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划书英文范文

计划书英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书英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划书英文

第1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愉快的暑假!当然,我有很多事情要做。

First,I need to make a plan about my holiday.I will do my homework 5 hours a day,and I want to read some famous English books to improve my English study.Then, I will see some funny comedies.Mr.Bean or Tom Hanks's movies all cool! They can relax myself!If I have enough time,I will go dancing and swimming! I wanna keep fit,you know!And,I will spend some time on my math.I always be careless on the math exam.I want to be careful!

首先,我需要做一个关于我的假期计划。我将尽我的功课,每天5个小时,我想阅读一些英语书来提高我的英语学习。然后,我会看到一些有趣的comedies.mr.bean或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都很酷!他们可以放松自己!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我会去跳舞和游泳!我想保持健康,你知道的!而且,我会花一些时间在我的数学。我数学考试总是很粗心。我要小心!

第2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Summer can be very hot in southern Taiwan where the temperature usually goes up to 32C or more. Because of the heat it is a trying experience to go to school or do anything else in a place that is not air-conditioned.

Also because of this I stay at home most of the time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and only occasionally go to the beach to plunge myself into the cool water as a way to keep my body less sticky. Actually I like swimming and think nothing is more refreshing than a swim.

In the summer vacation that has just ended I went swimming many times with my classmates and we all had a good time. This summer vacation, however, was not spent entirely in seeking fun. As a second-year senior student I had to prepare myself for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at were only a year away.

In other words, I must find time to study, too. So I divided my time between work and play during the summer vacation and derived much benefit from this arrangement.

[暑期计划初三英语作文]:

第3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但这种国际化其实也是有限的,各个地区观念的差异显然不那么容易被消除。我们上文提到,摄影艺术的产生是由艺术家的观念诉求和审美选择所致,而艺术家的文化差异就必然影响着他们的观念表达。对于同时期的中国艺术来说,这种国际化完全被艺术家认为是一种文化侵袭。在清末的中国,艺术家们还是要通过研习儒释道的经典来获得某种观念。所以,这种文化的差异就制约了中国艺术家在摄影艺术上的探索。他们更多地是把摄影当作一种“玩具、过去的凭证、摄人心魂的怪物”。幸运的是,这种艺术语言的文化隔膜对于穿梭于世俗世界的摄影师来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正因为他们无所顾忌地用相机“观看”,才推动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国际化进程。事实上,任何艺术门类都有“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矛盾,而摄影艺术似乎更甚。在清末民初的中国,谈及摄影的艺术性会让所有人费解。文人(在中国,只有文人对文化有话语权)对西方“他者”思维下拍摄的影像很恼火(约翰•汤姆逊与菲利斯•比托拍摄的落后不堪的街道和目光呆滞的中国人让国人很难堪)。而清朝皇室在宫廷里拍摄的“慈禧版观音”又太儿戏,《求己图》之类的街头摆拍也太具象、世俗。因此,中国拒绝承认这种国际化的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20世纪初叶国人对摄影艺术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众的开化和摄影在传媒业中的大范围应用。这是巧合也是必然,东方风情的画意开始流行起来。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成为受到推崇的艺术:其既可以弘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精神世界),又可以在国际文化交流上占得一席之地,民族性的艺术语言更得到弘扬。而当时国际化的摄影语言已经形成,并且诞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艺术摄影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那么,难道当时西方斯蒂格利茨的直接摄影没有传入中国吗?当时以曼雷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摄影没有被国人所熟知?答案是否定的。这就需要用民族文化的差异来解释。这些国际化的语言对于国人来说,可能只是一种视觉上的刺激。传统中国向来没有完全再现客观物象的艺术。中国画所秉承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审美理念,或高古游丝或半纸春水,迎合了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庸与泰然处之的思想。虽然中国的文人已经接纳了摄影艺术,但这种接受的方式很被动。在民族意识觉醒异常猛烈的情况下,反而开始将自己的文化与西方强势文化进行强行嫁接。因此,摄影的国际化语言在文人阶层走入了死胡同。在那个时代,中国没有充足的准备让影像发挥它应有的特性。

20世纪30年代,左翼的社会文化浪潮也把摄影艺术推到了风口浪尖。没有什么比摄影更容易宣传自己的政治言论,似乎当时的人们有种错觉:政治标语本不可信,但加上了图像就仿佛真正发生过了。不论是达达的延续,还是超现实主义式的拼贴,亦或是对直接摄影的无限追求,都是这个时期摄影思潮的主流。在中国,这种思想的传播更是在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与掌握技术的产业工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于是,政治题材的艺术摄影开始了对东方世界的征伐。不论是沙飞、吴印咸,还是后来的侯波,都在遵循着“摄影为政治服务”的主线走下去——这几乎奠定了建国以来的主流摄影方式。在苏联,甚至全世界,这种单向的宣传并不为过。作为政府的喉舌,国家媒体有权、也有责任宣传政府愿意让民众看到的事实。

在中国,“85艺术思潮”之后,人们所料想的摄影艺术的国际化也并没有出现。一方面,郎静山的画意摄影仍有很大的市场;另一方面,在相机广告的影响下,中国很多摄影师与摄影爱好者开始自愿放弃谋求艺术探索的机会,转而为器材痴迷。在笔者看来,这两类人群的出现仍是对20世纪初中国摄影艺术的延续。对于中国式的画意摄影,文人与艺术家都颇多赞同。这是一种对东方文化的认同与民族性的坚持。毕竟传统文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在这个世界的主流意识里,人们往往将传统艺术视为一种落后的奇观。当这种民族文化遭遇国际性的艺术语言,会不自觉地让民族主义者抗拒。因此,夹杂传统文人画意味的画意摄影便被中国的文人们异化了——他们从中得到弘扬发展中国文化的幻想(当代水墨对传统的摒弃即是如此)。同时,随着艺术市场的繁荣,这类摄影艺术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考量和虚假的追捧。在笔者看来,将民族文化附会到国际化语言的摄影艺术中去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同样,对摄影器材的过度追求也在败坏着摄影艺术的前景。其实,这些对器材的热捧往往是一些商家的炒作所致。日本的摄影器材品牌往往会加大对相机特性的宣传,将你能拍出好照片的能力与你所获得的机器与镜头相联系,从而达到抢占市场的效果。这种将摄影艺术过度物化的行为,会使民众将精力放在器材的比拼上。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的摄影爱好者过度神化机器,追求照片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而这与真正的摄影艺术背道而驰(但比拼器材本身也是一个国际化的问题,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受此影响)。

随着“平遥摄影展”与“广州双年展”的举办,中国的艺术家开始真正正视摄影艺术。这种正视是对国际知名观念摄影作品的研习得来的。所以开始自然而然地借用起这种国际化语言的表达方式来。但中国的艺术家大多仍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在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理解,并且终生践行。当艺术家们尝试运用摄影艺术的时候,不论其表现手法如何地国际化,他们表达的观念仍然具有民族文化的烙印。而在中国,这也成了国际化语言与民族文化特征在摄影艺术上最大的体现。现在国内首屈一指的艺术家,如吕楠、刘铮、洪磊、王庆松等都具备这些特性。洪磊对中国元素的运用是最为突出的。紫禁城、苏州园林等传统文化符号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出现,并且从形式上也有些中国画的韵味。但他的表现手法又具有鲜明的“国际”特征。在他身上讨论国际化语言与民族文化最方便,因为他的作品本身都在表达这种矛盾。对传统经典的异化使得洪磊的作品体现出一种焦虑与平和相混杂的情感。对于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我们来说,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怜悯——这种怜悯是对中国越发国际化的一种恐惧。洪磊对民族文化的残酷正是因为他对民族文化是热爱的,但正因为这种爱,他宁愿让这些符号刺伤每一个观者的内心。对他而言,他掌握的摄影语言有力地表达着自己对民族文化的情感,这两者并不对立。

第4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关键词:文学艺术 数字技术 创作形态 传播手段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宇航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1998年1月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随后同志提出了“数字中国”概念,此时全球信息技术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数字化技术的深刻变革,这场以信息的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将对世界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其它领域产生重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无疑也对文学艺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面对数字化及网络技术全球化的冲击,现当代国际上许多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学家,甚至许多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也都在思考文学艺术与现代科技的关系问题。数字技术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各个角落。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

一、数字技术对创作题材的影响

数字技术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包罗万象的素材资源,直接影响和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内容,扩展了文学艺术的表现范围。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人类探索自然的能力日趋增强,从而大大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视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全世界的资源全部共享,目前,Internet己成为世界上资料最多、门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资料库。不管在世界什么地方,只要坐在微机前,都可以从Internet分布在世界各地计算机上浩如烟海的文件中找到所需文件资料和素材,或者至少对你提供这种文件的相关信息。Internet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更大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文艺创作者能够在浩瀚的素材资源中获得大量的间接经验和审美感受,有利于激发文艺创作者的创作灵感,从而对其自身的创作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与推动作用。

二、数字技术对创作思维和创作观念的影响

随着数字新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快步进入现代技术文明的新时期,网络虚拟空间的引入,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交错,引起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的革新,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交往方式和节奏都在改变,文学艺术的思维深度也不得不进一步拓宽和立体化、多样化。

文学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文学艺术作为时代的影子,在时刻关注着世界的一切变化。《技术帝国》一书的作者特意发出了一个警告,他说:“我们所面临的21世纪将越来越受制于世界的数字化。”社会各个行业也都在积极迎接数字化的变革和洗礼,文学艺术更是毫不例外。英国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和宗教都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而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联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紧密结合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思维当中。

现实与虚拟的碰撞,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形式,同时也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审美取向。在审美感受中,美和新是联系在一起的,任何一种美好的艺术方法一旦停止发展陷于重复,就会在读者和观众心理中引起疲倦,文学艺术家只有紧跟数字技术化时代的步伐,不断变异和更新自身的创作思维和观念,才能保持最大的审美价值。

三、数字技术对创作方法的影响

“数字”或“数字化”揭示了计算机工具的本质,是指直接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工作,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本身。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文学艺术的创作表现提供了新的方便快捷的技术手段。相对于传统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它在编辑、表现、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形成了科技美与文学艺术美的融合,它使得许多思维想象变为视觉审美呈现,冲击人的视觉神经。

通过数字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编辑、展示、研究各类文学艺术信息,数字技术介入了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成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创造文学艺术形式的整个过程。传统的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阅读鉴赏的方式是线性的由点到线到面,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则使许多想象中的画面具有直观性、整体性和多元性。然而数字技术的创作方法引入到文学艺术的创作当中直接冲击文字的表现功能。

四、数字技术对创作形态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形态产生了质的影响和改变。数字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学艺术的表现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使文学艺术作品更富有表现力,也促使了新的职业人群和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种类的产生。例如:网络文化、自由撰稿人和数字艺术专业。

数字科学技术在文学艺术创作形态中的介入,促使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更大程度上向视觉艺术形态的转变,同时促进了数字艺术的发展。数字艺术是一种以技术为主导表现的艺术,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广义的理解就是艺术的数字化。狭义的数字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的发展和全新的传媒技术为基础,把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感觉巧妙融合一体的艺术。数字艺术作品必须在实现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

通过数字媒介,数字化后期合成技术使得许多幻想画面呈现视觉上的可能,数字虚拟现实能使人造事物像真实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使艺术的各种成分,如:声、光、色、画、镜头、语言文字交融成一体,从而给人一种审美的共通感。这种审美的共通感是我们单纯在书面语言的文学作品中无法获得的。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许多传统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经过数字化技术的加工也正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态又呈现在人们眼前。如:《西游记》、《红楼梦》、数字电影京剧《对花枪》、《指环王》等。

五、数字技术对传播手段的影响

数字传播媒体的应用及普及,便捷的收集、整理、保存、加工、编辑、复制、展示和运输,使得文学艺术的传播手段由静态转为动态、由单一转为多元,由二维转为多维,它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为文学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时空。

数字技术对文学艺术传播手段的影响,最重要的表现在于文学艺术的电子媒介化倾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艺术作品的表现、传播和体验都能在技术上很容易地融合在一起。传统的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传播媒体,即:数字传播媒体。数字传播媒体技术介入了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成为文学艺术的一部分,同时也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速度与广度,创造了新的审美活动形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残奥会的开幕式的呈现即是文学艺术数字化传播的典范,为人们呈现了一场文化艺术的视觉盛宴。

但是,数字传播媒体技术对传统信息传媒形成强烈冲击。《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认为,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从事与信息相关事业的人,如果不及时进化到数字化时代,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在美国,“如何才能拯救报纸?”已成为当下美国报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当然,数字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但同时数字化本身也是一柄双刃剑,对文学艺术也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如:数字技术的复制性和仿真性与文学艺术独创性的矛盾、数字世界的全球化与艺术的民族本土化的矛盾、技术理性与审美情感教育的矛盾,及文学艺术的商品化倾向、对某些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毁灭性的改变等等,同样也值得我们深思。而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科学技术,去防止数字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人文精神缺失、审美趣味庸俗化与心理疾患蔓延等负面影响;用好数字科技这柄剑,让文学艺术真正地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让世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精神的愉悦与审美的满足,让人类的发展再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建民:《艺术感觉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张佐邦:《文艺心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朱 狄:《美学・艺术・灵感》,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谭好哲、凌晨光:《文学之维:文艺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

第5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及启示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及启示 美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延伸服务的启示 英国公共服务合同外包的历史背景及政策发展透视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 英国公共时钟 美国公共图书馆残障用户服务及对我国的启示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英国公共图书馆老年人服务研究 PPP模式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 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完善的启示 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体验美国公共服务 政府主导时期英国公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美国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服务内容研究与启示 浅谈中国公共图书馆服务营销策略 英国集权财政下公共服务供给的分析与启示 英国高校文化建设的特征及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Artisancam[EB/OL].[2016-08-28].http://.uk/.

[6] Film Street[EB/OL].[2016-08-31].http://filmstreet.co.uk/.

[7] My Art Space[EB/OL].[2016-08-03].http://myartspace.or.uk/.

[8] 魏大威,谢强.我国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4(6):1-4.

[9] 胡海燕,经渊,楼向英.我国数字文化服务网创新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8):103-108.

[10] 国家数字文化网[EB/OL].[2016-09-20].http:///u/3948657815?is_hot=1.

第6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霸权;文化危机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23-0088-01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虽然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但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正事、文化、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网络时代。随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改善,互联网技术也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标志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1 网络作为技术的本质

互联网时代被很多学者誉为信息时代,或后现代时候,但是作为技术本身,互联网又不可能逃脱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总是一种历史――社会的设计:一个社会和它的统治利益打算对人和事物所做的一切都在其中设计着。”因此技术本身不是中性的。任何技术都是人的发明,总是渗透着人的期望,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都负载着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潜在价值。而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又会显现出在设计需求、目的之外的价值,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实践价值,这种价值也可能产生正或负效应。技术本身的实践价值由于在设计开发技术的预期内是不能被预知的,同时也只有在技术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被显现,因此这是一种不期价值,所以不论这种价值在实践过程中是正效应还是负效应,都不能避免。

作为一种信息传输工具,网络技术初期设计和研发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信息传输的更快速,更畅通,同时不受军事打击的影响。信息传输的快速,优越,不受制性这是在设计之处的目的和潜在价值。但是作为一种极其优越的信息传输技术,本身的优势决定了其不可能仅仅改善军事信息传输。迅速在各个领域内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信息共享,信息传播,使得各个领域内都因互联网技术,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展现出另外一种实践价值,那就是:“规模的全球性、网址的唯一性、协议的统一性、功能的服务性”等。

2 网络文化霸权

美国学者亨延顿做出大胆推论,认为影响未来国际关系格局的将是目前世界上几大文明圈之间的冲突……诚如有人解析八国集团‘冲绳’内容时所指出的,无论富国宣称网络将为全球带来多少人类必不可少的福利,那都是一次维护既得利益者的瓜分世界宣言:世界秩序已定,网络规则出台,剩下来的就是如何执行。

结合云南实际情况,不难看出,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汉文化显然是主流的排他文化。首先,网络的普及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的一个标志之一。不可否认,网络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得很多人知道了其他文化传说和故事。

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本身在普及互联网技术时处于落后的局面,加之汉文化在互联网上是主流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上属于稀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不可避免的有失偏颇,在一些方面或多或少会融入其他文化元素。所以,总体上来说,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普及中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受到网络霸权文化的影响。

3 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网络使用解析

笔者在沧源佤族自治县调研数月,对中学初三,高三的四个班级数个网吧内上网的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共149份,部分统计结果如下:

上过网的140人,没上过网的9人;其中网龄大于1年的82人;每天上网大于2小时的65人;95人认为网络带来的最大好处是获取信息,76人认为娱乐休闲;如果没有网络,80人认为不适应,57人认为无所谓;78人确定自己比一年前上网时间明显增加;在使用QQ等聊天工具之后,82人认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基本通过网络,实际交流减少。对于上网是否改变了自己的作息时间,其中55人认为改变不大,43人认为改变很大;对于网络上的内容,79人认为先进且重要,而62人认为有点重要;对于网络上宣传的佤族文化是否真实,62人认为有些地方不对,28人认为很多地方不对,17人认为完全不理解佤族文化。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网民的网龄至少1年,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为网络,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认为网络所负载的种种元素代表着先进且重要。这都体现出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单向性,单一性”。汉民族文化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元素边缘少数文化元素的影响。

4 网络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

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从产生、发展、壮大到传承的过程中,必然会从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开始,在这个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下,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不仅发展形成套独一无二的民族特点,也会产生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又在长期的历史传承和与自然“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是不仅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最好阐释这个民族自身的一种方式。当不同民族的之间开始相互交流相互融合,这不仅使得人类进入了多文化的近代人类社会,也使得人类可以更好的面对自然发展。而“人类社会的每一种文化都会以其特有的方式把人们维系成聚合体,这些人群的聚合就是民族。”

云南境内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特有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精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繁荣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信息时代,作为“进步”、“文明”、“开化”象征的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很多地区已经普及了互联网。而网络上的主流文化的单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化输入大于输出,使得少数民族文化遭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必然会进入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单从互联网技术本身来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有着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但是少数民族的文化在面对主流文化时的单一性又是实实在在的。笔者认为,只有通过让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时代以新的方式生存和发展,使他们建立起自身的优越感,明白自身的文化的宝贵性,不盲从追逐所谓的“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并且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起少数民族文化的基地和领域,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在网络时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网络时代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第7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Abstract: In the north-central of Hebei Province, to cultivate tomato by greenhouse in high temperature season, due to the summer heat, it will generate heat injury usually, resulting in heavier shatteri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injury, measures to response to heat injury were proposed from improving facilities protection, dwarfing cultivation and improving vegetative nutritional conditions.

关键词: 番茄;高温;落花落果;预防

Key words: tomato;high temperature;shattering;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295-02

0 引言

在河北省承德地区,每年4月至10月之间,利用日光温室或用塑料大棚越夏栽培硬果番茄。在番茄生长盛期的6-7月,常会遇到连续高温,日最高气温达到35℃左右,有时可接近40℃。由于盛夏时节常有高温天气,使棚室内的温度超过棚外气温,常出现超过番茄开花坐果所需温度的上限温度。

番茄开花坐果所需温度在15℃-35℃之间,而最适温度是25℃-28℃;如温度高于35℃,生殖发育受到影响,出现落花导致坐果少;高于40℃则完全不能坐果。

在承德的气候条件下,越夏栽培番茄时,在番茄植株第五、六、七穗果开花授粉时,正处于夏季高温时段,常因棚内温度过高,使花粉败育,花朵萎缩而落花。形成坐果少或空穗,严重影响果实产量。

为了减少高温对番茄坐果的不良影响,当地农技人员研究推广了夏季高温阶段综合预防落花落果技术,使坐果率得到显著提高。其主要技术如下:

1 改进保护设施

主要是采取措施,改善棚室降温条件,有效降低棚内温度。

1.1 加盖遮阳网 在高温时段,晴天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在棚室中上部覆盖遮阳网,减弱日照强度,降低棚内温度。

1.2 增设通风口 用塑料大棚栽培时,棚两边下端通风口的卷起高度不低于1.2m;同时,在大棚的顶端再设一可以开闭的,宽30cm-40cm,与棚室同长的通风口。利于凉空气从两侧进入,热空气上升溢出,使棚内热量散失。

2 实行矮化栽培

在高温时段,棚内空间不同的高度,会呈现不同的温度。一般离田面1m的高度,要比离田面2m高度的温度低3℃-5℃。番茄植株的花穗所处高度不同,其所得到的温度亦不相同,就会出现不同高度的花穗坐果率不尽相同,越是位于高处的果穗结果率越低。因此,如能降低植株的高度,则可使花穗较易得到适宜温度,减弱高温危害。通过以下矮化整枝技术,可增加植株低位果穗数量。

2.1 双干整枝 番茄植株除保留主干外,同时保留第一花穗下着生的一个侧枝,形成双干。利用双干共同生产果实。双干整枝可降低植株总体高度,增加低位果穗所占比重,提高坐果率。采用双干整枝,要减少番茄栽植密度,一般为单干整枝栽植密度的60%即可。

2.2 换头整枝 番茄主干长出第2穗花序后,其上留两片叶即行掐尖,换由第2穗花序下部的侧枝作为新的结果主干。每个新主干留2穗果后,即行掐尖,再如前法更换新主干,以此类推。这样,可以大大增加低位空间的果穗数量,整个植株不会过高,而且坐果良好。

2.3 及时落秧 采用单干整枝时,当植株下部果穗成熟采摘后,要及时落秧。落秧就是将最低位果穗下面的叶片全部打掉,再将主干向同一侧下落贴地,以未采收番茄不接触地面为准。这样,可降低植株上部花序高度,利于开花坐果。

3 改善营养条件

在盛夏季节,除了常出现的高温热害,直接导致番茄不易坐果外,高温干旱、养分不足及管理不当也会加重落花落果。因此,应做好水肥等管理工作,避免多重伤害而加重落花落果。

3.1 适时浇水,防止出现高温干旱 番茄开花结果期对水分十分敏感,出现高温时,同时土壤过干,植株就会短时间内失水过多,导致花粉失水不育而引起落花落果。此阶段应小水勤浇,土壤水分含量应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上,土壤常呈现湿润状态为宜。此外,在高温中午时用喷雾器或喷灌系统进行喷水,可增加棚内湿度和降低温度。

3.2 供足养分,防止营养缺失 越夏番茄生长进入高温期后,番茄生长正处于长蕾、开花、坐果和果实生长发育的共同生长期,对各种养分需求达到高峰。此时若养分供应不足,花朵会因营养不良,导致花粉小、花柱细长不均,不能正常授粉而脱落。因此,在配方施肥基础上,每生长一穗果实,应追施一次番茄专用肥。在夏季追肥时,还应适量增施能够促进花芽分化生长的营养元素,如钾、硼、磷等。

3.3 协调留果,防止供养不匀 越夏番茄在生长前期,由于温度适宜,植株下部的1-4穗花很容易坐果,并易坐果过多。此时应做好疏花疏果工作,防止植株下部果实过多而争夺营养,导致植株上部花穗营养供应不足,造成坐果不良。为此,应将植株下部过多的果实疏除,协调供应养分,促进植株上部开花坐果。在管理上应先疏花,再疏果。开花时进行疏花,每穗留5-6朵花;在果实长到直径1-2cm时进行蔬果,去除畸形果和过大过小果。一般每穗留果4-5个。当植株上部的花果依次长出后,同样进行疏花疏果。

3.4 喷花保果,用好防落素 当温度过高,花穗所处空间温度超过40℃时,即使用防落素喷花,也不能确保坐住果。如果温度在适宜温度的上限时,如35度左右时,喷花保果的作用就比较明显。基于此,在高温季节,除采用其他降温措施外,还应使用防落素进行喷花。夏季喷花时浓度无需过大;应选在开花授粉的上午进行;最好将花穗按开花顺序分两次进行喷花处理。

参考文献:

[1]崔志芳,番茄保花保果技术,河北农业科技,2008(4).

第8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实践;文化冲突;教育文化;文化路径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n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

Liao Longlong, Ye Qiang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21001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ve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China after decades, but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not obtained ideal effect in that related cultural factors were ignored.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of the impact and influence on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China, the paper suggested that a way of proving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 to construct informationalized education culture.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ulture clash; educ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way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在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文化背景中开展,教育技术研究较多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本国教育实践的深入探究较少。教育技术实践重硬件建设,轻技术应用方法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广大教师仅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改变,将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作为一种技术或操作程序来掌握,而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背后所隐含的文化因素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没有带来明显的效果和效益。为此,探讨我国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冲击及文化对我国教育技术实践的影响和制约,研究我国教育技术实践快速发展的文化路径,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与当前教育文化环境的协调,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深化与跨越式发展。

2 相关研究现状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历史积淀物,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教育实践,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而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又适应和创造着文化。教育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理论与方法深深扎根于文化之中,是传递和丰富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2]。文献[3]指出了由于技术因素导致教育文化变化的基本路径,即科学技术使得知识结构和技能发生变化,进而促使教育需求和机制的变革,从而发展形成新的教育文化。然而,目前的相关研究大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并没有从文化的角度系统地探讨文化对我国教育技术实践的影响和冲击。

通常来说,文化分为物质、制度和价值观念三个不同的层次[4]。其中,物质层次指在社会实践中的物质生产活动及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制度层次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价值观念层次指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风俗习惯等。对于外来文化,人们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是其物质层次以及与其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对中层的制度层次有很大的选择性,而对于深层的价值观念层次最难以认同和接受,而价值观念层次渗透于物质层次和制度层次之中,是一切社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5]。

信息文化是人们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中利用信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一种具有强渗透性的文化。目前,人们社会生活和实践涉及信息的生产、传递、选择和使用等,并受到其所处信息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时这些行为又重构了新的信息文化。教育文化是人类教育活动物质和精神存在物的总和,还包括人类借助教育为实现自身理想而进行的追求和实践。教育文化包括教育活动的过程、方式、内容、结果及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情感和态度,如教育行为、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思维方式等。任何教育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价值观念、知识结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和行为方式等,从而促进相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导向性,对文化具有调控作用,它可以通过传递、选择和创新文化,推动文化的发展[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活动中固定下来的实践经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对现实教育活动的导向和调节。

3 我国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的文化影响

3.1 物质层次的文化影响

3.1.1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

随着教育技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远程教育平台、网络学习平台、计算机教室等在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应用于日常教学。传统的教室以容纳多少学生为主要指标,而新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则主要为了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学环境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学信息的传播上,在传统教室,每节课传授的教学信息量受教学环境的制约,在一定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是有限的。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可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增加信息的传递量,学习者也可利用信息化设施高效地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增加了学习者对知识信息选择的自由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1.2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虚拟情境等形式呈现,并通过超文本或超媒体的方式将有关联的知识信息有机地链接在一起,教学内容呈现非线性、网络化、多媒体化,更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教育技术实践使课程教材不再局限于文本教材,出现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公开课、多媒体教材(如视频、音频)等形式的教学资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学习者提供了最新、最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而且教材更新的周期缩短、成本降低。但其中一部分教材的质量较差,缺乏对知识信息的选择和重组,不仅没有体现教育技术给学习者带来便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效率,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选择和利用这些教材的难度。

3.1.3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手段的变革突出表现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如多媒体教学设备代替传统的黑板和粉笔,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书本和教师的讲授,网络技术、通信设施等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扩展了知识信息的来源,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了解过去接触不到的信息,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把传统教学中讲授和图像、模型等教学手段展示的场景变成接近真实事物的视频、动画等,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在教育技术相关理论指导下开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个别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为教学实验提供虚拟的网络教学环境和网络虚拟实验工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又节约了资源。

3.2 制度层次的文化影响

3.2.1 教育规模的扩大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部分高校设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已形成了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在内的、完整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既有师范性专业,也有非师范性专业。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形成了普通学校电教系统、高等学校电教系统、成人教育电教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四个基本的教育技术应用系统[7]。同时,现代远程教育逐渐成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目前已建设成能够覆盖全国各地的开放大学教育系统。

3.2.2 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的制订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主要用于中小学教学人员、中小学管理人员、中小学技术支持人员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与考核。

3.3 价值观念层次的文化影响

3.3.1 教学方法的变革

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层整合,注重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育技术实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使学生观察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引导学生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和交互的灵活性,使学生可以很方便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与协作。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单向的信息传递转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突破了时间、地点和学习方式的严格限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决定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

3.3.2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不同学习者学习特征和学习要求的学习机会,有效地扩展了传统教育的范围,使更多的学习者可以获得教育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目的等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恰当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辅助工具,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并通过互联网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与协作。

3.3.3 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

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促使教学互动对象不再局限于授课教师和班级同学,学生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教师和学生开展交流与合作。教师不再是绝对的知识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多地表现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相应地,学生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更多地体现出主动探究、积极合作、广泛参与的主体地位。同时,教育技术的应用促使师生之间的交流趋于坦率和平等,职称、职位、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少,师生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平等。教师可利用和学生交流的机会,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努力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和谐、富于建设性的新型师生关系。

3.3.4 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终身学习、全民教育、远程培训、网络学习等新的教育模式,促使人们改变对学校概念的认识―凡是能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提供服务的各种机构或组织都可以称为学校,如远程教育学院、开放大学、网络学校等。同时,出现了混合式、关联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管理技术、数字学习技术等新方法,教育技术实践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知和意义建构的重要工具,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教师对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和个性化的重视。

4 我国教育技术实践的文化冲击

4.1 教师专业发展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师缺乏竞争意识,大部分教师满足于现有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主动反思和研究新技术、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缺乏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应用的熏陶,习惯于按照传统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技术实践的不断推进,促使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教师的专业素质由三部分组成: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等;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在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性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教师收集、选择、重组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开展教学的能力等[8]。

4.2 偏重于媒体和技术的使用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实践侧重媒体和技术的应用,有关教育技术实践的基本理论、媒体和技术的选择原则、教学设计等关注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热衷于新媒体和新技术的使用,而不反思如何有效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研究各种媒体和技术背后所隐含的先进思想观念和文化背景因素。因此,教师在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不注重国内外及国内不同地区间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往往只是简单地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不仅给自身增加了繁重的教学负担,而且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4.3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技术实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媒介素养,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并能随时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和媒体设备进行学习[9]。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教育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辅助教师课堂讲授。同时,由于学生获取数字学习资源的局限性,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信息资源匮乏,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不足,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时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等因素的影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使用教育技术进行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机会较少。

4.4 教育技术实践面临情感教育挑战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我国教育缺乏对学生情感的重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需求明显高于对情感的需求。虽然教育技术创建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弥补现实教学环境中人际关系的种种不足和满足更多的教学需求,使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更顺畅,但它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相对减少,使一些学生出现感情冷漠、性格孤僻等问题[10]。因此,教育技术实践虽然使信息交流、知识学习的效率得到提升,但情感教育却相对减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情感教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术实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5 结束语

教育技术起源于媒体和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和媒体与技术发展紧密相关的。一方面,媒体和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技术的实践提供了条件和支持;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实践的发展又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诞生。然而,教育技术产生与发展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发展及其对教育技术的需求,当文化发展对教育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时,教育教学活动才相应地做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改革,以满足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从而发展形成或者引进新的思想观念、技术手段、媒体设备等。教育技术实践的本质是新教育文化的创造性建构过程,是教育文化借助信息化设施、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向开放性、互动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化教育文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信息化教育文化的发展又制约和影响了教育技术实践的进程。信息化教育文化是人类借助教育和教育技术为实现自身理想而进行的追求和实践,它倡导信息文化观念,要求树立开拓创新、勇于竞争、大兴科技的教育意识。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具有封闭、依赖、守旧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信息化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教育对其自身的反思,重构适应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教育文化,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实践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成新,李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化解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8-41.

[2] 龚孟伟.当代教学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新论[J].上海教育科研,2013(7):21-24.

[3] 李芒,蔡呈君.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6.

[4] 万峰.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0(4):62-65.

[5] 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 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1):5-12,37.

[8] 张登山.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冲突与超越[J].教育探索,2012(3):110-111.

第9篇:计划书英文范文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了14课,其中有欣赏课2课,绘画课8课,工艺美术课4课。本册绘画课中安排了三课《学画中国画》,工艺课中安排了版画,由于实际情况和授课条件的关系,完成有一定困难,拟据实际情况选学。其它的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完成。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到了五年级,学习任务比以前更重一些,时间不多。但是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这门课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愿意学。还有部分同学特别爱好,在这方面也有特长。针对这些优势和不足,只要扬长避短,适时点拨,点滴渗透,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有一定的增长和提高。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情况和地域的情况,我决定把本期重点放在工艺课上。本期工艺课中的《美化板报、墙报》与学生活动关系密切,有实用价值,所以把这一课及其相关内容作为重点。本学期教材安排的素描基础:物体的结构比例和透视基础。这两方面的内容共有四课,专业性很强,概念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比较难于理解。这是本期学习的一个难点。

四、教学模式

结合美术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本期的教学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室内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知识讲解与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想像与写实相结合,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封二画页(欣赏)1课时

2、难忘的一件事(欣赏、绘画)1课时

3、比例的美感(绘画)2课时

4、立方体和长方体的透视现象(绘画)2—3课时

5、圆柱体的透视现象(绘画)2课时

6、物体的结构(绘画)1课时

7、美化板报(工艺)5课时

(其中美术字2课时,板报设计制作3课时)

8、做风筝(工艺)1课时

9、纸筒人(工艺)2课时

10、学画年画(绘画)1—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