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教师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定义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有两个共同点,一是报道对象是科技,二是时效上要求新,指新近发生或是最新报道。然而,只具备这两点尚不充分。正如科技全方位渗入经济社会,科技新闻与经济、社会等其他新闻也存在诸多交叉,界限并不清晰。如果科技新闻只限于科技领域的新鲜事,则易将部分具有科技内涵的信息排除在科技新闻之外。因此,有学者认为在经济、社会发生的事件中,只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就应算为科技新闻,否则则是经济新闻或是社会新闻。应该说,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科技新闻更加容易亦更为清晰。笔者认为,明确科技新闻的分类比研究科技新闻的定义更具实际意义。但相对于后者,国内对科技新闻分类的研究更为缺乏,仅有的为数不多的研究亦不统一。胡钰将科技新闻分为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新闻三类。赵炎龙则认为科技新闻包括政策类科技新闻、建设类科技新闻(指科技队伍、科技工作理论方面的建设)、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指对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气候等自然界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解释或观察性的报道)、批评类科技新闻(对科技系统的新闻监督)等六类。赵炎龙的分类完全包含了胡钰的分类,不但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表述的内涵比科技成果类新闻、科技人物类新闻、科技政策类更宽,而且还区分出了建设类、自然事件类和批评类三类科技新闻,更为全面地反映了科技新闻的全貌。
然而,赵炎龙的分类仍存在明显的瑕疵。一是自然事件类科技新闻过于狭窄。如2003年SARS疫情发生时,在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中,涉及防治和诊疗技术研究进展的,无疑可以列入成果类科技新闻,但是更多的关于SARS发病原因、发病条件、疫情地区、防治要求等方面具有科技内涵的新闻,因不属自然事件,难以归类。其实,现实中后一类新闻越来越多。二是分类对象重叠。建设类科技新闻和批评类科技新闻的对象均为科技管理或是科技工作,而且我国批评类科技新闻数量很少,单独归类实际意义有限。因此,笔者认为,科技新闻除了包括意义明确的政策类科技新闻、成果类科技新闻、人物类科技新闻外,还应包括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和管理类科技新闻两类。其中,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指事件具有深厚的科技背景,如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在月情况等类的新闻,或是需要通过科技阐释事件发生背景、预测发展趋势,如2004年对印度洋发生海啸的报道等,以及揭示事件背后科技现状的,如《华盛顿邮报》2014年4月在对马来西亚航空公司370航班失联事件报道中指出“全球航空业的数据通信、数据备份技术实在太落伍,今天的航空业仍在使用上世纪70年代的落后技术”等。这类新闻与成果类新闻区别明显,应单成一类。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科技角度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管理类科技新闻指反映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在推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举措或阶段性成果的新闻,包括科技工作进展、科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情况、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等,如召开重大科技会议、科技规划、科技人才选聘等情况。
2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
科技传播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国内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同时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自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因此,科技传播作为科技知识扩散的方式,对推动和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科技传播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与科技新闻一样,学界对于科技传播也是未形成公认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有:孙宝寅认为,“科技传播是科技信息运动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实现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翟杰全认为,“科技知识信息通过跨越时空的扩散而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即为科技传播。需要说明的是,在科技传播研究中,一般有“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两种表述。由于“在科学传播的语境下,科学被认为包括了纯科学、数学、统计学、工程学、技术、医学及相关领域”,实际研究中,此两种表述一般不加区分。就科技传播与科技新闻传播的关系而言,各种研究对其并不明确。从修辞上来说,不能确定“科技新闻传播”属于“科技传播”,就像“成人职业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而“工商行政管理”却与“工商管理”没有关系。从学术上来说,很多学者在对科技传播研究中没有涉及科技新闻传播。对于科技传播的构成,学者们多有不同的看法。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类。
吴国盛认为科学传播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界内部、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以及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科学界内部的交流包括学科同行间的交流与跨学科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是指科学与其它文化如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对话与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是科学传播狭义的指称,既继承传统科普的科学向公众传播,又强调公众向科学传播。翟杰全认为科技传播既包括科学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传播,专业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技术传播是科技传播的四个基本渠道,其中技术传播指的是技术在社会中的扩散、交流与共享活动。凌小萍、谢慎兰把科技传播分为学术交流、科学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分析上述分类,总体而言,是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三个层次。学(技)术交流,指在科技专业人员之间传播、交流科技信息的过程和行为。开展学(技)术交流避免了科研活动中的重复劳动,使学术研究由个体劳动成为集体劳动,有利于肯定学术成就、纠正学术错误、拓展学术交流的范围,有助于学术界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大大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吴国盛的科学界内部的传播、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传播,翟杰全的专业交流、技术传播,凌小萍、谢慎兰的学术交流,都可归于此类。科技教育,是指通过传授科技知识、研究方法,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来培养科技人才。科学教育培养了科技专业人员队伍,使得科技劳动成果的创造、传承与扩散得以延续,是人类文明进步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技传播方式。吴国盛的分类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如此重要的科技教育,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即使他提出的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广义方面似乎包括科技教育的一丝味道,那也颇为勉强。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一直被认为是科技传播最基本的含义。科学普及拉近了科技与民众之间的距离,促进公众理解和支持科学。正如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所说,“科学技术正是通过普及的途径和手段变为生产力的。”吴国盛将科学普及拓展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强调了公众向科学传播和科普者与公众的平等关系。上述三个层次的分类,也不是没有问题。当前,科技传播的范畴已经比以往包含了更多的因素,由于科技信息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很多日常普通的信息(如新闻、广告等)或多或少含有科技传播成分。因此,不能忽略科技新闻对科技传播的作用。一些学者也看到了这一点。刘华杰认为“科学传播”在中国有“科普”和“科技新闻”两大传统,很多科技新闻报道都是“标准的科普工作”。吴国盛也强调了新闻媒体对科普的重要作用。徐孝枫、李云娣则按照科技知识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将科技传播分为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向其他领域专业人员的传播、教育机构内部面向学生的传播、科技公共传播等四个不同阶段,并认为科技新闻是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
尽管如此,刘华杰、吴国盛提及科技新闻是为了强调新闻媒体的科普功能。徐孝枫、李云娣虽将科技新闻作为科技公共传播的主要形式,但所说的科技公共传播还是在科普意义上的扩展,其他三类还是没有脱出上述分类的窠臼。结合前文所述,科技新闻除大多有科普的作用外,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也常常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一些引人瞩目的事件背景类科技新闻、管理类科技新闻有时甚至并不具有直接的科普价值,如SARS疫区的划分、科技规划等。但是这些科技新闻由于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了解科技的需求,吸引人们关注科技,讲述了科技事实,符合科技传播中科技信息交流与共享的要求。科技新闻传播具备了科技传播的基本内涵,毫无疑义属于科技传播的范畴。由于科技新闻的科普作用并不能涵盖其在科技传播中的意义,因此,将科技传播划分为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科学普及、科技新闻四个层次更为合理。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学(技)术交流、科技教育有相对固定的传播对象、明确的传播内容、清晰的效果评价标准,分别通过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合作研究、专利许可,以及专业教育、培训等方式进行。科学普及、科技新闻有共性也存差异。共性在于传播对象均为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明确的传播内容要求和效果评价标准,传播形式上需要依靠大众传媒,传播内容都具有“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用。差异在于,前者目的明确,不讲求时效,重复性、长期性特征突出,更多强调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和素质的提高;后者时效性强,属一次性消费,目的是满足人们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在四个层次的科技传播活动中,知识的专业性依次降低,受众的范围依次扩大,社会的参与度依次提高,传播的社会性依次增强。广泛性多意味着基础性。科技新闻传播作为最广泛的社会科技传播活动,对其他形式的科技传播活动起着基础作用。从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省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科技传播活动活跃的地方,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科技新闻传播发达的地方,科技传播活动的水平亦高,效果显著。因此,实现科技新闻的高效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3从科技传播视角衡量科技新闻传播效果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形态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在积极构建服务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同时,建设高效的科技新闻传播体系是科技传播在新时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明确方向,具有一定实践意义。科技新闻传播作为面向大众的科技传播活动,对其效果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新闻传播,还需兼顾科技传播方面。因此,科技新闻传播的高效性,不仅体现在新闻传播的形式、方式、手段不断完善和范围、内容不断深化上,体现在科技知识和新闻信息的大规模的、多向互动的、快速的扩散上,还要体现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道德的有效传播上。具体来说,科技新闻高效传播评价应涉及以下几个维度。一是传播形式。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不但科技新闻事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且一切经济新闻的背后也似乎总能找到科学技术的影子。因此,科技新闻传播不仅是科技专业媒体的任务,其他主流媒体也要全面介入;科技新闻不仅继续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也应成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内容。科技新闻报道的形式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更好地吸引社会的关注。随着现代传播观念的深入,科技新闻报道不再仅是科学向公众的单向灌输,还要成为公众理解科学的双向活动。二是传播速度。科技新闻能够快速响应、快速传播。从新闻线索的发现,到新闻产品的生产,再到新闻产品的扩散和接受,时间效率都要大幅度提升。科技新闻同其他社会关注的新闻一样,能够准确及时迅速公开,乃至实现实时化传播。如玉兔号月球车通过微博,拟人化实时了第二次月夜休眠前遇到故障的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同时,各种社会新闻热点所蕴含的科技新闻点也应被迅速挖掘,满足公众的需要。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大学物理》、《普通化学》以及《分析化学》.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是: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内容较多且陈旧,需要理解记忆的理论、原理及公式较多,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无法突出专业特色,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等等.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其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地认为只有专业课才对将来从事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有影响,而基础课的学习与专业课的学习关系甚少,所以常常会抱有“及格就行”的心理.此外,无论是大学物理还是化学,课程内容繁多,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以《普通化学》为例,其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部分分析化学的内容,还涉及了材料化学、生物化学、环境化学等知识点,要在51学时内完整的向学生呈现这门课程所应该涵盖的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应的重点难点,同时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精神就显得困难重重.为了进一步提高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结合近年来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对该课程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以及实践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2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加强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课程界线,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授课中发现,各门专业基础课之间虽然有着学科界线,但知识点有交集,内容上有扩展.比如,在《大学物理》与《普通化学》课程中都会涉及到热力学定律,这不仅是物理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化学课的重要基础理论.再如《普通化学》的结构化学一章中微观粒子运动遵循量子化规律的内容是学生理解《分析化学》原子发射光谱法的知识基础,同时该内容又属于原子物理的范畴.但由于课程的开设顺序有先后,同一部分内容在不同的课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又不同,各科教师在授课中对其讲解深浅度、难易度、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每次学习不是恰似“蜻蜓点水”就是只见“冰山一角”,这往往会导致学生虽然在多门课程中都学习过同一知识,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不扎实、不全面,这便很容易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留下盲点和疑问,甚至会导致概念间的混淆,不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基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上的联系,可以根据授课的先后顺序,在课程设计上对共同涉猎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在先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中对该类内容进行宏观的介绍和学科重点方面的讲授,而在后开设的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回顾,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在专业基础课之间建立知识纽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2加强与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2.3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犯罪种类和手段更加多样、复杂,犯罪分子反侦察能力的提高和高科技犯罪的兴起给刑事科学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掌握知识和技术,机械性的完成任务,不足以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百折不挠、勇于探索、客观求实的意志品质和敏锐的洞察力与创造力,无疑有利于学生今后的业务水平的提高,同时也符合公安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细致精心的设计和潜移默化的引导.
1)在授课时可以对学科的某段发展历史或著名人物事迹进行简短的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原理与公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动人的故事”和自然科学中的人文情怀.
2)将学科前沿知识带到课堂,使学生了解学科的新发现、新技术(研究目的和应用前景);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开放思维、独立思考创造环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品质与能力.
[关键词]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4.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lessonp.asp,/,utexas.edu/world/lecture/,/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本文作者:焦咏梅高艳玲徐红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课程设计内容的改革
首先,探索全系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将内容紧密联系,增强内在逻辑性。把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形成目标明确的课程群层次,把围绕一个技能培养目标的、含有若干课程的知识点抽象出来,在更高层次上连贯起来,使该技能的培养随课程设计的推进而不断递进、加深和拓展。如自动化专业的课程群层次结构。在课程群的建设基础上,我们的课程设计题目既要考虑前后课程纵向的贯通与衔接,又要充分考虑课程横向间的相互融合,实现整体优化。如把模拟电子、单片机、传感器课程设计内容纵向联系,递进升级,模拟电子课程设计题目应做到熟练掌握器件特性及参数计算,理解电路原理,并仿真出结果,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过“三关”,即“器件关”、“分析关”和“动手关”,此阶段培养了学生具备一定的硬件设计能力。在此阶段基础上进入下梯级,即单片机课程设计阶段。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硬件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学习系统软件设计,并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电子电路和单片机课程设计进行横向优化组合。单片机题目要求学生应用电子电路的手段,即Protel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并制版,做出实物,完成程序烧录,最终完成系统调试。结束时,学生亲身经历了硬件、软件的每一阶段,锻炼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了软、硬结合的能力,为进入下一个梯级做了充足的准备。课程设计的最高梯级传感器课程设计,即题目应综合模电、电子电路、单片机、传感器四类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具备软、硬件结合的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应用单片机、电路模块等手段完成一个应用系统的综合设计并做出实物,例如红外报警系统、温度检测系统设计、光敏元件控制系统等。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应用的综合设计能力,做到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成绩评定体系改革
建立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是保证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注重结论正确的同时,应强调整个设计方案实施的全过程。1.撰写总结报告。总结报告是学生对课程设计全过程的总结,不能等同于平时的实验报告,因此内容要完善,格式要规范。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2.实验动手能力。包括器件选择、仿真设计制版焊接、仪器使用、调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此环节占总成绩的30%。3.学生实行全员答辩制。为避免学生互相抄袭或找人代做,我系自2009年开始施行课程设计全员答辩制度,每生5分钟自述,10分钟答辩,通过答辩情况给出答辩成绩。此环节占总成绩的40%。这样一种相对完善的成绩评定体系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能认真对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保证了课程设计的质量。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对手绘表现的认识,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双方不断从一问一答中得出结论,从而获得对知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交流沟通法,也称谈话法。提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式提问,问题的答案可以不止一个,这也正是表现技法课程的特点之一;另一种是封闭式提问,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将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沟通交流的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经常用这种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学生知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被称为谈话法教学的大师,种种事例无不证明交流沟通法对于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唤起学生注意力
交流沟通法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如,在传授新知识与检查对知识的掌握等阶段,学生通过展览、参观、练习、调查等教学活动,与教师进行谈话沟通,不仅可以启发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有利于唤起与保持注意力。
2.注重精心设问
所涉及的问题要明确,并紧扣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如透视基本原理、线条的精炼程度、构图的审美形式、艺术效果等)和难点。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的掌握存在差异,审美感受也有不同,因此要找出学生最需要解决和突破的关键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所提问题的深浅、难易、繁简、大小等。
3.给关键问题留有疑问
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时候,要适当设置疑问,有疑问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回答,有回答才有感悟。因此,交流沟通法的关键在于设置疑问。一张好的手绘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与艺术表现手法,在主观思想方面,我们不难找出值得思考的内容。通过这种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新的认识,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不断探索。
4.交流沟通最终给出教师的观点看法
在室内设计手绘表现的过程中,构图、描绘可谓千变万化,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美术功底进行表现,教师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快速审视出应该强调的知识点和学生亟需突破的关键点,有时在学生技巧表达胜过言语时,要亲自动手演示进行指导。所以,表现技法教学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与学生及时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学生尊重的必要条件。
二、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法要求教师认真准备好每节课所需的课堂材料,通过展示的形式将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展示法是辅助教学法,要求与讲授法、交流沟通法等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展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实物、模型,或者是标本、图片等,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外在感性认识;二是用成套或者连续的模型、图片、幻灯等,进行系统或序列性的演示,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事物发生、演变的过程。
1.丰富多变的内容会对多媒体展示效果产生影响
由于室内设计表现技法重在空间效果的表达,因此,展示内容对空间组织及层次关系有一定的要求,空间组织要有条理,能容易并清楚地被受众接受。另外,学生更容易被层次丰富的内容所吸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部分以特殊个性线条表达的空间,要求画面线条清晰流畅、富于变化,并且应将图片有目的地进行穿插,给予具体、详细的解释,以达到展示的理想效果。
2.不同风格分类和表达技巧会对多媒体展示效果产生影响
在多媒体图片演示中,手绘表现的空间、风格和表达技巧往往能引起学生的重视。这些充满艺术美感的图片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学生在室内设计课程的学习中,对设计风格、派别及分类的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教师恰当穿插一些新知识与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积极思考,紧跟教师思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使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画者用不同表现方法绘制的空间应该是学生在表现技法课程中学习的关键,对于富有特色的空间表达也应该予以重视,给学生以更加直接的视觉感受。
3.针对性的作业展示和点评对多媒体展示有较好的效果
长期以来,基础医学的实验课是附属于理论课的,学校在教学中将基础医学的理论课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实验课的内容也基本离不开教材,导致学生在实验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独立实验的能力较差,对实验课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因素都使得学生参与实验实训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从而造成了基础医学实验课教学质量不高,基础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
(一)跳出教材,增强实验的综合性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病理生理学、生理学、药理学”这三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化的综合实验,不再将实验课作为基础医学的附属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将典型的临床病例引入其中,通过实际临床病例提高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此一来,实验课跳出了教材,将三门独立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融汇成综合性的实验,既增加了实验课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
(二)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在以往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常常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而学生在实验中并没有实际操作可以借鉴,在操作上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自己又找不到解决方法,因此极易产生厌烦情绪,降低对实验课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通过视觉和听觉双重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容易被激发出来。鉴于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合理运用多媒体,在实验操作之前,先给学生一个题目,如诊断实验中病理反射检查,教师可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病理反射检查知识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病理反射检查的概念、原理、检查的临床意义等,接着再通过网络课程让学生了解病理反射检查的操作步骤、检查方法以及检查中应注意的事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自己只需在旁给予一些正确的指导即可。如此,学生便能在自己查找资料、看网络视频以及教师的适当指导下成功完成实验,其信心必然增,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
(三)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在实验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地分配成几个小组,让小组成员一起合作讨论,完成某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在合作讨论中,课堂气氛活跃,小组成员通过彼此的合作,发现、分析、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完成实验课题,从中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而且在小组合作中,成员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完成试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本次实验的看法,可以从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自己的收获等方面畅所欲言,然后教师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总结,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四)在实验教学中设计一些游戏活动
实验课教学如果太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调动不起来,而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适当增加一些游戏活动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实训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两个学生,一人扮演医生,一人扮演病人。表演之前,教师单独告诉这位“病人”的病症,让“病人”根据病症的外部表现,进行相应演示,而“医生”则要根据“病人”的表现和描述来诊断他(她)的病。在这个游戏中,扮演病人的那位学生的表演肯定会引起啼笑连连,而在“医生”诊断病人的病情时,其他学生肯定也在思考,这种寓学于乐的教学方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语
青少年科技活动要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标,选题立项是关键。根据本人辅导学生开展活动的经验,就如何进行“选题立项”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选题得当,论题新颖。
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为他们选题既要有科学性,又是他们力所能及完成的。因此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而且是他们所熟悉和感兴趣题材,最好是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活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去年获得佛山市科学论文二等奖的《大自然冰箱》,是一位学生在乡下外婆家中,见到外婆上午从市场买回来的猪肉吊在水井内,傍晚取出来时好象刚从电冰箱中取出来一样,保鲜效果十分好。她问外婆是什么道理,外婆只说以往都是这样做,说不出为什么,回学校向我提出了水井为什么能保鲜肉和蔬菜的问题。于是我为该生设计了实验方案,要求她利用暑假去外婆家住下,连续一个星期内每日三次观测、记录空气温度和井水温度。从记录的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空气温度有大幅度的变化,却只能引起井水温度小幅波动,因而井内能保持恒温;而井水的蒸发对周围环境具有致冷作用,可以令井中水面附近的温度比地面气温低10℃左右,保鲜效果正是由此而产生。这种“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制订实验方案——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活动过程,学生乐于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成功率也比较高。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验,培养了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也得到扩展和提高。
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向和质量。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自觉加入环境保护的行列,是科技活动的义务和责任。我今年开展的课题是《城市生活垃圾应该分类收集》,有40多位学生参与了相关的活动。活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到环卫所调查访问,了解城区每天生活垃圾的数量、收运、处理的情况。
2、到垃圾堆填区实地考察垃圾填埋情况以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向学生发放调查表,让学生记录一周内家中每天生活垃圾的情况。
4、举行环保专题班会,由学生发表处理垃圾的意见和如何保护环境的建议。
学生参与了这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接触了社会的不同层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养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严谨求实作风。这项活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进展十分顺利,还在建议栏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密切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促进了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三、善于捕捉灵感。
关键词:科学提问;最近发展区;解答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16-02
大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认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提问历来受到教育者的关注。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提问法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它在推动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思维,培养表达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可以在第一时间向老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思维、接收知识的过程。提问是有效教学的组成部分,甚至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课堂主导的载体,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当下的新课改,对课堂提问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何正确地认识到目前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积极应对这些问题,充分探究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实践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要认识到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断研究提问,提高提问的科学性。
一、语文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这适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对现代教育规律的尊重,更是我们对传统语文教学做了痛苦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以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因为教师首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如果课堂缺乏教师有效的组织管理,必然导致课堂上的无序和失控,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构建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的,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层面上把握文本。张志公先生曾说过:“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提高能力必须通过操作实践。然而实际操作又不能没有指导,像演戏一样,戏要演员来演,可是也并非不需要一位导演。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那么,教师如何凸显自己的主体地位,引领课堂呢?
二、科学的提问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体现
在课堂上只有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以教师的提问促学生的思考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教师主导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在课堂教学中不时提出新的问题,用问题引导着各个教学环节的步步深入,让学生沿着问题去思考,使语文课堂的提问,真正成为教师主导作用凸显的重要工具,还提问的本来面目这样的课堂才能提高效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都意识到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试图以这个语文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仍存在很多问题。
正如日本教育界的课堂提问研究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认为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有效提问”和“徒劳提问”。我们目前课堂提问存在的突出问题正是“徒劳提问”,其特点为:目标不明确;零碎,不系统;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用语不妥,意思不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要实现课堂提问由“徒劳提问”走向“有效提问”,需要基于心理学理论进行提问。
三、教师应基于心理学理论进行科学提问
问题不同,问法不同,教学的效果大不一样。教师应该怎样基于心理学理论进行有效提问呢?
1.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提出能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的问题
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的具体情况,还要了解和把握他们的思维发展程度及特点,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即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其思维水平和能力,思维水平和能力又反作用于其知识的吸收和储备。为此,课堂提问只有与学生原有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才能产生其应有的作用。
2.考虑儿童的思维特征,提问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实践;经管类专业
根据教育部对高等教育作出的部署,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理论基本知识,更注重学以致用,培养应用所学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了会计学作为核心课程。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会计的思维方式,理解并学会使用会计信息,运用会计知识解决未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培养从事具体会计实务工作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应区别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然而,目前在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因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基于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特色设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经管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
一、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对会计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会计学在旅游管理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把会计学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然而,会计学课程的专业性较强,对逻辑性要求较高,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内容,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吃力等诸多问题,学生不能明确掌握与专业实际需要相应的会计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需要。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和需求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明确在课程开设的目的。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解会计基本理论,了解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理解并学会获取会计信息,树立会计思维方式,运用会计课程知识进行财务分析,应用会计信息帮助旅游组织进行决策。
二、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调整
普通高等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均开设了会计课程,虽然会计课程教材种类较多,但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较缺乏,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教材为会计学专业的教材或教师自编讲义,理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会计凭证、借贷复式记账的应用等。此外,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也与会计专业一样,注重会计账务处理过程。湖南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也是如此,由于缺少以旅游行业经营业务为背景的会计教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采用与会计专业一样的方式和内容,忽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导致学生在学习会计课程时缺乏积极性,难以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行业的联系,影响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复合型旅游管理人才。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教学中,应当改进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以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旅游景点为会计主体,教授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与旅游行业财务工作实务相结合。目前较少可供选择的高质量旅游管理专业会计教材,教师可根据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结合旅游行业实务,合理编制会计课程教学内容,除了所有专业均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外,突出在实训实践教学内容中与旅游行业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其专业的联系,运用会计知识分析并解决旅游管理的实务问题。结合专业特点,针对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会计课程教师大多是会计专业的硕士、博士,他们从高校毕业后直接担任,较少有在企事业单位实践经验。虽然这些教师精通会计理论知识,学科专业性强,但是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对旅游行业知识欠缺,教授过程中难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实务结合教学,仅按照会计专业一样的授课方法,将直接影响旅游管理2017年第24期教改•教研专业会计实践教学效果。因此,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应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外,应响应湖南科技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号召,积极参与企事业单位的实践,特别是到旅行社、饭店等单位进行会计方面的观摩,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运用实务经验到教学中,帮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会计理论知识与旅游行业实务的联系。
三、旅游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改进
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使用实践设施和场所。有些高校专门设置了会计手工实训室,实训内容主要是针对纸质版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注重的是会计实务的账务处理过程。另有很多高校设有专门的会计计算机实验室,配备会计实践教学软件,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是会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这些会计实践教学适用的对象是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依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灵活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实现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应有的效果。目前,湖南科技学院经管类相关专业的会计课程在实践教学时采用的是手工记账,与会计专业实训内容相同,学生在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缺乏积极性,不能掌握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也不能理解会计信息和自身专业的联系。经济与管理学院已经建成金融工程专业ERP实训室,可以采用ERP实训室进行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用ERP实训教学,让学生模拟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从管理者的角度认识会计知识和会计信息,不仅仅限于传统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注重的会计账务处理程序,而是全面的认识企业业务处理流程,帮助建立学科知识框架,了解会计知识与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联系,提高学生会计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然而目前ERP实训室尚在测试阶段,主要满足金融工程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训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还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10月12日,是湖南科技学院全资校办企业,获得过“湖南省创新创业优秀企业”、永州市旅游行业“十年零投诉”单位等荣誉,是湖南科技学院产学研融合示范基地,优秀实习基地。为实现产学研的有效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湖南科技学院校长办公会议专门探讨和改变了公司管理模式,2016年由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姚先林老师任永州山花旅行社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关课程实训与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山花旅行社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见习实操的承办单位,每年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日常培训并组织见习,加强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巩固以及实操认识,导游业务知识、景区讲解等课程的实操见习。虽然山花旅行社设置了财务办公室,但公司的财务业务外包给学院财务部完成。在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时,可以借助山花旅行社这一实训平台。在公司内部设置财务部门,提供会计课程实践工作岗位,这样,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学这门课程时,可在山花旅行社内开展实践教学。对经管学院教授会计课程的教师而言,借助山花旅行社熟悉旅行社会计实务,提高自身实践经验,为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实务案例。同时,也方便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旅行社为会计主体,熟悉旅游行业的会计实务和操作,建立会计知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联系,了解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分析并运用会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此外,学生在旅行社实训中切身感受创业过程,增强他们的创业动力,也为旅行社建立了人才储备力量,学校和山花旅行社实现互惠双赢。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是会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要区别于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为各个专业量身制定课程实践教学目标,修改注重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程序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改进实践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会计知识与各经管类专业的联系,树立会计思维方式,学会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欧阳仪臻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颜转运.浅析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经济,2016,(0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