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改体会范文

课改体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改体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改体会

第1篇:课改体会范文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嘹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1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2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权,每个树权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党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3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然后分析x2y和一5x2y的共同特征,从而轻松说明什么是同类项的相关知识。

再比如:我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试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党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

第2篇:课改体会范文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知识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或讲授知识点时,要降低标高,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第3篇:课改体会范文

第一、把握新课标,吃透新教材

新教材的着眼点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给予,而是把形成知识的过程的体验、把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在给予学生知识的时候,并不是像过去那样把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要个学生提供案例、问题和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选择、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判断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值不值,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第二、自觉转变教师角色,大力推进开放式教学

新课改势在必行,教师应该做一个积极的倡导者、推动者、践行者。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老师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却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而此次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三、深入学生,交流情感,打造民主和谐课堂

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4篇:课改体会范文

【关键词】 课改 导学纲要

刚毕业的时候,我最羡慕的课堂是学生整整齐齐的坐着,课堂上只能听见两种声音,一个是老师的讲解声,另外一个是学生记笔记的声音。这样的课堂显得老师很有威严,很博学。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定位,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努力没有白费,学生的表现和我预期的一样,课堂井然有序,学生的笔记字迹工整,条理清晰,但是教学效果却不明显,学生没热情,老师没激情,考试没成绩。记得当时一个同学跟我交流学习的时候这样说:“感到学习一点意思都没有,生活就像一个复印机。”他的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的授课何尝不是复录机。到这个班讲一遍,再到另外一个班级讲一遍,一成不变,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

在这个时候,学校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设计导学纲要,利用导学纲要进行授课,这就是改变的开始。但是开始时,自己并没有体会到导学纲要的实质,制作的雏形非常简单,即将教学内容通过填空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填写,我发现这只是形式上的一种改变。于是被校长叫停了,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意识到导学纲要并不是将笔记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而是通过一个“导学”,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学习的一种转换,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有了这样的体会,我设计的导学纲要活了起来,课堂不再死气沉沉。

例如在《物质的量》一课中设计导学纲要: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展示一瓶普通矿泉水,假设这500毫升水都是纯水不含任何杂质。同学们知道这500毫升水中约有多少个水分子吗?(学生无语)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找到解决方法。然后小组汇报互评点评,师生互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觉课堂活起来了,课堂“乱起来了”,但是乱得有序,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课堂上激情四射;老师也学会了倾听,还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当然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你要时刻提防被学生给难住,所以老师的备课更累了,准备得更加精心了,这样的课堂就像老师在舌战群儒,不知不觉中,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虽然很累,但我也很享受这种改变,每天的授课,每一节的授课都不一样,因为我面对了不一样的学生。

带领我的学生进入高三之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存在一个根深蒂固的指挥棒,那就是高考。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以前的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围绕高考,分析每年的高考题,总结出各种高考攻略,在课堂上经常对学生说,“这些内容是高考必考的,背下来就能得分。”这样的话说出口,学生会觉得老师真的很厉害很权威,在学生中会建立更高的威信。回想起来,这些话使学生歪曲了学习的目的,变成了被动的学习。但是高考这座大山仍然摆在我们面前,是每个学生必须要面对的,无论教学方式怎么改,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才是“硬道理”。于是我找了一些高考题进行了测试,惊奇的发现,对于这些以前经过反复练习甚至在高三时才能做对的题,很多学生都能做对,包括一些难题,学生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灵活,例如去年的化学试题,出现了新型水处理剂高铁酸钾,其中铁的化合价是+6价,试题考查了给水消毒原理的离子方程式,这个知识在教学中并没有涉及,但是方法是我们学过的氧化还原知识,只是内容和形式是新的,在高考中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比较死,在考试中失分,甚至影响到了整个理综合的答题。但是我教的学生由于他们平时也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所以在面对这道题时并没有手足无措,而是很淡定,很多学生利用讲过的氧化还原知识就把这道题做对了。看到这样的结果,我更加有信心,我们的教学改革并没有与高考相违背,而是高考所要求的,要考查出学生的能力。可以说用导学纲要进行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的量,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由于导学纲要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学生从课堂中被解放出来,自己思考自己学,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当然教师的观念转变才是关键,三尺讲台不是教师展示的地方,而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改革正在进行,并在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采取更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当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乐此不疲之时,才是教学改革的成功之时。

【参考文献】

[1]杨华. 新课改下的教学点滴体会[J].新课程,2011(8).

[2]王琴花.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J].新一代,2013(8).

[3]李永明.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体会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3(3).

第5篇:课改体会范文

数学新课程给初中数学教育带来的可喜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逐渐变成肯定新课改,接受新课改,融入新课改。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一、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三要”

(1)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思维

树立“生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合作

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必须遵循两个原则:异质搭配,便于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男女搭配的原则,各小组内的成员男女比例应基本相同,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组内的合作与组间的竞争。充分发挥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作用,小组内的分工应该轮流进行,而且各个组轮流的方式基本相同,这样有利于评价的公平性,树立每位同学的信心。

(3)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会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学生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学习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学习行动。

二、教师在新教改中体会“四变“

(1)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比如教学“统计”时,让学生统计教室内各种清扫用具的数量、统计学校各年级各班学生人数及男女生人数等,在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劳动、调查等,真可谓一举多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3)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逝。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4)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第6篇:课改体会范文

一、新课程理念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是让每一个学生全面、并有个性的像多方面发展,并要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从这一点上,就能明显看出新课程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崭新的理念去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绝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二、教材的特点

(一)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是本模块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确定教材编排体系要重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二)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

如何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教材设计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以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本模块遗传学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

(四)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

精选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和认知水平的基础知识;同时,又力求与现代生物科学相一致。

三、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说我对新课程的理解还不深。但是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中,突出问题是,教学效果不理想,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工作经验的不足、对教材把握的不够、教法运用的不灵活,而另一些个人觉得是由于尽管课改了,但是高考的制度还没有改,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以提高分数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的标准,那何以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实际素养和能力呢?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我想值得每一位老师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另外,我个人还觉得,课时不足,想要在有限的课时中既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提高学生的成绩,似乎再好的方法也有些牵强吧。下面就结合教学内容,谈几点粗浅的解决策略:

(一)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和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生物学思想、方法,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专家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可能由于编写时间仓促等问题,新教材自身就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的处理可能就不完善,语言的表达可能有很多地方也不准确,而且有些地方有提问却没有回答等诸多问题。因此,就要求生物教师要根据学情合理加工、整合教材。

(二)利用模型构建知识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要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建构的过程中。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有效地掌握知识,而且模型方法是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比如:真核细胞的结构就是通过模型的方法建立起来的。通过模型建构教学能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领悟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备课组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模型建构,不断探究,主动构建生物知识,领悟生物科学研究的方法。

比如: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人教版)“有丝分裂”的教学。通过校本选修课,尝试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构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模型,让学生明确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再让学生小组成员合作,用橡皮泥构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模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建了不同的模型,然后各小组在全班展示模型,师生共同展开交流和讨论,对各组构建的模型进行分析,再让学生对自己的模型进行修改。最后用计算机宏观地展现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过程,并配以文字描述,进一步建立起思维模型。在这个模型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把有丝分裂过程中复杂的染色体行为变化加以抽象、概括,主动构建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整个课堂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高素质的过程,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提高教学技能是关键

第7篇:课改体会范文

关键词:课改;高效课堂;管理

课堂教学是学校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现代教育唤醒并要求管理者注重人的积极因素的发挥。高效课堂则是如何立足于人本理念,使人的积极因素在教与学互动中充分释放能量,从而全面、优质实现教学目标。作为管理者应认清主线、立足课改、狠抓根本、创建模式、构建高效课堂,这样就能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明确目标,科学规划

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要生存、求发展,必须立足于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在于课堂的高效,一所学校,高效课堂只有全局形成,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因此,构建高效课堂是管理者首先要做好的事。管理是一门科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尤为突出。它要求管理者谙熟学科教学目标,熟悉教材,管理者是新课标落实的身先垂范者。做到这一点,就能目标明确地对全校课堂教学管理做长远规划了。管理需要实践体会,亲临一线是获得经验的唯一途径,长期坚持一线教学,研究理论,研究他人,对比自己,对比成绩,总结得失,对学校教学管理制定长远规划,又做具体安排,远近相交,规划措施具体恰当又服人心。那么,课堂教学就在科学的管理中稳步前进了。

二、坚持人本理念,唤醒心灵意识

教师的意识是影响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士为知己者死”,关键在于是否将人本理念落到实处。我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生活上关怀体贴

每个教师都有其特定的生活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问题困扰其心灵,我深入实际,弄清情况,以温暖的情怀、具体的办法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不仅让全体教师用心对待工作,并且关系亲密,无所不谈,相互之间团结协作,形成了良好和谐的气氛。

2.业务上知人善任

每个教师都有其专业特长,关键是能否将其发挥出来。我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摸底、征求意见、交流、谈心等,将各级各科课程安排到一个最佳状态,让全体教师都乐意工作。

3.行动上身先垂范

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校长,应该是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我在工作中不下一线,坚持教学,这不仅为我研究课程、示范课程积累了经验,也为我发现问题,探索寻求课改路子提供了平台,而且无声地影响了全体教师应该怎样工作,从而形成了全校良好的教学风气。

4.工作上大力支持

现代教育要求全体教师都是研究型的工作者,以最新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我在引导全体教师明白新课程目的的前提下,不惜代价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并提供课程研究和教辅资料,让他们在比较开阔的天地中寻求营养,充实自己。

三、深入课堂,优化教学结构

同志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得尝尝。”同样,要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走进课堂。走进课堂的目的在于发现闪光点,去粗取精,总结得失,从中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课改路子。我在实践中主要发现并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新课改的学习与落实

教师认真上课并不意味着目标训练正确、明确,知识结构安排合理,教学手段入时等,我的办法是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标,检点自己,尽力让自己的教学合乎新课标的要求,以求课堂高效。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首先要了解现状,只有了解现状,才能发现问题,研究方法,采取措施。具体工作中我主要抓好以下几点:一是理论与实践(教案与教学)的吻合。通过听、查、评、比、奖等手段不使教案流于形式,真正成为上课的依据,课改的资料。二是教学手段入时。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落实的根本环节在于教学方法,通过听、评、议、改力求手段创新,真正将三维目标落实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个环节中。三是查细节、改细节。通过查整体教学过程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尽力促成教学与新课程、新教法的吻合,并在不断改进中实现高效课堂。

3.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合力的调动

构建高效课堂是全体教师的事,任重而道远。因此,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要引导全体教师高度认识课改的重要性、长远性、切身性,不断从常规教学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共同创造、树建品牌,带动发展。

四、创建模式,带动整体优化

课堂教学作为个体行为,目标之下的教学方式自然各具特色。整合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形成一种具有特色的、有实践效果的、适合校情的教学模式,就能引领全校课堂教学在优化结构、实现高效中跑步前进。优秀教学模式的形成:一是鼓励全体教师总结经验,进行创新。二是一出现雏形要积极支持,全力打造,促其形成。三是发挥集体优势,共同献策,使之完善。四是投入实践,反复检点,达到成功。比如我校六年级阅读教学采用双轨并行训练。相对于教师,目标之下,科学设计,优化教学程序,巧用教学手段,以实现“教”的高效;相对于学生,则将目标的实现科学设计于作业中。

第8篇:课改体会范文

1.应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可见,数学教学时多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体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数学学习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教材的编排以来源于生活的情景为主,可以使学生更多地合作交流、主动探索与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达成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2.应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俗话说,"为什么"是思维的开始,"怎么办"是思维的运作。教学时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自然和谐、民主的探索氛围,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的探索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问题和规律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以满足自我的需要,产生激励、推动自己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另外,直观化的情境有时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为形成。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可以收到特定的学习效果。知识来源于客观世界。人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这种直接的知识逐条典型化,就形成了生活世界的概念,这些概念经概念化和体系化,就产生科学理论。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时,需要凭借一定的、人为的生活场景或形象,才能有效地内化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科学理论知识。所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

教学情景的创设首先要着眼于学生素质个性化发展,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学生特点及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选择创设情景的途径,如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

3.应加强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等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用处,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数学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动手操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中需动手操作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例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远足"综合实践活动。在"远足"活动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通过认真观察、动手操作、虚心学习,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并要求他们"远足"结束后写下难忘的心得体会,并将他们的成果进行评比、展示。在学生的心得体会中,不难找到数学知识的运用,比如:数据的收集、物体的形状、金钱的分配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另外,参观土楼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的能力,在各种远足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4.应引导学生做好课后反思

《课标》中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可以这样说,没有学生的反思,就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在探索过程中或探索结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能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当学生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似乎大功告成时,可以引导他们对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答产生质疑,这样的做法完整吗?或问:我是否有不同的解法?通过多角度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学会自主性的方法分析、策略探索,从而达到了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

5.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

第9篇:课改体会范文

一、课改实验过程中教学行为的反思

实行新课程改革后,听过的公开课几乎没有不用多媒体的。教师的钢琴伴奏几乎消失,教师的范唱少之又少。有的只是热烈的课堂气氛和各种各样的音乐活动,给人感觉像在作秀。这让在音乐教学第一线的我时常感到困惑,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多媒体?难道常态教学就应该如此吗?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教学那是不可能的。我不否认多媒体教学能大大扩展和提高学生的听觉、视觉、知识量,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但使用不当,就会出现画蛇添足的效果。如,范唱,教师范唱可以给学生直接的、较容易模仿的感受。再如,伴奏,录制好的伴奏听起来可能感觉效果很好,但是它有死板不灵活的缺点。当学生学唱时,教师的钢琴即兴伴奏可以灵活地随着学生走。并能通过强弱、快慢的变化调动学生的情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范唱及钢琴伴奏在引导学生初学歌曲时比伴奏带更有感染力。

二、课改实践中课堂教学的体会

1.引趣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与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享受音乐并美化人生的巨大动力。因此,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研究合适的导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保证。例如,在《龙的传人》的教学中,我先给学生听由王力宏演唱的流行版的《龙的传人》。同学们都显得很激动,也很开心,都跟着音乐唱了起来。气氛很活跃。听完后,我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是由谁演唱的?演唱方法是哪一种?”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正确答案。显然他们很喜欢这首歌。接着我又播放教学中使用的由男声合唱的伴奏带,并提问:“这两种唱法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情感有什么不同?”就这样,同学们经过认真聆听,不但学会了这首歌,而且还学会了不同唱法歌曲的情感对比。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这种相互联系,相互迁移的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教材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结合的知识点,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例如,在学习《我是中国人》一课时,我准备了一些人物脸谱,采用分组和抢答的形式,让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我问:“大家知道这些脸谱哪个是生、旦、净、丑?他们是谁吗?”学生兴趣很浓厚,甚至站起来举手,大家在一片热烈而有序的气氛中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轻松地学会了很多知识。我还给学生范唱了《说唱脸谱》中的一段。有的孩子开心地跟着一起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听”“看”“唱”“想”“动”“说”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体验音乐,加深了学生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同学们都很投入,分析得也很好。音乐学习的关键就是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音乐去寻找、去探索、去创造,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感受音乐的魅力。

3.语言艺术是渲染音乐课堂教学气氛的重要手段

好的课堂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从而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因此,音乐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渲染教学气氛就显得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可见教学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富有感彩的教学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兴趣的源泉和动力。语言不单指说话,还包括其他多种形式,如,表情、眼神、举止、手势、仪表、肢体等。这些都是无声语汇。但同样都能起到传达感情,传达信息的作用,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

4.灵活、多变的练习是解决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法宝

识谱,对于农村音乐教学来说,还有很多问题。我曾做过调查,在小学、初中阶段学谱的学生少之又少,更不谈识谱了。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我想了几种方法:(1)让孩子们在书本上把唱名标好,然后教唱。这样能让学生先熟悉唱名。(2)在课前练习时,降低识谱难度,教师可写一些简单的乐句。让学生试唱,可增强其自信心。(3)尽量不标或者少标唱名演唱。(4)布置学生课后练习音高、音准。如爬楼梯或者使用柯尔文手势。(5)在学习较难的歌曲时候,采用先唱词,后学谱的方法。这样循序渐进,学生们的识谱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