教育,为改善外来农民工职业技能与科学文化水平,改善外来农民工学历结构,满足外来农民工学历提升需求创造条件,并注重他们劳动职业技能的提升。开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订单式”继续教育模式,坚持以增加就业技能为导向,形成“企业出订单,学校出菜单,政府、个人、机构共同买单”的继续教育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外来农民工继续教育,提高外来农民工参与教育后直接为企业服务,也缓解企业“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继续教育心理压力。
(五)以开放大学为依托整合区域内现有教学力量与资源
关键词:煤矿企业 农民工 素质 对策
一、煤矿企业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1、思想意识滞后,雇用意识强,流动性大
来煤矿的农民工一般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煤矿周边地区。之所以到煤矿工作,有的因家庭经济困难,干技术没文化,在矿上挣钱又可照顾家庭。应当承认这些人是有一种吃苦精神的,但是,一旦井下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工资收入不理想时,就有一些人卷起铺盖走了。再者农民工与农村有着割舍不断的天然联系,每到农忙季节,就要考虑回家参加农忙;每到春节等传统节日,又要考虑回家与家人团聚,而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又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这样就有一些人不辞而别擅自离矿,这部分人短期意识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长期下去,将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技能素质薄弱
用工形式,导致作业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因为煤矿多为熟练工种。他们刚刚适应了岗位,合同到期就走了,就造成企业循环培训,轮换上岗的现象。同时,煤矿一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规范、严格的专业教育,对学习、掌握煤矿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没有足够的认识,完全凭经验干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作中难免出现盲目性。
3、培训力度不够
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煤矿特种作业人员有多个工种。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企业为农民工安排培训的时间往往又有限,从而造成培训质量不高。
二、提高农民工素质的对策
建设一支适应煤炭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职工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这支队伍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推动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民工素质,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把好源头关,治标先治本
在招收农民工时严格把关。对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低的不予接收。创新招工模式,把招工变为招生,对符合条件的,先委托技术学校对其进行学习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工方可到煤矿上工作。对新入矿的农民工,都要进行岗前理论与实践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对已取得资格证的农民工,年初也要经过复训考核,以此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业务技能和自主保安能力。
2、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
一是组织上岗前培训,重点进行安全和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录用并持证上岗;二是把保障农民工安全作为年度考核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有固定周期的集体组织安全学习时间,并在生产管理中设立专兼职安全员,监督和管理农民工安全施工和安全作业;三是组织部分农民工参加特殊岗位培训;四是实施“拜师学技”工程,搭建农民工学技术的平台,组织农民工参与企业技能比武,使他们逐步成为各工种的行家里手。
3、强化素质教育,增强农民工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
一要充分利用学习型企业的创建,在农民工中形成一种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进取精神。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和企业现状,在农民工作中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学规程活动等。在这项活动中,可以采取互动交流、知识测试等方法,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乐意学、自觉学和争着学的效果。二是实行激励学习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农民工重效益,轻学习的主观思想。三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提高,一种保证自身安全和取得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向他们传授安全生产知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向学习领域靠近,在他们中间形成一种学中干、干中学的浓厚氛围。四是创新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运用创新农民工学习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全员参与、全员学习的目的。 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企业呵护和关爱,充实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4、抓好农民工的思想工作
(一)农民工继续教育组织情况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所有参加过培训的进城农民工中,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0.7%,参加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59.3%(国家统计局调研组,2006)。这表明,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服务,主要是依靠农民工自身投资,其次是企业,再次才是政府。2001年的5城市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在进城农民工所参加的最近一次培训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仅占7.20%,由雇主提供的占30.40%,而商业性培训占到了56.00%。到2005年,情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进城农民工参加的最近一次培训中,政府部门组织的比例已经上升到了11.29%,雇主提供的比例也上升到了36.29%,商业性培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这表明,政府部门和雇主都加强了对进城农民工培训服务的提供,但情况不容乐观。
(二)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单一通过调查发现,用人单位侧重于能够给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的技能培训,目的是提高雇工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农民工中约有30%左右的人,曾经或正在接受本单位的技能培训。由于时间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即便参加各类教育培训,但也只是侧重于提高职业技能,大多数为了考取各种从业资格证书,例如,会计证、电工证等。很少有农民工主动参加旨在提高自身素质、做文明市民等方面的培训。
(三)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所需费用高农民工生活在社会底层,每个月只能领到微薄的工资,而工资的花费除支付日常开支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费用。比如,给老家亲人的生活费、子女的教育费等,已没有多少剩余的钱用于继续教育了。而农民工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相比农民工的收入又显得过高了。农民工参加各种培训,除培训外,还要缴纳书本费、考试费、职业技能鉴定费等,少则百元,多则上千元,这让大多数农民工对于继续教育只能望而止步。国家虽然明确提出农民工就业专项资金补贴,让其使用在农民工继续教育上,但由于使用范围狭窄,审批却很严格,往往资金很难到位。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农民工急需帮助,另一方面资金却不到位的现象。
(四)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时间不能保证农民工大部分在工厂上班,属于一线工人,虽然劳动法规定了8小时工作时间,但实际上工作时间往往12小时左右,平常周六、周日也加班。农民工为了能有工作,就算很想接受继续教育,也很难有时间去学习。
二、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
(一)农民工发展权的内涵发展权是个体和集体基于持续而全面的发展需要而获得的发展机会均等和发展利益共享的权利。发展权不仅是一项个人人权,还是一项集体人权。人是发展权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人”既是单数也可是复数,所以发展权所讲的“发展”,既包括个人的发展,也包括集体的发展。农民工作为个体,享有发展权,农民工作为主体也享有发展权。农民工发展权意味着农民工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与其他任何阶层、群体一样有生存的权利,也有生活得更好的权利,在城镇就业、生活、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方面享有机会均等和发展利益共享的权利。
(二)农民工发展权的意义发展权是国家和个人发展的权利,是一项基本人权。落实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实现人的发展权的价值基础之上。对农民工发展权的尊重和保障是对农民工创造力的一种解放。以发展权作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可以激发农民工的创造力。同时,发展权的实现既有赖于主体自觉、自主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离不开正确价值观指引下的政策保障、调节、干预。确立发展权作为农民工继续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可以为农民工实现全面发展、培育农民工现代性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三、加强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宣传,提高对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认识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大力宣传农民工为城市和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消除对农民工存在的偏见,客观地反映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等现状,让大家都来帮助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要引导农民工注重自身形象和社会礼仪等,培育自身的现代市民意识。同时,要营造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民工素质提高的社会环境,也使原来的城镇市民确立起文明、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农民工。
(二)创建多层次、多样化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途径一是办学形式多样化。农民工群体的基本特征是流动性、工作不稳定性、文化层次的差异性。企业对农民工的培训可以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目前,很多城市有民工学校,可以采取节假日授课的形式。还可以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办夜校,让农民工业余时间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继续教育,不必另外花费时间在学习的路途中。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积累。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采取传统的课堂讲解和现代科技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制作教学光盘,使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能够自学。二是办学对象层次化。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层次进行因人施教。对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文化层次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工由纯体力型向体力技能型转变。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如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家装、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
(三)从实际出发设置继续教育课程目前,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农民工逐渐市民化的过程。农民工不仅要有生存的技能,还要懂得城市生活需要的法律、卫生、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课程要多样化,而不是单一的生存技能。各类培训学校可以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一些课程,如文明礼仪、法律、心理辅导、计算机基本操作等。针对有些农民工在公共场合打赤背、随地吐痰、把天然气管道接到客厅直接烤火、在阳台上养猪、养鸡鸭等现象,可以在民工夜校设置一些城市文明礼仪课程,教会他们在城市生活的基本礼仪。也可以在专门的民工学校开设法律、心理咨询等课程,让他们能够通过法律手段维权,而不是采取跳楼、阻路等过激行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代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尤其是电子商务越来越普及,教会他们利用网络,解决生活难题。
根据我市当前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农民工职业教育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农村发展的城镇化趋势,还是农民增收的巨大压力,都明确显示出职业教育广阔的发展空间。虽然近几年在农民工职业培训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培训资金投入不足;培训组织实施和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目前一些针对农民工的培训,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上不能够完全适应农民工的需求,同时培训完成后缺乏相应的后续服务,使得培训工作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这些都削弱了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二、城乡统筹下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思路及对策
(一)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思路
政府要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等政策和法律法规,使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农民工提高自身素质并在城镇长期稳定地安居就业。同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新一轮农民工职业培训,尤其在培训主体、培训重心、培训模式、培训机制等方面需要有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创新。使这一群体较快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适应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要求,适应融入城镇成为市民的要求,这必将同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有效促进扩大内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对策研究
1.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机制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规范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确培训标准,以及企业、培训机构应承担的责任,确保农民工享有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实现依法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工群体。
2.建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融资渠道
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扶持力度,强化在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各省(区、市)要将农民工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统筹安排农民工培训资金。同时企业作为农民工劳动技能增强和综合素质提高的直接受益者,应当积极配合政府参与到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增加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同时通过社会舆论,鼓励社会的慈善组织团体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筹集善款。建立全方位的资金融资渠道,为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稳定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3.改革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应在教育理念、培训手段和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要树立以人为本、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因人施教的培训理念。
第一,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要以市场的需要为导向,坚持以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需要什么学什么,加强实践训练,举办针对行业企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
第二,针对农民工的工作性质,有的放矢进行教学。对于综合素质稍高的农民工,可以加大一些属于精密技术工种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文化素质水平偏低的,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进行一些容易操作的技术工作培训。同时要结合参加培训人员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可以把课堂设在工地、车间等方便农民工学习的场所。在培训形式上可多样化设计,合理授课时间。可以实行长短期培训相结合、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还可以提供夜校、函授等多种方式。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湛江地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4156(2012)08—034—02
湛江地区农民工数量约为70万人。在行业分布方面,湛江地区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行业,所占比例在36%左右,其他行业分布占比64%;在文化程度方面,湛江地区农民工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为23%,初中文化程度的为68%,9%的农民工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在年龄结构方面,农民工中16—25岁的占21%,26—35岁的占29%,36—45岁的占33%,46岁以上的占17%。
一、目前湛江地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工合同时间短、流动性大,企业不愿花费成本进行培训。大部分农民工是自行到企业打工的,多数与企业签有1年以下劳动合同,甚至未签订任何劳动合同。少部分农民工通过招工进入企业,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农民工中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数量较多,几乎占了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总人数的一半。绝大部分农民工安全意识差,维权意识薄弱,也不愿参加培训,农民工未经培训就上岗作业的情况较为普遍。
2.安全培训走过场,为了培训而培训。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方面,部分企业的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时间不足,针对性不强,培训效果很差,基本达不到培训的目的和效果。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尤为欠缺,课时不够,内容不足,方式呆板,效果不佳。
3.在农民工安全培训中,普遍存在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标准较低等问题。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开发针对农民工特点的安全培训内容、培训资料,针对性不强,培训方式多限于课堂教学,培训时间也不能保证。
4.作为培训者的各单位管理人员忙于现场管理,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组织培训。
二、湛江地区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系统的设计构思
笔者在对农民工安全培训状况进行调研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与湛江多个大型项目共同商讨,提出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培训机构协助的新的安全培训机制,以满足工程安全培训的需求。新机制不但建立流动农民工的安全培训档案,实施农民工安全资质机制,而且从全员管理角度出发,对现场所有人员进行管理,运用模块化教学,针对各岗位各工种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对培训进行流程化控制,使培训的每一环节都落到实处。
1.培训内容。以内容规范化为目的,按照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要求,结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培训需求,围绕安全生产工作实际,依从业人员的岗位进行详细的划分,设置入场培训、专题培训、工种培训等内容,让每位员工不仅掌握本岗位安全生产所需要的技能,也了解国家安全生产方面的政策法规、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习惯性违章行为以及事故案例等,从内容的规范化上来增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培训资料紧密结合工程特点,并针对不同工种分别编制安全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同时根据该标准的要求,从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等三个方面设计培训内容,以满足分类培训、分类考核的要求。在培训资料设计上,本着“少而精”和“实用”的原则编写基础性培训资料和行业性培训资料,制定统一的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大纲。
2.培训方式。以多媒体教学为背景,在坚持和完善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不同学员的特点,将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注入平台,运用平台摆脱传统的教条式、程式化的课堂教学的培训形式,以动画、图片、案例等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直观教学,同时注重将课堂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设立农民工安全培训教室;在考核认证上,严格教考分离制度,严格考核标准,确保培训质量。培训方式进一步多样化,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培训手段。开发建立网络培训课堂,充分发挥网上培训涵盖面广、共享性好、灵活性强、成本低廉的优势,开展在线学习、网络教育。视频、动画、漫画的运用,使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风格幽默,激发了农民工学习兴趣,并易于理解、接受。
三、解决湛江地区农民工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控问题的对策
1.安监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一是将农民工安全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考核指标;二是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专门研究部署农民工安全培训工作;三是在安全生产检查中把农民工安全培训作为一项内容进行检查。对农民工安全培训提出明确的目标、措施和要求,要求企业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普及职业健康知识。
2.落实用人单位职业健康主体责任。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制度,设置或指定职业健康管理部门或组织,配备专职或兼职专业人员,制订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依法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设置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
3.切实提高职业健康监管能力。健全职业健康监管体系,明确职业健康监管职责,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加强专业知识和执法技能培训,加强职业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配备必要的现场快速检测、执法取证仪器和交通工具,改善工作条件,提高职业健康监管能力和水平。
四、打造有地区特色的安全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把农民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作为民心工程的中心思想,配合湛江地区的实际举措,积极打造具有湛江特色的教育培训体系。
1.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培训资料。各单位根据生产经营实际组织培训教材,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学习,效果良好。某股份公司根据生产安全工作的特殊要求和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情况,编写了近百万字的公司安全生产教育手册。该手册不但内容全面,而且针对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某有限责任公司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安全生产知识讲座,针对外国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的特点,组织人员编写了相关领域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说明,配有详细的理论解释及图片,教育效果极佳。
2.在培训模式灵活。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把企业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把理论知识、听取讲座和实践的应急演练相结合,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的学习热情。此外,企业还聘请防火专家,进行防火和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比如,某有限责任公司在为20名以上在高风险生产现场工作的员工开展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到美国的母公司的生产现场开展安全生产实践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 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94-02
2006年,国务院相关部门对我国的农民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最终的《调研报告》来看,当年中国的农民工数量已增加至一亿两千万人,而在这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中,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二元分化现象,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2010年,中央一号政府高层政治文件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一词,这是该词第一次在正式的官方文件中应用,中央政府“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提出,使“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更加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并成为当年“两会”热点。要解决农民工在现代城市生活,但现实层面难以融入城市这一矛盾,最根本有效的途径是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城市生存能力。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农民工转移培训,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创业意识。积极对我国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模式进行探索,深入查找高职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解决对策,意义重大。
一 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关于农民工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农民工身兼“农民和工人”的双重使命,“农民”是身份,“工人”是职业。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参照物是传统农民工,专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90年代中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细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农民工的后代,第二类为出生并生长在城市,但无城市户口,身份为农民的新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无论在个人特征、进城目的、未来期望还是社会融入度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第二代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接受了更高更好的文化教育,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较高的教育水平造就了他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需求,也使他们对职业的期望标准更高,同时,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工作忍耐力有所降低。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近几年来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的社会时期表现出的新形式。
二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
2010年,国家农民工常规监测数据和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在农民工中的比例上升至62.5%,已代替传统第一代传统农民工人员成为新的农民工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企业对农民工的要求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过剩经济条件下出来谋生的一代,显得尤为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教育培训成为缓解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就业期望高与专业技能又相对欠缺的根本矛盾的关键所在。
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基本手段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稳定就业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现代城市一份子这一愿望的根本保证,要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就必须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要提高他们职业技能。通过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就业生存能力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国民素质提升,尽快完成产业升级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重要保证。农民工在我国人口比重中占有很大份额,要实现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国家战略,就不能忽视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国家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只有全面提升广大农民工素质才能有力推进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对农民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就业生存能力,实现更好就业,这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也是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号召,补给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三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进行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力度,但培训工作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宏观层面:政府重宏观政策把握,轻微观规划制定。中观层面:高职院校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师资呈现“双师型”教师匮乏和低层次性教学;大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重成本控制,只开展上岗短期培训,轻员工长期发展需求,忽视发展性提升培训。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因为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侧重短期培训,轻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和终身学习。
四 高等职业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策略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张与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长间落差的凸显,证实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流动、社会融合,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农民工个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1.宏观层面:政府狠抓政策措施落实,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努力促使业培训法规化
中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但现实情况是中央精神众多地方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国家努力推行的加强农民工培训方针政策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而执行无力,致使农民工培训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当务之急需要各地把中央已颁布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建设和培训形式研究;国家还要加快进行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措施。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采用各类传媒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各阶层充分认识深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中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为增加教育培训效果,各大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方面条件建设。
第一,高职院校加强“双师”队伍,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坚持职业培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将人才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双师型、专业设置市场型、教学模式实践型等办学优势纳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配置合理的教师资源库,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倡导高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在实践中制订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技能,增强教学实效性,实现“学做”合一;通过市场调研,动态调整培养内容,优化课程群,打造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培训课程。此外,为满足部分有志农民的创业需求,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本知识和创业必备能力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高职院校除了立足课堂式培训学习外,还应探索多层次、多门类的培训形式。
第二,外联实习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实践性、应用性的办学特征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承担培训任务时要主动与企业对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根据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岗位需求、培训内容等具体情况设定培训计划,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提供实践场所,形成富有特色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要“订单式”培养,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最终目的是通过校企强强联合,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共同营造“多赢”的局面。
3.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自我发展完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时,要针对企业需求创新培训方法、手段,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就业形势培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应及时转变观念,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抓住提升自我的每一次机会,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类免费培训和公共服务。通过不懈努力,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争取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技能资质证明等,提高与用工企业薪酬谈判的筹码,以实现更高层生活的追求。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只有针对当前社会形势及农民工内在需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体系,配以各方共同努力,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真正取得实效,让新生代农民工迅速成长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实现新生代农民的社会合理流动和城市融入。
参考文献
[1]胡跃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创新[J].教育评论,2012(6):18~20
[2]胡少云.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3]孙金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1(10)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劳动技能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具有农民户籍而又长期在城市打工的人。从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农民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逐渐发展到后来轰轰烈烈的“民工潮”以及最近两年出现的“民工荒”,足见“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有关统计显示,我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7.6%,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8%,建筑占80%;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占52%。这组数据佐证了2004年中央1号文件的判断:“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看来,农民工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生存质量,也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微观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深刻认识农民工
提起农民工,我们就会想起电视连续剧《民工》中鞠广大父子,他们是我国一亿多农民工的典型。从身份看,他们是农民,户籍在农村,拥有承包土地,农忙时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从土地上可以获得一部分收入。从职业看,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打工,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对于许多农民工而言,这份报酬正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我国社会尚属城乡二元结构,而农民工恰恰处于“两栖”的尴尬境地,以城市生活为主,而又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因而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但是农民工的付出却凝成了现代城市巨大的物质财富,许多创新思想是通过农民工的手才变成了现实的。透过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表象,我们看到了他们精神品格。
农民工出身于“农民世家”,以农为业,祖辈如此。到城市谋生,置身于另一种相对文明发达的环境会遇到诸多问题:干活苦脏累,工资待遇低,权益无保障,饱受城市人的歧视。这一切并没有把农民工击倒。他们一代又一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奔向城市,做那些文化人不愿做也不能做的事,顽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的希望之路。农民工以自己的行动锻打出属于农民工特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格,这是享受生活、讲究快乐的城市人无法比拟的!
当然,农民工自身的弱点也是极为显著的。
一是文化水平低。从200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不识字的占7.59%,小学文化的占到30.6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49.33%,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09%,而大专及以上的仅占0.56%,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7年,另据对全国7个省市247名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具有高中学历的65人,占26.3%;具有初中学历的163人,占65.9%;小学学历19人,占7.8%。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7%,显然,当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偏低。
二是缺乏劳动技能。据调查,从接受职业技术培训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较文化素质更差,在抽样调查的46076个劳动力中,接受实用技术和一技之长的培训人数仅占总数的16.4%,而无一技之长或缺乏实用技术的人数高达83.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调查总数的2.2%,获各种技术等级证书的只占5.2%。
三是观念落后,思维定势。农民工长期生活在农村这样一个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里,他们的人生从最初社会化开始,接受的就是农业经济观念,自由,闲适,目光短浅,没有志向,没有追求。他们进城打工为的是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从来没有想什么“产业工人”,“市民”,更不会去考虑市民化、城市化、现代化等问题。在许多农民工眼里,挣钱的“挣”变成了“糊”,在“糊”的观念作用下,往往可以做好的事情,也未心甘情愿做好。显然,这样的农民工与现代产业工人相距甚远。他们对先进文化很多时候是不屑一顾的。农民工落后的观念和意识导致他们的思维定势,固步自封,顽固保守,已经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作为城市产业工人一部分的农民工,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素质,使自己成为本质意义上的产业工人。
二、教育培训农民工
教育培训农民工最直接的目的是为城市塑造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体,脱离农民工的实际和需要而高谈阔论教育培训农民工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农民工的需要是生存需要,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个实际来讨论教育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诸问题。
1.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农民工的需要有二:一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前者属于职业能力范畴,是显性的,农民工自知其需要;后者属于职业素质范畴,是隐性的,农民工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前者是实后者是虚。农民的见识决定了农民工就实避虚。因此,教育培训农民工,要顺势而为,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放在核心地位,让他们学了就能用,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只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不谈思想观念的更新,思维方式的改变是达不到培训目的的。针对农民工这一特定的对象,职业素质教育要尽可能渗透在职业能力培训过程中。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颇为广泛。诸如城市生活常识、环境意识,产业工人伦理道德、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对农民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等。职业能力的训练是教会做事的,而职业素质的教育是教会做人的。对农民工而言,要在做事中学做人,而不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这一点有别于普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职业教育。
2.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办学特征。农民工的知识水平低,没有技术基础,这是普遍现象。农民工年龄跨度在18岁至五十岁以上,从事的职业横跨第二、第三产业的几十种行业。无论哪行当,农民工每天工作大多超过八小时,据调查,农民工每天工作8至9小时之间的达到40.30%,9至10小时之间和10小时以上的分别占23.48%和22.50%。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层次、技术水平、年龄结构、及行业特点,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方式上必须灵活多样,切忌套用全日制教学模式,如每班有固定人数,上课有固定时间等。不劳不得——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民工工资制度决定了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必须不拘形式。一人可以培训,十人八人亦可培训;业余时间可培训,上班时亦可培训;到社会上的学校、培训机构可培训,企业内部亦可培训。因此,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无论工学模式、校企合作模式、产教结合模式还是传统的师徒模式都应具备灵活多样性。
3.以免费、高效为立足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一大难题是经费问题。据调查,要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农民工需培训约3个月的时间,经费一般在800~1200元,这令农民工对教育培训望而却步。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实行免费培训。作为对农民工义务教育欠缺的一种补偿,培训费由国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教育培训的效果至关重要,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挣钱,农民工愿意学。但如果学不到真本事,或者学了没用,农民工就不学,他们不想镀金更不想做表面文章。故立足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免费、高效缺一不可。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有赖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农民工问题,国务院及各个部门先后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政策和行动计划,并在全国付诸实施。政策面的支持是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前提,但若没有用人单位、职业技工学校和农民工自身的配合,好事很难办好。因此,我们要帖近实际,从基层入手,做最基本的工作,以使农民工教育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1.重视企业自身的教育培训。在岗培训是教育培训农民工的有效办法。这一点前人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清末状元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办大生集团时,所用工人的基本素质不比当今的农民工强,他就是靠企业自身的培训来解决工人问题的,甚至技术人员也是自己教育培训的。在岗培训,即用先学,边做边学,易见成效。事实上,当今许多企业已经自觉承担了培训农民工的责任。笔者对江苏南通的企业进行个案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南通银海材料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以有技术的带无技术的,这样带两到三个月,农民工也掌握了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和工作流程,成为一名熟练工。边劳动边学习,费时少,收效快,不仅培训免费,企业还发给工资满足农民工的生存需要。实践表明,企业自身培训员工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政界、学界应该肯定企业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作出的努力和发挥的作用;要倡导企业教育培训员工,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在农民工教育培训上,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建立技术等级管理机制,激励农民工主动参与培训。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农民变成工人,这一转化并不简单。农民工群体情况很复杂,年龄、文化水平、技术能力、进城的目的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管理也就不能简单化。将农民工按技术能力分为若干等级,比如初级、中级、高级,并且技术等级与劳动报酬挂钩。站在不同的技术平台上,收获的劳动报酬是不同的。从农民工到普通工人,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到技师,让农民工清晰地看到铺设在自己面前的路。发展空间是引导农民工有目标,有追求的好办法,是激发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有效措施。带有激励性质、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管理机制可以调动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旦农民工完成了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那么,农民工距离产业工人也就不远了。
3.发挥职业学校的优势,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教育培训农民工成败的关键是能否取得实效。这个实效并不是培训人数所能体现的,而要看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是否切实学到了技术,工作是否因此而得心应手;企业是否切实感到员工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是目前远未达到理想效果。各类职业、技工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培训农民工,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专职教师队伍、满足教育培训用的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教育培训经验,使得职校、技校等办学机构比企业自身的培训系统、规范。所以,在企业自身培训的基础上,农民工可以选择这些机构进行提高培训。湖南省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可资借鉴。娄底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参加人员的特殊性,按照培训内容和时间列出不同的培训工种菜单,然后根据职业资格证的要求设计课程菜单,构成“模块式”教学体系。该院将培训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开设法律常识、职业道德等课程,教会学员怎样做人;通用技能模块——开设城市生活常识、普通话、计算机应用等课程,教会学员谋生的基本技巧;职业技能模块——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开列不同的课程菜单,让学员选择自己爱好的专业和工种,考取上岗证、职业资格证,获取劳动准入资格。这就非常好地把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了,既教做事也教做人,相信这样的教育培训一定能把农民工修炼成健全的产业工人。
【参考文献】
[1]刘维佳.农民工问题调查[J].科学决策,2005,(12).
[2]余祖光.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4]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年04月16日09:25新华网.
[5]陈肖安.透视中国农业的软肋——中国农村人力资源状况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6]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2006年04月16日09:25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