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巴黎公社措施范文

巴黎公社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巴黎公社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巴黎公社措施

第1篇:巴黎公社措施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三历史;复习对策

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十分重视学科能力与人文素质的考查。纵观近几年来广东文综高考情况,发现高中历史教学与高考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高三历史复习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在复习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归纳知识结构;复习手段单一,教师先讲,然后学生课堂练习,如此重复;学生长期成绩得不到提高,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素质参次不齐,落差大,教学中难以照顾到各层面的学生。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系统的复习计划,做好高三历史的复习工作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教学指导

要做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首先要树立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不能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不能以成绩歧视、打击学生,要善于发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扬长避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取得进步。比如今年我教的班级有一个男生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为人讲礼貌,表现在每次我发试卷或者作业给他的时候,都是双手领取;还有一次学校月考,考试结束大家都离开的时候,这位男生自动把教室的窗户和开关都关上了以后才离开。发现他这一优点后,我就对他多次表扬,增强他的信心,逐渐提高学习的兴趣。(3)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新即包括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不能固守陈规。

总之,只有坚持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便能有的放矢。因此,在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备课以教学大纲与考纲为中心,对考点做到心中有数。“两个基本点”一个基本点是要认真收集资料,对近几年的高考形势做详细的分析,把握高考的大致走向;另一个基本点是以学生的学情为基本,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二、落实学科重点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首先,从历史时间角度来看,要特别重视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或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点。比如中国历史部分的春秋战国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世界历史部分的新航路开辟时期、工业革命历史时期、二战前后等。其次,从历史内容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角度去梳理历史主干知识。此外,从区域考试热点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经济发展的重点与焦点地区。比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特区等。经济发展的特色地区有环太平洋地区、地中海地区、欧盟经济等这些都是高考的热点。构建知识体系,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也能让学生把握重点与难点。同时,在历史模拟考试后的评讲中,应该以学生的错误类型为基础,进行统计归类分组评析,对错误率较高的题集中力量讲评,并且讲解时还应联系涉及到的知识点,构建以此相关的知识体系。如此,才能确保复习课的效率。

三、结合教材重点,开拓学生思维

如何突破教材难点,把握教材重点,吃透教材成为高三历史复习的重点。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高三历史复习的要求,创新历史情境,并设计一些有难度梯度的历史思考题。启发学生在课堂教学独立或与他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有效开拓学生的历史思维。比如如何让学生理解一百多年的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世界史中的国体、政体、政府、议会与国家政权性质等这类问题,超过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分设台阶法设计问题:(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之间的搏斗?(2)巴黎公社的组织机构组成成分如何?(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通过这四个问题,难度具有一定的梯度,层层深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四、树立学生的信心,积极应对高考

在漫长的高三历史复习过程中,随着压力增大,学习任务繁重,不少学生会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分散、学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这其实都是学生信心不足的表现。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善于运用心理暗示法,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促进高考历史的有效复习。如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地放弃一些难题,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做一份曾经做过的难度不高的题目。高考前时间分秒必争,把之前的试题等全部细细复习的可能性不大,然而,错题集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重温错题集的益处很明显:(1)找出错题包含的考点,也就是找出自己的盲点并在课本中标注;(2)理清所涉及的知识点,改正错误很重要,但是领悟和知识迁移更重要。要对错题的考点相关点进行联系;(3)提出未解决疑问。对于老师的讲解,还没有透彻理解或错题订正中进行联想、延伸仍有疑问的,需要马上寻求帮助解决,才可使错题集的效益最大化。同时也可以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我每天都在进步,我比一个月之前进步多了。这样学生会越来越自信。

总之,高三历史复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复习方法的指导,树立学生的信心,开拓学生的思维。相信只要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学生就一定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汉文.文明史观与多元现代化:爱森斯塔特的理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第2篇:巴黎公社措施范文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的

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改革成功与否最终还是要通过中学历史教学来检验。根据这一标准,到底应如何设置高中历史课程呢?笔者的意见是,高一开设中国20世纪史(必修课),高二开设世界20世纪史(限定选修课),高三开设中国古代史(选修课)。本方案的核心是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下面围绕这个核心谈一些看法。

为什么主张在高中开设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呢?

首先,按此方案中外历史都只讲近100年的历史,时间短了,教学内容少了,历史课内容过多与历史课课时极其有限的矛盾可以得到缓解。

其次,因为只讲20世纪的历史,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可以重新安排,初高中教学内容过多重复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

再次,在高中开设两门20世纪史,是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紧迫的。我们知道,20世纪是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最为动荡的100年。从世界范围看,仅仅是两次世界性科技革命、两次伟大的政治革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大阵营(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历史,就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从中国历史来看,仅仅是,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改革开放这三次巨变就需要我们深入地认识。而且,从思维习惯来说,人们惯常要回顾刚刚走过的那段路程,迫切地希望从刚刚逝去的历史中寻找经验,获得教益,增长智慧。因此,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20世纪的历史显示着鲜活的光泽和特有的魅力。新世纪的历史教学应满足人们回顾和反思20世纪的迫切需要,引导青少年去自觉地、系统地梳理与反思20世纪的历史,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高中历史教学是丰富多彩的

20世纪的历史尤其如此。在论证了高中宜于开设两门20世纪史之后,我们还应进一步探讨中国20世纪史和世界20世纪史的具体的课程内容。

学术研究离不开观点、范畴和方法,这三者的统一体被称为“范式”。史学研究的范式是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是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研究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受此影响,中学历史教材也按此范式来编写。简言之,就是世界史教材是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为主线的世界近现代革命史;中国近现代史是以民主革命史(包括史和史)为主,加上社会主义革命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必须承认,在革命年代,从事和拥护革命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阶级斗争和革命的历史,以便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获得启迪,“阶级斗争──革命史”的史学研究范式满足了这方面的社会需要,功不可没。但是,现今,革命时代已经结束,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早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若仍完全按照“阶级斗争──革命史”的范式来制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高中历史教材,让学生主要学习世界近现代革命史和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显然就脱离社会需要和落后于时代了。

第3篇:巴黎公社措施范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形象思维 创新精神 培养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变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就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我认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学中更为重要。“人的创造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创新精神乃是开发创造力最重要的和最有效的措施”。

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根据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我认为形象思维是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一、形象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1.这是由“创新精神”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创新精神也叫创新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造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从心理成分方面说,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成分构成的。认知成分是指创造者对创造活动的意义的了解和评价,情感成分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喜恶等体验,行为意向是指对创造活动的反应倾向。这三种成分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创新精神。也就是说,构成创新精神的三种心理成分决定着一个人想不想去创新,有没有创新的愿望和动机,是不是对创新抱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能不能有效地自我控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积极地进行创新。

2.这是由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所决定的。

形象思维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历史。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深刻的历史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形象思维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通过形象思维发展创新精神的途径与方法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能否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取决于教师能否成功地再造历史形象。而历史形象的再造,又离不开生动的史实、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历史教具。因此,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归根结底,在于史料的积累、语言艺术的提高。

1.注重史料的积累,充实教学内容。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史料积累的过程,是历史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积累丰富的史料是治史的基础,提出撰写历史必须“征求异说,采摭群言”。同样,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也需要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为自己提供一个深厚坚实的知识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生动有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文史兼优、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名著,收集材料之丰富,识见之卓越,文笔之生动,以及作者刚直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堪称古今史学著作之楷模。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司马迁写事令人有身临其境、触之可觉之感。八年之间,项羽骤起骤落。他兴于巨鹿之战,亡于垓下之围,其间的过渡则为鸿门宴。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这三个场面作了绘声绘色、情调不同的描写。巨鹿之战充满了壮烈,垓下之围弥漫着悲凉,而鸿门宴却在紧张肃杀、扣人心弦的气氛中描写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范增的老谋深算、刘邦的惊慌惶恐和张良的临危不乱。这些生动的史实若配之以娴熟的教技,就可以在课堂上再现当年马鸣风萧的古战场和悬念迭起的鸿门宴,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重视语言修养,提高教学艺术。

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孔子主张文章应该注意文采,同样,语言也应注意文采。教学语言的文采,除了文字修辞外,还应该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例如,在讲“巴黎公社”这一章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对梯也尔这个历史人物作了如下一番刻画:

梯也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此人矮小肥胖,肚子圆鼓,上衣的扣子总是无法扣上。他平时总是装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但却无法掩盖两只眼睛毕露出来的凶光。这个被马克思称作“侏儒”的政客,是一个背信弃义的“老手”,卑鄙奸诈的“巨匠”。当他刚逃到凡尔赛时,曾经信誓旦旦地保证:“无论如何,我决不派军队到巴黎去。”但当麦克马洪保证说很快就能打进巴黎时,他便挥舞着肥胖的小拳头气势汹汹地叫嚣:“我是不会留情的!”这番刻画,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不但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而且为下文凡尔赛匪徒的罪恶活动作了铺垫。

3.通俗易懂,力求口语化。

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善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这种学风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科研中,都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现在有些人往往错误地把通俗性和学术性对立起来,以为越是通俗的读物便越缺乏学术价值。于是,有些人便喜欢在文章中故意使用一些怪僻的词汇,以此装点门面,故作莫测高深。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浅薄无知的表现。“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是对立的,前者是指文章的内容,后者是指文章的表现形式,上乘之作,应该是两者的完美结合。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俱属通俗之作,但却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使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同时提高语言修养,从而动情引趣,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再现于课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历史教学.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