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赞美老师的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姚冰冰
【摘 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学生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有效、高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 阅读;激发;兴趣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新课程标准》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目标的第一条内容。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使学生真正地爱学、乐学。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极大地激发起来,内心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就可能实现有效、高效的学习效果。但是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面窄。如果强迫要求他们阅读,就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因此,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具体方法如下:
一、真情引路,激发阅读。
阅读的过程若缺乏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例如,教学《画鸡》时,我带着一脸的神秘说:“唐寅就是民间传说中著名的明朝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是个智能与才华兼具的诗人和画家。唐伯虎是老师的超级偶像,老师是他的超级粉丝。今天,我们要学习唐寅的一首“题画诗”,诗题是《画鸡》。这首诗脍炙人口,世代颂传。”学生听了我的“真情告白”,对这位江南第一才子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马上兴趣盎然地翻开书本,津津有味地投入到了课内阅读中。整堂课因为学生的有效阅读,处处生彩,时时高效。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学生纷纷表示才学一首唐伯虎的一首古诗很不过瘾,我顺势向学生推荐了唐伯虎的另外两首咏鸡诗《题金鸡报晓图》和《流水诗》。第二天,我请学生朗诵课后学到的关于唐伯虎的其他古诗,并在随后的班队课上举行了“朗诵古诗大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班形成了“学诗热”。我们班的学生俨然成了“小诗人”,经常一起赏诗,诵诗,赛诗,整个班级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二、朗诵美文,吸引阅读。
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孩子用倾听的方式开始最初的心灵阅读,构筑了自己精神的芳草地。听故事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享受和心灵慰籍。用耳朵倾听故事给孩子的是最畅快的阅读享受,再加上老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朗读,孩子每次都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所以在每节语文课的尾声,我都会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延伸,选择相关的故事进行讲述,我讲述的故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内容丰富、充满童趣,比如《阿嚏的故事》、《大灰狼罗克》、《神奇校车》、《三毛流浪记》等,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之际,我们教师嘎然收声,充满神秘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曲折有趣,后面的内容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巧妙结合起来。
三、你追我赶,引导阅读。
阅读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学生能否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成为学习阅读的主要动机。所以,我组织各种各样的让学生展示收获,分享成功的活动,让学生有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例如,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竞赛活动。评选“校园小诗人”、“成语王国主人”、“小小民间故事家”、“小小童话故事家”、“课外阅读最佳兴趣小组”等评比。我们班的学生为了能得到这些光荣称号,一个个暗中较劲,你追我赶,不仅在学校的时候个个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而且回家后也尽情地在书林里漫步。学生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坚定了阅读的兴趣。
四、体验成功,享受阅读。
“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否定批评和讽刺,可使天才成白痴。”的确,低年级学生最热衷于被别人赞美和鼓励。我们班的学生也如此,他们善于表现自我,爱做别人的“小老师”。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虚心向学生请教,也大大激发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曾向学生请教过“白雪公主有多美啊?”“白雪公主被皇后骗了几次?”“豌豆姑娘最后嫁给了谁?”“丑小鸭最后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根据平时的阅读积累,给了我满意的答案。我赶紧对“帮助”我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真诚地和他拥抱一下,然后真心地赞美他说:“你是老师见过的最认真阅读的学生,以后我如果有其它的问题继续向你请教,好吗?”有的同学私底下说:“我最喜欢当老师的‘小老师’啦!我告诉老师答案时,老师惊讶得眼睛睁得大大的,老师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要多读一些好书,和老师比赛,真正地超过老师。”可见,赏识和激励每一个孩子,能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点点滴滴地进步,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阅读的愿望,能让他们体会到读书的乐趣,促使学生的阅读激情永恒。正如马克·吐温曾说的:一句赞美的话,往往能够让一个人不吃不喝活上一个月!实践证明,实施更多的鼓励性评价,可以引领儿童走进一个全新的阅读乐园。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奇妙地运用。
一、导入语要有情、趣味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人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一节课有良好的开端。我觉得,导入语要充分展示“情、趣”。
“情”,这里指激情。老师上课要饱含激情,老师动情才能牵动学生的心,才能把学生带到课文里面去。在教学《》一文时,我先问同学们,谁了解“鸦片”?然后,我出示人们吸食时的挂图,讲解的危害。我说,能使军人失去战斗力,使工人失去劳动力……当时的英国商人把大批的鸦片运往中国,获取了大量的暴利,而我们国家的老百姓却遭殃了,清政府很多当官的不敢管他们。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林则徐。尽管清政府很多人反对,但是他还是勇敢地站出来,销毁了二百多万斤的鸦片……这样充满激情的导入,引起了学生内心的共鸣。
“趣”,指的是兴趣。老师的导入语说得好,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感到有兴趣,在快乐中求知识。在教学《九寨沟》一文时,我充当导游,出示挂图后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了闻名中外的九寨沟,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瞧,前面来了一只小熊猫,它在河水旁照镜子,真是臭美啊!”这样的开场白,引得学生哄堂大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说:“‘百闻不如一见’,九寨沟真是漂亮极了,下面就跟着老师坐上大巴去游览一番吧。
二、识字教学要有趣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汉字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形象的描绘,可以利用会意字中的形义联系作有趣味的解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燕子》一文中的“燕”字时,我问这个字像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像燕子。是啊,上面的草字头像燕子的头,中间的“口”像燕子的身体,边上的像燕子的翅膀,下面的“四点”像燕子的脚。然后,我让学生在课题的旁边画了一只小燕子,这样一来就让学生很快地记住了字形,让学生在这种富有趣味的教学中快乐地识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识字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识字能力、创造意识和口语交际能力。
三、阅读课文要有情味
这里的“情”指的是感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彩。《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中十分重视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感,让他们接受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当讲到文中的第5~7自然段时,我问学生:“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经过大家讨论,明白分别写了“舒服极了”“灌满了活力”和“无限的生机”。这写了实景,也写了“我们”的感受。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瀑布的雄伟气势,并展开联想,体会游人的心情,这种入情入境的朗读,也让学生的性情获得了陶冶。此时,我追问学生:“如果你就是游人,你想对瀑布说些什么呢?或者想对周围的人们说些什么?”此时,学生满怀豪情地赞美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祖国山河的秀丽,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他们的情感已经融入课文里了。
四、积累知识要有韵味
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语文课,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很有限的,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学会积累一些与课本相关的知识。
例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我在最后剩下来的3分钟时间里,配乐范读了课外读物《普罗米修斯的赞歌》,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里练习背诵,然后,在全班举行“背诵比赛”。又如,在教学《望洞庭》这首古诗后,我让学生搜集关于描写“秋天”的古诗,并背诵下来。然后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举行有韵味的“诗歌背诵比赛”,这样一来,学生搜集古诗的兴致大为提高。
五、板书设计要有新意
一、教师自身素质需要不断提高
厚积而薄发。一个想教好语文的人,必然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读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游忍有余,增强课堂应变能力。因而能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教学面貌会大大改观。读书使教学的眼界进一步开阔。我们的教学实际包含两个过程:教师的教的过程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如果教师之前不学习,缺乏感性和理性认识。图方便,到“教参”中“牵羊”,学生得到的只是搬来的枯燥、乏味的答案。如果教师能将之前学习的流程、感受、规律一并教给学生,引导他们一步步地尝试,那么学生就能生动有趣地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现在,尤其多媒体更为我们教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教师更应从中吸取营养,设计教案,并应用多媒体进行图文并茂的教学,增加学生的视听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知识积累是教师一生的任务,所谓“给一杯水,需一桶水”之意,就是强调教师不断学生更新。看到影视中的吟诗,那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间的真情流露,那音韵的铿锵之声,顿然醒悟:这不进了佳境么?一个语文教师就要一身为镜,把学生引入有趣的语文世界。
二、教师要在教学技巧和方法上下功夫
(一)新颖的导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的好坏影响这节课的成败,好的导入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的欲望为教学作好铺垫。
在教学故事类的课文时善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导入。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人们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的天性,是兴趣的先导。如: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直奔主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菩萨”?学生说出了很多:菩萨是给人类带来幸福的“神仙”;菩萨是能拯救受难百姓的神仙。顺势提问:“你们见过菩萨兵吗?”正当学生充满好奇时,将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菩萨兵是什么样的。”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和羊》这一课时,教师首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同学回答:“喜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种小动物,请同学们叫出它们的名字(骆驼和羊),在骆驼和羊之间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骆驼和羊》。”在悬念中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美景类的文章时,可采用情景导入法:一位老师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多媒体出示一副美丽的荷花意境图,将学生引入荷花美景中,当学生正陶醉于美景时,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赞美图中的荷花。这么美的景色,怎么用语言文字具体表达呢?我们去看看著名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是怎样写荷花的。让学生从图到文,自然地走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又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自己弹奏了一曲《欢乐颂》,将学生引入音乐的世界。音乐有利于情景的创设,它能充分的调动人的听觉,把文学想象和音乐联想结合起来,可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学艺术美,并理解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在古诗教学中,可采用以旧引新的导入法:一位老师教学《江上渔舟》这首古诗时,师问:“同学们你们学过古诗吗?”生:“学过。”“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和同学听,看谁背得又好又多?“在学生背的过程中,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喜欢古诗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古诗。”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走入新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会给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
(二)灵活的形式。
1、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辩论赛。如教《杨修之死》,可就“曹操该不该杀杨修”这一论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分析与把握曹操与杨修的性格特征。还有《第二次考试》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知情意行
一、古诗教学“知情意行”的内涵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史,孔子提出“学思行并重”的教学方法,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思考、行动应并举。荀子认为闻不如见、见不如知、知不如行,“闻见、知、行”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中亦突出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方法论,即教育、学习、行动要充分结合。这些理论思想是各位教育家们教育实践的伟大结晶,突出了教学由知到行这一过程的重要性。
“知情意行”一词源于心理学中人的道德行为辅导模式,“知”即对事物的认知,个体观念;“情”即情绪、情感;“意”即意志、决心;“行”即具体行为。这里,笔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综合角度出发,将“知情意行”这一概念引入古诗教学,对古诗教学中的“知情意行”有新的见解。
(一)所谓“知”
本文中的“知”,主要指古诗中蕴含的知识。笔者从学科角度出发对小学古诗中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其分为数学、自然科学、音乐、绘画、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关于数学的知识。如《山村》中含有十个数字和“里”“座”“枝”等量词;《江南》中有东、西、南、北方位知识;“欲穷千里目”、“危楼高百尺”等诗句中含“千里”“百尺”等计量单位等。
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如“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中的浮力知识;“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光的折射知识;“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化学相关知识等等。
关于音乐、绘画的知识。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关于琴、笛、琵琶等乐器的的知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关于色彩以及绘画中的透视学原理知识等等。
关于社会、人文的知识。如《元日》、《清明》等诗中关于除夕、清明等节日风俗的知识;《敕勒歌》、《望天门山》、《泊船瓜洲》等诗中关于塞外大漠、江河湖海、名山圣水的地理知识;《塞下曲》、《示儿》等诗中关于历史战争的知识。
(二)所谓“情”
诗主要是表情的,诗词中的“情”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小学古诗题材以山水田园、边塞羁旅、亲友离别为主,传递的诗情相对浅显却丰富多姿,悲愁苦闷、喜恋欢愉、愤懑感慨等情感耐人寻味,或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或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喜爱,或抒“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叹,或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等。诗之所以让人动容,正是因为情感的真切流露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三)所谓“意”
“意”即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①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是一首诗的生命和精魂。意境的生成基于丰富的意象群,把握意境需充分了解意象。意象有来自自然的、生活的,也有人类创造或虚构的。小学古诗中的意象不胜枚举,包括天文地理、神仙鬼怪、建筑、器物等。意象的不同组合建构出丰富的意境,展现出多彩的物质与精神世界。意境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把握意境。
(四)所谓“行”
“行”即具体行动,是知、情、意结合与相互作用后的终极产物,是学生知识与情感的具体实践。古诗教学中的“行”在于将诗中积极的知识、情感实践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的态度、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可进行劳动实践;“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可进行勤学惜时实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进行勤俭节约实践等。实现“行”,是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最高要求。
二、小学古诗“知情意行”的教学方法
(一)授以“知”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②是教师、学生、文本交互作用的过程,这意味着在教学中,学生难以独自与文本进行对话,需要教师指导才能进行。古诗具有高度的简缩性与凝练性,对小学生而言,诗中的大部分知识是相对陌生的,这将影响学生对诗歌深意的把握及系统学习。因此教师应加以指导,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支架。
1.讲授法授知
讲授法主要适于低年级学生。低年段学生处于诗词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一些必须掌握的音、义、律等难以理解,这就需教师讲解。如《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斜”应读“xiá”,教师应稍作讲述,之所以念“xiá”,是因为按照古代音律,压“a”韵,使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2.指导法授知
指导法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③古诗中大部分知识,都可通过此法进行教学。在上新课前,教师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预习古诗。通过阅读课文、参考书或网络查询等方法了解诗体、创作背景及诗中描写的某些事物的知识等。如讲授《石灰吟》前,让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讲授《元日》、《清明》等诗时,可先让学生了解除夕、清明的相关习俗等。
3.讨论交流法授知
讨论交流法即针对某一话题,学生相互交流个人看法,通过相互讨论、启发从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古诗教学中,此法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在“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等诗句中含有关于乐器的知识,学生可交流讨论,分享自己所知的乐器的相关知识。在此,讨论交流法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进行互补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容得以完善与扩充。
(二)感以“情”
诗歌教学要达到高效,关键靠情的感化作用,因此教学应注重学生情感记忆的唤醒,实现学生、教师、诗人的三情交融。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1.景以生情
有些诗歌是对自然或生活场景的直接描绘。这类诗歌与学生生活场景贴切,能直接通过情景再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讲授《村居》时,教师可播放春天杨柳轻飞,莺歌燕舞的视频,唤起学生对春天美景的记忆与感受。同时可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说说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与感受。诗中生动的场景配以视频和学生的表述,直接激发学生对有趣的放风筝活动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天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读以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④通过读培养语感,深解诗意,进而领悟诗情。教师要注意采取恰当的诵读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如于谦的《石灰吟》,整首诗可谓意浅情长,因此可通过朗读时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体悟诗人无惧无畏、坚定豪直的气节。
3.想以领情
情感的通达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学生已有的事物表象越丰富,想象的空间即越大。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提供丰富而贴切的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授高适的《别董大》时,教师可提供北风呼啸,孤雁哀鸣的音频或视频材料,让学生先从听觉、视觉上感知悲沉的景色,同时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如亲人远行,同学离别等,想象诗人与挚友分别时的伤悲,通过移情想象加深对诗情的领会。
4.画以传情
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每一首诗亦是一幅生动的画。可以说古诗教学亦是绘画教学,因此教师可采取让学生为诗配画的方式展开教学。以诗中的意境与情感为基准,学生可大胆创作。如教授《江南》时,可让学生画一幅“鱼趣”图,活泼机敏的小鱼嬉戏于青翠的莲叶间的景象便跃然纸上。教学《书湖阴先生壁》时, 学生亦可通过创作一幅青山绕田、鲜花傍房的“乡间庭院图”来具体感受。通过画作,原本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其饱含的情感似乎一下从画卷中流溢出来,直接传达给了学生。
(三)辅以“意”
每首诗都是一种意境的展现,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露情感。意境教学能辅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古诗,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对意象的挖掘与赏析,体味作者的“诗心”,把握作品中的“诗情”,从而更加真切的理解与内化字里行间的知识与情感。
1.音乐诗画,创设意境
音乐、诗画借助其独到的感染力,有渲染气氛、创设情境、表情达意的作用。音乐能在听觉上吸引学生注意力,诗画则能在视觉上调动学生内心感受,两者在古诗意境教学中有语言难以企及的效果。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读来朗朗上口,但学生仅仅读,很难进入诗人与朋友离别的情境中。此时,可辅以古曲《送别》,以凄婉的音乐营造离别的不舍意境,朋友即将远去的情调很自然地就蔓延开来。又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可出示一幅《春意图》,古色古香的画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此时可让学生边朗读边欣赏画卷,并找出诗、图中的物象,再进一步想想图上还有什么没画的,你觉得该怎样画更恰当呢?这样,学生兴趣激增,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画卷所创设的意境中。
2.倾听诵读,引发意境
诗歌起源于劳动的歌声,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点,适宜于吟咏、朗读。因此可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吟咏创造气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让学生倾听老师朗诵,或自己有感情的诵读,同时一边闭上眼睛想象庐山瀑布就像天上的银河从高远的空中落到了人间的情境。学生通过诵读,透过自己的声音,似乎听到了一泻千里的瀑布撞击大地的声音,进而感受到诗人对瀑布壮观景象的赞叹。
3.想象联想,扩充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简缩,加之其夸张、拟人等创作手法,给教学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古诗中描写的景象,发挥学生想象,扩充意境。如李白《夜宿山寺》就运用了夸张手法描写寺中楼宇的高。教学时,可启发学生想象,这山究竟有多高呢?站在这高耸入云的危楼之上,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进而扩充出丰富的景象:巍巍古寺屹立山巅,此时站在楼的最高层,似乎伸手可摘到星星、触摸月亮,寂静空旷的灿烂星空让人心旷神怡,但我们却都轻言细语,唯恐惊扰了天上仙人的美梦。这样,简单的两句诗,通过联想想象,更加引人入境。
(四)持以“行”
持“行”,即秉持行动。在教学中渗透行动,以行动促进教学。持行以使诗歌的内在价值外显化、直观化、实践化。古诗持以“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延拓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而提高教学成效。利用古诗对学生进行“行”的教育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注意教育性,寓教于乐;饱含科学性,使人信服;富有趣味性,适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1.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基础持“行”
古诗中饱含诗画美、音乐美、哲理美等多种元素,教学时可带领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鉴赏玩味,如带领学生体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中的词句美;欣赏“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中的画卷美;领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的哲理美等等。通过对古诗鉴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领悟美、鉴赏美的能力。
2.以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为基本持“行”
诗情的传递是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感性灵,使学生的情感并不断丰富、完善。小学古诗中以爱国之情、亲友之情、喜物之情占主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情感教学。如《游子吟》中对母亲为子无私奉献的感激之情;《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浓厚的朋友之情;《江畔独步寻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中对桃花的喜爱赞美之情等。通过情感熏陶,教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朋友互助、学会热爱自然与生活等。
3.以完善学生品德人格为导向持“行”
古诗词中有很多素材能用以对学生进行品德及人格教育。如王冕的《墨梅》,可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梅花的形象,确立以梅花的“不折不挠、坚贞不屈”为学习榜样,教育学生秉正自身人格;又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可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一句中提炼出“轻言细语,勿扰他人”品德形象,教育学生在同学学习、教师工作时注意轻言轻行,尊重他人。通过分析诗歌中或具体、或抽象的形象,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
4.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持“行”
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推动教学的重要方法。例如,讲授《村居》后,教师可组织一次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诗中的童真童趣;在学习《乡村四月》之类的田园诗后,可在适当的时间组织一次乡间行活动,让学生了解乡村风貌,体验一下乡村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诗歌的乐趣,提高自身学习与实践能力。
总之,古诗教学中知、情、意、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四者并重。古诗教学倡导“知情意行”,既顺应了新课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与此同时,“知情意行”教学也是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全新探索。
参考文献
[1]陆靓霞.虚实相生的意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26期.
我班从七年级开始积极推行小组学习,基本已经在班级形成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模式。两年来我最大感受就是:只有用心为学生搭建一个舞台,才能让你的智慧绽放光芒。
下面我以一节语文课为例来谈谈我的收获和心得:
专题《叶》
【活动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与叶相关资料的收集,或者是整理出一些关于“叶”的古诗句。也可以到附近的一些公园等地方去欣赏、收集不同姿态、类型的树叶标本。
自读《专题叶》相关的诗文。
【活动过程】
一、赏“叶”篇
1.导语:“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植物的叶子千姿百态,各有风韵。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叶子的天地,一起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美韵。
2.展示叶的图片资料。(不同季节的不同形状,不同颜色)
二、知“叶”篇
1.生活中人们往往赞美花的鲜艳、娇媚,而对叶有所忽略,欣赏完刚才一组图片,不难发现它也有美丽的外表、动人的身姿。我们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走进自然,收集了一些树叶标本,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成果。
2.小组展示。
(可从形状、颜色、季节特征、生长环境等方面介绍)
总结:多彩的树叶标本、翔实准确的语言介绍、生动活泼的版面设计不仅让我们了解有关叶的许多知识,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让我也领略了每个小组同学不同的风采。
(过渡)叶片是如此美丽,有谁知道它有哪些“非凡本领”?我们一起进入知识抢答环节。
总结:同学们的反应真灵敏,老师自叹不如。叶的作用是如此巨大,难怪文人都喜欢借助叶来表达情意。
三、吟“叶”篇
1.在你的记忆库里,有类似的成语和诗句吗?下面我们举行赛诗会。
2.组织交流背诵有关叶子的成语和古诗句。
四、议“叶”篇
1.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叶都是文人墨客比较青睐的,其经常会将叶视为抒感、表达思想的对象,对于作者来讲,也拥有独特的意义。请通过对相关诗文的欣赏,分享一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借海棠藏蕾未轻开放而教育子女举止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宣宗宫人《题红叶》: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祷祝,表现对深宫幽闭的愤懑,对自由幸福的向往。
王勃《山中》:以深秋景色更着黄叶点染渲染悲怆色彩,抒发久客思归之情。
《一片树叶》一文,用文学的笔触生动记叙了叶从萌生到消亡的过程,让我们领悟到生命过程的意义。
总结:看来叶在精神上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启发、借鉴作用。文人墨客往往借鉴叶或点缀自然、启发思念或引发幽情、激发赞颂之情或热烈呼唤青春和活力。
2.你能否从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者得到某种启示吗?
五、制“叶”篇
过渡:仍记得那个闷热的午后、封闭的实验室、燃烧的酒精炉、焦急的等待、期盼的眼神。叶脉书签制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令人回味。
1.欣赏叶脉书签制作过程后,就你制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
2.请根据不同的赠送对象附诗一首。
3.组织交流学生作品。
六、结语
同学们,学了“叶”专题,我们知晓了叶的有关知识,感受了叶的精神价值。叶是普通的,又是高尚的;叶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来衬”正是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学习叶的精神品质,做一片发光发热的绿叶吧!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一、赏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中国有句古诗,叫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表达了古代学子寒窗十年的辛苦和不易,这又何尝不是当代学生的写照?然而,如果获取知识的过程被看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么学习知识带给人的快乐又在哪里?赏识教育实际上对于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一个环节;教师不应该仅仅充当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是应该成为学生的帮助者和引导者,甚至成为他们的朋友。
1.赏识教育要求师生互为主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主体的作用,而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的客体。赏识教育要求彻底改变这种模式,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仅仅是教授书本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担当起主体的角色,主动地吸收和理解知识,也就是说,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使学生提高能力。
2.赏识教育要求教师传播快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分数,往往不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而赏识教育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播知识,更要传播快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某种意义上,学习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比有限的知识更为重要,教学活动仅仅让学生掌握现有的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能力,使其在快乐的心态中学习。
3.赏识教育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中学阶段的教育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同时经历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或者可以说,正是在这段时期,学生开始尝试找寻自己的人生方向,思索人生的价值等问题,这是传统教育模式所忽略的重要方面。相反,赏识教育认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天赋,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在对学生的赞美与激励中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形成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并尝试寻找自己的人生轨迹,以期最终获得成功和满足。正如周弘老师说的:“一个与幸福快乐有约的人,必然与成功有缘。”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快乐与幸福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帮助学生获得哪怕是小小的成功,让学生在成功感中找到自信与满足,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在良好的生命状态中实现自我。
二、关于赏识教育的争论
需要指出的是,赏识教育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诸多的质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认为赏识教育完全忽略了“批评”与“挫折”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其实,这种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于赏识教育的曲解。在笔者看来,赏识教育更强调“赞美”和“肯定”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作用,这与针对学生的错误与过失对其进行批评并不矛盾。赏识教育不是完全否定和规避批评,也不是否认让学生经历必要挫折对其成长的重要意义。赏识教育认为,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并不是忽视其缺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并帮助其矫正,对于学生的错误,应该及时批评,决不能迁就纵容。然而在批评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定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批评与教育,了解家长和教师的用心良苦,进而使其在受到批评和经受挫折的时候,主动寻找如何使自己更优秀、更强大的方法,从而给予学生面对批评与挫折的勇气。如果把赏识教育片面理解为单纯的表扬和赞美,只知道用夸奖来鼓励学生,忽视正当的批评、适当的挫折在教育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就是对“赏识教育”的一种歪曲理解。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
1.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将不断让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在课堂上要为学生自主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教师不但要“精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提出问题或参与研讨等,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创设课堂问题情境。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借助于问题情境,学生才能努力地发现、寻求,创造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与方法,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
例如,《花儿也会放风筝》这篇课文,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人和动物可以一起分享大自然的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学生一看到题目,就好奇地问:花儿还会放风筝·都放了什么样的风筝·……当他们通过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解决这些问题后,更提出了“花儿还会放什么样的风筝·”“我看花儿放风筝”“花儿与风筝”等一系列的扩展内容,既体会到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更亲身经历了遇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并有所发现的过程,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2.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同于一般的小组学习。它是一个异质小组,将不同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别的学生组成一组,组内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这就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创造了外因,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因。合作学习能促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例如,在古诗《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中,笔者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再回顾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接着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组成不同的研究学习小组,可以是以座位组合的四人小组,也可以是关系较好的朋友,还可以是用同样方法学习的几个同学。学生根据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诵诗文等步骤,采用各自掌握的方法分工合作、学习探讨,有的查资料,有的看插图,也有的逐词逐句探究,说、画、背、写,各显其能。在汇报交流时,许多小组都通过合作研究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提倡多读书勤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读书思考,会运用自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来学会读书思考,并向课外延伸。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学生通过边读边思,对于“捞铁牛的准备”和“打捞铁牛”这两部分内容,自己做了标注,理清了顺序,使重点问题迎刃而解。
4.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和运用。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的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学生课前查找学习资料,开始没有选择性,照单全收。笔者指导学生分析资料与本课内容的联系,选择最为精要的内容来交流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搜集资料会选择重要的内容,舍弃无关内容,为学习服务。
5.关注课堂教学的综合开放性。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内容。如《春天的雨点》这一课,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真挚深厚的师生情像春雨绵绵滋润着师生的心田。笔者启发学生运用查资料、交流探讨、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搜集了关于“春天”和“师生情”的资料,有描写春天的古诗、散文,有写师生真情的文章、典故,并通过摘抄研究卡片、仿写作文、写读书感想等形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不局限于对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拓宽了知识获得的渠道,还迁移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多种学习能力。
三、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注重激励评价。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评价时,笔者注重激励性评价的运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地受到鼓舞,不断地产生内驱力,去进一步地研究探索。激励评价的形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情感激励、榜样激励等。如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使用这样的语言:“这个词语大家学得很认真,这种潜心钻研的精神令老师佩服。”“你们小组团结协作,对这段课文的研究很有创意。”“这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有时笔者也通过微笑注视、竖起大拇指、拍拍学生肩膀等肢体语言以示激励。
2.培养主体评价。在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同时,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主体评价的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不要认为学生年龄小就没有评价能力,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都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恰当引导,言传身教。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时多看到他人的优点,如“我认为他这方面做得很好!”“我要向他学习……”,中肯评价自己与他人。在这一次次的主体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学习评价的方法,也积累了与人交往、合作探讨的经验,更激发起参与、协作、共同发展的精神。
3.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终结性的评价,会使学生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则不利于学生的平日学习。我们应就学生平日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做记录、评价。一个形成性评价的记录,会促使学生重视平日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师评、家长评、同学评,全方位参与评价。在以往的评价中,评价的主体只是教师,学生只是评价的客体。通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家长、同学的共同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各个方面,会使评价更公平、公正。
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子吟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1伟大的母爱,如阳光一样沐浴着儿女们成长。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给儿女们留下许多感受至深的印迹。对于孟郊这位长年离家在外,四处奔波的游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母子离别的痛苦时刻。因而他在诗中选取临行前母亲为他缝补衣衫的场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通过“线”和“衣”,把母亲对儿子难以割舍的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无论儿子远行千万里,母亲缝制的衣服总会穿在身上。也就是说,母亲无时无地不在遮护着孩子的身,温暖着孩子的心。“临行密密缝,竟恐迟迟归。”这两句写母亲缝衣服时的情景:慈祥的母亲手拿衣服,针针线线,细密缝补。惟恐儿子迟迟难归,所以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的。但做母亲的内心里,又何尝不盼望儿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诗人就是通过母亲所做与所想的矛盾,非常细致地表现了慈母的一片深爱之情。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心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阳光哺育小草,生动地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温暖,抒说儿子报答不尽慈母哺育之恩。
这首《游子吟》选取日常生活的普通场景,用朴素自然,明白如话的语言,细致而真切地突出了一个情字——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千百年来,每当读起它,都会使人心弦为一片爱的纯情所震颤,引起儿女们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游子吟这首诗。告诉我们:妈妈的爱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着娇嫩的小草,这样无私的爱,伟大的爱,做孩子的又怎能报答得尽呢?这是分析。
刮风了,妈妈会为你加一件外衣。看见你床上有蚊子叮咬你,妈妈会为你打蚊子。看见你晚上睡觉踢被子,妈妈会为你盖好被子。你生病了,妈妈会尽心尽力的照顾你。你去上学,妈妈会叮嘱你一声:“过马路小心点……”假如换成别人,她绝对不会这样做,只有你至亲的人——妈妈才会这样做。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即使你竭尽一生的心意,也报答不了他们对你的爱。读游子吟,还让我感受到了,虽然妈妈很爱我们,但是妈妈每天都很辛苦的干活。所以我们有多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减少负担。
来吧。让我们来回报自己的妈妈吧,也让妈妈减少负担吧。
记住,帮妈妈干活,让妈妈减轻负担吧。从今天开始,我要帮妈妈干活。大家也来做一做活吧。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游子吟》,每次我读起这首诗,总是感觉那么顺口,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温暖,我喜欢这首诗,对它百念不厌。
记得在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就接触到了这首诗。那时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总会教我背一首古诗。那天晚上我翻到这首诗,就要妈妈教我读,于是妈妈开始读“慈母手中线------”,我跟着念,妈妈读一句,我念一句。当时我觉得这首诗特别好记,妈妈教了几次,我就自己会背了。我问妈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妈妈说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每个妈妈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要听妈妈的话。听完妈妈的话,我更喜欢念这首诗了,因为我要做一个乖孩子。就这样,这首诗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在妈妈的呵护下,我慢慢成长。不久后我上小学了,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这首诗,讲解诗意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像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我听得非常认真,原来母爱是如此的伟大。我的眼前浮现出妈妈教我背诗的情景,浮现出妈妈点滴的关爱。
有妈妈的日子,我的成长道路上总是充满阳光。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一名中学生,我明白了妈妈所有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要换取我的回报,谁能说细嫩的小草能够报答得了春天的阳光给它的恩情呢?我又何尝报答得了妈妈的恩惠呀!
一首《游子吟》,让我真正读懂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我明白了我能报答母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现在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用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换取妈妈心里最大的安慰!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这样的描写,体现出了母亲对孩子博大的爱。
诗中的这位母亲手拿着线一针一线地给我缝衣服,就是为了让自己将要外出的孩子能穿上暖和的衣服。远走他乡时不被风吹雨打。母亲这样呵护自己的孩子,让我感动不已,母亲对孩子的爱就凝聚在那一针一线上。她这样做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好好读书,长大成人,学有所成,才能让母亲高兴,才能给家人增添光彩。他遵从了母亲的教导,一个人在外求学奔波,求学虽然很辛苦,但是每当他想起母亲对他的希望,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求学信念。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经过了不断的努力,不畏困难,他终于不负母亲的重望,成为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他的成功说明母亲的精神力量的起了巨大的作用,没有他母亲的爱,就没有他的今天。他的这样勇于求索,不畏艰难的求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这首诗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坚持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努力攀登知识的高峰。
所有天下的母亲都是这样的疼爱自己的儿子的。我们作为孩子的,一定要努力学习,听父母的话。我们成长的路上流淌着父母的心血和汗水。只有认真努力地学习,才能以后报答自己的父母。在这里,我向我的母亲,向天下所有关心孩子的母亲鞠躬了。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4今年暑假我在家里阅读了《中小学生古诗词70首》,我坚持每天背一首,现在我都会背了。
爸爸告诉我诗词的大概意思,诗词中既呈现了大自然四季的美如《春晓》《忆江南》等,又展现了人类的心灵之美。我感觉到小小的诗词竟然有那么多的意思,真了不起。骆宾王七岁就能写出《咏鹅》,他真的很棒!我要是能像他那样,该多好!书中有一首诗我记得很深,那就是《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看到这首诗时,很兴奋!因为在学校举行的一次经典诵读表演活动上,我们一(9)班用唱歌的方式表演了这首诗。这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我问妈妈孟郊为什么写这首诗,她说诗人觉得母爱非常伟大,非常无私,他很感激母亲。是的,我也觉得妈妈很辛苦,很伟大。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一个作业《说说我的一家人》,要求在一张A4纸上贴上全家福照片,下面加上孩子、爸爸、妈妈要说的话。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还读了一些同学的作品,听着听着,有些同学都被爸爸妈妈说的话感动得流泪了。
爸爸、妈妈每天上班都很忙,有时忙得都没有时间陪我;爸爸、妈妈每天为我做好吃的,我开心的吃着,他们满意的笑着;他们无论在哪里,在干什么,心里都在想着我。我爱爸爸妈妈,我现在做梦都想写一首诗来赞美他们,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多看书,做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游子吟读后感范文5这几天我们班上组织了交换阅读课外书的活动,我读了一本书叫《精典诗文诵读》。书中写了许多精典的诗词文赋。我最喜欢其中一首古诗《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写的,这首诗赞美了母爱的伟大,让我受益匪浅。
诗中讲的是: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
我读了这首诗,觉得我们就像是那小草,母亲便是那春天的阳光。母亲默默无闻地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我们做子女的,就算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那浩浩荡荡的恩情啊!我们可以想向出诗中这位老母亲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这针针线线全都倾注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呀!