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工科物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科物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科物理论文

第1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市场的不断壮大,市场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虽然电能是社会发展的必要能源,但是供电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依旧有增无减[1]。供电企业的经济主要来源于供电企业的大客户,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也成为供电企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首先要对供电企业大客户进行识别和定位,所谓供电企业大客户,主要是根据用电客户的需求来划分的,用电客户用电量的多少以及电能消费额度的高度能够决定客户的发展力,这也是对大客户划分的主要方式。在大客户最低需求之上的都为供电企业的大客户,大客户也同样要进行分类,根据用电的类型、用电的统计、行业等进行分类。对大客户的识别也是根据以上提到的因素进行识别,大客户的定位亦是如此。对大客户的管理主要根据大客户的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服务策略。受到行业、用电类型等方面的影响,大客户的用电需求也有所不同,对大客户的服务要本着全面性、针对性、特殊性的服务原则。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精通用电检查、用电业务、电能计量等电力系统的理论性知识,并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等,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需要不断地从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与大客户之间协调好相互的关系,牢牢把握住大客户的用电需求。

2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大客户都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多的经济效益,电力企业的大客户也是如此,能够给电力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有助于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2]。传统供电企业对大客户过度的重视管理,而忽略服务,不仅不利于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通过加强对供电企业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不仅能够提升大客户的管理水平,同时在高服务水准之下,更能维持与大客户之间合作的双赢关系,更好地把握住大客户,更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这也是加强对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的必要性。

3加强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的策略分析

3.1建立健全个性化服务方案

供电企业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有着一套完整的服务方案,然而,就当今供电企业大客户的服务方案而言,却由于服务方案中存在粗糙性、单一性、趋同性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对大客户的服务质量。总体来说,服务方案不够细致、不够深入、缺乏责任感、缺乏完善性等,很难让大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服务满意,满意度不高,自然就会影响到大客户与供电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供电企业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客户的服务要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首先,供电企业应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客户的用电需求、用电类型等。其次,再结合大客户的实际用电情况,采取多元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服务策略,针对不同的大客户,采取不同的服务方案,使供电企业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不断趋于完善。而且在个性化服务方案应用过程中,大客户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供电企业对自身的关心,以及为了满足他们的用电需求不惜耗费大量的资源来完善服务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大众化、不完善、相互模仿的服务方案来说,这种服务方案更能得到大客户的认同,有效的提高了大客户的满意度,进一步拉近了供电企业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更有利于供电企业的发展。

3.2强化服务意识

供电企业大客户的服务管理都有专业人员负责,而这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水平也将直接影响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从当今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分析来看,还存在少许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供电企业与大客户之间的关系,对此,要不断地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①要求大客户服务管理人员要通过多方途径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要深入思想进行强化,将为大客户服务作为工作的一部分。②管理人员要对大客户服务基层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地强化基层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从思想上进行转变,树立以服务至上为工作原则。③要鼓励供电企业服务人员抛弃传统陈旧的思维模式,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式,对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从本质上转变对大客户的服务。246④针对大客户的服务管理,供电企业应加大客户服务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大客户服务知识讲座来深化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⑤针对大客户的服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模型,例如,以服务中心、服务响应、服务策略、服务基础等作为服务模型,对客户展开更好的服务流程(如图1所示)。

3.3扩宽对大客户的服务途径

传统供电企业对大客户的服务途径极少,而且服务方式过于简单,更是缺乏与大客户之间关系的架构,对此,要扩宽大客户的服务途径。首先,可以在传统的服务热线上设立大客户服务的专用通道,为大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如果是在供电营业厅,可以为大客户办理专用的服务坐席,大客户在进行业务办理、咨询甚至投诉的过程中也能够享受更好的服务;保证普通坐席繁忙的时候,对大客户的服务仍旧准确、及时地将其引入到专业坐席,为大客户解决用电问题,提高大客户的满意度。其次,可以针对大客户开展业务办理的绿色通道,以方便客户、快捷高效的服务为主,全面提高大客户的服务,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也便于对大客户的信息管理,从而有效地提升供电企业大客户服务管理水平。

4结语

第2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改革;化工专业;实践导向

0引言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工、制药、材料和生化等专业的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之一.“物理化学”课程综合运用数学、物理等学科的理论和实验手段来解决化学反应中出现的问题,并研究在化学变化中所遵循的规律.物理化学是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尤其在理科、工科化学系列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物理化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公式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觉得内容过于抽象而难以理解[1-2],同时所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小,造成学习的畏惧感,学习效果不理想.鉴于物理化学在化工相关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处的重要位置,尤其对后面要学习的“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和“催化原理”等课程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物理化学”课程的建设对高质量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年来,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物理化学课程组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完成“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验收工作,成效显著.“物理化学”课程团队被遴选为学校重点建设的课程团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以实践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1调整理论教学内容,侧重工程实践导向

相比而言,我校开设化工专业的历史较短,所用物理化学教材也一直沿用我校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物理化学》(第五版、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写)教材,以相应的《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南京大学孙德坤和沈文霞等编写)作为学生的指导资料.在授课的过程中,虽然也积极拓展部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与化工实践过程联系不密切的矛盾.但随着我校化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继续使用偏重理论教学的物理化学教材显然不合时宜.以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契机,基于实践导向的新教材的选用成为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从2014开始,精选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编写的《物理化学》(第五版)[3]工科教材作为我校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天津大学编写的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增加许多与实际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点,如真实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真实气体状态方程、二组分液体部分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和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温度-组成图,以及多相化学反应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原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科思维的养成.另外,工科“物理化学”教材将电解质溶液、可逆电池电动势及其应用和电解与极化作用3部分内容合并为电化学,将化学动力学基础和化学动力学基础合并为化学动力学,既优化教学内容,又适当降低理论深度,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的实践视野.本教材在我院近几年的使用过程中,获得学生良好的反响.

另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对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的支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的抽象性,注重通过演示与基本原理相关的实验现象对接实践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直接关系[4],更好地突出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对工程实践的指导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除讲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还注重把从事物理化学方面的科研体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到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物理化学在生活和化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学生加快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和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5].

2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实例说明理论

由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与生产实践更加紧密相连,所以,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之一.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多而杂,在课堂讲授中要更加注重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理论内容,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接受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讲授界面现象中弯曲液面下的附加压力时,用他们所熟悉的人工降雨和暴沸现象来说明开尔文公式,只有水蒸汽液化凝结成新相小液滴(凸液面),小液滴逐渐长大才能从天上落下雨滴.由于新相小液滴刚开始很难形成,即水蒸汽的过饱和蒸气压pr非常大,天空中的水蒸汽气压很难达到pr,因而需要采用人工的方式提供小液滴形成时的凝聚中心,大幅度降低pr的数值,使雨滴顺利形成.同理,液体受热气化形成新相小气泡(凹液面),小气泡逐渐长大才能从液体里逸出,但新相小气泡开始很难形成,即液体过热也不沸腾,是因为液体中的小气泡压力很小达不到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因而需要向液体中加入实验中常用的沸石(孔中含空气)增加初始小气泡的大小,使气泡压力很快达到外界大气压值,保证气体从液体中顺利逸出,避免形成过热液体,引起事故.总之,利用具体实例讲授比较抽象的物理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理论中更接近实际生产和生活,激发他们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潜能.

3多方位理解实验原理,提高动脑与动手能力

伴随着物理化学理论教学内容的调整,也将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例如:化学反应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反应热的形成,如果不能及时地移除多余的热量导致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将对化工生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反应过程中温度的测量与调控在化工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物理化学实验中涉及到多种类型的温度计(如玻璃温度计、贝克曼温度计、热电偶等)用于测量反应体系的温度.作为温差测量的贝克曼温度计,广泛应用在恒温槽的组装和性能测试、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中.由于精密电子温度测量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贝克曼温度计在实验中的利用率逐渐降低,但它仍可以作为一种简便的辅助仪器使用.另外,温度效应常常在实验中有所体现.如醋酸-水-氯仿三组分系统的相图绘制实验,其成败与温度的关系比较密切.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现象,也并不清楚隐含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中,温度影响到各组分间的溶解度,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无法观察到明显的浑浊现象,导致不能很好地判定滴定终点.因此,如果能够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相图,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萃取过程,理解相图中物系点和相点的概念,对于化工产品分离条件的筛选起到良好地指导作用.其他的实验项目,例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活性炭比表面积的测定、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测定等,温度的影响均不可忽视.

合理的安排实验是保证学生理解并掌握实验原理的前提.但由于参与实验的学生人数较多,普遍的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循环的方式开展实验.如果物理化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同一学期开设,在循环实验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实验项目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则显得非常被动,对实验理论一知半解,造成他们更多地关注实验操作过程,只动手、缺乏动脑,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鉴于此,将实验课的开出时间较理论课程滞后一学期,先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再开展相关实验.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试讲实验内容、回答问题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依托我校的安徽省化学工程实训中心,还可以进一步开设与物理化学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为学生深入理解物理化学原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我校化工专业本科生“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结果,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才能提高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原理知识综合解决化工实践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玉成,杜金艳.工科物理化学教学内容的几点思考[J].广州化工,2015,43(2):161-162.

[2]胡碧茹,吴文健.《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2):113-115.

[3]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3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而在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该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大学,中国内地共23所大学榜上有名,清华大学再次进入世界前200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6所大学排在第201-300名。

2000年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内地与香港名校的生源之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香港中文大学等其他港校的加入,更是使这场生源之争不断升级。而最近连续的两个大学排行榜,再一次把内地与香港名校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参考指标不尽相同,ARWU更注重学术性而QSWUR的指标更多样化,但QSWUR和ARWU两个排行榜中排名较前的名校却惊人的一致,即内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和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这12所名校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各领域学科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根据两个排行榜的学科领域排行来看,各个名校又都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北京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和社会科学(简称社科)五大领域均未能进入100强,但在学科排名中北大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和经济学/商学均位列76-100名,物理学科的排名也接近100名,实力毋容置疑。而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艺术人文(第18名)、工程技术(第34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4名)、自然科学(第17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1名)均进入了50强,除工程技术外其余领域均为内地高校第一,展现了非常强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北大有18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北大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在这些重点学科中还有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赵敦华(哲学与宗教学)、蒋绍愚(中文)、陆俭明(中文)、温儒敏(中文)、阎步克(历史)、邓小南(历史)、高毅(历史)、姜伯驹(数学)、丘维声(数学)、张恭庆(数学)、王稼军(物理)、吴思诚(物理)、段连运(化学)、许崇任(生命科学)、祝学光(医学)、王杉(医学)。此外,还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他们主讲的课程也多为精品课程。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90门,其中数学科学学院(6门)、物理学院(9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5门)、中国语言文学系(8门)和医学部(19门)较多。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清华大学

众所周知,清华的工科是最强的,两个大学排行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科进入了50强(第45名),而理科、生命、医科和社科均未进入百强。学科排名中,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50强(第46名),而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商学未进入百强。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程技术排名第十,是内地和香港这12所名校中唯一排在前十位的学科领域。在清华的21个一级重点学科中,清华工科独占16项,包括: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工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最多的,共有11名,他们是:申永胜(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华成英(自动化系)、孙宏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范钦珊(航天航空学院)、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钱易(环境学院)、郝吉明(环境学院)、胡洪营(环境学院)、袁驷(土木工程系)、傅水根(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有90门,工科课程占了一半以上(48门)。以如此强劲的实力,清华工科绝对是中国顶尖工程师的摇篮。

优势学科:上文所列的16个工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商管理、美术

复旦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复旦只有工科进入了世界百强(52-75名)。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则显示,复旦的艺术人文(第49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45名)进入了世界大学50强,工程技术(第98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67名)、自然科学(第56名)均进入了世界百强,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复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国家级教学名师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他们是:陈纪修(数学)、陆谷孙(外国语言文学)、袁志刚(经济学院)、范康年(化学)、陈思和(中文)、乔守怡(生命科学)、俞吾金(哲学)。复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8门,也基本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中。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

与清华相似,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也是在工科。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上海交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同时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QSWUR的排名中,工程技术排名第37位,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大,而生命科学与医药(第124名)、自然科学(第114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127名)位于百强之外,艺术人文则未上榜。当然,随着上海交大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后劲不容小视。上海交大9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与工科有关: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分布则较广泛:洪嘉振(建筑工程与力学)、郑树棠 (外国语言文学)、乐经良(数学)、孙麒麟(体育)、王如竹(机械与动力工程)、林志新(生命科学技术)、郭晓奎(医学)。上海交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0门。

优势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

南大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但化学学科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高于北大的排名。QSWUR排名中南大较突出的领域是自然科学进入了百强,位列第85名,其余学科领域进入了前200名:艺术人文位列136名,工程技术位列163名、生命科学与医药位列193名,社会科学/管理位列131名。南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位:范从来(商学院)、卢德馨(匡亚明学院)、王守仁(外国语学院)、桑新民(公共管理学院)、左玉辉(环境学院)、沈坤荣(商学院)、徐士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晓虹(社会学院)、刘厚俊(经济学院)、李满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56门。

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的工科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也进入了百强(52-75名),而QSWUR的排名中,中科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表现突出,均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59名和第72名,而生命科学与医药则位列156名,而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均未上榜。中科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名师则有7名:陈国良(计算机)、李尚志(数学)、史济怀(数学)、施蕴渝(生命科学)、程福臻(天文与应用物理) 、霍剑青(天文与应用物理)、向守平(天文与应用物理)。中科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3门。

优势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浙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第52-75名),而学科排名中有两项进入百强:化学(76-100名)和计算机(51-75名)。QSWUR的排名也显示,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表现突出,进入了百强(第68名),其余领域排名为:艺术人文199名、生命科学与医药206名、自然科学139名、社会科学/管理212名。浙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名:陆国栋(机械与能源学院)、林正炎(数学)、杨启帆(数学)、吴秀明(中文)、何莲珍(外语学院)、应义斌(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勇(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吴敏(生命科学学院)、刘旭(光学)、朱军 (农学)。浙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64门。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

香港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大学(简称港大) 在两大排行榜上的差异较大。在ARWU中,港大的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仅在学科排名上有化学(51-75名)和计算机(76-100名)进入百强;而在QSWUR中,港大的艺术人文(第25名)、工程技术(45)、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8名)、自然科学(第46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3名)均进入50强,是一所实力雄厚而均衡的名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在QSWUR中以上领域的排名港大均低于北大,但总排名却是港大高于北大,这可能与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关。

由于香港地区院校不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种评估和评奖,因而没有如内地名校一样的国家重点学科等数据,只能根据以上学科领域排名及网络资料推荐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建筑、法律、医学、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及脑神经科学)、文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器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及通讯工程、讯息工程、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屋宇设备工程、医学工程)

香港中文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76-100名),在学科排名中,中大有三个进入百强:数学(第50名)、化学(76-100名)、计算机(第30名,在12所名校中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优势突出。而在QSWUR的排名中,中大的五个学科领域均排名百强之列:艺术人文47名、工程技术82名、生命科学与医药60名、自然科学90名、社会科学/管理38名,同样是一所实力均衡而强劲的名校。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计算机、中文、翻译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会计学、社会学、法律

香港科技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的工科排名第36名,为两地高校之冠,其社科排名52-75名,使科大成为十二名校中唯一有两大领域位列百强的;在学科排名中,计算机排名第21位,也是两地高校之冠,而经济学/商学也进入了50强(第45名)。QSWUR的排名中,科大的工程技术排名第22位,仅次于清华;生命科学与医药(第86名)、自然科学(第55名)、社会科学/管理(第43名)也实力强劲,艺术人文(第195名)则稍逊。因此可以说科大是一所工科优势比较突出的名校。

优势学科: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理学院(数学、生物学)、人文社科学、会计、分子神经学

香港城市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的工科在ARWU中也进入了50强(第42名),学科排名中则有两项进入50强:数学(52-75名)和计算机(第50名)。在QSWUR的排名中,城大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展现较强实力,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79名和第72名,工程技术(第119名)和自然科学(第186名)也具有一定实力。

优势学科:商学、法学、创意媒体、数学、计算机、社会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数学(76-100名)与计算机(51-75)进入了学科排名百强。在QSWUR中,理大在艺术人文(第172名)、工程技术(第91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25名)、社会科学/管理(163名)等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实力。

优势学科:酒店及旅游管理、辅助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眼科视光学、放射学)、工程、物流

【相关链接】:

第4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1.中国化学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项目地域分布的比较研究

2.化学论文中表格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合成类化学论文前言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4.合成类化学论文摘要的基本标准及其审改实例

5.合成类化学论文题名的审改原则及实例分析

6.科技文献检索与化学论文撰写

7.如何撰写分析化学论文

8.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9.课程论文在公安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10.化学论文中几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论文的学科知识流动网络的特征分析——以“药物化学”学科为例

12.2002~2012年我国化学类高被引论文分析

13.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论文设计竞赛的实践与研究

14.医用化学论文写作的实践教学

15.30种化学类核心期刊高被引论文研究

16.千名医学家推荐最新七大生物化学论文 

17.课程论文与化学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8.浅谈化学专业英语论文写作 

19.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实践 

2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的统计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学课程论文评价中的应用 

22.缩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实践——以《化学学报》为例

23.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 

24.物理学、化学论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5.促进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几点思考 

26.美国化学镀镍年会论文综述 

27.高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特征研究——以化学领域为例的实证分析

28.物理学、化学论文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29.广东省举行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

30.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概况

32.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在陕西临潼召开

33.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和改革措施

34.电子期刊库对于高校化学学科科研的文献保障状况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化学学科用户近五年SCI收录论文为例

35.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控制的探讨

36.试析化学类论文英文摘要特点

37.化学类论文图形摘要的主要类型及设计技巧

38.诺贝尔奖与科学家论文数量、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基于2000-2010年诺贝尔化学、物理学获奖者的实证研究 

39.化学基础研究论文的引文统计与评价

40.我国化学论文产出的科学计量分析 

41.农科院校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2.2000~2004年SCI-E收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论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标题词汇特征对比分析——以化学类为例

44.国外新发表的皮革化学论文

45.综述论文在化学期刊中的作用及编辑组稿策略——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的办刊实践为例

46.应用化学毕业论文教学中指导教师和实验员角色的探讨 

47.小论文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48.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有机化学)论文统计分析

49.地方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50.转型目标下如何提高化学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51.课程论文在食品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52.论文式实验报告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53.中美高影响因子化学类科技期刊研究性论文标题用词对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质量

55.化学专业科研论文的撰写技巧探究 

56.论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57.高师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的问题及其撰写要求

58.论文写作在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59.一九八年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目录

60.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论文式实验报告

61.地方高校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探索

62.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与应用型科研人才培养的实践

63.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校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改进探索与实践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学、碳——化学论文报告会介绍(Ⅱ)

66.指导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

67.化学文摘(CA)对我国化学期刊论文的处理

68.提高独立院校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69.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及实践

70.保障应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录我国分析化学类期刊论文的特点及对题名和关键词的修改

72.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过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广西大学化学化工类硕士学位论文为例

73.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74.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75.中国化学研究论文总数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学论文关键词的选定与排序

77.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78.化学化工常用软件在相关科技论文中的应用

79.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创新性问题的思考 

80.提高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 

81.浅谈《科技论文写作》在化学化工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作用—以“合肥学院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为例

82.提高化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83.科技创新导向的化学化工类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思考与实践 

84.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

85.“《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6.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工程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为例

87.“《化学学报》2014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8.“《化学学报》2013年度最有影响力论文奖”揭晓

89.理工科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分析—以化学类专业为例

90.应用为导向的《化学文献检索及论文写作》教改探索

91.《结构化学》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的思考与尝试 

92.有机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国成为化学论文大国

94.28届地质大会有关矿物岩石地球化学论文摘要选

95.强化化学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教学环节的几点探讨

96.化学十年:世界与中国——基于2001-2010年WoS论文的文献计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导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新模式的探讨

98.国内期刊近期发表的油田化学论文题录

第5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226-01

一、引言

在科学理性主义观念中,科学与艺术被认为是两个互不相干,甚至还有些格格不入的学科门类。近年来,有不少论文就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人们对这两大领域的源流、互补、互动等方面的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著名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认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教育部也相继颁发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一些规程》、发展规划、课程指导方案等。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融通,已被公认为是理工科大学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一种途径。

二、成绩与不足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框架下,许多理工科大学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开展了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在大学生中成立各种校园文化艺术团体、协会,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文化节、体育文化节、思美节、饮食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理工科大学长期以来的办学模式和理念,艺术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还跟不上形势的需要,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还仅限于开展一些艺术活动,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形成科学与艺术两张皮现象,艺术教育难以深入。

三、深化思考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形式

这里所思考的科学与艺术之结合,远非仅仅是艺术学科中如何使用了高科技 ,也不仅仅是科学技术中如何利用了艺术因素,如劳动环境及产品造型的艺术化,形象化教育等。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并非是艺术精英教育,目的是使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能够与其科技素质相结合,能够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融合

四、以学科专业为切入点,挖掘其内在艺术魅力

从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实践来看,目前理工科大学普遍存在学生喜欢艺术而不喜欢上艺术课的现象,其中当然有学生自身功利的原因,但也无不与教育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枯燥、在人文、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差,专业教学与艺术教育两张皮的情况有关。在这里,艺术教育与普通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艺术教育的照本宣科,过于理论化很难将其融合到理工专业中 难以达到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艺术教育应在第一课堂课程设计上将审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由原来的艺术审美延伸到专业审美,由开设单纯的艺术课程发展到与专业相结合中,有针对性地结合院校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讲授艺术知识。如数学,它是一门十分抽象的纯理科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有它特定的一系列符号表现形式及远离日常生活的抽象术语,但它蕴含了大量美的元素,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等就是其美的形式。这样,通过挖掘数学中美的方面,原本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学生们就会另眼相待数学了,让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去感受理工学科专业带给他们的美,对于塑造优美的人性有独特的作用。再如结构工程也可与艺术相联系,一个好的结构不仅凝聚了睿智的科学和精湛的技术,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美。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可以说各门学科都有可发掘的、闪耀着人文光辉的美景,有着令人炫目的艺术美感、节奏、和谐感,可见,看似单调乏味的理工学科,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美感元素,艺术素材,而这些是需要挖掘和提炼的。

五、结语

科学与艺术相交汇所体现出的灿烂辉煌的美,应当从科学家与艺术家的神圣理论殿堂之中走出来进入到科学教育的课堂之中,让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光芒普照学生的心田,使他们汲取到特殊的“营养”,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的辉映之奥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当然,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决不能“简单化”,如果简单地搞些艺术活动或把某一位物理学家给画家讲了讲理论物理,画家据此描绘出了自己理解的“物理世界”,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了,不好这么简单,因为科学与艺术是一种跨多学科的研究,真正跨越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不理解的鸿沟,还任重而道远。

第6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本科教育;毕业设计;指导策略;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19-02

对于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1]。它需要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5]。从这种意义上说,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应该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学习心态,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6]。

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导师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毕业设计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指导知识的综合运用、指导科研方法、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教给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一、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课题选择的好坏。在这方面,指导教师一定要把好关。

1.课题的选择要尽量兼顾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方面,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确定的课题学生感不感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投入的程度和最终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向有较高的重合度,教师不但指导得深入、有效,而且指导的积极性高,指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加充分,甚而至于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在实践中,选题时不能兼顾上述两个方面――要么忽视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要么忽视教师的研究方向,使指导毕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的负担或包袱,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课题应该具有综合性,难易程度适中。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因而他们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机械、控制、传感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这种课题,可以开阔眼界,学会综合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独立开展设计工作或者从事机械专业的科研工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相反,如果给学生选是非综合性的课题,例如一般的工艺或设备的设计题目,难度小,学生只要掌握机械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完成。但是,这种设计工作既不能提供足够的科研方面的训练,也不能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会应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开发。

不过,要注意的是,综合性课题的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成。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学生较难圆满完成课题。针对这个矛盾,教师可以通过降低单个领域的设计难度来加以克服。比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机械部分的设计可以采用常用机构,以降低机械设计的难度。

二、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机械产品,很多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机械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控制、检测传感等专业的知识。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是分别单独学习的,包括课程设计也是各个课程单独进行的,同学们只能学习各个课程的知识,还不能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学生在综合使用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巩固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各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这样,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才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三、指导科研的方法

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储备、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训练很少,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远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毕业后,不管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研深造,都需要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的科研过程包括:检索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建立模型、仿真与实验、系统集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研过程中常用的科研方法。

在检索资料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网上论坛等多种渠道检索到需要的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现有产品的技术现状,进而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技术方案。

在建立模型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几种模型,或其中的某一种模型。学生经过训练,能够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主要是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当然,由于是在本科阶段,学生所建的应该是简化模型,建模步骤比较简单,所建模型也应该易于检验。

在仿真与实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有限元仿真、半物理仿真,要教给学生适合的仿真工具和软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机电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简单处理、分析方法等等。

在最后的系统集成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修改所建模型,把机械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到一起,成为一个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指导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该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所需的工具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循。

四、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

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和老师、同学也有过学业上的交流,但都限于校园中。在毕设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还需要向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以及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有时候,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向更广泛的人群请教。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尤其是与他人交流技术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交流技巧。比如,指导学生在交流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把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了,交流也就更顺畅、更有效了。再如,要提醒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的主见,又要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交流的基本礼仪和要求,包括称呼要得体,说话要简单、明了,从而花最少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

五、教给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后,学生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撰写各种科技文献,包括科技论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包括论文的总体结构、开头结尾、具体内容、语法结构等,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培养能力。总的说来,论文应该格式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多次指导学生修改,直到达到学校的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宋海农,王双飞,梁东梅.一年导师制对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2,(5):77-79.

[2]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3]张继红,王恩伟.“产学研”相结合改革工科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4):71.

[4]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61-62.

第7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科研单位 激励机制 量化考核

在军工科研院所,理工科专业的科技人员为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从事基础类、应用类、开发类等课题项目的研究和管理。人才则主要来源于国内综合类高校;课题来源又以任务性为主,没有挑选余地,为了国防使命,必须完成。经费管理方式也比较模式化;成果产出主要包括公开发表的论文、技术报告、专利以及可转移的技术秘密、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咨询报告以及培养的人才等。与广大高校相比,军工科研院所因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和保密性,在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吸力的提升和宣传方面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因此在提升自身影响力、获取外界认同感方面,明显比高校被动。而科研成果对社会有没有重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这项科研工作是否值得做?是否具有影响力,创新力?而创新力在提升科研影响力方面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少产出就少,没有创新就没有高影响力的产出,就谈不上科研院所的学术影响力。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多家军工科研院所的调研,发现目前在科研和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在军工科研院所,普遍存在广大科研人员只注重埋头工作、忽视科研成果产出和影响力提升与宣传的现象;(2)广大科研人员过于追求经费的“进”,对科研成果会对社会发展有多大影响和贡献的“出”重视不够,从而影响广大科研人员在国际、国内舞台的影响力、竞争力,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组建。

随着国内外科研发展需要,如何使科研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规范化,推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科技成果走向国际市场,在学术领域抢占制高点和说话权,成为中心需迫切发展的研究方向。为适应这一需求,近些年来,中心将提升科研影响力的一些管理探索机制和科研生产相结合,在实际生产中进行应用、跟踪、分析,获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将简单对中心实验物理研究部在科研成果提升方面采取的一些举措进行介绍,并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症结,以期对其它军工科研院所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当前学术影响力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科技成果影响力亟待提升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大幅增加,但与科研经费投入相比,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偏少。过去,在我院及大部分科研院所普遍存在片面强调经费“进”,经费产生的辐射力度、对国家的影响度却很少考虑和重视。大部分科研人员把按时按需完成任务当成“产出”,而这个“产出”是否能够满足国家需求,是否真正有影响力却很少考虑。另一方面,部分科研院所在量化考核评价体系下,科研人员又过分看重“产出”的数量,比如文章、奖励、报告、徒弟数等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积累量化分值,因此“数”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过了课题本身能够产生的质,因此“课题成果”的质量和实际影响,包括对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对于大部分科研人员而言,成了任务外“别人”的事情。

实际上科技成果与经费收入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只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真正提高现有投入下“科研成果”的影响上,才能获得更多的科研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对于部分科学研究,比如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成果,其成果预期可能会更长,3-5年或许不能产生任何回馈,但可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产生影响。科研院所不完全是开展探索的纯基础研究,也不是仅仅为满足科研人员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做外国学者已做到的事。但现时的政策导向、管理措施一定程度上过于急于求成,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重立项,轻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始性创新思维的孕育和重大成果的产生,也影响了具有长时效、硬实力项目的萌芽和诞生,一定程度上扼杀了高影响力学术成果产生的基石和土壤。

2.研究成果形式相对单一

军工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具备多种形式:科研论文、报告、专利、向政府管理决策者或社会及时提供的有影响的科技咨询报告、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等。由于目前对科研项目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多数人只关心的数量,不重视合作研究以及在综合相关研究课题成果的基础上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影响的科技咨询报告。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大多停留在“数”上,对学生论文质量、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实际上,随着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科技咨询报告和人才的培养更应该成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人才培养与转移可使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源源不断流向社会。

3.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科研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各层次的合作交流不够,队伍整合比较困难,不易形成合力。另一方面,片面强调“自由探索”和“科学家个人兴趣”,忽视战略需求导向,造成课题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不健康的竞争机制,不择手段、违反道德规范的做法,实际上也损害了遵守学术道德的学者的利益。在我院目前形势下,量化计分的职称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增加内耗,这对于团队合作非常不利。目前为保障广大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前途和规划,部分研究实体把课题分散化、等级化,造成科研人员心情的不愉悦感,甚至容易滋生责任推诿现象。量化评价中,文章泡沫化、文章数量化,带来的不是影响力的提升,反而适得其反。这些现象,导致在本应该充分体现竞争的人才培养阶段的宽松环境,本该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良性阶段,出现恶性竞争。因而产生有影响力重大科技成果所需的科研团队精神难以形成,涉及国计民生或带基础性的大问题、短期难见成果的课题很少有人去做。

二、提高科技成果影响力的一些管理思路探索

1.形成良好的组织愿景,加强顶层规划

宣传组织的发展战略,明确组织的顶层规划,对于提升科研影响力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顶层策划,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学习,讨论组织使命和发展战略,增强广大科研人员的使命感、战略和前瞻意识,比如在各科研院所、各基层研究部,所管理职能部门、研究部领导等都可以通过系列“青年职业发展规划”专题报告来加强科研人员的使命感,让他们在组织规划中意识到自我定位。比如中心实验物理部,每年规划组织1-2次的组织定位研讨,让所有职工意识到组织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标志等。通过对战略目标的共识,发展和建立为全体员工所共享的共同目标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工作的自信和责任感,并从中得到激励。从而在广大职工中间形成一幅共同的发展前景,并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来比功利目的更有意义的东西。一定程度上转化了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工作仅仅是为了短期个人利益的短视意识,转变成了能从工作中获得一种成长的承认,包括一种奉献和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的新意识。

2.加快转变科研人员观念

提升学术影响力,加快转变科研人员观念是第一步。要切实转变军工科研人员的科研观念,改变过去只注重工程报告忽视学术研究的相对狭隘的研究理念,帮助广大科研人员全面认识科研成果的多样性,引导他们在工程项目实施中发现学术问题,学会在工程中提炼学术问题,并鼓励他们依托工程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究工作,形成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科技论文和专利,以学术研究中带动工程项目工作,实现工程与学术的良性互动。

为了加快转变观念,中心实验物理部打造出一个交流平台,向广大职工宣传实现工程任务与学术研究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邀请高校学科带头人定期讲座,给广大职工提供了一个直接近距离接触最新学术进展的舞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是研究部从事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平台,部门建立了国家基金申请的团队互助制度,要求各个课题组长积极收集组员的创新性想法,鼓励形成基金申请书,并经过对头责任人进行多次讨论修改,在研究部内形成了强烈的学术研究氛围,对鼓励职工参与学术研究和讨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加快提升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手段。高效的激励手段,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职工的进取精神,推动团队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要以科研创新价值观为指导,建立完善评价体系。对科研工作的客观评价,既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对科研人员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要避免在潜心研究问题,出成果和多培养学生的阶段这一金字塔的顶端搞恶性竞争。要针对原始性科研创新及管理创新等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应该在一种友好的氛围中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问题,给出建议,表彰富有活力者,激励疲惫者,指引迷惑者。科学的评价体系还是一种检测某些科研绩效标准指标的方式,包括成果奖励的等级、论文所发表刊物的质量、以引用指标测算的论文影响等。

研究部结合自身科研生产实际,建立了一套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促进了职工积极性,尽量避免了科研产出上的不利因素,比如弱化课题负责人分值,增加高水平论文、成果的分值等,产生真正震撼的成果,从而达到职工和集体双赢的局面。

4.以明星效应带团队建设,培育创新和攻关团队

培育团队式的优秀队伍。如何培养一支优秀的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研究队伍,并且给这支队伍提供一个很好的自由创造的科研环境,对促进高影响力科技成果、实现研究所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十分重要。只有那些真正对科研有特殊的兴趣,并且有很高的能力去创造知识的人,才会真正地关心组织的发展和声誉,才会形成合力并使有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源源不竭。而组织的领导及学科带头人要进一步拓宽战略视野,提高战略思维和对形势与需求的判断能力。科技将帅人才既要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又要富有责任心和使命感,有宽阔的胸怀。要把那些真正具有学术偏好、学术使命感和学术创新能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具有协作能力、能承担重大科研任务、重视有影响力的各种层次的研究团队。

对于科研成果和科研团队的宣传和提升上,研究部推行以“明星”带团队的方式。传统的宣传模式中,人的效应最明显,比如电影明星、电视明星,比一个组织更能吸引注意力、深入人心、提升影响。为此我们借鉴这种模式,在重大项目攻关上,也培育“明星”人物,先以“明星效应”将该科研团队的成果推介出去,然后由点带面,由一带多,将整个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拓展到国内、国际同行之中,让国际国内同行通过一个点介入、深入到希望知悉了解整个团队,从而提升团队作战力和影响力,增强我们在ICF研究舞台上的学术地位和发言权。

另一方面,研究部在培育创新组织、攻关团队上高度重视,多次进行系统科学筹划,研究部每年度进行攻关项目征集,然后进行论证,哪些项目年度有望实现攻关,哪些项目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攻关。然后将这些长期得不到解决、难度大、制约研究部发展的瓶颈问题分解下去。指定专人负责,研究部协调相关人员组成攻关项目组,挂牌督促,逐步解决攻关难题。该措施实行后,效果非常明显。多个攻关项目被攻克,成果获得多位院士高度评价,部分项目更是引领国际之先。攻关项目的实施,不但形成了好的研究团队,提升了研发能力、攻关能力以及我们在国际ICF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也在“实战”中锻炼成长起来。另一方面通过通力配合、精诚协作、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中展现的这些优良人才队伍建设经验也逐步融入部人才队伍团队建设体系中,构成了部科研文化和科研氛围的重要成因。

5.营造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

文化是指具有群体或组织特征的规范与价值观,是一种由决定其组织成员特定态度和行为的共有价值观和规范形成的体系。通过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可有效地促进学科和人员的交叉,形成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研究团队、创新群体,让优秀的研究群体能集中精力发挥成员的特长,自主地从事研究,形成团队,以有利于集聚优势人才,培育创新思维得以萌发和实现的创新群体,持续稳定地促进重大影响的产出。团队人员要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工作,即使对方不是你的同行,这也是把影响力扩展到自己的领域之外的机会,建立关系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利用关系把自己的好成果推出去,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利用关系推销一般的成果文章,影响不好,要尽量避免。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合作,扩大影响,促进人才双向流通,中物院何副院长曾经提出希望建立“单位领导-机关-基层”多层次的沟通交流机制,建议机关定期交流,并组织专题研讨这些方式来营造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方式。

而在研究部层级,通过和各国研究所、高校的项目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送科研骨干出国深造。而对于无法送出去的,研究部通过国际会议、学术进修、合作研究、读学位等方式提升他们的人才素养和知识理论体系。另一方面,研究部利用客座研究员制度,积极引智,沉淀能力来快速提高研究部某些“弱势”技术。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机会承办大型国内国际研讨会,加强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研究部影响度,也为人才的双向流通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通过这些措施,给广大科研人员营造出了良好的交流沟通氛围。

6.配置合理的人才队伍

科研团队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群体,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其特点是在目标方面强调集体绩效,在技能方面重视相互补充。要协调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使他们能互相合作、形成团队,防止一个人的创造性输出限制了其他人的创造性想法,促进有利于重大创新成果产出或具有影响力产出的科研氛围;要承认科研人员的差异,善于发现他们各自的长处,挖掘其潜力;通过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设定岗位责任制,为研究所发展奠定牢固基础。

五年内,研究部培养各类研究生、博士后四十多名,引进各类人才30余人,包括技能、本、硕、博等各种学历,各类人才在课题框架下,根据课题研究特性,组建了不同的攻关团队,形成了人才结构梯度有序,适合ICF研究和诊断工程发展,与物理研究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而不同知识结构和层次的人员在研究课题中能力都得到了最佳发挥,人尽其才的良性局面基本完善。而这种合理的人才梯度队伍又使他们在研究课题的相互交流中互相得以学习和长进,能力得到的极大提升。

7.处理好各种关系

处理好“短”“长”期关系。军工科研院所管理不能以现有人的利益作为决策的唯一标准,只能以国家的安全,把创造知识,培养高层次人才,保家卫国作为追求的理念。从只重视争取课题经费的导向转变为重视争取课题经费和重视有影响力科研成果产出并举的导向。必须积极探讨不同创新活动以及不同阶段的组织管理方式,按照职业管理的要求和目标来培养、训练和建设研究部的队伍。如果过多地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围绕组织发展战略对持续创新能力的打造,其发展必然缺乏后劲。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地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变为生产力,转化为威慑力。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和地位也将逐渐失去社会的信任、国家的支持。随着国家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加和科研单位创新能力的增强,未来国家对军工科研院所的预算性拨款预期还会提升,但目前我们仍必须积极地从各种渠道争取科研经费。自觉以国家战略目标和发展要求自己,做出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科研成果,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影响力。

处理好大集中、小自由的关系。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前期,课题负责制大大地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全面实行课题负责制却使得课题分散,不利于形成合力。这种科研方式不适于做大型科研项目和提高重大科技成果。而未来,我国科研机构的形式主要是走向建立各个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以增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科研院所要在集中力量完成满足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任务上体现出与众不同的实力,力争成为某个发展领域的国家科研基地。因此,在集中主要力量做定向性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也应允许一定量的自由探索项目,鼓励标新立异和合乎科学基本规律的奇思异想,使军工科研院所成为既有协同的主攻目标,又有深厚奇特学术积累的科研基地。

三、管理模式试行下的学术影响力提升成果

针对这些管理模式,中心以此为出发点,针对实验物理部这一基层研究部的科研生产活动进行了系统规划、分类、分解,根据科研生产任务需求和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探索形成了军岗动态管理、攻关项目团队、创新团队等管理方式;从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三个方面进行细化,对该基层研究部高智商、高学历的研究部“倒三角”人才梯度进行配置,形成不同领域的领军人,从而以团队作战的方式凸显优势。同时通过科技成果奖励、高水平论文、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将科研成果转换成学术影响力,该研究部的科研生产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得以大幅提升,树立了中心在瞬态诊断技术、高能密度物理、天体物理、温稠密等离子体等领域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良好形象。

总之,军工科研院所学术影响力提升的探索是一个长期项目,我们应该正视在提升学术影响力中,采用的管理模式和探索方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从而不断优化我们的组织管理方式。本论文只是将这些管理举措与中心研究部科研生产融合进行的一些管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它促进了该基层科研单位学术影响力的提升,提高了职工的科研积极性。实际上提升学术影响力的管理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需要各单位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只要本着公平、公正、积极、求实的原则,因地制宜、不拘一格、灵活掌握、积极探索提升科研影响力的管理机制,军工科研院所学术影响力将会得到持续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程萍.科技人才评价是创新人才的枷锁吗[J].中国科技奖励,2011(3):50-51

[2]张惠鸽,刘益军.科研院所职称评聘机制优劣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3(11):111-113

[3]张惠鸽,江少恩,刘慎业.科研院所基层研究部绩效考核及奖励方法[J].人力资源管理,2011(3):58-59

第8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二本高校;理工科;三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0 引言

二本高校是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部分理工科专业(应用化学)既可以培养理科型学生也可以培养工科型学生,针对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特殊性,必须建立一支具有高深理论知识、具备一定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教研能力的师资队伍,以实现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提高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率。

1 当前二本高校理工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本高校理工科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1]。

(1)教育观念陈旧

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强调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里,强调“知识本位”,主要用分数、成绩来考核学生,忽视了其育人的职责,忽视了学生的成长、成人和成才。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观念,影响和制约着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死板

自从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以来,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减少了,部分教师把课件当成了写在黑板(屏幕)上的“电子教案”,甚至出现了新的“照板宣科”现象。另外,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学方法研究工作的正常化以及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推进普及工作进展缓慢,直接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理论知识浅薄

对于理工科教师来说,应掌握本专业所有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理论,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传授知识。如对应用化学专业的理论课教师来说,应基本掌握“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实际上很多教师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很多理论课教师只能按照书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甚至“现炒现卖”,不能针对授课内容拓宽拓深,导致课堂枯燥无味,于是上课睡觉、讲话、玩手机甚至逃课的现象常有出现。

(4)实践经历缺失

由于我国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较为松散,教师在校学习期间与所学学科专业依托的行业或企业的联系并不多。尤其是近年来企业技术进步、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与国际行业接轨并直接参与竞争,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和互动有限,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时代的发展对二本高校理工科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1)提升二本高校理工科毕业生培养质量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二本高校人才培养必须从纯粹注重“高教性”,转向正确处理“高教性”与“职业性”的关系,二本高校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必须注意自己办学的“层次性”。二本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性上应高于高职生,尤其在培养学生综合动手能力、新技术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要突出其“职业性”的特征。提升二本高校理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都要回归到高等教育主体上来,关键是能体现“高教性”和“职业性”的教师队伍[2]。

(2)提高科研水平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二本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能力本位”,强调培养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二本高校应从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阶段逐步过渡到“教学科研并重”的阶段,故需要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加大教师的科研力度。

(3)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对教师的新要求

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办学职能之一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不但要为地方企业输送合格的本科毕业生,还应该为他们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和服务。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予高等教育新的使命,要求高等教育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要努力达到社会服务领先,关键因素仍在于能体现二本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师队伍。

3 二本高校理工科“三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1)将在岗教师分为理论岗教师和实践岗教师,针对不同岗位的教师开展不同的训练和评价

二本高校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另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就业,又由于在二本高校中,大部分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较弱,具备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人数稀少,以上两方面因素决定了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的特殊性。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度介于一本高校与高职院校之间,其实践操作能力强于一本高校,弱于高职院校。因此,二本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适应二本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将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在岗教师分为理论岗和实践岗,理论岗教师负责各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岗教师负责各种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实验周的教学[3]。

无论理论岗还是实践岗的教师,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教研科研和专业实践三种基本能力,即“三能”。教学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应用能力,两门课以上的教学能力,所任课程和相关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能力,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教研科研能力包括综合课的开发、教材(讲义)的编写能力,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能力,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的撰写能力以及运用研究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包括技术应用、工艺设计,实际操作以及工艺开发和创新能力。为充分实现二本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有必要选择性的训练教师的不同能力,例如,针对理论岗教师主要训练其教学和教研能力,包括①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专业特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②讲师以上的教师必须能主讲两门课程,并熟悉相关专业课程,课堂上呈现出较宽的知识面;③能根据教学计划编写出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大纲;④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能力以及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以上能力的训练,最终以是否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外语应用能力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课堂教学(双语教学)合格证书和是否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实践岗教师主要训练其专业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以及运用科研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最新成果解决学生实验、实训中的问题,强化技术应用、工艺设计的能力,训练完毕要求获得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并要求教师每年能为企业解决1-2个技术问题,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鼓励教师在专业实践中自主创新、改进工业、开发产品。

(2)建立专任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的制度

我国以学校为主导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人才引进机制决定了我国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低应用能力的现状。因此,高校大部分理工科教师应当且必须下企业锻炼,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在企业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加强教师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努力提高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下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通过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应用、生产技术革新、成果咨询等一系列活动,可以把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使高校理工科专业培养的人才主动与企业接轨、与市场接轨。

设置了理工科专业的二本高校应该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作为培养“三能”教师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任务明确、过程监控、全面评价、交流提高等方面做出硬性规定。为保证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实效,需要建立教师下企业锻炼的保障机制和相关监控措施。例如教师脱产锻炼按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给予校内津贴,暑期下企业锻炼给予生活补贴,教师锻炼期间通过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评价等监控措施,确保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质量。

(3)加强兼职教师的聘任,建立完善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

来自企业的工程师长期从事一线的生产设计和管理,具备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对工艺设计和流程了如指掌,与此同时,与专职教师相比,兼职教师自身的培养和提高问题不需要高校投入太多的资金和精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兼职教师自行解决,如果将他们聘任到高校任教,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降低学校教育成本。学校可通过制定一系列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兼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且一定要做到明细科学化。比如从兼职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效果等方面考核,考虑给予兼职教师一定的优惠待遇。同时对表现较差的给予批评,对表现恶劣的可以视情况给予解聘的处理,真正做到企业为学校提供一线的教学人才,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贵成,冯军,韩广才,薛宏丽.创新人才培养与高校师资建设[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87-89.

[2] 丁金昌.高职院校“三能”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 (7):90-92.

第9篇:工科物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006-03

高校基础类课程是学生进行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学也在不断变化,基础类课程教学在新的环境下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学生不重视、课时量减少等因素都会导致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下滑。在这种大环境下,教师应该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结合新技术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力学课程为例,讨论了基础类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方法。

在物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力学是物理学中最基础的专业必修课,是要最先进行讲授的学科,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力学也是与高中知识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对学生顺利由中学的学习思维过渡到大学的学习思维起到关键的引导作用。力学的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就目前来看,该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合理的现象,给课程的后续发展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从事力学教学工作多年,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一、力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力学是一门传统的理工科基础课程,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力学是一门基础性质的课程,很多学生感觉要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学习意义不大。再加上大学力学与高中力学的知识点有重复,学生更会觉得没什么新意,从而降低了对课程的期望值和新鲜感,学习劲头不强。

第二,一般的理工课程因为受限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学方式大都相对固定,教师整节课从头讲到尾,学生只是机械地听着课。这种单调的方式很容易使学生走神,效率不高。理工科的课程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讲是枯燥的,而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没有培养出成熟的学习习惯,再加上没有升学压力,学习基本靠兴趣,这种“满堂灌”的模式很容易使他们产生厌烦的情绪。

第三,理工科的学生因为在高中过早进行文理分班,大多存在人文素质不足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如今,大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强调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渗透与整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目前针对这一点,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做得还不到位,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渗透以及渗透到什么程度。

以上三点是力学教学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是理工科基础类课程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课程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能不被淘汰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只有把握住课程特点,积极寻找对策,才能为课程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二、合理调整内容

(一)明确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大学力学的知识点和中学已经学过的虽有不少看似重合的地方,但大学讲授的是一般规律,而中学讲授的是特殊规律,知识点相似但高度不同。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并巧妙地利用这种联系,在学生已经熟悉的物理规律基础上深入浅出地讲解新的规律,使学生能更快更容易地掌握新知识。比如在讲解刚体的转动惯量时,要把转动惯量与学生熟悉的质量做好比较,找出二者的共性和不同的地方。

(二)关注高中改革动向,注意课堂知识点的衔接

近几年国家一些地区实施高中教育改革,将一些非主要学科如物理进行了分类,不同地区学生学习的内容也不一样。比如,有些学生没有学过动量,而有些学生没有学过几何光学部分,这给高校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大学里教师要面对的是全国各地的学生,知识该从何种程度开始讲起才能让大多数人都接受?需不需要补充知识?需要补充哪些知识? 这是这两年来教师普遍遇到的新问题。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时刻关注中学的改革动态,做好调研工作,以便提前准备好应对的策略,这样才不至于碰到问题就手忙脚乱。

(三)内容分等级,合理取舍

目前大部分的理工科院校中基础课的课时量都在大幅度减少。在这种新形势下,要想保证课程质量,将力学课程上得好、上得精彩,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首先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合理取舍。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和课程要求将全部内容分为几个等级,根据分类等级确定是否要讲解以及要讲解的深度。其次,高校中有些课程内容有所重复,如物理学科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中力学与理论力学的部分内容就是重复的,教师可以提前做好调研工作,与其他科目协调确定适合的教学范围。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精心设计课堂

对教师来讲,提高教学质量有赖于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突破已有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应与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因材、因人施教。

(一)设计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

翻转课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授课形式,是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提高学习效率。考虑到学生目前课业较多,课余时间并不充裕,而翻转课堂又要求课前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所以课程并没有全面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而是选取了几节适合的内容作为尝试。力学课程已经录制了相关教学视频,教师也积累了不少相关的素材,前期可以提供给学生作为自学材料;学生可以根据所学提出问题,在课堂上进行探讨,最终形成科学结论。翻转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学习者应有的能力。在翻转课堂个性化学习环境中,教师主要发挥领路人的作用,要提前制订好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并在课堂讨论时对学生进行组织和引导。

(二)课堂与实验室现场教学结合

力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即教师边操作实验边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且讲解和实验相匹配,学生容易理解;缺点是大班教学条件下只有部分学生能真正看清实验过程,大多学生只是走马观花。第二种是实验课,学生人手一台实验仪器,自己完成实验项目。其优点是实验过程学生必须亲自动手;缺点是实验内容不仅限于力学,与力学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结合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分组讨论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首先选出适合的内容,在实验室中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套演示仪器,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操作演示仪器、观察现象,然后组内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方法使学生上课劲头十足,思维活跃,反应热烈,且组内人员能够相互协助,观察问题更加细致,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较好。另外,课堂成绩可计入期末考核成绩,使学生主动性更高。

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探索、研究和发现是研究型大学的核心。充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对所学内容进行数值模拟

如今,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化教学在高校中已十分普遍,学生能出色掌握不少计算机软件。因此力学中如落体偏东、旋进、共振等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团队,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出整个过程,使本来枯燥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学生还可以对问题进行拓展,比如落体偏东问题中可以人为加上一些干扰条件如考虑风速、磁场等因素,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模拟出一些常规情况下难以得到的结果。

(二)组织专题研讨,鼓励学生发言

为了考核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增加专题研讨考核环节。具体做法是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题目先进行研究,课堂上再通过开放流进行深入研讨,最后得到结论。教师要全程主持并进行引导, 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以往研讨课学生发言少、参与度低的问题。该环节成绩可以计入期末总评。下面是部分研讨题目。

(三)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使其能独立撰写论文

探索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而不是将知识仅仅用作考试;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型思维,培养其初步的科研能力,从而使教与学、教与研都能够有机结合。要使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学生自己或与他人以团队协作方式撰写科技论文。教师可以将前沿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也可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专业领域结合进行研究。论文可在考试后上交,作为成绩评定的参考。

此外一些简单的定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证明,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推演能力。这些方法都可以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激发其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效率和质量。

五、重视两种文化的结合

在培养大学生时, 要强调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 要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新的学生,培养出适应性强、有创造力的学生,培养出既精通技术, 又了解社会的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理工科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利用有限的课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掺沙子”应该是比较实际的办法,即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加入一些人文文化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今天的校园在各种人生价值的冲击下, 学生开始讲实惠、讲功利,缺少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这些都是与真正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教师可以通过加入一些科学发展历史中的故事,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人类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而正是科学家们的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才成就了科学的进步,这种精神是应该被保留和传承下去的。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针对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目标缺失、贪图享乐、害怕失败、缺乏勇气的现象,可以通过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得到改善。居里夫人曾说过:“我们生活似乎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应该有恒心, 尤其要有自信心。”科学研究从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家们的成就正是源于对真理的渴求和强大的自信心。不仅研究科学要如此,做任何事都要如此,有恒心和毅力才能获得成功。

六、结语

新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涌现,为经典的基础类课程带来新的契机。高校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些机会,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高等学校存在的基本原因。”[8]大家群策群力,才能使我们的基础类课程焕发新的活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汪明,张睦楚.大学教学论研究:为何与何为[J].高等理科教育,2015(5):60-63.

[2] 王琪,郭易圆,王士敏.力学类课程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14,15-17.

[3] 马英忱,韩保红,张淑琴,倪新华,程兆刚.大学力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3):126-127.

[4] 李道奎,李东,黄海兵,刘大泉.以力学竞赛促进基础力学教改的创新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11(3):80-81.

[5] 李玉强,鹿桂花.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衔接的探讨―以静电场为例[J].物理与工程,2016(1):76-79.

[6] 付洪.对高校理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高等理科教育,2007(3):52-5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